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0681B - 喷墨记录材料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0681B
CN102470681B CN201080035113.5A CN201080035113A CN102470681B CN 102470681 B CN102470681 B CN 102470681B CN 201080035113 A CN201080035113 A CN 201080035113A CN 102470681 B CN102470681 B CN 102470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layer
black liquid
liquid receiving
pearlescent pigment
recording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51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0681A (zh
Inventor
川崎正博
兼子了
金子智
三宅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74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4987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20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51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0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0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6Intermediat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18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inorganic additives, e.g. pigments, c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8Intermediate layers; Layers between substrate and imaging lay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于纸基材的至少一个面具有树脂层的树脂被覆纸上,具有至少2层含有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作为主体的墨液接收层,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含有珠光颜料。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喷墨记录方式中所用的记录材料的喷墨记录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喷墨记录方式中所用的记录材料,已知有在支承体上设置墨液接收层而成的喷墨记录材料。墨液接收层大致上分为2种。一种是以水溶性聚合物作为主成分的墨液接收层,另一种是以无机颜料和树脂粘合剂作为主成分的多孔的墨液接收层。 
前者的墨液接收层通过水溶性聚合物溶胀来吸收墨液。后者的墨液接收层在由无机颜料形成的空隙中吸收墨液。基于此种墨液吸收的机理的差别,将前者称作溶胀型(或者聚合物型),将后者称作空隙型(或者微多孔型)。 
溶胀型的墨液接收层由于是连续且均匀的被膜,因此可以获得高光泽度,然而存在墨液吸收性(墨液吸收速度、打印后的干燥速度)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后者的空隙型的墨液接收层在墨液吸收性方面出色,是优选的类型。 
作为空隙型的墨液接收层所含有的无机颜料,提出过使用将平均二次粒子粒径粉碎、分散到500nm以下的气相法二氧化硅或湿式法二氧化硅等无机微粒。作为气相法二氧化硅的使用例,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平10-11942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21123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0-309157号公报等,作为粉碎沉降法二氧化硅的使用例,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平9-28616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181190号公报等。另外,作为粉碎凝胶法二氧化硅的使用例,例如可以举出日本特开2001-277712号公报等,对于二氧化硅以外的无机颜料,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2-17418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2-276670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3203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 6-199034号公报等中举出了使用了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的记录材料。 
如上所述的空隙型的墨液接收层除了墨液吸收性出色以外,通过利用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还可以获得出色的光泽性、映像性、以及显色性。 
另一方面,作为喷墨记录材料的支承体,已知一般来说使用的是无涂层纸(uncoated paper)、铜版纸、涂料纸、铸涂纸等纸支承体;以这些纸支承体作为基纸而将其至少一个面用树脂覆盖的树脂被覆纸;树脂薄膜等。但是,这些纸支承体或树脂被覆纸的基纸在造纸时会在其表面产生微细的凹凸(以下称作面褶皱)。如果在此种具有面褶皱的纸支承体、或者将具有面褶皱的基纸的至少一个面用树脂覆盖的树脂被覆纸上,设置上述的含有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多孔的墨液接收层,则虽然可以获得高光泽性、墨液吸收性、以及映像性,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墨液接收层自身的透明性极高,因此会有产生面褶皱感的问题。此外,随着记录材料的光泽性变高,该面褶皱感会尤为明显地显现出来。 
对于用以制造具有优异的平滑性的纸支承体、或者基纸的方法,提出过各种方案。例如,在日本特开昭58-68037号公报中提出,对利用纸浆的打浆得到的纸浆纤维借助筛分法来获得纤维长度的理想的分布。另外,在日本特公昭59-42295号公报中提出,为了解决平滑性而对原料纸浆利用其光学的特性加以规定,在日本特开昭63-173045号公报中提出,配合纸浆的粘度为5~12厘泊的纸浆,在日本特开平6-67341号公报中提出过使用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LBKP)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打浆的纸基体。但是,都不能令人充分满意。 
另外,以往已知有在喷墨记录材料的墨液接收层中使用消光剂的做法,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平11-32108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414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144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25781号公报等中。虽然通过在墨液接收层中含有消光剂,可以消除上述面褶皱感,然而光泽性、映像性、以及显色性会降低。所以,希望有不使光泽性、映像性、以及显色性降低地消除了面褶皱感的喷墨记录材料。 
以往已知有在喷墨记录材料中使用珠光颜料的做法,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7641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树脂被覆纸的具有墨液 接收层的一侧的树脂层或底涂层中含有银白型珠光颜料的喷墨记录材料。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27641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树脂被覆纸的具有墨液接收层的一侧的树脂层或底涂层中含有干涉色型珠光颜料的喷墨记录材料。此外在日本特开2003-80836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在基材上具有含有珠光颜料、金属盐及粘合剂树脂的珠光层的喷墨记录材料,在日本特开2005-288884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在主体中含有无机微粒的墨液接收层中含有珠光颜料的喷墨记录材料,在日本特开2006-218785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在主体中含有无机微粒的墨液接收层上设有珍珠色调光泽层的喷墨记录材料。 
但是,这些喷墨记录材料都不是可以将墨液吸收性、光泽性、映像性、显色性、以及面褶皱感全都满足的记录材料。 
另外,薄片状的喷墨记录材料一般来说是在卷绕长度大的支承体而成的卷筒状支承体上连续涂布墨液接收层后,用切割机、闸刀式剪切机等装置裁割为给定的大小。但是,在具有空隙型的墨液接收层的喷墨记录材料中,会在薄片上附着伴随着裁割而在端部粉碎的墨液接收层的粉末(以下称作掉粉),从而经常出现在薄片状的喷墨记录材料在打印机中被搬送时因在搬送辊上打滑而发生进纸不良或排纸不良的问题、因附着于薄片状的喷墨记录材料上的粉末而无法正确地打印图像的问题。此外,该问题在具有含有珠光颜料的空隙型的墨液接收层的喷墨记录材料中,尤为明显地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64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764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80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88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187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害墨液吸收性、光泽性、映像性、以及显色性地消除面褶皱感的喷墨记录材料。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利用如下的喷墨记录材料来基本上实现,即, 在支承体上具有至少2层作为主体含有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墨液接收层,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含有珠光颜料。 
上述的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优选为3~35质量%的范围。 
另外,优选在墨液接收层中含有亲水性粘合剂,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无机微粒与珠光颜料的总量(质量)的比率大于远离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质量)的比率,并且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的该比率为0.4以下。 
这里,远离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质量)的比率优选为0.05~0.25的范围。 
此外,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优选为3~24质量%的范围。 
此外,所述支承体优选为在纸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中具有树脂层的树脂被覆纸。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不损害墨液吸收性、光泽性、映像性、以及显色性地消除面褶皱感的喷墨记录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材料在支承体上具有至少2层作为主体含有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墨液接收层,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含有珠光颜料。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称作墨液接收层A。另外,将与该墨液接收层A相比设于远离支承体的位置的墨液接收层称作墨液接收层B。 
所谓珠光颜料如其名称所示,是显现出像珍珠的表面那样的光泽感的颜料,与其他的白色颜料明确地区分开。在本发明中所用的珠光颜料中,有鱼鳞箔、天然云母之类的天然品;和碱性碳酸铅、氧氯化铋、将天然云 母的表面用金属氧化物覆盖了的材料、将合成云母的表面用金属氧化物覆盖了的材料之类的合成品。尤其是从获得容易性和安全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将天然云母的表面用金属氧化物覆盖了的材料、将合成云母的表面用金属氧化物覆盖了的材料,另外,从光泽性、映像性的观点考虑,珠光颜料优选为平板状。而且,这里所说的平板状是指,珠光颜料的纵横比(平均粒径/平均粒子厚度)为5以上,更优选的珠光颜料平均粒子厚度为0.2~0.9μm,平均粒径为1~200μm,纵横比为5~200。作为此种珠光颜料,有二氧化钛被覆的云母、氧化铁被覆的云母、二氧化钛被覆的氧化铝片、氧氯化铋等,例如由Merck(株)以Iriodin 100、相同的103、相同的111、相同的123、Xirallic T50-10 Crystal Silver等名称销售,或由日本光研工业(株)作为PEARL-GLAZE系列以MB-100RF、ME-100R、MF-100R、MM-100R等名称销售,或者由其他的厂商以相同的目的销售,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各种等级(grade)的产品。 
另外,珠光颜料优选在利用普通的叶片型搅拌机、涡轮型搅拌机、均质混合机型搅拌机等将珠光颜料与分散剂混合而制作珠光颜料分散液后,用于墨液接收层A的涂布液的制作中。 
本发明中,墨液接收层A中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优选为3~50质量%的范围。如果少于3质量%,则会有无法充分地发挥作为颜料的效果的情况,如果多于50质量%,则会因墨液吸收能力降低而会有无法充分地发挥作为墨液接收层的功能的情况,或因分散性不足而有在制造上缺乏稳定性的情况。更优选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为3~35质量%的范围。 
另外,虽然墨液接收层B也可以含有珠光颜料,然而从映像性及显色性的观点考虑,最好是少量的,具体来说,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优选设为3质量%以下。另外,从映像性及显色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B优选实质上不含有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中所用的珠光颜料。这里所说的实质上不含有是指,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涂布量为1.6质量%以下。像这样,由于即使在墨液接收层B含有珠光颜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其添加量也极少,因此将后述的本 发明的墨液接收层B中的亲水性粘合剂的比率作为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比率来定义。但是,在墨液接收层B含有珠光颜料的情况下,该比率是作为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与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算出的。 
本发明中,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作为主体含有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本发明中,所谓二次粒子是指一次粒子凝聚而成的物质,所谓平均二次粒子粒径,是指该凝聚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这里所说的作为主体含有是指,在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分别相对于墨液接收层的全部固体成分含有50质量%以上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优选含有60质量%以上。上限为95质量%左右。通过作为主体含有该无机微粒,就会成为空隙率高的多孔的墨液接收层,墨液吸收性提高。另外,通过将无机微粒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减小为500nm以下,可以获得更为出色的光泽性、映像性、以及显色性。 
作为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可以举出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碳酸镁、高岭土、二氧化钛、氧化锌、氢氧化锌、硅酸钙、硅酸镁、合成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铝水合物、氢氧化镁等,另外还可以举出它们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它们当中,优选合成二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这些无机微粒可以获得高打印浓度及鲜明的图像,并且在成本方面有利。本发明中更为优选的无机微粒是非晶态合成二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 
非晶态合成二氧化硅根据制造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湿式法二氧化硅、气相法二氧化硅。气相法二氧化硅相对于湿式法来说也被称作干式法,一般来说是利用火焰水解法制作。具体来说,普遍为人所知的是将四氯化硅与氢及氧一起燃烧而制作的方法,然而也可以取代四氯化硅,单独或者以与四氯化硅混合的状态使用甲基三氯硅烷或三氯硅烷等硅烷类。气相法二氧化硅由日本Aerosil(株)作为Aerosil、(株)Tokuyama作为QS型销售。 
湿式法二氧化硅根据制造方法还可以分类为沉降法二氧化硅、凝胶法 二氧化硅、溶胶法二氧化硅。沉降法二氧化硅是使硅酸钠和硫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而制造的,发生了粒子生长的二氧化硅粒子凝聚、沉降,其后经过过滤、水洗、干燥、粉碎·筛分的工序而产品化。利用该方法制造出的二氧化硅的二次粒子为松软的凝聚粒子,可以获得比较容易粉碎的粒子。作为沉降法二氧化硅,例如由Tosoh Silica(株)作为Nipsil、(株)Tokuyama作为Tokusil、Finesil销售。凝胶法二氧化硅是使硅酸钠和硫酸在酸性条件下反应而制造的。由于在老化中微小粒子溶解,将其他的一次粒子之间结合地再析出,因此清晰的一次粒子消失,形成具有内部空隙结构的比较硬的凝聚粒子。例如由Tosoh Silica(株)作为Nipsil、水泽化学工业(株)作为Mizukasil、Grace Japan(株)作为Syloid、Sylojet销售。溶胶法二氧化硅也被称作胶态二氧化硅,通过硅酸钠的借助酸等的复分解或将通入离子交换树脂层而得的二氧化硅溶胶加热老化而得,例如由日产化学工业(株)作为Snowtex销售。 
对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气相法二氧化硅进行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平均一次粒子粒径优选为30nm以下,为了获得更高的光泽,优选为15nm以下。可以进一步优选使用平均一次粒子粒径为3~15nm并且基于BET法得到的比表面积为200m2/g以上(优选为250~500m2/g)的。而且,本发明中所说的平均一次粒子粒径是利用微粒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将与存在于一定面积内的100个一次粒子各自的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作为粒子的粒子粒径而求出平均粒子粒径,本发明中所说的BET法是基于气相吸附法的粉体的表面积测定法之一,是根据吸附等温线求出1g试样所具有的总表面积、即比表面积的方法。通常来说作为吸附气体多使用氮气,最常使用根据被吸附气体的压力、或容积的变化来测定吸附量的方法。在表示多分子吸附的等温线方面最为著名的是Brunauer、Emmett、Teller的公式,被称作BET公式,广泛地应用于表面积决定中。基于BET公式求出吸附量,乘以1个吸附分子在表面中所占的面积,就可以得到表面积。 
在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可以使用将气相法二氧化硅在阳离子性聚合物的存在下分散为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优选为10~300nm的材料。为将该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平均二次粒子粒 径设为500nm以下,优选利用普通的叶片搅拌、涡轮型搅拌、均质混合机型搅拌等将气相法二氧化硅和分散剂预先混合,然后使用球磨机、珠磨机、砂磨机等介质磨、高压均化器、超高压均化器等压力式分散机、超声波分散机、以及薄膜旋转型分散机等进行分散。而且,本发明中所说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的照片拍摄所得的记录材料的墨液接收层来求出,然而简单的做法是使用激光散射式的粒度分布计(例如(株)堀场制作所制LA920)测定分散液,作为数量中值直径求出。 
作为上述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分散中所用的阳离子性聚合物,优选使用聚乙烯亚胺、聚二烯丙基胺、聚烯丙基胺、烷基胺聚合物、日本特开昭59-20696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9-33176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9-3317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9-155088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11389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49990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83882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10989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2-198493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49478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115780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3-28068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4037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6-23426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12541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193776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具有伯~叔氨基、季铵盐基的聚合物。特别是,作为阳离子性聚合物优选使用二烯丙基胺衍生物。从分散性及分散液粘度的方面考虑,这些阳离子性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00~10万左右,特别优选为2,000~3万左右。阳离子性聚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气相法二氧化硅来说优选为1~10质量%的范围。 
下面,对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湿式法二氧化硅进行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湿式法二氧化硅是沉降法二氧化硅或凝胶法二氧化硅。这些粉碎前的二氧化硅粉末优选其平均一次粒子粒径为50nm以下,更优选平均一次粒子粒径为3~40nm并且平均凝聚粒子粒径(二次粒子粒径)为5~50μm。本发明中,可以使用通过将这些湿式法二氧化硅例如使用球磨机、珠磨机、砂磨机等介质磨、高压均化器、超高压均化器等压力式分散机、超声波分散机、以及薄膜旋转型分散机等在水性介质中粉碎到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优选为10~300nm的材料。上述的粉碎优选在阳离子性聚合物的存在下进行。阳离子性聚合物可以使用与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分散中所 用的物质相同的物质。 
利用普通的方法制造出的湿式法二氧化硅通常来说具有1μm以上的平均凝聚粒子粒径,因此将其粉碎而加以使用。为将该湿式法二氧化硅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设为500nm以下,作为粉碎方法,可以优选使用将分散于水性介质中的二氧化硅机械地粉碎的湿式分散法。此时,由于分散液的初期粘度上升得到抑制,可以实现高浓度分散,粉碎·分散效率提高,可以进一步粉碎为微粒,因此优选使用吸油量为210ml/mg以下、平均凝聚粒子粒径为5μm以上的沉降法二氧化硅。通过使用高浓度分散液,记录材料的生产性也提高。吸油量是基于JIS K-5101的记载测定的。 
作为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所用的湿式法二氧化硅,优选沉降法二氧化硅。如前所述,沉降法二氧化硅由于其二次粒子是松软的凝聚粒子,因此适于进行粉碎。 
另外,作为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也适合使用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氧化铝或氧化铝水合物是氧化铝或其含水物,既可以是晶态也可以是非晶态,可以使用具有不定形、球状、板状等形态的材料。既可以使用两者的任意一方,也可以并用。 
作为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氧化铝优选作为氧化铝的γ型晶体的γ-氧化铝,尤其优选δ组晶体。虽然γ-氧化铝可以将一次粒子减小到10nm左右,然而通常来说可以使用将数千到数万nm的二次粒子晶体用超声波或高压均化器、对置碰撞型喷射式粉碎机等分散到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优选为50~300nm左右的材料。 
本發明中可以使用的氧化铝水合物可以用Al2O3·nH2O(n=1~3)的构成式来表示。氧化铝水合物可以利用异丙醇铝等铝醇盐的水解、铝盐的借助碱的中和、铝酸盐的水解等公知的制造方法来得到。本发明中所用的氧化铝水合物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优选为10~300nm。 
本发明中所用的氧化铝及氧化铝水合物优选使用利用乙酸、乳酸、甲酸、甲磺酸、盐酸、硝酸等公知的分散剂将平均二次粒子粒径分散到500nm以下的材料。 
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为了维持作为皮膜的特性、 透明性高和获得墨液的更高的渗透性,优选含有亲水性粘合剂。作为该亲水性粘合剂,可以使用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淀粉、糊精、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酯系或它们的衍生物,然而优选的亲水性粘合剂是完全或者部分皂化的聚乙烯醇。在聚乙烯醇当中优选的是皂化度为80%以上的部分或完全皂化了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的平均聚合度优选为500~5000。 
亲水性粘合剂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质量比优选为5~50质量%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材料中,优选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与珠光颜料的总量(质量)的比率大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量(质量)的比率,并且将墨液接收层A的该比率设为0.4以下。这样,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抑制了裁割时的掉粉的喷墨记录材料。墨液接收层B的该比率优选为0.05~0.3的范围,更优选为0.05~0.25的范围。墨液接收层A的该比率为0.4以下,然而优选大于0.05。 
这里,墨液接收层A中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特别优选为3~24质量%的范围。这样,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抑制了裁割时的掉粉的喷墨记录材料。 
本发明中,墨液接收层A的干燥涂布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整体的固体成分涂布量优选为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50质量%。另外,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整体的固体成分涂布量优选为10~60g/m2,在支承体为树脂被覆纸的情况下,优选为20~60g/m2。 
本发明中,优选在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与亲水性粘合剂一起还含有膜固化剂。作为膜固化剂的具体例,有甲醛、戊二醛那样的醛系化合物、丁二酮、氯代戊二酮那样的酮化合物、双(2-氯乙基尿素)、2-羟基-4,6-二氯-1,3,5-三嗪、美国专利第3,288,775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具有反应性的卤素的化合物、二乙烯基砜、美国专利第3,635,718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具有反应性的烯烃的化合物、美国专利第2,732,316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N-羟甲基化合物、美国专利第3,103, 437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异氰酸酯类、美国专利第3,017,280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2,983,611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氮丙啶化合物类、美国专利第3,100,704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碳二亚胺系化合物类、美国专利第3,091,537号说明书记载的那样的环氧化合物、粘氯酸那样的卤素羧基醛类、二羟基二噁烷那样的二噁烷衍生物、铬明矾、硫酸锆、硼酸及硼酸盐那样的无机膜固化剂等,可以使用它们的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它们当中,特别优选硼酸或硼酸盐。膜固化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构成墨液接收层的亲水性粘合剂优选为0.1~40质量%,更优选为0.5~30质量%。 
在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也可以还作为添加剂使用与前面所述的非晶态合成二氧化硅的阳离子化中所用的相同的阳离子性聚合物。 
为了提高耐水性等,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也可以含有水溶性多价金属化合物。作为水溶性多价金属化合物,可以优选利用水溶性铝化合物及水溶性锆化合物。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水溶性锆化合物,可以举出醋酸锆、硝酸锆、碱性碳酸锆、氢氧化锆、碳酸锆·铵、碳酸锆·钾、硫酸锆、氟化锆、氯化锆、氯化锆八水合物、氧氯化锆、羟基氯化锆等。在这些水溶性锆化合物当中,优选醋酸锆(醋酸氧锆)、氧氯化锆。 
作为水溶性铝化合物,例如作为无机盐已知有氯化铝或其水合物、硫酸铝或其水合物、铵明矾等。此外,还已知有作为无机系的含铝阳离子聚合物的碱性聚氢氧化铝化合物。 
这些水溶性铝化合物当中,优选可以稳定地添加到形成墨液接收层A及B的涂布液中的,可以优选使用碱性聚氢氧化铝化合物。该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以用下述的式1、2或3表示,例如是稳定地含有[Al6(OH) 15]3+、[Al8(OH)20]4+、[Al13(OH)34]5+、[Al21(OH)60]3+等那样的碱性且高分子的多核缩合离子的水溶性的聚氢氧化铝。 
[Al2(OH)nCl6-n]m             …式1 
[Al(OH)3]nAlCl3              …式2 
Aln(OH)mCl(3n-m)0<m<3n     …式3 
这些化合物由多木化学(株)以聚氯化铝(PAC)的名称作为水处理 剂、由浅田化学工业(株)以聚氢氧化铝(Paho)的名称、(株)理研Green以Pyurakemu WT的名称、以及其他的厂商以相同的目的销售,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各种等级的产品。本发明中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市售品。 
上述的水溶性多价金属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优选为0.1~10质量%的范围。 
在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也可以还添加着色染料、着色颜料、紫外线吸收剂、防氧化剂、颜料的分散剂、消泡剂、调平剂、防腐剂、荧光增白剂、粘度稳定剂、pH调节剂等公知的各种添加剂。另外,本发明的墨液接收层的涂布液的pH优选为3.3~6.5的范围,更优选为3.5~5.5的范围。 
另外,在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中,通过含有硫醚化合物、碳酰肼及其衍生物,可以改善打印后的保存性。 
本发明中所用的碳酰肼衍生物既可以是在同一分子中具有1个或2个以上相同结构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在分子主链或侧链中具有相同结构的聚合物。 
本发明中所用的硫醚化合物中,有在硫原子的两侧结合有芳香族基的芳香族硫醚化合物、在夹隔着硫原子的两端具有烷基的脂肪族硫醚化合物等。它们当中,特别优选具有亲水性基团的脂肪族硫醚化合物。 
而且,这些化合物可以参考已知的合成法、或日本特开2002-32144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48372号公报中记载的合成法等来合成。另外,对于一部分化合物,可以直接使用市售的化成品。 
本发明中,优选将以水作为主要介质的涂布液涂布在支承体上并干燥而设置墨液接收层。墨液接收层的涂布方法无论是逐层涂布的逐次涂布方法(例如刮刀涂布机、气刀涂布机、辊涂机、棒涂机、凹版涂布机、反转涂布机等)、还是多层叠加涂布方法(例如滑珠涂布机或滑动帘幕涂布机等)的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喷墨记录材料的支承体,可以举出无涂层纸、铜版纸、涂料纸、铸涂纸、或将基纸的至少一个面用树脂覆盖的树脂被覆纸等,从光泽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树脂被覆纸,特别优选在基纸的至少一个面(设 置墨液接收层的面)覆盖了聚烯烃树脂层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另外,即使在将树脂薄膜用于支承体中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墨液吸收性、光泽性、映像性及显色性优异的喷墨记录材料。这些支承体的厚度可以使用50~300μm、优选使用80~260μm的。 
对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支承体(以下称作聚烯烃树脂被覆纸)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中所用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含水率没有特别限定,然而从改善卷曲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5.0~9.0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6.0~9.0质量%的范围。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含水率可以使用任意的水分测定法来测定。例如,可以使用红外线水分计、绝干质量法、介电常数法、Karl-Fischer法等。 
构成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基纸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普遍使用的纸,然而例如优选照片用支承体中所用的那样的平滑的原纸。作为构成基纸的纸浆,可以使用天然纸浆、再生纸浆、合成纸浆等的1种,或者混合使用2种以上,在该基纸中配合造纸中普遍使用的上胶剂、纸力增强剂、填料、防静电剂、荧光增白剂、染料等添加剂。 
此外,也可以在表面涂布表面上胶剂、表面纸力剂、荧光增白剂、防静电剂、染料、锚固剂等。 
另外,关于基纸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然而优选在对纸进行抄造中或抄造后用压延机等施加压力而压缩等后的表面平滑性良好的,其面密度优选为30~250G/m2。 
作为覆盖基纸的聚烯烃树脂,是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戊烯等烯烃的均聚物或者乙烯-丙烯共聚物等由烯烃的两种以上构成的共聚物及它们的混合物,可以单独地使用各种密度、熔融粘度指数(熔体指数)的材料,或者将它们混合使用。 
另外,在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树脂中,优选适当地组合加入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碳酸钙等白色颜料;硬脂酸酰胺、花生酸酰胺等脂肪酸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铝、硬脂酸镁等脂肪酸金属盐;受阻酚系化合物等防氧化剂;钴蓝、群青、Cecilian蓝等蓝色的颜料或染料;钴紫、坚牢紫、锰紫等洋红色的颜料或染料;荧光增白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主要的制造方法,利用在行进的基纸上以加热熔融的状态流延聚烯烃树脂的所谓挤出涂覆法来制造,基纸的两面由树脂覆盖。另外,在向基纸上覆盖树脂之前,优选对基纸实施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等活性化处理。作为树脂覆盖层的厚度,适合为5~50μm。 
优选在本发明中所用的支承体的涂设墨液接收层的一侧,设置下涂层。该下涂层是在涂设墨液接收层之前预先涂布在支承体的表面并干燥的层。该下涂层作为主体含有可以形成皮膜的水溶性聚合物或聚合物胶乳等。优选为明胶、聚乙烯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水溶性纤维素等水溶性聚合物,更优选为明胶。这些水溶性聚合物的附着量优选为10~500mg/m2,更优选为20~300mg/m2。此外,在下涂层中,优选还含有表面活性剂或膜固化剂。通过在支承体中设置下涂层,可以有效地防止涂布墨液接收层时的裂纹,从而可以获得均匀的涂布面。 
也可以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材料的与具有墨液吸收性的一侧相对于支承体来说相反的一侧,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卷曲、刚刚打印后叠加时的粘附的防止、对墨液转印的防止,而设置各种支持层。另外,也可以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材料的具有墨液吸收性的一侧的面中,除了所述的墨液接收层A、墨液接收层B、下涂层以外,出于改善耐损伤性等目的,在与墨液接收层B相比远离支承体的位置设置含有胶态二氧化硅等的层。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墨液吸收,也可以在比墨液接收层A更靠近支承体的一侧,设置主体中含有无机微粒的层、或主体中含有亲水性树脂的层。 
实施例 
下面,利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内容并不限于实施例。而且,份及%在没有明示的情况下是质量基准。 
(实施例1) 
<聚烯烃树脂被覆纸1的制作> 
将漂白硫酸盐阔叶木浆(LBKP)和漂白亚硫酸盐阔叶木浆(LBSP)的1∶1混合物打浆至以加拿大标准游离度计为300ml,制备出纸浆料浆。向其中作为上胶剂添加相对于纸浆为0.5%的烷基烯酮二聚体,作为强度剂添加相对于纸浆为1.0%的聚丙烯酰胺、相对于纸浆为2.0%的阳离子化淀粉、相对于纸浆为0.5%的聚酰胺表氯醇树脂,用水稀释,制成0.2%料 浆。将该料浆用长网造纸机抄造至面密度170g/m2,干燥调湿,制成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基纸。对抄造出的基纸,将相对于密度为0.918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的树脂均匀地分散了10%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的聚乙烯树脂组合物在320℃下熔融,以使厚度为35μm的方式挤出覆盖,使用进行了轻微粗面加工的冷却辊挤出覆盖,形成表面。对于另一个面,将密度为0.962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70份和密度为0.918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树脂30份的混合树脂组合物同样地在320℃下熔融,以使厚度为30μm的方式挤出涂覆,使用进行了粗面加工的冷却辊挤出覆盖,形成背面。 
对上述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表面实施高频电晕放电处理后,以使明胶达到50m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下涂层并干燥,制作出支承体。 
<下涂层> 
石灰处理明胶                        100份 
硫代琥珀酸-2-乙基己基酯盐             2份 
铬明矾                               10份 
在如上所述地制作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设有下涂层的面,利用滑珠涂布机,多层涂布(double-layer coating)作为墨液接收层A的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以及作为墨液接收层B的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的干燥涂布量为8.3g/m2,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的干燥涂布量为16.7g/m2。涂布后的干燥条件是在10℃冷却20秒后,吹送30~55℃的加热空气而干燥。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的制作> 
向水中添加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重均分子量9000)4份和气相法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子粒径7nm,基于BET法的比表面积为300m2/g)100份而制作出预备分散液后,进行高压均化器处理,制作出固体成分浓度20%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135nm。 
<珠光颜料分散液1的制作> 
向水中添加珠光颜料(日本光研工业(株)制、MM-100R)而制备预备分散液后,用叶片型搅拌机以700rpm搅拌5分钟,制作出固体成分浓度25%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62
(实施例2) 
除了将实施例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下述的珠光颜料分散液2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2的喷墨记录材料。 
<珠光颜料分散液2的制作> 
向水中添加珠光颜料(日本光研工业(株)制、ME-100R)而制备预备分散液后,用叶片型搅拌机以700rpm搅拌5分钟,制作出固体成分浓度25%的珠光颜料分散液2。 
(实施例3) 
除了将实施例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下述的珠光颜料分散液3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3的喷墨记录材料。 
<珠光颜料分散液3的制作> 
向水中添加珠光颜料(Merck(株)制、Iriodin123 Bright Lustre Satin)而制备预备分散液后,用叶片型搅拌机以700rpm搅拌5分钟,制作出固体成分浓度25%的珠光颜料分散液3。 
(实施例4) 
除了将实施例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下述的珠光颜料分散液4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4的喷墨记录材料。 
<珠光颜料分散液4的制作> 
向水中添加珠光颜料(Merck(株)制、Xirallic T50-10Crystal Silver)而制备预备分散液后,用叶片型搅拌机以700rpm搅拌5分钟,制作出固体成分浓度25%的珠光颜料分散液4。 
(实施例5) 
在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的设有下涂层的面,利用滑珠涂布机,多层涂布作为墨液接收层A的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3、以及作为墨液接收层B的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4。墨液接收层涂布液3的干燥涂布量为13.8g/m2,墨液接收层涂布液4的干燥涂布量为26.2g/m2。涂布后的干燥条件是在10℃冷却20秒后,吹送30~55℃的加热空气而干燥。 
<氧化铝水合物分散液1> 
向水中作为解胶剂以相对于氧化铝水合物固体成分100g为20mmol的方式预先添加硝酸,一边利用分散装置(PRIMIX(株)制、HIVIS DISPER MIX)搅拌,一边向该溶液中添加作为氧化铝水合物的假勃姆石粉末(DISPERALHP14、Sasol公司制),添加后再继续搅拌60分钟,得到固体成分浓度25%的氧化铝水合物分散液。氧化铝水合物的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160nm。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3>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134481200000011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4> 
氧化铝水合物分散液1(作为氧化铝水合物的固体成分)         100份 
硼酸                                                    0.5份 
聚乙烯醇                                                 10份 
(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81
(实施例6)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5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6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5>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82
(实施例7)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6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7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6>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83
(实施例8)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7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8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7>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84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91
(实施例9)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8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9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8>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92
(实施例10)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9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0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9> 
(比较例1)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由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及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构成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而以使涂布量达到25g/m2的方式涂布下述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0,单层地设置了墨液接收层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1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0>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194
(比较例2)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A的涂布液设为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将其干燥涂布量设为18.7g/m2,将墨液接收层B的涂布液设为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将其干燥涂布量设为6.3g/m2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2的喷墨记录材料。 
(比较例3) 
除了在实施例1中,在下涂层上以使干燥涂布量达到2.6g/m2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珠光颜料涂布液1而设置底涂层,其后,取代由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及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构成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而以使干燥涂布量达到25g/m2的方式涂布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3的喷墨记录材料。 
<珠光颜料涂布液1> 
聚乙烯醇                                            100份 
(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珠光颜料分散液1              (作为珠光颜料的固体成分)9.2份 
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       12.6% 
(比较例4)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1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4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1>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02
(比较例5) 
除了将实施例1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1变更为下述组成的聚烯烃树脂被覆纸2,此外,取代由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及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构成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而以使干燥涂布量达到25g/m2的方式涂布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单层地设置了墨液接收层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5的喷墨记录材料。 
<聚烯烃树脂被覆纸2的制作> 
对与聚烯烃树脂被覆纸1相同地抄造出的基纸,将相对于密度为0.918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的树脂均匀地分散了10%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和4.5%的珠光颜料(日本光研工业(株)制、MM--100R)的聚乙烯树脂组合物在320℃下熔融,以使厚度为35μm的方式挤出覆盖,使用进行了轻微粗面加工的冷却辊挤出覆盖,形成表面。对于另一个面,与聚烯烃树脂被覆纸1相同地将密度为0.962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70份和密度为0.918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树脂30份的混合树脂组合物同样地在320℃下熔融,以使厚度为30μm的方式挤出涂覆,使用进行了粗面加工的冷却辊挤出覆盖,形成背面。 
(比较例6)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由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及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构成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而以使干燥涂布量达到25g/m2的方式涂布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单层地设置了墨液接收层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6的喷墨记录材料。 
对如上所述地制作的喷墨记录材料进行了下述的评价。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中。 
<墨液吸收性> 
用喷墨打印机(精工爱普生(株)制、G860)进行红色、蓝色、绿色、黑色的满版打印,在刚刚打印后将PPC用纸叠加在打印部上轻轻地压接,利用目视观察了转印到PPC用纸上的墨液量的程度。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没有转印。 
△:轻微地转印。 
×:在打印部清楚地观察到转印。 
<面褶皱感> 
对涂布、干燥了的墨液接收层的涂布面进行目视观察,以下面的基准进行评价。 
○:基纸的面褶皱感不显眼。 
×:基纸的面褶皱感显眼。 
<光泽性> 
以斜光观察记录材料的打印前的光泽性,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具有超过彩色照片的高光泽性。 
○:具有与彩色照片媲美的高光泽性。 
×:没有光泽性。 
<映像性> 
对涂布、干燥了的喷墨记录材料的墨液接收层照射荧光灯,目视观察其映入像,以下面的基准进行评价。 
○:可以鲜明地确认荧光灯的映入像。 
△:可以确认荧光灯的映入像。 
×:荧光灯的映入像模糊。 
××:荧光灯的映入像明显地模糊。 
<显色性> 
用市售的喷墨打印机(精工爱普生(株)制、G860),利用目视观察由C、M、Y的混色构成的复合黑的发暗程度和C、M、Y各色的发色浓度。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没有发暗,显色性良好。 
△:虽然略微看到发暗,然而良好。 
×:可以看到发暗,显色性差。 
××:看到强烈的发暗,显色性差。 
[表1] 
  试样   墨液吸收性   面褶皱感   光泽性   映像性   显色性
  实施例1   ○   ○   ◎   ○   ○
  实施例2   ○   ○   ◎   ○   ○
  实施例3   ○   ○   ◎   ○   ○
  实施例4   ○   ○   ◎   ○   ○
  实施例5   ○   ○   ◎   ○   ○
  实施例6   ○   ○   ◎   △   △
  实施例7   ○   ○   ○   ○   ○
  实施例8   ○   ○   ◎   ○   ○
  实施例9   ○   ○   ◎   ○   ○
  实施例10   ○   ○   ◎   △   ○
  比较例1   ○   ○   ◎   ×   ×
  比较例2   ○   ○   ◎   ×   ××
  比较例3   ○   ○   ×   ××   ○
  比较例4   ○   ○   ×   ××   ×
  比较例5   ○   ○   ◎   ×   ○
  比较例6   ○   ×   ○   ○   ○
根据上述的结果,本发明的喷墨记录材料不损害光泽性、映像性、显色性地消除了面褶皱感。比较例1由于墨液接收层是含有珠光颜料的单层,因此得到映像性、显色性差的结果。比较例2由于在墨液接收层B中含有珠光颜料,因此得到映像性、显色性差的结果。比较例3由于底涂层含有珠光颜料层,因此得到光泽性、映像性差的结果。比较例4由于作为靠近支承体的层的墨液接收层A含有消光剂,因此得到光泽性、映像性、显色性差的结果。比较例5由于聚烯烃树脂被覆纸含有珠光颜料,因此得到映像性差的结果。比较例6由于不含有珠光颜料,因此无法消除面褶皱感。 
(实施例11)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2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1的喷墨记录材料。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38,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2>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31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41
(实施例12) 
除了将实施例1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下述的珠光颜料分散液5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2的喷墨记录材料。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38,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珠光颜料分散液5的制作> 
向水中添加珠光颜料(日本光研工业(株)制、MB-100RF)而制备预备分散液后,用叶片型搅拌机以700rpm搅拌5分钟,制作出固体成分浓度25%的珠光颜料分散液5。 
(实施例13) 
除了将实施例1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珠光颜料分散液2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3的喷墨记录材料。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38,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实施例14) 
除了将实施例1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珠光颜料分散液3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4的喷墨记录材料。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38,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实施例15) 
除了将实施例11的珠光颜料分散液1改变为珠光颜料分散液4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5的喷墨记录材料。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38,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实施例16) 
除了将实施例5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3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3以外,与实施例5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6的喷墨记录材料。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18,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10。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3>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51
(实施例17)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4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7的喷墨记录材料。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25,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4>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52
(实施例18)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5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8的喷墨记录材料。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35,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 的比率为0.23。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5>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61
(实施例19)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6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19的喷墨记录材料。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19,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6>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62
(实施例20) 
除了将实施例1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改变为下述组成的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7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实施例20的喷墨记录材料。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42,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2>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63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71
(比较例7) 
除了取代实施例1的由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及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构成的墨液接收层A及墨液接收层B,而以使干燥涂布量达到25g/m2的方式涂布下述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8,单层地设置了墨液接收层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7的喷墨记录材料。 
<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8> 
Figure BDA0000134481130000272
(比较例8) 
除了将实施例11的墨液接收层A的涂布液设为墨液接收层涂布液2,将其干燥涂布量设为18.7g/m2,将墨液接收层B的涂布液设为墨液接收层涂布液12,将其干燥涂布量设为6.3g/m2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得到比较例8的喷墨记录材料。 
对如上所述地制作的喷墨记录材料、和实施例1、实施例5、比较例3~6进行了下述的评价。将其结果表示于表2中。而且,实施例1中,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18,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23。实施例5中,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A所含有的无机微粒和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为0.09,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墨液接收层B所含有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为0.10。 
<掉粉> 
对制作30片从A4尺寸的喷墨记录材料中用未使用的切割刀沿短边 方向裁割出的纸束时从纸端产生的掉粉进行目视观察,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基本上观察不到掉粉。 
○:可以轻微地看到掉粉。 
△:可以看到掉粉。 
×:掉粉很多。 
<墨液吸收性> 
用喷墨打印机(Canon(株)制、iP4500)进行红色、蓝色、绿色、黑色的满版打印,在刚刚打印后将PPC用纸叠加在打印部上轻轻地压接,利用目视观察了转印到PPC用纸上的墨液量的程度。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没有转印。 
△:轻微地转印。 
×:在打印部清楚地观察到转印。 
<面褶皱感> 
对涂布、干燥了的墨液接收层的涂布面进行目视观察,以下面的基准进行评价。 
○:基纸的面褶皱感不显眼。 
×:基纸的面褶皱感显眼。 
<光泽性> 
以斜光观察记录材料的打印前的光泽性,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具有超过彩色照片的高光泽性。 
○:具有与彩色照片媲美的高光泽性。 
×:没有光泽性。 
<映像性> 
对涂布、干燥了的喷墨记录材料的墨液接收层照射荧光灯,目视观察其映入像,以下面的基准进行评价。 
○:可以鲜明地确认荧光灯的映入像。 
△:可以确认荧光灯的映入像。 
×:荧光灯的映入像模糊。 
××:荧光灯的映入像明显地模糊。 
<显色性> 
用市售的喷墨打印机(精工爱普生(株)制、G860),利用目视观察由C、M、Y的混色构成的复合黑的发暗程度和C、M、Y各色的发色浓度。以下述的基准进行评价。 
○:没有发暗,显色性良好。 
△:虽然略微看到发暗,然而良好。 
×:可以看到发暗,显色性差。 
××:看到强烈的发暗,显色性差。 
[表2] 
  试样   掉粉   墨液吸收性   面褶皱感   光泽性   映像性   显色性
  实施例11   ◎   ○   ○   ◎   ○   ○
  实施例12   ◎   ○   ○   ◎   ○   ○
  实施例13   ◎   ○   ○   ◎   ○   ○
  实施例14   ◎   ○   ○   ◎   ○   ○
  实施例15   ◎   ○   ○   ◎   ○   ○
  实施例16   ◎   ○   ○   ◎   ○   ○
  实施例17   ◎   ○   ○   ◎   ○   ○
  实施例18   ○   ○   ○   ◎   ○   ○
  实施例19   △   ○   ○   ◎   ○   ○
  实施例20   ◎   △   ○   ◎   △   ○
  实施例1   △   ○   ○   ◎   ○   ○
  实施例5   △   ○   ○   ◎   ○   ○
  比较例7   ×   ○   ○   ◎   ×   ×
  比较例8   △   ×   ○   ◎   ×   ××
  比较例3   ◎   ○   ○   ×   ××   ○
  比较例4   ◎   ○   ○   ×   ××   ×
  比较例5   ◎   ○   ○   ◎   ×   ○
  比较例6   ◎   ○   ×   ○   ○   ○
根据上述的结果可以判明,利用本发明可以获得裁割时的掉粉得到抑制、并且不损害墨液吸收性、光泽性、映像性及显色性地消除了面褶皱感的喷墨记录材料。实施例19、实施例1及实施例5中,墨液接收层A中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与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小于墨液接收层B中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量的比率,从而得到可以看到掉粉的结果。实施例20中由于墨液接收层A中亲水性粘合剂量相对于平均二 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与珠光颜料的总量的比率超过0.4,因此墨液吸收性略差,映像性也不能令人充分满意。比较例7中由于墨液接收层是含有珠光颜料的单层,因此得到映像性及显色性差、另外掉粉很多的结果。比较例8由于在墨液接收层B中含有珠光颜料,因此得到映像性、显色性差的结果。比较例3由于底涂层含有珠光颜料层,因此得到光泽性、映像性差的结果。比较例4由于作为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A含有消光剂,因此得到光泽性、映像性、显色性差的结果。比较例5由于聚烯烃树脂被覆纸含有珠光颜料,因此得到映像性差的结果。比较例6由于不含有珠光颜料,因此无法消除面褶皱感。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不损害墨液吸收性、光泽性、映像性及显色性地消除了面褶皱感的喷墨记录材料。 

Claims (5)

1.一种喷墨记录材料,其中,在支承体上具有至少2层含有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作为主体的墨液接收层,并且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含有珠光颜料,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为3~35质量%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材料,其中,在墨液接收层中含有亲水性粘合剂,并且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无机微粒与珠光颜料的总量(质量)的比率大于远离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质量)的比率,并且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该比率为0.4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材料,其中,远离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所含有的亲水性粘合剂量(质量)相对于无机微粒量(质量)的比率为0.05~0.25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喷墨记录材料,其中,靠近支承体的墨液接收层中的珠光颜料的添加量相对于平均二次粒子粒径为500nm以下的无机微粒的固体成分量为3~24质量%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材料,其中,所述支承体为在纸基材的至少一个面具有树脂层的树脂被覆纸。
CN201080035113.5A 2009-08-12 2010-08-11 喷墨记录材料 Active CN102470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7414A JP5249875B2 (ja) 2009-08-12 2009-08-12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09-187414 2009-08-12
JP2010-082079 2010-03-31
JP2010082079A JP5385199B2 (ja) 2010-03-31 2010-03-3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PCT/JP2010/063621 WO2011019052A1 (ja) 2009-08-12 2010-08-1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0681A CN102470681A (zh) 2012-05-23
CN102470681B true CN102470681B (zh) 2014-01-01

Family

ID=43586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5113.5A Active CN102470681B (zh) 2009-08-12 2010-08-11 喷墨记录材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83274B2 (zh)
EP (1) EP2465690B1 (zh)
CN (1) CN102470681B (zh)
WO (1) WO20110190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9246B1 (ja) * 2012-01-31 2014-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
FR3021251B1 (fr) * 2014-05-26 2017-10-27 Arjowiggins Security Substrat pour document securise.
JP6859524B2 (ja) 2016-01-15 2021-04-14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前処理液、インキセット、及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CN109693463B (zh) * 2018-12-29 2021-10-22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珠光印刷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4170A (zh) * 2000-10-24 2003-01-29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喷墨用记录材料
CN1717332A (zh) * 2002-11-27 2006-01-04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4713B2 (en) * 2001-08-16 2003-04-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ing element with polymer nacreous layer
JP2003080836A (ja) * 2001-09-13 2003-03-19 Seiko Epson Corp 真珠光沢紙
WO2004048116A1 (ja) 2002-11-27 2004-06-10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4041756B2 (ja) * 2003-03-17 2008-0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シート
JP4018565B2 (ja) * 2003-03-17 2007-1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シート
JP2005096284A (ja) * 2003-09-25 2005-04-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記録媒体用支持体及び画像記録媒体
JP2005288884A (ja) 2004-03-31 2005-10-20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06218785A (ja) 2005-02-14 2006-08-24 Oji Pap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ート
JP2008194970A (ja) * 2007-02-14 2008-08-28 Oji Pap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JP2010046822A (ja) * 2008-08-19 2010-03-04 Fujifilm Corp 記録媒体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4170A (zh) * 2000-10-24 2003-01-29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喷墨用记录材料
CN1717332A (zh) * 2002-11-27 2006-01-04 三菱制纸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材料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80836A 2003.03.19
JP特开2004-276418A 2004.10.07
JP特开2004-276419A 2004.10.07
JP特开2005-96284A 2005.04.14
JP特开2008-194970A 2008.08.2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5690A4 (en) 2014-01-15
US8883274B2 (en) 2014-11-11
WO2011019052A1 (ja) 2011-02-17
EP2465690A1 (en) 2012-06-20
EP2465690B1 (en) 2019-04-17
CN102470681A (zh) 2012-05-23
US20120148767A1 (en)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6655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
CN102470681B (zh) 喷墨记录材料
US9182697B2 (en) Method of printing by wet electrophotography
JP538519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514276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4987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558057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0727644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414199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材料
JP200917288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06247980A (ja) ハガキ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2212627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2113026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221565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580959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109847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214398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の製造方法
JP201619040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1817174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0716079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体の製造方法
JP2022024666A (ja) プルーフ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210843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2012151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1901843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0725333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