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7129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7129A
CN102627129A CN2012100211643A CN201210021164A CN102627129A CN 102627129 A CN102627129 A CN 102627129A CN 2012100211643 A CN2012100211643 A CN 2012100211643A CN 201210021164 A CN201210021164 A CN 201210021164A CN 102627129 A CN102627129 A CN 102627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seat plate
seat
peristome
hook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11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乾秀二郎
小山隆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27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71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其能够使物品更稳定地保持于设在座椅的下表面侧的钩状件上。该跨骑型车辆(1)具有车身(10)和座椅(40),该座椅(40)相对于车身(1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41)、钩状件(44)及缓冲材料(43),其中,钩状件(44)具有从座椅底板(41)向下方延伸的钩状件基部(441)和从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在沿着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的钩部(442),座椅底板(41)具有在座椅底板(41)中的与钩部(442)相对应的位置上开口的钩状件开口部(412),缓冲材料(43)具有从钩状件开口部(412)向钩部(442)鼓出的部分。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电动马达的动力而行驶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利用电动马达的动力来使车轮旋转驱动而行驶的两轮电动车等跨骑型车辆。在这样的利用电动马达的动力而行驶的跨骑型车辆中,在车身上配置有用于储存电力的蓄电池,该电力将被供给电动马达。另外,还提出有具有充电线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充电线在对配置在车身上的蓄电池进行充电时使用,并能够与外部电源连接。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两轮电动车具有供乘员落座的座椅和设在该座椅下方的收纳箱,座椅以能够相对于收纳箱开闭的方式安装。而且,在座椅的下表面设有多个钩状件,充电线以卷绕在多个钩状件之间的状态被收纳在收纳箱的上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43677号公报
根据以上的两轮电动车,通过将充电线卷绕于设在座椅的下表面的多个钩状件之间而能够将作为长尺寸物品的充电线紧凑地收纳。
然而,在专利文献1提出的两轮电动车中,由于充电线只是单纯地被卷绕在多个钩状件之间,所以存在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导致充电线的一部分从钩状件脱落的情况。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将物品更稳定地保持于设在座椅的下表面侧的钩状件上的跨骑型车辆。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有:车身;和座椅,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车身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设在该座椅底板的下表面上的钩状件及配置在所述座椅底板的上表面上的缓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件具有:钩状件基部,所述钩状件基部从所述座椅底板向下方延伸,且与该座椅底板一体地成形;和钩部,所述钩部从所述钩状件基部的前端在沿着所述座椅底板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钩状件基部一体地成形,所述座椅底板具有钩状件开口部,所述钩状件开口部在该座椅底板中的与所述钩状件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开口,所述缓冲材料具有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向所述钩部鼓出的部分。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有:车身;和座椅,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车身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设在该座椅底板的下表面上的钩状件及配置在所述座椅底板的上表面上的缓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件具有:钩状件基部,所述钩状件基部从所述座椅底板向下方延伸,且与该座椅底板一体地成形;和钩部,所述钩部从所述钩状件基部的前端在沿着所述座椅底板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钩状件基部一体地成形,所述座椅底板具有钩状件开口部,所述钩状件开口部在该座椅底板中的与所述钩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开口,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突出部件,所述突出部件以被夹在所述座椅底板与所述缓冲材料之间的方式配置,并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向所述钩部鼓出。
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件在所述座椅底板上设有多个,在多个所述钩状件之间卷绕有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有:车身;座椅,所述座椅相对于所述车身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和设在该座椅底板的下表面上的钩状件;和卷绕在所述多个钩状件之间的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钩状件分别具有:钩状件基部,所述钩状件基部从所述座椅底板向下方延伸,且与该座椅底板一体地成形;和钩部,所述钩部从所述钩状件基部的前端在沿着所述座椅底板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钩状件基部一体地成形,所述座椅底板具有钩状件开口部,所述钩状件开口部设在该座椅底板中的与所述钩部相对应的位置处,且以该钩部宽度以上的宽度开口,所述可挠性部件被弯曲地夹在所述钩部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之间。
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3或4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肋,所述肋从所述座椅底板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且从所述钩状件基部向卷绕所述可挠性部件的方向延伸。
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3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且向上方开口并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箱,并且所述座椅兼用作所述收纳箱的盖,所述收纳箱用于收纳作为所述物品的头盔,所述多个钩状件位于比所述头盔的顶部低的位置,并配置在所述头盔的顶部的周围。
在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座椅的下方、且向上方开口并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箱,并且所述座椅兼用作所述收纳箱的盖,在所述收纳箱中配置有将该收纳箱的内部上下划分开的内盖。
在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中,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以所对应的所述钩部的宽度以上的宽度开口。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座椅底板上设有钩状件开口部,并使缓冲材料从该钩状件开口部向钩部鼓出。由此,利用鼓出的缓冲材料的弹力将卡定在钩状件上的物品夹在缓冲材料与钩部之间。由此,能够使物品稳定地保持在钩状件上。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座椅底板上设有钩状件开口部,并在设有该钩状件开口部的位置上的座椅底板与缓冲材料之间配置向钩部鼓出的突出部件。由此,因为能够利用缓冲材料的弹力将突出部件向钩部侧弹压,所以能够将卡定在钩状件上的物品夹在突出部件与钩部之间。由此,能够使物品稳定地保持在钩状件上。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设有多个钩状件,并将可挠性部件卷绕在这些多个钩状件之间。由此,能够通过将形状不稳定的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卷绕在多个钩状件之间而稳定地收纳在座椅的下表面侧。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座椅底板上配置有多个钩状件,并且在座椅底板上的分别与多个钩状件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钩状件开口部,在这些多个钩状件之间卷绕有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由此,将卷绕在钩状件上的可挠性部件以弯曲的状态夹在钩状件开口部与钩部之间。由此,因为能够利用可挠性部件的弹力,使可挠性部件保持在钩状件开口部与钩部之间,所以能够将形状不稳定的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稳定地收纳在座椅的下表面侧。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座椅底板的下表面配置有从钩状件基部向卷绕可挠性部件的方向延伸的肋。由此,因为将可挠性部件沿着肋卷绕,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卷绕在多个钩状件之间。另外,能够加强座椅底板。
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跨骑型车辆构成为包括由座椅构成盖且能够收纳头盔的收纳箱,并且多个钩状件位于比头盔的顶部低的位置,且配置在头盔的顶部的周围。由此,在将可挠性部件卷绕到多个钩状件之间的状态下,若将头盔收纳到收纳箱的内部,则可挠性部件与头盔不会接触。由此,即使在收纳箱能够收纳头盔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跨骑型车辆的座椅高度抑制得低。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跨骑型车辆构成为包括由座椅构成盖的收纳箱,并且在收纳箱上安装有用于将收纳箱的内部上下划分开的内盖。由此,能够将收纳箱的内部划分为用于收纳安装在钩状件上的物品的上部空间、和用于对收纳在收纳箱中的物品进行收纳的下部空间。由此,即使在收纳于一方的空间中的物品脏污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这样的物品的脏污等的影响波及到收纳在另一方的空间中的物品。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使钩状件开口部以所对应的钩部的宽度以上的宽度开口。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设有钩状件及钩状件开口部的座椅底板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动力产生机构的功能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座椅的仰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中的座椅底板的工序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表示图5中的钩状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钩状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车辆宽度方面的剖视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
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钩状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D-D线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4的E-E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F-F线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前后方面剖视图,是与图15相对应的图。
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车辆宽度方面的剖视图,是与图16相对应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仰视图。
图20是图19的G-G线剖视图。
图21是图19的H-H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轮电动车(跨骑型车辆)
10车身架(车身)
40座椅
41座椅底板
43缓冲材料
44钩状件
45肋
48突出部件
49内盖
50收纳箱
60可挠性部件(充电线)
441钩状件基部
442钩部
412钩状件开口部
432钩状件鼓出部
H头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优选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左视图。此外,在没有特别地明确记载的情况下,下面的说明中的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的记载是由搭乘在两轮电动车上的乘员(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
第一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利用电动马达的旋转动力来使后轮旋转驱动而行驶。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具有:包含头管11而构成的、作为车身的车身架10;配置在该车身架10的前方的前轮21;配置在该前轮21的上方的前挡泥板211;轴支承前轮21的左右一对的前叉22;将该前叉22以相对于头管11向左右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转向轴23;与转向轴23的上端连结的把手24;配置在车身架10的后方的后轮25;配置在该后轮25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51;包含电动马达31、蓄电池32、用于控制该蓄电池32的BMU 33及ECU 34而构成的动力产生机构30;动力传递机构26;后减震器27;乘员落座用的座椅40;配置在该座椅40的下方的收纳箱50;长尺寸的作为可挠性部件的充电线60;覆盖车身架10的车身罩70;和主支架28。
车身架10是由多种钢材通过焊接等结合成一体而构成的。车身架10构成为包含头管11、下伸车架12、下车架13、后车架14和多个横梁(未图示)。
头管11配置在车身架10的前端部。
下伸车架12在左右设有一对。从侧面看,一对下伸车架12的前端部与头管11连结,并且该一对下伸车架12从头管11以大倾斜度向斜下后方延伸。
下车架13在左右设有一对。一对下车架13的前端侧连结在一对下伸车架12的下端部,并且该一对下车架13的后端侧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
后车架14在左右设有一对。一对后车架14的前端侧连结在一对下车架13的后端部,并且一对后车架14的后端侧以比较大的倾斜度向斜上后方延伸而后弯折,然后平缓地向斜上后方延伸。这些下伸车架12、下车架13及后车架14被构成为一体。
横梁(未图示)例如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管部件组成,将左右一对的下伸车架12、下车架13或者后车架14在左右方向上连结。
前叉22在左右设有一对。一对前叉22在头管11的下方经由转向轴23而被支承在头管11上。转向轴23的上端部与把手24的下端部连结。
电动马达31配置在位于后车架14的下方的后轮25的前方。电动马达31的前端侧经由防震连杆141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后车架14上。电动马达31的后端侧与动力传递机构26的前端侧连结。
动力传递机构26将通过动力产生机构30产生的动力向后轮25传递。动力传递机构26的前端侧经由电动马达31及防震连杆141相对于车身架10以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动力传递机构26的后端侧将后轮25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
后减震器27在左右设有一对。一对后减震器27中的一方的后减震器27的下端与动力传递机构26的后端部连结。该一方的后减震器27的上端与后车架14的后端部连结。
一对后减震器27中的另一方的后减震器27的下端与摆臂(未图示)的后端部连接,该摆臂将后轮25以相对于车身架1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另一方的后减震器27的上端与后车架14的后端部连结。
蓄电池32、BMU 33及ECU 34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下部,并被固定支承在下车架13上。
座椅40是用于在行驶时供驾驶者落座的座位,其配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且在车身架10的上方。座椅40相对于收纳箱5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还具有作为收纳箱50的盖的功能。对座椅4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说明。
收纳箱50以上表面开放且在内部能够收纳头盔H等物品的方式构成。收纳箱50固定支承在车身架10(一对后车架14)上。
充电线60在从外部电源对蓄电池32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使用。该充电线60具有电线部61和设在该电线部61的前端侧的插头部62。电线部61的基端侧位于收纳箱50的内表面,并与后述的充电器110(参照图2)连接。
车身罩70构成为包含:覆盖头管11的前部的前罩71;覆盖乘员的腿部的前方的腿部护罩72;供乘员的脚搭放的脚踏板73;从该脚踏板73的外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底板侧罩74;覆盖在这些底板侧罩74的下缘间的下罩75;覆盖收纳箱50的前部周围的座椅下部罩76;覆盖收纳箱50的后部周围及后车架14的后罩77;从座椅下部罩76及后罩77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罩78。
主支架28用于在两轮电动车1停车时维持两轮电动车1的立起状态。该主支架28配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靠后部位置。
在此,一边参照图2一边对动力产生机构30的功能上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动力产生机构30具有蓄电池32、充电器(charger)110、电动马达31、PDU(power control unit,动力控制单元)120、接触器130、BMU(battery managing unit;电池管理单元)33、节气门传感器140和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34。
蓄电池32由多个蓄电池单元结合而构成,用于储存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
充电器110与蓄电池32的一次侧连接。该充电器110经由充电线60(参照图1)而与外部电源连接。充电器110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向蓄电池32供给。另外,充电器110控制蓄电池32的充电状态。
电动马达31通过从蓄电池32供给的电力而驱动。
PDU 120配置在蓄电池32与电动马达31之间。该PDU 120对从蓄电池32向电动马达31供给的电流及电压进行调整。
接触器130根据ECU 34的控制使蓄电池32和PDU 120电连接或者电切断。
BMU 33连接在蓄电池32上,并监视蓄电池32的充放电状况和蓄电池32的温度等。
节气门传感器140检测设在把手24上的操作件(节气门手柄)的操作状态。
ECU 34基于从节气门传感器140输入的信号而控制动力产生机构30的动作。具体地,ECU 34控制接触器130,使从蓄电池32对PDU 120(电动马达31)的电力供给实施或者停止。另外,ECU 34控制PDU 120,以控制电动马达31的驱动状态。
另外,在该动力产生机构30上连接有作为向大灯和指示灯150等使用低电压电力的设备供给电力的结构的DC-DC转换器160及副蓄电池170。
DC-DC转换器160与接触器130连接。该DC-DC转换器160将从蓄电池32供给的高压(例如72V)的直流电的电压转换为低压的电压(例如12V)。
副蓄电池170连接在DC-DC转换器160上,用于储存通过DC-DC转换器160转换成的低电压的电力。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3~图8一边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40及收纳箱50。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仰视图。图4~图6分别是图3的A-A线剖视图、B-B线剖视图及C-C线剖视图。图7是表示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41的工序的一部分的图。图8是表示图5中的钩状件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40经由铰链51相对于收纳箱50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连结。更具体地,铰链51将座椅40的前端侧与收纳箱50的前端侧的上部连结起来,座椅40构成为以前端侧为旋转轴能够开闭。
如图3~图6所示,座椅40具有座椅底板41、罩部件42、缓冲材料43、钩状件44、肋45、密封部件46和锁部件47。
如图3所示,座椅40在俯视(仰视)下具有大致椭圆形状。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座椅底板41以中央部位于上方且周缘部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上方弯曲成凸状。
座椅底板41具有中央开口部411和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
中央开口部411配置在座椅底板41的中央部,并形成为圆形。
钩状件开口部412在中央开口部411的周围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分别形成为俯视时在中央开口部411的直径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并配置成与中央开口部411大致成同心圆状。如图4及图5所示,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配置在比中央开口部411低的位置。
罩部件42构成座椅40的上表面。该罩部件42由合成皮革等构成。
缓冲材料43配置在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与罩部件42的下表面之间。该缓冲材料43由发泡聚氨酯树脂等具有弹性力的部件构成。缓冲材料43具有在负载了乘员体重的情况下追从乘员的身体形状的易变形性,并且具有在负载解除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复原性。
如图3~图5所示,钩状件44分别配置在与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上的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相对应的位置上。
多个钩状件44分别具有钩状件基部441和钩部442。钩状件基部441从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更具体地,如图4及图5所示,钩状件基部441从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上的座椅底板41的中央部侧的缘部附近向斜下外方延伸。
钩部442从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在沿着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钩部442从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向中央开口部411的直径方向的外方,即沿着钩状件开口部412的长度方向,大致水平(在将座椅40闭合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地延伸。
仰视座椅40的情况下的钩状件基部441的宽度及钩部442的宽度W1被构成为在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宽度W2以下(参照图3)。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钩状件基部441的宽度及钩部442的宽度W1被构成为与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宽度W2相等。
如图6所示,肋45从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肋45连续地形成在多个钩状件44各自的钩状件基部411上,且以将相邻配置的两个钩状件基部441连接的方式设置。肋45以在座椅40的仰视图中画出与中央部开口部411同心的圆的方式弯曲延伸。
如图3所示,密封部件46安装在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该密封部件46以沿着座椅底板41的周缘的方式配置为环状。如图5及图6所示,钩状件44以在座椅40的横截面中比密封部件46位于上方的方式配置。如图5及图6所示,密封部件46在座椅40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与收纳箱50的上端部抵接。由此,在座椅40的闭合状态下能够提高收纳箱50的内部空间的密闭性。密封部件46由橡胶、硅等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
锁部件47配置在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上的车辆的后部侧。该锁部件47通过在座椅40的闭合状态下卡定在收纳箱50上而将座椅40保持在闭合状态。
在以上的座椅40中,座椅底板41、钩状件44及肋45通过使用了金属模具的注塑成型等而一体地制造。
如图7所示,座椅底板41、钩状件44及肋45是使用型芯210和型腔220而制造的,其中该型芯210具有形成钩状件开口部412的突起部,并用于形成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侧的形状,该型腔220具有与钩状件基部441及钩部442的形状相对应的凹部,且用于形成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形状。具体地,首先,在将型芯210和型腔220闭合的状态下,将熔融了的树脂填充到在这些型芯210与型腔220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接下来,将填充了树脂的金属模具冷却而使熔融了的树脂固化。接下来,将型芯210和型腔220打开,取出一体成形了的座椅底板41、钩状件44及肋45。
在以上的座椅40中,在座椅底板41上设有中央开口部411及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缓冲材料43的一部分从这些中央开口部411及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向下方鼓出。换言之,缓冲材料43具有:中央鼓出部431,该中央鼓出部431为从中央开口部411向下方鼓出的部分;和多个钩状件鼓出部432,该钩状件鼓出部432为分别从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向钩部442鼓出的部分。
如图1所示,在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中,在收纳箱50中收纳有头盔H。另外,在收纳箱50的上部,将作为物品的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之间而收纳(参照图5)。
接下来,对将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之间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从充电线60延伸的状态(参照图1)将该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之间的情况下,如图5及图8所示,将充电线60夹入在钩状件鼓出部432和钩部442之间形成的间隙中,并且使充电线60沿着设在相邻的钩状件44之间的肋45来卷绕。在此,因为由缓冲材料43构成的钩状件鼓出部432具有弹力,所以被夹在钩状件鼓出部432及钩部442之间的充电线60通过钩状件鼓出部432的弹力而被合适地保持在钩状件44上。
另外,如图1及图5所示,在座椅40的闭合状态下,收纳在收纳箱50中的头盔H的顶部被中央鼓出部431按压。由此,头盔H以不会产生晃动等情况的方式被保持在收纳箱50的内部。另外,在该状态下,多个钩状件44处于比头盔H的顶部低的位置且配置在头盔H的顶部的周围。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达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座椅底板41上设有钩状件开口部412,使缓冲材料43从该钩状件开口部412向钩部442鼓出。由此,利用缓冲材料43的弹力将卷绕并卡定在钩状件44上的充电线60夹在钩状件鼓出部432与钩部442之间。由此,能够使充电线60稳定地保持在钩状件44上。
另外,设有多个钩状件44,将充电线60卷绕在这些多个钩状件44之间。由此,通过将形状不稳定的长尺寸的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之间而能够将充电线60稳定地收纳在座椅40的下表面侧。
另外,在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配置有从钩状件基部441向卷绕充电线60的方向延伸的肋45。由此,因为将充电线60沿着肋45卷绕,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长尺寸的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之间。另外,能够加强座椅底板41。
另外,使肋45以连接多个钩状件基部441的方式弯曲形成。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充电线60相对于多个钩状件44的卷绕。
另外,两轮电动车1构成为包含能够收纳头盔H的收纳箱50,并且多个钩状件44位于比头盔H的顶部低的位置且配置在头盔H的顶部的周围。由此,在将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之间的状态下,在将头盔H收纳到收纳箱50的内部的情况下,充电线60与头盔H不会接触。由此,即使在能够在收纳箱50中收纳头盔H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两轮电动车1的座椅高度抑制得低。
另外,在座椅44的横截面中多个钩状件44与密封部件46相比配置在上方。由此,多个钩状件44在座椅40的横截面中位于比收纳箱50与座椅40的开闭部分、即密封部件46与收纳箱50的接触部分高的位置。由此,即使在有水等从密封部分46与收纳箱50的接触部分渗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等附着在卷绕收纳在钩状件44上的充电线60上。
另外,使钩状件开口部412以与所对应的钩部442的宽度以上的宽度开口。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使用了型芯210及型腔220的注塑成型而将设有钩状件44及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座椅底板41成型。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9及图10一边对本发明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1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10是表示图9中的钩状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之后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组成要素标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主要在具有配置在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上的多个突出部件48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突出部件48由合成树脂构成。如图9及图10所示,该突出部件48具有以与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突出的凸部481、和与该凸部481的周缘连续并形成为平板状的凸缘部482。
突出部件48在设有多个钩状件开口部412的位置上,以被夹在座椅底板41与缓冲材料43之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突出部件48被配置在座椅底板41及缓冲材料43之间的状态下,凸缘部482位于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侧的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周缘部,而凸部481从钩状件开口部412向钩部442鼓出。
凸部481的上表面以与凸部481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凹陷,缓冲材料43追从凸部481的上表面的形状而变形。而且,在与凸部48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钩状件鼓出部432(参照图1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将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上的情况下,突出部件48通过缓冲材料43的弹力而将充电线60夹入保持在与钩部442之间。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除了达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达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座椅底板41上设有钩状件开口部412,在设有该钩状件开口部412的位置处的座椅底板41与缓冲材料43之间,配置有向钩部442鼓出的突出部件48。由此,因为能够利用缓冲材料43的弹力将突出部件48向钩部442侧弹压,所以能够将卡定在钩状件上的充电线60夹在突出部件48与钩部442之间。由此,能够使充电线60稳定地保持在钩状件44上。
另外,在使充电线60保持在钩状件44上的情况下,因为缓冲材料43与充电线60不直接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缓冲材料43的破损。由此,能够长时间维持由钩状件44实现的对充电线60的合适保持性能。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1~图13一边对本发明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1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钩状件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图12的D-D线剖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主要在缓冲材料43没有从钩状件开口部43鼓出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缓冲材料43不具有钩状件鼓出部,缓冲材料43没有从钩状件开口部412鼓出。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宽度W2比钩部442的宽度W1构成得宽。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将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上的情况下,如图12及图13所示,充电线60以弯曲成进入到钩状件开口部412中的状态被夹在钩部442与钩状件开口部412之间。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除了达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达到以下这样地效果。
在座椅底板41上配置有多个钩状件44,并且在座椅底板41上的分别与多个钩状件44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钩状件开口部412,在这些多个钩状件44之间卷绕有充电线60。由此,将卷绕在钩状件44上的充电线60以弯曲了的状态夹在钩状件开口部412与钩部442之间。由此,因为能够利用充电线60的弹力使充电线60保持在钩状件开口部412与钩部442之间,所以能够将形状不稳定的充电线60稳定地收纳在座椅40的下表面侧。
此外,在该情况下,座椅40也可以以不包含缓冲材料的方式构成。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4~图16一边对本发明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1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仰视图。图15是图14的E-E剖视图,图16是图14的F-F线剖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主要在钩状件开口部412及钩状件44各设有一个这一点及不具有肋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钩状件开口部412设在座椅底板41中的车辆的后部侧,并且在座椅底板41的仰视图中,形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钩状件44具有:钩状件基部441,该钩状件基部441从位于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前部侧的侧缘附近朝向斜下后方延伸;和钩部442,该钩部442从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座椅40闭合了的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地延伸。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钩状件44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钩状件相比宽度构成得宽,且长度构成得长。另外,如图16所示,钩部442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侧部朝向座椅底板41侧弯折。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使钩状件开口部412的大小及钩状件44的尺寸构成得大。由此,如图18所示,能够使工具和关于两轮电动车1的手册等物品60A保持在钩状件44上。
另外,因为钩部442的侧部向座椅底板41侧弯折,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保持在钩状件上的物品60A的脱落。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7及图18一边对本发明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1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前后方向剖视图,是与图15相对应的图。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剖视图,是与图16相对应的图。
第五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主要在具有配置在钩状件开口部412上的突出部件48这一点上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
突出部件48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由合成树脂构成,并具有凸部481和凸缘部482。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突出部件48的下表面上的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侧部向下方弯折。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除了达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达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设有钩状件开口部412的位置处的座椅底板41与缓冲材料43之间配置有向钩部442鼓出的突出部件48。由此,能够利用缓冲材料43的弹力将突出部件48向钩部442侧弹压,所以能够将卡定在钩状件44上的物品60A夹在突出部件48与钩部442之间。由此,能够使物品60A稳定地保持在钩状件44上。
另外,在使物品60A保持在钩状件44上的情况下,因为缓冲材料43与物品60A不直接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缓冲材料43的破损。由此,能够长时间维持由钩状件44实现的对物品60A的合适保持性能。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9~图21一边对本发明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两轮电动车1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40的仰视图。图20是图19的G-G线剖视图,图21是图19的H-H线剖视图。
第六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主要在具有对收纳箱50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的内盖49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内盖49配置在座椅底板41的下方,将收纳箱50的内部空间在上下划分开。更具体地,如图20及图21所示,内盖49将收纳箱5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上部空间52和下部空间53,该上部空间52由座椅底板41和内盖49形成,并用于收纳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上的充电线60;该下部空间53由内盖49和收纳箱50形成,并用于收纳头盔H。
如图19所示,内盖49经由铰链491而与座椅底板41连接,该铰链491配置在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前部中的密封部件46的内侧。而且,内盖49构成为能够变更成将上部空间52封闭的闭合状态和将上部空间52开放的打开状态。
更具体地,内盖49具有:中央开口部492,该中央开口部492形成于在内盖49的闭合状态下与座椅底板41的中央开口部411相对应的位置上;和盖卡定部493,该盖卡定部493形成在内盖49的后部。
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座椅底板41上形成有与盖卡定部493卡定的盖卡合开口部413,该盖卡合开口部413形成于在内盖49的闭合状态下与盖卡定部493相对应的位置上。另外,在座椅底板41上的与盖中央开口部492的周缘部相对应的位置及与内盖49的周缘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配置有密封部件414。
如图19及图20所示,盖中央开口部492形成在内盖49的中央部,且形成为比中央开口部411大一圈的圆形。通过在与中央开口部41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盖中央开口部492而使头盔H与中央鼓出部431抵接。
如图20所示,盖卡定部493具有:向上方弯曲为凸状的弯曲部494;从该弯曲部494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爪部495;和卡合解除部496,该卡合解除部496从该爪部495的基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前端侧向后方弯折。
弯曲部494在内盖49的闭合状态下从盖卡合开口部413插入,并位于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侧。爪部495在内盖49的闭合状态下与位于盖卡合开口部413的后方的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卡合。卡合解除部496在内盖49的闭合状态下向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侧突出。
在内盖49的爪部495与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卡合了的闭合状态下,通过对卡合解除部496向前侧施加力,能够将爪部495的卡合解除。由此,能够使内盖49成为打开状态。
如图21所示,以上的内盖49在闭合状态下,在盖中央开口部492的周缘部及内盖49的周缘部分别经由密封部件414而与座椅底板41抵接。由此,能够确保上部空间52的密闭性。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两轮电动车1,除了达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达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收纳箱50上安装有用于将收纳箱50的内部上下划分开的内盖49。由此,能够将收纳箱50的内部划分为用于收纳安装在钩状件44上的充电线60的上部空间、和用于对收纳在收纳箱50中的头盔H等物品进行收纳的下部空间。由此,即使在收纳于一方的空间中的物品(例如,收纳在上部空间中的充电线60)脏污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这样的物品的脏污等的影响波及到收纳在另一方的空间中的物品(例如,头盔H)。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被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在只通过来自电动马达31的驱动力使后轮25旋转驱动而行驶的两轮电动车1中,但并不限于此。即,本发明还能够应用在使由内燃机产生的动力及电动机的动力这两种动力组合而使后轮旋转驱动以行驶的混合动力型的两轮电动车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长尺寸的作为可挠性部件的充电线60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上,但并不限于此。即,还可以将链锁等可挠性部件卷绕在多个钩状件44上。

Claims (8)

1.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具有:
车身(10);和
座椅(40),所述座椅(40)相对于所述车身(1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41)、设在该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上的钩状件(44)及配置在所述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上的缓冲材料(43),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件(44)具有:钩状件基部(441),所述钩状件基部(441)从所述座椅底板(41)向下方延伸,且与该座椅底板(41)一体地成形;和钩部(442),所述钩部(442)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在沿着所述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一体地成形,
所述座椅底板(41)具有钩状件开口部(412),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在该座椅底板(41)中的与所述钩部(442)相对应的位置上开口,
所述缓冲材料(43)具有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向所述钩部(442)鼓出的部分。
2.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具有:
车身(10);和
座椅(40),所述座椅(40)相对于所述车身(1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41)、设在该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上的钩状件(44)及配置在所述座椅底板(41)的上表面上的缓冲材料(43),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件(44)具有:钩状件基部(441),所述钩状件基部(441)从所述座椅底板(41)向下方延伸,且与该座椅底板(41)一体地成形;和钩部(442),所述钩部(442)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在沿着所述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一体地成形,
所述座椅底板(41)具有钩状件开口部(412),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在该座椅底板(41)中的与所述钩部(442)相对应的位置上开口,
所述跨骑型车辆(1)还具有突出部件(48),所述突出部件(48)以被夹在所述座椅底板(41)与所述缓冲材料(43)之间的方式配置,并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向所述钩部(442)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件(44)在所述座椅底板(41)上设有多个,在多个所述钩状件(44)之间卷绕有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60)。
4.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具有:
车身(10);
座椅(40),所述座椅(40)相对于所述车身(1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支承,并具有座椅底板(41)和设在该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上的钩状件(44);和
卷绕在所述多个钩状件(44)之间的长尺寸的可挠性部件(6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钩状件(44)分别具有:钩状件基部(441),所述钩状件基部(441)从所述座椅底板(41)向下方延伸,且与该座椅底板(41)一体地成形;和钩部(442),所述钩部(442)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的前端在沿着所述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一体地成形,
所述座椅底板(41)具有钩状件开口部(412),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设在该座椅底板(41)中的与所述钩部(442)相对应的位置处,且以该钩部(442)宽度以上的宽度开口,
所述可挠性部件(60)被弯曲地夹在所述钩部(442)与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1)还具有肋(45),所述肋(45)从所述座椅底板(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且从所述钩状件基部(441)向卷绕所述可挠性部件(60)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座椅(40)的下方、且向上方开口并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箱(50),并且所述座椅(40)兼用作所述收纳箱(50)的盖,
所述收纳箱(50)用于收纳作为所述物品的头盔(H),
所述多个钩状件(44)位于比所述头盔(H)的顶部低的位置,并配置在所述头盔(H)的顶部的周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1)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座椅(40)的下方、且向上方开口并能够收纳物品的收纳箱(50),并且所述座椅(40)兼用作所述收纳箱(50)的盖,
在所述收纳箱(50)中配置有将该收纳箱(50)的内部上下划分开的内盖(49)。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件开口部(412)以所对应的所述钩部(442)的宽度以上的宽度开口。
CN2012100211643A 2011-02-01 2012-01-18 跨骑型车辆 Pending CN1026271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9846 2011-02-01
JP2011019846A JP5687507B2 (ja) 2011-02-01 2011-02-0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7129A true CN102627129A (zh) 2012-08-08

Family

ID=46585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11643A Pending CN102627129A (zh) 2011-02-01 2012-01-18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87507B2 (zh)
CN (1) CN10262712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4558A (zh) * 2016-05-31 2017-12-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池盒及具有该电池盒的跨坐型车辆
CN110799413A (zh) * 2017-06-30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CN111201182A (zh) * 2017-11-13 2020-05-26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长条座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1896B2 (ja) * 2012-08-28 2017-06-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配索構造
JP6793348B2 (ja) * 2015-10-19 2020-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バスケットおよび自転車
JP2018075971A (ja) * 2016-11-09 2018-05-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2879U (ja) * 1981-11-12 1983-05-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コ−ド係止装置
US4457524A (en) * 1980-04-18 1984-07-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seat
JPH0376787U (zh) * 1989-11-28 1991-07-31
JPH04243677A (ja) * 1991-01-23 1992-08-31 Tokyo R & D:Kk 電動二輪車
JPH05116659A (ja) * 1991-10-24 1993-05-14 Suzuki Motor Corp 二輪車のシート
CN201258043Y (zh) * 2008-09-05 2009-06-17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紧固收纳功能的机车座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79Y2 (ja) * 1988-09-20 1995-01-25 東京シート株式会社 二・三輪車用シート
JPH0326684U (zh) * 1989-07-25 1991-03-18
JP2003149457A (ja) * 2001-11-12 2003-05-21 Yazaki Corp 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コードの余長収納治具、及び情報コンセン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57524A (en) * 1980-04-18 1984-07-0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seat
JPS5872879U (ja) * 1981-11-12 1983-05-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コ−ド係止装置
JPH0376787U (zh) * 1989-11-28 1991-07-31
JPH04243677A (ja) * 1991-01-23 1992-08-31 Tokyo R & D:Kk 電動二輪車
JPH05116659A (ja) * 1991-10-24 1993-05-14 Suzuki Motor Corp 二輪車のシート
CN201258043Y (zh) * 2008-09-05 2009-06-17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紧固收纳功能的机车座垫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4558A (zh) * 2016-05-31 2017-12-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池盒及具有该电池盒的跨坐型车辆
CN107444558B (zh) * 2016-05-31 2019-10-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池盒及具有该电池盒的跨坐型车辆
CN110799413A (zh) * 2017-06-30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CN110799413B (zh) * 2017-06-30 2021-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
CN111201182A (zh) * 2017-11-13 2020-05-26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长条座椅装置
US11225298B2 (en) 2017-11-13 2022-01-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eat bench arrangement for a motorcycle
CN111201182B (zh) * 2017-11-13 2022-04-12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长条座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58262A (ja) 2012-08-23
JP5687507B2 (ja)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7129A (zh) 跨骑型车辆
CN10246388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02627133B (zh) 两轮电动车
US8833495B2 (en) Saddle-ride type electric vehicle
JP3683307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JP5595228B2 (ja) 電動車両
US9070925B2 (en) Battery charger and battery charger attaching structure
EP2295316B1 (en) Motorcycle
CN102649452B (zh)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JPWO2013061370A1 (ja) 電動車両及び該電動車両の駆動方法
JP2012101702A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CN102649393B (zh) 跨骑型车辆用电源连接部收纳构造
CN102642477B (zh) 电动车辆
JP5492742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冷却ダクト配索構造
CN102164813B (zh) 车辆用前盖的紧固结构
JP5658538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2101567A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218477586U (zh) 一种从五通部位拆装电池的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19029648U (zh) 一种电池固定装置
CN211442614U (zh) 一种新型电动摩托车
JP5576536B2 (ja) 充電器
CN218967077U (zh) 一种翻起式鞍座及应用其的电动车、摩托车
CN218477585U (zh) 一种具有水壶电池的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17348053U (zh) 车辆
CN211166392U (zh) 一种纯电动皮卡整车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