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7023A -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7023A
CN107647023A CN201711025637.6A CN201711025637A CN107647023A CN 107647023 A CN107647023 A CN 107647023A CN 201711025637 A CN201711025637 A CN 201711025637A CN 107647023 A CN107647023 A CN 107647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tea
maple leaf
leaf
layer
ma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256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立会
曾明
翁荣彬
蒋桂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JINHUA TEA PROCESS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JINHUA TEA PROCESS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JINHUA TEA PROCESS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JINHUA TEA PROCESS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256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470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47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70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1.5~2:3。本发明所制得的枫叶红茶具有红茶外形色泽乌润、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红艳鲜艳明亮、叶底明亮,而且还具有枫叶馥郁芬芳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用茶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饮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饮品,在世界上也颇受亲睐。其中花茶以其茶液浓醇,香气果腹而备受欢迎,花茶中又以枫叶茶及其饮料最为畅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制茶技术有了飞快的提高和进步。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经检索到有关红茶的专利文献,列举一些如下:
1、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687494.5<发明名称>一种韭菜红茶<申请人>湖北联华食品有限公司<地址>445500湖北省宣恩县和平工业园<发明人>谭宗山<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韭菜红茶。其加工技术方案包括下列技术环节:按1:1.2的重量比例,用韭菜汁浸润干成品红茶20分钟,再将红茶烘干。其有益效果是:供人们用开水冲泡饮用,以补肾壮阳、降血压、降血脂、暖胃、解渴。
2、中国专利 <申请号>201010167302.X<发明名称>复合红茶叶<申请人>宋文博<地址>130000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延安大街南郡水云天14栋2门104室<发明人>宋文博<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复合红茶叶,由下述重量份数的茶叶组成:乌瓦茶2.0~5.0、坎迪茶0.5~1.2、阿萨姆红茶1.6~2.4、冻顶乌龙茶0.6~1.5、祁门红茶0.8~1.8和滇红茶1.5~2.6。本发明复合茶叶利用多种茶叶的各自功效或性能,将它们组合起来使用,能有效地延长单品茶叶的保质期,提高了复合茶叶的稳定性。
3、中国专利 <申请号>201510894844.X<发明名称>一种松针红茶<申请人>湖北联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445500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珠山镇卸甲坝村二组(湖北宣恩工业园区和平制造产业园)<发明人>谭宗山<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松针红茶,其加工技术方案包括下列技术环节:用6年以上的松树针叶,去杂质、清洗、切细、揉捻、烘干,按照1:1的重量比例与干成品红茶混合,以每小袋4克的重量进行包装。其有益效果是供人们方便饮用,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脑梗、老年痴呆、便秘、脱发、肥胖、阵发性疼痛,强健肝、肾、心、脾、肺五脏等。用来饮喝延年益。
4、中国专利 <申请号>201410024653.3<发明名称>一种石斛红茶<申请人>贵州清控置业有限公司<地址>557500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龙泉大道<发明人>郭景龙,潘启仁,吴小生,刘焱晶,陈春,彭中胜,王泽雨<摘要>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斛红茶,所述的石斛红茶由10-90重量份石斛、10-90重量份茶叶组成。本发明之石斛茶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体力,消除或缓解因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所致的神疲乏力、口干咽噪、五心烦热、耳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盗汗便结等临床症状。是一项具有开发前景和开发价值的保健用茶。
5、中国专利 <申请号>201210194178.5<发明名称>一种虫草红茶<申请人>镇江市食用菌研究所<地址>212008江苏省镇江市宗泽路118号<发明人>朱忠贵,董亚萍,何蒋金,陈龙春<摘要>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公开一种虫草红茶,其特征在于:新鲜茶叶参照红茶制作工艺进行晾干(萎凋)、揉捻后,在发酵过程中分别添加蛹虫草液体菌种和子实体,茶叶与蛹虫草的营养物质互相渗透融合,共同发酵后产生独特的茶菌香味,并按选叶一晾干一揉捻一发酵一加菌(草)一再发酵一烘干等步骤加工制作而成,本发明虫草红茶成品中,红茶占75-85%,蛹虫草占25-15%;该虫草红茶的香味比纯红茶浓郁;金黄色的蛹虫草子实体夹杂在红茶中,外观比纯红茶漂亮;冲泡出来茶的汤色比纯红茶稍淡,但香味比纯红茶更浓,且有浓郁的回味。本发明虫草红茶是红茶与蛹虫草的结合体,营养更丰富,并具有保健功能,在喝茶的同时,可以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
从检索到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红茶的制作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何将红茶与其它原料结合制备成优质茶,使之产生最大的功效,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至今仍是制茶的主攻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制得的枫叶红茶具有红茶外形色泽乌润、香气清香持久,还伴有嫩香、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红艳鲜艳明亮、叶底肥厚黄绿,而且还具有枫叶馥郁芬芳。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1.5~2:3。
以上所述经发酵后的红茶为:摘取新鲜茶叶→萎凋→揉捻→发酵,即得发酵后的红茶。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枫叶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放入40℃~50℃温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红茶叶打散,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5℃,经10~14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0~15%;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9~12%;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红茶叶与枫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10~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0℃~110℃,控制红茶叶水分含量为6.5~7%;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红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8~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8.5%;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红茶与枫叶筛选分离,去除枫叶,保留红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红茶上均匀喷洒上枫叶汁,所述枫叶汁喷洒量为红茶总重量的2%~10%;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枫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0℃~80℃,烘至红茶的含水量5~6%,即得枫叶红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枫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枫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枫叶厚度为6~12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枫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0℃~9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枫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枫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枫叶汁。
以上所述枫叶均为秋季的枫叶。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红茶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钙、磷、镁、钾、咖啡碱、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营养元素。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使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会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其香气比鲜叶明显增加,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红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中医认为,茶也分寒热,例如绿茶属苦寒,适合夏天喝,用于消暑;红茶偏温,较适合冬天饮用。
红茶能辅助血糖调节,但仍无确切的定论。在冬天胃容易不舒服,冰瓜果吃太多感到不适的人,可以红茶酌加黑糖、生姜片,趁温热慢慢饮用,有养胃功效,身体会比较舒服,但不建议喝冰红茶。
红茶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尽管这些酚类物质的分子量很大,与绿茶中的酚类成分有比较大的区别。但从临床试验结果看,同样也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抗突变等功能。红茶含有脂多糖,因此,喝红茶也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红茶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
红茶为全发酵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了—系列的酶促化学变化,茶多酚被氧化、聚合形成分子量巨大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鲜叶经过加工形成红茶后,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各类儿茶素减少80%以上,形成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成为红茶中最为主要的化学成分.其中茶黄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1%-2%,茶红素类占干物质含量的9%-20%,两者在红茶水浸出物中约占40%-60%。茶红案类和茶黄素类是红茶的特征性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影响茶叶的品质及风格。同时,茶红素类和茶黄素类是红茶中最为主要的有效成分,红茶表现出很好的生理活性。
红茶中的咖啡因含量与绿茶接近;氨基酸及肽、有机酸和游离糖略高于绿茶;维生素类远低于绿茶。红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特性与绿茶差异很大,从中医的角度上说,红茶性温,绿茶性凉。因此,红茶品质特征和保健作用也有其独特性。
枫叶是枫树的叶子,一般为掌状五裂型,长约13厘米,宽度略大于常人手掌,3片最大的裂片具少数突出的齿,基部为心形,叶面粗糙,上面为中绿至暗绿色,下面叶脉上有毛,秋季变为黄色至橙色或红色。
枫叶除具有观赏价值外,还具有制糖价值,尤其是糖枫和黑枫,本身就是熬制糖浆的上好原料。枫树液含糖量为0.5%至7%,高达10%,一株15年树龄的枫树每年可连续产糖50年以上。含有丰富的锌、铜、锰、铁、镁、钙、钾、钠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质含量与黑豆、黄豆相差无几,远高于一般蔬菜。具有美容养颜、提升精力、调节机体、增强免疫系统、抑癌的作用。还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肠炎、痢疾、胃痛;外用治毒蜂蜇伤、皮肤湿疹。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1、本发明所制得的枫叶红茶具有红茶外形色泽乌润、富有光泽、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红艳鲜艳明亮、叶底肥厚黄绿、明亮,而且还具有枫叶馥郁芬芳。
2、本发明能具有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红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还能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用于肠炎、痢疾、胃痛;外用治毒蜂蜇伤、皮肤湿疹。
3、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将红茶和枫叶的特性有效相互融合,加入枫叶能最大化激发红茶的特性,最大化的发挥出红茶的药性,大大提高饮用价值。
4、本发明采用新鲜的枫叶对红茶进行连续三次的窨制,红茶在连续的脱水吸水过程中,红茶充分吸收枫叶特有的香气,而枫叶的香气中含有枫叶的特有物质,也就使得红茶具有枫叶的特性。
5、本发明中的枫叶汁是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即得枫叶汁;既能保持枫叶的鲜度,又能有效提取出枫叶的营养物质和药性物质。
6、本发明将枫叶汁喷洒于红茶上再进行烘干,枫叶汁在温度作用下,对红茶的特性和药性进行激发,同时,又能使得枫叶汁渗透于红茶内,实现红茶与枫叶相互融合,即得到枫叶红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1.5: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枫叶放置在26℃的空调房内,放入40℃的温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红茶叶打散,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经10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0%;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9%;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红茶叶与枫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经10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0℃,控制红茶叶水分含量为6.5%;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红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经8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红茶与枫叶筛选分离,去除枫叶,保留红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红茶上均匀喷洒上枫叶汁,所述枫叶汁喷洒量为红茶总重量的2%;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枫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0℃,烘至红茶的含水量5%,即得枫叶红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枫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枫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枫叶厚度为6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枫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枫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枫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枫叶汁。
实施例2: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1.6: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枫叶放置在28℃的空调房内,放入45℃的温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红茶叶打散,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3℃,经12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2%;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10%;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红茶叶与枫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3℃,经11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5℃,控制红茶叶水分含量为6.6%;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红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4℃,经9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2%;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红茶与枫叶筛选分离,去除枫叶,保留红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红茶上均匀喷洒上枫叶汁,所述枫叶汁喷洒量为红茶总重量的6%;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枫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5℃,烘至红茶的含水量6%,即得枫叶红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枫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枫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枫叶厚度为9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枫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5℃,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枫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枫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枫叶汁。
实施例3: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2: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枫叶放置在29℃的空调房内,放入48℃的温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5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红茶叶打散,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4℃,经12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3%;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11%;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红茶叶与枫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5℃,经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8℃,控制红茶叶水分含量为6.8%;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红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3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5℃,经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4%;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红茶与枫叶筛选分离,去除枫叶,保留红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红茶上均匀喷洒上枫叶汁,所述枫叶汁喷洒量为红茶总重量的8%;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枫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8℃,烘至红茶的含水量5.5%,即得枫叶红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枫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枫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枫叶厚度为11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枫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8℃,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枫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枫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枫叶汁。
实施例4: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2:3。
以上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枫叶放置在30℃的空调房内,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红茶叶打散,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5℃,经14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5%;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12%;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红茶叶与枫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6℃,经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10℃,控制红茶叶水分含量为7%;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红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4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6℃,经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5%;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红茶与枫叶筛选分离,去除枫叶,保留红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红茶上均匀喷洒上枫叶汁,所述枫叶汁喷洒量为红茶总重量的10%;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枫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80℃,烘至红茶的含水量6%,即得枫叶红茶。
以上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枫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枫叶。
以上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枫叶厚度为12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枫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9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枫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以上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以上所述枫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枫叶汁。
茶叶品质:
本发明所制得的枫叶红茶与当地茶农自制的红茶的比较如下表:
组别名称 本发明的枫叶红茶 当地茶农自制的红茶
外形 条索紧细、毫毛匀均, 条索粗松,匀齐度差,
色泽 色泽乌润,富有光泽, 色泽不一致,有枯暗的茶叶,
茶香 香气馥郁,香气清香纯,熟味, 带有青草气味,香气低闷,
汤色 红艳鲜艳明亮,匀而亮,油面厚而艳,有新鲜感, 浅红泛红色,深度不足,无光泽,
口味 滋味醇厚,有嫩香味 滋味苦涩,
叶底 叶底明亮, 叶底深暗多乌条,
上述实施例使用效果
病例1
蔡XX,男,62岁,广西横县人,血压偏低,时常感到乏力、头晕、食欲不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枫叶红茶,每天冲泡三次,坚持冲泡四个月后,血压在正常值上浮动;继续冲泡半个月,测量血压恢复正常,继续冲服两个月,去测量血压,血压保持正常;说明本发
明有良好的血压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病例2
彭XX,女,58岁,广西横县人,血压偏高,冲服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得的枫叶红茶;每天冲泡三次,坚持冲泡1个月后,测量血压有所降低,继续冲泡1个月后,血压恢复正常;说明本发明的枫叶红茶对于血压偏低或偏高都能有良好的疗效。
病例3
钟XX,男,35岁,广西横县人,容易上火,一吃油炸的东西,都会引发上火,后经人介绍冲泡服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得的枫叶红茶,每天冲泡三次,坚持冲泡一个月后,吃一些油炸东西,并没有出现上火现象;他本人较为喜欢,坚持再继续冲泡。
病例4
陈XX,女,32岁,广西横县人,业务员,经常咳嗽,且多痰,吃药得到控制一段时间,又复发,冲泡本发明实施例4所制得的枫叶红茶,每天冲泡五次,坚持冲泡一个月后,咳嗽次数明显变少,痰也变少很多;他本人经冲泡服用有疗效,又继续冲泡服用一个月后,咳嗽多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因本发明口感滋味浓厚回甘,他继续冲泡两个月,这期间,咳嗽多痰都没有复发过。
病例5
黄XX,男,37岁,广西横县人,有胃病,虽吃药能得到暂时的控制,但一不注意就犯病;后经人介绍冲服本发明实施例4所制得的枫叶红茶,连续冲服3个月,未使用本发明之前,饭后,总感觉肚子胀胀,冲服这段时间里,这种感觉得到逐渐缓解,继续冲服一个月后,饭后肚胀感消除,以前肚子一挨饿就犯病,现在有时早餐或中餐不吃,都不会犯病;故她的胃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本发明的口感好,她本人也较为喜欢这种口感,坚持继续冲泡。
以上为本发明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发酵后的红茶与新鲜枫叶进行窨制,窨制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每层枫叶与对应层红茶的重量比为1.5~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窨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新鲜枫叶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放入40℃~50℃的温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晾晒3~4小时;
第二步:将发酵后的红茶叶打散,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5℃,经10~14小时吸香吸湿至含水量为10~15%;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窨制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在空调房内快速除湿摊晾,至水分含量为9~12%;
第四步:将经第三步处理后的红茶叶与枫叶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再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10~12小时再次吸香;
第五步:将经第四步处理后的红茶叶筛选出来进行烘焙,温度100℃~110℃,控制红茶叶水分含量为6.5~7%;
第六步:将烘焙后的红茶叶冷却,再采用一层枫叶一层红茶叶的堆放方式,循环堆放12~14层进行第三次次窨制;控制窨制温度32~36℃,经8~10小时吸香吸湿含水量为8~8.5%;
第七步:将经第六步处理后的红茶与枫叶筛选分离,去除枫叶,保留红茶;
第八步:将第七步所制得的红茶上均匀喷洒上枫叶汁,所述枫叶汁喷洒量为红茶总重量的2%~10%;再放入烘干机内的上层,而烘干机内的下层底部上摊平放置一层新鲜枫叶;烘干机内的温度为70℃~80℃,烘至红茶的含水量5~6%,即得枫叶红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第六步中所采用的枫叶均为放置在26~30℃的空调房内晾晒3~4小时的新鲜枫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步中底部上的新鲜枫叶厚度为6~12cm;并在烘干机底部设置电加热,通过电加热对底部上的新鲜枫叶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80℃~90℃,并通过烘干机底部上的搅拌件对枫叶进行不断的搅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机的顶部上设有抽湿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枫叶汁制备方法为:摘取新鲜的枫叶,去除腐败叶及杂质;洗净,沥干水,再放入榨汁机榨汁;并将所得汁进行过滤,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提纯,即得枫叶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枫叶为秋季的枫叶。
CN201711025637.6A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76470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25637.6A CN107647023A (zh)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25637.6A CN107647023A (zh)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7023A true CN107647023A (zh) 2018-02-02

Family

ID=61096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25637.6A Pending CN107647023A (zh)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470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30590A (zh) * 2023-05-06 2023-08-04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大幅提高山奈酚含量并降低苦涩味的茶叶加工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43165A (zh) * 2013-10-15 2015-04-29 赵福英 一种天然保健菊花茶制备方法
CN105166123A (zh) * 2015-09-19 2015-12-23 岳西县弘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滚筒和微波联合杀青用于生产茅香型茶叶的新工艺
CN105309720A (zh) * 2015-11-04 2016-02-10 广西昭平县凝香翠茶厂 一种天然竹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5410211A (zh) * 2015-11-25 2016-03-23 德清三叶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玫瑰花香型红茶
CN105941699A (zh) * 2016-05-09 2016-09-21 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花香散失的茉莉花茶加工方法
CN106387164A (zh) * 2016-10-28 2017-02-15 楚雄乌蛮渡农垦有限公司 一种花果香蕴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73502A (zh) * 2017-07-25 2017-09-19 广西小燕蛇业有限公司 一种茉莉普洱蛇胆茶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43165A (zh) * 2013-10-15 2015-04-29 赵福英 一种天然保健菊花茶制备方法
CN105166123A (zh) * 2015-09-19 2015-12-23 岳西县弘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滚筒和微波联合杀青用于生产茅香型茶叶的新工艺
CN105309720A (zh) * 2015-11-04 2016-02-10 广西昭平县凝香翠茶厂 一种天然竹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5410211A (zh) * 2015-11-25 2016-03-23 德清三叶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玫瑰花香型红茶
CN105941699A (zh) * 2016-05-09 2016-09-21 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花香散失的茉莉花茶加工方法
CN106387164A (zh) * 2016-10-28 2017-02-15 楚雄乌蛮渡农垦有限公司 一种花果香蕴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73502A (zh) * 2017-07-25 2017-09-19 广西小燕蛇业有限公司 一种茉莉普洱蛇胆茶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30590A (zh) * 2023-05-06 2023-08-04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大幅提高山奈酚含量并降低苦涩味的茶叶加工方法
CN116530590B (zh) * 2023-05-06 2023-11-28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大幅提高山奈酚含量并降低苦涩味的茶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7298B (zh) 养生茉莉花茶
CN107691695A (zh) 一种山黄皮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3749817A (zh) 一种栀子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9472B (zh) 一种保健米醋及其制备工艺
CN103564300B (zh) 一种高丽红参蜜片的加工工艺
CN104920687A (zh) 一种养生茉莉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7173502A (zh) 一种茉莉普洱蛇胆茶的制备方法
CN103027142B (zh) 一种莞香花茶及其制作工艺
CN103349104B (zh) 竹沥绿保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069A (zh) 桑叶保健茶及生产方法
CN107691718A (zh) 一种竹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KR20110056901A (ko) 인진쑥, 헛개열매, 오리나무, 감초, 갈근 및 구기자로 이루어진 한방 혼합 침출차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720826A (zh) 一种清心安神五花茶
CN102669371A (zh) 一种棠梨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15074A (zh) 一种白首乌保健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47023A (zh) 一种枫叶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11802487A (zh) 基于中医五行理论的木、火、土、金、水属性的保健茶
CN107279643A (zh) 一种树葡萄无糖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7047877A (zh) 一种复方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0741A (zh) 消食降脂解便秘红黑茶山楂混合尼龙袋泡茶
CN102599299A (zh) 消食化脂解便秘红黑茶与山楂混合茶珍
CN113100308A (zh) 一种红枣白茶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88153A (zh) 一种山黄皮普洱茶的制备方法
CN101720918A (zh) 一种山楂降脂茶
CN109258856A (zh) 一种茉莉香桑大红袍的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