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0428A -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0428A
CN102650428A CN2012100484138A CN201210048413A CN102650428A CN 102650428 A CN102650428 A CN 102650428A CN 2012100484138 A CN2012100484138 A CN 2012100484138A CN 201210048413 A CN201210048413 A CN 201210048413A CN 102650428 A CN102650428 A CN 102650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h mixture
mentioned
intercommunicating pore
path
de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84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0428B (zh
Inventor
秋山隆
和田宪英
若田武志
栗山靖隆
马越亮辅
永井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itz Corp
Nish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413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60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970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60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50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0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48Nozzles
    • F23D14/58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 F23D14/583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of elongated shape, e.g. slits
    • F23D14/586Nozz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arrangement of the outlet or outlets from the nozzle, e.g. of annular configuration of elongated shape, e.g. slits formed by a set of sheets, strips, ribbon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6/00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chambers or combustion zones, e.g. for staged combustion
    • F23C6/02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chambers or combustion zones, e.g. for staged combustion in parallel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02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D14/04Premix gas burners, i.e. in which gaseous fuel is mixed with combustion air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zone induction type, e.g. Bunsen bur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62Mixing devices; Mixing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3/00Assemblies of two or more bur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2201/00Staged combustion
    • F23C2201/20Burner stag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900/00Special features of, or arrangements f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s or solid fuels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 F23D2900/00003Fuel or fuel-air mixtures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s upstream of th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900/00Special features of, or arrangements f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s or solid fuels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 F23D2900/14Special features of gas burners
    • F23D2900/14641Special features of gas burners with gas distribution manifolds or 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nozz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浓淡火焰燃烧器。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可靠地将淡混合气及浓混合气向淡火焰孔及浓火焰孔供给,并且,能够在向多个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时谋求浓度及/或供给量的均匀化。依次在中央排列有浓火焰孔列,在两侧排列有淡火焰孔列,进一步在两外侧排列有浓火焰孔列。自筒部向淡火焰孔列供给淡混合气。在用于导入浓混合气的筒部内,使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下端部呈下端缘不与筒部内表面接触的状态,从而以筒部内在左右方向上连通的方式使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下端部突出,使与内部空间连通的第1连通孔在该下端部上开口。除此之外,使与外侧浓火焰孔(内部空间)连通的连通孔在筒部内开口。

Description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浓火焰孔、淡火焰孔的浓淡火焰燃烧器。本发明特别涉及用于谋求被供给到浓火焰孔中的浓混合气的浓度、供给量的均匀化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各种下述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为了谋求低NOx化,使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的淡混合气在淡火焰孔中燃烧,而为了谋求燃烧火焰的稳定化,使浓火焰孔与淡火焰孔相邻,该浓火焰孔用于使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的浓混合气燃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特别是,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有下述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在对混合室供给燃料气体和空气而混合生成浓混合气时,将缺口、切割竖起等混合促进构件形成在混合室的入口内表面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429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483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636347号公报
不过,作为将浓混合气和淡混合气分开对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供给的方式,在专利文献1中,分别设有浓混合气用供给口和淡混合气用供给口,自浓混合气用供给口直接向浓火焰孔进行供给,而自淡混合气用供给口直接向淡火焰孔进行供给。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分别设有燃料气体用供给口、空气用供给口,通过在分别到达浓火焰孔及淡火焰孔的供给通路上设置分支或将分别到达浓火焰孔及淡火焰孔的供给通路设置得长短不同,来调整混合气的浓淡。
如果是在一列淡火焰孔的两侧分别配置浓火焰孔而只是简单地从两侧夹着淡火焰孔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则能够以上述的各专利文献所提出的供给方式供给浓混合气和淡混合气。但是,设定为以在淡火焰孔的中心线上延伸的方式进一步追加一列浓火焰孔,从而形成为浓火焰孔和淡火焰孔在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上以例如浓-淡-浓-淡-浓这样的排列方式交替地排列的结构时,有时产生浓混合气的供给不良。即,对各个浓火焰孔及淡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及淡混合气的情况下,有时特别是会在对处于中央及左右两侧这3个位置的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上产生不良。例如,在将浓混合气从混合室分支供给到上述3个位置的浓火焰孔侧而将浓混合气供给到处于各位置的浓火焰孔中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由于发生该混合室与用于向混合室供给燃料气体的进气歧管之间的相对组装位置的组装误差、使浓淡火焰燃烧器多列组合时的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相对组装位置的组装误差、或者、用于划分形成自混合室进行分支供给的各种构成部件的相对组装位置的组装误差,因此,特别是易于导致对左右两侧位置的浓火焰孔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浓度(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供给量的不均匀化。例如,用于对比的结构例如图18所示。在图18的结构例中,筒状的混合室100的下游端侧(与附图正交的方向的里侧)被具有通向中央浓火焰孔的连通孔的构成部件102分隔而被左右二分割,在该被分隔到左右的各外侧壁上形成有分支到外侧浓火焰孔103、103的连通孔,另一方面,以与该混合室100的上游端侧(附图的近侧)的开口104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有进气歧管的燃料气体的喷出喷嘴105。在此情况下,本来应该以喷出喷嘴105的喷嘴中心轴线与混合室的中心轴线呈同轴配置的方式进行组装。但是,特别是如图18中利用附图标记105’夸大地图示的偏心错位那样,可以认为:喷出喷嘴105因组装误差而相对于混合室100在左右方向上产生偏心位置错位时,易于导致对左右两侧位置的浓火焰孔103、103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浓度(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供给量的不均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将淡混合气及浓混合气供给到淡火焰孔及浓火焰孔中,并且,能够在向多个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时谋求浓度及/或供给量的均匀化。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以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为对象,该浓淡火焰燃烧器在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地排列有1列中央浓火焰孔,两列的淡火焰孔以自两侧夹着该1列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排列,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以进一步从外侧夹着两侧的淡火焰孔的方式排列,该浓淡火焰燃烧器具有以下的技术特征。即,导入到以下游端为闭塞端的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被分流而供给到上述1列中央浓火焰孔及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分别划分出用于向上述中央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用于分别向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及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以及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以其一部分以突出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方式配置,与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以面对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方式开口形成在该形成构件的突出的突出部分;另一方面,在用于划分形成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与上述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和与上述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3连通孔以面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开口的方式形成;而且,上述突出部分以其端缘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表面互不接触的方式配置。
采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在浓火焰孔与淡火焰孔为浓-淡-浓-淡-浓这样的排列顺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使自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导入的浓混合气通过第1连通孔向中央浓火焰孔分流、并且通过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向一对外侧浓火焰孔分流,从而分别进行供给,该第1连通孔在突出于该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突出部分上,该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形成在用于划分形成该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因此,即使是如上所述的为浓-淡-浓-淡-浓这样的排列顺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也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顺畅且可靠地使浓混合气分流而向各浓火焰孔进行供给。
以上述的效果为前提,采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能够进一步得到以下的效果。例如,认为会发生下述这样的情况:在将浓淡火焰燃烧器组装到燃烧装置内时,有时浓淡火焰燃烧器与进气歧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组装误差,因此,进气歧管的燃料气体喷出喷嘴与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会发生偏心位置错位,或者,有时在为了使上述突出部分突出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地配置而进行组装作业时发生组装误差,因此,上述突出部分与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会发生偏心位置错位。但是,即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采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也能够避免发生因发生那样的情况而导致的不良。即,能够使具有与未发生上述偏心位置错位的情况同样的一次过量空气系数的浓混合气向与上述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及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分流供给。而且,能够在由上述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及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来供给浓混合气的两侧的外侧浓火焰孔中形成均匀的浓火焰。
即,假设在上述突出部分以将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分隔而二分割的方式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伴随上述组装误差的偏心位置错位时,易于导致有时浓混合气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闭塞端侧偏向上述各空间区域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有时内部的压力变动的吸收状况失衡的情况。由于这些原因,会导致有时在两侧的浓火焰孔列中形成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互不相同的浓火焰、有时产生上下变动而形成欠缺平衡的浓火焰这样的不良。而如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这样,如果以上述突出部分的端缘不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表面互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上述突出部分,则即使产生了上述偏心位置错位,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在该非接触的部位处彼此连通,也能够消除上述浓混合气的偏向、压力吸收的失衡。因此,即使如上所述因组装误差而产生了偏心位置错位,也能够使过量空气系数均匀的浓混合气向与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与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3连通孔分流。由此,能够利用一次过量空气系数彼此相同的浓混合气在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中形成均匀的浓火焰,并且,能够可靠地避免发生因产生上下变动而形成欠缺平衡的浓火焰。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构成为用于使燃料气体和空气以分别独立地向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游端供给并在向作为下游端的闭塞端流动的期间成为规定的浓混合气的方式混合的混合室的情况下,以上的作用、效果尤其有用。
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能够使上述突出部分以与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在上下游方向上延伸的端缘、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底面互不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使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上述突出部分的下端缘和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底面之间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彼此连通。这样,能够沿着整个上下游方向使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下端缘和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底面之间在短边方向上连通,能够可靠地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能够使上述突出部分以其面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闭塞端侧的端缘与上述闭塞端侧的内表面互不接触的方式配置,能够使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在上下游方向上相对的两者之间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彼此连通。这样,能够使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在作为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端的闭塞端的位置附近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呈连通状态。而且,除此之外,也可以附加使上述的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突出部分的下端缘和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底面之间也在短边方向上彼此连通这样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在上述突出部分,作为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能够划分形成在沿短边方向隔开规定的内部宽度地相对的一对壁之间,能够将上述第1连通孔分别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并且,能够以在短边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地排列而贯穿的方式形成两侧的第1连通孔。在此情况下,形成在一对壁上的两侧的第1连通孔在短边方向上呈一直线状排列而贯穿,因此,两侧的第1连通孔在短边方向上呈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无遮蔽地连通的状态。由此,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通过各第1连通孔向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侧流入的浓混合气不会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地顺畅地向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内流入。因此,即使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含有尘埃,也能够避免发生该尘埃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附着、堆积这样的不良。由此,避免了因尘埃的附着、堆积引起的燃烧状态的不稳定化,能够谋求提高燃烧稳定性。
作为上述第1连通孔,能够以成为与该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的上述一对壁间的内部宽度同等以上的大小的开口的方式形成。这样,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发生尘埃的附着、堆积。即,两侧的第1连通孔不仅简单地呈一直线状地排列,而且设为大开口,因此,能够避免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气流整体与上述的壁面等障碍物碰撞。
另外,作为上述第1连通孔,能够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游的位置,使得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比该第1连通孔的连通孔形成部位靠闭塞端侧的位置处残留有内部空间。这样,即使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浓混合气含有尘埃,也能够使该尘埃积存在比各第1连通孔靠下游侧的内部空间中而避免尘埃自各第1连通孔向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流入。
另外,作为上述第1连通孔,能够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的位置。这样,使第1连通孔与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流动的浓混合气的气流方向一致,能够使浓混合气更顺畅地向连通孔流入。即,被导入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而向下游端侧流动的浓混合气,越朝向下游端侧越略微倾斜朝上地流动,因此,更易于流入。另外,即使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残留而堆积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通过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位置形成连通孔,连通孔被堵塞的可能性也较低。另外,在燃烧停止状态下,即使空气中的尘埃之类自上端的浓火焰孔进入、在第1供给通路内落下,也能够将该尘埃等积存到比各第连通孔靠下侧的位置,能够不阻碍通过了各连通孔的浓混合气的流入地确保浓混合气的流入。
在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中,作为与上述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及与上述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3连通孔,能够以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下游方向分别具有多个且上游侧的连通孔具有比下游侧的连通孔大的孔径的方式形成。这样,能够使被导入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以均匀的流量向上游侧的连通孔和下游侧的连通孔流入。即,导入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被朝向作为下游端的闭塞端这一侧压入,从而在靠近闭塞端的部位处内压较高,因此,浓混合气以较快的流速向位于距闭塞端较近的位置的下游侧的连通孔流入。另一方面,对于位于距上述的闭塞端较远的位置的上游侧的连通孔,由于浓混合气的内压相对于下游侧连通孔的位置的内压较低,因此,浓混合气以较慢的流速流入。因此,即使下游侧连通孔因小孔径而开口面积小、且上游侧连通孔开口面积大,自以较快的流速使浓混合气流入的下游侧连通孔处经由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或者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向外侧浓火焰孔侧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流入量,也与自以较慢的流速使浓混合气流入的上游侧连通孔处经由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或者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向外侧浓火焰孔侧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流入量彼此相同。基于以上内容,即使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外侧浓火焰孔,也能够使来自上游侧的连通孔的浓混合气与来自下游侧的连通孔的浓混合气沿着长度方向彼此分散而以均匀的流量进行供给。此时,同时使突出部分的端缘不与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表面接触而使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不被分隔开地在短边方向上连通,由此,即使将通向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第2连通孔与通向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第3连通孔配置在短边方向的两侧,也能够向双方的连通孔供给一次过量空气系数均匀的浓混合气。
另外,作为与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以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下游方向上具有多个、并且、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具有比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大的孔径的方式形成。这样,能够使被导入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以均匀的流量向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和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流入。即,如上所述,被导入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被朝向作为下游端的闭塞端这一侧压入,从而在靠近闭塞端的部位处内压较高,因此,以较快的流速向位于距闭塞端较近的位置的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流入。另一方面,在位于距上述闭塞端较远的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的位置,浓混合气的内压相对于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的位置的内压较低,因此,浓混合气以较慢的流速流入。因此,即使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因小孔径而开口面积小、且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开口面积大,自以较快的流速使浓混合气流入的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处经由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向中央浓火焰孔侧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流入量,也与自以较慢的流速使浓混合气流入的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处经由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向中央浓火焰孔侧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流入量彼此相同。基于以上内容,即使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中央浓火焰孔,也能够使来自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的浓混合气与来自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的浓混合气沿着长度方向彼此分散而以均匀的流量进行供给。
除此之外,作为上述第1连通孔,能够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这样,由于第1连通孔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即与浓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一致的方向上形成为较长,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经由第1连通孔向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流入。由此,能够使通过两侧的第1连通孔向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气流以可靠地避免发生作为尘埃的附着、堆积的主要原因的壁面碰撞等情况的状态更顺畅第流动。
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使用浓淡火焰燃烧器来形成燃烧装置,能够提供发挥如上述那样各种效果的燃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装入有本发明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燃烧装置的例,其中,图1的(a)是以立体图状态表示的说明图,图1的(b)是以剖视图状态表示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4的(a)是图2中的燃烧器的俯视图,图4的(b)是图4的(a)的H-H部放大图,图4的(c)是图2中的燃烧器的左侧视图。
图5是以分解的状态表示用于构成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一对第3板构件、用于构成被配置在该中央浓燃烧器部的两侧的淡火焰孔列的火焰孔构件、第2板构件以及第1板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以图3中的A-A线的截面剖切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7的(a)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B-B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的(b)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C-C线剖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的(a)是沿着图3中的A-A线的剖视说明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D部放大说明图。
图9是利用立体图表示在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剖切、分解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E-E线的局部放大剖视说明图。
图11是表示通过弯折单张的板构件来代替1对第3板构件而构成中央浓燃烧器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3板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应用了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第3板构件构成的中央浓燃烧器部的情况下的与图8的(b)对应的图。
图13是利用立体图表示在对第3板构件形成大、小两个种类的连通孔来作为连通孔的第3实施方式中、在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剖切、分解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的(a)是沿着图13的F-F线的局部放大剖视说明图,图14的(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方式的、与图14的(a)对应的图。
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的立体图。
图16的(a)是利用立体图表示将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与图13同样在在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剖切、分解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的(b)是沿着图16的(a)的G-G线的剖视说明图。
图17的(a)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与图9对应的图,图17的(b)是图17的(a)的局部主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说明图,是与图4的(c)对应的放大说明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其他的要解决的问题的说明图,是与图8的(b)对应的放大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的燃烧装置2。该燃烧装置2在罐体21内固定有燃烧器组,该燃烧器组呈将规定数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横向相邻地排列的状态。罐体21的上部空间被设为燃烧空间22,来自送风扇24的燃烧用空气被供给到下部空间23中,另一方面,在各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一侧配置有进气歧管25(仅在图1的(b)中表示),自该进气歧管25相对于1个浓淡火焰燃烧器3突出有两个气体喷嘴26、27。一侧(下方)的气体喷嘴26朝向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1供给口31,另外,另一侧(上方)的气体喷嘴27朝向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2供给口32,分别能够喷出燃料气体。另外,利用送风扇24的喷出压将来自下部空间23的空气自各气体喷嘴26、27的周围压入到第1供给口31及第2供给口32处,从而能够将燃料气体及空气这双方供给到第1供给口31及第2供给口32中。此时,通过将第1供给口31的外径设定得远大于喷嘴26的外径,能压入更多的空气,另一方面,通过将第2供给口32的外径设定得略大于喷嘴27的外径,减少压入的空气的量。这样,自第1供给口31除了被供给的燃料气体之外,作为与该燃料气体的量之比大于1.0倍这样的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的量的空气被供给到内部,另一方面,自第2供给口32同样除了被供给的燃料气体之外,作为与该燃料气体的量的比小于1.0倍这样的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的量的空气被供给到内部。另外,在以将下部空间23与浓淡火焰燃烧器3、3、...隔开的方式配置的整流板28(参照图1的(b))中开有多个小孔,通过该小孔对相邻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之间供给二次空气。
<第1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使用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和一对火焰孔形成构件7、7,使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如下述那样相对、依次接合,由此形成了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第1实施方式的例,该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是使用金属板件并利用冲压加工及弯折加工来加工成规定形状而成的。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整体形成为扁平形状。如果将图3中的左右方向设为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将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则浓淡火焰燃烧器3形成为,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图3的左侧),第1供给口31开口在下侧位置,外径小于第1供给口31的外径的第2供给口32开口在上侧位置(同时也参照图4的(c)),在上端面上用于形成燃烧火焰的狭缝状的多个火焰孔列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作为火焰孔列,如图2或者图4的(a)、(b)所示,在短边方向中央位置,窄幅的浓火焰孔列33沿着整个长度方向延伸,相对宽幅的淡火焰孔列34分别在该浓火焰孔列33的短边方向两侧位置沿着整个长度方向延伸,窄幅的浓火焰孔列35分别在两侧的淡火焰孔列34、34的更靠外侧的位置沿着整个长度方向延伸。另外,自第1供给口31供给之后在内部混合的淡混合气体被导入到淡火焰孔列34、34的各淡火焰孔341中,利用该淡混合气形成淡火焰。自第2供给口32供给之后在内部混合的浓混合气被导入到中心位置的浓火焰孔列33的各浓火焰孔331和两外侧位置的两列浓火焰孔列35、35的各浓火焰孔351中,利用该浓混合气形成浓火焰。
这样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例如能够以下述的方式形成。即,如图4的(a)、(b)及图5所示,使用3个种类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和一对火焰孔形成构件7、7来构成。通过在使一对第3板构件6、6(参照图5)相对的状态下使其两侧的缘部、下部的缘部互相接合,形成中央浓燃烧器部3a,该中央浓燃烧器部3a在内表面之间形成浓混合气的供给通路,并且,在上端面的浓火焰孔列33中形成浓火焰。接着,在将该中央浓燃烧器部3a夹在中间的状态下,使一对第1板构件4、4自短边方向两侧相对,将其两侧的缘部、下部的缘部互相接合。此时,通过使一对第1板构件4、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前后端部)夹持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前后端部),能够将中央浓燃烧器部3a可靠地固定在浓淡火焰燃烧器3内。另外,在两侧的第1板构件4和中央浓燃烧器部3a之间的两个上端开口内分别夹设淡火焰孔形成构件7。由此,形成淡燃烧器部3b,该淡燃烧器部3b自短边方向两侧将中央浓燃烧器部3a包围,且用于在上端面的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中形成淡火焰。在该淡燃烧器部3b中,来自第1供给口31的淡混合气通过形成在第1板构件4的内表面与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第3板构件6的外表面之间的供给通路,被供给到淡火焰孔列34、34的各淡火焰孔341中。另外,通过使第2板构件5覆盖在淡燃烧器部3b的各第1板构件4的外侧,且使第2板构件5的两侧的缘部、下部的缘部与各第1板构件4的缘部接合,形成外侧浓燃烧器部3c(参照图2),浓混合气通过形成在各第2板构件5的内表面以及与其相对的第1板构件4的外表面之间的供给通路被供给到该外侧浓燃烧器部3c,并且该外侧浓燃烧器部3c用于在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的各浓火焰孔351中形成浓火焰。
接着,参照图6~图10说明混合气的供给结构部分。在上述的淡燃烧器部3b中,来自在一侧开口的第1供给口31的燃料气体与空气在通过筒部36(参照图7、图9的虚线的箭头)被送到另一侧的期间混合而成为淡混合气。然后,该筒部36内的淡混合气自筒部36内的另一侧流向改变为流向上侧,通过两个内部空间37、37(参照图6即图7的(b))而被供给至上端的淡火焰孔列34、34,该两个内部空间37、37是一对第1板构件4、4之间的空间被第3板构件6、6划分而形成(分割)的。除了利用上述的筒部36和内部空间37、37构成用于将淡混合气供给到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淡混合气供给通路之外,筒部36还起到自第1供给口31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的混合室及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作用。上述的第3板构件6、6构成了用于划分形成下述的第1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利用该第3板构件6、6将上述的淡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下游侧一分为二(分隔成两个),从而划分形成了两个淡混合气供给通路(内部空间37、37)。
另外,来自第2供给口32的燃料气体与空气在通过筒部38(参照图7的(a))而被导入到里侧(后方)的闭塞端侧的期间被混合,成为浓混合气,该浓混合气分别被供给到中央浓燃烧器部3a中及短边方向两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c中。即,在筒部38的闭塞端侧,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参照图7的(a)及图8的(a)、(b))形成为自上方插入而在筒部38内呈悬浮在空中的状态(同时也参照图9)突出的突出部分。在用于构成该下端部60的一对第3板构件6、6上分别形成有第1连通孔61、61,利用该各第1连通孔61、61使筒部38内与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内部空间62连通。该内部空间62构成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各第1连通孔61及作为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62而被供给到浓火焰孔列33中。另一方面,在用于构成筒部38的一对第1板构件4、4上形成有第2连通孔41及第3连通孔41。筒部38内通过短边方向一侧(图6的右侧、图8的右侧或者图10的下侧)的第1板构件4的各第2连通孔41与内部空间51连通,该内部空间51是上述短边方向一侧的第1板构件4与相同侧的第2板构件5之间的内部空间。筒部38内通过短边方向另一侧(图6的左侧、图8的左侧或者图10的上侧)的第1板构件41的各第3连通孔41与内部空间52连通,该内部空间52是上述短边方向另一侧的第1板构件4与相同侧的第2板构件5之间的内部空间。上述一侧的内部空间51构成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上述另一侧的内部空间52构成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由此,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短边方向一侧的各第2连通孔41及作为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51被供给到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同时,上述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通过短边方向另一侧的各第3连通孔41及作为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52被供给到另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中。
在此,上述的筒部38除了与上述内部空间51、52、62一起构成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之外,上述筒部38还起到使自第2供给口32供给的燃料气体与空气混合的混合室及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作用。而且,上述的下端部60只是以各第1连通孔61与筒部38内的空间连通的方式突出,下端部60的下端缘与筒部38的内底面互不接触。由此,上述下端部60的下端缘与筒部38的内底面的上下之间在短边方向(图8的(b)的左右方向)上没有任何遮蔽,在筒部38内在短边方向上保留成彼此连通的状态。另外,上述的第1连通孔61、61与第2连通孔41及第3连通孔41既可以以在短边方向上在相对的位置开口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以在沿长度方向彼此错开的位置开口的方式形成。即,以下述的方式形成即可:第1连通孔61、61在用于构成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开口,与上述筒部38的开口有该第1连通孔61、61的闭塞端侧相对应,在上述筒部38的作为相同区域的闭塞端侧的区域中也开口有第2连通孔41及第3连通孔41。
采用以上的实施方式时,利用浓火焰孔列35、33或者浓火焰孔列33、35分别从两侧夹着两列淡火焰孔列34、34,因此,能够利用浓火焰从两侧包围被形成在两淡火焰孔列34、34中的各淡火焰。即,能够使短边方向上的火焰的结构为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淡火焰-浓火焰的排列顺序。由此,即使使淡火焰孔列34为两列而使淡火焰孔列的面积增大,也能够避免淡火焰的火焰长度变长,从而能够将燃烧室22(参照图1)的燃烧室高度抑制得较低,通过将燃烧室高度抑制得较低,并且使淡火焰孔的面积(比率)增大,能够谋求进一步的低NOx化,并且,能够谋求燃烧的进一步稳定化。另外,与利用浓火焰孔列从两侧夹着1个淡火焰孔列而构成1个燃烧器的情况相比,在实现相同的淡火焰孔面积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效地谋求燃烧器的轻量化。另外,能够使自一个燃料气体及空气的供给口(第2供给口32)导入到筒部38内而被混合的浓混合气通过分别与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连通而开口的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连通孔61、61、外侧浓燃烧器部3c的第2连通孔41、41或者外侧浓燃烧器部3c的第3连通孔41、41,向所对应的内部空间62、51、52分流,即向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及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分流。由此,即使在中央及两外侧形成3个浓火焰孔列35、33、35的情况下,也能够用简单的构造使浓混合气顺畅且可靠地分流,从而能够使浓混合气供给到各个浓火焰孔列35、33、35中。
而且,还能够得到如下这样的特别的效果。例如,也认为有下述的可能:有时在将规定数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3...(参照图1)组装到罐体21内时发生组装误差有时进气歧管25(参照图1)的喷出盆组27与浓淡火焰燃烧器3之间的左右方向的组装位置发生组装误差,从而喷出喷嘴27相对于第2供给口32自短边方向中央位置略微偏心。另外,也认为有可能在组装一对第3板构件6、6与一对第1板构件4、4时发生组装误差而第3板构件6、6的下端部60相对于筒部38内自短边方向中央位置略微偏心。但是,即使发生了这样的偏心位置错位,也能够使具有与不发生偏心的情况同样的过量空气系数的浓混合气分流供给到短边方向两侧的浓火焰孔列34、34中而形成均匀的浓火焰。即,假设与下述的情况进行比较:上述第3板构件6、6的下端部60突出到筒部38内的内底面位置,由此,利用该下端部60以在短边方向上将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的空间二分割的方式进行划分,在划分后的一侧开口形成有用于与内部空间51连通的第2连通孔41、41,在另一侧开口形成有用于与内部空间52连通的第3连通孔41、41。在此情况下,因如上所述的组装误差而发生偏心位置错位时,有时朝向被二分割的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各区域喷出的燃料气体的喷出量互不相同,或者各区域的体积互不相同。结果,有可能向处于短边方向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与处于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分流的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一次过量空气系数)容易变得互不相同,从而向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浓度互不相同。即,筒部38内起到作为使分别自第2供给口32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互相混合的混合室的作用,本来期望使在筒部38内的闭塞端侧的区域充分混合的浓混合气向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和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分流。
但是,有时容易导致朝向该闭塞端侧的被二分割的各区域的燃料气体的喷出量互不相同、有时两区域的体积互不相同,则易于导致有时燃料气体、空气偏向任意一个区域、或者、有时筒部38(混合室)内的压力变动的吸收状况失衡的情况。由于这些原因,会导致有时在两侧的浓火焰孔35、35中形成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互不相同的浓火焰、有时在两侧的浓火焰孔35、35中产生上下变动而形成欠缺平衡的浓火焰这样的不良。而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使下端部60的下端缘的突出位置止于筒部38内的上下方向中途位置,使下端部60的下端缘与筒部38的内底面互不接触,从而使下端部60与筒部38的内底面的上下之间的筒部38内保留成在短边方向上彼此连通的状态,由此,即使在闭塞端侧的区域中,也能够使筒部38内的下侧区域成为在短边方向上没有任何遮蔽地在短边方向上连通的状态。因此,即使如上所述因组装误差而产生偏心位置错位,也不可能产生向处于短边方向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与处于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分流的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互不相同进而导致向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浓度互不相同的情况,能够使过量空气系数均匀的浓混合气向处于上述的短边方向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和处于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分流。由此,在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中能够利用一次过量空气系数相同的浓混合气形成均匀的浓火焰,并且,能够可靠地避免发生因产生上下变动而形成欠缺平衡的浓火焰。
另外,利用第1连通孔61、61还能够得到以下这样的效果。即,上述的连通孔61、61分别贯穿地形成在相对地接合的一对第3板构件6、6上,并且,两第1连通孔61、61以在短边方向上实质上呈一直线状排列而贯穿的方式配置(例如,参照图8的(b)、图10)。即,虽然第3板构件6、6以其壁面在短边方向上与筒部38内的混合室相对的方式确定位置,但是形成在该第3板构件6、6上的第1连通孔61、61呈一条直线状排列而贯穿,因此,能够使任意一个连通孔61、61都呈在短边方向(图10的上下方向)上与由筒部38构成的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无遮蔽地连通的状态。因此,能够使自筒部38通过各第1连通孔61流入到作为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62侧的浓混合气不与图19的结构例中的对面壁205等壁面碰撞地顺畅地流入到内部空间62内。由此,即使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中含有尘埃,也能够避免发生因该尘埃与壁面等障碍物碰撞而附着、堆积这样的不良。这里,主旨是为了避免由壁面碰撞引起的附着、堆积,第1连通孔61、61不需要严格地在一条直线上贯穿,只要呈一条直线状即可,并且,连通孔61、61的取向也不需要严格地在短边方向上一致,只要大致在短边方向上彼此相对开口即可。
另外,图19的结构例是为了进行对比而例示的结构例。图19的结构例是下述这样的情况的结构例:通过自混合室200向中央位置及左右两侧这3个位置的与浓火焰孔连通的浓混合气供给通路201、201、203分支供给,从而将浓混合气供给到处于3个位置的各个浓火焰孔中。在此情况下,也认为:特别是在用于向与中央位置的浓火焰孔连通的浓混合气供给通路201供给的、自第1连通孔204流入的浓混合气,与用于构成浓混合气供给通路201的壁面中的面对上述第1连通孔204的对面壁205相碰撞时,尘埃发生附着、堆积,从而有可能发生因附着、堆积的尘埃使供给通路201的通路截面变窄这样的情况。即,空气所含有的尘埃发生附着,附着的尘埃妨碍浓混合气的流入,也可能因此而易于导致点火不良、燃烧状态的不稳定化。上述的第1连通孔61、61的结构能够避免发生这样的不良。
另外,各连通孔61的开孔径形成得与供第1连通孔61、61形成的部位处的内部空间62(一对第3板构件6、6的壁之间的间隙)的内部宽度P(参照图8的(b)、图10)相同或者大于该内部宽度P。由此,不仅将两连通孔61、61简单地呈一条直线状地排列而贯穿,还能够避免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整体气流与上述的壁面等障碍物碰撞,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发生尘埃的附着、堆积。从这一点考虑,各第1连通孔61在满足基于对中央浓火焰孔进行的浓混合气的供给调整或者供给控制等要求的开口量设定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尽可能形成为较大的开口量(开孔径)。
另外,如图8的(b)所示,各第1连通孔61能够以在筒部38(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空间中的靠上方的位置(上侧位置)开口的方式形成。即,能够以在突出于筒部38内的下端部60的部分的上侧位置开口的方式形成各第1连通孔61。其原因在于,自前端的第2供给口32起在筒部38内朝向后端的闭塞端381向后方流动的浓混合气,越朝向深处越略微倾斜朝上地流动,因此,以更易于向各第1连通孔61流入的方式设定各第1连通孔61的形成位置。另外,各第1连通孔61在作为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靠上方的位置开口,因此,即使与用于构成浓混合气的空气一起进入的尘埃残留而堆积在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也能够避免各第1连通孔61被堵塞的可能性。另外,该结构还有助于:即使在燃烧停止的状态下,空气中的尘埃之类自上端的浓火焰孔列33的各开口进入,在内部空间62中落下,该尘埃也会积存在上述下端部60的比各第1连通孔61靠下侧的位置,从而不妨碍通过了各第1连通孔61的浓混合气的流入,能够确保浓混合气的流入。另外,各第1连通孔61、61配置在从第2供给口32到闭塞端38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部38(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后半部位(下游侧部位)的范围内的靠前方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即,在筒部38内的比各第1连通孔61、61靠后侧且至闭塞端381之间的部分残留有起到作为用于积存尘埃的袋部382(参照图10)的作用的内部空间。由此,即使筒部38内的浓混合气含有尘埃,该尘埃也积存在槽部382的内部空间而能够避免该尘自各第1连通孔61向内部空间62流入。
另外,为了使向与作为上述的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51连通的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与作为上述的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52连通的另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以及与作为上述的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62连通的中央的浓火焰孔列33分别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流量、压力都相同,只要如下述那样设定即可。例如,以下述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可: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另一侧的浓火焰孔列35以及浓火焰孔列33各自的开口面积相同,另一方面,分别与筒部38连通的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以及第1连通孔61、61各自的合计开口面积彼此相同。在此情况下,例如,只要将第2连通孔41、第3连通孔41和第1连通孔61的各开口面积设定为彼此相同,并且,将形成数量设定为彼此相同即可。例如,将与内部空间62连通的第1连通孔61的数量设为两个,而将与内部空间51连通的连通孔41的数量设为两个,将与内部空间52连通的连通孔41的数量设为两个。通过如上所述设定第1连通孔61、第2连通孔41、第3连通孔41、各浓火焰孔列35、33的开口面积,能够供给流量、流速、压力彼此相同的、且过量空气系数相同的浓混合气。
<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所使用的第3板构件6a。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代替第1实施方式所使用的一对第3板构件6、6,而使一对第3板构件6、6合成一体,使用单张的板构件(第3板构件6a),其他的结构完全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是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上述第3板构件6a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3板构件6a使用单张的板构件原材料形成为隔着在中央穿过的弯折线T在两侧呈线对称配置地配置有板部65、65的状态。各板部65以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1张第3板构件6相同的形状的方式冲压成形,两板部65、65都以使凹形部分朝向相同的朝向(在图例中为朝上)的状态形成。然后,以弯折线T为中心使两侧的板部65、65都朝内(单点划线的箭头的朝向)地相对地弯折之后,将两侧缘接合。由此,形成了浓火焰孔列33朝上开口、且其他的两侧缘及下端缘侧密闭的中央浓燃烧器部3a。
通过使用这样的第3板构件6a来构成浓淡火焰燃烧器3,如图12所示,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缘侧为设定有上述的弯折线T的部位,因此,能够使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的下端缘侧弯曲密闭,而且能够省略实施接合作业。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因下端部60的接合误差等引起的泄漏、在内部空间62的内外之间发生流入的可能。除此之外,使用于设定上述的弯折线T的部位沿着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整个长度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即设为直线(straight)形状,由此,如图13所示,能够将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设为沿着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整个长度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形状。尽管下端部60不仅在筒部38内、也在筒部36内的里侧的弯曲部位处露出,但是能够可靠地阻止而避免筒部36内的淡混合气向中央浓燃烧器部3a内流入、或者反向地浓混合气从中央浓燃烧器部3a内向筒部36内泄漏等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单张的板构件(第3板构件6a)代替第1实施方式中的作为彼此不同的板构件的各一对板构件4、4、5、5、6、6中的第3板构件6、6来形成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与上述同样,也可以代替将其他的一对板构件接合而组装,而通过弯折单张的板构件来形成浓淡火焰燃烧器3。另外,例如,也可以使如第2板构件5和第3板构件6那样的形状、种类互不相同的板构件的端部彼此连续而设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弯折该一个整体来形成浓淡火焰燃烧器3。这样,浓淡火焰燃烧器3的形成方法不被限定于各实施方式所述的形成方法。
<第3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图,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兼作浓混合气的混合室和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内开口的连通孔设有多个,以在作为筒部38的靠第2供给口32侧的上游侧将该连通孔的孔径设为大孔径、并在下游侧设为小孔径的方式来设定该连通孔的孔径。除此之外的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附图所示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以下仅说明不同点。另外,图13中的网格部分表示省略了图示的另一侧的第3板构件6或者板构件65、第1板构件4的接合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中面向筒部38内地开口的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61a(61)设为大孔径,将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61b(61)设为小孔径。即,作为第1连通孔61,沿着上下游方向形成多个,并且以其中的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61a的孔径比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61b的孔径大规定量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使向筒部38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混合而成的浓混合气以均匀的流量流入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61a和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61b。因此,能够使来自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61a的浓混合气和来自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61b的浓混合气沿着长度方向彼此分散而以均匀的流量向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浓火焰孔列33供给。
即,由于将自第2供给口32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相对于筒部38朝向闭塞端381(参照图14的(a))这一侧压入,从而在靠近筒部38的闭塞端381的部位内压变高,因此,浓混合气以较快的流速流入位于距筒部38的闭塞端381较近的位置的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61b。而位于距上述的闭塞端381较远的位置的上游侧的第1连通孔61a的位置的内压与下游侧的第1连通孔61b的位置相比相对地内压较低,而且,第1连通孔61a以与朝向闭塞端381侧的混合气的气流正交的方式开口,因此,浓混合气以较慢的流速向第1连通孔61a流入。因此,即使下游侧第1连通孔61b为小开口面积、且上游侧第1连通孔61a为大开口面积,以较快的流速流入的自下游侧第1连通孔61b向浓火焰孔列33侧的内部空间62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流入量也与以较慢的流速流入的自上游侧第1连通孔61a向浓火焰孔列33侧的内部空间62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流入量彼此相同。结果,即使是浓火焰孔列33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而整体上构成为扁平形状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也能够以使向该浓火焰孔列33供给的浓混合气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均匀地分散的状态进行供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第1连通孔61、61为对象,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外侧浓燃烧器部3c的第2连通孔41、41、第3连通孔41、41为对象。即,如图14的(b)所例示那样,将面向筒部38内地开口的上游侧的第2连通孔41a(41)、第3连通孔41a(41)设为大孔径,将下游侧的第2连通孔41b(41)、第3连通孔41b(41)设为小孔径。即,作为第2连通孔41、第3连通孔41,沿着上下游方向形成多个,并且以其中的上游侧的第2连通孔41a、第3连通孔41a的孔径比下游侧的第2连通孔41b、第3连通孔41b的孔径大规定量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使向筒部38供给的燃料气体和空气混合而成的浓混合气以均匀的流量向上游侧的第2连通孔41a、第3连通孔41a和下游侧的第2连通孔41b、第3连通孔41b流入。因此,能够使来自上游侧的第2连通孔41a、第3连通孔41a的浓混合气和来自下游侧的第2连通孔41b、第3连通孔41b的浓混合气沿着长度方向彼此分散而以均匀的流量,供给向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浓火焰孔列35,并且,如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在短边方向上也能够向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a、41b)和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a、41b)供给浓度均匀的(均匀的一次过量空气系数)的浓混合气。
另外,当然,也可以将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第1连通孔61、61在上下游方向上在上游侧设定为大孔径并在下游侧设定为小孔径,与此同时,将外侧浓燃烧器部3c的第2连通孔41、41、第3连通孔41、41在上下游方向上在上游侧设定为大孔径并在下游侧设定为小孔径。在此情况下,能够使浓混合气沿着长度方向彼此分散而以均匀的流量向中央浓燃烧器部3a即两侧的外侧浓燃烧器部3c的各浓火焰孔列33、35、35进行供给。
<第4实施方式>
图15及图16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该第4实施方式的浓淡火焰燃烧器3利用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将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区域在短边方向上二分割,另一方面,在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附近部位不进行分隔而使筒部38内在短边方向保留为连通的状态。即,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各实施方式中,使中央浓燃烧器部3a的下端部60呈悬浮在空中的状态地突出于筒部38内,在下端部60的下端缘与筒部38的内底面的上下之间使筒部38内在短边方向上呈连通的状态,但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筒部38内的上下游方向上的在筒部38的闭塞端与下端部60的靠闭塞端缘一侧的端缘之间的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呈连通的状态。除此之外的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附图所示的结构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以下仅说明不同之处。另外,图16的(a)中的网格部分与图9、图13同样表示省略了图示的另一侧的第3板构件6与第1板构件4的接合部分。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结合第3板构件6、6构成的中央浓燃烧器部3a,设为具有下端部60(参照图16)的结构,该下端部60具有呈凸状地向下突出的突出部分,中央浓燃烧器部3a以使该下端部60突出于筒部38内的靠闭塞端381这一侧的区域内而将筒部38的上下之间分隔的方式配置。即,以在短边方向上完全二分割的方式分隔筒部38内的闭塞端这一侧的区域。另一方面,对于闭塞端381的附近部位保留为不使下端部60突出的状态,使下端部60的面向闭塞端381侧的端缘与闭塞端381的内表面互不接触,使在上下游方向上相对的两者之间在短边方向上呈彼此连通的状态。由此,即使如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发生了因发生组装误差而导致的短边方向的偏心位置错位,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具有与未发生偏心位置错位的情况同样的过量空气系数的浓混合气向短边方向两侧的浓火焰孔列34、34分流供给,从而能够在浓火焰孔列34、34中形成均匀的浓火焰。
即,假设如下述的情况而进行比较:利用上述的第3板构件6、6的下端部60将筒部38内的闭塞端侧的区域的空间以至闭塞端整体地在短边方向上二分割的方式分隔,如上所述下端部60因组装误差而发生偏心位置错位时,易于导致下述这样的情况:有时朝向被二分割的筒部38的闭塞端侧的各区域喷出的燃料气体的喷出量互不相同,有时各区域的体积互不相同,自第2供给口32供给的燃料气体、空气偏向任意一个区域,或者,有时筒部38(混合室)内的压力变动的吸收状况失衡。由于这些原因,会导致有时在两侧的浓火焰孔35、35中形成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互不相同的浓火焰、或者有时产生上下变动而形成欠缺平衡的浓火焰这样的不良。而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利用下端部60将筒部38内的闭塞端381这一侧的一部分区域以在短边方向上完全二分割的方式分隔,另一方面,对于闭塞端381的附近部位的筒部38内保留不使下端部60突出的状态,使下端部60的靠下游侧端缘与闭塞端381的内表面呈互不接触状态而使筒部38内的两者之间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呈彼此连通的状态,由此,能够避免发生上述的不良。即,即使如上所述下端部60因组装误差而产生了偏心位置错位,也不可能发生有时向处于短边方向一侧的连通孔41、41与处于另一侧的连通孔41、41分流的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一次过量空气系数)互不相同、或者与此相伴地向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供给的浓混合气的浓度互不相同的情况。而且,能够使过量空气系数均匀的浓混合气向处于上述的短边方向一侧的第2连通孔41、41与处于另一侧的第3连通孔41、41分流。由此,在两外侧的浓火焰孔列35、35中,能够利用一次过量空气系数彼此相同的浓混合气来形成均匀的浓火焰,并且,能够可靠地避免发生因产生上下变动而形成欠缺平衡的浓火焰。
<第5实施方式>
图17表示第5实施方式。该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该第5实施方式形成有长孔形状的第1连通孔61a,其他的结构全部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是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1连通孔61a不形成为圆形状而是形成为在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第1连通孔61a、61a的形成位置(在短边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地排列而贯穿这一点、形成在下端部60的靠上方的位置这一点、形成在靠前方即靠上游侧的位置以使袋部382位于背后的下游侧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形成位置相同。另外,连通孔61a的长孔形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以至少比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部宽度P大的方式形成。
通过采用这样的第1连通孔61a、61a,能够以可靠地避免发生作为尘埃的附着、堆积的主要原因的壁面碰撞等情况的状态,使自筒部38的内侧通过两侧的第1连通孔61a、61a向作为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内部空间62流入的浓混合气的气流比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流畅。即,以各第1连通孔61a在作为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筒部38的延伸方向(与浓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一致的方向)上变长的方式、即以沿着浓混合气的气流方向变长的方式形成,因此,浓混合气能够更顺畅地自筒部38向内部空间62流入。另外,作为长孔的具体形状,采用长圆形状、椭圆形状即可。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和第5实施方式这些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短边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1个连通孔61或者61a的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每侧两个或者每侧3个等每侧多个地排列在长度方向上的方式形成。另外,也可以如第5实施方式那样将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这些各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通孔、第2连通孔或者第3连通孔中的任意一个连通孔设为长孔形状。

Claims (11)

1.一种浓淡火焰燃烧器,该浓淡火焰燃烧器在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地排列有1列中央浓火焰孔,两列的淡火焰孔以从短边方向两侧夹着该1列中央浓火焰孔的方式排列,两列的外侧浓火焰孔以进一步从外侧夹着两侧的淡火焰孔的方式排列,其特征在于,
导入到下游端为闭塞端的1个浓混合气导入通路中的浓混合气分流被供给至上述1列中央浓火焰孔和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
分别划分出用于向上述1列中央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用于分别向上述两列外侧浓火焰孔供给浓混合气的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及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以及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
用于划分形成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的形成构件以其一部分以突出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方式配置,与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1连通孔以面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地开口的方式形成于该形成构件的突出的突出部分;
在用于划分形成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形成构件上,与上述第2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孔和与上述第3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连通的第3连通孔以面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开口的方式形成;
上述突出部分配置为其端缘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表面互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分配置为其沿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下游方向延伸的下端缘与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底面互不接触,从而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位于该下端缘与该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内底面的上下方向相对之间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彼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分配置为其面向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闭塞端侧的端缘与上述闭塞端的内表面互不接触,从而浓混合气导入通路内的位于该端缘与该闭塞端的内表面的上下游方向上相对之间的部分在短边方向上彼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在上述突出部分内,上述第1浓混合气供给通路被划分形成于在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的内部宽度相对的一对壁之间,上述第1连通孔分别形成在上述一对壁上,并且,两侧的第1连通孔以在短边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地排列并贯穿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为与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处的上述一对壁之间的内部宽度同等以上的大小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游的位置,使得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比第1连通孔形成部位靠闭塞端侧的位置处残留内部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在上述突出部分的靠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2连通孔及第3连通孔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下游方向分别具有多个,并且,多个连通孔中的上游侧的连通孔具有比下游侧的连通孔大的孔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上下游方向上具有多个,并且,多个连通孔中的上游侧的连通孔具有比下游侧的连通孔大的孔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其中,
上述第1连通孔形成为在上述浓混合气导入通路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形状。
11.一种燃烧装置,其中,
该燃烧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火焰燃烧器。
CN201210048413.8A 2011-02-28 2012-02-28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Active CN1026504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1313A JP5626014B2 (ja) 2011-02-28 2011-02-28 濃淡バーナ
JP2011-041313 2011-02-28
JP2011-097044 2011-04-25
JP2011097044A JP5626098B2 (ja) 2011-04-25 2011-04-25 濃淡燃焼バー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0428A true CN102650428A (zh) 2012-08-29
CN102650428B CN102650428B (zh) 2015-08-12

Family

ID=46692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48413.8A Active CN102650428B (zh) 2011-02-28 2012-02-28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19920A1 (zh)
CN (1) CN10265042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0082A (zh) * 2014-03-12 2014-07-02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浓淡燃烧器
CN110296401A (zh) * 2019-07-31 2019-10-01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15891B2 (en) * 2010-12-16 2015-08-25 Noritz Corporation Rich-lean combustion burner
CN103162290B (zh) * 2011-12-09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3185339B (zh) *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能率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KR101468940B1 (ko) * 2013-11-15 2014-12-04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과농 희박 연소장치
US20150184849A1 (en) * 2013-12-27 2015-07-02 Rinnai Corporation Rich-Lean Burner
JP6356438B2 (ja) * 2014-03-04 2018-07-11 パーパス株式会社 バーナ、燃焼装置および燃焼方法
JP6751258B2 (ja) * 2016-06-24 2020-09-0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ガス供給用マニホールド
US20180031230A1 (en) * 2016-07-29 2018-02-01 Purpose Co., Ltd. Burner, combustion apparatus, and combustion metho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7456A1 (en) * 1992-09-11 1994-03-16 Rinnai Kabushiki Kaisha A burner device and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30143507A1 (en) * 2002-01-24 2003-07-31 Noritz Corporation Combustion apparatus
JP2003240212A (ja) * 2002-02-12 2003-08-27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4053117A (ja) * 2002-07-19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燃焼装置
JP2007064503A (ja) * 2005-08-29 2007-03-15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21568B1 (en) * 1991-07-05 1996-09-18 Tokyo Gas Co., Ltd. A low-nox gas burner
DE69218531T2 (de) * 1991-09-24 1997-07-03 Tokyo Gas Co Ltd Brenner mit geringer Erzeugung von Stickoxiden und kleine Verbrennungsvorrichtung
JP3314670B2 (ja) * 1997-06-25 2002-08-1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濃淡式ガスバーナ
JP3460517B2 (ja) * 1997-06-25 2003-10-27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濃淡式ガスバーナ
JP3314677B2 (ja) * 1997-07-28 2002-08-1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濃淡式ガスバーナ
JPH1163432A (ja) * 1997-08-26 1999-03-05 Noritz Corp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2001336716A (ja) * 2000-05-30 2001-12-07 Noritz Corp 濃淡燃焼バーナの炎孔部材
DE112006003642T5 (de) * 2006-01-30 2008-12-11 Noritz Corporation, Kobe Brennervorrichtung
JP2011252671A (ja) * 2010-06-03 2011-12-15 Rinnai Corp 燃焼装置
BR112013013556A2 (pt) * 2010-12-01 2016-10-11 Smith Corp A O queimador de nox baixo para um aquecedor de água
US9115891B2 (en) * 2010-12-16 2015-08-25 Noritz Corporation Rich-lean combustion burner
JP5625869B2 (ja) *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濃淡燃焼式バーナ
JP5668974B2 (ja) * 2010-12-24 2015-02-12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濃淡燃焼式バーナ
JP5646380B2 (ja) * 2011-03-24 2014-12-24 株式会社パロマ 濃淡バーナ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7456A1 (en) * 1992-09-11 1994-03-16 Rinnai Kabushiki Kaisha A burner device and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30143507A1 (en) * 2002-01-24 2003-07-31 Noritz Corporation Combustion apparatus
JP2003240212A (ja) * 2002-02-12 2003-08-27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JP2004053117A (ja) * 2002-07-19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燃焼装置
JP2007064503A (ja) * 2005-08-29 2007-03-15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0082A (zh) * 2014-03-12 2014-07-02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浓淡燃烧器
CN103900082B (zh) * 2014-03-12 2016-04-27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浓淡燃烧器
CN110296401A (zh) * 2019-07-31 2019-10-01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19920A1 (en) 2012-08-30
CN102650428B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0428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2537962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
CN103162290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3185339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及燃烧装置
CN101233365B (zh) 燃烧装置
CN102809155A (zh) 浓淡火焰燃烧器和燃烧装置
JP5626251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5626242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2007064503A (ja) 燃焼装置
JP5300580B2 (ja) バーナ
JP5668974B2 (ja) 濃淡燃焼式バーナ
JP2007120805A (ja) 濃淡バーナ
KR101274499B1 (ko) 조합형 염공부 및 그 조합형 염공부를 갖는 린-리치 버너
JP5626098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2015137824A (ja) 濃淡バーナ
JP5626191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4378451B2 (ja) 燃焼装置
JP5626101B2 (ja) 濃淡燃焼バーナ
JP5626014B2 (ja) 濃淡バーナ
CN109681871B (zh)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JP5242518B2 (ja) 燃焼装置
KR20220037953A (ko) 리치-린 버너
JPH1038226A (ja) 燃焼装置
JPH0719419A (ja) 燃焼装置
JPH07208707A (ja) 濃淡燃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