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3219B - 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3219B
CN102893219B CN201180023695.XA CN201180023695A CN102893219B CN 102893219 B CN102893219 B CN 102893219B CN 201180023695 A CN201180023695 A CN 201180023695A CN 102893219 B CN102893219 B CN 1028932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nonionic surfactant
mass parts
polyoxyalkylene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36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3219A (zh
Inventor
野中克之
桥本康弘
矶野直也
杉山享
照井雄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93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3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3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32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33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4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 G03G9/0806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whereby chemical synthesis of at least one of the toner components takes pla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甚至在高速打印期间也显示高度的长期图像稳定性的、还显示优异的环境稳定性的调色剂。所述调色剂包括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其中所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具有氧乙烯基(EO)和氧丙烯基(PO),并且氧丙烯基的摩尔数与氧乙烯基的摩尔数的比(PO/EO)为至少0.01至不大于5.00;并且当将A(μg/g)定义为可用甲醇从1g调色剂中提取的调色剂表面上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将B(m2/g)定义为由通过基于细孔电阻法操作的精密粒径分布分析仪所获得的调色剂粒径分布来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时,比例A/B为至少100μg/m2但不大于9000μg/m2

Description

调色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照相方法、静电记录方法和磁记录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可在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绘图机等中使用的图像记录设备的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下文中缩写为调色剂)。
背景技术
用于例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的电子照相技术不断扩张和发展。关于近期趋势,对于进行高速打印的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对于更小尺寸和更好节能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在调色剂范围内,例如,通过使在调色剂颗粒中使用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来使定影温度降低。此外,此类调色剂通常在图像光泽度方面也是有利的。然而,具有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显示优异的低温定影性的调色剂倾向于遭受长期保存性、环境稳定性或耐久性的降低,而迄今为止已提出了不少满足所需性质的手段。例如,已提出了大量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从而提供兼具低温定影性以及耐久性和长期保存性的调色剂。在这里的一个实例中,通过使在核中使用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并用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树脂涂布表面来实现低温定影性和耐久性二者。
然而,仅通过改进核-壳结构获得兼具低温定影性以及耐久性和长期保存性的调色剂变得相当麻烦,这是因为所需要的性能水平逐年递增。
此外,过去认为在调色剂领域,必须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 除去表面活性剂,这是因为当表面活性剂存在于调色剂中时表面活性剂会损害多种性质。专利文献1教导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越少越好。另一方面,某些文献关注于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规定调色剂表面的外部添加剂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覆盖率来获得具有优异的低温定影性和优异的环境稳定性的调色剂。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通过规定调色剂中的残留表面活性剂和源于聚集剂的二价金属离子获得的显示优异带电特性和环境稳定性的调色剂。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13197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8-151950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3,107,06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人已进行了特别针对耐久性的研究。耐久性通常与低温定影性属于折中关系。例如,当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时,由于树脂在较低温度下的流动(fluidization)而对定影有利,但容易出现诸如多种构件污染等的问题,这是因为由摩擦不可避免产生的热和压力易于使调色剂塌陷(collapse)或破碎。作为本发明人对于甚至当调色剂塌陷或破碎时也会避免构件污染的手段的研究结果,发现当特定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以适当量存在于表面时抑制了调色剂对多种构件的附着。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调色剂塑化(plasticization)可通过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实现,但在高速图像输出期间,表面活性剂从调色剂表面脱附,并且脱附的表面活性剂最终污染构件。还公开了存在高湿环境中的稳定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3所述的结构,发现具有实现高耐久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调色剂。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甚至在高速打印期间也显示高度的长期图像稳定性的调色剂。同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高度环境稳定性的调色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广泛且深入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发现,在调色剂表面具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调色剂的情况下,上述问题可通过规定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和组成来解决。
即,本发明的调色剂为包括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调色剂,其中
所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具有氧乙烯基(EO)和氧丙烯基(PO),并且所述氧丙烯基的摩尔数与所述氧乙烯基的摩尔数的比(PO/EO)为至少0.01但不大于5.00,和
当将A(μg/g)定义为可用甲醇从1g所述调色剂中提取的所述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将B(m2/g)定义为由通过基于细孔电阻法(aperture electrical resistance method)操作的精密粒径分布分析仪所获得的调色剂粒径分布来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时,比例A/B为至少100μg/m2但不大于9000μg/m2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甚至在高速打印期间也显示优异的长期图像稳定性的、还具有优异的环境稳定性的调色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调色剂为至少包括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非离子 性表面活性剂的调色剂。另外,存在于本发明调色剂中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至少具有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并且所述氧丙烯基的摩尔数与所述氧乙烯基的摩尔数的比为至少0.01但不大于5.00。
该至少具有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包括以下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其中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存在于一种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单个分子中的情况;和(2)其中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有至少两种类型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并且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不同比例的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的情况。实例为含有氧乙烯基但不含有氧丙烯基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与含有氧丙烯基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由此使混合物整体(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有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
本发明所提及的氧乙烯基(EO基)为由下式(1)表示的结构,氧丙烯基(PO基)为由下式(2)表示的结构。
[化学式1]
式(1)
式(2)
将首先考虑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的作用。获得的结果表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氧乙烯基对调色剂的构件附着具有非常大的抑制效果。然而,由于其亲水性,在高湿环境中倾向于发生吸湿。这表明特定环境中带电稳定性的实质性问题。过去,基于高湿环境中的吸湿性,氧乙烯基被认为对电子照相性质具有负面影响,并尽可能排除,因而,并极少受到关注。另一方 面,对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氧丙烯基,根据本申请获得以下结果:通过其在调色剂表面的存在而对构件附着产生抑制效果但这并不是在氧乙烯基水平下的抑制效果。然而,因为氧丙烯基比氧乙烯基的碳多,因此其在高湿环境中具有比氧乙烯基低的吸湿性。氧丙烯基的存在被认为是具有主要抑制由于氧乙烯基在高湿环境中所具有的吸湿性所造成的带电水平下降的效果。即,以上述特定比例存在的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的效果被认为是由于抑制调色剂的构件附着所导致的本发明高耐久性出现的理由,和本发明在高湿环境中的稳定带电水平出现的理由。
将考虑调色剂对构件附着的抑制的实例。考虑例如具有调色剂承载构件和用于控制调色剂承载构件上所承载的调色剂量的控制构件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该情况中,将调色剂控制构件在特定条件下压向调色剂承载构件,通过调色剂穿过其中而产生摩擦带电,并将调色剂的量控制在期望范围内。因此,该控制构件产生可通过摩擦和压力使调色剂变形的机械力,和由摩擦产生的热使调色剂软化的热力。由于此,适合于低温定影的调色剂将易于屈服于这些力,结果将易于附着至调色剂承载构件和控制构件,并将倾向于产生诸如损害在调色剂承载构件上的调色剂涂布等问题。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效果,存在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被认为起到存在于调色剂和这些构件之间界面处的润滑剂的作用,从而抑制调色剂的附着。
鉴于本发明中所发现的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的功能,于是它们的比被认为对于实现对构件附着的优异抑制效果与高湿环境中的带电稳定性之间的良好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改变它们各自的比例的研究结果,发现[PO/EO],即氧丙烯基摩尔数 比氧乙烯基摩尔数至少0.01但不大于5.00为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
当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PO/EO]小于0.01时,将易于产生潮湿环境中带电量的降低,因此必须设计某些手段来防止这一点。此外,随着打印速度的升高,发现其中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本身倾向于从调色剂脱附的现象。结果,例如在其中通过使带电辊与潜像承载构件相接触而使潜像承载构件带电的方法中,产生其中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附着至带电辊的现象。当[PO/EO]小于0.01时,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整体的吸湿性增强,另一方面,可易于推定吸湿性增加。另外,当氧丙烯基以相对于氧乙烯基为约0.01倍存在时,通常将难以预期实质性改进吸湿性的可能性。然而,如本发明所示,高湿环境中的带电特性在0.01倍界限处是稳定的。本发明人认为该现象出现的理由如下。推测氧丙烯基由于其具有支化碳而具有比氧乙烯基弱的电荷泄漏特性(charge leakage characteristics)。在其中由摩擦带电所产生的电荷重新转移至调色剂外部的复杂机制中,特定比例的氧丙烯基的存在导致对电荷泄漏的适当抑制,并推定在高湿环境中抑制带电量的降低。
现在将考虑当打印速率提高时在[PO/EO]小于0.01下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从调色剂中的温和脱附。首先,调色剂颗粒为树脂,并且通常为基本上不被水润湿且可认为近似疏水的树脂。因此,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基团侧被认为强烈结合至调色剂颗粒,而且实验上也已暗示出这一点。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氧乙烯基为表现得像亲水基团的部分,这是因为氧乙烯基仅具有比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离子基团弱的亲水性,亲水行为是由于存在多个相连的环氧乙烷基团。因此,显示亲水性的正是氧乙烯全体,即聚氧乙烯。关于结构,氧乙烯基具有 两个碳,因此至少这些碳的区域是疏水性的。因此,存在与树脂的相容性,因而也固有地存在与树脂的结合力。
考虑到前述,当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存在于调色剂表面并且调色剂由空气包围时,推测具有氧乙烯基或氧丙烯基的亲水基团将在一定强度的力下结合至调色剂表面,尽管疏水性基团并非如此。本发明人假设,总的来说,本发明所使用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和疏水性基团二者均可能结合至调色剂颗粒,尽管许多问题还是未知的,例如,由于空气中的湿度而发生了何种变化和当已吸附水分时附着状态如何等。由于氧丙烯基显示比氧乙烯基强的疏水性,所以与调色剂的结合力显示增加的趋势,这被认为在其概念范围内接近正确。因此,认为氧丙烯基以至少上述比例的存在使得从调色剂的脱附更困难,认为本发明所证实的正是该效果。当该[PO/EO]大于5.00时,大大减弱了对调色剂附着至构件的抑制效果,本发明获得高耐久性的目的变得越来越遥远。如前所述,本发明人认为氧乙烯基具有比氧丙烯基高的润滑活性,并且当氧乙烯基的比例太小时,认为大大损害了抑制调色剂附着至构件的能力。
[PO/EO]为至少0.02但不大于3.00是本发明更优选的条件,而[PO/EO]为至少0.04但不大于1.00甚至更加优选。在该范围内进一步增强了本发明的效果。
现在将考虑有利实现前述效果的每调色剂单位表面积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量。该条件可由可用甲醇从调色剂中提取的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以及由根据细孔电阻法操作的精密粒径分布分析仪所提供的调色剂粒径分布来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来确定。具体而言,A与B的比例(A/B)为至少100μg/m2但不大于9000μg/m2,其中将A(μg/g)定义为可用甲醇从1g所述调色剂中提取的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 量,将B(m2/g)定义为由通过根据细孔电阻法操作的精密粒径分布分析仪所提供的调色剂粒径分布来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这近似为在调色剂表面上存在的表面活性剂的量,并表示本发明所需的表面活性剂的量。在上述范围内的(A/B)下可获得作为本发明目的的高耐久性和高环境稳定性。为了分析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量,用强亲水性甲醇进行提取,所述强亲水性甲醇在几乎不渗入主要由树脂组成的调色剂的内部,并几乎不引起调色剂的溶胀。
稍后将详细描述提取条件。
(A/B)为至少100μg/m2是获得本发明所寻求的对调色剂附着至构件的抑制效果的下限条件。当(A/B)小于100μg/m2时,源自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润滑效果变弱。另一方面,当(A/B)超过9000μg/m2时,甚至当满足本发明的其他条件时,每调色剂单位表面积的大量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也会导致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从调色剂的温和脱附。另外,该大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量还是其中在高湿环境中倾向于发生吸湿诱导的带电量降低的范围。另外,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在调色剂表面的存在超过最优量还造成保存期间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介导(mediate)的调色剂颗粒聚集的可能性。因此,不大于9000μg/m2的(A/B)为使得能够获得本发明所寻求的带电的环境稳定性,并与同样是本发明所寻求的对调色剂附着至构件的抑制效果两者的上限条件。本发明更加优选的条件为(A/B)为至少300μg/m2但不大于6000μg/m2,甚至更有利的条件为(A/B)为至少500μg/m2但不大于3000μg/m2。在该范围内更加有利地显示本发明所寻求的效果,即带电的环境稳定性和对调色剂附着至构件的抑制效果。
本发明所使用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有利地包含选自由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烷基酯和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嵌段共聚 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所使用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更优选至少包含聚氧化烯烷基醚或聚氧化烯烷基酯。
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嵌段共聚物为所谓的普郎尼克型(Pluronic-type)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更具体地,优选具有下式(3)或式(4)的化合物。本发明所使用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更优选至少包含聚氧化烯烷基醚。在对应于低湿环境中的高速打印的情况中,前述化合物的使用提供了对产生过量调色剂带电甚至更好的抑制。
[化学式2]
式(3)
式(4)
R:具有1至30个碳的烷基
AO:氧化烯
n:平均加成摩尔数
上述聚氧化烯链中氧化烯的平均加成摩尔数优选至少5但不大于50,更优选至少5但不大于20,甚至更优选至少5但不大于15,和特别优选至少8但不大于12。上述R优选具有5至25个碳的烷基,更优选具有8至16个碳的烷基。
前述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烷基酯和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是脂肪族的。当对其研究时,存在具有仅为脂肪族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调色剂与具有芳香族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调色剂相比,在低湿环境与高湿环境之间带电水平的差异小的趋势。从化学结构的观点考虑,推测具有芳环的芳香族比脂肪族更容易参与(engage in)电子保持 (electron retention),并更容易成为电子源,认为其还与促进摩擦带电相关联。虽然具体理由未知但在前述中,含有具有聚氧化烯烷基醚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调色剂显示出极小的在不同环境中的带电水平差异,因而最优选。存在在所使用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使氧丙烯基的摩尔数与氧乙烯基的摩尔数的比例为至少0.01但不大于5.00的以下两种情况,可采用任一情况。在一种情况中,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存在于单一分子中,且它们的比例在期望范围内。这可主要通过修改合成聚氧化烯的方法来产生。在另一情况中,氧乙烯基和氧丙烯基的比例在各分子中不同,而整体的平均数提供期望的范围。例如,可将不具有氧丙烯基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与具有氧丙烯基的聚氧化烯烷基醚混合,在该混合物整体中可实现期望的比例。本发明上述效果的预测的机理由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分子群体(population)整体证实,并通过这些方法中的任一种来获得所述效果。
本发明的调色剂通过在调色剂颗粒表面包括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来实现其效果。将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置于调色剂表面的方法可示例如下方法:其中将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添加并附着至调色剂颗粒分散液的方法,以及其中将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分散在高挥发性溶剂如甲醇中、随后雾化并与喷雾混合的方法。然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优选尽可能均匀地存在于调色剂表面。出于此目的,优选将调色剂颗粒分散并附着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如水或甲醇水溶液中。当已通过捏合粉碎法或通过另一干燥法获得调色剂时,过程如分散在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步骤、除去过量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步骤以及过滤步骤和干燥步骤是复杂的。因此,调色剂颗粒优选通过其中在水性介质中进行造粒的生产方法如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 法和悬浮造粒法来获得。
添加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时机优选在调色剂颗粒造粒后,并在调色剂颗粒造粒后提供更好的性质。由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在调色剂颗粒表面的存在证实了有利效果,所以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优选在调色剂颗粒造粒后添加。
作为调色剂颗粒的固液分离技术,可使用任何已知技术,如过滤、离心分离和倾析等。关于洗涤技术,虽然可使用任何方法但优选技术为使用真空带过滤器并洗涤所获得的调色剂颗粒滤饼。使用该方法使得能够容易控制调色剂颗粒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另外,该方法使得能够通过在不使用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下获得调色剂颗粒滤饼,然后用具有期望浓度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溶液或具有期望浓度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分散液洗涤,来简便控制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
现在将描述调色剂生产方法但不限于以下任何内容。用于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可使用任何方法生产但如上所述,调色剂颗粒优选通过其中在水性介质中进行造粒的生产方法如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或悬浮造粒法来获得。以下提供作为获得本发明所使用的调色剂颗粒的最有利方法的悬浮聚合法的实例但不限于此。
如下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使用分散机如均化器、球磨机、胶体磨或超声分散机将构成粘结剂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着色剂和其他任选添加剂溶解或分散至均匀,并将聚合引发剂溶于其中,从而获得可聚合单体组合物。然后将该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在含有分散稳定剂的水性介质中悬浮并造粒,并将可聚合单体聚合,从而生产调色剂颗粒。聚合引发剂可在其他添加剂添加的同时添加到可聚合单体,或者可在将要在水性介质中悬 浮前混合。另外,溶解在可聚合单体或溶剂中的聚合引发剂还可在刚造粒后和聚合反应引发前添加。
调色剂用粘结剂树脂可示例通常使用的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类共聚物、环氧树脂和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可将自由基可聚合的乙烯基系可聚合单体用作形成粘结剂树脂用可聚合单体。可将单官能可聚合单体或多官能可聚合单体用作该乙烯基系可聚合单体。
可聚合单体可以示例如下:苯乙烯;苯乙烯单体如邻(间、对)甲基苯乙烯和间(对)乙基苯乙烯;丙烯酸酯单体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辛酯、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二十二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烯类单体如丁二烯、异戊二烯、环己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酰胺丙烯酸酯和酰胺甲基丙烯酸酯。
可使用这些可聚合单体的单独一种,或者可使用可聚合单体的适当选择的混合物,从而使记载于出版物Polymer Handbook,第二版,III-pp.139-192(John Wiley & Sons)的理论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通常为40至75℃。为了实现低温定影,在其他品质状况许可的范围内,近年来存在确立不大于约60℃的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趋势。从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和调色剂耐久性的一致性的观点,当理论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40℃时,倾向于出现问题,而当超过75℃时定影性能逐步降低。还可在调色剂颗粒生产期间添加低分子量聚合物,从而为调色剂提供优 选的分子量分布并实现低温定影性与显影性能之间的相容性。当通过悬浮聚合法生产调色剂颗粒时,可向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添加低分子量聚合物。在定影性能和显影性能方面,优选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量的重均分子量(Mw)在2,000至5,000范围内且Mw/Mn小于4.5并优选小于3.0的低分子量聚合物。
低分子量聚合物可示例低分子量聚苯乙烯、低分子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低分子量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
还优选将含羧基的极性树脂如聚酯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与粘结剂树脂组合使用。例如,在通过悬浮聚合法直接生产调色剂颗粒的情况下,当在从分散步骤进入聚合步骤的时候添加极性树脂时,根据由水性分散介质与形成调色剂颗粒的可聚合单体组合物所呈现的极性之间的平衡,可在调色剂颗粒表面上形成一薄层所添加的极性树脂。即,可生产具有表层用极性树脂的核-壳结构的调色剂。
极性树脂的优选添加量基于每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为1至25质量份。极性树脂可示例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特别优选聚酯树脂,并优选4至20mg KOH/g范围内的酸值。另外,分子量优选具有3,000至30,000的主峰分子量,因为这使得能够提供优异的调色剂颗粒流动性和优异的负摩擦带电特性。
还可在粘结剂树脂合成期间使用交联剂,从而控制调色剂的分子量同时增加调色剂颗粒的机械强度。
二官能交联剂可示例如下:二乙烯基苯、双(4-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二丙烯酸乙二醇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四甘醇二丙烯酸酯、各聚乙二醇#200、#400 和#600的二丙烯酸酯、二丙烯酸二丙二醇酯、聚(异)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酯型二丙烯酸酯(MANDA,Nippon Kayaku Co.,Ltd),以及其中用二甲基丙烯酸酯代替二丙烯酸酯的前述二官能交联剂。多官能交联剂可示例如下: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低聚酯丙烯酸酯及其甲基丙烯酸酯、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氰脲酸三烯丙酯、异氰脲酸三烯丙酯和偏苯三酸三烯丙酯。交联剂的添加量在各情况中基于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优选0.05至10质量份、更优选0.1至5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可示例如下:偶氮类和重氮类聚合引发剂如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双(环己烷-1-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和偶氮双甲基丁腈;过氧化物类聚合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碳酸二异丙酯、氢过氧化枯烯、2,4-二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和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这些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将根据期望聚合度而变化,但通常基于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为3至20质量份。聚合引发剂的类型将根据聚合方法有所变化,考虑到10小时半衰期温度,可使用单独的聚合引发剂或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调色剂包含着色剂作为必要组分,从而提供着色力。优选用于本发明的着色剂可示例以下有机颜料、有机染料和无机颜料。作为青色着色剂的有机颜料和有机染料可示例铜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蒽醌化合物和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以下为具体实例:C.I.颜料蓝1、C.I.颜料蓝7、C.I.颜料蓝15、C.I.颜料蓝15:1、C.I.颜料蓝15:2、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C.I.颜料蓝60、C.I.颜料蓝62和C.I.颜料蓝。
作为品红色着色剂的有机颜料和有机染料可示例缩合偶氮化合物、二酮基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蒽醌、喹吖啶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化合物和苝化合物。以下为具体实例:C.I.颜料红2、C.I.颜料红3、C.I.颜料红5、C.I.颜料红6、C.I.颜料红7、C.I.颜料红19、C.I.颜料红23、C.I.颜料红48:2、C.I.颜料红48:3、C.I.颜料红48:4、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81: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6、C.I.颜料红150、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69、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84、C.I.颜料红185、C.I.颜料红202、C.I.颜料红206、C.I.颜料红220、C.I.颜料红221和C.I.颜料红254。
作为黄色着色剂的有机颜料和有机染料可示例以如下为代表的化合物: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啉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属配合物、次甲基化合物和芳基酰胺化合物。以下为具体实例: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3、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5、C.I.颜料黄17、C.I.颜料黄62、C.I.颜料黄74、C.I.颜料黄83、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95、C.I.颜料黄97、C.I.颜料黄109、C.I.颜料黄110、C.I.颜料黄111、C.I.颜料黄120、C.I.颜料黄127、C.I.颜料黄128、C.I.颜料黄129、C.I.颜料黄147、C.I.颜料黄151、C.I.颜料黄154、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68、C.I.颜料黄174、C.I.颜料黄175、C.I.颜料黄176、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1、C.I.颜料黄191和C.I.颜料黄194。
黑色着色剂可示例如下:炭黑,以及通过将前述黄色着色剂、品红色着色剂和青色着色剂混合以调为黑色来提供的黑色着色剂。
可使用这些着色剂的单独一种或者可使用混合物;这些着色剂还可以以固溶体的形式使用。根据色相角、色度、亮度、耐光性、OHP透明性和在调色剂中的分散性来选择用于本发明 的着色剂。着色剂优选以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或粘结剂树脂添加1至20质量份来使用。当通过聚合法获得调色剂颗粒时,必须对着色剂抑制聚合的能力和着色剂迁移到水相的能力采取预防措施,优选使用缺乏抑制聚合能力的物质预先对着色剂进行疏水化处理。特别地,染料类着色剂和炭黑通常具有抑制聚合的能力,因而在使用它们的情况下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在处理染料类着色剂的优选方法的实例中,在染料的存在下预先聚合可聚合单体,然后将所得着色的聚合物添加至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另外,对于炭黑,除了与上述染料相同的处理以外,可使用与炭黑上的表面官能团反应的物质(如,聚有机硅氧烷)进行处理。
为了获得良好品质定影图像,本发明的调色剂优选基于每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包含0.5至50质量份的蜡。更优选5.0至30质量份,甚至更优选6.5至20质量份。可用于调色剂的蜡可示例如下:石油蜡及其衍生物如石蜡、微晶蜡和矿脂;褐煤蜡及其衍生物;由费托法生产的烃蜡及其衍生物;以聚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蜡及其衍生物;和天然蜡如巴西棕榈蜡和小烛树蜡,及其衍生物。所述衍生物包括氧化产物、与乙烯基系单体的嵌段共聚物和接枝改性物。其他实例为高级脂肪醇;脂肪酸如硬脂酸和棕榈酸及其化合物;酰胺蜡;酯蜡;酮类;氢化蓖麻油及其衍生物;植物蜡;和动物蜡等。在前述蜡中,优选具有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的最高吸热峰的峰值温度为40℃至110℃的蜡,而更优选45℃至90℃。更优选具有由DSC测量的最高吸热峰值温度为70℃至85℃的石蜡和费托蜡。
已知的无机和有机分散稳定剂可用作在前述水性介质的生产中所采用的分散稳定剂。无机分散稳定剂的具体实例为磷酸三钙、磷酸镁、磷酸铝、磷酸锌、碳酸镁、碳酸钙、氢氧化钙、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偏硅酸钙、硫酸钙、硫酸钡、膨润土、二氧化硅和矾土。有机分散剂的具体实例为聚乙烯醇、明胶、甲基纤维素、甲基羟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的钠盐和淀粉。
非离子性、阴离子性或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也可用作分散稳定剂。然而,如前所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更优选在调色剂颗粒形成后添加。
难水溶性无机分散稳定剂优选用于在水性介质生产中所使用的分散稳定剂,还优选使用可溶于酸的难水溶性无机分散稳定剂。当使用难水溶性无机分散稳定剂制备水性介质时,该分散稳定剂的使用量基于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优选0.2至2.0质量份。另外,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基于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组合物为300至3,000质量份的水来制备水性介质。
当生产其中已分散了此类难水溶性无机分散稳定剂的水性介质时,可直接采用商购可得的分散稳定剂并如此分散。另外,为了获得具有微细且均匀粒度(granulometry)的分散稳定剂颗粒,可通过在液体介质如水中高速搅拌下生产难水溶性无机分散稳定剂来制备水性介质。在使用例如磷酸三钙作为分散稳定剂的情况中,可通过将磷酸钠水溶液与氯化钙水溶液在有力搅拌下混合以形成细分的磷酸三钙颗粒,来获得优选的分散稳定剂。
本发明中还可使用电荷控制树脂。优选使用具有磺酸基团、磺酸盐基团或磺酸酯基团的聚合物或共聚物。含磺酸基团的聚合物可特别示例高分子量化合物,所述高分子量化合物包括通过将含磺酸基团的丙烯酰胺单体或含磺酸基团的甲基丙烯酰胺单体与苯乙烯和/或丙烯酸系单体和/或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聚合来提供的共聚物。该高分子量化合物的使用可在不对调色剂颗 粒所需的热特性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提供优选的带电特性。电荷控制树脂的优选含量基于每100质量份粘结剂树脂为0.3至15质量份。
除了电荷控制树脂以外,还可在本发明的调色剂中使用电荷控制剂。引入电荷控制剂可使带电特性稳定,并使得能够根据显影体系控制最佳摩擦带电量。可使用已知的电荷控制剂,其中优选的电荷控制剂可特别地使带电速度增加,并可稳定地维持特定的或规定的或恒定的带电量。此外,当通过直接聚合法生产调色剂颗粒时,特别优选的电荷控制剂将具有极少的抑制聚合的能力,并且将基本上无溶入水性介质的材料。将调色剂控制为负带电性的电荷控制剂可示例如下:有机金属化合物如螯合物化合物,单偶氮-金属化合物,乙酰丙酮-金属化合物,和芳香族羟基羧酸(oxycarboxylic acid)、芳香族二羧酸、羟基羧酸和二羧酸的金属化合物。还包括芳香族羟基羧酸和芳香族一元和多元羧酸及其金属盐、酸酐、酯和酚的衍生物如双酚。其他实例为尿素衍生物、含金属的水杨酸化合物、含金属的萘甲酸化合物、硼化合物、季铵盐和杯芳烃。
将调色剂控制为正带电性的电荷控制剂可示例如下:苯胺黑和由脂肪酸金属盐变性的苯胺黑;胍化合物;咪唑化合物;季铵盐如三丁基苄基铵-1-羟基-4-萘磺酸盐和四丁铵四氟硼酸盐;为上述化合物类似物的鎓盐,如鏻盐和它们的色淀颜料;三苯甲烷染料和它们的色淀颜料,(其中固色剂(laking agent)可以示例磷钨酸、磷钼酸、磷钼钨酸、丹宁酸、月桂酸、没食子酸、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高级脂肪酸的金属盐;和树脂类电荷控制剂。
可使用这些电荷控制剂的单独一种,或者可使用两种以上的组合。
前述电荷控制剂中优选含金属的水杨酸化合物,其中的金属特别优选铝或锆。最优选的电荷控制剂是化合物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电荷控制剂的添加量优选基于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或粘结剂树脂为0.01至20质量份,并更优选基于每100质量份可聚合单体或粘结剂树脂为0.50至10质量份。
通过添加作为外部添加剂的细粉至调色剂颗粒,还可在本发明中改善调色剂的流动性和带电性。无机细粉的实例为二氧化硅细粉、氧化钛细粉和它们的复氧化物(double oxide)细粉。无机细粉中优选二氧化硅细粉和氧化钛细粉。通过使这些无机细粉进行疏水处理也可以实现调色剂带电量调节和环境稳定性的额外改善。用于使无机细粉疏水化的处理剂可以示例未变性的硅酮清漆、各种变性的硅酮清漆、未变性的硅油、各种变性的硅油、硅烷化合物、硅烷偶联剂、其它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钛化合物。可以使用单种处理剂或可以使用多种处理剂的组合。前述中优选经硅油处理的无机细粉。无机细粉的总量优选基于每100质量份调色剂颗粒为1.0至5.0质量份,并更优选基于每100质量份调色剂颗粒为1.0质量份至2.5质量份。
以下描述测量本发明所提及的各种性质的方法。
<由调色剂粒径分布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B)的测量和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的测量>
如下计算由调色剂粒径分布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B)和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理论比表面积(B)的测量和重均粒径(D4)的测量共同具有至(6)并包括(6)的以下步骤。
使用的测量仪器是Coulter Counter Multisizer 3(Beckman Coulter,Inc.的注册商标),它是使用细孔电阻法并配备有100μm口管的精密粒径分布分析仪。使用仪器附带的Beckman Coulter Multisizer 3版本3.51软件(B eckman Coulter,Inc.)设定测量条件 并分析测量数据。使用25,000个通道作为有效测量通道的数量进行测量。
可以使用将特级氯化钠溶解于离子交换水并使其浓度大约为1质量%的溶液,例如来自Beckman Coulter,Inc.的“ISOTON II”作为用于测量的电解质水溶液。在运行测量和分析之前如下设定专用软件。在专用软件的“改变标准测定方法(SOM)”界面上,将控制模式的总计数数设置为50000个颗粒,测量数设定为1,并将使用“10.0μm标准颗粒”(Beckman Coulter,Inc.)得到的值设置为Kd值。通过按压“阈值/噪音水平按钮”自动设置阈值和噪音水平。将电流设定为1600μA,增益设定为2,电解质溶液设定为ISOTON II,和复选“测量后冲洗口管”。在专用软件的“脉冲至粒径转换设置”界面上,将元件间隔(bin interval)设定为对数粒径,粒径元件(bin)设定为256个粒径元件,并将粒径范围设定为2μm至60μm。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将大约200mL上述电解质水溶液导入为Multisizer 3专用的250mL玻璃圆底烧杯中,然后放置到样品台中并用搅拌棒以每秒24转进行逆时针搅拌。使用专用软件的“孔冲洗”功能除去口管中的污物和气泡。
(2)将大约30mL上述电解质水溶液导入100mL玻璃平底烧杯中。向其添加以下物质作为分散剂:大约0.3mL通过用离子交换水将“Contaminon N”稀释大约3质量倍制备的稀释液;“Contaminon N”是用于清洗精密测量仪器的pH7中性清洁剂的10质量%的水溶液,并含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和有机助洗剂,其购自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
(3)准备购自Nikkaki Bios Co.,Ltd.的“Ultrasonic Dispersion System Tetora 150”超声分散机;其具有120W的输出,并配备有两个以50kHz振荡和设置有180°相位偏移的振荡器。将规定量的离子交换水导入超声分散机的水槽并向水槽中添加大约2mL上述Contaminon N。
(4)将(2)中的烧杯放于超声分散机的烧杯固定器中,并启动超声分散机。调节烧杯的高度位置从而为烧杯中的电解质水溶液的表面提供最大共振状态。
(5)当将(4)的烧杯中的电解质水溶液暴露于超声波时,将大约10mg的调色剂少量添加至电解质水溶液并分散。继续超声分散处理另外60秒。超声分散过程中,将水槽中的水温适当调节至至少10℃但不大于40℃。
(6)使用移液管,将含分散的调色剂的(5)的电解质水溶液逐滴地添加到安装于样品台的(1)的圆底烧杯中,并将测量浓度调节至大约5%。进行测量直到测量的颗粒数达到50000。
此时,进行理论比表面积(B)的测量(7-1),并进行重均粒径(D4)的测量(7-2)。
(7-1)由仪器附带的上述专用软件分析测量数据并如下所述计算理论比表面积。首先,当将专用软件设定为图表/个数%时,然后在“分析/个数统计(算术平均)”界面上计算16个通道的结果。具体地,将所测量的调色剂样品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个数统计值)分成如下所示的16个通道,并计算各范围的粒径的个数%。
个数
对于各粒径范围,假设颗粒为全部具有恰好在特定范围中间的粒径的、比重为1.00(g/cm3)的球形颗粒(例如,1.587至2.000μm范围内的颗粒假设全部为1.7935μm)。由各范围内颗粒的每颗粒的表面积和各范围内的颗粒的个数%来计算所测量调色剂的理论比表面积(m2/g)。因此,使Rn(m)为特定范围的中点粒径的半径,使Nn(个数%)为该范围的个数%,当针对所有示出的范围进行计算时,然后如下计算由调色剂粒径分布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B)。
理论比表面积(B:m2/g)
={Σ(4πRn2×Nn)}/[Σ{(4/3)πRn3×Nn×1.00×10-6}]     (n=1至16)
(7-2)由仪器附带的专用软件分析测量数据以计算重均粒径(D4)和数均粒径(D1)。当将专用软件设定为图表/体积%时,在“分析/体积统计(算术平均)”界面上的“平均直径”为重均粒径(D4)。
<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A:μg/g)的测定>
通过1H-NMR(核磁共振)测量法如下测定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
首先,准确称量5g调色剂和50mL甲醇,装入样品元件中,并完全混合,然后暴露在使用具有125W输出和以42kHz振荡的台式超声清洁器(例如,购自Branson的“B2510J-MTH”(产品名称))的超声波下5分钟。随后使用孔径为0.2μm的maeshori disk耐溶剂性膜滤器(由Tosoh Corporation制造)过滤。在使用蒸发器从滤液除去甲醇后,用10mg含有三甲基硅烷(TMS,1%TMS)的氘代氯仿进行溶解,并通过1H-NMR对其分析。使用利用与调色剂中所含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相同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绘制的TMS强度基准的校准曲线来确定存在于调色剂中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含量(A:μg/g)。该校准曲线由TMS强度与在3.0至5.0ppm左右的氧化烯基的氢的峰值强度比绘制。
测量仪器和测量条件如下。
仪器:JNM-EX400 FT-NMR仪器(JEOL Ltd.)
测量频率:400MHz
脉冲条件:5.0μs
频率范围:10500Hz
扫描数:1024
测量温度:40℃
<用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聚氧化烯链的平均加成摩尔数的测定>
本发明中如下所述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量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聚氧化烯链的平均加成摩尔数。首先,在室温下将用于生产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聚氧化烯经24小时溶解在四氢呋喃(THF)中。使用孔径为0.2μm的“MYSHORI Disk”耐溶 剂性膜滤器(Tosoh Corporation)将所得溶液过滤,从而获得样品溶液。生产样品溶液,从而使THF可溶性组分的浓度大约为0.8质量%。在以下条件下使用该样品溶液进行测量。
仪器:HLC8120 GPC(检测器:RI)(Tosoh Corporation)
柱:Shodex KF-801、802、803、804、805、806和807的7连柱(column train)(Showa Denko KK) 
洗脱液:四氢呋喃(THF)
流量:1.0mL/min
烤箱温度:40.0℃
样品注射量:0.10mL
使用利用标准聚苯乙烯树脂(例如,产品名称:“TSK标准聚苯乙烯F-850、F-450、F-288、F-128、F-80、F-40、F-20、F-10、F-4、F-2、F-1、A-5000、A-2500、A-1000和A-500”,Tosoh Corporation)绘制的分子量校准曲线来确定样品的分子量。用所测量的平均分子量除以构成聚氧化烯链的烯烃(alkylene)的单位分子量,将舍去小数点后的值用作平均加成摩尔数。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只要没有超越本发明的基本特征,本发明不受下文实施例的限制。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否则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份数和%在所有情况中均基于质量。
<聚氧化烯1的生产>
将6.0质量份5,10,15,20-四苯基卟啉(TPP)导入配备有三通旋塞(three-way cock)的烧瓶;用干燥氮气置换烧瓶的内部;然后添加245质量份二氯甲烷并进行溶解。向该溶液添加35.0质量份在溶剂己烷中的5.0质量%氯化二乙基铝溶液,并在室温下进行反应5小时。使反应混合物在减压下除去溶剂,从而获得 5,10,15,20-四苯基卟啉(TPP)氯化铝催化剂。
用50质量份二氯甲烷将1.2质量份该TPP氯化铝催化剂溶解;用干燥氮气置换烧瓶的内部;在液氮浴中进行冷却。使用逐阱法(trap-to-trap method)向其导入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室温下在氮气气氛下反应80小时后,通过添加300质量份甲醇来终止聚合反应。然后导入3.0质量份活性炭,并进行搅拌3小时,将存在于混合溶液中的催化剂吸附至活性炭。随后过滤以除去其上吸附了催化剂的活性炭,然后在减压下除去溶剂,从而获得聚氧化烯1。将所获得的聚氧化烯1的一部分溶解在四氢呋喃中,通过GPC测量其分子量分布。所得聚氧化烯1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2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9:1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2。所得聚氧化烯2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3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0.95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7:3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3。所得聚氧化烯3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4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1.02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4:5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4。所得聚氧化烯4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5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1.15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2:9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5。所得聚氧化烯5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6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1.16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1:6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6。所得聚氧化烯6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7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20:1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7。所得聚氧化烯7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8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0.93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20:3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8。所得聚氧化烯8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9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1.03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1:1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9。所得聚氧化烯9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10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50:1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 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10。所得聚氧化烯10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11>
将商购五甘醇(pentaethylene glycol)(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Ltd.)用作聚氧化烯11。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为5。
<聚氧化烯12>
将商购聚乙二醇(PEG-1450,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Ltd.)用作聚氧化烯12。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13>
将商购聚乙二醇(PEG-2000,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Ltd.)用作聚氧化烯13。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14>
将商购聚乙二醇(PEG-4000N,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Ltd.)用作聚氧化烯14。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聚氧化烯15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0.90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时使用1.16质量份精制环氧乙烷与精制环氧丙烷的4:25混合物之外,使用与聚氧化烯1相同的方法获得聚氧化烯15。所得聚氧化烯15的氧化烯平均加成摩尔数示于表1。
[表1]
    聚氧化烯结构(EO∶PO整数比)   氧化烯的平均加成摩尔数
  聚氧化烯1   仅EO   10
  聚氧化烯2   9∶1   10
  聚氧化烯3   7∶3   10
  聚氧化烯4   4∶5   10
  聚氧化烯5   2∶9   10
  聚氧化烯6   1∶6   10
  聚氧化烯7   20∶1   10
  聚氧化烯8   20∶3   10
  聚氧化烯9   1∶1   10
  聚氧化烯10   50∶1   10
  聚氧化烯11   仅EO   5
  聚氧化烯12   仅EO   32
  聚氧化烯13   仅EO   45
  聚氧化烯14   仅EO   68
  聚氧化烯15   4∶25   10
EO:氧乙烯基 
PO:氧丙烯基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的生产>
将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与0.15质量份金属钠反应,同时在配备有回流冷凝器和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热并搅拌。然后向其逐滴加入1.5质量份氯代正十二烷和50质量份己烷的混合物,并在120℃下进行反应3小时。在冷却反应溶液后,用大量丙酮中和反应溶液,并滤出沉淀的氯化钠反应副产物。然后通过分子蒸馏精制产生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2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3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1.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3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3。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3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4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2.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4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4。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4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5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2.8质量份的聚氧化烯5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5。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5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6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2.9质量份的聚氧化烯6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6。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6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7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7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7。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7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8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5质量份的聚氧化烯8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 离子性表面活性剂8。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8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9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1.7质量份的聚氧化烯9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9。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9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0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0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0。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0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1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0和在使用1.5质量份氯代正十二烷时使用1.6质量份正十二烷酰氯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1。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1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2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1.7质量份的聚氧化烯9和在使用1.5质量份氯代正十二烷时使用1.6质量份正十二烷酰氯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2。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2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3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2.8质量份的聚氧化烯5和在使用1.5质量份氯代正十二烷时使用1.6质量份正 十二烷酰氯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3。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3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4>
将精制的商购产品(购自Tokyo Chemical Industry Co.,Ltd.,聚氧化烯壬基苯基醚,环氧乙烷的平均加成摩尔数=10)用作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4。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4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5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5.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1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5。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5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6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32.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2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6。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6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7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45.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3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7。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7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8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68.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4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8。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8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9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2.9质量份的聚氧化烯15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9。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9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0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7和在使用1.5质量份氯代正十二烷时使用0.8质量份正十二烷酰氯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0。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0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1的生产>
除了在使用10.0质量份聚氧化烯1时使用10.0质量份的聚氧化烯7和在使用1.5质量份氯代正十二烷时使用2.8质量份正十二烷酰氯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1相同的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1。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1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2>
将精制的商购产品(购自ADEKA Corporation,Adeka Pluronic F-108,环氧乙烷的平均加成摩尔数=300,环氧丙烷的平均加成摩尔数=55)用作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2。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2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3>
将精制的商购产品(购自ADEKA Corporation,Adeka Pluronic L-44,环氧乙烷的平均加成摩尔数=20,环氧丙烷的平均加成摩尔数=20)用作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3。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3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4>
将10.0质量份聚丙二醇(13mol加合物)和0.03质量份氢氧化钠导入耐压容器,并加热到150℃,同时搅拌。随后在加压下添加180质量份环氧乙烷,并进行加成反应,同时将温度保持在150℃。然后通过分子蒸馏进行精制,从而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4。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4的性质示于表2。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5>
除了将10.0质量份聚丙二醇(13mol加合物)改为100质量份聚丙二醇(30mol加合物),并将环氧乙烷改为19.5质量份之外,通过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4相同的生产方法获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5。所得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25的性质示于表2。
PO/EO:存在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氧丙烯基的摩尔数与氧乙烯基的摩尔数的比
<调色剂颗粒分散液1的生产>
准备100质量份苯乙烯单体、25质量份C.I.颜料蓝15:3和2.0质量份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Bontron E88,购自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 Co.,Ltd.)。将其导入购自Mitsui Mining Co.,Ltd.(现今的Nippon Coke & Engineering Co.,Ltd)的超微磨碎机,并通过使用具有1.25mm半径的氧化锆珠(140质量份)在25℃和200rpm下搅拌300分钟来制备母料分散液。
通过将285质量份0.1mol/升Na3PO4水溶液导入450质量份离子交换水中来获得含有磷酸钙化合物的水性介质;加热至60℃;然后逐步添加15质量份1.0mol/升CaCl2水溶液。
·母料分散液              25质量份
·苯乙烯单体              40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单体        28质量份
·低分子量聚苯乙烯(Mw=3,000,Mn=1,050,Tg=55℃)
                              15质量份
·烃蜡(费托蜡,最高吸热峰的峰值温度=78℃,Mw=750)
                               8质量份
·聚酯树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2mol加合物)/环氧乙烷改性的双酚A(2mol加合物)=30/30/30/10(基于质量)的缩聚物,酸值=11mg KOH/g,Tg=74℃,Mw=11,000,Mn=4,000)
5.5质量份
将前述起始材料加热至65℃,并使用T.K.均化器(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在5,000rpm下均匀分散并溶解。向其溶解8质量份聚合引发剂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 (1,1,3,3-tetramethylbutylperoxy 2-ethylhexanoate)的70%甲苯溶液,从而制备可聚合单体组合物。
将该可聚合单体组合物导入前述水性介质中,并通过在N2气氛、65℃下使用T.K.均化器以12,000rpm搅拌10分钟来使该可聚合单体组合物造粒。然后进行加热至67℃的温度,同时用桨式搅拌叶片(paddle stirring blades)搅拌,并当可聚合乙烯基单体的聚合转化率已达90%时,通过添加0.1mol/升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来将该水性分散介质的pH调节至9。以40℃/h的升温速率进行加热至80℃,并进行反应5小时。聚合反应完成后,在减压下蒸馏出调色剂颗粒中的剩余单体。冷却水性介质以得到调色剂颗粒1的分散液。调色剂颗粒1的重均粒径(D4)为5.8μm。
<调色剂颗粒分散液2的生产>
(树脂细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苯乙烯                        210质量份
·丙烯酸正丁酯                  90质量份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丙烯酸2-乙基己酯=6/74/20(基于质量)的共聚物(酸值=16mg KOH/g,Mw=18,000)
                            2.1质量份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比(基于质量)=95.85/2.50/1.65的共聚物,酸值=21.0mg KOH/g,Mw=15,000)
                          60质量份
·十二硫醇                20质量份
·四溴化碳                4质量份
将上述所列组分混合并溶解。将通过将10g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eogen SC(Dai-ichi Kogyo Seiyaku Co.,Ltd)和6g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onipol 400(Kao Corporation)溶解在500g离子交换 水中制备的溶液导入烧瓶中。向其加入前述液体混合物用以分散和乳化,同时温和搅拌混合10分钟,导入其中溶解了4g过硫酸铵的50g离子交换水。然后,在用氮气完全置换内部后,在油浴中将内部加热至70℃,同时搅拌烧瓶。在该状态中持续乳化聚合5小时。产生了树脂细颗粒分散液。
(着色剂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C.I.颜料蓝15:3                    50质量份
·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Nonipol 400”(Kao Corporation)
                    5质量份
·离子交换水        200质量份
将以上列出的组分混合、溶解并用均化器(Ultra-Turrax,IKA)分散10分钟,从而获得着色剂颗粒分散液。
<蜡颗粒分散液的生产>
·硬脂酸十八酯蜡(最高吸热峰的峰值温度=60℃)
                               50质量份
·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Sanisol B50”(Kao Corporation)
                            5质量份
·离子交换水                200质量份
将上述所列组分加热至95℃;使用购自IKA的Ultra-Turrax T50完全分散;然后通过用加压排出型(pressurized discharge-type)均化器加工分散以获得蜡颗粒分散液。
·树脂细颗粒分散液        200质量份
·着色剂颗粒分散液        80质量份
·蜡颗粒分散液            50质量份
·碳酸氢钙                3.5质量份
·3,5-二叔丁基水杨酸的铝化合物(购自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 Co.,Ltd.的Bontron E88)
                               2.5质量份
使用购自IKA的Ultra-Turrax T50在圆底不锈钢烧瓶中将上述所列组分完全混合并分散,然后在油加热浴中将烧瓶加热至51℃,同时搅拌。在51℃下保持60分钟后,缓慢添加另外60质量份如上所述相同的树脂细颗粒分散液。随后用浓度为0.5mol/升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体系中的pH调节至6.5;然后将不锈钢烧瓶密闭,并将搅拌轴上的密封垫(seal)磁力密封;进行加热至97℃,同时持续搅拌;并保持3小时。然后冷却产生调色剂颗粒2的分散液。调色剂颗粒2具有5.9μm的重均粒径(D4)。
<调色剂颗粒分散液3的生产>
·聚酯树脂A(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2mol加合物)/环氧乙烷改性的双酚A(2mol加合物)=14/14/10/62(基于质量)的缩聚物,Mw=7,000,Mn=3,200,Tg=57℃)
                              40质量份
·聚酯树脂B(间苯二甲酸/环氧丙烷改性的双酚A(2mol加合物)/环氧乙烷改性的双酚A(2mol加合物)=28/10/62(基于质量)的缩聚物,Mw=11,000,Mn=4,200,Tg=52℃)
                         40质量份
·甲乙酮                 80质量份
·乙酸乙酯               80质量份
·酯蜡(熔点=73℃)        15质量份
·C.I.颜料蓝15:3         5质量份
·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购自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 Co.,Ltd.的Bontron E88)
1质量份
用超微磨碎机(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Ltd.)将前述 物质的混合物分散3小时以制备分散液。向2升配备有T.K.均化器高速搅拌器的四颈烧瓶添加350质量份离子交换水和225质量份0.1mol/升Na3PO4水溶液。将均化器的旋转速率调节至10,000rpm,并进行加热至65℃。向其逐步添加34质量份1.0mol/升CaCl2水溶液,从而生产含有微细难水溶性分散剂Ca3(PO4)2的水性分散介质。将272质量份前述分散液导入高速搅拌器中,并在65℃下造粒15分钟,同时维持10,000rpm的搅拌速率。随后从高速搅拌器中转移至标准螺旋桨式搅拌器,在维持150rpm的搅拌器旋转速率的同时,将内部温度升至95℃,将其维持3小时,从而从分散液中除去溶剂。然后冷却产生调色剂颗粒3的分散液。调色剂颗粒3具有5.9μm的重均粒径(D4)。
<实施例1>
将盐酸添加至调色剂颗粒1的分散液以使pH至1.4,并通过搅拌1小时溶解磷酸钙盐。使用排出泵持续排出其中溶解了磷酸钙盐的该调色剂颗粒1的分散液,并以20kg/h持续输送至带式过滤器(belt filter)(购自Tsukishima Kikai Co.,Ltd.的Synchro-Filter),并使用以下给出的条件脱水·洗涤,从而获得湿润调色剂颗粒滤饼。以下所提及的含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水具有表3所示的组成。
<带式过滤器中使用的脱水和洗涤条件>
浆料供给速率:20kg/h
含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水的供给速率:7.3kg/h
真空:-70kPa(从大气压减少70kPa)
然后将滤饼粉碎并干燥直至调色剂的水含量达到2.0质量%以下。随后通过风力分级来除去适当量的粗颗粒和微细颗粒。最终,以相对于调色剂颗粒1.5质量%添加已用六甲基二硅氮烷表面处理的疏水二氧化硅细粉(数均一次粒径:10nm)。
用亨舍尔混合机(Mitsui Mining Co.,Ltd.)进行混合步骤300秒,随后进行筛选操作,从而获得调色剂1。调色剂1的性质示于表3。
<调色剂所含有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证实>
以下步骤用于证实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未经受改性或改变。
(1)称出100g调色剂1,并添加至含有1.2升甲醇的样品元件中。在完全混合后,使用具有125W输出和以42kHz振荡的台式超声清洁器(购自Branson的“B2510J-MTH”(产品名称))暴露于超声波5分钟。然后使用孔径为0.2μm的耐溶剂性膜滤器进行过滤。
在阳离子交换器和阴离子交换器上连续收集(trap)所得甲醇溶液滤液,并回收连续穿过这些离子交换器的甲醇溶液。随后在减压、25℃下浓缩甲醇溶液直至看不到质量减少为止。
(2)进行(1)的步骤10次,从而获得至少1g浓缩物。使该浓缩物进行使用展开溶剂(乙酸乙酯:丙酮:水=55:35:10的溶剂)的二氧化硅凝胶柱层析。从其中存在源自浓缩物的化合物的展开区域收集20个级分,并在减压、80℃下蒸发展开溶剂直至看不到质量减少为止。对通过该分级法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硫氰酸钴铵显色试验(color test)。具体地,将5mL硫氰酸钴铵试剂、5mL氯仿和5mL 1质量%所述化合物的甲醇溶液混合并用力振荡,随后静置。该硫氰酸钴铵试剂通过将174g硫氰酸铵和28g硝酸钴溶解在1升水中来制备。静置后,其中氯仿层显示蓝色的溶液表示存在聚氧化烯型表面活性剂。
(3)将通过前述柱层析所分离并在使用硫氰酸钴铵试剂的显色试验中显示蓝色的化合物溶解在少量甲醇中,并转移至单独容器中。通过在减压、40℃下蒸发甲醇直至看不到质量减少 为止来回收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4)将10mg氘代氯仿添加至3mg回收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将其溶解并进行1H-NMR分析。分析结果证实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PO/EO]比为0.05,且疏水性基团为具有平均12个碳的长链烷基。由于这是其中疏水性基团为长链烷基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因此基于末端CH3基团来计算EO基团和PO基团的加成摩尔数。结果为EO基团加成9.5摩尔,PO基团加成0.5摩尔。
(5)除了将上述(3)中回收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用作标准物质,并由1H-NMR绘制TMS强度基准校准曲线以外,使用如上所述测量调色剂表面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A:μg/g)相同的步骤来测量A(μg/g)的值。结果为990μg/g。即,将所用的表面活性剂用作标准物质(表3,参照实施例1,990μg/g)所定量的A值与将通过本方法从调色剂提取的表面活性剂用作标准物质所定量的A(μg/g)的值之间未见显著差异。
<图像评价>
本发明的图像评价采用已改造成对于A4大小的打印速度为57张/分钟的佳能的LBP9500C打印机。将280.0g(±3.0g)调色剂1填充入墨盒中。将该图像输出用墨盒安装在黑色位置(black station)中,并将虚拟(dummy)墨盒安装在其他位置,然后进行图像评价。
在图像评价中,在以下各环境中不断输出1%打印率(print percentage)的图像:23℃/55%RH(常温、常湿环境),30℃/80%RH(高温、高湿环境)和15℃/10%RH(低温、低湿环境)。最后输出22,000份图像,并评价以下项目。结果示于表4。
<雾化评价>
输出22,000份后,使用Xerox Business4200纸(Xerox Inc.,75g/m2)输出具有白色背景区域的图像。在高温、高湿环境的情 况下,在输出22,000份后静置48小时后进行测量。将购自Tokyo Denshoku Co.,Ltd.的Model TC-6DS Reflectometer用作测量仪器。根据打印输出图像的白色背景区域的白度(反射率Ds(%))与图像形成区域的白度(平均反射率Dr(%))之间的差:雾化浓度(%)(=Dr(%)-D s(%))来计算雾化值。白色背景区域的白度为纸张本身的白度。当进行打印时,预先在纸上粘贴侧面约50mm的标签。图像形成不涉及由此覆盖的纸张区域,因而能够测量白色背景区域的白度。将琥珀色滤光器用于滤光器。
<图像浓度>
在完成输出22,000份后立即使用Xerox Business 4200纸(Xerox Inc.,75g/m2)输出实心黑色图像,并通过测量其浓度来进行测量。在高温、高湿环境的情况下,在输出22,000份后静置48小时后进行测量。将MacTeth RD918反射浓度计(MacBeth)用于测量图像浓度。相对于该图像测量其中原稿具有0.00的浓度的白色背景区域的相对浓度。在本发明的评价中,由于补充主体单元控制(supplement main unit control)的必要性,低于1.20的浓度记录为不期望的。
<显影条纹>
在完成22,000份打印试验后,在转印纸(75g/m2,A4大小纸张)上打印出半色调图像(调色剂载量(placement quantity):0.6mg/cm2),并评价显影条纹的数量。
<带电构件污染>
在完成22,000份打印试验后,在半色调图像上目视评价具有辊周速的宽度的周期性浓淡变化(periodic shading variation)存在与否。
A:无浓淡变化 
B:当将图像置于光下时可证实出现仅微小浓淡变化
C:图像上出现轻度浓淡变化
D:图像上出现大量浓淡变化
<实施例2至38和实施例40>
除了将用于实施例1的调色剂分散液改为表3中所示的组成,并将用于实施例1的含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水改为表3中所示的组成以外,通过进行如实施例1的研究来获得调色剂2至38和调色剂40。调色剂的性质示于表3,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39>
通过在0.4MPa的压力下使用具有10L容量的压力过滤器使调色剂颗粒2的分散液进行固液分离来获得调色剂滤饼。其后,将离子交换水添加到压力过滤器至容量,并在0.4MPa的压力下进行洗涤。该相同的洗涤步骤另外进行8次。在第9次洗涤时,将表3中的实施例39所示的含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水添加到压力过滤器至容量,并在与前述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洗涤。
将所得调色剂颗粒滤饼粉碎,并进行干燥直至调色剂中的水含量达到2.0质量%以下。然后通过风力分级将适当量的粗颗粒和微细颗粒除去。最后,以相对于调色剂颗粒的1.5质量%添加已用六甲基二硅氮烷表面处理的疏水二氧化硅细粉(数均一次粒径:10nm)。用亨舍尔混合机(Mitsui Mining Co.,Ltd.)进行混合过程300秒,随后进行筛选操作,从而获得调色剂39。调色剂的性质示于表3,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至6>
除了将用于实施例1的调色剂分散液改为表5中所示的组成,并将用于实施例1的含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水改为表5中所示的组成以外,通过进行如实施例1的研究来获得比较调色剂1至6。调色剂的性质示于表5,评价结果示于表6。

Claims (2)

1.一种调色剂,其包括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其中
所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具有含有氧乙烯基(EO)和氧丙烯基(PO)的氧化烯,并且所述氧丙烯基的摩尔数与所述氧乙烯基的摩尔数的比(PO/EO)为至少0.01但不大于5.00,
所述氧化烯的平均加成摩尔数为至少5但不大于15,和
当将A(μg/g)定义为可用甲醇从1g所述调色剂中提取的所述调色剂表面上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含量,将B(m2/g)定义为由通过基于细孔电阻法操作的精密粒径分布分析仪所获得的调色剂粒径分布来确定的理论比表面积时,比例(A/B)为至少100μg/m2但不大于9000μg/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包括选自由聚氧化烯烷基醚、聚氧化烯烷基酯和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嵌段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聚合物。
CN201180023695.XA 2010-05-12 2011-05-12 调色剂 Active CN102893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0294 2010-05-12
JP2010-110294 2010-05-12
PCT/JP2011/061469 WO2011142482A1 (en) 2010-05-12 2011-05-12 Ton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3219A CN102893219A (zh) 2013-01-23
CN102893219B true CN102893219B (zh) 2015-09-02

Family

ID=44914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3695.XA Active CN102893219B (zh) 2010-05-12 2011-05-12 调色剂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78581B2 (zh)
EP (1) EP2569670B1 (zh)
JP (1) JP4927221B2 (zh)
KR (1) KR101402507B1 (zh)
CN (1) CN102893219B (zh)
WO (1) WO20111424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02507B1 (ko) * 2010-05-12 2014-06-03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JP5971985B2 (ja) 2012-02-29 2016-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8940467B2 (en) 2012-02-29 2015-0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WO2015045448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重合体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KR20150041749A (ko) 2013-10-09 2015-04-17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JP6560981B2 (ja) * 2014-09-30 2019-08-14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重合体粒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US9733584B2 (en) 2015-04-08 2017-08-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9733583B2 (en) 2015-04-08 2017-08-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812134B2 (ja) 2015-05-14 2021-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738183B2 (ja) 2015-05-27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739982B2 (ja) 2015-05-28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587456B2 (ja) 2015-08-21 2019-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9904193B2 (en) 2015-08-28 2018-0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JP6708401B2 (ja) 2015-12-04 2020-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DE102017101171B4 (de) 2016-01-28 2021-07-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855289B2 (ja) 2016-03-18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964879B2 (en) 2016-03-18 2018-05-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6808542B2 (ja) 2016-03-18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727872B2 (ja) 2016-03-18 2020-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7191312A (ja) 2016-04-11 2017-10-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216107B2 (en) 2017-01-11 2019-0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DE102019101976B4 (de) 2018-01-30 2022-03-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nd verfahren für die herstellung des toners
JP7080756B2 (ja) 2018-07-17 202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30479B2 (ja) 2018-07-17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150564B2 (ja) 2018-10-30 2022-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10948839B2 (en) 2018-10-30 2021-03-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having a toner particle with a binder resin containing a copolymer of a styrenic polymerizable monomer, and at least one of an acrylic or methacrylic polymerizable monomer
JP7433872B2 (ja) 2018-12-28 2024-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443048B2 (ja) 2018-12-28 202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391640B2 (ja) 2018-12-28 2023-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20109499A (ja) 2018-12-28 2020-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11599036B2 (en) 2019-08-29 2023-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330821B2 (ja) 2019-08-29 2023-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TWI719701B (zh) * 2019-11-04 2021-02-21 長春人造樹脂廠股份有限公司 化合物、包含其之水性環氧樹脂組合物及包含該水性環氧樹脂組合物之塗料組合物
JP7475907B2 (ja) 2020-03-16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483428B2 (ja) 2020-03-16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21167896A (ja) 2020-04-10 2021-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22022127A (ja) 2020-07-22 2022-0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6395A (zh) * 2006-02-03 2008-12-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色调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30513A (zh) * 2007-11-08 2009-05-13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WO2009139502A1 (ja) * 2008-05-16 2009-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疎水性無機微粒子及びトナー
CN101657492A (zh) * 2007-04-20 2010-02-24 花王株式会社 树脂乳化液的制造方法
KR20100045921A (ko) * 2008-10-24 2010-05-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해상도 중합 토너
CN102597882A (zh) * 2009-10-27 2012-07-18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9168B2 (ja) 1992-01-30 2001-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転写材担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107062B2 (ja) 1998-02-27 2000-11-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US6458502B1 (en) 2000-06-08 2002-10-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merization toner
US6569589B2 (en) 2000-07-28 2003-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2131977A (ja) 2000-10-20 2002-05-09 Fuji Xerox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EP1406129B8 (en) 2002-10-02 2012-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ilica fine particle, ton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112393B2 (en) 2003-07-29 2006-09-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Non-magnetic toner
JP2005300635A (ja) 2004-04-07 2005-10-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053156B2 (en) 2005-06-30 2011-1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toner production process
WO2007099693A1 (ja) 2006-03-03 2007-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トナー
CN101401041B (zh) 2006-03-13 2012-06-13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4996227B2 (ja) 2006-12-15 2012-08-08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8652737B2 (en) 2007-11-08 2014-0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process
EP2247984A1 (en) 2008-02-26 2010-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WO2009123329A1 (ja) 2008-03-31 2009-10-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00104968A1 (en) 2008-10-24 2010-04-29 Dong Jin Park Polymerized toner having high resolution
JP5506325B2 (ja) 2009-10-22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8652725B2 (en) 2009-12-04 2014-02-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KR101402507B1 (ko) * 2010-05-12 2014-06-03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토너
JP5825849B2 (ja) 2010-06-15 2015-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6395A (zh) * 2006-02-03 2008-12-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色调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57492A (zh) * 2007-04-20 2010-02-24 花王株式会社 树脂乳化液的制造方法
CN101430513A (zh) * 2007-11-08 2009-05-13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方法
WO2009139502A1 (ja) * 2008-05-16 2009-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疎水性無機微粒子及びトナー
KR20100045921A (ko) * 2008-10-24 2010-05-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해상도 중합 토너
CN102597882A (zh) * 2009-10-27 2012-07-18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3219A (zh) 2013-01-23
US8778581B2 (en) 2014-07-15
US20120315574A1 (en) 2012-12-13
EP2569670A1 (en) 2013-03-20
KR101402507B1 (ko) 2014-06-03
JP2011257750A (ja) 2011-12-22
WO2011142482A1 (en) 2011-11-17
EP2569670A4 (en) 2015-08-12
KR20130010489A (ko) 2013-01-28
EP2569670B1 (en) 2016-09-14
JP4927221B2 (ja) 2012-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3219B (zh) 调色剂
CN102289162B (zh) 生产调色剂的方法
CN101960392B (zh) 调色剂
KR101304922B1 (ko) 자성 토너
CN100507727C (zh) 调色剂
CN1614520B (zh) 彩色调色剂及二组分显影剂
CN100492185C (zh) 调色剂
CN103913966A (zh) 调色剂
CN101652723A (zh) 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制备的调色剂
JP5078643B2 (ja) トナー
JP2008268366A (ja) トナー
JP5539052B2 (ja) トナー
JP5939911B2 (ja) トナー粒子の製造方法
JP4717403B2 (ja) トナー
JP5344551B2 (ja) マゼンタトナー
JP5836766B2 (ja) イエロートナー
JP5517754B2 (ja) トナー
JP6504912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9020491A (ja) トナー
JP5473354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627371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570295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142847B2 (ja) トナー
JP2016224139A (ja) トナー
JPH10319623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