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1025A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51025A CN101651025A CN200910166412A CN200910166412A CN101651025A CN 101651025 A CN101651025 A CN 101651025A CN 200910166412 A CN200910166412 A CN 200910166412A CN 200910166412 A CN200910166412 A CN 200910166412A CN 101651025 A CN101651025 A CN 1016510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cylindrical portion
- spiral
- bobbin
-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用绕线管(4),其具备将卷绕线圈卷线(2)的筒状部(40)。线圈卷线(2)通过连结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10、12)而成。线圈构件(10、12)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30~35),切入部(30~32)和切入部(33~35)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在筒状部(40)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爪部(42~44)和法兰部(46、47),筒状部(40)以爪部(42~44)穿通切入部(30~35)的方式插入到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中。通过在爪部(42~44)从线圈构件(10)拔出的状态下将筒状部(40)转动,从而在爪部(42~44)和法兰部(46、47)之间夹持线圈卷线(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搭载部件,已知有将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或将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的DC-DC转换器。在DC-DC转换器上安装有线圈部件,且作为安装在DC-DC转换器上的线圈部件已知有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线圈部件。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线圈卷线和可插入到线圈卷线的内侧的筒状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和线圈用绕线管被磁性体芯所覆盖。如图11所示,在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在线圈用绕线管的一端设置有向水平方向突出的法兰盘,且使该法兰盘伸入到线圈卷线和磁性体芯之间,从而防止线圈卷线和磁性体芯的接触。在组装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所记载的线圈部件时,将线圈用绕线管从没有设置有法兰盘的另一端侧插入到线圈卷线的内侧。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的线圈部件中,在线圈用绕线管的另一端并没有设置法兰盘,因此,存在磁性体芯和线圈卷线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在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方面有改善的余地。如果在绝缘性绕线管的另一端也设置法兰盘,则绝缘性得到提高,但是,在此情况下,在将绝缘性绕线管插入到线圈卷线的内侧时法兰盘成为阻碍,从而难以顺利地实施插入。
另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在线圈用绕线管的另一端和磁性体芯之间夹入绝缘薄片等的绝缘用构件来提高绝缘性,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部件的增加,因而组装时的工序也会增加。此外,在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的图15中公开了准备2个在一端设置有法兰盘的线圈用绕线管,并从线圈卷线的两端线的开口分别插入这些线圈用绕线管的另一端的内容,但是,在此情况下,也会由于部件增加而使组装时的工序增加。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在不增加部件的前提下可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的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为课题。
本发明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是具备筒状部并且从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筒状部上将卷绕导电性线圈卷线,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多个线圈构件分别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在该多个线圈构件中该切入部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在筒状部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第1及第2绝缘部,筒状部以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的方式在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在第1绝缘部和第2绝缘部之间夹入线圈卷线。
在该线圈用绕线管中,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设置有第1绝缘部的一侧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第1绝缘部穿通线圈构件的切入部内。如果在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地转动,那么第1绝缘部从切入部脱离,与第2绝缘部一起夹住线圈卷线。于是,在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之间介有第1及第2绝缘部,因此,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不接触。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的前提下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1绝缘部。在此情况下,由于更加可靠地防止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接触,因此可以可靠地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在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时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在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时突起部位于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在此情况下,能够在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的同时,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然后,通过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能够使突起部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防止线圈构件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造成短路。
另外,本发明的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是在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上卷绕、并且从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的导电性线圈卷线,在筒状部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第1及第2绝缘部,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多个线圈构件分别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在该多个线圈构件中该切入部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筒状部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线圈卷线通过在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相对于筒状部相对地转动,从而被夹入到第1绝缘部和第2绝缘部之间。
在该线圈卷线中,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设置有第1绝缘部的一侧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第1绝缘部穿通线圈构件的切入部。穿通后,如果使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线圈构件突出并使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则第1绝缘部从切入部脱离与第2绝缘部一起夹住线圈卷线。于是,在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之间介有第1及第2绝缘部,因此,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不接触。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的前提下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是具备具有筒状部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和在筒状部卷绕的导电性线圈卷线、且从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的线圈部件,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多个线圈构件分别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在该多个线圈构件中该切入部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在筒状部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第1及第2绝缘部,筒状部以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的方式在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在第1绝缘部和第2绝缘部之间夹入线圈卷线。
在该线圈部件中,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设置有第1绝缘部的一侧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此时,线圈用绕线管的第1绝缘部穿通线圈构件的切入部。如果在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地转动,则第1绝缘部从切入部脱离,与第2绝缘部一起夹住线圈卷线。于是,在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之间介有第1及第2绝缘部,因此,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不接触。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的前提下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1绝缘部。在此情况下,更加可靠地防止线圈卷线和磁性体芯构件之间的接触,因此可以可靠地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在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时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在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时突起部位于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在此情况下,能够在第1绝缘部穿通切入部的同时,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然后,通过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能够经由突起插入部而使突起部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防止线圈构件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造成短路。
另外,优选还具备磁性体芯构件。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磁性体芯构件和线圈卷线之间可靠地介有第1及第2绝缘部,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
本发明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线圈部件。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得到提高的变压器。
本发明的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变压器。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得到提高的DC-DC转换器。
本发明的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线圈部件。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得到提高的DC-DC转换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不增加部件的前提下能够提高线圈卷线的绝缘性的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3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用绕线管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5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6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7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8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9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图10的DC-DC转换器所具备的变压器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a)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俯视图,图2(b)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仰视图,图3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侧视图。图4(a)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用绕线管的俯视图,图4(b)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用绕线管的仰视图。
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为用于电感元件、开关电源装置、噪声滤波器、转换器等中使用的部件。线圈部件1具备:线圈卷线2、卷绕有线圈卷线2的线圈用绕线管4、一对芯构件(磁性体芯构件)6、8。
线圈卷线2为将隔开有间隔而并联设置的有端环状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沿规定的卷绕方向以连结的方式连结而成的线圈卷线。
如图2所示,有端环状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呈现所谓的C字形,在中央具有圆形形状的开口14、16。另外,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为从内周延伸至外周的狭缝20、22。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以开口14、16连通的方式重叠。而且,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在狭缝20和狭缝(突起插入部)22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下(即,以它们不连通的方式)重叠。因此,第1线圈构件10的另一端部与第2线圈构件12的一端部重叠。
在第1线圈构件10的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从开口14的中心轴线方向朝向外方突出的第1端子部24,第1线圈构件10的另一端部经由U字形状的连结部18而与第2线圈构件12的一端部连结。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另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从开口16的中心轴线方向朝向外方突出的第2端子部26。
在这样的结构的线圈卷线2中,第1端子部24成为线圈卷线2的起始端,第2端子部26成为线圈卷线2的终端。在第1端子部24输入的电力按照第1线圈构件10、连结部18、第2线圈构件12的顺序流动,并从第2端子部26输出。
在第1线圈构件10的内周边,形成有朝向外方切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切入部30、31、32。切入部30~32沿着开口14的圆周方向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而进行配置。从开口14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0的线与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1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0的线与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2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1的线与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2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
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内周边,形成有朝向外方切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切入部33、34、35。切入部33~35沿着开口16的圆周方向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而进行配置。从开口1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3的线与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4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3的线与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5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4的线与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5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即,第2线圈构件12的切入部33~35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32重叠。
切入部30~35在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如果从开口14、16的中心轴线方向看,那么,切入部30~35沿着开口14、16的周边具有规定的宽度,在开口14、16的径向具有规定的深度。另外,如果从开口14、1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那么,切入部30、33与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平行地延伸。
但是,认为:由于切入部30~35的形成,在切入部30~35的周围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变细,电阻增加。由于电阻的增加是发热等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避免电阻的增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U字形状的连结部18一体化的第1线圈构件10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切入部30,同样地,在与连结部18一体化的第2线圈构件12的一端部形成有切入部33,从而确保在切入部30、33的形成区域中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截面积)。另外,将一部分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增大,并在该宽度增大的部分形成切入部31、32、34、35,从而确保在切入部31、32、34、35的形成区域中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确保切入部30~35的形成区域中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并抑制因为由宽度和厚度所决定的各线圈构件10、12的截面积的减少而造成的电阻的增加。
如图2(b)和图3所示,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用于接合线圈卷线2和后述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卷线侧接合部36。卷线侧接合部36呈一端封闭且另一端开口的圆筒状,并从与第1线圈构件10相对的表面12a朝向第1线圈构件10突出。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在位于表面12a的相反侧的背面12b呈开口形状,因此,从背面12b侧看时,卷线侧接合部36是凹陷的。即,卷线侧接合部36被构成为:从背面12b侧看时为凹部,从表面12a侧看时为凸部。
具有以上的结构的线圈卷线2可以通过对一块电气传导性高的基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更具体地而言,由铜板、铝板等的基板通过冲压加工而得到第1端子部24、与第1端子部24连接的第1线圈构件10、第2线圈构件12、与第2线圈构件12连接的第2端子部26、连结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I字形状的连结部18。并且,通过使连结部18弯曲为U字形状而使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重叠。于是,完成线圈卷线2。而且,线圈卷线2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弯曲线圈,可以是将线圈卷线之间、或者将线圈构件和连结部用螺钉紧固的线圈,也可以是将线圈卷线之间、或者将线圈构件和连结部焊接的线圈。另外,也可以用铆钉固定。
如图1所示,线圈卷线2卷绕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上。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呈两端为开口的圆筒状,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的中心轴线一致。筒状部40的外径达到可相对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滑动的大小,筒状部40的长度达到两端部从线圈卷线2突出的程度。
在筒状部40的一端突出地设置有用于防止线圈卷线和芯构件6的接触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爪部42、43、44。爪部42~44在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从筒状部40的外周突出,并且与筒状部40呈一体化。爪部42~44在筒状部40的圆周方向上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2的线与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3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2的线与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4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3的线与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4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
爪部42~44沿着筒状部40的外周具有规定的宽度,其宽度大小比切入部30~35的宽度仅仅小一点。另外,爪部42~44在筒状部40的径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其深度大小比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的深度仅仅小一点。这样大小的爪部42~44在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可以插入到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中。
在筒状部40的另一端突出地设置有用于防止线圈卷线和芯构件8的接触的2个法兰部(绝缘部)46、47。法兰部46、47在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从筒状部40的外周突出,并且与筒状部40呈一体化。法兰部46、47具有长边方向,如图4所示,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线圈用绕线管4时,法兰部46和法兰部47以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并联设置,且在其间夹有筒状部40。法兰部46与位于爪部42和爪部43之间的筒状部40的外周面连接,法兰部47与位于爪部42和爪部44之间的筒状部40的外周面连接。
在法兰部46的沿长边方向相对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4与芯构件8卡定的固定用脚部(脚部)48、49。另外,在法兰部47的沿长边方向相对的两端,也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4与芯构件8卡定的固定用脚部(脚部)50、51。
在法兰部46中,沿着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表面和背面46a、46b分别为大致平坦的面。在法兰部47中,沿着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表面和背面47a、47b也分别为大致平坦的面。表面46a、47a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相接触,背面46b、47b与后述的芯构件8相接触。
在法兰部46中,位于爪部42侧的角部52被施以倒角。通过对角部52进行倒角,在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连结时,能够防止线圈用绕线管4挂到第2线圈构件12上,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连结。
在法兰部47中,位于爪部44侧的角部上突出地设置有圆柱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绕线管侧接合部54从法兰部47的表面47a突出,具有可嵌合到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的凹陷中的大小。
在筒状部40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防止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的接触的突起部56。突起部56为角柱状,从筒状部40的外周沿着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突起部56的棱线部以不损伤线圈卷线2的方式被施以倒角。另外,基于相同的理由,突起部56的前端被弄圆。从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看时(参照图1),突起部56和爪部42~44之间、以及突起部56和法兰部46、47之间的距离,比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各自的厚度大。另外,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突起部56位于爪部42和法兰部46之间,并与爪部42平行地延伸。另外,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的爪部42和突起部56之间的距离,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3和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参照图2)。
如图4所示,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具有以上结构的线圈用绕线管4时,筒状部40、爪部42~44、突起部56、以及法兰部46、47相互不具有重叠部分。因此,线圈用绕线管4能够通过使用金属模对绝缘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injection molding)而容易地制造。
如图1所示,对卷绕有线圈卷线2的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筒状部40的两端夹持的方式配置有一对芯构件6、8。在被一对芯构件6、8夹持的状态下,第1及第2端子部24、26和固定用脚部48~51从芯构件6、8突出(参照图9)。
芯构件6、8为通过将铁素体粉末压粉成形而得到的所谓的E型芯。更加具体地来说,芯构件6由具有长边方向的平板状的基部60、在基部60的一个主面的中央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磁心部62、和在基部60的两端突出地设置的脚部64、66所构成。芯构件8由具有长边方向的平板状的基部70、在基部70的一个主面的中央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磁心部72、和在基部70的两端突出地设置的脚部74、76所构成。
芯构件6的磁心部62从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的一端插入到筒状部40内,芯构件8的磁心部72从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的另一端插入到筒状部40内。磁心部62和磁心部72在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内相互接触。在将磁心部62、72插入到筒状部40内的状态下,芯构件6的脚部64、66和芯构件8的脚部74、76也接触。
芯构件6的基部6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相接触。另外,芯构件8的基部7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47的背面46b、47b相接触。并且,在基部70中,沿长边方向且与一个主面垂直的一对侧面70b、70c上,卡定有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芯构件6和芯构件8通过粘结胶带80、82而连结。
接着,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5~8为表示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图5(a)、图6(a)、图7(a)和图8(a)为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侧观察线圈部件1时的图,图5(b)、图6(b)、图7(b)和图8(b)为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侧观察线圈部件1时的图。
首先,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线圈卷线2的内侧。图5为表示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线圈卷线2中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使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一端面相对。并且,使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的位置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3重合。通过使这些位置重合,爪部43定位于切入部31、34上,爪部44定位于切入部32、35上。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和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的位置也一致。在定位后,使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相对地移动,并在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中。伴随着筒状部40的插入,爪部42~44穿通切入部30~35,突起部56穿通狭缝22。
如果预先插入筒状部40,则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47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相接触。于是,线圈用绕线管4的进一步的进入变得不可能。在该状态下,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32稍微突出。另外,突起部56位于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
其次,使线圈用绕线管4相对于线圈卷线2相对地转动。图6为表示使线圈用绕线管4相对于线圈卷线2转动约60度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握持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使线圈用绕线管4在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时呈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如果开始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脱离,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的角部52与第2线圈构件12中的狭缝22旁边的角部84相接触。法兰部46的角部52被施以倒角,因此,法兰部46的角部52不会挂在第2线圈构件12的角部84上,平滑地进行转动。而且,为了达到更加平滑地转动的目的,优选,如图6(b)所示,对第2线圈构件12的角部84也预先弄圆。
另外,如果从图5的状态将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时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则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脱离,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4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2脱离。如果进一步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4嵌合到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中。
另外,如果从图5的状态将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抑制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接触。
而且,如果从图5的状态以反方向(即,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向左旋转的方式)转动线圈用绕线管4,那么不久之后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与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相接触,线圈用绕线管4的转动被阻止。这样,卷线侧接合部36起到防止线圈用绕线管4向反方向转动的目的。
其次,进一步使位于图6的位置的线圈用绕线管4转动。图7为表示使线圈用绕线管4从图6进一步转动约60度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握持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使线圈用绕线管4在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时呈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这样,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嵌合到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2中。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嵌合到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中,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4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脱离。
其次,进一步使位于图7的位置的线圈用绕线管4转动。图8为表示使线圈用绕线管4从图7进一步转动约30度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握持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将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向右旋转的方式进一步转动。这样,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2脱离。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脱离。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转动线圈用绕线管4,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嵌合到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的凹陷中。于是,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相互定位。此时,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侧看,则如图8(a)所示,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位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32之间。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44夹在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的中间并位于此。因此,成为在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和法兰部46、47之间夹持线圈卷线2的状态。而且,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位于与连结部18大致相对的位置。在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中,从连结部18分离的部分由于振动等而易于发生弯曲。通过在这样的部分介有突起部56,能够可靠地防止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的接触。
通过以上的工序,完成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的连结。
其次,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用一对芯构件6、8夹持连结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于是,芯构件6、8的磁心部62、72插入到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内,芯构件6的脚部64、66与芯构件8的脚部74、76相接触,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被芯构件8的基部70的侧面70b、70c卡定。另外,芯构件6的基部6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相接触,芯构件8的基部7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47的背面46b、47b相接触。然后,通过用粘结胶带80、82将芯构件6的脚部64、66和芯构件8的脚部74、76固定,完成图9所示的线圈部件1。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线圈部件1,以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穿通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的方式,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中。然后,使爪部42~44从第1线圈构件10突出后,使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相对于线圈卷线2相对地转动。于是,爪部42~44从切入部30~35脱离,与法兰部46、47一起夹持线圈卷线2。因此,在芯构件6和线圈卷线2之间介有爪部42~44,在芯构件8和线圈卷线2之间介有法兰部46、47,因此,芯构件6、8和线圈卷线2接触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的情况下提高线圈卷线2的绝缘性。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线圈用绕线管4的3个爪部42~44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进行设置。通过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多个爪部,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线圈卷线2和芯构件6、8的接触,因此,可以可靠地提高线圈卷线2的绝缘性。
另外,在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置有相对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56。如果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穿通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那么突起部56穿通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然后,通过使筒状部40相对于线圈卷线2相对地转动,能够经由狭缝22而使突起部56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突起部56防止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造成短路。另外,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突起部56抑制在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移动,因此,能够降低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线圈用绕线管4的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嵌合到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的凹陷中。于是,抑制线圈构件的转动,且在筒状部40的径向上也不会发生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4的线圈卷线2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卷线2的晃动。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朝向第1线圈构件10凸出。并且,该卷线侧接合部36设置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另一端部即狭缝22的旁边。于是,在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插入到狭缝22中、并且使线圈用绕线管4以与期望的方向相反地转动的情况下,突起部56会与卷线侧接合部36相接触,由此,阻止线圈用绕线管4的转动。因此,线圈用绕线管4的转动方向被唯一地决定,所以,能够可靠且正确地连结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卷线侧接合部36呈有底的圆筒状。当卷线侧接合部36为无底的圆筒状的情况下,在第2线圈构件12上开孔,因此,第2线圈构件12的电阻增加。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卷线侧接合部36成为有底的圆筒状,能够抑制第2线圈构件12的电阻的增加。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固定用脚部48~51从法兰部46、47突出,固定用脚部48~51在芯构件8的侧面70b、70c上卡定。于是,不会发生相对于芯构件8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线圈用绕线管4的晃动。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进行说明。图10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201的立体图。
图10所示的DC-DC转换器201是搭载于汽车上的部件,具备输入平滑化电路202、变流器电路203、变压器204、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和输出平滑化电路206。
输入平滑化电路202与作为汽车的电池的直流电源(图中没有表示)连接,将从直流电源供给的电力平滑化并输出。变流器电路203与输入平滑化电路202连接,将从输入平滑化电路202供给的平滑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变压器204与变流器电路203连接,调整变流器电路203的输出电力。变压器204具有卷绕有1次侧线圈卷线的线圈用绕线管和卷绕有2次侧线圈卷线的线圈用绕线管,在至少一个线圈用绕线管和在它上面卷绕的线圈卷线上,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
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与变压器204连接,对变压器204的输出电力进行整流。输出平滑化电路206与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连接,使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的输出电力平滑化。输出平滑化电路206具有平滑化电容207和扼流线圈208,还具有控制变流器电路203的控制器(图中没有表示)和电流传感器(图中没有表示)。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201具备变压器204,该变压器204具有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因此,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提高且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降低的变压器204,并且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提高且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降低的DC-DC转换器201。
在搭载于汽车上的DC-DC转换器201中,存在以下可能:如果变压器204中所使用的线圈卷线的绝缘性不充分,则由于发动机的振动或行驶时的摇晃而产生线圈卷线彼此的接触及线圈卷线和芯构件的接触,从而造成短路。如果扩大线圈卷线之间、以及线圈卷线和芯构件之间的距离,则可以解决该问题,但是,此时会扩大变压器204以及DC-DC转换器201的大小,不能达到小型化的目的。如果在变压器204中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则能够抑制形成线圈卷线2的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接触,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卷线2和覆盖线圈卷线2的构件210之间的接触。另外,也难以产生由于振动造成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因此,能够得到由振动及摇晃造成的动作不良减少的小型的变压器204和DC-DC转换器201。
以上,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显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为在厚度方向贯通第2线圈构件12的贯通孔。
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为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向外方突出的部分。即,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是在背面12b呈现凸状的部分。在此情况下,为了接合卷线侧接合部36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有必要使绕线管侧接合部54在表面47a呈现为凹状。更加具体地来说,有必要使绕线管侧接合部54成为从法兰部47的表面47a朝向背面47b凹陷的形状。
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不从第2线圈构件12的表面12a朝向第1线圈构件10突出。但是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线圈用绕线管4沿反方向转动,优选在第2线圈构件12上另外设置从表面12a突出的凸部。
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穿通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但是,可以在线圈构件12上另外设置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切口,使突起部56穿通该切口。
另外,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32的角度并不局限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切入部。可以使角度全部相等,也可以使角度全部不同。例如,在将切入部配置在不具有转动对称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在将线圈用绕线管4安装在线圈卷线2上的途中,线圈卷线2的切入部30~35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的全部不再重叠,因此,安装变得容易。而且,切入部33~35和爪部42~44的角度对应于切入部30~32的角度。
另外,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各自的切入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第1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但是,如果切入部的数量增加,那么难以确保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截面积。如果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切入部的数量取为3个,那么能够确保截面积,并且能够将切入部设置在有效的位置上(即,在线圈卷线2中从连结部18分离的部分上设置2个,在靠近连结部18的部分上设置一个),因此,特别优选。
另外,芯构件6、8可以不具有磁心部62、72。在此情况下,芯构件6、8为所谓的U型芯,线圈卷线2为空芯线圈。此外,芯构件6、8可以是:一个为E型芯,另一个为I型芯,也可以是:一个为U型芯,另一个为I型芯。
另外,线圈卷线2的线圈构件的数量可以是2个以上。
另外,变压器204和DC-DC转换器201的结构不局限于图10。对于变压器204而言,可以为例如图11所示的结构。即,可以为在一对芯构件220、222之间夹持卷绕有线圈卷线2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卷绕有线圈卷线230的线圈用绕线管232的结构。线圈卷线230为在C字形状的线圈构件的两端设置端部的线圈卷线,与线圈卷线2的第1线圈构件10及第2线圈构件12同样地具有3个切口部。线圈用绕线管232为使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变短的线圈用绕线管,但是,不具有相当于突起部56的部分。在此情况下,优选以形成有爪部的一端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线圈用绕线管232和线圈用绕线管4。通过这样进行配置,能过经由爪部使线圈卷线230和线圈卷线2不接触,并且能够将线圈用绕线管232的固定用脚部固定在一个芯构件220上,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固定在另一个芯构件222上。
另外,在DC-DC转换器201中,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部件并不局限于变压器204。例如,也可以在输出平滑化电路206的扼流线圈208中使用。
Claims (11)
1.一种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是具备筒状部并且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其中,所述筒状部上将卷绕导电性线圈卷线,
所述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
多个所述线圈构件分别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在该多个线圈构件中该切入部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在所述筒状部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第1及第2绝缘部,
所述筒状部以所述第1绝缘部穿通所述切入部的方式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所述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所述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在所述第1绝缘部和所述第2绝缘部之间夹入所述线圈卷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第1绝缘部。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
在所述第1绝缘部穿通所述切入部时所述突起部穿通所述突起插入部,在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时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线圈构件彼此之间。
4.一种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
是在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上卷绕、并且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的导电性线圈卷线,
在所述筒状部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第1及第2绝缘部,
所述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
多个所述线圈构件分别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在该多个线圈构件中该切入部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所述第1绝缘部穿通所述切入部,所述筒状部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
所述线圈卷线通过在所述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所述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筒状部相对地转动,从而被夹入到所述第1绝缘部和所述第2绝缘部之间。
5.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是具备具有筒状部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和在所述筒状部上卷绕的导电性线圈卷线、且从所述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的线圈部件,
所述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
多个所述线圈构件分别具有内周边的一部分朝向外方切入的切入部,在该多个线圈构件中该切入部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在所述筒状部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第1及第2绝缘部,
所述筒状部以所述第1绝缘部穿通所述切入部的方式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所述第1绝缘部从最外侧的所述线圈构件中拔出的状态下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在所述第1绝缘部和所述第2绝缘部之间夹入所述线圈卷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第1绝缘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
在所述第1绝缘部穿通所述切入部时所述突起部穿通所述突起插入部,在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时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线圈构件彼此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所述磁性体芯构件。
9.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10.一种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压器。
11.一种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08102A JP4706736B2 (ja) | 2008-08-12 | 2008-08-12 |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巻線、及びコイル部品 |
JP2008208102 | 2008-08-12 | ||
JP2008-208102 | 2008-08-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1025A true CN101651025A (zh) | 2010-02-17 |
CN101651025B CN101651025B (zh) | 2012-08-22 |
Family
ID=41208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664121A Active CN101651025B (zh) | 2008-08-12 | 2009-08-12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48344B2 (zh) |
EP (1) | EP2154695B1 (zh) |
JP (1) | JP4706736B2 (zh) |
CN (1) | CN101651025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14511A (zh) * | 2010-04-08 | 2011-10-12 | 和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 变压器二次侧铜板圈制作方法及其产品 |
CN102782781A (zh) * | 2010-03-05 | 2012-11-14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线圈的端子构造 |
CN103985527A (zh) * | 2013-02-07 | 2014-08-13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空套筒和导电片的组合结构、中空套筒及导电片 |
CN105206397A (zh) * | 2014-06-16 | 2015-12-30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线圈组件和包括该线圈组件的供电单元 |
US9378885B2 (en) | 2012-03-27 | 2016-06-28 | Pulse Electronics, Inc. | Flat coil windings, and inductive devices and electronics assemblies that utilize flat coil windings |
CN106158239A (zh) * | 2014-09-11 | 2016-11-23 | 株式会社搜路研 | 线圈组件和包括该线圈组件的电源设备 |
CN109997204A (zh) * | 2016-12-21 | 2019-07-09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线圈元件和线圈用绝缘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467456B2 (en) * | 2009-08-18 | 2023-08-09 | The Lubrizol Corporation | Lubricating method |
JP5273192B2 (ja) * | 2011-04-08 | 2013-08-28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JP5333504B2 (ja) | 2011-04-08 | 2013-11-06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JP5479522B2 (ja) * | 2012-04-17 | 2014-04-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JP2015188033A (ja) * | 2014-03-27 | 2015-10-2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薄型コイル及びトランス |
JP6798434B2 (ja) * | 2017-06-29 | 2020-12-0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6955924B2 (ja) * | 2017-07-19 | 2021-10-27 | Nj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エッジワイズ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エッジワイズコイル部品用絶縁部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89524A (en) * | 1956-02-21 | 1959-06-02 | Bell Telephone Labor Inc | Miniature inductive assembly |
US3036246A (en) * | 1958-08-18 | 1962-05-22 | Comar Electric Company | Solenoid insert bobbin |
US3328736A (en) * | 1965-03-12 | 1967-06-27 | Western Electric Co | Bobbin and terminal structures for electrical coils |
US3457534A (en) * | 1967-05-23 | 1969-07-22 | Hermetic Coil Co Inc | Electrical coil |
JPS5222550A (en) | 1975-08-15 | 1977-02-19 | Hitachi Seiko Kk | A*c* arc welding starting method |
US4347493A (en) * | 1977-02-28 | 1982-08-31 | Emhart Industries, Inc. | Coil assembly |
US4662572A (en) * | 1982-12-03 | 1987-05-05 | At&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of forming inductor coils with mechanically coupleable bobbins |
US4745388A (en) * | 1987-02-02 | 1988-05-17 |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At&T Bell Laboratories | Transformer with wire lead isolation slots |
DE4136005C1 (zh) * | 1991-10-31 | 1992-10-29 | Siemens Ag, 8000 Muenchen, De | |
JPH082987Y2 (ja) * | 1992-08-17 | 1996-01-29 |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 薄型トランス用ベース |
JPH06151207A (ja) | 1992-11-09 | 1994-05-31 | Tdk Corp | コイル及び該コイルを用いた電源トランス |
US5684445A (en) * | 1994-02-25 | 1997-11-04 | Fuji Electric Co., Ltd. | Power transformer |
EP0820072B1 (en) * | 1996-07-17 | 1999-01-27 | MAGNETEK S.p.A. | Ultra-flat magnetic device for electronic circuits |
KR100302951B1 (ko) | 1997-06-13 | 2001-11-30 | 이근범 | 트랜스 |
EP0901136B1 (en) | 1997-09-04 | 2003-06-25 | TDK Corporation | Inductance device with gap |
US6060974A (en) * | 1998-09-29 | 2000-05-09 | Compag Computer Corporation | Header plate for a low profile surface mount transformer |
JP2000164430A (ja) | 1998-11-30 | 2000-06-16 | Togo Seisakusho Corp | トランス用巻線 |
IL136301A (en) * | 2000-05-22 | 2005-09-25 | Payton Planar Magnetics Ltd | Method of insulating a planar transformer printed circuit and lead frame windings forms |
JP3726688B2 (ja) | 2001-02-14 | 2005-12-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319510A (ja) * | 2001-04-20 | 2002-10-31 | Fdk Corp | 巻線部品 |
JP3946065B2 (ja) * | 2002-03-19 | 2007-07-18 | Tdk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 |
JP3910087B2 (ja) * | 2002-03-19 | 2007-04-25 | Tdk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 |
JP4356928B2 (ja) | 2004-01-30 | 2009-11-04 | Tdk株式会社 | 折畳みコイル、折畳みコイル用ボビンおよび折畳み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US20080296426A1 (en) * | 2007-06-01 | 2008-12-04 | Cairns James L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flexible lines |
-
2008
- 2008-08-12 JP JP2008208102A patent/JP4706736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8-06 US US12/536,883 patent/US7948344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8-07 EP EP09167425.9A patent/EP2154695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8-12 CN CN2009101664121A patent/CN101651025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2781A (zh) * | 2010-03-05 | 2012-11-14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线圈的端子构造 |
CN102214511A (zh) * | 2010-04-08 | 2011-10-12 | 和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 变压器二次侧铜板圈制作方法及其产品 |
US9378885B2 (en) | 2012-03-27 | 2016-06-28 | Pulse Electronics, Inc. | Flat coil windings, and inductive devices and electronics assemblies that utilize flat coil windings |
CN103985527A (zh) * | 2013-02-07 | 2014-08-13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空套筒和导电片的组合结构、中空套筒及导电片 |
CN103985527B (zh) * | 2013-02-07 | 2016-09-07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空套筒和导电片的组合结构、中空套筒及导电片 |
CN105206397A (zh) * | 2014-06-16 | 2015-12-30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线圈组件和包括该线圈组件的供电单元 |
CN107946049A (zh) * | 2014-06-16 | 2018-04-20 | 株式会社搜路研 | 线圈组件和包括该线圈组件的供电单元 |
CN106158239A (zh) * | 2014-09-11 | 2016-11-23 | 株式会社搜路研 | 线圈组件和包括该线圈组件的电源设备 |
US9865390B2 (en) | 2014-09-11 | 2018-01-09 | Solum Co., Ltd. | Coil component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6158239B (zh) * | 2014-09-11 | 2018-03-13 | 株式会社搜路研 | 线圈组件和包括该线圈组件的电源设备 |
CN109997204A (zh) * | 2016-12-21 | 2019-07-09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线圈元件和线圈用绝缘部件 |
CN109997204B (zh) * | 2016-12-21 | 2021-01-0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线圈元件和线圈用绝缘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948344B2 (en) | 2011-05-24 |
EP2154695A3 (en) | 2012-04-11 |
US20100039204A1 (en) | 2010-02-18 |
CN101651025B (zh) | 2012-08-22 |
JP4706736B2 (ja) | 2011-06-22 |
JP2010045188A (ja) | 2010-02-25 |
EP2154695A2 (en) | 2010-02-17 |
EP2154695B1 (en) | 2013-10-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51025B (zh)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
CN101651026B (zh)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
EP1722381B1 (en) | Coil and bobbin for coil | |
CN103680860B (zh) | 变压器 | |
JP6458678B2 (ja) | コイルユニット | |
CN103827996B (zh) |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
US20080129131A1 (en) | Motor | |
CN107004496B (zh) | 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 | |
CN103238266B (zh) | 双转子马达 | |
US20170243694A1 (en) | Winding unit | |
CN105917556B (zh) | 旋转电机定子 | |
CN101807825A (zh) | 用于交流电电机的定子 | |
CN108370185B (zh) | 定子和旋转电机 | |
JP4066840B2 (ja) | トランス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EP3127741B1 (en) | Vehicle | |
CN106663976A (zh) | 定子组装方法以及定子 | |
JP5888542B2 (ja) | 共鳴コイル保持部材、共鳴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 |
CN107852054B (zh) | 定子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202696323U (zh) | 外转子型马达 | |
CN106464095B (zh) | 刷架装置以及搭载该刷架装置的dc电机 | |
CN104576000B (zh) | 线圈装置 | |
US4424505A (en) | Electric coil assembly | |
CN212032855U (zh) | 大功率车载充电变压器装置的变压器组件 | |
KR102566024B1 (ko) | 차량용 구동모터의 보빈 | |
JP2003339130A (ja)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