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2781A - 线圈的端子构造 - Google Patents

线圈的端子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2781A
CN102782781A CN201180012328XA CN201180012328A CN102782781A CN 102782781 A CN102782781 A CN 102782781A CN 201180012328X A CN201180012328X A CN 201180012328XA CN 201180012328 A CN201180012328 A CN 201180012328A CN 102782781 A CN102782781 A CN 102782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il
construction
warpage
execu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3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财津享司
真锅知多佳
毛笠光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2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确保线圈—端子间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装置,可在短时间内设置端子部,可利用难接合材料。本发明的线圈的端子构造(1)具备通过卷绕金属性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10);以及通过折曲所述线圈部(10)的内周端部及外周端部而在所述线圈部(10)的轴向(Z方向)上拉出的端子部(21、22)。而且,在端子部(21、22)上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外部电路的连接的孔(23)。

Description

线圈的端子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卷绕金属薄板而形成的线圈的端子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扼流圈或变压器等的线圈,公知有一种通过卷绕铜板而构成的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并没有公开线圈的端部和用于向外部连接的端子部的连接构造。
在使用大电流的电子机器中,经常有使用板状的导体作为流通电流的导线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专利文献2的焊接构造中,在板状的导体上形成用于插入线材的U字状的切口部,并且在该切口部中插入线材的状态下,对板状的导体和线材进行焊接。
另外,虽然不是板状的导体,但对于线圈的端末线与端子部的连接构造也有各种提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该专利文献3公开的端子构造中,通过在用设置于端子部的夹持部夹入线材(端末线)的状态下进行的焊接,可得到线圈的端末线和端子部的接合部的电连接与焊接强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2109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1-219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2008-243870号公报
但是,如专利文献2及3所示,在通过异种材料的部件的焊接来接合线圈和端子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焊接、钎焊、软钎焊等的接合由于有时通过对接合部施加热而引起材质的变性、异种材料的部件的接合,失去作为材料的连续性,无法确保线圈—端子间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
另外,难以使用铝等难接合材料。若只从导电度判断,则铜合适,但在有重量的制约的情况下,要考虑使用铝。但是,铝的接合非常困难,需要有特殊的设备。
另外,在施加热的接合法中,为了确保接合部的可靠性,需要对温度、加热时间进行管理,因此,需要相应的设备、装置,也花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可以确保线圈—端子间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可以利用难接合材料以及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装置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线圈的端子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具备:
通过卷绕金属性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以及
通过折曲线圈部的端部,在与垂直于线圈部的轴向的平面交叉的方向拉出的端子部。
根据上述构成,由构成线圈部的薄板的一部分形成端子部,因此,不同于将异种材料的部件通过焊接等方法接合的情况,可以确保线圈部和端子部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
另外,通过折曲构成线圈部的薄板而设置端子部,因此,不需要用于形成端子部的大规模的设备或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端子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未利用焊接等接合方法,仅通过折曲而形成端子部,因此可以利用铝等难接合材料。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部具有孔。若如此构成,则在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时,可以使用该端子部的孔实现基于螺钉等的紧固。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部具有通过在所述轴向折曲而形成的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则实现端子部的强度提高。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通过在所述轴向折曲所述端子部,将所述端子部配置成所述端子部的所述轴向的端部朝向所述线圈部的径向。若如此构成,则可以改变端子部的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方向,连接作业变容易。另外,在将形成于线圈部的内周端部的内侧端子部和形成于线圈部的外周端部的外侧端子部配置成相互朝向径向相反方向的情况下,可以使端子部彼此分开。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线圈的端子构造具有通过折曲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而形成的加强部。若如此构成,则实现端子部的强度提高。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部具有通过在沿着所述轴向的折曲线折曲所述端子部而形成的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实现端子部的强度提高。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折曲线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通过在所述折曲线折叠所述端子部而形成所述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则端子部变成多层构造,实现强度提高。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折曲线是在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列的谷折线及山折线,通过在所述谷折线及山折线折叠所述端子部而形成所述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则端子部变成多层构造,实现强度提高。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通过以将所述端子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配置于内周侧、将另一方的端部配置于外周侧的方式卷入所述端子部,形成所述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端子部变成多层构造,实现强度提高。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折曲线在所述端子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设有三条以上,通过在每条所述折曲线将所述端子部各折曲规定角度,形成中空多角柱状的所述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端子部成为中空多角柱状的多层构造,实现强度提高。另外,由于未折叠端子部,因此端子部的形成容易,实现工时数的削减。
在上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部具有通过从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朝向另一方的端部将所述端子部卷起来而形成的中空圆柱状的多重构造。若如此构成,端子部变成中空圆柱状的多层构造,实现强度提高。另外,由于未折叠端子部,所以端子部的形成容易,实现工时数的削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如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效果:可得到确保线圈—端子间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可利用难接合材料,及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装置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线圈的端子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主视图。
图4的(a)、(b)是用于说明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端子部的顺序的立体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俯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侧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主视图。
图8的(a)、(b)是用于说明形成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顺序的侧视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主视图。
图10(a)是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侧视图,(b)是(a)的A-A剖面图。
图11的(a)、(b)是用于说明形成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顺序的主视图。
图12的(a)是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侧视图,(b)是主视图。
图13的(a)~(c)是用于说明形成第5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顺序的图。
图14的(a)~(c)是用于说明形成第6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顺序的图。
图15的(a)~(e)是用于说明形成第7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顺序的图。
图16的(a)~(e)是用于说明形成第8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顺序的图,(f)是从Z’方向观察(e)的图。
图17的(a)~(c)是用于说明形成第9实施方式的端子部的顺序的图,(d)是从Z’方向观察(c)的图。
图18是第1变形例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立体图。
图19是第2变形例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立体图。
图20是第3变形例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1用于扼流圈或变压器等具备线圈的零件。该线圈的端子构造1如图1~图3所示,具备:通过卷绕金属制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10;以及通过折曲线圈部10的端部而在该线圈部10的轴向(Z方向)上被拉出的端子部20。
为了使电流在线圈部10流通,需要与其他的外部电路连接用的端子部20。因此,通过将线圈部10的内周端部及外周端部分别折曲,由此在线圈部10的轴向(Z方向)上被拉出的内侧端子部21及外侧端子部22作为端子部20而形成。在此,内侧端子部21及外侧端子部22被拉出向轴向的同一侧(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通过沿着以相对于薄板的宽度方向(W)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折线L,将线圈部10的端部折曲,由此,内侧端子部21及外侧端子部22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尤其,若不将线圈部10的内周端部在轴向拉出,则难以与其他的电路连接,因此,至少将内侧端子部21在轴向拉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部21、22上,分别设有用于使螺钉等紧固部件通过的孔23。通过将插入该孔23的紧固部件紧固在其他的外部电路等上,由此可进行端子构造1与其他的电路的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构成线圈部10的薄板的一部形成端子部20,不同于异种材料的部件通过焊接等方法被接合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2、3),可以确保线圈部10和端子部20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未利用焊接等的接合方法,而仅是通过将构成线圈部10的薄板折曲来形成端子部20,因此,作为线圈部10,可以利用铝等的难接合材料。另外,不需要用于形成端子部20的大规模的设备、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端子部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端子部20上形成孔23,因此,通过用螺钉等在该端子部20的孔23紧固,由此可以与外部电路连接。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200如图5~图7所示,具备:通过卷绕金属制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210;以及通过折曲线圈部210的端部而在该线圈部210的轴向(Z方向)上被拉出的端子部220。
该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构造200的端子部220以其前端朝向线圈部210的径向(R方向)的方式被折曲。具体地说,以在线圈部210的内周端部形成的内侧端子部221朝向径向内侧、且在线圈部210的外周端部形成的外侧端子部222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式,折曲线圈部210的内周端部及外周端部。由此,内侧端子部221具有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的垂直部221a和在水平方向(径向内侧)上延伸的水平部221b,外侧端子部222具有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的垂直部222a和在水平方向(径向外侧)上延伸的水平部222b。而且,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在水平部221b及222b上分别设有用于使螺钉等紧固部件通过的孔223(参照图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220在轴向(Z方向)的规定位置被折曲,并以端子部220的轴向(Z方向)的端部朝向径向(R方向)的方式配置,由此,可以改变端子部220的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方向,连接作业变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端子部221和外侧端子部222以相互朝向径向(R方向)反向的方式配置,因此,可使端子部221、222分开。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300如图8及图9所示,具备:通过卷绕金属制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310;以及通过折曲线圈部310的端部而在线圈部310的轴向(Z方向)上被拉出的端子部320。
如图8(a)、(b)所示,线圈部310的将端部向轴向(Z方向)折曲的部分S在轴向(Z方向)的规定的位置折回,由此,端子部320成为双重构造。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在线圈部310的内周端部形成的内侧端子部321与在线圈部310的外周端部形成的外侧端子部322分别成为双重构造。该端子部320的折回次数只要考虑端子部320的强度来适当选择即可,端子部320也可以是三重构造以上。如图9所示,在端子部321及322上分别设有用于使螺钉等紧固部件通过的孔323。即,孔323贯穿两张薄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端子部320在轴向(Z方向)的规定位置折回,从而端子部320成为双重构造,由此可以实现端子部320的强度提高。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400如图10(a)、(b)所示,具备:通过卷绕金属制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410;以及通过折曲线圈部410的端部而在该线圈部410的轴向(Z方向)上被拉出的端子部420。
在该第4实施方式的端子构造400中,在端子部420(内侧端子部421、外侧端子部422)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端部设有加强部424。如图11(a)、(b)所示,该加强部424是通过将端子部420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两端部在折线L 4折曲而形成的。加强部424被设置成朝向径向(R方向)。在端子部420上设有用于使螺钉等紧固部件通过的孔423。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该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端子构造450中,如图12(a)、(b)所示,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同样,在端子部460(内侧端子部461、外侧端子部462)设有加强部464。而且,在该变形例中,端子部460的轴向(Z方向)的前端以朝向线圈部410的径向(R方向)的方式折曲。具体地说,以在线圈部410的内周端部形成的内侧端子部461的前端461a朝向径向(R方向)的内侧、且在线圈部410的外周端部形成的外侧端子部462的前端462a朝向径向(R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折曲线圈部410的内周端部及外周端部。
如上所述,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通过对端子部420及460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端部实施折曲加工,从而设置加强部424及464,因此可以实现端子部420及460的强度提高。
在以下的第5~第8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线圈部的端部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折曲并且在沿着轴向的折曲线进一步折曲而得到的、具有多重构造的端子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5~第8实施方式中,端子部以外的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此在此对端子部的折曲构造进行说明,省略其他的说明。
(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端子部520如图13(a)~(c)所示,是通过以下的顺序折曲而形成的。首先,如图13(a)所示,线圈部510的端部511被沿着以相对于该端部511的宽度方向(W方向)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折线L折曲。由此,如图13(b)所示,端部511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通过将被折曲的端部511沿着位于端部511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中央的平行于轴向(Z方向)的折线M进一步折曲,由此,如图13(c)所示,构成双重构造的端子部520。
(第6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端子部620如图14(a)~(c)所示,是通过按照以下的顺序折曲而形成的。首先,如图14(a)所示,线圈部610的端部611被沿着以相对于该端部611的宽度方向(W方向)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折线L折曲。由此,如图14(b)所示,端部611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而且,折曲的端部611被沿着平行于轴向(Z方向)的谷折线M1、山折线M2、谷折线M3折叠。如此,构成图14(c)所示的4重构造的端子部620。上述的折线M1~M3交替配置山折线和谷折线,且相互以等间隔配置。
(第7实施方式)
第7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端子部720如图15(a)~(c)所示,是通过按照以下的顺序折曲而形成的。首先,如图15(a)所示,线圈部710的端部711被沿着以相对于端部711的宽度方向(W方向)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折线L折曲。由此,如图15(b)所示,端部711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而且,如图15(b)所示,折曲的端部711在谷折线N1被折曲,该谷折线N1是从端部711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一方的侧端部711a起算设置于端部711的宽度的1/4的位置上的谷折线。接着,如图15(c)所示,端部711在设置于端部711的宽度的2/4的位置上的谷折线N2进一步被折曲。进而,如图15(d)所示,端部711在设置于端部711的宽度的3/4的位置上的谷折线N3被进一步折曲。如此,构成图15(e)所示的4重构造的端子部720。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7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着折线N1~N3折曲,端子部720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一方端部配置于内周侧,另一方端部配置于外周侧,但不限于此。端子部720的宽度方向(D方向)的一方的侧端部只要配置于内周侧,另一方的侧端部配置于外周侧即可,也可以不折曲来卷绕而构成。即,端子部720的水平剖面可以是方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形状。
(第8实施方式)
第8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端子部1120如图16(a)~(e)所示,是通过按照以下的顺序折曲而形成的。首先,如图16(a)所示,线圈部1110的端部1111被沿着以相对于端部1111的宽度方向(W方向)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折线L折曲。由此,如图16(b)所示,端部1111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而且,如图16(b)所示,折曲的端部1111在谷折线P1被折曲90°,该谷折线P1是从端部1111的宽度方向(D方向)上的一方的侧端部1111a起算设置于端部1111的宽度的1/4的位置上的谷折线。接着,如图16(c)所示,端部1111在设置于端部1111的宽度的2/4的位置上的谷折线P2被进一步折曲90°。进而,如图16(d)所示,端部1111在设置于端部1111的宽度的3/4的位置上的谷折线P3被进一步折曲90°。由此,如图16(e)所示,构成中空四角柱状的多重构造的端子部1120。图16(f)是从轴向一方向(Z’方向)观察图16(e)所示的端子部1120的图,端子部1120具有中空四角柱状的多重构造。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8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着三个折线P 1~P 3各折曲90°,由此可得到具有中空四角柱状的多重构造的端子部1120,但折线的数量可以是4以上,折曲角度不限于90°。例如,在折线的数量为5的情况下,通过沿着五个折线各折曲60°,从而可以得到具有中空六角柱状的多重构造的端子部1120。另外,折曲的顺序并不特别限定,折曲只要在每个折线进行,也可以不从靠近侧端部1111a的折线P1开始顺次折曲,而是从最远离侧端部1111a的折线P3开始朝向侧端部1111a顺次折曲。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端子部1120具有中空多角柱状的多重构造,从而可以实现端子部1120的强度提高。另外,由于未折叠端子部1120,因此端子部1120的形成容易,可以实现工时数的削减。
(第9实施方式)
第9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端子构造的端子部1220如图17(a)~(c)所示,是按照以下的顺序,通过被折曲并且被卷起来而形成的。需要说明的是,端子部以外的构造由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此在此仅说明端子部的构造,省略其他的说明。
首先,如图17(a)所示,线圈部1210的端部1211被沿着以相对于端部1211的宽度方向(W方向)形成45°的角度的方式设置的折线L折曲。由此,如图17(b)所示,端部1211在轴向(Z方向)上延伸。而且,如图17(b)所示,将折曲的端部1211从端部1211的宽度方向(D方向)上的一方的侧端部1211a朝向另一方的侧端部1211b沿箭头Q的方向卷起来。由此,如图17(c)所示,构成中空圆柱状的多重构造的端子部1220。图17(d)是从轴向一方向(Z’方向)观察图17(c)所示的端子部1220的图,端子部1220具有中空圆柱状的多重构造。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端子部1220具有中空圆柱状的多重构造,可以实现端子部1220的强度提高。另外,由于未折叠端子部1220,因此端子部1220的形成容易,可以实现工时数的削减。
以上,基于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认为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还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味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端子部在轴向(Z方向)上被拉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18所示的第1变形例那样,端子部820也可以相对于线圈部810的端面在轴向(Z方向)上突出。即,如图18所示,端子部820的拉出方向(K方向)只要是与垂直于轴向(Z方向)的平面(线圈的端面、线圈的卷起面)交叉的方向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端子部向轴向(Z方向)的图中上侧拉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19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端子部920也可以向轴向(Z方向)的图中下侧(线圈部910的端面的下方、线圈部910的卷起面的下方)拉出。另外,如图20所示的第3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将通过折曲线圈部1010的内周端部而形成的内侧端子部1021配置于轴向(Z方向)的图中下侧,并且将通过折曲线圈部1010的外周端部而形成的外侧端子部1022配置于轴向的图中上侧。如此,通过将内侧端子部1021和外侧端子部1022相互配置于轴向(Z方向)的相反侧,由此,可以使两端子部1021、1022分开配置。
本申请基于2010年3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049044)以及2010年11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0-248485),其内容作为参照引入于此。
工业实用性
只要利用本发明,就可以得到确保线圈—端子间的强度的一样性、电特性的一样性,不需要大规模的设备、装置,在短时间内设置端子部,可以利用难接合材料的线圈的端子构造。
符号说明
1、200、300、400、450 线圈的端子构造
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线圈部
20、220、320、420、460、520、620、720、820、920、1120、1220端子部
21、221、321、421、461、1021 内侧端子部
22、222、322、422、462、1022 外侧端子部
23、223、323、423 孔
424、464 加强部

Claims (11)

1.一种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卷绕金属性的薄板而形成的线圈部;以及
通过折曲所述线圈部的端部,在与垂直于所述线圈部的轴向的平面交叉的方向拉出的端子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具有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具有通过在所述轴向折曲而形成的多重构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轴向折曲所述端子部,将所述端子部配置成所述端子部的所述轴向的端部朝向所述线圈部的径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端子构造具有通过折曲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而形成的加强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具有通过在沿着所述轴向的折曲线折曲所述端子部而形成的多重构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曲线设置于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通过在所述折曲线折叠所述端子部而形成所述多重构造。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曲线是在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交替排列的谷折线及山折线,通过在所述谷折线及山折线折叠所述端子部而形成所述多重构造。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通过以将所述端子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配置于内周侧、将另一方的端部配置于外周侧的方式卷入所述端子部,形成所述多重构造。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曲线在所述端子部的所述宽度方向排列设有三条以上,通过在每条所述折曲线将所述端子部各折曲规定角度,形成中空多角柱状的所述多重构造。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端子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具有通过从所述端子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朝向另一方的端部将所述端子部卷起来而形成的中空圆柱状的多重构造。
CN201180012328XA 2010-03-05 2011-03-03 线圈的端子构造 Pending CN102782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9044 2010-03-05
JP2010049044 2010-03-05
JP2010-248485 2010-11-05
JP2010248485A JP2011205056A (ja) 2010-03-05 2010-11-05 コイルの端子構造
PCT/JP2011/054985 WO2011108674A1 (ja) 2010-03-05 2011-03-03 コイルの端子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2781A true CN102782781A (zh) 2012-11-14

Family

ID=44542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328XA Pending CN102782781A (zh) 2010-03-05 2011-03-03 线圈的端子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205056A (zh)
KR (1) KR20120112866A (zh)
CN (1) CN102782781A (zh)
WO (1) WO20111086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65213A (ja) 2012-02-13 2013-08-22 Kobe Steel Ltd 巻線素子用固定金具および固定金具付き巻線素子
NL2032236B1 (en) * 2022-06-21 2024-01-08 Univ Eindhoven Tech Foil winding lead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4725U (zh) * 1985-04-22 1986-10-30
CN1201243A (zh) * 1997-05-27 1998-12-0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树脂模线圈
JP2000091148A (ja) * 1998-09-10 2000-03-3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の端子形成方法及びその端子構造
CN101651025A (zh) * 2008-08-12 2010-02-17 Tdk株式会社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2022U (zh) * 1984-12-12 1986-06-28
JPH04114417A (ja) * 1990-09-04 1992-04-15 Sony Corp 箔巻コイル素子
JPH0686312U (ja) * 1993-05-19 1994-12-13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箔巻線の引出用口出線
JPH0992550A (ja) * 1995-09-20 1997-04-04 Hitachi Ltd 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4018A (ja) * 1996-06-14 1998-01-06 Daihen Corp 静止誘導電気機器
JP2000164430A (ja) * 1998-11-30 2000-06-16 Togo Seisakusho Corp トランス用巻線
JP2007035804A (ja) * 2005-07-25 2007-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力変換トランス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4725U (zh) * 1985-04-22 1986-10-30
CN1201243A (zh) * 1997-05-27 1998-12-09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树脂模线圈
JP2000091148A (ja) * 1998-09-10 2000-03-3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の端子形成方法及びその端子構造
CN101651025A (zh) * 2008-08-12 2010-02-17 Tdk株式会社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112866A (ko) 2012-10-11
JP2011205056A (ja) 2011-10-13
WO2011108674A1 (ja) 201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2364A (zh) 三相高频变压器
CN203859261U (zh) 一种高可靠弯式射频同轴微带连接器
CN102782781A (zh) 线圈的端子构造
JP2016081625A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
JP2018107306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US11551842B2 (en) Superconducting magnet apparatus
CN110247206A (zh) 用于绝缘管型母线端头的连接装置
JP2012249501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3971904A (zh) 变压器骨架的配套件
US9514873B2 (en) Choke coil
CN107316731A (zh) 电子部件
JP2011187600A (ja) 電磁コイル及び変圧器
JP5947048B2 (ja) 流体加熱装置
JP2013008808A (ja) 変圧器、及び変圧器の製造方法
US3495202A (en) Electrical induction coils and their manufacture
JP6060009B2 (ja) 端子と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
JP2020013856A (ja)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イル部品並びに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WO2015155899A1 (ja) 巻線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6519436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部品の成形方法
JP2013168476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KR101527565B1 (ko) 무선전력전송용 적층형 캐패시터
US5128642A (en) Device for demagnetizing a picture tube
JP2013038104A (ja) 変圧器
CN212434443U (zh) 线圈结构和磁性元件
TWI661444B (zh) 變壓線圈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