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1908A -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 Google Patents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1908A
CN102781908A CN2011800072305A CN201180007230A CN102781908A CN 102781908 A CN102781908 A CN 102781908A CN 2011800072305 A CN2011800072305 A CN 2011800072305A CN 201180007230 A CN201180007230 A CN 201180007230A CN 102781908 A CN102781908 A CN 1027819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zomethine
oligopolymer
formula
carbonatoms
alk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72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秀二
目黑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ken Kagaku KK
Soke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ke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ke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ken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1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19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49/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doubly-bound to a carbon skeleton
    • C07C249/02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doubly-bound to a carbon skelet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imino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51/00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doubly-bound to a carbon skeleton
    • C07C251/02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doubly-bound to a carbon skeleton containing imino groups
    • C07C251/24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doubly-bound to a carbon skeleton containing imino groups having carbon atoms of imino groups bound to carbon atoms of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0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209/56Ring syste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rings
    • C07D209/80[b, c]- or [b, d]-condensed
    • C07D209/82Carbazoles; Hydrogenated carbazoles
    • C07D209/88Carbazoles; Hydrogenated carbazole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carbon atoms of the ring syst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3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33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3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not substituted on the ring sulphur atom
    • C07D333/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not substituted on the ring sulphur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atoms,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33/14Radicals substituted by singly bound hetero atoms other than halogen
    • C07D333/20Radicals substituted by singly bound hetero atoms other than halogen by nitro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3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33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3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not substituted on the ring sulphur atom
    • C07D333/2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sulfur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not substituted on the ring sulphur atom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33/30Hetero atoms other than halogen
    • C07D333/36Nitrogen atom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REA)
  •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Atoms (AREA)
  • Pyridine Compounds (AREA)
  • Indole Compounds (AREA)
  • Heterocyclic 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etero Ring Having Oxygen Or Sulfur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化合物,所述新型化合物作为半导体材料而确保了充分的载流子迁移率,而且溶解于甲苯等疏水性溶剂;甲醇、乙醇等醇类溶剂;丙二醇单甲醚等二醇类溶剂;或者乳酸甲酯等酯类溶剂等的通用性比较高的有机溶剂。本发明涉及一种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在主骨架中具有二价的烃基,所述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含有氧原子、硫原子或环烯基的基团,在所述烃基的两末端,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通过偶氮甲碱基而结合,所述芳香族基具有偶氮甲碱基且可以具有取代基,所述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为,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该芳香族基以及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与醛基以及氨基间不具有反应性。

Description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偶氮甲碱低聚物。 
背景技术
关于开发为直链状的具有共轭结构的聚偶氮甲碱的用途,LED、薄膜晶体管、太阳能电池等的电子以及光学设备材料用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用途得到了广泛研究。 
一般而言,现有的聚偶氮甲碱在主链中具有芳香环、杂环、或芳香环以及杂环,并且形成上述基团通过偶氮甲碱基而被连结的、多个芳香环和/或杂环相连接的共轭类聚合物结构。 
当将聚偶氮甲碱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来利用时,为了在基板上形成上述半导体层,如下的方法简便且成本也较低,所述方法为,将聚偶氮甲碱溶解在溶剂中,并将所得到的溶液涂布在基板上的方法。但是,上記聚偶氮甲碱为,如上所述的共轭类,且平面性较高为刚直的结构的化合物,因此其对于有机溶剂的溶解性较差。因此,无法使所述聚偶氮甲碱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涂布于基板上。 
因此,提出了如下方法,即,在将单体真空蒸镀于目标基板上的同时聚合聚偶氮甲碱,并且形成半导体层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该方法由于工序繁杂且聚偶氮甲碱的收率较低,因此不能说是优选方法。 
此外,关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聚偶氮甲碱的溶剂溶解性,已知在间甲酚等的质子酸或含有质子酸的有机溶剂中,所述聚偶氮甲碱形成可逆的Lewis酸-碱基对,并在该状态下对于溶剂而显示出溶解性(参照非专利文献1~4)。 
但是,难以说这些质子酸或含有质子酸的有机溶剂具有通用性。而且,由于所述有机溶剂表现出腐食性,因此,对于将所述聚偶氮甲碱溶解于这些溶剂而获得的聚偶氮甲碱溶液而言,其工业上的使用受到限制。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与含有聚偶氮甲碱的有机LED元件相关的发明,其聚偶氮甲碱通过下述通式(I)来表示。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021
在此,R1、R2为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022
中的任意一个, 
此外,-A为 
-H,-CH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031
中的任意一个。 
在上述的选项中,不仅有芳香环共轭结构,而且有-(CH2m-和环己烯基等的非共轭结构。 
而且,在专利文献2的[0013]中记载了如下内容,即,在间甲酚或苯中聚合这种聚偶氮甲碱,且通过旋转涂布、浸渍涂布等湿式的成膜法而使所得聚偶氮甲碱溶液在基板(阳极)上成膜,之后,通过在惰性气体的气氛中进行加热从而制作聚偶氮甲碱层。 
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对实际上是否合成了上述的通式(I)所表示的聚偶氮甲碱进行任何记载。此外,难以说专利文献2的聚偶氮甲碱所被溶解的间甲酚以及苯具有通用性。此外,间甲酚如上所述具有腐蚀性,苯具有致癌性,两者均对人体有害。 
因此,将专利文献2的聚偶氮甲碱溶解于这些间甲酚或苯的聚偶氮甲碱溶液的工业利用受到限制。而且,关于所述聚偶氮甲碱是否溶解于通用性较高的其他溶剂(例如乙醇),在专利文献2中既没有记载也没有给出启示。 
另一方面,关于这种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低的聚偶氮甲碱而报告有如下内容,即,通过在其主链中的芳香环、杂环或芳香环以及杂环上导入烷基或烷氧基等,从而使聚偶氮甲碱对于氯仿、THF、DMF、DMSO、NMP、间甲酚等的单独的溶剂表现出溶解性(参照非专利文献5)。 
但是,由于这种在芳香环和/或杂环上导入了烷基或烷氧基的原料单体无法通过商业手段获得,因此认为难以对所述聚偶氮甲碱的制备进行工业化。此外,有时使用的溶剂种类为含卤素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溶剂种类表现出高沸点。因此,从操作者的健康管理、以及在溶剂的干燥工序中需要较高的能量等的理由出发,难以说将所述溶剂使用于工业用途是优选的。而且认为,在化学结构上,这种方式的向共轭体系内的取代基的导入,会由于该化合物所具有的立体障碍而导致本来的共轭体系内的平面性的降低,聚偶氮 甲碱分子内以及分子间的结晶性降低,有机半导体材料所必需的载流子迁移率变差。但是,例如立体规整性较高的聚(3-己基噻吩)(P3HT)的己基,当所述取代基为具有诱发共轭体系分子内的结晶性的效果的烷基等时,则并不受上述规则的限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136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94832号公報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hem.Mater.1991,3,878 
非专利文献2:Chem.Mater.1994,6,196 
非专利文献3:Chem.Mater.1995,7,1276 
非专利文献4:Macromolecules 1995,28,1180 
非专利文献5:Macromolecules,vol.38,No.5,p1958-1966,200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作为半导体材料而确保了充分的载流子迁移率,而且溶解于:甲苯等疏水性溶剂;甲醇、乙醇等醇类溶剂;丙二醇单甲醚等二醇类溶剂;或乳酸甲酯等酯类溶剂等通用性比较高的有机溶剂。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在主骨架中具有二价的烃基,所述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含有氧原子、硫原子或环烯基的基团,在所述烃基的两末端,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通过偶氮甲碱基而结合,所述芳香族基具有偶氮甲碱基且可以具有取代基,所述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为,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该芳香族基以及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与醛基以及氨基间不具有反应性。 
在现有的聚偶氮甲碱中,聚偶氮甲碱在其主链中具有芳香环、杂环、或芳香环以及杂环,并形成上述基团通过偶氮甲碱基而被连结的、多个芳香环和/或杂环相连接的共轭类聚合物结构。这是因为,使载流子在聚偶氮甲碱1分子内移动的缘故。而且,形成共轭类聚合物结构是因为,聚偶氮甲碱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低的原因。为了提高溶解性,还提出了将烷基或烷氧基例如作为侧链而导入上述芳香环和/或杂环的方案(非专利文献5)。但是,所提出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即,这种用于合成聚偶氮甲碱的原料单体无法通过商业手段获得。 
对此,本发明人通过以下两点想法的转变,而发明出如下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不仅能够溶解于通用性较高的溶剂,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工业制造,而且作为半导体而确保了充分的载流子迁移率。 
(1)不使载流子在1分子内移动,而通过使化合物所具有的共轭体系(芳香环)在化合物分子间堆积(在分子间使共轭结构部分取向),从而使载流子在分子间移动 
(2)不将烷基等作为聚合物的侧链来导入,而作为低聚物的主链的一部分来导入(即,通过非共轭间隔基将共轭类结构连结)。 
在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中,优选为,所述烃基选自:可以具有支链也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烯基;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50的环烯基;以及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的任一基团。 
此外,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量优选在150~15000的范围内,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相对于选自甲酚、甲苯、THF、环戊基甲基醚、丙酮、MEK、MIBK、环戊酮、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二硫化碳、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乳酸甲酯、甲醇、乙醇、异丙醇、苯甲醇、正丁醇、叔丁醇、戊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二醇单甲醚、吡啶、NMP、硫酸、甲酸、乙酸、盐酸、乳酸、三乙胺、二丁胺中的任一种溶剂、或者两种以上的共溶剂100g,而在25℃下具有0.1g以上的溶解性。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可以例如通过下述通式(I)来表示。 
[化学式2] 
Ar——A——R——A——Ar  (I) 
在上式中,两个存在的Ar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或者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 
A为偶氮甲碱基, 
R为可以具有支链也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烯基;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50的环烯基;或者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 
作为所述一价的芳香族基以及二价的芳香族基的示例,可以列举下式所表示的基团。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07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08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01
在上式中,被半括号括起来的部位表示结合键。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适合于半导体用途,可以通过涂布法在电极上成膜,从而制作p-n接合元件。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特征在于,对于将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作为P型半导体层或N型半导体层的形成材料来使用而制成的p-n接合元件,可以将正极端子与P型半导体侧的电极连接,并将负极端子与N型半导体侧的电极连接,且在-5V~+5V的范围内施加电压,从而成为正向的电能/反向的电能>1.0。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即,使下述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2当量,与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1当量发生反应的工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11
[化学式8] 
Ar1——(A-Ar2)p——Y    (III) 
在上式(II)中,两个X同时为醛基或氨基, 
两个Ar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 
A为偶氮甲碱基, 
R1以及R2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卤素原子或羧基, 
Z为氧原子、硫原子或具有环烯基的二价的基团, 
m以及n独立地为0或1, 
i为0或1, 
h以及j独立地为0~12的整数(但是,当Z为氧原子或硫原子时,h以及j同时为1以上), 
k为1~10的整数, 
h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j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k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CHR1h-(O)i-(CHR2j-)可以相同或不同,(-(CHR1h-(Z)i-(CHR2j-)k所表示的结构中的碳原子数为2~1024。 
在上式(III)中,当上式(II)中的X为醛基时Y为氨基,当X为氨基时Y为醛基, 
Ar1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 
Ar2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 
A为偶氮甲碱基, 
p为0~5的整数, 
p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A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所述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出下式所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2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41
在上式中,Y为醛基或氨基。 
作为所述烃化合物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出下式所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51
在上式中,两个X同时为氨基或醛基,t为6~12的整数。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作为半导体材料而确保了充分的载流子迁移率,而且相对于甲苯等疎水性溶剂、甲醇、乙醇等醇类溶剂、丙二醇单甲醚等二醇类溶剂、或乳酸甲酯等酯类溶剂等的通用性比较高的有机溶剂表现出较高的溶解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不是如现有的共轭类高分子那样,通过真空蒸镀在基板上使聚偶氮甲碱取向,而是能够使通过涂布法在基板上形成半导体层。 
具体实施方式
偶氮甲碱低聚物 
以下,对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所具有的上述二价的烃基、芳香族基以及含芳香族环共轭基进行详细说明。 
<二价的烃基> 
构成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上述烃基,可以具有含有氧原子、硫原子或环烯基的基团,只要其价数为2则不被特别地限定。 
该烃基有助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作为所述烃基的示例,可以列举出:可以具有支链也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烯基;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50的环烯基;以及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 
作为所述卤素原子的示例,可以列举出氟原子、氯原子以及溴原子。 
作为所述环烯基中的取代基的示例,可以列举出: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此外,环烯基可以具有多个环状结构,而且其环状结构可以通过烯基而被连结。 
从同时实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和固体状态的分子间结晶性的观点出发,所述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3~20,更优选为4~12,进一步优选为6~12。 
从同时实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和固体状态的分子间结晶性的观点出发,所述在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二价的烃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3~20,更优选为4~12,进一步优选为6~12。 
从同时实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和固体状态的分子间结晶性的观点出发,所述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环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3~30,更优选为6~15。 
从同时实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和固体状态的分子间结晶性的观点出发,所述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二价的烃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3~20,更优选为4~12,进一步优选为6~12。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二价的烃基,从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甲苯等具有比较低的极性,且为了对疎水性较高的溶剂表现出溶解性而具有烯基的结构。此外,为了表现出对醇类、二醇类、酯类溶剂的溶解性,优选所述二价的烃基为在基团中具有醚键的结构。而且,为了表现出对含卤素类溶剂的溶解性,优选所述二价的烃基为在基团中具有卤素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结构。 
<具有偶氮甲碱基且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 
构成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具有偶氮甲碱基且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具有偶氮甲碱基与一价的芳香族基结合而共轭的结构,只要与醛基以及氨基间不具有反应性则不被特别地限定。关于与醛基以及氨基间不具有反应性的意义,将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这一项中进行说明。 
通过所述一价的芳香族基以及偶氮甲碱基的共轭结构,从而使得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具有分子间的载流子输送功能。 
此外,通过所述偶氮甲碱基,从而使一价的芳香族基与上述烃基的末端结合。 
作为所述具有偶氮甲碱基且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中的一价的芳香族基的示例,可以列举下式A-1~A-23所表示的基团。 
在式A-1中,Ra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作为所述卤素原子,可以列举出F、Cl以及Br。在以下的式A-2~A-23中也均相同。 
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a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中,Sa为1~5的整数,当Sa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a为4或5,进一步优选为,Sa为4或5,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所述对称要素并不是指偶氮甲碱低聚物分子整体,而是指芳香族基的结构部分的对称性。此外,所述对称性是指,从在纸面上扫描的结构观察推测出的对称性,而不是根据由实际测定的X射线结构分析以及分子轨道计算得到的最优化结构而判断出的对称性。以下为相同的情况。另外,当Sa为5时,必须以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选择Ra,即,使5个Ra相同。 
此外,在式A-1中,“*”为结合键,其与偶氮甲碱基结合。在以下的式A-2~A-23中也均相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81
在式A-2中,Rb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 
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为,Rb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Rb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2中,Sb为1~4的整数,当Sb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b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b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b为偶数,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82
在式A-3中,Xa选自S、O、NH、N(CH3)、N(C2H5)以及N(Ph)(Ph为苯基。以下相同)。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a优选为立体障碍性较小,且平面性较高的S以及NH。 
在式A-3中,Yb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Yb优选为其中的任意一种。 
在式A-3中,Rc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 
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c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3中,当Yb为CH时,Sc为1~3的整数,当Sc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c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c优选为2或3,进一步优选为3。 
在式A-3中,当Yb为N时,Sc为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191
在式A-4中,Xb选自CH2、C(CxH2x+12(X为2~20的整数)、NH、N(CxH2x+1)(X为2~20的整数)、N(Ph)以及S。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b优选为立体障碍性较小,且平面性较高的CH2或NH。 
在式A-4中,Rd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d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4中,Sd为1~7的整数。即,虽然Rd在式A-4中以与右侧的苯环结合的方式而进行了图示,但Rd在式A-4中与能够结合的所有的碳结 合。即,Rd不仅可以与式A-4中的右侧的苯环结合,还可以与左侧的苯环结合。对于结合键而言也相同。在以下的式A-5~A-23中也均相同。 
当Sd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d优选为6或7,进一步优选为7。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01
在式A-5中,Xc选自CH2、O、S、NH、N(CxH2x+1)(X为1~20的整数)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立体障碍性较小,且平面性较高的CH2、O、S以及NH。 
在式A-5中,Ya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Ya优选为其中的任意一种。 
在式A-5中,Re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e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5中,当Ya为CH时,Se为1~11的整数,当Se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e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e优选为9~11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9或10。 
在式A-5中,当Ya为N时,Se为1~9的整数,当Se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e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e优选为7~9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9。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11
在式A-6中,Xd为CH或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d优选为其中的任意一种。 
在式A-6中,Rf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f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6中,当Xd为CH时,Sf为1~9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f优选为8或9,进一步优选为9。 
此外,当Xd为N时,Sf为1~7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Sf优选为6或7,进一步优选为7。 
另外,当Sf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f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式A-7中,Rg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g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7中,Sg为1~11的整数。即,Rg可以结合在连结式A-7中的两个苯环的亚乙烯基上。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g为10或11,进 一步优选为,Sg为11。另外,当Sg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g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21
在式A-8中,Rh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h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8中,Sh为1~7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Sh为6或7,进一步优选Sh为7。另外,当Sh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h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22
在式A-9中,Xe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e优选为CH。 
在式A-9中,Ri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i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9中,当Xe为CH时,Si为1~9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 发,优选为,Si为奇数,进一步优选为,Si为奇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此外,当Xe为N时,Si为1~7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i优选为6或7,进一步优选为7。 
另外,当Si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i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31
在式A-10中,Rj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j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0中,Sj为1~9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j为优选8或9,进一步优选为,Sj为9。另外,当Sj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j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32
在式A-11中,Xf选自O、S、NH、N(CH3)、N(C2H5)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内共轭体系的平面性的高度的观点出发,Xf优选为S或NH。 
在式A-11中,Rk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k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1中,Sk为1~5的整数。当Sk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k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k优选为3~5的整数,更优选为3或5。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41
在式A-12中,Xg选自O、S、NH、N(CH3)、N(C2H5)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内共轭体系的平面性的高度的观点出发,Xg优选为S或NH。 
在式A-12中,Rm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m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2中,Sm为1~7的整数。当Sm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m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m优选为4~7的整数,更优选为4或7。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42
在式A-13中,Xh选自CH2、O、S、NH、N(CH3)、N(C2H5)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内共轭体系的平面性的高度的观点出发,Xh优选为CH2、S或NH。 
在式A-13中,Rn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n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3中,当Xh为CH2时,Sn为1~17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n优选为10~17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17。 
在式A-13中,当Xh为除CH2之外时,Sn为1~9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Sn优选为7~9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9。 
另外,当Sn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51
在式A-14中,Xi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原料的商业上获得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Xi优选为CH。 
在式A-14中,Ro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o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4中,当Xi为CH时,So为1~3的整数。当So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o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o进一步优选为3。 
另外,当Xi为N时,So为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61
在式A-15中,Xj选自S以及O,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原料的商业上容易获得的观点出发,Xj优选为S。 
在式A-15中,Rp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p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5中,Sp为1~5的整数。当Sp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p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p优选为4或5,进一步优选为5。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62
在式A-16中,Rq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q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进一步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6中,Sq为1~3的整数。当Sq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q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q优选为奇数,并且进一步优选为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在式A-17中,R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r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7中,Sr为1~5的整数。当Sr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r优选为奇数,进一步优选为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72
在式A-18中,Rs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s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8中,Ss为1~3的整数。当Ss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s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s优选为2或3,进一步优选为3。 
在式A-19中,Rt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t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19中,St为1~7的整数。当St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t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St为奇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82
在式A-20中,Ru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u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20中,Su为1~3的整数。当Su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u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u优选为2。 
在式A-21中,Rv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v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21中,Sv为1~5的整数。当Sv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v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Sv为奇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292
在式A-22中,Rw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优选Rw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Rw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22中,Sw为1~7的整数。当Sw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w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Sw为奇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01
在式A-23中,Rx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x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A-23中,Sx为1~7的整数。当Sx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x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Sx为奇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含芳香族环共轭基> 
构成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具有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结构,并且只要与醛基以及氨基不具有反应性则不被特别地限定。关于与醛基以及氨基不具有反应性的意义,将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的这一项中进行说明。另外,在构成含芳香族环共轭基的芳香族基中,成为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末端的芳香族基并非二价而是一价。 
通过所述含芳香族环共轭基的共轭结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可以发挥载流子输送功能。 
此外,通过所述偶氮甲碱基,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与上述烃基的末端结合。 
作为所述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的示例,可以列举下式B-1~B-24所表示的基团。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02
在式B-1中,Ra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作为所述卤素原子,可以列举F、Cl以及Br。在以下的式B-2~B-24中也均相同。 
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a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中,Sa为1~4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a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a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a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在式B-1中,“*”为结合键,其与偶氮甲碱基结合。在以下的式B-2~B-24中也均相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11
在式B-2中,Rb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b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2中,Sb为1~3的整数,为了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b为奇数,进一步优选为,Sb为奇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b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b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式B-3中,Xa选自S、O、NH、N(CH3)、N(C2H5)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作为Xa,优选立体障碍性较小,且平面性较高的S以及NH。 
在式B-5中,Yb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Yb优选为其中的任意一种。 
在式B-3中,Rc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b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3中,当Yb为CH时,Sc为1或2。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c为2,进一步优选为,Sc为2,并且以使含芳香族环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c为2时,两个Rc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式B-3中,当Yb为N时,Sc为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21
在式B-4中,Xb选自CH2、C(CxH2x+12(X为2~20的整数)、NH、N(CxH2x+1)(X为2~20的整数)、N(Ph)以及S。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作为Xb,优选立体障碍性较小,且平面性较高的C以及NH。 
在式B-4中,Rd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d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4中,Sd为1~6的整数。即,虽然Rd在式B-4中以与右侧的苯环结合的方式而进行了图示,但Rd在式B-4中与能够结合的所有的碳结 合。即,Rd不仅可以与式B-4中的右侧的苯环结合,还可以与左侧的苯环结合。对于结合键而言也相同。在以下的式B-5~B-24中也均相同。 
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d为偶数,并优选为,Sd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d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31
在式B-5中,Xc选自O、S、NH、N(CxH2x+1)(X为1~20的整数)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作为Xc,优选立体障碍性较小,且平面性较高的O、S以及NH。 
在式B-5中,Ya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Ya优选为其中的任意一种。 
在式B-5中,Re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e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5中,当Ya为CH时,Se为1~10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e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e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当Ya为N时,Se为1~8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Se为偶数,进一步优选Se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另外,当Se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e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41
在式B-6中,Xd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d优选为其中的任意一种。 
在式B-6中,Rf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f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6中,当Xd为CH时Sf为1~8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f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f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此外,当Xd为N时,Sf为1~6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Sf为偶数,进一步优选Sf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另外,当Sf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f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42
在式B-7中,Rg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g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7中,Sg为1~10的整数,Rg可以结合在连接两个苯环的亚乙烯基上。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 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g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g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g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g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51
在式B-8中,Rh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h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8中,Sh为1~6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h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h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h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h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52
在式B-9中,Xe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e优选为CH。 
在式B-9中,Ri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i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9中,当Xe为CH时Si为1~8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 优选为,Si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i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此外,当Xe为N时,Si为1~6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i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i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另外,当Si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i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式B-10中,Rj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j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0中,Sj为1~8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j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j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另外,当Sj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j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62
在式B-11中,Xf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f优选为N。 
在式B-11中,Rk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 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k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1中,当Xf为CH时Sk为1~8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k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k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此外,当Xf为N时Sk为1~6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k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k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另外,当Sk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k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71
在式B-12中,Xg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化的观点出发,Xg优选为N。 
在式B-12中,Rm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m优选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2中,当Xg为CH时Sm为1~8的整数。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m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m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此外,当Xg为N时Sm为1~6的整数,从与所述内容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m为偶数,进一步优选为,Sm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另外,当Sm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m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81
在式B-13中,Xh选自O、S、NH、N(CH3)、N(C2H5)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内共轭体系的平面性的高度的观点出发,Xh优选为S或NH。 
在式B-13中,Rn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n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3中,Sn为1~4的整数。当Sn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n优选为2~4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2或4。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82
在式B-14中,Xi选自O、S、NH、N(CH3)、N(C2H5)以及N(Ph)。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内共轭体系的平面性的高度的观点出发,Xi优选为S或NH。 
在式B-14中,Rp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p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4中,Sp为1~8的整数。当Sp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p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p优选为4~8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4或8。 
在式B-15中,Xj选自CH以及N,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原料的商业上获得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Xj优选为CH。 
在式B-15中,Rq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q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5中,当Xj为CH时,Sq为1或2。当Sq为2时,两个存在的Rq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q优选为2。另外,当Xj为N时,Sq为0。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392
在式B-16中,Xk选自S以及O,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原料的商业上获得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Xk优选为S。 
在式B-16中,Rr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r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6中,Sr为1~4的整数。当Sr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r优选为3或4,进一步优选为4。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01
在式B-17中,Rs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s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7中,Ss为1或2。当Ss为2时,两个存在的Rs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s优选为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02
在式B-18中,Rt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t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8中,St为1~4的整数。当St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t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t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11
在式B-19中,Ru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u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19中,Su为1或2。当Su为2时,两个存在的Ru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u为2,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12
在式B-20中,Rv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v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20中,Sv为1~6的整数。当Sv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v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v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21
在式B-21中,Rx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x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21中,Sx为1或2。当Sx为2时,两个存在的Rx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Sx优选为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22
在式B-22中,Ry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5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15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y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15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15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22中,Sy为1~4的整数。当Sy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y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y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31
在式B-23中,Rz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z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23中,Sz为1~6的整数。当Sz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z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z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32
在式B-24中,Raa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者基团中含有醚键或烷氧基的碳原子数1~8的烃基。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的观点出发,Raa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8的烷氧基,更优选为范德华半径较小的氢原子。 
在式B-24中,Saa为1~6的整数。当Saa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aa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间的高结晶化,从使芳香环内的电子的局域化更小的观点出发,优选为,Saa为偶数,并且以使芳香族基整体具有对称要素的方式来取代。 
在上述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中,这些二价的芳香族基通过偶氮甲碱基而被连结,且具有偶氮甲碱基与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结构。 
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中的芳香族基通常为5个以下,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分子内共轭、分子间的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5个。关于使偶氮甲碱基与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的方法,将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的这一项中进行说明。 
<偶氮甲碱低聚物> 
在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中,上述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通过偶氮甲碱基从而与以上说明的烃基的两末端结合。 
将这种结构的示例示于下文中。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41
这种结构为,二价的烃基为辛烯基、且芳香族基为具有偶氮甲碱基的苯基时的结构。虽然C=N为偶氮甲碱基,且根据其方向的不同共轭体系内的共轭状态不同,但认为所述共轭状态在苯基等含非杂原子芳香环中,不会给分子间的结晶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认为在芳香环为吡啶基等杂环的情况下,根据偶氮甲碱基的方向,所述共轭状态给分子间的结晶性带来影响。即,在偶氮甲碱基的方向为,构成偶氮甲碱基的N以及C中的N位于靠近杂环的位置的方向,并且杂环的杂原子位于构成偶氮甲碱基的N的附近时,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固体状态的分子内共轭体系发生扩张,此外,由于共轭体系内的电子结构有时会受到较大影响,故为优选。期待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在溶液状态下,显示出基于所述偶氮甲碱基中的N以及杂环的杂原子的、对于金属的金属化作用效果、以及阳离子识别効果等,这是由于,通过所述效果的相互作用从而偶氮甲碱低聚物被模板化。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由于在其结构中具有烃基,且该部分不具有结晶性,因此对于通用性较高的各种有机溶剂,例如疏水性溶剂、醇类溶剂、二醇类溶剂或酯类溶剂表现出较高的溶解性。 
更具体而言,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相对于通常选自:甲酚、甲苯、THF、环戊基甲基醚、丙酮、MEK、MIBK、环戊酮、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氯 苯、二硫化碳、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乳酸甲酯、甲醇、乙醇、异丙醇、苯甲醇、正丁醇、叔丁醇、戊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二醇单甲醚、吡啶、NMP、硫酸、甲酸、乙酸、盐酸、乳酸、三乙胺、二丁胺中的任一种溶剂、或者两种以上的共溶剂100g,而在25℃下通常具有0.1g以上的溶解性,优选具有1~10g的溶解性。另外,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述,甲酚和氯苯等具有腐食性,或者对人体有害。在本发明中,它们通常是在其他的甲苯等通用性较高的溶剂中少量混合从而作为共溶剂来使用。 
由此,对于通用性较高的各种有机溶剂的溶解性较高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尽管不具有现有的聚偶氮甲碱这样的聚合物结构,但是对电子以及空穴等载流子进行输送的功能较高,从而适合于半导体用途。 
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输送功能的理由如下。即,在偶氮甲碱低聚物分子间,亲和性较高的基团之间(即,烃基与烃基之间,芳香族基以及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与芳香族基以及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之间)相互重叠。而且,在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堆积的位置处,载流子能够自由地移动。即,相对于现有的聚偶氮甲碱通过分子内的特定的结构来确保载流子迁移率而言,在本发明中,是通过分子间的堆积来确保载流子迁移率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输送功能,从而适合于半导体用途,而且相对于通用性较高的有机溶剂表现出较高的溶解性。因此,使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溶解于通用性较高的有机溶剂中,再使用所得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溶液,通过旋转涂布或浸涂等的涂布法,从而能够在基板上安全且容易地形成半导体层。 
将这种具有载流子输送功能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溶液涂布在电极上而成膜,从而能够制作p-n接合元件。当使用偶氮甲碱低聚物以作为P型半导体层形成材料时,N型半导体层使用与偶氮甲碱的离子化电位(eV)相比为较大值且显示出电子亲和力(eV)的半导体材料(例如:富勒烯)来进行制作。此外,当使用偶氮甲碱低聚物以作为N型半导体层形成材料时,P型半导体层使用与偶氮甲碱低聚物的电子亲和力(eV)相比为较小值且显示出离子化电位的半导体材料(例如:聚(3-己基噻吩))来进行制作。 
具体而言,当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作为N型半导体层的形成材料来进行使用时,通过在负极侧电极基板上涂布偶氮甲碱低聚物溶液并进行干燥,从而制作膜。通过在该膜上涂布或蒸镀P型半导体材料而在该膜上成膜, 并在所获得的P型半导体层上蒸镀正极侧的电极,由此能够制作出p-n接合元件。此外,当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作为P型半导体层的形成材料来使用时,能够通过在负极侧电极基板上涂布或蒸镀N型半导体材料而进行成膜,并通过在该膜上涂布偶氮甲碱低聚物溶液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P型半导体层,且通过在所述P型半导体层上蒸镀正极的电极来制作p-n接合元件。这些P型以及N型半导体材料的接合体层的厚度通常为10~900nm。 
例如以上述方式制成的p-n接合元件,例如能够应用于二极管、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晶体管、温差发电元件等的有机电子学领域。 
在此,所述离子化电位以及电子亲和力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而求出,即,所述离子化电位以及电子亲和力分别作为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LUMO(最低空余分子轨道)而通过实验来求出。 
HOMO可以通过日本专利第1124703号公报中记载的光电子分光法,使用理研计器公司制的AC-2来求出。 
此外,作为求出电化学的氧化电位进而换算为HOMO的方法,具体而言例示了求出试料的氧化开始电位而进行换算的方法。 
氧化开始电位可以作为如下电位而求出,所述电位为,对目标试料进行循环伏安法(CV)的测定,并在所得的测定结果中,从基线起氧化电流开始流过时的电位。根据需要,进行从测定中所使用的参照电极向标准氢电极基准的换算,而且,通过使该值和相对于真空能级的标准氢电极的值(常数)4.5相加,从而能够求出HOMO(eV)。 
接下来,作为求出LUMO的方法,可以列举出:求出电化学的还原能级进而换算为LUMO的方法、以及由试料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吸收开始波长和通过上述内容求出的HOMO的值而换算为LUMO的方法。 
在通过电化学的测定来求出LUMO的情况下,与求出上述的HOMO的情况同样地、通过CV来进行试料的还原电位的测定,并且同样地通过进行换算从而能够求出LUMO。 
在根据吸收开始波长求出LUMO的情况下,在玻璃基板上以使试料成为约数十纳米的厚度的方式通过旋转涂布而进行制膜,并对所形成的膜进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测定,从而能够在所获得的测定结果中,作为从基线起吸收开始时的波长λ(nm)而求出吸收开始波长。将该值换算为电子伏特(eV) 并将所得的值作为带隙能量E(eV)。通过用以上述方式求出的HOMO(eV)除以该带隙能量E(eV),从而能够求出LUMO。 
关于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半导体特性的调节,一般情况下可以参照与共轭类聚合物相关的见解,并且所述半导体特性的调节能够通过与一般的调节法相同的方法来进行。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P型半导体特性,能够通过分子的离子化电位调节来改善。例如通过以下的两种方法,能够增大分子的离子化电位。 
(1)作为共轭类(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而选择电子丰富的萘、蒽等的缩环类单元; 
(2)通过将甲基、苯基等电子供给性的取代基导入至共轭体系,从而增大共轭体系内的电子密度,并使电子非局域化。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N型半导体特性,能够通过分子的电子亲和力的调节来改善。例如通过以下的两种方法,能够增大分子的电子亲和力。 
(1)作为共轭类(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而选择具有电子不足的倾向的吡啶、二吡啶、菲咯啉等的多环; 
(2)通过将F、CF3等电子吸引性的取代基导入至共轭体系,从而降低共轭体系内的电子密度,并使电子局域化。 
如上所述,能够由具有优异的半导体特性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来制作p-n接合元件。对于将该偶氮甲碱低聚物作为P型半导体层或N型半导体层的形成材料来使用从而制作出的p-n接合元件,可以将正极端子与P型半导体侧的电极连接,将负极端子与N型半导体侧的电极连接,并在-5V~+5V的范围内施加电压,从而正向的电能/反向的电能>1.0。 
利用该特性,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例如可以作为p型以及n型半导体来使用。另外,在所述P型半导体层与电极之间、所述N型半导体层与电极之间,还可以分别另行设置空穴注入相、电子注入层。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量,从同时实现溶剂溶解性和分子内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在150~15000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500~10000的范围内。关于分子量的调节方法,将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造方法的这一项中进行说明。 
(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具体示例) 
作为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由下述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63] 
Ar——A——R——A——Ar    (I) 
在上式中,存在的两个Ar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或者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 
作为所述一价的芳香族基的示例,可以列举下式所表示的基团。另外,在下式中,被半括号括起来的部位为结合键。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49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01
在这些结构式中,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在固体状态下具有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以下所例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11
而且,从扩张单位共轭结构内的共轭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以下所例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3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41
此外,作为上述二价的芳香族基的具体的示例,可以列举以下的基团。另外,在下式中,被半括号括起来的部位为结合键。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51
在上述结构式中,从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在固体状态下具有分子间的较高的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以下所例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71
在上式(I)中,A为偶氮甲碱基(C=N或N=C),根据将后述的烃化合物以及含芳香族环化合物作为二胺化合物以及二醛化合物中的哪一个的选择,而其方向有所不同,其中,后述的烃化合物以及含芳香族环化合物作为用于制备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原料基质来使用。另外,在通式(I)中的Ar-A中,两个偶氮甲碱基没有邻接。 
在式(I)中,R为既可以具有支链也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烯基;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50的环烯基;或者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作为R而优选的物质,与在上述<二价的烃基>的说明中,作为烃基而优选的物质、且作为该物质而列举出的物质相同。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由于在分子间堆积有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的部位,能够使载流子自由地移动,因此适合于半导体用途。此外,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对于甲苯等疏水性溶剂、甲醇、乙醇等醇类 溶剂、丙二醇单甲醚等二醇类溶剂、或者乳酸甲酯等酯类溶剂等的通用性较高的有机溶剂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因此,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溶解于所述有机溶剂中,并使用所得的偶氮甲碱低聚物溶液,从而能够通过涂布法在基板上容易地形成半导体层。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具有如下工序,即,使下述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2当量,与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1当量发生反应的工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591
[化学式75] 
Ar1——(A-Ar2)p——Y    (III) 
在式(II)中,两个X同时为醛基或氨基,在式(III)中,当式(II)中的X为醛基时Y为氨基,当X为氨基时Y为醛基。 
即,利用醛基与氨基的反应,通过使含芳香族环化合物2分子与烃化合物1分子发生反应,从而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 
<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 
在上式(II)中,如上所述,两个X同时为醛基或氨基。两个Ar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作为其具体示例,可以列举上式B-1~B-24所表示的基团。 
在上式(II)中,A为偶氮甲碱基,如后文所述,根据作为用于制备烃化合物的原料基质而使用的化合物的选择,其方向不同。 
在式(II)中,m以及n独立地为0或1。当m为1时,带有m下标的被括号括起来的Ar-A以及与Ar结合的X(X成为偶氮甲碱基),构成了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的一部分。对于n而言也相同。 
在式(II)中,R1以及R2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卤素原子或羧基。作为R1以及R2,从相对于有机溶剂的溶解性和成膜时的膜的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氢原子以及碳原子数5~12的烷基。 
在式(II)中,Z为氧原子、硫原子或具有环烯基的二价的基团,从原料能够在商业上比较容易获得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氧原子。 
在式(II)中,i为0或1,当i为1时,烃化合物将具有醚键(氧原子)、硫醚键(硫原子)或环烯基。 
在式(II)中,h以及j独立地为0~12的整数,优选为0~3的整数。但是,当Z为氧原子或硫原子时,h以及j同时为1以上。 
在式(II)中,k为1~10的整数,优选为2~5的整数。 
此外,在式(II)中,当h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j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式(II)中,当k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CHR1h-(Z)i-(CHR2j-)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而且,(-(CHR1h-(Z)i-(CHR2j-)k所表示的结构中的碳原子数为2~1024,优选为6~512。 
(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的获得方法) 
在通式(II)中,m以及n为0的烃化合物在市场上销售,因而能够容易地获得。 
m或n为1、另一方为0时的烃化合物,能够通过使市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容易地获得。 
当以Ar为亚苯基,m为1,n为0,(-(CHR1h-(Z)i-(CHR2j-) k为辛烯基,X为氨基的情况作为示例时,例如通过以下的反应,能够得到通式(II)的烃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611
这种1分子的对氨基苯甲醛与1分子的1,8-二氨基辛烷反应从而能够得到通式(II)的烃化合物的反应的反应条件的详细情况,将在实施例的原料1的合成的这一项中示出。 
在以上的反应中,能够得到具有氨基以作为X的烃化合物,但如果将所使用的反应原料变更为对氨基苯甲醛和1,8-二甲酰基辛烷,则能够得到具有醛基以作为X,且偶氮甲碱基的方向变为反向的烃化合物。 
接下来,m以及n同时为1的烃化合物既可以通过重复上述的反应(使对氨基苯甲醛与通过上述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此外也可以如下所示,通过一个步骤的反应而得到。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612
通过相对于1,8-二氨基辛烷而过量使用对氨基苯甲醛,从而能够进行上述这样的一个步骤的反应。在以上的反应中,能够得到具有氨基以作为X的烃化合物,但如果将所使用的原料变更为1,8-二甲酰基辛烷和对氨基苯甲醛,则能够得到具有醛基以作为X,且偶氮甲碱基的方向变为反向的烃化合物。 
由于氨基与醛基之间的反应性较高,因此上述反应通过将原料成分接触混合等而容易地进行。 
这种反应能够通过使氨基与醛基发生反应的公知惯用的反应条件而实施。通常反应温度为30~120℃,反应时间通常为2~48小时。 
此外,作为反应溶剂,可以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性溶剂;THF、环戊基甲基醚等醚类溶剂;MEK、环戊酮等酮类溶剂;间甲酚、苯酚等质子给予性的芳香族溶剂(优选在被酸催化了的反应条件下使用);氯仿、二氯甲烷、四氯乙烷、氯化苯等含卤素溶剂;NMP、DMF、吡啶、哌啶等质子接受性溶剂(优选在被碱催化了的反应条件下使用);乙腈、苄腈等腈类溶剂。 
如以上所述,作为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原料的烃化合物,可以通过市售、或者使市售的产品发生反应而容易地获得。 
(烃化合物的具体示例) 
作为以上所说明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下式所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631
在上式中,两个X同时为氨基或醛基,t为6~12的整数。 
<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 
再次示出通式(III)。 
[化学式79] 
Ar1——(A-Ar2)p——Y(III) 
在上式中,如上所述,当式(II)中的X为醛基时Y为氨基,当X为氨基时Y为醛基。 
在式(III)中,Ar1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作为其具体示例,可以列举上式A-1~A-23所表示的基团。 
在这些结构式中,作为Ar1,从同时实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共轭体系的扩张、和对于溶剂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芴、邻菲咯啉等缩环类;或者联苯、二吡啶、三联噻吩等的芳香环以2~5个单元连结而成的共轭类。 
接下来,在上式(III)中,Ar2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作为其具体示例,可以列举上式B-1~B-24所表示的基团。 
在这些结构式中,作为Ar2,从同时实现共轭体系的扩张、和对于溶剂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芴、邻菲咯啉等缩环类;或者联苯、二吡啶、三联噻吩等的芳香环以2~5个单元连结而成的共轭类。 
在式(III)中,A为偶氮甲碱基,如后文所述,根据作为用于制备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原料基质而使用的化合物的选择,其方向不同。 
在式(III)中,p为0~5的整数,从同时实现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共轭体系的扩张、和对于溶剂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p为1~3的整数。此外,当p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A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获得方法) 
在通式(III)中,p为0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在市场上有售,因而能够容易地获得。 
p为1以上时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能够通过使市售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容易地获得。 
在通式(III)中,当以Ar1为苯基,Ar2为亚苯基的情况作为示例时,例如通过以下的反应,能够得到p为1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641
如上所示,通过1分子的苯甲醛与1分子的1,4-二氨基苯反应从而能够得到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反应的反应条件的详细情况,将在实施例的原料4的合成的这一项中示出。 
在以上的反应中,能够得到具有氨基以作为Y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但如果将所使用的反应原料变更为对氨基苯甲醛和1,4-苯二甲醛,则能够得到具有醛基以作为Y,且偶氮甲碱基的方向变为反向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 
而且,p为2以上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可以通过重复上述反应(使对氨基苯甲醛与通过上述反应而得到的偶氮甲碱化合物发生反应)而得到。 
由于氨基与醛基之间的反应性较高,因此上述反应容易地进行。 
这种反应能够通过使氨基与醛基发生反应的公知惯用的反应条件来实施。通常反应温度为30~120℃,反应时间通常为2~48小时。 
此外,作为反应溶剂,可以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性溶剂;THF、环戊基甲基醚等醚类溶剂;MEK、环戊酮等酮类溶剂;间甲酚、苯酚等质子给予性的芳香族溶剂(优选在被酸催化了的条件下使用)、氯仿、二氯甲烷、四氯乙烷、氯化苯等含卤素溶剂;NMP、DMF、吡啶、哌啶等质子接受性溶剂(优选在被碱催化了的反应条件下使用);乙腈、苄腈等腈类溶剂。 
如以上所述,作为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原料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可以通过市售、或者使市售的产品发生反应而容易地获得。 
(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具体示例) 
作为以上说明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具体示例,可以列举下出式所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67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681
在上式中,Y为醛基或氨基。 
<反应> 
在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中,使上述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2当量与上述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1当量发生反应。通过适当选择(调节)烃化合物以及含芳香族环化合物的分子量,从而能够调节所获得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量。 
在该反应中,烃化合物所具有的两个氨基或醛基、与含芳香族环化合物所具有的醛基或氨基发生反应,从而形成偶氮甲碱基,并且偶氮甲碱基与芳香族基(相互地)结合,进而形成共轭的结构(上述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此外,在含芳香族环化合物中,由于除了参与与烃化合物的反应的醛基或氨基以外,不存在与醛基或氨基具有反应性的部位,因此在所述反应之后,不会进一步发生与含芳香族环化合物或烃化合物的反应,从而不会得到聚偶氮甲碱,而能够得到偶氮甲碱低聚物。 
上述反应的反应温度通常为30~120℃,从反应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0~100℃。 
上述反应的反应时间通常为2~48小时,从反应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6~24小时。 
此外,在上述反应中,可以使用被如下一般的酸催化的加成反应中所使用的催化剂,所述普通的酸为,间甲酚、二甲基苯酚、苯酚、樟脑磺酸、萘酚、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此外,与被普通的碱催化的加成反应中所使用的碱相同的碱,也可以作为上述反应的催化剂来使用。 
而且,作为上述反应的反应溶剂,可以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溶剂;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性溶剂;THF、环戊基甲基醚等醚类溶剂;MEK、环戊酮等酮类溶剂;间甲酚、苯酚等质子给予性的芳香族溶剂(优选在被酸催化了的反应条件下使用);氯仿、二氯甲烷、四氯乙烷、氯化苯等含卤素溶剂;NMP、DMF、吡啶、哌啶等质子接受性溶剂(优选在被碱催化了的反应条件下使用);乙腈、苄腈等腈类溶剂。在这些反应溶剂中,从反应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间甲酚、甲苯-间甲酚共溶剂、THF、环戊基甲基醚、环戊酮。 
由于醛基与氨基之间的反应性比较高,因此上述反应容易地进行。因此,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可以由容易获得的原料来容易地制备。此外,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不存在非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如下问题,即,在主链中的芳 香环、杂环或芳香环以及杂环中导入了烷基或烷氧基等的聚偶氮甲碱所具有的、由于原料单体无法通过商业手段获得因此难以工业化的问题。 
实施例 
<原料1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0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schlenk flask)中投入1,8-二氨基辛烷3.57g(24.8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对氨基苯甲醛2g(16.5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乙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油的形态而得到了4.08g(收率:95%)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248[M+H]。 
<原料2的合成>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1,2-双(2-氨基乙氧基)乙烷3.68g(24.8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对氨基苯甲醛2g(16.5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油的形态而得到了3.22g(收率:51%)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 
FAB-MS:m/z=252[M+H]。 
<原料3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1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5.46g(24.8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对氨基苯甲醛2g(16.5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红色油的形态而得到了4.89g(收率:88%)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 
FAB-MS:m/z=324[M+H]。 
<原料4的合成>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1,4-苯二胺8.05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苯甲醛2.63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4.00g(收率:82%)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197[M+H]。 
<原料5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13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5-二胺吡啶8.12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苯甲醛2.63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 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二甲醚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4.33g(收率:89%)的通式(III)所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198[M+H]。 
<原料6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2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6-二氨基吡啶8.12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苯甲醛2.63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二甲醚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3.51g(收率:89%)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198[M+H]。 
<原料7的合成>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3,5,6-四甲基-1,4-苯二胺12.2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苯甲醛2.63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二甲醚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5.65g(收率:90%)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53[M+H]。 
<原料8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3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1,4-苯二胺8.05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2-噻吩乙醛2.78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二甲醚进行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4.50g(收率:90%)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03[M+H]。 
<原料9的合成>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1,4-苯二胺8.05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4-苯基苯甲醛4.52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得到了6.63g(收率:98%)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73[M+H]。 
<原料10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33
在氮取代后的50mL施伦克管中投入1,4-苯二胺8.05g(74.4mmol)、间甲酚5g、THF 15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 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15g中溶解了五氟苯甲醛4.86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进行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3.20g(收率:45%)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87[M+H]。 
<原料11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4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苯胺2.30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3.63g(收率:77%)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10[M+H]。 
<原料12的合成>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异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苯胺2.30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2.50g(收率:48%)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10[M+H]。 
<原料13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5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2-氨基芴4.49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3.47g(收率:47%)的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FAB-MS:m/z=298[M+H]。 
<原料14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52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1,8-二氨基辛烷3.57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6.59g(收率:71%)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377[M+H]。 
<原料15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53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1,2-双(2-氨基乙氧基)乙烷3.68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 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得到了7.02g(收率:74%)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381[M+H]。 
<原料16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6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5.46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8.22g(收率:73%)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453[M+H]。 
<原料17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62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5-噻吩二甲醛10.4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5.46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6.20g(收率:54%)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465[M+H]。 
<原料18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63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滴入2,6-吡啶二甲醛10.1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 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5.46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3.73g(收率:33%)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455[M+H]。 
<原料19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7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4,4’-联苯二甲醛15.6g(74.4mmol)、间甲酚5g、甲苯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甲苯30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5.46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3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9.50g(收率:63%)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605[M+H]。 
<原料20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72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30g中溶解了4,4’-亚甲基双(环己胺)5.22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7.82g(收率:71%)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443[M+H]。 
<原料21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81
在氮取代后的1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对苯二甲醛10.0g(74.4mmol)、间甲酚5g、THF 3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30g中溶解了4,4’-亚甲基双(2-甲基环己胺)5.90g(24.8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24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之后,使用热己烷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8.17g(收率:70%)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471[M+H]。 
<原料22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82
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2’:5’,2”-三联噻吩-5,5”-二甲醛1g(3.3mmol)、间甲酚1g、THF  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1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6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0.242g(1.1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12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之后,使用热己烷、热乙腈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50g(收率:57%)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794[M+H]。 
<原料23的合成> 
3-己基噻吩-2,5-二甲醛(原料)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83
在氮取代后的300mL施伦克管中投入3-己基噻吩10g(59.4mmol)、THF20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冷却至-78℃。之后,花费1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LDA/己烷溶液(1.6M)10.7mL,之后,进行了2小时搅拌后,投入DMF 20g,并再搅拌6小时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在浓缩液中投入水100g、氯仿100g,对所得的混合液进行分液,进行氯仿的提取。通过硫酸镁对所得的提取液进行干燥后,再次进行了蒸发。而且通过柱层析(展开剂:己烷)进行浓缩液的精制,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1.57g(收率:87%)的3-己基噻吩-2,5-二甲醛。FAB-MS:m/z=225[M+H]。 
<原料24的合成>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91
在氮取代后的50mL施伦克管中投入3-己基噻吩-2,5-二甲醛5g(22.3mmol)、间甲酚1g、THF 2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1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THF 10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1.64g(7.4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12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热乙腈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白色固体的形态得到了3.77g(收率:81%)的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FAB-MS:m/z=693[M+H]。 
[实施例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79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甲醛0.8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胺化合物(原料1)0.66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 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褐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62g(收率:55%)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424[M+H]。 
[实施例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0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甲醛0.8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胺化合物(原料2)0.67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褐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70g(收率:62%)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428[M+H]。 
[实施例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0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全氟苯甲醛1.56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胺化合物(原料3)0.86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 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红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97g(收率:53%)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680[M+H]。 
[实施例4]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1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4)1.5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4)1.00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03g(收率:53%)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733[M+H]。 
[实施例5]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5)1.5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5)1.01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37g(收率:70%)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737[M+H]。 
[实施例6]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2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6)1.5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6)1.21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红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55g(收率:72%)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813[M+H]。 
[实施例7]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2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7)2.01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6)1.20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 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98g(收率:81%)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922[M+H]。 
[实施例8]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8)1.61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6)1.20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77g(收率:81%)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822[M+H]。 
[实施例9]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3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9)2.1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6)1.20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2.05g(收率:80%)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962[M+H]。 
[实施例10]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4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10)2.28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7)1.24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55g(收率:58%)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1001[M+H]。 
[实施例1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4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醛化合物(原料11)1.6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1,12-二氨基十二烷0.53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之后,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77g(收率:50%)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583[M+H]。 
[实施例1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5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醛化合物(原料12)1.6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1,12-二氨基十二烷0.53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59g(收率:38%)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583[M+H]。 
[实施例1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5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醛化合物(原料13)2.37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二乙二醇双(3-氨基丙基)醚0.59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 的形态而得到了1.09g(收率:53%)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779[M+H]。 
[实施例14]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6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胺0.74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9)1.61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11g(收率:55%)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755[M+H]。 
[实施例15]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6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胺0.74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20)1.18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19g(收率:75%)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593[M+H]。 
[实施例16]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7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胺0.74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21)1.25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31g(收率:79%)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621[M+H]。 
[实施例17]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7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胺0.74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22)2.11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49g(收率:59%)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944[M+H]。 
[实施例18]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81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氨基芴1.4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24)1.68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后,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76g(收率:69%)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960[M+H]。 
[实施例19]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82
在氮取代后的5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上述方案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10)2.28g(7.98mmol)、间甲酚2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10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上述方案的二醛化合物(原料22)2.11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 行了清洗。由此,以红紫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2.89g(收率:96%)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1330[M+H]。 
[实施例20]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91
在氮取代后的50mL施伦克管中投入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一元胺化合物(原料10)1.14g(3.99mmol)、一元胺化合物(原料4)0.78g(3.99mmol)、间甲酚2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10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上述方案的二醛化合物(原料22)2.11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上述的3种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混合物的方式,以红紫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2.89g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1150[M+H]、1330[M+H]、1240[M+H]。 
[实施例2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892
如上述方案所示而得到了偶氮甲碱低聚物。 
具体而言,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3-氨基-9-乙基咔唑1.68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二醛化合物(原料16)1.20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淡红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1.45g(收率:65%)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838[M+H]。 
[比较例1] 
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甲醛0.8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2,7-二胺芴0.52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65g(收率:61%)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373[M+H]。 
[比较例2] 
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全氟苯甲醛1.56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2,7-二胺芴0.52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52g(收率:35%)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553[M+H]。 
[比较例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911
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甲醛0.8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1,5-二氨基萘0.42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43g(收率:48%)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335[M+H]。 
[比较例4]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912
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苯甲醛0.8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2,3,5,6-四甲基-1,4-苯二胺0.44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58g(收率:64%)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341[M+H]。 
[比较例5] 
在氮取代后的20mL施伦克管中投入2-氨基芴1.45g(7.98mmol)、间甲酚10g,在进行搅拌的同时将反应溶液加热至70℃。之后,花费3小时而在上述溶液中滴入在间甲酚5g中溶解了通过合成而得到的对苯二甲醛0.36g(2.66mmol)的溶液,之后,进行了6小时搅拌后,使反应结束。使反应溶液中的挥发性溶剂蒸发后,将浓缩液真空干燥,使用热己烷、乙腈、甲醇进行了清洗。由此,以黄色固体的形态而得到了0.41g(收率:33%)的偶氮甲碱低聚物。FAB-MS:m/z=461[M+H]。 
<溶解性的评价> 
对由实施例1~21以及比较例1~5得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在下述表1所示的溶剂中的溶解性进行了评价。 
[表1-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921
[表1-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931
[表1-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097284300932
A:在室温(25℃)下可溶(在100g的溶剂中,溶解0.1g以上),B:加热可溶(在室温下,溶解于100g的溶剂中的溶解量小于0.1g,通过加热至各种溶剂的沸点而变得可溶),C:不溶(即使进行加热,溶解于100g的溶剂中的溶解量仍小于0.1g)。 
IPA:异丙醇THF:四氢呋喃MEK:甲乙酮PGM:丙二醇单甲醚 
根据表1可知,具有作为柔软的结构的烃基和作为刚直的结构的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的、本发明的偶氮甲碱低聚物,溶解于甲醇、乙醇、乙腈、丙酮、IPA、THF、MEK以及甲苯中的至少某一种的溶剂。另一方面还可知,仅含有作为刚直的结构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相对于上述溶剂完全没有表现出溶解性。 

Claims (10)

1.一种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在主骨架中具有二价的烃基,所述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含有氧原子、硫原子或环烯基的基团,
在所述烃基的两末端,芳香族基或含芳香族环共轭基通过偶氮甲碱基而结合,所述芳香族基具有偶氮甲碱基且可以具有取代基,所述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为,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
该芳香族基以及含芳香族环共轭基、与醛基以及氨基间不具有反应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烃基为,选自:可以具有支链也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烯基;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50的环烯基;以及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中的任一基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分子量在150~15000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对于选自甲酚、甲苯、THF、环戊基甲基醚、丙酮、MEK、MIBK、环戊酮、氯仿、二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二硫化碳、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乳酸甲酯、甲醇、乙醇、异丙醇、苯甲醇、正丁醇、叔丁醇、戊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二醇单甲醚、吡啶、NMP、硫酸、甲酸、乙酸、盐酸、乳酸、三乙胺、二丁胺中的任一种溶剂、或者两种以上的共溶剂100g,而在25℃下具有0.1g以上的溶解性。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通过下述通式(I)来表示,
[化学式1]
Ar-A-R-A-Ar  (I)
在上式中,存在的两个Ar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或者偶氮甲碱基与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相互结合而共轭的含芳香族环共轭基,
A为偶氮甲碱基,
R为可以具有支链也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烯基;基团中具有醚键和/或硫醚键,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3~50的环烯基;或者基团中具有羧基,且可以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1024的二价的烃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价的芳香族基以及二价的芳香族基为通过下式来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2]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031
[化学式3]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041
[化学式4]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051
[化学式5]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061
在上式中,被半括号括起来的部位表示结合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其特征在于,
对于将所述偶氮甲碱低聚物作为P型半导体层或N型半导体层的形成材料来使用而制成的p-n接合元件,能够将正极端子与P型半导体侧的电极连接,而将负极端子与N型半导体侧的电极连接,并在-5V~+5V的范围内施加电压,从而成为正向的电能/反向的电能>1.0。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下工序,即,使下述通式(III)所表示的含芳香族环化合物2当量、与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烃化合物1当量发生反应的工序,
[化学式6]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071
[化学式7]
Ar1——(A-Ar2)p——Y    (III)
在上式(II)中,两个X同时为醛基或氨基,
两个Ar独立地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
A为偶氮甲碱基,
R1以及R2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20的烷基、卤素原子或羧基,
Z为氧原子、硫原子或具有环烯基的二价的基团,
m以及n独立地为0或1,
i为0或1,
h以及j独立地为0~12的整数,但是,当Z为氧原子或硫原子时,h以及j同时为1以上,
k为1~10的整数,
h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j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k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CHR1h-(Z)i-(CHR2)j-)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HR1h-(Z)i-(CHR2)j-)k所表示的结构中的碳原子数为2~1024;
在上式(III)中,当上式(II)中的X为醛基时Y为氨基,当X为氨基时Y为醛基,
Ar1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一价的芳香族基,
Ar2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二价的芳香族基,
A为偶氮甲碱基,
p为0~5的整数,
p为2以上时,存在的多个A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芳香族环化合物为选自下式所表示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化学式8]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081
[化学式9]
[化学式10]
[化学式11]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102
在上式中,Y为醛基或氨基。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偶氮甲碱低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烃化合物为选自下式所表示的化合物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化学式12]
Figure FDA00001935565700111
在上式中,两个X同时为氨基或醛基,t为6~12的整数。
CN2011800072305A 2010-01-29 2011-01-27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Pending CN1027819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9609 2010-01-29
JP2010019609 2010-01-29
PCT/JP2011/051637 WO2011093394A1 (ja) 2010-01-29 2011-01-27 新規アゾメチンオリゴマ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1908A true CN102781908A (zh) 2012-11-14

Family

ID=4431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72305A Pending CN102781908A (zh) 2010-01-29 2011-01-27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665772B2 (zh)
KR (1) KR101429651B1 (zh)
CN (1) CN102781908A (zh)
TW (1) TW201139504A (zh)
WO (1) WO20110933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02321A (en) * 2020-12-24 2022-06-29 Sumitomo Chemical Co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mer
KR20230027521A (ko) 2021-08-19 2023-02-28 주식회사 산하첨단소재 금속촉매, 산촉매, 상간이동촉매를 이용한 고순도의 에버롤리무스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8956A (ja) * 1981-10-21 1983-04-25 Hitachi Ltd 半導体封止用樹脂組成物
JPH08113622A (ja) * 1994-10-18 1996-05-07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ポリアゾメチ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薄膜電界発光素子
JPH09194832A (ja) * 1996-01-17 1997-07-29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有機led素子
US7108958B2 (en) * 2002-07-31 2006-09-19 Brewer Science Inc. Photosensitive bottom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US20060040139A1 (en) * 2004-08-18 2006-02-23 Norman Herron Electronic devices made with metal Schiff base complexes
WO2009026376A1 (en) * 2007-08-20 2009-02-26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Polymer-nanoparticl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JP2009274962A (ja) * 2008-05-12 2009-11-26 Yoshihiro Ishikawa 鉄サレン錯体、磁性を有する薬剤、薬剤の誘導システム、並びに磁気検出装置
JP2009283523A (ja) * 2008-05-20 2009-12-0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半導体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93394A1 (ja) 2011-08-04
JP5665772B2 (ja) 2015-02-04
TW201139504A (en) 2011-11-16
JPWO2011093394A1 (ja) 2013-06-06
KR101429651B1 (ko) 2014-08-13
KR20120101120A (ko) 2012-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47774B2 (ja) 芳香族アミン−テルフェニル化合物および有機半導体部品におけるその使用
Vellis et al. Synthesis of terpyridine ligands and their complexation with Zn2+ and Ru2+ for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CN102770410A (zh)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Wetzel et al. Development of strongly absorbing S, N-heterohexacene-based donor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vacuum-processed organic solar cells
JP2017206479A (ja) 有機材料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
US9246106B2 (en) Electron deficient molecules and their use in organic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WO2011047624A1 (zh) 硫杂环稠合的萘四羧酸二酰亚胺衍生物、制法和应用
Liu et al. PDI-based hexapod-shaped nonfullerene acceptors for the high-performance as-cast organic solar cells
Li et al. Synthesis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novel solution-processable triphenylamine-based dendrimers with sulfonyldibenzene cores
TW201016695A (en) Perylene tetracarboximide derivatives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
CN110606938B (zh) 一种含4-乙烯基吡啶合镉的聚合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Li et al. Pyran-annulated perylene diimide derivatives as non-fullerene acceptors for high performance organic solar cells
TW201441238A (zh) Iv族金屬之芳氧基酞菁
Chang et al. Step-efficient access to new starburst hole-transport materials with carbazole end-group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direct C–H/C–Br coupling reactions
CN110627666A (zh) 一种芴基四胺芘空穴传输材料及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WO2011102330A1 (ja) 新規ポリアゾメチン
CN102781908A (zh) 新型偶氮甲碱低聚物
CN107759622B (zh) 一类三苯二噁嗪酰亚胺二倍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Star‐Shaped π‐Conjugated Oligomers with Triphenylamine Core
KR101569854B1 (ko) 벤조싸이아다이아졸 유도체 화합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태양전지
KR102187776B1 (ko) 벤조트리아졸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역구조 페로브스카이트 태양전지
JP2015509913A (ja) ナフタレンジイミド類のスタニル誘導体とリレン化合物との反応生成物
Liu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acceptor–donor–acceptor organic small molecules with different terminal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s
Li et al. Adjusting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big fused ring-based small molecules by tailoring with different modifications
TW201509946A (zh) 具有半導性質之新穎化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