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2168B - 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2168B
CN102372168B CN201110213433.1A CN201110213433A CN102372168B CN 102372168 B CN102372168 B CN 102372168B CN 201110213433 A CN201110213433 A CN 201110213433A CN 102372168 B CN102372168 B CN 102372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carrier
passive roller
supported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34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2168A (zh
Inventor
西原重善
井场敏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2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2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2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2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35/06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prising a load-carrier moving along a path, e.g. a closed path, and adapted to be engaged by any one of a series of traction elements spaced along the path
    • B65G35/063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prising a load-carrier moving along a path, e.g. a closed path, and adapted to be engaged by any one of a series of traction elements spaced along the path the traction element being a rotating bar or tube
    • B65G35/066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prising a load-carrier moving along a path, e.g. a closed path, and adapted to be engaged by any one of a series of traction elements spaced along the path the traction element being a rotating bar or tube the bar or the tube being provided with a helical or annular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n Conveyers (AREA)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 Framework For Endless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具备有卡合在螺旋轴(37)上的被动滚轮(20a);以及卡合在链条传送机(38)的推进器(47)上的被卡合构件(5a)。所述被卡合构件(5a)被突出设置在搬运用载体(1)的前后两台车(5、6)中的至少一方的下侧。通过垂直支柱部(23a、23b)被支撑在两个台车(5、6)上的被搬运物支撑台(3)上设有:在通过所述垂直支柱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上朝下方突出设置的上侧支柱部(60);由下侧臂部(61)所构成的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卡合在螺旋驱动区间的螺旋轴(37)上的被动滚轮(20a),在下侧臂部(61)上,被支撑在比连接前后两台车(5、6)的装载杆(4)的横侧方向位置更为上侧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沿着移动路径而支承有螺旋轴的螺旋驱动区间以及沿着移动路径而设置有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的链条驱动区间的任一区间中皆能使用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将卡合在螺旋轴上的被动滚轮以及卡合在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的推进器上的被卡合构件这两个设置在搬运用载体上,由此得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周知的这种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是在宽度较宽的台车式的搬运用载体的底部上,将所述被动滚轮与被卡合构件一并设置在左右横方向上而成的结构。
作为已知的搬运用载体,具有如下构成。即,具备有:装载杆,具有在移动方向上呈细长的棒状且用于能够转弯移动的关节部,并且可以将侧面当作摩擦驱动面而利用;多个台车,支撑该装载杆的关节部,并且,利用从前后两台台车所设置的垂直支柱部的上端来支撑被搬运物支撑台。这种搬运用载体可以构成为:前后两个所述垂直支柱部在形成于平台上的狭缝状开口部内以上下贯通的状态进行移动,以使装载杆与支撑该装载杆的台车在平台下空间内移动,并且使被搬运物支撑台在平台上的作业空间内移动。
于如上述的方式中被使用的搬运用载体上,当想要设置卡合在螺旋轴上的被动滚轮以及卡合在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的推进器上的被卡合构件的这两个部件时,于移动在平台下空间内的台车的下侧,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虽然可以设置卡合在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的推进器上的被卡合构件,但是,对于在支撑被搬运物支撑台的台车的横侧方向上支撑卡合在螺旋轴上的被动滚轮的技术方案来说,因为该台车与整个被搬运物支撑台的大小相比非常小,而且是被左右一对的导轨所支撑的结构,所以并不实际。并且,当在装载杆的横侧方向上,想要支撑所述被动滚轮时,则不得不放弃摩擦驱动该装载杆。
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移动在平台上的作业空间内的被搬运物支撑台的底部,在装载杆的横侧方向位置上,支撑所述被动滚轮的技术方案。但是,因为该被动滚轮不得不配置在平台下空间内,所以导致设置从被搬运物支撑台垂下到平台下空间内的被动滚轮支撑构件,并在该被动滚轮支撑构件的下端上支撑被动滚轮。其结果,导致需要在平台上设置可以使支撑被搬运物支撑台的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与被动滚轮支撑构件通过并移动的、宽度较宽的狭缝状开口部,或者与为了使支撑被搬运物支撑台的垂直支柱部通过并移动的狭缝状开口部分开而另外设置为了使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通过并移动的狭缝状开口部。于这些狭缝状开口部中,虽然允许所述垂直支柱部或被动滚轮支撑构件通过,但通常一并设有可以闭合该开口部的左右一对的橡胶板制覆盖材,因此就整体而言,不仅平台架设成本变得非常高,并且与以宽度较狭窄的一个狭缝状开口部即可完成的情况相比较,平台下空间内与平台上的作业空间内之间的空气的流通变得较活跃,因而良好地维持平台上的作业空间内的空气状态,变得较为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2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出可以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的问题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的方案。为了容易理解与后述的实施例之间的关系而附上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附图符号进行说明时,本发明所涉及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搬运用载体具备有:卡合在沿着螺旋驱动区间的移动路径而被支承的螺旋轴37上的被动滚轮20a;卡合在沿着链条驱动区间的移动路径而被设置的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38的推进器47上的被卡合构件5a。并且,所述搬运用载体1包括:至少前后两台台车5、6;相互地连接所述前后两台台车5、6的装载杆4;分别被支撑在所述前后两台台车5、6上的垂直支柱部23a、23b;由这些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所支撑的被搬运物支撑台3。其中,所述被卡合构件5a突出设置在所述前后两台台车5、6中的至少一侧的台车5的下侧。在所述被搬运物支撑台3上设有:当自前面观察所述搬运用载体1时,在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相重叠的中心线的位置上,朝下方突出设置的上侧支柱部60;具有从所述上侧支柱部60的下端朝横侧方向延伸出的下侧臂部61的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所述被动滚轮20a被支撑在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的下侧臂部61上,并且所述被动滚轮20a位于所述装载杆4的横侧方向位置的上侧。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当使搬运用载体驱动移动在螺旋驱动区间时,通过将该搬运用载体的被搬运物支撑台侧的被动滚轮卡合在沿着移动路径被支承并且被旋转驱动的螺旋轴的螺旋部上,由此可以使搬运用载体能够以由螺旋轴的螺旋部的螺距与旋转速度所决定的移动速度驱动移动。而当使该搬运用载体驱动移动在链条驱动区间时,通过由链条传送机的推进器来从后侧支撑该搬运用载体的台车下侧的被卡合构件,由此可以使搬运用载体能够以链条传送机的推进器的移动速度驱动移动。
即,虽然能够使一台搬运用载体驱动移动在螺旋驱动区间与链条驱动区间的任一区间,但根据本发明的构成,由于在螺旋驱动区间上用于将驱动移动搬运用载体的被动滚轮支撑在被搬运物支撑台侧上的被动滚轮支撑构件,被配设于通过用以使被搬运物支撑台支撑在台车侧上的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相重叠的中心线的位置上,所以当将平台架设成上下分开被搬运物支撑台所移动的空间与所述台车和装载杆所移动的空间时,可以直接利用用于使所述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通过且移动而设于所述平台上的一个宽度狭窄的狭缝状开口部,使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通过并移动,并且与另外设置该被动滚轮支撑构件专用的狭缝状开口部或者设置宽度较宽的狭缝状开口部的方式相比较,不仅能够将平台的架设成本抑制较低,且与以前相同地,容易良好地维持平台上空间的空气环境。
但是,由于被动滚轮是配置在比连接台车间的装载杆更高位置上的结构,所以在不使用螺旋轴驱动该被动滚轮的驱动区间中,能够将装载杆的侧面作为摩擦驱动面利用而进行摩擦驱动。换言之,本发明的搬运装置不仅能够引进利用螺旋轴的螺旋驱动区间与用链条传送机的推进器从后侧支撑台车下侧的被卡合构件的链条驱动区间,还能够引进使用利用装载杆的侧面的摩擦驱动机构的摩擦驱动区间。
另外,被动滚轮支撑构件形成为从其上侧支柱部的下端朝水平横向连接设置臂部的L字形,并且虽然在该臂部的前端下侧上将被动滚轮以垂直支轴加以支撑,并且将该被动滚轮在螺旋轴的轴心的正上方位置上卡合至螺旋部,但在这种方式下,从搬运用载体的台车所处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到被动滚轮与螺旋轴间的卡合位置为止的左右方向的隔开距离变得较大,因此当使搬运用载体以螺旋轴驱动移动时,作用于搬运用载体上的朝左右横向的分力变得较大,成为妨碍顺利地驱动移动的原因。
但是,当采用使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的下侧臂部61从上侧支柱部60朝斜下方倾斜,并且使所述被动滚轮20a倾斜地支撑以使其轴心与所述下侧臂部61的斜下方方向相平行的结构时,在与螺旋轴的轴心的正上方位置相比更接近搬运用载体的台车所定位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的近侧,可以使被动滚轮与螺旋轴间的卡合位置不重叠。其结果,从所述中心线到被动滚轮与螺旋轴间的卡合位置为止的左右方向的隔开距离变得较小,当使搬运用载体以螺旋轴驱动移动时,通过将作用于搬运用载体的朝左右横向的分力设为较小,容易实现顺利地驱动移动。并且,与将被动滚轮支撑构件的臂部位于螺旋轴的正上方位置上的方式相比,可以将螺旋轴的位置设得较高。从而,容易实现在台车或装载杆的移动空间的横侧方向的有限的狭窄空间内配设螺旋轴的技术方案。
另外,对于卡合在螺旋轴的螺旋部上的被动滚轮来说,基本上在搬运用载体上设有一个即可,但是通过将在所述下侧臂部61上支撑有被动滚轮20a、20b的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在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相重叠的中心线的位置上,前后设置成一对,从而于螺旋驱动方式的搬运装置中,与现有的相同地,可在螺旋轴间的没有螺杆的区间中,能够使搬运用载体的承载移动变得容易。
并且,如同以上说明,所述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与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的上侧支柱部60,以上下贯通的状态在一个狭缝状开口部58内移动,所述狭缝状开口部58设置在架设成上下分隔所述被搬运物支撑台3的移动空间与所述台车5、6和装载杆4的移动空间的平台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螺旋驱动区间中的搬运装置全体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搬运装置中的螺旋轴与被动滚轮的俯视图,以及表示搬运用载体的本体的俯视图。
图3是搬运用载体的部分省略侧视图。
图4A是螺旋驱动区间中的搬运装置全体的纵剖主视图、图4B是其主要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5是链条驱动区间中的搬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摩擦驱动区间中的搬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搬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前视图。
图9是图7的搬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主要符号说明:1为搬运用载体,2为本体,3为被搬运物支撑台,4为装载杆,4a、4b为摩擦驱动面,5、6为台车,5a为被卡合构件,5b为抗背向爪形器,7、8为引导台车部,9、14、15为装载杆单体,10a、10b、16a、16b、54为垂直支轴,11、12为接头构件,13a、13b、17a、17b为水平支轴,18、21为支撑用车轮,19、22为止动用滚轮,20a、20b为被动滚轮,23a、23b为垂直支柱部,24a、24b为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5为纵构件,26、27为横构件,28为支撑用夹具,29、30为臂构件,31、32为止动用引导滚轮,33a、33b、35a、35b为对置槽型轨道部件,33c、33d为止动用轨道部,34为支撑用导轨,36为止动用导轨,37为螺旋轴,38为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39为摩擦驱动机构,40为螺旋轴单体,41为螺旋体,41a为螺旋槽部,42为轴体,43a、43b为轴承,44为轴接头,45为传送机链条,46a、46b为传送机链条的台车,47为推进器,48为支撑用滚轮,49a、49b为对置槽型轨道,50为导轨,51为摩擦驱动轮,52为驱动用电机,53为固定支架,55为压缩线圈弹簧,56为可动支架,57为平台,58为狭缝状开口部,60为上侧支柱部,61为下侧臂部,62为安装板,63为安装座,64为补强板,W为被搬运物(汽车车体等)。
具体实施方式
于图1至图4中,1为搬运用载体,其是由本体2与被支撑在该本体2上的被搬运物支撑台3所构成。搬运用载体1的本体2是由移动方向上的细长的装载杆4,支撑该装载杆4的中间前后两处的台车5、6以及被设于装载杆4的两端上的引导台车部7、8所构成。装载杆4包括:台车5、6间的装载杆单体9;可水平旋转地被连接在该装载杆单体9的两端上的垂直支轴10a、10b的周围上的接头构件11、12;在该接头构件11、12中,可上下旋转地被连接在水平支轴13a、13b的周围上的装载杆单体14、15;在该装载杆单体14、15中,可水平旋转地被连接在垂直支轴16a、16b的周围上的引导台车部7、8。该装载杆4的左右两侧面上形成跨越两端的引导台车部7、8的前端之间的全长而连续的平坦的摩擦驱动面4a、4b。
由于台车5、6是,在装载杆4的中间前后两处的垂直支轴10a、10b的下端,可旋转地被安装在左右水平支轴17a、17b的周围上的结构,因此具备有由左右水平支轴所支撑的左右一对前后两组的支撑用车轮18以及由垂直支轴所支撑的前后一对的止动用滚轮19。装载杆4的两端的引导台车部7、8具备有由左右水平支轴所支撑的左右一对的支撑用车轮21以及由垂直支轴所支撑的前后一对的止动用滚轮22。
被搬运物支撑台3包括:由透过装载杆4的中间前后两处的垂直支轴10a、10b所支撑在前后一对的台车5、6上的前后一对的垂直支柱部23a、23b;被支撑在这些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上并且与移动方向相平行的纵构件25;以及呈T字形地被支撑在该纵构件25的前后两端上的前后一对的朝左右横向的横构件26、27。在横构件26、27上安装有用于支撑被搬运物(汽车车体等)W的支撑用夹具28。并且,在前后一对的垂直支柱部23a、23b的中间高度上,突出设置有水平地突出在左右两侧上的臂构件29、30,在这些臂构件29、30的左右两端上,通过左右水平支轴而支撑有止动用引导滚轮31、32。如上述所构成的被搬运物支撑台3中,在前后一对的垂直支柱部23a、23b的各后方位置上,从纵构件25朝下方突出设置有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在这些两个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的下端上,分别支撑有被动滚轮20a、20b。
进一步详述,如图3及图4B所示,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是由垂直的上侧支柱部60及从该上侧支柱部60的下端斜横侧朝下方倾斜的下侧臂部61所构成;于该下侧臂部61的前端上,被动滚轮20a、20b,其旋转轴心是与下侧臂部6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的朝向被支撑;并且被安装在上侧支柱部60的上端上的安装板62,是通过固装在被搬运物支撑台3的纵构件25的下侧上的安装座63中的螺栓螺帽而加以安装的。并且,上侧支柱部60与安装板62之间的前后两凹入角部上,前后一对的垂直补强板64以与纵构件25相平行的方向被固定。
而且,如图4A所示,当自前面观察搬运用载体1时,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由于其上侧支柱部60是位于前后一对的垂直支柱部23a、23b相重叠的中心线的位置上,所以这些上侧支柱部60与前后一对的垂直支柱部23a、23b相重叠而无法看见,仅有下侧臂部61从垂直支柱部23a(23b)与臂构件29(30)之间的下侧的左右两凹入角部的一侧,朝斜下方突出而可被看见,于其前端上,被支撑在所述朝向上的被动滚轮20a、20b位于较装载杆4的横侧方向位置更为上侧的位置上。
上述构成的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路径上,架设有由转动自在地支撑台车5、6与装载杆4的两端的引导台车部7、8的各支撑用车轮18、21的左右一对的对置槽型轨道部件33a、33b所构成的支撑用导轨34。并且,在该支撑用导轨34的左右一对的对置槽型轨道部件33a、33b上,设有自左右两侧夹持台车5、6与引导台车部7、8的各止动用滚轮19、22的止动用轨道部33c、33d。进一步地,于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路径中,架设有至少于被搬运物支撑台3上,在支撑了被搬运物W而加以搬运的搬运路径区间内,由被设置在被搬运物支撑台3的前后一对的垂直支柱部23a、23b上的止动用引导滚轮31、32可分别转动自在地嵌合的左右一对的对置槽型轨道部件35a、35b,加以构成的止动用导轨36。
而且,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路径,是构成为由如图1、图2及图4所示以螺旋轴37而使搬运用载体1驱动移动的螺旋驱动区间、如图5及图6所示以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38而使搬运用载体1驱动移动的链条驱动区间以及如图7至图9所示以摩擦驱动机构39而使搬运用载体1驱动移动的摩擦驱动区间的组合,而得以构成为连续循环移动路径,搬运用载体1以设定于各驱动区间内的移动速度而进行循环移动。
构成螺旋驱动区间的螺旋轴37是将所需条数的螺旋轴单体40,呈同心直线状地连接而得以构成。由于各螺旋轴单体40是将带状板呈螺旋状地绕卷的螺旋体41,外嵌在预定长度的轴体42上而呈同心状的固定的结构,因此,在螺旋体41的邻接侧边之间形成有螺旋槽部41a。这些各螺旋轴单体40的轴体42的两端是分别由轴承43a、43b呈同心状而被支撑的同时,邻接的螺旋轴单体40的轴体42彼此则是在轴承43a、43b之间由轴接头44而得以连动连接。如此构成的螺旋轴37是沿着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路径,搬运用载体1侧的被动滚轮20a、20b是嵌合在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而得以支承的结构,但各螺旋轴单体40的螺旋体41的全长相比轴体42的全场较短,各螺旋体41构成为间隔未存在有与各螺旋体41的全长略为相同长度的螺杆的空间以等间隔直线排列着。并且,于该螺旋轴37中的各螺旋体41的长度以及各螺旋体41之间的未存在有螺杆的空间的长度形成为,与搬运用载体1侧的前后一对的被动滚轮20a、20b之间的间隔略为相等。当然,虽省略了图示,但螺旋轴37在其一端或中间位置上,被连动连接在驱动用电机上,并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在预定的方向上进行旋转驱动。
根据上述构成的螺旋驱动区间,通过在搬运用载体1的前侧的被动滚轮20a在嵌合于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内的状态下的螺旋轴37的旋转,螺旋体41通过该被动滚轮20a而施加前进方向的推力至搬运用载体1的被搬运物支撑台3上,结果,搬运用载体1被支撑用导轨34与止动用导轨36引导而以预定速度前移。并且,当前侧的被动滚轮20a从一个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的前端被送出时,同时地,后侧的被动滚轮20b被拉进至该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的后端。并且,当该后侧的被动滚轮20b从该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的前端被送出时,移动在与下一个螺旋体41之间的未存在有螺杆的空间内的前侧的被动滚轮20a同时被拉进至下一个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的后端。如此一来,搬运用载体1可无休止地连续前进移动在螺旋驱动区间。
被支承在螺旋驱动区间的螺旋轴37是如上所述构成时,由于搬运用载体1侧的前后一对的被动滚轮20a、20b跨越在移动方向上相邻接的两个螺旋体41的螺旋槽部41a而不会同时地嵌合,所以通过组合螺旋槽部41a的螺距的相异的即送入速度相异的螺旋轴单体40,能够在一个螺旋驱动区间内改变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速度。并且,可以将构成螺旋轴单体40的螺旋体41的全长设为与搬运用载体1侧的前后一对的被动滚轮20a、20b之间的间隔相比更长,由此前后一对的被动滚轮20a、20b从一个螺旋体41同时承受推力;当在一个螺旋驱动区间内没有使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速度变化的需要时,还可以构成为前后一对的被动滚轮20a、20b跨越在移动方向上相邻接的前后两个螺旋体41之间而从这些前后两个螺旋体41同时承受推力。进一步地,当一个螺旋驱动区间的全长是比较短而可以由一个连续的螺旋体41构成时,可以对于一个搬运用载体1,设置一个被动滚轮。
并且,如图4A所示,螺旋轴37是当从前面观察搬运用载体1时,在垂直支柱部23a、23b与臂构件29、30之间的下侧的左右两凹入角部的一侧的空间内,接近至所述臂构件29、30与装载杆4的状态下被支承。并且,此时如图4B所示,可以将螺旋轴37配置成如下:搬运用载体1侧的被动滚轮20a、20b的轴心延长线并非与螺旋轴37的轴心相交差,而是被动滚轮20a、20b的轴心延长线相对于螺旋轴37的轴心稍微向螺旋轴37的旋转方向侧移位。像这样构成时,在螺旋槽部41a的两侧边内,当从被动滚轮20a、20b的轴心方向观察被动滚轮20a、20b的押出侧的侧边与被动滚轮20a、20b的周面之间的线接触位置时,可以与螺旋轴37的轴心在一条直线上。这种结构构成乃是因为,线接触在被动滚轮20a、20b的周面上的螺旋轴37的螺旋槽部41a的侧边的移动方向是与被动滚轮20a、20b的周方向相平行,所以得以减轻于两者之间的摩擦,并且能够抑制螺旋轴37的螺旋槽部41a的侧边或被动滚轮20a、20b的周面的磨耗。
构成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路径中的链条驱动区间的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38是如图5及图6所示,由传送机链条45与导轨50所构成的众所周知的结构。由于传送机链条45是为了至少能够移动在水平弯曲路径部,而由将中心结合件与上下一对的侧边结合件以垂直销连接而被构成的链条本体、被安装在位于该链条本体的长度方向每隔适当间隔的位置上的前后一对的中心结合件上的前后一对的台车46a、46b所构成的结构,所以从这些前后一对的台车46a、46b之间的上侧结合件突出设置有推进器47。导轨50是由支撑导引在所述台车46a、46b的下端,并以水平支轴被支撑的左右一对的支撑用滚轮48的左右一对的对置槽型轨道49a、49b所构成。而且,在搬运用载体1的本体2的前侧台车5的下侧,设有:由所述推进器47而被支撑的前侧的被卡合构件5a;位于所述推进器47的后侧以阻止该前侧台车5从推进器47往后方分开移动的抗背向爪形器5b。由于这些被卡合构件5a与抗背向爪形器5b是众所周知的结构,所以如图5所示,由于是只能够从前后夹持推进器47的作用状态朝着对方倾斜摆动地被支撑的结构,所以自后方逐渐接近移动过来的推进器47先将抗背向爪形器5b推倒,进而可以进入该抗背向爪形器5b与被卡合构件5a之间。
上述的传送机链条45在推进器47在链条驱动区间中的搬运用载体1侧的台车5、6的正下方位置能够呈直线状地移动,而由所述导轨50所支撑的同时,被挂设在如众所周知地由电机驱动的驱动齿轮与空转齿轮之间,并驱动推进器47以设定速度在预定的方向上移动。而且,送入至该链条驱动区间的搬运用载体1的前侧的台车5的被卡合构件5a,由从后方自动地嵌合于该被卡合构件5a与后侧的抗背向爪形器5b之间而移动的推进器47从后侧支撑而被驱动,据此,该搬运用载体1与传送机链条45以相同速度前进移动。并且,于链条驱动区间的后端,在传送机链条45的水平弯曲路径部中,推进器47通过往横侧方向转动而从搬运用载体1侧的被卡合构件5a与后侧的抗背向爪形器5b之间自动地脱离,由此,搬运用载体1停止在大致固定位置上,但是还可以将该暂时停止的搬运用载体1构成为,由突出设置至后侧的台车6的下侧的第二被卡合构件被后续的推进器47从后侧支撑而被驱动,进而使搬运用载体1自链条传送机驱动区间送出。
如图7至图9所示,摩擦驱动区间的摩擦驱动机构39在搬运用载体1的本体2的装载杆4的左右两侧的摩擦驱动面4a、4b的单侧,例如具备有设有压接在摩擦驱动面4a的摩擦驱动轮51以及旋转驱动该摩擦驱动轮51的驱动用电机52。并且构成为:摩擦驱动轮51与驱动用电机52相对于固定支架53而水平旋转地被支撑在垂直支轴54的周围上的同时,支撑于根据被安装在与固定支架53之间的压缩线圈弹簧55而被推向于接近装载杆4的摩擦驱动面4a的方向的可动支架56上,并且摩擦驱动轮51压接在装载杆4的摩擦驱动面4a上而得以构成。并且,于摩擦驱动轮51之间,还可以设置具备有夹持装载杆4的支撑滚轮(backup roller)的摩擦驱动机构。
上述的摩擦驱动机构39虽然被配设在摩擦驱动区间内的移动路径方向每隔适当间隔的位置上,但如众所周知,可以仅在摩擦驱动区间的入口与出口中配设摩擦驱动机构39,于摩擦驱动区间内,多台搬运用载体1以前后抵接推挤的状态且以一定速度驱动移动;还可以每隔比装载杆4的全长较短的等间隔配设摩擦驱动机构39,以使各搬运用载体1保持一定间隔的同时以一定速度驱动移动。
另外,螺旋驱动区间、链条驱动区间及擦驱动区间是可以以任意顺序适当组合而配置,构成搬运用载体1的循环移动路径,但是当不能使从上游侧的驱动区间被送出的搬运用载体1顺利且确实地换成下游侧的驱动区间的驱动机构(螺旋轴37、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38、摩擦驱动机构39等)时,或者需要在预定的时机换成下游侧的驱动区间的驱动机构时,还可以并用适当的送入机构。
并且,在本发明的搬运装置中,虽然利用装载杆4将搬运用载体1以摩擦驱动机构39来摩擦驱动的摩擦驱动区间并不是必要的结构,但是于螺旋驱动区间中被利用的被动滚轮20a、20b由于被配设在装载杆4的横向位置的上方,所以如上述实施例所示,也可以组合利用装载杆4将搬运用载体1以摩擦驱动机构39来摩擦驱动的摩擦驱动区间。并且,由于将于螺旋驱动区间被利用的被动滚轮20a、20b被支撑在下端上的被动滚轮支撑构件,并不是自被搬运物支撑台3的中心线远离横侧方向位置而朝下方突出设置的结构,所以如各图所示,搬运用载体1的本体2与被搬运物支撑台3之间,以相比止动用引导滚轮31、32更为上侧的高度,设置平台57。并于该平台57上,将沿着搬运用载体1的移动路径而形成的狭缝状开口部58构成为:连接搬运用载体1的本体2与被搬运物支撑台3的垂直支柱部23a、23b以及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的上侧支柱部60以上下方向被贯通的状态进行移动。并且搬运用载体1的本体2可以构成为在平台下空间内移动,被搬运物支撑台3则在平台上的作业空间内移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可以适宜地组合可改变搬运螺距的螺旋驱动区间、耐热性优异的链条驱动区间、适合高速移动驱动的摩擦驱动区间等,由此能够应用在汽车车体的涂装干燥作业线上。

Claims (4)

1.一种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所述搬运用载体(1)具备有:被动滚轮(20a),卡合在沿着螺旋驱动区间的移动路径而被支承的螺旋轴(37)上;被卡合构件(5a),卡合在沿着链条驱动区间的移动路径而被设置的带推进器的链条传送机(38)的推进器(47)上,
并且,所述搬运用载体(1)包括:至少前后两台台车(5、6);相互连接所述前后两台台车(5、6)的装载杆(4);分别被支撑在所述前后两台台车(5、6)上的垂直支柱部(23a、23b);由这些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所支撑的被搬运物支撑台(3),其中,
所述被卡合构件(5a)突出设置在所述前后两台台车(5、6)中的至少一侧的台车(5)的下侧,
在所述被搬运物支撑台(3)上设有:当自前面观察所述搬运用载体(1)时,在前后两个所述垂直支柱部(23a、23b)相重叠的中心线的位置上朝下方突出设置的上侧支柱部(60);具有从所述上侧支柱部(60)的下端向横侧方向延伸出的下侧臂部(61)的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
所述被动滚轮(20a)被支撑在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的下侧臂部(61)上,并且所述被动滚轮(20a)位于所述装载杆(4)的横侧方向位置的上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其中,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的下侧臂部(61)从上侧支柱部(60)朝斜下方倾斜,
所述被动滚轮(20a)被支撑为其轴心与所述下侧臂部(61)的斜下方方向相平行地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其中,被支撑在所述下侧臂部(61)的被动滚轮(20a、20b)的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24b),当自前面观察所述搬运用载体(1)时,在前后两个所述垂直支柱部(23a、23b)相重叠的中心线的位置上,前后设置一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其中,所述前后两个垂直支柱部(23a、23b)及所述被动滚轮支撑构件(24a)的上侧支柱部(60),以上下贯通的状态在一个狭缝状开口部(58)内移动,所述狭缝状开口部(58)设置在架设成上下分隔所述被搬运物支撑台(3)的移动空间与所述台车(5、6)和所述装载杆(4)的移动空间的平台(57)上。
CN201110213433.1A 2010-08-05 2011-07-28 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Active CN102372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5919A JP5552393B2 (ja) 2010-08-05 2010-08-05 搬送用走行体利用の搬送装置
JP2010-175919 2010-08-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2168A CN102372168A (zh) 2012-03-14
CN102372168B true CN102372168B (zh) 2014-11-26

Family

ID=45555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3433.1A Active CN102372168B (zh) 2010-08-05 2011-07-28 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02203B2 (zh)
JP (1) JP5552393B2 (zh)
CN (1) CN102372168B (zh)
BR (1) BRPI1103645B1 (zh)
RU (1) RU2529933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1005B2 (ja) * 2010-08-05 2014-07-30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用走行体利用の搬送装置
CN104271257B (zh) * 2012-05-11 2016-09-07 株式会社大福 行走型浸渍处理装置
JP5804277B2 (ja) * 2012-05-29 2015-11-0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装置
JP5928724B2 (ja) * 2012-12-27 2016-06-01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スクリュー駆動の搬送装置
JP5900748B2 (ja) * 2013-03-28 2016-04-0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装置
JP2014190114A (ja) * 2013-03-28 2014-10-06 Daifuku Co Ltd 搬送用走行体の走行経路構造
CN105752671B (zh) * 2014-12-17 2019-09-1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传送定位机构
US10167548B2 (en) * 2014-12-22 2019-01-01 Singulus Technologies Ag Continuous system
JP6501078B2 (ja) * 2016-04-29 2019-04-17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搬送用走行体利用の搬送設備
CN106976710B (zh) * 2017-04-07 2019-05-24 江苏高科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移输送机
CN110606337A (zh) * 2018-06-15 2019-12-24 安徽省宁国市宁星耐磨材料有限公司 合金铸钢件运输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1640A (en) * 1984-12-27 1987-09-08 Tsubakimoto Chain Co. Automotive body, floor conveyor, having pivotal carriers
US5318167A (en) * 1993-03-12 1994-06-07 Newcor, Inc. Control system for power driven conveyor line
US5517922A (en) * 1995-02-17 1996-05-21 Mid-West Conveyor, Inc. Power and free conveyor transfer system
JP3521545B2 (ja) * 1995-05-30 2004-04-19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可動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CA2156581C (en) * 1995-04-20 2000-11-07 Hisashi Kyotani Conveying system
DE50001287D1 (de) * 1999-06-30 2003-03-27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Verfahren und druckvorrichtung zum übertragen von druckflüssigkeit auf ein trägermäterial, sowie zugehörige druckwalze
JP2001106462A (ja) * 1999-10-07 2001-04-17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加減速式動く歩道のパレット可変速用スクリューロッド
JP4302263B2 (ja) * 1999-10-27 2009-07-22 アスタ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リュで駆動する台車及び搬送装置
CA2465474C (en) * 2003-05-01 2012-07-10 Daifuku Co., Ltd. Conveyance apparatus using movable bodies
JP4507015B2 (ja) * 2008-01-15 2010-07-21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滑り荷台利用の搬送装置
JP4588775B2 (ja) * 2008-04-16 2010-12-0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スクリュー駆動式台車搬送装置
CN102514903B (zh) * 2008-07-04 2015-02-04 株式会社大福 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
JP2010012971A (ja) * 2008-07-04 2010-01-21 Daifuku Co Ltd 搬送台車駆動用スクリューシャフ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529933C2 (ru) 2014-10-10
US20120031735A1 (en) 2012-02-09
JP5552393B2 (ja) 2014-07-16
CN102372168A (zh) 2012-03-14
BRPI1103645B1 (pt) 2020-05-19
US8602203B2 (en) 2013-12-10
JP2012035945A (ja) 2012-02-23
RU2011131826A (ru) 2013-02-10
BRPI1103645A2 (pt) 201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2168B (zh) 利用搬运用载体的搬运装置
KR100530180B1 (ko) 반송장치
CN203601878U (zh) 横移输送机及分拣设备
US9540184B2 (en) Sorting device for sorting products
US8365905B2 (en) Movement device on an endless belt of adaptable path
US20140360841A1 (en) Friction Drive Carriage-Type Conveying Apparatus
CN103998359B (zh) 搬运装置
JP2010507544A (ja) 単列チャネルへの進入部のボトル配給テーブル
KR102385051B1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US10005476B2 (en) Conveyance device utilizing coupled wagons
CN105358459A (zh) 托盘运输车和托盘式分拣设备
JP6350166B2 (ja) 物品搬送台車
CN109335521A (zh) 移载系统
JP6493804B2 (ja) 搬送用走行体利用の搬送装置
JP5413601B2 (ja) 搬送用走行体利用の搬送装置
CN105579383B (zh) 用来运送乘客的传送系统
CN213293621U (zh) 一种分拣机
JP6192159B2 (ja) パレット給排システム
JP5633704B2 (ja) 搬送装置
JP6875659B2 (ja) 間歇送り搬送装置
CN113104518A (zh) 轨道转向装置及轨道运输系统
JP2005015192A (ja) 摩擦駆動搬送装置
KR101853092B1 (ko) 보조 모터를 갖는 자기부상 열차용 분기기의 이송장치
JP2005014817A (ja) 摩擦駆動搬送装置
CN105452144A (zh) 用于运输人员和货物的通道托盘的安全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