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3910A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3910A
CN102473910A CN2010800350630A CN201080035063A CN102473910A CN 102473910 A CN102473910 A CN 102473910A CN 2010800350630 A CN2010800350630 A CN 2010800350630A CN 201080035063 A CN201080035063 A CN 201080035063A CN 102473910 A CN102473910 A CN 102473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niobium
lithium
transition metal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50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名史治
铃木章弘
吉田智一
户出晋吾
喜田佳典
藤本洋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3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39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12Manganates manganites or permanganates
    • C01G45/1221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 C01G45/1228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of the type [MnO2]n-, e.g. LiMnO2, Li[MxMn1-x]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C01G51/44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1/50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CoxMn1-x)O2, Li(MyCoxMn1-x-y)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01P2002/54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one element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80Compositional pur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为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廉价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改善输出特性且优选用作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源。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11、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12、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14,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在Li1.06Ni0.56Mn0.38O2的表面上配置有相对于过渡金属总量的铌的比例为0.5mol%的Nb2O5和相对于过渡金属总量的钛的比例为0.5mol%的TiO2而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特别涉及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等移动机器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急速发展,此外伴随着多功能化,消耗电力也在增加,因此对于作为它们的电源而使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轻量化和高容量化的要求也更加强烈。此外,近年来,为了解决由于车辆的排气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并用了汽车的汽油发动机和电发动机而成的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的开发正在进行。
作为上述电动汽车的电源,通常广泛使用镍-氢蓄电池,但作为更高容量且高输出的电源,正在研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利用。
这里,在如上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作为其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主要使用钴酸锂(LiCoO2)等以钴为主要成分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然而,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使用的钴为稀少资源,存在成本高、同时难以稳定地供给等问题。特别是在作为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使用的情况下,由于使用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因此需要非常大量的钴,存在电源的成本高涨的问题。
因此,近年来,作为廉价且能进行稳定供给的正极活性物质,正在研究以镍或锰代替钴作为主要原料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具有层状结构的镍酸锂(LiNiO2)被期待作为可以得到较大放电容量的材料,但存在热稳定性差且安全性差、同时过电压大的缺点。此外,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锰酸锂(LiMn2O4)虽然有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点,但存在能量密度小、且在高温环境下锰溶出到非水电解液中的缺点。
因此,过渡金属的主要成分由镍和锰这两元素构成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从低成本且热稳定性优异的观点出发受到瞩目,例如,进行了下述(1)~(4)所示的提案。
(1)作为具有与钴酸锂几乎相同的能量密度、且不存在如镍酸锂那样安全性降低、如锰酸锂那样在高温环境下锰溶出到非水电解液中的情况的正极活性物质,提出一种具有层状结构、含有镍和锰、且镍和锰的原子比率的误差为10原子%以内的具有菱面体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2)在至少含有镍和锰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将镍和锰的一部分用钴置换而成的单相阴极材料(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3)使氧化铌或氧化钛存在于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并焙烧而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3)。
(4)在含有镍、锰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添加4A族元素和5A族元素而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71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835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734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1)~(4)中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存在以下所示的问题。
(1)中所示正极活性物质的问题
(1)中所示正极活性物质存在下述问题:其与钴酸锂相比,高倍率充放电特性明显低劣,因此难以作为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使用。
(2)中所示正极活性物质的问题
(2)中所示正极活性物质存在下述问题:若用于置换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部分镍和锰的钴的量变多,则产生如上所述成本变高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若用于置换的钴的量变少,则存在高倍率充放电特性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3)中所示正极活性物质的问题
在使用如(3)中所示的使氧化铌或/和氧化钛存在于锂镍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并焙烧而成的正极活性物质时,虽然正极的热稳定性提高,但存在高倍率放电特性、低温放电特性反而降低的问题。
(4)中所示正极活性物质的问题
虽然记载了(4)中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中IV电阻降低,但没有研究关于各元素的添加量,因此存在不一定能够提高高倍率充放电特性等电池特性的问题。
本发明为考虑了上述以往课题的发明,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通过改良该正极活性物质,从而提高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特性,以便能够适宜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且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含铌物和含钛物的物质作为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且相对于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的总量,上述含铌物中的铌和上述含钛物中的钛的总量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并且含铌物中铌的摩尔数是含钛物中钛的摩尔数的同量以上。
如上述构成,如果使用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含铌物和含钛物两者的正极活性物质,则可以提高在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特性,因此可以适宜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其中,关于可以提高输出特性的机理,虽然不明确,但推测是不是由于如下原因:由于存在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表面的铌和钛,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镍等过渡金属的价数发生变化,由此,正极和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发生改质,电荷移动反应被促进。
但是,存在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含铌物和含钛物的量少时,无法充分得到上述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含铌物和含钛物的量变得过多时,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被没有导电性的含铌物、含钛物广泛覆盖(被覆盖部位变的过多),因此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降低。因此,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的总量,含铌物中的铌和上述含钛物中的钛的总量需要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特别优选0.15mol%以上且1.0mol%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考虑到成本优点,则优选含铌物和含钛物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添加量发挥上述作用效果。
此外,含钛物中的钛的量(摩尔数)多于含铌物中的铌的量(摩尔数)时,得不到如上所述的作用效果。这可以认为正极活性物质中铌以5价存在、钛以4价存在,当钛量多于铌量时,以5价存在的铌对镍等过渡金属的影响不充分。因此,含铌物中铌的摩尔数需要是含钛物中钛的摩尔数的同量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是指,Ni和Mn的总量相对于过渡金属总量的比例超过50摩尔%的情况。
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优选以通式Li1+xNiaMnbCocO2+d(式中,x、a、b、c、d满足以下条件:x+a+b+c=1、0<x≤0.1、0≤c/(a+b)<0.40、0.7≤a/b≤3.0、-0.1≤d≤0.1)表示的物质,特别优选0≤c/(a+b)<0.35、0.7≤a/b≤2.0,其中更优选0≤c/(a+b)<0.15、0.7≤a/b≤1.5。
上述通式表示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使用钴的组成比c、镍的组成比a、锰的组成比b满足条件0≤c/(a+b)<0.40的物质,这是因为可以降低钴的比例、并降低正极活性物质的材料成本。考虑到这样的问题,优选0≤c/(a+b)<0.35,其中优选0≤c/(a+b)<0.15。
此外,使用上述通式中镍的组成比a、锰的组成比b满足0.7≤a/b≤3.0的条件的物质,其理由如下。即,a/b的值超过3.0、镍的比例变多时,该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热稳定性极端降低,因此有时放热量达到峰值的温度变低、安全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a/b的值不足0.7时,锰的比例变多,产生杂质相,容量降低。考虑到这样的问题,优选0.7≤a/b≤2.0,其中优选0.7≤a/b≤1.5。
进而,使用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通式中锂的组成比(1+x)的x满足0<x≤0.1的条件的物质,这是因为0<x时,其输出特性提高,另一方面,x>0.1时,该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上残留的碱变多,电池制作工序中,浆料发生凝胶化,同时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过渡金属量降低、容量降低。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更优选使用满足0.05≤x≤0.1的条件的物质。
此外,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使氧的组成比(2+d)中的d满足-0.1≤d≤0.1的条件是为了防止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变成缺氧状态或氧过剩状态而损害其晶体结构。
上述含铌物和上述含钛物优选烧结于上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
这是由于,如果是这种构成,则含铌物、含钛物能够牢固地固定于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这里,作为将含铌物烧结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等的具体方法,例如有如下方法:采用表面融合(mechanofusion)等方法将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规定量的含铌物和含钛物混合,使含铌物和含钛物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附着,然后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分解温度以下将其烧结。
但是,作为使含铌物等存在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烧结法。
此外,作为上述含铌物,可例示出Nb2O5和LiNbO3等,作为上述含钛物,可例示出Li2TiO3、Li4Ti5O12和TiO2等。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专利文献4使用了4价的锆(对应于本发明中的4价的钛),但是含锆物在工业上难以获得小粒径品。与此相对,本发明中使用的含钛物在工业上可以容易地制作小粒径品。因此,如同本发明这样使用含钛物的情况下,还具有能够容易地分散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优点。
优选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2μm以下,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15μm以下。
这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变得过大时,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导电性差,由此导致放电性能降低,另一方面,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变得过小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变大、与非水电解液的反应性变高,结果导致保存性能等降低。
上述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系溶剂优选使用以体积比2∶8~5∶5的范围含有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
(其它事项)
(1)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可含有选自由硼(B)、氟(F)、镁(Mg)、铝(Al)、铬(Cr)、钒(V)、铁(Fe)、铜(Cu)、锌(Zn)、钼(Mo)、锆(Zr)、锡(Sn)、钨(W)、钠(Na)、钾(K)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不需要仅由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构成,也可以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与其它正极活性物质混合使用。作为其它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可逆地插入·脱离锂的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在维持稳定的晶体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锂的插入脱离的具有层状结构、尖晶石型结构、橄榄石型结构的化合物。
(2)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可逆地吸藏·释放锂的物质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碳材料、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合金材料、金属氧化物等。需要说明的是,从材料成本的观点出发,负极活性物质优选使用碳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沥青系碳纤维(MCF)、中间相碳微球(MCMB)、焦炭、硬碳、富勒烯、碳纳米管等,从提高高倍率充放电特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以低结晶性碳包覆石墨材料而成的碳材料。
(3)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液中使用的非水系溶剂,可以使用以往被使用的公知的非水系溶剂,可以使用例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链状碳酸酯。作为低粘度、低熔点、且锂离子传导度高的非水系溶剂,特别优选使用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优选将该混合溶剂中的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体积比如上所述规定在2∶8~5∶5的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使用离子性液体作为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系溶剂,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对阳离子种类、阴离子种类无特别限定,但从低粘度、电化学稳定性、疏水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以下组合:作为阳离子使用吡啶阳离子、咪唑阳离子、季铵阳离子,作为阴离子使用含氟酰亚胺系阴离子。
另一方面,作为上述非水电解液中使用的溶质,可以使用以往被使用的公知的锂盐。而作为这样的锂盐,可以使用含有P、B、F、O、S、N、Cl中的一种以上元素的锂盐,具体而言可以使用LiPF6、LiBF4、LiCF3SO3、LiN(CF3SO2)2、LiN(C2F5SO2)2、LiN(CF3SO2)(C4F9SO2)、LiC(C2F5SO2)3、LiAsF6、LiClO4等锂盐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为了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高倍率充放电特性、耐久性,特别优选使用LiPF6
(4)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隔膜,只要是能防止正极与负极接触而短路、浸渍非水电解液、且可以得到锂离子传导性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聚丙烯制或聚乙烯制隔膜、聚丙烯-聚乙烯的多层隔膜等。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在由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存在有含铌物和含钛物两者的物质,因此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镍等过渡金属的价数发生变化,正极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发生改质,从而电荷移动反应被促进。其结果,在各种温度条件下的输出特性得到改善,可以发挥适宜用作混合动力型电动汽车等的电源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正极用于工作电极的三极式试验用电池的简要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11工作电极(正极)
12对电极(负极)
13参比电极
14非水电解液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具体说明,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不受限于下述方式或后述的实施例,在不改变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来实施。
(正极的制作)
首先,将Li2CO3和通过共沉淀法得到的Ni0.60Mn0.40(OH)2按规定的比例混合,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在1000℃下焙烧10小时,从而制作以Ni和Mn两元素为主要成分、具有层状结构的Li1.06Ni0.56Mn0.38O2(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而制作的Li1.06Ni0.56Mn0.38O2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1μm,此外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7μm。
接着,将上述Li1.06Ni0.56Mn0.38O2、平均粒径为150nm的Nb2O5、平均粒径为50nm的TiO2按规定的比例混合,然后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在700℃下焙烧1小时,从而制作在Li1.06Ni0.56Mn0.38O2的表面烧结有含铌氧化物和含钛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分光分析(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的量和钛的量。其结果,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总量的铌的量(以下,简称铌量)和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总量的钛的量(以下,简称钛量)均为0.5mol%。
接着,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作为导电剂的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溶解有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液以正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剂与粘结剂的质量比为92∶5∶3的方式混炼,调制正极合剂浆料。接着,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布在铝箔构成的正极集电体上,干燥后用压延辊压延,进一步安装铝制的正极集电片,从而制造了正极。
(负极和参比电极的制作)
负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中都使用了金属锂。
(非水电解液的调制)
在碳酸亚乙酯与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甲酯以3∶3∶4的体积比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以1摩尔/升浓度的方式溶解LiPF6,进一步溶解1质量%碳酸亚乙烯酯从而调制非水电解液。
(电池的制作)
使用上述正极(工作电极)、负极(对电极)、参比电极、和非水电解液,制作了图1所示的三极式试验电池10。图1中,11为正极,12为负极,13为参比电极,14为非水电解液。
实施例
〔第1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用于实施上述发明的形态所示的电池。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本发明电池A1。
(实施例2)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增加了Nb2O5量,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量和钛量,结果铌量和钛量分别为1.0mol%、0.5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称为本发明电池A2。
(实施例3)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减少了Nb2O5量和TiO2量,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铌量和钛量,结果铌量和钛量分别为0.1mol%、0.05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本发明电池A3。
(比较例1)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混合Nb2O5和TiO2(即,仅使用由Li1.06Ni0.56Mn0.38O2构成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Z1。
(比较例2)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增加了TiO2量,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铌量和钛量,结果铌量和钛量分别为0.5mol%、1.0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Z2。
(比较例3)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增加了Nb2O5量和TiO2量,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铌量和钛量,结果铌量和钛量都为1.0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Z3。
(比较例4)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减少了Nb2O5量和TiO2量,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铌量和钛量,结果铌量和钛量都为0.05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Z4。
(实验)
将上述本发明电池A1~A3和比较电池Z1~Z4在下述的条件下进行充放电,研究了各电池的输出特性,其结果示于表1。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以将比较电池Z1的输出设为100时的指数进行表示。
·充放电条件
首先,将上述本发明电池A1~A3和比较电池Z1~Z4在25℃的温度条件下以0.2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恒定电流充电至4.3V(vs.Li/Li+)为止,以4.3V(vs.Li/Li+)进行恒定电压充电至电流密度变为0.04mA/cm2为止,然后以0.2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恒定电流放电至2.5V(vs.Li/Li+)为止。接着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上述本发明电池A1~A3和比较电池Z1~Z4的额定容量。
接着,在25℃的温度条件下分别将本发明电池A1~A3和比较电池Z1~Z4以与上述同样的电流密度进行充电至额定容量的50%为止,再以与上述同样的电流密度进行放电,从而测定充电深度(SOC)为50%时的输出。
[表1]
Figure BDA0000134336770000131
由上述表1可知,使用了在以Li1.06Ni0.56Mn0.38O2表示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且上述铌和钛的总量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且铌是钛的同量以上的本发明电池A1~A3,与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不存在铌和钛的比较电池Z1相比,可确认到输出特性飞跃性提高。
与此相对,对于虽然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铌和钛、但铌和钛的总量为0.10mol%的比较电池Z4,由于铌和钛的添加量过少,而无法充分发挥像本发明电池A1~A3那样的作用效果,确认到输出特性降低。另一方面,对于虽然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铌和钛、但铌和钛的总量为2.0mol%的比较电池Z3,由于铌和钛的添加量过多,难以使铌和钛均匀分散,因此还是确认到输出特性降低。
此外,对于使用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且上述铌和钛的总量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但铌不是钛的同量以上(钛量比铌量多)的比较电池Z2,确认到了输出特性降低。因此,可知如前述专利文献4,即使使用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添加有4A族元素和5A族元素的正极活性物质,如果不规定添加元素的量也无法提高输出特性。
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可知,正极活性物质需为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且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的总量,铌和钛的总量需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并且铌是钛的同量以上。
〔第2实施例〕
(实施例)
使用具有层状结构的Li1.07Ni0.46Co0.19Mn0.28O2作为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除此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将Li2CO3、以Ni0.5Co0.2Mn0.3(OH)2表示的共沉淀氢氧化物按规定的比例混合,再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在850℃下焙烧10小时制作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而得到的Li1.07Ni0.46Co0.19Mn0.28O2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1μm,此外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6μm。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本发明电池B。
(比较例1)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混合Nb2O5和TiO2(即,仅使用由Li1.07Ni0.46Co0.19Mn0.28O2构成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Y1。
(比较例2)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仅混合Nb2O5,然后焙烧来制作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实施例的情况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铌量,结果铌量为1.0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Y2。
(实验)
将上述本发明电池B和比较电池Y1、Y2在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实验同样的条件下(其中,温度除25℃以外还在-30℃下进行)进行充放电,研究了各电池的输出特性,其结果示于表2。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以将比较电池Y1的输出设为100时的指数进行表示。
[表2]
Figure BDA0000134336770000161
由上述表2可知,对于使用在以Li1.07Ni0.46Co0.19Mn0.28O2表示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分别存在有0.5mol%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本发明电池B,与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不存在铌和钛的比较电池Y1相比,可确认到25℃、-30℃任一温度下的输出特性都飞跃性提高。
此外,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仅存在有铌的比较电池Y2(由于铌的添加量为1.0mol%因此添加物的总量与本发明电池B相同)与比较电池Y1相比,确认到25℃、-30℃任一温度下的输出特性都提高了,但也确认到其提高的程度与本发明电池B相比极小。因此可知需要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使铌和钛共同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确认到前述本发明电池A1的输出(25℃)相对于前述比较电池Z1的提高幅度比本发明电池B的输出(25℃)相对于比较电池Y1的提高幅度大。这是由于像本发明电池A1那样Co为10%以下的正极活性物质与含Co量比其多的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电池B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正极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的电阻变高。因此,可以认为由于在正极活性物质颗粒的表面存在有含铌物和含钛物两者,正极与非水电解液的界面改质效果得到进一步发挥,电荷移动反应被显著促进。
〔第3实施例〕
(实施例)
使用具有层状结构的Li1.09Ni0.36Co0.19Mn0.36O2作为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除此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将Li2CO3、以Ni0.4Co0.2Mn0.4(OH)2表示的共沉淀氢氧化物按规定的比例混合,再将该混合物在空气中在900℃下焙烧10小时制作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需要说明的是,像这样得到的Li1.09Ni0.36Co0.19Mn0.36O2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1μm,此外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6μm。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本发明电池C。
(比较例1)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混合Nb2O5和TiO2(即,仅使用由Li1.09Ni0.36Co0.19Mn0.36O2构成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X1。
(比较例2)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仅混合Nb2O5,然后焙烧制作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需要说明的是,通过ICP测定了如此而制作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铌量,结果铌量为1.0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X2。
(实验)
将上述本发明电池C和比较电池X1、X2在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实验同样的条件下(但是在温度-30℃下进行)进行充放电,研究了各电池的输出特性,其结果示于表3。需要说明的是,表3中,以将比较电池X1的输出设为100时的指数进行表示。
[表3]
Figure BDA0000134336770000191
由表3可知,对于使用在以Li1.09Ni0.36Co0.19Mn0.36O2表示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分别存在有0.5mol%的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本发明电池C,与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不存在铌和钛的比较电池X1相比,确认到-30℃下的输出特性飞跃性提高。
此外,在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仅存在有铌的比较电池X2(由于铌的添加量为1.0mol%,因此添加物的总量与本发明电池C相同)与比较电池X1相比,可确认到-30℃下的输出特性提高,但也确认了其提高的程度与本发明电池C相比极小。因此可知需要使铌和钛共同存在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
〔第4实施例〕
(比较例1)
使用具有层状结构的Li1.02Ni0.78Co0.19Al0.03O2作为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除此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以锂与过渡金属整体的摩尔比为1.02∶1的方式将Li2CO3与以Ni0.78Co0.19Al0.03(OH)2表示的共沉淀氢氧化物混合,在氧气气氛中在750℃下进行20小时热处理,制作上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需要说明的是,像这样得到的Li1.02Ni0.78Co0.19Al0.03O2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约为1μm,此外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约为12.5μm。此外,通过ICP测定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铌量和钛量,结果铌量和钛量分别为0.5mol%、0.5mol%。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W1。
(比较例2)
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中不混合Nb2O5和TiO2(即,仅使用由Li1.02Ni0.78Co0.19Al0.03O2构成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除此以外,与上述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三极式试验用电池。
如此而制作的电池以下简称为比较电池W2。
(实验)
在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实验同样的条件下对上述比较电池W1、W2进行充放电,研究了各电池的输出特性,其结果示于表4。需要说明的是,表4中,以将比较电池W2的输出设为100时的指数进行表示。
[表4]
Figure BDA0000134336770000201
由表4可知,使用在由Li1.02Ni0.78Co0.19Al0.03O2构成的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分别存在有0.5mol%的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电池W 1,与使用在以Li1.02Ni0.78Co0.19Al0.03O2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中不添加铌和钛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较电池W2相比,输出特性没有提高。
因此,可知作为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即使在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含铌物和含钛物、且铌和钛的总量相对于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过渡金属的总量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且铌量是钛量的同量以上的情况下,如果不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像比较电池W 1那样使用Li1.02Ni0.78Co0.19Al0.03O2作为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时),其输出特性也不会提高。因此可知,输出特性的提高效果是在作为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使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情况下所特有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前述专利文献3中所示的在锂镍复合氧化物(LiNi0.82Co0.15Al0.03O2)的表面上使氧化铌或氧化钛存在并焙烧而成的正极活性物质时,由该文献可知,正极的热稳定性提高,而高倍率放电特性、低温放电特性反而降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含有本发明的正极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用作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源等、各种电源。

Claims (7)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为具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和在非水系溶剂中溶解溶质而成的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使用在含有Ni和Mn作为主要成分且具有层状结构的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有含铌物和含钛物的物质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且相对于所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中的过渡金属的总量,所述含铌物中的铌和所述含钛物中的钛的总量为0.15mol%以上且1.5mol%以下,并且含铌物中铌的摩尔数是含钛物中钛的摩尔数的同量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以通式Li1+xNiaMnbCocO2+d表示,式中,x、a、b、c、d满足以下条件:x+a+b+c=1、0<x≤0.1、0≤c/(a+b)<0.40、0.7≤a/b≤3.0、-0.1≤d≤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通式Li1+xNiaMnbCocO2+d中,0≤c/(a+b)<0.35、0.7≤a/b≤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通式Li1+xNiaMnbCocO2+d中,0≤c/(a+b)<0.15,0.7≤a/b≤1.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含铌物和所述含钛物烧结于所述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中的一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2μm以下,二次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15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的非水系溶剂使用以体积比2∶8~5∶5的范围含有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
CN2010800350630A 2009-08-07 2010-08-06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ending CN1024739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4021 2009-08-07
JP2009-184021 2009-08-07
PCT/JP2010/063381 WO2011016553A1 (ja) 2009-08-07 2010-08-06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3910A true CN102473910A (zh) 2012-05-23

Family

ID=43544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50630A Pending CN102473910A (zh) 2009-08-07 2010-08-06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35315A1 (zh)
JP (1) JPWO2011016553A1 (zh)
KR (1) KR20120062748A (zh)
CN (1) CN102473910A (zh)
WO (1) WO201101655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0993A (zh) * 2013-08-14 2013-11-20 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4127995A (zh) * 2019-07-08 2022-03-01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207877A (zh) * 2019-08-05 2022-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3101B2 (ja) * 2013-03-06 2017-11-2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WO2019017736A2 (ko) 2017-07-21 2019-01-24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금속 도핑된 나트륨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나트륨 이차전지
JP6708193B2 (ja) * 2017-09-28 2020-06-1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88588B2 (ja) 2018-06-26 2021-06-16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WO2021006129A1 (ja) * 2019-07-08 2021-01-14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3998237A4 (en) * 2019-07-08 2023-08-09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SECONDARY LITHIUM-ION BATTERY
CN111435744B (zh) * 2020-01-17 2022-04-12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无钴层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1744B1 (en) * 2000-07-27 2003-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425330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を用いた正極活物質、正極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前記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5758A (ja) * 1997-12-24 1999-07-09 Aichi Steel Works Ltd 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JP4965773B2 (ja) * 2001-06-28 2012-07-04 Agcセイミ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4897223B2 (ja) * 2005-01-24 2012-03-14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0822013B1 (ko) * 2005-04-15 2008-04-14 주식회사 에너세라믹 불소화합물코팅 리튬이차전지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670507B1 (ko) * 2005-04-28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JP5085856B2 (ja) * 2005-07-07 2012-1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132048B2 (ja) * 2005-08-11 2013-01-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7188699A (ja) * 2006-01-12 2007-07-26 Nihon Kagaku Sangyo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同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4586991B2 (ja) * 2006-03-24 2010-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二次電池
JP5098288B2 (ja) * 2006-10-20 2012-12-1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53017A (ja) * 2006-12-15 2008-07-03 Ise Chemicals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5210531B2 (ja) * 2007-03-08 2013-06-12 Agcセイミ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リチウム含有複合酸化物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76795B2 (ja) * 2007-03-30 2013-08-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234394B2 (ja) * 2007-09-21 2013-07-1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
JP5430920B2 (ja) * 2008-03-17 2014-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834954B (zh) * 2010-04-01 2015-03-1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1744B1 (en) * 2000-07-27 2003-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425330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を用いた正極活物質、正極材料、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前記表面修飾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ANQI ZHANG 等: "Properties of Li-Ni-Mn-O electrode materials prepared from solution spray synthesized powders", 《MATERIALS LETTERS》, vol. 59, no. 21, 17 May 2005 (2005-05-17), pages 2693 - 2697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0993A (zh) * 2013-08-14 2013-11-20 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3400993B (zh) * 2013-08-14 2014-03-26 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14127995A (zh) * 2019-07-08 2022-03-01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207877A (zh) * 2019-08-05 2022-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16553A1 (ja) 2011-02-10
KR20120062748A (ko) 2012-06-14
US20120135315A1 (en) 2012-05-31
JPWO2011016553A1 (ja) 201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8350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20220216471A1 (en) Lithium supplementing material and positive electrode containing same
JP5078334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4641497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CN102473910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483222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7851088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101847035B1 (ko) 전도성 고분자를 포함하는 전고체 리튬이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214835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621138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42550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2648270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JP2011070789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341594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782423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160215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KR20100106242A (ko)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CN105493321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以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4221190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4530822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充電方法
JP2012079470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40234719A1 (en) High capacity lithium-ion electrochemical cel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KR20170092264A (ko) 전도성 고분자를 포함하는 전고체 리튬이차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11243585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891032A (zh) 高容量锂离子电化学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