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5679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55679B CN102555679B CN201110338977.0A CN201110338977A CN102555679B CN 102555679 B CN102555679 B CN 102555679B CN 201110338977 A CN201110338977 A CN 201110338977A CN 102555679 B CN102555679 B CN 1025556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itch
- tire
- main groove
- pattern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对形成于中央部及中间部的沟的形状进行改进,来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能且提高排水性。充气轮胎(1)划分有:中央主沟(3、3)间的中央陆地部(5a)、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的中间陆地部(5b)、在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肩陆地部(5c)。中央主沟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圆弧沟片(6),该圆弧沟片包括向朝着轮胎赤道(C)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的圆弧状部(7)。中央主沟的锯齿摆幅(a1)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在中间陆地部设有从圆弧沟片的交叉部(K)朝向胎肩主沟延伸的中间倾斜沟(9)。中间倾斜沟与中央主沟所夹的陆地部的前端角度(α1)为30~75°。中间倾斜沟的沟宽度(W3)朝向接地端(Te)侧逐渐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对形成于中间部的沟的形状进行改进,来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并且提高排水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已知在胎面部形成有多个花纹块的块状花纹的充气轮胎。近年来,希望对该充气轮胎进一步提高排水性。为了提高排水性而必需使胎面部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尤其是轮胎赤道附近的水膜顺畅地向接地端侧排出。为了顺畅地排出这样的水膜,例如已知增大从轮胎赤道侧连接到接地端侧的中间部的沟的宽度和/或深度等的方法。
然而,由于上述方法均伴随花纹块的刚性下降,所以存在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容易恶化的问题。这样,在提高排水性和确保花纹块的刚性方面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而很难两者兼顾。相关技术如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359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以改进形成于中间部的沟的形状为基本,能够确保花纹块的刚性,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并且提高排水性。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和在该中央主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划分出上述中央主沟间的中央陆地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以及在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肩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中央主沟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圆弧沟片而形成为锯齿状,而且上述中央主沟的锯齿摆幅是胎面接地宽度的2%~5%,其中上述圆弧沟片包括向朝着轮胎赤道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的圆弧状部,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有中间倾斜沟,该中间倾斜沟从上述圆弧沟片的交叉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30°的角度朝向上述胎肩主沟延伸,上述中间倾斜沟与上述中央主沟所夹的陆地部的前端角度为30°~75°,上述中间倾斜沟的沟宽度朝向接地端侧逐渐减小。
此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央主沟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由上述圆弧沟片的交叉部且轮胎赤道侧的沟缘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而形成。
此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肩主沟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弯曲沟片而形成为锯齿状,其中该弯曲沟片向朝着轮胎赤道侧凸出的方向弯曲,上述弯曲沟片的锯齿摆幅大于上述圆弧沟片的锯齿摆幅。
此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肩陆地部设有:胎肩横纹沟,其从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轮胎轴向以2°~20°的角度且越过接地端而延伸;胎肩倾斜沟,其从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5°~55°的角度且向与上述胎肩横纹沟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到上述胎肩横纹沟。
此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肩倾斜沟的沟宽度朝向接地端侧逐渐减小。
此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圆弧沟片的轮胎周向的长度。
此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间倾斜沟与上述胎肩主沟连接,由此上述中间陆地部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由上述胎肩主沟、上述中央主沟以及上述中间倾斜沟划分的中间花纹块,上述中间花纹块由将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的上述圆弧沟片连接的第一中间副沟、和将上述弯曲沟片与上述中间倾斜沟连接的第二中间副沟划分为: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花纹块、接地端Te侧的第三花纹块、以及上述第一花纹块与上述第三花纹块之间的第二花纹块,而且,上述第二花纹块由第三中间副沟划分为轮胎赤道C侧的第二内花纹块、和接地端Te侧的第二外花纹块,其中上述第三中间副沟的一端与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赤道C侧的顶部附近连接,并且另一端与上述第一中间副沟连接,上述第二外花纹块的踏面的面积与上述第三花纹块的踏面的面积之差,为上述第二外花纹块或上述第三花纹块中较小的一方的踏面的面积的30%以内。
此外,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第一花纹块的踏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第二内花纹块、上述第二外花纹块以及上述第三花纹块的踏面的各面积。
此外,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中央陆地部间隔设置有中央狭缝,该中央狭缝从上述圆弧沟片向与上述中间倾斜沟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且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形成终端。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和在该中央主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划分出上述中央主沟间的中央陆地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以及在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肩陆地部。另外,中央主沟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圆弧沟片而形成为锯齿状,其中圆弧沟片包括向朝着轮胎赤道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的圆弧状部。这样的中央主沟能够有效地排出路面与胎面部的轮胎赤道附近之间的水膜。特别是由于中央主沟的锯齿摆幅以胎面宽度的2%~5%形成,所以能够确保中央陆地部的陆地部刚性且有效地排水。
此外,在中间陆地部设有从上述圆弧沟片的交叉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30°的角度朝向上述胎肩主沟延伸的中间倾斜沟。这样的中间倾斜沟利用轮胎的旋转将中央主沟的排水引导到胎肩主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另外,以这样的角度延伸的中间倾斜沟不会过度降低中间陆地部的刚性而能够发挥上述排水功能。因此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
此外,中间倾斜沟与上述中央主沟所夹的陆地部的中间陆地部的前端角度形成为30°~75°。因此中央主沟的一部分排水能够更顺畅地向中央主沟的轮胎旋转方向的后着地侧和/或中间倾斜沟排出,并且防止中间倾斜沟与上述中央主沟所夹的陆地部的刚性降低。因此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
此外,中间倾斜沟的沟宽度朝向接地端侧逐渐减小。这样的中间倾斜沟使朝向接地端侧的中间倾斜沟内的流水速度上升,并且提高转弯时接地压增高的中间陆地部的轴向外侧区域的横向刚性。因此更均衡地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排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中央主沟;4...胎肩主沟;5a...中央陆地部;5b...中间陆地部;5c...胎肩陆地部;6...圆弧沟片;7...圆弧状部;9...中间倾斜沟;15b...第二倾斜部;18...胎肩副沟;18a...胎肩副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端部;18b...胎肩副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的端部;C...轮胎赤道;Te...接地端;TW...胎面接地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轿车用轮胎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设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3、和在该中央主沟3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分别划分出:在上述中央主沟3、3间延伸的一条中央陆地部5a、在上述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延伸的一对中间陆地部5b、以及在上述胎肩主沟4的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肩陆地部5c。其中,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形成为,以轮胎赤道C上的任意的点为中心除可变间距(variablepitch)外,实质上为点对称的花纹。
对于中央主沟3及胎肩主沟4的沟宽度(与沟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宽度,以下对于其他沟宽度也同样)W1、W2以及沟深度,可以按照惯例分别设定。然而,当上述沟宽度W1、W2和/或沟深度过大时,则有可能减少接地面积或降低各陆地部5a至5c的刚性,相反,当过小时,则有可能使排水性恶化。因此,中央主沟3及胎肩主沟4的沟宽度W1、W2,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0~8.0%。此外,中央主沟3及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优选为11.0~15.0mm。
此外,中央主沟3及胎肩主沟4的配设位置虽未特殊限定,但例如中央主沟3的中心线G1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1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7~15%。同样,胎肩主沟4的中心线G2与接地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30%。由此,能够均衡地确保各陆地部5a至5c的刚性,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抗不均匀磨损性。其中,本实施方式的中心线G1、G2以波状的非直线形成,在各中心线G1、G2的摆幅的中心确定上述轮胎轴向距离L1、L2。
在此,上述胎面接地宽度TW为,对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的充气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度的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的接地端Te、Te间的距离。此外,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在未特殊限定的情况下,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值。
此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轮辋,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Rim”,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此外,上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在轮胎为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设为180kPa。
此外,上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CAPACITY”,但在轮胎为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为相当于上述各载荷的88%的载荷。
如图2中放大表示的那样,上述中央主沟3沿轮胎周向连续排列圆弧沟片6而形成锯齿状,其中,圆弧沟片6包括向朝着轮胎赤道C侧凸出的方向(在轮胎赤道C左侧的胎面一半部分的例子中为右侧)弯曲的圆弧状部7。即,中央主沟3将圆弧沟片6形成为重复图案的最小构成单位。这样的圆弧沟片6能够防止中央陆地部5a的刚性降低并且有效地排出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附近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因此不会损害直行稳定性而提高排水性。另外,由于上述圆弧沟片6提高中间陆地部5b的轮胎轴向的刚性,所以也有助于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
在图2的轮胎赤道C左侧的胎面一半部分内,本实施方式的圆弧沟片6形成为包括:上述圆弧状部7和直线部8,其中,直线部8由形成上述圆弧沟片6的交叉部K的轮胎赤道C侧的沟缘6a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而形成。这样的直线部8有助于利用轮胎的旋转将中央主沟3的排水顺畅地排出到旋转方向的后着地侧。此外,上述直线部8由于有助于确保中央陆地部5a的轮胎周向的刚性,所以能够保持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
此外,中央主沟3的锯齿摆幅a1需要形成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当上述锯齿摆幅a1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2%时,则无法有效地排出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附近的水膜。相反,当上述锯齿摆幅a1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5%时,则中央陆地部5a的刚性过度降低,从而使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恶化。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锯齿摆幅a1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以上且4.5%以下。其中,上述摆幅a1为,中央主沟3的中心线G1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点Po与轮胎轴向的最内侧的点Pi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以下,对于其他沟的摆幅也同样)。
此外,根据进一步发挥上述作用的观点,中央主沟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切线的角度)θ1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5°以上,另外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如图3所示,在中间陆地部5b设有中间倾斜沟9,该中间倾斜沟9从在上述中央主沟3内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圆弧沟片6彼此连接的交叉部K,朝向上述胎肩主沟4延伸到该胎肩主沟4。这样的中间倾斜沟9能够利用轮胎的旋转将中央主沟3的一部分排水向胎肩主沟4引导。因此提高排水性。
此外,中间倾斜沟9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30°的角度θ2形成。当上述角度θ2超过30°时,则该中间倾斜沟9的排水阻力增大,从而使排水性恶化。相反,当上述角度θ2小于12°时,则上述中间倾斜沟9与上述中央主沟3之间的中间陆地部5b的刚性减小,使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恶化。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角度θ2优选为14°以上,另外优选为28°以下。
此外,中间倾斜沟9和中央主沟3所夹的中间陆地部5b的前端角度α1形成为30~75°。当上述前端角度α1超过75°时,则中央主沟3的排水难以流到该中央主沟3的轮胎旋转方向的后着地侧和/或中间倾斜沟9,所以使排水性恶化。相反,当前端角度α1小于30°时,则中间陆地部5b的刚性降低,从而使抗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恶化。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前端角度α1优选为35°以上,另外优选为70°以下。其中,中间陆地部5b的前端部分在以圆弧状形成的情况下为,距轮胎周向的前端5b1为2mm的距离的中间陆地部5b的陆地部边缘(未图示)的切线间的角度。
此外,中间倾斜沟9的沟宽度W3从轮胎赤道C侧朝向接地端Te侧逐渐减小。这样的中间倾斜沟9使从轮胎赤道C侧朝向接地端Te侧的排水的流水速度增加。因此中央主沟3的排水易顺畅地向接地端Te侧排出。此外,这样的中间倾斜沟9,相对提高在转弯时接地压易升高的中间陆地部5b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区域的刚性。因此均衡地保持排水性和抗不均匀磨损性。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沟宽度W3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另外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
根据同样的观点,中间倾斜沟9的沟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的50%以上,更优选为55%以上,另外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其中,中间倾斜沟9的沟深度可以保持恒定不变,但根据确保磨损中期中间陆地部5b的刚性的观点,也可以设置朝向胎肩主沟4侧以阶梯状逐渐减小的阶梯部9c。根据均衡地确保排水性和中间陆地部5b的刚性的观点,阶梯部9c优选设在中间倾斜沟9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3的45~55%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倾斜沟9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沟缘9a、与上述圆弧沟片6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沟缘6b,优选为平滑地连接。由此能够保持中间陆地部5b较高的刚性,并且从中央主沟3的圆弧沟片6顺畅地向中间倾斜沟9排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倾斜沟9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与胎肩主沟4连接。这样的中间倾斜沟9能够将中央主沟3的排水经由胎肩主沟4向接地端Te和/或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此外,通过中间倾斜沟9与胎肩主沟4连接,由此中间陆地部5b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由胎肩主沟4、上述中央主沟3和中间倾斜沟9划分的中间花纹块11。
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胎肩主沟4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排列弯曲沟片12而形成,弯曲沟片12向朝着轮胎赤道C侧凸出的方向弯曲。即,胎肩主沟4将弯曲沟片12作为重复图案的最小构成单位而形成为锯齿状。这样的胎肩主沟4有效地将胎面部2的胎肩部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取入从而提高排水性。
此外,弯曲沟片12的锯齿摆幅a2优选形成为大于圆弧沟片6的锯齿摆幅a1。这样的弯曲沟片12增大转弯时作用相对较大的接地压的胎肩陆地部5c的轮胎轴向的刚性。因此提高操纵稳定性并且抑制胎肩陆地部5c的胎肩不均匀磨损的发生。其中,当上述锯齿摆幅a2增大时,则存在减小中间陆地部5b的刚性的倾向,因此弯曲沟片12的锯齿摆幅a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另外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
此外,根据同样的观点,胎肩主沟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另外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5°以下。
此外,如图1所示,弯曲沟片12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4优选形成为小于中央主沟3的圆弧沟片6的轮胎周向长度L5。即,锯齿摆幅a2的较大的弯曲沟片12形成为多于圆弧沟片6。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肩部获得充分的排水性。
此外,如图4所示,上述胎肩陆地部5c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从弯曲沟片12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端部12a越过接地端Te而延伸的胎肩横纹沟13。由此,上述胎肩陆地部5c沿着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由胎肩主沟4、接地端Te和胎肩横纹沟13划分的胎肩花纹块1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胎肩横纹沟13与弯曲沟片12的上述端部12a平滑地连接。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横纹沟13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沟缘13a(本例中下侧)与弯曲沟片12的轮胎轴向的外侧边缘12b平滑地连接。由此,降低从胎肩主沟4向胎肩横纹沟13的排水阻力,获得优秀的排水性能。此外,由于保持胎肩花纹块14的拐角部的较高的刚性,所以抗不均匀磨损性优秀。
根据均衡地确保排水性能与胎肩花纹块14的轮胎周向的刚性的观点,胎肩横纹沟1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6°以上,另外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6°以下。
此外,根据提高排水性的观点,胎肩横纹沟13的沟宽度W4优选为朝向接地端Te侧逐渐增加。根据使排水性与胎肩花纹块14的刚性平衡的观点,上述沟宽度W4优选为5.0mm以上,更优选为6.0mm以上,另外优选为15.0mm以下,更优选为13.5mm以下。同样,胎肩横纹沟13的沟深度优选为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的50%以上,更优选为55%以上,另外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
此外,在胎肩陆地部5c设有胎肩倾斜沟15,该胎肩倾斜沟15从上述胎肩主沟4的弯曲沟片12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端部12a以相对于轮胎轴向与上述胎肩横纹沟13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到该胎肩横纹沟13。由此,胎肩主沟4内的排水能够经由胎肩倾斜沟15更有效地向胎肩横纹沟13、进而向接地端Te排出。
此外,胎肩花纹块14由上述胎肩倾斜沟15划分为轮胎轴向外侧的外胎肩花纹块14a、和该轮胎轴向内侧的内胎肩花纹块14b。
根据确保外胎肩花纹块14a及内胎肩花纹块14b的花纹块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的观点,胎肩倾斜沟1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5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另外优选为55°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同样,胎肩倾斜沟15的沟宽度W5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另外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3.5%以下。此外,胎肩倾斜沟15的沟深度优选为胎肩主沟4的沟深度的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另外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
其中,胎肩倾斜沟15其沟宽度W5可以保持恒定不变,也可以朝向接地端Te侧逐渐减小。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倾斜沟15具有沟宽度W5局部减少的缩小部15a。这样的胎肩倾斜沟15能够保持胎肩花纹块14的刚性并且增加排水向接地端Te侧流出的流水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倾斜沟15、弯曲沟片12以及中间倾斜沟9以大致直线状平滑地连接。即,实质上中间倾斜沟9成为经由弯曲沟片12和胎肩倾斜沟15而连续延伸到胎肩横纹沟13的连接形态。因此中央主沟3的排水顺畅地排出到接地端Te,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如图3所示,在上述中间花纹块11设有第一中间副沟16和第二中间副沟17,其中,第一中间副沟16的一端与胎肩主沟4的弯曲沟片12的轮胎赤道C侧的顶部12c连接,并且另一端与中央主沟3的圆弧沟片6的交叉部K连接,第二中间副沟17在轮胎周向上与该第一中间副沟16错开位置并且将弯曲沟片12与中间倾斜沟9连接。由此,上述中间花纹块11被划分为三个花纹块,即:形成于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花纹块18、形成于接地端Te侧的第三花纹块20以及该第一花纹块18与第三花纹块20之间的第二花纹块19。
第一中间副沟16其沟宽度W6可以保持恒定不变,但优选为设有朝向接地端Te侧沟宽度W6局部扩大的扩大部16a。这样的中间副沟16保持第一花纹块18及第二花纹块19的刚性,并且确保接地端Te侧较大的沟宽度,从而提高排水性。
为了使排水性的提高与确保第一至第三花纹块18乃至花纹块20的刚性的平衡,第一中间副沟的沟宽度W6优选为5~10mm,另外第二中间副沟17的沟宽度W7优选为1.5~3.5mm。同样,第一中间副沟16的沟深度和第二中间副沟17的沟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的55~65%。其中,第一中间副沟16的沟深度可以保持恒定不变,但根据顺畅地向接地端Te侧排水的观点,也可以设置使沟深度朝向接地端Te侧以阶梯状逐渐增加的阶梯部16b。
此外,第二花纹块19由第三中间副沟21划分为轮胎赤道C侧的第二内花纹块19a和接地端Te侧的第二外花纹块19b,其中,第三中间副沟21的一端与上述弯曲沟片12的轮胎赤道C侧的顶部附近连接且另一端与上述第一中间副沟16连接。
为了使确保第二花纹块19的刚性的和排水性的提高平衡,第三中间副沟21的沟宽度W8优选为2~5mm,另外沟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的2%~5%。此外第三中间副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06优选为15~35°。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外花纹块19b与第三花纹块20的轮胎轴向的外侧形成有胎肩横纹沟13,所以容易在第二外花纹块19b及第三花纹块20作用较大的接地压。因此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二外花纹块19b和第三花纹块20,为了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而优选踏面的面积大致相等。更优选为,第二外花纹块19b的踏面的面积S2b与上述第三花纹块20的踏面的面积S3之差,为第二外花纹块19b或第三花纹块20中较小的一方的踏面的面积S2b、S3的3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18呈形成在中间倾斜沟9与中央主沟3之间的大致三角形状。另一方面,第二内花纹块19a、第二外花纹块19b及第三花纹块20呈大致矩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5b中存在第一花纹块18的刚性最易减小,且该第一花纹块18易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倾向。因此需要相对地增大该第一花纹块18的踏面的面积,以使抗不均匀磨损性提高。根据这样的观点,第一花纹块18的踏面的面积S1优选形成为大于第二内花纹块19a的踏面的面积S2a、第二外花纹块19b的踏面的面积S2b以及第三花纹块20的踏面的面积S3。
另一方面,当第一花纹块18的踏面的面积S1增大时,则有可能使第二内花纹块19a、第二外花纹块19b以及第三花纹块20的刚性平衡恶化,从而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根据这样的观点,第二内花纹块19a的踏面的面积S2a、第二外花纹块19b的踏面的面积S2b以及第三花纹块20的踏面的面积S3,优选为第一花纹块18的踏面的面积S1的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另外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
此外,在第一花纹块18设有中间横纹沟25,该中间横纹沟25从第一中间副沟16朝向中间倾斜沟9不与中间倾斜沟9接触而形成终端。这样的中间横纹沟25有助于缓和第一花纹块18的刚性,从而发挥抗不均匀磨损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中间副沟16、弯曲沟片12以及胎肩横纹沟13平滑地连接。即,实质上第一中间副沟16成为经由弯曲沟片12而连续延伸到胎肩横纹沟13的连接形态。同样,第二中间副沟17、弯曲沟片12以及胎肩横纹沟13也平滑地连接。即,实质上第二中间副沟17成为经由弯曲沟片12而连续延伸到胎肩横纹沟13的连接形态。由此,中央主沟3和/或中间倾斜沟9的排水更进一步顺畅地向接地端Te排出,所以进一步提高排水性。
此外,由上述第一中间副沟16、弯曲沟片12、胎肩横纹沟13形成的排水路径、以及由第二中间副沟17、弯曲沟片12、胎肩横纹沟13形成的排水路径,在图1的轮胎赤道C左侧的胎面部2的例子中,是向左上方倾斜。相反,由上述中间倾斜沟9、弯曲沟片12、胎肩倾斜沟15形成的排水路径在该例中是向左下方倾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与轮胎旋转方向无关,能够发挥较大的排水性。
此外,如图2所示,中央陆地部5a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中央狭缝22,该中央狭缝22从圆弧沟片6向与上述中间倾斜沟9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形成终端。由于这样的中央狭缝22能够更可靠地排出轮胎赤道C侧的胎面部2与路面之间的水膜,所以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排水性。尤其,本实施方式的中央狭缝22由于其沟宽度W9朝向中央主沟3逐渐增加,所以能够可靠地排出上述水膜。
此外,中央陆地部5a设有横切该中央陆地部5a的多条中央横沟23。该中央横沟23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
此外,中央陆地部5a优选为设有倒角部10,该倒角部10倾斜且以一定宽度切掉上述直线部8。这样的倒角部10将在直行行驶时作用相对较大的接地压的轮胎赤道C侧的沟缘6a产生的应力集中缓和,有助于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
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陆地部5a、第三花纹块20及内胎肩花纹块14b优选设有刀槽花纹24。这样的刀槽花纹24能够缓和设有刀槽花纹的花纹块的刚性,有助于发挥抗不均匀磨损性。其中,刀槽花纹24的切入宽度优选为1.5~3.5mm,深度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度的20~30%,轮胎轴向长度优选为各个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宽度的40~60%。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不言而喻害可以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花纹的充气轮胎(尺寸LT315/75R16121S)。然后,对这些轮胎评价了各种性能。具体的尺寸如下。其中,除表1的规格以外全部相同。
<中央主沟>
沟宽度W1/接地宽度TW:3.5~6.0%
沟深度:12.8~13.2mm
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15~25°
配设位置L1/TW:8%
<胎肩主沟>
沟宽度W2/接地宽度TW:3.0~4.5%
沟深度:12.8~13.2mm
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25~35°
配设位置L2/TW:18%
<中间倾斜沟>
沟宽度W3:1.6~3.6mm
沟深度:3.0~8.2mm
<胎肩横纹沟>
沟宽度W4:2.5~6.5mm
沟深度:7.2~13.7mm
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6.5~14.0°
<胎肩倾斜沟>
沟宽度W5:1.3~3.2mm
沟深度:2.8~5.2mm
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5:27~38°
<其他>
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4:21.0~30.5mm
圆弧沟片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5:43.0~59.5mm
第一花纹块与第二内花纹块的面积比S2a/S1:53%
第一花纹块与第三花纹块的面积比S3/S1:58%
胎面接地宽度TW:242mm
此外,测试方法如下。
<操纵稳定性>
将测试轮胎安装于16×8.0的轮辋,并安装于排气量4800cc的四轮驱动车的全部轮子,在内压275kPa、纵载荷8.53kN的条件下,只由驾驶员乘车以60km/h在轮胎测试路线的干燥沥青路面上反复变道。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按照5分法评价了此时各测试轮胎的操纵稳定性。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秀。
<排水性>
将测试轮胎在上述条件下安装于上述测试车辆的全部轮子,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按照5分法对只由驾驶员乘车以60km/h在水深为4~6mm的湿沥青路面上反复变道时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数值越大表示越良好。
<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将测试轮胎在上述的条件下安装于上述测试车辆的全部轮子,在公路上行驶24000km之后,通过肉眼确认胎肩部有无不均匀磨损和状态。根据不均匀磨损的程度按照5分法进行了评价。数值越大表示越良好。
测试的结果等表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轮胎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及抗不均匀磨损性。
Claims (9)
1.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和在该中央主沟的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划分出上述中央主沟间的中央陆地部、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以及在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肩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央主沟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圆弧沟片而形成为锯齿状,而且上述中央主沟的锯齿摆幅是胎面接地宽度的2%~5%,其中上述圆弧沟片包括向朝着轮胎赤道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的圆弧状部,
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有中间倾斜沟,该中间倾斜沟从上述圆弧沟片的交叉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2°~30°的角度朝向上述胎肩主沟延伸,
上述中间倾斜沟与上述中央主沟所夹的陆地部的前端角度为30°~75°,
上述中间倾斜沟的沟宽度朝向接地端侧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央主沟具有直线部,该直线部由上述圆弧沟片的交叉部且轮胎赤道侧的沟缘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主沟通过沿轮胎周向连续设置弯曲沟片而形成为锯齿状,其中该弯曲沟片向朝着轮胎赤道侧凸出的方向弯曲,
上述弯曲沟片的锯齿摆幅大于上述圆弧沟片的锯齿摆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陆地部设有:胎肩横纹沟,其从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轮胎轴向以2°~20°的角度且越过接地端而延伸;胎肩倾斜沟,其从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5°~55°的角度且向与上述胎肩横纹沟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延伸到上述胎肩横纹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倾斜沟的沟宽度朝向接地端侧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周向的长度小于上述圆弧沟片的轮胎周向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倾斜沟与上述胎肩主沟连接,由此上述中间陆地部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由上述胎肩主沟、上述中央主沟以及上述中间倾斜沟划分的中间花纹块,
上述中间花纹块由将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的上述圆弧沟片连接的第一中间副沟、和将上述弯曲沟片与上述中间倾斜沟连接的第二中间副沟划分为:轮胎赤道C侧的第一花纹块、接地端Te侧的第三花纹块、以及上述第一花纹块与上述第三花纹块之间的第二花纹块,而且,
上述第二花纹块由第三中间副沟划分为轮胎赤道C侧的第二内花纹块、和接地端Te侧的第二外花纹块,其中上述第三中间副沟的一端与上述弯曲沟片的轮胎赤道C侧的顶部附近连接,并且另一端与上述第一中间副沟连接,
上述第二外花纹块的踏面的面积与上述第三花纹块的踏面的面积之差,为上述第二外花纹块或上述第三花纹块中较小的一方的踏面的面积的30%以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花纹块的踏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第二内花纹块、上述第二外花纹块以及上述第三花纹块的踏面的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央陆地部间隔设置有中央狭缝,该中央狭缝从上述圆弧沟片向与上述中间倾斜沟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且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形成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9008 | 2010-11-05 | ||
JP2010249008A JP5081289B2 (ja) | 2010-11-05 | 2010-11-05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55679A CN102555679A (zh) | 2012-07-11 |
CN102555679B true CN102555679B (zh) | 2016-03-09 |
Family
ID=45445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3897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5679B (zh) | 2010-11-05 | 2011-10-28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3800B2 (zh) |
EP (1) | EP2450199B1 (zh) |
JP (1) | JP5081289B2 (zh) |
KR (1) | KR101754428B1 (zh) |
CN (1) | CN102555679B (zh) |
BR (1) | BRPI1107098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37739B2 (en) | 2011-03-28 | 2018-11-27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US9757991B2 (en) * | 2013-02-19 | 2017-09-1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JP5913192B2 (ja) * | 2013-05-15 | 2016-04-2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KR101855923B1 (ko) * | 2014-08-19 | 2018-06-19 |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공기입 타이어 |
DE102014224032A1 (de) * | 2014-11-25 | 2016-05-25 |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 Fahrzeugluftreifen |
KR101709240B1 (ko) | 2016-06-20 | 2017-02-23 | (주)대우건설 | 바텀애시 및 포졸란 반응의 혼화재를 이용한 내 황산염 저항성을 가진 친환경 시멘트 단면복구 모르타르 조성물 |
JP6881962B2 (ja) * | 2016-12-08 | 2021-06-02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838421B2 (ja) * | 2017-02-16 | 2021-03-0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115132B2 (ja) * | 2018-08-10 | 2022-08-0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198080B2 (ja) * | 2018-12-27 | 2022-12-28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268431B2 (ja) * | 2019-03-20 | 2023-05-0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268430B2 (ja) * | 2019-03-20 | 2023-05-0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255362B2 (ja) * | 2019-05-31 | 2023-04-1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255363B2 (ja) * | 2019-05-31 | 2023-04-1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255361B2 (ja) * | 2019-05-31 | 2023-04-11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291032B2 (ja) * | 2019-08-07 | 2023-06-14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12622530B (zh) * | 2019-10-08 | 2024-03-0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EP3838626B1 (en) | 2019-12-16 | 2023-04-26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
JP7495604B2 (ja) | 2020-04-30 | 2024-06-0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5644A (en) * | 1997-02-06 | 2000-08-2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three asymmetrically arranged main grooves |
JP2003072321A (ja) * | 2001-08-31 | 2003-03-12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D613242S1 (en) * | 2009-03-18 | 2010-04-06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for automobile |
CN101722797A (zh) * | 2008-10-28 | 2010-06-09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24843A (en) * | 1982-03-17 | 1984-01-10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Pneumatic tire tread |
JPS60189608A (ja) * | 1984-03-09 | 1985-09-27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S61157405A (ja) * | 1984-12-28 | 1986-07-17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0834211A (ja) * | 1994-07-21 | 1996-02-06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8276708A (ja) * | 1995-04-07 | 1996-10-22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3035278B1 (ja) | 1998-10-30 | 2000-04-2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397494B2 (ja) * | 2000-01-26 | 2010-01-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275283B2 (ja) * | 2000-02-16 | 2009-06-1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716551B2 (ja) * | 2000-10-03 | 2011-07-0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冬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632593B2 (ja) * | 2001-08-31 | 2011-02-1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184674B2 (ja) * | 2002-02-14 | 2008-11-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869089B2 (ja) * | 2007-01-22 | 2012-02-0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038739B2 (ja) * | 2007-02-22 | 2012-10-0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
US8261789B2 (en) * | 2007-10-25 | 2012-09-11 | Continental Tire North America, Inc. | Tire tread having three different sipe types |
JP5222337B2 (ja) * | 2010-09-27 | 2013-06-2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0
- 2010-11-05 JP JP2010249008A patent/JP508128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10-13 US US13/272,271 patent/US88138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0-25 EP EP11008555.2A patent/EP245019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10-28 CN CN201110338977.0A patent/CN10255567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0-28 KR KR1020110111190A patent/KR10175442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1-07 BR BRPI1107098-6A patent/BRPI1107098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5644A (en) * | 1997-02-06 | 2000-08-2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three asymmetrically arranged main grooves |
JP2003072321A (ja) * | 2001-08-31 | 2003-03-12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722797A (zh) * | 2008-10-28 | 2010-06-09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D613242S1 (en) * | 2009-03-18 | 2010-04-06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for automobi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111466A1 (en) | 2012-05-10 |
KR20120048487A (ko) | 2012-05-15 |
JP5081289B2 (ja) | 2012-11-28 |
EP2450199A2 (en) | 2012-05-09 |
BRPI1107098A2 (pt) | 2013-04-24 |
CN102555679A (zh) | 2012-07-11 |
JP2012101572A (ja) | 2012-05-31 |
KR101754428B1 (ko) | 2017-07-05 |
US8813800B2 (en) | 2014-08-26 |
EP2450199A3 (en) | 2012-10-03 |
EP2450199B1 (en) | 2013-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55679B (zh) | 充气轮胎 | |
EP1872973B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8496036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enter rib, curved oblique grooves and connecting groove portions | |
EP3025875B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2416829B (zh) | 充气轮胎 | |
US8550133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asymmetric tread pattern | |
EP3023267B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1554829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837564B (zh) | 充气轮胎 | |
EP3118026B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1992658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564160A (zh) | 充气轮胎 | |
EP2163405B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2649389B (zh) | 充气轮胎 | |
KR101719836B1 (ko) | 공기 타이어 | |
EP1437237A2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789479B1 (en) | Tread of a pneumatic tire | |
CN101987564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529594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529595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463852A (zh) | 充气轮胎 | |
JP391665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2398484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818614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013590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