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9803A - 秧苗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秧苗移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9803A
CN102369803A CN2011102113636A CN201110211363A CN102369803A CN 102369803 A CN102369803 A CN 102369803A CN 2011102113636 A CN2011102113636 A CN 2011102113636A CN 201110211363 A CN201110211363 A CN 201110211363A CN 102369803 A CN102369803 A CN 102369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shoot
putting
parts
preparation ric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13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9803B (zh
Inventor
神谷寿
福岛寿美
冈田卓也
中西康仁
今泉大介
三浦健太郎
田井义浩
加藤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830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77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416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52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13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721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9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9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9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9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59/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59/06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machines mounted on 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秧苗移植机,能高效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到第一、第二形态,机身摆动也能防止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落下,能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位于最上层和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位于靠机身前侧的位置而提高作业效率,能将秧苗箱、取苗部件收纳在预定位置。在固定于行驶车身的支承部件(24)经连杆部件设有载置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通过连杆部件的转动操作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如切换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形成前侧突出部和后侧突出部,在前、后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前、后侧止动部,在前侧止动部前侧上表面形成前低后高的引导面。

Description

秧苗移植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07月22日、申请号为201110207461.2、发明名称为“秧苗移植机”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有行驶装置的机身的侧部具备预备秧苗载置部的秧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对于在机身后部具备秧苗插植装置的秧苗移植机,已知在机身的侧部具备由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构成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秧苗移植机。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秧苗移植机:由一根长的主连杆部件和两根短的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部件构成连杆机构,在所述连杆机构安装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并且,将所述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构成为当该连杆机构转动时能够切换为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第二形态是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上下多层且在俯视图中重合的形态,所述第一形态是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前后方向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状地展开的形态。
因此,通过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形态的切换,能够提高多个预备秧苗载置台的形态的切换作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28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40224号公报
在现有的乘用型水稻插秧机中,由于设有确定收纳状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停止位置的止动件,因此需要在每次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以手动作业解除该止动件的作用状态,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不得不将该止动件构成为能够切换作用状态和非作用状态,存在着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并且,还设有承托部件,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为第二形态时,该承托部件防止装载的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侧和后侧落下,然而由于该承托部件的上部为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因此在将秧苗装载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时,作业者不得不避开该承托部件的上部地装载秧苗,因此无法容易地装载秧苗,存在着秧苗的补充作业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此外,由于未设置对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彼此之间移动秧苗进行辅助的运送辅助旋转体等,因此秧苗向后方的移动所需的劳力增加,并且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进而,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时,以及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从第二形态切换到第一形态时,作业者必须操作连杆机构,为此需要中断其他作业的时间,使得作业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这样的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秧苗移植机,能够高效地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到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能够容易地将秧苗装载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能够使秧苗高效地移动到后方,能够防止装载的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落下,并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结构简洁。
本发明的上述课题通过以下解决手段解决。
第一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一种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车身设有向田地插植秧苗的插植部(16),在该行驶车身设有具有驾驶座(12)和操纵手柄(18)的驾驶部(10),在固定于所述行驶车身的支承部件(24)经由连杆部件设有多个载置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通过该连杆部件的转动操作,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如地切换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后部形成后侧突出部,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部形成前侧突出部,在所述后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后侧止动部,在所述前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前侧止动部,在该前侧止动部的前侧上表面具备前低后高的引导面,在所述第一形态下,从侧视图中观察后侧止动部配置在所述引导面或比引导面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第二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一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侧止动部形成承托部,并由该承托部支承后侧止动部。
此外,第三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二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止动部形成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左右两端部,所述后侧止动部形成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左右中央部,并且在所述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且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底部形成承托后侧止动部的承托部。
此外,第四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三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前侧止动部分别形成所述承托部,并且该左右的承托部形成为向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突出。
此外,第五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一~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侧止动部,设有空转并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运送辅助旋转体,该运送辅助旋转体比所述前低后高的引导面向上方突出。
此外,第六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一~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24)设有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该转动支点轴设有使连杆部件转动的齿轮(32),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向该齿轮(32)传递驱动力以切换到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切换致动器(22),还设有切换操作该切换致动器(22)的切换操作装置(73)。
此外,第七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五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24)设有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该转动支点轴设有使连杆部件转动的齿轮(32),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向该齿轮(32)传递驱动力以切换到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切换致动器(22),还设有切换操作该切换致动器(22)的切换操作装置(73)。
此外,第八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六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以电动机作为所述切换致动器(22),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位置使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停止的停止部件,所述秧苗移植机还设有通电切换部件(92),该通电切换部件(92)在所述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所述电动机施加负荷时、停止通电状态而使电动机停止。
此外,第九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八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有通过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
此外,第十方面记载的本发明为,在第一方面记载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侧止动部和所述前侧止动部中的一方形成承托部,并由该承托部支承前侧止动部和后侧止动部中的另一方。
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后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后侧止动部,并且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前侧止动部,由此能够以前侧止动部和后侧止动部防止载置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落下,因此无需拾取落下的秧苗,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在前侧止动部的前侧上表面形成前低后高倾斜姿势的引导面,能够将秧苗载于该引导面并移动至后方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
并且,通过构成为当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一形态时后侧止动部从侧视图观察配置于引导面或比引导面靠后方的位置,从而当处于第一形态时能够使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沿前后方向排列,因此容易使秧苗向后方移动,提高了作业效率。
进而,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至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无需将前侧止动部和后侧止动部切换操作为作用状态或非作用状态,因此能够防止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提高了作业效率。
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构成为由形成于前侧止动部的承托部件支承后侧止动部的结构,能够防止在处于第二形态时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下降过多,因此,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排列在大致相同高度,秧苗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了作业效率。
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将前侧止动部形成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左右两端部,将后侧止动部形成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左右中央部,由此,能够在处于第二形态时使位于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后侧止动部进入到位于后侧的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因此容易使秧苗向后方移动,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在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且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底部形成承托后侧止动部的承托部件,能够在处于第一形态时由承托部件来承托后侧止动部,因此防止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下降过多,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排列在大致相同高度的姿势,因而秧苗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了作业效率。
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左右的前侧止动部分别形成所述承托部件,并且使左右的承托部件形成为向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突出,从而能够在处于第一形态时由左右的承托部件可靠地承托进入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的后侧止动部,因此防止了沿前后方向排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下降过多,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排列在大致相同高度的姿势,因而秧苗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了作业效率。
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所述前侧止动部设置空转并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运送辅助旋转体,该运送辅助旋转体比引导面向上方突出,从而,在使装载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移动时,运送辅助旋转体可靠地发挥作用,减轻了使秧苗移动所需的力,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
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能够通过切换致动器(22)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动地切换为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因此作业者无需通过手动作业进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切换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根据第七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能够通过切换致动器(22)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动地切换为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因此作业者无需通过手动作业进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切换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根据第八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以电动机作为切换致动器(22),并且在该电动机设置通电切换部件(92),由此,当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通电切换部件(92)能够使通电停止,因此作业者无需进行切换致动器(22)的停止操作,能够集中于其他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在将预备苗载置部切换到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能够省略使电动机停止的开关等构成部件和电路,因此大幅地削减了部件数量,并且结构变得简洁。
根据第九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八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置承受连杆部件而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因此,当连杆部件与第一停止部件接触而形成第一形态时,连杆部件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连杆部件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落下。
此外,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置承受连杆部件而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从而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因此,当连杆部件与第二停止部件接触而形成第二形态时,连杆部件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连杆部件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落下。
根据第十方面记载的本发明,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构成为由形成于后侧止动部和前侧止动部中的一方的承托部件支承前侧止动部或后侧止动部,能够防止在处于第二形态时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下降过多,因此,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排列在大致相同高度,秧苗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2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3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4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5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主视图。
图6是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
图7是从秧苗移植机的驾驶部侧观察到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
图8是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
图9是从秧苗移植机的驾驶部侧观察到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
图10是设有停止部件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停止部件的配置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2是设有停止部件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停止部件的配置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4(a)是示出装载的秧苗的移动的、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b)是示出装载的秧苗的移动的、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c)是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图,(d)是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15是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俯视图。
图16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动作控制框图。
图17是示出切换部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18(a)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切换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b)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切换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9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切换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0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时的切换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21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时的切换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22是示出其他实施例的、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3(a)是示出其他实施例的、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b)是其他实施例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24(a)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层叠状态的侧视图,(b)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切换过程中的侧视图,(c)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d)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现有例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0:驾驶部;
12:驾驶座;
16:插植部;
18:操纵手柄;
22:切换电动机;
73:切换操作开关;
92:通电切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即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图2是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即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下面,将第一形态称作展开形态,将第二形态称作层叠形态。
图3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1的秧苗移植机的局部主视图,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状态。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只是实施的一个方式,不限制专利的保护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基准为,从驾驶座观察以车身的行驶方向为基准来规定前后、左右的基准。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车身的驾驶部10中的底板11的后部具备驾驶座12。此外,在底板11的前方具备覆盖发动机的发动机罩13,在该发动机罩13的上部具备对前轮14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手柄18。在所述底板11的左右两外侧具备左右的辅助踏板27。下面以车身的左侧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和图2中,标号16表示安装于车身的后侧的插植部,标号15表示后轮,标号17表示施肥装置。
在所述车身左侧的辅助踏板27的外侧,通过固定在基础支承架23的前后两端部的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支承有预备秧苗载置部19,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19是通过设置多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而构成,所述基础支承架23固定于车身且前后方向上较长。该基础支承架23下端部弯曲,其弯曲部拐入辅助踏板27的下侧并固定于车架的托架26。并且,固定于所述基础支承架23的上端部且前后两端部的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
此外,在车身右侧的辅助踏板27的外侧设有载置预备秧苗的不转动的结构的预备秧苗载置部28。
在所述主支承架24的上端部固定有切换部21,并且构成为:通过借助切换部21使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主连杆部件41转动,能够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为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
由于该切换部21固定于所述主支承架24的上端部,因此,既能够抑制主支承架24的上下长度又能够确保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连杆机构的转动轨迹,因此防止了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位置过高而使秧苗难以装载和取出的情况,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
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作业者接触构成所述切换部21的半圆形状的齿轮32,切换部21构成为由切换部罩31覆盖。
图5所示的该切换部罩31构成为使切换致动器22的上部露出,因此切换部21构成得紧凑,所述切换致动器22使所述齿轮32动作。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切换部罩31形成切换致动器22的上部的覆盖部,将切换致动器22整体覆盖。
此外,将收纳空的秧苗箱和掬苗板等的空秧苗箱收纳部33固定于所述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并设于车身的内侧。该空秧苗箱收纳部33在本申请中是通过组合金属制的杆体而构成的,不过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构成。另外,图1至图4中省略了空秧苗箱收纳部33的图示。
通过设置所述空秧苗箱收纳部33,能够预先收纳用完的秧苗的空箱、掬苗板,能够防止秧苗箱和掬苗板被风吹走而落到田地中的情况,省去了作业者拾拢的麻烦,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将所述空秧苗箱收纳部33设于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发动机罩13之间,作业者几乎无需在车身上移动就能够将秧苗箱和掬苗板收纳到空秧苗箱收纳部33,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
若将所述空秧苗箱收纳部33配置在车身的外侧的话,因空秧苗箱收纳部33的突出而使车身无法靠近壁部,并且驾驶者到空秧苗箱收纳部33的距离变远,存在着难以够到空的秧苗箱和掬苗板等问题,因此如本实施方式1所示地靠车身内侧配置是合理的,由此提高了秧苗移植机的操作性和作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秧苗移植机的车身相当于本发明的行驶车身的一个例子。此外,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并且,切换部21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换装置的一个例子,切换部罩31相当于本发明的罩的一个例子。此外,空秧苗箱收纳部33相当于本发明的收纳部件的一个例子。
接着,对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切换部21的连接结构以及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7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内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8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展开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9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内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切换部21的前后宽度为在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层叠形态下在侧视图中收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的范围内。通过使切换部21的前后宽度比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短,从而在层叠形态下切换部21不会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突出,能够形成为紧凑的结构。
另外,切换部21的前后宽度也可以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
如图6和图7所示,三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隔开间隔地连结于主连杆部件41。此外,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u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由前侧的第一副连杆部件42连结,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由后侧的第二副连杆部件43连结。
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u经由转动部4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一副连杆部件42连接,并且经由转动部47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主连杆部件41连接。
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经由转动部4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一副连杆部件42连接,并经由从转动轴45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主连杆部件41连接,并且经由转动部49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二副连杆部件43连接。
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经由转动部5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主连杆部件41连接,并且经由转动部5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二副连杆部件43连接。
在所述主连杆部件41的中央部且比所述从转动轴45靠前侧的位置,设有将主连杆部件4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到前侧的主支承架24的主转动轴44。
另外,该主转动轴44相当于本发明的轴的一个例子,在主连杆部件41上连接有主转动轴44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杆机构的转动中心的部分的一个例子。
此外,所述第二副连杆部件43在靠近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部分处经由转动轴52与副支承架25的上端部连接,从而构成为第二副连杆部件43能够以该转动轴52为中心转动。
所述主转动轴44构成为借助切换部21的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而转动,主连杆部件41伴随着主转动轴44的转动而转动,并且伴随着主连杆部件41的转动,连接于该主连杆部件41的两端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和预备秧苗载置台20d分别在受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限制的同时、维持大致水平的状态地移动。
此外,随着主连杆部件41的转动,由从转动轴45连接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也在受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限制的同时、维持大致水平的状态地移动。
在图6所示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层叠形态下,当主连杆部件41逆时针转动时,预备秧苗载置台20u在上升后,一边下降一边向前方移动,预备秧苗载置台20d在下降后,一边上升一边向后方移动。接着,预备秧苗载置部19成为图8所示的展开形态。
图15示出了展开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俯视图。在此,省略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切换部21以外的部分的图示。
所述主连杆部件41、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配置在相对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平行且等距离的位置,如图15所示,在展开形态下这些连杆部件41、42、43处于重合状态。
此外,如图5和图15所示,从驾驶部10侧向着车身外侧依次配置切换部21、各连杆部件41、42、43、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因此不存在阻碍载置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的动作的部件,秧苗垫(苗マツト)的装载变得容易。
在现有的乘用型水稻插秧机中,由于设有确定收纳状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停止位置的止动件,因此需要在每次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以手动作业解除该止动件的作用状态,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不得不将该止动件构成为能够切换作用状态和非作用状态,存在着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并且,还设有承托部件,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为第一形态时,该承托部件防止装载的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侧和后侧落下,然而由于该承托部件的上部为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因此在将秧苗装载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时,作业者不得不避开该承托部件的上部地装载秧苗,因此无法容易地装载秧苗,存在着秧苗的补充作业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此外,由于未设置对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彼此之间移动秧苗进行辅助的运送辅助旋转体等,因此秧苗向后方的移动所需的劳力增加,并且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侧两端部分别形成朝向前方突出的一对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并且在后侧端部中央分别形成朝向后方突出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因此,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第一形态的情况下,位于机身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配置在从侧视图中观察与位于机身后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b1、38c1重叠的位置。另外,上述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是前侧止动部的一个例子,上述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是后侧止动部的一个例子。
由此,当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形态时,由于能够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沿前后方向排列,因此能够使装载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上的秧苗箱68顺畅地向后侧移动,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
并且,由于无需将前侧止动部38a、38b1、38c1和后侧止动部38a2、38b2、38c2切换操作为作用状态或非作用状态、就能够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20u、20m、20d切换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因此防止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20u、20m、20d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如图10、图12的侧视图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形成前低后高倾斜形状(前低后高倾斜部)的引导面,并使该引导面比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载置面高。
并且,在第一形态下,在侧视图中观察将后侧止动部配置于所述引导面或比引导面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比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载置面高,且与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上表面相同或者比所述上表面低。
如上所述,通过将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形成为前低后高倾斜部,从而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展开状态时,当使秧苗箱68(参考图24)等从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向后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20d移动时,能够将该秧苗箱68载于前低后高倾斜部并使其向后方移动,因此秧苗箱68的移动变得容易,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将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引导面和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形成得比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载置面高,从而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层叠形态时,能够以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和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防止载置于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箱68等的前后移动,因此,防止了秧苗箱68从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落到下方,无需拾取落下的秧苗箱68,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所述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一对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左右之间、且该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底部,分别设有用于承托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等的承托部件38a3、38b3、38c3,该承托部件38a3、38b3、38c3突出形成于一对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彼此之间的空间部。
另外,在本申请中构成为以形成于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左右之间的承托部件38a3、38b3、38c3承托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等,不过,例如也可以考虑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形成承托部38a3、38b3、38c3并承托后侧的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特别是在将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前后翻转装配的情况下,形成为与上述同等的结构。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能够在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b1、38c1的左右之间,以承托部件38b3、38c3承托各自的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因此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不会下降过多,能够使展开状态的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可靠地处于排列在大致同一高度的姿势,秧苗箱68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底部设置承托部件38a3、38b3、38c3,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的上端部位于与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上端部高度大致相同或者位于下侧的位置,因此载于具有前低后高倾斜部的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的秧苗箱68可以顺畅地进行移动,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左右侧面的前后四个部位,分别配置防止秧苗箱68落下的第一、第二、第三分隔壁38a4、38b4、38c4。
进而,也可以将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转动支点44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转动轴45同轴设置。在该情况下,构成为中央的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不向前后移动。
图14(a)、(b)是示出在展开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上移动的秧苗的侧视图,图14(c)是省略了秧苗的俯视图。此外,图14(c)、(d)分别是设有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辅助运送旋转体的俯视图和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在所述三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a1、38b1、38c1中的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的前侧突出部38b1、38c1,分别配置有空转并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
此时,构成为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的上表面比所述前侧突出部38b1、38c1的前低后高倾斜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
通过在所述前侧突出部38b1、38c1设置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从而当作业者在展开形态下在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d上推动秧苗移动时,能够减轻移动秧苗所需的力,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
并且,通过使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的上表面位于比前侧突出部38b1、38c1靠上方的位置,从而使得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可靠地作用。
图17是示出切换部21的构造的说明图。
如图17所示,所述主支承架24配置在车身内侧,所述主连杆部件41配置在比主支承架24靠外侧的位置。此外,在主支承架24的上端部固定有固定支承板58,在固定支承板58固定有切换致动器22。
所述主转动轴44固定于主连杆部件41,此外,所述主转动轴44还以贯穿形成有齿部55的圆弧的中心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齿轮32。并且,主转动轴44转动自如地连接于主支承架24,并且主转动轴44、齿轮32以及主连杆部件41构成为一体并转动。
如图17所示,从车身的内侧朝向外侧依次配置主支承架24、切换致动器22、齿轮32、主连杆部件41,此外如图15所示,在主连杆部件41的外侧连接有预备秧苗载置部19。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构成为从在辅助踏板27上作业的作业者来观察,切换部21位于比主连杆部件41、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靠近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转动中的主连杆部件41、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碰到作业者的手、臂部,从而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
构成所述切换部21的切换致动器22、与该切换致动器22的输出轴(省略图示)轴连接的转动齿轮61以及齿轮32如图5所示地与主支承架24的上部一起由所述切换部罩31覆盖。
另外,所述切换部罩31例如可以形成为下方敞开的箱型形状、并从切换部21的上部进行覆盖的构造。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侧面敞开的箱型形状,并从主支承架24侧的侧面进行覆盖并覆盖切换部21,然后在敞开的侧面部分安装盖的结构。
将切换部罩31形成为下方敞开的箱型形状并从切换部21的上方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构造的话,切换部罩31的拆卸变得容易,因此提高了维护性。
另外,切换致动器22配置得越靠近齿轮32,越能够使切换部21的尺寸紧凑。
此外,也可以将主支承架24形成为内部为空洞的管形状,并构成为使向切换致动器22供给电源的电线束通过主支承架24的内部并与切换致动器22连接。通过形成为该结构,即使是形成为当主支承架24转动时预备秧苗载置部19朝向车身的内侧的结构,也能够防止向切换致动器22供给电源的电线束缠在一起。
此外,也可以将用于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操作部件即用于驱动切换致动器22的切换操作开关73(在图16中示出)配置于操纵手柄18的根部的转向管柱(ハンドルポスト)30。通过将切换操作开关73设于该转向管柱30,驾驶者能够以驾驶部10操作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状态的切换。
此外,由于将切换操作开关73配置于在坐于驾驶座12的状态下不稍伸手就无法够到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进行误操作的可能性。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将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开关73设于转向管柱30、并且设于发动机罩13的前侧位置。通过形成为该结构,驾驶者以外的其他辅助者也能够操作,能够在例如感到危险时使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转动动作停止。
同样地,也可以将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开关73设于预备秧苗载置部19或切换部21。
图10是示出设有停止板73a1、73a2的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停止板73a1、73a2的安装位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此外,图12是示出设有停止板73a1、73a2的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侧视图,图13是示出停止板73a1、73a2的安装位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此外,图16是动作控制框图,示出的是操作预备秧苗载置部19,主连杆部件41、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与停止板73a1、73a2接触而对切换致动器22产生负荷时切换致动器22停止的情况。
在该秧苗移植机设有停止板73a1、73a2,在操作所述切换操作开关73来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到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所述停止板73a1、73a2与主连杆部件41、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接触并限制它们进一步的转动。该停止板73a1、73a2在层叠形态下分别设于中央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的侧面。
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层叠状态时,主连杆部件41与位于下侧的停止板73a2接触并限制其进一步的转动,在通过该转动限制的持续而对切换致动器22产生固定以上的负荷、或者达到过热状态时,控制装置100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
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展开形态时,主连杆部件41与位于前侧的停止板73a1接触并限制其进一步的转动,在通过该转动限制的持续而对切换致动器22产生固定以上的负荷、或者达到过热状态时,控制装置100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
如上所述,切换致动器22的停止是经由控制装置100而进行的,不过也可以构成为:以电动机作为该切换致动器22,将使用通电切换部件92的通电路径配置在该电动机的内部,并且在因负荷而达到固定温度以上时该通电切换部件92弯曲而强制性地从通电状态切换到非通电状态。
形成为上述结构的话,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到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作业者不必操作切换操作开关73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此能够集中于其他操作,将作业效率提高得比以往高。
此外,由于当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主移动连杆部件41与停止板73a1、73a2接触,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主连杆部件41以及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19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落下,减少了由摆动引起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其它构成部件的磨损。
进而,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到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能够省略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的开关等构成部件和电路,因此大幅地削减了部件数量,并且结构变得简洁。
将图20、图21所示的使用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结构例与上述结构相比的话,在使用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结构例中,需要在第一或第二停止开关59、60与主连杆部件41以及第一、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接触的同时发送停止信号的线缆或电路,因此增加了部件数量,构造变得复杂。而且,至少需要在层叠形态下进行止动的第一停止开关59和在展开形态下进行止动的第二停止开关60,因此进一步增加了部件个数,构造变得更复杂。
与此相比,在本结构例中,当设于切换致动器22内的通电切换部件92因由负荷引起的过热而弯曲时,切换致动器22自动停止,因此无需传送停止信号的路径,设有将切换致动器22操作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的切换操作开关73的话,只通过线缆连接该切换操作开关73与切换致动器22即可,因此,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构造的简略化。
以图18(a)和(b)说明本申请的切换部21的结构。
该秧苗移植机设有构成所述切换部21的罩板78,在比使主连杆部件41动作的齿轮32靠车身的外侧的位置装配有辅助板79。并且,构成为在该罩板78和辅助板79的左右之间装配有保持板80,使该保持板80向辅助板79侧延伸并由该辅助板79支承,由该辅助板79和保持板80从左右支承切换致动器22。
在形成为上述结构的切换部21中,通过在罩板78和辅助板79的左右之间设置保持板80,并由该保持板80和辅助板79从左右支承切换致动器22,从而在主连杆部件41以及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与停止板73a1、73a2接触并施加负荷时,即使切换致动器22欲进行移动的力施加于保持板80,也能够以罩板78和保持板80承受该力,因此能够以足够的强度可靠地支承切换致动器22。
此外,通过防止切换致动器22移动,能够防止切换致动器22与齿轮32的距离离远,因此无需切换部21的调整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
图19是示出切换部21的其他实施例的图。该秧苗移植机设有以所述中层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侧面部为中心覆盖切换部21的切换部罩31,并将该切换部罩31分割为覆盖齿轮32的主罩83和覆盖切换致动器22的辅助罩82。此外,将该主罩83固定于所述罩板78,并且将该辅助罩82装卸自如地连结于主罩83和罩板78之间。
根据图19所示的结构,当卸下辅助罩82后,切换致动器22和保持板80露出,因此在每次维护时无需将切换部罩31整体卸下就能够进行调整、扫除,因此提高了维护性。
说明图20和图21所示的、使用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切换部的其他实施例。
图20是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层叠形态时的切换部的放大示意图,将齿轮32形成为在圆弧部分具有齿部55的平板形状,并在形成该齿部55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突起部56,在该突起部56的末端部分竖立设置销57。
在所述主支承架24的上端部分且与齿轮32大致平行的位置固定有固定支承板58,在该固定支承板58安装切换致动器22、第一停止开关59和第二停止开关60。另外,在图20和图21中,省略了切换致动器22和主支承架24的图示。
借助所述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而旋转的转动齿轮61与齿轮32的齿部55啮合地进行配置。并且,固定于所述主连杆部件41和齿轮32的主转动轴44在主支承架24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与主支承架24连接。
当所述转动齿轮61借助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而旋转时,齿部55与转动齿轮61啮合,齿轮32以主转动轴44为中心转动。接着,伴随着齿轮32的转动,主转动轴44转动,伴随着主转动轴44的转动,主连杆部件41转动。
图20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19达到层叠形态的位置,此时,齿轮32的销57与第一停止开关59接触,该第一停止开关59处于接通状态。在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从展开形态切换到层叠形态时,由于在达到层叠形态的位置、销57与第一停止开关59接触而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而顺时针转动着的齿轮32停止转动。
并且,在使图20所示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从层叠形态切换到展开形态时,驱动切换致动器22使转动齿轮61逆向旋转,使齿轮32逆时针转动。
图21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19达到展开形态的位置,此时,齿轮32的销57与第二停止开关60接触,该第二停止开关60处于接通状态。在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从层叠形态切换到展开形态时,由于在达到展开形态的位置、销57与第二停止开关60接触而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而逆时针转动着的齿轮32停止转动。
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切换致动器22而使齿轮32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通过使销57与第一停止开关59或第二停止开关60接触来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此能够使预备秧苗载置部19可靠地停止于达到层叠形态的位置或者达到展开形态的位置。
在未设有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手动进行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和停止动作,不得不在预备秧苗载置部19达到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或者层叠形态与展开形态之间的任意位置的瞬间进行停止动作,因此难以集中于其他作业,无法提高作业效率。
或者,产生与以手动作业来操作不具备切换装置的预备秧苗载置部时相比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在使切换致动器22动作后,即使作业者进行秧苗移植机的操纵等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以外的操作,若齿轮32的销57接触到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话,切换致动器22就会停止,因此作业者能够集中于其他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
此外,切换致动器22在预备秧苗载置部19变换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的同时停止,因此,防止了切换致动器22或主转动轴44因负荷而破损。
接下来,说明切换部的变形例。
图22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该变形例的层叠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与图6相同的构成部分采用相同标号。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6所示,将切换部21配置于主支承架24的上端部。另一方面,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将切换部65配置在副支承架25的上端部。另外,切换部65的构造与切换部21的构造相同。
在图22的结构中,在第二副连杆部件43的靠近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位置固定有主转动轴68,伴随着由切换部65实现的主转动轴68的转动,第二副连杆部件43转动。通过第二副连杆部件43转动,主连杆部件41和第一副连杆部件42与其联动地转动。
另外,第二副连杆部件43的连接有主转动轴68的部分对应于本发明的后侧的副连杆部件43的转动中心的部分的一个例子。
所述切换部65比图6的切换部21的情况靠后侧地进行配置,因此,来自驾驶部10的驾驶者的视线方向不会受切换部21遮挡,容易看到车身的左侧前方下部的位置,从而容易从驾驶部10确认侧方标志的位置。
此外,驾驶者能够观察确认插植于田地的秧苗,车身容易朝向直行方向,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
另外,在图22中形成为将切换部65配置于靠近驾驶者一侧的结构,不过即使构成为以切换部使第一副连杆部件42转动、并将切换部配置于远离驾驶者的一侧,切换部也不会阻挡驾驶者的视线,能够得到获得的效果。
接着,对支承切换部和预备秧苗载置部的支承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3(a)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层叠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23(b)示出了其俯视图。与图6相同的构成部分采用相同标号。
另外,在图23(b)中仅示出了支承架部分,省略了切换部和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图示。
在图23(a)和(b)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基础支承架66的上端部安装有在水平方向具有V字形状的V字形支承部件67,在该V字形支承部件67的两端部竖立设置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
该基础支承架66与基础支承架23同样,其下端部弯曲,其弯曲部拐入辅助踏板27的下侧并固定于车架的托架26。
此时,基础支承架66配置于两根的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的中央位置,因此增强了由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支承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平衡。
如图24(d)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三层式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上部再装配一层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
然而,在装配该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时,需要在所述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的上部装配支承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的支承脚49x,但是如果不使支承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的支承脚49x的上下长度较长的话,则存在着当切换为展开状态和层叠状态时载置于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20u的秧苗箱68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接触而损伤秧苗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可形成为图24(a)至图24(c)的侧视图所示的结构。
在支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之间设有桥状部(bridge)96,在该桥状部96配置具有齿轮97的切换致动器22。此时,齿轮97为在侧视图中呈卵形的凸轮97b,使该凸轮97b在通常作业时处于图24(a)所示的状态,在使凸轮97b从图24(a)所示的状态开始转动90度而成为图24(b)所示的状态时,凸轮97b的末端与所述桥状部96抵接,并将支承框体49的支脚向上方抬起高度(L)。由此,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20u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之间的距离增大了高度(L),防止了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20u上的秧苗箱68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相碰,防止了秧苗损伤。
此外,如图24(c)所示,当使三层式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展开状态时桥状部96不会与凸轮97b抵接,因此,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位于比图24(d)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低的位置,因此,作业者的手容易够到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
如在以上说明了的,本发明的秧苗移植机能够将预备秧苗载置台自动地切换到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无需作业者以手动作业进行切换,此外,无需进行停止操作,形成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后切换动作就自动停止,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秧苗移植机由于能够自动地切换预备秧苗载置台的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因此,对于乘用型水稻插秧机等在具有行驶装置的机身的侧部具备预备秧苗载置台的秧苗移植机等,在工业上的可利用性高。

Claims (10)

1.一种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身设有向田地插植秧苗的插植部(16),在该行驶车身设有具有驾驶座(12)和操纵手柄(18)的驾驶部(10),在固定于所述行驶车身的支承部件(24)经由连杆部件设有多个载置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通过该连杆部件的转动操作,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如地切换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后部形成后侧突出部,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部形成前侧突出部,在所述后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后侧止动部,在所述前侧突出部形成比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载置面高的前侧止动部,在该前侧止动部的前侧上表面具备前低后高的引导面,在所述第一形态下,从侧视图中观察后侧止动部配置在所述引导面或比引导面靠后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止动部形成承托部,并由该承托部支承后侧止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止动部形成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左右两端部,所述后侧止动部形成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左右中央部,并且在所述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且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底部形成承托后侧止动部的承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的前侧止动部分别形成所述承托部,并且该左右的承托部形成为向前侧止动部的左右之间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止动部,设有空转并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运送辅助旋转体,该运送辅助旋转体比所述前低后高的引导面向上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24)设有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该转动支点轴设有使连杆部件转动的齿轮(32),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向该齿轮(32)传递驱动力以切换到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切换致动器(22),还设有切换操作该切换致动器(22)的切换操作装置(7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24)设有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该转动支点轴设有使连杆部件转动的齿轮(32),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向该齿轮(32)传递驱动力以切换到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切换致动器(22),还设有切换操作该切换致动器(22)的切换操作装置(7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以电动机作为所述切换致动器(22),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位置使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停止的停止部件,所述秧苗移植机还设有通电切换部件(92),该通电切换部件(92)在所述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所述电动机施加负荷时、停止通电状态而使电动机停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有通过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侧止动部和所述前侧止动部中的一方形成承托部,并由该承托部支承前侧止动部和后侧止动部中的另一方。
CN201110211363.6A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Active CN102369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3003 2010-08-18
JP2010183003A JP5707776B2 (ja) 2010-08-18 2010-08-18 苗移植機
JP2010241655A JP5505258B2 (ja) 2010-10-28 2010-10-28 苗移植機
JP2010-241655 2010-10-28
JP2011-071361 2011-03-29
JP2011071361A JP5672105B2 (ja) 2011-03-29 2011-03-29 苗移植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7461.2A Division CN102369802B (zh)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9803A true CN102369803A (zh) 2012-03-14
CN102369803B CN102369803B (zh) 2014-06-18

Family

ID=4578943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7461.2A Active CN102369802B (zh)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CN20112026278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10549U (zh)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CN201110211363.6A Active CN102369803B (zh)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7461.2A Active CN102369802B (zh)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CN20112026278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10549U (zh) 2010-08-18 2011-07-22 秧苗移植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2) KR101331849B1 (zh)
CN (3) CN102369802B (zh)
MY (2) MY16400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31849B1 (ko) * 2010-08-18 2013-11-22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 이식기
TWI576041B (zh) * 2012-04-27 2017-04-01 Iseki Agricult Mach Seedlings transplant machine
JP6429752B2 (ja) * 2015-09-03 2018-11-28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植物移植装置
CN107046888B (zh) * 2016-11-10 2019-01-29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功能插秧机机身
CN106385893B (zh) * 2016-11-10 2018-07-06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插秧机机架
JP6816631B2 (ja) * 2017-04-28 2021-01-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897618B2 (ja) * 2018-03-30 2021-06-3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43134A1 (en) * 2002-11-14 2004-05-27 Ferrari Costruzioni Meccaniche S.N.C. A seedling transplanting unit with rotary distributor for planting seedlings arranged in two rows
CN101040579A (zh) * 2007-04-29 2007-09-26 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自走式苗木移植机
CN201008266Y (zh) * 2007-03-27 2008-01-23 重庆北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移栽机
JP2009232809A (ja) * 2008-03-28 2009-10-15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
JP2009240224A (ja) * 2008-03-31 2009-10-22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4917A (ja) * 2001-05-31 2002-12-10 Bio Oriented Technol Res Advancement Inst 乗用型田植機の苗補給装置
JP4750516B2 (ja) * 2005-09-12 2011-08-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車
JP4638810B2 (ja) * 2005-11-21 2011-0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JP4389122B2 (ja) * 2006-02-27 2009-12-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4764240B2 (ja) * 2006-04-14 2011-08-3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JP5285315B2 (ja) * 2008-03-28 2013-09-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作業機
JP5297106B2 (ja) 2008-07-04 2013-09-25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田植機
KR101331849B1 (ko) * 2010-08-18 2013-11-22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 이식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43134A1 (en) * 2002-11-14 2004-05-27 Ferrari Costruzioni Meccaniche S.N.C. A seedling transplanting unit with rotary distributor for planting seedlings arranged in two rows
CN201008266Y (zh) * 2007-03-27 2008-01-23 重庆北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移栽机
CN101040579A (zh) * 2007-04-29 2007-09-26 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自走式苗木移植机
JP2009232809A (ja) * 2008-03-28 2009-10-15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
JP2009240224A (ja) * 2008-03-31 2009-10-22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31850B1 (ko) 2013-11-22
KR101331849B1 (ko) 2013-11-22
KR20120017394A (ko) 2012-02-28
CN202310549U (zh) 2012-07-11
CN102369803B (zh) 2014-06-18
KR20120017395A (ko) 2012-02-28
CN102369802B (zh) 2014-07-23
MY157408A (en) 2016-06-15
MY164006A (en) 2017-11-15
CN102369802A (zh) 201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10549U (zh) 秧苗移植机
US20180058035A1 (en) Mobile Device
US20210198090A1 (en) Traveling robot
KR20070059988A (ko) 작업 차량 및 스키드 스티어 로더
KR20090076978A (ko) 농작업차
JP4472763B2 (ja) 建機車輌
CN103732524A (zh) 悬臂结构
US20220025607A1 (en) Mechanical self-leveling lift arm structure for power machine
JP4833116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371012A (zh) 苗移植机
US20040060712A1 (en) Multipurpose heavy-construction machine of the loader shovel type
AU2022354152A1 (en) Handling machine
CA3220521A1 (en) Lift arm arrangements for power machines
JP5707776B2 (ja) 苗移植機
JP2010124764A (ja) コンバインの操作装置
JP2012039920A5 (zh)
JP2019076053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781663A (zh) 秧苗移植机
US11536005B2 (en) Shovel
JPH04134558U (ja) 作業機具取付装置
JP4989255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2013094078A (ja) 苗移植機
JP2010022282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2331261A (ja) 液体散布装置
JPH04113518U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