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8513B - 注塑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注塑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8513B
CN102858513B CN201180020362.1A CN201180020362A CN102858513B CN 102858513 B CN102858513 B CN 102858513B CN 201180020362 A CN201180020362 A CN 201180020362A CN 102858513 B CN102858513 B CN 1028585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knockout pin
injection molding
molding apparatu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03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8513A (zh
Inventor
森代健史郎
松田幸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58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8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5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005Ejector constructions; Ejector operating mechanisms
    • B29C45/401Ejector pin constructions or moun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45/4005Ejector constructions; Ejector operating mechanisms
    • B29C45/401Ejector pin constructions or mountings
    • B29C2045/4021Adjustable ejector p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注塑成型采用模具(20,30),其包括形成销孔的成型表面(31a),以及至少一个推出销(40),其插入穿过销孔,并包括面向销孔的内周表面的外周表面;包括闭合模具(20,30),将材料(60)注入模具(20,30)中,固化材料(60),打开模具(20,30)并通过使至少一个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从销孔突出而挤出材料(60)。在将材料(60)注入模具(20,30)的同时,末端表面从成型表面(31a)在与挤出材料(60)的方向相反方向上凹入预定的距离。

Description

注塑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设备的技术,该设备在闭合模具、将融化的树脂材料等注入模具中、固化树脂材料等并打开模具之后,使用推出销挤出成型的树脂,并涉及注塑成型方法的技术,该方法在闭合模具、将融化的树脂材料等注入模具中、固化树脂材料等并打开模具之后,使用推出销挤出成型的树脂。
背景技术
当用树脂成型工件时,执行使用注塑成型设备的注塑成型。例如,如图11所示(参见图11中的参考符号170),当用热固性树脂成型插入线圈以提高用作工件170的插入线圈的辐射性能时,使用这种注塑成型。
如图2所示,执行这种注塑成型的注塑成型设备110包括固定模具120、可动模具130、推出板135和推出销140等。可动模具130能移动靠近和远离固定模具120。推出板135布置在可动模具130内,并能通过被推出杆136驱动而朝着固定模具120移动。推出板135被设置在推出销140中的一者上的弹簧144施力远离固定模具120。如图12B所示,每个推出销140的一个端部插入穿过形成在可动模具130中的相应的销孔132,并且每个推出销140的另一端部被推出板135支撑。每个推出销140的一端表面布置成与可动模具130的端表面一致(即,与可动模具130的端表面平齐)。
利用以此方式构造的注塑成型设备110,通过使支撑工件170的可动模具130朝着固定模具120靠近而闭合模具。然后,融化的树脂160从固定的模具120注入并固化。此外,如图13A所示,通过移动可动模具130远离固定模具120而打开模具。在打开模具之后,如图13B所示,通过驱动推出杆136以使推出销140从销孔132突出而挤出与树脂160的浇口部分和流道部分对应的部分。然后,如图14A所示,挤出与树脂160的空腔部分对应的部分。接着,推出杆136停止被驱动,使得推出销140通过弹簧144返回到在挤出树脂160之前所在的位置。注塑成型设备110以此方式执行注塑成型。
利用这种注塑成型设备110,当注入树脂160时,存在推出销140由于树脂160进入在推出销140和销孔132之间形成的间隙145(参见图12B)而不返回到挤出树脂160之前所在的位置的可能性。即,如图14B所示,存在推出销140会仍然从销孔132突出的可能性。此外,需要更大的力以使推出销140从销孔132突出,因而,存在成型件171不能被挤出的可能性。利用这种注塑成型设备110,由于树脂160进入间隙145而导致操作问题。在此情况下,注塑成型设备110需要维护以移除已经进入间隙145的树脂160。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7-266367(JP-A-7-266367)描述了解决此问题的注塑成型设备。
在JP-A-7-266367中描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在如上所述执行注塑成型预定次数之后,通过用推出销布置在比已经执行正常的注塑成型的位置后退的位置(即,在远离成型件的位置)处来执行注塑成型而执行维护成型。结果,移除已经进入间隙的树脂。
然而,利用JP-A-7-266367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所用树脂的量增大了用于维护成型的量,因而,注塑成型制造成本增大。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可以想到减小执行维护成型的频率,即,在已经执行正常的注塑成型更多次之后执行维护成型,但是这会造成树脂进入间隙。即,将存在如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的操作问题的可能性将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因而提供一种能禁止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操作问题发生的注塑成型设备,并提供一种能禁止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操作问题的发生的注塑成型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注塑成型设备,其包括:模具和至少一个推出销,所述模具包括形成有销孔的成型表面;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插入穿过所述销孔,并包括与所述销孔的内周表面相对的外周表面;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在闭合所述模具、将材料注入所述模具中、固化所述材料并打开所述模具之后,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的末端表面从所述销孔突出来挤出所述材料。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在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的同时将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预定距离。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所述预定距离可以设定成通过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而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当所述预定的距离被指定为Y(mm)并且通过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而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被指定为N(次)时,所述预定的距离可以设定为满足表达式Y=7.98×10-5N-0.039。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可以是与所述注塑成型设备的寿命对应的注射次数。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可以是在对所述注塑成型设备不执行维护的情况下能成型出成型件的目标次数。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朝着所述推出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可以在所述成型表面和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之间形成在所述销孔的、在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的内周表面上。此外,所述突起的突出长度可以设定为所述突起将不与所述推出销的突出操作相干涉的长度。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在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上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可以形成在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上。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可以通过将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所述预定距离而在所述成型表面的与所述末端表面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凹部。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当所述推出销的直径被指定为W(mm),所述推出销的从所述推出销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到与所述推出销对应的所述销孔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部的径向长度被指定为y(mm),所述预定距离被指定为Y(mm),并且在所述推出销的轴向方向和所述材料流入所述凹部的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指定为θ(°)时,可以控制所述材料的流动,以满足表达式cot(y/Y)≤θ≤cot{(W+y)/Y}。
在以上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中,当所述推出销的直径被指定为W(mm),所述推出销的在所述销孔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内周表面和所述推出销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外周表面之间的径向方向长度被指定为y(mm),所述预定距离被指定为Y(mm),并且在所述推出销的轴向方向和所述材料流入所述凹部的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指定为θ(°)时,可以控制所述材料的流动,以满足表达式cot(y/Y)≤θ≤cot{(W+y)/Y}。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注塑成型设备。该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模具,其包括形成有销孔的成型表面;以及至少一个推出销,其插入穿过所述销孔,并包括与所述销孔的内周表面相对的外周表面。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在闭合所述模具、将材料注入所述模具中、固化所述材料并打开所述模具之后,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的末端表面从所述销孔突出来挤出所述材料。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在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的同时将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预定距离。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方法,其采用模具和至少一个推出销,所述模具包括形成有销孔的成型表面;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插入穿过所述销孔,并包括与所述销孔的内周表面相对的外周表面。所述注塑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闭合所述模具,将材料注入所述模具中,固化所述材料,打开所述模具,并且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的末端表面从所述销孔突出来挤出所述材料。在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的同时,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预定距离。
本发明的前述方面使得当将材料(树脂)注入模具中时,可以防止材料进入间隙中,并且因而,可以防止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操作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将在以下对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其中,类似的标号表示类似的元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的整体结构的正截面视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推出销的视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第二推出销的视图;
图2C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第三推出销的视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填充树脂的状态;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模具被打开的状态;
图4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死水区域(dead water region)的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浇口部分和流道部分被推出并脱离的状态;
图5B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树脂被挤出的状态;
图5C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推出销返回的状态;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成型次数和推出销从成型表面凹入的距离之间的关联性的曲线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形成在第三销孔上的突起的局部左侧视图;
图7B是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形成在第三销孔上的突起的视图;
图8A是形成在第三销孔上的突起的另一示例实施例的视图,其中,突起具有倒三角形;
图8B是形成在第三销孔上的突起的另一示例实施例的视图,其中,突起具有方形;
图8C是形成在第三销孔上的突起的另一示例实施例的视图,其中,突起具有三角形;
图9A是形成在推出销上的突起的视图;
图9B是形成推出销上的突起的视图,示出了其中推出销向下游侧移动的状态;
图10是树脂流入角度的视图;
图11是根据现有技术,插入线圈用树脂成型的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12A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设备的整体结构的正截面视图;
图12B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设备的推出销的视图;
图13A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模具被打开的状态;
图13B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了浇口部分和流道部分被推出并脱离的状态;
图14A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树脂被挤出的状态;以及
图14B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操作的正截面视图,示出推出销保持从销孔突出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成型设备的一个示例实施例的注塑成型设备10。
注塑成型设备10将诸如树脂的材料成型成预定的形状。在本示例实施例中的注塑成型设备10将作为热固性树脂的未饱和聚酯树脂(即,树脂60)成型在用作工件70的插入线圈周围。
此外,以下,为了简化描述,左方和右方以图1所在的纸面的左右方向为基准进行限定。此外,上下方向以图1所在的纸面的上下方向为基准进行限定。
如图1所示,注塑成型设备10包括一起形成模具的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
固定模具20具有从左端部向外开口并朝着右方直径逐渐增大的开口部分。固定模具20在左端部连接到未示出的注入部分,并且从注入部分注入的树脂60经过开口部分。
可动模具30构造成能移动靠近和远离固定模具20,并在左端部(即,靠近固定模具20一侧的端部)支撑工件70。可动模具30包括推出板35、推出杆36和推出销40(即,第一推出销41、第二推出销42和第三推出销43)。
推出板35容纳在可动模具主体31内,并能在可动模具主体31内滑动。第一容纳部分35a、第二容纳部分35b和第三容纳部分35c形成在推出板35中。
第一容纳部分35a是成形成将要后述的第一推出销41左右滑动预定距离的空间,并容纳第一推出销41的右端部。
第二容纳部分35b是遵循将要后述的第二推出销42的右端部的形状而形成的空间,并容纳第二推出销42的右端部。
第三容纳部分35c是遵循将要后述的第三推出销43的右端部的形状而形成的空间,并容纳第三推出销43的右端部。
推出杆36的左端部附接到推出板35,并且推出杆36的右端部从可动模具主体31突出到外部。推出杆36构造成能左右移动,并且伴随此移动,推出板35左右移动。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推出销40是第一推出销41、第二推出销42和第三推出销43,并且它们附接到推出板35。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推出销40包括第一推出销41、第二推出销42和第三推出销43,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推出销40可以根据成型件71的形状而适合地修改。例如,推出销40可仅仅是单个第一推出销41。
第一推出销41中的一者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上端部上,并且另一个第一推出销41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下端部上。如图1和图2A所示,第一推出销41的右端部容纳在第一容纳部分35a中,并且第一推出销41的左端部插入穿过用作形成在可动模具30中的销孔的第一销孔32。第一推出销41的左端面形成为末端表面41a。末端表面41a在图2A中平坦形成。第一推出销41的末端表面41a布置成与成型表面32a对齐。即,第一推出销41的末端表面41a和作为形成第一销孔32的表面的成型表面32a布置在相同的直线上,以彼此平齐。
此外,在多个第一推出销41中,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下端部上的第一推出销41就像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上端部上的第一推出销41那样构造,除了布置第一推出销41的竖直(即,上下)位置不同。因而,在以下描述中,将描述仅仅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上端部上的第一推出销41;将省略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下端部上的第一推出销41的描述。
用作间隙的第一间隙45形成在第一推出销41和第一销孔32之间。第一销孔32的内径和第一推出销41的外径设定成使得树脂60不能进入第一间隙45。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一间隙45在第一推出销41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一销孔32的内周表面到第一推出销41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为5-10um。即,第一销孔32的内径和第一推出销41的外径之间的差设定为10至20um。
如图1和图2B所示,第二推出销42的右端部容纳在第二容纳部分35b中,并且第二推出销42的左端部插入穿过用作形成在可动模具30中的销孔的第二销孔33。第二推出销42的左端表面形成为末端表面42a。末端表面42a在图2B中平坦地形成。向右对推出板35施力的弹簧44设置在第二推出销42的中间部分上。第二推出销42布置成使得末端表面42a在成型表面31a的右方预定距离Y处(参见图2B中双点划线所示布置成与成型表面31a平齐的推出销140)。即,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布置在从成型表面31a凹入预定距离Y的位置处,该成型表面31a是其中形成第二销孔33的表面,使得凹部52形成在成型表面31a的与第二推出销42对应的部分中。
用作间隙的第二间隙46形成在此第二推出销42和第二销孔33之间。第二销孔33的内径和第二推出销42的外径设定成使得树脂60不能进入第二间隙46中。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二间隙46在第二推出销42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二销孔33的内周表面到第二推出销42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为与第一间隙45的长度相同。
如图1和图2C所示,第三推出销43与竖直方向平行地布置在可动模具30的竖直中心部分处。第三推出销43的右端部容纳在第三容纳部分35c中,并且第三推出销43的左端部插入穿过用作形成在可动模具30中的销孔的第三销孔34。第三推出销43的左端表面形成为末端表面43a。末端表面43a在图2C中平坦地形成。第三推出销43布置成使得末端表面43a在成型表面31a的右方预定距离处(参见图2C中双点划线所示布置与成型表面31a平齐的推出销140)。即,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布置在从成型表面31a凹入预定距离Y的位置处,该成型表面31a是其中形成第三销孔34的表面,使得凹部53形成在成型表面31a的与第三推出销43对应的部分中。
此外,在多个第三推出销43中,下第三推出销43就像上第三推出销43那样构造,除了布置第三推出销43的竖直位置不同。因而,在以下描述中,将仅仅描述上第三推出销43;将省略下第三推出销43的描述。
用作间隙的第三间隙47形成在第三推出销43和第三销孔34之间。第三销孔34的内径和第三推出销43的外径设定成使得树脂60不能进入第三间隙47中。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第三间隙47在第三推出销43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三销孔34的内周表面到第三推出销43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成与第一间隙45相同。此外,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和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布置在成型表面31a的右方相同的距离Y处(参见图2B和图2C中的箭头Y)。
通过驱动推出杆36来完成向左移动推出板35,使得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41a、42a和43a从形成在成型表面32a和31a中的相应销孔32、33和34突出。
如图3A所示,当通过使可动模具30朝着固定模具20靠近而闭合模具时,横浇道部分61、流道部分62、浇口部分63和空腔部分64形成在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之间。
在以下描述中,注塑成型设备10的上游侧和注塑成型设备10的下游侧基于树脂60的流动方向来限定。
横浇道部分61形成在固定模具20的开口部分中。从注入部分注入的树脂60注入到此横浇道部分61中。树脂60然后朝着流道部分62流动。
流道部分62与横浇道部分61的下游端部分连通。第二推出销42和第三推出销43布置在流道部分62的右侧上。即,凹部52和凹部53均与流道部分62连通。已经流到流道部分62的树脂60然后朝着浇口部分63流动。
浇口部分63形成为使得与树脂60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小于流道部分62的截面面积。此浇口部分63与流道部分62的下游端部分连通。已经流到浇口部分63的树脂60然后朝着空腔部分64流动。
空腔部分64与浇口部分63的下游端部分连通。第一推出销41布置在空腔部分64的右侧上。
以此方式,已经通过横浇道61注入的树脂60从横浇道61流到流道62,从流道62流到浇口部分63,然后从浇口部分63流到空腔部分64。即,已经通过横浇道61注入的树脂60填充到由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形成的空腔部分64中。此外,流道部分62的形状(即,与树脂60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面积)形成为小于空腔部分64的形状(即,与树脂60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面积)。因而,流经横浇道62的树脂60的流率比流经空腔部分64的树脂60的流率要快。
接着,将描述注塑成型设备10的操作模式。首先,如图3A所示,通过使可动模具30靠近固定模具20而闭合模具,此后通过注入部分,树脂60注入到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中。树脂60被注入部分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使得其处于液体融化状态下,然后通过被圆柱体等推出而以预定的注入压力朝着固定模具20注入。
如图4所示,流经横浇道62的树脂60朝着凹部53流动(参见图4中的箭头R1)。流经横浇道部分62的树脂60的流率相对较快,使得死水区域80形成在凹部53中。死水区域80形成在第三间隙47的左方,并形成为锥形形状,且左右方向的长度朝着第三推出销43的轴心而逐渐变短。
此处,此死水区域80通常是指在水的表面等没有流动的区域,并且在此示例实施例中,它是指流动的树脂60不流到里面的区域。即,将此死水区域80形成到第三间隙47的左方造成当注入树脂60时,树脂60仅仅流到第三推出销43的左方,因而,使得可以禁止树脂60流到第三间隙47的左方。以此方式,在形成在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侧上的凹部53处,树脂60仅仅流到与末端表面43a对应的部分。与第三间隙47对应的部分是死水区域80,因而树脂60不流入此部分中。
类似于凹部53,同样在凹部52处,死水区域80形成到第二间隙46的左方。因而,能禁止树脂60流入第二间隙46中。
此处,如图2A所示,第一推出销41布置成使得末端表面41a与成型表面32a对齐。换言之,凹部没有形成在成型表面32a的与第一推出销41对应的部分处。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流经空腔部分64的树脂60的流率比流经流道部分62的树脂60的流率慢。
例如,如果凹陷没有形成在成型表面32a中并且流经推出销40插入穿过的销孔的树脂60的流率相对较快,即使间隙的长度(即,在推出销40的径向方向上从销孔的内周表面到推出销40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成使得树脂60不能进入,则树脂60由于流率的效果而将仍然进入。另一方面,如果凹部没有形成在成型表面32a中并且流经推出销40插入穿过的销孔的树脂60的流率相对较慢,则简单地通过设定间隙的长度(即,在推出销40的径向方向上从销孔的内周表面到推出销40的外周表面的长度),使得树脂60不能进入就能禁止树脂60进入。
即,即使第一推出销41(其是布置在注入的树脂60的流率相对较慢的部分处的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41a没有布置在成型表面32a的右方的预定距离处(即,相对于成型表面32a的凹入位置中),树脂60也将不进入第一间隙45中。因而,不必像第二推出销42那样形成凹部52。
在树脂60已经填充到空腔部分64之后,维持树脂60的压力。此时,树脂60也以慢的流率流到由于死水区域80的影响而使得树脂60不流入的第二间隙46和第三间隙47的左方(即,流到与凹部52的第二间隙46和凹部53的第三间隙47对应的部分中)。以此慢的流率,树脂60将不进入第二间隙46或者第三间隙47。此外,树脂60注入的模具被加热,使得已经填充到空腔部分64中的树脂60被模具加热并硬化。
在树脂60被加热硬化并已经固化之后,冷却模具(即,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然后,如图3B所示,通过移动可动模具30远离固定模具20而打开模具。此时,工件70和固化的树脂60被可动模具30支撑,并从固定模具20分离。
如图5A所示,在可动模具30从固定模具20分离之后,驱动推出杆36以使推出板35向左方移动。结果,第二推出销42和第三推出销43分别从第二销孔33和第三销孔34突出,使得与固化的树脂60的横浇道部分61、流道部分62和浇口部分63对应的部分被推出,并从空腔部分64脱离。此外,填充到凹部52和凹部53的树脂60也被推出。
然后,如图5B所示,驱动推出杆36以使推出板35进一步向左方移动。结果,第一推出销41从第一销孔32突出,因而挤出(即,推出)成型件71(即,工件70和固化的树脂60与空腔部分64对应的部分)。
以此方式,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推出销40向左将树脂60推出。因而,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和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从成型表面31a在与挤出树脂6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成型表面31a凹入(即,后退或者降低)预定的距离。
在挤出成型件71之后,停止驱动推出杆36。结果,如图5C所示,设置在第二推出销42的弹簧44向右对推出板35施力。即,推出板35向右移动。此时,凹部52形成在与第二推出销42对应的部分处,并且凹部53形成在与第三推出销43对应的部分处。
以此方式,当树脂60注入到一起形成模具的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时,通过使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和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从成型表面31a向右(即,与挤出树脂6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预定的距离,注塑成型设备10在成型表面31a的与作为推出销40的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和作为推出销40的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对应的部分处形成凹部52和凹部53。
因而,当树脂60注入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时,能禁止树脂60进入第二间隙46和第三间隙47,因而,能防止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注塑成型设备10的操作问题。这种操作问题的示例是其中要求更大的力使推出销40从销孔突出,结果不能挤出成型件71的情况。这是因为当推出销40通过弹簧44返回到销孔时,推出销40不充分地返回,而是保持从销孔突出。此外,成型件71能一个接一个地成型,而不执行诸如用相关技术执行的维护成型,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利用像此示例实施例中的空腔部分64处那样布置在树脂60的流率相对较慢的部分处的推出销40(即,利用此示例实施例中的第一推出销41),末端表面41a优选地布置成与成型表面31a对齐。在此情况下,即使注入树脂60并且没有凹部形成在成型表面31a,树脂60也将不进入间隙中。因而,能降低在成型过程中使用的树脂的量,因而能降低注塑成型制造成本。
此外,当凹部形成在将空腔部分64推出的推出销40(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是第一推出销41)中时,末端表面41a凹入的距离优选地设定在为成型件71设定的公差范围内。结果,当注入树脂60时,能在不降低成型件71的品质的情况下禁止树脂60进入第一间隙45中。
接着,将描述推出销40从成型表面31a凹入(即,后退)的距离和使用注塑成型设备10注入树脂60将成型件71成型的次数的测试结果。
在测试中,间隙的长度(即,推出销40在径向方向上从销孔的内周表面到推出销40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为5至10um,不饱和聚脂树脂用作树脂60,树脂60的注入压力设定为10MPa,树脂60的注入流率设定为约100cc/sec,树脂温度设定为50℃,并且模具温度设定为150℃。
在测试中,利用其中如果没有凹部形成在成型表面31a(例如,第二推出销42)中则树脂60将进入间隙的推出销40,在成型表面31a布置在从成型表面31a凹入预定距离的位置中,以形成凹部的状态下重复地执行注塑成型,并且测量直到在注塑成型过程发生问题(诸如操作问题等)的形成成型件71的次数(即,注射次数)。此外,从成型表面31a到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件图2B中的附图标记Y),即,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从成型表面31a凹入的距离Y(即,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被设定到预定的长度。
图6示出了测试结果。此外,图中的注射次数N1至N8使得次数从N1按顺序增大。即,N1<N2<N3<N4<N5<N6<N7<N8。此外,推出销40的凹部距离Y1至Y5使得该距离从Y1按顺序变长。即,Y1<Y2<Y3<Y4<Y5。
在测试结果中,当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较短时,在较小的注射次数发生问题。例如,当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是Y1(mm)时,在约为N1(次)的注射次数发生问题。另一方面,当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较长时,在更大的注射次数发生问题。例如,当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是Y4时,在约为N5(次)的注射次数发生问题。
从这些测试结果,明显地,在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和注射次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此外,从示出测试结果的曲线图G中得出以下表达式。
Y=7.98×10-5N-0.039
此处,Y是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从成型表面31a凹入的距离(mm),并且N是通过将树脂60注入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中将成型件71成型的次数(即,N是注射次数)。
根据测试结果,明显地,推出销40的更长的凹入距离Y使得注塑成型能更多次地连续执行。即,明显地,可以可靠地防止树脂60进入间隙中。这是因为死水区域80的形状随着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变长而朝着推出销40的径向内侧变长。结果,然而,用于注塑成型的树脂的量增大(即,填充到推出销40的末端部分的凹部中的树脂的量增大),即,注塑成型制造成本增大。
因而,使用以上表达式基于直到在注塑成型设备10上执行维护的注射次数(即,在注塑成型设备10上不执行维护的情况下能将成型件71成型的目标次数)或者与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的寿命对应的注射次数(即,与注塑成型设备10的寿命对应的注射次数)来计算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并且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从成型表面31a凹入计算出的凹入距离Y。因而,由于形成凹部而造成的树脂量的增大能保持到必要的最低限度,因而,能抑制注塑成型制造成本的增大。即,以上表达式是表示进入已经通过死水区域80的形成而减小的间隙的树脂的量和累积的注入量(即,当没有问题发生时的上限值)之间的间接相关性的表达式。
以此方式,当注入树脂60时,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和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从成型表面31a凹入,使得能满足以上表达式。
此外,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优选地设定为比基于以上表达式计算的凹入距离略长(诸如长约0.03mm)的距离。这使得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树脂60进入间隙中。
此外,注塑成型设备10可以构造成能控制推出销40的凹入距离Y,并且根据注射次数而适合地使推出销40从成型表面31a凹入。
如图7A和图7B所示,通过在第二销孔33和第三销孔34(它们是对应于从成型表面31a凹入的推出销40的销孔)两者上形成突起34,注塑成型设备10还可以防止树脂60进入第二间隙46和第三间隙47。以下,将描述在第三销孔34中形成的突起34a。
突起34a从第三销孔34(即,销孔)的内周表面朝着第三推出销43的径向内侧突起。突起34a形成在树脂60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上,并且在第三推出销43(即,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43a的成型表面31a侧(即,左侧)上。当从左侧观察时,此示例实施例中的突起34a以大致半圆形状形成。如图7B所示,此示例实施例中的突起34a还形成有大致半圆形状的截面。
当从左侧观察时,突起34a形成为使得不与第三推出销43重叠。更具体地,突起34a的突出长度设定成比第三间隙47在第三推出销43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三销孔34的内周表面(对应于形成突起34a的部分)到第三推出销43的外周表面的长度当中第三间隙47的最短长度更短。因而,当从左侧观察时,间隙D1、D2和D3形成在突起34a的末端和第三推出销43的外周表面之间(参见图7A中的箭头D1、D2和D3)。
此外,当突起34a形成在第三销孔34并且维持树脂60的压力时,树脂60填充在突起34a和第三间隙47之间。因而,突起34a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当由第三推出销43挤出树脂60时,突起34a将不与第三推出销43对树脂60的挤出干涉的长度。
即,突起34a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将不与第三推出销43的突出操作干涉的长度。更具体地,突起34a的突出长度设定为第三推出销43将不碰撞突起34a的长度。
当形成这种突起34a时,如图4和图7B所示,能使在注入树脂60时由树脂60的流动方向R和树脂60朝着凹部53流入的方向R2形成的角度小于在没有形成突起34a时由树脂60的流动方向和树脂60朝着凹部53流入的方向R1形成的角度。
因而,形成在凹部53的上游侧上的死水区域80能形成在整个销孔(即,第三销孔34)上。因而,当注入树脂60时,能防止树脂60进入间隙(即,第三间隙47)中。因而,能防止注塑成型设备10的操作问题,因而能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即使树脂60的粘性和流体压力等有变化,死水区域80也能稳定地形成在整个销孔上。
突起34a的截面的形状不限于一般的半圆形。即,突起34a的截面还可以具有图8A所示的倒三角形(见34b)、图8B所示的方形(见34c)或者图8C所示的三角形(见34b)。图8A所示的倒三角形是其中突起34b的左端表面与成型表面31a平齐并且突起34b的右端表面是从左上向右下延伸的表面的三角形。图8C所述的三角形是其中突起34b的左端表面是从左下向右上延伸的表面,并且突起34b的右端表面是竖直延伸的表面的三角形。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突起34a至34d形成在第三销孔34上。然而,如果突起34至34d形成在第二销孔33上,突起34a至34d可以就像它们在第三销孔34那样形成。在此情况下,形成在第二销孔33的凹部52的上游侧上的死水区域80能形成在整个第二销孔33上。即,还能获得类似于当突起34a至34d形成在第三销孔34上时获得的效果。
作为形成凹部52和凹部53的推出销40的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和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的形状在图2B和图2C中是平坦的(即,没有突起形成在推出销42和43的末端表面42a和43a上),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图9A和图9B所示的多个突起43b还可以形成在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和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上。以下,将描述其中突起43b形成在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上的情况。
突起43b形成在第三推出销43(即,推出销40)的末端表面43a上,并朝左(即,挤出树脂60的方向)突起。
利用这种第三推出销43,朝着凹部53流入的树脂60接触突起43b,并朝着下游侧推着第三推出销43。即,第三推出销43朝着下游侧移动,使得第三间隙47在第三推出销43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三销孔34的内周表面到第三推出销43的外周表面的长度在上游侧变长,并且第三间隙47在第三推出销43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三销孔34的内周表面到第三推出销43的外周表面的长度在下游侧上变短(参见由图9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三推出销43)。
此处,死水区域80的形状在上游侧比在下游侧上大。即,突起43b造成第三推出销43朝着下游侧移动,结果,死水区域80的形状变得略小。然而,在死水区域80具有大形状的上游侧,第三间隙47的长度能加长。同时,在死水区域80的形状较小的下游侧,第三间隙47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能变短。
因而,能使第三间隙47在第三推出销43的径向方向上从第三销孔34的内周表面到第三推出销43的外周表面的长度对应于死水区域80的形状。结果,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树脂60进入第三间隙47。
此外,只要突起43b能使第三推出销43向下游侧移动,突起43b的形状和数量不受限制。即,例如,仅仅一个突起43b可以形成在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上。
如果突起34b形成在第二推出销42的末端表面42a上,突起34b可以就像它们在第三推出销43那样形成。在此情况下,还在第二推出销42上获得类似于在第三推出销43处获得效果。
如图10所示,通过控制树脂60的流率,注塑成型设备10可以防止树脂60进入与从成型表面31a凹入的推出销40对应的间隙。以下,将描述控制流入凹部53的树脂60的流动的情况。
例如通过改变温度(即,注入模具的树脂60的温度或者固定模具20和可动模具30(即,模具)的温度)、注入树脂60时的流率和间隔(诸如间歇挤出时的时间间隔)和用于树脂60的流动通道的尺寸,能控制树脂60的流动。
此外,以下,第三推出销43的轴向(即,左右方向)与从第三销孔34的上游端部到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的上游端部的方向R3之间形成的角度将称为“角度θ1”。此外,第三推出销43的轴向与从第三销孔34的上游端部到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的下游端部之间形成的角度将称为“角度θ2”。此外,第三推出销43的轴向与其中树脂60朝着凹部53流入的方向R5之间形成的角度将称为“流入角度θ”。在以下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中,死水区域80(见图4)将描述为不是由于诸如树脂60的粘性等的成型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果流入角度θ小于角度θ1(即,角度θ1>流入角度θ),则树脂60将朝着第三推出销43的上游侧和第三销孔34的上游侧之间的第三间隙47流入。在此情况下,树脂60可以在第三间隙47的上游侧进入。此外,如果流入角度θ大于角度θ2(即,角度θ2>流入角度θ),则树脂60将朝着第三推出销43的下游侧和第三销孔34之间的第三间隙47流入。在此情况下,树脂60将在第三间隙47的下游侧进入。
另一方面,如果流入角度θ等于或者大于角度θ1,并等于或者小于角度θ2(即,角度θ1≤流入角度θ≤角度θ2),则树脂60将朝着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流入。即,树脂60将不朝着第三间隙47流动,因而,树脂60将不进入第三间隙47。如果已经接触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a的树脂60接触第三销孔34的下游端部并朝着第三间隙47流入,则树脂60的流率将较慢,因而,树脂60将不流入第三间隙47中。
即,当从成型表面31a凹入的第三推出销43(即,推出销40)的直径指定为W(mm),第三间隙(即,间隙)47的长度(即,推出销在径向方向上从第三推出销43的上游端部到第三销孔34(即,销孔)的上游端部的长度)指定为y(mm)并且第三推出销43的末端表面43从成型表面31a凹入的距离指定为Y(mm)时,如果控制树脂60的流动使得流入角度θ满足以下表达式,则树脂60将不流入第三间隙47中:
cot(y/Y)≤θ≤cot{(W+y)/Y}
即使在从推出销40(即,第三推出销43)的轴心在朝着绘制图10的纸面的前后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处,控制树脂60的流动以满足以上表达式也可以防止树脂60流入间隙中(即,第三间隙47)。即,能防止树脂60流入整个间隙中。
因而,即使死水区域80由于诸如树脂60的粘性等的成型条件的影响而不能形成,也仍然可以防止树脂60进入间隙(即,第三间隙47)中。结果,可以防止注塑成型设备10的操作问题的发生,因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当控制流入凹部52的树脂60的流动时,可以就像凹部53那样进行。在此情况下,在凹部52也可以获得类似于在凹部53处获得的效果。
在此示例实施例中的注塑成型设备10构造成在工件70的周围成型树脂6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本发明可以广泛地应用在用于注塑成型的注塑成型设备中。
此外,在此示例实施例中,作为热固性树脂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用作在注塑成型中使用的材料,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热塑性树脂也可以用作材料。在此情况下,间隙在推出销40的径向方向上从销孔的内周表面到推出销40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为其中当压力维持时热塑性树脂等不能进入的长度。而且,诸如铝的金属还可以用作在注塑成型中使用的材料。在此情况下,间隙在推出销40的径向方向上从销孔的内周表面到推出销40的外周表面的长度设定为其中当压力维持时铝等不能进入的长度。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其示例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到本发明不限于示例实施例或者构造。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此外,尽管示例实施例的各种元件以各种示例性的组合和构造示出,但是包括更多、更小或者单个元件的其他组合和构造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成型设备,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模具和至少一个推出销,所述模具包括形成有销孔的成型表面;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插入穿过所述销孔,并包括与所述销孔的内周表面相对的外周表面;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在闭合所述模具、将材料注入所述模具中、固化所述材料并打开所述模具之后,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的末端表面从所述销孔突出来挤出所述材料,所述注塑成型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注塑成型设备在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的同时将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预定距离;
其中,朝着所述推出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在所述成型表面和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之间形成在所述销孔的、在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的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突起的突出长度设定为所述突起将不与所述推出销的突出操作相干涉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所述预定距离根据通过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而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来选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当所述预定的距离被指定为Y毫米并且通过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而成型出成型件的所述次数被指定为N次时,所述预定的距离根据表达式
Y=7.98×10-5N-0.039来选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是与所述注塑成型设备的寿命对应的注射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成型出成型件的次数是在对所述注塑成型设备不执行维护的情况下能成型出成型件的目标次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在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上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形成在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所述注塑成型设备通过将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所述预定距离而在所述成型表面的与所述末端表面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当所述推出销的直径被指定为W毫米,所述推出销的从所述推出销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到与所述推出销对应的所述销孔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端部的径向长度被指定为y毫米,所述预定距离被指定为Y毫米,并且在所述推出销的轴向方向和所述材料流入所述凹部的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指定为θ度时,控制所述材料的流动,以满足表达式cot(y/Y)≤θ≤cot{(W+y)/Y}。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成型设备,其中,当所述推出销的直径被指定为W毫米,所述推出销的在所述销孔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内周表面和所述推出销的沿着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外周表面之间的径向方向长度被指定为y毫米,所述预定距离被指定为Y毫米,并且在所述推出销的轴向方向和所述材料流入所述凹部的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指定为θ度时,控制所述材料的流动,以满足表达式cot(y/Y)≤θ≤cot{(W+y)/Y}。
10.一种注塑成型方法,其采用模具和至少一个推出销,所述模具包括形成有销孔的成型表面;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插入穿过所述销孔,并包括与所述销孔的内周表面相对的外周表面;所述注塑成型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闭合所述模具,
将材料注入所述模具中,
固化所述材料,
打开所述模具,并且
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推出销的末端表面从所述销孔突出来挤出所述材料,
其中,在将所述材料注入所述模具的同时,所述末端表面从所述成型表面沿着与挤出所述材料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入预定距离;
其中,朝着所述推出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在所述成型表面和所述推出销的所述末端表面之间形成在所述销孔的、在所述材料的流动方向的上游的内周表面上;并且所述突起的突出长度设定为所述突起将不与所述推出销的突出操作相干涉的长度。
CN201180020362.1A 2010-04-20 2011-04-12 注塑成型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8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7445 2010-04-20
JP2010097445A JP5381885B2 (ja) 2010-04-20 2010-04-20 射出成形装置
PCT/IB2011/001150 WO2011132081A1 (en) 2010-04-20 2011-04-12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8513A CN102858513A (zh) 2013-01-02
CN102858513B true CN102858513B (zh) 2015-02-11

Family

ID=44483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036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58513B (zh) 2010-04-20 2011-04-12 注塑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90102B2 (zh)
JP (1) JP5381885B2 (zh)
CN (1) CN102858513B (zh)
WO (1) WO20111320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00320B4 (de) * 2013-01-10 2018-10-31 Audi Ag Werkzeugvorrichtung für die Herstellung eines Gussbauteils
JP5854096B1 (ja) * 2014-07-29 2016-02-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樹脂封止装置
JP6939083B2 (ja) * 2017-05-19 2021-09-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金型
JP7005413B2 (ja) * 2018-03-30 2022-01-21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のエジェクタロッド調整方法及び射出成形機
JP7053063B1 (ja) * 2020-10-20 2022-04-12 株式会社国盛化学 成型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8857A (ja) * 2000-09-22 2002-04-05 Brother Ind Ltd 射出成形用金型装置
CN1593892A (zh) * 2003-09-10 2005-03-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注射成形装置及注射成形方法
KR20050060810A (ko) * 2003-12-17 2005-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공성 핀홀을 갖는 금형 사출물의 제작방법
CN1726119A (zh) * 2002-12-25 2006-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成型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6121A (ja) * 1985-11-15 1987-05-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成形用金型装置
JPH0159615U (zh) * 1987-10-13 1989-04-14
JP2529012Y2 (ja) 1991-08-27 1997-03-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管内異物排出装置
JPH07266367A (ja) * 1994-06-14 1995-10-17 Sankyo Kasei Co Ltd 樹脂成形法
JP3760384B2 (ja) * 2003-12-17 2006-03-29 ムネカタ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方法
JP2007307805A (ja) 2006-05-18 2007-11-29 Fuji Electric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製造装置、半導体パッケージ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JP4174533B2 (ja) * 2006-06-30 2008-11-05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のエジェクタ制御装置
JP2008068303A (ja) 2006-09-15 2008-03-27 Nissan Motor Co Ltd 成形装置および押出ピンならびに成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98857A (ja) * 2000-09-22 2002-04-05 Brother Ind Ltd 射出成形用金型装置
CN1726119A (zh) * 2002-12-25 2006-0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注射成型方法和设备
CN1593892A (zh) * 2003-09-10 2005-03-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注射成形装置及注射成形方法
KR20050060810A (ko) * 2003-12-17 2005-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공성 핀홀을 갖는 금형 사출물의 제작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90102B2 (en) 2014-07-29
JP5381885B2 (ja) 2014-01-08
CN102858513A (zh) 2013-01-02
JP2011224888A (ja) 2011-11-10
WO2011132081A1 (en) 2011-10-27
US20130032972A1 (en) 2013-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8513B (zh) 注塑成型设备
JP5676015B2 (ja) 射出成形機用のホットランナーバルブ装置
KR101678280B1 (ko) 핫런너 밸브장치
CN105163921A (zh) 成形装置
CN102596533A (zh) 一种操作注塑成型机的方法和系统
CN104859110A (zh) 一种注塑模
CN102712122B (zh) 注射模制物品的方法
KR101290549B1 (ko) 사출성형기용 핫런너 밸브장치
KR20170089572A (ko) 핫런너 밸브장치
KR100944249B1 (ko) 중공원통형 사출물 성형용 금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출물의 제조방법
JP5580666B2 (ja) 硬質液状樹脂成形用金型及び硬質液状樹脂成形方法
CN102514160A (zh) 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注塑模具
KR101290550B1 (ko) 사출성형기용 핫런너 밸브장치
CN103464753A (zh) 一种注射成型机用自锁式喷嘴
JP2018099795A (ja) コアを備えた積層成形用金型
KR100966877B1 (ko) 핫 러너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출 성형 방법
KR20180083579A (ko) 핫런너의 수지압 승강단속형 밸브장치
KR101548518B1 (ko) 런너의 자동 분리기능을 갖는 사출 금형
CN113635527B (zh) 一种超声塑化成型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3495224U (zh) 一种注射成型机用自锁式喷嘴
CN204844723U (zh) 一种注塑模
WO2012172669A1 (ja) 射出成形用型装置および射出成形機
CN210336705U (zh) 一种汽车塑胶装饰件注塑成型模具
KR102264522B1 (ko) 피스톤 개폐형 핫런너 밸브장치
CN106061701B (zh) 塑料镜片用成型模具、塑料镜片的制造方法及眼镜用塑料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