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5596B - 天线共用器 - Google Patents

天线共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5596B
CN102405596B CN201080017534.5A CN201080017534A CN102405596B CN 102405596 B CN102405596 B CN 102405596B CN 201080017534 A CN201080017534 A CN 201080017534A CN 102405596 B CN102405596 B CN 1024055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ce series
filter
resonance
antenna
antenna multicoup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5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5596A (zh
Inventor
西村和纪
治部彻
鹤成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2405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5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12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 H03H9/14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14517Means for weighting
    • H03H9/1452Means for weighting by finger overlap length, apod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023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 H03H9/0028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08Balance-unbalance or balance-balance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having three acoustic track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535Details of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s
    • H03H9/02637Details concerning reflective or coupling arrays
    • H03H9/02803Weighted reflectiv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12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 H03H9/145Driving means, e.g. electrodes, coils for 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14517Means for weighting
    • H03H9/14526Finger withdraw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725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6423Means for obtaining a particula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 H03H9/643Means for obtaining a particula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th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being determined by reflective or coupling array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6423Means for obtaining a particula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 H03H9/6433Coupled resonator filters
    • H03H9/644Coupled resonator filters having two acoustic tracks
    • H03H9/6456Coupled resonator filters having two acoustic tracks being electrically coupl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6423Means for obtaining a particula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 H03H9/6433Coupled resonator filters
    • H03H9/6479Capacitively coupled SAW resonator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在宽频带中损失低且具有陡峭的衰减特性的天线共用器。本发明的天线共用器(1)具有使第一频带的信号通过的第一滤波器(3)、使高于第一频带的第二频带的信号通过的第二滤波器(4),第一滤波器(3)具备梯型滤波器,梯型滤波器具备第一串联共振器(6)以及具有与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反共振频率高的反共振频率的第二串联共振器(7),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机电耦合系数小于第二串联共振器(7)的机电耦合系数。

Description

天线共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发送滤波器与接收滤波器的天线共用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CDMA或W-CDMA这样的在收发同时进行发送接收的通信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急速普及,与之相伴的双工器等的天线共用器的需求也在增加。另外,作为构成天线共用器的技术,主流是利用在小型化、薄型化、量产性方面优良的SAW(Surface Acoustic Wave:声表面波)元件、边界波(Boundary Elastic Wave)元件、BAW(Bulk Acoustic Wave:体声波)元件等。
一般而言,天线共用器为了对发送频带的信号和与其在高频侧相邻的接收频带的信号进行分波而具有两个滤波器(发送滤波器与接收滤波器)。尤其作为发送滤波器,采用了串联共振器与并联共振器呈梯状连接的梯型滤波器。
例如,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所规定的Band8是发送频带与接收频带的间隔(交叉频带:crossband)为10MHz(以相对频带来表现时,为1.09%)。这与现有天线共用器中经常利用的Band5的发送频带与接收频带的间隔为20MHz(相对频带:2.33%)相比较,则非常狭窄。在此,作为发送滤波器,为了对应该窄交叉频带来确保陡峭性,已知有对发送滤波器中的共振器的IDT(Inter Digital Transducer:叉指式换能器)赋予加权的技术。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发明有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但是,该专利文献1是以窄频带化为目的的文献,而没有公开如何实现成为Band8那样的带宽为35MHz(相对带宽:3.9%)的宽频带天线共用器的方法。
今后,除Band8以外,对于Band3等也需要以宽频带、低损失且具有陡峭的衰减特性并存为必要的天线共用器。
但是,在现有已知的技术中,在宽频带下且实现低损失化时,则不能得到充分的陡峭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天线共用器的发送滤波器中,为了充分地确保接收频带中的衰减而提高陡峭性时,存在有下述这样的问题,即,发送带宽反而变窄,较宽的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变大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上述Band8的发送接收通过频带较宽为相对带宽3.9%,在宽的发送通过频带下难以保持小的损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表2001-5006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天线共用器的发送滤波器中,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本发明的天线共用器具有使第一频带的信号通过的第一滤波器与使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的信号通过的第二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构成为:具备梯型滤波器,该梯型滤波器包括第一串联共振器以及具有比第一串联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高的反共振频率的第二串联共振器,第一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小于所述第二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
根据上述构成,在天线共用器的第一滤波器中,通过减小对陡峭性影响大的反共振频率的相对较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能够提高交叉频带的陡峭性。另外,通过较大地确保对陡峭性影响小的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第二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由此,通过带宽变宽,能够抑制宽的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即,本发明的天线共用器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天线共用器的电路模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天线共用器的频率特性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天线共用器中的没有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电耦合系数减少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
图14是对本发明与现有例的特性进行了比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Band8用的天线共用器的电路模式图。
在图1中,天线共用器1例如形成在钽酸锂类的压电基板(未图示)上,是具备分别与天线端子2连接的作为发送滤波器的第一滤波器3和作为接收滤波器的第二滤波器4的双工器。
例如,在上述Band8用的天线共用器1中,第一滤波器3使880MHz~915MHz的发送频带即第一频带的信号通过,第二滤波器4使比第一频带高的925MHz~960MHz的接收频带即第二频带的信号通过。
以下,对第一滤波器3与第二滤波器4进行详述。第一滤波器3由梯型滤波器构成,具备输入端子5、从输入端子5至天线端子2依次串联连接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第二串联共振器7、第三串联共振器8、第四串联共振器9、第五串联共振器10。另外,第一滤波器3还具备:在第一串联共振器6与第二串联共振器7之间并联地接地连接的第一并联共振器11、在第三串联共振器8与第四串联共振器9之间并联地接地连接的第二并联共振器12、在第四串联共振器9与第五串联共振器10之间并联地接地连接的第三并联共振器13。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滤波器3的共振器的共振频率、反共振频率、静电电容、机电耦合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表1中的机电耦合系数可根据共振器的共振频率、反共振频率通过以下数式(数1)来进行计算。
【数1】 k 2 = π 2 · f s f a · tan ( π 2 Δf f a )
第二滤波器4具备诸如与天线端子2连接的第六串联共振器14、第一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5、第二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6、第三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7。从第六串联共振器14起,分岔连接有第一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5与第二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6。第三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7分别与第一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5及第二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6连接。并且,第二滤波器4具有与第三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17连接的输出端子18、19,从这些输出端子18、19中平衡输出接收信号。另外,第二滤波器4也可以诸如第一滤波器3那样由梯型滤波器来构成。
图2表示第一滤波器3的各串联共振器6、7、8、9、10以及并联共振器11、12、13的频率特性。另外,图2的数字表示各共振器的参照符号。
如图2所示那样,第二串联共振器7的反共振频率比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反共振频率高。并且,其他的串联共振器8、9、10的反共振频率也比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反共振频率高。
相对于第一串联共振器6,通过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来减小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机电耦合系数。关于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将在后面进行详述。另一方面,对包含第二串联共振器7在内的其他串联共振器并未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
如此,在天线共用器1的第一滤波器3中,通过将对陡峭性有较大影响的、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机电耦合系数设定得小,能够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另外,通过较大地确保包含对陡峭性影响小的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第二串联共振器7在内的其他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则通过带宽变宽,能够抑制宽的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即,本发明的天线共用器1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另外,机电耦合系数相对小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电容比相对变大。在此,如图1所示那样,通过将第一串联共振器6与第一滤波器3的输入端子5侧的最外臂进行连接,能够提高第一滤波器3相对于通过功率放大器等放大的发送信号的耐电力性。
以下,关于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参照附图进行详述。图3表示本发明中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一实施例。如图3所述那样,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0具有:被反射器22所夹持且按照交差幅宽随着从中央朝向端方向而阶段性地变小的方式设置了变迹(apodization)加权的IDT21。IDT21由梳齿型电极21a、梳齿型电极21b构成,“交差幅宽”是指,相邻的梳齿型电极21a的电极指与梳齿型电极21b的电极指相重合的幅宽,如图3所示的W为交差幅宽。另外,电极指121a与电极指121b的交差幅宽为W1,电极指121b与电极指121c的交差幅宽为W2,电极指121c与电极指121d的交差幅宽为W3,从中央朝向端部(在附图中左端),交差幅宽变小。通过这样的构造,几乎不改变共振频率,能够仅减小反共振频率,作为结果,能够得到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另外,图4是表示没有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3,被反射器22所夹持的IDT25是交差幅宽为大致均一的正规型梳齿型电极。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天线共用器中的没有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的图。图4所示的共振器23中,构成IDT25的电极指根数为180根,交差幅宽为160μm,金属化率(电极指幅宽/电极间距)为0.58,反射器22的电极指根数为25根。如以上那样地构成的共振器23的机电耦合系数为8.35%。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0中,构成IDT21的电极指根数为180根、金属化率(电极指幅宽/电极间距)为0.58,反射器22的电极指根数为25根,与共振器23相同,但是,IDT21的交差幅宽为190μm,将从IDT21的一端起20%的区域以反余弦型进行交差幅宽加权这一点与共振器23不同。如此,通过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能够获得与如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8.11%,Q值也提高8%左右。
在天线共用器1的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天线共用器1的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2)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中的天线共用器,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5表示实施方式2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6。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2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实施方式1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26具有:局部地施加了梳齿型电极27a与梳齿型电极27b的输入输出电极指不交差的间除(thinned-out)加权24的IDT27。通过这样的构造,几乎不改变共振频率,能够仅减小反共振频率,其结果,能够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设置了如图5所示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6中,构成IDT27的电极指根数为180根,金属化率(电极指幅宽/电极间距)为0.58,反射器22的电极指根数为25根,与如图4所示的共振器23相同,但是,IDT27的交差幅宽为170μm,并将IDT27的电极指的4处进行反转,按照制作不交差的部分的方式进行间除加权这一点与共振器23不同的。如此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6可以达到如下效果,即获得与上述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且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8.15%,还能够将Q值提高2%左右。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没有设置,由此,天线共用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3)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中的天线共用器,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6表示实施方式3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8。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3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28具有局部性地施加了交差幅宽比其他部分小的加权30的IDT29。例如,在图6中,电极指129a与电极指129b的交差幅宽W4、电极指129b与电极指129c的交差幅宽W5比其他的部分的交差幅宽W相对小。通过这样的构造,几乎不改变共振频率,能够仅减小反共振频率,其结果,能够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图6所示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8中,构成IDT29的电极指根数为180根,金属化率(电极指幅宽/电极间距)为0.58,反射器22的电极指根数为25根,这些点与图4所示的共振器23相同,但是,将交差幅宽设为170μm,按照IDT29的一部分交差幅宽成为最大交差幅宽的70%的部分与30%的部分的方式进行加权这一点是不同的。如此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26可以达到如下效果,即获得与上述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且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8.16%,还能够将Q值提高2%左右。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由此,能够使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以及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
并且,第一滤波器3中,对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由此,天线共用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4)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4中的天线共用器,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7表示实施方式4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1。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4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31的构成为:具有相互并联连接的多个正规型的梳齿型电极即IDT32,同时在这些多个IDT32之间形成有反射器33。另外,在这些多个IDT32的两端也形成反射器22。通过这样的构造,几乎不改变共振频率,能够仅减小反共振频率,其结果,能够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如图7所示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1中,构成了并联连接的各IDT32的电极指根数为90根,3个反射器22、33的电极指根数各为25根,IDT32的交差幅宽设为160μm,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8.11%,Q值也能获得与共振器23同程度的值。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由此,天线共有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5)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5中的天线共用器,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8表示实施方式5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4。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5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34中,按照交差幅宽随着从中央朝向端方向而阶段性地变小的方式设置了变迹加权的IDT21,IDT21相互并联地连接。如图8所述那样,一方的IDT21(图8中的左侧的IDT21)中,电极指121a与电极指121b的交差幅宽表示为W1,电极指121b与电极指121c的交差幅宽表示为W2,电极指121c与电极指121d的交差幅宽表示为W3,随着从中央朝向端部(附图中的左端),交差幅宽逐渐变小。虽不详述,关于另一方的IDT21也是相同的构成,随着从中央朝向端部(附图中的右端),交差幅宽逐渐变小。在这些多个IDT21间形成有反射器33。在多个IDT21的两端也形成有反射器22。
如图8所示的共振器34中,用于构成各IDT21的电极指根数为90根,3个反射器22、33的电极指根数各为25根,IDT21的交差幅宽为190μm,通过对IDT21的一端至20%的区域进行反余弦型地交差幅宽加权,由此,能够获得与如上述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7.88%,Q值也能够获得同程度的值。通过这样的构成,更有效地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由此,天线共有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6)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6中的天线共用器,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9表示实施方式6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5。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6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35构成为:将局部性地施加了输入输出电极指不交差的间除加权27的IDT24相互并联地连接的同时,在这些多个IDT27间形成反射器33。
本发明的图9所示的共振器35中,用于构成并联连接的各IDT24的电极指根数为90根,3个反射器22、33的电极指根数各为25根,IDT24的交差幅宽为170μm,由此,能够获得与如上述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7.95%,Q值也能够获得同程度的值。通过这样的构成,更有效地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由此,天线共有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图14是表示比较本实施方式6的天线共用器的发送滤波器特性与现有的天线共用器的发送滤波器特性的图。即,本实施方式6的天线共用器将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构造用在第一串联共振器6的同时,将没有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图4的共振器构造用在其他共振器中。现有的天线共用器将没有设置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图4的共振器构造用在所有的共振器中。关于915MHz中的插入损失,在本实施方式6的天线共用器中为2.2dB,而在现有的天线共用器中2.25dB,关于在923MHz的衰减量,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为41dB,而现有的天线共用器为32dB。根据该结果可知:能够使前述那样的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实施方式7)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7中的天线共用器,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10表示实施方式7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6。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7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36构成为:将局部性地施加了交差幅宽与其他的部分相比为较小的加权30的IDT29相互并联地连接,并且,在这些多个IDT29间形成有反射器33。
在本发明的图10所示的共振器36中,用于构成并联连接的各IDT29的电极指根数为90根,3个反射器22、33各为25根,IDT29的交差幅宽为160μm,由此,能够获得与如上述图4所示的共振器23同等的静电电容,能够将机电耦合系数减小为7.96%,Q值也能够获得同程度的值。通过这样的构成,更有效地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由此,天线共有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8)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8中的天线共用器,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11表示实施方式8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7。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8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37构成为:将在交差幅宽为大致均一的正规型的梳齿型电极即IDT25的两端配置了反射器22的多个共振器进行并联连接。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由此,天线共有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另外,本实施方式8的构成与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方法进行组合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例如,与按照交差幅宽随着朝向实施方式1所示的端方向而阶段性地变小的方式施加了变迹加权的IDT、施加了如实施方式2所示的间除加权的IDT、施加了实施方式3所示与其他部分相比要小的加权的IDT等的组合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9)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9中的天线共用器,利用附图进行说明。图12表示实施方式9的天线共用器中的设置了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的共振器38。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9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赋予相同的符号。
共振器38构成为:具有相互并联地连接的多个正规型梳齿型电极即IDT25,并且,在这些多个IDT25间形成有反射器33的构成的共振器与芯片上所形成的电容39进行并联连接。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获得机电耦合系数小的共振器。
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低的串联共振器,设置了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反共振频率相对高的串联共振器,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并且,在第一滤波器3中,对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串联共振器6设置了上述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对于其他的串联共振器以及并联共振器而没有设置上述说明的机电耦合系数减少化机构,由此,天线共有器能够进一步提高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损失。
(实施方式10)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10中的天线共用器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实施方式10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天线共用器的构成相同。
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0的天线共用器中,上述(表1)所示的多个并联共振器内,反共振频率最低的第一并联共振器11具有IDT与在该IDT的两端形成的反射器,该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成为:间距随着从接近所述IDT的一侧朝向远离的一侧而变宽。另外,该第一并联共振器11与第一串联共振器6相邻地连接。
通过该构成,反共振频率中的Q值变高,由于其效果,发送通过频带的高频端中的插入损失变小,其结果,天线共用器能够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共用器具有能够取得使交叉频带中的陡峭性与发送通过频带中的低损失化并存这样的效果,能够适用于便携式电话等的电子设备。
符号说明
1     天线共用器
2     天线端子
3     第一滤波器
4     第二滤波器
5     输入端子
6     第一串联共振器
7     第二串联共振器
8     第三串联共振器
9     第四串联共振器
10    第五串联共振器
11    第一并联共振器
12    第二并联共振器
13    第三并联共振器
14    第六串联共振器
15    第一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
16    第二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
17    第三多重模式弹性波滤波器
18、19    输出端子
20、23、26、28、31、34、35、36、37、38    共振器
21、25、27、29、32IDT
21a、21b、27a、27b    梳齿型电极
121a、121b、121c、121d、129a、129b、129c    电极指
22、33    反射器
39    电容

Claims (11)

1.一种天线共用器,具有:
输入端子;
天线端子;
输出端子;
第一滤波器,其连接在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天线端子之间,使第一频带的信号通过;和
第二滤波器,其连接在所述天线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使比所述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的信号通过,
所述第一滤波器具备梯型滤波器,该梯型滤波器包括串联连接在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天线端子之间的多个串联共振器,
所述第一滤波器的所述多个串联共振器包括:第一串联共振器、和具有比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的反共振频率高的反共振频率的第二串联共振器,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小于所述第二串联共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
所述第一滤波器是发送滤波器,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是所述多个串联共振器中最接近所述输入端子的共振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是所述第一滤波器的串联共振器中反共振频率最小的串联共振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是所述第一滤波器的所述多个串联共振器中静电电容最大的串联共振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具有按照交差幅宽随着从中央朝向端方向而阶段性地减小的方式施加了变迹加权的ID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具有局部地施加了输入输出电极指不交差的间除加权的ID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具有局部性地施加了交差幅宽比其他部分小的加权的IDT。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构成为具有相互并联地连接的多个IDT并且在所述多个IDT间形成有反射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IDT的两端也形成有反射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构成为,在所述IDT的两端配置了反射器的多个共振器相互并联地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器还具有多个并联共振器,
所述多个并联共振器中反共振频率最低的并联共振器至少具有IDT与形成在该IDT的两端的反射器,
该反射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成为,间距随着从接近所述IDT的一侧朝向远离的一侧而变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共用器,其特征在于:
反共振频率最低的所述并联共振器与所述第一串联共振器相邻地连接。
CN201080017534.5A 2009-04-23 2010-04-21 天线共用器 Active CN102405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4969 2009-04-23
JP2009104969 2009-04-23
PCT/JP2010/002862 WO2010122786A1 (ja) 2009-04-23 2010-04-21 アンテナ共用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5596A CN102405596A (zh) 2012-04-04
CN102405596B true CN102405596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010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534.5A Active CN102405596B (zh) 2009-04-23 2010-04-21 天线共用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23620B2 (zh)
JP (2) JP5263390B2 (zh)
CN (1) CN102405596B (zh)
WO (1) WO20101227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0131450A1 (ja) * 2009-05-14 2012-11-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共用器
JP5766457B2 (ja) * 2011-02-09 2015-08-19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弾性波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04551B2 (ja) * 2013-06-10 2019-04-2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共振器、フィルタおよび分波器
WO2016031391A1 (ja) 2014-08-26 2016-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ラダー型フィルタ及びデュプレクサ
JP6344161B2 (ja) * 2014-09-03 2018-06-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ラダー型フィルタ及びデュプレクサ
DE102014118000A1 (de) * 2014-12-05 2016-06-09 Epcos Ag Anordnung mit einem DMS Filter und steiler rechter Flanke
JP6429707B2 (ja) * 2015-03-31 2018-11-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弾性波素子,分波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WO2016208677A1 (ja) 2015-06-24 2016-12-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弾性波フィルタ、マルチプレクサ、デュ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WO2018097203A1 (ja) 2016-11-25 2018-05-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DE102018102891A1 (de) * 2017-02-13 2018-08-1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plexierer, 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und Empfangsvorrichtung
WO2018168503A1 (ja) * 2017-03-14 2018-09-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エクストラクタ
JP6886331B2 (ja) 2017-04-07 2021-06-1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弾性波共振器、フィルタおよびマルチプレクサ
WO2019111902A1 (ja) * 2017-12-06 2019-06-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1684719B (zh) * 2018-02-05 2023-07-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滤波器装置、高频前端电路、以及通信装置
DE102018108961A1 (de) * 2018-04-16 2019-10-17 RF360 Europe GmbH TF-SAW-Resonator mit verbessertem Gütefaktor, HF-Filt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TF-SAW-Resonators
JP7237556B2 (ja) * 2018-12-13 2023-03-13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弾性波共振器、フィルタおよびマルチプレクサ
JP7377450B2 (ja) * 2019-07-29 2023-11-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タ回路及び複合フィルタ装置
CN110798169A (zh) * 2019-10-11 2020-02-14 天津大学 一种滤波电路及提高滤波电路性能的方法和信号处理设备
JP7055492B1 (ja) 2021-02-02 2022-04-18 三安ジャパン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弾性波デバイス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506A (zh) * 1997-07-18 2000-08-23 东芝株式会社 弹性表面波滤波器
CN1534870A (zh) * 2003-03-28 2004-10-06 ���µ�����ҵ��ʽ���� 弹性表面波谐振器、弹性表面波滤波器和天线共用器
WO2008038481A1 (fr) * 2006-09-28 2008-04-0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tre d'onde acoustique
CN101212211A (zh) * 2006-12-25 2008-07-02 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双工器和通信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3912A (ja) 1982-06-23 1983-12-26 Nec Corp 弾性表面波フイルタ
JPS62199111A (ja) 1986-02-27 1987-09-02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Idt励振横結合二重モ−ドフイルタ
JPH09167937A (ja) * 1995-12-18 1997-06-24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
US5654680A (en) 1996-01-30 1997-08-05 Motorola, Inc. Saw-based ladder filter including multiple coUpling coefficients (K2), Method therefor and radio incorporating same
DE19638451A1 (de) 1996-09-19 1998-04-02 Siemens Matsushita Components Reaktanzfilter mit OFW-Resonatoren
JPH1188112A (ja) 1997-09-12 1999-03-30 Fujitsu Ltd 弾性表面波素子
JP2001358555A (ja) 2000-06-09 2001-12-26 Seiko Epson Corp 弾性表面波共振子
DE10206376B4 (de) * 2002-02-15 2012-10-25 Epcos Ag Resonatorfilter mit verbesserter Nahselektion
JP3896907B2 (ja) 2002-06-19 2007-03-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分波器、通信機
JP3889351B2 (ja) * 2002-12-11 2007-03-07 Tdk株式会社 デュプレクサ
JP4144509B2 (ja) * 2003-01-16 2008-09-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ラダー型フィルタ、分波器、通信装置
WO2005107069A1 (ja) * 2004-04-28 2005-1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弾性表面波共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
CN1825759B (zh) * 2005-02-24 2011-11-16 京瓷株式会社 声表面波元件、分波器和通信设备
JP5265370B2 (ja) * 2005-10-28 2013-08-14 ピーシービー モーター エイピーエス 電気機械波デバイス
WO2008126614A1 (ja) * 2007-03-27 2008-10-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弾性波素子
WO2009119007A1 (ja) * 2008-03-27 2009-10-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506A (zh) * 1997-07-18 2000-08-23 东芝株式会社 弹性表面波滤波器
CN1534870A (zh) * 2003-03-28 2004-10-06 ���µ�����ҵ��ʽ���� 弹性表面波谐振器、弹性表面波滤波器和天线共用器
WO2008038481A1 (fr) * 2006-09-28 2008-04-0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tre d'onde acoustique
CN101212211A (zh) * 2006-12-25 2008-07-02 京都陶瓷株式会社 双工器和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68996A (ja) 2013-08-29
US20120032753A1 (en) 2012-02-09
CN102405596A (zh) 2012-04-04
WO2010122786A1 (ja) 2010-10-28
JPWO2010122786A1 (ja) 2012-10-25
JP5263390B2 (ja) 2013-08-14
JP5569621B2 (ja) 2014-08-13
US8723620B2 (en) 2014-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5596B (zh) 天线共用器
JP3244386B2 (ja) 弾性表面波装置
CN104702239B (zh) 梯型弹性波滤波器及使用该弹性波滤波器的天线双工器
CN104641555B (zh) 弹性波器件和使用弹性波器件的天线双工器
CN103959647A (zh) 梯型弹性波滤波器和利用该梯型弹性波滤波器的天线共用器
JP5343965B2 (ja) 弾性波フィルタ
US7532090B2 (en) Acoustic wave filter device and duplexer
JP4407696B2 (ja) 弾性表面波装置
US7459997B2 (en) Elastic wave filter device and duplexer
CN102598507B (zh) 弹性波滤波装置和使用该弹性波滤波装置的天线双工器
WO2009147787A1 (ja) 弾性波共用器
EP1885064B1 (en) Filter having multiple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s connected in parallel
WO2007007475A1 (ja)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
WO2009131227A1 (ja) 弾性表面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WO2007049754A1 (ja) 弾性表面波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JP5700121B2 (ja)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
JPWO2008108113A1 (ja)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及びデュプレクサ
CN203119851U (zh) 弹性波分波器
US7746199B2 (en) Acoustic wave device
CN219107409U (zh) 一种用于Band1接收频段的SAW滤波器
US8339221B2 (en) Elastic wave filter device having narrow-pitch electrode finger portions
EP1786100A1 (en) Balance type elastic surface-wave filter
Wang et al. High selectivity SAW DMS filter with in-between shorted-gratings
JP4106092B2 (ja) 弾性表面波装置
JP3890667B2 (ja) 縦結合二重モードsawフィル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KYWORKS PANASONIC FILTRATE SOLUTIONS JAPAN CO., L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1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127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