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16731A - 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16731A
CN107316731A CN201710085817.7A CN201710085817A CN107316731A CN 107316731 A CN107316731 A CN 107316731A CN 201710085817 A CN201710085817 A CN 201710085817A CN 107316731 A CN107316731 A CN 107316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electrode
inductance
flange part
electronic unit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58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16731B (zh
Inventor
野矢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16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6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16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6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少安装面积的电子部件。本发明的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芯体、第1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以及将上述第1外部电极、上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以及上述第2外部电极依次串联地电连接的线缆,上述线缆通过在上述第1外部电极与上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中的任一个之间卷绕于上述芯体而形成第1电感,并且通过在上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中的任一个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该芯体而形成第2电感。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部件,特别是涉及具备电感的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与电子部件相关的发明,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绕线型电子部件。绕线型电子部件具有:芯体体、绕线、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芯体体包括:卷芯部、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卷芯部成为沿规定方向延伸的棒状。第1凸缘部设置于卷芯部的一端,并成为平板状。第2凸缘部设置于卷芯部的另一端,并成为平板状。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分别设置于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绕线卷绕于卷芯部。绕线的一端与第1凸缘部连接。绕线的另一端与第2凸缘部连接。对于这样的绕线型电子部件而言,第1外部电极以及第2外部电极分别通过焊锡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焊盘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2343号公报
然而,在将多个绕线型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多个绕线型电子部件分别占有电路基板不同的部分,因此存在需要的安装面积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安装面积的电子部件。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芯体;第1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以及线缆,其将上述第1外部电极、上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以及上述第2外部电极依次串联地电连接,上述线缆通过在上述第1外部电极与上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中的任一个之间卷绕于上述芯体而形成第1电感,并且通过在上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中的任一个与上述第2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该芯体而形成第2电感。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安装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0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0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电子部件10的等效电路图。
图6A是使用了以往的绕线型电子部件的电子设备200的模块图。
图6B是使用了电子部件10的电子设备100的模块图。
图7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a的图。
图8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b的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c的图。
图10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d的图。
图11是从下侧观察电子部件10e的图。
图12是从前侧观察电子部件10e的图。
图13是从下侧观察电子部件10f的图。
图14是从前侧观察电子部件10g的图。
图15是从前侧观察电子部件10h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a~10h...电子部件;11...芯体;11a...芯部;11b~11e...凸缘部;12...线缆;12a~12c...电感部;13a~13e...外部电极;L1~L3...电感;t1~t6...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部件的结构)
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0的外观立体图。图3以及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0的示意立体图。图3仅示出线缆12的内的电感部12a(电感L1)。图4仅示出线缆12内的电感部12b(电感L2)。图5是电子部件10的等效电路图。以下,将电子部件10的电感L1、L2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另外,在从上侧观察时,将电子部件10的凸缘部11b的长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电子部件10的凸缘部11b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彼此正交。此外,此处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不需要与电子部件10的使用时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一致。
如图1~图4所示,电子部件10具备:芯体11、线缆12以及外部电极13a、13b、13c。芯体11包括:芯部11a(图1~图3中,由于线缆12而隐藏)以及凸缘部11b、11c。
如图4所示,芯部11a是沿着上下方向(第1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但是,芯部11a不局限于圆柱状,也可以是四棱柱状、多边形状。凸缘部11b设置在芯部11a的上端,且在从上侧观察时是具有矩形状的平板部件。凸缘部11b的长边在从上侧观察时沿左右方向延伸。凸缘部11b的短边在从上侧观察时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凸缘部11b从芯部11a向前后方向(前后方向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前侧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以及左右方向突出。凸缘部11c设置于芯部11a的下端,且在从上侧观察时是具有矩形状的平板部件。由此,凸缘部11c相对于凸缘部11b而设置于向下侧(第1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离开的位置。凸缘部11c的长边在从上侧观察时沿左右方向延伸。凸缘部11c的短边在从上侧观察时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凸缘部11c与凸缘部11b相同,从芯部11a向前后方向(前后方向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前侧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以及左右方向突出。此外,在凸缘部11b与凸缘部11c之间,主面的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不需要一致。芯体11的材料例如是铁素体等磁性体材料。
如图2所示,外部电极13a、13b、13c在从上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设置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位于第1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1安装面的一个例子)。外部电极13a(第1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右后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b(第2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右前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c(第3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沿着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左侧的长边延伸。外部电极13a、13b、13c在电子部件1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通过焊锡等与电路基板侧的焊盘电极电连接。因此,凸缘部11b的上表面是与电路基板对置的安装面。以上那样的外部电极13a、13b、13c的材料是Ni-Cr、Ni-Cu、Ni等Ni系合金、Ag、Cu、Sn等。
线缆12是具有Cu等导体的芯线被聚氨基甲酸乙酯等绝缘材料覆盖的构造的导线,具有圆形的剖面形状。但是,线缆12也可以是矩形状的剖面形状的扁平线。线缆12将外部电极13a、外部电极13c以及外部电极13b依次串联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线缆12包括电感部12a、12b。电感部12a(第1电感部的一个例子)具有端部t1、t2。电感部12b(第2电感部的一个例子)具有端部t3、t4。电感部12a的端部t2与电感部12b的端部t3连接。另外,在端部t2、t3,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c电连接。因此,端部t2、t3是将绝缘材料除去而使芯线在外部电极13c露出的部分。此外,在图1以及图2中,端部t2、t3处于线缆12的相同的位置,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外部电极13c除去绝缘材料而使芯线露出的部分有多个,来使端部t2、t3处于线缆12的不同的位置。
另外,通过在端部t1除去绝缘材料,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a电连接。通过在端部t4除去绝缘材料,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b电连接。因此,端部t1、t4分别是除去绝缘材料而使芯线在外部电极13a、13b露出的部分。
另外,如图3所示,线缆12的电感部12a通过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而成为电感L1(第1电感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感部12a在从外部电极13a引出后,在从上侧观察时,形成螺旋状(helix)地、即随着沿逆时针方向卷绕而从上侧朝下侧行进地卷绕于芯部11a。另外,电感部12a在到达芯部11a的下端后,朝外部电极13c上引出。电感部12a的匝数例如约4周。
另外,如图1以及图4所示,线缆12的电感部12b(第2电感部的一个例子)通过在外部电极13c与外部电极13b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而成为电感L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感部12b在从外部电极13c引出后,在从上侧观察时,形成螺旋状(helix)地、即随着沿逆时针方向卷绕而从上侧朝下侧行进地卷绕于芯部11a。此时,在芯部11a已经卷绕有电感部12a,因此电感部12b(电感L2)相对于卷绕有电感部12a(电感L1)的芯部11a被重叠地卷绕于电感部12a上。另外,电感部12b在到达了芯部11a的下端后,朝外部电极13b上引出。电感部12b的匝数例如约3周。这样,电感部12b的匝数比电感部12a的匝数少。由此,电感L1的电感值与电感L2的电感值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感L2的电感值比电感L1的电感值小。但是,电感L1的匝数以及电感L2的匝数的关系不限定于此。同样,电感L1的电感值与电感L2的电感值的关系不局限于此。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子部件10具有图5所示的等效电路构造。更详细而言,电感L1、L2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b之间被串联电连接。另外,外部电极13c被连接于电感L1与电感L2之间。
(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子部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芯体11。接下来,使Ni-Cr、Ni-Cu、Ni等Ni系合金的金属膜以及Ag、Cu、Sn等金属膜经由掩模依次成膜由此使外部电极13a、13b、13c形成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作为金属膜的成膜方法,例如可举出溅射法、印刷法。
接下来,如图3所示,在芯部11a卷绕线缆12的电感部12a。然后,将电感部12a的端部t1向外部电极13a上引出,并且将电感部12a的端部t2向外部电极13c上引出。
接下来,如图4所示,将电感部12b从外部电极13c上引出至芯部11a。此后,在芯部11a卷绕线缆12的电感部12b。然后,将电感部12a的端部t4向外部电极13b上引出。
接下来,使用受热的夹具将电感部12a的端部t1一边加热一边按压在外部电极13a上。由此,将端部t1的绝缘材料除去而使芯线露出,并且将端部t1压焊于外部电极13a。其结果,电感部12a的端部t1与外部电极13a电连接。进行相同的工序,将电感部12a的端部t4与外部电极13b电连接,并且将电感部12c的端部t2、t3与外部电极13c电连接。此外,也可以取代受热的夹具而通过激光束的照射进行端部t1~t4与外部电极13a~13c的压焊。另外,关于端部t1~t4与外部电极13a~13c的连接也可以使用焊锡。经由以上的工序,完成电子部件10。
(效果)
根据电子部件10,能够减少安装面积。更详细而言,在将多个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绕线型电子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多个绕线型电子部件分别占有电路基板不同的部分,因此存在需要的安装面积变大的问题。因此,在电子部件10中,作为电感L1的电感部12a以及作为电感L2的电感部12b卷绕于芯部11a。由此,电子部件10在一个元件具备两个电感L1、L2,并且若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布线连接,则能够获得电感L1的电感值,若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b之间布线连接,则能够获得将电感L1与电感L2合计的电感值。其结果,可减少电子部件10的安装面积。
另外,电子部件10例如用于DC-DC转换器。以下,以电子部件10用于DC-DC转换器的情况为例,对减少电子部件10的安装面积的效果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6A是使用了以往的绕线型电子部件的电子设备200的模块图。图6B是使用了电子部件10的电子设备100的模块图。
如图6A所示,电子设备200具备:电源120、负载122、124以及DC-DC转换器130、132。电源120输出规定的电压。但是,负载122、124分别通过不同电压驱动。因此,需要将规定的电压转换为分别能够驱动负载122、124的两种电压。因此,在电源120与负载122之间设置有DC-DC转换器130,在电源120与负载124之间设置有DC-DC转换器132。由此,两个DC-DC转换器130、132分别包括电感L11、L12,将分别能够驱动负载122、124的两种电压向负载122、124输出。为了高效地实现这样的电子设备200,需要准备具有不同电感值的两个绕线型电子部件。作为一个例子,使电感L11所需要的电感值成为10μH,使电感L12所需要的电感值成为7μH。该情况下,需要用于安装电感值为10μH、7μH的两个绕线型电子部件的空间,从而阻碍了电子设备200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电子设备100具备:电源120、负载122、124以及DC-DC转换器140、142。电源120以及负载122、124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说明。如图6B所示,在电源120与负载122之间设置有DC-DC转换器140,在电源120与负载124之间设置有DC-DC转换器142。DC-DC转换器140包括电感L1、L2。DC-DC转换器142包括电感L1。为了实现这样的电子设备100,在电子部件10中,使电感L1的电感值成为7μH,使电感L2的电感值成为3μH即可。而且,将外部电极13a与电源120电连接,将外部电极13b与负载122电连接,将外部电极13c与负载124电连接。由此,在电源120与负载122之间,电感L1与电感L2被串联连接,因此可得到10μH的电感值。另一方面,在电源120与负载124之间,将电感L1连接,因此可得到7μH的电感值。即,在电子设备100中,能够得到与电子设备200相同的电路结构。如以上那样,电子部件10虽然实现了元件的小型化,却也能够发挥与使用了两个元件的情况同等的功能。
另外,在电子部件10中,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更详细而言,在电子部件10中,电感L1的电感值与电感L2的电感值不同。由此,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b之间可得到电感L1、L2的合成电感值(例如,10μH)。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可得到电感L1的电感值(例如,7μH)。在外部电极13c与外部电极13b之间可得到电感L2的电感值(例如,3μH)。这样,电子部件10尽管只具备两个电感L1、L2,但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此外,在只需两种电感值的情况下等,电感L1的电感值与电感L2的电感值也可以相同。
另外,在电子部件10中,电感部12b的构造稳定性提高。更详细而言,在电子部件10中,电感部12b相对于卷绕了电感部12a的芯部11a被重叠地卷绕于电感部12a。而且,电感部12b的匝数比电感部12a的匝数少。由此,可抑制电感部12b在上下方向上从电感部12a露出。其结果,可抑制由于电感部12b从电感部12a脱落至芯部11a上致使绕线的松动、断线、特性的不稳定化,构造稳定性提高。但是,即使是电感部12b是从电感部12a上脱落至芯部11a上的构造,也能够稳定地形成电感部12b,电感部12b的匝数也可以是电感部12a的匝数以上。
(第1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a进行说明。图7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a的图。
电子部件10a在外部电极的配置以及线缆12的配置上与电子部件10不同。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a进行说明。
电子部件10a具备外部电极13a~13d。外部电极13a~13d如图7所示,在从上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且设置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外部电极13a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右后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b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右前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c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左后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d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左前方的角接触。
电感部12a的端部t1与外部电极13a连接。电感部12a从凸缘部11b的右后方的角向芯部11a引出,卷绕于芯部11a。
另外,电感部12a从凸缘部11b的左后方的角向凸缘部11b的上表面引出。而且,电感部12a的端部t2以及电感部12b的端部t3与外部电极13c连接。另外,电感部12b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延伸至右前方的角。然后,电感部12b从凸缘部11b的右前方的角芯部11a引出,卷绕于芯部11a。
另外,电感部12b从凸缘部11b的左前方的角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引出。电感部12b的端部t4与外部电极13d连接。此外,电子部件10a的其他的结构与电子部件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a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在电子部件10a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另外,在电子部件10a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电感部12b的构造稳定性提高。
此外,在电子部件10a中,线缆12除了外部电极13c之外,也可以与外部电极13b连接,也可以取代外部电极13c而与外部电极13b连接。特别是,线缆12在除了外部电极13c还与外部电极13b连接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路基板的布线图案的自由度。
(第2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2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b进行说明。图8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b的图。
电子部件10b在外部电极的配置以及线缆12的配置上与电子部件10a不同。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b进行说明。
电子部件10b具备外部电极13a~13c。外部电极13a~13c如图8所示,在从上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且设置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外部电极13a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右后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b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左前方的角接触。外部电极13c设置于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中央(对角线的交点)。
电感部12a的端部t1与外部电极13a连接。电感部12a从凸缘部11b的右后方的角向芯部11a引出,卷绕于芯部11a。
电感部12a从凸缘部11b的后侧的长边的中央引出至凸缘部11b的上表面。而且,电感部12a的端部t2以及电感部12b的端部t3与外部电极13c连接。进而,电感部12b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延伸至前侧的长边的中央。然后,电感部12b从凸缘部11b的前侧的长边的中央向芯部11a引出,卷绕于芯部11a。
另外,电感部12b从凸缘部11b的左前方的角向凸缘部11b的上表面引出。电感部12b的端部t4与外部电极13d连接。此外,电子部件10b的其他的结构与电子部件10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b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a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在电子部件10b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a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另外,在电子部件10b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a相同的理由,电感部12b的构造稳定性提高。
(第3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3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c进行说明。图9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c的图。
电子部件10c在外部电极13a~13c的配置以及线缆12的配置上与电子部件10b不同。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c进行说明。
电子部件10c具备外部电极13a~13c。外部电极13a~13c如图9所示,在从上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且设置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外部电极13a沿着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右侧的短边设置。外部电极13b沿着凸缘部11b的上表面的左侧的短边设置。外部电极13c在凸缘部11b的前侧的长边的中央与后侧的长边的中央之间被设置为沿前后方向延伸。
电感部12a的端部t1与外部电极13a连接。电感部12a从凸缘部11b的后侧的长边的右端附近向芯部11a引出,卷绕于芯部11a。
电感部12a从凸缘部11b的后侧的长边的中央向凸缘部11b的上表面引出。而且,电感部12a的端部t2以及电感部12b的端部t3与外部电极13c连接。进而,电感部12b在凸缘部11b的上表面上延伸至前侧的长边的中央。然后,电感部12b从凸缘部11b的前侧的长边的中央向芯部11a引出,卷绕于芯部11a。
另外,电感部12b从凸缘部11b的前侧的长边的左端附近向凸缘部11b的上表面引出。电感部12b的端部t4与外部电极13b连接。此外,电子部件10c的其他的结构与电子部件10b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c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b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在电子部件10c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b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另外,在电子部件10c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b相同的理由,电感部12b的构造稳定性提高。
(第4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4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d进行说明。图10是从上侧观察电子部件10d的图。
电子部件10d在线缆12分离为两个电感部12a、12b的点上与电子部件10不同。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进行说明。
在电子部件10d中,电感部12a的端部t2与电感部12b的端部t3不连接。但是,电感部12a的端部t2与电感部12b的端部t3都与外部电极13c连接。由此,线缆12将外部电极13a、外部电极13c以及外部电极13b依次串联地电连接。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d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在电子部件10d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另外,在电子部件10d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电感部12b的构造稳定性提高。
(第5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5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e进行说明。图11是从下侧观察电子部件10e的图。图11的放大图是用圆形包围的部分的剖视图。图12是从前侧观察电子部件10e的图。
在电子部件10中,电感L1、L2的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在电子部件10e中,电感L1、L2的中心轴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e进行说明。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芯部11a是沿着左右方向(第1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凸缘部11b设置于芯部11a的左端,在从上侧观察时,是具有矩形状的平板部件。凸缘部11b从芯部11a向上下方向(上下方向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下侧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以及前后方向突出。凸缘部11c设置于芯部11a的右端,在从上侧观察时,是具有矩形状的平板部件。凸缘部11c相对于凸缘部11b设置于向右侧(第1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离开的位置。另外,凸缘部11c与凸缘部11b相同,从芯部11a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突出。
外部电极13a、13b如图11所示,在从下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设置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位于第2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2安装面的一个例子)。外部电极13a(第1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的后侧的边接触。外部电极13b(第2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的前侧的边接触。外部电极13c(第3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覆盖凸缘部11c的整个下表面(位于第1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3安装面的一个例子)。
线缆12将外部电极13a、外部电极13c以及外部电极13b依次串联地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线缆12包括电感部12a、12b。电感部12a具有端部t1、t2。电感部12b具有端部t3、t4。在端部t2、t3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c电连接。
另外,通过在端部t1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a电连接。通过在端部t4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b电连接。
另外,线缆12的电感部12a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通过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而成为电感L1。
另外,线缆12的电感部12b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通过在外部电极13c与外部电极13b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而成为电感L2。由于在芯部11a已经卷绕有电感部12a,因此电感部12b相对于卷绕了电感部12a的芯部11a而被重叠地卷绕于电感部12b上。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e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在电子部件10e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另外,在电子部件10e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相同的理由,构造稳定性提高。
(第6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6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f进行说明。图13是从下侧观察电子部件10f的图。图13针对芯部11a示出剖面构造。
电子部件10f在外部电极的配置以及线缆12的配置上与电子部件10e不同。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f进行说明。
外部电极13a、13b如图13所示,在从上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设置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外部电极13a(第1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的后侧的边接触。外部电极13b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的前侧的边接触。
外部电极13c、13d如图13所示,在从上侧观察时,是成为矩形状的导体,设置于凸缘部11c的下表面。外部电极13c(第3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的后侧的边接触。外部电极13d(第2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被设置为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的前侧的边接触。
线缆12将外部电极13a、外部电极13c以及外部电极13d依次串联地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线缆12包括电感部12a、12b。电感部12a具有端部t1、t2。电感部12b具有端部t3、t4。通过在端部t2、t3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c电连接。
另外,通过在端部t1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a电连接。通过在端部t4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d电连接。
另外,线缆12的电感部12a如图13所示,通过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而成为电感L1。
另外,如图13所示,线缆12的电感部12b从外部电极13c经由凸缘部11c的右面以及上表面向芯部11a引出。在图13中,在凸缘部11c用虚线示出的部分是指线缆12在凸缘部11c的上表面通过。而且,电感部12b卷绕于芯部11a。但是,由于在芯部11a已经卷绕有电感部12a,因此电感部12b相对于卷绕有电感部12a的芯部11a被重叠卷绕于电感部12b上。另外,电感部12b在从芯部11a的右端附近行进至芯部11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后,从芯部11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返回至芯部11a的右端附近。即,电感部12b在芯部11a的右半部分双重卷绕。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f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e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在电子部件10f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e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
另外,在电子部件10f中,卷绕有电感部12a的区域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卷绕有电感部12b的区域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由此,可抑制电感部12b在左右方向上从电感部12a突出。其结果,抑制电感部12b从电感部12a脱落至芯部11a上,构造稳定性提高。
(第7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7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g进行说明。图14是从前侧观察电子部件10g的图。
在电子部件10e中,电感部12b相对于卷绕有电感部12a的芯部11a被重叠地卷绕于电感部12a。另一方面,对于电子部件10g而言,电感部12b未重叠地卷绕于电感部12a。以下,围绕这样的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g进行说明。
芯体11包括芯部11a以及凸缘部11b~11d。芯部11a如图14所示,是沿着左右方向(第1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凸缘部11b(第1凸缘部的一个例子)是设置于芯部11a的左端的矩形状的平板部件。凸缘部11b从芯部11a向上下方向(上下方向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个例子,下侧是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以及前后方向突出。凸缘部11d(第3凸缘部的一个例子)是设置于芯部11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矩形状的平板部件。由此,凸缘部11d相对于凸缘部11b设置于向右侧(第1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一个例子)离开的位置。另外,凸缘部11d从芯部11a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突出。凸缘部11c(第2凸缘部的一个例子)是设置于芯部11a的右端的矩形状的平板部件。由此,凸缘部11c相对于凸缘部11d设置于向右侧离开的位置。另外,凸缘部11c从芯部11a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突出。
外部电极13a(第1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如图14所示,设置于凸缘部11b的下表面(位于第1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4安装面的一个例子)。外部电极13b如图14所示,设置于凸缘部11c的下表面(位于第1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5安装面的一个例子)。外部电极13c如图14所示,设置于凸缘部11d的下表面(位于第1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6安装面的一个例子)。
线缆12将外部电极13a、外部电极13c以及外部电极13b依次串联地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线缆12包括电感部12a、12b。电感部12a具有端部t1、t2。电感部12b具有端部t3、t4。通过在端部t2、t3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c电连接。
另外,通过在端部t1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a电连接。通过在端部t4将绝缘材料除去,由此将线缆12的芯线与外部电极13b电连接。
另外,线缆12的电感部12a如图14所示,通过在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的凸缘部11b与凸缘部11d之间的部分而成为电感L1。
另外,线缆12的电感部12b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通过在外部电极13c与外部电极13b之间卷绕于芯部11a(芯体11)的凸缘部11d与凸缘部11c之间的部分而成为电感L2。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g中,能够减少安装面积。更详细而言,在电子部件10g中,电感部12a与电感部12b不重叠地卷绕于芯部11a。因此,电子部件10g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电子部件10e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但是,在电子部件10g中,电感部12a的端部t2、t3都与设置于凸缘部11d的外部电极13c连接。因此,对于电子部件10g而言,凸缘部仅为三个即可。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绕线型电子部件为两个排列的情况下需要四个凸缘部。因此,对于电子部件10g而言,与使用两个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绕线型电子部件的情况相比,左右方向的长度变短。其结果,在电子部件10g中,同样减少安装面积。
另外,对于电子部件10g而言,根据与电子部件10e相同的理由,一个部件能够得到3种电感值。另外,对于电子部件10g而言,电感部12b未被重叠卷绕于电感部12a,因此电感部12b的构造稳定性提高。
(第8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8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0h进行说明。图15是从前侧观察电子部件10h的图。
电子部件10h在进一步具备电感L3的点上与电子部件10g不同。以下,围绕该不同点对电子部件10h进行说明。
芯体11进一步具备凸缘部11e以及外部电极13e。凸缘部11e设置于凸缘部11d与凸缘部11c之间。由此,凸缘部11e相对于凸缘部11d设置于向右侧离开的位置。另外,凸缘部11e从芯部11a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突出。外部电极13e设置于凸缘部11e的下表面。
线缆12将外部电极13a、外部电极13c、13e(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以及外部电极13b依次串联地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线缆12包括依次串联地连接的电感部12a、12c、12b。电感部12a的端部t1、t2分别与外部电极13a、13c连接。电感部12c的端部t5、t6分别与外部电极13c、13e连接。电感部12b的端部t3、t4分别与外部电极13e、13b连接。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部件10h中,根据与电子部件10g相同的理由,能够减少安装面积。另外,对于电子部件10h而言,根据与电子部件10g相同的理由,电感部12a、12b、12c未重叠卷绕,因此这些构造稳定性提高。
另外,对于电子部件10h而言,一个部件能够得到7种电感值。更详细而言,在电感L1的电感值、电感L2的电感值以及电感L3的电感值互不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以下的7个那样的电感值。
(1)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电感L1的电感值
(2)外部电极13e与外部电极13b之间:电感L2的电感值
(3)外部电极13c与外部电极13e之间:电感L3的电感值
(4)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e之间:电感L1、L3的合成电感值
(5)外部电极13c与外部电极13b之间:电感L2、L3的合成电感值
(6)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c之间以及外部电极13e与外部电极13b之间(串联连接的情况下):电感L1、L2的合成电感值
(7)外部电极13a与外部电极13b之间:电感L1、L2、L3的合成电感值
如上所述,通过如电子部件10h那样增加电感的数量,使得电感的组合的组数变多,得到的电感值的数量变多。
此外,电子部件10h也可以具备更多的电感。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子部件不局限于上述电子部件10、10a~10h,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
此外,电子部件10、10a~10h的结构也可以任意组合。
此外,在电子部件10、10a~10f中,凸缘部11b与凸缘部11c之间也可以用树脂填埋。另外,在电子部件10g中,也可以使凸缘部11b与凸缘部11d之间用树脂填埋,凸缘部11d与凸缘部11c之间用树脂填埋。另外,在电子部件10h中,也可以使凸缘部11b与凸缘部11d之间用树脂填埋,凸缘部11d与凸缘部11e之间用树脂填埋,凸缘部11e与凸缘部11c之间用树脂填埋。另外,树脂也可以包含磁性粉末。由此,在电感L1、L2形成有闭磁路。
此外,电子部件10、10a~10h也可以用于DC-DC转换器以外的转换器。DC-DC转换器以外的电子部件10、10a~10h的用途例如是用于天线、获得阻抗匹配的电感。
此外,在电子部件10、10a~10d中,凸缘部11b、11c也可以仅在前后方向的任一方或者左右方向的任一方从芯部11a突出。另外,在电子部件10e~10h中,凸缘部11b~11d至少向下侧从芯部11a突出即可。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电子部件有效,尤其在能够减少安装面积方面具有优点。

Claims (8)

1.一种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体;
第1外部电极;
第2外部电极;
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以及
线缆,其将所述第1外部电极、所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以及所述第2外部电极依次串联地电连接,
所述线缆通过在所述第1外部电极与所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中的任一个之间卷绕于所述芯体而形成第1电感,并且通过在所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中的任一个与所述第2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该芯体而形成第2电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外部电极设置为一个,
所述线缆在所述第1外部电极与所述第3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所述芯体,并且在该第3外部电极与所述第2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该芯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体包括芯部、第1凸缘部以及第2凸缘部,所述芯部沿着第1规定方向延伸,所述第1凸缘部从该芯部向与该第1规定方向正交的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突出,所述第2凸缘部从该芯部向该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突出,并且相对于该第1凸缘部设置于向所述第1规定方向的一侧离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缘部具有位于所述第1规定方向的另一侧的第1安装面,
所述第1外部电极、所述第2外部电极以及所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设置在所述第1安装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缘部以及所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位于所述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2安装面以及第3安装面,
所述第1外部电极、所述第2外部电极以及所述1个以上的第3外部电极设置在所述第2安装面上或者所述第3安装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感的电感值与所述第2电感的电感值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电感相对于卷绕有所述第1电感的所述芯体被重叠地卷绕于该第1电感,
所述第2电感的匝数比所述第1电感的匝数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体包括芯部、第1凸缘部、第2凸缘部以及第3凸缘部,所述芯部沿着第1规定方向延伸,所述第1凸缘部从所述芯部向与该第1规定方向正交的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突出,所述第3凸缘部从该芯部向该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突出,并且相对于该第1凸缘部设置于向所述第1规定方向的一侧离开的位置,所述第2凸缘部从该芯部向该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突出,并且相对于该第3凸缘部设置于向该第1规定方向的一侧离开的位置,
所述第3外部电极设置为一个,
所述第1凸缘部、所述第2凸缘部以及所述第3凸缘部分别具有位于所述第2规定方向的一侧的第4安装面、第5安装面以及第6安装面,
所述第1外部电极设置在所述第4安装面上,
所述第2外部电极设置在所述第5安装面上,
所述第3外部电极设置在所述第6安装面上,
所述线缆在所述第1外部电极与所述第3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所述芯部的所述第1凸缘部与所述第3凸缘部之间的部分,并且在所述第2外部电极与该第3外部电极之间卷绕于该芯部的所述第2凸缘部与所述第3凸缘部之间的部分。
CN201710085817.7A 2016-04-26 2017-02-17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7316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7677 2016-04-26
JP2016087677A JP6544289B2 (ja) 2016-04-26 2016-04-26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6731A true CN107316731A (zh) 2017-11-03
CN107316731B CN107316731B (zh) 2020-06-05

Family

ID=60089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5817.7A Active CN107316731B (zh) 2016-04-26 2017-02-17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1146B2 (zh)
JP (1) JP6544289B2 (zh)
CN (1) CN1073167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6970B2 (ja) * 2017-02-03 2021-07-2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巻線型のコイル部品
JP6838585B2 (ja) * 2018-06-29 2021-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7173873B2 (ja) * 2019-01-11 2022-11-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ア部品、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ンダクタ
US20200227202A1 (en) * 2019-01-11 2020-07-16 Kyocera Corporation Core compon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inducto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5808U (zh) * 1985-09-06 1987-03-19
JPH01173701A (ja) * 1987-12-28 1989-07-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H0831644A (ja) * 1994-07-18 1996-02-02 Taiyo Yuden Co Ltd 面実装型電極直付けインダクタ
JPH11111541A (ja) * 1997-10-07 1999-04-23 Murata Mfg Co Ltd 非均等分割型インダクタデバイス
JPH11283835A (ja) * 1998-03-31 1999-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CN1393020A (zh) * 2000-09-14 2003-01-22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装置和高电压发生装置及电磁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3536151U (zh) * 2013-03-29 2014-04-09 Tdk株式会社 脉冲变压器
CN103887040A (zh) * 2012-12-19 2014-06-25 Tdk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
CN204407125U (zh) * 2015-01-12 2015-06-17 西北台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1809A (ja) * 1984-08-21 1986-03-14 Tdk Corp コイル装置
US4841407A (en) * 1986-06-16 1989-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field generator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ils for generating magnetic field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spa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JPH05304027A (ja) * 1992-04-27 1993-11-16 Hotsukou Denshi Kk 電極付きドラムコアと電極体
JP3633892B2 (ja) * 2001-09-05 2005-03-30 Fdk株式会社 チョークコイル
JP3659207B2 (ja) * 2001-09-28 2005-06-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4525589B2 (ja) * 2005-12-26 2010-08-18 Tdk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素子
KR100808252B1 (ko) * 2006-07-28 2008-02-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코일 블럭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장치
JP5754433B2 (ja) 2012-10-17 2015-07-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電子部品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5808U (zh) * 1985-09-06 1987-03-19
JPH01173701A (ja) * 1987-12-28 1989-07-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イル部品
JPH0831644A (ja) * 1994-07-18 1996-02-02 Taiyo Yuden Co Ltd 面実装型電極直付けインダクタ
JPH11111541A (ja) * 1997-10-07 1999-04-23 Murata Mfg Co Ltd 非均等分割型インダクタデバイス
JPH11283835A (ja) * 1998-03-31 1999-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
CN1393020A (zh) * 2000-09-14 2003-01-22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磁装置和高电压发生装置及电磁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887040A (zh) * 2012-12-19 2014-06-25 Tdk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
CN203536151U (zh) * 2013-03-29 2014-04-09 Tdk株式会社 脉冲变压器
CN104078198A (zh) * 2013-03-29 2014-10-01 Tdk株式会社 脉冲变压器
CN204407125U (zh) * 2015-01-12 2015-06-17 西北台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99739A (ja) 2017-11-02
US10381146B2 (en) 2019-08-13
JP6544289B2 (ja) 2019-07-17
US20170309386A1 (en) 2017-10-26
CN107316731B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16731A (zh) 电子部件
US8063728B2 (en) Inductive component for high current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CN103620869B (zh) 线圈天线及通信终端装置
US10186365B2 (en) Inductor
CN104051144B (zh) 用于电动车的变压器模块
CN207558514U (zh) 电感器部件
US20170200548A1 (en) Coil component
JP2016157751A (ja) 電子部品
US8471663B2 (en) Combined winding structure and magnetic device
CN101268532B (zh) 箔绕组脉冲变压器
CN104064337A (zh) 装有外壳的环形变压器
CN100587862C (zh) 电容控制的高压线圈的主导线
CN104079078A (zh) 用于无线感应地将能量传输给接收器的设备
JP5110735B2 (ja) トランス
CN205542318U (zh) 基于柔性电路板的变压器绕组及变压器
US3231798A (en) Low inductance capacitor
CN207542046U (zh) 一种变压、电感集成装置
US9536652B2 (en) Inductor
CN101740199A (zh) 磁性电子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2693825A (zh) 一种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CN103839667B (zh) 一种平面高压变压器
CN111916270A (zh) 滤波变压装置与其制造方法
CN111489886A (zh) 变压线圈结构
CN102360845B (zh) 单相多抽头隔离变压器
CN112117105B (zh) 滤波变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