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8153A -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88153A CN107788153A CN201711025634.2A CN201711025634A CN107788153A CN 107788153 A CN107788153 A CN 107788153A CN 201711025634 A CN201711025634 A CN 201711025634A CN 107788153 A CN107788153 A CN 107788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ves
- tea
- layer
- bark
- yel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40—Tea flavour; Tea oil; Flavouring of tea or tea extract
- A23F3/405—Flavouring with flavours other than natural tea flavour or tea oi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5—Rutaceae (Rue famil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82—Theaceae (Tea family), e.g. camellia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1.5~2:3。本发明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具有普洱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红艳鲜艳明亮、叶底肥厚黄绿,而且还具有山黄皮叶独特芳香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用茶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饮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饮品,在世界上也颇受亲睐。其中花茶以其茶液浓醇,香气果腹而备受欢迎,花茶中又以山黄皮叶茶及其饮料最为畅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制茶技术有了飞快的提高和进步。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经检索到有关普洱茶的专利文献,列举一些如下:
1、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198055.8<发明名称>金丝普洱茶<申请人>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地址>650000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王旗营小区云企中心大楼<发明人>赵伟文<摘要>一种金丝普洱茶,涉及茶叶制作工艺,尤其是一种饮用口感好,汤色鲜亮的金丝普洱茶。本发明的金丝普洱茶,其特征在于该茶丝选取云南大叶种茶,采摘每棵枝丫上第二、三、四片新鲜茶叶,通过6个步骤制作而成。本发明的金丝普洱茶,在新鲜普洱茶中加入普洱茶膏,使得新鲜茶叶具有陈茶的香味和汤色,还能降低新茶特有的涩味,同时经过膨化处理,有效提高泡茶的水净出物含量,饮用口感更好。
2、中国专利 <申请号> 201710172107.8<发明名称>普洱茶的发酵方法及由其制备的普洱茶<申请人>谭清华<地址>510080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颐和中街3号1501房<发明人>谭清华<摘要>本发明涉及普洱茶的发酵方法及由其制备的普洱茶,属于茶叶加工领域,该发酵方法将30lOOkg晒青毛茶潮水后放入木制的发酵箱,在室温不小于20℃的条件下发酵,摊凉干燥,制得普洱茶;其中,发酵时,每5-8d翻堆一次,总的翻堆次数为4 5次,发酵时发酵茶堆的温度为45~60℃,茶叶潮水时的洒水量是晒青毛茶重量的28~38%;该发酵方法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相应的减少普洱茶生产时人力、物力的投入,即可降低一定的生产成本,适合高端定制及教研领域。该发酵方法的可控性强,发酵更加全面,制得的普洱茶品质更加稳定;该普洱茶的发酵程度一致,干茶色泽乌褐润泽,茶汤汤色红浓明亮,香气浓郁,滋味甜滑回甘,叶底红褐柔软。
从检索到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普洱茶的制作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何将普洱茶与其它原料结合制备成优质茶,使之产生最大的功效,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至今仍是制茶的主攻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山黄皮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具有普洱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红艳鲜艳明亮、叶底肥厚黄绿,而且还具有山黄皮叶独特芳香。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1.5~2:3。
所述发酵后的普洱茶为:将普洱茶经杀青、萎凋、揉捻、晒青,再经自然发酵后所得。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山黄皮叶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放入60℃~70℃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普洱茶叶打散,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5℃,经10~14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0~15%;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9~12%;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与山黄皮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10~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0℃~110℃,控制普洱茶叶水分含量为6.5~7%;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普洱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8~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8.5%;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筛选分离,去除山黄皮叶,保留普洱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普洱茶上均匀喷洒上山黄皮叶汁,所述山黄皮叶汁喷入量为普洱茶总重量的2%~10%;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山黄皮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0℃~80℃,烘至普洱茶的含水量5~6%,即得山黄皮叶普洱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山黄皮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山黄皮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厚度为6~12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0℃~9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山黄皮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山黄皮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山黄皮叶汁;所述上清液经提纯,能有效去除杂质,提高山黄皮叶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普洱茶,拉丁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合理留叶。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手工采摘要提手采;机采要保证鲜叶质量,保证无害化,防止污染。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胆固醇。有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长期饮用普洱茶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所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有治疗肥胖症的功用。饮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减少等生理效应,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养胃、护胃。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普洱茶对肠胃不产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可起到养胃、护胃作用。消炎、杀菌、治痢。医药界研究及临床实验证明,云南普洱茶有抑茵作用,浓茶汁日服10次,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这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丰富的茶多酚直接相关。抗衰老。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云南大叶种茶所含儿茶素,总量高于其他茶树品种,抗衰老作用优于其他茶类,丰富的茶多酚帮助肌肤抵抗衰老。普洱茶可以生津止渴、消暑、解毒、通便。普洱茶能够调节肠胃,使肠胃恢复正常功能,解决因便秘引起的痘痘以及口臭问题。
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
山黄皮,拉丁学名:Clausena excavataBurm.f.,俗称“鸡皮果”,属芸香科植物,果实、树叶均具有特殊香味。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石山地区。果实含有18种氨基酸及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营养,具消暑、消炎、化滞、祛湿、健脾健胃的功效,可鲜食、调味、入药。
山黄果叶具有特殊香味,具消暑、消炎、化滞、祛湿、健脾健胃的功效,可鲜食、调味、入药,是食用和调味的上品和上佳的绿色保健食品。
山黄皮性味:味辛、苦;性温。
山黄皮功效主治:解表散热,顺气化痰;利湿解毒;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腹泻痢疾;风湿水肿;尿路感染;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感冒发热。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1、本发明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具有普洱茶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红艳鲜艳明亮、叶底肥厚黄绿,而且还具有山黄皮叶的特殊香气。
2、本发明能具有美容养颜、提升精力、调节机体、增强免疫系统、抑癌的作用;还能解表散热,顺气化痰;利湿解毒;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腹泻痢疾;风湿水肿;尿路感染;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感冒发热。
3、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将普洱茶和山黄皮叶的特性有效相互融合,加入山黄皮叶能最大化激发普洱茶的特性,最大化的发挥出普洱茶的药性,大大提高饮用价值。
4、本发明采用新鲜的山黄皮叶对普洱茶进行连续三次的窨制,普洱茶在连续的脱水吸水过程中,普洱茶充分吸收山黄皮叶特有的香气,而山黄皮叶的香气中含有山黄皮叶的特有物质,也就使得普洱茶具有山黄皮叶的特性。
5、本发明中的山黄皮叶汁是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即得山黄皮叶汁;既能保持山黄皮叶的鲜度,又能有效提取出山黄皮叶的营养物质和药性物质。
6、本发明将山黄皮叶汁喷洒于普洱茶上再进行烘干,山黄皮叶汁在温度作用下,对普洱茶的特性和药性进行激发,同时,又能使得山黄皮叶汁渗透于普洱茶内,实现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相互融合,即得到山黄皮叶普洱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山黄皮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1.5: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山黄皮叶放置在26℃的空调房内放入60℃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普洱茶叶打散,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经10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0%;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9%;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与山黄皮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经10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0℃,控制普洱茶叶水分含量为6.5%;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普洱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经8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筛选分离,去除山黄皮叶,保留普洱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普洱茶上均匀喷洒上山黄皮叶汁,所述山黄皮叶汁喷入量为普洱茶总重量的2%;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山黄皮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0℃,烘至普洱茶的含水量5%,即得山黄皮叶普洱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山黄皮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山黄皮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厚度为6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山黄皮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山黄皮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山黄皮叶汁。
实施例2:
一种山黄皮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1.6: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山黄皮叶放置在28℃的空调房内放入65℃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普洱茶叶打散,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3℃,经12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2%;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10%;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与山黄皮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3℃,经11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5℃,控制普洱茶叶水分含量为6.6%;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普洱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4℃,经9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2%;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筛选分离,去除山黄皮叶,保留普洱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普洱茶上均匀喷洒上山黄皮叶汁,所述山黄皮叶汁喷入量为普洱茶总重量的6%;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山黄皮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5℃,湿度为70%,烘至普洱茶的含水量6%,再经压茶机挤压成型,即得山黄皮叶普洱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山黄皮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山黄皮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厚度为9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5℃,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山黄皮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山黄皮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山黄皮叶汁。
实施例3:
一种山黄皮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2: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山黄皮叶放置在29℃的空调房内放入68℃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5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普洱茶叶打散,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4℃,经12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3%;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11%;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与山黄皮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5℃,经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8℃,控制普洱茶叶水分含量为6.8%;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普洱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5℃,经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4%;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筛选分离,去除山黄皮叶,保留普洱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普洱茶上均匀喷洒上山黄皮叶汁,所述山黄皮叶汁喷入量为普洱茶总重量的8%;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山黄皮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8℃,烘至普洱茶的含水量5.5%,即得山黄皮叶普洱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山黄皮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山黄皮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厚度为11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8℃,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山黄皮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山黄皮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山黄皮叶汁。
实施例4:
一种山黄皮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2: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山黄皮叶放置在30℃的空调房内放入70℃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普洱茶叶打散,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5℃,经14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5%;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12%;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与山黄皮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6℃,经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10℃,控制普洱茶叶水分含量为7%;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普洱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4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6℃,经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5%;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筛选分离,去除山黄皮叶,保留普洱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普洱茶上均匀喷洒上山黄皮叶汁,所述山黄皮叶汁喷入量为普洱茶总重量的10%;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山黄皮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80℃,烘至普洱茶的含水量6%,即得山黄皮叶普洱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山黄皮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山黄皮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厚度为12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9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山黄皮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山黄皮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山黄皮叶汁。
茶叶品质:
本发明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与当地茶农自制的普洱茶的比较如下表:
上述实施例使用效果
病例1
彭XX,女,22岁,广西横县人,公司职员,感冒发热,冲服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每天冲泡三次,坚持冲泡第二天后,感冒发热症状消除;茶中含有山黄皮叶的特有香味,她本人较为喜欢,以后每天都会冲泡。
病例2
赵XX,男,62岁,广西横县人,血压偏高,服用药物,没能得到有效控制;经他人介绍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山黄皮叶普洱茶,每天冲泡三次,坚持冲泡四个月后,血压在正常值上浮动;继续冲泡半个月,测量血压恢复正常,继续冲服两个月,这段时间在饮食上,也没有刻意节制,因他本人喜欢吃的五花肉,隔三差五,就吃,去测量血压,血压保持正常;说明本发明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病例3
钟XX,男,40岁,广西横县人,生意人,刚借资进一批货物,但市场需求量不大,造成货物积压,心里压力大,头上长出一些白头发,人显得苍老,后经人介绍冲泡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每天冲泡五次,坚持冲泡一个月后,心里那种烦躁感消除,紧张感压迫感得到有效缓解,能用较为客观开朗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意;再继续冲泡半个月后,头上的白头发相对减少,脸色红润,生意也跟着好转;他本人较为喜欢,坚持再继续冲泡。
病例4
陈XX,男,28岁,广西横县人,业务员,经常咳嗽,且多痰,吃药得到控制一段时间,又复发,冲泡本发明实施例4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每天冲泡五次,坚持冲泡一个月后,咳嗽次数明显变少,痰也变少很多;他本人经冲泡服用有疗效,又继续冲泡服用一个月后,咳嗽多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因本发明口感滋味浓厚回甘,他继续冲泡两个月,这期间,咳嗽多痰都没有复发过。
病例5
黄XX,女,36岁,广西横县人,有胃病,虽吃药能得到暂时的控制,但一不注意就犯病;后经人介绍冲服本发明实施例4所制得的山黄皮叶普洱茶,连续冲服3个月,未使用本发明之前,饭后,总感觉肚子胀胀,冲服这段时间里,这种感觉得到逐渐缓解,继续冲服一个月后,饭后肚胀感消除,以前肚子一挨饿就犯病,现在有时早餐或中餐不吃,都不会犯病;故她的胃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本发明的口感好,她本人也较为喜欢这种口感,坚持继续冲泡。
以上为本发明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普洱茶与新鲜山黄皮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山黄皮叶与对应层普洱茶的重量比为1.5~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山黄皮叶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放入60℃~70℃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普洱茶叶打散,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5℃,经10~14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0~15%;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9~12%;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与山黄皮叶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10~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普洱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0℃~110℃,控制普洱茶叶水分含量为6.5~7%;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普洱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山黄皮叶一层普洱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8~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8.5%;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普洱茶与山黄皮叶筛选分离,去除山黄皮叶,保留普洱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普洱茶上均匀喷洒上山黄皮叶汁,所述山黄皮叶汁喷入量为普洱茶总重量的2%~10%;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山黄皮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0℃~80℃,烘至普洱茶的含水量5~6%,即得山黄皮叶普洱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山黄皮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山黄皮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厚度为6~12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山黄皮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0℃~9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山黄皮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山黄皮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山黄皮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山黄皮叶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25634.2A CN107788153A (zh) | 2017-10-27 | 2017-10-27 |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25634.2A CN107788153A (zh) | 2017-10-27 | 2017-10-27 |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88153A true CN107788153A (zh) | 2018-03-13 |
Family
ID=61548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25634.2A Pending CN107788153A (zh) | 2017-10-27 | 2017-10-27 |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8815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03378A (zh) * | 2021-04-27 | 2021-08-27 |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一种富含茉莉花香的花果香红茶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6226A (zh) * | 2008-11-05 | 2009-04-15 | 于跃廷 | 普洱花茶 |
CN104068138A (zh) * | 2014-05-13 | 2014-10-01 |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 金丝普洱茶 |
CN104186753A (zh) * | 2014-07-23 | 2014-12-10 | 谢大高 | 茉莉米兰花普洱茶的制作方法 |
CN105166123A (zh) * | 2015-09-19 | 2015-12-23 | 岳西县弘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滚筒和微波联合杀青用于生产茅香型茶叶的新工艺 |
CN105309720A (zh) * | 2015-11-04 | 2016-02-10 | 广西昭平县凝香翠茶厂 | 一种天然竹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CN107173502A (zh) * | 2017-07-25 | 2017-09-19 | 广西小燕蛇业有限公司 | 一种茉莉普洱蛇胆茶的制备方法 |
-
2017
- 2017-10-27 CN CN201711025634.2A patent/CN10778815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6226A (zh) * | 2008-11-05 | 2009-04-15 | 于跃廷 | 普洱花茶 |
CN104068138A (zh) * | 2014-05-13 | 2014-10-01 |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 金丝普洱茶 |
CN104068138B (zh) * | 2014-05-13 | 2016-05-11 | 云南牧工商茶叶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 金丝普洱茶 |
CN104186753A (zh) * | 2014-07-23 | 2014-12-10 | 谢大高 | 茉莉米兰花普洱茶的制作方法 |
CN105166123A (zh) * | 2015-09-19 | 2015-12-23 | 岳西县弘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滚筒和微波联合杀青用于生产茅香型茶叶的新工艺 |
CN105309720A (zh) * | 2015-11-04 | 2016-02-10 | 广西昭平县凝香翠茶厂 | 一种天然竹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
CN107173502A (zh) * | 2017-07-25 | 2017-09-19 | 广西小燕蛇业有限公司 | 一种茉莉普洱蛇胆茶的制备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03378A (zh) * | 2021-04-27 | 2021-08-27 |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一种富含茉莉花香的花果香红茶的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20687B (zh) | 一种养生茉莉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7173502A (zh) | 一种茉莉普洱蛇胆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2613336B (zh) | 一种银杏茶及其生产法 | |
CN103005110B (zh) | 柠檬组合花卉茶干品片 | |
CN107691695A (zh) | 一种山黄皮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3349098A (zh) | 松花绿保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122620A (zh) | 一种降尿酸的风味茶饮 | |
CN107691718A (zh) | 一种竹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9329499A (zh) | 一种三七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788153A (zh) |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9275741A (zh) | 一种新型金银花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3444931B (zh) | 一种春季养身下午茶袋泡茶 | |
CN103444950B (zh) | 一种夏季养身早茶袋泡茶 | |
CN107668259A (zh) | 一种松针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5746761A (zh) | 野生紫藤三叶青甜茶 | |
CN107668293A (zh) | 一种枫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
CN114831195A (zh) | 一种金线莲养生茶的制作方法 | |
KR20220155551A (ko) | 기능성 침출차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07258988A (zh) | 一种石斛灵芝茶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7647023A (zh) |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7912583A (zh) | 一种竹叶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
CN107114511A (zh) | 一种保健白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2669372B (zh) | 益智肾茶 | |
CN110804518A (zh) | 一种茉莉花香酒的制备方法 | |
CN107912555A (zh) | 一种桑树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