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3134B - 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3134B
CN102673134B CN201210060283.XA CN201210060283A CN102673134B CN 102673134 B CN102673134 B CN 102673134B CN 201210060283 A CN201210060283 A CN 201210060283A CN 102673134 B CN102673134 B CN 102673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liquid
jet head
grounded parts
head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02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3134A (zh
Inventor
石井洋行
铃木繁树
小林宽之
大胁宽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73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3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9Assembling head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1Line print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其能够防止液体喷射头的带电,且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一种头组件(200),其具备:头单元(1),其具备多个头(10);滑架(210),其上固定有头单元(1),且相对于记录薄片而在第一方向X上进行相对移动;接地部件(80),其将头(10)与滑架(210)电连接,并且,在头(10)上设置有对头(10)的第一侧面(11)以及第二侧面(12)进行覆盖的头罩(70)。使接地部件(80)的平板状的接触部(82)与头罩(70)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侧壁部(73X)接触。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从喷嘴开口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喷墨式记录头组件以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由喷墨式打印机或绘图机等喷墨式记录装置所代表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以下,也简称为头),所述液体喷射头对贮留在墨盒、罐等之内的油墨等液体进行喷射。
通过头单体而排列多个喷嘴开口从而实现长条化(多喷嘴化)或高密度化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头会大型化而导致成品率降低,并使制造成本增高。因此,提出了一种将多个头固定在作为共通的板的保持部件上而实现了单元化的液体喷射头单元(以下,也简称为头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种头单元中,当将头单元相对于纸等被喷射介质的相对移动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并将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头朝向第二方向而被配置成交错状。通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配置,从而能够在第二方向上形成以相同的间距而长条化的喷嘴列。
而且,为了实现喷嘴开口的进一步长条化以及高密度化,从而提出了一种多个上述的头单元被并排设置在固定部件(例如,滑架)上的液体喷射头组件(以下,也简称为头组件)。
根据在一个头单元上未搭载较多的头、而使多个头单元并排设置的头组件,能够不限定于一个头单元的喷嘴列长度,而实现超过头单元的长度的、喷嘴列的长条化以及喷嘴开口的高密度化。
在这种头组件中,通过来自记录纸等记录介质或外部的静电将会使构成头的金属零部件带电,从而可能会破坏用于对油墨附加压力的压力变换元件等、或用于驱动该压力变换元件等的驱动器IC等。当设置有喷嘴开口的喷嘴板由金属材料等形成时,尤其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
因此,通过使各个头与例如滑架等电连接,从而对头的带电进行抑制。具体而言,如以下方式进行各个头的接地。在各个头上设置有金属制的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以使喷嘴开口露出的方式对喷嘴板的边缘进行覆盖,且向头的侧面侧弯曲。并且,使由平板状的金属构成的接地部件面接触于头的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侧面,且将该接地部件连接在滑架上。由此,头经由保护部件、接地部件以及滑架而于液体喷射装置主体上接地,从而防止了头的带电。
在头组件的结构上,优选使接地部件与头的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侧面相接触。其原因在于,由于喷嘴开口在第二方向上被长条化,从而头自身也在第二方向上较长,因而覆盖所述头的保护部件也在第二方向上较长,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保护部件与接地部件之间的接地面积。
但是,由于接地部件被配置为与第二方向平行,因此与沿着第一方向而进行移动的被喷射介质接触的区域也变得较广,因此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而被卡住的可能性增大。
另一方面,可以设置成不使用接地部件而使头与滑架接触从而使其接地。但是,由于在头上作用有负载从而导致在头的结构部件上作用有负载。而且,有可能会由于负载而发生头的位置偏移从而对油墨的喷出精度造成影响。而且,当相对于滑架而对头进行定位时,由于受到保护部件的尺寸公差的影响,而存在定位的精度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将头直接在滑架上接地不为优选。
另外,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具备喷出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头组件中,也同样存在于具备喷射油墨之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头组件中。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4/022344号手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液体喷射头的带电,并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的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在于一种液体喷射头组件,其具备:头单元,其具备多个液体喷射头,且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设置有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的液体喷射面;固定部件,其上固定有所述头单元,并相对于被喷射液体的被喷射介质而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接地部件,其将所述液体喷射头与所述固定部件电连接,并且,在所述液体喷射头上设置有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对该液体喷射头中的、与所述液体喷射面交叉的侧面进行覆盖,并且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保护部件接触,且所述接地部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
在这种方式中,由于各个液体喷射头经由接地部件而与固定部件电连接,因此各个液体喷射头上所带电的电荷被放电。由于接地部件中,与固定部件相对于被喷射介质的相对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相比,第二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较短,因此接地部件难以与被喷射介质接触。由此,能够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而被卡住的现象。
在此,优选为,所述接地部件被形成为平板状,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保护部件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接触。根据此结构,由于接地部件的第二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实际上仅成为平板的厚度,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而被卡住的现象。
此外,优选为,所述头单元具有,在一个面上保持有所述多个液体喷射头的保持部件,且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一个面上设置有盖定位部,所述盖定位部对被安装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面上的盖的位置进行规定,并且,从所述一个面起的、所述接地部件的高度低于所述盖定位部。根据此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而被卡住的现象。
此外,优选为,所述接地部件与多个液体喷射头的各个保护部件接触。根据此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而被卡住的现象。
并且,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头组件;装置主体,其对该液体喷射头组件进行保持,并且,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装置主体电连接。
在这种方式中,能够实现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即,防止了液体喷射头的带电,且能够防止被喷射介质与接地部件接触的液体喷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组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头组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为表示接触部与纸等被喷射介质之间的关系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0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与头罩接触的接地部件的形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喷墨式记录头组件(以下,也简称为头组件)为液体喷射头组件的一个示例,喷墨式记录头单元(以下,也简称为头单元)为液体喷射头单元的一个示例,喷墨式记录头(以下,也简称为头)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
图1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头组件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头组件200具备头单元1,该头单元1被固定在作为固定部件的一个示例的滑架21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架210上固定有两个头单元1。
头单元1具备:多个头10;保持部件60,其对头10进行保持。在保持部件60的一个面侧(底面60a侧),以喷嘴开口26被露出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头10,对此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
滑架210为,将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平板状的部件,并对应于各个头单元1设置有两个开口部211。这种滑架210被安装在后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并相对于作为印刷对象的纸等记录薄片而进行相对移动。如图2所示,将相对于记录薄片而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将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
在滑架210的一个面上装载有两个头单元1。具体而言,头单元1的保持部件60的底面60a侧(头10的喷嘴开口侧)被装载在滑架210的开口部211的边缘处,且头10的喷嘴开口26侧从开口部211露出。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头单元1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头10和保持部件60。
保持部件6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其内部具备电路基板、形成有油墨连通通道的流道部件、以及去除杂质和气泡的过滤器等。在保持部件60的上表面(头10的相反侧的面)上固定有油墨供给针6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为八个)。该油墨供给针61直接或经由软管而与贮留了各种颜色的油墨的贮留机构(未图示)相连接。该油墨供给针61与未图示的油墨连通通道的一端连通。而油墨连通通道的另一端在头主体20侧(保持部件60的底面侧)开口。即,油墨从油墨盒起经由油墨供给针61而被供给至该油墨连通通道,并且所供给的油墨如后文中进行的详细说明那样经由油墨导入通道而分别向头主体20被供给。
在保持部件60的底面60a上固定有以预定间隔被定位的多个头10。各个头10对应于各种颜色的油墨而被设置。
被保持在这种保持部件60上的头10通过朝向头10的长度方向、即第二方向Y而配置成交错状,从而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形成以相同的间距而长条化了的喷嘴列。被配置成交错状的头10是指,以如下方式配置的头10。多个头10朝向喷嘴开口26(参考图2)的并排设置方向、即第二方向Y而并排设置。由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设置的多个(两个)头10所构成的列,在与喷嘴开口26并排设置的方向(第二方向Y)交叉的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有两列。在图2中,分别用符号10A、10B表示由在第二方向Y上并排的两个头10构成的两列。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设置的头10的两列10A、10B被配置在,朝向第二方向Y而相互稍微错开的位置处。而且被设置成,一侧列10A的头10的喷嘴列的端部侧的喷嘴开口26、与另一侧列10B的头10的喷嘴列的端部侧的喷嘴开口26,在喷嘴开口26的第二方向Y上处于相同的位置处。
在以这种方式将头10配置成交错状的头单元1中,由于通过多个头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头10),沿着第二方向Y以相同的间距对应于四个头10的量而并排设置喷嘴开口26,从而使喷嘴列连续,因此能够在连续的喷嘴列的宽度范围内,跨越较大的面积而实施印刷。
并且,由于在头组件200上,沿着第一方向X而并排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头单元1,因此实现了喷嘴列的进一步长条化和高密度化。
此外,在保持部件60上、且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具有向第一方向X侧突出的延设部62。虽然未特别地进行图示,但在延设部62内配置有被设置于内部的电路基板的连接器,外部配线插穿被设置在延设部62的上表面上的狭缝63从而与配线基板的连接器相连接。另外,电路基板与多个头10的驱动配线35(参照图4)共通地连接。
并且,在保持部件60的底面60a上设置有盖定位部90。具体而言,通过从底面60a起在长方体形状的凸部91上设置在该凸部91的顶面上开口的定位孔92,从而形成了盖定位部9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60上,对于头单元1的列10A、10B,分别设置有两个盖定位部90。在两个盖定位部90中的一个被配置在分别构成列10A、10B的两个头10之间。另一个盖定位部90被配置在某一个头10的第一侧面11(参照图7)侧。
盖定位部90为,用于对安装在头10的液体喷射面27a上的盖的位置进行规定的部件,在后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在这里,参照图4~图6对头10的结构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4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从头的液体喷射面侧观察时的俯视图,图6为,在头的压力产生室的长度方向上的剖视图。在这里所叙述的压力产生室的长度方向是指,与喷嘴开26被并排设置的方向(图2中的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图2中的第一方向X)。
如图所示,在构成头10的流道形成基板21上,设置有两列由多个压力产生室22在其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而成的列。而且,在各个列的压力产生室22的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内形成有连通部23,并且连通部23与各个压力产生室22经由被设置在每个压力产生室22上的油墨供给通道24以及连通通道25而被连通。
在流道形成基板21的一个面上接合有喷嘴板27,且在所述喷嘴板27上贯穿设置有,与各个压力产生室22的、油墨供给通道24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相连通的喷嘴开26。
另一方面,在流道形成基板21的与喷嘴板27相反侧的面上,通过弹性膜28以及绝缘体膜29而形成有压电致动器30。压电致动器30由第一电极31、压电体层32、以及第二电极33构成。在构成各个压电致动器30的第二电极33上,连接有延伸设置至绝缘体膜29上的引线电极34。引线电极34的一端部连接于第二电极33,并且另一端部侧与作为柔性配线部件(COF基板)的、安装有用于对压电致动器30进行驱动的驱动IC35a的驱动配线35相连接。
在形成有这种压电致动器30的流道形成基板21上、且与压电致动器30对置的区域内,通过粘合剂38而接合有保护基板37,所述保护基板37具备用于保护压电致动器30的空间、即压电致动器保持部36。而且,在保护基板37上设置有歧管部39。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歧管部39与流道形成基板21的连通部23连通,从而构成了歧管40,所述歧管40成为各个压力产生室22的共通的油墨室。
此外,在保护基板37上,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保护基板37的贯穿孔41。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41被设置在两个压电致动器保持部36之间。而且,从各个压电致动器30引出的引线电极34的端部附近被设置成,在贯穿孔41内露出。
并且,在保护基板37上,接合有由密封膜44和固定膜45构成的可塑性基板46。在此,密封膜44由刚性较低且具有可挠性的材料构成,且歧管部39的一个面通过该密封膜44而被密封。此外,固定板45由金属等的硬质材料形成。由于该固定板45的与歧管40对置的区域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完全被去除的开口部47,因此歧管40的一侧的面仅通过具有可挠性的密封膜44而被密封。在仅通过该密封膜44而被密封的区域中,对歧管40内赋予可塑性。并且,在可塑性基板46上设置有用于向歧管40内导入油墨的油墨导入口48。
在可塑性基板46上,固定有作为外壳部件的头外壳49。在头外壳49上设置有油墨导入通道50,所述油墨导入通道50与油墨导入口48连通从而向歧管40供给来自油墨盒等的贮留机构的油墨。并且,在头外壳49上设置有与在保护基板37上所设置的贯穿孔41连通的配线部件保持孔51,且驱动配线35以插穿于配线部件保持孔51内的状态使其一端侧与引线电极34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这种头主体20中,通过经由保持部件60而从油墨导入口48注入来自贮留机构(未图示)的油墨,且在从歧管40起至喷嘴开口26为止使内部充满油墨之后,根据来自驱动IC35a的记录信号,而对与压力产生室22对应的各个压电致动器30施加电压,以使弹性膜28、绝缘体膜29以及压电致动器30发生挠曲变形,从而使各个压力产生室22内的压力变高,进而使油墨滴从喷嘴开口26喷出。
此外,在构成这种头主体20的各个部件上、且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角部的两个位置上设置有定位孔52,所述定位孔52用于插入在组装时对各个部件进行定位的销。而且,通过将销插入定位孔52中而实施对各个部件的相对定位、且将部件彼此接合,从而一体地形成头主体20。
在这种头主体20的喷嘴板27的喷嘴开口26所开口的液体喷射面27a侧,固定有作为保护部件的头罩70。
头罩70为,对头10中的与液体喷射面27a、即喷嘴板27的表面交叉的侧面进行覆盖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头罩70还覆盖喷嘴板27的表面的边缘。
头罩70具有使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的边缘部向头主体20的侧面侧弯曲并直立的箱形形状,其底面通过粘合剂(未图示)而与液体喷射面27a、即喷嘴板27的表面接合。具体而言,头罩70具备:露出开口部71,其以矩形形状开口、且用于露出喷嘴开口26;矩形形状的框架部72,其形成露出开口部71,且沿着液体喷射面、即喷嘴板27的表面的边缘部而设置。而且,在头罩70上设置有侧壁部73,所述侧壁部73以向与头主体20的液体喷射面27a正交的侧面侧弯曲的方式而延伸设置。侧壁部73覆盖头主体20的四周的侧面。
框架部72具有如下的大小,即,其外周大于作为液体喷射面27a的喷嘴板27的外周,而内周、即通过框架部72而形成的露出开口部71小于喷嘴板27的外周。因此,框架部72与喷嘴板27的外边缘部相对置,并经由粘合剂而与喷嘴板27的边缘部粘合在一起。
这种结构的头罩70由金属等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头罩70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上被接地,从而在头10上所产生的带电的电荷,从喷嘴板27经由头罩70等而向头10的外部被放电,对此在后文进行详细叙述。
在此,对使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组件的各个头于滑架上接地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组件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8为,沿图2中的A-A线的、对主要部分进行放大的剖视图。另外,关于图7,省略了在头10之间配置的盖定位部90的图示。
如这些图7、图8以及图2所示,在保持部件60上、且于底面60a侧以喷嘴开口26露出的方式而设置有多个头10。头10的从底面60a突出的部分大致被头罩70所覆盖。即,框架部72覆盖了喷嘴板27的表面的边缘,而侧壁部73覆盖了头10的侧面。
头10的侧面为,与液体喷射面27a、即喷嘴板27的表面交叉的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头10的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侧面设为第一侧面11、而将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侧面设为第二侧面12。而且,在头罩70的侧壁部73中,将覆盖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第一侧面11的壁部设为侧壁部73X,而将覆盖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第二侧面12的壁部设为侧壁部73Y。这种头罩70的侧壁部73X与接地部件80电连接。
接地部件80为,将头10与滑架210电连接、且由金属等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的部件。具体而言,接地部件80具备:平板状的主体部81;接触部82,其从主体部81的两端起分别延伸设置,且向一个面侧弯曲;连接部83,其从主体部81起延伸设置。即,通过以相互对置的方式使主体部81的两端弯曲,从而形成两个接触部82。接触部82作为将弯曲的部分设为基端部的板簧而发挥功能。
在构成列10A的两个头10之间,配置一个这种结构的接地部件80。同样地,在构成列10B的两个头10之间,配置一个这种结构的接地部件80。具体而言,关于列10A、列10B,接地部件80分别以主体部81与第二方向Y大致平行、且接触部82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的方式而配置在两个头10之间。
各个接触部82与头罩70的侧壁部73X接触。即,各个接触部82与构成列10A的两个头10彼此的相对置的侧壁部73X接触。关于列10B也为相同状况。两个接触部82通过被侧壁部73按压,从而向两个接触部82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因此,接触部82的恢复力向侧壁部73X侧作用,从而使得接触部82与侧壁部73X的接触变得更加可靠。
此外,接地部件80的连接部83从主体部81向油墨的喷出方向(正交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方向)突出,并向接触部82的相反侧弯曲。在滑架210的表面上形成有与开口部211连续的槽部212,且连接部83与该槽部212的底面接触。由于槽部212的从滑架210表面起的深度大于等于连接部83的厚度,因此防止了与槽部212的底面接触的连接部83从滑架210的表面突出的状况。另外,虽然未特别地进行图示,但连接部83通过螺栓等部件而被固定在滑架210上。
如上文所述,由于头罩70、接地部件80、滑架210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因此头10经由喷嘴板27、头罩70(侧壁部73X)、接地部件80而与滑架210电连接。由此,在头10上带电的电荷向滑架210被放电。由于通过此种方式而防止了头10的带电,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被积累在头10、例如喷嘴板27上的静电而导致的、对压电致动器30及驱动IC35a等的破坏。另外,滑架210与喷墨式记录装置主体电连接,从而头10经由滑架210而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主体上接地,对此在下文中进行详细叙述。
此外,以保持部件60的底面60a为基准,头10等的各个部件在油墨的喷出方向(正交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方向)上的高度如图8所示。即,头10的液体喷射面27a低于滑架210的表面(位于底面60a侧)。盖定位部90的顶面低于头10的液体喷射面27a。接地部件80的接触部82从底面60a(在权利要求中所述的保持部件的一个面)起的高度低于盖定位部90。而且,接地部件80整体低于头10的液体喷射面27a。
即,在印刷时头10最接近于纸面,而接触部82和盖定位部90从纸面远离。由此,在印刷时接触部82(接地部件80)不易与纸面接触,从而防止了卡纸的现象。
并且,由于使接地部件80的接触部82与头罩70的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侧壁部73X接触,因此更加不易发生卡纸的现象。利用图9而进行详细说明。
图9为,表示与头罩接触的接触部和纸等的被喷射介质之间的关系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如图所示,接地部件80的接触部82被形成为平板状,且与头罩70的侧壁部73X接触。侧壁部73X与滑架210相对于记录薄片S的相对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X平行。因此,与侧壁部73X接触的接触部82,沿着侧壁部73X而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通过这种结构,接触部82的第二方向Y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y,短于第一方向X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x,且仅成为接触部82的厚度的量。
即,相对于在第一方向X上被输送的记录薄片S的宽度(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接触部82的第二方向Y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y成为接触部82的厚度。因此,接触部82更加难以接触记录薄片S,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记录薄片S与接触部82(接地部件80)接触而发生卡纸的现象。
如上述的说明中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组件200中,由于各个头10经由接地部件80而与滑架210电连接,因此在各个头10上的带电电荷被放电。
接地部件80的被形成为平板状的接触部82与头罩70的侧壁部73X接触,且所述侧壁部73X与滑架210相对于记录薄片S的相对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X平行。因此,在头组件200中,接触部82的第二方向Y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y仅具有接触部82的厚度的量,从而难以与记录薄片S接触,因而更可靠地防止了卡纸。
此外,由于一个接地部件80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头10电连接,因此能够减少接地部件80的个数,从而能够降低头组件200的成本。
在此,假设当通过将头罩70的框架部72装载在滑架210的开口部211的边缘上,以使头10直接在滑架210上接地时,头10本身的重量以及保持部件60的重量将施加在头10上。此时,头10会发生位置偏移,或者负载会施加在构成头10的部件上。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头组件200中,头10未被装载在滑架210上,而是经由接地部件80而间接地与滑架210电连接。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减少施加在头10上的载重,从而能够防止在构成头10的部件上施加负载,此外还能够防止头10的位置偏移。此外,当相对于滑架210而对头10进行定位时,由于不会受到头罩70的尺寸公差的影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定位。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所说明的头组件200被搭载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图10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概要立体图。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且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为,固定有头组件200,并通过对作为被喷射介质的纸等的记录薄片S进行输送从而进行印刷的、所谓的行式记录装置。第一方向X为滑架210相对于记录薄片S而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向,而第二方向Y为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
具体而言,喷墨式记录装置I具备:装置主体2;头组件200,其被固定在装置主体2上;输送机构3,其对作为被喷射介质的记录薄片S进行输送;压印板4,其对记录薄片S中的、与头组件200所对置的印刷面相反的背面侧进行支承。
头组件200以使头10的喷嘴开口26的并排设置方向成为与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的方式,被固定在装置主体2上。
输送机构3具备,相对于头组件200而被设置在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输送机构5和第二输送机构6。
第一输送机构5由驱动辊5a、从动辊5b、卷绕在这些驱动辊5a及从动辊5b上的输送带5c构成。而且,第二输送机构6与第一输送机构5相同地,由驱动辊6a、从动辊6b以及输送带6c构成。
在这些第一输送机构5以及第二输送机构6的各自的驱动辊5a、6a上,连接有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等驱动机构,通过由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而对输送带5c、6c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在头组件200的上游以及下游侧对记录薄片S进行输送。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驱动辊5a、6a、从动辊5b、6b以及输送带5c、6c构成的第一输送机构5以及第二输送机构6,但也可以进一步设置使记录薄片S保持在输送带5c、6c上的保持机构。作为保持机构,例如,可以设置使记录薄片S的外周面带电的带电机构,并通过电介质极化的作用,而使通过带电机构而带电的记录薄片S吸附在输送带5c、6c上。而且,作为保持机构,还可以在输送带5c、6c上设置按压辊,从而使记录薄片S被夹持在按压辊与输送带5c、6c之间。
压印板4为,由在第一输送机构5和第二输送机构6之间以与头组件200相对置的方式而设置的、截面具有矩形形状的金属或树脂等构成。压印板4在与头组件200相对置的位置处,对由第一输送机构5以及第二输送机构6所输送的记录薄片S进行支承。
另外,在压印板4上还可以设置,将所输送的记录薄片S吸附在压印板4上的吸附机构。作为吸附机构,例如可以列举出通过对记录薄片S进行抽吸而实施抽吸吸附的机构、通过静电力对记录薄片S进行静电吸附的机构等。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头组件200上,以能够供给油墨的方式而连接有贮留油墨的油墨罐或油墨盒等的油墨贮留机构。油墨贮留机构例如可以被保持在头组件200上,另外,也可以被保持在装置主体2内的与头组件200不同的位置处,并经由软管等而连接在各个头单元1的油墨供给针61上。并且,在头组件200的各个头单元1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配线。
在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通过第一输送机构5而输送记录薄片S,并通过头组件200而对被支承在压印板4上的记录薄片S进行印刷。被印刷的记录薄片S通过输送机构3而被输送。
此外,喷墨式记录装置I定期地进行用于排出气泡的清洗。清洗为,在喷嘴板27(参照图2)上设置盖100来密封液体喷射面27a,并产生负压而从喷嘴板27的喷嘴开口26抽吸油墨,从而去除气泡。
这种盖100在基座部101上设置有两个,并且基座部101被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与这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移动。
在基座部101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器102,所述连接器102嵌合在盖定位部90的定位孔92中。连接器102被配置为,当连接器102嵌合在定位孔92中时,盖100覆盖液体喷射面27a。
这种基座部101以连接器102嵌合在定位孔92中的方式而进行移动。由此,各个盖100被定位在液体喷射面27a上,从而液体喷射面27a被盖100覆盖。在此状态下,实施上文所述的清洗。
另外,虽然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例示了以如下方式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喷墨式记录装置I,即,头单元1(头组件200)被固定在装置主体2上,且仅通过输送记录薄片S来实施印刷,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以如下方式实施印刷的所谓的串行式记录装置上,即,头单元1(头组件200)被搭载在,于与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滑架上,并在使头单元1(头组件200)于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实施印刷。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侧壁部73X与第一方向X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a)所示,也可以使头罩70的侧面相对于第一方向X而倾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设置的接触部82的顶端部分以沿着头罩70的该侧面的方式而弯曲,从而使接触部82与头罩70的该侧面接触。
此外,虽然接触部82被配置为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b)所示,也可以与第一方向X交叉。而且,如图11(c)所示,接触部82也可以连接在头罩70的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侧壁部73Y上。
在图11(a)~图11(c)中所例示的情况下,也只要使接触部82的第二方向Y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y短于第一方向X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x即可。由此,接触部82(接地部件80)难以与记录薄片s接触,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卡纸。
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接地部件的第一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是指,在接地部件中,从与固定部件(滑架)的固定位置起至与保护部件的接触位置之间的、第一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接地部件的第二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是指,在接地部件中,从与固定部件(滑架)的固定位置起至与保护部件的接触位置之间的第二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
在实施方式1中,接地部件80的第一方向X的组成部分的长度为,从作为与滑架210的固定位置的主体部81起、至与头罩70的接触位置之间的第一方向X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x。接地部件80的第二方向Y的组成部分的长度为,从主体部81起、至该接触位置之间的第二方向Y的组成部分的长度Ly。
此外,虽然接地部件80除了接触部82之外还具有主体部81以及连接部83,但并不限定于这种形状。例如,接地部件80也可以为仅由接触部82构成的结构、即平板状的接地部件。此时,接地部件被构成为,在与头罩70的侧壁部73X接触的同时,还与滑架210接触。
并且,虽然在头组件200上固定有两个头单元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头单元1的头组件。而且,虽然在头单元1上设置了四个头1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头10的头单元。
作为固定部件,虽然例示了被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的滑架21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滑架之外的其他部件上固定头单元1而将其设为头组件,并将该头组件安装在滑架上,从而设置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
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压力产生室22中发生压力变化的压力产生机构,利用薄膜型的压电致动器30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厚膜型的压电致动器、纵向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等,其中,所述厚膜型的压电致动器为,通过贴设印刷电路基板(greensheet)等的方法而形成的压电致动器,所述纵向振动型的压电致动器为,使压电材料和电极形成材料交替地层叠而成、并在轴向上进行伸缩的压电致动器。此外,作为压力产生机构可以使用,在压力产生室内配置发热元件,并通过由于发热元件的发热而产生的气泡从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装置,或者使振动板与电极之间产生静电,并通过静电力而使振动板发生变形,从而从喷嘴开口喷出液滴的所谓的静电式致动器等。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列举出喷墨式记录头而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是以广泛的液体喷射头为对象的发明,因此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喷射油墨之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作为其他的液体喷射头,例如可以列举出,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记录头、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等。
符号说明
I…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喷墨式记录头单元(液体喷射头单元);10…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20…头主体;26…喷嘴开口;27…喷嘴板;27a…液体喷射面;60…保持部件;70…头罩(保护部件);73、73X、73Y…侧壁部;80…接地部件;82…接触部;90…盖定位部;100…盖;200…头组件(液体喷射头组件);210…滑架(固定部件)。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射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单元,其具备多个液体喷射头,且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设置有喷射液体的喷嘴开口的液体喷射面;
固定部件,其上固定有所述头单元,并相对于被喷射液体的被喷射介质而在第一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
接地部件,其将所述液体喷射头与所述固定部件电连接,
并且,在所述液体喷射头上设置有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对该液体喷射头中的与所述液体喷射面交叉的侧面进行覆盖,
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保护部件接触,且所述接地部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组成部分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部件被形成为平板状,
所述接地部件与所述保护部件的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单元具有,在一个面上保持有多个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保持部件,
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一个面上设置有盖定位部,所述盖定位部对被安装在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面上的盖的位置进行规定,
并且,从所述一个面起的所述接地部件的高度,低于所述盖定位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部件与多个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各个所述保护部件接触。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组件;
装置主体,其对该液体喷射头组件进行保持,
并且,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装置主体电连接。
CN201210060283.XA 2011-03-08 2012-03-08 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2673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0861 2011-03-08
JP2011050861A JP5743068B2 (ja) 2011-03-08 2011-03-08 液体噴射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3134A CN102673134A (zh) 2012-09-19
CN102673134B true CN102673134B (zh) 2015-12-09

Family

ID=46795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0283.XA Active CN102673134B (zh) 2011-03-08 2012-03-08 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29561A1 (zh)
JP (1) JP5743068B2 (zh)
CN (1) CN1026731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3251B2 (ja) * 2012-11-01 2017-09-06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23654B2 (ja) * 2013-03-28 2018-05-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006308B2 (ja) * 2017-04-13 2022-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507655B2 (en) 2017-04-13 2019-12-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h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939051B2 (ja) * 2017-04-26 2021-09-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7120758B2 (ja) * 2017-12-14 2022-08-17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375500B2 (ja) * 2019-11-28 2023-1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ヘッド本体、及び、ヘッド本体の取付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1051A (en) * 1992-12-25 2000-1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tachable ink jet unit and ink jet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1698A (ja) * 1998-11-13 2000-05-23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284255A (ja) * 2003-03-24 2004-10-14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73022B2 (ja) * 2003-08-27 2010-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
JP2006015531A (ja) * 2004-06-30 2006-01-19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168289A (ja) * 2004-12-20 2006-06-29 Seiko Epson Corp 記録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JP2007055046A (ja) * 2005-08-24 2007-03-0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07190684A (ja) * 2006-01-17 2007-08-02 Seiko Epson Corp 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KR101297193B1 (ko) * 2006-08-29 2013-08-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급지장치
JP4254826B2 (ja) * 2006-09-08 2009-04-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4930391B2 (ja) * 2008-01-29 201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9214510A (ja) * 2008-03-13 2009-09-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218770B2 (ja) * 2009-02-25 2013-06-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264596A (ja) * 2009-05-12 2010-11-25 Konica Minolta Ij Technologie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1051A (en) * 1992-12-25 2000-11-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tachable ink jet unit and ink jet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87726A (ja) 2012-10-04
CN102673134A (zh) 2012-09-19
JP5743068B2 (ja) 2015-07-01
US20120229561A1 (en)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3134B (zh) 液体喷射头组件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213397B (zh) 液体喷射头模块及液体喷射装置
JP5660293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750757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689515B (zh) 喷液头及喷液装置
US9022524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9290004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4772987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行式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5444866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9446589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40184697A1 (en) Liquid jet head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CN102463743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JP201217129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673154B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4070800A (zh) 液体喷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5217516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189183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
JP6798541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5189184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523172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9022526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0259221B2 (en) Element substrate,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03381705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3252998B (zh) 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4875491A (zh) 液体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