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3964A - 车辆用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83964A CN102383964A CN2011102603851A CN201110260385A CN102383964A CN 102383964 A CN102383964 A CN 102383964A CN 2011102603851 A CN2011102603851 A CN 2011102603851A CN 201110260385 A CN201110260385 A CN 201110260385A CN 102383964 A CN102383964 A CN 1023839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cylinder head
- passage
- level indicator
- oil lev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发动机,其使汽缸盖罩的漏气通道的出口与入口或者油收集部具有高低差。该车辆用发动机为具有汽缸盖(12)和具备汽缸盖罩漏气通道(103)的汽缸盖罩(13)的车辆用发动机(10),汽缸盖罩具有罩主部件(41)、与罩主部件的内表面结合并限定出具备漏气入口通道(57)的第一漏气通道(55)的下盖部件(54)、以及与罩主部件的外表面结合并限定出具备漏气出口通道(98)的第二漏气通道(97)的上盖部件(91),在罩主部件形成将第一漏气通道与第二漏气通道连通的连通孔(7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发动机,详细来说涉及到具备漏气通道的汽缸盖罩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发动机中,具有将用于使漏气回流到进气系统的通道的一部分设置于汽缸盖罩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动机中,使漏气通道的底部倾斜,以使形成于汽缸盖罩的漏气通道的出口在铅直方向上比入口或者用于收集从漏气中分离的油的油收集部高,从而使从漏气中分离的油不会从出口流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73839号
在专利文献1涉及的发明中,在向下方开口的汽缸盖罩的内表面和设于汽缸盖罩的内侧的板部件之间限定出漏气通道,因此,为了增大漏气的出口与入口或者油收集部的高低差,必须使板部件在汽缸盖罩内倾斜。然而,由于在汽缸盖罩内收纳有气门传动机构等,板部件的倾斜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为了使板部件进一步倾斜需要使汽缸盖罩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的背景而作出的,其课题为以简洁的结构使汽缸盖罩的漏气通道的出口与入口或者油收集部具有高低差,而且不会导致汽缸盖罩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车辆用发动机(10)具有沿汽缸列方向延伸的汽缸盖(12)和沿汽缸列方向延伸并设于所述汽缸盖(12)的上部的汽缸盖罩(13),所述汽缸盖罩(13)具备漏气通道(103),所述漏气通道(103)构成使漏气从曲轴室(17)向进气系统流通的通道的一部分,所述车辆用发动机(10)的特征在于,所述汽缸盖罩具有:第一部件(41),所述第一部件(41)沿汽缸列方向延伸,且开口于下方而与所述汽缸盖的上部之间限定出空间(37);第二部件(54),所述第二部件(54)结合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二部件(54)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限定出所述漏气通道的上游侧通道(55),所述上游侧通道(55)沿着所述第一部件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部延伸、并且在一端具备漏气入口(57);以及第三部件(91),所述第三部件(91)结合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表面,在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下游侧通道(97),所述下游侧通道(97)从与所述上游侧通道的与设有所述漏气入口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向所述第一部件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延伸,并且在所述另一侧部的部分具备漏气出口(98),在所述第一部件的与所述上游侧通道的与设有所述漏气入口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将所述上游侧通道与所述下游侧通道连通的连通孔(72)。
根据该结构,漏气通道的入口配置于汽缸盖的内侧,另一方面,漏气通道的出口配置于汽缸盖的外侧,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入口与出口之间具有高低差,能够抑制油从出口流出。此外,由于是将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结合于第一部件、并以第一部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限定出漏气通道的结构,因此结构简洁,加工容易。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的与所述第三部件一起限定出所述下游侧通道的部分,以使设有所述连通孔的一侧的端部比与所述漏气出口对应的端部在铅直方向上靠下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洁的结构使下游侧通道的底面倾斜。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部件之间具有新气通道(106),所述新气通道(106)以与所述下游侧通道隔离的方式被限定出,并且沿所述第一部件的与设有所述上游侧通道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部延伸,所述新气通道(106)构成向所述曲轴室导入新气的通道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不必增加部件数量,就能够以简洁的结构在第一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新气室。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汽缸盖以及设于其下方的汽缸体,形成有供油位计(35)插入的油位计贯穿通道(63),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63)到达设于所述汽缸体的下方的油盘(14),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的汽缸盖上侧的端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件的限定出所述上游侧通道的部分的第一贯通孔(58)连通并与所述第二部件结合,在所述第一部件的隔着所述上游侧通道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对置的部分形成第二贯通孔(65),所述油位计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插入到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内,所述第二贯通孔由插入到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的所述油位计封闭。
根据该结构,将第一贯通孔作为漏气通道的油收集部,能够使通过油位计贯穿通道并在漏气通道内从漏气分离出的油回到油盘。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侧通道内,通过包围所述第一贯通孔的与所述漏气入口相反的一侧并向所述漏气入口侧延伸的分隔壁(66)形成返回通道(70),以将从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而流入所述上游侧通道内的漏气引导至所述漏气入口。
根据该结构,在漏气从油位计贯穿通道逆流的情况下,能够将逆流的漏气在漏气通道内引导至漏气入口附近,以避免漏气直接流到漏气出口。由此,对于从油位计贯穿通道逆流的漏气,能够确保漏气通道内的流路较长,并促进漏气中含有的油雾的分离。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于比所述上游侧通道的长度方向的比中间部靠所述连通孔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确保返回通道的流路较长,因此从油位计贯穿通道逆流的漏气中所含的油容易分离。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相对于所述上游侧通道的长度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所述返回通道的流路截面面积随着从所述第一贯通孔到所述漏气入口侧而减小。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返回通道的流路截面面积缩小,能够提高逆流的漏气的流速,并且增大相对于流量的与分隔壁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油从漏气中分离。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通过设于所述汽缸盖的凸轮架(61)而形成,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凸轮架结合。
根据该结构,由于凸轮架兼作油位计贯穿通道,因此,不必另外设置连结油位计贯穿通道的上端和第二部件的管部件,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削减。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缘突出设置有凸台(59),在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的端部与所述凸台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根据该结构,防止了漏气从漏气通道通过第一贯通孔并漏出到由汽缸盖罩和汽缸盖限定出的空间。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以简洁的结构使汽缸盖罩的漏气通道的漏气出口与漏气入口或者油收集部具有高低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汽缸盖罩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汽缸盖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汽缸盖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汽缸盖罩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汽缸盖罩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5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图5的X-X剖视图。
图11是图5的XI-XI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发动机;11:汽缸体;12:汽缸盖;13:汽缸盖罩;14:油盘;16:汽缸;17:曲轴室;22:燃烧室凹部;31:油室;32:漏气供给通道;34:油位计贯穿通道;35:油位计;36:基端部;37:气门传动室;38:新气供给通道;41:罩主部件(第一部件);42:顶板部;53:鼓出部;54:下盖部件(第二部件);55:第一漏气通道;56:凹部;57:漏气入口通道;58:第一贯通孔;59:凸台部;61:凸轮架;62: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3: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4:支承部;65:第二贯通孔;66:分隔壁;70:返回通道;71:倾斜槽;72:连通孔;75:凹部;77:分隔壁;78:凹槽;79:导入孔;91:上盖部件(第三部件);95:分隔壁;97:第二漏气通道;98:漏气出口通道;99:PCV阀;103:汽缸盖罩漏气通道;106:新气通道;107:新气入口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机动车的发动机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机动车的前进方向为前方。
图1所示的机动车用发动机10(以下简称发动机)是直列四汽缸的往复式发动机,并且该发动机10相对于车身以排气侧位于前侧的方式横向设置。发动机10具备汽缸体11、紧固在汽缸体11的上部的汽缸盖12、紧固在汽缸盖12的上部的汽缸盖罩13、以及紧固在汽缸体11的下部的油盘14。
在汽缸体11形成分别向上下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的四个汽缸16。将该汽缸16的排列方向称作汽缸列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汽缸列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各汽缸16上端开口于汽缸体11的上表面,下端与形成于汽缸体11的下部的曲轴室17连通。在各汽缸16中滑动自如地收纳有经由连杆18与曲轴室9连结的活塞20。
汽缸盖12沿汽缸列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在其下表面的与各汽缸16对应的部分具备燃烧室凹部22。燃烧室凹部22与汽缸16一起限定出燃烧室23。朝沿着汽缸列方向的汽缸盖12的后侧面延伸的进气通道24和朝沿着汽缸列方向的汽缸盖罩2的前侧面延伸的排气通道25的一端开口于燃烧室凹部22的壁面。在进气通道24的汽缸盖罩2的后侧面的开口端,依次连接有构成进气系统的进气岐管26、节流阀27、空气过滤器(未图示)和空气入口(未图示)。在排气通道25的汽缸盖12的前侧面的开口端,依次连接有构成排气系统的排气岐管28、三效催化剂和消声器(均未图示)。
油盘14呈向上方开口的箱形,其紧固于汽缸体11,并限定出贮存发动机油的油室31。在发动机10形成漏气供给通道32,该漏气供给通道32下端开口于油盘14的油室31,并且在贯通汽缸体11和汽缸盖12后上端开口于汽缸盖12的上部。从燃烧室23向曲轴室17漏出的漏气通过油室31和漏气供给通道32被送到汽缸盖12的上部。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使漏气供给通道32的下端开口于曲轴室17,从而不经由油室31地输送漏气。
此外,在发动机10形成油位计贯穿通道34,该油位计贯穿通道34下端与油盘14的油室31连通,并且在贯通汽缸体11、汽缸盖12和汽缸盖罩13后上端开口于汽缸盖罩13的上表面。油位计贯穿通道34的详细的结构在后面叙述。向油位计贯穿通道34插入油位计35(参考图8)。
此外,在发动机10形成新气供给通道38,该新气供给通道38下端与曲轴室17连通,并在贯通汽缸体11、汽缸盖12后上端开口于汽缸盖12的上部,并且开口于由汽缸盖12和汽缸盖罩13限定出的气门传动室37。
如图2~图4所示,汽缸盖罩13具备向上方凸出(即,呈下方开口的箱状)的罩主部件(第一部件)41,以与汽缸盖12的上部之间限定出空间。罩主部件41具备沿汽缸列方向延伸的顶板部42、沿顶板部42的前缘向下方竖立设置的前侧壁部43、以及沿顶板部42的后缘向下方竖立设置的后侧壁部44。顶板部42的右端部在向上方隆起形成链轮收纳部45后,形成与前侧壁部43和后侧壁部44连续的右侧壁部46。
在前侧壁部43、后侧壁部44和右侧壁部46的下缘,延伸设置朝外的凸缘部47。罩主部件41通过螺栓紧固于汽缸盖12,在前侧壁部43和后侧壁部44的凸缘部47处与汽缸盖12的上部周缘部接合,并且在顶板部42、前侧壁部43和后侧壁部44的左端缘处与突出设置于汽缸盖12的左端的侧壁48(参考图7)接合,由此,在罩主部件41与汽缸盖12之间限定出气门传动室37。右侧壁部46的凸缘部47与覆盖汽缸体11和汽缸盖12的右端面的链条箱49(参考图7)的上端接合。
在顶板部4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沿着汽缸列方向以与汽缸盖12的燃烧室凹部22对应的方式排列设置有四个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火花塞贯穿孔51。火花塞52贯穿火花塞贯穿孔51,火花塞52通过形成于汽缸盖12的塞孔(未图示)末端突出到燃烧室凹部22内。
在顶板部42的前部形成鼓出部53,该鼓出部53向上方鼓出,并且在其下表面侧形成沿汽缸列方向延伸的槽部。如图4所示,形成于鼓出部53的下表面侧的槽部由板状的下盖部件(第二部件)54封闭,在鼓出部53的下表面与下盖部件54的上表面之间,限定出沿汽缸列方向延伸的第一漏气通道(上游侧通道)55。下盖部件54通过螺栓紧固于罩主部件41。在鼓出部53的汽缸列方向的中间部的后侧,形成有向顶板侧凹陷的凹部56,通过该凹部56,第一漏气通道55在前后方向上宽度变窄。优选凹部56在汽缸列方向上设于鼓出部53的中间部至右端部之间。
如图10所示,在鼓出部53的左端部形成漏气入口通道57,该漏气入口通道57在向左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并开口于顶板部42的下表面(内表面),该漏气入口通道57连通第一漏气通道55与顶板部42的下表面。在汽缸盖罩13紧固于汽缸盖12的状态下,漏气入口通道57与漏气供给通道32的上端连通。
在与下盖部件54的凹部56对置的部分,形成沿上下方向贯通下盖部件54的第一贯通孔58。在第一贯通孔58的缘部,形成向下盖部件54的下方突出的凸台部59。如图8所示,在汽缸盖12的上部设有凸轮架61,该凸轮架61被设为用于支承凸轮轴60,所述凸轮轴60驱动开闭燃烧室凹部22与进气通道24和排气通道25的进气阀和排气阀(均未图示),并且在凸轮架61避开支承凸轮轴60的部分地形成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的下端与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3的上端连通,该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3贯通汽缸盖12和汽缸体11且下端与油室31连通。
凸台部59嵌入到形成于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的上端的支承部64内,并将第一贯通孔58与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连通。凸台部59和支承部64构成迷宫式密封,将第一贯通孔58与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气密地连接。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凸台部59与支承部64之间夹装衬垫、O型密封圈、密封材料等。
在罩主部件41的凹部56,形成与第一贯通孔58处于同轴的第二贯通孔65。油位计35从第二贯通孔65插入,沿上下方向穿过第一漏气通道55,并通过第一贯通孔58、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和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3而到达油室31。根据以上,油位计贯穿通道34由第二贯通孔65、第一漏气通道55、第一贯通孔58、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和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3构成。第二贯通孔65由油位计35的基端部36气密地封闭。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凹部56和顶板部42的下表面,以包围第二贯通孔65的左方和前方的方式延伸设置有连续的分隔壁66。分隔壁66具有:第一部分67,其在第二贯通孔65的前方向漏气入口通道57侧(左方)延伸并形成自由端;以及第二部分69,其从第一部分67的右端在第二贯通孔65的右方向后方延伸并与鼓出部53的后侧壁68连续。分隔壁66的第一部分67和第二部分69的下端(突出端)延伸至下盖部件54的上表面附近为止,将第一漏气通道55内分隔开,从而限定出从设有第一贯通孔58和第二贯通孔65的部分开始向漏气入口通道57侧延伸的返回通道70。第一部分67以越向漏气入口通道57侧、越靠近鼓出部53的后侧壁68的方式向后方倾斜,返回通道70为越向右方流路截面面积越窄。
在位于处在鼓出部53的后侧壁68右端的部分的后方的顶板部42凹陷设置有倾斜槽71,该倾斜槽7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以从后侧壁68开始越靠后方变得越浅的方式倾斜。倾斜槽71的前端形成沿前后方向贯通后侧壁68的连通孔72。即,第一漏气通道55与倾斜槽71经由连通孔72连通。从漏气入口通道57流入第一漏气通道55的漏气流向连通孔72。
在鼓出部53的内表面和下盖部件54的上表面,在适当部位竖立设置有挡壁74,第一漏气通道55作为具有迷宫式结构的油雾分离器发挥作用。在第一漏气通道55中,从漏气入口通道57流入的漏气在流向连通孔72的过程中与挡壁74相碰,从而使气体中保持的油雾分离。使下盖部件54以设有第一贯通孔58的部分位于最下方的方式倾斜,以将附着在挡壁74、第一漏气通道55的内壁的油汇集至第一贯通孔58。第一贯通孔58作为第一漏气通道55的油收集部发挥作用,被收集到第一贯通孔58的油通过第一贯通孔58、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和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3返回油室31。
在漏气通过第一油位计贯穿通道62和第二油位计贯穿通道63并从第一贯通孔58逆流至第一漏气通道55内的情况下,漏气通过返回通道70流向漏气入口通道57侧,防止了其直接流向连通孔72。
如图3所示,在倾斜槽71的后端连接有相对于顶板部42凹陷设置的凹部75。凹部75延伸至顶板部42的后端附近为止,并且与倾斜槽71相同的倾斜角地倾斜。在顶板部42的凹部75的左方凹陷设置有通过分隔壁77与凹部75隔离的凹槽78。凹槽78沿顶板部42的后缘向汽缸列方向延伸。在凹槽78的右端的底面形成导入孔79,该导入孔79沿上下方向贯通罩主部件41并与气门传动室37连通。
以连续地包围倾斜槽71、凹部75和凹槽78的外缘的方式、在顶板部42形成闭环状的肋80。肋80与分隔壁77的端部连结,肋80限定出的空间被分割为限定出倾斜槽71和凹部75的部分和限定出凹槽78的部分。
用于将由顶板部42的肋80包围的部分封闭的上盖部件91具有:第一部分92,其与凹槽78和凹部75对应地沿汽缸列方向延伸;以及板状的第二部分93,其与倾斜槽71对应地从第一部分92的右端附近向前方延伸。第一部分92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呈下部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箱形,并且在下缘具备凸缘部94。第二部分93与凸缘部94配置在同一平面上。通过将肋80的上表面与第一部分92的凸缘部94和第二部分93的周缘部接合,由顶板部42的肋80包围的部分被上盖部件91封闭。上盖部件91通过螺栓紧固于罩主部件41。
如图11所示,在第一部分92的内部形成与顶板部42的分隔壁77的上端面连接的分隔壁95,第一部分92的内部被分割为与凹槽78对应的部分和与凹部75对应的部分。
第一部分92的与凹部75对应的部分和第二部分93将倾斜槽71和凹部75一体地封闭从而限定出第二漏气通道(下游侧通道)97。在第一部分92的右端侧壁部,形成作为贯通孔的漏气出口通道98,在漏气出口通道98安装PCV阀99。PCV阀99采用根据其上游和下游的压力差而开闭阀的公知的PCV阀即可。如图1所示,PCV阀99的外端经由管路101与进气岐管26连接。由此,漏出到曲轴室17的漏气依次通过油室31、漏气供给通道32、漏气入口通道57、第一漏气通道55、连通孔72、第二漏气通道97、漏气出口通道98、PCV阀99、管路101并被导入进气岐管26。将形成于汽缸盖罩13的漏气入口通道57、第一漏气通道55、连通孔72、第二漏气通道97和漏气出口通道98称作汽缸盖罩漏气通道103。
第一部分92的与凹槽78对应的部分与凹槽78一起形成新气通道106。在第一部分92的左端侧壁部,形成将第一部分9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新气入口通道107。新气入口通道107的外端经由管路108与进气系统的节流阀27的上游侧连通。由此,进气系统的空气依次通过管路108、新气入口通道107、新气通道106、导入孔79、气门传动室37、新气供给通道38并被导入曲轴室17。
在限定出新气通道106的第一部分92的内表面的适当部位,突出设置有延伸至凹槽78的底面附近为止的挡壁111。在凹槽78的底面竖立设置有与挡壁111的下端卡合的卡合壁112。当漏气通过新气供给通道38、气门传动室37和导入孔79并向新气通道106内逆流的时候,这些挡壁111和卡合壁112使油雾从漏气中分离,抑制了油雾侵入新气入口通道107和进气系统。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发动机10中,能够在汽缸盖罩13一体地形成构成漏气通道的一部分的汽缸盖罩漏气通道103和新气通道106。汽缸盖罩13由罩主部件41、下盖部件54和上盖部件91这三部分构成,并且构成为将下盖部件54紧固于罩主部件41的内表面(下表面),将上盖部件91紧固于罩主部件41的外表面(上表面),因此结构简洁,加工和组装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罩主部件41的内表面侧的第一漏气通道55,设置漏气入口通道57和作为油收集部的第一贯通孔58,在形成于罩主部件41的外表面侧的第二漏气通道97设置漏气出口通道98,因此,不会导致汽缸盖罩13的大型化,就能够增大漏气出口通道98与漏气入口通道57和第一贯通孔58之间的高低差。由此,能够使在第一漏气通道55和第二漏气通道97内从漏气中分离的油不易从漏气出口通道98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贯通孔即连通孔72将在罩主部件41的内表面侧和外表面侧相互分离地形成的第一漏气通道55和第二漏气通道97连通,因此结构简洁。此外,第二漏气通道97的底部由倾斜槽71构成,因此,能够将在第二漏气通道97内收集到的油引导至第一漏气通道55内。
此外,将限定出第二漏气通道97的上盖部件91兼用于在其与罩主部件41之间限定出新气通道106,因此,能够既削减部件数量、又以简洁的结构形成新气通道106。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发动机,其具有沿汽缸列方向延伸的汽缸盖和沿汽缸列方向延伸并设于所述汽缸盖的上部的汽缸盖罩,所述汽缸盖罩具备漏气通道,所述漏气通道构成使漏气从曲轴室向进气系统流通的通道的一部分,所述车辆用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盖罩具有:
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沿汽缸列方向延伸,且开口于下方而与所述汽缸盖的上部之间限定出空间;
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结合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表面之间限定出所述漏气通道的上游侧通道,所述上游侧通道沿着所述第一部件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部延伸、并且在一端具备漏气入口;以及
第三部件,所述第三部件结合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表面,在所述第三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下游侧通道,所述下游侧通道从与所述上游侧通道的与设有所述漏气入口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向所述第一部件的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延伸,并且在所述另一侧部的部分具备漏气出口,
在所述第一部件的与所述上游侧通道的与设有所述漏气入口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将所述上游侧通道与所述下游侧通道连通的连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与所述第三部件一起限定出所述下游侧通道的部分,以使所述下游侧通道的设有所述连通孔的一侧的端部比与所述漏气出口对应的端部在铅直方向上靠下方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部件之间具有新气通道,所述新气通道以与所述下游侧通道隔离的方式被限定出,并且沿所述第一部件的与设有所述上游侧通道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部延伸,所述新气通道构成向所述曲轴室导入新气的通道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汽缸盖以及设于其下方的汽缸体,形成有供油位计插入的油位计贯穿通道,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到达设于所述汽缸体的下方的油盘,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的汽缸盖上侧的端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件的限定出所述上游侧通道的部分的第一贯通孔连通并与所述第二部件结合,在所述第一部件的隔着所述上游侧通道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对置的部分形成有第二贯通孔,所述油位计依次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一贯通孔插入到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内,所述第二贯通孔由插入到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的所述油位计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游侧通道内,通过包围所述第一贯通孔的与所述漏气入口相反的一侧并向所述漏气入口侧延伸的分隔壁形成返回通道,以将从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而流入所述上游侧通道内的漏气引导至所述漏气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于比所述上游侧通道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靠所述连通孔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相对于所述上游侧通道的长度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所述返回通道的流路截面面积随着从所述第一贯通孔到所述漏气入口侧而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通过设于所述汽缸盖的凸轮架而形成,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凸轮架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缘突出设置有凸台,在所述油位计贯穿通道的端部与所述凸台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99273A JP5032641B2 (ja) | 2010-09-06 | 2010-09-06 | 車両用エンジン |
JP2010-199273 | 2010-09-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83964A true CN102383964A (zh) | 2012-03-21 |
Family
ID=45823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603851A Pending CN102383964A (zh) | 2010-09-06 | 2011-09-05 | 车辆用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32641B2 (zh) |
CN (1) | CN102383964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60373A (zh) * | 2017-08-24 | 2017-11-17 | 无锡北斗星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装油车辆油气收集平台 |
CN107509056A (zh) * | 2017-08-24 | 2017-12-22 | 无锡北斗星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油车辆油气收集方法 |
CN110318905A (zh) * | 2018-03-28 | 2019-10-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缸盖罩及熔敷装置 |
CN110985229A (zh) * | 2018-10-02 | 2020-04-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盖罩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8565B2 (ja) * | 2013-12-20 | 2017-08-30 |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 オイルレベルゲージ挿入部構造 |
JP6380183B2 (ja) * | 2015-03-19 | 2018-08-29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オイル供給構造 |
JP6478269B2 (ja) * | 2015-03-20 | 2019-03-06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 |
CN104879236A (zh) * | 2015-05-28 | 2015-09-02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方便装拆发动机的缸盖罩 |
JP6319389B2 (ja) * | 2016-09-12 | 2018-05-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上部構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エンジン |
JP6417381B2 (ja) | 2016-11-21 | 2018-11-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WO2023182456A1 (ja) * | 2022-03-23 | 2023-09-28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625836A1 (de) * | 1986-07-30 | 1988-02-11 | Audi Ag | Vorrichtung zur entlueftung des kurbelraume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JP2004360474A (ja) * | 2003-06-02 | 2004-12-24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エンジン |
CN1573039A (zh) * | 2003-05-28 | 2005-02-02 | 伯哈特国家石油公司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CN1607320A (zh) * | 2003-10-15 | 2005-04-20 | 马勒-特耐株式会社 | 缸盖的分油器 |
JP2005207349A (ja) * | 2004-01-23 | 2005-08-04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レベル検出装置 |
WO2008104892A2 (en) * | 2007-02-28 | 2008-09-0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cylinder head used for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n syste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and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47484B2 (ja) * | 1991-02-22 | 2000-05-2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2007315253A (ja) * | 2006-05-24 | 2007-12-06 | Toyota Motor Corp | 内燃機関の動弁機構 |
JP4978369B2 (ja) * | 2007-08-23 | 2012-07-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JP5072653B2 (ja) * | 2008-02-29 | 2012-11-14 |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の構造 |
-
2010
- 2010-09-06 JP JP2010199273A patent/JP50326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9-05 CN CN2011102603851A patent/CN10238396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625836A1 (de) * | 1986-07-30 | 1988-02-11 | Audi Ag | Vorrichtung zur entlueftung des kurbelraume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CN1573039A (zh) * | 2003-05-28 | 2005-02-02 | 伯哈特国家石油公司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JP2004360474A (ja) * | 2003-06-02 | 2004-12-24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エンジン |
CN1607320A (zh) * | 2003-10-15 | 2005-04-20 | 马勒-特耐株式会社 | 缸盖的分油器 |
JP2005207349A (ja) * | 2004-01-23 | 2005-08-04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レベル検出装置 |
WO2008104892A2 (en) * | 2007-02-28 | 2008-09-0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cylinder head used for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n syste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and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method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60373A (zh) * | 2017-08-24 | 2017-11-17 | 无锡北斗星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装油车辆油气收集平台 |
CN107509056A (zh) * | 2017-08-24 | 2017-12-22 | 无锡北斗星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油车辆油气收集方法 |
CN107360373B (zh) * | 2017-08-24 | 2018-04-27 | 浙江镇石物流有限公司 | 装油车辆油气收集平台 |
CN110318905A (zh) * | 2018-03-28 | 2019-10-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缸盖罩及熔敷装置 |
CN110985229A (zh) * | 2018-10-02 | 2020-04-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盖罩结构 |
CN110985229B (zh) * | 2018-10-02 | 2021-08-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盖罩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32641B2 (ja) | 2012-09-26 |
JP2012057498A (ja) | 2012-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83964A (zh) | 车辆用发动机 | |
US8336529B2 (en) | Vapor-liquid separating structure | |
US7117858B2 (en) | Oil separator combined with cylinder head cover | |
JP6547797B2 (ja) |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構造 | |
US20160265404A1 (en) | Oil separ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US20150159596A1 (en) | Blowby gas ventilation system for supercharger-equipp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US20020046744A1 (en) | Breather apparatus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9424469B (zh) | 内燃机的通气装置 | |
US20080083398A1 (en) | Breather assembly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09013941A (ja) |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 |
JPH0958593A (ja) | 船外機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 |
US7063078B2 (en) | Breather assembly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7524538A (zh) | 内燃机 | |
US20070006857A1 (en) | Breathing system in combustion engine | |
CN101566114A (zh) | 具有整体式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进气组件 | |
JP4409062B2 (ja)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構造 | |
JP5459095B2 (ja) | エンジンの上部構造 | |
US10914211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gas-liquid separator for blowby gas | |
JP2003065022A (ja) | 内燃機関、特に水平対向シリンダ形機関のためのオイル捕集装置 | |
JP6468594B2 (ja) | 内燃機関 | |
CN108087059B (zh) | 内燃发动机用的油分离装置 | |
CN112922693B (zh) | 盖罩结构 | |
JP2011256731A (ja)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
US7104261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lowby gas crankcase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 |
JP6380035B2 (ja) | 内燃機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