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9421B - 液晶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9421B
CN102859421B CN201080065204.3A CN201080065204A CN102859421B CN 102859421 B CN102859421 B CN 102859421B CN 201080065204 A CN201080065204 A CN 201080065204A CN 102859421 B CN102859421 B CN 102859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ayer
light diffusion
light
bond vitrifi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52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9421A (zh
Inventor
本田诚
中村典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59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9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9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9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02F2201/503Arrangements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to sho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冲击性较高、显示特性良好的液晶显示设备。在本发明中,提供的液晶显示设备特征在于,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借助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由此而实现上述目的。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得到保护、耐冲击性与显示特性均优异的液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液晶显示设备具有将在形成有取向膜或电极等的2片较薄的基板间夹持液晶,并以层状重叠导光板、偏光板、进而防眩薄膜或抗反射薄膜等功能性薄膜的液晶面板的周围以框体加以保护的结构。液晶面板的显示面成为较薄的功能性薄膜露出的状态,故对来自外部的冲击的耐受性较弱。若对液晶面板施以冲击,则会导致液晶面板破损,或液晶的取向散乱而产生取向缺陷,显示特性劣化。因此,在搬送、运输或保管液晶显示设备时,以及在使用液晶显示设备时,对液晶显示设备有耐冲击性要求。
针对这样的课题,提出了在液晶面板的前面配置保护液晶面板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的前面基板。该情况下,若在液晶面板与前面基板之间插入空气层,则特别在明亮的室外,与空气层的界面处光发生反射而视认性下降。
因此提出了以下技术:使具有强化玻璃等强化基板与形成在强化基板上的低反射层的保护构件借助具有与液晶面板的偏光板及保护构件的强化基板类似的折射率的粘着层密接在液晶面板的前面,由此同时改善对外部冲击的可靠性与室外视认性(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55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具有与液晶面板的偏光板及保护构件的强化基板类似的折射率的粘着层中,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粘着剂、热固化型粘着剂或被称为光学透明胶带(OCA,OpticalClearAdhesive)的透明胶带,在强化基板上或液晶面板上配置粘着剂,将强化基板与液晶面板重叠,通过紫外线照射、加热使粘着剂固化或进行加压,由此将强化基板与液晶面板接合。然而,在使用固化型粘着剂的情况下,有由粘着剂的固化应变引起的偏光板的变形导致颜色不均、或粘着剂从边缘部分的渗出等问题。另外,在使用透明胶带的情况下,存在强化基板与液晶面板的对位困难、胶带贴附时的气泡混入、因经过高压釜工序而导致生产性差等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耐冲击性高、显示特性良好的液晶显示设备。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借助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
根据本发明,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因此可保护液晶面板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可提高耐冲击性从而提高可靠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熔融粘结层含有热塑性树脂,故可通过将热塑性树脂成形为片材状或薄膜状,并将液晶面板、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及透明基材加热压接而一体化,从而可将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贴合而不导致画质下降。
上述发明中,上述透明基材优选为玻璃基材。其原因在于,不仅可提高耐冲击性,而且也可提高耐擦伤性。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透明基材的厚度优选为0.5mm~4mm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透明基材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同时兼顾透明基材的刚性或强度、以及液晶显示设备的轻量化或薄型化。
进而,本发明中,上述熔融粘结层的厚度优选为0.05mm~0.5mm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熔融粘结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将热塑性树脂成形为片材状或薄膜状,从而可使用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将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贴合。另外,若熔融粘结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同时兼顾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密接性、与液晶显示设备的轻量化或薄型化。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熔融粘结层优选为含有交联剂。其原因在于,可提高熔融粘结层的加热熔融粘结后的耐热性。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作为上述熔融粘结层。其原因在于,若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形状,则可在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贴合时使卷入的气泡散逸。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扩散层。其原因在于,对液晶面板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透明基材,由此有时容易看到由液晶面板或背光源单元导致的显示缺陷,而通过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光扩散层,可难以看到显示缺陷。
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光扩散层含有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其原因在于,在光扩散层含有光扩散粒子的情况下,可防止炫光(闪烁)的产生。
上述情况下,上述光扩散粒子与上述粘合剂的折射率比优选为超过1.000、小于1.020的范围内。若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大,则有时会产生由白化引起的对比度下降,故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的折射率的差虽然不为零,但优选为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尽可能小。特别是在光扩散层含有光扩散粒子并且在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通过使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尽可能小,可防止炫光并且减少对比度的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是指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中折射率较大者相对于折射率较小者之比。
另外,上述发明中,也优选为上述光扩散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其原因在于,在光扩散层在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即便与光扩散层含有光扩散粒子的情况相比较凹凸界面的折射率比大也难以产生由白化引起的对比度下降。
进而,上述发明中,也可在上述液晶面板与上述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上述光扩散层。此时,可使用市售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光扩散层,从而可廉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另外,上述发明中,优选为上述光扩散层与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相接,上述光扩散层在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侧的表面具有凹凸,构成上述光扩散层的材料与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上述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为1.010以上、小于1.300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上述折射率比小于上述范围,则有由于光扩散层与第2熔融粘结层的界面凹凸所致的扩散变小故产生斑点不良之虞,另外,若上述折射率比为上述范围以上,则有可能由光扩散层与第2熔融粘结层的界面凹凸处的外光反射导致对比度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是指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中折射率较大者相对于折射率较小者之比。
进而,上述发明中,也优选上述光扩散层含有高折射超微粒子或低折射超微粒子。其原因在于,在光扩散层含有高折射超微粒子或低折射超微粒子的情况下,可调整光扩散层的构成材料的折射率。
另外,上述发明中,也优选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含有高折射超微粒子或低折射超微粒子。其原因在于,在第2熔融粘结层的热塑性树脂含有高折射超微粒子或低折射超微粒子的情况下,可调整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
进而,上述发明中,上述熔融粘结层也可含有上述光扩散粒子,从而兼作上述光扩散层。在将熔融粘结层配置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的情况下,通过熔融粘结层兼作光扩散层,可减少重影的产生。另外,可使层构成简化。
另外,上述发明中,优选在自上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的法线方向的投影面中,上述光扩散层所含的上述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的总和为全体的8%~63%的范围内。通过设定为这样的构成,可同时兼顾显示不均的抑制与对比度的提升。
进而,上述发明中,优选为将上述光扩散层的正透射强度设为Q,将连结正透射±2度及正透射±1度的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正透射角度而得的透射强度设为U时,满足
2<Q/U<22。
若Q/U小于上述范围,则黑彩感可能会劣化,若Q/U大于上述范围,则有产生显示不均之虞。因此,通过将Q/U设定为上述范围,可同时兼顾显示不均的抑制与黑彩感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黑彩感,是指兼具动态图像所要求的对比度、立体感及跃动感的性能(例如若取蓝天下的青年的场景为例,则画面中显示的头发为具有蓬松感的黑色,眼珠为具有水润感的黑色,且皮肤具有青年特有的光泽而看起来生机勃勃等)。
另外,上述发明中,优选为将上述液晶面板的横方向的像素间距设为P,将上述光扩散层的厚度设为T时,满足
T<P/2。
其原因在于,通过光扩散层的厚度满足上述式,可减少通常注视区域中的重影的产生。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为将上述液晶面板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1及W1,将上述透明基材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2及W2时,满足
L1≤L2及/或W1≤W2
其原因在于,可抑制液晶面板受到应力产生弯曲或应变,从而画像的显示质量下降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将带状的透射部与遮光部交替排列而成的栅条(louver)层。其原因在于,可通过栅条层提高对比度。
上述发明中,上述透射部及上述遮光部优选在上述液晶面板的左右方向交替排列。在栅条层不具有扩散功能的情况下,优选如此般将透射部及遮光部在液晶面板的左右方向交替排列。其原因在于,可通过栅条层提高对比度而不使液晶显示设备的左右方向的视角变窄。
另外,上述发明中,优选将上述透射部及上述遮光部在上述液晶面板的上下方向交替排列。在栅条层具有扩散功能的情况下,优选为如此般将透射部及遮光部在液晶面板的上下方向交替排列。其原因在于,可提高对比度,并且使液晶显示设备的左右方向的视角进一步变宽广。
上述情况下,优选能够从上述栅条层的上述透射部射出的光相对于上述栅条层的观察侧面的法线方向的最大角度为45度以上。其原因在于,可吸收外光并且可确保液晶显示设备的上下方向的通常注视区域。
另外,上述情况下,优选将上述栅条层配置在上述光扩散层的观察侧。其原因在于,可减少入射至光扩散层中的外光,且吸收光扩散层中的外光反射,从而提高对比度。另外,其原因在于,为了抑制重影的产生,优选为将光扩散层配置在液晶面板附近。
进而,上述情况下,优选在上述液晶面板与上述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上述栅条层。其原因在于,可通过熔融粘结层及第2熔融粘结层将液晶面板、栅条层及透明基材密接性良好地贴合。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为1%~30%的范围内的光吸收层。其原因在于,可通过光吸收层提高对比度。
上述发明中,上述光吸收层优选具有选择吸收性,即吸收影像光自身所具有的既定波长以外的波长的性质。其原因在于,外光具有所有波长,影像光仅具有特定波长(例如通常使用光的三原色即红色、绿色、蓝色),故通过光吸收层具有选择吸收性,可抑制由光吸收层导致的影像光的衰减,增大外光的吸收,由此进一步提高对比度。
另外,在上述光吸收层具有选择吸收性时,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优选为背光源为波长不同的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光源,更优选与上述LED光源的发光波长同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的场序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其原因在于,单波长的LED光源可扩大光吸收层选择吸收的波长的区域,其原因还在于,使用LED的场序方式中不使用彩色滤光片的情况下,由于影像光自身具有既定的波长,故可进一步扩大光吸收层选择吸收的波长的区域。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对比度。
上述发明中,优选将上述光吸收层配置在上述光扩散层的观察侧。其原因在于,为了抑制重影的产生,优选将光扩散层配置在液晶面板附近。另外,其原因在于,通过设定为这样的配置,光吸收层表现出入射至光扩散层中的外光的吸收及由光扩散层反射的外光的吸收两方面的效果,在对比度提升方面优选。进而,其原因在于,从液晶面板入射至光吸收层中的影像光中通过光扩散层时产生的杂散光倾斜地通过光吸收层,故与影像光相比较吸收更大,闪光(白显示部的光的一部分成为杂散光而自黑显示部射出)减少,由此画像变清晰,对比度也变高。
另外,上述发明中,也优选上述熔融粘结层兼作上述光吸收层。其原因在于,可如上所述般提高对比度。
进而,上述发明中,优选在上述液晶面板与上述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上述光吸收层。其原因在于,可通过熔融粘结层及第2熔融粘结层将液晶面板、光吸收层及透明基材密接性良好地贴合。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含有上述光扩散粒子,兼作上述光扩散层。其原因在于,将兼作光扩散层的第2熔融粘结层配置在液晶面板附近,可抑制重影的产生。
上述发明中,优选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含有交联剂。其原因在于,可提高第2熔融粘结层的加热熔融粘结后的耐热性。
另外,上述发明中,优选使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第2熔融粘结层作为上述第2熔融粘结层。其原因在于,若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第2熔融粘结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形状,则可在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贴合时使卷入的气泡散逸。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故发挥以下效果:可提高耐冲击性从而提高可靠性,并且抑制借助熔融粘结层将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接合所致的显示质量的下降。进而,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光扩散层、栅条层、光吸收层等功能层,而能够减少斑点等显示缺陷、提高对比度等,可实现显示质量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光扩散层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加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特征在于,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借助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
一边参考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加以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一例的示意剖面图。图1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具有液晶面板20、配置在液晶面板20的背面的背光源单元31、以及保护液晶面板20及背光源单元31的框体32。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借助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3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2。液晶面板20具有液晶单元21、配置在液晶单元21的观察侧10的观察侧偏光板22a、配置在液晶单元21的背面的背面偏光板22b、以及配置在观察侧偏光板22a的观察侧10的防眩性薄膜或抗反射薄膜等功能性薄膜23。虽未图标,但液晶单元21具有一对支持板、夹持在支持板间的液晶、使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通过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的电极、及彩色滤光片。
根据本发明,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故可提高液晶显示设备的耐冲击性,从而可提高搬送、运输或保管时、进而使用时的对产品的可靠性。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熔融粘结层含有热塑性树脂,故可将热塑性树脂成形为片材状或薄膜状,将液晶面板、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及透明基材依序层叠,利用将它们加热压接的层压法等制作液晶显示设备,可利用简便的方法获得耐冲击性优异的液晶显示设备而不会导致显示质量下降。
图2~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在图2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借助熔融粘结层3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2。熔融粘结层3是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层,兼作光扩散层5。
在图3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6、在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光扩散层5、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3、及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2。
在图4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借助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3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2。透明基材2含有光扩散粒子,兼作光扩散层5。
如此,本发明中优选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扩散层。例如图2~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构成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的功能性薄膜23在观察侧10的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若在功能性薄膜23的观察侧10的表面借助熔融粘结层3或熔融粘结层3及第2熔融粘结层6贴附透明基材2,则功能性薄膜23的凹凸被熔融粘结层3或第2熔融粘结层6所填埋。通常,构成功能性薄膜的材料与构成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小于构成功能性薄膜的材料与空气的折射率比,故有可能由于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而由功能性薄膜的凹凸所得的光扩散性受损。若光扩散性受损,则容易看到由液晶面板或背光源单元引起的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等显示缺陷。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具有与液晶面板的偏光板及强化基板类似的折射率的粘着层,故存在以下不良状况:存在于液晶显示面板表面的凹凸面处的光扩散消失,因此容易看见由液晶显示设备自身导致的斑点等缺陷,良率下降。
与此相对的是,本发明中,通过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扩散层,能够难以看到显示缺陷。即,可通过具有内部扩散功能而减轻与影像光重叠而成的斑点等显示缺陷。
图5及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在图5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将带状的透射部7a及遮光部7b交替排列而成的栅条层7、熔融粘结层3以及透明基材2。第2熔融粘结层6是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层,兼作光扩散层5。
在图6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光扩散层5、将带状的透射部7a及遮光部7b交替排列而成的栅条层7、熔融粘结层3以及透明基材2。
如此,本发明中也可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栅条层。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栅条层的情况下,倾斜的外光被栅条层的遮光部所遮蔽,在显示面发生反射的外光的量减少,故可提高正面方向的对比度。即,通过具有外光吸收的功能,可提高对比度。
图7及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在图7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光吸收层8、熔融粘结层3以及透明基材2。第2熔融粘结层6是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层,兼作光扩散层5。
在图8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中,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光扩散层5、光吸收层8、熔融粘结层3以及透明基材2。
在图7及图8中,光吸收层8在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处于1%~30%的范围内。
如此,本发明中也可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吸收层。在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吸收层的情况下,可提高对比度或画像的清晰度。即,通过具有外光吸收的功能,可提高对比度。
以下,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各构成加以说明。
1.透明基材
本发明的透明基材具有刚性,且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
作为透明基材,只要具有刚性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玻璃基材、树脂基材。
作为树脂基材的材料,只要可获得具有刚性的树脂基材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有机玻璃系树脂、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等。
其中,透明基材优选玻璃基材。可进一步提高对弯曲的耐性或耐冲击性。另外,公知的液晶显示设备中,液晶面板的显示面成为较薄的功能性薄膜露出的状态,故特别容易受到擦伤,通过透明基材为玻璃基材,可提高耐擦伤性。进而,玻璃基材吸收紫外线,故可抑制由紫外线所致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构成构件的劣化。另外,玻璃基材也具有与树脂基材相比较耐水性或耐药品性更优异、且廉价的优点。
作为透明基材的厚度,只要为可获得所需刚性的厚度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0.5mm~4mm左右即可,其中优选0.7mm~3.5m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1mm~3mm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透明基材的厚度较薄,则有时无法获得所需的刚性或强度,若透明基材的厚度较厚,则难以实现液晶显示设备的轻量化及薄型化。
作为透明基材的大小,优选将液晶面板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1及W1,将透明基材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2及W2时,满足
L1≤L2及/或W1≤W2。
其原因在于,若透明基材小于液晶面板,则有液晶面板受到应力、产生弯曲或应变而显示特性劣化之虞。关于纵向及横向的长度中的至少任一方,只要透明基材与液晶面板相等或大于液晶面板即可,其中,关于纵向及横向的长度中的较长一方,更优选透明基材与液晶面板相等或大于液晶面板。例如,在横向长度比纵向长度长的情况下,优选W1≤W2。特别是关于纵向及横向的长度两方,优选透明基材与液晶面板相等或大于液晶面板。即,优选L1≤L2且W1≤W2
透明基材也可兼作后述的光扩散层。通过如图4所例示般透明基材2兼作光扩散层5,能够难以看到由液晶面板或背光源单元所引起的显示缺陷。在透明基材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透明基材也可含有光扩散粒子,且也可在观察侧及/或液晶面板侧的表面具有凹凸。
作为在表面具有凹凸的透明基材,例如可使用毛玻璃、或在玻璃基材上形成有由树脂构成的凹凸的基材等。作为毛玻璃的制作方法,例如可应用喷砂加工、磨砂加工、压纹加工等。另外,作为在玻璃基材上形成由树脂构成的凹凸的方法,例如可应用凹凸赋型树脂的涂布加工、在表面贴合具有凹凸的薄膜的方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透明基材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关于光扩散层将在后面叙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透明基材也可为交替排列有带状的透射部与遮光部的基材。即,透明基材也可兼作后述的栅条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透明基材兼作栅条层的情况下,关于栅条层将在后面叙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透明基材在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也可为1%~30%的范围内。即,透明基材也可兼作后述的光吸收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透明基材兼作光吸收层的情况下,关于光吸收层将在后面叙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2.熔融粘结层
本发明的熔融粘结层含有热塑性树脂,将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粘结。
作为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只要是在所需温度下熔融的树脂则并无特别限定。其中,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优选50℃~130℃的范围内,更优选60℃~12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60℃~100℃的范围内。在熔点超出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有加热熔融粘结时液晶面板的偏光板劣化的可能性,在熔点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有使用已完成的液晶显示设备时由于周边的环境而熔融粘结层软化之虞。
作为这样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异丁烯、聚苯乙烯、乙烯-丙烯橡胶等聚烯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基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聚(甲基)丙烯酸与其酯的共聚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乙烯丁醛等聚乙烯基缩醛,聚缩醛,聚酰胺,聚酰亚胺,尼龙,聚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聚硅酮树脂,氟树脂等。其中,就粘着性或光透射性的观点而言,优选聚乙烯基缩醛、聚烯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氨基甲酸酯树脂、环氧树脂、硅烷改质树脂、及酸改质树脂。特别优选聚乙烯丁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其原因在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粘着性优异,聚乙烯丁醛透明性优异。
其中,在熔融粘结层与透明基材相接的情况下,优选热塑性树脂与构成透明基材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小。同样,在熔融粘结层与液晶面板相接的情况下,优选热塑性树脂与构成液晶面板的最外表面的构件(例如功能性薄膜)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小。其原因在于,减少透明基材或液晶面板界面处的反射,抑制杂散光的产生,防止分辨率或对比度下降。
熔融粘结层也可含有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添加剂。其原因在于,通过含有这些添加剂,可获得长期稳定的机械强度、抗黄变、抗裂纹、优异的加工适性。
熔融粘结层也可进一步含有交联剂、分散剂、匀化剂、增塑剂、消泡剂等。在熔融粘结层含有交联剂的情况下,可提高加热熔融粘结后的耐热性。作为交联剂,例如可使用硅烷偶联剂。
另外,熔融粘结层也可含有光扩散粒子。即,熔融粘结层也可为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层。该情况下,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后述的光扩散层。通过如图2所例示般熔融粘结层3兼作光扩散层5,能够难以看到由液晶面板或背光源单元引起的显示缺陷。在将熔融粘结层配置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的情况下,熔融粘结层优选含有光扩散粒子而兼作光扩散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熔融粘结层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关于光扩散层将在后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熔融粘结层也可为将带状的透射部与遮光部交替排列而成者。即,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后述的栅条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熔融粘结层兼作栅条层的情况下,关于栅条层将在后面叙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熔融粘结层在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也可为1%~30%的范围内。即,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后述的光吸收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熔融粘结层兼作光吸收层的情况下,关于光吸收层将在后面叙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熔融粘结层的厚度只要能表现出所需的粘着力则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上述热塑性树脂的种类而适当调整。具体而言,作为熔融粘结层的厚度,优选0.05mm~0.5mm的范围内,更优选0.05mm~0.3m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0.1mm~0.3mm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熔融粘结层的厚度较薄,则有时无法获得所需的粘着力,另外,若熔融粘结层的厚度较厚,则为了通过熔融粘结层充分表现出层间粘着强度而需要过度加热,有时对液晶面板或透明基材的热损伤变大。
作为使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将热塑性树脂成形为片材状或薄膜状,借助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将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层压的方法。
作为将热塑性树脂成形为片材状或薄膜状的方法,只要是可制作均一厚度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的方法则并无特别限定,可采用通常的树脂片材或树脂薄膜的制膜方法、例如溶液制膜方法或熔融制膜方法。
另外,贴合前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优选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即,优选使用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作为熔融粘结层。其原因在于,若在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的表面具有凹凸形状,则可在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贴合时使卷入的气泡散逸。
作为凹凸形状,只要可在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贴合时使卷入的气泡则并无特别限定,优选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2μm以上。其原因在于,若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上述范围,则可容易地在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贴合时排除气泡。另外,临界(cutoff)值优选0.8mm。
3.第2熔融粘结层
本发明中,当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后述的光扩散层、栅条层、光吸收层等功能层时,也可在液晶面板与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上述功能层。
如图3所示,例如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配置有光扩散层5的情况下,也可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光扩散层5、熔融粘结层3及透明基材2,将液晶面板20与光扩散层5借助第2熔融粘结层6贴合,将光扩散层5与透明基材2借助熔融粘结层3贴合。
另外,如图5所示,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配置有栅条层7的情况下,也可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栅条层7、熔融粘结层3及透明基材2,将液晶面板20与栅条层7借助第2熔融粘结层6贴合,将栅条层7与透明基材2借助熔融粘结层3贴合。
如图7所示,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配置有光吸收层8的情况下,也可在液晶面板20的观察侧10的表面依序层叠有第2熔融粘结层6、光吸收层8、熔融粘结层3及透明基材2,将液晶面板20与光吸收层8借助第2熔融粘结层6贴合,将光吸收层8与透明基材2借助熔融粘结层3贴合。
可将构成熔融粘结层及第2熔融粘结层的热塑性树脂成形为片材状或薄膜状,从而可使用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及第2熔融粘结层,利用简便的方法将液晶面板、上述功能层及透明基材贴合而不使显示质量下降。
作为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可与上述熔融粘结层中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相同。
其中,如图3、图6及图8所例示那样第2熔融粘结层6与光扩散层5相接,且光扩散层5在第2熔融粘结层6侧的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优选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与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更优选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与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大。其原因在于,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的热塑性树脂与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越大,则越可提高光扩散层所具有的凹凸面的光扩散性。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折射率比,将在后述的光扩散层的项中记载,故此处省略说明。
另外,在第2熔融粘结层与光扩散层相接,且光扩散层在第2熔融粘结层侧的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热塑性树脂中为了调整折射率,也优选含有平均粒径为1nm~300nm的范围内的高折射率超微粒子或低折射率超微粒子。其原因在于,通过调整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可增大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与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由此可利用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使光更有效地扩散。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高折射率超微粒子及低折射率超微粒子,将在后述的光扩散层的项中记载,故此处省略说明。
另外,在第2熔融粘结层与液晶面板相接的情况下,优选热塑性树脂与构成液晶面板的最外表面的构件(例如功能性薄膜)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小。
第2熔融粘结层也可含有光扩散粒子。即,第2熔融粘结层也可为在热塑性树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层。该情况下,第2熔融粘结层可兼作后述的光扩散层。通过如图5及图7所例示般第2熔融粘结层6兼作光扩散层5,能够难以看到由液晶面板或背光源单元引起的显示缺陷。在将第2熔融粘结层配置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优选第2熔融粘结层含有光扩散粒子而兼作光扩散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熔融粘结层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关于光扩散层将在后面叙述,故此处省略说明。
作为第2熔融粘结层的配置,是配置在液晶面板与熔融粘结层之间,通常是配置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在第2熔融粘结层与熔融粘结层之间配置有光扩散层、栅条层、光吸收层等功能层。
作为第2熔融粘结层的厚度,可与上述熔融粘结层的厚度相同。
其中,在如图3、图6及图8所例示那样第2熔融粘结层6与光扩散层5相接,并且光扩散层5含有光扩散粒子且在表面具有该光扩散粒子的凹凸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由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所得的扩散受损,优选第2熔融粘结层的厚度比通过光扩散粒子而产生的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厚。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2熔融粘结层的形成方法及其他方面,与上述熔融粘结层相同,故此处省略说明。
4.光扩散层
本发明中,优选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扩散层。对液晶面板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透明基材,由此有时容易看到由液晶面板或背光源单元引起的颜色不均或亮度不均等显示缺陷,但可通过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光扩散层而难以看到显示缺陷。
作为光扩散层,可使用在粘合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光扩散层(以下称为粒子扩散)或在层表面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以下称为界面扩散)。其中,光扩散层优选具有利用粒子扩散及/或界面扩散的内部扩散功能,更优选具有利用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者的内部扩散功能。具有利用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方的内部扩散功能的光扩散层,如图9所例示在粘合剂5a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5b,且在表面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5。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15表示与光扩散层5相接的任意的层。
粒子扩散在防止炫光(闪烁)的方面发挥效果,但若使足以防止显示缺陷的光扩散性仅依存于粒子扩散,增大粘合剂与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比,则有时会产生由白化引起的对比度下降。
另一方面,关于界面扩散,可使凹凸的倾斜角小于粒子(粒子具有0度~90度的倾斜角),故即便凹凸界面的折射率比(光扩散层与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折射率比)增大,白化也不那么成问题。然而,仅利用界面扩散有产生炫光(闪烁)之虞。
因此,可通过使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方的功能分离,通过界面扩散防止显示缺陷,通过粒子扩散防止炫光,而实现良好的画质。
粒子扩散的情况下,作为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只要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不同则并无特别限定。其中,由于如上所述般粒子具有0度~90度的倾斜角,故若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大,则有时会产生由白化引起的对比度下降,因此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差虽然并非为零,但优选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尽可能小。特别在光扩散层具有利用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者的内部扩散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率比尽可能小,可防止炫光,并且减少对比度的下降。具体而言,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中折射率较大者相对于折射率较小者的比优选超过1.000、小于1.020,更优选超过1.000、小于1.010,进一步优选超过1.000、小于1.005。
需要说明的是,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的折射率是分别参考所使用的材料的文献值。
作为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各自的折射率,只要满足上述折射率比则并无特别限定。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可高于粘合剂的折射率,也可低于粘合剂的折射率。
另一方面,界面扩散的情况下,作为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只要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则并无特别限定。其中,优选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大。其原因在于,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越大,越可提高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的光扩散性。特别在光扩散层具有利用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方的内部扩散功能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可防止看到显示缺陷。具体而言,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及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中,折射率较大者相对于折射率较小者的比优选1.010以上、小于1.300的范围内,更优选1.020以上、小于1.250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1.030以上、小于1.200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折射率比小于上述范围,则凹凸的扩散较小故有产生斑点不良之虞,若为上述范围以上,则有由于凹凸面的外光反射而对比度下降之虞。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折射率是分别参考所使用的材料的文献值。
所谓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的折射率,在光扩散层含有光扩散粒子及粘合剂的情况下是指粘合剂的折射率,在光扩散层不含光扩散粒子的情况下是指光扩散层的构成材料的折射率。
此处,界面扩散的情况下,作为与光扩散层5相接的层,可举出熔融粘结层3(图3)、第2熔融粘结层6(图3、图6、图8)、光吸收层8(图7、图8)等。所谓构成熔融粘结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是指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同样,所谓构成第2熔融粘结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是指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
界面扩散的情况下,如下文所述,为了抑制重影的产生,优选将光扩散层配置在液晶面板附近,故在任意的层与光扩散层的两侧相接的情况下,优选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的液晶面板侧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满足上述折射率比。在例如图3所示般光扩散层5与熔融粘结层3及第2熔融粘结层6相接的情况下,由于第2熔融粘结层6与光扩散层5的液晶面板20侧相接,故优选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满足上述折射率比。另外,在图8所例示般光扩散层5与光吸收层8及第2熔融粘结层6相接的情况下,优选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满足上述折射率比。
作为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及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各自的折射率,只要满足上述折射率比则并无特别限定。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的折射率可高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也可低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
本发明中,透明基材也可兼作光扩散层,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光扩散层,第2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光扩散层。另外,也可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无关而另设置光扩散层。例如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配置有熔融粘结层的情况下,也可如图2所例示般熔融粘结层3兼作光扩散层5,也可如图3所例示般透明基材2兼作光扩散层5。另外,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配置有第2熔融粘结层的情况下,也可如图5及图7所例示般第2熔融粘结层6兼作光扩散层5,也可如图6及图8所例示般另设置光扩散层5,虽未图示,但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光扩散层,透明基材也可兼作光扩散层。
在透明基材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粒子扩散及界面扩散均可应用。在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由于将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贴合时熔融粘结层及第2熔融粘结层熔融,故仅可应用粒子扩散。
在光扩散层是在粘合剂中分散有光扩散粒子的层且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粘合剂是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另外,在透明基材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粘合剂是透明基材所含有的玻璃或树脂。进而,在光扩散层是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等无关而另设置的情况下,粘合剂是光扩散层所含有的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透明基材所含有的玻璃或树脂,已在上述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透明基材的项中记载,故此处省略说明。
在光扩散层是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等无关而另设置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光扩散层所含有的树脂,只要具有透明性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氟树脂、硅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苯并胍胺树脂、乙烯树脂、苯乙烯树脂、酚树脂、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乙烯基树脂、纤维素树脂及上述树脂的共聚物等。
即便在光扩散层不含有光扩散粒子的情况下,也可在光扩散层中使用这些树脂。
在光扩散层含有光扩散粒子的情况下,上述粘合剂中为了调整折射率,也优选含有平均粒径为1nm~300nm的范围内的高折射率超微粒子或低折射率超微粒子。另外,在光扩散层不含光扩散粒子的情况下,上述树脂中同样也优选含有上述高折射率超微粒子或低折射率超微粒子。
作为高折射率超微粒子,可举出ZnO(折射率1.90)、TiO2(折射率2.3~2.7)、CeO2(折射率1.95)、Sb2O5(折射率1.71)、SnO2、ITO(折射率1.95)、Y2O3(折射率1.87)、La2O3(折射率1.95)、ZrO2(折射率2.05)、Al2O3(折射率1.63)等。作为低折射率超微粒子,可举出二氧化硅微粒子、中空二氧化硅微粒子,氟化镁、氟化锂、氟化铝、氟化钙、氟化钠等氟化物微粒子等。
界面扩散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粘合剂或树脂的折射率,可增大光扩散层所含有的粘合剂或树脂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其原因在于,由此可利用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使光更有效地扩散。另外,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方的情况下,其原因在于,通过调整粘合剂的折射率,可减小粘合剂与光扩散粒子的折射率比,由此可防止炫光,并且减少对比度的下降。
作为光扩散粒子,只要折射率与粘合剂不同且具有透明性则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粘合剂的种类而适宜选择。具体可举出氧化硅、氧化铝等无机粒子,聚硅酮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二乙烯基苯系树脂、苯并胍胺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丙烯酸-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等有机粒子,或者它们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类等的粒子。
另外,作为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在光扩散层具有利用粒子扩散与界面扩散两方的内部扩散功能的情况下,在将光扩散层的厚度设定为1时,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的下限优选0.3以上,其中更优选0.6以上,特别优选0.8以上。其原因在于,可通过光扩散层表面可靠地形成凹凸表面。另一方面,在将光扩散层的厚度设定为1时,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的上限优选3以下,更优选2以下。其原因在于,防止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的贴合过程中的气泡混入。具体而言,光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0.5μm~15μm的范围内,其中优选1.0μm~1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2μm~8μm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平均粒径小于上述范围则粒子扩散较差,若大于上述范围则防炫光效果减弱。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均粒径在各粒子分散的情况下是指一次粒径,在各粒子凝聚的情况下是指二次粒径。
此处,所谓平均粒径,通常用于表示粒子的粒度,可通过光散射法或电子显微镜照片来测定。本发明中是设定为通过激光法测定的值。所谓激光法,是指将粒子分散在溶剂中,使对该分散溶剂照射激光光线所得的散射光变细,并进行运算,由此测定平均粒径、粒度分布等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均粒径是使用Leeds&Northrup公司制造的粒度分析计MicrotracUPAModel-9230作为利用激光法的粒径测定机进行测定所得的值。
作为光扩散粒子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在一次粒径为0.5μm以上的粒子的情况下优选球状。其原因在于,若为不定形状,则有外光反射变强而对比度下降之虞,另外,有由于产生杂散光而清晰度下降之虞。
本发明中,优选在自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的法线方向的投影面中,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的总和为全体的8%~63%的范围内,其中优选15%~53%的范围内,特别优选23%~42%的范围内。若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的总和过少,则入射至光扩散层的光线碰撞光扩散粒子的概率变得过低,有时无法获得足以防止炫光的光扩散效果。另一方面,若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的总和过多,则有由于光扩散粒子的外光反射而产生对比度下降之虞。
需要说明的是,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可通过光扩散层的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进行测定。
作为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粒子的含量,只要是可扩散光的量则并无特别限定。所入射的光碰撞光扩散粒子的概率是依存于光扩散层的厚度,故用来获得上述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的总和的光扩散粒子的优选含量也依存于光扩散层的厚度。因此,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粒子的含量在将光扩散层的厚度设定为T(μm)时,相对于光扩散层中的粘合剂100重量份,优选在32/T重量份~375/T重量份的范围内,其中优选在63/T重量份~312/T重量份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在94/T重量份~250/T重量份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中,优选将光扩散层的正透射强度设为Q,将连结正透射±2度及正透射±1度的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正透射角度的透射强度设定为U时,满足
2<Q/U<22。
即,光扩散层中的光扩散粒子的含量、光扩散粒子的粒径、光扩散粒子与粘合剂的折射比、光扩散层表面的凹凸、构成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构成和光扩散层相接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比、光扩散粒子与光扩散表面的凹凸的位置关系优选以满足上述式的方式进行调整。通过设定为这样的构成,可同时兼顾显示不均的抑制与黑彩感的提升。
Q/U为上述范围时,形成对比度较高且炫光较少的优异画像。需要说明的是,其原因在于,适度具有影像光的较小扩散,并且减少因光扩散粒子及界面凹凸而产生的杂散光成分。即,(a)透射扩散较小(正透射强度较高),(b)减少较大的扩散,(c)转变成正透射附近的扩散。此处,对各向同性扩散的情况下的正透射附近的扩散强度进行研究。
关于扩散强度,若将扩散透射强度分布不同的层层叠,则越接近0度扩散透射强度的减少比例越大,因此若减小正透射强度(Q),则正透射角度附近的扩散强度变大。另外,在光扩散粒子及界面凹凸的分布稀疏的情况下,扩散特性的强度分布既不存在于上述扩散要素的扩散强度分布,也不存在于上述光扩散粒子及界面凹凸两者,而成为仅具有正透射的强度的两个强度分布的和。该强度分布在将±1度及±2度的强度的倾斜度外推至正透射角度时的强度设为假想正透射强度(U)时,U近似于扩散要素的扩散特性的正透射,Q/U成为“不具有扩散要素的部分Q”与“扩散要素部分的正透射强度U”的比、即正透射附近的扩散状态的尺度。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可通过微小偏角亮度计在正透射±45度的范围以1度为单位测定透射强度,计算出Q及U。
作为光扩散层的厚度,优选将液晶面板的横方向的像素间距设为P,将光扩散层的厚度设为T时,满足
T<P/2。
其原因在于,若光扩散层的厚度过厚,则有产生重影而画质下降之虞。在光扩散层的厚度满足上述式的情况下,在视角±60度难以观察到重影。具体而言,20英寸的液晶显示设备中,光扩散层的厚度优选500μ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上述光扩散层的厚度,在光扩散层存在数个的情况下,是指最靠近液晶面板而配置的光扩散层的厚度。
作为光扩散层的配置,只要为液晶面板的观察侧即可,可适宜选择。在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兼作光扩散层的情况下,光扩散层的配置取决于设定为各层的配置。在光扩散层是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不同而另设置的情况下,光扩散层是配置在熔融粘结层与第2熔融粘结层之间。其中,优选如图2、图5及图7所例示般将光扩散层5配置在液晶面板20的正上方。即,优选熔融粘结层3或第2熔融粘结层6兼作光扩散层5。通常大多情况下对液晶面板在其最外表面设有光扩散薄膜,故若液晶面板与光扩散层间的距离较长,则有由于光扩散层与液晶面板所具有的光扩散薄膜而产生重影之虞。若将光扩散层配置在液晶面板的正上方,则可缩短液晶面板与光扩散层间的距离,从而可抑制重影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液晶面板与光扩散层间的距离,在光扩散层存在多个的情况下,是指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与最靠近液晶面板而配置的光扩散层之间的距离。
5.栅条层
本发明中,也可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将带状的透射部与遮光部交替排列而成的栅条层。栅条层是将带状的透射部及遮光部以一定间隔交替配置而成的层,是一定入射角度以上的入射光入射至遮光部被吸收而无法透射的层,根据栅条层的厚度、遮光部间的间隔、遮光部与栅条层表面所成的角度,仅使既定范围的入射角度的光透射。因此,可通过栅条层限制入射角较大的外光而不遮蔽显示光。因此,倾斜的外光被栅条层的遮光部所遮蔽,在显示面发生反射的外光的量减少,故可提高正面方向的对比度。
作为栅条层,只要是将带状的透射部与遮光部交替排列而成的层即可,可使用通常的栅条层。
作为相对于液晶面板的栅条层的透射部及遮光部的配置,优选根据所使用的栅条层的特性而适宜选择。通常,液晶显示设备中优选使左右方向的扩散大于上下方向的扩散。
例如3M公司制造的栅条是将透明层与遮光层并列排列而不具有光扩散功能,故优选以透明层(遮光层)成为液晶面板的左右方向的方式,将栅条层的透射部与遮光部在液晶面板的左右方向交替排列。其原因在于,可通过栅条层使对比度提升而不使液晶显示设备的左右方向的视角变窄。
另外,大日本印刷公司制造的栅条是在透明薄膜上形成有楔状或梯形状的遮光层,以透明树脂将遮光部之间填充,具有利用楔或梯形的斜边的光扩散功能,故优选以遮光层成为液晶面板的上下方向的方式,将栅条层的透射部与遮光部在液晶面板的上下方向交替排列。其原因在于,可提高对比度,并且可进一步扩大液晶显示设备的左右方向的视角。
进而,具有聚光功能的栅条优选以在上下方向聚光而提高正面亮度的方式配置栅条层的透射部及遮光部。
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也可将栅条层的遮光部以倾斜的方式配置,使透射(遮光)的角度在上下(左右)不同,以与欲进一步扩大视角范围的方向吻合的方式(例如电视的情况下使朝向上方的视角较广,下方的视角较窄)使用。
在栅条层不具有扩散功能的情况下,优选栅条层的透射部能够射出的光相对于栅条层的观察侧面的法线方向的最大角度为45度以上。即,优选以上述最大角度达到45度以上的方式调整栅条层的厚度、遮光部间的间隔、遮光部与栅条层表面所成的角度。其原因在于,可吸收外光,并且可确保液晶显示设备的上下方向的通常注视区域。另外,若上述最大角度为上述范围,则可防止由构成液晶面板的偏光板引起的漏光,并且有效率地遮蔽外光而提高对比度。
作为栅条层的厚度,只要可使上述最大角度为既定范围则并无特别限定。
作为栅条层的配置,只要为液晶面板的观察侧即可,其中在形成有光扩散层的情况下优选在光扩散层的观察侧配置有栅条层。其原因在于,可通过减少入射至光扩散层中的外光而抑制光扩散层的反射,另外,将由光扩散层所产生的影像光的杂散光成分吸收,故在对比度提升方面优选。
本发明中,透明基材也可兼作栅条层,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栅条层,另外,也可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无关而另设置栅条层。其中,栅条层优选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无关而另设置。其原因在于具有栅条功能的透明基材昂贵。
6.光吸收层
本发明中,也可在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为1%~30%的范围内的光吸收层。可提高对比度或画像的清晰度。进而,通过设定为使用使影像光的波长透射、将其他可见光区域的波长吸收的选择性地吸收特定波长的外光的染料或颜料的光吸收层,可保持影像光的亮度并且提高对比度。另外,在光扩散层的观察侧配置有光吸收层的情况下,外光被光吸收层所吸收,入射至光扩散层的光量减少,并且由光扩散层所反射的外光再次被光吸收层所吸收,由此可更有效地提高对比度。
光吸收层只要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为1%~30%的范围内即可,其中优选4%~25%的范围内,特别优选5%~20%的范围内。其原因在于,若平均光吸收率小于上述范围,则由外光吸收所得的对比度提升效果较低,若平均光吸收率大于上述范围,则由影像光吸收所致的画像的亮度下降过大。若平均光吸收率为4%~25%的范围内、特别为5%~20%的范围内,则可使上述作用更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均光吸收率例如可通过分光透射率计测定。
另外,光吸收层更优选具有所谓的选择吸收功能,即,与从液晶显示设备显示出的影像光的发光波长相对应的波长的光吸收率较低(透射率较高),除此以外的波长的光吸收率较高(透射率较低)。即,光吸收层优选具有吸收影像光自身所具有的既定波长以外的波长的选择吸收性。其原因在于,外光具有所有波长,影像光仅具有特定波长(例如通常使用光的三原色即红色、绿色、蓝色),故通过光吸收层具有选择吸收功能,可抑制光吸收层所引起的影像光的衰减,增大外光的吸收,由此进一步提高对比度。
在光吸收层具有选择吸收功能的情况下,其中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优选为背光源是波长不同的LED光源,更优选为与LED光源的发光波长同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的场序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即,在以使用LED的场序方式驱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情况下,优选形成有光吸收层。单波长的LED光源可扩大光吸收层选择吸收的波长的区域,在以使用LED的场序方式不使用彩色滤光片的情况下,由于影像光自身具有既定的波长,故可进一步扩大光吸收层选择吸收的波长的区域。该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对比度。
作为光吸收层的材料,只要满足上述平均光吸收率则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苯胺黑等黑色染料;碳黑、乙炔黑、灯黑、矿物黑等黑色颜料等。
另外,作为具有选择透射性的材料,可使用对影像光的波长中的亮度较高的范围的波长的光表现出较高的透射率、对其他波长的光表现出较低的透射率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二苯并吡喃系染料、蒽醌系染料、酞菁系染料、三苯酚甲烷系染料、偶氮系染料、靛蓝系染料、碳鎓离子系染料及颜料、钕等的金属螯合物等。这些材料可混合使用,也可层叠使用。
作为光吸收层的厚度,只要满足上述平均光吸收率则并无特别限定。
作为光吸收层的配置,只要为液晶面板的观察侧即可,其中在形成有光扩散层的情况下优选在光扩散层的观察侧配置有光吸收层。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外光被光吸收层所吸收,入射至光扩散层的光量减少,并且由光扩散层反射的外光再次被光吸收层所吸收,由此可更有效地提高对比度。
本发明中,透明基材也可兼作光吸收层,熔融粘结层或第2熔融粘结层也可兼作光吸收层,另外,也可与透明基材、熔融粘结层、第2熔融粘结层无关而另设置光吸收层。
7.液晶面板
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优选在其观察侧面借助熔融粘结层贴合有透明基材。
如图1所例示,液晶面板20具有液晶单元21、配置在液晶单元21的观察侧10的观察侧偏光板22a、配置在液晶单元21的背面的背面偏光板22b、及配置在观察侧偏光板22a的观察侧10的防眩性薄膜或抗反射薄膜等功能性薄膜23。液晶单元21虽未图标,但具有一对支持板、夹持在支持板间的液晶、使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通过电场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的电极、及彩色滤光片。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液晶面板,可使用通常的液晶面板,故此处省略说明。
8.其他构件
本发明中,除了上述光扩散层、栅条层、光吸收层等功能层以外,也可对液晶面板在观察侧配置有具有任意功能的功能层。
例如,在液晶面板与透明基材之间,为提升耐冲击性,也可配置有25℃、1000Hz~10000Hz的条件下的动态储存弹性模量为9×104Pa~4×106Pa的范围内的冲击吸收层。
冲击吸收层可由上述构件兼作,也可为新设置的层。
在上述构件兼作冲击吸收层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添加增大偶极距的化合物而实现冲击吸收。作为增大偶极距的化合物,可举出N,N-二环己基苯并噻唑基-2-亚磺酰胺(DCHBSA)、2-巯基苯并噻唑(MBT)、二苯并噻唑基硫醚(MBTS)、N-环己基苯并噻唑基-2-亚磺酰胺(CBS)、N-叔丁基苯并噻唑基-2-亚磺酰胺(BBS)、N-氧二亚乙基苯并噻唑基-2-亚磺酰胺(OBS)、N,N-二异丙基苯并噻唑基-2-亚磺酰胺(DPBS)等含有巯基苯并噻唑基的化合物;以唑基键合于苯环的苯并三唑为母核、且在其上键合有苯基的2-{2′-羟基-3′-(3″,4″,5″,6″-四氢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HPMMB)、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HMPB)、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HBMPCB)、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HDBPCB)等具有苯并三唑基的化合物,或者乙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等含有二苯基丙烯酸酯基的化合物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也可将上述各种功能层进行任何组合。
9.液晶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设备例如优选利用将液晶面板、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及透明基材加热压接的层压法制作。其原因在于,可利用简便的方法获得耐冲击性优异的液晶显示设备而不会导致显示质量的下降。
例如图2及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的情况下,可通过将液晶面板20、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3及透明基材2依序层叠,并将它们加热压接而制作液晶显示设备。图3所例示的液晶显示设备1的情况下,可通过将液晶面板20、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第2熔融粘结层6、光扩散层5、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3及透明基材2依序层叠,并将它们加热压接而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在将熔融粘结层与各种功能层层叠的情况下,更优选预先制作熔融粘结层与各种功能层的层叠体后使用。其原因在于,可减少液晶显示设备的制造工序数,由此减少因破损等而引起的昂贵的液晶显示设备的损失。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上述实施形态为例示,具有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记载的技术思想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的技术方案均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具体说明。
[实施例1]
(1)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在乙酸乙烯酯含量:28重量%、MFR:15g/10分的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添加硅烷偶联剂(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0.3重量份,再添加抗氧化剂0.2重量份,进行混练而获得热塑性树脂。
(2)熔融粘结薄膜的制造
对上述热塑性树脂使用具有φ150mm挤压机、1000mm宽的T模的薄膜成型机,以树脂温度:90℃、抽取速度:5m/min的条件获得厚度300μm的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
(3)玻璃基材/熔融粘结薄膜/液晶面板的贴合
将上述熔融粘结薄膜以液晶面板位于比玻璃基材的周边部更内侧的方式夹入至玻璃基材(922mm×542mm)与横方向的像素间距为0.2mm的液晶面板(920mm×540mm)之间,进行真空层压,制作液晶显示设备。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即,首先在设在层压机上的剥离片材上依序层叠青板玻璃(厚度:3mm)、上述熔融粘结薄膜(厚度:300μm)、上述液晶面板、及剥离片材。继而,将层压机设定于90℃的设定温度,放下盖子后对样品进行真空排气,升温至70℃,升温后将上部腔室的压力设定为30KPa,以真空层压机的上部/下部腔室间的隔膜片材进行压制,将该状态保持5分钟,最后对上部/下部腔室均进行大气开放,由此将玻璃基材/熔融粘结薄膜/液晶面板的层叠体固定在内尺寸922mm×542mm的框架的周边部而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2]
(1)热塑性树脂的制备
在乙酸乙烯酯含量:10重量%、MFR:25g/10分的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添加硅烷偶联剂(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0.3重量份,再添加抗氧化剂0.2重量份,进行混练,获得折射率:1.462的热塑性树脂。
(2)熔融粘结薄膜的制造
对上述热塑性树脂使用具有φ150mm挤压机、1000mm宽的T模的薄膜成型机,以树脂温度:120℃、抽取速度:30m/min的条件获得厚度50μm的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
(3)熔融粘结薄膜/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熔融粘结薄膜的制造
首先,将相对于UV固化性树脂(折射率:1.520)100重量份添加有粒径为4μm的丙烯酸苯乙烯珠粒(折射率:1.520)27.5重量份的光扩散层用树脂组合物以干燥膜厚为5μm的方式涂布在厚度为80μm的聚酯薄膜的其中一个面上,使其固化,形成光扩散层。继而,在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两面利用干式层压法,使用二液固化型的酯系树脂的粘结剂(折射率:1.462)层叠上述熔融粘结薄膜(厚度:50μm),制作熔融粘结薄膜/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熔融粘结薄膜的层叠体。
(4)玻璃基材/熔融粘结片材/液晶面板的贴合
按照实施例1的(4)玻璃基材/熔融粘结薄膜/液晶面板的贴合方法,代替熔融粘结薄膜而使用熔融粘结薄膜/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熔融粘结薄膜的层叠体,以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光扩散层位于液晶面板侧的方式配置,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制作中,使用折射率:1.525的丙烯酸苯乙烯珠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的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制作中,使用折射率:1.558的丙烯酸苯乙烯珠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的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制作中,通过在UV固化性树脂中添加粒径为4nm的氟化镁粉末而使树脂的折射率为1.462,且代替丙烯酸苯乙烯珠粒而使用粒径为4μm、折射率为1.458的硅珠粒,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6]
在实施例2中,如下示般制作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首先,对涂布聚硅酮脱模剂并固化而获得的具有光扩散层形成用表面凹凸的转印体进行2次镍电铸,制作具有与实施例2的表面凹凸的相反形状的模具。继而,在该模具与聚酯薄膜(厚度:80μm)之间,夹入在UV固化性树脂(折射率:1.520)100重量份中添加有粒径为4μm、折射率为1.525的丙烯酸苯乙烯珠粒3.2重量份的光扩散层用树脂组合物,从聚酯薄膜侧进行UV照射后,自上述模具剥离,由此获得光扩散层的厚度为5μm的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
[实施例7]
在实施例3中,将丙烯酸苯乙烯珠粒的添加量设定为53重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8]
在实施例2中,如下示般制作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在厚度150μm的聚酯薄膜的两面分别涂布在UV固化性树脂(折射率:1.520)100重量份中添加有粒径4μm、折射率为1.525的丙烯酸苯乙烯珠粒13.75重量份的光扩散层用树脂组合物,以干燥膜厚成为5μm的方式涂布,使其固化,形成光扩散层。
[实施例9]
在实施例3中,在制作与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光扩散层相接的熔融粘结薄膜时,在热塑性树脂中以平均光吸收率成为15%的方式添加碳颜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3中,在制作与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光扩散层相接的熔融粘结薄膜时,在热塑性树脂中以平均光吸收率成为34%的方式添加碳颜料,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11]
将玻璃基材的大小设定为918mm×538mm,及使用内尺寸:920mm×540mm的框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3的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制作中,代替聚酯薄膜而使用大日本印刷(株)制造的栅条薄膜(在与遮光层成直角的方向具有扩散功能。厚度:80μm),遮光层是以在液晶面板的横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9的附有光扩散层的薄膜的制作中,代替聚酯薄膜而使用大日本印刷(株)制造的栅条薄膜(在与遮光层成直角的方向具有扩散功能。厚度:80μm),遮光层是以在液晶面板的纵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除此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实施例14]
实施例1中,将液晶面板固定在内尺寸920mm×540mm的框架的周边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液晶显示设备。
[评价]
将实施例1~实施例14的液晶显示设备的评价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关于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使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进行测定。
关于平均光吸收率,使用分光透射率计进行测定。
关于光扩散层的正透射强度Q、及将连结正透射±2度及正透射±1度的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正透射角度的透射强度U,使用微小偏角亮度计在正透射±45度的范围以1度为单位测定透射强度而计算出。
关于斑点、黑彩感、炫光、重影、对比度、亮度及视角,将液晶显示设备设置在照度为约1000Lx的环境下的室内,显示Mediafactory公司的DVD“歌剧魅影(ThePhantomoftheOpera)”,在距液晶显示设备(液晶电视)1.5m~2.0m左右的处鉴赏上述影像,实施官能评价。将非常优异的情况评价为◎,优异的情况评价为○,不难受的极限评价为△,难受的情况评价为×。
另外,关于画像的混乱,对按压液晶显示设备的中央时液晶画面的着色程度是否变化进行官能评价。
表1
附图标记说明
1液晶显示设备
2透明基材
3熔融粘结层
5光扩散层
5a粘合剂
5b光扩散粒子
6第2熔融粘结层
7栅条层
7a透射部
7b遮光部
8光吸收层
10观察侧
20液晶面板
21液晶单元
22a观察侧偏光板
22b背面偏光板
23功能性薄膜
31背光源单元
32框体

Claims (16)

1.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单一的液晶面板,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通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而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
使用表面具有在将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透明基材的贴合时使卷入的气泡散逸的凹凸形状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作为所述熔融粘结层,
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扩散层,
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所述光扩散层,
所述光扩散层与所述第2熔融粘结层相接,所述光扩散层在所述第2熔融粘结层侧的表面具有凹凸,构成所述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所述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在1.010以上、小于1.300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透明基材为玻璃基材。
3.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单一的液晶面板,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通过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熔融粘结层而贴合有具有刚性的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为玻璃基材,
使用表面具有在将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透明基材的贴合时使卷入的气泡散逸的凹凸形状的片材状或薄膜状的熔融粘结层作为所述熔融粘结层,
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光扩散层,
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所述光扩散层,
所述光扩散层与所述第2熔融粘结层相接,所述光扩散层在所述第2熔融粘结层侧的表面具有凹凸,构成所述光扩散层的材料与所述第2熔融粘结层所含有的所述热塑性树脂的折射率比在1.010以上、小于1.300的范围内,
将所述液晶面板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1及W1,所述透明基材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2及W2时,满足
L1≤L2及/或W1≤W2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凹凸形状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0.2μm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在自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面的法线方向的投影面中,面内投影面积的总和为全体的8%~63%的范围内,所述面内投影面积为所述光扩散层所含的光扩散粒子的面内投影面积。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将所述光扩散层的正透射强度设为Q,将连结正透射±2度及正透射±1度的透射强度的直线外推至正透射角度而得的透射强度设为U时,满足
2<Q/U<22。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将所述液晶面板的横方向的像素间距设为P,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设为T时,满足
T<P/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将所述液晶面板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1及W1,所述透明基材的纵向及横向的长度分别设为L2及W2时,满足
L1≤L2及/或W1≤W2
9.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将带状的透射部与遮光部交替排列而成的栅条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透射部及所述遮光部是在所述液晶面板的左右方向交替排列。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透射部及所述遮光部是在所述液晶面板的上下方向交替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栅条层的所述透射部能够射出的光相对于所述栅条层的观察侧面的法线方向的最大角度为45度以上。
13.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在所述液晶面板的观察侧配置有波长400nm~750nm的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为1%~30%的范围内的光吸收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光吸收层具有吸收影像光自身所具有的既定波长以外的波长的选择吸收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是背光源为波长不同的LED光源且与所述LED光源的发光波长同步驱动液晶显示设备的场序方式的液晶显示设备。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设备,其中,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熔融粘结层之间,依序配置有含有热塑性树脂的第2熔融粘结层、及所述光吸收层。
CN201080065204.3A 2010-03-05 2010-10-27 液晶显示设备 Active CN102859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9643A JP5830831B2 (ja) 2010-03-05 2010-03-05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49643 2010-03-05
PCT/JP2010/069099 WO2011108140A1 (ja) 2010-03-05 2010-10-27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9421A CN102859421A (zh) 2013-01-02
CN102859421B true CN102859421B (zh) 2016-05-18

Family

ID=44541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5204.3A Active CN102859421B (zh) 2010-03-05 2010-10-27 液晶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82619B2 (zh)
JP (1) JP5830831B2 (zh)
KR (1) KR101407488B1 (zh)
CN (1) CN102859421B (zh)
TW (2) TWI597542B (zh)
WO (1) WO20111081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02019A1 (ja) * 2010-06-29 2012-0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I486674B (zh) * 2011-10-14 2015-06-01 Tdk Taiwan Corp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protective layer for a display panel, and a protective layer structure
KR20140042517A (ko) * 2012-09-28 2014-04-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 접착 부재,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14117333A1 (en) * 2013-01-30 2014-08-07 Stokvis Tapes (Shanghai) Co. Ltd. Displa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y
CN104570173A (zh) * 2014-12-11 2015-04-29 太湖金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蓝光阻隔光学扩散结构及背光源器件
CN104460095B (zh) * 2015-01-05 2018-05-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102365738B1 (ko) * 2015-03-10 2022-02-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휴대용 단말기
KR20160117817A (ko) * 2015-03-31 2016-10-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4791715B (zh) * 2015-04-16 2018-04-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胶框、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19082615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撮像装置
CN109243314A (zh) * 2018-10-22 2019-01-18 厦门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屏显示的led显示模块
CN109903691A (zh) * 2019-03-22 2019-06-18 深圳立泰触控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的电子显示广告牌
JP6856720B2 (ja) * 2019-08-20 2021-04-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ガラス層付積層体および該ガラス層付積層体を含む画像表示装置
KR20210075280A (ko) 2019-12-12 2021-06-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FR3110108B1 (fr) * 2020-05-18 2023-04-28 Saint Gobai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vitrage feuilleté imprimé
KR20220030338A (ko) * 2020-08-27 2022-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에 포함된 윈도우 모듈 교체 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9491A (zh) * 2006-10-23 2008-04-30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
TW201006670A (en) * 2008-08-07 2010-02-16 Nissha Printing Laminate for inhibiting reflective image wobble and flatpanel disp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7920B2 (ja) * 1995-06-01 2004-06-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743422B2 (ja) * 1996-04-26 2006-0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パネルの取付け方法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0186397A (ja) * 1996-10-29 1998-07-14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02842B2 (ja) * 1998-07-07 2006-07-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上部透明電極板およびそれを含む装置
JP2002107750A (ja) * 2000-10-04 2002-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とその駆動方法
JP3992922B2 (ja) * 2000-11-27 2007-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95018A (ja) * 2001-12-26 2003-07-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散乱効果を有する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05116700A1 (ja) * 2004-05-26 2005-12-0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楕円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010748A (ja) * 2004-06-22 2006-01-12 Seiko Epson Corp 光学シート、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20060246233A1 (en) 2005-04-28 2006-11-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ight diffusion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06330705A (ja) * 2005-04-28 2006-12-07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光拡散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ような光拡散フィルムまたは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187841A (ja) * 2006-01-12 2007-07-26 Fujifilm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WO2007119560A1 (ja) * 2006-03-31 2007-10-25 Zeon Corporation 偏光板, 液晶表示装置, および, 保護フィルム
US8289484B2 (en) * 2007-01-31 2012-10-16 Seiko Instruments Inc. Display device
US8305524B2 (en) * 2007-07-11 2012-11-06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olarizing pl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816026A (zh) * 2007-10-22 2010-08-25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65593A (ja) 2008-04-21 2009-11-12 Lg Displa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08475A (ja) * 2008-06-24 2010-01-14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008457A (ja) * 2008-06-24 2010-01-14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9491A (zh) * 2006-10-23 2008-04-30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
TW201006670A (en) * 2008-08-07 2010-02-16 Nissha Printing Laminate for inhibiting reflective image wobble and flatpanel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86074A (ja) 2011-09-22
KR101407488B1 (ko) 2014-06-17
US9182619B2 (en) 2015-11-10
WO2011108140A1 (ja) 2011-09-09
TWI470308B (zh) 2015-01-21
CN102859421A (zh) 2013-01-02
US20120327341A1 (en) 2012-12-27
TW201523083A (zh) 2015-06-16
TW201133075A (en) 2011-10-01
TWI597542B (zh) 2017-09-01
JP5830831B2 (ja) 2015-12-09
KR20130004281A (ko)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9421B (zh) 液晶显示设备
US9946147B2 (en) Transmission-type transparent screen,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US10288780B2 (en) Reflective transparent screen and image projection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6736958B2 (ja) 透過型透明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映像表示方法
US10495964B2 (en) Transparent screen and video image projection system comprising same
CN105144408B (zh) 多层太阳能电池装置
US20080186429A1 (en) Light diffuser plate surface emissio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80218659A1 (en) Whit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0952736B1 (ko) 광확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542198A (zh) 光学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照明器和显示单元
WO2018229600A1 (en) Light control films
JP6092547B2 (ja) 太陽光導光装置
KR20160108212A (ko) 편광판 일체형 색변환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5917372A (zh) 用于提供目标透射颜色和目标反射颜色的分层组件
JP2009500664A (ja) 耐衝撃性直接接触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フィルタ
JP6564133B2 (ja) 再帰反射シート
TWI772804B (zh) 發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和具有發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JP613574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20197659A (ja) 透明スクリーン並びにこの透明スクリーン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又はその応用機器
US20230406969A1 (en) Foam diffuser plat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4296725A1 (en) Foam diffuser plat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