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4786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4786B
CN102854786B CN201210086683.8A CN201210086683A CN102854786B CN 102854786 B CN102854786 B CN 102854786B CN 201210086683 A CN201210086683 A CN 201210086683A CN 102854786 B CN102854786 B CN 1028547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ortion
main casing
pull
processing unit
open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66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4786A (zh
Inventor
冈部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54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4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4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4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壳体、开关构件和抽屉构件。主壳体限定了图像形成设备的容纳空间。设置在主壳体的开关构件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开关构件在打开位置时沿一个方向延伸。抽屉构件用于支撑多个盒,并且可以沿着在打开位置的开关构件从被容纳位置移向拉出位置,当抽屉构件位于被容纳位置时多个盒被容纳在容纳空间里,抽屉构件位于拉出位置时多个盒暴露在主壳体外。位于打开位置的开关构件在其延伸方向上有一定长度。在开关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引导抽屉构件移动至拉出位置的引导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本领域已知的一种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是彩色激光打印机,该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设备主体和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能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设备主体内,用于保持多个显影剂盒。
一种这样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设有引导壁的主壳体和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能在被引导壁引导的情况下安装在主壳体内和被拉出主壳体。处理单元用于以可拆卸的方式支撑多个显影剂盒。
因此,当进行更换上述激光打印机中的显影剂盒的操作时,为了从处理单元中取出显影剂盒并且换入新的显影剂盒,需要将处理单元从主壳体中拉出。当从主壳体中拉出处理单元时,设置在处理单元拉出方向上游端的被支撑部沿着主壳体的引导壁被引导。将处理单元从主壳体中拉出后,被支撑部继续被引导壁支撑,以使处理单元维持在被拉出状态。
然而,在上述传统激光打印机中,只有设置在处理单元拉出方向上游端的被支撑部沿着主壳体中的引导壁被引导。此时,处理单元拉出方向的下游端并未直接被引导。因此,处理单元在被从主壳体中拉出时可能变得不稳固,在从主壳体中引导出来的过程以及处于被拉出状态时可能会有太多晃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同时能改善从设备主体拉出抽屉构件的操作性的图像形成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以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壳体、开关构件和抽屉构件。主壳体限定了图像形成设备的容纳空间,并形成有连通容纳空间与外部的取放开口。设置在主壳体的开关构件在用于打开取放开口的打开位置和用于关闭取放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开关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沿一个方向延伸。抽屉构件用于支撑多个盒,并且可以沿着位于打开位置的开关构件从被容纳位置移向拉出位置,当抽屉构件位于被容纳位置时该多个盒被容纳在容纳空间,抽屉构件在拉出位置时该多个盒暴露在主壳体外。抽屉构件朝着从被容纳位置移向拉出位置的拉出方向向下倾斜。位于打开位置的开关构件在其延伸方向上有一定长度。在开关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引导抽屉构件移动至拉出位置的引导部。开关构件具有一对侧壁和底壁,一对侧壁位于开关构件的在与拉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每个侧壁具有引导部,底壁与一对侧壁相连,设置有用于引导纸张的纸张引导部件。
位于打开位置的开关构件在处于拉出位置的抽屉构件的下方。
在处于打开位置并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开关构件上形成的引导部具有第一引导部。
抽屉构件的两个边缘沿着一个方向延伸,引导部进而有一对第二引导部引导这两个边缘。
抽屉构件具有被引导部,被引导部设置在抽屉构件的在与拉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并且向下突出。
优选地,开关构件包括用于限制抽屉构件朝抽屉构件位置下游移动的限制部。
优选地,当开关构件处于打开位置时引导部向下倾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通过参照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例子的彩色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立体图,示出处理单元位于被容纳位置;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示出处理单元位于被容纳位置与拉出位置中间的位置;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立体图,示出处理单元位于拉出位置;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示出处理盒安装在处理单元内以及处理盒从处理单元拆卸;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示出处理单元位于被容纳位置;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示出处理单元位于被容纳位置与拉出位置中间的位置;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示出处理单元位于拉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彩色打印机1。彩色打印机1是水平串列式中间转印彩色打印机。
彩色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片材供应单元3和图像形成单元4,其中,主壳体2构成设备的主体,片材供应单元3用于供给容纳在主壳体2内的纸张P以进行打印,图像形成单元4的作用是在片材供应单元3提供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
(1)主壳体
主壳体2呈箱子形状,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主壳体2的侧壁上形成有取放开口7。前盖5以可枢轴运动的方式设置在主壳体2的取放开口7所在侧。前盖5在侧视图中基本呈C形。两个铰接部分8设置在前盖5的下边缘。前盖5能够在使取放开口7暴露在外的打开位置和遮盖取放开口7的关闭位置之间绕铰接部分8转动。
在以下说明中,主壳体2上前盖5所在的侧(图1的左侧)称为“前侧”,相反侧(图1的右侧)称为“后侧”。另外,主壳体2的左右侧是使用者面向彩色打印机1前侧时的左右侧。换句话就是,图1中的靠近侧为“右侧”,远离侧为“左侧”。
(2)片材供应单元
片材供应单元3包括用于容纳纸张P的纸盘6。纸盘6以可移除方式安装在主壳体2的底部。片材供应单元3设置有进纸辊10,进纸辊10位于纸盘6前端的上方。
进纸辊10进行旋转,以沿着图1虚线所示的路径从纸盘6供应纸张P。沿着上述路径设置的定位辊(图中未示出)在设定的时刻旋转,以将纸张提供给图像形成单元4(位于中间转印带26和二次转印辊21之间,后文将描述两者)。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4设置在片材供应单元3的上方,包括扫描单元9、处理单元11、转印单元12、定影单元13和纸张引导部件36。
(3-1)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9设置在纸盘6的上方。扫描单元9的作用是依据图像数据向下文所述的各个感光鼓18投射出激光束使四个感光鼓18曝光。
(3-2)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11设置在扫描单元9的上方并且朝前方向下倾斜。处理单元11包括处理框体15和处理盒16,该处理框体15是本发明抽屉构件的例子。
处理框体15具有框状结构,该框状结构在平面视图中大致呈矩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见图4)。该处理框体15设置在主壳体2的容纳空间40(下文将描述)内并能从中拉出。处理框体15包括把持部34和被引导部55。
把持部34设置在处理框体15的前表面上左右居中的位置。该把持部34从处理框体15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然后向下弯曲,从而在侧视图中呈大致L形。
被引导部55设置在处理框体15的下表面上,左右边缘上各有一个。被引导部55在前视图中大致呈矩形(见图2),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被引导部55从处理框体15的下表面向下突出。
处理单元11设有四个处理盒16,这四个处理盒16与图像形成所用的四种颜色对应。处理盒16以可拆卸方式被支撑在处理框体15内,并且沿前后方向相互间隔地平行放置。
每个处理盒16具有盒框体17、感光鼓18和显影剂盒(未示出)。
盒框体17呈盒子形状,在侧视图中大致呈矩形。
感光鼓18大致呈圆筒形,并且它们的轴线与左右方向对齐。每一个感光鼓18以可旋转方式被支撑在相应的盒框体17内,使得感光鼓18的顶部周面暴露在盒框体17的顶部边缘上方。
显影剂盒(未示出)大致是中空构件,具有容纳对应颜色的调色剂的内部空间。每一个显影剂盒设有显影辊(未示出)。显影剂盒以可拆卸方式被保持在相应的盒框体17内。当将显影剂盒安装入盒框体17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8的周面相接触。
(3-3)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12位于处理单元11的上方并沿着处理单元11的斜面。转印单元12包括带单元20和二次转印辊21。
带单元20从上方面对感光鼓18。该带单元20包括驱动辊23、第一从动辊24、第二从动辊25和中间转印带26。
驱动辊23设置在处理单元11前端(把持部34)的斜前上方。
第一从动辊24位于驱动辊23的后上方,这样驱动辊23的旋转中心和第一从动辊24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处理单元11的斜面平行。
第二从动辊25设置在驱动辊23的前上方,这样在驱动辊23和第二从动辊25之间形成一个竖直间隙。更具体地说,将第二从动辊25定位成驱动辊23的旋转中心和第二从动辊25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连线向前上方倾斜。
中间转印带26绕在驱动辊23、第一从动辊24和第二从动辊25上,该中间转印带26的靠下部分位于感光鼓18的上方并与该感光鼓18接触。
当驱动驱动辊23旋转时,第一从动辊24和第二从动辊25跟随着驱动辊23的旋转而旋转,中间转印带26循环转动,这样使得中间转印带26与每一个感光鼓18接触的靠下部分沿向前方向运动。
二次转印辊21设置在带单元20的前侧,对着带单元20的第二从动辊25,在二次转印辊21和第二从动辊25之间夹有中间转印带26。更具体地说,二次转印辊21以可旋转方式被支撑在前盖5的前盖侧壁45(将在下文描述)。当前盖5处于关闭位置时,二次转印辊21的后上侧表面对着第二从动辊25的前下侧表面。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3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1上方。定影单元13包括加热辊28和压力辊29,压力辊29与加热辊28上侧表面接触并对该加热辊28上侧表面施加压力。加热辊28和压力辊29都容纳在定影单元壳60内。
(3-5)纸张引导部件
纸张引导部件36设置在前盖5内。当前盖5处于关闭位置时,纸张引导部件36位于主壳体2的前侧内。纸张引导部件36一体地由第一输送部57、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和第二输送部58构成。
第一输送部57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进纸辊10和二次转印辊21之间,且在处理单元11的前方。该第一输送部57具有从前盖5的底部边缘向上延伸的大致平坦的表面(见图1和图2)。
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是在纸张引导部件36形成的一个凹部,当前盖5位于关闭位置时该凹部向前凹陷。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在侧视图中大体呈U形,与第一输送部57的顶端边缘延续而形成。二次转印辊21容纳在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内。
第二输送部58是曲面,当前盖5位于关闭位置时其凸侧朝前(见图1和图2)。第二输送部58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二次转印辊21和定影单元13之间,并从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的顶端边缘向上延伸。
(3-6)图像形成操作
(3-6-1)显影操作
每个盒框体17内的调色剂被供给到供给辊(未示出),然后供给辊依次向相应的显影辊(未示出)提供调色剂。
同时,感光鼓18的表面被扫描单元9发射出的激光束曝光。激光束在每个感光鼓18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与即将被打印在纸张P上的图像相对应。随着每个感光鼓18的旋转,承载在相应显影辊表面的调色剂被提供给感光鼓18表面所形成的潜像。通过逆显影,调色剂将感光鼓18上的潜像显影成为可见的调色剂图像。
(3-6-2)图像转印和定影操作
随着中间转印带26靠下部分的向前移动,感光鼓18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继而在一次转印过程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6靠下的部分。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26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
当纸张P经过二次转印辊21和第二从动辊25之间的夹持点时,在中间转印带26上形成的彩色图像随后在二次转印过程中被转印到从片材供应单元3供应并且沿着第一输送部57输送的纸张P上。
接下来,纸张P沿着第二输送部58输送进入定影单元13,然后当纸张经过加热辊28和压力辊29之间时,通过加热和压力将转印在纸张上的彩色图像固定在纸张上。
(4)纸张排出
在彩色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单元13被固定在纸张P上之后,设置在定影单元13下游的排出辊30将纸张输送到主壳体2外并排入到主壳体2顶部表面的排纸托盘31。
2、主壳体的详细说明
(1)容纳空间
如图2所示,主壳体2包括分别用于封闭主壳体2左右侧面的一对左右主壳体侧壁38。每个主壳体侧壁38的内表面都形成有引导槽39,该引导槽39用于在处理单元11装入和移出主壳体2时引导处理单元11。引导槽39由主壳体侧壁38内表面凹陷而成,在前视图中大致呈C形。如图1所示,引导槽39朝前向下倾斜。各引导槽39的顶部和底部表面分别成为上轨道部42和下轨道部43,各引导槽39的侧表面成为侧轨道部44。
每个引导槽39的上轨道部42和下轨道部43基本上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有间隔地相面对。上轨道部42和下轨道部43之间的间隔大小基本上与处理框体15的竖直尺寸相同。上轨道部42和下轨道部43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基本上与处理框体15上的被引导部5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每个侧壁上的上轨道部42和下轨道部43在它们的后端相连接。连接部分的前表面成为定位面62。
两个主壳体侧壁38相互平行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使得引导槽39在沿左右方向投影时是对齐的。引导槽39上的侧轨道部44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约与处理框体1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同。主壳体2中在主壳体侧壁38的引导槽39之间形成的空间成为容纳处理单元11的容纳空间40。
(2)前盖
如图2所示,前盖5通过两个铰接部分8以可旋转运动方式安装在主壳体2上,该铰接部分8设置在前盖5底面的左右两端。前盖5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围绕着铰接部分8旋转。前盖5在关闭位置是立起的,并且基本是竖直的(见图1)。在这种状态下,前盖5遮盖了取放开口7。在打开位置,前盖5的顶端向下平放,使得前盖5基本上与前后方向平齐(成水平)。在这种状态下,取放开口7露在外面。
以下对前盖5的说明是基于前盖5如图2所示处于打开位置的。注意,当前盖5位于打开位置时,铰接部分8所在的基端在后侧,远端在前侧。
前盖5具有底部闭合的框状结构,在平面图中大致呈矩形。前盖5一体地由一对左右前盖侧壁45、远端壁47和底壁46组成。
前盖侧壁45在侧视图中大致呈梯形,从基端向远端逐渐变细。前盖侧壁45在左右方向上有一定厚度。每个前盖侧壁45上各有一个引导部48。
引导部48是在每个前盖侧壁45靠上的内侧角上形成的切口,在前视图中大致呈矩形。每个引导部48横跨前盖侧壁45的基端到远端。引导部48包括第一引导部49和第二引导部50。
第一引导部49是在相应前盖侧壁45靠上的内侧角上形成的切口状引导部48的顶表面。每个第一引导部49是朝前下方倾斜的大致平坦表面。该第一引导部49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基本上与处理框体15上的被引导部5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第二引导部50是引导部48的侧表面。第二引导部50从相应第一引导部49最靠近左右方向上各自前盖侧壁45的外侧的各边缘处以直角向上延伸。第二引导部50沿着与第一引导部49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即高度)比被引导部55沿从处理框体15突出的方向的长度要小。
远端壁47大致呈平坦带状,并且横跨在前盖侧壁45的两个远端之间。远端壁47的后表面是限制部51。远端壁47位于前盖侧壁45的远端之间,使得限制部51与前盖侧壁45大约形成直角。
底壁46大致呈平板状,并与前盖侧壁45的底表面和远端壁47的底边缘相连以便封闭前盖5的底侧。纸张引导部件36和二次转印辊21设置在底壁46内。具体地,纸张引导部件36的第一输送部57、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和第二输送部58从底壁46的基端向远端依次安放。二次转印辊21以可旋转方式被支撑在前盖侧壁45上,并且容纳在上部开放的二次转印辊容纳部37内。
纸张引导部件36和二次转印辊21的位置比第一引导部49的顶部边缘低。因此,当将处理单元11从主壳体2拉出时,处理框体15将不与纸张引导部件36和二次转印辊21接触,下文将进行描述。
当前盖5旋转到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时,前盖侧壁45的基端表面与主壳体2的前表面接触。这种接触限制了前盖5旋转到更远的位置,使前盖5维持在打开位置。
当前盖5位于这个打开位置时,前盖侧壁45的第一引导部49与主壳体侧壁38的下轨道部43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换句话说,第一引导部49和相应的下轨道部43形成朝前下方倾斜的连续表面。
另外,前盖侧壁45的第二引导部50与相应主壳体侧壁38的侧轨道部44基本位于同一个竖直面上。
当前盖5位于打开位置时,纸张引导部件36露在外面并且朝上,处理框体15的前侧、带单元20和定影单元13的定影单元壳60通过取放开口7暴露在外。因此,当纸张卡在纸张引导部件36时,被卡的纸张简单地通过打开前盖5能很容易地被取出。
3、从主壳体拉出处理单元
接下来将对从主壳体2中拉出处理单元11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当处理单元11位于容纳空间40的被容纳位置时,被支撑在处理框体15内的4个处理盒16都被容纳在主壳体2内。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框体15的被引导部55位于相应下轨道部43的上面,处理框体15的左右侧壁在左右方向上对着相应的引导槽39的侧轨道部44,侧壁与侧轨道部44之间有小间隔。此外,处理框体15的后表面与定位面62接触。在该状态处理单元11被容纳在主壳体2的容纳空间40内,并且相对主壳体2的位置是固定的。
如图2所示,为了将处理单元11从被容纳位置拉出,首先操作者将前盖5置于打开位置以便将取放开口7暴露出来。在这种状态下,容纳空间40与主壳体2的外部通过取放开口7相连通。如上所述,前盖侧壁45的第一引导部49和相应主壳体侧壁38的下轨道部43基本在同一个朝前下方倾斜的平面上。前盖侧壁45的第二引导部50与相应主壳体侧壁38上的侧轨道部44也基本位于同一个竖直面上。
接下来,操作者握住处理框体15上的把持部34,将处理单元11向前拉。随着处理单元11的向前移动,处理框体15的被引导部55在下轨道部43上滑动。随着处理单元11继续向前移动并从容纳空间40中出来,如图3所示,处理单元11的被引导部55沿着相应前盖侧壁45的第一引导部49被引导。此时第一引导部49位于相应被引导部55的底面下方。所以,处理单元11本身的重量确保了被引导部55的底面与第一引导部49接触,并进而确保了被引导部55在相应第一引导部49上滑动。
相应被引导部55的左右外侧表面(也即是处理框体15在与处理单元11拉出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边缘)被相应的第二引导部50引导。这样,处理单元11的左右移动受到限制。
如图4所示,随着处理单元11向前进一步拉出,被引导部55的前表面从限制部51的后侧与限制部51接触。限制部51限制处理单元11被拉得更远。此时,处理单元11位于拉出位置。因此,限制部51限制操作者将处理单元11(处理框体15)沿着拉出方向移动到拉出位置的下游。这种情况下,被支撑在处理框体15内的全部四个处理盒16全都暴露在主壳体2的外面。
这样就完成了将处理单元11从被容纳位置拉至拉出位置的操作。处理单元11可以通过与上述相反的过程被安装入主壳体2内。
4、相对于处理单元安装和取出处理盒
如上文所述将处理单元11拉至拉出位置后,操作者可以通过向上往外将处理盒16拉出处理框体15的上部来将它们移出处理框体15,如图5中虚线所示。
将处理盒16装入处理框体15时,操作者从上面将处理盒16插入处理框体15中。
5、操作上的优势
(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引导部48形成于前盖5的两个前盖侧壁45上。更具体地,引导部48从每个前盖侧壁45的基端至远端而成。就是说,在前盖侧壁45上形成的引导部48从处理框体15拉出方向的上游端延伸至其下游端,所述上游端是当处理框体15在被容纳位置时的被引导部55所在端。所述下游端是当处理框体15在拉出位置时的被引导部55所在端。
这种结构提高了处理框体15在从被容纳位置被拉至拉出位置的过程中以及位于拉出位置时的稳定性,将处理框体15的晃动减至最小。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以使彩色打印机1的处理框体15从主壳体2拉出的操作更容易。
(2)当前盖5位于打开位置时,前盖5的两个前盖侧壁45上的引导部48在处理框体15处在拉出位置时位于其被引导部55的下方。于是,处理单元11(处理框体15)的重量足以使被引导部55的底面与引导部48接触。这种结构可以提高处理框体15的稳定性,使得处理框体15能够被平稳地从被容纳位置拉至拉出位置。
当处理框体15在拉出位置时,处理单元11(处理框体15)的重量完全被引导部48支撑。因此,处理单元11(处理框体15)在拉出位置被稳固地支撑,进而使将处理盒16装入和移出处理框体15的操作更容易。
(3)每个引导部48都有第一引导部49,该第一引导部49是引导部48的顶表面。第一引导部49大致呈朝着前侧向下倾斜形成的平面。因此,第一引导部49是沿着处理框体15的拉出方向延伸而成。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第一引导部49能够可靠地引导和支撑处理框体15。
(4)每个引导部48还有第二引导部50,它从相应第一引导部49的左侧或右侧外边缘与相应第一引导部49成直角向上延伸而成。所以,当处理框体15从被容纳位置被拉至拉出位置时,第二引导部50引导着处理框体15的被引导部55的左侧和右侧外表面。于是,第二引导部50限制着处理框体15的左右移动。
因此,此结构可以减少处理框体15在垂直于其拉出方向的方向上的晃动,进而提高了从主壳体2拉出处理框体15的操作简便性。
(5)当前盖5在打开位置时,远端壁47桥接前盖侧壁45的前端。远端壁47的后表面是限制部51。当处理框体15位于拉出位置时,处理框体15的被引导部55的前表面与限制部51接触。因此,限制部51限制处理框体15沿着拉出方向移向拉出位置的下游。
因此,这种结构限制着处理框体15被进一步拉至必要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而防止由于操作者将处理框体15(处理单元11)拉至过于远离主壳体2的位置而导致的处理框体15(处理单元11)从前盖5掉落下来。所以,本结构可以防止由于处理框体15被拉得过于远离主壳体2而导致的主壳体2和处理框体15的损坏。
(6)引导部48朝着当前盖5在打开位置时处理框体15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下倾斜。这样,仅需用一点小力量就可以将处理框体15(处理单元11)从容纳位置拉出。
另外,由于处理框体15在拉出位置时朝拉出方向下游侧(即,朝使用者)向下倾斜,被支撑在处理框体15内的处理盒16能够很容易地被移出和替换掉。因此,本结构提高了处理框体15的可操作性,简化了彩色打印机1的维护。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其中前盖打开并且处理单元位于被容纳位置。图7是示出处理单元位于被容纳位置和拉出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处理单元在拉出位置时的彩色打印机的剖视图。图6、图7和图8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的处理单元如何从主壳体中被拉出。为了避免重复叙述,在图6、图7和图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至图5相同的部件和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1)处理框体
在图1所示的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被引导部55在处理框体15底部表面的左右两个边缘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在图6所示的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被引导部55也是形成于处理框体15底部表面的左右两个边缘上。然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被引导部55仅形成于处理框体15的前端。
处理框体15还包括配合部64。配合部64在侧视图中大致呈矩形,形成于处理框体15的后上边缘。具体地,配合部64的一部分在处理框体15的左右侧壁上形成并在左右方向上朝外突出。配合部64的后半部分从处理框体15的后端向后突出。
(2)主壳体
如图6所示,容纳处理单元11的容纳空间40位于主壳体2内。在容纳空间40内,每个主壳体侧壁38的内表面形成有引导槽68。引导槽68是在主壳体侧壁38内表面上凹陷形成的长槽,该引导槽68朝前下方倾斜。
主壳体侧引导部65设置在主壳体2上。该主壳体侧引导部65大致呈从主壳体侧壁38的左侧和右侧内表面分别向右侧和左侧朝里伸出的平面。每个主壳体侧引导部65在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基本上与处理框体15上的被引导部55的左右尺寸相同。
每个主壳体侧引导部65是沿着向前下方倾斜的坡度从主壳体侧壁38前后方向的中间延伸至相应主壳体侧壁38的前边缘而成的。主壳体侧引导部65大致与相应的引导槽68的前部平行并且以一定的间隔与之相对。主壳体侧引导部65和与之相对的引导槽68的前部之间的间隔基本上与处理框体15的竖直尺寸相同。
当处理框体15位于被容纳位置时,配合部64与相应引导槽68配合,被引导部55停留在相应主壳体侧引导部65的顶表面上。此外,配合部64的后表面与引导槽68的后端接触,从而将处理单元11相对于主壳体2进行定位。
(3)从主壳体拉出处理单元
如图6所示,为了从主壳体2的容纳空间40拉出处理单元11,操作者首先将前盖5置于打开位置以便露出取放开口7。
此时,主壳体侧壁38的主壳体侧引导部65和前盖侧壁45的第一引导部49基本在同一个向前下方倾斜的平面上。此外,每个主壳体侧壁38的内表面和前盖侧壁45上相应的第二引导部50基本在同一个竖直平面上。
接下来,操作者握住处理框体15上的把持部34并向前拉处理单元11。当处理单元11向前移动时,处理框体15的配合部64在相应的引导槽68内滑动,处理框体15的被引导部55在相应的主壳体侧引导部65上滑动。
如图7所示,当处理单元11继续向前移动并被拉出容纳空间40时,处理单元11的被引导部55离开主壳体侧引导部65,并沿着前盖侧壁45的第一引导部49被引导。与此同时,各个被引导部55的左右外表面被相应的第二引导部50引导。
接下来,如图8所示,被引导部55的前表面从限制部51的后侧与限制部51的后面接触。这种接触限制了操作者在拉出方向上将处理单元11拉得更远。此时,处理单元11位于拉出位置。这样就完成了将处理单元11从容纳空间40拉至拉出位置的操作。
(4)操作上的优势
上述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操作优势。
7、实施方式变型
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第一引导部49和第二引导部50大致是从各个前盖侧壁45的基端到远端连续形成的平面,但是在第一引导部49和第二引导部50能够引导处理框体15的被引导部55的条件下,第一引导部49和第二引导部50不限于上述结构。
例如,第一引导部49和第二引导部50可以在前盖侧壁45基端和远端中间具有凹部或者类似向下凹的部分,而不一定是连续平面。
本申请要求申请号为2011-145167、申请日为2011年6月30日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具有容纳空间,并且形成有用于连通所述容纳空间与外部的取放开口;
开关构件,其设在所述主壳体处,在用于打开所述取放开口的打开位置和用于关闭所述取放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关构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沿一个方向延伸;以及
抽屉构件,所述抽屉构件用于支撑多个盒,并且能够沿着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开关构件从被容纳位置移向拉出位置,当所述抽屉构件位于所述被容纳位置时,所述多个盒被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当所述抽屉构件位于所述拉出位置时,所述多个盒暴露在所述主壳体外,所述抽屉构件朝着从所述被容纳位置移向所述拉出位置的拉出方向向下倾斜,
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开关构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具有长度,在所述开关构件以所述长度形成用于引导所述抽屉构件移动至所述拉出位置的引导部,
所述开关构件具有一对侧壁和底壁,一对所述侧壁位于所述开关构件的在与所述拉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每个所述侧壁具有所述引导部,所述底壁与一对所述侧壁相连,设置有用于引导纸张的纸张引导部件,
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开关构件在位于所述拉出位置的所述抽屉构件下方,
所述引导部具有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形成在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所述开关构件上,并且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抽屉构件具有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两个边缘,所述引导部还具有一对用于引导所述两个边缘的第二引导部,
所述抽屉构件具有被引导部,所述被引导部设置在所述抽屉构件的在与所述拉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并且向下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构件包括用于限制所述抽屉构件朝所述拉出位置沿所述一个方向的下游移动的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开关构件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引导部向下倾斜。
CN201210086683.8A 2011-06-30 2012-03-29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28547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5167A JP5821331B2 (ja) 2011-06-30 2011-06-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45167 2011-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4786A CN102854786A (zh) 2013-01-02
CN102854786B true CN102854786B (zh) 2015-04-22

Family

ID=45936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6683.8A Active CN102854786B (zh) 2011-06-30 2012-03-2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31434B2 (zh)
EP (2) EP2541342B1 (zh)
JP (1) JP5821331B2 (zh)
CN (1) CN1028547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4143B2 (en) 2010-03-03 2017-01-10 Duo Secur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notifying mobile devices to complete transactions
US9532222B2 (en) 2010-03-03 2016-12-27 Duo Secur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notifying mobile devices to complete transactions after additional agent verification
US9467463B2 (en) 2011-09-02 2016-10-11 Duo Secur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of a mobile device
JP6128754B2 (ja) * 2012-05-21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0693B2 (ja) * 2013-02-21 2017-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78665B2 (ja) * 2013-11-20 2018-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41403B2 (ja) * 2014-05-14 2019-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930060B2 (en) 2015-06-01 2018-03-27 Duo Security, Inc. Method for enforcing endpoint health standards
JP6707877B2 (ja) * 2016-02-02 2020-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91488B2 (ja) * 2016-12-27 2021-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10412113B2 (en) 2017-12-08 2019-09-10 Duo Secur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lligently configuring computer security
JP7151202B2 (ja) 2018-06-19 2022-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46513A (ja) * 2018-09-18 2020-03-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46644A (ja) 2018-09-21 2020-03-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58962B2 (en) 2018-12-07 2023-05-23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ush-based verification of a transaction
JP7318425B2 (ja) * 2019-09-02 2023-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555A (zh) * 2004-09-29 2006-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101303565A (zh) * 2007-05-07 2008-11-12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彩色图像加热设备
CN101620405A (zh) * 2008-06-30 2010-01-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833272A (zh) * 2009-02-09 2010-09-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剂容纳容器和显影装置
JP2010224061A (ja) * 2009-03-19 2010-10-07 Canon Inc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1472A (ja) * 1984-04-05 1985-10-23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複写機
US6708011B2 (en) *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4157726B2 (ja) 2002-05-30 2008-10-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139507B2 (en) * 2004-03-22 2006-11-21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nd demounting process cartridge
KR100683181B1 (ko) * 2005-03-21 2007-0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310706B2 (ja) 2005-03-30 2009-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0087B2 (ja) 2005-09-27 2011-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35238B2 (ja) 2008-02-25 2010-03-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562206B2 (ja) * 2008-09-29 2010-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279A (ja) * 2009-02-19 2010-09-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0050B2 (ja) 2010-01-14 2014-07-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ナビゲーション方法、ナビゲ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情報センターサーバ
JP5035398B2 (ja) * 2010-07-29 2012-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5311B2 (ja) * 2010-09-22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5555A (zh) * 2004-09-29 2006-04-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单元
CN101303565A (zh) * 2007-05-07 2008-11-12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彩色图像加热设备
CN101620405A (zh) * 2008-06-30 2010-01-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833272A (zh) * 2009-02-09 2010-09-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剂容纳容器和显影装置
JP2010224061A (ja) * 2009-03-19 2010-10-07 Canon Inc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4786A (zh) 2013-01-02
EP3855250A1 (en) 2021-07-28
EP2541342A3 (en) 2014-06-18
EP2541342B1 (en) 2021-04-28
JP2013011778A (ja) 2013-01-17
EP2541342A2 (en) 2013-01-02
JP5821331B2 (ja) 2015-11-24
US8731434B2 (en) 2014-05-20
US20130004200A1 (en) 201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478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2893756Y (zh) 成像设备
CN102411294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2749822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8010112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andem Type Photosensitive Unit
CN1940743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处理盒
CN101414152B (zh) 成像设备
CN102566356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254080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43470B (zh)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JP2007199651A (ja) 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425018B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3425021A (zh) 成像设备
US91346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movable conveying unit
CN100511032C (zh) 成像装置
CN104423239A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CN10224345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0495229C (zh) 成像装置
JP20111802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16227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5886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ovable primary transfer roller
US90618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rocess unit and tray
JP2023075812A (ja) 収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41533A (zh)
CN101315533B (zh) 供纸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