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9220B - 骑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9220B
CN103359220B CN201310103936.2A CN201310103936A CN103359220B CN 103359220 B CN103359220 B CN 103359220B CN 201310103936 A CN201310103936 A CN 201310103936A CN 103359220 B CN103359220 B CN 103359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filter unit
riding vehicle
airfilter
housing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39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9220A (zh
Inventor
佐藤真太郎
松本宗一郎
铃木宏幸
石田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59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9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01Housings; Casings; Frame constructions; Lid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thereof
    • F02M35/0202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terials for air cleaner housings
    • F02M35/0203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terials for air cleaner housings by using clamps, catches, locks or the like, e.g. for disposable plug-in filter cartrid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16Fixing, mounting, supporting or arranging filter elements; Filter element cartridges
    • F02M35/02433Special align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air intake flow, e.g. angled or in longitudinal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4Air cleaners speci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engine, to intake system or specially adapted to vehicle; Mounting thereon ; Combinations with other devices
    • F02M35/048Arranging or mounting on or with respect to engines or vehicle bod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02Air cleaners
    • F02M35/024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 F02M35/02475Air cleaners using filters, e.g. moisten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filter element
    • F02M35/02491Flat filter elements, e.g. rectangul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备了能够在不影响骑乘型车辆的骑跨容易度和双脚着地的容易度的情况下顺利地向发动机供给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的骑乘型车辆,其包括车架、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吸气通道和车座。空气滤清器(16)具有外壳(44)和过滤器单元(46)。外壳(44)包括第一外壳部(48)和第二外壳部(50),以能够左右分割的方式构成。第一外壳部(48)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筒状部(56a)。过滤器单元(46)设置于吸气通道(40)的后方且筒状部(56a)的开口端(56b)的前方。过滤器单元(46)在前后方向上与吸气通道(40)的开口端(41)相对且平视时与第一外壳部(48)和第二外壳部(50)的连接部交叉。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乘型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配备了空气滤清器的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配备了空气滤清器的骑乘型车辆。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27950号公报中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中,在发动机的汽缸头的后方,由侧车架、座架和横撑架围成的区域中配置空气滤清器。
空气滤清器具有:空气滤清器外壳;和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外壳内的板状的空气过滤器。在空气滤清器外壳的侧面设置吸气用孔,在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前表面设置化油器连结口。空气滤清器通过化油器连结口直接与化油器(汽化器)连结。
在上述的结构中,从吸气用孔流入空气滤清器外壳内的空气由空气过滤器净化后,经由化油器连结口和化油器被供给到发动机。
在上述空气滤清器中,空气过滤器按照与自动二轮车的横向正交的方式设置,所以,通过空气过滤器的空气向自动二轮车的横向流动。另一方面,化油器连结口朝向前方开口,所以,通过化油器连结口的空气向自动二轮车的前后方向流动。即,通过空气过滤器的空气流入化油器连结口,因此,必须将其流向大约更改90度。在此情况下,空气从空气过滤器顺畅地向化油器连结口的流通受到影响,所以,不能顺利地向发动机供给空气。由此,有可能不能充分地确保发动机所需的吸气量。
因此,在不能顺利地向发动机供给空气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发动机所需的吸气量,必须增大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容积。但是,如果考虑与配置于空气滤清器的周边的装置的位置关系,则难以增大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另外,在增大空气滤清器外壳的横向的尺寸的情况下,当驾驶员骑跨在自动二轮车上时(骑乘时)空气滤清器和配置于空气过滤器的周边的车架就会成为障碍,并且驾驶员的双脚有可能难以着地。因此,难以增大空气滤清器外壳的横向的尺寸。其结果是,难以增大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容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备了不会影响骑乘型车辆的骑跨容易度和双脚着地的容易度而能够顺利地向发动机供给空气的空气滤清器的骑乘型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某个观点,提供一种骑乘型车辆,该骑乘型车辆包括:发动机;车座;在发动机的后方且车座的下方设置的空气滤清器;使发动机和空气滤清器连通的吸气通道;和支承发动机、车座和空气滤清器的车架,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其具有用来吸入空气的吸入部,且在吸入部的前方连接吸气通道;和在外壳内的吸气通道的后方且吸入部的前方设置的过滤器单元,吸气通道具有外壳一侧的开口端,外壳包括:朝向该骑乘型车辆的横向的一侧开口的第一外壳部;和朝向横向的另一侧开口且从一侧与第一外壳部连接的第二外壳部,过滤器单元在从背面观察时与开口端重叠,且平视时与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的连接部交叉。
在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中,从空气滤清器的吸入部被吸入外壳内的空气通过过滤器单元后,经由吸气通道被供给到发动机。此处,过滤器单元在从背面观察时与吸气通道的开口端重叠。在此情况下,以不大幅改变通过过滤器单元的空气的流向的方式,使空气向吸气通道的开口端流动。由此,能够使空气顺利地从过滤器单元流向吸气通道的开口端。另外,过滤器单元按照在平视骑乘型车辆时与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的连接部交叉的方式设置。换言之,过滤器单元按照横跨第一外壳部内的区域和第二外壳部内的区域的方式设置。在此情况下,能够充分地增大过滤器单元的面积(更具体地来讲,是过滤器单元中空气通过的区域的面积),所以能够使空气顺利地在外壳内流动。其结果是,不增大空气滤清器的外壳的容积,就能够将空气顺利地供给发动机,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发动机所需的吸气量。即,根据本发明的骑乘型乘凉的空气滤清器,能够在不影响骑乘型车辆的骑跨容易度和双脚着地的容易度的情况下顺利地向发动机供给空气,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发动机所需的吸气量。
此外,从背面观察时过滤器单元与吸气通道的开口端重叠的状态是指,从背面观察时上述开口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过滤器单元的外边缘的内侧的状态。另外,平视时过滤器单元与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的连接部交叉的状态是指,平视时过滤器单元从上述连接部的上述一侧延伸至上述另一侧的状态。
优选第一外壳部固定于车架,第二外壳部包括为了排出外壳内的液体而设置于过滤器单元的前方的第一排出部,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外壳部,在横向上,第一外壳部比第二外壳部大,平视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该骑乘型车辆的中心线通过第一外壳部。在此情况下,第一外壳部被固定在车架,第二外壳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外壳部,所以,第二外壳部发挥作为空气滤清器的盖子的功能。此处,第二外壳部横向的尺寸比第一外壳部小,所以,第二外壳部能够很容易地在第一外壳部上拆装。像这样,通过将容易拆装的第二外壳部用作盖子,空气滤清器的维护(过滤器单元的清扫等)变得容易。另外,第二外壳部在骑乘型车辆的横向上,设置于骑乘型车辆的中心线的一侧。因此,通过在第二外壳部上设置第一排出部,从骑乘型车辆的侧方(一侧)观察第一排出部的视认性提高。由此,在维护骑乘型车辆时,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排出部的位置。其结果是,将贮存在外壳内的空间中的过滤器单元的前方的空间(以下称作前方空间)中的液体从第一排出部排出时的操作效率提高。
另外,优选空气滤清器还包括:被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夹着的环状的第一密封部件;和沿着过滤器单元的外周面设置的环状的第二密封部件,在过滤器单元的下方,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二密封部件接触。换言之,用来密闭第一外壳部与第二外壳部的连接部的第一密封部件在过滤器单元的下方,与用来密闭外壳的内周面与过滤器单元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密封部件接触。在此情况下,在过滤器单元的下方,能够抑制在外壳内的空间中的过滤器单元的后方空间(以下称作后方空间)与前方空间连通。由此,能够抑制后方空间的液体等流入前方空间中,所以,能够充分地抑制前方空间的空气污染。
而且,还优选第一密封部件包括:环状的主密封部;和从主密封部朝向主密封部的内侧延伸的辅助密封部,第一外壳部包括:在该骑乘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底部;从第一底部的另一侧的边缘部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从第一底部向上方突出且在横向上延伸并与第一侧壁部连接的第一支承部,第二外壳部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底部;从第二底部的一侧的边缘部向上方延伸的第二侧壁部;和从第二底部向上方突出且在横向上延伸并与第二侧壁部连接的第二支承部,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以将主密封部夹于其间的方式连接,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以将辅助密封部夹于其间的方式连接,过滤器单元的下端部通过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被支承,第一支承部、第二支承部和辅助密封部设置于过滤器单元的后方。根据该结构,利用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能够抑制后方空间的液体流入前方空间中。另外,利用主密封部和辅助密封部,能够充分地抑制后方空间的液体通过第一底部与第二底部之间和第一支承部与第二支承部之间流入前方空间。因此,即使在液体积存在后方空间中的情况下,利用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也能充分地抑制该液体流入前方空间中。
优选外壳包括为了排出外壳内的液体而设置于第一底部或第二底部的第二排出部,第二排出部设置于比第一支承部的下端部、第二支承部的下端部和辅助密封部的下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即使液体积存在后方空间中,也能通过第二排出部有效地排出该液体。
通过以下与附图相关所进行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会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的侧面图。
图2是表示骑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侧面图解图。
图3是表示车架与空气滤清器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空气滤清器的正面图。
图5是从右侧看到的空气滤清器的侧面图。
图6是从左侧看到的空气滤清器的侧面图。
图7是图5的A-A线断面图解图。
图8是从左侧看到的第一外壳部的侧面图。
图9是从右侧看到的第二外壳部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外壳的断面图解图。
图11是表示过滤器单元的图,(a)是表示过滤器单元的背面图,(b)是(a)的D-D线断面图。
图12是表示空气滤清器的内部构造的断面图解图。
图13是图8的E-E线断面图解图。
图14是图8的F-F线断面图解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骑乘型车辆
12      车架
14      发动机
16      空气滤清器
40      吸气通道
41、56b      开口端
42      车座
44      外壳
46      过滤器单元
48      第一外壳部
50      第二外壳部
54、66      底部
56、68      侧壁部
62a、74a      下卡定部
78      第一排出部
80      第二排出部
86      第一密封部件
86a      主密封部
86b      辅助密封部
88      第二密封部件
CL      中心线
J      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是指,以驾驶员朝着车把26坐在骑乘型车辆10的车座42上的状态为基准的前后、左右、上下。另外,在图中,“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R”表示右方,“L”表示左方。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骑乘型车辆10的侧面图,图2是表示骑乘型车辆1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侧面图解图。此外,在图2中,简化表示了后述空气滤清器16的内部构造。
参照图1和图2,作为自动二轮车的骑乘型车辆10具有车架12、发动机14和空气滤清器16。发动机14和空气滤清器16被支承在车架12上。车架12包括头管18、主车架部20和车座架部22。
参照图1,转向轴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头管18中。在转向轴24的上端部安装有车把26,在转向轴24的下端部安装有前叉28。前轮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前叉28的下端部。
参照图1和图2,主车架部20包括上主车架部20a和下主车架部20b。上主车架部20a具有从侧面看略呈L字的形状,从头管18向斜后下方延伸后,朝向下方弯曲。下主车架部20b在比上主车架部20a更靠近下方的位置从头管18向后斜下方延伸。发动机14在上主车架部20a与下主车架部20b之间被支承于上主车架部20a和下主车架部20b。
参照图1,摇臂32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上主车架部20a的下端部。后轮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摇臂32的后端部。在发动机14中产生的驱动力通过图中未示的传送机构被传送到后轮34。由此,后轮34旋转,骑乘型车辆10前进。
参照图1和图2,在发动机14的前面连接有排气通道36。排气通道36通过发动机14的前方和下方,朝向骑乘型车辆10的后方延伸。在排气通道36的后端部设置有消音器38。
在发动机14的后面连接有吸气通道40。吸气通道40将发动机14与空气滤清器16连通。发动机14经由空气滤清器16和吸气通道40吸入空气。参照图2,吸气通道40包括:与发动机14连接的第一吸气管40a;与空气滤清器16连接的第二吸气管40b;和设置于第一吸气管40a与第二吸气管40b之间的节气门体40c。吸气通道40(第二吸气管40b)在空气滤清器16一侧具有开口端41。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端41设置于空气滤清器16内。
图3是表示车架12与空气滤清器16的关系的平面图。
参照图1~图3,车座架部22包括左右配置的一对上车座架部22a和左右配置的一对下车座架部22b(参照图1、2,图中仅表示左侧的下车座架部22b)。各个上车座架部22a的顶端部与上主车架部20a的大致中央部连接。参照图3,一对上车座架部22a按照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开的方式从上主车架部20a向后方延伸。参照图1,车座42被支承在一对上车架部22a上。车座4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发动机14的后方。
参照图1和图2,一对下车座架部22b在一对上车座架部22a的下方从上主车架部20a的下部向斜后上方延伸。一对下车座架部22b连结上主车架部20a的下部与一对上车座架部22a的后部。
参照图1,空气滤清器16设置于发动机14的后方且车座42的下方。参照图1和图2,空气滤清器16从侧面看设置于一对上车座架部22a与一对下车座架部22b之间。空气滤清器16的后端部位于主车架部20的后方。
下面对空气滤清器16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是表示空气滤清器16的正面图,图5是从右侧看到的空气滤清器16的侧面图,图6是从左侧看到的空气滤清器16的侧面图。
参照图3~图6,空气滤清器16具有外壳44和设置于外壳44内的过滤器单元46(参照图3、5、6)。外壳44按照能够在左右方向(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分割的方式构成,包括第一外壳部48和第二外壳部50。参照图3和图4,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第一外壳部48的尺寸(最大值)比第二外壳部50的尺寸(最大值)大。参照图3,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骑乘型车辆10的中心线CL通过第一外壳部48。此外,中心线CL是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通过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的中心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外壳44例如采用树脂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视时,中心线CL在第一位置X1的后方且第二位置X2的前方与第一外壳部48重叠。平视时,在第一位置X1的后方且第二位置X2的前方的中心线CL上的任意位置,第一外壳部48的宽度比第二外壳部50的宽度大。例如,在第一位置X1的后方且第二位置X2的前方的中心线CL上的位置X3,第一外壳部48的宽度W1比第二外壳部50的宽度W2大。
图7是图5的A-A线断面图解图,图8是从左侧看到的第一外壳部48的侧面图,图9是从右侧看到的第二外壳部50的侧面图。此外,在图7中,为了避免附图变得复杂,不表示过滤器单元46的断面,表示了过滤器单元46的背面。
参照图7和图8,第一外壳部48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左侧)开口,且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右侧)膨胀。参照图7和图9,第二外壳部50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右侧)开口,且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左侧)膨胀。参照图7,第二外壳部50从骑乘型车辆1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左侧)与第一外壳部48连接。第二外壳部5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第一外壳部48连接。参照图6和图7,第一外壳部48与第二外壳部50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紧固部件52固定。作为紧固部件52,例如能够使用螺丝。
图10是表示外壳44的断面图解图。此外,在图10中,用断面表示第一外壳部48中的与图8的B-B线对应的部分,用断面表示第二外壳部50中的图与9的C-C线对应的部分。
参照图7、图8和图10,第一外壳部48包括底部54、侧壁部56、前壁部58、顶部60和一对卡定部62、64。底部54在骑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和横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54朝向斜上方从前向后延伸。侧壁部56从底部54的右边缘部向上方延伸。前壁部58从底部54的前边缘部向上方延伸。顶部60在骑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和横向上延伸,且与底部54的后边缘部(上边缘部)、侧壁部56的上边缘部和前壁部58的上边缘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54相当于第一底部,侧壁部56相当于第一侧壁部。
参照图7和图8,底部54在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凸部54a。参照图8,前壁部58在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凸部58a。参照图7和图8,顶部60在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凸部60a。参照图8,凸部54a、凸部58a和凸部60a相互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凸部54a、58a、60a在第一外壳部48的边缘部(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边缘部)形成从侧面看具有环形的主嵌合部48a。主嵌合部48a能够嵌合地形成于第二外壳部50的后述的主槽部50a(参照图9、10)。
参照图8和图10,卡定部62具有向后方倾斜地从下向上延伸且正面看呈C字的形状。卡定部62包括下卡定部62a、上卡定部62b和纵卡定部62c。下卡定部62a从底部54向上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56连接。上卡定部62b从顶部60向下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56连接。纵卡定部62c从侧壁部56朝向中心线CL(参照图3)一侧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连结下卡定部62a与上卡定部62b。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卡定部62a相当于第一支承部。
下卡定部62a按照其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端面与主嵌合部48a(凸部54a)的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端面齐平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卡定部62a的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端部发挥作为辅助嵌合部48b的功能。辅助嵌合部48b能够嵌合地形成于第二外壳部50的后述的辅助槽部50b(参照图9、10)。
参照图8,辅助嵌合部48b从主嵌合部48a向主嵌合部48a的内侧延伸且与主嵌合部48a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嵌合部48a和辅助嵌合部48b在第一外壳部48的边缘部(第二外壳部50一侧的边缘部)形成嵌合部48c。嵌合部48c能够嵌合地形成于第二外壳部50的后述的嵌合槽部50c(参照图9、10)。
参照图8,卡定部64设置于卡定部62的前方且向后方倾斜地从下向上延伸。卡定部64与卡定部62平行地设置。参照图7和图8,卡定部64在前后方向上与卡定部62相向地设置,具有从背面看呈倒C字的形状。卡定部64包括下卡定部64a、上卡定部64b和纵卡定部64c。下卡定部64a从底部54向上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56连接。上卡定部64b从顶部60向下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56连接。纵卡定部64c从侧壁部56朝向中心线CL(参照图3)一侧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连结下卡定部64a与上卡定部64b。
参照图3~图5和图8,第一外壳部48具有用来将第一外壳部48安装在车架12上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安装部48d。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安装部48d使用多个紧固部件65等被固定在车座架部22上。由此,第一外壳部48被固定在车座架部22上。更具体地来讲,第一外壳部48被固定在左侧的上车座架部22a和左侧的下车座架部22b上。
参照图7和图9,第二外壳部50包括底部66、侧壁部68、前壁部70、顶部72和一对卡定部74、76。底部66在骑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和横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66朝向斜上方从前向后延伸。侧壁部68从底部66的左边缘部向上方延伸。前壁部70从底部66的前边缘部向上方延伸。顶部72在骑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和横向上延伸且与底部66的后边缘部(上边缘部)、侧壁部68的上边缘部和前壁部70的上边缘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66相当于第二底部,侧壁部68相当于第二侧壁部。
底部66在第一外壳部48一侧的边缘部具有朝向第一外壳部48一侧开口的槽部66a。槽部66a在卡定部74的前方且卡定部76的后方,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66b。参照图9,前壁部70在第一外壳部48一侧的边缘部具有朝向第一外壳部48一侧开口的槽部70a。参照图7和图9,顶部72在第一外壳部48一侧的边缘部具有朝向第一外壳部48一侧开口的槽部72a。参照图9,槽部66a、槽部70a和槽部72a相互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槽部66a、70a、72a在第二外壳部50的边缘部(第一外壳部48一侧的边缘部)形成从侧面看具有环形的主槽部50a。
参照图9和图10,卡定部74向后方倾斜地从下向上延伸且具有从正面看呈倒C字的形状。卡定部74包括下卡定部74a、上卡定部74b和纵卡定部74c。下卡定部74a从底部66向上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68连接。上卡定部74b从顶部72向下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68连接。纵卡定部74c从侧壁部68朝向中心线CL(参照图3)一侧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连结下卡定部74a与上卡定部74b。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卡定部74a相当于第二支承部。
下卡定部74a在第一外壳部48一侧的边缘部具有辅助槽部50b。辅助槽部50b朝向第一外壳部48一侧开口。辅助槽部50b从主槽部50a向主槽部50a的内侧延伸且与主槽部50a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槽部50a和辅助槽部50b在第二外壳部50的边缘部(第一外壳部48一侧的边缘部)形成嵌合槽部50c。
参照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62与卡定部74连接。更具体地来讲,下卡定部62a与下卡定部74a连接,上卡定部62b与上卡定部74b连接。
参照图9,卡定部76设置于卡定部74的前方且向后方倾斜地从下向上延伸。卡定部76与卡定部74平行地设置。参照图7和图9,卡定部76在前后方向上与卡定部74相向地设置,具有从背面看呈C字的形状。卡定部76包括下卡定部76a、上卡定部76b和纵卡定部76c。下卡定部76a从底部66向上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68连接。上卡定部76b从顶部72向下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68连接。纵卡定部76c从侧壁部68朝向中心线CL(参照图3)一侧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连结下卡定部76a与上卡定部76b。
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部64与卡定部76连接。更具体地来讲,下卡定部64a与下卡定部76a连接,上卡定部64b与上卡定部76b连接。
参照图9,第二外壳部50的底部66具有第一排出部78和第二排出部80。第一排出部78和第二排出部80分别按照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第一排出部78具有筒形,具有上下贯通底部66的贯通孔78a。第二排出部80具有筒形,具有上下贯通底部66的贯通孔80a。第一排出部78设置于66的前端部,第二排出部80设置于底部66与卡定部74的连接部的附近。参照图5,第一排出部78设置于过滤器单元46的前方。第二排出部80设置于比过滤器单元46的下端部、下卡定部62a、74a(参照图10)的下端部和后述的辅助密封部86b(参照图12)的下端部更靠近后方的位置。此外,通常情况下,第一排出部78和第二排出部80例如被盖子(图中未示)盖住。
图11是表示过滤器单元46的图,(a)是表示过滤器单元46的背面图,(b)是(a)的D-D线断面图。
参照图11,过滤器单元46具有框部82和过滤部84。框部82包括内框部82a、外框部82b和连结内框部82a与外框部82b的连结部82c。过滤部84具有长方体形状,具有空气流入面84a和空气流出面84b。过滤部84以空气流入面84a和空气流出面84b露出的方式被保持在内框部82a中。省略详细的说明,但作为过滤部84,能够使用用于众所周知的空气滤清器的各种过滤部(例如无纺布)。
图12是表示空气滤清器16的内部构造的断面图解图。
参照图2和图12,在卡定部62与卡定部64之间和卡定部74与卡定部76之间嵌入过滤器单元46的外框部82b。过滤器单元4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因外框部82b与卡定部62、64、74、76卡定而受到限制。过滤器单元46按照过滤部84比卡定部64、76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如上所述,卡定部62、64、74、76向后方倾斜地从下向上延伸,所以,被嵌入卡定部62与卡定部64之间和卡定部74与卡定部76之间的外框部82b按照向后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因此,过滤器单元46(更具体地来讲是框部82)被卡定部62、74从后方支承。更具体地来讲,参照图10,过滤器单元46(参照图12)的下端部被下卡定部62a、74a支承,过滤器单元46的上端部被上卡定部62b、74b支承,过滤器单元46的两侧部被纵卡定部62c、74c支承。
参照图3,过滤器单元46按照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与第一外壳部48和第二外壳部50的连接部J交叉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过滤部84的空气流入面84a和空气流出面84b分别与连接部J交叉。另外,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中心线CL通过过滤器单元46。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中心线CL通过过滤部84的空气流入面84a和空气流出面84b。
参照图12,在第二外壳部50的嵌合槽部50c中嵌入环状的第一密封部件86。第一密封部件86包括:被嵌入主槽部50a中的环状的主密封部86a;和被嵌入辅助槽部50b中的辅助密封部86b。辅助密封部86b按照从主密封部86a朝向主密封部86a的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辅助密封部86b例如形成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密封部86a与辅助密封部86b一体地形成。参照图7,第一密封部件86是为了密闭第一外壳部48与第二外壳部50的连接部J而设置的。
参照图7和图12,沿着过滤器单元46的外周面设置环状的第二密封部件88。更具体地来讲,按照覆盖外框部82b的外周面的方式设置第二密封部件88。以第二密封部件88被外壳44的内周面与过滤器单元46(外框部82b)的外周面夹着的方式,将过滤器单元46收纳于外壳44中。第二密封部件88是为了密闭外壳44的内周面与过滤器单元46的外周面之间而设置的。第一密封部件86和第二密封部件88例如采用树脂材料(橡胶等)构成。
参照图7、图8和图12,在连接第一外壳部48与第二外壳部50时,以第一密封部件86被嵌合部48c挤压的方式,在嵌合槽部50c中嵌入嵌合部48c。参照图7和图12,在过滤器单元46的下方,第一密封部件86通过嵌合槽部50c的开口部66b与第二密封部件88接触。此外,第二密封部件88也可以通过开口部66b与第一密封部件86接触。
图13是图8的E-E线断面图解图,图14是图8的F-F线断面图解图。
参照图5、图8、图13和图14,侧壁部56具有朝向外壳44的内方延伸的筒状部56a。筒状部56a在其顶端具有开口端56b,将外壳4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参照图5,过滤器单元46设置于开口端56b的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端56b相当于吸入部。
参照图3~图5和图13,前壁部58具有按照避开上主车架部20a的方式右部向后方凹陷的形状。由此,能够按照从侧面看骑乘型车辆10时外壳44与车架12(更具体地来讲是上主车架部20a)重叠的方式来配置空气滤清器16。参照图4、图5和图13,前壁部58在比上主车架部20a更靠近第二外壳部50一侧具有贯通孔58b。在贯通孔58b中插入吸气通道40(参照图2、3)的第二吸气管40b(参照图2、3)。
参照图2和图3,吸气通道40的外壳44一侧的开口端41在外壳44内设置于过滤器单元46的前方。开口端41在骑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与过滤器单元46的过滤部84相对。更具体地来讲,开口端41在骑乘型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与过滤部84的空气流出面84b相对。
参照图2,在从侧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部84的上端更靠近下方且比下端更靠近上方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侧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空气流出面84b的上端更靠近下方且比下端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参照图3,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部84的右边缘更靠近左侧且比左边缘更靠近右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空气流出面84b的右边缘更靠近左侧且比左边缘更靠近右侧的位置。因此,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过滤器单元46与开口端41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过滤部84与开口端41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空气流出面84b与开口端41重叠。换言之,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器单元46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部84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空气流出面84b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与过滤器单元46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与过滤部84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与空气流出面84b重叠。换言之,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位于比过滤器单元46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位于比过滤部84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位于比空气流出面84b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的至少一部分与过滤器单元46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的至少一部分与过滤部84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的至少一部分与空气流出面84b重叠。换言之,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器单元46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过滤部84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空气流出面84b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和开口端41均与过滤器单元46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和开口端41均与过滤部84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开口端56b和开口端41均与空气流出面84b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56b与过滤器单元46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56b与过滤部84重叠。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56b与空气流出面84b重叠。换言之,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56b位于比过滤器单元46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56b位于比过滤部84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地来讲,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56b位于比空气流出面84b的外边缘更靠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整个开口端41和整个开口端56b与过滤器单元46重叠。
参照图5和图6,外壳44内的空间被过滤器单元46划分成两个空间。更具体地来讲,外壳44内的空间被划分成过滤器单元46的后方的后方空间44a和过滤器单元46的前方的前方空间44b。换言之,外壳44内的空间被划分成比过滤器单元46更靠近开口端56b一侧的后方空间44a,和比过滤器单元46更靠近开口端41(参照图3)一侧的前方空间44b。后方空间44a是外壳44内的空间中的吸气流向上过滤器单元46的上流一侧的空间。前方空间44b是外壳44内的空间中的在吸气流向上过滤器单元46的下流一侧的空间。后方空间44a通过开口端56b与外壳44的外部连通。前方空间44b通过开口端41(参照图3)与吸气通道40(参照图3)连通。上述第一排出部78将前方空间44b与外壳44的外部连通,第二排出部80将后方空间44a与外壳44的外部连通。
在骑乘型车辆10中,空气滤清器16的外部的空气通过开口端56b被吸入后方空间44a中。流入后方空间44a的空气从空气流入面84a流入过滤部84,在过滤部84中被净化后,从空气流出面84b向前方空间44b流出。参照图3,前方空间44b内的被净化的空气从开口端41流入吸气通道40,被供给发动机14(参照图2)。
下面,说明骑乘型车辆10的作用效果。
在骑乘型车辆10的空气滤清器16中,在从背面观察骑乘型车辆10时,过滤器单元46与吸气通道40的开口端41重叠。在此情况下,以不大幅改变通过过滤器单元46的空气的流向的方式,使空气向吸气通道40的开口端41流动。由此,能够使空气顺利地从过滤器单元46流向开口端41。另外,过滤器单元46按照在平视骑乘型车辆10时与第一外壳部48和第二外壳部50的连接部J交叉的方式设置。换言之,过滤器单元46按照横跨第一外壳部48内的区域和第二外壳部50内的区域的方式设置。在此情况下,能够充分地增大过滤器单元46的面积(更具体地来讲,是过滤部84的空气流入面84a和空气流出面84b的面积),所以,能够使空气顺利地在外壳44内流动。其结果是,不增大外壳44的容积就能将空气顺利地供给到发动机14,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发动机14所需的吸气量。即,根据骑乘型乘凉10的空气滤清器16,能够在不影响骑乘型车辆10的骑跨容易度和双脚着地的容易度的情况下顺利地向发动机14供给空气,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发动机14所需的吸气量。
在空气滤清器16中,第一外壳部48被固定在车架12的车座架部22上,第二外壳部5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外壳部48上。换言之,第二外壳部50发挥作为空气滤清器16的盖子的功能。此处,第二外壳部50横向的尺寸比第一外壳部48小,所以,第二外壳部50能够很容易地在第一外壳部48上拆装。像这样,通过将容易拆装的第二外壳部50用作盖子,空气滤清器16的维护(过滤器单元46的清扫等)变得容易。另外,在空气滤清器16中,用来排出外壳44内的液体的第一排出部78设置于在过滤器单元46的前方的第二外壳部50上。此处,第二外壳部50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设置于比骑乘型车辆10的中心线CL更靠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左侧)的位置。因此,通过在第二外壳部50上设置第一排出部78,从骑乘型车辆10的侧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左方)观察第一排出部78的识别性提高。由此,在维护骑乘型车辆10时,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排出部78的位置。其结果是,将积存在前方空间44b中的液体(例如油)从第一排出部78排出时的操作效率提高。
在空气滤清器16中,用来密闭第一外壳部48与第二外壳部50的连接部J的第一密封部件86在过滤器单元46的下方,与用来密闭外壳44的内周面与过滤器单元46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密封部件88接触。在此情况下,能够抑制在过滤器单元46的下方,后方空间44a与前方空间44b连通。由此,能够抑制后方空间44a的液体等流入前方空间44b中,所以,能够充分地抑制前方空间44b的空气污染。
在空气滤清器16中,过滤器单元46的下端部通过第一外壳部48的下卡定部62a和第二外壳部50的下卡定部74a被支承。下卡定部62a从底部54向上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56连接,下卡定部74a从底部66向上方突出且在骑乘型车辆10的横向上延伸并与侧壁部68连接。下卡定部62a、74a设置于过滤器单元46的后方且相互连接。根据该结构,利用下卡定部62a、74a能够抑制后方空间44a的液体流入前方空间44b中。另外,底部54与底部66以将主密封部86a夹于它们之间的方式连接,下卡定部62a与下卡定部74a以将设置于过滤器单元46的后方的辅助密封部86b夹于它们之间的方式连接。根据该结构,利用主密封部86a和辅助密封部86b,能够充分地抑制后方空间44a的液体通过底部54与底部66之间和下卡定部62a与下卡定部74a之间流入前方空间44b。因此,即使在液体积存在后方空间44a中的情况下,利用下卡定部62a、74a也能充分地抑制该液体流入前方空间44b中。
空气滤清器16的外壳44具有用来排出外壳44内的液体的第二排出部80,第二排出部80设置于比下卡定部62a、74a的下端部和辅助密封部86b的下端部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即使在液体积存在后方空间44a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第二排出部80有效地排出该液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外壳部50具有第一排出部7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外壳部也可以具有第一排出部。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外壳部的底部设置第一排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外壳部50具有第二排出部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一外壳部也可以具有第二排出部。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外壳部的底部设置第二排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右侧配置第一外壳部48且在左侧配置第二外壳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左侧配置第一外壳部且在右侧配置第二外壳部。在此情况下,空气滤清器例如也可以采用将上述的空气滤清器16左右反转的结构。另外,在此情况下,例如第一外壳部也可以被固定在右侧的上车座架部22a和右侧的下车座架部22b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来吸入空气的吸入部(开口端56b)设置于第一外壳部48上,但吸入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外壳部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气通道40与第一外壳部48的前壁部58连接,但吸气通道与外壳的连接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例子。只要吸气通道在吸入部和过滤器单元的前方与外壳连接,那么,例如吸气通道既可以与第一外壳部的底部、侧壁部或者顶部连接,吸气通道也可以与第二外壳部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气通道40的外壳44一侧的端部被插入外壳44内,但吸气通道也可以不插入外壳内。例如,也可以按照吸气通道40与第一外壳部48的贯通孔58b连通的方式,在前壁部58的外面连接吸气通道40的开口端4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外壳44包括两个外壳部(第一外壳部48和第二外壳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外壳也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外壳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主密封部86a和辅助密封部86b一体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主密封部和辅助密封部也可以单独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壳部48上设置有嵌合部48c,在第二外壳部50上设置有嵌合槽部50c,但也可以在第一外壳部上设置嵌合槽部,在第二外壳部上设置嵌合部。
适用于本发明的骑乘型车辆并不限于自动二轮车。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在发动机的后方且车座的下方配置空气滤清器的各种骑乘型车辆(例如,全地形车(ATV:ALL-TERRAIN VEHICLE))。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显而易见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能够有各种各样的更改。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所附权利要求书。

Claims (5)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其包括:发动机;车座;在所述发动机的后方且所述车座的下方设置的空气滤清器;使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空气滤清器连通的吸气通道;和支承所述发动机、所述车座和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车架,所述骑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其具有用来吸入空气的吸入部,且在所述吸入部的前方连接所述吸气通道;和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吸气通道的后方且所述吸入部的前方设置的过滤器单元,
所述吸气通道具有所述外壳一侧的开口端,
所述外壳包括:朝向该骑乘型车辆的横向的一侧开口的第一外壳部;和朝向所述横向的另一侧开口且从所述一侧与所述第一外壳部连接的第二外壳部,
所述过滤器单元在从背面观察时与所述开口端重叠,且平视时与所述第一外壳部和所述第二外壳部的连接部交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部固定于所述车架,
所述第二外壳部包括为了排出所述外壳内的液体而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单元的前方的第一排出部,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部,
在所述横向上,所述第一外壳部比所述第二外壳部大,
平视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该骑乘型车辆的中心线通过所述第一外壳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还包括:被所述第一外壳部和所述第二外壳部夹着的环状的第一密封部件;和沿着所述过滤器单元的外周面设置的环状的第二密封部件,
在所述过滤器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二密封部件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包括:环状的主密封部;和从所述主密封部朝向所述主密封部的内侧延伸的辅助密封部,
所述第一外壳部包括:在该骑乘型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底部;从所述第一底部的所述另一侧的边缘部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侧壁部;和从所述第一底部向上方突出且在所述横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连接的第一支承部,
所述第二外壳部包括: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底部;从所述第二底部的所述一侧的边缘部向上方延伸的第二侧壁部;和从所述第二底部向上方突出且在所述横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部连接的第二支承部,
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以将所述主密封部夹于其间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支承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以将所述辅助密封部夹于其间的方式连接,
所述过滤器单元的下端部通过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被支承,
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和所述辅助密封部设置于所述过滤器单元的后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为了排出所述外壳内的液体而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部或所述第二底部的第二排出部,
所述第二排出部设置于比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下端部、所述第二支承部的下端部和所述辅助密封部的下端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CN201310103936.2A 2012-03-28 2013-03-28 骑乘型车辆 Active CN103359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4084 2012-03-28
JP2012074084 2012-03-28
JP2012250949A JP2013227965A (ja) 2012-03-28 2012-11-15 鞍乗型車両
JP2012-250949 2012-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9220A CN103359220A (zh) 2013-10-23
CN103359220B true CN103359220B (zh) 2015-09-30

Family

ID=48044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3936.2A Active CN103359220B (zh) 2012-03-28 2013-03-28 骑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644875B1 (zh)
JP (1) JP2013227965A (zh)
CN (1) CN103359220B (zh)
BR (1) BR102013007317B1 (zh)
PH (1) PH120130000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8068528B1 (pt) * 2016-04-27 2022-12-06 Mann+Hummel Gmbh Elemento de filtração de ar plano e filtro de ar
JP6812472B2 (ja) 2019-01-30 2021-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6773A (ja) * 2005-11-29 2007-06-14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CN101152838A (zh) * 2006-09-28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鞍形座骑乘式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和电池支撑结构
EP2028361A2 (en) * 2007-08-20 2009-02-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leaner
CN101468698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201391376Y (zh) * 2009-02-20 2010-01-2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跨骑式车辆燃油蒸汽处理装置
CN10200331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9447A (ja) * 1990-10-24 1992-06-0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2、3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3466043B2 (ja) * 1997-03-21 2003-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3836665B2 (ja) * 2000-09-06 200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3127950A (ja) 2001-10-23 2003-05-08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の配置構造
JP4333985B2 (ja) * 2003-10-21 2009-09-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5047105B2 (ja) * 2008-09-19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吸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6773A (ja) * 2005-11-29 2007-06-14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CN101152838A (zh) * 2006-09-28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鞍形座骑乘式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和电池支撑结构
EP2028361A2 (en) * 2007-08-20 2009-02-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leaner
CN101468698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201391376Y (zh) * 2009-02-20 2010-01-2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跨骑式车辆燃油蒸汽处理装置
CN10200331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4875B1 (en) 2018-05-02
CN103359220A (zh) 2013-10-23
BR102013007317B1 (pt) 2021-01-19
BR102013007317A2 (pt) 2015-06-16
JP2013227965A (ja) 2013-11-07
PH12013000095B1 (en) 2014-10-08
EP2644875A3 (en) 2017-07-12
EP2644875A2 (en) 2013-10-02
PH12013000095A1 (en)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4050B (zh) 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5275680B (zh) 鞍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
CN203463204U (zh) 跨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构造
BR102015024289A2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CN105283663A (zh) 自动二轮车的空气滤清器
CN105209330B (zh)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装置
US10233875B2 (en) Saddle-ridden vehicle
CN103359220B (zh) 骑乘型车辆
CN103010354B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CN102785729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4141566A (zh) 踏板式车辆的空气净化器单元
JP414537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20071135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3362701A (zh) 内燃机的吸气装置
JP2006076570A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575984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3180200B (zh) 机动二轮车
JP2010167796A (ja) 鞍乗型車両
JP58201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CN100489294C (zh) 空气净化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523027B2 (ja) 小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US20070044748A1 (en) Vehicular intake system
CN102785731B (zh) 鞍乘型车辆
US20190242336A1 (en) Intake devic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73096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