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4050A -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4050A
CN102464050A CN2011103315955A CN201110331595A CN102464050A CN 102464050 A CN102464050 A CN 102464050A CN 2011103315955 A CN2011103315955 A CN 2011103315955A CN 201110331595 A CN201110331595 A CN 201110331595A CN 102464050 A CN102464050 A CN 102464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vent
vehicle
wind
pillar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15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4050B (zh
Inventor
津久井浩明
铃木祥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4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4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4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4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对具有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而言,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挡风屏支柱(40)在下部一体地具有从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并且具备左右的连结部(61L、61R),该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25)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从行驶风导入部(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在挡风屏支柱(40)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在覆盖车辆前部的罩体和遮挡朝向驾驶者的行驶风的挡风板之间,形成将行驶风导向挡风板后方的通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3))。
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在挡风板21(该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也相同。)的下端和壳体20之间形成有通孔210L、210R。
行驶风W通过通孔210L、210R向挡风板21(以下,称为“挡风屏21”)的背后流动。因此,能够减小产生于挡风屏21背后的负压,并减少通过挡风屏21的上端部21te侧的行驶风W卷入挡风屏21后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中,通孔210L、210R仅限于减少卷入挡风屏21后方的行驶风。在现有例的结构中,因为通孔210L、210R在车体的中央不存在,且通孔210L、210R的大小也较小,所以不能使直接导向驾驶者的风流动。另外,在行驶中,在来自于发动机的热气不可避免地上升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考虑到减轻从发动机上升的热气对驾驶者的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30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对具有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而言,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
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叉部件,其支承在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并轴支承前轮;前罩,其配置在该前叉部件的上方;挡风屏支柱,其配置在该前罩的上方并支承挡风屏,在挡风屏的下缘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该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挡风屏支柱在下部一体地具有从前罩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并且该挡风屏支柱具备左右的连结部,该左右的连结部从该桥状部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从行驶风导入部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
第二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挡风屏支柱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
第三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的形状仿照挡风屏的形状,在与挡风屏支柱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设置有与行驶风导入部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
第四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罩的前表面设置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中所包含的水分。
第五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
在第一方面发明中,在前罩的上方具备桥状部。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的行驶风通过前罩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此,可以减轻或消除挡风屏背侧的负压状态,从而可以使在挡风屏的边缘附近流动的行驶风很难绕到挡风屏的背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行驶风的紊流。
另外,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的行驶风流向位于行驶风导入部的车辆后方的驾驶者。
以往,即使是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也没有考虑到使行驶风朝向驾驶者流动。对这样的结构而言,存在发动机的热量传向驾驶者的情况,因此在行驶时的舒适性方面仍然具有改良的余地。
在这方面,对本发明而言,从行驶风导入部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为导入到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向驾驶者流动,所以利用该行驶风能够使驾驶者感到凉爽。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
另外,挡风屏支柱具备从桥状部向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连结部,这些左右的连结部在相比前叉部件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与左右的连结部在前叉部件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与车架侧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可以导入到挡风屏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
在第二方面发明中,仪表支承在挡风屏支柱。用挡风屏支柱支承挡风屏,并支承仪表。因为挡风屏支柱兼用于支承仪表,所以能够抑制部品数量的增加。
在第三方面发明中,挡风屏的后表面安装在挡风屏支柱,当正面观察车辆时,在与挡风屏支柱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具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
流入挡风屏支柱和挡风屏之间的行驶风的一部分通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向挡风屏的背面流动。因为行驶风流向挡风屏的背面,所以能够使挡风屏的后表面即背面难以结露。
在第四方面发明中,在前罩的前表面设置有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台阶部。在包含水分的行驶风沿前罩的前表面流动的情况下,当行驶风碰上台阶部时,将包含在行驶风的一部分水分分离。通过台阶部除去一部分水分,从而能够减少沿前罩的前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量。
在第五方面发明中,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通过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这样的凹部,能够增大导入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的出口,从而能够使导入的大量行驶风朝向驾驶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
图2是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3是说明挡风屏支柱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说明挡风屏支柱的结构要素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说明从挡风屏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前罩及挡风屏支柱的图。
图7是图2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4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4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4的10-1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4的11-11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4的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5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车辆前部的作用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鞍乘型车辆(两轮机动车)
11车架
21头管
25前叉部件
26前轮
36前罩
40挡风屏支柱
41挡风屏
48行驶风导入部
61L、61R左右的连结部
65上侧行驶风导入窗
67a凹部
68台阶部
71桥状部
73仪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图及实施例而言,“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乘坐于两轮机动车的驾驶者观察的方向。另外,按附图标记所示的方向看附图。
[实施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两轮机动车10具备:车架11;设置在该车架11的前部的前轮转向部13;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后轮悬架部14;用螺栓连接支承在车架11的发动机15;配置于该发动机15的上方并支承于车架11的驾驶者R所乘坐的车座17,两轮机动车10是驾驶者跨乘的鞍乘型车辆。
前轮转向部13具备:可以转向地安装在车架11的前叉部件25;旋转自如且转向自如地轴支承于该前叉部件25的下端的前轮26;安装在前叉部件25的上端的转向柄27。在转向柄27上设置有后方确认用的后视镜28L、28R(只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28L)。
后轮悬架部14具备:从车架1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摇臂31;横跨在该摇臂31和车架11之间的未图示的后侧缓冲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摇臂31的后端的后轮33。
接着,对覆盖车辆的罩部件进行说明。
罩部件35由以下部件构成:设置在车辆前部并覆盖车辆前部的前罩36;与该前罩36连续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罩37;设置于该侧罩37的下方并包含乘坐者的脚踏板的下罩38;从侧罩37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连续地延伸的后侧罩39。
挡风屏支柱40朝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安装有挡风屏41。
在前轮26的上方,在前叉部件25安装有前轮挡泥板42。另外,在头管21安装有前罩36,在该前罩36安装有头灯43。在后轮33的上方,在车架11安装有后轮挡泥板44,在该后轮挡泥板44的上部设置有尾灯45。
接着,对设置于车辆前部的挡风屏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车架11的前部设置有作为构成要素的头管21。在该头管21可以转向地支承有前叉部件25。
从头管21延伸有支柱基底47L、47R(只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47L),该支柱基底47L、47R呈管状并支承前罩36及挡风屏41,在该支柱基底47L、47R安装有支承挡风屏41的挡风屏支柱40。挡风屏支柱40配置为向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安装有挡风屏41。在挡风屏的下缘41k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挡风屏41的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48。
接着,对支承挡风屏的挡风屏支柱的结构要素等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左右的支柱板51L、51R从支柱基底47L、47R向上方延伸,在这些左右的支柱板51L、51R安装有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在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安装有左右的支柱架55L、55R,在这些左右的支柱架55L、55R安装有挡风屏41。
挡风屏支柱40由以下部件构成:支柱本体52;从该支柱本体52向上方延伸的左右的支柱架55L、55R。在此,支柱本体52由以下部件构成:所述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从该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的下方紧挨着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的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经由下半部螺钉57安装在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左右的支柱板51L、51R及左右的支柱架55L、55R都是金属制造,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和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都是树脂制造,但是本实施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置换为其他的任意材料所构成的部件。另外,虽然挡风屏支柱40通过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但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例如树脂等材料一体形成。
接着,对挡风屏支柱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挡风屏支柱40朝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安装挡风屏41。
同时也参照图3,安装在支柱板51L、51R的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向下方延伸。另外,在这些左右的连结部61L、61R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分别支承左右的支柱架55L、55R的左右的架支承部62L、62R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向下方延伸。
在设置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的左右的架支承部62L、62R的内侧位置,开设有能够使支柱架55L、55R通过的左右的架开口63L、63R。
接着,对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车辆前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构成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并与挡风屏41抵接的支柱架55L、55R,其形状仿照挡风屏41的形状,在与挡风屏支柱40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41设置有与行驶风导入部48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支柱40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
在前罩的前表面67设置有台阶部68,该台阶部68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在图4中,台阶部68是从前罩的前表面67突出的凸部。
接着,对形成于前罩和挡风屏支柱之间的导风路径等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挡风屏支柱40在下部一体具有从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并且具备连结部61L、61R,该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25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11侧连结。
根据以上结构,从行驶风导入部(图5、附图标记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形成于前罩36的顶面和桥状部71之间的导风路径72向车辆后方流动。
具体地说,形成于前罩36的顶面和桥状部71之间的导风路径72的宽度W1比前叉部件25的外侧宽度W2宽(W2<W1)。因此,相比于导风路径72的宽度W1和前叉部件25的外侧宽度W2的尺寸关系为W1<W2的情况,能够使更多的行驶风流向导风路径72,从而也能够使更多的行驶风导入挡风屏的背后。
在挡风屏支柱40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
同时也参照图3,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经由弹性体的衬套75及第一小螺钉76安装在覆盖仪表73下方的下侧仪表盖77。下侧仪表盖77经由第二小螺钉78安装在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
即,利用作为挡风屏支柱40的构成要素的支柱本体52支承挡风屏41并支承仪表73。因为挡风屏支柱40兼用于支承仪表73,所以能够抑制部品数量的增加。
接着,对形成于前罩的前表面后部的凹部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大致垂直于前罩的前表面的剖面,在与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相对的位置,在前罩36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67a。
图中,C1是前罩的前表面67和以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为结构要素的支柱本体52之间的间隙的最小部分。C2是前罩的前表面67和以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为结构要素的支柱本体52之间的间隙的最大部分。
图8~图13对与挡风屏支柱的各部分关联的部分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接着,对支柱板和连结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说明对车辆左侧的连接结构等进行说明,但是车辆右侧的连接结构等与车辆左侧的连接结构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在从车架侧延伸的支柱板51L开设孔81、81,从车宽度方向内侧将具有突出部82的焊接螺母83、83固定在孔81、81中,将附带套管84的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所具有的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部61L与焊接螺母83、83合在一起,并从车辆外侧用第一螺钉85、85将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安装在支柱板51L。
在挡风屏支柱4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前罩36。
接着,对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向下方延伸的架支承部和支柱架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连结螺母87、87从车宽度方向外侧与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延伸的架支承部62L卡合,使垫圈88、88从车宽度方向内侧抵接架支承部62L,从车宽度方向内侧与支柱架55L合在一起,并从车宽度方向内侧拧入第二螺钉89、89,从而将支柱架55L安装在架支承部62L。
如图10所示,在支柱架55L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被仪表壳91覆盖的仪表73。另外,在支柱架55L的车辆前方配置有挡风屏41。
接着,对下侧仪表盖和仪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下侧仪表盖77开设有孔部92,在孔部92嵌入弹性体的衬套75,使从仪表壳91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95从车辆后方嵌入该衬套的孔94,并将第一小螺钉76从车辆前方拧入突出部95,从而将仪表73安装在下侧仪表罩77。因为在下侧仪表盖77和仪表73之间夹着弹性体的衬套75,所以车体侧的振动难以传递到仪表73。
接着,对下侧仪表盖与挡风屏支柱下半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下侧仪表盖77设置有凸缘97,将设置于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的突起部101嵌入开设在该凸缘97的定位孔98中,并拧入第二小螺钉78,从而将下侧仪表盖77安装在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
接着,对支柱架和挡风屏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开设于支柱架55L的安装孔105、105中嵌入附带螺母106的套管部件107、107,接着,使挡风屏41和该套管部件抵接,将第三螺钉108拧入螺母106,从而将挡风屏41安装在支柱架55L。
接着对上述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参照图4及图6,在前罩36的上方具备由挡风屏支柱40形成的桥状部71。
在挡风屏支柱40安装挡风屏的后表面41b,以便在挡风屏的下缘41k和前罩36之间形成行驶风进入的行驶风导入部48。
如图14所示,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图6、附图标记48)的行驶风沿箭头a的方向通过前罩36和桥状部(图6、附图标记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
因为向挡风屏41的背侧供给行驶风,所以可以减轻或消除挡风屏41背侧的负压状态,从而可以使在挡风屏41的边缘附近流动的行驶风很难绕到挡风屏41的背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行驶风的紊流。
除此之外,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48的行驶风向位于行驶风导入部48的车辆后方的驾驶者R流动。
以往,即使是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也没有考虑到使行驶风朝向驾驶者流动。对这样的结构而言,存在发动机的热量向驾驶者传递的情况,因此,在行驶时的舒适性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
在这方面,对本发明而言,从行驶风导入部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36的上缘和桥状部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为导入到挡风屏的后表面41b的行驶风通过导风路径72向驾驶者流动,所以利用该行驶风能够使驾驶者感到凉爽。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
另外,除所述导风路径72以外,从车辆正面看,在与挡风屏支柱40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具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
流入挡风屏支柱40和挡风屏41之间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如图中箭头b所示通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向作为挡风屏的背面的后表面41b流动。因为行驶风向挡风屏的后表面41b流动,所以能够使挡风屏的后表面41b难以结露。
同时也参照图4,在前罩的前表面67设置有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台阶部68。在包含水分的行驶风沿前罩的前表面67流动的情况下,当行驶风碰到台阶部68时,行驶风所包含的一部分水分被分离。利用台阶部68能够除去一部分水分,从而可以减少沿前罩的前表面67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量。
返回图7,在前罩的前表面67的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67a。由于该凹部67a设置在前罩的前表面67的后部,因此能够增大导入挡风屏41背侧的行驶风的出口,并能够使导入的大量行驶风朝向驾驶者。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两轮机动车,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三轮车,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一般的鞍乘型车辆。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两轮机动车。

Claims (5)

1.一种鞍乘型车辆(10)的前部结构,具备:前叉部件(25),其支承在设置于车架(11)前部的头管(21)并轴支承前轮(26);前罩(36),其配置在该前叉部件(25)的上方;挡风屏支柱(40),其配置在该前罩(36)的上方并支承挡风屏(41),在所述挡风屏(41)的下缘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所述挡风屏(41)的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48),该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屏支柱(40)在下部一体地具有自所述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并且具备左右的连结部(61L、61R),该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所述前叉部件(25)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车架(11)侧连结,
从所述行驶风导入部(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所述前罩(36)的上缘和所述桥状部(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风屏支柱(40)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屏支柱(40)的前表面的形状仿照所述挡风屏(41)的形状,
在与所述挡风屏支柱(40)重叠的部位,在所述挡风屏(41)设置有与所述行驶风导入部(48)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所述挡风屏支柱(40)的前表面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罩(36)的前表面设置有台阶部(68),该台阶部(68)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中所包含的水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罩(36)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67a)。
CN201110331595.5A 2010-10-29 2011-10-27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Active CN102464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4246 2010-10-29
JP2010244246A JP5551567B2 (ja) 2010-10-29 2010-10-29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4050A true CN102464050A (zh) 2012-05-23
CN102464050B CN102464050B (zh) 2014-11-26

Family

ID=44883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1595.5A Active CN102464050B (zh) 2010-10-29 2011-10-27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69434B2 (zh)
EP (1) EP2447141B1 (zh)
JP (1) JP5551567B2 (zh)
CN (1) CN102464050B (zh)
BR (1) BRPI1106163B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0788A (zh) * 2018-09-14 2020-03-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10979528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前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4732B2 (ja) * 2009-12-17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EP2743161B1 (en) * 2012-12-12 2016-04-06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JP5864483B2 (ja) * 2013-07-10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922172B2 (ja) * 2014-03-19 2016-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6129888B2 (ja) * 2015-02-18 2017-05-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200912B2 (ja) * 2015-03-05 2017-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6306533B2 (ja) * 2015-03-30 2018-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277526B2 (ja) * 2015-03-3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US9975584B1 (en) 2017-02-15 2018-05-22 Martin Hay Wind deflection system
JP2017165419A (ja) * 2017-07-03 2017-09-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輌の風防装置
JP7225632B2 (ja) * 2018-09-21 2023-02-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7357024B2 (ja) * 2021-07-01 2023-10-05 株式会社ニフコ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857A (ja) * 1993-08-09 1995-02-28 Yamaha Motor Taiwan Co Ltd 車両のウインドシールド付小物入れ
JP2002104267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US6979039B2 (en) * 2003-03-14 2005-12-27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unit for motorcycle
JP2006036062A (ja) * 2004-07-28 2006-02-09 Honda Motor Co Ltd 風防装置
JP2006143054A (ja) * 2004-11-22 2006-06-08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2801606Y (zh) * 2005-06-28 2006-08-02 苏伟华 一种摩托车挡风板
EP1803633A1 (en) * 2005-12-27 2007-07-04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WO2008082357A1 (en) * 2007-01-02 2008-07-10 Snowolverine Ab An arrangement in a windscreen
JP2010173582A (ja) * 2009-01-30 2010-08-12 Honda Motor Co Ltd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486U (zh) * 1985-06-25 1987-01-12
JP3775073B2 (ja) * 1998-10-13 2006-05-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取付構造
JP3999471B2 (ja) * 2001-03-28 2007-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支持構造
JP4397636B2 (ja) * 2003-07-07 2010-01-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2008265625A (ja) * 2007-04-23 2008-11-06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レジャービークル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2857A (ja) * 1993-08-09 1995-02-28 Yamaha Motor Taiwan Co Ltd 車両のウインドシールド付小物入れ
JP2002104267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US6979039B2 (en) * 2003-03-14 2005-12-27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unit for motorcycle
JP2006036062A (ja) * 2004-07-28 2006-02-09 Honda Motor Co Ltd 風防装置
JP2006143054A (ja) * 2004-11-22 2006-06-08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2801606Y (zh) * 2005-06-28 2006-08-02 苏伟华 一种摩托车挡风板
EP1803633A1 (en) * 2005-12-27 2007-07-04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1803633B1 (en) * 2005-12-27 2008-09-24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WO2008082357A1 (en) * 2007-01-02 2008-07-10 Snowolverine Ab An arrangement in a windscreen
JP2010173582A (ja) * 2009-01-30 2010-08-12 Honda Motor Co Ltd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0788A (zh) * 2018-09-14 2020-03-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10979528A (zh) * 2018-09-28 2020-04-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79528B (zh) * 2018-09-28 2022-0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车体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69434B2 (en) 2013-06-25
BRPI1106163A2 (pt) 2013-05-28
EP2447141B1 (en) 2013-10-09
JP5551567B2 (ja) 2014-07-16
JP2012096608A (ja) 2012-05-24
BRPI1106163B1 (pt) 2020-12-15
EP2447141A1 (en) 2012-05-02
US20120104787A1 (en) 2012-05-03
CN102464050B (zh) 2014-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405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JP622540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3157145U (ja) 自動二輪車
EP3002204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002189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002190B1 (en) Saddle-type ride vehicle
US10131394B2 (en) Vehicle
TW201734302A (zh) 跨騎型車輛之空氣濾清器構造
JP66236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US20050133289A1 (en) Intake system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JP61229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468685B (zh) 摩托车
US8201654B2 (en)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
CN103661706B (zh) 跨骑式车辆
CN102817689B (zh) 消音器防护件及骑乘型车辆
JP2015120497A (ja) 鞍乗型車両
EP3277565B1 (en)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CN204871320U (zh) 鞍骑型车辆的扶手结构
CN104141566A (zh) 踏板式车辆的空气净化器单元
EP3002188B1 (en) Saddle-type ride vehicle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CN103359220B (zh) 骑乘型车辆
JP668241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冷却水リザーバタンク
JPWO2017134834A1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