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0141B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0141B
CN102570141B CN201110243929.3A CN201110243929A CN102570141B CN 102570141 B CN102570141 B CN 102570141B CN 201110243929 A CN201110243929 A CN 201110243929A CN 102570141 B CN102570141 B CN 1025701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lding part
connector
mould
covering
covering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39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0141A (zh
Inventor
大西辉幸
矶部晋一
椎野高太郎
高桥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0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01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1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 Y10T29/4922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with molding of insul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该连接器不仅维持防水性,而且具有更简单的结构。所述连接器具有模制部件(30)和密封部件(32),所述模制部件(30)成型为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从一端侧的x轴正方向侧突出,包覆线(10a~10e)的包覆区域(A)从另一端侧的x轴负方向侧突出;所述密封部件(32)将模制部件(30)的另一端侧的x轴负方向侧和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的外周之间密封。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自以前开始,已知用于电连接多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器(端子结构)。例如,如下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就具有朝外部开口的信号连接器,在该信号连接器上连接有与车辆进行电信号的传送和接收的信号线。通常,该信号线由导线被具有防水性的绝缘体包覆的包覆线构成。为了进行电连接,在包覆线上应存在必须使内部的导线露出的露出部,但是,如果来自外部的水分浸入该露出部,该水分就成为腐蚀的原因。于是,采用了水分不浸入到露出部的各种防水构造,但是,正在寻求以更加简单的结构得到充分的密封性的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61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多根包覆线;露出部,设置在多根所述包覆线中的各包覆线的一端侧,在该露出部所述导线或者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从所述绝缘体露出;模制部件,是将多根所述包覆线收纳在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所述树脂部件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将多根所述包覆线的所述露出部和由所述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并且从所述树脂部件的一端侧使所述露出部突出,从另一端侧使所述包覆区域突出,并且至少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来固定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收纳部件,具有连接部和环状的壁部,环状的所述壁部设置在所述模制部件上,并且通过与所述模制部件不同的工序形成为,比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更向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突出且包围所述包覆区域的外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壁部的所述露出部侧,液密地连接所述壁部和所述模制部件之间;粘合剂,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内,至少在填充所述收纳部件时具备流动性,该粘合剂从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侧一直填充到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以便与多根所述包覆线的各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通过模制部件能够固定多根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采用与模制部件不同的工序来制造收纳部件,能够使模制部件的模成型变得容易。而且,通过将与包覆线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填充收纳部,能够抑制水分从包覆线外周浸入。而且,通过设置收纳部件,由于在填充粘合剂时具备流动性的粘合剂被保持在收纳部件内,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粘合剂的填充作业。
第二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模制部件使用不与所述绝缘体粘合的材料形成。
根据第二方面发明,由于形成模制部件的树脂材料是不与绝缘体粘合的材料,因此也不与对模制部件进行模成型时的模具粘合,能够提高起模性。而且,由于模制部件和绝缘体不粘合,因此需要确保模制部件和绝缘体之间间隙的防水性,但是,由于该间隙被粘合剂覆盖,因此能够确保所希望的防水性。
第三方面发明的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内插入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所述模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从所述收纳部件突出。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收纳部件的结构与模制部件不同,是具有环状的壁部的复杂的结构,模具的起模方向也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通过设为模具的密封部不与绝缘体干涉的结构,能够提高收纳部件的模成型性。
第四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在整个周向上自所述模制部件的外周面离开。
根据第四方面发明,由于能够沿着模制部件的轴向拔出收纳部件的模具,因此能够将模制部件和模具的密封面确保到模制部件的突出量程度,使得模成型时的密封性好。
第五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在周向的规定范围内自所述模制部件的外周面离开,并且在所述周向的除规定范围以外的部分与所述模制部件邻接。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由于在壁部和模制部件邻接的部分中不向壁部和模制部件之间填充粘合剂,因此能够消减粘合剂的使用量。
第六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模制部件具有孔,所述孔在将销插入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以限制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模成型形成。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在对模制部件进行模成型时,通过使用销来限制多根包覆线之间的位置,能够提高多根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第七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内插入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所述模制部件在被所述收纳部件包围的部分具有突起部。
根据第七方面发明,通过在嵌件成型时使突起部熔化,能够提高模制部件和收纳部件的接合性。
第八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突起部设置为与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模具的熔融材料注入口邻接。
根据第八方面发明,通过将突起部与熔融材料注入口邻接而设置,突起部通过与更高温的熔融材料接触而更加容易熔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制部件和收纳部件的接合性。
第九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件还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侧的端面上,当所述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抵接;所述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内插入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模具的分型面相对所述抵接面配置在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
根据第九方面发明,由于模具的分型面不与抵接面干涉,因此能够提高抵接面的与第一电子设备的接合性(或密封性)。
第十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件还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侧的端面上,当所述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卡合。
根据第十方面发明,通过使收纳部件的卡合部与第一电子设备卡合,提高了收纳部件和第一电子设备的相对位置精度。因此,提高了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器对方部件和连接器的露出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的电连接性。
第十一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件还具有抵接面和密封槽,所述抵接面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侧的端面上,当所述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抵接,所述密封槽是设置在所述抵接面上的环状的槽,在所述密封槽中插入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抵接面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槽配置为在与所述包覆线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壁部重叠。
根据第十一方面发明,虽然收纳部件的设有密封槽的部分的壁厚变薄,但是,通过将密封槽和壁部重叠而配置,能够对壁部弥补密封槽部分的强度下降。
第十二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收纳部件形成为倾斜状,以使所述壁部的内周面从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起越向所述一端侧越接近所述模制部件。
根据第十二方面发明,通过将收纳粘合剂的部分的底侧设为圆锥形状,既能够维持与包覆线的粘合区域,又能够消减粘合剂的使用量。
第十三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粘合剂具有圆角部,通过所述粘合剂的表面张力,所述圆角部比所述粘合剂的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的端面更向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上升,覆盖所述包覆线的外周。
根据第十三方面发明,通过圆角部,能够缓和在粘合剂与包覆线的边界部分的应力集中。而且,能够将粘合剂和包覆线之间的密封长度(包覆线长度方向的密封长度)确保为更长。
第十四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所述圆角部形成为所述圆角部的外径从所述包覆线的一端侧起越向另一端侧方向越减小,并且所述圆角部在所述包覆线一端侧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包覆线长度方向的长度。
根据第十四方面发明,通过将圆角部设为所谓的扁平形状,提高了克服包覆线的挠曲的圆角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圆角部的龟裂。
第十五方面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多根包覆线;露出部,设置在多根所述包覆线中的各包覆线的一端侧,在该露出部所述导线或者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从所述绝缘体露出;模制部件,是将多根所述包覆线收纳在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所述树脂部件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将多根所述包覆线的所述露出部和由所述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并且从所述树脂部件的一端侧使所述露出部突出,从另一端侧使所述包覆区域突出,并且至少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来固定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密封部件,是设置成与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侧紧密贴合,并且与多根所述包覆线的各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在设置成比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更向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突出且包围所述包覆区域的外周的模具被设置于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填充该模具,所述粘合剂至少在填充所述模具时具备流动性,在所述粘合剂凝固后,通过除去所述模具来形成所述密封部件。
根据第十五方面发明,通过模制部件能够固定多根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将密封部件的模具的结构设为与模制部件不同,能够使模制部件的模成型变得容易。而且,通过将与包覆线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即密封部件,能够抑制水分从包覆线外周浸入。而且,当填充密封部件即粘合剂时,由于使用模具来填充具备流动性的粘合剂,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粘合剂的填充作业。
第十六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五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形成所述密封部件的模具形成为,该模具的分型面相对所述包覆线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将所述包覆线夹入。
根据第十六方面发明,由于模具的起模方向成为包覆线的径向,因此与沿着包覆线的长度方向进行起模时相比,能够抑制模具和包覆线之间的滑动,从而能够抑制模具造成包覆线损坏。
第十七方面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连接器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工序,是使用第一模具在具有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包覆区域和设置在一端侧且所述导线或者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从所述绝缘体露出的露出部的多根包覆线上形成第一模制部件的工序,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将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材料即第一树脂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模具,在所述第一树脂材料凝固后使所述第一模具起模的工序,所述第一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来固定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模制部件形成为将所述包覆线的所述露出部和所述包覆区域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从所述模制部件的一端侧使所述露出部突出,从另一端侧使所述包覆区域突出;
第二工序,是使用第二模具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第二模制部件进行模成型,所述第二工序包括在将所述第一模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模具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模制部件的材料即第二树脂材料填充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二树脂材料凝固后使所述第二模具起模的工序,所述第二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来保持所述第一模制部件,所述第二模制部件具有由连接部和环状的壁部构成的收纳部,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所述包覆区域突出的一侧的端部更向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突出且包围所述包覆区域的外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壁部的所述露出部侧,液密地连接所述壁部和所述第一模制部件之间;
第三工序,是向所述收纳部填充粘合剂的工序,所述粘合剂至少在填充所述收纳部时具备流动性,所述粘合剂从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所述包覆区域突出的一侧一直填充到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以便与多根所述包覆线的各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根据第十七方面发明,通过第一模制部件能够固定多根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采用与第一模制部件不同的工序来制造收纳部件,第一模制部件的模成型变得容易。而且,通过将与包覆线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填充收纳部,能够抑制水分从包覆线外周浸入。而且,通过设置收纳部件,能够将填充粘合剂时具备流动性的粘合剂保持在收纳部件内,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粘合剂的填充作业。
第十八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制部件形成为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的端部比所述第二模制部件的连接部更向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突出。
根据第十八方面发明,由于针对第二模具的嵌入零件的密封部不是成为包覆线而是成为第一模制部件,因此第二模具的嵌件成型变得容易。而且,通过第二模具,能够降低损坏包覆线的可能性。
第十九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多根所述包覆线上分别连接所述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分别与多根所述包覆线连接的多个导电部件通过连接所述导电部件彼此的连接部连接成一体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模制部件。
根据第十九方面发明,由于在导电部件彼此通过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形成第一模制部件,因此容易提高导电部件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第二十方面发明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序之后的工序中,所述连接部被切断以使多个所述导电部件彼此绝缘。
根据第二十方面发明,由于在结束第一工序的时点第一模制部件成为固态,因此导电部件的位置被第一模制部件固定。此后,通过切断连接部,能够较高地维持导电部件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因此,根据本发明,连接器能够具有更加简单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2是信号线L21的俯视图,表示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
图3表示从与转向轴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δ)看到的扭矩传感器壳体2和连接器1之间的连接部位。
图4表示从转向轴的轴向看到的扭矩传感器TS和连接器1的连接部位。
图5表示用与转向轴的轴向平行的平面剖切的连接器1的连接部位的局部剖面。
图6是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图(图7的I-I向视剖面)。
图7是从信号线L21侧看到的连接器1的主视图。
图8是第一模制部件30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第一模具4的主视图(设置夹具5之前)。
图10是第一模具4的主视图(设置夹具5之后)。
图11表示设有第一模制部件30的第二模具6的局部剖面。
图12是设有第一模制部件30的第二模具6的主视图(图11的II-II向视剖面)。
图13表示第二模具6的分型面α。
图14是从信号线L21侧看到的连接器1的主视图(其他实施例)。
图15是从信号线L21侧看到的连接器1的主视图(实施例2)。
图16是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图(实施例3)。
图17是连接器1的包覆线附近的局部剖面图(实施例4)。
图18是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图(实施例5)。
图19是从信号线L21侧看到的连接器1的主视图,表示密封部件32的模具的分型面γ(实施例5)。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10a~10e  包覆线
11a~11e导电部件
30第一模制部件
31第二模制部件(收纳部件)
310壁部
311连接部
32粘合剂
A包覆部(包覆区域)
B  露出部
TS扭矩传感器(电子设备)
ECU控制单元(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现本发明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构成]
实施例1的连接器1设置在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下,称为“装置PS”)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也可以适用在除电动助力转向装置PS以外的装置、搭载在除汽车以外的装置上。图1是设有连接器1的装置PS的系统构成图。装置PS具有作为促动器的齿轮单元GU(助力转向齿轮总成)以及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单元ECU。连接器1设置在齿轮单元GU上,将齿轮单元GU的外部和内部进行电连接。
齿轮单元GU具有作为电动机的电机M、作为减速机构的蜗轮WG和作为操纵扭矩检测装置的扭矩传感器TS。电机M的驱动力经由蜗轮WG传递到蜗杆R,对转向轮赋予操纵辅助力。在电机M的输出轴上,设有检测该电机的旋转位置的作为电机旋转位置检测装置的分解器。扭矩传感器TS将输入到方向盘的驾驶员的操纵扭矩作为转向轴SS的扭矩进行检测。在转向轴SS上安装有大致长方体的扭矩传感器壳体2,作为第一电子设备的扭矩传感器TS收纳在扭矩传感器壳体2内。在作为第二电子设备的控制单元ECU上设有多个连接器(的凸部)C1~C4,通过将电缆L1~L4(的连接器的凹部)分别与这些连接器C1~C4连接,将多个设备和控制单元ECU进行电连接。
连接器C1为电源连接器,经由电力线L1与电源BAT连接。控制单元ECU接收从电源BAT经由电力线L1供给的电力。连接器C2为信号连接器,经由CAN通信线与车室内的设备连接,并且经由信号线L2与扭矩传感器TS连接。CAN通信线被设置为能够双向通信,将来自车室内的信号(例如,点火钥匙的通断信号)传递到控制单元ECU,并且将来自控制单元ECU的信号传递到车室内。信号线L2将由扭矩传感器TS检测到的扭矩信号传递到控制单元ECU。信号线L2具有信号线L21和信号线L22,两者通过连接器C5连接。连接器C3为电源连接器,经由电力线L3与电机M连接。电力线L3从控制单元ECU向电机M供给驱动电力。连接器C4为信号连接器,经由信号线L4与分解器连接。信号线L4将由分解器检测到的电机旋转位置信号传递到ECU。连接器C1~C5具有两个插头(凹部及凸部)彼此嵌合而连接的现有结构。控制单元ECU基于所输入的操纵扭矩等信号,对目标操纵辅助力进行运算,并且基于该目标操纵辅助力及所输入的电机旋转位置等信号,向电机M输出驱动信号,控制电机M。
图2是信号线L21的俯视图,表示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在信号线L21的与控制单元ECU(信号线L22)连接的一侧端部设有连接器C5(的凹部),在信号线L21的与扭矩传感器TS连接的一侧端部设有连接器1。如图2所示,连接器1被设为比(在信号线L21的长度方向上)连接器C5薄,信号线L21延伸的方向上的连接器1的尺寸比连接器C5的尺寸小。信号线L21是在其内部具有多根(本实施例1中为五根)包覆线10a、10b、10c、10d、10e的线束。需要说明的是,包覆线10的数量不限于五根,可以是任意的根数。各包覆线10是使用绝缘体将导线包覆而形成的电线。作为包覆导线的绝缘体的材料,使用聚乙烯类材料,具体而言,使用添加有阻燃剂的阻燃聚乙烯。这些包覆线10a~10e通过绝缘体的管子TB集中为一个,由此构成信号线L21。连接器1侧的信号线L21的端部未被管子TB包覆,而各包覆线10a~10e分支成可相互离开。
各包覆线10a~10e的前端侧成为导线未被绝缘体包覆的区域(非包覆区域)即露出部B(参照图6)。如后所述,在包覆线10的露出部B连接有未被绝缘体包覆的导电部件(端子)11a、11b、11c、11d、11e,导电部件11a~11e隔着连接器1向信号线L21主体(管子TB)的相反侧突出。即,露出部B是从包覆线10的绝缘体露出导线的部分或者从绝缘体露出导电部件11的部分。另一方面,包覆线10的前端侧的除露出部B以外的区域是导线被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包覆部)A。在连接器1(后述的模制部件3)的露出部B侧形成有抵接面31c和作为卡合部的销31a、31b。抵接面31c形成为大致平面状。销31a、31b在抵接面31c内设有多个(本实施例1中为两个),朝向露出部B侧突出,是形成为尖细的定位销。
图3及图4表示扭矩传感器壳体2(扭矩传感器TS)和连接器1之间的连接部位,图3是从相对转向轴SS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δ)看到的连接部位的视图。图4是从转向轴SS的轴向看到的所述连接部位的俯视图,表示由相对转向轴SS的轴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扭矩传感器壳体2的局部剖面及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扭矩传感器壳体2(以下,简称为“壳体2”)由铝类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具有收纳转向轴SS(扭力杆)的大致圆筒状的轴收纳部20以及收纳基板200的大致长方体的基板收纳部21。在基板200上设有对扭矩传感器TS的阻抗进行控制的电路。在轴收纳部20和基板收纳部21的连接部位形成有连接器设置部22,该连接器设置部22形成为沿转向轴SS的径向延伸的平面状。
在连接器设置部22形成有将壳体2的内外连通并使连接器1(的作为电线收纳部的第一模制部件30)贯通而设置的贯通孔220。另外,在连接器设置部22形成有用于使连接器1的销31a、31b嵌合的卡合孔(凹部)以及使用于在壳体2上接合连接器1的螺栓b螺纹接合的螺栓孔。在连接器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面上,一个槽318设在抵接面31c内。槽318设为围绕贯通孔220的环状,在槽318的内部插入并设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O型环S。即,槽318为密封槽。
连接器1的抵接面31c设置为在将连接器1与壳体2连接时能够与连接器设置部22抵接(面彼此接触)。连接器1的销31a、31b与连接器设置部22的卡合孔嵌合,由此连接器1与连接器设置部22(壳体2)卡合。另外,连接器1通过多个(本实施例1中为两个)螺栓b连接并固定在连接器设置部22(壳体2)上。如图4所示,在将连接器1设置于壳体2的状态下,在壳体2内从连接器1的电线收纳部(第一模制部件30)突出有多个露出部B。这些露出部B在中途弯曲,作为连接端子分别与收纳于基板收纳部21的基板20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从抵接面31c突出的第一模制部件30的尺寸既可以大于壳体2(连接器设置部22)的厚度,也可以小于壳体2(连接器设置部22)的厚度。
图5表示用与转向轴SS的轴向平行的平面剖切的连接器1的连接部位的局部剖面。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卡合部31a、31b及螺栓b的图示。下面,为了便于说明,设了直角坐标系。在信号线L21延伸的方向(包覆线10的长度方向)上设x轴,将相对于信号线L21的主体(包覆区域A)侧朝向前端(露出部B)侧的方向设为x轴正方向。在多根包覆线10a~10e并列的方向上设y轴,将相对于包覆线10e朝向包覆线10a侧的方向设为y轴正方向。在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上设z轴,将图5的纸面下方设为z轴正方向。图6与图5相同,是连接器1的局部剖面图(大致相当于图7的I-I向视剖面),用虚线表示连接器1(第一模制部件30)内部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螺栓贯通孔319的图示。图7是从x轴负方向侧看到的连接器1的主视图。
连接器1具有电线部(包覆线10a~10e及露出部B)和作为收纳并保持电线部的保持部的模制部件3。模制部件3是将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的一部分)及露出部B(的一部分)收纳在其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具有第一模制部件30和第二模制部件31。第一模制部件30是将各包覆线10的露出部B和包覆部A的边界部收纳在其内部的电线收纳部,由不与绝缘体粘合的第一树脂材料形成。作为第一树脂材料,使用具有优异的成型性、耐热性、电特性(绝缘性)及机械特性(刚性)的聚酯类树脂,优选使用PBT(聚对苯二酸丁二酯)树脂。
从z轴方向看第一模制部件30为大致正方形,形成为其z轴向尺寸比x轴方向尺寸及y轴方向尺寸都小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包覆线10a~10e被收纳并设置在第一模制部件30内部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在y轴方向上彼此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并且分别沿x轴方向延伸。在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上,作为与包覆线10a~10e分体的露出部B,分别连接有导电部件11。设有多个(与包覆线10相同的五根)导电部件11a~11e。
各导电部件11在其整个区域未被绝缘体包覆,具有线状的主体部110以及设置于主体部110的x轴负方向端且沿y轴方向的宽度比主体部110宽的基端部111。基端部111设为x轴方向尺寸比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长,并且x轴方向尺寸比第一模制部件30短。从z轴方向看,基端部111和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重叠(包覆线10的露出部B收纳在基端部111内)并彼此接触,在该状态下两者固定在第一模制部件30内。第一模制部件30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各导电部件11的露出部B(作为露出部B的主体部110)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突出,各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从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换言之,包覆线10的露出部B通过将导电部件11连接而延长,该延长的露出部B设置为向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正方向侧突出。
第二模制部件31由第二树脂材料制作而成,与第一模制部件30设置为一体,保持第一模制部件30。作为第二树脂材料,与第一树脂材料相同,使用PBT树脂,但是优选使用具有适合于实现后述的第二树脂材料的作用功能以及适合于提高成型性等特性的树脂。第二模制部件31具有壁部310和连接部311。壁部310是形成为环状的筒状部分,在第二模制部件31的x轴负方向侧包围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的外周。从x轴负方向侧看时,壁部310以将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包围的方式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四边柱状。壁部310的z轴方向侧部分的壁厚设为比y轴方向侧部分的壁厚厚。壁部310形成为在其整个周向上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离开。如图6所示,壁部310形成为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突出的一侧)的端面300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
连接部311设置在壁部310的x轴正方向侧(相对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而言是设有露出部B的一侧),是将壁部310和第一模制部件30之间液密地连接的部分。连接部311具有连接主体部312和连接凸缘部313。从x轴方向看时,连接主体部312具有与壁部310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在连接主体部312的内周侧,沿x轴方向贯通而形成有第一模制部件30嵌合的嵌合孔314。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主体部312)形成为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面300比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面315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换言之,第二模制部件31形成为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从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主体部312)突出。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主体部312和壁部310)构成收纳粘合剂32的收纳部。具体而言,由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面315、壁部310的内周面和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形成作为收纳粘合剂32的槽的凹部316。
连接凸缘部313在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分别设置于连接主体部312的y轴正方向侧及y轴负方向侧。如图7所示,从x轴方向看时,y轴正方向侧及y轴负方向侧的各侧的连接凸缘部313为大致半圆形状,并且形成有螺栓贯通孔319,在x轴正方向侧的面上分别突出地设有销31a、31b。销31a相对螺栓贯通孔319设置在z轴正方向侧,销31b相对螺栓贯通孔319设置在z轴负方向侧。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正方向侧的面及连接凸缘部313的x轴正方向侧的面彼此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形成抵接面31c。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在同一平面上。
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方向尺寸设为比连接凸缘部313的x轴方向尺寸大(厚壁),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负方向侧的面315相对连接凸缘部313的x轴负方向侧的面317设置在x轴负方向侧。另外,在连接部311的x轴正方向侧的面(抵接面31c)上,在比销31a、31b位于内周侧且在嵌合孔314的外周侧,密封槽318沿x轴方向形成到规定深度。密封槽318配置为在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壁部310延伸)z轴方向上,(从x轴方向看时)与壁部310重叠(参照图6)。同样,从x轴方向看时,密封槽318配置为在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壁部310延伸)y轴方向上,与壁部310重叠。
粘合剂32是设置在第二模制部件31内的密封部件,填充凹部316内,使用软质树脂,具体使用软质硅树脂。粘合剂32在第二模制部件31的壁部310的内周侧,从连接主体部312的x轴负方向侧(的面315)及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的面300)填充到包覆线10a~10e(包覆部A)的x轴负方向侧的规定位置。粘合剂32设置为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面300)紧密贴合,并且,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制造方法]
连接器1至少通过第一工序至第三工序来制造。图8是在第一工序中通过模成型形成的第一模制部件30的局部剖面图,表示用相对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面。图9及图10是从x轴方向看到的第一模具4的主视图,一并表示第一工序中使用的夹具。图11是表示用相对z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在第二工序中为了通过模成型形成第二模制部件31而设有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的第二模具6的局部剖面。图12是从x轴正方向侧看到的第二模具6的x轴负方向侧部分62的主视图(大致相当于图11的II-II向视剖面)。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省略了相当于销31a、31b及螺栓贯通孔319等的模具的部分的图示。
第一工序是针对包覆线10a~10e(及导电部件11a~11e)使用第一模具4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的工序(一次模制成型),该第一工序包括第一模具4内填充第一模制部件30的材料即第一树脂材料,并且在第一树脂材料凝固后使第一模具4起模的工序。第一树脂材料至少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通过维持该固态,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由此将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8所示,在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以下,标记为“10B”)分别连接导电部件11a~11e。在第一工序中,邻接的导电部件11a~11e彼此(在各自的主体部110的x轴正方向侧)通过连接部11B连接而处于一体的状态(以下,称为“导电部件11A”)。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分别与该导电部件11A的各导电部件11a~11e的基端部111相互重叠,以包含该相互重叠(基端部111和露出部10B彼此接触)的部位的方式,将包覆线10a~10e和导电部件11A设置在第一模具4内。此时,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彼此之间分别一根一根地插入夹具5的销5a~5d。夹具5是在其根部的把持部50上一体地设有多个(实施例1中为四根)销5a~5d的限位用夹具。如图10所示,销5a~5d从第一模具4的(z轴正方向侧)上面沿z轴方向插入,分别夹在导电部件11A的各导电部件11a~11e(的基端部111)彼此之间,换言之,夹在邻接的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之间。由此,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由各销5a~5d来限制。
在该状态下,向第一模具4注入第一树脂材料,将第一模制部件30模成型。其后,拔出夹具5(销5a~5d)。因此,如图8所示,模成型后的第一模制部件30具有通过拔出销5a~5d而形成的多个(四个)孔30a~30d。这样,在第一工序中,在与包覆线10a~10e分别连接的导电部件11a~11e通过连接部11B彼此连接成一体的状态下,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在第一工序之后的工序中,为了使导电部件(连接端子)11a~11e彼此绝缘,连接部11B被切断而去除。另外,如图8所示,第一模制部件30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在被第二模制部件31包围的部分(x轴方向的规定位置。参照图11)具有作为突起部的肋部301。
第二工序是针对第一模制部件30使用第二模具6形成第二模制部件31的工序(二次模成型),包含如下工序:在第二模具6内设置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下,在第二模具6内填充第二模制部件31的材料即第二树脂材料,在第二树脂材料凝固后,将第二模具6起模。第二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形成第二模制部件31,保持第一模制部件3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第二模具6同时形成销31a、31b、螺栓贯通孔319及密封槽318,也可以在第二工序之后形成。如图11所示,第二模制部件31通过在第二模具6内插入第一模制部件30(及包覆线10a~10e和导电部件11a~11e)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
如图12所示,在第二模具6的z轴正方向侧,两个将模具的内外连通的浇口60分别设在y轴正方向侧及y轴负方向侧。浇口60是用于将熔融后的高温的第二树脂材料注入模具内的注入口。在将第一模制部件30设置于第二模具6内的状态下,肋部301设置为与浇口60邻接。具体而言,肋部301设置为使其位于各浇口60的(z轴负方向侧的)延长线上,各浇口60的x轴方向位置及y轴方向位置分别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肋部301的x轴方向位置及y轴方向位置大致重叠。
第二模具6具有x轴正方向侧部分61和x轴负方向侧部分62,在第二模制部件31成型后,如图13的箭头所示,第二模具6以分型面α为界分割为两部分61、62。分型面α相对第二模制部件31的抵接面31c设置在x轴负方向侧。换言之,第二模制部件31形成为第二模具6的分型面α相对抵接面31c配置在x轴负方向侧。具体而言,分型面α设置在连接凸缘部313的x轴方向大致中间位置。x轴负方向侧部分62从x轴正方向侧部分61分离之后,以图12所示的分型面β为界,分割为y轴正方向侧部分62a和y轴负方向侧部分62b。
第三工序是向成型后的第二模制部件31(的凹部316)填充粘合剂32的工序。粘合剂32至少填充第二模制部件31(凹部316)时具备流动性,将粘合剂32自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端面300)一直填充到x轴负方向侧以便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实施例1的作用]
接着,对连接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目前,已知有用于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的连接部即连接器(端子结构)。在连接器上连接有将多个设备彼此连接的电缆。通常,这样的电缆由具备防水性的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包覆线构成,为了进行电连接,连接器存在包覆线(电缆)内部的导线露出的露出部(连接端子)。另外,由于来自外部的水分浸入该露出部成为腐蚀等的原因,因此,目前在连接器中采用像水分不浸入到露出部那样的各种防水构造。另一方面,从简化连接器这种观点出发,优选抑制因设置防水构造而造成的连接器的大型化。即,优选既维持导线的防水性(密封性),又进一步简化连接器的结构。例如,目前已知有一体地安装在机电一体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铝制壳体上的树脂制连接器,该连接器朝所述壳体的外部开口,在该开口部上连接电缆(具体为与车辆进行传送和接收电信号的信号线及电源供给线)。但是,该连接器由于是设有防水构造的两个插头零件(凹部及凸部)彼此嵌合的现有构造的连接器,因此小型化较困难,另外,为了避免与其他车辆零件发生干涉而提高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布局性也有限。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端子结构)1中,设有将包覆线10a~10e收纳于内部并保持的防水部件,即将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10B)和包覆部A的边界部收纳于内部的第一模制部件30。换言之,第一模制部件30形成为(分别与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连接在一起的导电部件11a~11e的)露出部B从其一端侧突出,且包覆部A从另一端侧突出。因此,在连接器1(第一模制部件30)中,如果将露出部B突出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配置于电子设备(壳体2)的内部,且将包覆部A突出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配置于电子设备(壳体2)的外部,则能够抑制水分从外部浸入露出部B。这样的连接器1结构相当于省略了“两个插头(凹部及凸部)彼此连接,且在这两个插头之间(插头的双方或任一方)设有防水用密封结构的现有连接器结构”中的一个插头的结构,由于结构进一步简化至不需要设置上述其中一个插头的程度。因此,能够得到导线的密封性(防水性),且能够进一步简化连接器的结构,通过将连接器1小型化,也能够提高设有连接器1的装置PS(齿轮单元GU)在车辆中的布局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1中,将控制单元ECU和齿轮单元GU设为分体,并使用信号线L2等将两者连接在一起,但也可以将两者设为一体的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在将控制单元ECU和扭矩传感器TS等直接电连接,并且将控制单元ECU和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上。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内部收纳包覆部A(与露出部B的边界部)。该情况下,如果将露出部B和包覆部A的边界部收纳于粘合剂32的内部,则能够对露出部B进行防水而得到上述效果。
在此,第一模制部件30为树脂部件。这样,通过将具有优异的包覆线10a~10e的防水性及保持性的树脂材料作为第一模制部件30使用,能够提高上述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能够充分地确保包覆线10的防水性及保持性的原材料,则不局限于树脂。另外,由于将第一模制部件30作为树脂部件进行模成型,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加工。另外,第一模制部件30至少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由此固定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在模成型后,无需设置特别的限位装置,就能够实现包覆线10a~10e彼此及导电部件11a~11e彼此的相对定位。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连接器1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只要能够将相对位置限制在包覆线10a~10e(导电部件11a~11e)的露出部彼此不接触的程度,则第一模制部件30也可以不在模成型后成为完全的固态。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设置接触抑制用的限位装置。
本实施例1的第一模制部件30具有通过在多根包覆线10a~10e(露出部10B)彼此之间插入销5a~5d而限制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而形成的孔30a~30d。即,作为仅在对第一模制部件30进行模成型期间限制包覆线10a~10e彼此的位置的装置,使用了销5a~5d。因此,在对第一模制部件30进行模成型时,能够提高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彼此的接触。需要说明的是,也考虑以在由销5a~5d形成的孔30a~30d内露出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及导电部件11a~11e的方式进行模成型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例1中,由于以包围第一模制部件30外周的方式将第二模制部件31成型而堵塞孔30a~30d的开口,因此能够抑制防水性下降。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各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10B之间插入了销5a~5d,但也可以在包覆线10a~10e的用绝缘体包覆的部分(包覆部)之间插入销5a~5d,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孔30a~30d和露出部10B连通的事态,并且也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露出部10B彼此接触。
在第一工序中,在导电部件11a~11e通过连接部11B彼此连接成一体的状态下,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因此,容易提高导电部件11a~11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在设置连接器1时,提高了向壳体2内部突出的连接器1的端子(导电部件11a~11e)和成为该端子(导电部件11a~11e)的连接对方的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的部件(基板20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电连接性。在第一工序之后的工序中,连接部11B被切断以使导电部件11a~11e彼此绝缘。即,在结束第一工序的时点,第一模制部件30成为固态,各导电部件11a~11e的位置通过第一模制部件30来固定。在该状态下,通过切断连接部11B,能够较高地维持导电部件11a~11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作为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的树脂材料,采用不与绝缘体粘合的材料。因此,在对第一模制部件30进行模成型时,第一模制部件30和第一模具4的粘合得到抑制,因此,自第一模具4使制品(第一模制部件30)脱离的起模性好。因此,能够提高加工性。但是,在这样使用不与绝缘体粘合材料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的情况下,第一模制部件30和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之间的粘合也得到抑制。因此,在从信号线L21侧作用有使包覆线10a~10e弯曲或将其拉伸的力的情况下,以及在暴露于苛刻的温度条件的情况等下,在第一模制部件30和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间隙。因此,有必要将该间隙密封而确保防水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1中,使用作为密封部件的粘合剂32覆盖了该间隙。即,在第一模制部件30中设有将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突出的一侧(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上述间隙开口的端面300)和包覆线10a~10e(包覆部A)的绝缘体外周之间密封的粘合剂32。粘合剂32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面300)一直填充到包覆线10a~10e的x轴负方向侧(绝缘体),以便与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的各自的外周粘合。因此,能够抑制水分从包覆线10a~10e(绝缘体)的外周(上述间隙)浸入露出部B,能够提高防水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模制部件30的材料只要是某种程度(能够确保起模性的程度)地不与第一模具4粘合的材料即可,不必是严密地不与绝缘体粘合的材料。换言之,也可以具有一定的粘合性,如果能够担保第一模制部件30和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之间的粘合性,则也可省略粘合剂32及用于保持该粘合剂32的结构(凹部316)。另外,粘合剂32不必填充凹部316的整个容积,只要是通过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面315)紧密贴合,且与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来抑制水分从包覆线10a~10e的各自的外周向第一模制部件30内(露出部B)浸入的粘合剂即可。另外,粘合剂32不需要设置在面300的整个范围内,而是可以仅设置在需要密封上述间隙的部分,例如,可以仅设置在各包覆线10a~10e的外周部分(面300中的上述间隙的开口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作为粘合剂32的材料,使用与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的粘合性高的硅树脂。具体而言,使用软质硅树脂,由粘合剂32形成的密封部件具有弹性。因此,例如,对要弯曲的力具有追随性,即使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绝缘体)弯曲,也会跟着弯曲。因此,即使在发生了力反作用于包覆线10a~10e而使其歪斜等的情况下,也难以在粘合剂32和包覆线10a~10e(绝缘体)之间产生间隙,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剂32的材料不局限于软质树脂,也可以为是硬质树脂,例如,可以使用硬质环氧树脂。在使用硬质树脂的情况下,与软质树脂同样,不仅能够担保与包覆线10a~10e的粘合性,而且粘合剂自身的强度优异,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具备能够克服因包覆线10a~10e歪斜等而引起的向粘合剂32施加的荷载的充分的强度,从而提高耐久性。在此,将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较如下:例如,软质硅树脂为63×10-6,硬质环氧树脂为177×10-6,填充粘合剂32而粘合的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的材料即PBT树脂的线膨胀系数为75×10-6,将包覆线10a~10e包覆的绝缘体材料即阻燃聚乙烯为180×10-6。即,与硬质环氧树脂相比,软质硅树脂的线膨胀系数更接近PBT树脂。因此,在本实施例1中,作为粘合剂32的材料使用软质硅树脂,这样能够抑制粘合剂32因温度变化而从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被剥离,从而能够抑制在粘合剂32和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凹部316)之间产生间隙,并能够提高防水性。另一方面,将各材料的强度(拉伸强度)比较如下:例如,软质硅树脂为0.2MPa,硬质环氧树脂为82.7MPa,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的材料即PBT树脂的拉伸强度为118MPa,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材料即阻燃聚乙烯为10MPa。即,软质硅树脂的拉伸强度比阻燃聚乙烯低,与此相对,硬质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比阻燃聚乙烯高。因此,作为粘合剂32的材料,如果使用硬质环氧树脂,则能够抑制因包覆线10a~10e的歪斜等而造成的向粘合剂32施加荷载而粘合剂32断裂,因此,能够抑制在粘合剂32的内部产生间隙(裂纹),能够提高耐久性及防水性。考虑如上所述的材料的特性,例如,从抑制温度变化造成的粘合剂32和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凹部316)之间产生间隙、荷载造成的粘合剂32内部的裂纹以及提高防水性及耐久性这种观点出发,作为粘合剂32的材料,优选线膨胀系数接近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值(例如,75×10-6左右),并且拉伸强度在包覆线10a~10e(绝缘体)的材料的拉伸强度以上的值(例如,10MPa以上)的材料。
在第一模制部件30上设有作为粘合剂32的收纳部件的第二模制部件31。即,第二模制部件31具备环状的壁部310,壁部310形成为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端(面300)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并且将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的外周包围。这样,由于壁部310配置成比面300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且位于包覆部A的外周侧,因此,如果将粘合剂32填充壁部310的内周侧(至少从面300一直到x轴负方向侧),则不仅能够堵塞第一模制部件30的端面300上的上述(第一模制部件30和包覆线10的绝缘体之间的)间隙的开口,并且能够密封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和上述开口部之间。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粘合剂32的配置作业,并且能够使用粘合剂32高效地密封上述间隙。另外,由于壁部310设为环状,因此,在填充粘合剂32时,能够将具备流动性的粘合剂32保持在壁部310的内周侧。因此,能够使粘合剂32的填充作业高效化。换言之,能够简化形成由粘合剂32构成的密封部件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也考虑了可能在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之间(嵌合孔314的内周和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之间)产生间隙,但在,在本实施例1中,壁部310设置为包围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因此,上述间隙通过将粘合剂32填充壁部310的内周侧(凹部316)而被密封,水穿过上述间隙浸入的情况得到抑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1中,壁部310设为四边柱状,从x轴方向看时,z轴方向侧部分的壁厚比y轴方向侧部分厚,但是,也可以如图14所示,从x轴方向看时,将壁部310设为在整个周向上壁厚大致均等的长圆状,该情况下,也可将连接主体部312的外周设为与壁部310同样的形状。
第二模制部件31具有连接部311,连接部311设置在壁部310的x轴正方向侧,液密地连接壁部310和第一模制部件30之间。因此,当连接器1(第一模制部件30)与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只要将连接部311设置在电子设备(壳体2)上即可,不需要将第一模制部件30直接设置在壳体2上。因此,不需要在第一模制部件30和壳体2(贯通孔220)之间设置特别的密封部件,仅需要考虑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部311)和壳体2之间的液密性的同时将两者连接即可,因此能够容易连接连接器1(提高连接性)。具体而言,第二模制部件31在其x轴正方向侧的端面上设有抵接面31c,当连接器1与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抵接面31c与壳体2(连接器设置部22)抵接。通过该抵接(面接触),能够担保连接器1和壳体2(连接器设置部22)之间的接合性(密封性),因此能够抑制水穿过贯通孔220而浸入壳体2内与包覆线10(导电部件11)的露出部B接触。在此,第二模制部件31形成为第二模具6的分型面α相对抵接面31c配置在x轴负方向侧。因此,分型面α不与抵接面31c干涉,能够将抵接面31c更可靠地按照第二模具6的形状(密封面)成型,因此能够提高抵接面31c中的与壳体2的接合性(密封性)。
第二模制部件31在其x轴正方向侧的端面31c上设有作为卡合部的销31a、31b,当连接器1与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销31a、31b与电子设备(壳体2的卡合孔)卡合。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及收纳在该第二模制部件31的第一模制部件30)和电子设备(壳体2)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因此,提高了向壳体2内部突出的连接器1的端子(导电部件11a~11e)和成为该端子(导电部件11a~11e)的对方的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的部件(基板200)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电连接性。换言之,能够提高在壳体2上设置基板200而将连接器11a~11e连接时的作业性。需要说明的是,销31a、31b的个数、形状及位置不作特别限定。在本实施例1中,作为卡合部设置了销31a、31b,但是,只要是通过嵌合能够实现定位的卡合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爪形状(卡扣)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壳体2侧设置突出部,且在连接器1侧设置与该突出部嵌合的凹部。另外,也可以不通过嵌合,而是通过在壳体2侧设置连接器位置的标记进行定位。
在第二模制部件31的抵接面31c上设有插入作为密封部件的O型环S的环状密封槽318,当连接器1与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设置在槽318的O型环S密封壳体2(连接器设置部22)和连接器1(抵接面31c)之间。即,也可以省略密封槽318及密封部件S,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抵接面31c和连接器设置部22的抵接(面接触),能够担保密封性,但是,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设置密封部件(O型环S),能够进一步提高抵接面31c中的连接器1和电子设备(壳体2)的接合性(密封性)。例如,即使抵接面31c在其整个范围内未都与壳体2抵接(面接触),只要O型环S与壳体2紧密贴合,也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密封槽设置在电子设备(壳体2)侧,也可以省略密封槽318。在本实施例1中,通过螺栓b将连接器1(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并固定在电子设备(壳体2的连接器设置部22)上。因此,通过螺栓b的轴力,使O型环S沿x轴方向挤压变形,由此提高O型环S和壳体2的紧密贴合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从将连接器1小型化等观点出发,优选将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部311)的壁厚减薄(减小x轴方向尺寸)。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部311)中设有密封槽318的部位的x轴方向尺寸(壁厚)变薄,并且O型环S的按压力也有时起作用,导致强度有可能下降。例如,在设有密封槽318的部位,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部311)也有可能弯曲。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1中,密封槽318配置为从x轴方向看其与壁部310重叠。因此,用壁部310的x轴方向尺寸来补偿(由壁部310来弥补设有密封槽318的部分的强度下降)设有密封槽318的部分的x轴方向尺寸的减小,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模制部件31(连接部311)的蠕变(变形)。在本实施例1中,在与x轴方向(包覆线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壁部310延伸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从x轴方向看时,密封槽318和壁部310配置为重叠。需要说明的是,从x轴方向看,只要部分地重叠即可,另外,密封槽318和壁部310的一方也可以不完全与另一方相互重叠(包含)。即,只要相互重叠到可抑制第二模制部件31的强度(壁厚)不足的程度(优选一半以上)即可。
第二模制部件31通过在第二模具6内部插入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这样,通过将成型分为两次,在连接器1(第二模制部件31)上容易成型用于保持粘合剂32的壁部310及与电子设备容易实现连接的连接部311等比较复杂的形状。换言之,通过与第一模制部件30不同的工序来形成(制造)第二模制部件31,由此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的各自的模成型变得容易。另外,由于能够使用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分别成型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型性(加工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通过不同的工序,而是通过同一工序将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成型为一体。另外,也可以通过另外的工序(模成型)成型连接部311(壁部310)等的形状。
壁部310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周向上,设置在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隔开规定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距离的位置上。因此,可将第二模具6设为难以与包覆线10的绝缘体发生干涉(接触)的构造。由此,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的模成型性。即,第二模制部件31与第一模制部件30不同,构成为具有环状壁部310等的复杂的结构,第二模具6的起模方向也受到较大的限制(起模方向主要限制在x轴方向上)。另外,包覆线10a~10e(包覆部A)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端面300向x轴负方向侧延伸。因此,在将第二模具6卸下时,如果形成将包覆线10a~10e(包覆部A)包围的壁部310的内周侧的第二模具6与包覆线10a~10e(包覆部A)接触,则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有可能受损而被剥离(内部的导线露出)。因此,在本实施例1中构成了如下结构:在起模时容易使第二模具6起模,并且第二模具6难以与包覆线10的绝缘体发生干涉(接触)。具体而言,在第二模具6中成型壁部310的内周侧的部分,在其内周侧沿x轴方向贯通而形成有贯通孔620。贯通孔620设为包围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的形状。在第二模制部件31成型时,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与贯通孔620的x轴正方向侧进行嵌合,从其端面300延伸的包覆线10a~10e(包覆部A)将贯通孔620贯通而设置。在起模时,第二模具6的x轴正负两侧部分61、62在x轴方向上离开而卸下,x轴负方向侧部分62沿第一模制部件30的轴向(x轴负方向侧)卸下。此时,包覆线10a~10e在贯通孔620内仅沿x轴方向相对移动,因此第二模具6(贯通孔620的内周面)和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进行滑动得到抑制。因此,无需过度注意是否损坏包覆部A的绝缘性而能够卸下第二模具6,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的模成型性。另外,与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未设置规定的距离,例如与第一模制部件30邻接(沿着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而设有壁部310的情况相比,既可以避免与包覆部A的干涉,又可以容易确保配置在壁部310的内周侧的第二模具6的壁厚,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壁部310)的成型性。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以在整个周向上离开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了环状的壁部310。换言之,在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整个外周隔开规定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距离的位置设有壁部310。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得到上述效果。
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表面与第二模具6的内表面组合而形成一个空间,在该空间填充第二模制部件31的材料。因此,重要的是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表面和第二模具6的内表面之间确保(用于不向第二模具6的外部泄漏填充材料的)密封性。例如,在将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端(面300)设置于与第二模制部件31的连接部311的x轴负方向端面315相同的x轴方向位置的情况下,成型连接部311的第二模具6的内表面和(与第二模具6相结合而形成填充材料的空间)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的外表面之间的密封长度(两者接触的面积)大致为零,有可能从两者之间漏出材料。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1中,第二模制部件31形成为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端面300)从第二模制部件31(被壁部310包围的连接部311的x轴负方向端面315)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因此,能够在使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与第二模具6的贯通孔620嵌合的状态下成型第二模制部件31,此时,能够以第一模制部件30的突出量(即,上述嵌合部的x轴方向距离)确保形成在第一模制部件30和第二模具6之间的密封面。因此,在向第二模具6填充材料而成型第二模制部件31时,第二模具6的密封性好,并且在向上述空间填充材料时能够抑制填充材料泄漏,因此能够提高模成型性。另外,使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端从被壁部310包围的连接部311的x轴负方向端面315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换言之,在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表面隔开规定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距离的位置设有壁部310。因此,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因第二模具6的干涉而使包覆线10a~10e受损,能够提高模成型性。
第一模制部件30在被第二模制部件31包围的部位具有肋部301。肋部301的热容量相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其他部位小,在高温下容易熔化。因此,在使用第二模具6进行嵌件成型时,首先肋部301处于熔融的状态而等待,由此能够提高第一模制部件30和第二模制部件31的接合性。具体而言,肋部301设置为与设置在第二模具6的熔融材料注入口(浇口60)邻接。因此,在经由浇口60向第二模具6内注入在高温下熔融的第二树脂材料时,(与第二模具6内的其他部位相比)肋部301首先与高温的熔融材料接触,肋部301更容易熔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模制部件30和第二模制部件31的接合性。
[实施例1的效果]
下面,列举实施例1的连接器1及其制造方法实现的效果。
(1)连接器1将多个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和控制单元ECU)彼此电连接,该连接器具有: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多根包覆线10a~10e;露出部B,其设置在多根包覆线10a~10e中的各包覆线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导线露出的露出部B或)与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11a~11e从绝缘体露出在该露出部;第一模制部件30,其为将包覆线10a~10e收纳在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树脂部件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将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和使用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包覆部)A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并且从树脂部件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突出露出部B,从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包覆区域A,并且至少通过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来固定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其设置在第一模制部件30上,通过与第一模制部件30不同的工序形成,具有环状的壁部310和连接部311,环状的所述壁部310形成为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另一端(x轴负方向端面300)更向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并且包围包覆区域A的外周,所述连接部311设置在壁部310的露出部B侧(x轴正方向侧),液密地连接壁部310和第一模制部件30之间;粘合剂32,其设置在该收纳部件(凹部316)内,至少在填充收纳部件时具备流动性,所述粘合剂32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端面300)一直填充到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以便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因此,能够维持导线的密封性(防水性),并且能够简化连接器的结构。
(2)第一模制部件30使用不与绝缘体粘合的材料形成。因此,在对第一模制部件30进行模成型时,能够提高加工牲。
(3)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通过在模具(第二模具6)内插入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第一模制部件30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端面300)从收纳部件(连接部311的端面315)突出。
因此,在对第一模制部件30及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进行模成型时,能够提高加工性。
(4)环状的壁部310形成在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隔开规定的(y轴方向及z轴方向)距离的位置。
因此,将第二模具6设为难以与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发生干涉的结构,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的模成型性。
(5)环状的壁部310形成为在整个周向上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离开。因此,能够提高上述(4)的效果。
(6)第一模制部件30具有孔30a~30d,所述孔30a~30d在将销5a~5d插入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以限制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模成型形成。
因此,在对第一模制部件30进行模成型时,能够提高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7)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通过在模具(第二模具6)内插入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在被收纳部件包围的部分具有突起部(肋部301)。
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模制部件30和第二模制部件31之间的接合性。
(8)突起部(肋部301)设置为与设置在收纳部件的模具(第二模具6)的熔融材料注入口(浇口60)邻接。因此,能够提高上述(7)的效果。
(9)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具有抵接面31c,所述抵接面31c设置在收纳部件的露出部B侧(x轴正方向侧)端面,当连接器1与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该抵接面31c与第一电子设备(壳体2)抵接,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第二模具6)内插入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模具(第二模具6)的分型面α相对抵接面31c配置在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
因此,能够提高抵接面31c的与第一电子设备的接合性(密封性)。
(10)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具有卡合部(销31a、31b),所述卡合部(销31a、31b)设置在收纳部件的露出部B侧(x轴正方向侧)端面,当连接器1与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该卡合部与第一电子设备(壳体2)卡合。
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电连接性。
(11)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还具有抵接面31c和密封槽318,所述抵接面31c设置在收纳部件的露出部B侧(x轴正方向侧)端面,当连接器1与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连接时,所述抵接面31c与第一电子设备(壳体2)抵接;所述密封槽318是设置在抵接面31c的环状的槽,在该密封槽318中插入将第一电子设备和抵接面31c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O型环S),密封槽318配置为在与包覆线10a~10e(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yz平面内)上与壁部310重叠。
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密封性,并且,既能够将连接器1小型化,又能够抑制其强度下降。
(12)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是将多个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和控制单元ECU)彼此电连接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工序,是使用第一模具4在具有用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包覆区域A和设置在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且使(导线露出的露出部B或)与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11a~11e从绝缘体露出的露出部B的多根包覆线10a~10e上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工序,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将第一模制部件30的材料即第一树脂材料填充第一模具4,在第一树脂材料凝固后使第一模具4起模的工序,第一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来固定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模制部件30形成为将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和包覆区域A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突出露出部B,从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包覆区域A;第二工序,是使用第二模具6对设置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第二模制部件31进行模成型的工序,所述第二工序包含在将第一模制部件30设置于第二模具的状态下将第二模制部件31的材料即第二树脂材料填充第二模具6,在第二树脂材料凝固后使第二模具6起模的工序,第二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来保持第一模制部件30,第二模制部件31具有由环状的壁部310和连接部311构成的收纳部,环状的所述壁部310形成为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包覆区域A突出的一侧(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面300)更向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且包围包覆区域A的外周,所述连接部311设置在壁部310的露出部B侧(x轴正方向侧),液密地连接壁部310和第一模制部件30之间;第三工序,是向收纳部(凹部316)填充粘合剂32的工序,粘合剂32至少在填充收纳部时具备流动性,该粘结剂32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包覆区域A突出的一侧(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面300)一直填充到包覆线10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以便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因此,通过第一模制部件30,能够将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另外,通过与第一模制部件30不同的工序制造第二模制部件31,由此第一模制部件30的模成型变得容易。而且,通过将与包覆线10a~10e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32填充收纳部(凹部316),能够抑制水分从包覆线10a~10e外周浸入。进而,通过设置收纳部(凹部316),在填充粘合剂32时,能够将具备流动性的粘合剂32保持在收纳部内,因此能够将粘合剂32的填充作业高效化。
(13)第二模制部件31形成为第一模制部件30的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端部(面300)比第二模制部件31的连接部311(面315)更向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
因此,能够将针对第二模具6的嵌入零件的密封部不是设为包覆线10a~10e而是设为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因此通过第二模具6容易进行嵌件成型。另外,能够降低由第二模具6损坏包覆线10a~10e的可能性。
(14)在多根包覆线10a~10e上分别连接导电部件11a~11e,在第一工序中,在分别与包覆线10a~10e连接的导电部件11a~11e通过将导电部件11a~11e彼此连接的连接部11B连接成一体的状态下,形成第一模制部件30。
因此,能够提高导电部件11a~11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从而提高连接器1的电连接性。
(15)在第一工序之后的工序中,连接部11B被切断以使导电部件11a~11e彼此绝缘。
因此,能够较高地维持导电部件11a~11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能够提高上述(14)的效果。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连接器1的第二模制部件31的壁部310(凹部316)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图15是从x轴负方向侧看实施例2的连接器1的与图7同样的主视图。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螺栓贯通孔319等的图示。如图15所示,环状的壁部310形成为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周向的规定范围内,具体地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z轴方向两侧,自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离开,并且形成为在上述周向的除规定范围以外的部分,具体地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y轴方向两侧,与第一模制部件30邻接(接近)。即,壁部310的y轴方向两侧部分与实施例1相比较厚地设置在内周侧,从x轴方向看时,壁部310的内周面设为在y轴方向两侧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大致一致。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因此,在实施例2的凹部316,在壁部310和第一模制部件30邻接的y轴正负两方向部分上,在壁部310和第一模制部件30之间未填充粘合剂32。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能够相应地消减粘合剂32的使用量。即,在实施例1中,以从第一模制部件30的整个周面离开规定距离的方式形成了壁部310,但也可以在第一模制部件30的整个外周上不设置该离开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环状的壁部310形成为在周向的规定范围内离开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则与实施例1同样,也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包覆线10a~10e的绝缘体和第二模具6的干涉,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壁部310)的成型性。在本实施例2中,在(因包覆线10a~10e全部面向第二模具6而与第二模具6的干涉的影响大的)第一模制部件30的z轴正负两方向侧,以确保规定的离开距离的方式形成有壁部310,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与第二模具6的干涉。
[实施例2的效果]
环状的壁部310形成为在周向的规定范围内自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面离开,并且形成为在周向的除规定范围以外的部分与第一模制部件30邻接。
因此,能够消减粘合剂32的使用量,能够降低连接器1的制造成本。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连接器1的第二模制部件31的壁部310(凹部316)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图16是实施例3的连接器1的与图6同样的局部剖面图,仅表示y轴负方向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密封槽318及销31b等的图示。如图16所示,第二模制部件31以使壁部310的内周面从x轴负方向侧(开口侧)起越向x轴正方向侧(底面315的侧)越接近(内周侧的)第一模制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状。换言之,在收纳粘合剂32的凹部316的内周面上,以越向x轴正方向侧的底部y轴方向尺寸(内径)越小的方式设有圆锥部T。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凹部316的容积减少,容积减少量相当于设置的圆锥部T的程度,从而能够消减粘合剂32的使用量。粘合剂32和第一模制部件30的端面300及包覆线10a~10e之间的粘合范围维持为与实施例1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圆锥部T的形状既可以为平面状,也可以为曲面状(弧形)。
[实施例3的效果]
收纳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以壁部310的内周面从包覆线10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起越向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越接近第一模制部件30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状。
因此,能够消减粘合剂32的使用量,能够降低连接器1的制造成本。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连接器1的粘合剂32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图17是实施例4的连接器1的与图6同样的局部剖面图,仅表示包覆线10a的附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其他包覆线10b~10e的附近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如图17所示,粘合剂32在其与包覆线10a的边界部位具有圆角(フイレット)部32a。圆角部32a形成为通过粘合剂32的表面张力比填充凹部316的粘合剂32的x轴负方向侧端面320更向x轴负方向侧上升,以覆盖包覆线10a的外周的方式粘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粘合剂32的材料,可选择在向凹部316填充时因具备流动性而产生适当的表面张力的材料。圆角部32a形成为其外径(以yz平面内的包覆线10a为中心的半径)从x轴正方向侧(基端侧)起越向x轴负方向侧(前端侧)越小。具体而言,圆角部32a的x轴正方向侧端部(面320)的外径R形成为比包覆线10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圆角部32a的长度H逐渐增大。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通过比端面320更向x轴负方向侧上升的圆角部32a,粘合剂32和包覆线10之间的密封长度(包覆线10的长度方向的密封长度)确保为比实施例1长。换言之,即使在将粘合剂32的x轴负方向侧端面320相对实施例1设置在x轴正方向侧(在凹部316内为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圆角部32a来确保与实施例1同样的密封长度即密封性(防水性),因此能够将粘合剂32的使用量消减到降低端面320的程度。另外,由于圆角部32a以其外径R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为圆锥状,因此能够缓和粘合剂32的与包覆线10a~10e的边界部分的应力集中。因此,在上述边界部分,能够抑制因包覆线10a~10e挠曲而粘合剂32产生龟裂。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防水性。需要说明的是,圆锥形状既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弧形)。另外,通过将圆角部32a制成其外径R比长度H大的所谓的扁平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克服包覆线10a~10e挠曲的圆角部32a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圆角部32a的龟裂,从而提高上述效果。
[实施例4的效果]
(1)粘合剂32具有圆角部32a,所述圆角部32a形成为,通过粘合剂32的表面张力,比粘合剂32的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端面320更向包覆线10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上升,从而覆盖包覆线10a~10e的外周。
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防水性。
(2)圆角部32a形成为圆角部32a的外径R从包覆线10a~10e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起越向另一端侧方向(x轴负方向侧)越逐渐减小,并且形成为圆角部32a的包覆线10a~10e一端侧端部(基端部或粘合剂32的面320)的外径R比包覆线10a~10e长度方向(x轴方向)长度H大。因此,能够提高上述(1)的效果。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连接器1的第二模制部件31及粘合剂32的形状与实施例1不同。图18是实施例5的连接器1的与图6同样的局部剖面图(大致相当于图19的III-III向视剖面)。图19是从x轴负方向侧看实施例5的连接器1的与图7同样的主视图,仅表示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中省略了密封槽318及销31b等的图示。如图18所示,在第二模制部件31中不仅省略了壁部310,并且省略了连接部311的连接主体部312,仅具有大致相当于实施例1的连接凸缘部313的平板状部件。第二模制部件31在嵌合孔314内保持第一模制部件30,并且在抵接面31c上与壳体2接合。在第二模制部件31的x轴负方向侧的面317上设有密封部件32。
密封部件32由粘合剂形成,从x轴方向看时,将第一模制部件30(嵌合孔314)包含在内部,并且以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端面300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从而包围包覆线10a~10e的包覆部A的外周。密封部件32设置为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侧(面300)紧密贴合,并且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密封部件32在将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设置于模具的状态下通过填充粘合剂而模成型。该粘合剂至少在填充上述模具内时具备流动性,在凝固以后除去上述模具,由此形成密封部件32。粘合剂的材料选择至少可模成型的材料,优选模成型容易的材料。如图19所示,形成密封部件32的模具(未图示)以从z轴方向两侧将包覆线10a~10e夹入的方式形成,沿图19的箭头方向一分为二。其分型面为γ,分型面γ设为相对x轴方向平行(相对z轴方向垂直)。其他构成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使用第一模制部件30能够将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另外,通过设置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x轴负方向端面300紧密贴合,并且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即密封部件32,能够抑制水分从包覆线10a~10e的外周和第一模制部件30之间的间隙向露出部B浸入。另外,在以粘合剂为材料成型密封部件32时,由于将具备流动性的粘合剂填充模具,因此能够将粘合剂的填充作业高效化,能够提高密封部件32的成型性。另外,由于在成型密封部件32时,将粘合剂填充模具,因此在第二模制部件31中,不需要如实施例1所述的用于收纳粘合剂的壁部310,并且也可省略连接部311的连接主体部312,因此,能够简化第二模制部件31的形状而设为平板状部件。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模制部件31的成型性。另外,通过将密封部件32的模具设为具有与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不同的结构,使得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的模成型容易。而且,也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消减。即,在本实施例5中,将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设为分体,但是,由于由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构成的模制部件整体的结构简单,因此也可以将第一、第二树脂材料共用化,并将此作为一体的零件进行模成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次模成型(成型密封部件32之前的),能够成型模制部件整体,因此能够提高加工牲。在这种情况下,对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之间(嵌合孔314的内周和第一模制部件30的外周之间)的间隙不进行密封即可,因此将密封部件32仅设置于第一模制部件30的端面300就足够,由此,能够消减粘合剂的使用量。
并且,密封部件32的模具的起模方向成为各包覆线10a~10e的径向(z轴方向),因此与沿包覆线10a~10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起模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模具和包覆线10a~10e之间的滑动,能够抑制模具引起的包覆线10a~10e的损坏。由此,无需过度注意是否损坏包覆部A的绝缘性,也能够将密封部件32的模具卸下,因此能够提高密封部件32的模成型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第二模制部件31。例如,也可以在壳体2(贯通孔220)上设置第一模制部件30的状态下,以填埋第一模制部件30和贯通孔220之间的间隙,并且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的方式成型密封部件32。
[实施例5的效果]
(1)连接器1将多个电子设备(扭矩传感器TS和控制单元ECU)彼此电连接,所述连接器1具有:多根包覆线10a~10e,其中各包覆线使用绝缘体包覆导线而形成;露出部B,其设置在各包覆线10a~10e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导线露出的露出部B或)与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11a~11e从绝缘体露出在该露出部B;第一模制部件30,是将包覆线10a~10e收纳在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树脂部件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将包覆线10a~10e的露出部B和用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A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并且从树脂部件的一端侧(x轴正方向侧)使露出部B突出,从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使包覆区域A突出,并且至少通过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来将多根包覆线10a~10e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密封部件32,是设置为与第一模制部件30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紧密贴合且与包覆线10a~10e的各绝缘体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该粘合剂在将模具设置于第一、第二模制部件30、31的状态下进行填充,该粘合剂至少在填充上述模具内时具备流动性,在该粘合剂凝固以后除去上述模具来形成该粘合剂,所述模具设置为比第一模制部件30的另一端(x轴负方向侧端面300)更向包覆线10a~10e的另一端侧(x轴负方向侧)突出且包围包覆区域A的外周。
因此,既能够得到导线的密封性(防水性),又能够简化连接器的结构,并且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成型性。
(2)形成密封部件32的模具形成为,该模具的分型面γ相对包覆线10a~10e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平行,并且将包覆线10a~10e夹入。
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成型性。
[其他实施例]
以上,基于实施例1~5,对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具体构成不局限于实施例1~5,即使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实施了各种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Claims (19)

1.一种连接器,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多根包覆线;
露出部,设置在多根所述包覆线中的各包覆线的一端侧,在该露出部所述导线或者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从所述绝缘体露出;
模制部件,是将多根所述包覆线收纳在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所述树脂部件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将多根所述包覆线的所述露出部和由所述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并且从所述树脂部件的一端侧使所述露出部突出,从另一端侧使所述包覆区域突出,并且至少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来固定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收纳部件,设置在所述模制部件上,通过与所述模制部件不同的工序形成,具有连接部和环状的壁部,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比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更向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突出且包围所述包覆区域的外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壁部的所述露出部侧,液密地连接所述壁部和所述模制部件之间;
粘合剂,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内,至少在填充所述收纳部件时具备流动性,该粘合剂从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侧一直填充到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以便与多根所述包覆线的各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所述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内插入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所述模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从所述收纳部件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部件使用不与所述绝缘体粘合的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在整个周向上自所述模制部件的外周面离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在周向的规定范围内自所述模制部件的外周面离开,并且在所述周向的除规定范围以外的部分与所述模制部件邻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部件具有孔,所述孔在将销插入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以限制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模成型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内插入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
所述模制部件在被所述收纳部件包围的部分具有突起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设置为与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模具的熔融材料注入口邻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件还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侧的端面上,当所述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抵接,
所述收纳部件通过在模具内插入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模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使模具的分型面相对所述抵接面配置在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件还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侧的端面上,当所述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卡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件还具有抵接面和密封槽,所述抵接面设置在所述收纳部件的所述露出部侧的端面上,当所述连接器与多个所述电子设备中的一个电子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连接时,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抵接,所述密封槽是设置在所述抵接面上的环状的槽,在所述密封槽中插入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抵接面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
所述密封槽配置为在与所述包覆线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壁部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件形成为倾斜状,以使所述壁部的内周面从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起越向所述一端侧越接近所述模制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具有圆角部,通过所述粘合剂的表面张力,所述圆角部比所述粘合剂的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的端面更向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上升,覆盖所述包覆线的外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角部形成为所述圆角部的外径从所述包覆线的一端侧起越向另一端侧方向越减小,并且所述圆角部在所述包覆线一端侧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包覆线长度方向的长度。
14.一种连接器,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多根包覆线;
露出部,设置在多根所述包覆线中的各包覆线的一端侧,在该露出部所述导线或者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从所述绝缘体露出;
模制部件,是将多根所述包覆线收纳在内部并保持的树脂部件,所述树脂部件通过模成型形成为,将多根所述包覆线的所述露出部和由所述绝缘体包覆的包覆区域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并且从所述树脂部件的一端侧使所述露出部突出,从另一端侧使所述包覆区域突出,并且至少在模成型后成为固态来固定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密封部件,是设置成与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侧紧密贴合,并且与多根所述包覆线的各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粘合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在设置成比所述模制部件的另一端更向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突出且包围所述包覆区域的外周的模具被设置于所述模制部件的状态下填充该模具,所述粘合剂至少在填充所述模具内时具备流动性,在所述粘合剂凝固后,通过除去所述模具来形成所述密封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密封部件的模具形成为,该模具的分型面相对所述包覆线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将所述包覆线夹入。
16.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连接器将多个电子设备彼此电连接,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工序,是使用第一模具在具有由绝缘体包覆导线的包覆区域和设置在一端侧且所述导线或者与所述导线连接的导电部件从所述绝缘体露出的露出部的多根包覆线上形成第一模制部件的工序,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将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材料即第一树脂材料填充所述第一模具,在所述第一树脂材料凝固后使所述第一模具起模的工序,所述第一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来固定多根所述包覆线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模制部件形成为将所述包覆线的所述露出部和所述包覆区域的边界部收纳在内部,从所述模制部件的一端侧使所述露出部突出,从另一端侧使所述包覆区域突出;
第二工序,是使用第二模具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第二模制部件进行模成型的工序,所述第二工序包括在将所述第一模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模具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模制部件的材料即第二树脂材料填充所述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二树脂材料凝固后使所述第二模具起模的工序,所述第二树脂材料通过在模成型后维持固态来保持所述第一模制部件,所述第二模制部件具有由连接部和环状的壁部构成的收纳部,环状的所述壁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所述包覆区域突出的一侧的端部更向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突出且包围所述包覆区域的外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壁部的所述露出部侧,液密地连接所述壁部和所述第一模制部件之间;
第三工序,是向所述收纳部填充粘合剂的工序,所述粘合剂至少在填充所述收纳部时具备流动性,所述粘合剂从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所述包覆区域突出的一侧一直填充到所述包覆线的另一端侧以便与多根所述包覆线的各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粘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制部件形成为所述第一模制部件的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的端部比所述第二模制部件的连接部更向所述包覆线另一端侧突出。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多根所述包覆线上分别连接所述导电部件,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
在分别与多根所述包覆线连接的多个导电部件通过连接所述导电部件彼此的连接部连接成一体的状态下形成所述模制部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序之后的工序中,所述连接部被切断以使多个所述导电部件彼此绝缘。
CN201110243929.3A 2010-12-08 2011-08-24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01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3253A JP5209038B2 (ja) 2010-12-08 2010-12-08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JP2010-273253 2010-12-08
JP2010-273253 2010-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0141A CN102570141A (zh) 2012-07-11
CN102570141B true CN102570141B (zh) 2015-11-04

Family

ID=46199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392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0141B (zh) 2010-12-08 2011-08-24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40530B2 (zh)
JP (1) JP5209038B2 (zh)
CN (1) CN1025701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90076B1 (fr) * 2012-04-27 2015-08-21 Labinal Harnais de liaison de retour de courant, ainsi que procede de montage sur un cadre de fuselage composite
JP5941361B2 (ja) * 2012-07-11 2016-06-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60088B2 (ja) * 2012-08-20 2015-0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液面検出装置、及び液面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085141B2 (ja) * 2012-11-05 2017-0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レゾルバのコネクタ構造
JP5929784B2 (ja) * 2013-03-01 2016-06-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KR101276467B1 (ko) * 2013-03-08 2013-06-19 주식회사 엘포스텍 Fpcb를 이용한 카메라 모듈용 케이블 연결구 제작 방법 및 카메라 모듈용 케이블 연결구
JP5979496B2 (ja) * 2013-05-24 2016-08-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中継ハーネス
JP6248418B2 (ja) * 2013-05-29 2017-1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輪操舵装置
DE102013215369A1 (de) * 2013-08-05 2015-02-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Steck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eckers
WO2016013429A1 (ja) * 2014-07-22 2016-01-28 Nok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6293621B2 (ja) * 2014-09-03 2018-03-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組立体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子制御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245145B2 (ja) * 2014-11-18 2017-12-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モールド部付電線及びモールド部付電線製造方法
KR101546318B1 (ko) 2015-03-04 2015-08-24 주식회사 엘포스텍 기기 연결용 커넥터 및 기기 연결용 커넥터 제조 방법
JP6372404B2 (ja) * 2015-03-27 2018-08-1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モールド部付電線
KR102268571B1 (ko) 2016-04-29 2021-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용 팬 모터
CN108232677A (zh) * 2016-12-21 2018-06-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819903B2 (ja) * 2017-01-30 2021-01-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2018152482A (ja) * 2017-03-14 2018-09-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抜け止め構造
KR102186090B1 (ko) * 2017-06-15 2020-12-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부분 몰딩 처리된 기판과 부분 몰딩 장치 및 방법
JP6893444B2 (ja) * 2017-06-16 2021-06-23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電線引出部品、モータ、及び電線引出部品の製造方法
KR102396103B1 (ko) * 2017-07-10 2022-05-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커넥터 및 컨버터
WO2019025192A1 (en) * 2017-07-31 2019-02-07 Robert Bosch Gmbh DIRECT MALE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CONTROL BLOCK
DE102019001380B3 (de) * 2019-02-26 2020-08-06 Leoni Kabel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abels
CN111541089B (zh) * 2020-05-09 2021-11-16 昆山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制作方法及电连接器
JP2022002431A (ja) * 2020-06-19 2022-01-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弾性止水部材
JP7218072B2 (ja) * 2020-12-16 2023-02-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機器
CN112909615A (zh) * 2021-03-10 2021-06-04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并沟线夹用绝缘壳、并沟线夹组件及振实机构
DE102021116996A1 (de) 2021-07-01 2023-01-05 Amphenol Tuchel Industrial GmbH Steckverbinder mit Rahmen
WO2024069784A1 (ja) * 2022-09-28 2024-04-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インサート成形品およびセンサ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7838A (en) * 1996-11-06 1999-10-19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CN1551455A (zh) * 2003-03-24 2004-12-01 ��ʽ�����Զ��������缼���о��� 将电线连接到装置屏蔽壳的连接结构
CN101601173A (zh) * 2007-04-18 2009-12-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1838813U (zh) * 2009-12-23 2011-05-18 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密度接触件的水下电连接器
CN201927821U (zh) * 2010-11-05 2011-08-10 高文彬 电力气密封圆形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5276A (en) * 1983-03-30 1986-08-1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wo row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US4781620A (en) * 1987-02-18 1988-11-0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Flat ribb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system
EP0567394A3 (en) * 1992-04-24 1995-04-26 Fujikura Ltd Cable termination arrangement.
JP3060359B2 (ja) * 1994-04-06 2000-07-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H10270113A (ja) * 1997-03-24 1998-10-09 Hosiden Corp キャップ一体モールド型コネクタ
KR100808728B1 (ko) * 2000-06-29 2008-02-29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 고속 커넥터
US6733300B2 (en) * 2001-07-05 2004-05-11 Alps Electric Co., Ltd. Rotary connector equipped with versatile lead block
US6648676B1 (en) * 2002-12-24 2003-11-1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US6783389B1 (en) * 2003-08-14 2004-08-3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detecting contact
US6910914B1 (en) * 2004-08-11 2005-06-28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hielded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9286173A (ja) 2008-05-27 2009-12-10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9147791A1 (ja) * 2008-06-04 2009-12-10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8011950B2 (en) * 2009-02-18 2011-09-06 Cinch Connector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438578U (zh) * 2009-06-24 2010-04-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Usb电连接器
US7744395B1 (en) * 2009-09-24 2010-06-29 Christopher Ralph Cantolino Quick-disconnect waterproof connector
US8167650B2 (en) * 2010-07-22 2012-05-01 Psion Teklogix Inc. Formed gasket for an electronic connector
CN201829739U (zh) * 2010-07-30 2011-05-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5598758B2 (ja) * 2010-08-26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7838A (en) * 1996-11-06 1999-10-19 Philips Electronics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CN1551455A (zh) * 2003-03-24 2004-12-01 ��ʽ�����Զ��������缼���о��� 将电线连接到装置屏蔽壳的连接结构
CN101601173A (zh) * 2007-04-18 2009-12-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1838813U (zh) * 2009-12-23 2011-05-18 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密度接触件的水下电连接器
CN201927821U (zh) * 2010-11-05 2011-08-10 高文彬 电力气密封圆形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09038B2 (ja) 2013-06-12
JP2012123999A (ja) 2012-06-28
CN102570141A (zh) 2012-07-11
US8540530B2 (en) 2013-09-24
US20120149243A1 (en)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0141B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03222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406606B1 (en) Sensor lead sealing and strain relief
US8011976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8569623B2 (en) Waterproof joint section forming method and wire harness provided with waterproof joint section formed by the method
US8851925B2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882643B2 (ja) コネクタ端子
EP3490077B1 (en) Sealed electrical wire harne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3521627A (ja) 壁貫通型の密閉電気接続部の製造装置
WO2006096390A2 (en) Plastic flange with molded-over wire harness
JP2018078022A (ja) コネクタ
JP2013114981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ポッティング材充填方法
US8870229B2 (en) System for connecting hose lines
CN105807079A (zh) 高速车用电机的速度传感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250763A (ja) 温度センサ
US20080149364A1 (en) Ribbon cable
WO2018142953A1 (ja)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US777624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resin-molded case and molding tool for forming resin-molded case
CN109674153B (zh) 可穿戴组件及其柔性化封装方法
CN104752936A (zh) 导线之间电连接的方法及雷管脚线的延长方法
CN210008070U (zh) 一种传感器
US11539262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 component, motor and connection method of electric component
CN211982281U (zh) 电子膨胀阀电路板密封结构
KR20210094238A (ko) 핫멜트를 적용한 카메라용 케이블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6264123A (zh) 线圈组件、电子膨胀阀及线圈组件的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