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4077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4077B
CN102364077B CN201110243440.6A CN201110243440A CN102364077B CN 102364077 B CN102364077 B CN 102364077B CN 201110243440 A CN201110243440 A CN 201110243440A CN 102364077 B CN102364077 B CN 1023640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m chain
crankcase
sprocket wheel
driving spr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34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4077A (zh
Inventor
窪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4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4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4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4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将驱动链轮固设在曲轴上,在用单一的连接部件连接到曲轴箱上的板部件、及介于曲轴箱与曲轴之间的轴承之间设置有推塞机构,在将驱动链轮夹持在其和曲轴箱之间的位置处,起动从动齿轮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曲轴上。将推塞机构配置在介于曲轴箱和曲轴之间的轴承的附近,而能使凸轮链周边的布局简单化。沿着曲轴(36)的轴线方向观察,偏离连接部件(94)的轴线并配置在驱动链轮(62)和板部件(53)之间的限制突部(95)能够抵接在板部件(53)的驱动链轮(62)侧的侧面上,并与起动从动齿轮(67)接近并对置地一体突设在曲轴箱(37)上。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一种内燃机,即在转动自如地支承曲轴的曲轴箱的外侧方,将驱动链轮固设在上述曲轴上,将转动动力传送至凸轮轴侧的凸轮链卷绕在驱动链轮上,从沿着上述曲轴的轴线方向观察,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的侧方的板部件用单一的连接部件连接到上述曲轴箱上,在介于上述曲轴箱和上述曲轴之间的轴承与上述板部件之间,设置有具有与该轴承抵接的推塞并向上述曲轴的轴向另一侧对上述轴承进行弹性施力的推塞机构,在将上述驱动链轮夹持在其和上述曲轴箱之间的位置处,起动从动齿轮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曲轴上。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曲轴的轴向晃动,在用单一的连接部件连接到曲轴箱上的板部件、和介于曲轴箱和曲轴之间的轴承之间设置有推塞机构的内燃机通过专利文献1而公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7769号公报
然而,从曲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推塞机构配置在介于曲轴箱和曲轴之间的轴承的附近,轴承周边的结构变得复杂,为了避免和凸轮链干涉的布局往往变得复杂。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将用于防止曲轴的轴向晃动的推塞机构配置在介于曲轴箱和曲轴之间的轴承的附近,且能使凸轮链周边的布局简单化。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中,在转动自如地支承曲轴的曲轴箱的外侧,在上述曲轴上固设有驱动链轮,将转动动力传送至凸轮轴侧的凸轮链卷绕在该驱动链轮上,在沿着上述曲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的侧方的板部件用单一的连接部件连接在上述曲轴箱上,在介于上述曲轴箱和上述曲轴之间而安装的轴承、与上述板部件之间,设置有具有与该轴承抵接的推塞并朝向上述曲轴的轴向另一侧对上述轴承施加弹力的推塞机构,在将上述驱动链轮夹在其和上述曲轴箱之间的位置处,起动从动齿轮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曲轴上,其中,沿着上述曲轴的轴线方向观察,偏离上述连接部件的轴线并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和上述板部件之间的限制突部能够抵接在上述板部件的上述驱动链轮侧的侧面上,并与上述起动从动齿轮接近并对置地一体突设在上述曲轴箱上。
另外,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限制突部在将上述凸轮链卷绕在上述驱动链轮的外周上时实现导向功能,并形成为从上述驱动链轮向上述起动从动齿轮侧延伸。
另外,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的外周中的卷绕有上述凸轮链的部分、和上述轴承之间并阻止上述凸轮链向上述轴承侧的移动的圆弧状的凸轮链卷入防止肋与上述限制突部相连并一体设置在上述曲轴箱上。
另外,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对上述凸轮链施加张力的凸轮链张紧装置可摆动地支承在上述曲轴箱上,对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向减少上述凸轮链的张力侧的摆动进行限制的摆动限制部与上述凸轮链卷入防止肋的外周部连为一体地形成。
另外,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板部件具有能够在上述驱动链轮侧的侧面与上述限制突部抵接的第一腕部、和沿与第一腕部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腕部的基端部连为一体的第二腕部,而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一和第二腕部的连接部用上述连接部件连接到上述曲轴箱上,在第一腕部的前端部和上述轴承之间设置有推塞机构,阻止上述板部件向第一腕部背离上述限制突部侧的转动并能与第二腕部的侧面抵接的转动限制部一体设置在曲轴箱上。
另外,实施方式的第一球轴承48对应于本发明的轴承,实施方式的螺栓94对应于本发明的连接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用限制突部阻止由单一的连接部件连接到曲轴箱上的板部件向驱动链轮侧的转动,并用该限制突部对起动从动齿轮向驱动链轮侧的移动进行限制,能够简化凸轮链周边的布局。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在将凸轮链卷绕在驱动链轮的外周上时,限制突部实现导向功能,因此能够使凸轮链的组装性优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阻止凸轮链向轴承侧移动的圆弧状的凸轮链卷入防止肋与限制突部连设,因此能够使凸轮链的组装性更加优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对凸轮链张紧装置向减少凸轮链的张力侧的摆动进行限制的摆动限制部与凸轮链卷入防止肋的外周部连为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凸轮链的组装性更进一步优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用单一的连接部件将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板部件连接到曲轴箱上,用一体设置在曲轴箱上的限制突部和转动限制部来限制板部件的转动,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能减少组装工时且将板部件固定在曲轴箱上,能够将推塞机构可靠地保持在轴承和板部件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看到的内燃机本体的纵剖侧面图,且是沿图3的2-2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2的3-3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箭头4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5-5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图5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图5的7-7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2的8-8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图2的9-9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10是图2的10-10线的剖面图。
图11是省略了踏板状态下的图2的11-11线箭头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6...曲轴 37...曲轴箱 48...轴承即第一球轴承 53...板部件
53a...第一腕部 53b...第二腕部 54...推塞机构 56...推塞
62...驱动链轮 64...凸轮链 66...凸轮轴 67...起动从动齿轮
81...凸轮链张紧装置 94...连接部件即螺栓 95...限制突部
97...凸轮链卷入防止肋 96...转动限制部 98...摆动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在图1中,该机动二轮车的车架F具备可操作转向地支承前叉14的前管15、从该前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6、连设在主车架16的后部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车架17...,前轮WF轴支在上述前叉14的下端,在前叉14的上部连接有杆状的操作转向柄18。在前叉14上支承有覆盖前轮WF的上方的前挡泥板19。
主车架16的中间部两侧面分别固定安装有吊板20...,枢板21...固定安装在主车架16的后部两侧面。
主车架16的下方配置有例如气缸轴线稍微向前上方的内燃机E,该内燃机E由上述吊板20...以及枢板21...支承的方式悬架在车架F上。后叉22的前端部可上下移动地支承在上述枢板21...上,后轮WR轴支承在后叉22的后端上。另外,在车架F中,后缓冲器23设置在后车架17...以及后叉22之间。
覆盖该车架F以及上述内燃机E的一部分的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25安装在车架F上,该车体罩25由下述部件构成:即配置在主车架16的左右两侧的前侧罩26...、以从前方覆盖骑车人的脚部的方式与两个前侧罩26...的前部连接的腿部遮护板27...、以从前方覆盖前管15的方式与两腿部遮护板27...相连的前顶罩28、以从后方侧覆盖前管15并从上方覆盖主车架16的方式与前顶罩28相连的主车架顶罩29、与上述两个前侧罩26...的下部相连的底罩30...、从两侧覆盖车架F的后部的后侧罩31...。
乘车用座椅32配设在上述后侧罩31的上部,覆盖后轮WR的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33与后侧罩31相连设置。
同时参照图2和图3,上述内燃机E的内燃机本体35具备:自由转动地支承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36的曲轴箱37;具有气缸孔42并结合在上述曲轴箱37上的气缸体40,其中通过连杆43以及曲轴销44与上述曲轴36连接的活塞45自由滑动地嵌合在该气缸孔42内;与气缸体40结合的气缸盖41,其中在该气缸盖41与气缸体40之间形成面对上述活塞45的顶部的燃烧室46。上述曲轴箱37由左右半箱体38、39构成,其中该左右半箱体38,39在沿着与上述曲轴36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结合面47结合。
上述曲轴箱37中,自由旋转地支承上述曲轴36的多个支承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和第二支承壁部38a,39a,以沿着与曲轴36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并在上述曲轴36的轴向拉开间距的方式设置,并且第一和第二球轴承48,49安装在自由旋转地贯通第一和第二支承壁部38a,39a的曲轴36与第一和第二支承壁部38a,39a之间。而且左右半箱体38,39铸造时,将钢制衬套50,51铸在第一和第二支承壁部38a,39a上,第一和第二球轴承48,49的外圈48a,49a的外周与钢制衬套50,51抵接。
结合参照图4,在第一球轴承48、和固定在第一支承壁部38a的外表面上的板部件53之间设置有用于抑制第一球轴承48的轴向晃动的、沿曲轴36的轴向另一侧对第一球轴承48进行施力的推塞机构54。
该推塞机构54由自由滑动地嵌合在设置在第一支承壁部38a上的滑动孔55内的推塞56、和压缩设置在该推塞56以及上述板部件53之间的螺旋弹簧57构成,推塞56与第一球轴承48的外图48a的肩部抵接。
碗状的外转子59固定在从第一支承壁部38a突出的曲轴36的一端部上,与外转子59共同作用构成发电机58的内定子60固定在覆盖上述发电机58且与曲轴箱37的左侧结合的发电机罩61上,配置在上述外转子59内。
驱动链轮62配置在上述发电机58和第一支承壁部38a之间,该驱动链轮62固定在位于第一支承壁部38a的外侧方的上述曲轴36上。以从周围覆盖上述驱动链轮62的方式从第一支承壁部38a突出的周壁部38b一体设置在上述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上,并且上述发电机罩61与上述周壁部38b结合。
另外,上述驱动链轮62配置在夹在起动从动齿轮67与上述曲轴箱37的第一支承壁部38a之间的位置,该起动从动齿轮67通过滚针轴承68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上述曲轴36上,该起动从动齿轮67通过单向离合器69与上述发电机58的外转子59连接。而且上述起动从动齿轮67与配设在内燃机本体35上的起动电机(未图示)连接且连动,来自起动电机的起动用旋转动力经由起动从动齿轮67、单向离合器69以及外转子59传递至曲轴36。
如图2所示,凸轮轴66自由旋转支承在上述气缸盖41上,从动链轮63固定在该凸轮轴66的一端部上。而且通过上述驱动链轮62以及上述从动链轮63、卷挂在这些链轮62,63上的凸轮链64构成正时传动机构65,该正时传动机构65将上述曲轴36的旋转动力减速至旋转速度的1/2,并传递给上述凸轮轴66。上述凸轮链64对应于上述驱动链轮62的旋转以图2的箭头70表示的行进方向行进,在上述曲轴箱37、上述气缸体40以及上述气缸盖41形成使上述凸轮链64前进的凸轮链通路71。
向上述凸轮链通路71侧突出的第一支承轴72设置在上述气缸体40上,自由旋转支承在该第一支承轴72上的导轮73通过与在该导轮73的上下行进的上述凸轮链64卡合而防止凸轮链64的摆动。另外,在上述凸轮链通路71的朝向上述曲轴箱37内的开口端处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前方斜下方的辅助链轮74经由第二支承轴75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上。该辅助链轮74在凸轮链64即将卷入(引き込まれる)上述驱动链轮62时发挥向上方推压凸轮链64的作用,并发挥使凸轮链通路71内从气缸盖41返回至曲轴箱37侧的油向凸轮链64侧飞散的作用。
同时参照图5和图6,筒状的凸缘78以从上述曲轴箱37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一体设置在上述曲轴箱37上。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凸缘78以从第一支承壁38a的外面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与第一支承壁38a一体相连并上下延伸,并且从周壁部38b向前方斜下方突出,并一体设置在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上,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曲轴箱37的底壁37a的更下方的连接部件、即气缸螺栓79与上述凸缘78的突出前端部、即下端部连接,从上述凸缘78的突出前端部延伸的保护用突部80与上述凸缘78一体连接设置而从车辆的前进方向前方保护上述气缸螺栓79。
向上述凸轮链64施加张力的凸轮链张紧装置81可旋转地支承在上述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上,容纳推压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81的推杆82的容纳孔83形成在上述凸缘78上。
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81的中间部经由第三支承轴84自由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承壁部38a上。张紧链轮85轴支承在该凸轮链张紧装置81的一端部上,该张紧链轮85在上述凸轮链64中的从上述驱动链轮62朝向上述从动链轮63的途中以从上方推压的方式与上述凸轮链64啮合。
上述推杆82通过杆头86与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81的另一端部抵接,形成为圆筒状的推杆82的下半部可滑动地嵌合在上述容纳孔83内。推杆82的上半部从上述凸缘78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并且由弹性材料构成的上述推杆头86固定安装在推杆82的上端部。
止回阀169设置在上述推杆82的下端部,在该止回阀169和上述气缸螺栓79之间,油压室87形成在上述凸缘78的下部内,向上方对上述推杆82施力的螺旋弹簧88以插设在上述推杆82和上述气缸螺栓79之间的方式容纳在油压室87内。
上述止回阀169由固定安装在上述推杆82的下端部的阀座89、在该阀座89的更下方处固定安装在上述推杆82的下端部的阀盖90、以及游嵌在阀座89和阀盖90之间的阀球91构成。通过上述阀球91能够关闭的阀孔92设置在阀座89上,与上述油压室87连通的通孔93设置在上述阀盖90上。
而且上述推杆82通过上述油压室87内的螺旋弹簧88发挥的弹性力,将上述杆头86向与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81的另一端部抵压的一侧施力,由此凸轮链张紧装置81通过张紧链轮85对上述凸轮链64从上方向推压侧转动施力。而且在由于承受链轮64的反力,推杆82抵抗螺旋弹簧88的弹性力而后退时,阀座89的阀孔92可通过阀球91关闭,油被关闭在油压室87内,能够防止推杆82的超过所需的后退。
与上述油压室87连通的通路102设置在上述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的下部,关闭该通路102的外端开口部的螺栓103与上述左半箱体38的下部螺纹结合。
并且上述板部件53在沿着上述曲轴36的轴线方向看,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侧方,并通过单一的螺栓94与上述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的第一支承壁部38a连接。而且板部件53具有第一腕部53a、在与第一腕部53a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腕部53a的基端部一体相连的第二腕部53b,并且板部件53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第一和第二腕部53a,53b的连接部通过上述螺栓94与上述曲轴箱37的第一支承壁部38a连接,推塞机构54设置在第一腕部53a的前端部和第一球轴承48之间。
同时参照图7,从沿着上述曲轴36的轴线方向看,偏离上述螺栓94的轴线并以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以及上述板部件53之间的方式与第一支承壁部38a一体突出设置的限制突部95能够与上述板部件53的上述驱动链轮62侧的侧面、即第一腕部53a抵接。另外,以阻止上述板部件53向与上述限制突部95相反侧转动的方式,且能够与第二腕部53b的侧面抵接的转动限制部96一体设置在第一支承壁部38a上。
而且上述限制突部95的前端以与上述起动从动齿轮67接近相对的方式从第一支承壁部38a突出,并且上述限制突部95形成为在上述凸轮链64卷挂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外周上时发挥引导功能的圆弧状,并且还形成为比上述驱动链轮62更向上述起动从动齿轮67侧延伸。
另外,圆弧状的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外周中的上述凸轮链64所卷挂的部分与第一球轴承48之间,并阻止凸轮链64向第一球轴承48侧移动,该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与上述限制突部95相连并与上述曲轴箱37的第一支承壁38a一体设置。
而且,摆动限制部98限制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81向减少上述凸轮链64的张力侧的摆动,并且形成为与上述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的外周部一体相连。
通过第一支承壁部38a以及上述周壁部38b、从第一支承壁部38a突出并从上述周壁部38b向上方延伸的上述凸缘78、和在与第一支承壁部38a间隔开来的位置与上述凸缘78抵接的上述板部件53,形成向上方开放的油存储凹部99,使上述油存储凹部99与推杆82内相通的多个连通孔100...设置在圆筒状的上述推杆82上。在位于这些连通孔100...更上方的上述推杆82上,设置有使推杆82内部与曲轴箱37和发电机罩61之间的空间相通的多个通气孔101...。
同时参照图8,从侧面看与上述凸缘78重叠的油盘125形成在比上述曲轴箱37的第一支承壁部38a更内方的曲轴箱37内的下部,贮留在该油盘125的油被曲轴箱37的右半箱体39侧配设的油泵126汲取,并供给到内燃机本体35的各润滑部。
而且上述油泵126为余摆线泵,并且其泵壳127内容纳有内转子129和外转子130,其中,该内转子129固定在自由转动地支承于该泵壳127的泵轴128上,该外转子130与该内转子129啮合。上述泵壳127容纳上述内转子129和上述外转子130,并由壳本体132和罩部件133构成,其中,该壳本体132,容纳有所述内转子129及所述外转子130,且具有向上述右半箱体39侧开放的凹部131;罩部件133,其为平板状,通过螺栓134...连接在壳本体132的右半箱体39侧的面上并关闭上述凹部131。壳本体132和罩部件133以通过多个螺栓135,135...共同连接的方式与上述右半箱体39连接。
连接上述油盘125和上述油泵126之间的吸入路136形成在上述右半箱体39的下部,位于该吸入路136中途的油过滤器137安装在右半箱体39上。另外,与上述吸入路36连通的排放口138以上下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曲轴箱37中的右半箱体39侧的底壁37a,液密式关闭该排放口138的排放螺栓139与上述底壁37a螺纹结合。
从上述泵壳127向右半箱体39侧突出的上述泵轴128的端部固定有从动齿轮140,并且与上述从动齿轮140啮合的驱动齿轮141(参照图3)固定在上述曲轴36从右半箱体39的突出部。
再次关注图3,在从第二支承壁部39a突出的曲轴36的另一端部,同轴地围绕该曲轴36的圆筒状的筒轴104可相对旋转地安装,曲轴36通过离心离合器105与上述筒轴104连接。另外,上述筒轴104通过一次减速装置106、缓冲橡胶107以及离合器108与主轴109连接,可选择性确定的多个变速级齿轮列,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速度~第四速度齿轮列G1,G2,G3,G4设置在主轴109和副轴110之间。
上述主轴109和副轴110具有与上述曲轴36平行的轴线,配置在上述曲轴36后方的上述主轴109的一端部通过第三球轴承111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37的左侧壁。另外,主轴109自由旋转地贯通曲轴箱37的右侧壁,曲轴箱37的右侧壁以及上述曲轴109之间设有第四球轴承112。另外,上述副轴110配置在上述主轴109的后方,并自由旋转地贯通曲轴箱37的左侧壁;曲轴箱37的左侧壁以及副轴110之间设有第五球轴承113,上述副轴110的另一端部通过第六球轴承114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37的右侧壁上。
上述一次减速装置106由设在上述筒轴104上的驱动齿轮115、和与该驱动齿轮115啮合的从动齿轮116构成。从动齿轮116相对旋转自由地支承在从上述曲轴箱37的右侧壁突出的上述主轴109的另一端部。上述离合器108具备通过缓冲橡胶107与上述一次减速装置106的从动齿轮116连接的离合器外部元件117、固定在上述主轴109的另一端部的离合器内部元件118。而且覆盖上述离心离合器105和上述离合器108的离合器罩119与上述曲轴箱37的右侧结合。
驱动链轮120固定在从上述曲轴箱37的左侧壁突出的上述副轴110的一端部上,环状的链122卷挂在该驱动链轮120、以及固定在后轮WR上的从动链轮121上(参照图1)。
同时参照图9,起动用动力能够从反冲起动机构144输入到主轴109上。该反冲起动机构144具备如下构成:反冲轴145,其使一部分从离合器罩199向外突出并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上述曲轴箱37;驱动齿轮146,其与构成第四齿轮列G4的一部分并自由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副轴110上的第四速度用从动齿轮143啮合,并在上述反冲轴145可自由旋转且在轴向不能相对移动地安装;以及单向离合器147,其在反冲轴145的正转时连接反冲轴145和驱动齿轮146之间而设置在驱动齿轮146和反冲轴145之间。
单向离合器147具有:在反冲轴145上在轴向上可相对移动并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嵌装的离合器体148、在该离合器体148的旋转时施加摩擦阻力的摩擦弹簧149。仅将啮合时的离合器体148、即反冲轴145的正转传达给驱动齿轮145的棘轮齿150,151形成在驱动齿轮146和离合器体148的相对面上。
另外由内外二重配置的扭转螺旋弹簧构成的反冲返回弹簧152设在右半箱体39和反冲轴145之间,上述反冲轴145通过该反冲返回弹簧152被向返回侧施力。
关注图2,在上述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的周壁部38b下方,换挡轴153的一部分从左半箱体38的下部侧壁突出,该换挡轴153的突出端部设有换挡踏板154。另外,在上述周壁部38b的更下方,上述左半箱体38的下部侧壁形成有向内方侧凹陷的去除材料的凹部155。
同时参照图10和图11,用于连接踏板支架156的多个踏板突起部向下方突出并一体设在上述曲轴箱37的底壁37a上,在该实施方式中,互相夹持左右半箱体38,39的结合面47而左右并列的一对前部踏板突起部157,157,以及在这些前部踏板突起部157...的更后方处以互相夹持上述结合面47的方式左右并列的一对后部踏板突起部158、158,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一体突设在上述底壁37a上。
上述踏板支架156具备,在上述踏板突起部157...以及后部踏板突起部158...间的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棒部件159、在上述结合面47的更左侧通过螺栓160,161与前部和后部踏板突起部157,158连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上述棒部件159上的左侧支架162、在上述结合面47的更右侧通过螺栓160,161与前部和后部踏板突起部157,158连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上述棒部件159上的右侧支架163。
上述棒部件159的左右两端部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弯曲,踏板164,164设在棒部件159的两端部上。
具有刻画有识别用记号的平面165a的刻印板部165一体设在曲轴箱37上。上述刻印板部165以与前部踏板突起部157...以及后部踏板突起部158...的一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左侧的后部踏板突起部158以及上述底壁37a相连而一体设在曲轴箱37上。
上述曲轴箱37由左和右半箱体38,39构成,左、右半箱体38在沿着与曲轴36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结合面47结合,并通过多个螺栓166,166...连接。连接肋168连接分别使多个上述螺栓166,166...中相互邻接的两个螺栓166,166...插通的两个结合用突起部167,167之间,并通过上述连接肋168形成上述去除材料的凹部155的下部侧壁。上述刻印板部165从侧面看与上述连接肋168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并形成为与该连接肋168一体相连。
而且,在包含前部踏板突起部157...和后部踏板突起部158...中上述刻印板部165连接的一个踏板突起部的一部分的踏板突起部的上方,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后部踏板突起部158,158的上方配置有反冲起动机构144。后部踏板突起部158...从上述曲轴箱37的底壁37a突出的突出量避免与上述反冲起动机构144的干涉,并确保连接长度,并设定为比其余的上述踏板突起部、即上述踏板突起部157,157从上述底壁37a突出的突出量大长度δ(参照图2)。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筒状的凸缘78以从曲轴箱37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一体设置在内燃机本体35的曲轴箱37上,凸缘78的突出前端部上连接有气缸螺栓79。从凸缘78的突出前端部延伸的保护用突部80以从车辆行进方向前方保护上述气缸螺栓79的方式与凸缘78一体连接设置,因此能够确保保护用突部80的强度,并实现保护用突部80的小型化。
而且,在曲轴36的轴向上间隔开、设在曲轴箱37上的第一和第二支承壁部38a,39a中沿着曲轴36的轴向一端侧配置的第一支承壁部38a的外侧方,驱动链轮62固定设置在曲轴36上,将张力施加在卷挂在驱动链轮62上的凸轮链64的凸轮链张紧装置81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承壁部38a上,容纳推压凸轮链张紧装置81的推杆82的容纳孔83形成在与第一支承壁部38a的外面一体相连并上下延伸的凸缘78中,在第一支承壁部38a的更内方的曲轴箱37内的下部,从侧面看与上述凸缘78重合的方式形成有油盘125,因此通过设置凸缘78避免油盘125的容量减小进而确保油盘125的容量,并能够实现曲轴箱37的轻量化。
另外以从周围覆盖驱动链轮62的方式从第一支承壁部38a突出的周壁部38b与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一体设置,通过第一支承壁部38a以及周壁部38b、从第一支承壁部38a突出并从周壁部38b向上方延伸的上述凸缘78、以及在与第一支承壁部38a间隔开的位置处与上述凸缘78抵接的板部件53,而形成上方开放的油储存凹部99,在圆筒状的推杆82上形成有使上述油存储凹部99与该推杆82内连通的连通孔100...,因此油存储凹部99的容积相对增大,并通过圆筒状的推杆82上设置的连通孔100...将油存储凹部99的油向推杆82内引导,能够向推杆82良好地供给油。
另外,凸缘78的下部从周壁部38b向下方突出,换挡轴153的一部分在周壁部38b的更下方从上述曲轴箱37的左半箱体38的下部侧壁突出,在上述周壁部38b的更下方,左半箱体38的下部侧壁的内方侧形成有凹陷的去除材料的凹部155,用于连接踏板支架156的多个踏板突起部、即各左右一对的前部踏板突起部157...和后部踏板突起部158...向下方突出地一体设置在曲轴箱37的底壁37a上,具有刻有识别用记号的平面165a的刻印板部165以与多个上述踏板突起部157...,158...中的一个、即左侧后部踏板突起158以及底壁37a连接的方式,与曲轴箱37一体设置,因此可确保刻有识别用记号的平面165a的面积并容易配置刻印板部165,而且一个踏板突起158和刻印板部165能够相互加强。
另外由于曲轴箱37由左和右半箱体38,39构成,左、右半箱体38在沿着与曲轴36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结合面47结合,并通过多个螺栓166,166...连接,连接肋168连接分别使多个上述螺栓166,166...中相互邻接的两个螺栓166,166...插通的两个结合用突起部167,167之间,并通过上述连接肋168形成上述去除材料的凹部155的下部侧壁,上述刻印板部165从侧面看与上述连接肋168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并形成为与该连接肋168一体相连,因此可通过刻印板部165加强连接肋168,增大去除材料的凹部155的容积,并能够有助于曲轴箱37的轻量化。
而且包含前部踏板突起部157...和后部踏板突起部158...中上述刻印板部165连接的一个踏板突起部158一部分的踏板突起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后部踏板突起部158,158的上方配置有反冲起动机构144。后部踏板突起部158...从上述曲轴箱37的底壁37a突出的突出量避免与上述反冲起动机构144的干涉并确保连接长度,并设定为比其余的上述踏板突起部、即前部踏板突起部157,157从上述底壁37a突出的突出量大长度δ(参照图2)。因此能够避免曲轴箱37的大型化,并加强踏板支架156向踏板突起部157...,158...的连接,从曲轴箱37的底壁37a的突出量的增大设在包含刻印板部165连接的一个踏板突起158的左右一对后部踏板突起158,158,因此刻印板部165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较大。
而且在曲轴箱37的第一支承壁部38a的外侧方,以凸轮链64被卷挂在曲轴36上的方式而固定设置有驱动链轮62,并在沿着曲轴36的轴线方向看,配置在驱动链轮62的侧方的板部件53通过单一的螺栓94与第一支承壁部38a连接,并在板部件53与安装在第一支承壁部38a和曲轴36之间的第一球轴承48之间,具有与第一球轴承48的外圈48a的肩部抵接的推塞56,并设有向第一球轴承48弹性施力的推塞机构54,起动从动齿轮67在将驱动链轮62夹在其与第一支承壁部38a之间的位置处相对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曲轴36上。从沿着曲轴36的轴线方向看,限制突部95偏离上述螺栓94的轴线,并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和板部件53之间,限制突部95能够与板部件53的驱动链轮62侧的侧面抵接,并与起动从动齿轮67接近相对的方式一体突设在第一支承壁部38a上。
因此通过限制突部95阻止通过单一的螺栓94连接在曲轴箱37的第一支承壁部38a上的板部件53向驱动链轮62侧的转动,并且通过该限制突部95进行限制起动从动齿轮67向驱动链轮62侧的移动的方式,能够简化凸轮链64周围的设计。
另外限制突部95在凸轮链64卷挂在驱动链轮62的外周上时,发挥引导功能,这样由于限制突部95形成为比驱动链轮62更向起动从动齿轮67侧延伸,能够实现凸轮链64的良好的组装特性。
另外,圆弧状的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外周中的上述凸轮链64所卷挂的部分与第一球轴承48之间,并阻止凸轮链64向第一球轴承48侧移动,该肋97与上述限制突部95相连并与第一支承壁38a一体设置,因此能够更好地确保凸轮链64组装时的作业性。
另外,向凸轮链64施加张力的凸轮链张紧装置81可摆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承壁部38a上,限制凸轮链张紧装置81向减少凸轮链64的张力侧的摆动的摆动限制部98形成为与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的外周部一体相连,因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实现凸轮链64的组装时的作业性。
另外,板部件53具有能够在驱动链轮62侧的侧面上与限制突部95抵接的第一腕部53a、在与第一腕部53a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腕部53a的基端部一体相连的第二腕部53b,并且板部件53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第一和第二腕部53a,53b的连接部通过上述螺栓94与第一支承壁部38a连接,推塞机构54设置在第一腕部53a的前端部和第一球轴承48之间。第一腕部53a以阻止板部件53向与限制突部95相反侧的转动的方式,能够与第二腕部53b的侧面抵接的转动限制部96与第一支承壁部38a一体设置,因此减少了部件数量并降低了组装工作量,而且能够将板部件53固定在曲轴箱37上,能够将推塞机构54稳定地保持在第一球轴承48与板部件53之间。
以上尽管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上的变更。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在转动自如地支承曲轴(36)的曲轴箱(37)的外侧,在上述曲轴(36)上固设有驱动链轮(62),凸轮链(64)卷绕在该驱动链轮上,该凸轮链将转动动力传送至凸轮轴(66)侧,在沿着上述曲轴(36)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侧方的板部件(53)用单一的连接部件(94)连接在上述曲轴箱(37)上,介于上述曲轴箱(37)和上述曲轴(36)之间而安装有轴承(48),在该轴承(48)与上述板部件(53)之间,设置有推塞机构(54),该推塞机构(54)具有与该轴承(48)抵接的推塞(56),且该推塞机构(54)朝向上述曲轴(36)的轴向另一侧对上述轴承(48)施加弹力,在将上述驱动链轮(62)夹在起动从动齿轮(67)和上述曲轴箱(37)之间的位置处,起动从动齿轮(67)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曲轴(36)上,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曲轴(36)的轴线方向观察,偏离上述连接部件(94)的轴线并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和上述板部件(53)之间的限制突部(95)能够抵接在上述板部件(53)的上述驱动链轮(62)侧的侧面上,并与上述起动从动齿轮(67)接近并对置地一体突设在上述曲轴箱(3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突部(95)在将上述凸轮链(64)卷绕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外周上时实现导向功能,并形成为从上述驱动链轮(62)向上述起动从动齿轮(67)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与上述限制突部(95)相连并一体设置在上述曲轴箱(37)上,该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配置在上述驱动链轮(62)的外周中的卷绕有上述凸轮链(64)的部分和上述轴承(48)之间,并阻止上述凸轮链(64)向上述轴承(48)侧的移动,且该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为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对上述凸轮链(64)施加张力的凸轮链张紧装置(81)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上述曲轴箱(37)上,对上述凸轮链张紧装置(81)向减少上述凸轮链(64)的张力侧的摆动进行限制的摆动限制部(98)与上述凸轮链卷入防止肋(97)的外周部连为一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板部件(53)具有能够在上述驱动链轮(62)侧的侧面与上述限制突部(95)抵接的第一腕部(53a)、和沿与第一腕部(53a)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腕部(53a)的基端部连为一体的第二腕部(53b),而形成为大致L字状,第一腕部和第二腕部(53a,53b)的连接部用上述连接部件(94)连接到上述曲轴箱(37)上,在第一腕部(53a)的前端部和上述轴承(48)之间设置有推塞机构(54),阻止上述板部件(53)向第一腕部(53a)背离上述限制突部(95)侧的转动并能与第二腕部(53b)的侧面抵接的转动限制部(96)一体设置在上述曲轴箱(37)上。 
CN201110243440.6A 2010-06-11 2011-06-09 内燃机 Active CN102364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3990A JP5554638B2 (ja) 2010-06-11 2010-06-11 内燃機関
JP2010-133990 2010-06-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4077A CN102364077A (zh) 2012-02-29
CN102364077B true CN102364077B (zh) 2014-03-12

Family

ID=45473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3440.6A Active CN102364077B (zh) 2010-06-11 2011-06-09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54638B2 (zh)
CN (1) CN1023640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2817B (zh) * 2014-08-14 2019-04-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引擎曲轴的辅助机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0763A (en) * 1996-11-29 1999-09-1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Oil supplying device for an engine
CN1861451A (zh) * 2005-05-13 2006-1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轮口嵌条的固定结构
CN101684852A (zh) * 2008-09-25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多级变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4301B2 (ja) * 1999-02-22 2008-07-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3531741B2 (ja) * 2001-09-12 2004-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ムチェーンの脱落防止構造
JP4230255B2 (ja) * 2003-03-13 2009-0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カムチェーン脱落防止構造
JP4116959B2 (ja) * 2003-09-30 2008-07-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軸受構造
JP3993547B2 (ja) * 2003-09-30 2007-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軸受構造
JP4145763B2 (ja) * 2003-09-30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軸受構造
JP5009834B2 (ja) * 2008-02-25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5074369B2 (ja) * 2008-09-25 2012-1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カム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ピボット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0763A (en) * 1996-11-29 1999-09-14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Oil supplying device for an engine
CN1861451A (zh) * 2005-05-13 2006-1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轮口嵌条的固定结构
CN101684852A (zh) * 2008-09-25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多级变速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240424A 2000.09.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54638B2 (ja) 2014-07-23
CN102364077A (zh) 2012-02-29
JP2011256824A (ja) 201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8085B2 (en) Configuration of lubricating system for a power unit of a vehicle
US20050193965A1 (en) Power uni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1930562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5568890B2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CN102297020B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
JP5480675B2 (ja) 内燃機関のケースカバー構造
CN101210505A (zh) 二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JP2002097917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5775758B2 (ja) 軸受部の潤滑構造
CN102364077B (zh) 内燃机
JP4570495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エア抜き構造
JP5951431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速センサの取付け構造
JP5286976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構造
CN101981291B (zh) 小型车辆用内燃机
JP2007024007A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JP2010127265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
JP5385664B2 (ja) クランクケース内の機器配置構造
JP2008075713A (ja) 車輌用エンジン
JP4627067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906164B2 (ja) オイルポンプ
JP4535911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
JP4852255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付き内燃機関
JP2010274895A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装置
JP2006090241A (ja) 自動二輪車の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06117022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