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5878A - 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878A
CN102725878A CN2011800075375A CN201180007537A CN102725878A CN 102725878 A CN102725878 A CN 102725878A CN 2011800075375 A CN2011800075375 A CN 2011800075375A CN 201180007537 A CN201180007537 A CN 201180007537A CN 102725878 A CN102725878 A CN 102725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lue
emitting
luminescent material
conjugated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75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878B (zh
Inventor
安立诚
浅田浩平
佐佐木繁
山田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25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8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atoms other than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5/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3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ive rings, e.g. pent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6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e.g. bis-anthrac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4Condensed aromatic systems, e.g. perylene, anthracene or pyrene
    • C08G2261/3142Condensed aromatic systems, e.g. perylene, anthracene or pyrene fluorene-based, e.g. fluorene, indenofluorene, or spirobifluo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16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08G2261/3162Aryl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40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 C08G2261/41Organometallic coupling reactions
    • C08G2261/411Suzuki reac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50Physical properties
    • C08G2261/52Luminescence
    • C08G2261/522Luminescence fluorescent
    • C08G2261/5222Luminescence fluorescent electrofluoresc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50Physical properties
    • C08G2261/52Luminescence
    • C08G2261/524Luminescence phosphorescent
    • C08G2261/5242Luminescence phosphorescent electrophosphoresc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And Polymers With Carbon-To-Carbon Bonds (AREA)

Abstract

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通过含有于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中从而能够提高该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的发光材料。课题的解决手段是一种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下述式(1)。y≥log10(5.1×x0.2+1)(1)[式中,y表示设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关于x,设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为ε1、ε2,进而,设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为P2(质量份)时以(ε21)×P2表示的值相当于x]。

Description

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下一代显示器,使用了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的有机EL显示器受到注目。该有机EL元件具备发光层、电荷输送层等有机层。有机EL元件有由低分子有机材料形成的情况、由高分子有机材料形成的情况、以及由含有该两者的组合物形成的情况。使用高分子有机材料作为主要的材料时,由于使用喷墨或旋涂等涂布法时能够形成均匀的膜,所以在制作大型的显示器时等是有利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69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专利公开WO99/54385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以往的高分子材料、特别是以蓝色发光的材料,用于发光元件等时,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不能说是充分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含有于发光元件(例如,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中能够提高该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的发光材料。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上述发光材料的油墨组合物、由上述发光材料形成的薄膜、及具备由该薄膜构成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进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亮度寿命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1]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2]
x=(ε21)×P2
本发明的发光材料具备作为承担电荷输送及电子和空穴的结合的部位的共轭系部位、作为承担发光的部位的蓝色发光部位。根据本发明的发光材料,通过具备上述构成,蓝色发光部位能够高效地接受共轭系部位中由结合的空穴和电子形成的激发能量。因此,具备含有该发光材料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得到提高。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具有共轭系部位和蓝色发光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并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3]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4]
x=(ε21)×P2
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y优选为0.7以上。这样的发光材料来自共轭系部位的发光少,蓝色发光的色调优异。
此外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x优选为1.0以下。根据这样的发光材料,能够以较少的蓝色发光部位以良好的发光效率产生蓝色发光。
此外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上述共轭系部位优选为2价的芳香族胺残基。这样的发光材料更适合作为构成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材料,通过使发光层中含有该发光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及亮度寿命。
此外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上述共轭系部位优选为芴二基。具备这样的共轭系部位的发光材料由于发光效率优异,所以根据该发光材料,能够得到发光效率更优异的发光元件。
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上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分子量可以是5000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上述蓝色发光部位优选具有稠合多环芳香族烃结构。这样的蓝色发光部位由于发光效率优异,因此根据含有该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材料,能够得到发光效率优异的发光元件。
此外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上述蓝色发光部位相对于上述共轭系部位及上述蓝色发光部位的总计含量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1~10质量%。这样的发光材料容易抑制来自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的浓度消光。
进而本发明的发光材料中,上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在350nm~5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中最短波长侧的发光峰的峰波长(λ1)与上述共轭系高分子在350nm~5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中最短波长侧的发光峰的峰波长(λ2)的关系优选为λ21≤50nm。根据这样的发光材料,蓝色发光部位能够更高效地接受在共轭系部位中由结合的空穴和电子形成的激发能量。因此,具备含有该发光材料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及亮度寿命更加优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有上述发光材料的油墨组合物。本发明的油墨组合物例如通过喷墨打印法等,能够涂布成所期望的形状。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油墨组合物,能够容易地以所期望的形状制造具备上述发光材料的薄膜。
本发明还提供由上述发光材料形成的薄膜。本发明的薄膜由于是由上述发光材料形成的,所以适合作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具备本发明的薄膜作为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得到提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其是包含蓝色发光层的多个发光层层叠而成的白色发光元件,作为上述蓝色发光层,具备由上述薄膜形成的发光层。这样的发光元件由于具备包含上述发光材料的薄膜作为发光层,所以发光效率及亮度寿命优异。作为这样的发光元件,例如,可列举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亮度寿命提高了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使所述发光元件中的发光层中含有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5]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6]
x=(ε21)×P2
另外,上述发明也可以解释为如下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的提高方法,使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中含有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上述式(1)。
上述发明还可以解释为如下所述的方法,其是用于得到亮度寿命优异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的筛选方法,作为发光材料,筛选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上述式(1)的发光材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含有于发光元件(例如,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中从而能够提高该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的发光材料。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含有上述发光材料的油墨组合物、由上述发光材料形成的薄膜、及具备由该薄膜形成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进而,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亮度寿命得到提高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的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7及比较例1~9中得到的发光材料的x和y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分别将叔丁基记为“t-Bu”,将苯基记为“Ph”。
<术语的说明>
以下,对本说明书中共同使用的术语,根据需要列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卤素原子,可列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
所谓的“Cx~Cy”(x、y为满足x<y的正的整数)的术语,表示符合紧跟该术语后记载的官能团名的部分结构的碳原子数为x~y个。即,紧跟“Cx~Cy”后记载的有机基为组合多个官能团名而命名的有机基(例如,Cx~Cy烷氧基苯基)时,多个官能团名中符合紧跟“Cx~Cy”后记载的官能团名(例如,烷氧基)的部分结构的碳原子数为x~y个。例如,“C1~C12烷基”表示碳原子数为1~12个的烷基,“C1~C12烷氧基苯基”表示具有“碳原子数为1~12个的烷氧基”的苯基。
烷基可具有取代基,可以是直链状烷基、支链状烷基及环状烷基(环烷基)中的任一个。作为烷基,优选直链状烷基及环状烷基,优选非取代的烷基及被卤素原子等取代的烷基。
作为取代基,可列举出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基、芳氧基、芳硫基、烯基、炔基、氨基、甲硅烷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杂环硫基、亚胺残基、酰胺基、酰亚胺基、羧基、硝基、氰基等,这些基团中包含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被氟原子取代(以下,言及“取代基”时,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可例示出同样的基团。)。
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环己基、庚基、辛基、2-乙基己基、壬基、癸基、3,7-二甲基辛基、十二烷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全氟丁基、全氟己基、全氟辛基等。
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20,更优选为1~15,进一步优选为1~12。作为C1~C12烷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己基、环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二烷基等。
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可以是直链状烷氧基、支链状烷氧基及环状烷氧基(环烷氧基)中的任一个。作为烷氧基,优选直链状烷氧基及环状烷氧基,优选非取代的烷氧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等取代的烷氧基。
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氧基,可列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戊氧基、己氧基、环己氧基、庚氧基、辛氧基、2-乙基己氧基、壬氧基、癸氧基、3,7-二甲基辛氧基、十二烷氧基、三氟甲氧基、五氟乙氧基、全氟丁氧基、全氟己氧基、全氟辛氧基、甲氧基甲氧基、2-甲氧基乙氧基等。
烷氧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20,更优选为1~15,进一步优选为1~12。作为C1~C12烷氧基,可列举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戊氧基、己氧基、环己氧基、庚氧基、辛氧基、2-乙基己氧基、壬氧基、癸氧基、3,7-二甲基辛氧基、十二烷氧基等。
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可以是直链状烷硫基、支链状烷硫基及环状烷硫基(环烷硫基)中的任一个。
作为烷硫基,优选直链状烷硫基及环状烷硫基,优选非取代的烷硫基及被卤素原子等取代的烷硫基。
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烷硫基,可列举出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异丙硫基、丁硫基、异丁硫基、仲丁硫基、叔丁硫基、戊硫基、己硫基、环己硫基、庚硫基、辛硫基、2-乙基己硫基、壬硫基、癸硫基、3,7-二甲基辛硫基、十二烷硫基、三氟甲硫基等。
烷硫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20,更优选为1~15,进一步优选为1~12。作为C1~C12烷硫基,可列举出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异丙硫基、丁硫基、异丁硫基、仲丁硫基、叔丁硫基、戊硫基、己硫基、环己硫基、庚硫基、辛硫基、2-乙基己硫基、壬硫基、癸硫基、3,7-二甲基辛硫基、十二烷硫基等。
芳基是从芳香族烃中除去键合在构成芳香环的碳原子上的1个氢原子后剩下的原子团,可具有取代基。作为芳基,优选非取代的芳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基。作为芳基,包含具有苯环的芳基、具有稠合环的芳基、或苯环和/或稠合环为2个以上且借助单键或2价的有机基(例如,亚乙烯基等亚烷基)而键合的芳基等。芳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60,更优选为6~48,进一步优选为6~30。
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可列举出苯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苯基、1-萘基、2-萘基、1-蒽基、2-蒽基、9-蒽基、2-芴基、五氟苯基、联苯基、C1~C12烷氧基联苯基、C1~C12烷基联苯基等,其中,优选苯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苯基、联苯基、C1~C12烷氧基联苯基、C1~C12烷基联苯基。
作为C1~C12烷氧基苯基,可列举出甲氧基苯基、乙氧基苯基、丙氧基苯基、异丙氧基苯基、丁氧基苯基、异丁氧基苯基、叔丁氧基苯基、戊氧基苯基、己氧基苯基、辛氧基苯基等。
作为C1~C12烷基苯基,可列举出甲基苯基、乙基苯基、二甲基苯基、丙基苯基、2,4,6-三甲苯基、异丙基苯基、丁基苯基、异丁基苯基、叔丁基苯基、戊基苯基、异戊基苯基、己基苯基、庚基苯基、辛基苯基、壬基苯基、癸基苯基、十二烷基苯基等。
芳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氧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氧基。芳氧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60,更优选为6~48,进一步优选为6~30。
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氧基,可列举出苯氧基、C1~C12烷氧基苯氧基、C1~C12烷基苯氧基、1-萘氧基、2-萘氧基、五氟苯氧基等,其中优选C1~C12烷氧基苯氧基、C1~C12烷基苯氧基。
作为C1~C12烷氧基苯氧基,可列举出甲氧基苯氧基、乙氧基苯氧基、丙氧基苯氧基、异丙氧基苯氧基、丁氧基苯氧基、异丁氧基苯氧基、叔丁氧基苯氧基、戊氧基苯氧基、己氧基苯氧基、辛氧基苯氧基等。
作为C1~C12烷基苯氧基,可列举出甲基苯氧基、乙基苯氧基、二甲基苯氧基、丙基苯氧基、1,3,5-三甲基苯氧基、甲基乙基苯氧基、异丙基苯氧基、丁基苯氧基、异丁基苯氧基、仲丁基苯氧基、叔丁基苯氧基、戊基苯氧基、异戊基苯氧基、己基苯氧基、庚基苯氧基、辛基苯氧基、壬基苯氧基、癸基苯氧基、十二烷基苯氧基等。
芳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硫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硫基。芳硫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60,更优选为6~48,进一步优选为6~30。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硫基,可列举出苯硫基、C1~C12烷氧基苯硫基、C1~C12烷基苯硫基、1-萘硫基、2-萘硫基、五氟苯硫基等。
芳基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基烷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基烷基。芳基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7~60,更优选为7~48,进一步优选为7~30。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烷基,可列举出苯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苯基-C1~C12烷基、1-萘基-C1~C12烷基、2-萘基-C1~C12烷基等。
芳基烷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基烷氧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基烷氧基。芳基烷氧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7~60,更优选为7~48,进一步优选为7~30。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烷氧基,可列举出苯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苯基-C1~C12烷氧基、1-萘基-C1~C12烷氧基、2-萘基-C1~C12烷氧基等。
芳基烷硫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基烷硫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基烷硫基。芳基烷硫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7~60,更优选为7~48,进一步优选为7~30。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烷硫基,可列举出苯基-C1~C12烷硫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苯基-C1~C12烷硫基、1-萘基-C1~C12烷硫基、2-萘基-C1~C12烷硫基等。
烯基可具有取代基,可以是直链状烯基、支链状烯基及环状烯基中的任一个。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5,进一步优选为2~10。作为烯基,可列举出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1-己烯基、2-己烯基、1-辛烯基等。
芳基烯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基烯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基烯基。芳基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8~60,更优选为8~48,进一步优选为8~30。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烯基,可列举出苯基-C2~C12烯基、C1~C12烷氧基苯基-C2~C12烯基、C1~C12烷基苯基-C2~C12烯基、1-萘基-C2~C12烯基、2-萘基-C2~C12烯基等,其中优选C1~C12烷氧基苯基-C2~C12烯基、C1~C12烷基苯基-C2~C12烯基。作为C2~C12烯基,可列举出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1-己烯基、2-己烯基、1-辛烯基等。
炔基可具有取代基,可以是直链状炔基、支链状炔基及环状炔基中的任一个。炔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5,进一步优选为2~10。作为炔基,可列举出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1-丁炔基、2-丁炔基、1-戊炔基、2-戊炔基、1-己炔基、2-己炔基、1-辛炔基等。
芳基炔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芳基炔基及被卤素原子、烷氧基、烷基等取代的芳基炔基。芳基炔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8~60,更优选为8~48,进一步优选为8~30。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炔基,可列举出苯基-C2~C12炔基、C1~C12烷氧基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苯基-C2~C12炔基、1-萘基-C2~C12炔基、2-萘基-C2~C12炔基等,其中优选C1~C12烷氧基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苯基-C2~C12炔基。作为C2~C12炔基,可列举出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1-丁炔基、2-丁炔基、1-戊炔基、2-戊炔基、1-己炔基、2-己炔基、1-辛炔基等。
1价的杂环基是从杂环式化合物中除去1个氢原子后剩下的原子团,可具有取代基。作为1价的杂环基,优选非取代的1价的杂环基及被烷基等取代基取代的1价的杂环基。1价的杂环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4~60,更优选为4~30,进一步优选为4~20。杂环式化合物是指,具有环式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中,作为构成环的元素,不仅包含碳原子,还包含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磷原子、硼原子、硅原子、硒原子、碲原子、砷原子等杂原子的化合物。作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价的杂环基,可列举出噻吩基、C1~C12烷基噻吩基、吡咯基、呋喃基、吡啶基、C1~C12烷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嗪基、三嗪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喹啉基、异喹啉基等,其中优选噻吩基、C1~C12烷基噻吩基、吡啶基、C1~C12烷基吡啶基。另外,作为1价的杂环基,优选1价的芳香族杂环基。
杂环硫基是巯基的氢原子被1价的杂环基取代的基团,可具有取代基。作为杂环硫基,例如,可列举出吡啶基硫基、哒嗪基硫基、嘧啶基硫基、吡嗪基硫基、三嗪基硫基等杂芳硫基等。
氨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氨基及被选自烷基、芳基、芳基烷基及1价的杂环基中的1或2个取代基取代的氨基(以下,称为“取代氨基”。)。该取代基可进一步具有取代基(以下,有时将有机基具有的取代基所进一步具有的取代基称为“二次取代基”。)。取代氨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二次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60,更优选为2~48,进一步优选为2~40。
作为取代氨基,可列举出甲基氨基、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二乙基氨基、丙基氨基、二丙基氨基、异丙基氨基、二异丙基氨基、丁基氨基、异丁基氨基、仲丁基氨基、叔丁基氨基、戊基氨基、己基氨基、庚基氨基、辛基氨基、2-乙基己基氨基、壬基氨基、癸基氨基、3,7-二甲基辛基氨基、十二烷基氨基、环戊基氨基、二环戊基氨基、环己基氨基、二环己基氨基、二三氟甲基氨基、苯基氨基、二苯基氨基、C1~C12烷氧基苯基氨基、双(C1~C12烷氧基苯基)氨基、C1~C12烷基苯基氨基、双(C1~C12烷基苯基)氨基、1-萘基氨基、2-萘基氨基、五氟苯基氨基、吡啶基氨基、哒嗪基氨基、嘧啶基氨基、吡嗪基氨基、三嗪基氨基、苯基-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氨基、二(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基苯基-C1~C12烷基氨基、二(C1~C12烷基苯基-C1~C12烷基)氨基、1-萘基-C1~C12烷基氨基、2-萘基-C1~C12烷基氨基等。
甲硅烷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甲硅烷基及被选自烷基、芳基、芳基烷基及1价的杂环基中的1~3个取代基取代的甲硅烷基(以下,称为“取代甲硅烷基”。)。取代基可具有二次取代基。取代甲硅烷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二次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60,更优选为3~48,进一步优选为3~40。
作为取代甲硅烷基,可列举出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三丙基甲硅烷基、三异丙基甲硅烷基、二甲基异丙基甲硅烷基、二乙基异丙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戊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己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庚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辛基二甲基甲硅烷基、2-乙基己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壬基二甲基甲硅烷基、癸基二甲基甲硅烷基、3,7-二甲基辛基-二甲基甲硅烷基、十二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苯基-C1~C12烷基甲硅烷基、C1~C12烷氧基苯基-C1~C12烷基甲硅烷基、C1~C12烷基苯基-C1~C12烷基甲硅烷基、1-萘基-C1~C12烷基甲硅烷基、2-萘基-C1~C12烷基甲硅烷基、苯基-C1~C12烷基二甲基甲硅烷基、三苯基甲硅烷基、三-对二甲苯基甲硅烷基、三苄基甲硅烷基、二苯基甲基甲硅烷基、叔丁基二苯基甲硅烷基、二甲基苯基甲硅烷基等。
酰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酰基及被卤素原子等取代的酰基。酰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8,进一步优选为2~16。作为酰基,可列举出乙酰基、丙酰基、丁酰基、异丁酰基、新戊酰基、苯甲酰基、三氟乙酰基、五氟苯甲酰基等。
酰氧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酰氧基及被卤素原子等取代的酰氧基。酰氧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8,进一步优选为2~16。作为酰氧基,可列举出乙酰氧基、丙酰氧基、丁酰氧基、异丁酰氧基、新戊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三氟乙酰氧基、五氟苯甲酰氧基等。
亚胺残基是指从具有式:H-N=C<和式:-N=CH-中的至少一个所示的结构的亚胺化合物中除去该结构中的1个氢原子后的残基。作为这样的亚胺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醛亚胺、酮亚胺或醛亚胺中的氮原子上键合的氢原子被烷基、芳基、芳基烷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等取代的化合物。亚胺残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8,进一步优选为2~16。
作为亚胺残基,可列举出以通式:-CRX=N-RY或通式:-N=C(RY)2(式中,RX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芳基烷基、芳基烯基或芳基炔基,RY表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芳基烯基或芳基炔基。其中,存在2个RY时,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2个RY还可以相互键合而成为一体,以2价的基团例如亚乙基、三亚甲基、四亚甲基、五亚甲基、六亚甲基等碳原子数2~18的亚烷基的形态形成环。)所示的基团等。作为亚胺残基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以下的结构式所示的基团。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121
酰胺基可具有取代基,优选非取代的酰胺基及被卤素原子等取代的酰胺基。酰胺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8,进一步优选为2~16。作为酰胺基,可列举出甲酰胺基、乙酰胺基、丙酰胺基、丁酰胺基、苯甲酰胺基、三氟乙酰胺基、五氟苯甲酰胺基、二甲酰胺基、二乙酰胺基、二丙酰胺基、二丁酰胺基、二苯甲酰胺基、二三氟乙酰胺基、二五氟苯甲酰胺基等。
酰亚胺基是指从酰亚胺中除去键合在其氮原子上的1个氢原子而得到的残基。酰亚胺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4~20,更优选为4~18,进一步优选为4~16。作为酰亚胺基,例如可列举出以下所示的基团。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131
亚芳基是指从芳香族烃中除去2个氢原子而形成的原子团,包括具有独立的苯环或稠合环的基团。亚芳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60,更优选为6~48,进一步优选为6~30,特别优选为6~18。该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作为亚芳基,可列举出1,4-亚苯基、1,3-亚苯基、1,2-亚苯基等亚苯基;2,7-亚联苯基、3,6-亚联苯基等亚联苯基;1,4-萘二基、1,5-萘二基、2,6-萘二基等萘二基;1,4-蒽二基、1,5-蒽二基、2,6-蒽二基、9,10-蒽二基等蒽二基;2,7-菲二基等菲二基;1,7-并四苯二基、2,8-并四苯二基、5,12-并四苯二基等并四苯二基;2,7-芴二基、3,6-芴二基等芴二基;1,6-芘二基、1,8-芘二基、2,7-芘二基、4,9-芘二基等芘二基;3,9-苝二基、3,10-苝二基等苝二基等,它们可具有取代基。它们中优选非取代或具有取代基的亚苯基、非取代或具有取代基的芴二基。
2价的杂环基是指从杂环式化合物中除去2个氢原子后剩下的原子团,可具有取代基。作为2价的杂环基,优选非取代的2价的杂环基及被烷基等取代的2价的杂环基。2价的杂环基的碳原子数不包括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4~60,更优选为4~30,进一步优选为4~12。
作为2价的杂环基,可列举出2,5-吡啶二基、2,6-吡啶二基等吡啶二基;2,5-噻吩二基等噻吩二基;2,5-呋喃二基等呋喃二基;2,6-喹啉二基等喹啉二基;1,4-异喹啉二基、1,5-异喹啉二基等异喹啉二基;5,8-喹喔啉二基等喹喔啉二基;2,1,3-苯并噻二唑-4,7-二基等的2,1,3-苯并噻二唑基;4,7-苯并噻唑二基等苯并噻唑二基;2,7-咔唑二基、3,6-咔唑二基等咔唑二基;3,7-吩噁嗪二基等吩噁嗪二基;3,7-吩噻嗪二基等吩噻嗪二基;2,7-二苯并硅杂环戊二烯二基等二苯并硅杂环戊二烯二基等,它们可具有取代基。它们中优选非取代或具有取代基的2,1,3-苯并噻二唑-4,7-二基、非取代或具有取代基的吩噁嗪二基、非取代或具有取代基的吩噻嗪二基。另外,作为2价的杂环基,优选芳香族杂环的2价的基团。
<发光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的第一方式(以下,有时称为第一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7]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8]
x=(ε21)×P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的第二方式(以下,有时称为第二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具有共轭系部位和蓝色发光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9]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10]
x=(ε21)×P2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中,作为承担电荷输送及电子及空穴的结合的部位含有共轭系部位,作为承担蓝色发光的部位含有蓝色发光部位。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通过具备上述构成,蓝色发光部位能够高效地接受在共轭系部位中由结合的空穴和电子形成的激发能量。因此,具备含有该发光材料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成为发光效率优异的元件。而且,该发光元件通过含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亮度寿命提高。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提高的理由虽然并不清楚,但可以认为是由于通过用承担电荷输送及结合的共轭系部位和承担发光的蓝色发光部位将功能分离,容易抑制共轭系部位从激发状态发生化学劣化、和/或容易抑制蓝色发光部位从阳离子自由基状态和/或阴离子自由基状态发生化学劣化。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更优选满足下述式(2)。根据满足下述式(2)的发光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另外,满足式(2)的发光材料满足式(1)。
[数学式11]
y≥log10(5.5×x0.3+1)          (2)
[式中,y及x与式(1)中的y及x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中,y优选为0.7以上,更优选为0.7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上。这样的发光材料来自共轭系部位的发光少,蓝色发光的色调优异。
此外,x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以下,特别优选为1.0以下。这样的发光材料能够以较少的蓝色发光部位以良好的发光效率产生蓝色发光。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发光材料中的y可通过分别测定共轭系高分子的发光光谱、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光谱及第一发光材料的发光光谱而求出。此外,各发光光谱均是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得到的发光光谱。
将上述组合物的发光光谱作为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各自的发光光谱的形状的线形结合进行解析,算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强度相对于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光谱的总计发光强度的比率,从而得到y。即,对于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各发光光谱分别乘以系数k1及系数k2,按照叠加的发光光谱与上述混合物的发光光谱一致的方式进行解析,求出系数k1及系数k2。进而,利用该系数k1及系数k2,以k2/(k1+k2)所示的值为y。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发光材料中的x可通过测定共轭系高分子的UV-VIS吸收光谱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而求出。由共轭系高分子的UV-VIS吸收光谱,算出共轭系高分子的波长370nm下的克吸光系数ε1,由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UV-VIS光谱,算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ε2。进而,利用将克吸光系数ε1、克吸光系数ε2、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有设为100质量份时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P2(质量份),以(ε21)×P2所示的值为x。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发光材料中的y可通过分别测定共轭系部位的发光光谱、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光谱及以与发光材料中的含有比相同的含有比具有共轭系部位及蓝色发光部位的组合物的发光光谱而求出。另外,发光材料除了共轭系部位及蓝色发光部位以外不含有通过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发光的部位时,也可以使用发光材料的发光光谱作为上述组合物的发光光谱。此外,各发光光谱均是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得到的发光光谱。
将上述组合物的发光光谱作为共轭系部位及蓝色发光部位的各自的发光光谱的形状的线形结合进行解析,算出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强度相对于共轭系部位及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光谱的总计发光强度的比率,从而得到y。即,对于共轭系部位及蓝色发光部位的各发光光谱分别乘以系数k1及系数k2,按照叠加的发光光谱与上述混合物的发光光谱一致的方式进行解析,求出系数k1及系数k2。进而,利用该系数k1及系数k2,以k2/(k1+k2)所示的值为y。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发光材料中的x可通过测定共轭系部位的UV-VIS吸收光谱及蓝色发光部位的UV-VIS吸收光谱而求出。由共轭系部位的UV-VIS吸收光谱,算出共轭系部位的波长370nm下的克吸光系数ε1,由蓝色发光部位的UV-VIS光谱,算出蓝色发光部位的克吸光系数ε2。进而,利用克吸光系数ε1、克吸光系数ε2、将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部位及蓝色发光部位的总计含有设为100质量份时的蓝色发光部位的含量P2(质量份),以(ε21)×P2所示的值为x。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发光材料的优选方式是一种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含有共轭系高分子和分子量为5000以下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12]
y1≥log10(5.1×x1 0.2+1)       (1’)
式(1’)中,y1表示将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1表示将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的波长370nm的光的吸光量设为100时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吸光量。
在第一发光材料的优选方式中,y1可通过分别测定共轭系高分子的发光光谱、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光谱、及以与发光材料中的含有比相同的含有比混合了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发光光谱而求出。另外,发光材料除了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外不含有通过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发光的化合物时,可使用发光材料的发光光谱作为上述混合物的发光光谱。此外,各发光光谱均是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得到的发光光谱。
将上述混合物的发光光谱作为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各自的发光光谱的形状的线形结合进行解析,算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强度相对于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光谱的总计发光强度的比率,从而得到第一发光材料的优选方式中的y1。即,对于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各发光光谱分别乘以系数k3及系数k4,按照相加的发光光谱与上述混合物的发光光谱一致的方式进行解析,求出系数k3及系数k4。进而,利用该系数k3及系数k4,以k4/(k3+k4)所示的值为y1
第一发光材料的优选方式中,x1可通过测定共轭系高分子的UV-VIS吸收光谱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而求出。由共轭系高分子的UV-VIS吸收光谱,算出共轭系高分子的波长370nm下的克吸光系数ε3,由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UV-VIS光谱,算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ε4。进而,利用克吸光系数ε3、克吸光系数ε4、将第一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及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设为100质量份时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P4(质量份),以(ε43)×P4所示的值为x1
(第一发光材料)
第一发光材料含有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
(共轭系高分子)
第一发光材料中,作为共轭系高分子,可列举出在主链上具有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作为重复单元的共轭系高分子。上述重复单元间优选50%以上、更优选70%以上、进一步优选80%以上通过直接键合、氮原子、亚乙烯基或乙炔的2价的基团而连接。
作为共轭系高分子,例如,可列举出《导电性高分子材料》(CMC出版)、《导电性高分子的最新应用技术》(CMC出版)、《导电性高分子的基础和应用》(株式会社IPC、吉野胜美编著)、《导电性聚合物》(高分子学会编集、吉村进一著)、《高分子EL材料》(高分子学会编集大西敏博·小川珠美著)等中记载的共轭系高分子。
共轭系高分子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1×103~1×107,更优选为1×104~5×106。此外,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104~5×107,更优选为5×104~1×107。数均分子量及重均分子量超过上述下限时,对电荷迁移的阻力容易变小且成膜性容易提高,低于上述上限时,利用湿式涂布的制膜加工性容易变好。
从电荷输送·注入及亮度寿命提高的观点出发,共轭系高分子优选含有选自由以下述通式(A)所示的重复单元(以下称为“重复单元A”。)、以下述通式(B)所示的重复单元(以下称为“重复单元B”。)及以下述通式(C)所示的重复单元(以下称为“重复单元C”。)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重复单元。
[化学式3]
——Ar1——     (A)
式中,Ar1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191
式中,Ar3、Ar4及Ar5各自独立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R1及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价的杂环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烷基,a表示0或1。a为1时,Ar3和Ar4、Ar4和Ar5可分别相互键合而形成环。此外,a为0时,Ar3和Ar5可相互键合而形成环。
[化学式5]
——Ar6—X1——      (C)
式中,Ar6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X1表示以-CR3=CR4-所示的基团或以-C≡C-所示的基团。R3及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具有取代基的烷基、可具有取代基的芳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价的杂环基、羧基或氰基。
从空穴的注入·输送的观点出发,共轭系高分子优选含有2价的芳香族胺残基,作为2价的芳香族胺残基,优选重复单元B。
此外,从电子的注入·输送的观点出发,共轭系高分子优选含有重复单元A或重复单元B,优选至少含有重复单元A。
从空穴及电子的注入、空穴及电子的输送、及通过空穴和电子的结合高效地形成激发能量的观点出发,共轭系高分子优选包含重复单元A和重复单元B的共轭系高分子、包含重复单元B和重复单元C的共轭系高分子或包含重复单元A和重复单元B和重复单元C的共轭系高分子。它们中,更优选包含重复单元A和重复单元B的共轭系高分子。
重复单元A、重复单元B及重复单元C虽然可以各自在同一高分子链中,也可以在不同的共轭高分子中,但是更优选在同一高分子链中。
共轭系高分子包含2价的芳香族胺残基时,共轭系高分子中的芳香族胺残基的含有比例优选为1~40质量%,更优选为3~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20质量%。
此外,共轭系高分子为由重复单元B和重复单元A和/或重复单元C构成的共轭系高分子时,重复单元B与其它的重复单元的优选的含有比例(摩尔比)为1∶99~40∶60,更优选为3∶97~30∶70,进一步优选为5∶95~20∶80。
[重复单元A]
通式(A)中,Ar1及Ar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里,作为取代基,可列举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氨基、取代氨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羧基、硝基、氰基等,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取代氨基、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
通式(A)中,作为亚芳基,可列举出1,4-亚苯基、1,3-亚苯基、2,7-亚联苯基、1,4-萘二基、1,5-萘二基、2,6-萘二基、2,7-芴二基、3,6-芴二基等,优选为1,4-亚苯基、2,7-亚联苯基、1,4-萘二基、1,5-萘二基、2,6-萘二基、2,7-芴二基,更优选为1,4-亚苯基、1,4-萘二基、1,5-萘二基、2,6-萘二基、2,7-芴二基,特别优选为1,4-亚苯基、2,7-芴二基。最优选为2,7-芴二基。
通式(A)中,作为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可列举出2,1,3-苯并噻二唑-4,7-二基、2,6-喹啉二基、1,4-异喹啉二基、1,5-异喹啉二基、5,8-喹喔啉二基,优选可列举出2,1,3-苯并噻二唑-4,7-二基、5,8-喹喔啉二基。
作为重复单元(A),优选可具有取代基的芴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苯基及它们的组合。
作为通式(A)中的Ar1及Ar2,优选以下述通式(A-1)、(A-2)或(A-3)所示的基团。
[化学式6]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01
式中,R3表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氨基、取代氨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羧基、硝基或氰基,b表示0~4的整数。这些基团中包含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被氟原子取代。b为2以上时,多个存在的R3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R3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取代氨基、酰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取代氨基、酰基或1价的杂环基,进一步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特别优选为烷基、烷氧基或芳基。此外,f优选为0~2的整数。
[化学式7]
式中,R4及R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1价的杂环基。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具有取代基。
R4及R5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芳基。
[化学式8]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12
式中,R6及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氨基、取代氨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羧基、硝基或氰基。这些基团中包含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被氟原子取代。
R6及R7优选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取代氨基、酰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或1价的杂环基,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烷基,特别优选为氢原子。
[重复单元B]
通式(B)中,Ar3、Ar4及Ar5各自独立地表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这里,作为取代基,可列举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氨基、取代氨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羧基、硝基、氰基,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取代氨基、酰基、氰基,更优选为烷基、烷氧基、芳基。
通式(B)中,作为亚芳基,可列举出1,3-亚苯基、1,4-亚苯基、2,7-亚联苯基、1,4-萘二基、2,6-萘二基、2,7-芴二基等。
通式(B)中,作为2价的芳香族杂环基,可列举出2,5-噻吩二基、N-甲基-2,5-吡咯二基、2,5-呋喃二基、4,7-苯并[2,1,3]噻二唑二基、2,5-吡啶二基、2,5-嘧啶二基等。
Ar3及Ar5各自独立地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亚芳基,更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3-亚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2,7-亚联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6-萘二基,进一步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2,7-亚联苯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特别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
Ar4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3-亚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2,7-亚联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可具有取代基的2,7-芴二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4,7-苯并[2,1,3]噻二唑二基,更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2,7-亚联苯基、可具有取代基的1,4-萘二基及可具有取代基的2,7-芴二基,进一步优选为可具有取代基的1,4-亚苯基或可具有取代基的2,7-亚联苯基。
R4及R5各自独立地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芳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
作为重复单元B,可列举出以下述通式(B-1)、(B-2)、(B-3)、(B-4)、(B-5)所示的重复单元。下述式中,Ra表示氢原子、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氨基、取代氨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羧基、硝基、或氰基。多个存在的Ra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化学式9]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31
通式(B)中,a为1时,Ar3和Ar4、Ar4和Ar5可分别相互键合而形成环。此外,a为0时,Ar3和Ar5可相互键合而形成环。这里,所谓“相互键合而形成环”,例如,Ar3和Ar4、Ar4和Ar5或者Ar3和Ar5可借助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硅原子而键合,也可以直接键合。
作为这样的重复单元B,更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以下述通式(B-6)、(B-7)、(B-8)、(B-9)、(B-10)所示的重复单元。
[化学式10]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41
式中,R8、R9、R10、R11、R12、R13及R1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1价的杂环基或芳基烷基,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具有取代基。Z1、Z2、Z3、Z4及Z5各自独立地表示以-(CR15R16)d-所示的基团。R15及R1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烷基、芳基、1价的杂环基或芳基烷基,这些取代基可进一步具有取代基。d表示0~2的整数。
d为2时,多个存在的R15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多个存在的R16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B-6)中,R8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芳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
通式(B-7)中,R9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或芳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
通式(B-8)中,R10、R15及R16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此外,作为d,优选0或1,更优选1。
通式(B-9)中,R11、R12、R15及R16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此外,作为d,优选0或1,更优选1。
通式(B-10)中,R13、R14、R15及R16优选为烷基、芳基或1价的杂环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进一步优选为芳基。此外,作为d,优选0或1,更优选1。
[重复单元C]
作为通式(C)中的Ar6,可例示出与上述的Ar1同样的基团。此外,通式(C)中,R3及R4优选为氢原子、烷基或芳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芳基。
作为重复单元C,可列举出以下述式(C-1)、(C-2)、(C-3)、(C-4)、(C-5)、(C-6)、(C-7)、(C-8)、(C-9)所示的重复单元。
[化学式11]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51
(蓝色发光性化合物)
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分子量5000以下的化合物,具有蓝色发光部位。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为显示在420~48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最大的发射峰的蓝色发光的化合物,更优选在440~470nm的波长范围内具有最大的发射峰。若最大的发射峰在比480nm短的波长侧,则用于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时色纯度容易变好。此外,若最大发光强度在比420nm长的波长侧,则由于视感度高,所以发光效率容易变高。
作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可以是具有荧光发光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具有磷光发光的化合物。
作为具有磷光发光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可列举出含有重金属作为中心金属的络合物。作为重金属,优选铱、铂、金、铕、铽等。作为这样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以下述式(4)所示的络合物。
[化学式12]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61
作为具有荧光发光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不一定是限定了结构的化合物,优选具有烃芳香环2个以上环稠合而成的结构或杂环结构的化合物,它们中,更优选具有烃芳香环2个以上环稠合而成的结构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具有烃芳香环3个以上环稠合而成的结构的化合物。
作为烃芳香环2个以上环稠合而成的结构,例如,可列举出萘骨架、蒽骨架、菲骨架、苯并菲骨架、1,2-苯并菲骨架、荧蒽骨架、苯并荧蒽骨架、芘骨架、苝骨架等。它们中,优选为蒽骨架、菲骨架、荧蒽骨架、苯并荧蒽骨架、芘骨架、苝骨架,更优选为蒽骨架、苯并荧蒽骨架、芘骨架、苝骨架。
烃芳香环2个以上环稠合而成的结构上,可以键合一个或多个基团,作为该基团,可列举出烷基、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基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烯基、芳基炔基、卤素原子、酰基、酰氧基、1价的杂环基、羧基、硝基、氰基等。这些基团中,优选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卤素原子、氰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
作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以下述通式(5-1)、(5-2)、(5-3)、(5-4)、(5-5)、(5-6)、(5-7)、(5-8)、(5-9)、(5-10)、或(5-11)所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3]
[化学式14]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72
式中,有多个的Rb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卤素原子或氰基,更优选为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或卤素原子。作为Rb,更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苯基、甲苯基、1-萘基、2-萘基、甲氧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叔丁基、以下述式(6-1)、(6-2)、(6-3)、(6-4)、(6-5)所示的基团。
[化学式15]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81
作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更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以下述式(7-1)、(7-2)、(7-3)、(7-4)、(7-5)、(7-6)、(7-7)、(7-8)、(7-9)、(7-10)、(7-11)、(7-12)、(7-13)所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6]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291
[化学式17]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301
第一发光材料中,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优选主要接受共轭系高分子中电子及空穴结合时而形成的激发能量而发光。为了充分地接受能量,在350nm~500nm的波长范围内,存在于共轭系高分子的最短波长侧的发光的峰波长(λ1)和存在于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最短波长侧的发光的峰波长(λ2)优选适度远离,若考虑空穴和电子的电荷平衡、电荷的输送性等,则为了充分地保持电荷平衡,稳定性优异,且将能量从共轭系高分子转移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上,优选为λ21≤50nm。
作为第一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和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合适的组合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以下的组合。本具体例中,共轭系高分子由以下述式(U1)所示的重复单元和以下述式(U2)所示的重复单元构成。此外,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为以下述式(E1)所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8]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311
[化学式19]
本具体例中,将以式(U1)所示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设为m1,将以式(U2)所示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设为m2,且m1+m2=100时,优选为50≤m1≤99、1≤m2≤50,更优选为70≤m1≤98、2≤m2≤30,进一步优选为80≤m1≤97、3≤m2≤20。
此外,本具体例中,将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的含有比例(质量比)设为n1,将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有比例(质量比)设为n2,且n1+n2=100时,优选为0.1≤n2≤30.0、70.0≤n1≤99.9,更优选为0.5≤n2≤20.0、80.0≤n1≤99.5,进一步优选为0.7≤n2≤15.0、85.0≤n1≤99.3,特别优选为1.0≤n2≤10.0、90.0≤n1≤99.0。
(第二发光材料)
第二发光材料中,共轭系部位和蓝色发光部位存在于同一化合物中,该化合物为共轭系高分子。作为这样的共轭系高分子,可列举出具有作为第一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的重复单元而例示的重复单元、和由蓝色发光部位构成的重复单元的共轭系高分子。此外,也可以是具有与第一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同样的主链、且作为侧链或取代基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共轭高分子具有的蓝色发光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作为蓝色发光部位,可列举出上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中除去键合在芳香族环上的一个或二个取代基而形成的原子团。作为这样的原子团,例如,可列举出从以上述通式(5-1)、(5-2)、(5-3)、(5-4)、(5-5)、(5-6)、(5-7)、(5-8)、(5-9)、(5-10)或(5-11)所示的化合物中除去多个存在的Rb中的一个以上而形成的原子团。
作为第二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可列举出具有以下述通式(8)所示的结构作为重复单元或结构单元的共轭系高分子。另外,所谓“作为重复单元具有”表示分子中具有多个该结构,所谓“作为结构单元具有”表示分子中具有一个该结构。
[化学式20]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321
式中,T1表示共轭系高分子的重复单元或构成单元,Q1表示直接键合或2价的基团,E1表示蓝色发光部位。
作为T1,可列举出上述的构成单元A、构成单元B、构成单元C等。此外,Q1优选为亚芳基或亚烷基。作为E1,可列举出上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中除去键合在芳香族环上的一个取代基而形成的原子团。更具体而言,作为E1,可列举出从以上述通式(5-1)、(5-2)、(5-3)、(5-4)、(5-5)、(5-6)、(5-7)、(5-8)、(5-9)、(5-10)、或(5-11)所示的化合物中除去多个存在的Rb中的一个而形成的原子团。
此外,作为第二发光材料中的共轭系高分子,可列举出以下述通式(9)所示的共轭系高分子。
[化学式21]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322
式中,T2表示共轭系高分子的重复单元,E2表示由蓝色发光部位构成的重复单元,n及m各自独立地表示1以上的整数。
作为T2,可列举出上述的构成单元A、构成单元B、构成单元C等。作为E1,可列举出上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中除去键合在芳香族环上的二个取代基而形成的原子团。更具体而言,作为E1,可列举出从以上述通式(5-1)、(5-2)、(5-3)、(5-4)、(5-5)、(5-6)、(5-7)、(5-8)、(5-9)、(5-10)、或(5-11)所示的化合物中除去多个存在的Rb中的二个而形成的原子团。N和m表示高分子中的组成比。
作为共轭系高分子的构成单元或重复单元而包含时的蓝色发光部位、即E2,可列举出以下述式(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所示的结构。
[化学式22]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341
蓝色发光部位优选主要接受在共轭系部位中电子及空穴结合时而形成的激发能量而发光。为了充分地接受能量,在350nm~500nm的波长范围内,存在于共轭系部位的最短波长侧的发光的峰波长(λ1)和存在于蓝色发光部位的最短波长侧的发光的峰波长(λ2)优选适度远离,若考虑空穴和电子的电荷平衡、电荷的输送性等,则为了充分地保持电荷平衡,稳定性优异,且将能量从共轭系部位转移到蓝色发光部位,优选为λ21≤50nm。
第二发光材料中,蓝色发光部位和共轭系部位(从共轭系化合物中除去了蓝色发光部位的剩余部分)的重量比优选为99.9∶0.1~70.0∶30.0,更优选为99.5∶0.5~80.0∶20.0,进一步优选为99.3∶0.7~85.0∶15.0,特别优选为99.0∶1.0~90.0∶10.0。
<组合物>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可以与选自由空穴输送材料及电子输送材料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并用而制成组合物。认为在这样的组合物中,空穴输送材料及电子输送材料主要承担调整电荷平衡的作用,电荷的结合由共轭系部位引起。因此,本组合物中,只要仅发光材料满足上述式(1),就可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作为空穴输送材料,可列举出聚乙烯基咔唑及其衍生物、聚硅烷及其衍生物、在侧链或主链上具有芳香族胺的聚硅氧烷衍生物、吡唑啉衍生物、芳基胺衍生物、芪衍生物、三苯基二胺衍生物、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吡咯及其衍生物、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及其衍生物、聚(2,5-亚噻吩基亚乙烯基)及其衍生物等。此外,还可以列举出在日本特开昭63-7025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175860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3535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3536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20998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3799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152184号公报中记载的材料。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物中的空穴输送材料的含有比例,从电荷平衡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发光材料100重量份,优选为3~30重量份,更优选为3~2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3~10重量份。
作为电子输送材料,可列举出噁二唑衍生物、蒽醌二甲烷及其衍生物、苯醌及其衍生物、萘醌及其衍生物、蒽醌及其衍生物、四氰基蒽醌二甲烷及其衍生物、芴酮衍生物、二苯基二氰基乙烯及其衍生物、联苯醌衍生物、8-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聚喹啉及其衍生物、聚喹喔啉及其衍生物、聚芴及其衍生物等。此外,还可以列举出在日本特开昭63-7025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175860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3535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13536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20998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3799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152184号公报中记载的材料。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组合物中的电子输送材料的含有比例,相对于发光材料100重量份,从电荷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50重量份,更优选为5~3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5~20重量份。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或组合物通过包含有机溶剂,可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以下,仅称为“溶液”。)。通过制成溶液,可以通过涂布法进行成膜。该溶液一般被称为油墨组合物、液状组合物等。
作为有机溶剂,可列举出氯仿、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氯苯、邻二氯苯等氯系溶剂、四氢呋喃、二噁烷等醚系溶剂、甲苯、二甲苯、三甲基苯、均三甲苯等芳香族烃系溶剂、环己烷、甲基环己烷、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正癸烷等脂肪族烃系溶剂、丙酮、甲乙酮、环己酮等酮系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基苯甲酸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等酯系溶剂、乙二醇、乙二醇单丁基醚、乙二醇单乙基醚、乙二醇单甲基醚、二甲氧基乙烷、丙二醇、二乙氧基甲烷、三乙二醇单乙基醚、甘油、1,2-己二醇等多元醇及其衍生物、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环己醇等醇系溶剂、二甲基亚砜等亚砜系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酰胺系溶剂。另外,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二种以上并用。从粘度、成膜性等观点出发,这些溶剂中,优选的是含有具有含苯环的结构、且熔点为0℃以下,沸点为100℃以上的有机溶剂。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包含有机溶剂时,使由发光材料形成的薄膜层叠和成膜,涂布了发光材料后,仅通过干燥除去有机溶剂即可,制造上非常地有利。另外,干燥时,可以以加温至50~150℃左右的状态干燥,此外,也可以减压至10-3Pa左右干燥。
层叠及成膜中可使用旋涂法、流延法、微凹版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绕线棒涂布法、浸涂法、狭缝涂布法、毛细管涂布法、喷涂法、丝网印刷法、柔性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打印法、喷嘴涂布法等涂布法。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包含有机溶剂时,虽然溶液的优选粘度根据印刷法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优选在25℃下为0.5~500mPa·s的范围,在喷墨打印法等溶液经由喷出装置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喷出时的堵塞或飞行弯曲,粘度优选在25℃下为0.5~20mPa·s的范围。
<薄膜>
本实施方式的薄膜是由发光材料形成的薄膜。这样的薄膜可通过上述的方法,由上述溶液容易地制造。并且,由于这样的薄膜是由上述发光材料形成的,所以适宜作为发光元件的发光层,具备该薄膜作为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得到提高。
<发光元件>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具备阳极、阴极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含有上述发光材料的层。这里,含有发光材料的层作为发光层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优选为包含蓝色发光层的多个发光层层叠而形成的白色发光元件,作为蓝色发光层,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由上述薄膜构成的发光层。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优选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构成,可列举出以下的a)~d)的构成。
a)阳极/发光层/阴极
b)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阴极
c)阳极/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d)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这里,/表示各层邻接而层叠。以下,同样。)
另外,所谓发光层是具有发光的功能的层,所谓空穴输送层是具有输送空穴的功能的层,所谓电子输送层是具有输送电子的功能的层。将空穴输送层和电子输送层总称为电荷输送层。此外,有时也将与发光层邻接的空穴输送层称为中间层。
各层的层叠和成膜可以由溶液进行。由溶液的层叠和成膜中,可以使用旋涂法、流延法、微凹版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辊涂法、绕线棒涂布法、浸涂法、狭缝涂布法、毛细管涂布法、喷涂法、丝网印刷法、柔性印刷法、胶版印刷法、喷墨打印法、喷嘴涂布法等涂布法。
发光层的膜厚按照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成为适度值的方式选择即可,通常为1nm~1μm,优选为2nm~500nm,更优选为5nm~200nm。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具有空穴输送层时,作为所使用的空穴输送材料,可列举出与上述同样的材料。空穴输送层的成膜虽然可以通过任何方法进行,但是空穴输送材料为低分子化合物时,优选由与高分子粘合剂的混合溶液进行成膜。空穴输送材料为高分子化合物时,优选由溶液进行成膜。由溶液的成膜中可以使用作为涂布法而例示的方法。
所混合的高分子粘合剂优选为不极度阻碍电荷输送、且对可见光的吸收不强的粘合剂。作为高分子粘合剂,可列举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硅氧烷等。
空穴输送层的膜厚按照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成为适度值的方式选择即可,但至少需要不致产生针孔的厚度,若过厚则元件的驱动电压变高,不优选。因此空穴输送层的膜厚通常为1nm~1μm,优选为2nm~500nm,更优选为5nm~200nm。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具有电子输送层时,作为所使用的电子输送材料,可列举出与上述同样的材料。电子输送层的成膜可以通过任何方法进行,但是电子输送材料为低分子化合物时,优选由粉末的真空蒸镀法、利用由溶液或溶融状态的成膜的方法。电子输送材料为高分子化合物时,优选利用由溶液或溶融状态的成膜的方法。由溶液或溶融状态的成膜中可以并用高分子粘合剂。由溶液的成膜中可以使用作为涂布法而例示的方法。
所混合的高分子粘合剂优选为不极度阻碍电荷输送、且对可见光的吸收不强的粘合剂。作为高分子粘合剂,可列举出聚(N-乙烯基咔唑)、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及其衍生物、聚(2,5-亚噻吩基亚乙烯基)及其衍生物、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硅氧烷等。
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按照驱动电压和发光效率成为适度值的方式选择即可,但至少需要不致产生针孔的厚度,若过厚则元件的驱动电压变高,不优选。因此,电子输送层的膜厚通常为1nm~1μm,优选为2nm~500nm,更优选为5nm~200nm。
此外,与电极邻接而设置的电荷输送层中,具有改善由电极的电荷注入效率的功能、具有降低元件的驱动电压的效果的电荷输送层有时特别地称为电荷注入层(空穴注入层、电子注入层)。进而,为了提高与电极的密合性或改善由电极的电荷注入,可以与电极邻接地设置所述的电荷注入层或绝缘层,为了提高界面的密合性或防止混合等,也可以在电荷输送层或发光层的界面插入薄的缓冲层。另外,关于层叠的层的顺序或数量及各层的厚度,考虑发光效率或元件寿命适当选择即可。
作为设置有电荷注入层的发光元件,可列举出具有以下的e)~p)的结构的发光元件。
e)阳极/电荷注入层/发光层/阴极
f)阳极/发光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g)阳极/电荷注入层/发光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h)阳极/电荷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阴极
i)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j)阳极/电荷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k)阳极/电荷注入层/发光层/电荷输送层/阴极
l)阳极/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m)阳极/电荷注入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n)阳极/电荷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荷输送层/阴极
o)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p)阳极/电荷注入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荷注入层/阴极
作为电荷注入层,可列举出包含导电性高分子的层、设置在阳极与空穴输送层之间并包含具有阳极材料和空穴输送层中所含的空穴输送材料的中间的值的离子化势能的材料的层、设置在阴极与电子输送层之间并包含具有阴极材料和电子输送层中所含的电子输送材料的中间的值的电子亲和力的材料的层等。
电荷注入层为包含导电性高分子的层时,该导电性高分子的电导率优选为10-5S/cm~103S/cm,为了减小发光像素间的泄漏电流,更优选为10-5S/cm~102S/cm,进一步优选为10-5S/cm~101S/cm。为了满足所述范围,可以在导电性高分子中掺杂适量的离子。
关于所掺杂的离子的种类,若是空穴注入层则为阴离子,若是电子注入层则为阳离子。作为阴离子,可列举出聚苯乙烯磺酸离子、烷基苯磺酸离子、樟脑磺酸离子等,作为阳离子,可列举出锂离子、钠离子、钾离子、四丁基铵离子等。
电荷注入层的膜厚例如为1~100nm,优选为2~50nm。
作为电荷注入层中使用的材料,根据与电极或邻接的层的材料的关系适当选择即可,可列举出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吡咯及其衍生物、聚亚苯基亚乙烯基及其衍生物、聚亚噻吩基亚乙烯基及其衍生物、聚喹啉及其衍生物、聚喹喔啉及其衍生物、在主链或侧链上包含芳香族胺结构的聚合物等导电性高分子、金属酞菁(铜酞菁等)、碳等。
绝缘层具有便于电荷注入的功能。该绝缘层的平均厚度通常为0.1~20nm,优选为0.5~10nm,更优选为1~5nm。
作为绝缘层中使用的材料,可列举出金属氟化物、金属氧化物、有机绝缘材料等。
作为设置有绝缘层的发光元件,可列举出具有以下的q)~ab)的结构的发光元件。
q)阳极/绝缘层/发光层/阴极
r)阳极/发光层/绝缘层/阴极
s)阳极/绝缘层/发光层/绝缘层/阴极
t)阳极/绝缘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阴极
u)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绝缘层/阴极
v)阳极/绝缘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绝缘层/阴极
W)阳极/绝缘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x)阳极/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绝缘层/阴极
y)阳极/绝缘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绝缘层/阴极
z)阳极/绝缘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阴极
aa)阳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绝缘层/阴极
ab)阳极/绝缘层/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绝缘层/阴极
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基板只要是在形成电极及有机物的层时不发生变化的基板即可,例如,可列举出玻璃、塑料、高分子薄膜、硅等基板。在不透明基板的情况下,接近该基板的电极和相反侧的电极优选为透明或半透明。
本实施方式中,通常优选由阳极及阴极构成的电极的至少一个为透明或半透明,阳极侧为透明或半透明。
作为阳极的材料,使用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膜、半透明的金属薄膜等,具体而言,可使用采用由氧化铟、氧化锌、氧化锡及作为它们的复合体的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等形成的导电性无机化合物而制作的膜、NESA、金、铂、银、铜等。此外,作为阳极,可使用聚苯胺及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有机的透明导电膜。此外,为了在阳极上便于电荷注入,可以设置由酞菁衍生物、导电性高分子、碳等形成的层、或者由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氟化物、有机绝缘材料等形成的层。
作为阳极的制作方法,可列举出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镀覆法等。
阳极的膜厚可以考虑光的透射性和电导率而适当选择,但是通常为10nm~10μm,优选为20nm~1μm,更优选为50nm~500nm。
作为阴极的材料,优选功函数小的材料,可使用锂、钠、钾、铷、铯、铍、镁、钙、锶、钡、铝、钪、钒、锌、钇、铟、铈、钐、铕、铽、镱等金属、及它们中2种以上的合金、或它们中1种以上与金、银、铂、铜、锰、钛、钴、镍、钨、锡中1种以上的合金、石墨或石墨层间化合物等。
作为阴极的制作方法,可使用真空蒸镀法、溅射法、以及对金属薄膜进行热压接的层压法等。
阴极的膜厚可以考虑电导率或耐久性而适当选择,但是通常为10nm~10μm,优选为20nm~1μm,更优选为50nm~500nm。
此外,可以在阴极和发光层或阴极和电子输送层之间设置由导电性高分子形成的层、或由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氟化物、有机绝缘材料等形成的层,也可以在制作阴极后安装保护发光元件的保护层。为了长期稳定地使用该发光元件,为了从外部保护发光元件,优选安装保护层和/或保护罩。
作为保护层,可以使用树脂、金属氧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硼化物等。此外,作为保护罩,可以使用玻璃板、对表面实施了低透水率处理的塑料板等,适宜使用将该保护罩用热固化树脂或光固化树脂与元件基板贴合并密闭的方法。若使用间隔物来维持空间,则容易防止元件受伤。若在该空间中封入氮气或氩气等惰性的气体,可以防止阴极的氧化,进而通过将氧化钡等干燥剂设置在该空间内容易抑制在制造工序中吸附的水分给予元件的损伤。
含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的发光元件对于曲面状光源、平面状光源等面状光源(例如,照明等);节段显示装置(例如,节段型的显示元件等)、点阵显示装置(例如,点阵的平板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源等)等显示装置等是有用的。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除了适宜作为用于制作它们的材料以外,作为激光器用色素、有机太阳能电池用材料、有机晶体管用的有机半导体、导电性薄膜、有机半导体薄膜等传导性薄膜用材料、发射荧光的发光性薄膜材料、高分子电场效应晶体管的材料等也是有用的。
使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光材料的发光层作为白色照明的一部分时,为了得到白色的色纯度,可以使该发光层中含有蓝色以外的发光材料作为组合物,也可以具备具有蓝色以外的发光材料的第二发光层。
为了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而得到面状的发光,只要将面状的阳极和阴极重叠配置即可。此外,为了得到图案状的发光,有在该面状的发光元件的表面设置设有图案状的窗的掩模的方法、以图案状形成阳极或阴极中的任一个或两个电极的方法。通过以它们中的任一方法形成图案,按照能够独立地On/OFF几个电极的方式配置,可得到能显示数字或文字、简单的符号等的节段型的显示元件。进而,为了制成点阵元件,只要阳极和阴极均以条纹状形成并以正交的方式配置即可。通过分开涂布多种发光色不同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使用滤色器或荧光转换滤器的方法,能够实现部分彩色显示、多色显示。点阵元件可以进行无源驱动,也可以与TFT等组合而进行有源驱动。这些显示元件可以作为电脑、电视机、便携终端、便携电话、汽车导航、摄像机的取景器等显示装置使用。
<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一种提高了亮度寿命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在上述发光元件中的发光层中含有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下述式(1)的发光材料。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可以制造亮度寿命得到提高的发光元件。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发光材料,可以使用与上述同样的发光材料。
[数学式13]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14]
x=(ε21)×P2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说明的部分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提高发光元件的亮度寿命的方法,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中含有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上述式(1)的发光材料。
此外,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方法,其是为了得到亮度寿命优异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的筛选方法,作为发光材料,筛选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上述式(1)的发光材料。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及比较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例的任何限定。
(数均分子量及重均分子量)
实施例中,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及重均分子量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LC-10Avp)求得。测定的高分子化合物按约0.5重量%的浓度溶解于四氢呋喃(以下称为“THF”。)中,注入30μL到GPC中。GPC的流动相使用THF,以0.6mL/分钟的流速流入。关于柱,将TSKgel SuperHM-H(东曹制)2根和TSKgel SuperH2000(东曹制)1根串联连接。检测器使用差示折射率检测器(岛津制作所制,商品名:RID-10A)。
(NMR测定)
实施例中,单体的NMR测定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
装置:核磁共振装置、INOVA300(商品名)、Varian公司制
测定溶剂:氘代氯仿
样品浓度:约1重量%
测定温度:25℃
(发光光谱测定)
实施例中,发光性有机化合物及共轭系高分子的发光光谱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
装置:分光荧光光度计、FP-6500型、日本分光公司制
测定溶剂:在发光性有机化合物的情况下使用甲苯作为溶剂。
样品浓度:0.8×10-3重量%
测定温度:25℃
(克吸光系数测定)
实施例中,发光性有机化合物的克发光系数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
装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Cary 5E、Varian公司制
测定溶剂:甲苯
样品浓度:8×10-4重量%
测定温度:25℃
<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合成>
(合成例a-1)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以下述式(a-1)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
[化学式23]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41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3,6,8-四溴芘(上述式(1a)所示的化合物)0.52g(1.00mmol)、上述式(2a)所示的化合物2.70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2.21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1,4-二噁烷200mL、乙酸钯(Pd(OAc)2)10mg及三(2-甲氧基苯基)膦(P(o-MeOPh)3)50mg,在105℃下搅拌6小时。将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通过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纯化,将所得到的固体进一步用氯仿-己烷混合溶剂再结晶,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0.51g。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2364.6
(合成例a-2)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2)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
(合成例a-2-1)原料化合物(6a)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6a)所示的原料化合物(以下称为“原料化合物(6a)”。)。
[化学式24]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51
即,在1L的四口茄形烧瓶中加入5-溴邻苯二甲酸酐(上述式(3a)所示的化合物)23.2g(100.2mmol),溶解到THF(430mL)中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冷却至-66℃后,滴加三(叔)-丁氧基)铝氢化锂(100.2mL,100.2mmol,1.0M THF溶液)。在-65℃以下搅拌2小时后,加入水(100mL)及稀盐酸(400mL)将反应停止。将反应溶液分液,将水相用乙酸乙酯(400mL×2)萃取后,通过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得到作为白色固体的化合物(4a)23.5g。
接着,在300mL的茄形烧瓶中加入化合物(4a)23.5g,溶解到甲醇(232mL)中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在浴温80℃下加热6小时后,将自然冷却而得到的溶液浓缩,加入乙酸乙酯(100mL)及水(100mL)并分液。进而,将水层用乙酸乙酯(100mL)萃取。将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100mL)洗涤后,通过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得到作为淡黄色油的化合物(5a)20.3g。
接着,在1L的四口茄形烧瓶中加入化合物(5a)16.2g,溶解到THF(267mL)中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冷却至0℃后,滴加苯基溴化镁(110.0mL,110.0mmol,1.0M THF溶液),在该温度下3小时后,滴加稀盐酸(200mL)将反应停止。将反应溶液分液,将水相用乙酸乙酯(300mL×2)萃取后,将有机相用水(300mL)洗涤。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得到化合物(6a)22.1g。
(合成例a-2-2)原料化合物(8a/8b)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8a/8b)所示的原料化合物(以下,称为“原料化合物(8a/8b)”。)。
[化学式25]
即,在300mL的茄形烧瓶中加入化合物(6a)22.1g及5-溴苊烯(上述式(7a)所示的化合物)(12.1g,52.2mmol),溶解到二甲苯(182mL)中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在150℃下加热回流4小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加入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2.98g),在110℃下搅拌5小时。然后,将自然冷却而得到的溶液减压而蒸馏除去溶剂。为了除去着色成分,溶解到20∶1己烷-甲苯(100mL)中后,进行分液,将水相用甲苯(200mL×2)萃取后,将有机相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200mL)及水(200mL)洗涤。通过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而得到的粗产物用硅胶柱(己烷)进行纯化,得到作为淡黄色固体的化合物(8a)及(8b)13.3g。
8a:3,9-二溴-7,12-二苯基苯并[k]荧蒽
8b:3,10-二溴-7,12-二苯基苯并[k]荧蒽
以下,化合物(8)是指(8a)与(8b)的混合物。另外,由化合物(8)衍生的化合物也同样。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561.8
(合成例a-2-3)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2)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
[化学式26]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71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化合物(8)51.7mg(0.09mmol)、按照日本特开2005-82730中记载的方法合成的3,5-双(4-叔丁基苯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上述式(9a)所示的化合物)102m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381m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5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PdCl2(PPh3)2)1mg,在浴温80℃下搅拌3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纯化,再用乙腈再结晶,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10mg。
(合成例a-3-1)原料化合物(10)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10)所示的原料化合物(以下,称为“原料化合物(10)”。)。
[化学式27]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81
即,在2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化合物(8)5.0g(8.75mmol)、双频哪醇基二硼4.89g、乙酸钾5.15g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1,4-二噁烷50mL、氯化钯(二苯基膦二茂铁)(PdCl2(dppf))0.43g、及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0.29g,在浴温105℃下搅拌17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而得到的残渣溶解到己烷中后,添加活性炭在70℃下加热搅拌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滤取向减压浓缩而得到的油中添加乙腈(200mL)而析出的固体,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化合物(10)3.7g。
(合成例a-3-2)原料化合物(11)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11)所示的原料化合物(以下,称为“原料化合物(11)”。)。
[化学式28]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82
即,在5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化合物(10)0.28g(0.43mmol)、4-溴碘苯(0.25g)及碳酸银(0.24g)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THF3mL、及四(三苯基膦)钯(Pd(PPh3)4)25mg,在浴温50℃下加热7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滤取将滤液减压浓缩而得到的固体,用乙腈进行洗涤,得到作为淡黄色固体的化合物(11)0.31g。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714.0
(合成例a-3)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3)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3)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3)”。)。
[化学式29]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91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化合物(11)0.20g(0.28mmol)、上述式(6a)所示的化合物0.45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46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3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PdCl2(PPh3)2)17mg,在浴温105℃下搅拌11小时。
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3)0.21g。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1525.5
[化学式30]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492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化合物(8)0.29g(0.52mmol)、上述式(2a)所示的化合物0.75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2.24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4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PdCl2(PPh3)2)4mg,在浴温105℃下搅拌2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
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0.33g。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1485.4
(合成例a-5)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5)的合成
(合成例a-5-1)醇体(12a)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12a)所示的醇体(以下,称为“醇体(12a)”。)。
[化学式31]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01
即,在3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4-己基溴苯20.0g(82.9mmol)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四氢呋喃200mL,冷却至-66℃,滴加正丁基锂己烷溶液46.2mL(1.6M)。进而,在相同温度下搅拌40分钟,调制锂试剂。
接着,缓慢地加入2-溴蒽醌10.0g(34.59mmol)后边慢慢地升温至室温边进行反应。用饱和氯化铵水溶液将反应停止,将水相用氯仿进行萃取。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纯化,进一步用己烷再结晶,从而得到作为白色固体的醇体(12a)2.12g。
(合成例a-5-2)原料化合物(14a)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14a)所示的原料化合物(以下,称为“原料化合物(14a)”。)。
[化学式32]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醇体(12a)804mg(1.31mmol)、次磷酸二氢钠104mg、及碘化钾218mg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乙酸25mL,在浴温80℃下加热搅拌3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水将反应停止。将水相用甲苯进行萃取,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白色固体的上述式(13a)所示的化合物670mg。
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上述式(13a)所示的化合物670mg(1.16mmol)、双频哪醇基二硼320mg、乙酸钾340mg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1,4-二噁烷20mL、氯化钯(二苯基膦二茂铁)(PdCl2(dppf))30mg、及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20mg,在浴温100℃下搅拌9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而得到的残渣溶解到己烷中后,添加活性炭在70℃下加热搅拌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通过减压浓缩,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原料化合物(14a)600mg。
TLC-MS(DART、正离子模式):[M+H]+625.4
(合成例a-5-3)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5)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5)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5)”。)。
[化学式33]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溴-7,12-二苯基苯并[k]荧蒽(上述式(15a)所示的化合物)100mg(0.21mmol)、原料化合物(14a)140m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443m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3mL、二氯双(三苯基膦)钯(PdCl2(PPh3)2)4mg,在浴温105℃下搅拌2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5)40mg。
TLC-MS(DART、正离子模式):[M+H]+901.4
(合成例a-6)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6)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
[化学式34]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22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溴-7,12-二苯基苯并[k]荧蒽(上述式(15a)所示的化合物)0.38g(0.79mmol)、上述式(2a)所示的化合物0.57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4.39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11.5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PdCl2(PPh3)2)27mg,在浴温105℃下加热2小时。然后,将自然冷却而得到的溶液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0.60g。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945.5
(合成例a-7)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7)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7)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7)”。)。
[化学式35]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31
即,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化合物(8)0.20g(0.36mmol)、苯基硼酸0.21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56g(20质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2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PdCl2(PPh3)2)2mg,在浴温105℃下搅拌8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7)67mg。
TLC-MS(DART、正离子模式):[M+H]+557.2
<合成例a-8>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8)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8)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8)”。)。
[化学式36]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41
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9-二溴-7,12-二苯基苯并[k]荧蒽51.7mg(0.09mmol)、按照日本特开2005-82730中记载的方法合成的3,5-双(4-叔丁基苯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102m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381mg(20重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5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1mg,在80℃下搅拌3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纯化,再用乙腈再结晶,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8)10mg。
<合成例a-9>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9)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
[化学式37]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42
在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6-二溴苯并[a]芘0.30g(0.71mmol)、上述式(2a)所示的化合物1.03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1.57g(20重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5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449mg,在105℃下搅拌4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将有机相用水洗涤后,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通过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黄色液体。进而,从THF-乙腈中再结晶,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0.60g。
LC-MS(APPI、正离子模式):[M+H]+1334.7
<合成例a-10>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0)的合成
如以下的反应路线所示,合成了下述式(a-10)所示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以下称为“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0)”。)。
[化学式38]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51
在1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9-二溴7,12-二苯基苯并[k]荧蒽0.20g(0.36mmol)、苯基硼酸0.21g、及四乙基氢氧化铵1.56g(20重量%水溶液)后,用氮气置换烧瓶内的大气。向其中加入甲苯2mL、及二氯双(三苯基膦)钯2mg,在105℃下搅拌8小时。将所得到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预涂了硅藻土的漏斗过滤。将滤液分液,用水洗涤后,将油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将所得到的残渣用硅胶柱进行纯化,从而得到作为黄色固体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0)67mg。
TLC-MS(DART、正离子模式):[M+H]+557.2
<共轭系高分子的合成>
(合成例b-1)共轭系高分子(b-1)的合成
在200mL可拆式烧瓶中加入9,9-二辛基芴-2,7-二硼酸乙二醇酯(下述式(1b)所示的化合物)3.182g(6.0mmol)、9,9-二辛基-2,7-二溴芴(下述式(2b)所示的化合物)2.632g(4.8mmol)、N,N-双(4-溴苯基)-4-仲丁基苯胺(下述式(3b)所示的化合物)0.551g(1.2mmol)、甲基三辛基氯化铵(商品名:Aliquat336、Aldrich公司制)0.78g和甲苯60mL。在氮气气氛下,加入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4.3mg加热至95℃。
[化学式39]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61
边向该溶液中滴加17.5重量%碳酸钠水溶液16.5mL边加热至105℃后,搅拌3小时。接着加入苯基硼酸0.732g、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4.2mg和甲苯60mL,在105℃下搅拌18小时。除去水层后,加入N,N-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3.65g、离子交换水36mL,在85℃下搅拌2小时。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后,将有机层依次用离子交换水78mL(2次)、3重量%乙酸水溶液78mL(2次)、离子交换水78mL(2次)进行洗涤。
将有机层滴加到甲醇中使聚合物沉淀,将沉淀物过滤后干燥,得到固体。
将该固体溶解到甲苯中,向预先通入有甲苯的硅胶/氧化铝柱中通入该溶液,将通入的溶出液滴加到甲醇中使聚合物沉淀,将沉淀物过滤后干燥,得到聚合物(以下,称为“共轭系高分子(b-1)”。)3.23g。此外,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及重均分子量分别为Mn=1.3×105、Mw=3.1×105
共轭系高分子(b-1)是以90∶10的摩尔比具有下述式(4b)所示的重复单元和下述式(5b)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
[化学式40]
<空穴输送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合成例c-1)空穴输送性高分子化合物(c-1)的合成
在连接有迪姆罗特冷凝器的烧瓶中加入下述式(1c)所示的化合物5.25g(9.9mmol)、下述式(2c)所示的化合物所示的化合物4.55g(9.9mmol)、甲基三辛基氯化铵(商品名:Aliquat 336、Aldrich公司制)0.91g、及甲苯69ml,得到单体溶液。在氮气气氛下,对单体溶液进行加热,在80℃下加入乙酸钯2mg、及三(2-甲基苯基)膦15mg。向所得到的单体溶液中注入17.5重量%碳酸钠水溶液9.8g后,在110℃下搅拌19小时。接着,向其中加入溶解在甲苯1.6ml中的苯基硼酸121mg,在105℃下搅拌1小时。
[化学式41]
将有机层与水层分离后,在有机层中加入甲苯300ml。将有机层依次用3重量%乙酸水溶液40ml(2次)、离子交换水100ml(1次)洗涤,与水层分离。在有机层中加入N,N-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钠三水合物0.44g、甲苯12ml,在65℃下搅拌4小时。
将所得到的反应产物的甲苯溶液通入预先通入有甲苯的硅胶/氧化铝柱中,将所得到的溶液滴加到甲醇1400ml中,结果产生沉淀物,所以将该沉淀物过滤、干燥,得到固体。将该固体溶解到甲苯400ml中,滴加到甲醇1400ml中,结果产生沉淀物,所以将该沉淀物过滤、干燥,得到聚合物(以下,称为“空穴输送性高分子化合物(c-1)”。)6.33g。空穴输送性高分子化合物(c-1)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为8.8×104,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为3.2×105
推测空穴输送性高分子化合物(c-1)是以1∶1的摩尔比具有下述式(3c)所示的重复单元和下述式(4c)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
[化学式42]
Figure BDA00001941078500581
<有机EL元件的制造>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在通过溅射法以45nm的厚度带有ITO膜2的玻璃基板1上,使用聚(亚乙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的溶液(Bayer公司、商品名:AI4083)通过旋涂以65nm的厚度成膜,在热板上在200℃下干燥10分钟,形成空穴注入层3。
接着,将空穴输送性高分子化合物(c-1)以0.7重量%的二甲苯溶液的状态旋涂,以约20nm的厚度成膜。然后,在热板上在180℃下热处理60分钟,形成空穴输送层4。
接着,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5∶5的方式混合,调制发光材料1。发光材料1中,x为0.82,y为0.825。log10(5.1×x0.2+1)为0.771。
将发光材料1通过旋涂以2400rpm的旋转速度成膜。膜厚为约60nm。将其在氮气气氛下130℃下干燥10分钟,形成发光层5后,作为阴极8,蒸镀约3nm的氟化钠6,接着蒸镀约80nm的铝7,制作有机EL元件。另外,在真空度达到1×10-4Pa以下后开始金属的蒸镀。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由该元件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的在波长450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1V起开始发光,在5.3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98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141.7小时后半衰。
(实施例2)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9∶1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2中,x为0.26,y为0.73。log10(5.1×x0.2+1)为0.690。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在波长45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2.9V起开始发光,在4.4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93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111小时后半衰。
(实施例3)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8∶2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3中,x为0.52,y为0.87。log10(5.1×x0.2+1)为0.738。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在波长45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4.7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99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319小时后半衰。
(实施例4)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7∶3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4,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4中,x为0.79,y为0.91。log10(5.1×x0.2+1)为0.768。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在波长45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4.5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79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477小时后半衰。
(实施例5)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4∶6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5中,x为1.58,y为0.97。log10(5.1×x0.2+1)为0.819。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4)的在波长45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1V起开始发光,在5.1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14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840小时后半衰。
(实施例6)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5)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7∶3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6,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6中,x为0.66,y为0.80。log10(5.1×x0.2+1)为0.755。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5)的在波长460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6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93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776小时后半衰。
(实施例7)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5∶5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13中,x为3.31,y为0.98。log10(5.1×x0.2+1)为0.874。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的在波长460m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3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09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145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1)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9∶1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7,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7中,x为0.16,y为0.39。log10(5.1×x0.2+1)为0.657。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2)的在波长450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1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69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17.2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2)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9∶1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8,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8中,x为0.14,y为0.39。log10(5.1×x0.2+1)为0.648。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的在波长460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4.9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49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9.8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3)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7∶3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9,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9中,x为0.43,y为0.69。log10(5.1×x0.2+1)为0.725。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的在波长460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1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15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37.9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4)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8∶2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发光材料10中,x为0.34,y为0.60。log10(5.1×x0.2+1)为0.708。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的在波长447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2.9V起开始发光,在4.9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68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23.1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5)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9∶1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发光材料11中,x为0.17,y为0.42。log10(5.1×x0.2+1)为0.661。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6)的在波长450m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2.9V起开始发光,在4.9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68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18.3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6)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7)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9∶1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
发光材料12中,x为0.23,y为0.50。log10(5.1×x0.2+1)为0.681。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7)的在波长44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3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49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16.7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7)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8)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8.5∶1.5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4,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14中,x为0.25,y为0.54。log10(5.1×x0.2+1)为0.686。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8)的在波长44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2.9V起开始发光,在4.8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92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27.8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8)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7∶3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15中,x为1.99,y为0.828。log10(5.1×x0.2+1)为0.836。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9)的在波长45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0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67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49.1小时后半衰。
(比较例9)
代替实施例1中的发光材料1,使用将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共轭系高分子(b-1)的溶液和以1.2质量%的浓度溶解于二甲苯溶剂中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0)的溶液以质量比计达到98∶2的方式混合而调制的发光材料16,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有机EL元件。发光材料16中,x为0.47,y为0.61。log10(5.1×x0.2+1)为0.731。
对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结果得到来自蓝色发光性化合物(a-10)的在波长455nm下具有峰的EL发光。该元件从3.0V起开始发光,在5.5V显示1000cd/m2的发光,最大发光效率为1.46cd/A。
对于上述得到的有机EL元件按照初期亮度达到100cd/m2的方式设定电流值后,以恒定电流驱动,测定亮度的时间变化。其结果是,亮度在47.2小时后半衰。
图2是表示实施例1~7及比较例1~9中得到的发光材料的x与y的关系的图。图2中,边界线1表示y=log10(5.1×x0.2+1)的曲线,边界线2表示y=log10(5.5×x0.3+1)的曲线。
符号说明
1...玻璃基板、
2...ITO阳极、
3...空穴注入层、
4...空穴输送层、
5...发光层、
6...氟化钠、
7...铝、
8...阴极。

Claims (14)

1.一种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1]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2]
x=(ε21)×P2
2.一种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具有共轭系部位和蓝色发光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并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3]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4]
x=(ε21)×P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y为0.7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x为1.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轭系部位为2价的芳香族胺残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轭系部位为芴二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其中,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分子量为500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色发光部位具有稠合多环芳香族烃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相对于所述共轭系部位及所述蓝色发光部位的总计含量的含有比例为0.1~10质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在350nm~5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中最短波长侧的发光峰的峰波长(λ1)与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在350nm~5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发光峰中最短波长侧的发光峰的峰波长(λ2)的关系为λ21≤50nm。
11.一种油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
12.一种薄膜,其特征在于,其由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材料形成。
13.一种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其是包含蓝色发光层的多个发光层层叠而成的白色发光元件,
作为所述蓝色发光层,具备由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膜构成的发光层。
14.一种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亮度寿命提高了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使所述发光元件中的发光层中含有发光材料,所述发光材料具备具有共轭系部位的共轭系高分子和具有蓝色发光部位的蓝色发光性化合物、且满足下述式(1),
[数学式5]
y≥log10(5.1×x0.2+1)       (1)
式中,y表示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由波长370nm的光激发而产生的总发光量设为1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发光量,x在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克吸光系数设为ε1、ε2,进而,将所述发光材料中的所述共轭系高分子及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总计含量为100质量份时的所述蓝色发光性化合物的含量设为P2(质量份)时,用下式来定义,
[数学式6]
x=(ε21)×P2
CN201180007537.5A 2010-01-29 2011-01-28 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5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7653 2010-01-29
JP2010-017653 2010-01-29
PCT/JP2011/051779 WO2011093460A1 (ja) 2010-01-29 2011-01-28 発光材料、インク組成物、薄膜、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878A true CN102725878A (zh) 2012-10-10
CN102725878B CN102725878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319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753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5878B (zh) 2010-01-29 2011-01-28 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22109B2 (zh)
EP (1) EP2530759B1 (zh)
JP (1) JP5714347B2 (zh)
KR (1) KR101759367B1 (zh)
CN (1) CN102725878B (zh)
TW (1) TWI479007B (zh)
WO (1) WO201109346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3990A (zh) * 2014-07-11 2014-12-10 河北博伦特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磷光的有机聚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CN107207959A (zh) * 2015-02-18 2017-09-26 剑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在聚合物主链中包含发光重复单元的有机发光聚合物以及具有其的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5547B2 (ja) * 2010-05-28 2014-08-20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EP2669284B1 (en) * 2011-01-18 2016-03-30 Hodogaya Chemical Co., Ltd. Compound having pyridoindole ring structure and substituted bipyridyl group,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GB2535698A (en) * 2015-02-18 2016-08-31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polymer and device
TWI737594B (zh) * 2015-03-09 2021-09-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與照明裝置
JP2016184666A (ja) * 2015-03-26 2016-10-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機能層形成用インク、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033397B2 (ja) * 2016-03-29 2022-03-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CN114512617A (zh) * 2020-11-17 2022-05-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和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3426A (ja) * 2002-10-25 2004-05-20 Kumho Petrochemical Co Ltd 熱的安定性の優秀な梯子形青色発光高分子
CN101402648A (zh) * 2008-11-14 2009-04-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蓝光的有机发光材料小取代基吡啶二亚胺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95080A (zh) * 2006-11-15 2009-12-02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荧蒽化合物和使用该荧蒽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含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溶液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72665A (ja) 1986-09-12 1988-04-02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電荷輸送材料の製造方法
JPS63175860A (ja) 1987-01-16 1988-07-20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US4769292A (en) 1987-03-02 1988-09-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modified thin film luminescent zone
JP2651237B2 (ja) 1989-02-10 1997-09-1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薄膜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2135359A (ja) 1988-11-16 1990-05-24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2135361A (ja) 1988-11-16 1990-05-24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H0337992A (ja) 1989-07-04 1991-02-19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3152184A (ja) 1989-11-08 1991-06-28 Nec Corp 有機薄膜el素子
JP2929780B2 (ja) 1991-07-18 1999-08-03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557227B2 (ja) 1993-04-27 2004-08-25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5597890A (en) * 1993-11-01 1997-01-28 Research Corporation Technologies, Inc. Conjugated polymer exciplex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EP0842208B2 (en) 1995-07-28 2009-08-19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2,7-aryl-9-substituted fluorenes and 9-substituted fluorene oligomers and polymers
US6309763B1 (en) 1997-05-21 2001-10-30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Fluorene-containing polymers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therefrom
JP2001151868A (ja) 1999-11-24 2001-06-05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機能性共重合高分子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光メモリ、正孔移動素子
JP4419484B2 (ja) 2003-09-09 2010-02-24 Tdk株式会社 側鎖に樹状分岐を有するπ共役系高分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薄膜素子
US20070111027A1 (en) * 2005-07-29 2007-05-17 Chen Shaw H Light-emitting organic materials
JP5407122B2 (ja) * 2006-08-01 2014-02-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高分子発光素子
KR20090034398A (ko) 2006-08-01 2009-04-07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분자 화합물 및 고분자 발광 소자
JP5064787B2 (ja) * 2006-12-26 2012-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ンゾフルオランテン化合物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有機発光素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3426A (ja) * 2002-10-25 2004-05-20 Kumho Petrochemical Co Ltd 熱的安定性の優秀な梯子形青色発光高分子
CN101595080A (zh) * 2006-11-15 2009-12-02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荧蒽化合物和使用该荧蒽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含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溶液
CN101402648A (zh) * 2008-11-14 2009-04-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蓝光的有机发光材料小取代基吡啶二亚胺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3990A (zh) * 2014-07-11 2014-12-10 河北博伦特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磷光的有机聚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CN107207959A (zh) * 2015-02-18 2017-09-26 剑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在聚合物主链中包含发光重复单元的有机发光聚合物以及具有其的器件
US10870796B2 (en) 2015-02-18 2020-12-22 Cambridge Display Technology Limi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polymer comprising light-emitting repeat unit in backbone of polymer and device therewith
US11788001B2 (en) 2015-02-18 2023-10-1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polymer comprising light-emitting repeat unit in backbone of polymer and device therewi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22109B2 (en) 2014-12-30
EP2530759A4 (en) 2016-06-08
US20130049571A1 (en) 2013-02-28
EP2530759B1 (en) 2018-10-17
CN102725878B (zh) 2015-05-13
JP2011176304A (ja) 2011-09-08
TW201139611A (en) 2011-11-16
EP2530759A1 (en) 2012-12-05
WO2011093460A1 (ja) 2011-08-04
KR101759367B1 (ko) 2017-07-18
KR20120138754A (ko) 2012-12-26
TWI479007B (zh) 2015-04-01
JP5714347B2 (ja)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878B (zh) 发光材料、油墨组合物、薄膜、发光元件及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1184789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了它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1611070B (zh) 嵌段共聚物和高分子发光元件
TWI564320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組成物,與使用該高分子化合物及組成物之發光元件
CN101516963B (zh) 高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发光元件
TWI531603B (zh) 聚合體組成物及使用該聚合體組成物之高分子發光元件
CN101600752B (zh) 高分子发光元件、高分子化合物、组合物、液态组合物及导电性薄膜
CN101675091B (zh) 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含有它的组合物
CN101128507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元件
CN101595155B (zh) 嵌段共聚物及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2056960A (zh) 共聚物及使用了其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2015820A (zh) 具有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残基的高分子化合物
CN102742042B (zh) 发光性组合物及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CN102292375A (zh) 高分子化合物和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CN101124259A (zh) 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使用该高分子化合物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1646709A (zh) 嵌段共聚物以及使用该共聚物的组合物、液体状组合物、发光性薄膜及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1821313A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有该高分子化合物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1511904A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高分子发光元件
CN101218278B (zh) 芳族接枝聚合物
CN101356211A (zh) 共轭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使用该共轭高分子化合物的高分子发光元件
KR20090118921A (ko) 피리미딘 화합물 함유 조성물 및 상기 조성물을 사용하여 이루어지는 발광 소자
CN102471465B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WO2010013725A1 (ja) 積層構造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電子素子
CN103270079A (zh) 高分子化合物及使用其的发光元件
US20200407386A1 (en) Composition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