CN103026594B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6594B
CN103026594B CN201180032373.1A CN201180032373A CN103026594B CN 103026594 B CN103026594 B CN 103026594B CN 201180032373 A CN201180032373 A CN 201180032373A CN 103026594 B CN103026594 B CN 103026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member
rotor
axle
sensor
described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23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6594A (zh
Inventor
糟谷悟
鬼头昌士
关祐一
高桥佑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6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6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5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61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electrical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50/16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with provision for separate direct mechanical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25Detect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20/00Electrical machine types; Structures or applications thereof
    • B60L2220/50Structural details of electrical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ctric machines
    • B60L2240/423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2240/443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8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transmissions
    • B60L2240/486Operating parame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对轴承进行润滑,并且能够抑制由润滑轴承后的润滑液引起的传感器转子的拖拽损失。车辆用驱动装置在壳体(1)的内部收纳设置作为驱动力源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MG)。壳体(1)在轴第一方向(A1)侧具有支承壁(3),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将转子(Ro)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支承部件(30)、配置于支承壁(3)与转子支承部件(30)之间的轴承(61)、从径向内侧对轴承(61)供给润滑液的润滑液供给部(LS)、以及配置于轴承(61)的径向外侧的旋转传感器(11),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连通路(LA),该连通路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30)以及传感器转子(12)的至少一方,并将形成于支承壁(3)与转子支承部件(30)之间的第一空间(V1)和形成于传感器转子(12)与转子支承部件(30)之间的第二空间(V2)连通。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具有转子和定子并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收纳于壳体的内部而设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将具有转子和定子并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收纳于壳体的内部而设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公知有各种结构。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壳体(马达外壳4)具有在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2)的轴第一方向侧沿径向延伸的支承壁(隔壁部件50),并且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将转子(4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支承部件(转子支承板41及前盖24)、配置于支承壁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的轴承(轴承55)、以及配置于轴承的径向外侧的旋转传感器(旋转变压器(resolver)75)。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定子(定子75b)在轴承的径向外侧被固定于支承壁,传感器转子(转子板75a)在传感器定子的径向外侧被固定于转子支承部件。此外,在该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对轴承进行润滑的构造不明确。
对于这一点,下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构造形成为:具备摩擦卡合装置(离合器C),并且利用转子支承部件(RS)的一部分构成覆盖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的外壳,上述转子支承部件将转子(m1)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将朝外壳的内部供给并从该外壳漏出的油等润滑液,从径向内侧向配置于支承壁(隔壁SW)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的轴承供给。由此,使轴承的润滑构造简化从而实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此外,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旋转传感器的传感器转子(旋转变压器-转子Rr)在轴承的径向外侧被固定于转子支承部件,传感器定子(旋转变压器-定子Rs)在传感器转子的径向外侧被固定于支承壁。对轴承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液朝径向外侧流动并滞留在传感器定子与支承壁之间,该滞留的油从传感器转子与传感器定子之间通过进而朝径向外侧流动。
然而,在上述说明的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结构中,考虑采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下述构造,即:将朝覆盖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的外壳供给并从该外壳漏出的润滑液,从径向内侧朝轴承供给。然而,在该情况下,对轴承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液朝径向外侧流动,该润滑液在传感器转子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滞留,滞留的润滑液可能对传感器转子的旋转产生拖曳阻力。其结果是,车辆用驱动装置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可能降低。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105507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01730号公报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进行轴承的润滑、并且能够抑制对轴承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液引起的传感器转子的拖拽损失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在其壳体的内部收纳设置具有转子和定子并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其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一方侧、即轴第一方向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支承壁,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转子支承部件,其将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上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支承壁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润滑液供给部,其从径向内侧对上述轴承供给润滑液;以及旋转传感器,其具有:传感器定子,该传感器定子在上述轴承的径向外侧固定于上述支承壁;和传感器转子,该传感器转子配置于该传感器定子的径向外侧,并且被固定于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突出形成的传感器转子安装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连通路,该连通路设置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以及上述传感器转子的至少一方,并将下述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其中,上述第一空间从上述传感器转子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朝径向外侧扩展,并形成于上述支承壁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上述第二空间形成于上述传感器转子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对上述轴承润滑后的润滑液从上述第二空间经过上述连通路而排出到上述第一空间。
此外,“旋转电机”作为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而发挥马达和发电机二者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任意一种的概念使用。
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利用由润滑液供给部从径向内侧供给的润滑液,能够简易地对配置于支承壁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的轴承进行润滑。
此外,在该结构中,在转子支承部件以及传感器转子的至少一方设置连通路,该连通路将下述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其中,上述第一空间从传感器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朝径向外侧扩展并形成于支承壁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上述第二空间形成于传感器转子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所以在对轴承润滑后朝径向外侧流动的润滑液,从传感器转子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的第二空间经过连通路而朝支承壁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的第一空间顺利地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润滑液滞留于传感器转子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并能够抑制由该滞留的润滑液引起的传感器转子的拖拽损失。
因此,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能够实现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通过简易的结构对轴承进行润滑,并且能够抑制由润滑轴承后的润滑液引起的传感器转子的拖拽损失。
这里,优选下述结构,即:上述转子支承部件具有离开部,该离开部形成为从上述传感器转子的靠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朝上述轴第二方向侧离开,上述连通路朝上述第二空间开口,该第二空间在上述离开部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与上述传感器转子的上述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之间形成为槽状。
在利用旋转传感器的情况下,通常为了确保旋转传感器的性能,或达到避免形状制约等的目的,很多情况下需要将传感器转子的一部分以及传感器定子与转子支承部件分离地配置。因此,很多情况下是在转子支承部件的离开部的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与传感器转子的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之间形成槽状的第二空间。在形成上述槽状的第二空间的情况下,润滑轴承后的润滑液特别容易滞留于该第二空间。
对于这一点,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能够通过设置连通路而将滞留于第二空间的润滑液朝第一空间顺利地排出,所以能够有效抑制传感器转子的拖拽损失。
此外,优选下述结构,即:上述连通路的朝上述第二空间的开口的一部分,由与上述传感器转子接触的上述离开部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的一部分、或者与上述离开部接触的上述传感器转子的上述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
根据该结构,连通路形成为在第二空间中在包含离开部与传感器转子的接触部的位置开口,并且朝第二空间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开口,所以利用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的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能够将滞留于第二空间的润滑液的几乎全部向第一空间顺利地排出。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传感器转子的拖拽损失。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连通路在上述第二空间中朝向径向或者轴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利用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的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能够将润滑液从第二空间朝向径向外侧或者轴第一方向侧适当地排出。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连通路形成为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并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上述第一空间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适当地形成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的连通路。此外,在该结构中,能够在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形成连通路而不需要对传感器转子进行加工。由此,能够抑制旋转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并设置连通路。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上述传感器转子,并在上述传感器转子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上述第一空间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传感器转子的内部适当地形成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的连通路。此外,在该结构中,仅在轴向贯通传感器转子就能够容易地形成连通路。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转子支承部件具有从径向内侧对上述转子进行支承的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并形成有轴向槽部,该轴向槽部沿着上述转子的内周面与上述内侧支承部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面在轴向延伸,并在上述转子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开口,上述连通路形成为,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延伸并与上述轴向槽部连通,并经由该轴向槽部而在上述转子的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上述第一空间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以及转子支承部件的内侧支承部与转子之间适当地形成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的连通路。此外,在该结构中,通过对转子的内周面或者内侧支承部的外周面的一方或者双方进行简易的加工,便能够容易地形成轴向槽部,并且由于构成为在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在径向延伸并与轴向槽部连通,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连通路的整体。此外,在该结构中,不需要对传感器转子进行加工便能够在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以及转子支承部件的内侧支承部与转子之间形成连通路,所以能够抑制旋转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的降低并设置连通路。
此外,优选构成为,上述旋转传感器配置在上述转子的径向内侧、且径向观察时与上述转子重叠的位置,上述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配置在上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且径向观察时与上述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
此外,对于两个部件的配置,“在某个方向观察重叠”是指,在以该方向为视线方向,向与该视线方向正交的各方向移动视点的情况下,至少在一部分区域存在能重叠看到两个部件的视点。
根据该结构,将旋转传感器和旋转电机的转子所占有的空间在轴向的长度,缩短径向观察时旋转传感器与旋转电机的转子重叠的量,从而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此外,在径向观察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配置在与定子的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结构连通路而从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排出的润滑液,对线圈端部进行冷却。
此外,优选构成为,在形成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或者上述传感器转子的上述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径向外侧部分,具备将来自上述连通路的润滑液引导至上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引导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或者传感器转子的靠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排出的润滑液,适当地供给至线圈端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对线圈端部进行冷却。
此外,优选构成为,具有:第一轴向突出部,其从上述支承壁朝上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径向延伸部,其构成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并至少在径向延伸;第二轴向突出部,其从上述径向延伸部朝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以及第三轴向突出部,其比上述第二轴向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并从上述径向延伸部朝上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上述轴承配置成与上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和上述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上述传感器定子配置成与上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并且上述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上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实现在轴承的径向外侧配置传感器定子并在传感器定子的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配置传感器转子的结构。此外,在该结构中,能够将轴承和旋转传感器配置为在径向观察重叠,所以将它们所占有的空间在轴向的长度缩短,从而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此外,通过使传感器定子以及传感器转子配置成分别与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以及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能够利用支承壁以及转子支承部件直接地支承传感器定子以及传感器转子,能够将旋转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维持得较高。
此外,优选构成为,具备:轴部件,其从上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上述支承壁和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上述转子的径向内侧,利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上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在上述外壳的内部以液密状态配置上述摩擦卡合装置,上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与上述轴部件之间结构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上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上述轴承。
通常被用作润滑液的流体(例如油)能够实现作为冷却液的功能。根据该结构,在利用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而构成的外壳的内部配置有摩擦卡合装置,并且该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所以能够利用该润滑液对摩擦卡合装置高效地进行冷却。
此外,在该结构中,能够将在贯通支承壁以及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而插入于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的轴部件与转子支承部件之间通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用于对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液来利用。由此,能够使轴承的润滑构造简化而实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要部剖视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要部剖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要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应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混合驱动装置H是使用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该混合驱动装置H由所谓的单马达并联型的混合驱动装置构成。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详细进行说明。
1-1.混合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混合驱动装置H具备:与作为车辆的第一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作为车辆的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并且与变速机构TM驱动连结的中间轴M、以及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混合驱动装置H还具备:设置成能够切换驱动力在输入轴I与中间轴M之间的传递以及遮挡的离合器CL、反转齿轮机构C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上述各结构被收纳于壳体(驱动装置壳体)1内。
此外,“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能够传递驱动力地连结的状态,作为包括这两个旋转构件一体旋转地连结的状态、或这两个旋转构件能够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来传递驱动力地连结的状态在内的概念使用。上述传动部件包括将旋转同速传递或者将旋转变速后传递的各种部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驱动力”以与扭矩相同的意思被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配置于同轴上的输入轴I、中间轴M以及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为基准,规定“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各个方向。
内燃机E是通过装置内部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来输出动力的装置,例如,能够使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公知的各种发动机。在本例中,内燃机E的曲轴等输出旋转轴经由阻尼器D而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此外,输入轴I经由离合器CL而与旋转电机MG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输入轴I通过离合器CL而选择性地与旋转电机MG以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在该离合器CL的卡合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经由输入轴I而驱动连结,在离合器CL的释放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分离。
旋转电机MG构成为具有定子St和转子Ro,能够发挥接收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作为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接收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作为发电机(Generator)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在本例中,使用电池作为蓄电装置。此外,也可以适当使用电容器等作为蓄电装置。旋转电机MG从电池接收电力的供给而运行,或将由内燃机E输出的扭矩、车辆的惯性力所产生的电力向电池供给来进行蓄电。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以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该中间轴M成为变速机构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
变速机构TM是以规定的变速比对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后传递到变速输出齿轮G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如下的自动有级变速机构作为上述变速机构TM,该自动有级变速机构构成为具备单小齿轮型及拉维奈尔赫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和离合器、制动器及单向离合器等多个卡合装置,并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级。此外,也可以使用具备其他具体结构的自动有级变速机构、能够无级变更变速比的自动无级变速机构、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级的手动式有级变速机构等作为变速机构TM。变速机构TM以各时刻中的规定的变速比将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变速并且变换扭矩后向变速输出齿轮G传递。
变速输出齿轮G经由反转齿轮机构C而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经由输出轴O而与车轮W驱动连结,向该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输入的旋转以及扭矩被分配并传递到左右两个车轮W。由此,混合驱动装置H使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向车轮W传递从而能够使车辆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中,形成了输入轴I与中间轴M配置于同轴上并且输出轴O在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不同的轴上与这两个轴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轴结构。上述结构适于例如搭载于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车辆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结构。
1-2.混合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壳体1中至少收纳有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壳体1具备:壳体周壁2,其覆盖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等各收纳部件的外周;第一支承壁3,其将该壳体周壁2的轴第一方向A1侧(内燃机E侧,即图2中的右侧,下同。)的开口堵塞;以及第二支承壁8,其在比上述第一支承壁3更靠近轴第二方向A2侧(内燃机E的相反侧,即图2中的左侧,下同。)在轴向配置于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构TM之间。而且,虽未图示,但该壳体1还具备端部支承壁,该端部支承壁将壳体周壁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堵塞。
第一支承壁3具有至少在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一支承壁3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穿过该贯通孔的输入轴I贯通第一支承壁3而插入壳体1内。第一支承壁3与朝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凸状)的轴向突出部4连结。轴向突出部4与第一支承壁3一体地连结。第一支承壁3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而言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1侧,更具体而言,相对于支承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30而言向轴第一方向A1侧空开规定间隔而邻接地配置。此外,第一支承壁3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一方向A1侧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壁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壁”,轴向突出部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轴向突出部”。
第二支承壁8具有至少在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二支承壁8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穿过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第二支承壁8。第二支承壁8与朝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圆筒状(凸状)的轴向突出部9连结。轴向突出部9与第二支承壁8一体地连结。第二支承壁8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而言配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更具体而言,相对于转子支承部件30而言向轴第二方向A2侧空开规定间隔而邻接地配置。此外,第二支承壁8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二方向A2侧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形成于第二支承壁8的内部的泵室收纳有油泵18。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18是具有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内接型的齿轮泵。油泵18的内转子以在其径向的中心部与转子支承部件30一体旋转的方式花键连结。油泵18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而从油盘(未图示)吸引油,并将该吸引的油排出来向离合器CL、变速机构TM、旋转电机MG等供油。此外,在第二支承壁8以及中间轴M等内部分别形成有油路,由油泵18排出的油经由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以及上述油路向作为油供给对象的各部位供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下述情况,即:泵室内的油的一部分从第二支承壁8的贯通孔与转子支承部件30之间一点点地朝轴向漏出从而向旋转电机MG供给。供给到各部位的油进行该部位的润滑以及冷却的一方或者双方。本实施方式中的油作为能够实现“润滑液”以及“冷却液”二者的功能的“润滑冷却液”而发挥功能。
输入轴I是用于将内燃机E的扭矩向混合驱动装置H输入的轴部件。输入轴I在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输入轴I以贯通第一支承壁3的状态配设,如图2所示,以在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经由阻尼器D与内燃机E的输出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此外,以遍及输入轴I的外周面和设置于第一支承壁3的贯通孔的内周面的方式,配设用于使输入轴I的外周面和设置于第一支承壁3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成为液密状态来抑制油朝轴第一方向A1侧(阻尼器D侧)漏出的密封部件66。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轴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I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孔部。与该输入轴I配置于同轴上的中间轴M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沿轴向插入于该孔部。此外,输入轴I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离合器毂21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30以覆盖离合器CL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构成利用转子支承部件30收纳离合器CL的外壳(离合器外壳)。在本例中,利用转子支承部件30的全部来构成外壳(离合器外壳)。以下,在使用“转子支承部件30”一词的情况下,还含有“外壳(离合器外壳)”的意思。
中间轴M是用于将旋转电机MG的扭矩以及内燃机E的经由离合器CL的扭矩的一方或者双方向变速机构TM输入的轴部件。中间轴M与转子支承部件30花键连结。如图2所示,该中间轴M以贯通第二支承壁8的状态配设。如上所述,在第二支承壁8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中间轴M经由该贯通孔而贯通第二支承壁8。中间轴M以相对于第二支承壁8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沿径向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轴M在其内部具有包括供给油路15以及排出油路16在内的多条油路。供给油路15在轴向延伸并且以与离合器CL的动作油室H1连通的方式在轴向的规定位置沿径向延伸,并且在中间轴M的外周面开口。排出油路16在轴向延伸并在中间轴M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开口。
如上所述,离合器CL以能够切换驱动力在输入轴I与中间轴M之间的传递以及遮挡的方式设置,是选择性地驱动连结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的摩擦卡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L由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构成。如图2以及图3所示,离合器CL具备:离合器毂21、离合器鼓22、多个摩擦片24以及活塞25。离合器毂21在输入轴I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该输入轴I一体旋转地连结。离合器鼓22与转子支承部件30形成为一体,经由该转子支承部件30而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地连结。摩擦片24设置于离合器毂21与离合器鼓22之间,并具有成对的毂侧摩擦片和鼓侧摩擦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和离合器鼓22一体化的转子支承部件30与活塞25之间形成液密状态的动作油室H1。由油泵18排出并被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到规定的油压的压油经由在中间轴M形成的供给油路15而向该动作油室H1供给。根据被供给至动作油室H1的油压控制离合器CL的卡合以及释放。此外,在相对于活塞25而与动作油室H1相反的一侧形成循环油室H2。由油泵18排出并被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到规定的油压的压油经由在转子支承部件30形成的循环油路48而向该循环油室H2供给。
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旋转电机MG。在径向观察,旋转电机MG和离合器CL配置于相互重叠的位置。以上述位置关系配置旋转电机MG和离合器CL,从而实现因轴长缩短带来的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旋转电机MG具有:固定于壳体1的定子St、和在该定子St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部件30而被支承为能够自如旋转的转子Ro。定子St和转子Ro在径向空开微小间隙而对置配置。定子St具备:通过将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层叠多张而成的作为层叠构造体而构成并被固定于第一支承壁3的定子铁芯、和卷装于该定子铁芯的线圈。此外,线圈中的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两侧的端面朝轴向突出的部分是线圈端部Ce1、Ce2。在本例中,将轴第一方向A1侧的线圈端部作为第一线圈端部Ce1,将轴第二方向A2侧的线圈端部作为第二线圈端部Ce2。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具备:通过将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层叠多张而成的作为层叠构造体而构成的转子铁芯、和被埋入该转子铁芯的永久磁石。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向延伸的多个永久磁石在转子Ro(转子铁芯)内沿周向分散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端部Ce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线圈端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具备对转子Ro进行支承的转子支承部件30。转子支承部件30以相对于壳体1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转子Ro。更具体而言,转子支承部件30在转子Ro固定于其外周部的状态下,在轴第一方向A1侧经由第一轴承61而被支承于第一支承壁3,在轴第二方向A2侧经由第二轴承62而被支承于第二支承壁8。此外,转子支承部件30以将配置于其内部的离合器CL的周围覆盖、也就是将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轴第二方向A2侧以及径向外侧覆盖的方式形成。因此,转子支承部件30具备:配置于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1侧并在径向延伸的第一径向延伸部31、配置于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并在径向延伸的第二径向延伸部41、以及配置于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并在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51。
第一径向延伸部31具有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穿过该贯通孔的输入轴I贯通第一径向延伸部31而插入转子支承部件30内。此外,在本例中,第一径向延伸部31整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具有以径向内侧的部位位于比径向外侧的部位稍微靠近轴第二方向A2侧的方式偏移的形状。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与朝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的圆筒状(凸状)的轴向突出部32连结。此外,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与圆筒状(凸状)的第二的轴向突出部34连结,该第二的轴向突出部34在比轴向突出部32更靠近径向外侧且朝轴第一方向A1侧突出。以下为了明确地加以区别,将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轴向突出部32作为“内侧轴向突出部32”,将配置于径向外侧的轴向突出部34作为“外侧轴向突出部34”来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轴向突出部3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轴向突出部”,外侧轴向突出部3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三轴向突出部”。
外侧轴向突出部34在其与轴向延伸部51的连结部的附近,同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一体地连结。内侧轴向突出部32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该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一体地连结。内侧轴向突出部32以包围输入轴I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在内侧轴向突出部32与输入轴I之间配设有第三轴承63。这里,以与输入轴I的外周面和内侧轴向突出部32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设第三轴承63。此外,在第一支承壁3的轴向突出部4与内侧轴向突出部32之间配设有第一轴承61。这里,以与内侧轴向突出部32的外周面32a和第一支承壁3的轴向突出部4的内周面4b接触的方式配设第一轴承61。在本例中,使用球轴承作为上述第一轴承61。在径向观察,第一轴承61第三轴承63彼此重叠地配置。
第二径向延伸部41具有至少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穿过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第二径向延伸部41而插入转子支承部件30内。此外,在本例中,第二径向延伸部41整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具有径向内侧的部位以位于比径向外侧的部位更靠近轴第一方向A1侧的方式偏移的形状。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与朝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凸状)的轴向突出部42连结。轴向突出部42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该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一体地连结。轴向突出部42以包围中间轴M的周围的方式形成。轴向突出部42以其轴向的一部分的内周面遍及周向整体的方式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此外,在轴向突出部42与第二支承壁8的轴向突出部9之间配设有第二轴承62。这里,以与轴向突出部42的外周面和第二支承壁8的轴向突出部9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配设有第二轴承62。在本例中,使用球轴承作为上述第二轴承62。
此外,轴向突出部42以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的方式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内周部与中间轴M花键连结。此外,轴向突出部42以与构成油泵18的内转子一体旋转的方式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的外周部与内转子花键连结。此外,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与活塞25之间形成有动作油室H1。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径向延伸部41具有朝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圆筒状突出部43。在本例中,圆筒状突出部43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一定厚度的形状。上述圆筒状突出部43形成于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中的径向外侧的区域。在轴向观察,圆筒状突出部43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与转子Ro重叠。此外,在轴向观察,圆筒状突出部43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离合器鼓22重叠。此外,在径向观察,圆筒状突出部43以与第二轴承62以及第二线圈端部Ce2重叠的方式配置。
轴向延伸部51具有至少沿轴向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以及周向延伸。轴向延伸部51具有将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包围的圆筒型的形状,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和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径向外侧端部将它们沿轴向连结。在本例中,轴向延伸部51在轴第一方向A1侧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形成为一体。此外,轴向延伸部51在轴第二方向A2侧通过螺钉等紧固部件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连结。此外,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将轴向延伸部51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连结的结构。此外,在轴向延伸部51的外周部固定有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延伸部51具有:在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52、和从该内侧支承部5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状的一方侧支承部53。在本例中,一方侧支承部53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形状。以与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固定转子Ro,由此内侧支承部52从径向内侧支承转子Ro。此外,以与一方侧支承部5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接触的方式固定转子Ro,由此一方侧支承部53从轴第二方向A2侧支承转子Ro。此外,从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1侧将圆环状的转子保持部件56外插于内侧支承部52,并且,该转子保持部件56配置成从轴第一方向A1侧与转子Ro接触而从轴第一方向A1侧保持转子Ro。在本例中,转子保持部件56以在其与一方侧支承部53之间沿轴向夹持多个电磁钢板的状态从轴第一方向A1侧按压保持转子Ro。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支承部件30构成为还作为收纳离合器CL的外壳(离合器外壳)而发挥功能。在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内部的空间中,占据除了动作油室H1之外的大部分的空间形成之前所说明的循环油室H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油泵18排出并被调整到规定的油压的油经由循环油路48而向循环油室H2供给。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配设在内侧轴向突出部32与输入轴I之间的第三轴承63成为能够确保一定程度的液密性的带密封功能的轴承(这里是带密封圈的滚针轴承)。而且,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2的轴向的一部分的内周面遍及周向整体地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转子支承部件30内的循环油室H2成为液密状态,油被供给至循环油室H2,由此成为基本上被规定压力以上的油充满的状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中,能够利用充满循环油室H2的大量的油对离合器CL所具备的多个摩擦片24有效地进行冷却。此外,从循环油室H2排出的油的大部分经由在输入轴I的外周面开口的径向的连通孔而从形成于中间轴M的内部的排出油路16排出并返回油盘(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转子支承部件30的轴第一方向A1侧,在第一支承壁3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之间设置有旋转传感器11。旋转传感器11是用于对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旋转变压器等作为上述旋转传感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观察,旋转传感器11在配设于第一支承壁3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之间的第一轴承61的径向外侧,与该第一轴承61重叠地配置。此外,旋转传感器11配置于转子Ro的径向内侧且在径向观察与该转子Ro重叠的位置。由此,从径向观察,第一轴承61、旋转传感器11以及转子Ro相互重叠地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观察,第三轴承63也是相互重叠地配置。根据上述配置关系,能够缩短第一轴承61、旋转传感器11、转子Ro以及第三轴承63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的长度。这样,实现混合驱动装置H的整体的小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固定有传感器转子12,在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固定有传感器定子13。更具体而言,在第一轴承61的径向外侧,在突出地形成于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的、作为传感器定子安装部的轴向突出部4固定有传感器定子13。这里,传感器定子13以其内周面与轴向突出部4的外周面4a接触的方式固定。此外,在传感器定子13的径向外侧,在突出地形成于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的、作为传感器转子安装部的外侧轴向突出部34固定有传感器转子12。这里,传感器转子12以其外周面与外侧轴向突出部34的内周面34b接触的方式固定。
此外,传感器转子12具有构成为将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层叠多张而成的层叠构造体的传感器转子铁芯。利用传感器转子保持部件14从轴第一方向A1侧保持传感器转子铁芯,并将其固定在传感器转子保持部件14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之间。传感器定子13具备:构成为将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层叠多张而成的层叠构造体的传感器定子铁芯、和卷装于该传感器定子铁芯的线圈。此外,在线圈中的、从传感器定子铁芯的轴向的两侧的端面沿轴向突出的部分是线圈端部13e。利用螺钉等紧固部件将传感器定子铁芯紧固地固定于第一支承壁3。传感器定子13和传感器转子12在径向空开微小间隙而对置配置。
1-3.轴承的润滑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的润滑构造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的构造是,利用来自油泵18的油的一部分,不经由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而是直接地对第二轴承62进行润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收纳有油泵18的泵室内的油的一部分从第二支承壁8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2的外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通过并一点点地沿轴向漏出,对在轴第一方向A1侧与该微小间隙邻接地配置的第二轴承62进行润滑。对第二轴承62润滑后的油朝配置于第二轴承62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线圈端部Ce2等供给来用于冷却。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的构造是,第一轴承61以及第三轴承63由在经由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被供给到液密状态的循环油室H2后从该循环油室H2排出的油的一部分润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循环油室H2排出的油的一部分对配设于输入轴I的外周面与内侧轴向突出部32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三轴承63进行润滑,之后上述油通过第三轴承63而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漏出。此外,构成为,从第三轴承63漏出的油在该第三轴承63的轴第一方向A1侧被配设于输入轴I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承壁3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密封部件66拦截而朝径向外侧流出,并对配置于第三轴承63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轴承61进行润滑。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转子支承部件30(内侧轴向突出部32)与输入轴I之间(更准确地说是内侧轴向突出部32以及输入轴I的每一个与构成第三轴承63的各部件之间)的微小间隙设置为润滑油供给路LS。而且,来自该润滑油供给路LS的油从第一轴承61的径向内侧且为轴第一方向A1侧供给至该第一轴承61。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油供给路LS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润滑液供给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从成为液密状态的循环油室H2排出的油的一部分,能够对第三轴承63乃至配置于比内侧轴向突出部32更靠近径向外侧的第一轴承61进行润滑。因此,不需要在壳体1设置用于对各轴承61、63进行润滑的专用的油路等,所以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对各轴承61、63进行润滑,并且能够抑制混合驱动装置H的大型化。
此外,对第一轴承61润滑后的油从该第一轴承61的轴第二方向A2侧流出,并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而沿着第一径向延伸部31朝径向外侧流动。最终构成为,该油注入配置于在径向观察与第一轴承61以及第三轴承63重叠的位置的第一线圈端部Ce1从而对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固定有传感器定子13,在该传感器定子13的径向外侧,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固定有传感器转子12。此外,构成转子支承部件30的一部分的第一径向延伸部31具有倾斜部33,该倾斜部33形成为伴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从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以一定的比例朝轴第二方向A2侧离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部33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离开部”。上述倾斜部33在径向上且在内侧轴向突出部32与外侧轴向突出部34之间,设置于在轴向观察与传感器转子12重叠的位置。倾斜部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的中央部抵接。由此,传感器转子1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从第一径向延伸部31朝轴第一方向A1侧离开地配置。此外,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中的、比倾斜部33更靠近径向内侧的圆板状部36,相对于比倾斜部33更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朝轴第二方向A2侧稍微偏移地配置。而且,在由于该圆板状部36朝轴第二方向A2侧偏移而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有传感器定子13的线圈端部13e。由此,能够在不受形状的制约并且确保性能的状态下,适当地配置旋转传感器11。
这样,在出于避免形状的制约并且确保旋转传感器11的性能的目的而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设置有倾斜部33的情况下,在倾斜部3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与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之间形成槽状的空间。该空间是本发明中的“第二空间V2”。上述第二空间V2成为具有倾斜的V字状的剖面形状并在周向连续的槽状空间。这里,如上所述对第一轴承61润滑后的油从该第一轴承61的轴第二方向A2侧,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而沿着第一径向延伸部31朝向径向外侧流动。而且,沿着该第一径向延伸部31流动的油很快到达槽状的第二空间V2,通常会滞留于该第二空间V2。这样,在油滞留在第二空间V2的情况下,滞留的油可能对于传感器转子12的旋转成为拖曳阻力。其结果是,混合驱动装置H的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可能降低。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具有将上述第二空间V2与第一空间V1连通的连通油路LA,上述第一空间V1从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一方向A1侧朝径向外侧扩展并形成于第一支承壁3与转子支承部件3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多条上述连通油路LA,上述多条连通油路LA沿周向均等地分散而配置。这里,第一空间V1是在径向占据传感器转子12的径向内侧端部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径向外侧端部之间的区域的空间。即,第一空间V1是在轴向占据第一支承壁3与传感器转子12之间的区域、在轴向占据第一支承壁3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中比外侧轴向突出部34更靠近径向外侧的部分之间的区域、或者在轴向占据第一支承壁3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之间的区域的空间。图3中用虚线表示该第一空间V1所占范围的概要。在转子支承部件30以及传感器转子12的至少一方设置有连通油路L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旋转传感器11的检测精度维持得较高而采用避免对传感器转子12进行加工的结构,连通油路LA的整体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这里是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连通路”。
通过设置上述连通油路LA,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中,即使从润滑油供给路LS供给并对第一轴承61进行润滑后的油沿着第一径向延伸部31而朝径向外侧流动并到达槽状的第二空间V2,到达该第二空间V2的油也通过连通油路LA而向第一空间V1顺利地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油滞留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倾斜部3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与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之间,并能够抑制由该滞留的油引起的传感器转子12的拖拽损失。由此,能够抑制混合驱动装置H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此外,如上所述,虽然传感器定子13和传感器转子12在径向空开微小间隙而对置配置,但到达第二空间V2的油不是通过该微小间隙而是通过连通油路LA向第一空间V1顺利地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观察的情况下,连通油路LA不是在周向倾斜而是形成为放射状。更具体而言,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从第二空间V2侧的开口部P2(以下称为“第二开口部P2”)沿着径向而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比外侧轴向突出部34的内周面34b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呈钝角地弯曲,伴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轴第一方向A1侧倾斜地延伸,并在第一空间V1侧的开口部P1(以下称为“第一开口部P1”)开口。
这里,第二开口部P2形成于倾斜部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且包含与传感器转子12接触的接触部33a的位置,由此,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二空间V2中且在接触部33a的位置开口。换言之,连通油路LA朝第二空间V2侧的开口的一部分,由与传感器转子12接触的倾斜部33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此外,连通油路LA在第二空间V2中朝径向开口。即,第二开口部P2的位置处的连通油路LA的延伸方向是与径向平行的方向。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三轴承63是确保了一定程度的液密性的带密封功能的轴承。因此,从润滑油供给路LS供给的油的流量是能够至少对第一轴承61适当进行润滑的程度。由此,从润滑油供给路LS向第二空间V2供给的油的最大供给量,比来自连通油路LA的油的最大排出量少。因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连通油路LA在第二空间V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开口的结构,从而能够利用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使到达第二空间V2的油的几乎全部经由连通油路LA而向第一空间V1顺利地排出。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传感器转子12的拖拽损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部P1配置在定子St的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径向观察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一开口部P1形成为在第一线圈端部Ce1在轴向所占有的区域中的、定子铁芯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面附近的轴向位置开口。此外,第一开口部P1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中的、比外侧轴向突出部34的外周面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一空间V1中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开口。连通油路LA在第一空间V1中朝向在径向以及轴向倾斜的方向开口。即,第一开口部P1的位置处的连通油路LA的延伸方向朝向在径向以及轴向倾斜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伴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倾斜的方向)。因此,利用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使通过连通油路LA并从第一空间V1侧的第一开口部P1排出的油沿着连通油路LA的延伸方向喷出,最终能够被适当地引导至第一线圈端部Ce1。由此,也能够利用对第一轴承61进行润滑后的油对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
2.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应用于混合驱动装置H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的结构基本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即连通油路LA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没有特别说明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连通油路LA是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30以及传感器转子12的至少一方并将第二空间V2与第一空间V1连通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的整体形成于传感器转子12(传感器转子铁芯)的内部。此外,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传感器转子12的内部至少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沿着轴向贯通传感器转子12。通过采用上述那样的连通油路LA的结构,只要沿着轴向使传感器转子12贯通即可,能够容易地形成该连通油路LA。此外,能够通过在构成传感器转子铁芯的电磁钢板的每一个上形成孔部,并以该孔部在轴向连续地排列的状态固定,从而能够形成上述连通油路LA。此外,上述孔部能够在对构成传感器转子铁芯的电磁钢板的冲孔加工时同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连通路”。
如上所述,连通油路LA形成为沿着轴向贯通传感器转子12。由此,连通油路LA在第一空间V1以及第二空间V2的双方朝向轴向开口。即,第一开口部P1以及第二开口部P2的位置处的连通油路LA的延伸方向都朝向与轴向平行的方向。此时,第二开口部P2形成于倾斜部3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且包含与传感器转子12接触的接触部33a的位置。由此,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二空间V2中在接触部33a的位置开口。换言之,连通油路LA的朝第二空间V2侧开口的一部分,由与倾斜部33接触的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对第一轴承61润滑后的油的几乎全部不滞留于第二空间V2而是通过连通油路LA并朝第一空间V1顺利地排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抑制传感器转子12的拖拽损失,并能够抑制混合驱动装置H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部P1在第一空间V1中朝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开口。此外,第一开口部P1配置于定子St的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且在径向观察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利用伴随着转子支承部件30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而通过连通油路LA并从第一空间V1侧的第一开口部P1排出的油,最终适当地被引导至第一线圈端部Ce1。由此,也能够利用的第一轴承61润滑后的油对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传感器转子保持部件14的内周面形成伴随着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而朝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槽部。在该情况下,可以期待能够将从第一开口部P1排出的油更顺利地引导至第一线圈端部Ce1的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应用于混合驱动装置H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的结构基本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即连通油路LA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没有特别说明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3-1.旋转电机的冷却构造
这里,在对连通油路LA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基本上具有利用从转子Ro的轴第二方向A2侧供给的油对线圈端部Ce1、Ce2进行冷却的构造。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转子Ro而配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二支承壁8设置有向旋转电机MG供给油的冷却油供给部CS。更具体而言,在配置于第二支承壁8的内部的油泵18的轴第一方向A1侧,将第二支承壁8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2的外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设置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油供给部CS。收纳有油泵18的泵室内的油的一部分,从作为该冷却油供给部CS的微小间隙通过并一点点地沿轴向漏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首先对第二轴承62进行润滑。对第二轴承62润滑后的油沿着第二径向延伸部41而朝铅垂方向下侧(图5中的下侧)流下,最终供给至配置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径向外侧的旋转电机MG的线圈端部Ce1、Ce2。
在作为冷却油供给部CS的微小间隙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油收集部OC。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油收集部OC设置于构成转子支承部件30的一部分的、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圆筒状突出部4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更具体而言,将在凹部44与覆盖部件46之间划分的袋状空间形成为油收集部OC,上述凹部44设置于圆筒状突出部43,并具有相对于该圆筒状突出部4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而向轴第一方向A1侧凹陷的形状且朝径向内侧开口,上述覆盖部件46以与圆筒状突出部4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接触的状态被固定。上述油收集部OC沿周向的多个位置均等地分散而配置。每个油收集部OC的轴向的两侧、周向的两侧以及径向外侧封闭,仅朝径向内侧开口。油收集部OC能够高效地收集并存积从冷却油供给部CS供给并沿着第二径向延伸部41向铅垂方向下侧流下的油。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中,形成为以下构造,即:利用被油收集部OC收集而存积的油,对线圈端部Ce1、Ce2进行冷却。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具备在转子Ro以及转子支承部件30的双方设置并以朝线圈端部Ce1、Ce2的各自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方式形成的两条油路(第一油路L1、第二油路L2)。第一油路L1从油收集部OC延伸并在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二油路L2从油收集部OC延伸并在第二线圈端部Ce2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一油路L1和第二油路L2共用上游侧(油收集部OC侧)的一部分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路L1具有在轴向延伸部51的一方侧支承部53中(内部)沿着轴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转子Ro的内周面与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的接合面而在轴向延伸的部分。在本例中,沿着转子Ro的内周面与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的接合面而在轴向延伸的部分,由在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与形成于转子Ro的径向内侧的轴向槽部55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油路L2形成为在一方侧支承部53内从第一油路L1分支而朝径向外侧延伸。
在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的旋转电机MG中,线圈端部Ce1、Ce2以如下方式被冷却。首先,从相对于转子Ro设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的冷却油供给部CS供给的油被油收集部OC收集。被收集到油收集部OC的油从该油收集部OC向第一油路L1供给。被供给到第一油路L1的油的一部分从轴第一方向A1侧的开口部喷出,并向配置于开口部的径向外侧的第一线圈端部Ce1注入从而对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被供给到第一油路L1的油的另一部分通过从第一油路L1分支的第二油路L2后从轴第二方向A2侧的开口部喷出,并向配置于开口部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线圈端部Ce2注入从而对第二线圈端部Ce2进行冷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利用油收集部OC高效地收集来自设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的冷却油供给部CS的油,经由第一油路L1以及第二油路L2,不仅能对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二线圈端部Ce2进行冷却,还能够对轴第一方向A1侧的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此外,对线圈端部Ce1、Ce2冷却后的油返回油盘(未图示)。
3-2.连通油路的结构
连通油路LA是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30以及传感器转子12的至少一方并将第二空间V2与第一空间V1连通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为了将旋转传感器11的检测精度维持得较高而采用避免对传感器转子12进行加工的结构,连通油路LA的整体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这里是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连通路”。
连通油路LA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形成为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至少沿径向延伸;形成为在第二空间V2中在接触部33a的位置开口;形成为第二开口部P2的位置处的连通油路LA的延伸方向朝与径向平行的方向。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对第一轴承61润滑后的油的几乎全部不滞留于第二空间V2而是通过连通油路LA向第一空间V1顺利地排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抑制传感器转子12的拖拽损失,并能够抑制混合驱动装置H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油路LA形成为,利用用于上述旋转电机MG的冷却的第一油路L1的一部分与第一空间V1连通。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沿着径向延伸,并同形成于转子Ro与内侧支承部52之间的第一油路L1连通。第一油路L1在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开口。由此,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沿着径向延伸,并与轴向槽部55连通,经由该轴向槽部55而在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朝第一空间V1开口,其中,上述轴向槽部55形成为沿着转子Ro的内周面与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的接合面而在轴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用于旋转电机MG的冷却的油路L1、L2为前提,形成为连通油路LA利用第一油路L1的一部分朝第一空间V1开口,所以用于形成该连通油路LA的加工,实际上仅通过对转子支承部件30(第一径向延伸部31)进行的沿径向的开孔加工便能够实现。此外,用于形成第一油路L1(轴向槽部55)的加工,能够通过在对构成转子Ro的电磁钢板进行冲孔加工时,在构成转子Ro的电磁钢板径向内侧部分形成切口部等,以比较简易地进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比较简易的加工而容易地形成连通油路LA以及第一油路L1的整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沿着径向延伸的连通油路LA朝轴向槽部55开口的部分,成为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的第一空间V1侧的开口部P1'。而且,在该转子支承部件30中的第一空间V1侧的开口部P1'的径向外侧形成的第一油路L1,在转子Ro(转子保持部件56)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开口,由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空间V1侧的第一开口部P1形成于转子Ro(转子保持部件56)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侧面。这里,在转子保持部件56的与第一油路L1对应的周向的位置形成有至少在轴向贯通该转子保持部件56的多个贯通孔57。该贯通孔57以伴随着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而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具有上述形状的贯通孔57以将从第一油路L1供给的油引导至第一线圈端部Ce1的方式发挥作用。即,在转子支承部件30中的第一空间V1侧的开口部的径向外侧形成的第一油路L1(这里,包括转子保持部件56的贯通孔57),作为将来自连通油路LA的油引导至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述引导部而能够更加高效地对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
4.其他的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每一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特征结构并非仅应用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产生矛盾,能够与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特征结构进行组合来应用。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径向延伸部31具有以固定的比例倾斜的倾斜部33作为离开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上述离开部也可以形成为:伴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至少从传感器转子1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朝轴第二方向A2侧离开,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第一径向延伸部31构成为:具有形成为阶段性离开的一阶以上的台阶部作为离开部。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二空间V2中在接触部33a的位置开口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形成为连通油路LA至少在第二空间V2的任意位置开口,就可以起到至少能够抑制由滞留于第二空间V2的油引起的传感器转子12的拖拽损失的作用效果。
(3)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以连通油路LA在第二空间V2中朝与径向平行的方向开口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连通油路LA在第二空间V2中朝与轴向平行的方向开口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第二空间V2中朝向径向以及轴向倾斜的方向开口的结构。此外,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在朝与径向或者轴向平行的方向开口的情况、以及朝向径向以及轴向倾斜的方向开口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连通油路LA进一步朝向周向倾斜的方向开口。
(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从第二开口部P2沿着径向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规定位置弯曲成钝角,以伴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的方式倾斜并延伸,从而在第一开口部P1开口。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从第二开口部P2沿着径向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规定位置弯曲成直角,然后沿着轴向延伸后在第一开口部P1开口。此外,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以伴随着从第二开口部P2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的方式倾斜延伸,然后保持原样地在第一开口部P1开口。此外,对于连通油路LA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至少在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地形成的情况,能够任意设定该形成方式。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连通油路LA形成为沿着轴向贯通传感器转子1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以伴随着朝向轴第一方向A1侧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延伸,并且在第一开口部P1开口。此外,对于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传感器转子12的内部沿轴向贯通的情况,能够任意设定该形成方式。
(6)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以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从第二开口部P2沿着径向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与第一油路L1连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在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油路L1连通。或者,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连通油路LA形成为:从第二开口部P2沿着径向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规定位置弯曲而朝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油路L1连通。此外,对于连通油路LA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内部至少在径向延伸地形成的情况,能够任意设定该形成方式。
(7)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连通油路LA所连通的第一油路L1,由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与在转子Ro的径向内侧形成的轴向槽部55之间的空间形成。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上述的第一油路L1由在内侧支承部52的径向外侧形成的轴向槽部与转子Ro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或者在内侧支承部52的径向外侧形成的轴向槽部与在转子Ro的径向内侧形成的轴向槽部之间的空间形成。或者,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上述的第一油路L1由在转子Ro的内部形成的轴向孔部形成。
(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混合驱动装置H分别具备单一种类的连通油路L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混合驱动装置H具备如下所述的多个种类的连通油路LA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将上述第一或者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通油路LA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通油路LA组合设置、或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连通油路LA全部组合设置等。
(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仅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备油收集部OC、第一油路L1以及第二油路L2的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进行了说明。然而,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当然也可以是具备上述旋转电机MG的冷却构造的结构(参照图2)。
(10)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旋转传感器11配置于转子Ro的径向内侧、且在径向观察与该转子Ro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旋转传感器11在轴向上配置于与转子Ro的轴向位置不同的位置、且在径向上配置于沿径向观察时不与转子Ro重叠的位置。
(1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开口部P1配置于定子St的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且在径向观察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第一开口部P1在轴向上配置于与第一线圈端部Ce1的轴向位置不同的位置、且在径向上配置于径向观察时不与第一线圈端部Ce1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为了高效地对第一线圈端部Ce1进行冷却,优选如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油路L1那样,在形成于转子支承部件30或者传感器转子12的第一空间V1侧的开口部P1'的径向外侧,设置将来自连通油路LA的油引导至第一线圈端部Ce1的引导部。
(1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旋转传感器11的传感器定子13与第一支承壁3的轴向突出部4的外周面4a接触而固定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传感器定子13不与轴向突出部4的外周面4a接触而仅与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接触并固定。或者,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传感器定子13经由传感器定子安装部件等其他的部件而被固定于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
(1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将内侧轴向突出部32以及输入轴I的至少一方与第三轴承63之间的微小间隙,构成作为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油供给路LS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在本发明中,只要是至少从第一轴承61的径向内侧供给油的结构即可,例如下述方式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在第一支承壁3设置供给从油泵18排出的油的专用油路,并由该专用油路构成润滑液供给部。
(1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适于将混合驱动装置H搭载于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车辆的情况的多轴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下述的一轴结构的混合驱动装置H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将变速机构TM的输出轴配置在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同轴配置并且直接地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上述结构的混合驱动装置H适于搭载于FR(Front Engine Rear Drive)车辆的情况。
(1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应用于具备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二者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仅具备旋转电机MG的电动汽车(电动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16)关于其他的结构,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是从所有方面进行的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具备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结构以及与其均等的结构,则将权利要求的范围未记载的结构的一部分适当地改变的结构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上利用的可行性
本发明能够很好地用于在壳体的内部收纳具有转子和定子且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符号说明
H…混合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MG…旋转电机;Ro…转子;St…定子;Ce1…第一线圈端部(线圈端部);I…输入轴(轴部件);CL…离合器(摩擦卡合装置);1…壳体;3…第一支承壁(支承壁);4…轴向突出部(第一轴向突出部);11…旋转传感器;12…传感器转子;13…传感器定子;30…转子支承部件(外壳);31…第一径向延伸部(径向延伸部);32…内侧轴向突出部(第二轴向突出部);33…倾斜部(离开部);33a…接触部;34…外侧轴向突出部(第三轴向突出部);52…内侧支承部;55…轴向槽部;61…第一轴承(轴承);LS…润滑油供给路(润滑液供给部);LA…连通油路(连通路);V1…第一空间;V2…第二空间;P1…第一开口部;P2…第二开口部;A1…轴第一方向;A2…轴第二方向。

Claims (39)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在壳体的内部收纳设置具有转子和定子并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一方侧、即轴第一方向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支承壁,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 
转子支承部件,其将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 
轴承,其配置于所述支承壁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 
润滑液供给部,其从径向内侧对所述轴承供给润滑液;以及 
旋转传感器,其具有:传感器定子,该传感器定子在所述轴承的径向外侧固定于所述支承壁;和传感器转子,该传感器转子配置于该传感器定子的径向外侧,并且固定于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突出形成的传感器转子安装部,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有连通路,该连通路设置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以及所述传感器转子的至少一方,并将下述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空间从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朝径向外侧扩展并形成于所述支承壁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所述第二空间形成于所述传感器转子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之间, 
对所述轴承润滑后的润滑液从所述第二空间经过所述连通路而排出到所述第一空间,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有从径向内侧对所述转子进行支承的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形成有轴向槽部,该轴向槽部沿着所述转子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支承部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面在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开口,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轴向槽部连通,并且经由该轴向槽部而在所述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有离开部,该离开部形成为:从所述传感器转子的靠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随着朝 向径向内侧而朝所述轴第二方向侧离开,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朝所述第二空间开口,该第二空间在所述离开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与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之间形成为槽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的朝所述第二空间的开口的一部分,由与所述传感器转子接触的所述离开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的一部分、或者与所述离开部接触的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二方向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朝向径向或者轴向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朝向径向或者轴向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朝向径向或者轴向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 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至少沿径向以及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形成为:沿轴向贯通所述传感器转子,并在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侧面朝所述第一空间开口。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传感器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且径向观察时与所述转子重叠的位置, 
所述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且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线圈端部重叠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或者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第一空间 侧的开口部的径向外侧部分,具备将来自所述连通路的润滑液引导至所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引导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或者所述传感器转子的所述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径向外侧部分,具备将来自所述连通路的润滑液引导至所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引导部。 
28.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支承壁朝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 
径向延伸部,其构成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并至少在径向延伸; 
第二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以及 
第三轴向突出部,其比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且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 
所述轴承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 
所述传感器定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支承壁朝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 
径向延伸部,其构成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并至少在径向延伸; 
第二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以及 
第三轴向突出部,其比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且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 
所述轴承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 
所述传感器定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支承壁朝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 
径向延伸部,其构成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并至少在径向延伸; 
第二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以及 
第三轴向突出部,其比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且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 
所述轴承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 
所述传感器定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接触。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支承壁朝所述旋转电机的轴向另一方侧、即轴第二方向侧突出; 
径向延伸部,其构成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一部分并至少在径向延伸; 
第二轴向突出部,其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以及 
第三轴向突出部,其比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且从所述径向延伸部朝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 
所述轴承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 
所述传感器定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一轴向突出部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所述传感器转子配置成与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周面接触。 
32.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 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4.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5.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7.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8.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39.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部件,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贯通所述支承壁和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径向内侧并插入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内部;和 
摩擦卡合装置,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将所述摩擦卡合装置的周围覆盖的外壳,并且所述摩擦卡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润滑液充满,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之间经过并漏出的润滑液作为来自所述润滑液供给部的润滑液被供给至所述轴承。 
CN201180032373.1A 2010-08-06 2011-07-05 车辆用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6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7818A JP5278774B2 (ja) 2010-08-06 2010-08-06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0-177818 2010-08-06
PCT/JP2011/065371 WO2012017767A1 (ja) 2010-08-06 2011-07-05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6594A CN103026594A (zh) 2013-04-03
CN103026594B true CN103026594B (zh) 2015-02-25

Family

ID=45555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37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6594B (zh) 2010-08-06 2011-07-05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678115B2 (zh)
JP (1) JP5278774B2 (zh)
CN (1) CN103026594B (zh)
DE (1) DE112011101542B4 (zh)
WO (1) WO20120177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8598B2 (ja) * 2010-03-31 2013-03-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US9581210B2 (en) * 2012-01-31 2017-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dula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rotor hub
JP2013243834A (ja) * 2012-05-21 2013-12-05 Ntn Corp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991381B2 (ja) * 2012-09-28 2016-09-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DE112012007234T5 (de) * 2012-12-18 2015-09-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euerungsvorrichtung für Hybridfahrzeug
KR101369614B1 (ko) * 2013-12-10 2014-03-04 장석호 복수의 보조동력 구조를 갖는 발전겸용 전동수단을 갖는 바퀴
EP3128652B1 (en) * 2014-03-31 2020-03-04 Guangdong Hua'c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 Ltd.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steering motor
CN106797154B (zh) * 2014-10-09 2019-09-2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经由压铆部紧固至毂的转子的混合动力驱动模块
US10017043B2 (en) * 2014-10-31 2018-07-10 Gkn Automotive Ltd. Electric drive
JP6345194B2 (ja) * 2016-01-25 2018-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DE102016216480A1 (de) * 2016-09-01 2018-03-0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Maschine
US10850605B2 (en) * 2017-03-13 2020-12-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brid drive module having a rotor secured to a hub utilizing staking of an end ring
KR102560917B1 (ko) * 2018-06-19 2023-07-3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인휠 구동장치
US20190028008A1 (en) * 2017-07-18 2019-01-24 Hyundai Mobis Co., Ltd In-wheel working device
KR102368495B1 (ko) * 2017-07-18 2022-02-2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인휠 구동장치
US10559989B2 (en) 2017-08-07 2020-02-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otor carrier and locking diaphragm spring
US11091019B2 (en) 2017-09-19 2021-08-1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Off-axis hybrid module
KR102440502B1 (ko) 2017-09-26 2022-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코일 멀티냉각패스방식 구동 모터 및 친환경차량
JP2019180127A (ja) * 2018-03-30 2019-10-1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7130842B2 (ja) * 2018-08-02 2022-09-05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ゲ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 ハイブリッドモジュール
CN113423594A (zh) * 2019-01-09 2021-09-21 株式会社爱信 混合驱动装置
DE102019114425A1 (de) * 2019-03-15 2020-09-1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bridmodul mit Lagerschild; sowie Antriebsstrang
DE102019205987B4 (de) * 2019-04-26 2022-05-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ischer Achs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US11511614B2 (en) * 2019-06-10 2022-11-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otor carrier connection
CN112572120A (zh) * 2019-09-27 2021-03-3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和电动车辆
JP7396869B2 (ja) * 2019-11-18 2023-12-12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ユニット
JP2021112082A (ja) * 2020-01-15 2021-08-02 株式会社Subaru ステータ
US11199224B2 (en) * 2020-03-06 2021-12-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Hybrid module bearing install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79238B2 (en) * 2004-04-28 2010-03-16 Aisin Aw Co., Ltd. Driving apparatus for hybrid vehicle
CN101678752A (zh) * 2007-10-19 2010-03-2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WO2010050345A1 (ja) * 2008-10-31 2010-05-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11932A (en) * 1980-01-28 1982-01-19 Sundstrand Corporation Liquid cooling for induction motors
DE19942445A1 (de) * 1998-09-07 2000-05-04 Toyota Motor Co Ltd Fahrzeugantriebsvorrichtung
JP4225150B2 (ja) * 2003-08-12 2009-02-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電動駆動制御方法
WO2006054661A1 (ja) * 2004-11-19 2006-05-26 Aisin Aw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駆動装置
US7821178B2 (en) * 2005-05-20 2010-10-26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Brush and brush housing arrangement to mitigate hydrodynamic brush lift in fluid-immersed electric motors
JP4239102B2 (ja) * 2005-07-05 2009-03-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駆動装置
JP4698379B2 (ja) 2005-10-17 2011-06-0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JP4815187B2 (ja) 2005-10-25 2011-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4900693B2 (ja) 2006-11-27 2012-03-2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2009001127A (ja) 2007-06-20 2009-01-08 Toyot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KR100946491B1 (ko) 2007-08-24 2010-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동력전달장치
JP2009072052A (ja) 2007-09-18 2009-04-02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KR100969037B1 (ko) 2007-11-09 2010-07-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모터 냉각 장치 및 방법
JP4483948B2 (ja) 2008-01-17 2010-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256783B2 (ja) 2008-03-06 2013-08-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5328231B2 (ja) * 2008-06-12 2013-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210094B2 (ja) 2008-09-02 2013-06-12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潤滑構造および電動機ユニット並びに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DE102008051524A1 (de) * 2008-10-13 2010-05-1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Rotor mit Ausgleichsmasse für einen Reluktanzresolver und Reluktanzresolver
JP5131153B2 (ja) 2008-10-28 2013-01-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US8169110B2 (en) * 2009-10-09 2012-05-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il cooled motor/generator for an automotive powertrain
DE102009045727A1 (de) * 2009-10-15 2011-04-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Hybridfahrzeug
US8997956B2 (en) * 2009-11-19 2015-04-07 Aisin Aw Co., Ltd. Vehicle drive device
JP5297352B2 (ja) * 2009-11-19 2013-09-2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2086827A (ja) * 2010-09-24 2012-05-10 Aisin Aw Co Ltd 車両用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79238B2 (en) * 2004-04-28 2010-03-16 Aisin Aw Co., Ltd. Driving apparatus for hybrid vehicle
CN101678752A (zh) * 2007-10-19 2010-03-2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WO2010050345A1 (ja) * 2008-10-31 2010-05-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1542B4 (de) 2021-07-29
US20120032544A1 (en) 2012-02-09
CN103026594A (zh) 2013-04-03
WO2012017767A1 (ja) 2012-02-09
US20130008759A1 (en) 2013-01-10
DE112011101542T5 (de) 2013-03-07
JP2012039763A (ja) 2012-02-23
JP5278774B2 (ja) 2013-09-04
US8678115B2 (en) 201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6594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959838B (zh) 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2574453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3069695B (zh)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987555B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US20120080248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516859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5239814B2 (ja) 回転電機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CN106059171B (zh) 电机装置、机动车辆变速箱及用于生产电机装置的方法
US20120080286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20070093344A1 (e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20120217825A1 (en) Vehicle drive system
JP5605653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4115888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2018027A1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5406815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214671A (ja) 変速装置
JP2011213231A (ja)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CN114132168A (zh) 用于车辆的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结构
JP2012067803A (ja) 発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