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9058A -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29058A CN102429058A CN2011103675132A CN201110367513A CN102429058A CN 102429058 A CN102429058 A CN 102429058A CN 2011103675132 A CN2011103675132 A CN 2011103675132A CN 201110367513 A CN201110367513 A CN 201110367513A CN 102429058 A CN102429058 A CN 1024290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ony
- petal
- tea
- tree peony
- tealeav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Abstract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完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预处理后,按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的重量百分比筛分选取易于相互交缠扭曲成条的茶叶和牡丹花瓣;选取的茶叶放入揉捻机揉捻0.5—1小时;然后将揉捻后的茶叶与选取的牡丹花瓣混合揉捻,使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扭曲;揉捻形成的牡丹红茶茶条放入滚筒烘干机烘干至含水量低于5%;烘干后的牡丹红茶茶条在避光的环境下摊平,自然冷却至常温;降温后放入提香机内,在温度60—120℃的条件下提香15—20分钟,取出,即制得牡丹红茶。通过上述方法使牡丹花瓣和茶叶的味道充分融合,形成独特的香味,冲泡之后汤色均匀,口感前后一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的加工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用牡丹花瓣和茶叶制备的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牡丹花瓣成分中多糖、多酚和维生素C含量很高。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降低胆固醇及调节人体甘油三酯代谢水平的作用,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因其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疾病和镇痛消炎,其抗氧化作用在美容养颜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功效。多酚和黄酮类物质是氧自由基和羟基的优秀清洁工,对延缓衰老、抗癌和抑菌具有明显的效果。牡丹花瓣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黄酮本身具有抗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镇痛、免疫调节、降血糖、治疗骨质疏松、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功效。因此,由牡丹花瓣制成的牡丹花茶是一种天然保健饮品。发明人经过对牡丹花的多年研究,发明了《一种牡丹花茶及其制备方法》,并取得了专利,专利号:ZL 200610086920.5。
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最具影响力的茶类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饮用红茶的国家。大量的研究报道证实了红茶色素的抗肿瘤、抗突变、抑制病原菌、抗病毒作用,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等多方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红茶中含有的儿茶素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甚至优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生育酚。有研究表明,红茶中所含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不亚于绿茶中所含儿茶素,红茶加工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向茶黄素的转化并未显著改变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另外红茶多酚具有抑制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抗肿瘤、防癌的功效。随着国外医学界对红茶研究的深入,红茶抗氧化和抗癌的功能更加凸显。传统中医认为红茶具有提神解乏、健胃护肠帮助消化的功效。随着红茶对于人体保健功能的研究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加之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红茶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牡丹花茶与红茶的组合无论在抗氧化和抗癌的西医角度还是通经活络、暖胃御寒、解乏安神的中医角度而言,都是对人体非常有好处的茶品,满足现代人面临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所催生的健康需求。
红茶是一种中外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饮品,具有悠久的历史。红茶可以提神解乏、健胃护肠帮助消化。牡丹花茶问世以后,由于其活血化瘀、定神镇静、消炎明目降糖降脂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好评。因此,有时人们将红茶与牡丹花茶调配饮用,起到暖胃、御寒、助消化、提神解乏、镇静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红茶是全发酵茶,有一定的苦涩味,甘甜醇厚。牡丹花茶是由牡丹花瓣为原料制成的花草茶,花味浓厚,甘醇不足。红茶与牡丹花茶直接混合,由于各成分香气与口感不同,形成的茶汤色泽不均匀,茶质在水中分层严重,口感前后不一,茶汁混合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目前红茶与牡丹花茶混合饮用时茶汤色泽不均匀、茶质在水中分层严重、香味不能融合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能够充分融合红茶与牡丹花茶的香味,并且汤色均匀。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对牡丹花瓣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和按照现有红茶制作工艺对采摘的茶叶进行萎凋、揉捻、发酵和过红锅的预处理步骤;牡丹花瓣预处理的步骤为:将采摘的牡丹花瓣清洗后沥水,然后放入脱水机将花瓣表面水分甩干,之后将牡丹花瓣取出分散开;再将牡丹花瓣放入脱水机,脱去花瓣重量30%—40%的水;将脱水后的牡丹花瓣放入揉捻机中揉捻20—50分钟,之后将花瓣取出分散开;再将牡丹花瓣放入脱水机,脱水至花瓣含水量为新鲜花瓣重量的18—22%,即完成牡丹花瓣的预处理。对牡丹花瓣和茶叶进行处理后,进行以下步骤:
(1)、完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预处理后,筛分选取易于相互交缠扭曲成条的茶叶和牡丹花瓣进行配比,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重量百分比为: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在选取易于交缠扭曲成条的茶叶和牡丹花瓣时,选取的参考标准为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长度相近、弯曲度相似,并且粗细相近,则两者在揉捻时易于交缠在一起并扭曲成条。
(2)、将选取的茶叶放入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0.5—1小时;将揉捻后的茶叶取出与选取的牡丹花瓣混合均匀,然后放入揉捻机再进行揉捻,使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扭曲,形成牡丹红茶茶条,揉捻时间为20—50分钟,揉捻后茶叶的细胞破坏率为70%-80%;
(3)、将经过步骤(2)揉捻形成的牡丹红茶茶条放入滚筒烘干机,在温度60—100℃、转速50-300转/分钟的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低于5%;
(4)、将烘干后的牡丹红茶茶条取出,在避光的环境下摊平,平摊厚度小于8毫米,使牡丹红茶茶条自然冷却至常温;
(5)、将降温后的牡丹红茶茶条摊平放入提香机内,且摊平后的厚度小于8毫米,在温度60—120℃的条件下提香15—20分钟,取出,即制得牡丹红茶。
上述方法中,牡丹花瓣选自花色为红色、白色、黄色、紫色、粉色、绿色、黑色、蓝色、复色的牡丹花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方法中,牡丹花瓣选择花蕾期、初花期或盛花期的牡丹花,采摘时间为早晨6点—10点或无烈日的下午4点以后,采摘后的花朵摘除花蕊中的柱头、子房、花药和花托,保留花瓣。
上述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牡丹红茶,由茶叶和牡丹花瓣组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并扭曲,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重量百分比为: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
所述牡丹红茶的形状为长条形、曲条形、扁形、针形、片形、半球形或球形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法对处理过的牡丹花瓣和茶叶进行混合揉捻、烘干和提香处理,使牡丹花瓣和茶叶的味道充分融合,形成独特的香味,冲泡之后汤色均匀,口感前后一致。获得的牡丹红茶与红茶或牡丹花茶冲泡相比,香气怡人,口感甘醇,回味隽永,适合更广泛人群饮用,口味也提高一个档次。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采用经过处理的牡丹花瓣和茶叶为原料。牡丹花瓣的预处理可以按照专利号为200610086920.5的中国专利《一种牡丹花茶及其制备方法》中记载的头道脱水、二道脱水、揉捻和三道脱水的步骤进行。牡丹花瓣预处理的方法为:将采摘的牡丹花瓣清洗后沥水,然后放入脱水机将花瓣表面水分甩干,之后将牡丹花瓣取出分散开;再将牡丹花瓣放入脱水机,脱去花瓣重量30%—40%的水;将脱水后的牡丹花瓣放入揉捻机中揉捻20—50分钟,之后将花瓣取出分散开;再将牡丹花瓣放入脱水机,脱水至花瓣含水量为新鲜花瓣重量的18—22%,即完成牡丹花瓣的预处理。
茶叶的预处理按照现有红茶制作工艺进行,需要对采摘的茶叶进行萎凋、揉捻、发酵和过红锅处理;
对牡丹花瓣和茶叶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牡丹花瓣和茶叶进行以下步骤:
(1)、完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的处理后,筛分选取易于相互交缠扭曲成条的茶叶和牡丹花瓣,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重量百分比为: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其中,在选取易于交缠扭曲成条的茶叶和牡丹花瓣时,选取的参考标准为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长度相近、弯曲度相似,并且粗细相近,则两者在揉捻时易于交缠在一起并扭曲成条。
(2)、将选取的茶叶放入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0.5—1小时;将揉捻后的茶叶取出与选取的牡丹花瓣混合均匀,然后放入揉捻机进行揉捻,使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扭曲;揉捻时以轻压、短时、慢揉的方法进行,揉捻时间为20—50分钟,通过揉捻克服条索回松,香气不均衡,茶味错乱等问题,使红茶原料与牡丹花瓣原料形成的茶条紧结,表面有明显的水分,使花瓣汁液与红茶茶汁充分混合对牡丹红茶的香味和汁液进行整合;揉捻后通过显微镜检测法检测茶叶的细胞破坏率为70%-80%;
(3)、将经过步骤(2)揉捻形成的牡丹红茶茶条放入滚筒烘干机,在温度60—100℃、转速50-300转/分钟的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低于5%,烘干后牡丹红茶混合更加均匀;烘干时可以采用逐渐升温后在逐渐降温的方式,并根据温度高低调整烘干机转速,防止过热烤坏茶条;
(4)、将烘干后的牡丹红茶茶条取出,在避光的环境下摊平,平摊厚度小于8毫米,使牡丹红茶茶条自然冷却至常温;
(5)、将降温后的牡丹红茶茶条摊平放入提香机内,且摊平后的厚度小于8毫米,在温度60—120℃的条件下提香15—25分钟,通过提香可以进一步使得牡丹花瓣的花香与红茶的茶香相互融合,并且使得红茶内的酶被破坏,停止发酵,使得牡丹花瓣的叶肉细胞被破坏,营养成分和花香充分释放,提香结束后将茶条取出,即制得牡丹红茶。
步骤(2)中揉捻时间根据茶青采摘自茶树的部分不同、采摘季节和茶叶品种进行调整,例如信阳红茶春季茶的嫩芽两次揉捻时间通常分别为半小时和20分钟;武夷山小正山红茶的秋季茶通常两次揉捻时间分别为一小时和40分钟;四川红茶的夏季茶嫩芽通常两次揉捻时间分别为40分钟和20分钟。
步骤(5)中提香温度和时间控制根据制成茶品要求的香味进行调整。例如,武夷山小正山红茶需要制成第二次冲泡口感清香牡丹红茶时,提香时间为15分钟,温度100℃;武夷山小正山红茶需要制成第二次冲泡口感浓烈的牡丹红茶时,提香时间为25分钟,温度120℃;信阳红茶春季茶需要制成多次冲泡始终口感清香的牡丹红茶时,提香时间为15分钟,温度80℃;信阳红茶春季茶需要制成二次冲泡口感浓烈的牡丹红茶时,提香时间为25分钟,温度100℃。
茶叶和牡丹花瓣的用量根据产品的口味要求在配方参数范围内进行调整。
上述方法中,牡丹花瓣选自花色为红色、白色、黄色、紫色、粉色、绿色、黑色、蓝色、复色的牡丹花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方法中,牡丹花瓣选择花蕾期、初花期或盛花期的牡丹花,采摘时间为早晨6点—10点或无烈日的下午4点以后,采摘后的花朵摘除花蕊中的柱头、子房、花药和花托,保留花瓣。
上述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牡丹红茶,由茶叶和牡丹花瓣组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并扭曲,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重量百分比为: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茶叶和牡丹花瓣的用量根据产品的口味进行调整。
所述牡丹红茶的形状为长条形、曲条形、扁形、针形、片形、半球形或球形中的一种或几种。
Claims (5)
1.一种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对牡丹花瓣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和按照现有红茶制作工艺对采摘的茶叶进行萎凋、揉捻、发酵和过红锅的预处理步骤;牡丹花瓣预处理的步骤为:将采摘的牡丹花瓣清洗后沥水,然后放入脱水机将花瓣表面水分甩干,之后将牡丹花瓣取出分散开;再将牡丹花瓣放入脱水机,脱去花瓣重量30%—40%的水;将脱水后的牡丹花瓣放入揉捻机中揉捻20—50分钟,之后将花瓣取出分散开;再将牡丹花瓣放入脱水机,脱水至花瓣含水量为新鲜花瓣重量的18—22%,即完成牡丹花瓣的预处理,其特征在于:牡丹红茶的制作还包括如下步骤:
(1)、完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预处理后,筛分选取易于相互交缠扭曲成条的茶叶和牡丹花瓣,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重量百分比为: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
(2)、将选取的茶叶放入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0.5—1小时;将揉捻后的茶叶取出与选取的牡丹花瓣混合均匀,然后放入揉捻机进行揉捻,使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扭曲,揉捻时间为20—50分钟,揉捻后茶叶的细胞破坏率为70%-80%;
(3)、将经过步骤(2)揉捻形成的牡丹红茶茶条放入滚筒烘干机,在温度60—100℃、转速50-300转/分钟的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低于5%;
(4)、将烘干后的牡丹红茶茶条取出,在避光的环境下摊平,平摊厚度小于8毫米,使牡丹红茶茶条自然冷却至常温;
(5)、将降温后的牡丹红茶茶条摊平放入提香机内,且摊平后的厚度小于8毫米,在温度60—120℃的条件下提香15—20分钟,取出,即制得牡丹红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牡丹花瓣选自花色为红色、白色、黄色、紫色、粉色、绿色、黑色、蓝色、复色的牡丹花中的一种或几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牡丹花瓣选择花蕾期、初花期或盛花期的牡丹花,采摘时间为早晨6点—10点或无烈日的下午4点以后,采摘后的花朵摘除花蕊中的柱头、子房、花药和花托,保留花瓣。
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红茶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牡丹红茶,其特征在于:由茶叶和牡丹花瓣组成,茶叶和牡丹花瓣相互交缠并扭曲,茶叶和牡丹花瓣的重量百分比为:茶叶30—80%、牡丹花瓣20—7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牡丹红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牡丹红茶的形状为长条形、曲条形、扁形、针形、片形、半球形或球形中的一种或几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367513 CN102429058B (zh) | 2011-11-18 | 2011-11-18 |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110367513 CN102429058B (zh) | 2011-11-18 | 2011-11-18 |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29058A true CN102429058A (zh) | 2012-05-02 |
CN102429058B CN102429058B (zh) | 2013-05-01 |
Family
ID=45977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36751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9058B (zh) | 2011-11-18 | 2011-11-18 |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29058B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7268A (zh) * | 2012-06-01 | 2012-09-12 | 广西优异茶树品种研究院 | 一种紫色茶类的制作方法 |
CN103125635A (zh) * | 2013-02-27 | 2013-06-05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保肝功效的巧玲花花茶的制备方法 |
CN103190504A (zh) * | 2013-04-22 | 2013-07-10 | 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牡丹花蕊茶的加工方法 |
CN103315090A (zh) * | 2013-07-11 | 2013-09-25 | 山东华夏茶联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黑茶类茶品的配制方法 |
CN103719422A (zh) * | 2014-01-23 | 2014-04-16 | 杨正龙 | 茶花红茶及制作方法 |
CN103947797A (zh) * | 2014-04-11 | 2014-07-30 | 洛阳春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发酵型牡丹嫩芽茶复合饮品的制备方法 |
CN103960411A (zh) * | 2014-04-10 | 2014-08-06 | 洛阳春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半发酵型牡丹嫩芽茶的制备方法 |
CN104322740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绿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39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白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41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青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38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黑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42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红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43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黄茶制备工艺 |
CN104431055A (zh) * | 2013-12-06 | 2015-03-25 | 三江侗族自治县东竹茶业有限公司 | 茶花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12273481A (zh) * | 2020-11-29 | 2021-01-29 |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高氨基酸含量的栀子花红茶的加工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0900A (zh) * | 2006-06-16 | 2006-11-15 | 詹建国 | 一种牡丹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548702A (zh) * | 2009-05-14 | 2009-10-07 | 冷雪 | 牡丹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
2011
- 2011-11-18 CN CN 201110367513 patent/CN10242905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60900A (zh) * | 2006-06-16 | 2006-11-15 | 詹建国 | 一种牡丹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548702A (zh) * | 2009-05-14 | 2009-10-07 | 冷雪 | 牡丹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7268A (zh) * | 2012-06-01 | 2012-09-12 | 广西优异茶树品种研究院 | 一种紫色茶类的制作方法 |
CN103125635A (zh) * | 2013-02-27 | 2013-06-05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具有保肝功效的巧玲花花茶的制备方法 |
CN103190504A (zh) * | 2013-04-22 | 2013-07-10 | 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牡丹花蕊茶的加工方法 |
CN103190504B (zh) * | 2013-04-22 | 2014-02-19 | 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牡丹花蕊茶的加工方法 |
CN103315090A (zh) * | 2013-07-11 | 2013-09-25 | 山东华夏茶联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黑茶类茶品的配制方法 |
CN103315090B (zh) * | 2013-07-11 | 2014-06-11 | 山东华夏茶联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黑茶类茶品的配制方法 |
CN104431055A (zh) * | 2013-12-06 | 2015-03-25 | 三江侗族自治县东竹茶业有限公司 | 茶花红茶的加工方法 |
CN103719422A (zh) * | 2014-01-23 | 2014-04-16 | 杨正龙 | 茶花红茶及制作方法 |
CN103960411A (zh) * | 2014-04-10 | 2014-08-06 | 洛阳春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半发酵型牡丹嫩芽茶的制备方法 |
CN103960411B (zh) * | 2014-04-10 | 2016-01-20 | 洛阳春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半发酵型牡丹嫩芽茶的制备方法 |
CN103947797A (zh) * | 2014-04-11 | 2014-07-30 | 洛阳春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发酵型牡丹嫩芽茶复合饮品的制备方法 |
CN103947797B (zh) * | 2014-04-11 | 2015-08-19 | 洛阳春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发酵型牡丹嫩芽茶复合饮品的制备方法 |
CN104322740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绿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39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白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41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青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38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黑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42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红茶制备工艺 |
CN104322743A (zh) * | 2014-10-14 | 2015-02-04 | 杨永庆 | 一种牡丹黄茶制备工艺 |
CN112273481A (zh) * | 2020-11-29 | 2021-01-29 |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 一种高氨基酸含量的栀子花红茶的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29058B (zh) | 2013-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29058B (zh) | 一种牡丹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1690534B (zh) | 一种桑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3053718B (zh) | 一种金线莲发酵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1147516B (zh) | 一种桑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5053363B (zh) | 一种桑叶保健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2860366A (zh) | 一种提高工夫红茶品质的工艺 | |
CN103262920A (zh) | 一种调味金花茶叶的加工方法 | |
CN103783192B (zh) | 一种复方薏米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627608A (zh) | 一种金花茶酒的制作方法 | |
CN107047896A (zh) | 一种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230843A (zh) | 黄芩混合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27939A (zh) | 一种养生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7912546A (zh) | 一种降三高养心减肥的灵芝石斛丹参红茶及其加工工艺 | |
KR20170032558A (ko) | 모링가 발효음료와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4798939A (zh) | 一种具有消除色斑功效的六堡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11354B (zh) | 一种提高红茶品质的工艺 | |
KR101190405B1 (ko) | 천연간수 및 한약재를 이용한 한방두부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4222428B (zh) | 一种制作松针茶的方法 | |
CN108576325A (zh) | 一种治疗肠炎的功能茶 | |
CN104171182A (zh) | 一种番石榴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6689597A (zh) | 一种松葛养生茶的制备方法及松葛养生茶 | |
CN106615393A (zh) | 一种牡丹灵芝奶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4872323A (zh) | 一种蜂蜜茉莉花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788153A (zh) |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6106893A (zh) | 青丝茶的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