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27313U -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27313U
CN219227313U CN202222561153.6U CN202222561153U CN219227313U CN 219227313 U CN219227313 U CN 219227313U CN 202222561153 U CN202222561153 U CN 202222561153U CN 219227313 U CN219227313 U CN 219227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ion
stator core
motor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611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晓灿
鲍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Del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611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27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27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27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电机包括定子铁芯;连接端子结构包括端板和连接端子;端板固定设置于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连接端子固定设置于端板上,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且用于连接外部电导线的第一端子连接部、设置于本体且用于连接定子线圈的第二端子连接部;端板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位于端板远离定子铁芯的一侧,连接端子固定设置于安装部,第一端子连接部和第二端子连接部大致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连接端子的设置基本没有增大电机的径向尺寸,同时保障较小的轴向尺寸,使得电机体积更小巧、紧凑。

Description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是一种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电机的定子线圈是用漆包线缠绕在定子绕线架上而形成,由于定子线圈需要通电,现有技术中,实现定子线圈电连接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不用连接端子,直接使用导出线结构,即电导线与漆包线电直接连接。第二种方式使用连接端子,连接端子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将连接端子固定在定子铁芯的外侧面,连接端子一端设置导电钩,另一端设置连接孔,导电钩用于与定子线圈电连接,连接孔用于与外接电导线连接,从而实现外接电导线与定子线圈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设置方式是将连接端子固定在定子铁芯的外侧面,使整个电机的径向尺寸增加。另一种形式是将连接端子固定在定子铁芯的端板上,虽然有利于抑制电机径向尺寸的增加,但增大了电机的轴向尺寸,也不利于电机整体体积的小型化。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电机体积不紧凑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所述电机包括定子铁芯;所述连接端子结构包括端板和连接端子;所述端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所述连接端子固定设置于所述端板上,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且用于连接外部电导线的第一端子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且用于连接定子线圈的第二端子连接部;所述端板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端板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一侧,所述连接端子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大致沿着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包括插槽,所述插槽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连接端子包括适于插入所述插槽的插入部,所述插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端板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插入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倒刺结构。
优选的,所述安装部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条导轨,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与所述导轨配合的配接部,所述配接部沿着所述导轨与所述安装部配接。
优选的,位于所述导轨之间的所述端板的端面相对所述导轨外侧的端板的端面形成凹部,所述本体伸入所述凹部。
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外侧面位于所述导轨的外侧面的径向外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与所述导轨之间的所述端板的端面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与所述本体连接处向着所述定子铁芯的内表面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不超过所述定子铁芯的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在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构造为贯穿所述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本体相连的钩子;或者,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构造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均构造为与所述本体相连的钩子;或者,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本体相连的电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第一端子连接部和第二端子连接部大致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从而连接端子的设置基本没有增大电机的径向尺寸,同时保障较小的轴向尺寸,使得电机体积更小巧、紧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一连接端子处于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连接端子处于装配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连接端子处于装配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一连接端子处于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该电机包括定子铁芯10;连接端子结构包括端板130和连接端子120。
定子铁芯10具有轴线,定子铁芯10的两个端侧分别设置有端板,其中一个端板130用于安装连接端子120。具体的,定子铁芯10的外轮廓大致呈中空的圆柱状,具有大致呈柱面的内表面12和外表面,还包括连接在内表面12和外表面之间的端面,端板130固定在定子铁芯10的其中一个端面上。在具体实施例中,端面大致垂直于定子铁芯10的轴线。
端板130具有环形的外壁面和内壁面,当端板130固定在定子铁芯10上,端板130的环形内壁面与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齐平,端板130的环形外壁面与定子铁芯10的外表面齐平,端板130的内端面与定子铁芯10的端面固定连接。“内”是指相对靠近定子铁芯的一侧,“外”是相对远离定子铁芯的一侧。
端板130包括用于安装连接端子120的安装部,安装部位于端板130远离定子铁芯10的一侧,连接端子120固定设置在安装部上。当连接端子120设置在安装部上时,连接端子120和定子铁芯10分别位于端板130的相对侧,在轴向方向上,定子铁芯130、端板130和连接端子120依次排布。如此,连接端子120的设置基本不增加电机的最大径向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可以是提前成型的,然后再将连接端子与安装部连接。安装部也可以是与连接端子一体成型的。
本实施例中示例性的电机为无刷电机,其它可用到该连接端子结构的电机亦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连接端子120具体包括本体123和设置于本体123上的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其中,第一端子连接部122用于连接外部电导线,第二端子连接部124用于连接定子线圈40。具体的,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均为导电材料,可以是金属铁,也可以是铝。
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大致沿着定子铁芯10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相比现有技术中沿着轴向方向排布,电机的轴向尺寸得到抑制;同时,由于连接端子120设置在端板130远离定子的一侧,也基本没有增大径向尺寸,采用该连接端子结构的电机的整机尺寸更小、更紧凑。
安装部提前成型在端板上时,在装配连接端子120时,从端板130远离定子铁芯10的一侧,沿着平行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方向与安装部配接。连接端子120的装配空间充足,装配步骤简单。
当安装部与连接端子一体成型时,连接端子在端板成型过程中,作为端板的嵌件,提前布置在模具中的特定位置,端板成型后,连接端子直接嵌入端板中,无需额外的安装步骤,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
本实施例中,连接端子120的数量为3个,3个连接端子120均匀间隔分布,相邻的连接端子之间的圆心角对应为120度。具体的,3个连接端子分别为正极连接端子、负极连接端子和信号连接端子。由于每个连接端子的结构和对应端板的安装部结构均相同,因此,本申请对其中一个连接端子120及对应端板130的安装部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实施例中,请重点参见图2,安装部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导轨132,导轨1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方向。连接端子120包括与导轨132配合的配接部1231,配接部1231沿着导轨132与安装部132配接。配接部1231可以由本体123的部分结构形成,具体的,配接部1231由本体123两侧的筋板形成,筋板呈直线延伸,每个导轨132内具有与筋板形状匹配的导槽,两条导轨132的导槽相对设置,本体123两侧的筋板适于插入两导轨132之间与导槽紧密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连接端子120的与端板130的固定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配接部1231与导轨132过盈配合,配接部1231通过压装与导轨132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减小电机的轴向尺寸,一实施例中,将位于两条导轨132之间的端板130的端面下沉设置,使得位于两条导轨132之间的端板的端面相对两条导轨132外侧的端板的端面形成凹部,本体123伸入凹部中。如此,当连接端子120安装与端板130上后,连接端子120伸入凹部中,可以抵持两导轨132之间的凹部的端面上,相比不做下沉设置,连接端子120在轴向上更靠近定子铁芯10,从而电机的轴向尺寸更小。
由于第二端子连接部124用于连接定子线圈40,而定子线圈40缠绕在定子铁芯10的内侧,因此定子线圈40是从定子铁芯10内侧向外绕至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上。在具体实施例中,当连接端子120装配于端板130上后,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在周向上位于两导轨132之间,第二端子连接部124的部分延伸出本体123的外侧面,为了便于定子线圈40与连接端子120的连接,本体123的外侧面位于导轨132的外侧面的径向外侧。也即,本体123径向向外凸出于导轨132,由此,自导轨132一侧过来的定子线圈40方便的夹设在本体123与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之间,实现电连接更方便可靠。
具体的,第二端子连接部124构造为钩子。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为钩子不仅方便挂线,还可以采用点焊,方便自动化生产。
由于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在与定子线圈固定连接时,通常采用焊接方式,由于高温焊接时,温度较高,如果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与端板130接触,第二端子连接部124的高温会导致端板130发生形变。为了降低发生上述风险的概率,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与端板130之间预留间隙,具体的,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与两条导轨132之间的端板130的端面间隔设置,保障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与端板130不接触,即使在焊接时,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发生轻微形变,该间隙也能够避免第二端子连接部124与端板130接触,如此电连接更加可靠,同时保障了端板130结构形态不发生变化,维持结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端子连接部122位于两导轨132的外侧。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上,第一端子连接部122与第二端子连接部124均不超过本体123的轴向最外端,如此,第一、二端子连接部的设置没有增大连接端子120在本体123安装方向的尺寸,因此电机的轴向尺寸的增加由本体123决定,更有利于控制电机的尺寸小型化。
从图3所示侧视图上看,本体123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0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定子铁芯10在该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当定子铁芯的端面垂直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将定子铁芯10的端面作为投影平面,本体123在定子铁芯10的端面上的投影位于该端面范围内,也就是说,本体123的设置没有增加电机的径向尺寸。
图1至3所示的第一端子连接部122为焊接前的状态,在与外部导线连接进行焊接后,第一端子连接部122的钩子的开口将缩小,因此,焊接之后,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在径向上的位置会向中心缩回,小于焊接前的径向外端的位置。为了进一步保障电机的径向尺寸较小,在一实施例中,在焊接完成后,第一端子连接部122的径向内侧不超过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如此,第一端子连接部122的设置不会干涉定子铁芯10内部的转子的运转。进一步的,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0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定子铁芯10在该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在具体实施例中,定子铁芯10的端面垂直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将定子铁芯10的端面作为投影平面,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在定子铁芯10端面上的投影位于该端面范围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焊接前,第一端子连接部122的内侧也可以不超过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如此在焊接完成后,第一端子连接部122也不会超过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保障不会干涉转子。更优选的,在焊接前,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0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定子铁芯10在该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同样构造为与本体123相连的钩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端子连接部122的形状构造为插接端子,适于与其他端子插接。进一步的,插接端子上开设有贯穿的通孔,还可以通过通孔连接外部导线,从而第一端子连接部122可以兼具两种电连接方式。
在具体实施例中,端板130还包括绕线架135。其中,绕线架135位于端板130的环部的内侧,自端板130的内壁面向内凸出,绕线架135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间隔分布。定子线圈40缠绕在绕线架135上。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连接端子设置在端板远离定子铁芯的一侧,第一端子连接部和第二端子连接部大致沿着定子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使得采用该连接端子结构的电机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的大小得到平衡,整机尺寸更小、更紧凑。
实施例2
图4和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该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连接端子,为了描述简洁目的,下文重点对区别部分进行详述,相同的结构及部件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可与实施例1相互参见,在此不再赘述。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连接端子220,该连接端子220包括本体223、与本体223连接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224。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220,与实施例1所述的连接端子120的区别在与第一端子连接部222的结构不同,其本体223、第二端子连接部224及其与端板130的安装结构均与实施例1的对应结构相同,可与实施例1相互参见,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连接部222与本体223连接处构造为向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方向弯折,且弯折后第一端子连接部222不超过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如此,第一端子连接部222在径向上的凸出的距离缩小,使得电机的径向尺寸更小,而且,第一端子连接部222不超过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保障不干涉转子的运转。
从图5所示俯视图上看,第一端子连接部222连接本体223的根部向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方向弯折,第一端子连接部222基本没有超过端板130的最外端,因此,第一端子连接部222的设置没有增加电机的径向尺寸,保持了电机的径向尺寸的小型化。
具体的,第一端子连接部222包括与本体223连接的连接部和钩部。其中,钩部由第一端子连接部222的自由末端弯折形成,其弯折方向相对连接部是径向向外的。连接部一端与钩部连接,另一端连接本体223,其连接本体223的一端形成上述根部。连接部的另一端箱径向内则弯折,从而使得第一端子连接部222距离定子铁芯的中心距离缩小,从而降低电机径向尺寸。
实施例3
图6和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该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连接端子,为了描述简洁目的,下文重点对区别部分进行详述,相同的结构及部件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可与实施例1相互参见,在此不再赘述。
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的连接端子320,该连接端子320包括本体323、与本体323连接的第一端子连接部3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324。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320,与实施例1所述的连接端子120的区别在与第一端子连接部322的结构不同,其本体323、第二端子连接部324及其与端板130的安装结构均与实施例1的对应结构相同,可与实施例1相互参见,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连接部322构造为电连接板,如此可以通过冷压实现电连接。当然电连接板也可以采用点焊,从而连接端子结构更加稳固。
请一并参见图6,该第一端子连接部322同样向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方向弯折,且不超过定子铁芯10的内表面12,如此,第一端子连接部322在径向上的凸出的距离缩小,使得电机的径向尺寸更小。而且,第一端子连接部322也不超过定子铁芯10的外表面,第一端子连接部322在垂直于定子铁芯10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定子铁芯10在该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实施例4
图8和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该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连接端子及其安装结构,为了描述简洁目的,下文重点对区别部分进行详述,相同的结构及部件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可与实施例1相互参见,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8和图9,该实施例提供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包括定子铁芯10、端板230以及设置在端板230上的连接端子420。连接端子420包括本体423、设置于本体423的第一端子连接部4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424,第一端子连接部422和第二端子连接部424大致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具体的,第一端子连接部422构造为贯穿本体423的通孔,第二端子连接部424构造为钩子。如此第一连接端子422的设置既没有增大径向也没有明显增大轴向尺寸。第二端子连接部424为凸出于本体423外侧面的钩子,便于定子线圈的缠绕固定。
端板230上设置有安装部232,安装部232包括插槽2320,插槽2320沿定子铁芯10的轴向方向延伸,连接端子420包括适于插入插槽2320的插入部425,插槽2320的深度小于端板230的厚度,也就是说,插槽2320没有贯穿端板230,由此保障了连接端子420与定子铁芯10隔离,不需要在定子铁芯10与连接端子420之间设置的绝缘结构,安装结构和步骤均更简单,成本降低。
为了加强连接端子420的安装结构的稳定性,插入部425上还设置有倒刺结构4251,倒刺结构4251允许插入部425插入到插槽2320中,但阻止其从插槽2320中脱出,保障安装结构稳定。
本实施例中,3个安装部232相邻设置,相应的,连接端子420相邻固定在端板的3个安装部232上。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包括定子铁芯;所述连接端子结构包括端板和连接端子;
所述端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端;
所述连接端子固定设置于所述端板上,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且用于连接外部电导线的第一端子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且用于连接定子线圈的第二端子连接部;
所述端板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端板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一侧,所述连接端子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部,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大致沿着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插槽,所述插槽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连接端子包括适于插入所述插槽的插入部,所述插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端板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倒刺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条导轨,所述连接端子包括与所述导轨配合的配接部,所述配接部沿着所述导轨与所述安装部配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导轨之间的所述端板的端面相对所述导轨外侧的端板的端面形成凹部,所述本体伸入所述凹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外侧面位于所述导轨的外侧面的径向外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与所述导轨之间的所述端板的端面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与所述本体连接处向着所述定子铁芯的内表面方向弯折,且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不超过所述定子铁芯的内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在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构造为贯穿所述本体的通孔,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本体相连的钩子;或者,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构造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部均构造为与所述本体相连的钩子;或者,所述第一端子连接部构造为与所述本体相连的电连接板。
CN202222561153.6U 2022-09-27 2022-09-27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Active CN219227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1153.6U CN219227313U (zh) 2022-09-27 2022-09-27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1153.6U CN219227313U (zh) 2022-09-27 2022-09-27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27313U true CN219227313U (zh) 2023-06-20

Family

ID=86739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61153.6U Active CN219227313U (zh) 2022-09-27 2022-09-27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27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63488B2 (en) Stator with insulating bobbin in a brushless motor
EP3323190B1 (en) Locating structure betwe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insulating bobbin in a brushless motor
CN100429482C (zh) 旋转变压器外部导线固定构造
US8502432B2 (en) Crossover module
JP5109577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絶縁部材
CN111295819B (zh) 汇流条及包括该汇流条的电机
CN108631460B (zh) 定子冲片、定子总成及电机
US11539260B2 (en) Stator and motor
US6815853B2 (en) Stator structure for a resolver
US20150145360A1 (en) Stator Frame For Motor
CN219227313U (zh) 电机的连接端子结构
KR102455644B1 (ko) 버스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US9306435B2 (en) Stator assembly for motor with hall sensor bracket
JP7246224B2 (ja) 回転電機
CN217545714U (zh) 一种稳定型绝缘骨架及其电机
JPH0453169Y2 (zh)
CN214203431U (zh) 电感器
JP2727961B2 (ja) トランス
CN220420940U (zh) 一种矩形插孔及大电流连接器
CN219371441U (zh) 一种接线端子及应用该接线端子的电机
CN216016655U (zh) 用于电机转子的换向器及电机转子
TWM588917U (zh) 集電環轉子模組
CN220022451U (zh) 一种具有绝缘骨架的电机
CN218069579U (zh) 带二次引线内嵌结构壳的电流互感器
CN220342117U (zh) 一种微电机定子组件及离心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