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5558B - 端子接头和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和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5558B
CN102405558B CN201080017667.2A CN201080017667A CN102405558B CN 102405558 B CN102405558 B CN 102405558B CN 201080017667 A CN201080017667 A CN 201080017667A CN 102405558 B CN102405558 B CN 102405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opening
heart yearn
recess
tr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6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5558A (zh
Inventor
小野纯一
平井宏树
田中彻儿
下田洋树
大塚拓次
田端正明
冈村宪知
青木一弘
小林浩
中嶋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05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5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缆(10),包括电缆(11)和被压接到从电缆(11)露出的电线(13)的阴性端子接头(12)。在阴性端子接头(12)的导线筒(16)中形成凹部(18),将电线(13)设置在导线筒(16)的表面上。每个凹部(18)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边缘,并且凹部(18)的开口边缘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第一开口边缘(19)和一对相互平行且不同于第一开口边缘(19)的第二开口边缘(20)。凹部(18)沿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并且沿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间隔。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和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和一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背景技术
用于连接至电线末端的端子接头是传统已知的,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该端子接头包括通过挤压金属板而制成的压接部。该压接部被压接到在电线末端露出的芯线上。
如果在芯线上形成氧化层,该氧化层介于芯线与压接部之间。这可能导致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加。
因此,在传统技术中,在压接部的内侧(芯线侧)中形成槽(锯齿)。槽沿着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连续延伸。多个槽沿电线的延伸方向间隔。通过使用模具对金属板进行挤压模制而形成槽。
在将压接部压接到电线的芯线上时,压接部挤压芯线,使得芯线沿着导线的延伸方向塑性变形。然后,槽的开口边缘与芯线表面上的氧化层刮擦接触,从而去除氧化层。然后,芯线的新表面与压接部相互接触。这能够减少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接触电阻。
(传统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第10-125362号
发明内容
近几年来,已经研究了使用铝或铝合金作为芯线的材料。在铝或铝合金的表面上形成氧化层相对容易。因此,如果将铝或铝合金用作电线的芯线,则即使形成槽,也不足以减少芯线与压接部之间的电阻。
因此,能够想到沿电线的延伸方向布置多个凹部,此外,沿着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布置多个凹部。与槽沿电线的延伸方向间隔的简单情况相比,这增加了凹部的开口边缘的面积。这提高了能够可靠去除芯线上的氧化层的期望。
然而,由于如下原因,上述结构可能导致制造用于形成凹部的模具的成本的增加。模具必须具有在与压接部的凹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突起。通过切掉一个金属部件而形成突起。然而,取决于凹部的布局,可能需要通过放电加工而切掉该金属部件。这导致制造模具的成本增加。
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接头和一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其中端子接头与电线之间具有较低的电阻,同时需要较低的制造模具的成本。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包括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被构造成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从电线露出的芯线上。所述电线包括所述芯线,所述芯线包括铝或铝合金。所述端子接头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上的状态下,所述压接部具有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所述表面中形成有多个凹部,每个凹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边缘,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边缘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和一对第二开口边缘,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互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口边缘,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具有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并且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具有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并且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和底面由四个倾斜表面连接,所述倾斜表面具有一对第一倾斜表面和一对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第一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每个第一倾斜表面相对于作为所述压接部的、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的未形成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角度,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第二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倾斜表面相对于作为所述压接部的、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的未形成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115度至140度的角度。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所述电线包括:电线,所述电线具有包括铝或铝合金的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上的导线绝缘体;以及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被压接到从所述电线露出的所述芯线上。所述电线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头包括用于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所述芯线上的压接部。在将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上的状态,所述压接部具有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所述表面中形成有多个凹部,每个凹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边缘,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边缘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和一对第二开口边缘,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互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口边缘,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具有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并且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具有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并且每个凹部的开口边缘和底面由四个倾斜表面连接,所述倾斜表面具有一对第一倾斜表面和一对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第一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每个第一倾斜表面相对于作为所述压接部的、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的未形成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角度,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第二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倾斜表面相对于作为所述压接部的、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的未形成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115度至140度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凹部的开口边缘的边缘将芯线表面上的氧化层去除以露出芯线的新表面。该新表面与压接部接触,使得芯线与端子接头电连接。这减少了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
此外,根据本发明,用于形成压接部的凹部的模具可以通过下列步骤制造:在沿着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的方向上切割多个槽;并且在沿着凹部的第二开口边缘的方向上切割多个槽。这能够减少制造模具的成本。
如果芯线由铝或铝合金制成,则在芯线的表面上形成氧化层相对容易。根据本发明,即使芯线由铝或铝合金制成,也能够减少电阻。
此外,根据本发明,每个第一开口边缘以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交叉。因此,当力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施加至在被压接部压接的状态的电线时,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抑制芯线的移动。这确保了芯线的新表面与压接部的凹部周围的表面的接触,其中通过与凹部的开口边缘刮擦接触而形成新表面。作为其结果,能够可靠减少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开口边缘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少于85度或者超过95度,则当力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施加至电线时,可能不足以由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保持芯线的移动。那么,芯线可能被迫使为沿着远离压接部的表面的方向移动。这导致芯线的新表面部分地失去与压接部的电连接。作为其结果,电线与压接部之间的电阻的减少可能不足。因此,这样的角度是不适合的。
此外,在本发明中,第一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是从90度至110度、即相对较小。因此,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相对锋利。作为其结果,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能够可靠去除芯线上的氧化层。如果第一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少于90度,则在挤压模制凹部时难以移除模具。因此,这样的角度是不适合的。此外,如果该角度大于110度,则不能充分地去除芯线上的氧化层。因此,这样的角度是不适合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每个第二开口边缘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具有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因此,凹部的沿电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重叠。这对于压接部在芯线上的保持力方面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如果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少于25度或超过35度,则凹部的沿电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在一些区域中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不重叠。因此,这样的角度是不适合的。
此外,压接部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芯线上。因此,凹部的开口边缘沿着相对于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闭合的方向变形。
因此,如果凹部的每个第二倾斜表面与底面之间的角度过小,则凹部的开口边缘相对于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闭合并填满。那么,第二开口边缘与芯线之间的刮擦接触变得不可能。
考虑到这点,每个第二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应该是从115度至140度。这能够抑制凹部的开口边缘在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闭合和填满。作为其结果,第二开口边缘能够与芯线刮擦接触,以去除芯线的氧化层。
因此,本发明使得能够减少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同时减少制造模具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阴性端子接头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展开状态的阳性端子接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4是示出形成在导线筒中的凹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沿着图7中的线V-V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7中的线VI-VI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形成在导线筒中的凹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用于挤压模制阴性端子接头的模具的主要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示出将导线筒压接在芯线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阴性端子接头的展开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以及
图11是示出形成在导线筒中的凹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11…电线
12…阴性端子接头(端子接头)
13…芯线
16…导线筒(压接部)
17…连接部
18…凹部
19…第一开口边缘
20…第二开口边缘
22…第一倾斜表面
23…第二倾斜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示出了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10。该端子接头10包括电线11和阴性端子接头12。在电线11的末端露出芯线13。阴性端子接头12被压接在芯线13上。
(电线11)
如图1所示,电线11包括芯线13和导线绝缘体14。芯线13通过绞合多个金属线而制成。导线绝缘体14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导线绝缘体14封闭芯线13的外周。可以将铝或铝合金用作金属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铝合金用作金属线。如图1所示,在电线11的末端去除导线绝缘体14从而露出芯线13。
(阴性端子接头12)
阴性端子接头12通过将金属板挤压成预定形状而形成。阴性端子接头12包括绝缘筒15、导线筒16(对应于在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压接部)和连接部17。绝缘筒15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在电线11的导线绝缘体14的外周上。导线筒16从绝缘筒15延伸。导线筒16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在芯线13上。连接部17从导线筒16延伸。连接部17连接至未示出的阳性端子接头。如图3所示,绝缘筒15成形为像一对向上和向下突出的板。
如图2所示,连接部17为管状,以允许阳性端子接头的阳性突片(未示出)插入到其中。连接部17中形成有弹性接触件26。弹性接触件26能够与阳性端子接头的阳性突片弹性接触,使得阴性端子接头12与阳性端子接头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性端子接头12是具有管状连接部17的阴性端子接头12。注意到不限于此;其可以是具有阳性突片的阳性端子接头,或者是具有带孔的金属板的LA端子。端子接头可以根据需要而具有任意形状。
(导线筒16)
在图3中示出了展开状态的导线筒1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如图3所示,导线筒16成形为像一对在图3中向上和向下突出的板。在被压接到电线上之前的状态,从贯穿图3的纸张的方向看,导线筒16大致为矩形。
如图3所示,导线筒16在当导线筒16被压接到电线11上时用于被配置至电线11的表面中(从贯穿图3的纸张的方向看,在较近侧上的表面中)具有多个凹部18。在被压接到电线11上之前的状态,从贯穿图3的纸张的方向看,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是平行四边形。
形成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平行四边形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19和一对第二开口边缘20。在导线筒16被压接在芯线13上的状态,每个第一开口边缘19以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由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交叉。每个第二开口边缘20以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由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边缘19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是0.25mm。另外,第二开口边缘20以30度的角度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交叉。
如图3所示,凹部18沿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即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直角的方向(沿着由图3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间隔。在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上,凹部18的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19对齐。
如图3所示,凹部18沿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即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α的方向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8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30度的角度α的方向(沿着由图3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间隔。在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上,凹部18的彼此相邻的第二开口边缘20对齐。
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边缘19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图3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设置在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上的表面上。
如图3和4所示,每个凹部18的底面成形为与凹部18的开口边缘相似,并且稍小于凹部18的开口边缘。因此,凹部18的底面与凹部18的开口边缘通过从凹部18的底面朝向凹部18的开口边缘变宽的四个倾斜表面21而连接在一起。
如图5所示,倾斜表面21包括将凹部18的各第一开口边缘19与底面连接的第一倾斜表面22。每个第一倾斜表面22相对于作为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18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角度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表面22具有105度的角度β。
如图6所示,倾斜表面21包括将凹部18的各第二开口边缘20与底面连接的第二倾斜表面23。每个第二倾斜表面23相对于作为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18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115度至140度的角度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表面23具有120度的角度γ。
此外,如图7所示,凹部18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图7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30度的角度的方向(沿着由箭头C所示的方向)布置成排。在这些排的每一排中的凹部18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以第一间距(图7中的P1)间隔。第一间距被设定为从0.3mm至0.8m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间距被设定为0.4mm。此外,凹部18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直角的方向(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布置成排。在这些排的每一排中的凹部18关于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为直角的方向(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以第二间距(图7中的P2)间隔。第二间距被设定为从0.3mm至0.8m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间距被设定为0.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13在被导线筒16压接之后的横截面积与芯线13在被导线筒16压接之前的横截面积相比的百分比是被导线筒16压接的芯线13的压缩率,该压缩率为从40%至70%。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率为60%。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下面是将阴性端子接头12连接至电线11的过程的说明。首先,将金属板挤压模制成预定形状。与此同时可以形成凹部18。
接下来,将形成为预定形状的金属板弯曲以形成连接部17(参见图2)。与此同时可以形成凹部18。
如图8所示,用于挤压模制阴性端子接头12的模具24具有在与导线筒16的各个凹部18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多个突起25。
如图4所示,导线筒16中的凹部18沿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间隔,此外,沿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C所示的方向)间隔。因此,如图8所示,模具24的在与各个凹部18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的突起25沿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间隔,此外,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30度的角度α的方向(沿着由箭头C所示的方向)间隔。此外,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沿着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对齐;凹部18的第二开口边缘20沿着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C所示的方向)对齐。
因此,如图7所示,导线筒16的被配置在电线11上的表面具有与对应于各个凹部18的区域不同的区域。该区域沿着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成条状延伸,此外,沿着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沿着由箭头C所示的方向)成条状延伸。
因此,为了形成间隔的突起25,可以通过切割多个沿着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成条状延伸的槽,进一步通过切割多个沿着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成条状延伸的槽,并且将突起25留在金属部件上,而制成突起25。因此,可以通过切割加工而制造用于挤压模制本实施方式的阴性端子接头12的模具24。
接下来,将电线11的导线绝缘体14去除以露出芯线13。将芯线13放置在导线筒16上,同时将导线绝缘体14放置在绝缘筒15上。在该状态,使用未示出的模具将两个筒15、16压接到电线11的外侧上。
如图9所示,在将导线筒16压接到芯线13上时,芯线13在导线筒16的压力下弹性变形,从而沿着芯线13的延伸方向(沿着由图9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延长。然后,芯线13的外周与凹部18的开口边缘刮擦接触。这去除了芯线13的外周上的氧化层,从而露出芯线13的新表面。该新表面与导线筒16相互接触,使得芯线13与导线筒16相互电连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导线筒16的位于凹部18之间的区域中聚集相对大的指向芯线13的应力。因此,凹部18的开口边缘能够去除芯线13的表面上的氧化层,从而露出芯线13的新表面。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开口边缘19以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交叉。因此,当力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施加至在被导线筒16压接的状态的芯线13时,第一开口边缘19的边缘抑制芯线13的移动。这确保了芯线13的新表面与导线筒16的凹部18附近的表面的接触,其中通过与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和第二开口边缘20刮擦接触而形成新表面。作为其结果,能够可靠减少电线11与阴性端子接头12之间的电阻。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开口边缘19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少于85度或者超过95度,则当力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施加至芯线13时,可能不足以由第一开口边缘19的边缘抑制芯线13的移动。那么,芯线13可能被迫使为沿着远离导线筒16的表面的方向移动。这导致芯线13的新表面部分地失去与导线筒16的电连接。作为其结果,电线11与阴性端子接头12之间的电阻的减少可能不足。因此,这样的角度是不适合的。
此外,将凹部18的对应的第一开口边缘19与凹部18的底面连接的每个第一倾斜表面22相对于作为导线筒16的用于被施加至芯线13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18的一部分的表面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角度β。如上所述,通过将模具24的突起25挤压到金属板中而形成凹部18。因此,为了在挤压加工之后更容易地移除模具24的突起25,每个凹部18的开口边缘与凹部18的底面之间的每个倾斜表面21从凹部18的底面朝向凹部18的开口边缘变宽。换句话说,倾斜表面21相对于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具有直角或钝角。
倾斜表面21与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之间的角度越大,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边缘越平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表面22与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之间的角度β是从90度至11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5度),即作为直角或钝角相对较小。因此,凹部18的每个第一开口边缘19的边缘相对锋利。作为其结果,第一开口边缘19的边缘刺入芯线13中,从而可靠去除芯线13上的氧化层。
另一方面,每个第二开口边缘20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具有从25度至35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的角度α。因此,凹部18的沿电线11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19相对于电线11的延伸方向重叠。这对于导线筒16在芯线13上的保持力方面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如果第二开口边缘20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α少于25度或超过35度,则凹部18的沿电线11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19在一些区域中相对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不重叠。因此,这样的角度是不适合的。
此外,导线筒16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芯线13的外侧上。因此,凹部18的开口边缘沿着关于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方向闭合的方向(沿着由图3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变形。
因此,如果第二倾斜表面23与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之间的角度γ过小,则凹部18的开口边缘关于相对于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方向闭合并填满。那么,第二开口边缘20与芯线13之间的刮擦接触变得不可能。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倾斜表面23与作为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18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γ被设定为较大,则第二开口边缘20的边缘变得平缓。这可能导致第二开口边缘20难以刺入芯线13中,并且难以去除芯线13上的氧化层。
考虑到这些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表面23与作为导线筒16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13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18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γ被设定为120度。即使在将导线筒16压接到芯线13上时,这也能够抑制凹部18的开口边缘在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方向上的闭合和填满,同时提供第二开口边缘20的相对锋利的边缘。作为其结果,第二开口边缘20的边缘能够刺入芯线13中,由此去除芯线13的氧化层。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18相对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以从0.3mm至0.8mm的第一间距P1、即以相对小的间距间隔。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18的数量。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边缘的面积。这相对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边缘刺入芯线13中的面积。这提供了对导线筒16在芯线13上的保持力的改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18关于相对于电线11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方向(关于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以从0.3mm至0.8mm的第二间距P2、即以相对小的间距间隔。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18的数量。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边缘的面积。这相对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边缘刺入芯线13中的面积。这提供了对由导线筒16保持芯线13的保持力的改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切割加工而形成模具24。因此,与通过放电机械加工而形成模具24相比,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开口边缘的长度被设定为0.25mm,或者被设定为0.2mm至0.4mm。这使得导线筒16中的凹部18的第一开口边缘19刺入芯线13的外周中。这确保了将芯线13保持在导线筒16中。如果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少于0.2mm,则由导线筒16保持芯线13的保持力减少。因此,这样的长度是不合适的。此外,如果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超过0.4mm,则相对于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间隔变得较窄。那么,当形成凹部18时,模具24的突起25可能折断。因此,这样的长度是不合适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13包括铝合金。如果芯线13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包括铝合金,则在铝或铝合金的表面上形成氧化层相对容易。本实施方式使得即使芯线13包括铝合金,也能够减少电线11与阴性端子接头12之间的电阻。
此外,为了破坏芯线13的表面上的氧化层以减少电阻,需要以相对低的压缩率将导线筒16压接到芯线13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以例如从40%至70%的相对低的压缩率将导线筒16压接到电线11上。这使得能够有效地去除芯线13的表面上的氧化层。压缩率能够根据需要在上述范围内变化。例如,压缩率可以是从50%至60%,或者如果电线11的芯线13横截面积较大,压缩率可以是从40%至50%。注意到压缩率定义如下:{(压缩之后的芯线的横截面积)/(压缩之前的芯线的横截面积)}*100。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描述本发明。注意到本发明不限于下列的无论哪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1-1>
首先,通过在金属部件中切割多个槽而制成具有预定形状的突起的模具。使用该模具,通过对由铜合金制成并具有镀锡表面的金属板进行挤压和弯曲而制成端子接头。该金属板厚0.25mm。
在端子接头的导线筒中形成的凹部的结构等等如下: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为85度;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为30度;每个第一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为105度;每个第二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为120度;并且在电线(芯线)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凹部的0.4mm间距,以及在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上的0.5mm间距。
另一方面,在电线末端的导线绝缘体被去除从而露出铝合金的芯线。芯线的横截面积是0.75mm2。之后,将导线筒压接到露出的芯线上。芯线的压缩率是60%。
<实施例1-2和1-3>
在实施例1-2中,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在实施例1-3中,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5度。实施例1-2和1-3的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1的相同。
<比较实施例1-1至1-4>
在比较实施例1-2至1-4中,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被设定为在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如表1中所示的角度。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1的相同。
对如上制成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确定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保持力)。此外,对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确定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
(电阻确定和紧固力确定)
在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上重复250次循环加热至125摄氏度0.5小时和冷却至-40摄氏度0.5小时,从而由于热膨胀而在芯线与导线筒之间的连接部上重复施加负荷。
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对端子接头与芯线之间的电阻的确定。在20个样品上进行确定。平均值在表1中显示。
之后,使用相应的工具保持端子接头和电线,并且进行拉伸试验。牵拉的速率是100mm/秒。在电线从端子接头的导线筒脱离的时刻的应力被作为紧固力的值。在10个样品上进行试验。平均值在表1中显示。
(表1)
Figure GPA00001447653100171
如表1所示,在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小于85度角度的比较实施例1-1和1-2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1.2mΩ。另一方面,在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大于95度角度的比较实施例1-3和1-4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1.2mΩ。
另一方面,在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从85度至95度角度的实施例1-1和1-3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5mΩ。因此,实施例1-1至1-3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与比较实施例1-1至1-4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相比,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减少了多达58%。
在实施例1-1至1-3中,第一开口边缘以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交叉。这使得当由于电线的弯曲力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施加至在由导线筒压接的状态的芯线时,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抑制芯线的移动。这确保了芯线的新表面与导线筒的凹部附近的表面的接触,其中通过与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刮擦接触而形成新表面。这能够确保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的减少。
另一方面,在比较实施例1-1和1-2中,第一开口边缘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小于85度,并且在比较实施例1-3和1-4中,第一开口边缘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超过95度。当力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施加至芯线时,这可能导致不足以由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抑制芯线的移动。那么,芯线被迫使为沿着远离导线筒的表面的方向移动。这导致芯线的新表面部分地失去与压接部的电连接。这可能导致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的减少不足。
另一方面,参考紧固力,在比较实施例1-1至1-4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小于55N。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1至1-3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大于63N。因此,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对于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提供了多达15%的改善。具体来说,在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90度角度的实施例1-2中,紧固力为65N。根据此结果,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应改为90度。
在实施例1-1至1-3中,第一开口边缘以从85度至95度的角度与芯线的延伸方向交叉。这使得当力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施加至在被导线筒压接的状态的芯线时,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保持芯线从而抑制芯线的移动。这能够提供对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的改善。
<实施例2-1至2-3和比较实施例2-1>
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并且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表2中所示的值。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
<比较实施例2-2>
制造模具使其在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45度的角度,并且挤压金属板。然后,模具的突起折断,因此,不能制造端子接头。
在实施例2-1和2-3以及在比较实施例2-1中,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紧固力和电阻的确定。结果在表2中显示。
(表2)
Figure GPA00001447653100191
如表2所示,在比较实施例2-1(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在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0度的角度)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保持力)为45N。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1至2-3(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在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为62N或更大。因此,实施例2-1和2-3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与比较实施例2-1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相比,对于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提供了多达38%的改善。
在实施例2-1至2-3(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在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从25度至35度的角度)中,凹部的沿电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重叠(参见图7)。这确保了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关于电线的延伸方向刺入芯线的区域的存在。这能够对于导线筒在芯线上的保持力提供更进一步的改善。
另一方面,在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0度角度的比较实施例2-1中,凹部的沿电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开口边缘在一些区域中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不能重叠。这可能导致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相对低的45N紧固力。
此外,由于模具在挤压金属板时折断,所以不可能形成在第二开口边缘与电线之间具有45度角度的凹部。
此外,当比较实施例2-1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显示在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1.5mΩ电阻时,实施例2-1至2-3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显示0.5mΩ电阻,即与比较实施例2-1相比,电阻减少了多达67%。
<实施例3-1至3-3以及比较实施例3-1和3-2>
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第一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该角度在下文中也被称为“第一倾斜表面角度”)被设定为表3中所示的值。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
当第一倾斜表面角度小于90度时,第一倾斜表面角度悬垂。因此,不可能进行挤压加工以制造端子接头。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实施例3-1至3-3以及比较实施例3-1和3-2确定紧固力和电阻。结果在表3中显示。
(表3)
  第一倾斜表面角度(°)  紧固力(N)  电阻(mΩ)
  实施例3-1   95  65  0.5
  实施例3-2   105  65  0.5
  实施例3-3   110  62  0.5
  比较实施例3-1   120  55  1.2
  比较实施例3-2   125  51  1.4
如表3所示,在具有超过110度的第一倾斜表面角度的比较实施例3-1和3-2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1.2mΩ;同时,在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第一倾斜表面角度的实施例3-1至3-3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5mΩ。因此,实施例3-1至3-3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与比较实施例3-1和3-2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相比,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减少了多达58%。
如上所述,通过将模具的突起挤压到的金属板中而形成凹部。因此,为了在挤压加工之后公容易移除模具的突起,第一倾斜表面角度被设定为直角或钝角。
在实施例3-1至3-3中,第一倾斜表面角度被设定为从90度至110度,即作为直角或钝角被设定为相对小的角度。这提供了凹部的第一开口边缘的相对锋利的边缘。作为其可能的结果,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刺入芯线中,从而可靠去除芯线上的氧化层,并且芯线的新表面与端子接头相互接触。这能够提供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的减少。
另一方面,在比较实施例3-1和3-2中,由第一开口边缘形成的角度分别为120度和125度,即作为钝角相对较大。这可能防止第一开口边缘的边缘充分地刺入芯线中,导致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的减少不足。
此外,在比较实施例3-1和3-2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小于55N。另一方面,在实施例3-1至3-3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大于62N。因此,从90度至110度的第一倾斜表面角度对于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提供13%的改善。
<实施例4-1至4-4以及比较实施例4-1和4-2>
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并且第二倾斜表面与作为导线筒的用于被配置至芯线的表面的不具有凹部的一部分的表面之间的角度(在下文中也被称为“第二倾斜表面角度”)被设定为表4中所示的值。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实施例4-1至4-4以及比较实施例4-1和4-2确定紧固力和电阻。结果在表4中显示。
(表4)
  第二倾斜表面角度(°)  紧固力(N)  电阻(mΩ)
  比较实施例4-1   105  57  1.4
  实施例4-1   115  65  0.5
  实施例4-2   120  65  0.5
  实施例4-3   130  60  0.5
  实施例4-4   140  55  0.7
  比较实施例4-2   150  53  1.5
如表4所示,在具有105度的第二倾斜表面角度的比较实施例4-1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1.4mΩ。另一方面,在具有150度的第二倾斜表面角度的比较实施例4-2中,电阻为1.5mΩ。
另一方面,在具有从115度至140度的第二倾斜表面角度的实施例4-1至4-4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小于0.7mΩ。因此,从115度至140度的第二倾斜表面角度对于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提供多达50%的减少。另外,由于在实施例4-1至4-3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5mΩ,所以第二倾斜表面角度应该是从115度至130度。
导线筒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芯线的外侧。这使得导线筒的内周中的每个凹部变形,从而当导线筒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芯线上时,减少凹部的开口边缘部的开口面积。此时,如果第二倾斜表面角度过小,则凹部的开口边缘部的开口面积变得过小,或者在一些情况下闭合。那么,凹部的第二开口边缘与芯线的刮擦接触变得不可能,这导致难以露出芯线的新表面。可能因为这些原因,在比较实施例4-1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变成1.4mΩ,即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倾斜表面角度过大,则使得第二开口边缘的边缘更平缓。这可能导致难以由第二开口边缘20刺入芯线,难以去除芯线13上的氧化层,并且难以露出芯线的新表面。可能因为这些原因,在比较实施例4-2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变成1.5mΩ,即相对较大。
由于实施例4-1至4-4的从115度至140度的第二倾斜表面角度,即使在导线筒被压接到芯线上时,也能够抑制凹部的开口边缘部的过小开口边缘面积和凹部的开口边缘的闭合。此外,能够提供相对锋利的第二开口边缘。作为其结果,第二开口边缘的边缘能够刺入芯线,从而去除芯线上的氧化层,由此建立芯线的新表面与端子接头之间的接触。这能够提供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的减少。
<实施例5-1至5-4和比较实施例5-2>
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并且多个凹部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被设定为表5中所示的值。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
<比较实施例5-1>
以0.2mm的第一间距制造模具,并且挤压金属板。然后,模具的突起折断,因此,不能制造端子接头。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实施例5-1至5-4和比较实施例5-2确定紧固力和电阻。结果在表5中显示。
(表5)
  间距(mm)   紧固力(N)   电阻(mΩ)
  比较实施例5-1   0.2   -   -
  实施例5-1   0.3   65   0.5
  实施例5-2   0.4   65   0.5
  实施例5-3   0.5   63   0.5
  实施例5-4   0.8   60   0.8
  比较实施例5-2   1.5   38   1.6
如表5所示,在具有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为1.5mm第一间距的凹部的比较实施例5-2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为38N。另一方面,在具有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为从0.3mm至0.8mm第一间距的凹部的实施例5-1至5-4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为60N。因此,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从0.3mm至0.8mm的第一间距对于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提供了多达58%的改善。
在实施例5-1至5-4中,凹部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以从0.3mm至0.8mm的第一间距、即相对小的间距间隔。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的数量。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的开口边缘的边缘的面积。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的开口边缘的边缘刺入芯线中的面积。作为其结果,改善了导线筒在芯线上的保持力。这能够增加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
此外,在比较实施例5-2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1.2mΩ。另一方面,在实施例5-1至5-4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8mΩ。因此,从0.3mm至0.8mm的第一间距对于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提供了多达33%的减少。此外,由于在实施例5-1至5-3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5mΩ,所以第一间距应该是从0.3mm至0.5mm。
<实施例6-1至6-4和比较实施例6-2>
第一开口边缘与电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为90度,并且多个凹部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被设定为表6中所示的值。在制造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的过程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
<比较实施例6-1>
以0.2mm的第一间距制造模具,并且挤压金属板。然后,模具的突起折断,因此,不能制造端子接头。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对实施例6-1至6-4和比较实施例6-2确定紧固力和电阻。结果在表6中显示。
(表6)
  间距(mm)   紧固力(N)   电阻(mΩ)
  比较实施例6-1   0.2   -   -
  实施例6-1   0.3   68   0.5
  实施例6-2   0.4   65   0.5
  实施例6-3   0.5   65   0.5
  实施例6-4   0.8   62   0.7
  比较实施例6-2   1.5   43   1.2
如表6所示,在具有相对于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为1.5mm第二间距的凹部的比较实施例6-2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为43N。另一方面,在具有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为从0.3mm至0.8mm第二间距的凹部的实施例6-1至6-4中,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为62N。因此,相对于芯线的延伸方向从0.3mm至0.8mm的第一间距对于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提供了多达44%的改善。
在实施例6-1至6-4中,凹部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以从0.3mm至0.8mm的第一间距、即相对小的间距间隔。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的数量。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的开口边缘的边缘的面积。这增加了每单位面积中凹部的开口边缘的边缘刺入芯线中的面积。作为其结果,改善了导线筒在芯线上的保持力。这能够提供对于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的改善。
此外,在比较实施例6-2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1.2mΩ。另一方面,在实施例6-1至6-4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7mΩ。因此,从0.3mm至0.8mm的第二间距对于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提供了多达42%的减少。此外,由于在实施例6-1至6-3中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为0.5mΩ,所以第二间距应该是从0.3mm至0.5mm。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10和11描述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被设定为0.38mm。另外,在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上(在由图11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间隔L1被设定为比在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上(在由图11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间隔L2窄。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L1被设定为0.12mm,而间隔L2被设定为0.19mm。
此外,第一区域40位于相对于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第一区域40沿着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沿着由图11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延伸。如上所述,第二开口边缘2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具有30度的角度。
此外,第二区域41位于在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第二区域41沿着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沿着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方向)延伸。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大致相同。因此,相同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当导线筒16被压接到芯线13上时,导线筒16的位于各个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第一区域40和第二区域41被挤压到芯线13的外周上。然后,芯线13的外周上的氧化层被破坏,从而露出芯线13的新表面。新表面与导线筒16相互接触,使得芯线13与导线筒16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间隔L1被设定为比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间隔L2窄。因此,位于相对于第一开口边缘19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第一区域40在宽度上比位于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凹部18之间的第二区域41窄。
因为如上所述第一区域40在宽度上相对较窄,所以第一区域40容易刺入芯线13中。作为其结果,第一区域刺入芯线13的外周中,从而能够减少芯线13与阴性端子接头12之间的电阻。
第一区域40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以30度的角度延伸。因此,第一区域40在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倾斜时刺入芯线13中。因此,与第一区域40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由于第一区域40刺入芯线13中而导致的芯线13的破裂。这能够抑制电线11与阴性端子接头12之间的保持力(紧固力)的降低。
注意到,当导线筒16被压接到芯线13上时,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以直角延伸的第二区域41也刺入芯线13的外周中。然而,由于第二区域在宽度上相对较宽,所以抑制了芯线13的破裂。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例如,下列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线筒16的凹部18具有: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0.4mm的第一间距P1;和关于相对于芯线13的延伸方向为直角的方向为0.5mm的第二间距P2。间距不限于此。间距可以根据需要而被设定为任意值。此外,间距可以具有彼此不同或彼此相同的值。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每个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被设定为0.25mm。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被设定为0.38mm。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不限于此。构成凹部18的开口边缘的第一开口边缘19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而被设定为任意值。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铝电线。即使在使用铜电线的情况下,与传统技术相比,也能够由于卷曲等等而在电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紧固力上提供一些效果、尽管不是像铝电线的情况那样大的效果,同时不会产生由于芯线与端子接头之间的电阻而导致的不足。这使得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铜电线,以及能够应用于铜线和铝电线的端子接头。

Claims (11)

1.一种端子接头,包括压接部,所述压接部被构造成用于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从电线露出的芯线上,所述电线所包含的所述芯线包括铝或铝合金,所述端子接头包括:
在所述压接部被压接到所述芯线上的状态下,所述压接部具有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所述表面中形成有多个凹部,每个凹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边缘,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边缘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和一对第二开口边缘,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互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口边缘,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
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成85度至95度的角度,并且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成25度至35度的角度;并且
每个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和底面由四个倾斜表面连接,所述倾斜表面具有一对第一倾斜表面和一对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个第一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每个第一倾斜表面相对于如下表面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角度:所述表面为所述压接部中的、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所述表面的一部分,且该部分中未形成有凹部;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个第二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倾斜表面相对于如下表面具有从115度至140度的角度:所述表面为所述压接部的、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所述表面的一部分,且该部分中未形成有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
形成在所述压接部中的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为从0.3mm至0.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
形成在所述压接部中的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的第二间距为从0.3mm至0.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
构成对应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的每个第一开口边缘的长度被设定为从0.2mm至0.4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
在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凹部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所述凹部的距离。
6.一种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组件,所述电线组件包括:
电线,所述电线具有包括铝或铝合金的芯线和位于所述芯线的外周上的导线绝缘体;以及
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被压接到从所述电线露出的所述芯线上,
所述端子接头包括用于以卷曲方式被压接到所述芯线上的压接部,
在所述压接部被压接到所述芯线上的状态下,所述压接部具有用于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表面,所述表面中形成有多个凹部,每个凹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开口边缘,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边缘包括一对第一开口边缘和一对第二开口边缘,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互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开口边缘,所述凹部沿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并且沿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间隔;
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成85度至95度的角度,并且所述第二开口边缘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成25度至35度的角度;并且
每个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和底面由四个倾斜表面连接,所述倾斜表面具有一对第一倾斜表面和一对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个第一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每个第一倾斜表面相对于如下表面具有从90度至110度的角度:所述表面为所述压接部的、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所述表面的一部分,且该部分中未形成有凹部;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将每个凹部的各个第二开口边缘与所述底面连接,并且每个第二倾斜表面相对于如下表面具有从115度至140度的角度:所述表面为所述压接部的、被配置至所述芯线的所述表面的一部分,且该部分中未形成有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组件,其中:
形成在所述压接部中的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芯线的延伸方向的第一间距为从0.3mm至0.8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组件,其中:
形成在所述压接部中的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的第二间距为从0.3mm至0.8m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组件,其中:
构成对应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的每个第一开口边缘的长度被设定为从0.2mm至0.4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组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开口边缘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凹部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凹部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组件,其中:
将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上之后的、所述芯线的横截面积与将所述压接部压接到所述芯线上之前的、所述芯线的横截面积相比的百分比是所述芯线被所述压接部压接的压缩率,所述压缩率为从40%至70%。
CN201080017667.2A 2009-04-24 2010-04-22 端子接头和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Active CN102405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6779 2009-04-24
JP2009-106779 2009-04-24
JP2009291042A JP4979147B2 (ja) 2009-04-24 2009-12-22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JP2009-291042 2009-12-22
PCT/JP2010/057138 WO2010123061A1 (ja) 2009-04-24 2010-04-22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5558A CN102405558A (zh) 2012-04-04
CN102405558B true CN102405558B (zh) 2014-05-28

Family

ID=4301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667.2A Active CN102405558B (zh) 2009-04-24 2010-04-22 端子接头和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8337262B2 (zh)
EP (1) EP2424044B1 (zh)
JP (1) JP4979147B2 (zh)
KR (1) KR101221744B1 (zh)
CN (1) CN102405558B (zh)
BR (1) BRPI1006587B1 (zh)
WO (1) WO20101230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6368A (zh) * 2008-02-15 2011-01-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连接器和束线
JP5890992B2 (ja) * 2011-10-05 2016-03-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US8485853B2 (en) * 2011-11-03 2013-07-1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knurl pattern with recessed rhombic elements that each have an axial minor distance
US8622774B2 (en) * 2011-11-07 2014-01-0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channel with angled sidewalls and romboid knurl pattern
JP5909345B2 (ja) * 2011-11-11 2016-04-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
JP5593354B2 (ja) * 2012-07-19 2014-09-24 昭和電線ケーブ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付き被覆電線
JP6278675B2 (ja) * 2013-11-28 2018-02-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2015106548A (ja) * 2013-12-03 2015-06-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への電線の圧着方法
KR101833659B1 (ko) 2014-03-24 2018-02-28 후루카와 덴키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와이어 하니스, 피복 도선과 단자의 접속 방법 및 와이어 하니스 구조체
WO2015194640A1 (ja) * 2014-06-19 2015-12-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圧着端子
KR101664576B1 (ko) * 2014-11-07 2016-10-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선 단자 커넥터
JP6163149B2 (ja) * 2014-12-15 2017-07-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DE102015209855A1 (de) * 2015-05-28 2016-12-0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s Kontaktierungselement mit einer feinstrukturierten Kontaktierungsfläche
JP2017033776A (ja) * 2015-08-03 2017-02-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663714B2 (ja) 2015-12-28 2020-03-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US9673578B1 (en) * 2016-05-06 2017-06-06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able-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1088501B2 (en) * 2016-07-12 2021-08-10 Hubbell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die set with a connector guide
DE102019109460A1 (de) * 2019-04-10 2020-10-15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Crimpkontakt
JP7337886B2 (ja) 2021-07-07 2023-09-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0143A (en) * 1974-06-21 1976-11-09 Amp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terminating an electrical wire in an open barrel terminal
JPH05152011A (ja) * 1991-11-26 1993-06-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圧着端子
JP3343880B2 (ja) * 1996-10-21 2002-11-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3868234B2 (ja) * 2001-07-13 2007-0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JP4244939B2 (ja) * 2005-02-02 2009-03-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CN101946368A (zh) * 2008-02-15 2011-01-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连接器和束线
JP5058082B2 (ja) * 2008-06-18 2012-10-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4996553B2 (ja) * 2008-06-20 2012-08-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5071288B2 (ja) * 2008-07-22 2012-11-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およ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125362A 1998.05.15
JP特开平5-152011A 1993.06.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30700B2 (en) 2013-04-30
KR20120010265A (ko) 2012-02-02
KR101221744B1 (ko) 2013-01-11
EP2424044A1 (en) 2012-02-29
US20120028494A1 (en) 2012-02-02
US8337262B2 (en) 2012-12-25
JP4979147B2 (ja) 2012-07-18
EP2424044A4 (en) 2014-11-19
US8425266B2 (en) 2013-04-23
JP2010272508A (ja) 2010-12-02
CN102405558A (zh) 2012-04-04
US20130062118A1 (en) 2013-03-14
EP2424044B1 (en) 2016-05-11
WO2010123061A1 (ja) 2010-10-28
BRPI1006587B1 (pt) 2020-09-15
US20130062117A1 (en) 2013-03-14
BRPI1006587A2 (pt) 2017-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5558B (zh) 端子接头和具有端子接头的电线
JP4996553B2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US9853368B2 (en) Electrical crimp terminal
JP5058082B2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US6056605A (en) Contact element with crimp section
US9853366B2 (en) Crimp contact with improved contacting and crimp connection
US9099792B2 (en) Crimping terminal
JP5080291B2 (ja) 圧着端子、端子付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46368A (zh) 端子连接器和束线
US20100035487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wire connected with a terminal fitting
JP2010198776A (ja)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アルミ電線への圧着構造
CN103579884A (zh) 压接夹具
US10886686B2 (en) Method for crimp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to a cable and tool for implementing said method
US10727612B2 (en) Crimp terminal, electrical wire with termina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electrical wire with terminal
JP2010010000A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2010010001A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KR101849591B1 (ko) 터미널
JP5316914B2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JP5601925B2 (ja) 圧着端子
JP6108867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端子
US20220085561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emale terminal
KR101692808B1 (ko) 세레이션부를 구비한 단자
JP6809811B2 (ja)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23061220A (ja) 圧着端子
JP2021005454A (ja) 端子付き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