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1026B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51026B CN101651026B CN2009101664136A CN200910166413A CN101651026B CN 101651026 B CN101651026 B CN 101651026B CN 2009101664136 A CN2009101664136 A CN 2009101664136A CN 200910166413 A CN200910166413 A CN 200910166413A CN 101651026 B CN101651026 B CN 1016510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bobbin
- cylindrical portion
- spiral
- side eng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3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用绕线管(4),其具备将卷绕线圈卷线(2)的筒状部(40)。线圈卷线(2)通过连结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10、12)而成。沿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且从筒状部(40)的一端侧将筒状部(40)插入到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中。在筒状部(40)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法兰部(46、47),在法兰部(47)的与线圈构件(12)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接合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如果预先将筒状部(40)插入到线圈构件(10、12)中,那么绕线管侧接合部(54)与形成在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上的卷线侧接合部(36)相接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搭载部件,已知有将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或将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的DC-DC转换器。在DC-DC转换器上安装有线圈部件,且作为安装在DC-DC转换器上的线圈部件已知有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如图2所示,日本特开2005-21731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线圈卷线和筒状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线圈用绕线管插入到线圈卷线的内侧。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的线圈部件中,线圈用绕线管在插入到线圈卷线中的状态下,相对于线圈卷线发生转动。因此,在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产生了晃动,在这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可以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的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为目的。
本发明的线圈用绕线管为具备筒状部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在筒状部上将卷绕导电性线圈卷线,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筒状部从该筒状部的一端侧且沿着该筒状部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筒状部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绝缘部,在该绝缘部的与线圈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接合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的绕线管侧接合部,绕线管侧接合部与卷线侧接合部相接合,该卷线侧接合部形成在筒状部最初所插入的线圈构件的与绝缘部相对的面上。
在该线圈用绕线管中,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一端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通过插入,在筒状部的另一端设置的绝缘部的面靠近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面。通过进一步的插入,还使形成在绝缘部的面上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和形成在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面上的卷线侧接合部接合。于是,抑制了线圈用绕线管的转动,因此,能够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筒状部以使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的方式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插入筒状部之后,通过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突起部位于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并且绕线管侧接合部与卷线侧接合部接合。在此情况下,在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能够将突起部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抑制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线圈用绕线管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另外,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可以防止线圈构件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发生短路。
另外,优选,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凸状的,卷线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在此情况下,由于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嵌合到成为凹状或者贯通孔的卷线侧接合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卷线侧接合部是凸状的。在此情况下,由于凸状的卷线侧接合部嵌合到成为凹状或者贯通孔的绕线管侧接合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从中心轴线的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并且,在绝缘部的、和与线圈构件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地设置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与磁性体芯构件卡定的脚部。在此情况下,通过将脚部卡定在磁性体芯构件上,能够对线圈用绕线管相对于磁性体芯构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磁性体芯构件的线圈用绕线管的晃动。
本发明的线圈卷线为在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上卷绕的导电性线圈卷线,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筒状部从该筒状部的一端侧且在该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筒状部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绝缘部,在该绝缘部的与线圈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与线圈卷线接合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与绝缘部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可与绕线管侧接合部接合的卷线侧接合部。
在该线圈卷线中,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伴随着插入的进行,设置在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绝缘部的面靠近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面。并且,形成在绝缘部的面上的绕线管侧接合部与形成在线圈构件的面上的卷线侧接合部接合。于是,抑制了线圈用绕线管的转动,因此,能够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在筒状部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时,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在插入筒状部之后,通过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突起部位于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并且卷线侧接合部与绕线管侧接合部接合。在此情况下,在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能够将突起部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抑制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线圈用绕线管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另外,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可以防止线圈构件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发生短路。
另外,优选,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凸状的,卷线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在此情况下,由于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嵌合到成为凹状或者贯通孔的卷线侧接合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卷线侧接合部是凸状的。在此情况下,由于凸状的卷线侧接合部嵌合到成为凹状或者贯通孔的绕线管侧接合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和与绝缘部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凸部,凸部位于线圈构件的另一端部。在此情况下,如果使筒状部在从狭缝朝向线圈构件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的突起部将会挂在从线圈构件的表面突出的凸部上,阻止筒状部的转动。因此,线圈用绕线管的转动方向被唯一地确定,因此,能够可靠且准确地连结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为具备具有筒状部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和在筒状部上卷绕的导电性线圈卷线的线圈部件,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筒状部从该筒状部的一端侧且在该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筒状部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绝缘部,在该绝缘部的与线圈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与线圈卷线接合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与绝缘部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可与绕线管侧接合部接合的卷线侧接合部。
在该卷线部件中,将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从一端侧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通过插入,设置在筒状部的另一端的绝缘部的面靠近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面。通过进一步的插入,还使形成在绝缘部的面上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和形成在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面上的卷线侧接合部接合。于是,抑制了线圈用绕线管的转动,因此,能够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筒状部以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的方式插入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在插入筒状部之后,通过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突起部位于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并且绕线管侧接合部和卷线侧接合部相接合。在此情况下,在突起部穿通突起插入部的状态下,使筒状部相对于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从而能够将突起部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抑制在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线圈用绕线管的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另外,伸入到线圈构件和线圈构件之间的突起部可以防止线圈构件彼此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发生短路。
另外,优选,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凸状的,卷线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在此情况下,由于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嵌合到成为凹状或者贯通孔的卷线侧接合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卷线侧接合部是凸状的。在此情况下,由于凸状的卷线侧接合部嵌合到成为凹状或者贯通孔的绕线管侧接合部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
另外,优选,在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线圈构件的、和与绝缘部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凸部,凸部位于线圈构件的另一端部。在此情况下,如果使筒状部在从狭缝朝向线圈构件的另一端的方向上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的突起部将会挂在从线圈构件的表面突出的凸部上,阻止筒状部的转动。因此,线圈用绕线管的转动方向被唯一地确定,因此,能够可靠且准确地连结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
另外,优选,线圈用绕线管从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在绝缘部的和与线圈构件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地设置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卡定在磁性体芯构件上的脚部。在此情况下,通过将脚部卡定在磁性体芯构件上,能够使线圈用绕线管相对于磁性体芯构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抑制相对于磁性体芯构件的线圈用绕线管的晃动。
另外,优选,还具备磁性体芯构件。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晃动降低了的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被一对磁性体芯构件夹住而形成的线圈部件。
本发明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线圈部件。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降低了的变压器。
本发明的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变压器。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降低了的DC-DC转换器。
本发明的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线圈部件。能够得到其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降低了的DC-DC转换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降低线圈用绕线管和线圈卷线之间的晃动的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3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用绕线管的俯视图和仰视图。
图5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6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7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8为表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9为图1的线圈部件1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图10的DC-DC转换器所具备的变压器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a)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俯视图,图2(b)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仰视图,图3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卷线的侧视图。图4(a)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用绕线管的俯视图,图4(b)为图1的线圈部件所具备的线圈用绕线管的仰视图。
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为用于电感元件、开关电源装置、噪声滤波器、转换器等中使用的部件。线圈部件1具备:线圈卷线2、卷绕有线圈卷线2的线圈用绕线管4、一对芯构件(磁性体芯构件)6、8。
线圈卷线2为将隔开有间隔而并联设置的有端环状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沿规定的卷绕方向以连结的方式连结而成的线圈卷线。
如图2所示,有端环状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呈现所谓的C字形,在中央具有圆形形状的开口14、16。另外,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为从内周延伸至外周的狭缝20、22。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以开口14、16连通的方式重叠。而且,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在狭缝20和狭缝(突起插入部)22的位置偏移的状态下(即,以它们不连通的方式)重叠。因此,第1线圈构件10的另一端部与第2线圈构件12的一端部重叠。
在第1线圈构件10的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从开口14的中心轴线方向朝向外方突出的第1端子部24,第1线圈构件10的另一端部经由U字形状的连结部18而与第2线圈构件12的一端部连结。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另一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从开口16的中心轴线方向朝向外方突出的第2端子部26。
在这样的结构的线圈卷线2中,第1端子部24成为线圈卷线2的起始端,第2端子部26成为线圈卷线2的终端。在第1端子部24输入的电力按照第1线圈构件10、连结部18、第2线圈构件12的顺序流动,并从第2端子部26输出。
在第1线圈构件10的内周边,形成有朝向外方切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切入部30、31、32。切入部30~32沿着开口14的圆周方向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而进行配置。从开口14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0的线与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1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0的线与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2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1的线与连结开口14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2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
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内周边,形成有朝向外方切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切入部33、34、35。切入部33~35沿着开口16的圆周方向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而进行配置。从开口1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3的线与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4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3的线与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5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4的线与连结开口16的中心轴线和切入部35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即,第2线圈构件12的切入部33~35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32重叠。
切入部30~35在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如果从开口14、16的中心轴线方向看,那么,切入部30~35沿着开口14、16的周边具有规定的宽度,在开口14、16的径向具有规定的深度。另外,如果从开口14、16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那么,切入部30、33与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平行地延伸。
但是,认为:由于切入部30~35的形成,在切入部30~35的周围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变细,电阻增加。由于电阻的增加是发热等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避免电阻的增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U字形状的连结部18一体化的第1线圈构件10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切入部30,同样地,在与连结部18一体化的第2线圈构件12的一端部形成有切入部33,从而确保在切入部30、33的形成区域中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截面积)。另外,将一部分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增大,并在该宽度增大的部分形成切入部31、32、34、35,从而确保在切入部31、32、34、35的形成区域中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确保切入部30~35的形成区域中的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宽度,并抑制因为由宽度和厚度所决定的各线圈构件10、12的截面积的减少而造成的电阻的增加。
如图2(b)和图3所示,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用于接合线圈卷线2和后述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卷线侧接合部36。卷线侧接合部36呈一端封闭且另一端开口的圆筒状,并从与第1线圈构件10相对的表面12a朝向第1线圈构件10突出。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在位于表面12a的相反侧的背面12b呈开口形状,因此,从背面12b侧看时,卷线侧接合部36是凹陷的。即,卷线侧接合部36被构成为:从背面12b侧看时为凹部,从表面12a侧看时为凸部。
具有以上的结构的线圈卷线2可以通过对一块电气传导性高的基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更具体地而言,由铜板、铝板等的基板通过冲压加工而得到第1端子部24、与第1端子部24连接的第1线圈构件10、第2线圈构件12、与第2线圈构件12连接的第2端子部26、连结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I字形状的连结部18。并且,通过使连结部18弯曲为U字形状而使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重叠。于是,完成线圈卷线2。而且,线圈卷线2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弯曲线圈,可以是将线圈卷线之间、或者将线圈构件和连结部用螺钉紧固的线圈,也可以是将线圈卷线之间、或者将线圈构件和连结部焊接的线圈。另外,也可以用铆钉固定。
如图1所示,线圈卷线2卷绕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上。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呈两端为开口的圆筒状,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的中心轴线一致。筒状部40的外径达到可相对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滑动的大小,筒状部40的长度达到两端部从线圈卷线2突出的程度。
在筒状部40的一端突出地设置有用于防止线圈卷线和芯构件6的接触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爪部42、43、44。爪部42~44在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从筒状部40的外周突出,并且与筒状部40呈一体化。爪部42~44在筒状部40的圆周方向上以相互分离的状态配置。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2的线与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3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2的线与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4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150度。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3的线与连结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和爪部44的线所成的角度为约60度。
爪部42~44沿着筒状部40的外周具有规定的宽度,其宽度大小比切入部30~35的宽度仅仅小一点。另外,爪部42~44在筒状部40的径向上具有规定的深度,其深度大小比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的深度仅仅小一点。这样大小的爪部42~44在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可以插入到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中。
在筒状部40的另一端突出地设置有用于防止线圈卷线和芯构件8的接触的2个法兰部(绝缘部)46、47。法兰部46、47在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从筒状部40的外周突出,并且与筒状部40呈一体化。法兰部46、47具有长边方向,如图4所示,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线圈用绕线管4时,法兰部46和法兰部47以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并联设置,且在其间夹有筒状部40。法兰部46与位于爪部42和爪部43之间的筒状部40的外周面连接,法兰部47与位于爪部42和爪部44之间的筒状部40的外周面连接。
在法兰部46的沿长边方向相对的两端,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4与芯构件8卡定的固定用脚部(脚部)48、49。另外,在法兰部47的沿长边方向相对的两端,也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将线圈用绕线管4与芯构件8卡定的固定用脚部(脚部)50、51。
在法兰部46中,沿着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表面和背面46a、46b分别为大致平坦的面。在法兰部47中,沿着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的表面和背面47a、47b也分别为大致平坦的面。表面46a、47a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相接触,背面46b、47b与后述的芯构件8相接触。
在法兰部46中,位于爪部42侧的角部52被施以倒角。通过对角部52进行倒角,在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连结时,能够防止线圈用绕线管4挂到第2线圈构件12上,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连结。
在法兰部47中,位于爪部44侧的角部上突出地设置有圆柱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绕线管侧接合部54从法兰部47的表面47a突出,具有可嵌合到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的凹陷中的大小。
在筒状部40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防止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的接触的突起部56。突起部56为角柱状,从筒状部40的外周沿着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突起部56的棱线部以不损伤线圈卷线2的方式被施以倒角。另外,基于相同的理由,突起部56的前端被弄圆。从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看时(参照图1),突起部56和爪部42~44之间、以及突起部56和法兰部46、47之间的距离,比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各自的厚度大。另外,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突起部56位于爪部42和法兰部46之间,并与爪部42平行地延伸。另外,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时的爪部42和突起部56之间的距离,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3和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参照图2)。
如图4所示,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看具有以上结构的线圈用绕线管4时,筒状部40、爪部42~44、突起部56、以及法兰部46、47相互不具有重叠部分。因此,线圈用绕线管4能够通过使用金属模对绝缘性树脂进行注射成形(injection molding)而容易地制造。
如图1所示,对卷绕有线圈卷线2的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筒状部40的两端夹持的方式配置有一对芯构件6、8。在被一对芯构件6、8夹持的状态下,第1及第2端子部24、26和固定用脚部48~51从芯构件6、8突出(参照图9)。
芯构件6、8为通过将铁素体粉末压粉成形而得到的所谓的E型芯。更加具体地来说,芯构件6由具有长边方向的平板状的基部60、在基部60的一个主面的中央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磁心部62、和在基部60的两端突出地设置的脚部64、66所构成。芯构件8由具有长边方向的平板状的基部70、在基部70的一个主面的中央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磁心部72、和在基部70的两端突出地设置的脚部74、76所构成。
芯构件6的磁心部62从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的一端插入到筒状部40内,芯构件8的磁心部72从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的另一端插入到筒状部40内。磁心部62和磁心部72在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内相互接触。在将磁心部62、72插入到筒状部40内的状态下,芯构件6的脚部64、66和芯构件8的脚部74、76也接触。
芯构件6的基部6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相接触。另外,芯构件8的基部7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47的背面46b、47b相接触。并且,在基部70中,沿长边方向且与一个主面垂直的一对侧面70b、70c上,卡定有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芯构件6和芯构件8通过粘结胶带80、82而连结。
接着,对线圈部件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5~8为表示线圈部件1的组装工序的图。图5(a)、图6(a)、图7(a)和图8(a)为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侧观察线圈部件1时的图,图5(b)、图6(b)、图7(b)和图8(b)为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侧观察线圈部件1时的图。
首先,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线圈卷线2的内侧。图5为表示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线圈卷线2中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使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一端面相对。并且,使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的位置与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3重合。通过使这些位置重合,爪部43定位于切入部31、34上,爪部44定位于切入部32、35上。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和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的位置也一致。在定位后,使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相对地移动,并在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中。伴随着筒状部40的插入,爪部42~44穿通切入部30~35,突起部56穿通狭缝22。
如果预先插入筒状部40,则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47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相接触。于是,线圈用绕线管4的进一步的进入变得不可能。在该状态下,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32稍微突出。另外,突起部56位于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
其次,使线圈用绕线管4相对于线圈卷线2相对地转动。图6为表示使线圈用绕线管4相对于线圈卷线2转动约60度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握持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使线圈用绕线管4在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时呈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如果开始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脱离,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的角部52与第2线圈构件12中的狭缝22旁边的角部84相接触。法兰部46的角部52被施以倒角,因此,法兰部46的角部52不会挂在第2线圈构件12的角部84上,平滑地进行转动。而且,为了达到更加平滑地转动的目的,优选,如图6(b)所示,对第2线圈构件12的角部84也预先弄圆。
另外,如果从图5的状态将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时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则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脱离,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4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2脱离。如果进一步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4嵌合到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中。
另外,如果从图5的状态将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抑制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接触。
而且,如果从图5的状态以反方向(即,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向左旋转的方式)转动线圈用绕线管4,那么不久之后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与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相接触,线圈用绕线管4的转动被阻止。这样,卷线侧接合部36起到防止线圈用绕线管4向反方向转动的目的。
其次,进一步使位于图6的位置的线圈用绕线管4转动。图7为表示使线圈用绕线管4从图6进一步转动约60度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握持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使线圈用绕线管4在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时呈向右旋转的方式进行转动。这样,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嵌合到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2中。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嵌合到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中,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4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脱离。
其次,进一步使位于图7的位置的线圈用绕线管4转动。图8为表示使线圈用绕线管4从图7进一步转动约30度的状态的图。
更加具体地来说,握持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将线圈用绕线管4以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看向右旋转的方式进一步转动。这样,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2脱离。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脱离。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转动线圈用绕线管4,那么线圈用绕线管4的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嵌合到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的凹陷中。于是,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相互定位。此时,从第1线圈构件10的表面10a侧看,则如图8(a)所示,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位于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1、32之间。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3、44夹在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的中间并位于此。因此,成为在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和法兰部46、47之间夹持线圈卷线2的状态。而且,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位于与连结部18大致相对的位置。在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中,从连结部18分离的部分由于振动等而易于发生弯曲。通过在这样的部分介有突起部56,能够可靠地防止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的接触。
通过以上的工序,完成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的连结。
其次,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用一对芯构件6、8夹持连结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于是,芯构件6、8的磁心部62、72插入到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内,芯构件6的脚部64、66与芯构件8的脚部74、76相接触,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被芯构件8的基部70的侧面70b、70c卡定。另外,芯构件6的基部6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相接触,芯构件8的基部70的一个主面与线圈用绕线管4的法兰部46、47的背面46b、47b相接触。然后,通过用粘结胶带80、82将芯构件6的脚部64、66和芯构件8的脚部74、76固定,完成图9所示的线圈部件1。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线圈部件1,以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穿通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的方式,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插入到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开口14、16中。然后,使爪部42~44从第1线圈构件10突出后,使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相对于线圈卷线2相对地转动。于是,爪部42~44从切入部30~35脱离,与法兰部46、47一起夹持线圈卷线2。因此,在芯构件6和线圈卷线2之间介有爪部42~44,在芯构件8和线圈卷线2之间介有法兰部46、47,因此,芯构件6、8和线圈卷线2接触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的情况下提高线圈卷线2的绝缘性。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线圈用绕线管4的3个爪部42~44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进行设置。通过以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多个爪部,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线圈卷线2和芯构件6、8的接触,因此,可以可靠地提高线圈卷线2的绝缘性。
另外,在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设置有相对于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56。如果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穿通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切入部30~35,那么突起部56穿通第2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然后,通过使筒状部40相对于线圈卷线2相对地转动,能够经由狭缝22而使突起部56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突起部56防止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线圈构件彼此接触而造成短路。另外,伸入到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突起部56抑制在筒状部4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移动,因此,能够降低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线圈用绕线管4的凸状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嵌合到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的凹陷中。于是,抑制线圈构件的转动,且在筒状部40的径向上也不会发生相对于线圈用绕线管4的线圈卷线2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卷线2的晃动。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朝向第1线圈构件10凸出。并且,该卷线侧接合部36设置在第2线圈构件12的另一端部即狭缝22的旁边。于是,在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插入到狭缝22中、并且使线圈用绕线管4以与期望的方向相反地转动的情况下,突起部56会与卷线侧接合部36相接触,由此,阻止线圈用绕线管4的转动。因此,线圈用绕线管4的转动方向被唯一地决定,所以,能够可靠且正确地连结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卷线侧接合部36呈有底的圆筒状。当卷线侧接合部36为无底的圆筒状的情况下,在第2线圈构件12上开孔,因此,第2线圈构件12的电阻增加。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卷线侧接合部36成为有底的圆筒状,能够抑制第2线圈构件12的电阻的增加。
另外,在线圈部件1中,固定用脚部48~51从法兰部46、47突出,固定用脚部48~51在芯构件8的侧面70b、70c上卡定。于是,不会发生相对于芯构件8的线圈用绕线管4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线圈用绕线管4的晃动。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进行说明。图10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201的立体图。
图10所示的DC-DC转换器201是搭载于汽车上的部件,具备输入平滑化电路202、变流器电路203、变压器204、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和输出平滑化电路206。
输入平滑化电路202与作为汽车的电池的直流电源(图中没有表示)连接,将从直流电源供给的电力平滑化并输出。变流器电路203与输入平滑化电路202连接,将从输入平滑化电路202供给的平滑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变压器204与变流器电路203连接,调整变流器电路203的输出电力。变压器204具有卷绕有1次侧线圈卷线的线圈用绕线管和卷绕有2次侧线圈卷线的线圈用绕线管,在至少一个线圈用绕线管和在它上面卷绕的线圈卷线上,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
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与变压器204连接,对变压器204的输出电力进行整流。输出平滑化电路206与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连接,使全波整流电路单元205的输出电力平滑化。输出平滑化电路206具有平滑化电容207和扼流线圈208,还具有控制变流器电路203的控制器(图中没有表示)和电流传感器(图中没有表示)。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DC-DC转换器201具备变压器204,该变压器204具有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因此,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提高且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降低的变压器204,并且能够得到线圈卷线的绝缘性提高且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降低的DC-DC转换器201。
在搭载于汽车上的DC-DC转换器201中,存在以下可能:如果变压器204中所使用的线圈卷线的绝缘性不充分,则由于发动机的振动或行驶时的摇晃而产生线圈卷线彼此的接触及线圈卷线和芯构件的接触,从而造成短路。如果扩大线圈卷线之间、以及线圈卷线和芯构件之间的距离,则可以解决该问题,但是,此时会扩大变压器204以及DC-DC转换器201的大小,不能达到小型化的目的。如果在变压器204中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则能够抑制形成线圈卷线2的第1线圈构件10和第2线圈构件12之间的接触,并且能够抑制线圈卷线2和覆盖线圈卷线2的构件210之间的接触。另外,也难以产生由于振动造成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线圈卷线2之间的晃动。因此,能够得到由振动及摇晃造成的动作不良减少的小型的变压器204和DC-DC转换器201。
以上,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显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第2线圈构件12的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为在厚度方向贯通第2线圈构件12的贯通孔。
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为从第2线圈构件12的背面12b向外方突出的部分。即,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是在背面12b呈现凸状的部分。在此情况下,为了接合卷线侧接合部36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绕线管侧接合部54,有必要使绕线管侧接合部54在表面47a呈现为凹状。更加具体地来说,有必要使绕线管侧接合部54成为从法兰部47的表面47a朝向背面47b凹陷的形状。
另外,卷线侧接合部36可以不从第2线圈构件12的表面12a朝向第1线圈构件10突出。但是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线圈用绕线管4沿反方向转动,优选在第2线圈构件12上另外设置从表面12a突出的凸部。
另外,线圈用绕线管4的突起部56穿通线圈构件12的狭缝22,但是,可以在线圈构件12上另外设置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切口,使突起部56穿通该切口。
另外,第1线圈构件10的切入部30~32的角度并不局限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切入部。可以使角度全部相等,也可以使角度全部不同。例如,在将切入部配置在不具有转动对称性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在将线圈用绕线管4安装在线圈卷线2上的途中,线圈卷线2的切入部30~35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爪部42~44的全部不再重叠,因此,安装变得容易。而且,切入部33~35和爪部42~44的角度对应于切入部30~32的角度。
另外,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各自的切入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第1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者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但是,如果切入部的数量增加,那么难以确保第1及第2线圈构件10、12的截面积。如果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切入部的数量取为3个,那么能够确保截面积,并且能够将切入部设置在有效的位置上(即,在线圈卷线2中从连结部18分离的部分上设置2个,在靠近连结部18的部分上设置一个),因此,特别优选。
另外,芯构件6、8可以不具有磁心部62、72。在此情况下,芯构件6、8为所谓的U型芯,线圈卷线2为空芯线圈。此外,芯构件6、8可以是:一个为E型芯,另一个为I型芯,也可以是:一个为U型芯,另一个为I型芯。
另外,线圈卷线2的线圈构件的数量可以是2个以上。
另外,变压器204和DC-DC转换器201的结构不局限于图10。对于变压器204而言,可以为例如图11所示的结构。即,可以为在一对芯构件220、222之间夹持卷绕有线圈卷线2的线圈用绕线管4和卷绕有线圈卷线230的线圈用绕线管232的结构。线圈卷线230为在C字形状的线圈构件的两端设置端部的线圈卷线,与线圈卷线2的第1线圈构件10及第2线圈构件12同样地具有3个切口部。线圈用绕线管232为使线圈用绕线管4的筒状部40变短的线圈用绕线管,但是,不具有相当于突起部56的部分。在此情况下,优选以形成有爪部的一端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线圈用绕线管232和线圈用绕线管4。通过这样进行配置,能过经由爪部使线圈卷线230和线圈卷线2不接触,并且能够将线圈用绕线管232的固定用脚部固定在一个芯构件220上,将线圈用绕线管4的固定用脚部48~51固定在另一个芯构件222上。
另外,在DC-DC转换器201中,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线圈卷线2和线圈用绕线管4的部件并不局限于变压器204。例如,也可以在输出平滑化电路206的扼流线圈208中使用。
Claims (20)
1.一种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为具备筒状部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所述筒状部上卷绕导电性线圈卷线,
所述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
所述筒状部从该筒状部的一端侧且沿着该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
在所述筒状部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绝缘部,在该绝缘部的与所述线圈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接合所述线圈用绕线管和所述线圈卷线的绕线管侧接合部,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与卷线侧接合部相接合,该卷线侧接合部形成在所述筒状部最初所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的与所述绝缘部相对的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
所述筒状部以使所述突起部穿通所述突起插入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
在插入所述筒状部之后,通过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并且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与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凸状的,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是凸状的。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用绕线管,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并且,
在所述绝缘部的、和与所述线圈构件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地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线圈用绕线管卡定在所述磁性体芯构件上的脚部。
6.一种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
为在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的筒状部上卷绕的导电性线圈卷线,
所述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
所述筒状部从该筒状部的一端侧且在该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
在所述筒状部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绝缘部,在该绝缘部的与所述线圈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线圈用绕线管与所述线圈卷线接合的绕线管侧接合部,
在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的与所述绝缘部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接合的卷线侧接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
在所述筒状部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时,所述突起部穿通所述突起插入部,
在插入所述筒状部之后,通过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并且所述卷线侧接合部与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接合。
8.如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凸状的,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
9.如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是凸状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卷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的、和与所述绝缘部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位于该线圈构件的一个端部。
1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为具备具有筒状部的绝缘性线圈用绕线管和在所述筒状部上卷绕的导电性线圈卷线的线圈部件,
所述线圈卷线以在规定的卷绕方向上连结多个有端环状的线圈构件的方式连结,
所述筒状部从该筒状部的一端侧且在该筒状部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
在所述筒状部的另一端一体地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绝缘部,在该绝缘部的与所述线圈构件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线圈用绕线管与所述线圈卷线接合的绕线管侧接合部,
在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的与所述绝缘部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可与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接合的卷线侧接合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具有从内周朝向外周延伸的突起插入部,
所述筒状部以所述突起部穿通所述突起插入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线圈构件的开口中,
在插入所述筒状部之后,通过使所述筒状部相对于所述线圈卷线相对地转动,所述突起部位于所述线圈构件彼此之间,并且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和所述卷线侧接合部相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凸状的,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管侧接合部是凹状的或者是贯通孔,所述卷线侧接合部是凸状的。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所最初插入的所述线圈构件的、和与所述绝缘部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位于所述线圈构件的一个端部。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用绕线管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被磁性体芯构件夹住,
在所述绝缘部的和与所述线圈构件相对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突出地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线圈用绕线管卡定在所述磁性体芯构件上的脚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所述磁性体芯构件。
18.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19.一种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压器。
20.一种DC-DC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08097 | 2008-08-12 | ||
JP2008208097 | 2008-08-12 | ||
JP2008208097A JP4760874B2 (ja) | 2008-08-12 | 2008-08-12 | コイル巻線、及びコイル部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1026A CN101651026A (zh) | 2010-02-17 |
CN101651026B true CN101651026B (zh) | 2012-06-27 |
Family
ID=41210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664136A Active CN101651026B (zh) | 2008-08-12 | 2009-08-12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24133B2 (zh) |
EP (1) | EP2154696B1 (zh) |
JP (1) | JP4760874B2 (zh) |
CN (1) | CN1016510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14511A (zh) * | 2010-04-08 | 2011-10-12 | 和泰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 变压器二次侧铜板圈制作方法及其产品 |
JP5333504B2 (ja) * | 2011-04-08 | 2013-11-06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JP5273192B2 (ja) | 2011-04-08 | 2013-08-28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用ボビン、コイル部品、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US8917524B2 (en) * | 2012-02-06 | 2014-12-23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ulti-function inductor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JP5729405B2 (ja) * | 2013-02-22 | 2015-06-03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5915588B2 (ja) * | 2013-05-10 | 2016-05-1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KR102070051B1 (ko) * | 2013-06-17 | 2020-01-29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인덕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
JP6330311B2 (ja) * | 2013-12-17 | 2018-05-30 | Tdk株式会社 | 巻線部品及び電源装置 |
JP6269094B2 (ja) * | 2014-01-20 | 2018-01-31 | Tdk株式会社 | 電源装置 |
JP6614033B2 (ja) * | 2016-05-24 | 2019-12-04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源装置 |
JP6898092B2 (ja) * | 2016-12-21 | 2021-07-0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用絶縁部材 |
JP6798434B2 (ja) * | 2017-06-29 | 2020-12-0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KR102072065B1 (ko) * | 2018-08-24 | 2020-01-31 | 홍기철 | 코어리스(Coreless) 비접촉식 전류 계측 시스템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83068A (en) * | 1984-08-13 | 1986-04-15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Low profile magnetic structure in which one winding acts as support for second winding |
JP2005217311A (ja) * | 2004-01-30 | 2005-08-11 | Tdk Corp | コイルおよびコイル用ボビ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22550A (en) | 1975-08-15 | 1977-02-19 | Hitachi Seiko Kk | A*c* arc welding starting method |
US5010314A (en) * | 1990-03-30 | 1991-04-23 | Multisource Technology Corp. | Low-profile planar transformer for use in off-line switching power supplies |
JPH04111405A (ja) * | 1990-08-31 | 1992-04-13 | Nitto Denko Corp | プリントコイルおよびトランス |
JP3294300B2 (ja) * | 1991-12-12 | 2002-06-24 |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 電源トランス |
JPH06151207A (ja) | 1992-11-09 | 1994-05-31 | Tdk Corp | コイル及び該コイルを用いた電源トランス |
JP3437028B2 (ja) * | 1996-03-12 | 2003-08-18 | エヌイーシー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 薄型トランス |
DE69601460T2 (de) * | 1996-07-17 | 1999-06-24 | Magnetek S.P.A., Siena | Flache magnetische Anordnung für elektronische Schaltungen |
KR100302951B1 (ko) | 1997-06-13 | 2001-11-30 | 이근범 | 트랜스 |
DE69815771D1 (de) | 1997-09-04 | 2003-07-31 | Tdk Corp | Induktanz-Vorrichtung mit Luftspalt |
JP2000164430A (ja) | 1998-11-30 | 2000-06-16 | Togo Seisakusho Corp | トランス用巻線 |
JP3690725B2 (ja) * | 2000-03-21 | 2005-08-31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JP3726688B2 (ja) | 2001-02-14 | 2005-12-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910087B2 (ja) * | 2002-03-19 | 2007-04-25 | Tdk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 |
JP2004303864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Tdk Corp | 薄型トランス |
JP2004349562A (ja) * | 2003-05-23 | 2004-12-09 | Keihin Corp | トランス及びトランス用コイル |
JP3831368B2 (ja) * | 2003-09-25 | 2006-10-11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
US7717687B2 (en) * | 2007-03-23 | 2010-05-18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Scroll compressor with compliant retainer |
-
2008
- 2008-08-12 JP JP2008208097A patent/JP4760874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8-06 US US12/536,985 patent/US7924133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8-07 EP EP09167426A patent/EP2154696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8-12 CN CN2009101664136A patent/CN1016510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83068A (en) * | 1984-08-13 | 1986-04-15 | At&T Bell Laboratories | Low profile magnetic structure in which one winding acts as support for second winding |
JP2005217311A (ja) * | 2004-01-30 | 2005-08-11 | Tdk Corp | コイルおよびコイル用ボビ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51026A (zh) | 2010-02-17 |
US20100039207A1 (en) | 2010-02-18 |
EP2154696B1 (en) | 2013-01-30 |
JP4760874B2 (ja) | 2011-08-31 |
US7924133B2 (en) | 2011-04-12 |
EP2154696A3 (en) | 2012-04-11 |
JP2010045187A (ja) | 2010-02-25 |
EP2154696A2 (en) | 2010-0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51026B (zh)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
CN101651025B (zh) | 线圈用绕线管、线圈卷线、以及线圈部件 | |
EP1722381B1 (en) | Coil and bobbin for coil | |
CN107004496B (zh) | 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 | |
JP6458678B2 (ja) | コイルユニット | |
US8471666B2 (en) | Coil bobbin, coil component and switching power source apparatus | |
CN103827996B (zh) |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
US8536967B2 (en) | Coil bobbin, coil component and switching power source apparatus | |
CN106067703A (zh) | 绝缘体 | |
US8546992B2 (en) |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winding of motor stator | |
JP4066840B2 (ja) | トランス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EP3127741B1 (en) | Vehicle | |
CA1205155A (en) | Electric coil assembly | |
CN219227313U (zh) |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 |
JP2003339130A (ja) | 電動機の固定子 | |
CN211151757U (zh) | 电感类弹簧固定构造及碳刷架总成 | |
CN208174391U (zh) | 串激电机定子线架、串激电机定子及串激电机 | |
JP2003264108A (ja) | スパイラルコイルとトランス | |
KR20100102808A (ko) | 자동차용 교류발전기의 고정자 코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