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1130B -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 Google Patents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1130B
CN102561130B CN201110396863.1A CN201110396863A CN102561130B CN 102561130 B CN102561130 B CN 102561130B CN 201110396863 A CN201110396863 A CN 201110396863A CN 102561130 B CN102561130 B CN 102561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ring road
lead
crossing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968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61130A (zh
Inventor
林学慈
陈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39686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611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61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1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61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11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田字形瘦身立交桥由纵横立交路、环行道路和匝道共同组成;采取一条环行道路单向环绕于纵横立交路,并分别与四条导进匝道及四条导出匝道相连接的方法组成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在适应交通需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时,达到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减少占地面积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与效果;具有构思新颖、结构科学、外形美观、隐敛桥身、节省资金、节约用地和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城市及城镇的道路交通规划建设,而且适用于旧城改造,还可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相联网组成城市道路无滞通行网络,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立交桥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的平面十字路口,是城市交通的冲突点。传统的十字路口立交桥多依赖于高架式的道路与桥梁式的匝道路桥结构,因此,在有序疏导道路交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和对周边景观影响大等问题,所以,难以在城市的十字路口普及应用。表现为一座功能完善的立交桥动辄数亿元,高昂的造价令人望桥止步;气势宏伟的建桥用地动辄超百亩,惊人的建桥用地令人不敢问津;宠大的桥体结构难以与周边的建筑及景观融为一体,特别在旧城改造中,可能构成对周边的古建筑或自然景观的破坏。因此,平面十字路口的道路交通成为制约城市道路交通的瓶颈,令人望路生叹倍感无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思新颖、结构科学、外形美观、隐敛桥身、节省资金、节约用地和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包括机动车通行的瘦身立交桥;其结构特点为瘦身立交桥由纵横立交路、环行道路和匝道共同组成; 纵横立交路为一条双向直行的上穿式跨线道路跨越另一条双向直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构成投影效果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所述上穿式跨线道路由平面道路、跨线引道和跨线旱桥组成;平面式跨线道路由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组成;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分为四个象限; 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分别设有四个分岔路口和四个汇流入口,同一象限内的分岔路口与汇流入口连接形成右转弯匝道;环行道路为顺时针方向环绕于纵横立交路的平面环行路状;环行道路内侧分别设有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所述的纵横立交路其四个道路末端分别与环行道路的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相连接;环行道路外侧分别设有四个导进匝道路口和四个导出匝道路口;所述的匝道为单向通行道路,包括导进匝道、导出匝道、右转弯匝道和左后转弯匝道;四条导进匝道与四条导出匝道均位于环行道路的外侧,四条导进匝道分别通过四个导进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连接,四条导出匝道分别通过四个导出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连接;两条左后转弯匝道分别位于跨线旱桥下的平面跨线路段两侧的外侧。因而是一条环行匝道环绕于纵横立交路并分别与四条导进匝道、四条导出匝道相连接,具有构思新颖、结构科学、外形美观、隐敛桥身、节约资金、节省用地和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的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其特点为1)跨线旱桥位于上穿式跨线道路的中部,跨线旱桥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跨线引道连接,每一跨线引道的另一端再与平面道路相连接;2)所述平面跨线路段位于跨线旱桥的下方,平面跨线路段投影效果与跨线旱桥相重叠,平面跨线路段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平面式道路相连接; 3)环行道路内侧的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分别是第一出入路口、第二出入路口、第三出入路口和第四出入路口;4)纵横立交路的四个分岔出口分别是第一分岔出口、第二分岔出口、第三分岔出口、第四分岔出口;纵横立交路的四个汇流入口分别是第一汇流入口、第二汇流入口、第三汇流入口、第四汇流入口;纵横立交路的四个分岔出口与纵横立交路的四个汇流入口分别呈第一分岔出口与第一汇流入口、第二分岔出口与第二汇流入口、第三分岔出口与第三汇流入口、第四分岔出口与第四汇流入口对应连接,形成四条右转弯匝道;5)四条右转弯匝道分别是第一右转弯匝道、第二右转弯匝道、第三右转弯匝道、第四右转弯匝道;6)第一右转弯匝道设有第一岔道渠化出口,第四右转弯匝道设有第一岔道汇流入口,第一岔道渠化出口与第一岔道汇流入口连接形成第一左后转弯匝道; 第三右转弯匝道设有第二岔道渠化出口,第二右转弯匝道设有第二岔道汇流入口,第二岔道渠化出口与第二岔道汇流入口连接形成第二左后转弯匝道; 两条左后转弯匝道分别是第一左后转弯匝道,第二左后转弯匝道; 7)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进匝道路口分别是第一导进匝道路口、第二导进匝道路口、第三导进匝道路口、第四导进匝道路口;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出匝道路口分别是第一导出匝道路口、第二导出匝道路口、第三导出匝道路口、第四导出匝道路口;8)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进匝道分别是第一导进匝道、第二导进匝道、第三导进匝道、第四导进匝道;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出匝道分别是第一导出匝道、第二导出匝道、第三导出匝道、第四导出匝道;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进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进匝道分别呈第一导进匝道路口与第一导进匝道、第二导进匝道路口与第二导进匝道、第三导进匝道路口与第三导进匝道、第四导进匝道路口与第四导进匝道对应连接;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出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出匝道分别呈第一导出匝道路口与第一导出匝道、第二导出匝道路口与第二导出匝道、第三导出匝道路口与第三导出匝道、第四导出匝道路口与第四导出匝道对应连接。因而构思新颖、结构科学、外形美观、隐敛桥身、节省资金、节约用地和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既可作主流型交通枢纽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作为辅助型交通枢纽应用于区域范围内的交通疏导,还可以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相联网组成城市道路无滞通行网络。
本发明的优点为:本发明采用纵横立交路与环行道路相结合的方法,组成一条环行道路单向环绕于纵横立交路,并分别与四条导入匝道及四条导出匝道相连接,形成通行顺畅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在适应交通需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时,达到隐敛桥身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与效果;具有结构科学、外形美观、节省资金、节约用地和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而且适用于旧城改造,也适合于城镇道路规划与建设,不仅可作为区域范围内的立体交通枢纽,而且可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联网组成无滞通行道路交通网络。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表现为:
(1)外形美观。与传统的立交桥相比,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具有桥身隐敛的突出特点。不仅节省道路建设用地和工程造价并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而且易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同时有利于桥身美化。
(2)结构科学。田字形瘦身立交桥采取“改坡为平”(改高架路桥为平面道路)和“网络疏导”(各向行车通过平面路网疏导)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解决了在无高架路桥作为涉左转弯匝道情况下的车辆直行、右转及涉左转弯问题;采取“左进左出,先进后出”(导进路口与导出路口均设在环行道路的左侧,形成先导进后导出的道路通行模式)与“右分右合,先分后合”(环行道路与纵横立交路相交的出入口设在环行道路的右侧,形成先分流后合流的道路通行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错开设置路口,科学地解决了环行道路与导进匝道、导出匝道及纵横立交路的道路连接及车辆通行问题。结构的科学不仅表明构思的独特,而且表明技术的成熟,同时彰显方案的可行。
(3)经济适用。田字形瘦身立交桥以简单的道路结构代替复杂的路桥结构,摆脱了传统理念中对桥梁式道路和高架式匝道的依赖,不仅科学地解决了城市道路建设与历史自然景观保护的两难课题,而且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同时大幅度降低,施工周期也因此缩短。是在保护历史自然景观条件下,发展城市交通中不可多得的枢纽性立体交通路网。
(4)前景广阔。田字形瘦身立交桥既可作主流型交通枢纽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作为辅助型交通枢纽应用于区域范围内的交通疏导,还可以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相联网组成城市道路无滞通行网络,因而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与可观的效益回报。
附图说明
图1田字形瘦身立交桥总图;
图2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十字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中:上穿式跨线道路1;平面式跨线道路2;跨线引道4;跨线旱桥5;平面跨线路段6;第一出入路口7;第二出入路口8;第三出入路口9;第四出入路口10;第一分岔出口11;第二分岔出口13;第三分岔出口15;第四分岔出口17;第一汇流入口12;第二汇流入口14;第三汇流入口16;第四汇流入口18;第一右转弯匝道19;第二右转弯匝道20;第三右转弯匝道21; 第四右转弯匝道22;第一岔道渠化出口23;第一岔道汇流入口24;第一左后转弯匝道25;第二岔道渠化出口26;第二岔道汇流入口27;第二左后转弯匝道28; 第一导进匝道路口29;第二导进匝道路口31;第三导进匝道路口33;第四导进匝道路口35;第一导出匝道路口30;第二导出匝道路口32;第三导出匝道路口34;第四导出匝道路口36;第一导进匝道37;第二导进匝道39;第三导进匝道41;第四导进匝道43;第一导出匝道38;第二导出匝道40;第三导出匝道42;第四导出匝道4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包括机动车通行的瘦身立交桥;其特征在于:瘦身立交桥由纵横立交路、环行道路和匝道共同组成; 纵横立交路为一条双向直行的上穿式跨线道路跨越另一条双向直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构成投影效果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平面式跨线道路由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组成;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分为四个象限;纵横立交路分别设有四个分岔路口和四个汇流入口,同一象限内的分岔路口与汇流入口连接形成右转弯匝道;纵横立交路的四个道路末端分别与环行道路的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相连接;环行道路为顺时针方向环绕于纵横立交路的平面环行路状;环行道路内侧分别设有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分别与纵横立交路的四个道路末端对应连接;环行道路外侧分别设有四个导进匝道路口和四个导出匝道路口;所述的匝道为单向通行道路,包括导进匝道、导出匝道、右转弯匝道和左后转弯匝道;四条导进匝道与四条导出匝道均位于环行道路的外侧,四条导进匝道分别通过四个导进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连接,四条导出匝道分别通过四个导出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连接; 两条左后转弯匝道分别位于跨线旱桥下的平面跨线路段两侧的外侧。
1)上穿式跨线道路1由平面道路、跨线引道4和跨线旱桥5组成;跨线旱桥5位于上穿式跨线道路1的中部,跨线旱桥5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跨线引道4连接,每一跨线引道4的另一端再与平面道路相连接;2)平面式跨线道路2由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6组成,平面跨线路段6位于跨线旱桥的下方,平面跨线路段投影效果与跨线旱桥相重叠,平面跨线路段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平面式道路相连接;3)环行道路3内侧的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分别是第一出入路口7、第二出入路口8、第三出入路口9和第四出入路口10;4)纵横立交路的四个分岔出口分别是第一分岔出口11、第二分岔出口13、第三分岔出口15、第四分岔出口17,纵横立交路的四个汇流入口分别是第一汇流入口12、第二汇流入口14、第三汇流入口16、第四汇流入口18;纵横立交路的四个分岔出口与纵横立交路的四个汇流入口分别呈第一分岔出口11与第一汇流入口12、第二分岔出口13与第二汇流入口14、第三分岔出口15与第三汇流入口16、第四分岔出口17与第四汇流入口18对应连接,形成四条右转弯匝道;5)四条右转弯匝道分别是第一右转弯匝道19、第二右转弯匝道20、第三右转弯匝道21、第四右转弯匝道22;6)第一右转弯匝道19设有第一岔道渠化出口23,第四右转弯匝道22设有第一岔道汇流入口24,第一岔道渠化出口23与第一岔道汇流入口24连接形成第一左后转弯匝道25; 第三右转弯匝道21设有第二岔道渠化出口26,第二右转弯匝道20设有第二岔道汇流入口27,第二岔道渠化出口26与第二岔道汇流入口27连接形成第二左后转弯匝道28; 两条左后转弯匝道分别是第一左后转弯匝道25,第二左后转弯匝道28; 7)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进匝道路口分别是第一导进匝道路口29、第二导进匝道路口31、第三导进匝道路口33、第四导进匝道路口35;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出匝道路口分别是第一导出匝道路口30、第二导出匝道路口32、第三导出匝道路口34、第四导出匝道路口36;8)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进匝道分别是第一导进匝道37、第二导进匝道39、第三导进匝道41、第四导进匝道43;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出匝道分别是第一导出匝道38、第二导出匝道40、第三导出匝道42、第四导出匝道44;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进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进匝道分别呈第一导进匝道路口29与第一导进匝道37、第二导进匝道路口31与第二导进匝道与39、第三导进匝道路口33与第三导进匝道41、第四导进匝道路口35与第四导进匝道43对应连接;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出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出匝道分别呈第一导出匝道路口30与第一导出匝道38、第二导出匝道路口32与第二导出匝道40、第三导出匝道路口34与第三导出匝道42、第四导出匝道路口36与第四导出匝道44对应连接。
本发明采用纵横立交路与环行道路相结合的方法,组成一条环行道路单向环绕于纵横立交路,并分别与四条导入匝道及四条导出匝道相连接,形成通行顺畅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在适应交通需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同时,达到隐敛桥身减少对周边市容影响、减少占地面积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与效果;具有结构科学、外形美观、节省资金、节约用地和施工难度小,施工周期短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而且适用于旧城改造,也适合于城镇道路规划与建设,不仅可作为区域范围内的立体交通枢纽,而且可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联网组成无滞通行道路交通网络。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表现为:
(1)外形美观。与传统的立交桥相比,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具有桥身隐敛的突出特点。不仅节省道路建设用地和工程造价并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而且易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同时有利于桥身美化。
(2)结构科学。田字形瘦身立交桥采取“改坡为平”(改高架路桥为平面道路)和“网络疏导”(各向行车通过平面路网疏导)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地解决了在无高架路桥作为涉左转弯匝道情况下的车辆直行、右转及涉左转弯问题;采取“左进左出,先进后出”(导进路口与导出路口均设在环行道路的左侧,形成先导进后导出的道路通行模式)与“右分右合,先分后合”(环行道路与纵横立交路相交的出入口设在环行道路的右侧,形成先分流后合流的道路通行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错开设置路口,科学地解决了环行道路与导进匝道、导出匝道及纵横立交路的道路连接及车辆通行问题。结构的科学不仅表明构思的独特,而且表明技术的成熟,同时彰显方案的可行。
(3)经济适用。田字形瘦身立交桥以简单的道路结构代替复杂的路桥结构,摆脱了传统理念中对桥梁式道路和高架式匝道的依赖,不仅科学地解决了城市道路建设与历史自然景观保护的两难课题,而且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同时大幅度降低,施工周期也因此缩短。是在保护历史自然景观条件下,发展城市交通中不可多得的枢纽性立体交通路网。
(4)前景广阔。田字形瘦身立交桥既可作主流型交通枢纽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作为辅助型交通枢纽应用于区域范围内的交通疏导,还可以与隐形立交桥及非机动车无滞通行路网相联网组成城市道路无滞通行网络,因而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与可观的效益回报。

Claims (2)

1.一种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包括机动车通行的瘦身立交桥;其特征在于:瘦身立交桥由纵横立交路、环行道路和匝道共同组成; 纵横立交路为一条双向直行的上穿式跨线道路跨越另一条双向直行的平面式跨线道路,构成投影效果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所述上穿式跨线道路由平面道路、跨线引道和跨线旱桥组成;平面式跨线道路(2)由平面式道路和平面跨线路段(6)组成;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分为四个象限; 呈十字结构或近似十字结构的纵横立交路分别设有四个分岔路口和四个汇流入口,同一象限内的分岔路口与汇流入口连接形成右转弯匝道;环行道路为顺时针方向环绕于纵横立交路的平面环行路状;环行道路内侧分别设有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所述的纵横立交路其四个道路末端分别与环行道路的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相连接;环行道路外侧分别设有四个导进匝道路口和四个导出匝道路口;所述的匝道为单向通行道路,包括导进匝道、导出匝道、右转弯匝道和左后转弯匝道;四条导进匝道与四条导出匝道均位于环行道路的外侧,四条导进匝道分别通过四个导进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连接,四条导出匝道分别通过四个导出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连接;两条左后转弯匝道分别位于跨线旱桥下的平面跨线路段两侧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字形瘦身立交桥,其特征在于:1)跨线旱桥(5)位于上穿式跨线道路(1)的中部,跨线旱桥(5)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跨线引道(4)连接,每一跨线引道(4)的另一端再与平面道路相连接;2)所述平面跨线路段(6)位于跨线旱桥(5)的下方,平面跨线路段投影效果与跨线旱桥相重叠,平面跨线路段的两端分别与其两端的平面式道路相连接; 3)环行道路(3)内侧的四个纵横立交路出入路口,分别是第一出入路口(7)、第二出入路口(8)、第三出入路口(9)和第四出入路口(10);4)纵横立交路的四个分岔出口分别是第一分岔出口(11)、第二分岔出口(13)、第三分岔出口(15)、第四分岔出口(17);纵横立交路的四个汇流入口分别是第一汇流入口(12)、第二汇流入口、第三汇流入口(16)、第四汇流入口(18);纵横立交路的四个分岔出口与纵横立交路的四个汇流入口分别呈第一分岔出口(11)与第一汇流入口(12)、第二分岔出口(13)与第二汇流入口(14)、第三分岔出口(15)与第三汇流入口(16)、第四分岔出口(17)与第四汇流入口(18)对应连接,形成四条右转弯匝道;5)四条右转弯匝道分别是第一右转弯匝道、第二右转弯匝道(20)、第三右转弯匝道(21)、第四右转弯匝道(22);6)第一右转弯匝道设有第一岔道渠化出口(23),第四右转弯匝道(22)设有第一岔道汇流入口(24),第一岔道渠化出口(23)与第一岔道汇流入口(24)连接形成第一左后转弯匝道(25); 第三右转弯匝道(21)设有第二岔道渠化出口(26),第二右转弯匝道(20)设有第二岔道汇流入口,第二岔道渠化出口(26)与第二岔道汇流入口(27)连接形成第二左后转弯匝道(28); 两条左后转弯匝道分别是第一左后转弯匝道(25),第二左后转弯匝道(28); 7)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进匝道路口分别是第一导进匝道路口(29)、第二导进匝道路口(31)、第三导进匝道路口(33)、第四导进匝道路口(35);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出匝道路口分别是第一导出匝道路口(30)、第二导出匝道路口(32)、第三导出匝道路口(34)、第四导出匝道路口;8)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进匝道分别是第一导进匝道(37)、第二导进匝道(39)、第三导进匝道(41)、第四导进匝道(43);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出匝道分别是第一导出匝道、第二导出匝道(40)、第三导出匝道(42)、第四导出匝道(44);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进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进匝道分别呈第一导进匝道路口(29)与第一导进匝道(37)、第二导进匝道路口(31)与第二导进匝道(39)、第三导进匝道路口(33)与第三导进匝道(41)、第四导进匝道路口(35)与第四导进匝道(43)对应连接;环行道路外侧的四个导出匝道路口与环行道路外侧的四条导出匝道分别呈第一导出匝道路口(30)与第一导出匝道(38)、第二导出匝道路口(32)与第二导出匝道(40)、第三导出匝道路口(34)与第三导出匝道(42)、第四导出匝道路口(36)与第四导出匝道(44)对应连接。
CN201110396863.1A 2011-12-02 2011-12-02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611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96863.1A CN102561130B (zh) 2011-12-02 2011-12-02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96863.1A CN102561130B (zh) 2011-12-02 2011-12-02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1130A CN102561130A (zh) 2012-07-11
CN102561130B true CN102561130B (zh) 2014-05-21

Family

ID=46407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968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61130B (zh) 2011-12-02 2011-12-02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611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8959A (zh) * 2010-05-17 2011-11-23 戴苏才 递转岔道与循环线/网
WO2016008450A1 (zh) * 2014-07-18 2016-01-21 王建友 公路网、路桥网及城市路桥网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93C (zh) * 1997-03-14 2002-03-13 何振才 外环状道路立体交通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JP4111384B2 (ja) * 2002-12-06 2008-07-02 戸田建設株式会社 道路交差点構造
CN2806549Y (zh) * 2005-06-01 2006-08-16 陶善智 单层分桥式立交桥
CN201883352U (zh) * 2010-11-30 2011-06-29 张建军 道路十字路口互通式立交桥
CN202401359U (zh) * 2011-12-02 2012-08-29 林学慈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1130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5090B (zh) 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CN102296503B (zh) 改进型全苜蓿叶立交桥
CN102733279B (zh) 应用在十字路口综合交通枢纽
CN101560745A (zh) 交叉路畅通型道路结构及其交通路线
CN102561130B (zh)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CN202671992U (zh) 一种市中心立交桥
CN202401359U (zh) 田字形瘦身立交桥
CN201620325U (zh) 十字路畅通型道路结构及其交通路线
CN202131551U (zh) 隐形立交桥
CN102433812B (zh) 人车分道无滞通行区域路网
CN101792994A (zh) 多功能遂道立交枢纽桥
CN101126218A (zh) 一种廻转畅通式立交桥
CN103215868A (zh) 十字路口立交桥
CN2908599Y (zh) 一层丁字路口、二层弧形单道和地下三叉通道的丁字路口
CN202744915U (zh) 无红绿灯十字路口交通系统
CN2749919Y (zh) 四合立交桥
CN101463583A (zh) 城乡道路无红灯简易立交通行方法
CN203247472U (zh) 十字交叉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人流分流通道
CN100363558C (zh) 一字形全互通单层立交桥
CN201648900U (zh) 多功能遂道立交枢纽桥
CN1213205C (zh) 一种能使道路路口的车辆安全无阻分流的道路配套系统
CN2921084Y (zh) 一字形全互通单层立交桥
CN201099827Y (zh) 一种廻转畅通式立交桥
CN103603248B (zh) 多功能立交桥
CN1851129A (zh) 行人直穿式丁字路口全互通立交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