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8875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38875A CN102438875A CN2011800010775A CN201180001077A CN102438875A CN 102438875 A CN102438875 A CN 102438875A CN 2011800010775 A CN2011800010775 A CN 2011800010775A CN 201180001077 A CN201180001077 A CN 201180001077A CN 102438875 A CN102438875 A CN 1024388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lt
- lock gear
- cam
- mentioned
- mov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042 antagno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136 polysorb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可顺畅地进行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在倾斜方向的移动,并可顺畅地进行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啮合,且容易组装。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未顺畅地啮合,且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的顶端彼此抵接,则细簧(7)的臂部(71、71)通过其反作用力而弹性变形。其结果,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以固定凸轮(8)被固定的状态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稍微移动,从而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成为正常的啮合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尤其涉及可根据驾驶员的体格及驾驶姿势调整转向盘的倾斜位置的倾斜式、或同时使用该倾斜式和伸缩式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倾斜位置调整机构是用于与驾驶员的体型及爱好相吻合地将转向盘的倾斜角度调整为最容易驾驶的位置的机构。在调整转向盘的倾斜角度时,暂时将倾斜夹紧机构调整为松开状态,在该状态下将转向盘的倾斜角度调整为无级后,再调整为夹紧状态。
在具有这种倾斜位置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中,将车身安装托架固定在车身上,并将紧固杆插通车身安装托架的倾斜调整用长槽和柱。在倾斜夹紧时,利用由操作杆的操作而转动的可动凸轮在轴向上推压固定凸轮,并对紧固杆进行紧固,从而将柱推压在车身安装托架上而夹紧。但是,在紧固杆的紧固力小的场合,在驾驶员与转向盘激烈地冲突的二次冲突时,柱向倾斜方向移动,设在转向盘上的缓冲气袋有可能无法在有效的位置支承乘客。
作为用于阻止这种二次冲突时的柱的移动的机构,具有在车身安装托架侧设置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并将紧固杆插通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啮合的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的倾斜夹紧机构。
根据该结构,在倾斜夹紧时,通过对紧固杆进行紧固,并使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啮合,提高倾斜方向的保持力,即使由二次冲突产生的冲击负荷作用在转向盘上,柱也不会在倾斜方向上移动。
在这种能够以无级进行倾斜位置的调整的转向装置中,在倾斜夹紧时对紧固杆进行紧固,在使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啮合时,根据倾斜位置,产生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顶端彼此抵接的现象。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顶端彼此抵接,则倾斜夹紧不充分,并且若勉强对紧固杆进行紧固,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强烈地摩擦,给驾驶员带来不适感。
具备专利文献1的倾斜夹紧机构的转向装置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可动凸轮隔有间隔地外嵌在可动凸轮上,并在可动凸轮和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之间插入环状的弹性部件,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操作杆之间插入树脂制的垫片,并紧固在紧固杆上。由此,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可相对于可动凸轮在倾斜方向上移动,并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啮合位置上保持自由度。
但是,具备专利文献1的倾斜夹紧机构的转向装置由于插有环状的弹性部件,因此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倾斜,有可能产生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啮合不良的情况。另外,由于在倾斜夹紧时压缩环状的弹性部件,因此作为环状的弹性部件的材料,难以从橡胶等弹性材料中选择具有充分的耐久性的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7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可顺畅地进行在倾斜方向的移动,并可顺畅地进行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啮合,且容易组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上述课题利用以下方法解决。即,第一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身安装托架;柱,该柱能调整倾斜位置地支撑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且能转动地轴支承安装有转向盘的转向轴;紧固杆,该紧固杆为了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将上述柱紧固并夹紧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而插通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的倾斜调整用长槽及柱;固定凸轮,该固定凸轮被支承在上述紧固杆的一端且将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一侧面向上述柱推压;可动凸轮,该可动凸轮与上述固定凸轮相对且能与操作杆一起转动地被支承在上述紧固杆的一端;凸轮面,该凸轮面分别设在上述固定凸轮和可动凸轮的相对的面上,并相对于上述固定凸轮在轴向上相对地推压可动凸轮;止转部,该止转部为了使固定凸轮不能相对于上述可动凸轮相对旋转而形成于上述固定凸轮上,且内嵌于上述倾斜调整用长槽中,并在调整上述柱的倾斜位置时能沿倾斜调整用长槽滑动;固定倾斜锁定齿轮,该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一侧面上;可动倾斜锁定齿轮,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上述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同步地转动,并能与上述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啮合,在倾斜方向上能移动地外嵌在上述固定凸轮上;以及弹簧,该弹簧插在上述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凸轮之间,夹持上述固定凸轮的外周面。
第二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一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将上述柱紧固并夹紧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通过上述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顶端彼此抵接时的反作用力,上述弹簧弹性变形,允许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上述固定凸轮在倾斜方向的移动。
第三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二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若解除上述柱相对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紧固,则利用上述弹簧的弹性力,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上述固定凸轮保持在倾斜方向的中心位置。
第四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三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弹簧具备夹持上述固定凸轮的外周面的一对臂部、和连接上述臂部的端部的连接部,上述臂部和连接部与上述可动倾斜锁定齿轮配合,从而上述弹簧被保持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上。
第五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一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凸轮以通过固定凸轮的中心的直线为对称轴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
第六发明是一种转向装置,在第一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倾斜限制器,该倾斜限制器一体地保持上述固定凸轮、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及弹簧,并且内嵌于上述倾斜调整用长槽中,在调整上述柱的倾斜位置时能沿倾斜调整用长槽滑动,并在倾斜调整端与倾斜调整用长槽的端部抵接而缓和冲击。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形成于车身安装托架的一侧面上的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可动倾斜锁定齿轮,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同步地转动,并能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啮合,相对于固定凸轮在倾斜方向上能移动地外嵌在固定凸轮上;以及弹簧,该弹簧插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凸轮之间,夹持固定凸轮的外周面,并弹性地支撑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固定凸轮在倾斜方向的移动。
由于夹持固定凸轮的外周面的弹簧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固定凸轮保持在倾斜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可顺畅地进行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在倾斜方向的移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啮合是顺畅的。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倾斜限制器一体地保持固定凸轮、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及弹簧,因此能够作为一个部件来使用,从而能够缩短组装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101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从车身后方的左上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10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是从车身后方的右下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10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4是从车身后方的左上侧观察车身安装托架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车身后方的右下侧观察车身安装托架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表示利用倾斜限制器一体地组装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固定凸轮、细簧的状态,(a)是从固定凸轮的倾斜凸轮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a)的背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表示利用倾斜限制器一体地组装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固定凸轮、细簧的状态,(a)是主视图,(b)是(a)的A-A剖视图,(c)是(a)的B-B剖视图,(d)是(a)的P向视图。
图9(a)是图8(b)的Q向视图,(b)表示从(a)卸下倾斜限制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a)是表示从图7(a)卸下固定凸轮、细簧、倾斜限制器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从图7(b)卸下固定凸轮、细簧、倾斜限制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表示固定凸轮和细簧的配合状态,(a)是从固定凸轮的倾斜凸轮面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固定凸轮的止转部侧观察的立体图,(c)是从固定凸轮的止转部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倾斜限制器单体的立体图,图12(a)是从配合突起侧观察倾斜限制器的立体图,(b)是从凸缘部侧观察倾斜限制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倾斜限制器单体的部件部,(a)是倾斜限制器的主视图,(b)是(a)的左侧视图,(c)是(a)的右侧视图,(d)是(a)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一缓冲部件单体的立体图,(a)是从滑动接触面侧观察第一缓冲部件的立体图,(b)是从滑动接触面的背侧观察第一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缓冲部件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一缓冲部件的主视图,(b)是(a)的俯视图,(c)是(a)的右侧视图,(d)是(c)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缓冲部件单体的立体图,(a)是从滑动接触面侧观察第二缓冲部件的立体图,(b)是从滑动接触面的背侧观察第二缓冲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二缓冲部件单体的部件图,(a)是第二缓冲部件的主视图,(b)是(a)的俯视图,(c)是(a)的右侧视图,(d)是(a)的仰视图,(e)是(c)的右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单体的立体图,(a)是从车宽方向外侧的斜下侧观察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立体图,(b)是从比(a)更靠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单体的部件图,(a)是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主视图,(b)是(a)的俯视图,(c)是(a)的仰视图。
图20是表示在顺时针方向对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并将外柱在车身安装托架上松开的状态的操作杆附近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在逆时针方向对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并将外柱在车身安装托架上夹紧的状态的操作杆附近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调整转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和前后方向位置这两个位置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表示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101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转向装置101旋转自如地轴支承转向轴102。转向轴102在其上端(车身后方侧)安装有转向盘103,在转向轴102的下端(车身前方侧)通过万向联轴器104连接有中间轴105。
在中间轴105的下端连接有万向联轴器106,在万向联轴器106上连接有由齿轮齿条副机构等构成的转向设备107。
若驾驶员旋转操作转向盘103,则通过转向轴102、万向联轴器104、中间轴105、万向联轴器106将该旋转力传送到转向设备107上,并通过齿轮齿条副机构使转向横拉杆108移动,从而能够改变车轮的操纵角度。
图2是从车身后方的左上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10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3是从车身后方的右下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10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4是从车身后方的左上侧观察车身安装托架周围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车身后方的右下侧观察车身安装托架周围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图5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向装置101包括车身安装托架2、内柱(下部柱)31、操纵辅助部32(电动辅助机构)、外柱(上部柱)34等。
操纵辅助部(电动辅助机构)32的车身后方端通过压入固定在内柱31的车身前方侧(图2的左侧)。操纵辅助部32包括电动机321、减速齿轮箱部322及输出轴323等。操纵辅助部32通过未图示的倾斜中心轴将与操纵辅助部32的车身前方端一体地形成的托架33可调整倾斜位置地支撑在未图示的车身上。
外柱34的内周面可调整伸缩位置(与内柱31的中心轴线平行地滑动)地外嵌在内柱31的外周面上。上部转向轴102A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外柱34上,转向盘103(参照图1)固定在上部转向轴102A的车身后方侧(图2的右侧)端部上。在外柱34的车身下方侧形成有从外柱34的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的狭缝(未图示)。狭缝具有外柱34的车身前方端侧敞开,车身后方端侧封闭的形状。
未图示的下部转向轴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内柱31上,下部转向轴与上部转向轴102A花键嵌合。因此,可与外柱34的伸缩位置无关地将上部转向轴102A的旋转传递给下部转向轴。
操纵辅助部32检测作用在下部转向轴上的转矩,驱动电动机321,以所需的操纵辅助力使输出轴323旋转。该输出轴323的旋转经由万向联轴器104、中间轴105、万向联轴器106传送给转向设备107,从而能够一边辅助操纵力一边改变车轮的操纵角度。
在外柱34的车身前方侧(图2的左侧、图3的右侧)安装有从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夹持外柱34的车身安装托架2。如图2~图5所示,车身安装托架2是金属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形成为大致水平的上板23、和从该上板23向车身下方侧延伸并从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夹持外柱34的左右一对侧板24、25。
上板23在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未图示的切槽(形成为车身后方侧敞开),通过嵌入该切槽中的密封容器22、22将上板23安装在车身上。
若在二次冲突时驾驶员与转向盘103冲突并作用有较大的冲击力,则车身安装托架2从密封容器22向车身前方侧脱离,车身安装托架2、外柱34被内柱31引导而向车身前方侧折叠移动,从而吸收冲突时的冲击能量。
在外柱34的车身前方侧一体地形成有从外柱34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且未图示的一对夹紧部件。在夹紧部件上形成有向外柱34的轴心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未图示的伸缩调整用长槽。另外,在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25上形成有倾斜调整用长槽26、27。倾斜调整用长槽26、27形成为以倾斜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外柱34的夹紧部件的外侧面与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25的内侧面242、252可滑动地接触。
圆棒状的紧固杆41通过上述倾斜调整用长槽26、27及伸缩调整用长槽从图4、图6的右侧插入。在紧固杆41上外嵌有倾斜限制器48,紧固杆41的左端通过右侧的倾斜调整用长槽27、右侧的伸缩调整用长槽、左侧的伸缩调整用长槽、左侧的倾斜调整用长槽26。接着,在紧固杆41的左端侧从右侧依次外嵌有倾斜限制器5、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细簧(弹簧)69、固定凸轮8、可动凸轮42、操作杆43、套管44及推力轴承45,并将螺母46紧固在紧固杆41的左端而固定。
由于固定凸轮8及可动凸轮42由烧结材料成形,实施了热处理而硬度高,因此具备用于承受较大的夹紧力的耐久性。在紧固杆41的右端的圆盘状头部411上形成有矩形的止转部412。该止转部412嵌合在右侧倾斜调整用长槽27中,阻止紧固杆41相对于侧板25转动。右侧的倾斜限制器48是合成树脂制,在倾斜方向上具有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形成为与倾斜调整用长槽27的槽宽大致相同尺寸的两面宽度。因此,右侧的倾斜限制器48内嵌在倾斜调整用长槽27中,在调整外柱34的倾斜位置时,在倾斜调整方向顺畅地滑动,在倾斜调整端与倾斜调整用长槽27的端部抵接来缓和冲击。可动凸轮42被压入操作杆43中,并与操作杆43一体地转动。操作杆43由聚缩醛(POM)等机械性质优异且磨耗及摩擦系数小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图4、图5所示,在左侧的侧板24的车身后方端形成有从侧板24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垂直地折弯的肋243。肋243在倾斜调整用长槽26附近沿倾斜调整用长槽26形成。另外,肋243的车身上方端通过焊接固定在车身安装托架2的上板23上。
肋243的车身下端形成到后述的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上端,但也可以形成为延长到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下端。因此,侧板24的倾斜调整用长槽26附近的刚性通过肋243而变大,在为了将外柱34夹紧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而对操作杆43进行了转动操作时,可抑制侧板24的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右侧的侧板25的车身上方端通过车身前方侧焊接在车身安装托架2的上板23上而固定。另外,侧板25的车身上方端的车身后方侧在与车身安装托架2的上板23之间形成有间隙253。因此,由于间隙253,侧板25的倾斜调整用长槽27附近的刚性变小,在为了将外柱34夹紧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而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时,侧板25容易弹性变形。
由于倾斜限制器5、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细簧(弹簧)69、固定凸轮8这四个部件一体地组装,能够作为一个部件来处理,因此提高了组装效率。即,图7表示利用倾斜限制器5一体地组装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固定凸轮8、细簧69的状态,图7(a)是从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7(b)是从图7(a)的背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表示利用倾斜限制器5一体地组装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固定凸轮8、细簧69的状态,图8(a)是主视图,图8(b)是图8(a)的A-A剖视图,图8(c)是图8(a)的B-B剖视图,图8(d)是图8(a)的P向视图。图9(a)是图8(b)的Q向视图,图9(b)是表示从图9(a)卸下倾斜限制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a)是表示从图7(a)卸下固定凸轮8、细簧69、倾斜限制器5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从图7(b)卸下固定凸轮8、细簧69、倾斜限制器5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表示固定凸轮8和细簧69的配合状态,图11(a)是从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1(b)是从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1(c)是从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侧观察的主视图。
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是金属制,在车身上下方向细长地形成,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车身下方侧,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面形成有齿61。齿61在图8(a)的左右方向上长且前端细,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齿61。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左侧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上利用螺栓477固定有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折弯为U字形状且车身前方侧开口,在车宽方向的内侧两侧面上,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形成有多个齿(参照图19(b))471。
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形成有突起62,突起62与形成于操作杆43上的凹部431(参照图6)配合。因此,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与操作杆43的转动操作同步地转动。若为了将外柱34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2夹紧而使操作杆43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也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啮合,从而倾斜方向的保持力变得牢固。
若为了将外柱34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2松开而使操作杆43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也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脱离。
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其车身上方侧形成有与紧固杆41的轴心平行的贯通孔63,圆筒形状的固定凸轮8内嵌在该贯通孔63中。就贯通孔63的内径而言,车身上下方向(图8(a)的上下方向)大,车身前后方向(图8(a)的左右方向)形成得小。其结果,就固定凸轮8的大径外周面(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侧的外周面)87和贯通孔63之间的间隙而言,车身上下方向的间隙α1、α2比车身前后方向的间隙β1、β2形成得大,具有α1+α2>β1+β2的关系。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可相对于固定凸轮8移动与该间隙相应的距离。
在将固定凸轮8内嵌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内之前,将细簧69组装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上。如图11所示,细簧69折弯一根线而形成,包括一对互相平行的直线状的臂部691、691、形成于臂部691、691的两端的折弯部692、693、及连接一方的折弯部693、693的コ字状的连接部694。
如图7、图8所示,将该细簧69的臂部691、691、折弯部692、693插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中,并将连接部694钩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配合突起64上。配合突起64形成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可动凸轮42侧的端面67上。于是,一方的折弯部692、692与形成于贯通孔63上的配合凹部65、65配合,另一方的折弯部693、693与配合凹部66、66配合。其结果,细簧69安装成阻止其相对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与图8(a)的纸面平行的面内的移动、及与图8(a)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接着,将固定凸轮8内嵌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中。于是,细簧69的臂部691、691以折弯部692、693为支点弹性变形,臂部691、691夹持固定凸轮8的圆筒状且小径的外周面(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86侧的外周面)81。在固定凸轮8的外周面81上形成有倾斜面82(参照图11(b))。倾斜面82形成于外周面81的180度相对的两个部位上,在将固定凸轮8内嵌在贯通孔63中时,在臂部691、691之间顺畅地引导固定凸轮8的外周面81。
另外,在固定凸轮8的外周面81上形成有平面83(参照图11(b))。平面83形成于外周面81的180度相对的两个部位上,在将固定凸轮8内嵌在贯通孔63中时,使固定凸轮8的相位容易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一致。另外,在臂部691、69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分别形成有圆弧状部695、695。圆弧状部695的曲率半径形成为与固定凸轮8的外周面81的曲率半径相同。因此,利用臂部691、691的作用力,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的中心保持在固定凸轮8的中心。
如图11(a)所示,在固定凸轮8的一方端面(在将固定凸轮8安装在紧固杆41上时,与可动凸轮42相对的面)上形成有与可动倾斜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配合的倾斜凸轮面85。另外,如图11(b)、(c)所示,在固定凸轮8的另一方端面(在将固定凸轮8组装在紧固杆41上时,与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相对的端面)上形成有止转部86。
在止转部86上形成有平面861、861,该平面861、861形成为宽度比倾斜调整用长槽26的槽宽稍窄的两面宽度。因此,该平面861、861与倾斜调整用长槽26嵌合,防止固定凸轮8相对于侧板24转动,并且被倾斜调整用长槽26引导,可在倾斜调整方向上滑动。另外,在止转部86的倾斜调整方向(图11(c)的上下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圆弧面862、862。
如图11(a)、(c)所示,由于固定凸轮8以通过固定凸轮8的中心的直线89为对称轴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具有即使转换180相位也可组装的结构。虽然未图示,但可动凸轮42也以通过可动凸轮42的中心的直线为对称轴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具有即使转换180度相位也可组装的结构。
接着,如图8(b)所示,将倾斜限制器5插入形成于固定凸轮8的轴心的贯通孔84中,从而一体地组装倾斜限制器5、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细簧69及固定凸轮8这四个部件。图12是表示倾斜限制器5单体的立体图,图12(a)是从配合突起侧观察倾斜限制器5的立体图,图12(b)是从凸缘部侧观察倾斜限制器5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倾斜限制器5单体的部件图,图13(a)是倾斜限制器5的主视图,图13(b)是图13(a)的左侧视图,图13(c)是图13(a)的右侧视图,图13(d)是图13(a)的俯视图。
如图12、图13所示,倾斜限制器5是合成树脂制,包括空心圆筒状的筒状部51、一体地形成于筒状部51的一端(图13(a)的左端)的矩形薄板状的凸缘部52。在筒状部51、凸缘部52上形成有供紧固杆41插通的贯通孔53,并形成有从筒状部51的外周面通向贯通孔53的狭缝54、54。
在筒状部51的另一端(图13(a)的右端)形成有比筒状部51的外周面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配合突起55、55。在配合突起55、55上,在筒状部51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倾斜面551、551,在筒状部51的一端侧形成有与筒状部51的轴心正交的卡定面552、552。倾斜面551越向筒状部51的另一端侧,越向靠近筒状部51的轴心的方向倾斜。
在凸缘部52上形成有比筒状部51的外周面更向外侧突出,且形成为宽度比倾斜调整用长槽26的槽宽稍窄的两面宽度的平面521、521。因此,凸缘部52的平面521、521内嵌在倾斜调整用长槽26中,可在倾斜调整方向上滑动。凸缘部52的平面521、521的两面宽度形成为比固定凸轮8的平面861、861的两面宽度稍窄(参照图9(a))。
另外,凸缘部52在倾斜调整方向(图13(b)、图13(c)的上下方向)的端面形成有圆弧面522、522。该圆弧面522、522在倾斜调整端与倾斜调整用长槽26的端部抵接,从而缓和冲击声音。另外,在凸缘部52的左端面(图13(a)的左端)524上,凸缘部52在倾斜调整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圆弧状槽(空间部)56、56,圆弧面522、522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若圆弧面522、522在倾斜调整端与倾斜调整用长槽26的端部抵接,则圆弧面522、522弹性变形,从而能够缓和倾斜调整端的冲击。
另外,在凸缘部52的右端面(图13(a)的右端)523上形成有圆弧状凹面57、57。圆弧状凹面57、57的曲率半径形成为比上述固定凸轮8的圆弧面862、862的曲率半径稍大。由于倾斜限制器5以通过倾斜限制器5的中心的直线(参照图13(b)、(c))58为对称轴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具有即使转换180度相位也可组装的结构。
如图8(b)、(c)所示,将倾斜限制器5的筒状部51插入形成于固定凸轮8的轴心的贯通孔84中。于是,倾斜限制器5的配合突起55的倾斜面551与贯通孔84抵接,由于筒状部51直径缩小,因此能够顺畅地将筒状部51插入贯通孔84中。
将倾斜限制器5的筒状部51插入贯通孔84中后,筒状部51直径扩大,配合突起55的卡定面552与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侧的端面配合。另外,倾斜限制器5的圆弧状凹面57、57外嵌在固定凸轮8的圆弧面862、862上。另外,倾斜限制器5的凸缘部52的右端面523(参照图8(b))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端面(侧板24侧)68抵接。
因此,若组装结束,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细簧69、固定凸轮8利用倾斜限制器5而一体化,由于能够防止四个部件在搬运途中分散,因此能够缩短组装时间。另外,由于四个部件的轴向的位置不会偏移,因此能够将细簧69和固定凸轮8的轴向位置保持在规定位置。其结果,能够利用细簧69的弹力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的中心稳定地保持在固定凸轮8的中心。另外,由于倾斜限制器5和固定凸轮8由不同部件构成,因此容易具备耐久性和冲击缓和能力这两种特性。
用手把持这样完成组装的由倾斜限制器5、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细簧69、固定凸轮8这四个部件构成的组装品,将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86的平面861、861内嵌在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的倾斜调整用长槽26中。
接着,使外嵌有倾斜限制器48的圆棒状的紧固杆41通过倾斜调整用长槽27、右侧的伸缩调整用长槽、左侧的伸缩调整用长槽、倾斜调整用长槽26。接着,将紧固杆41的左端插通由四个部件构成的组装品的倾斜限制器5的贯通孔53。之后,将可动凸轮42、操作杆43、套管44、推力轴承45外嵌在紧固杆41的左端,并将螺母46紧固在紧固杆41的左端并固定,从而完成倾斜夹紧机构的组装。通过使紧固杆41贯通倾斜限制器5,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配合突起55的卡定。
为了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夹紧,在逆时针方向上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于是,由于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86的平面861、861内嵌在倾斜调整用长槽26中而限制旋转,因此固定凸轮8不会旋转,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顶端跨到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上。因此,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86侧的端面(参照图8(c)、图11(b))88向内侧推压左侧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如上所述,由于左侧的侧板24利用肋243使倾斜调整用长槽26附近的刚性形成得大,因此可抑制弹性变形。
若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顶端跨到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上,则紧固杆41被向图4的左侧牵拉,圆盘状头部411向内侧推压右侧的侧板25的外侧面251。如上所述,由于右侧的侧板25利用间隙253使倾斜调整用长槽27附近的刚性形成得小,因此右侧的侧板25向内侧较大地弹性变形,右侧的侧板25的内侧面252强劲地推压外柱34的右侧的夹紧部件的外侧面。其结果,在左侧的侧板24的内侧面242和右侧的侧板25的内侧面252之间强劲地夹持外柱34的左右夹紧部件的外侧面。
这样,能够在规定的倾斜调整位置以较大的保持力将外柱34的左右的夹紧部件紧固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并倾斜夹紧。由于本发明的倾斜夹紧机构不借助弹性部件地直接紧固侧板24、25,因此可提高倾斜夹紧时的刚性。另外,夹紧部件在夹紧部件的内侧面互相接近的方向上向内侧弹性变形,外柱34的狭缝的宽度变窄。因此,外柱34的内周面直径缩小,从而紧固内柱31的外周面并夹紧(伸缩夹紧)。
如图14~图17所示,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上安装有第一缓冲部件和第二缓冲部件,从而减小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和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之间的滑动声音及击打声音。即、图14是表示第一缓冲部件71单体的立体图,图14(a)是从滑动接触面侧观察第一缓冲部件71的立体图,图14(b)是从滑动接触面的背侧观察第一缓冲部件71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第一缓冲部件71单体的部件图,图15(a)是第一缓冲部件71的主视图,图15(b)是图15(a)的俯视图,图15(c)是图15(a)的右侧视图,图15(d)是图15(c)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缓冲部件72单体的立体图,图16(a)是从滑动接触面侧观察第二缓冲部件72的立体图,图16(b)是从滑动接触面的背侧观察第二缓冲部件72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第二缓冲部件72单体的部件图,图17(a)是第二缓冲部件72的主视图,图17(b)是图17(a)的俯视图,图17(c)是图17(a)的右侧视图,图17(d)是图17(a)的仰视图,图17(e)是图17(c)的右侧视图。
图14、图15所示的第一缓冲部件71、及图16、图17所示的第二缓冲部件72如图7~图10所示,安装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倾斜限制器5侧的端面68上。第二缓冲部件72安装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车身上方侧的贯通孔63周围的上半部分。另外,第一缓冲部件71安装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车身下方侧的齿61附近。第一缓冲部件71及第二缓冲部件72由聚缩醛(POM)等机械性质优异且磨耗及摩擦系数小的合成树脂形成。
第一缓冲部件71具有形成于同一平面上的滑动接触面711、712,在滑动接触面711上形成有从滑动接触面711直角地折弯的折弯部713。另外,在滑动接触面711和712之间形成有从滑动接触面711、712直角地折弯的折弯部714,在折弯部714的前端形成有从折弯部714直角地折弯,且与滑动接触面711、712平行的折弯部715。在滑动接触面712上形成有从滑动接触面712直角地折弯的抵接面716,在抵接面716的前端形成有从抵接面716直角地折弯并与滑动接触面712平行的折弯部717。
第一缓冲部件71将滑动接触面711、712的背面711A、712A向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倾斜限制器5侧的端面68推压,并使折弯部713、714、715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配合。另外,将抵接面716向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突起62推压,并使折弯部717与突起62的端面621配合。其结果,阻止第一缓冲部件71相对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与图8(a)的纸面平行的面内的移动、及在与图8(a)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第一缓冲部件71的滑动接触面711、712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端面68(滑动接触面)相比,更向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侧突出第一缓冲部件71的厚度T1。
第二缓冲部件72具有半圆状的滑动接触面721,在滑动接触面721上形成有从滑动接触面721的外边缘直角地折弯的折弯部722。另外,在半圆状的滑动接触面721的下端(图17(e)的下端)形成有从半圆状的滑动接触面721的下端向中心延伸的直线状的滑动接触面723、724。在滑动接触面723、724的前端形成有从滑动接触面723、724直角地折弯的折弯部725、726。
在滑动接触面723、724的背面723A、724A上形成有柱状的凸部727、728。凸部727、728的高度(参照图16(b))形成为比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松开时的第二缓冲部件72的滑动接触面721和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之间的间隙大的高度。
第二缓冲部件72将滑动接触面721的背面721A向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倾斜限制器5侧的端面68推压,使折弯部726、727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的内周面配合。另外,使第二缓冲部件72的圆柱状的凸部727、728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圆形的凹部(参照图8(c)、图10(a))631、631嵌合。
其结果,安装为阻止第二缓冲部件72相对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与图8(a)的纸面平行的面内的移动、及在与图8(a)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第二缓冲部件72的滑动接触面721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端面68(滑动接触面)相比,更向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侧突出第二缓冲部件72的厚度T2。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缓冲部件72的厚度T2和第一缓冲部件71的厚度T1形成为相同厚度。
由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突起62与操作杆43的凹部431配合,因此若向逆时针方向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则与操作杆43的转动操作同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第一缓冲部件71的抵接面716与凹部431抵接,因此在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时,能够将突部62和凹部431抵接时的击打声音抑制得小。
由于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86的平面861、861内嵌在倾斜调整用长槽26中而被限制旋转,因此固定凸轮8不会旋转,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和细簧69一起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缓冲部件72的柱状的凸部727、728的外周面与固定凸轮8的大径外周面87以线接触(参照图8(c)),因此可避免金属彼此的接触,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被固定凸轮8的大径外周面87引导而顺畅地转动。
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转动,且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顶端跨到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上,则紧固杆41被向图4的左侧牵拉,并且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推压左侧的侧板24的外周面241。由于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上安装有第一缓冲部件71、第二缓冲部件72,因此第一缓冲部件71的滑动接触面711、712、第二缓冲部件72的滑动接触面721与左侧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接触地滑动,从而可避免金属彼此之间的接触,抑制滑动声音。
由于细簧69的臂部691、691一边与固定凸轮8的圆筒状的外周面81接触一边滑动,因此利用细簧69的弹性力,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的中心保持在固定凸轮8的中心。即使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夹紧,细簧69也不承受夹紧力,细簧69的臂部691、691只是一边以一定的面压力与固定凸轮8的外周面81接触一边滑动。另外,由于细簧69实施了热处理,因此硬度高。因此,细簧69及固定凸轮8的耐久性不会下降。
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在车身上下方向的位置不重合,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的顶端彼此抵接,则由于其反作用力,细簧69的臂部691、691弹性变形与间隙(α1、α2)相应的量。另外,倾斜限制器5能够抑制紧固杆41和固定凸轮8的晃动。其结果,在固定凸轮8被固定的状态下,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车身上下方向稍微移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为正常的啮合状态。因此,即使在二次冲突时驾驶员与转向盘激烈地冲突,柱也不会在倾斜方向上移动,设在转向盘上的缓冲气袋能够在有效的位置支承乘客。
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完全啮合,则操作杆43的抵接面(参照图6、图19)434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478抵接,操作杆43停止。由于操作杆43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可将操作杆43的抵接面434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端面478抵接时的击打声音抑制得小。
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为正常的啮合状态,则细簧69的臂部691、691从固定凸轮8的圆筒状的外周面81向平面83移动。其结果,由于臂部691、691在使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方向上加力,因此也向操作杆43施加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力,产生防止操作杆43返回的效果。
若为了使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松开,在顺时针方向上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也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齿61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齿471啮合脱开。另外,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和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凹面啮合。于是,固定凸轮8和可动凸轮42的轴向位置相对地接近,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5向与夹持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复位。
由此,外柱34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25为自由状态(倾斜松开)。另外,外柱34的夹紧部件在夹紧部件的内侧面互相离开的方向向外侧弹性复位,外柱34的狭缝的宽度变宽。因此,外柱34的内周面直径扩大,松开内柱31的外周面,从而松开(伸缩松开)。
在倾斜松开及伸缩松开的状态下,细簧69的臂部691、691从固定凸轮8的平面83向圆筒状的外周面81移动。其结果,利用细簧69的弹性力,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在车身上下方向稍微移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啮合容易脱开。之后,若进行倾斜松开及伸缩松开,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贯通孔63的中心复位到固定凸轮8的中心。
在倾斜松开及伸缩松开的状态下,将倾斜限制器48、倾斜限制器5、固定凸轮8的止转部86引导到车身安装托架2的倾斜调整用长槽26、27中、并使外柱34在倾斜方向上位移,能够任意地进行转向盘103的倾斜方向的调整。在倾斜调整端,若倾斜限制器5的圆弧面522、522与倾斜调整用长槽26的端部抵接,则圆弧面522、522弹性变形,能够缓和在倾斜调整端的冲击。另外,使外柱34的伸缩调整用长槽由紧固杆41引导,且使外柱34沿内柱31的外周面在伸缩方向上位移,能够任意地进行转向盘103的伸缩方向的调整。
若进行倾斜松开及伸缩松开,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离开左侧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若使外柱34在倾斜方向上位移,并进行倾斜方向的调整,则由于倾斜调整时的冲击,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端面68与左侧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抵接。但是,由于设为第一缓冲部件71的滑动接触面711、712、第二缓冲部件72的滑动接触面721与左侧的侧板24的外侧面241抵接,且相对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旋转中心有间隔,因此可避免由晃动产生的金属彼此的接触,将击打声音抑制得小。另外,由于倾斜限制器5抑制紧固杆41和固定凸轮8的晃动,因此能够减小击打声音。
如上所述,第二缓冲部件72的圆柱状的凸部727、728的高度H(参照图16(b))形成为比在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松开时的第二缓冲部件72的滑动接触面721与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大的高度。因此,即使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松开,第二缓冲部件72的圆柱状的凸部727、728也不会从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的凹部631、631脱落。
图18是表示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单体的立体图,图18(a)是从车宽方向外侧的斜下侧观察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立体图,图18(b)是从比图18(a)更靠下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单体的部件图,图19(a)是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主视图,图19(b)是图19(a)的俯视图,图19(c)是图19(a)的仰视图。
图20是表示在顺时针方向上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松开的状态的操作杆43附近的俯视图,图21是表示在逆时针方向上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夹紧的状态的操作杆43附近的主视图。
如图4~图6所示,合成树脂制的操作杆43在薄板状的弹性变形部432的前端形成有配合突起433。配合突起433形成为向侧板24的外侧面241突出。如图18、图19所示,在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外侧面上形成有由槽部472、倾斜面473、台阶部474构成的滑动接触面。就配合突起433而言,通过弹性变形部432弹性变形,与由槽部472、倾斜面473、台阶部474构成的滑动接触面总是接触地滑动,总是在操作杆43上赋予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作用力。因此,可排除操作杆43的晃动,提高了操作杆43的操作感。
槽部472、倾斜面473、台阶部474的车身上下方向的长度(图19(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外柱34的倾斜调整长度稍长。槽部472形成为比倾斜面473的车身前方端(图19(b)的左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图19(b)的上侧)凹入,与侧板24的外侧面241平行,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图19(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配合突起433的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稍长。在槽部472的车身前方端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图19(b)的下侧)急剧立起的壁部475。
倾斜面473形成为越向车身后方侧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缓慢倾斜并变高。在倾斜面473的车身后方端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图19(b)的上侧)急剧下降,并与台阶部474连接的陡坡476。台阶部474与侧板24的外侧面241平行,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图19(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配合突起433的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稍长。
图20是表示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松开的状态的操作杆43附近的主视图。如图20所示,在松开位置,配合突起433与槽部472配合。槽部472夹在壁部475与倾斜面473的车身前方端,形成为比外柱34的倾斜调整长度稍长。因此,在调整外柱34的倾斜时,配合突起433由槽部472引导而移动,限制操作杆43旋转。因此,在倾斜调整时,操作杆43不会晃动,防止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不完全啮合时进行倾斜调整时产生的异常声音,能够防止操作杆在途中停止。
若为了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夹紧而在逆时针方向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则配合突起433从槽部472向倾斜面473移动,并沿倾斜面473滑动。若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顶端跨到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上,则操作杆43的操作力突然变大,配合突起433通过陡坡476移动到台阶部474。图21是表示将外柱34在车身安装托架2上夹紧的状态的操作杆43附近的主视图。
由于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顶端与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抵接,因此在左侧的侧板24和右侧的侧板25之间,在强劲地夹持外柱34的同时,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与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啮合,夹紧动作完成。
若在顺时针方向对操作杆43进行转动操作,则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也在顺时针方向转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的啮合脱开。另外,固定凸轮8的倾斜凸轮面85的顶端和可动凸轮42的倾斜凸轮面的凹面啮合,外柱34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2的侧板24、25为自由状态(倾斜松开)。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可进行倾斜位置调整和伸缩位置调整这两种调整的倾斜伸缩式转向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只进行倾斜位置调整的倾斜式转向装置。
符号说明
101-转向装置,102-转向轴,102A-上部转向轴,103-转向盘,104-万向联轴器,105-中间轴,106-万向联轴器,107-转向设备,108-转向横拉杆,2-车身安装托架,22-密封容器,23-上板,24-侧板,241-外侧面,242-内侧面,243-肋,25-侧板,251-外侧面,252-内侧面,253-间隙,26、27-倾斜调整用长槽,31-内柱,32-操纵辅助部,321-电动机,322-减速齿轮箱部,323-输出轴,33-托架,34-外柱,41-紧固杆,411-圆盘状头部,412-止转部,42-可动凸轮,43-操作杆,431-凹部,432-弹性变形部,433-配合突起,434-抵接面,44-套管,45-推力轴承,46-螺母,47-固定倾斜锁定齿轮,471-齿,472-槽部,473-倾斜面,474-台阶部,475-壁部,476-陡坡,477-螺栓,478-端面,48-倾斜限制器,5-倾斜限制器,51-筒状部,52-凸缘部,521-平面,522-圆弧面,523-右端面,524-左端面,53-贯通孔,54-狭缝,55-配合突起,551-倾斜面,552-卡定面,56-圆弧状槽,57-圆弧状凹面,58-直线,6-可动倾斜锁定齿轮,61-齿,62-突起,621-端面,63-贯通孔,631-凹部,64-配合突起,65、66-配合凹部,67-端面,68-端面,69-细簧(弹簧),691-臂部,692、693-折弯部,694-连接部,695-圆弧状部,71-第一缓冲部件,711、712-滑动接触面,711A、712A-背面,713、714、715-折弯部,716-抵接面,717-折弯部,72-第二缓冲部件,721-滑动接触面,721A-背面,722-折弯部,723、724-滑动接触面,723A、724A-背面,725、726-折弯部,727、728-凸部,8-固定凸轮,81-外周面,82-倾斜面,83-平面,84-贯通孔,85-倾斜凸轮面,86-止转部,861-平面,862-圆弧面,87-大径圆周面,88-端面,89-直线(对称轴)。
Claims (6)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能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身安装托架;
柱,该能调整倾斜位置地支撑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并且能转动地轴支承安装有转向盘的转向轴;
紧固杆,该紧固杆为了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将上述柱紧固并夹紧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而插通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的倾斜调整用长槽及柱;
固定凸轮,该固定凸轮被支承在上述紧固杆的一端,且将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一侧面向上述柱推压;
可动凸轮,该可动凸轮与上述固定凸轮相对且能与操作杆一起转动地被支承在上述紧固杆的一端;
凸轮面,该凸轮面分别设在上述固定凸轮和可动凸轮的相对的面上,并相对于上述固定凸轮在轴向上相对地推压可动凸轮;
止转部,该止转部为了使固定凸轮不能相对于上述可动凸轮相对旋转而形成于上述固定凸轮上,且内嵌于上述倾斜调整用长槽中,并在调整上述柱的倾斜位置时能沿倾斜调整用长槽滑动;
固定倾斜锁定齿轮,该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形成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一侧面上;
可动倾斜锁定齿轮,该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与上述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同步地转动,并能与上述固定倾斜锁定齿轮啮合,在倾斜方向上能移动地外嵌在上述固定凸轮上;以及
弹簧,该弹簧插在上述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凸轮之间,夹持上述固定凸轮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期望的倾斜位置将上述柱紧固并夹紧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上,通过上述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和固定倾斜锁定齿轮的顶端彼此抵接时的反作用力,上述弹簧弹性变形,允许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上述固定凸轮在倾斜方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解除上述柱相对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紧固,则利用上述弹簧的弹性力,将可动倾斜锁定齿轮相对于上述固定凸轮保持在倾斜方向的中心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具备:
夹持上述固定凸轮的外周面的一对臂部;以及
连接上述臂部的端部的连接部,
上述臂部和连接部与上述可动倾斜锁定齿轮配合,从而上述弹簧被保持在可动倾斜锁定齿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凸轮以通过固定凸轮的中心的直线为对称轴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倾斜限制器,该倾斜限制器一体地保持上述固定凸轮、可动倾斜锁定齿轮及弹簧,并且内嵌于上述倾斜调整用长槽中,在调整上述柱的倾斜位置时能沿倾斜调整用长槽滑动,并在倾斜调整端与倾斜调整用长槽的端部抵接而缓和冲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63545 | 2010-07-21 | ||
JP2010163574 | 2010-07-21 | ||
JP2010-163574 | 2010-07-21 | ||
JP2010-163545 | 2010-07-21 | ||
JP2011-082762 | 2011-04-04 | ||
JP2011082762 | 2011-04-04 | ||
PCT/JP2011/066052 WO2012011425A1 (ja) | 2010-07-21 | 2011-07-14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38875A true CN102438875A (zh) | 2012-05-02 |
CN102438875B CN102438875B (zh) | 2014-05-28 |
Family
ID=4549685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1076.0A Active CN102438874B (zh) | 2010-07-21 | 2011-07-14 | 转向装置 |
CN201180001078.XA Active CN102438876B (zh) | 2010-07-21 | 2011-07-14 | 转向装置 |
CN201180001077.5A Active CN102438875B (zh) | 2010-07-21 | 2011-07-14 | 转向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01076.0A Active CN102438874B (zh) | 2010-07-21 | 2011-07-14 | 转向装置 |
CN201180001078.XA Active CN102438876B (zh) | 2010-07-21 | 2011-07-14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671796B2 (zh) |
EP (3) | EP2594454B1 (zh) |
JP (3) | JP5429297B2 (zh) |
CN (3) | CN102438874B (zh) |
WO (3) | WO201201142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6380A (zh) * | 2012-07-12 | 2016-03-2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斜转向装置 |
CN107406092A (zh) * | 2014-10-27 | 2017-11-28 | 南洋工业株式会社 | 转向杆倾斜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85782B2 (ja) * | 2011-04-14 | 2014-09-10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GB201110277D0 (en) * | 2011-06-17 | 2011-08-03 | Trw Ltd | A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DE102011055410A1 (de) | 2011-11-16 | 2013-05-16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Fest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1057104B4 (de) | 2011-12-28 | 2016-03-10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Fest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
DE102012100486B3 (de) | 2012-01-20 | 2013-02-28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2102556B3 (de) * | 2012-03-26 | 2013-06-27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Aufsteckkörper für einen Spannbolzen |
DE102013107728B4 (de) * | 2013-01-23 | 2024-06-06 |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 Klemmvorrichtung für eine längsverstellbare und/oder höhenverstellbare Lenksäule eines Fahrzeugs |
CN105324290B (zh) * | 2013-09-30 | 2017-07-1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
JP6350849B2 (ja) * | 2014-01-22 | 2018-07-0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6103239B (zh) * | 2014-02-05 | 2017-10-1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US9428212B2 (en) * | 2014-02-19 | 2016-08-30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
JP6304542B2 (ja) * | 2014-06-20 | 2018-04-0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EP3085601B1 (en) * | 2014-07-25 | 2019-01-09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
KR101648503B1 (ko) * | 2015-01-30 | 2016-08-16 | 남양공업주식회사 |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틸팅장치 |
DE102016220003A1 (de) * | 2016-10-13 | 2018-04-19 | Thyssenkrupp Ag | Fixierelement für eine Lenksäule und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6763822B2 (ja) * | 2017-06-02 | 2020-09-30 | ポップリベット・ファスナー株式会社 | スタビライザー |
US10286945B2 (en) * | 2017-10-05 | 2019-05-14 | Thyssenkrupp Ag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FR3075743B1 (fr) * | 2017-12-27 | 2020-01-17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 Colonne de direction |
DE102018128119A1 (de) * | 2018-11-09 | 2020-05-14 | Trw Automotive Gmbh | Fest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nbaugruppe |
JP7198131B2 (ja) * | 2019-03-22 | 2022-12-28 | Kyb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サスペンション株式会社 | 懸架装置 |
US11230316B2 (en) * | 2019-09-30 | 2022-01-25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amped metal outer cam for steering system |
US11186307B2 (en) * | 2019-10-31 | 2021-11-30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Rake lever assembly |
CN112638747B (zh) * | 2020-07-24 | 2021-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线控转向系统和转向控制方法 |
US11613297B2 (en) * | 2021-02-25 | 2023-03-28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unlocking mechanism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93676A (en) * | 1996-03-21 | 1999-04-13 | Fuji Kiko Co., Ltd. | Device for interlocking opposed racks |
JP2008114732A (ja) * | 2006-11-06 | 2008-05-22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CN101312868A (zh) * | 2005-11-21 | 2008-11-2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管柱系统 |
CN101544243A (zh) * | 2008-03-25 | 2009-09-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01567A (en) * | 1992-09-23 | 1994-04-12 | Chrysler Corporation | Low pivot tilt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mechanism |
GB2279728A (en) * | 1993-07-09 | 1995-01-11 | Torrington Co | Antifriction element between sliding components of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US5570610A (en) * | 1995-06-30 | 1996-11-05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US7021660B2 (en) * | 2002-09-30 | 2006-04-04 | Nsk Steering Systems America, Inc.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for motor vehicles |
JP4247996B2 (ja) * | 2005-03-18 | 2009-04-02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固定装置 |
US7861615B2 (en) * | 2005-04-19 | 2011-01-0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JP5131425B2 (ja) | 2005-11-21 | 2013-01-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5082612B2 (ja) * | 2007-06-13 | 2012-11-2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9029224A (ja) | 2007-07-26 | 2009-02-12 | Fuji Kiko Co Ltd | チルト・テレス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EP2105369A2 (en) | 2008-03-25 | 2009-09-30 | NSK Ltd. | Steering apparatus |
US7819426B2 (en) * | 2008-04-24 | 2010-10-2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Over-center locking mechanism fo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
2011
- 2011-07-14 EP EP11775902.7A patent/EP2594454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CN CN201180001076.0A patent/CN102438874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JP JP2011534959A patent/JP54292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CN CN201180001078.XA patent/CN102438876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EP EP11775900.1A patent/EP2597012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JP JP2011534961A patent/JP5333594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WO PCT/JP2011/066051 patent/WO20120114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14 WO PCT/JP2011/066053 patent/WO20120114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14 EP EP11775901.9A patent/EP2431257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US US13/265,451 patent/US8671796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US US13/265,440 patent/US866193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JP JP2011534964A patent/JP53335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WO PCT/JP2011/066052 patent/WO20120114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7-14 CN CN201180001077.5A patent/CN102438875B/zh active Active
- 2011-07-14 US US13/265,430 patent/US867785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93676A (en) * | 1996-03-21 | 1999-04-13 | Fuji Kiko Co., Ltd. | Device for interlocking opposed racks |
CN101312868A (zh) * | 2005-11-21 | 2008-11-2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管柱系统 |
JP2008114732A (ja) * | 2006-11-06 | 2008-05-22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CN101544243A (zh) * | 2008-03-25 | 2009-09-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设备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16380A (zh) * | 2012-07-12 | 2016-03-2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斜转向装置 |
CN105438248A (zh) * | 2012-07-12 | 2016-03-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斜转向装置 |
CN105416380B (zh) * | 2012-07-12 | 2017-09-2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倾斜转向装置 |
CN107406092A (zh) * | 2014-10-27 | 2017-11-28 | 南洋工业株式会社 | 转向杆倾斜装置 |
CN107406092B (zh) * | 2014-10-27 | 2020-09-22 | 南洋工业株式会社 | 转向杆倾斜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94454B1 (en) | 2020-01-01 |
JP5333594B2 (ja) | 2013-11-06 |
EP2431257B1 (en) | 2020-03-18 |
CN102438875B (zh) | 2014-05-28 |
US20130104688A1 (en) | 2013-05-02 |
JP5333595B2 (ja) | 2013-11-06 |
US8661930B2 (en) | 2014-03-04 |
EP2597012B1 (en) | 2020-07-01 |
EP2431257A4 (en) | 2018-03-21 |
CN102438876A (zh) | 2012-05-02 |
WO2012011424A1 (ja) | 2012-01-26 |
EP2597012A1 (en) | 2013-05-29 |
JPWO2012011426A1 (ja) | 2013-09-09 |
JP5429297B2 (ja) | 2014-02-26 |
JPWO2012011424A1 (ja) | 2013-09-09 |
EP2597012A4 (en) | 2018-03-21 |
US8671796B2 (en) | 2014-03-18 |
CN102438874A (zh) | 2012-05-02 |
US20130104687A1 (en) | 2013-05-02 |
EP2594454A1 (en) | 2013-05-22 |
WO2012011426A1 (ja) | 2012-01-26 |
JPWO2012011425A1 (ja) | 2013-09-09 |
CN102438876B (zh) | 2014-01-15 |
EP2431257A1 (en) | 2012-03-21 |
US20120266715A1 (en) | 2012-10-25 |
CN102438874B (zh) | 2014-03-19 |
EP2594454A4 (en) | 2018-03-21 |
US8677856B2 (en) | 2014-03-25 |
WO2012011425A1 (ja) | 2012-0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38875A (zh) | 转向装置 | |
CN102523738B (zh) | 转向装置 | |
CN102523739B (zh) | 转向装置 | |
WO2015056538A1 (ja) | 位置調節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712771B1 (en) | Steering apparatus for motor vehicle | |
WO2010122958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CN102438877B (zh) | 转向装置 | |
EP1905664A2 (en) | Electrically adjustable telescopic steering apparatus | |
US20100300237A1 (en) |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
CN102448796A (zh) | 转向装置 | |
JP201915633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US20160167691A1 (en) | Steering system | |
CN107848559B (zh) |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 |
CN108528518B (zh) | 转向装置 | |
CN110775149A (zh) | 转向装置 | |
CN112969626A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的转向轴和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 |
JP2008126750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233246B2 (ja) |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101205559B1 (ko) |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 |
JP2004306834A (ja)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摩擦式チルトロック構造 | |
JP2023043735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04230937A (ja) | 自動車における操向ハンドルの回転中立位置調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