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5489A - 表面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表面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5489A
CN103025489A CN2010800682388A CN201080068238A CN103025489A CN 103025489 A CN103025489 A CN 103025489A CN 2010800682388 A CN2010800682388 A CN 2010800682388A CN 201080068238 A CN201080068238 A CN 201080068238A CN 103025489 A CN103025489 A CN 103025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ing
throughput direction
club
chamber
shaped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82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5489B (zh
Inventor
岩田恭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5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54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5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54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08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e.g. smoothing a surface by making use of liquid-borne abra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08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e.g. smoothing a surface by making use of liquid-borne abrasives
    • B24C1/086Descaling; Removing coatin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24C3/14Apparatus using im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5/00Devices or accessories for generating abrasive blasts
    • B24C5/06Impeller wheels; Rotor blad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Emptying Of Bunkers, Hoppers, And Tanks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Making Paper Articles (AREA)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抛射材料等从装置内泄漏的表面处理装置。在腔室主体(16)的搬入口(18)以及搬出口(20)安装有密封筒部(64、66)从而构成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的一部分。密封筒部(64、66)形成为筒状,棒状材料(12)能够在筒内侧通过,并且,抛射材料(90)从形成在上述的孔(64A、66A)流入从而抛射材料(90)积存在筒内侧。因此,即便所抛射的抛射材料飞散,该抛射材料也由积存在密封筒部(64、66)内的抛射材料(90)拦阻。

Description

表面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朝棒状材料等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抛射抛射材料而进行表面处理的表面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表面处理装置中,例如存在将被处理对象物搬入腔室内、并朝所搬入的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抛射材料而进行喷丸处理的表面处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4759公报
然而,在这种装置中,存在抛射材料分散而从装置内泄漏的情况。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抛射材料等从装置内泄漏的表面处理装置。
第一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具有:抛射装置,该抛射装置朝沿着规定的输送方向被输送的被处理对象物抛射抛射材料;腔室主体,该腔室主体在内部形成有抛射室,且形成有用于搬入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入口和用于搬出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出口,在上述抛射室中,利用由上述抛射装置抛射的抛射材料进行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加工;腔室前部,该腔室前部与上述腔室主体的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邻接,形成借助上述搬入口与上述抛射室连通的空间,并且与上述搬入口对置地形成有用于搬入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外侧入口;腔室后部,该腔室后部与上述腔室主体的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形成借助上述搬出口与上述抛射室连通的空间,并且与上述搬出口对置地形成有用于搬出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外侧出口;以及密封筒部,该密封筒部安装于上述腔室主体的上述搬入口以及上述搬出口而构成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的一部分,该密封筒部形成为筒状,上述被处理对象物能够在筒内侧通过,并且,抛射材料从形成于密封筒部的上部的孔流入而积存在筒内侧。
根据第一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处理装置,当通过腔室前部的外侧入口而从腔室主体的搬入口被搬入的被处理对象物到达腔室主体的抛射室时,利用抛射装置抛射抛射材料。被抛射了抛射材料后的被处理对象物通过腔室主体的搬出口被从腔室后部的外侧出口搬出。此处,在腔室主体的搬入口以及搬出口安装有密封筒部从而构成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的一部分。密封筒部形成为筒状,被处理对象物能够在筒内侧通过,并且,抛射材料从形成于上部的孔流入从而抛射材料积存在筒内侧。因此,即便所抛射的抛射材料飞散,该抛射材料也由积存在密封筒部内的抛射材料拦阻。并且,所流入的抛射材料中的超过了密封筒部的收纳量的量的抛射材料落下至腔室前部、腔室主体、腔室后部的任一个的下部,因此能够抑制其朝装置外漏出。
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在上述密封筒部的靠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及下游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有拦阻部,该拦阻部与上述端部的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拦阻抛射材料以免抛射材料从上述筒内侧流出。
根据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在密封筒部的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有拦阻部,该拦阻部与上述同步的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拦阻抛射材料以免抛射材料从上述筒内侧流出,因此,抛射材料高效地积存在密封筒部的筒内侧。因此,例如即便密封筒部的轴向长度(沿着输送方向的长度)受限,也能够在密封筒部的内侧积存充足的量的抛射材料。
第三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在上述外侧入口侧以及上述外侧出口侧设置有用于阻止抛射材料漏出的密封板,该密封板以板面与上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上述密封板具备挠性,且由狭缝划分成多个,当上述被处理对象物通过时,多个上述密封板在上述狭缝处被分开而能够分别朝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挠曲变形。
根据第三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在外侧入口侧以及外侧出口侧设置有用于阻止抛射材料漏出的密封板,该密封板以板面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上述密封板具备挠性,且由狭缝划分成多个,当被处理对象物通过时,密封板在狭缝处被分割而能够分别朝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挠曲变形,因此,即便假设抛射材料朝外侧入口侧以及外侧出口侧飞散也能够利用密封板阻止抛射材料朝装置外漏出。
第四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设置有吹送装置,该吹送装置的吹送口配置在上述腔室后部的内部,且能够朝上述被处理对象物吹送气体。
根据第四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由于设置有吹送装置,该吹送装置的吹送口配置在腔室后部的内部,且能够朝被处理对象物吹送气体,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吹送装置吹送气体而将残留在被处理对象物上的抛射材料等吹落。
第五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上述抛射装置是离心式的抛射装置,且配置在上述腔室主体内,该离心式的抛射装置通过叶轮的旋转对抛射材料赋予离心力而抛射抛射材料。
根据第五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抛射装置是离心式的抛射装置,且配置在腔室主体内,该离心式的抛射装置通过叶轮的旋转对抛射材料赋予离心力而抛射抛射材料,因此能够朝被处理对象物高效地抛射抛射材料。并且,与空气喷嘴式的抛射装置相比,离心式的抛射装置能够抑制腔室主体内的气压的变动,因此能够容易地维持将抛射材料积存在密封筒部内的状态。
第六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上述抛射装置在上述腔室主体内配置在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配置在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抛射装置的叶轮设定成以按照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侧、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顺序旋转,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相对于上述叶轮的旋转轴设定在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在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抛射装置的叶轮设定成以按照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侧、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顺序旋转,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相对于上述叶轮的旋转轴设定在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第六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配置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抛射装置的叶轮的旋转方向设定成以按照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侧、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顺序旋转,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相对于叶轮的旋转轴设定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因此,抛射材料的大部分被朝从搬入口远离的方向(腔室主体内的内向)抛射。因此,能够抑制抛射材料从搬入口流出。配置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抛射装置的叶轮的旋转方向设定成以按照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侧、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顺序旋转,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相对于叶轮的旋转轴设定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抛射材料的大部分被朝从搬入口远离的方向(腔室主体内的内向)抛射。因此,能够抑制抛射材料从搬入口流出。
第七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二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是棒状材料,上述表面处理装置设置有边使上述棒状材料旋转边将上述棒状材料沿上述输送方向输送的旋转输送单元,上述抛射装置的抛射方向和上述旋转输送单元的输送位置设定成,使得来自上述抛射装置的抛射朝向上述棒状材料的轴心侧。
根据第七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被处理对象物是棒状材料,表面处理装置设置有边使棒状材料旋转边将棒状材料沿输送方向输送的旋转输送单元,抛射装置的抛射方向和旋转输送单元的输送位置设定成,使得来自抛射装置的抛射朝向棒状材料的轴心侧,因此,能够使抛射装置朝作为被处理对象物的棒状材料的抛射的效率良好。
第八观点所涉及的表面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七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中,设定成:在上述抛射室中在上述棒状材料通过抛射抛射材料的范围的期间,旋转输送单元使上述棒状材料旋转三周以上。
根据第八观点所涉及的发明的表面处理装置,设定成:在抛射室中在棒状材料通过抛射抛射材料的范围的期间,旋转输送单元使棒状材料旋转三周以上,因此,能够遍及整周均匀地进行棒状材料的表面加工。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表面处理装置,具有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抛射材料等从装置内泄漏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抛丸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抛丸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抛丸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4是将图1的抛丸装置的搬入口侧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将图1的抛丸装置的搬出口侧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沿着图5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表面处理装置的抛丸装置进行说明。图1中以主视图示出抛丸装置10,图2中以俯视图示出抛丸装置10,图3中以右侧视图示出抛丸装置10。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抛丸装置10以棒状材料12作为被处理对象物。在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X表示输送棒状材料12的输送方向(以下称作“棒状材料输送方向”)。
如图1所示,抛丸装置10具备腔室14。在构成腔室14的大部分的腔室主体16的内部形成有通过朝棒状材料12抛射抛射材料来进行棒状材料12的表面加工的抛射室(也称作“加工室”、“喷丸室”)。并且,在腔室主体16,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形成有用于搬入棒状材料12的搬入口18,并且,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右侧)形成有用于搬出棒状材料12的搬出口20。
构成腔室14的一部分的腔室前部22与腔室主体16的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邻接。腔室前部22形成借助搬入口18与抛射室16A连通的空间22A。并且,在腔室前部22,与腔室主体16的搬入口18对置地形成有用于搬入棒状材料12的外侧入口24。
与此相对,构成腔室14的一部分的腔室后部26与腔室主体16的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腔室后部26形成借助搬出口20与抛射室16A连通的空间26A。并且,在腔室后部26,与腔室主体16的搬出口20对置地形成有用于搬出棒状材料12的外侧出口28。
在腔室14的内部设置有边使棒状材料12边进行输送的作为旋转输送单元的旋转输送装置30。旋转输送装置30构成为包括载置棒状材料12的多个输送辊32和驱动这些输送辊32旋转的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多个输送辊32沿着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各输送辊32形成为从轴线方向的两端侧起朝向中央侧直径逐渐变小从而该轴线方向的中央部收缩的所谓的鼓型(参照图6)。如图2所示,各输送辊32的轴线方向相对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倾斜、且相互平行设置。
上述输送辊32借助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同时以相同速度旋转。上述驱动机构通过经由动力传递机构(省略图示)将马达(省略图示)的输出轴的旋转向输送辊32传递来驱动输送辊32。并且,旋转输送装置30设定成,在棒状材料12通过图1所示的抛射室16A中的由后述的抛射装置36抛射抛射材料的范围的期间中,使棒状材料12旋转三圈以上。
在腔室主体16内,在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的上方侧配置有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总计四台)抛射装置36。抛射装置36在腔室主体16内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配置有两台。上述四台抛射装置36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且对被沿棒状材料输送方向输送的棒状材料12抛射抛射材料。本实施方式的抛射装置36是通过叶轮37A、37C的旋转对抛射材料(丸粒,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钢球)赋予离心力从而抛射抛射材料的离心式的抛射装置(叶轮单元、离心抛射单元)。叶轮37A、37C的旋转轴37X、37Z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配置,且沿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
四台抛射装置36中的配置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总计两台上游侧抛射装置36A的叶轮37A设定成按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侧(图中下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右侧)的顺序旋转(在图1中为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37B相对于叶轮37A的旋转轴37X设定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
与此相对,四台抛射装置36中的配置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总计两台下游侧抛射装置36B的叶轮37C设定成按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右侧)、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侧(图中下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的顺序旋转(在图1中为箭头B方向(顺时针方向)),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37D相对于叶轮37C的旋转轴37Z设定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右侧)。
由此,抛射装置36(36A、36B)分别设定成,使得抛射材料的喷射流的中心朝向腔室主体16的沿着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方向(内向)。并且,抛射装置36抛射抛射材料的抛射方向和旋转输送装置30输送棒状材料的输送位置设定成,使得来自抛射装置36的抛射朝向棒状材料12的轴心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抛射装置36的抛射用于除去附着于棒状材料12的表面的氧化皮/锈等附着物。抛射装置36连接于未图示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控制单元),以对抛射装置36进行与抛射相关的控制。
在抛射装置36的上方侧配置有丸粒供给装置38(流量调整装置)。丸粒供给装置38是朝抛射装置36供给抛射材料的装置,在抛射材料的供给部具备能够开闭的丸粒闸门(省略图示)。丸粒供给装置38能够通过变更上述丸粒闸门的开度来变更朝抛射装置36供给的抛射材料的供给量。
在抛射装置36,经由丸粒供给装置38连结有循环装置40。循环装置40是输送利用抛射装置36抛射的抛射材料并使其朝抛射装置36循环的装置,具备配置在腔室14的内部的底部侧的螺杆输送机42以及沿装置上下方向延伸的斗式升降机44(参照图3)。
螺杆输送机42水平配置并以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作为轴向而延伸,一端到达腔室前部22内的下部,另一端到达腔室后部26的下部,且轴部的两端侧由腔室14侧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螺杆输送机42与驱动力传递机构46(参照图3)连接而借助驱动马达的驱动力旋转,且具备能够将积存在腔室14的下部的抛射材料朝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相反方向输送的螺杆部。
斗式升降机44的收集口(省略图示)面向螺杆输送机42的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相反方向的端部配置。换言之,螺杆输送机42配置成,能够朝斗式升降机44的下端部侧的上述收集口输送抛射材料。斗式升降机44为公知构造,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在配置于抛丸装置10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带轮44A卷挂有环状带44B,并且在环状带44B安装有多个斗(省略图示)。并且,带轮44A与马达连接而能够被驱动着旋转。由此,斗式升降机44利用上述斗将由螺杆输送机42回收的(临时贮存的)抛射材料掬起,并通过利用马达使带轮44旋转而将斗内的抛射材料向腔室14的上方侧输送。
并且,在斗式升降机44的上部侧的附近配置有分离器48(参照图3)。分离器48设置于循环装置40的循环路径,将抛射材料以外的异物(从棒状材料表面脱落的微细氧化皮等)、以及由斗式升降机44输送的抛射材料(即利用抛射装置36抛射的抛射材料)中的碎裂的抛射材料分离除去。在分离器48经由管道连接有未图示的集尘器。上述集尘器吸引并收集包含粉尘的空气。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上部螺杆输送机50的一端侧设置在使可再利用的抛射材料落下的分离器48的下端部的下方侧。上部螺杆输送机50沿水平方向配置并以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作为轴向延伸,沿棒状材料输送方向输送抛射材料。在上部螺杆输送机50的下方侧设置有用于贮存抛射材料的丸粒容器52。丸粒容器52与丸粒供给装置38连结。
另一方面,在腔室前部22的外侧入口24侧设置有用于阻止抛射材料漏出的密封板54,在腔室后部26的外侧出口28侧也同样设置有用于阻止抛射材料漏出的密封板56。如图4所示,密封板54配置在安装于外侧入口24的圆筒状的筒体60的内侧。并且,如图5所示,密封板56配置在安装于外侧出口28的圆筒状的筒体62的内侧。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筒体60、62以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作为轴心方向配置,密封板54、56的外周部被固定于筒体60、62,以板面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且沿着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串联地配置有多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为三片)。上述密封板54、56由橡胶等形成而具备挠性。如图3所示,密封板54由狭缝S(切口)划分成多个,且当棒状材料12通过时能够在狭缝S处被分割而分别朝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挠性变形(省略图示)。虽然省略图示,但图5所示的密封板56也形成有同样的狭缝且能够同样地挠性变形。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腔室主体16的搬入口18经由凸缘部61安装有密封筒部64,在腔室主体16的输出口20经由凸缘部63安装有密封筒部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密封筒部64,配置在腔室前部22内的构成部和配置在腔室主体16内的构成部由不同部件构成,但也可以由具备上述构成部的一个部件构成。并且,对于密封筒部66,配置在腔室主体16内的构成部和配置在腔室后部26内的构成部由不同部件构成,但也可以由具备上述构成部的一个部件构成。
密封筒部64、66构成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的一部分,形成为筒状,棒状材料12能够在筒内侧通过,并且,在上部贯通形成有供抛射材料流入的孔64A、66A。在密封筒部64、66的上部配置有料斗68、70,料斗68、70的内部空间和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空间经由孔64A、66A连通。在料斗68、70的上方侧,作为朝料斗68、70(进而朝密封筒部64、66)供给抛射材料的部件设置有丸粒供给管72、74,丸粒供给管72、74与丸粒容器52(参照图1)连通。
由此,形成为丸粒容器52(参照图1)的抛射材料经由丸粒供给管72、74以及料斗68、70从密封筒部64、66的孔64A、66A流入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的构造,且抛射材料积存在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更具体地说,形成为抛射材料90始终从料斗68、70侧流入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的构造,以便当输送棒状材料12时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观察棒状材料12与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由抛射材料90堵塞(被密封)。即,形成为如下结构:在输送棒状材料12时,抛射材料90从密封筒部64、66的两端侧流下,并从料斗68、70侧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补给相应的量的抛射材料。
另外,优选在丸粒供给管72、74的上部内侧设置有调整阀(省略图示)而以使得在料斗68、70内始终贮存有规定量以上的抛射材料的方式进行控制。作为一例,能够应用如下的结构:在料斗68、70安装有用于检测抛射材料的贮存的传感器,在该传感器所连接的控制部连接有阀调整单元,并且,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朝上述阀调整单元发出指令,由此,上述阀调整单元变更(调整)上述调整阀的开度。
如图4所示,在密封筒部64中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安装有短筒状的引导筒部件76。形成于引导筒部件76的引导孔76A形成为随着趋向密封筒部64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而直径逐渐变小,且以引导筒部件76的轴心与密封筒部64的轴心一致的方式配置。引导孔76A的靠密封筒部64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开口部的内径设定成比密封筒部64的内径稍小。
由此,形成为在密封筒部64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且是在该端部的靠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有构成引导筒部件76的一部分的拦阻部76B的结构,该拦阻部76B形成为拦阻抛射材料90从密封筒部64的筒内侧流出的部位。
在引导筒部件76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开口端安装有遮蔽板77,在自然状态下,遮蔽板77堵塞引导筒部件76的开口部。遮蔽板77与密封板54同样由橡胶等形成而具备挠性,并且形成有与密封板54同样的狭缝(省略图示)。
并且,在密封筒部64中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经由构成凸缘的平板部65安装有短筒状的引导筒体78。引导筒体78通过沿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串联配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总计为三个)引导筒部件78A、78B、78C一体化而构成。形成于引导筒部件78A、78B、78C的引导孔79A、79B、79C均形成为随着趋向密封筒部64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而直径逐渐变小,引导筒部件78A、78B、78C的轴心以与密封筒部64的轴心一致的方式配置。各引导孔79A、79B、79C的靠密封筒部64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开口部的直径均设定成被密封筒部64的内径稍小。
由此,形成为在密封筒部64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且是在该端部的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有构成引导筒部件78A的一部分的拦阻部78D的结构,该拦阻部78D形成为拦阻抛射材料90从密封筒部64的筒内侧流出的部位。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密封筒部64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邻接配置有供该端部抵靠的盖体,并且,在该盖体与密封筒部64的贯通部同轴地形成有供棒状材料12的通过的贯通孔,且上述贯通孔的直径设定得比密封筒部64的内径小的结构,由此,将上述盖体的一部分作为拦阻部。并且,代替上述盖体,也可以通过配置与密封板54同样结构的遮蔽板,将该遮蔽板的一部分作为拦阻部。
这样,通过在密封筒部64安装引导筒部件76以及引导筒体78、且在引导筒部件76安装遮蔽板77,形成为容易将抛射材料90积存在引导筒部64的筒内侧的构造。
如图5所示,在密封筒部66中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安装有短筒状的引导筒部件80。形成于引导筒部件80的引导孔80A形成为随着趋向密封筒部66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而直径逐渐变小,且以引导筒部件80的轴心与密封筒部66的轴心一致的方式配置。引导孔80A的靠密封筒部66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开口部的内径设定成比密封筒部66的内径稍小。
由此,形成为在密封筒部66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且是在该端部的靠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有构成引导筒部件80的一部分的拦阻部80B的结构,该拦阻部80B形成为拦阻抛射材料90从密封筒部66的筒内侧流出的部位。
在引导筒部件80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开口端安装有遮蔽板81,在自然状态下,遮蔽板81堵塞引导筒部件80的开口部。遮蔽板81与密封板54同样由橡胶等形成而具备挠性,并且形成有与密封板54同样的狭缝(省略图示)。
并且,在密封筒部66中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经由构成凸缘的平板部67安装有短筒状的引导筒体82。引导筒体82通过沿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串联配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总计为三个)引导筒部件82A、82B、82C一体化而构成。形成于引导筒部件82A、82B、82C的引导孔83A、83B、83C均形成为随着趋向密封筒部66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而直径逐渐变小,引导筒部件82A、82B、82C的轴心以与密封筒部66的轴心一致的方式配置。各引导孔83A、83B、83C的靠密封筒部66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开口部的直径均设定成被密封筒部66的内径稍小。
由此,形成为在密封筒部66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且是在该端部的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有构成引导筒部件82A的一部分的拦阻部82D的结构,该拦阻部82D形成为拦阻抛射材料90从密封筒部66的筒内侧流出的部位。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密封筒部66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邻接配置有供该端部抵靠的盖体,并且,在该盖体与密封筒部66的贯通部同轴地形成有供棒状材料12的通过的贯通孔,且上述贯通孔的直径设定得比密封筒部66的内径小的结构,由此,将上述盖体的一部分作为拦阻部。并且,代替上述盖体,也可以通过配置与密封板56同样结构的遮蔽板,将该遮蔽板的一部分作为拦阻部。
这样,通过在密封筒部66安装引导筒部件80以及引导筒体82、且在引导筒部件80安装遮蔽板81,形成为容易将抛射材料90积存在引导筒部66的筒内侧的构造。
另一方面,在腔室后部26的内部、在相比引导筒部件80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配置有作为吹送装置的鼓风装置84的吹送口86A。如沿着图5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亦即图6所示,鼓风装置84具备朝向输送通路侧(棒状材料12侧)的喷嘴86,喷嘴86在输送通路周围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总计四个)。上述喷嘴86的朝向设定成朝输送通路侧(棒状材料12侧)而向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稍稍倾斜的方向(参照图5)。并且,上述喷嘴86分别与配置在输送通路周围的管道88连接,管道88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部连接。由此,鼓风装置84能够朝棒状材料12(输送通路)吹送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压缩空气)。鼓风装置84与ECU(省略图示)连接,由ECU进行与吹送相关的控制。
其次,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通过腔室前部22的外侧入口24从腔室主体16的搬入口18被搬入的棒状材料12边借助旋转输送装置30旋转边沿棒状材料输送方向被输送。当到达腔室主体16的抛射室16A时,利用抛射装置36抛射抛射材料。抛射材料36的抛射方向和旋转输送装置30的输送位置设定成:使得来自抛射装置36的抛射朝向棒状材料12的轴心侧,因此,能够利用抛射装置36高效地朝棒状材料12抛射抛射材料。并且,由于在抛射室16A中在棒状材料12通过抛射材料所被抛射的范围的期间利用旋转输送装置30使棒状材料12旋转三周以上,因此能够遍及整周进行棒状材料12的表面加工。
被抛射了抛射材料后的棒状材料12通过腔室主体16的搬出口20被从腔室后部26的外侧出口28搬出。此处,在腔室主体16的搬入口18以及搬出口20安装有密封筒部64、66从而构成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的一部分。如图4以及图5所示,密封筒部64、65形成为筒状,且棒状材料12能够在筒内侧通过,并且从形成在上部的孔64A、66A流入有抛射材料90从而抛射材料90积存在筒内侧。因此,即便所抛射的抛射材料飞散,该抛射材料也由积存在密封筒部64、66内的抛射材料90拦阻。并且,所流入的抛射材料90中的超过了密封筒部64、66中的收纳量的抛射材料经过引导筒部件76、80、引导筒体78、82而落下至腔室前部22、腔室主体16以及腔室后部26的任一个的下部,因此能够抑制其朝装置外漏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抛丸装置10中,在密封筒部64、66的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端部、且是在该端部的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有拦阻部76B、78D、82D、80B,因此,利用拦阻部76B、78D、82D、80B进行拦阻,以免抛射材料90从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流出。因此,抛射材料高效地积存在密封筒部64、66的筒内侧,即便密封筒部64、66的轴向长度(沿着棒状材料输送方向上的长度)受限,也能够在密封筒部64、66的内侧积存足够的量的抛射材料90。因此,能够提高基于密封材料90的密封性。
并且,在外侧入口24侧以及外侧出口28侧,以板面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式设置有用于阻止抛射材料漏出的密封板54、56。该密封板54、56具有挠性,且由狭缝S(参照图3)划分成多个,且在棒状材料12通过时在狭缝S处被分割而能够分别朝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挠曲变形,因此,即便抛射材料朝外侧入口24侧以及外侧出口28侧飞散也能够利用密封板54、56阻止抛射材料朝装置外漏出。
并且,如图5所示,在腔室后部26的内部设置有鼓风装置84,该鼓风装置84配置有吹送口86A从而能够朝棒状材料12吹送气体,因此,能够通过利用鼓风装置84吹送气体而将残留在棒状材料12上的抛射材料等吹落。
并且,抛射装置36是通过叶轮37A、37C的旋转而对抛射材料赋予离心力从而抛射抛射材料的离心式的抛射装置,且配置在腔室主体16内,因此能够高效地朝棒状材料12抛射抛射材料,但是,与空气喷嘴式的抛射装置相比较,这种离心式的抛射装置能够抑制腔室主体16内的气压的变动,因此能够容易地维持抛射材料90积存在密封筒部64、66内的状态。
此外,上游侧抛射装置36A的叶轮37A设定成按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侧、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顺序旋转,并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37B设定在相比叶轮37A的旋转轴37X靠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因此,抛射材料的大部分被朝从搬入口18离开的方向(腔室主体16内的内向)抛射。因此,能够抑制抛射材料从搬入口18流出。另一方面,下游侧抛射装置36B的叶轮37C设定成按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棒状材料12的输送通路侧、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顺序旋转,并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37D设定在相比叶轮37C的旋转轴37Z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因此,抛射材料的大部分被朝从搬出口20离开的方向(腔室主体16内的内向)抛射。因此,能够抑制抛射材料从搬出口20流出。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抛丸装置10,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抛射材料等从装置内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4以及图5所示的密封筒部64、66的端部邻接配置有拦阻部76B、78D、82D、80B,从将抛射材料90高效地积存在密封筒部64、66的内侧的观点出发,这种结构是优选的,但是,例如在能够较长地确保密封筒部的轴向的长度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形成为在密封筒部的端部并未邻接配置有拦阻部的结构。并且,也可以形成为仅在密封筒部的靠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端部的一方侧邻接配置有拦阻部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侧入口24侧以及外侧出口28侧配置有密封板54、56,从组织抛射材料朝装置外漏出的观点出发,这种结构是更优选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在外侧入口侧以及外侧出口侧并未配置有密封板的结构、或者是代替密封板而配置有刷体等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腔室后部26的内部配置有作为吹送装置的鼓风装置84的吹送口86A,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并未设置这种吹送装置的结构。并且,作为吹送装置,代替吹送压缩空气的鼓风装置84,也可以应用构成为包括用于导入外部气体的风扇的吹送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抛丸装置10中,作为抛射装置36应用了利用离心力对抛射材料进行加速而进行抛射的离心式的丸粒抛射装置,但是,在表面处理装置中应用的抛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与压缩空气一起对抛射材料进行加压输送并从喷嘴喷射的空气喷嘴式的抛射装置等之类的其他的抛射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抛射装置36配置在腔室主体16内,但是,抛射装置也可以配置在腔室主体的外侧并经由管道等与腔室主体连结。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抛射装置36的叶轮37A、37C的旋转轴37X、37Z水平配置,且沿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但是,例如在叶轮的位置位于与输送通路相同高度位置的情况下,抛射装置的叶轮的旋转轴也可以配置成与水平面垂直、且沿着与棒状材料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等,叶轮的旋转轴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抛射装置36在腔室主体16内配置在棒状材料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但是,抛射装置例如也可以在腔室主体内仅配置在沿着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面处理装置是抛丸装置10,但是,表面处理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喷丸硬化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棒状材料12作为被处理对象物的抛丸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是,表面处理装置例如也可以是以线材、板状部件等作为被处理对象物用于对其他的被处理对象物进行处理的表面处理装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边使棒状材料12旋转边进行输送的作为旋转输送单元的旋转输送装置30,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以不使被处理对象物旋转的方式进行输送的输送单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成,在抛射室16A中在棒状材料12通过抛射材料所被抛射的范围的期间、旋转输送装置30使棒状材料12旋转三周以上,从遍及整周均匀地进行棒状材料12的表面加工的观点出发,这种结构是优选的,但是,也可以设定成在抛射室中在棒状材料通过抛射材料所被抛射的范围的期间、旋转输送单元并不使棒状材料旋转三周以上。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多个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而加以实施。
标号说明:
10:抛丸装置(表面处理装置);12、棒状材料(被处理对象物);16:腔室主体;16A:抛射室;18:搬入口;20:搬出口;22:腔室前部;22A:空间;24:外侧入口;26:腔室后部;26A:空间;28:外侧出口;30:旋转输送装置(旋转输送单元);36:抛射装置;36A:上游侧抛射装置(抛射装置);36B:下游侧抛射装置(抛射装置);37A:叶轮;37B: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37C:叶轮;37D: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37X:旋转轴;37Z:旋转轴;54:密封板;56:密封板;64:密封筒部;64A:孔;66:密封筒部;66A:孔;76B:拦阻部;78D:拦阻部;80B:拦阻部;82D:拦阻部;84:空气喷嘴装置;86A:吹送口;S:狭缝;X:棒状材料输送方向(输送方向)。

Claims (8)

1.一种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处理装置具有:
抛射装置,该抛射装置对沿着规定的输送方向被输送的被处理对象物抛射抛射材料;
腔室主体,该腔室主体在内部形成有抛射室,且形成有用于搬入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入口和用于搬出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出口,在所述抛射室中,利用由所述抛射装置抛射的抛射材料进行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加工;
腔室前部,该腔室前部与所述腔室主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邻接,形成借助所述搬入口与所述抛射室连通的空间,并且与所述搬入口对置地形成有用于搬入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外侧入口;
腔室后部,该腔室后部与所述腔室主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邻接,形成借助所述搬出口与所述抛射室连通的空间,并且与所述搬出口对置地形成有用于搬出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外侧出口;以及
密封筒部,该密封筒部安装于所述腔室主体的所述搬入口以及所述搬出口而构成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的一部分,该密封筒部形成为筒状,所述被处理对象物能够在筒内侧通过,并且,抛射材料从形成于所述密封筒部的上部的孔流入而积存在筒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筒部的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及下游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设置有拦阻部,该拦阻部与该端部的筒内侧的下端邻接配置,拦阻抛射材料以免抛射材料从所述筒内侧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入口侧以及所述外侧出口侧设置有用于阻止抛射材料漏出的密封板,该密封板以板面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所述密封板具备挠性,且由狭缝划分成多个,当所述被处理对象物通过时,多个所述密封板在所述狭缝处被分开而能够分别朝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挠曲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吹送装置,该吹送装置的吹送口配置在所述腔室后部的内部,该吹送装置能够朝所述被处理对象物吹送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抛射装置是离心式的抛射装置,且配置在所述腔室主体内,该离心式的抛射装置通过叶轮的旋转对抛射材料赋予离心力而抛射抛射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抛射装置在所述腔室主体内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抛射装置的叶轮设定成以按照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侧、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顺序旋转,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相对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设定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抛射装置的叶轮设定成以按照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输送通路侧、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顺序旋转,且放出抛射材料的部位相对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设定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是棒状材料,所述表面处理装置设置有边使所述棒状材料旋转边将所述棒状材料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旋转输送单元,所述抛射装置的抛射方向和所述旋转输送单元的输送位置设定成,使得来自所述抛射装置的抛射朝向所述棒状材料的轴心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成:在所述抛射室中在所述棒状材料通过抛射抛射材料的范围的期间,所述旋转输送单元使所述棒状材料旋转三周以上。
CN201080068238.8A 2010-08-17 2010-11-25 表面处理装置 Active CN1030254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2404A JP2012040628A (ja) 2010-08-17 2010-08-17 表面処理装置
JP2010-182404 2010-08-17
PCT/JP2010/071036 WO2012023220A1 (ja) 2010-08-17 2010-11-25 表面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5489A true CN103025489A (zh) 2013-04-03
CN103025489B CN103025489B (zh) 2015-12-16

Family

ID=45604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8238.8A Active CN103025489B (zh) 2010-08-17 2010-11-25 表面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40628A (zh)
KR (1) KR101808727B1 (zh)
CN (1) CN103025489B (zh)
TW (1) TWI503208B (zh)
WO (1) WO201202322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38591A (en) * 1941-11-17 1944-01-04 Studebaker Corp Shot blasting apparatus
US2460989A (en) * 1947-06-02 1949-02-08 Gen Paint Corp Pipe-cleaning machine
US2924911A (en) * 1959-05-07 1960-02-16 Wheelabrator Corp Blast finishing machine
US3031802A (en) * 1960-11-29 1962-05-01 Bell Intercontinental Corp Blast machine sealing means
JPS5142191A (ja) * 1974-10-08 1976-04-09 Sintokogio Ltd Bojozaikensoyoshotsutopurasutosochi
CN2181368Y (zh) * 1993-07-15 1994-11-02 青岛铸造机械厂 辊道连续抛丸清理装置
CN1343549A (zh) * 2000-09-12 2002-04-10 挤压磨石有限公司 对分支出口与本体中的通道之间的相交区域进行磨削的方法和装置
CN2860743Y (zh) * 2006-01-19 2007-01-24 青岛双星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连杆强化抛丸清理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1556A (ja) * 1995-04-14 1996-10-29 Fukuyama Kyodo Kiko Kk 薄板研掃装置
JPH11179662A (ja) * 1997-12-16 1999-07-06 Sanyo Special Steel Co Ltd 丸棒鋼材ショットブラストの構造
JP4172141B2 (ja) * 2000-10-05 2008-10-2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線材用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のシ−ル機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38591A (en) * 1941-11-17 1944-01-04 Studebaker Corp Shot blasting apparatus
US2460989A (en) * 1947-06-02 1949-02-08 Gen Paint Corp Pipe-cleaning machine
US2924911A (en) * 1959-05-07 1960-02-16 Wheelabrator Corp Blast finishing machine
US3031802A (en) * 1960-11-29 1962-05-01 Bell Intercontinental Corp Blast machine sealing means
JPS5142191A (ja) * 1974-10-08 1976-04-09 Sintokogio Ltd Bojozaikensoyoshotsutopurasutosochi
CN2181368Y (zh) * 1993-07-15 1994-11-02 青岛铸造机械厂 辊道连续抛丸清理装置
CN1343549A (zh) * 2000-09-12 2002-04-10 挤压磨石有限公司 对分支出口与本体中的通道之间的相交区域进行磨削的方法和装置
CN2860743Y (zh) * 2006-01-19 2007-01-24 青岛双星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连杆强化抛丸清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0628A (ja) 2012-03-01
TW201208818A (en) 2012-03-01
KR20130090883A (ko) 2013-08-14
KR101808727B1 (ko) 2017-12-13
TWI503208B (zh) 2015-10-11
CN103025489B (zh) 2015-12-16
WO2012023220A1 (ja) 201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52617B1 (ko) 쇼트 처리 장치
EP1757407A1 (en) Ejection processing device
CN103958128B (zh) 喷丸处理装置
KR101600971B1 (ko) 표면 처리 장치
CN102009074A (zh) 钢板的喷丸方法及设备
CN109592332A (zh) 一种用于细粉材料的提升机构
JP6327150B2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CN102371544A (zh) 表面处理装置
JP5720444B2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2009249151A (ja) バケット式エレベータ
CN103025489A (zh) 表面处理装置
KR102411127B1 (ko) 원료 이송 컨베이어장치
KR20140143862A (ko) 원료 공급장치
JP2011026115A (ja) Ptpシートの排出装置
JP3619596B2 (ja) 固形物の螺旋搬送装置
US9302293B2 (en) Dedusting apparatus having dual wash decks with individually adjustable product flow regulation
JP6669349B2 (ja) 粉体供給装置および粉体供給機構
JP5436621B2 (ja) 搬送装置
JP4038534B2 (ja) 物品のエア搬送装置
JPH0539117Y2 (zh)
JP5030161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搬送方法
JP6574577B2 (ja) 製品流れを制御可能にした付勢装置制御式投入口偏向板を備えた除塵装置
CN220922047U (zh) 一种自动喷砂机
WO2012090531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FI120937B (fi) Imukuljet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