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4416A -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 Google Patents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4416A
CN102324416A CN201110275954XA CN201110275954A CN102324416A CN 102324416 A CN102324416 A CN 102324416A CN 201110275954X A CN201110275954X A CN 201110275954XA CN 201110275954 A CN201110275954 A CN 201110275954A CN 102324416 A CN102324416 A CN 102324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
semiconductor packag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package part
integrated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59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24416B (zh
Inventor
廖国宪
陈子康
史馥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01029089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2044532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filed Critical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Priority to CN2011102759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244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24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4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24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4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50Assembl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e.g. sealing of a cap to a base of a container
    • H01L21/56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on layers, coatings
    • H01L21/561Batch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52Protection against radiation, e.g. light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93Batch processes
    • H01L24/95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 H01L24/97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the devices being connected to a common substrate, e.g. interposer, said common substrate being separable into individual assemblies after connec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3/00Detail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3/00
    • H01L22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1L2223/64Impedance arrangements
    • H01L2223/66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 H01L2223/6661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for passive devices
    • H01L2223/6677High-frequency adaptations for passive devices for antenna, e.g. antenna included within hou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5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6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H01L2224/161Disposition
    • H01L2224/1615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16221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16225Disposition the bump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93Batch processes
    • H01L2224/95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 H01L2224/97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the devices being connected to a common substrate, e.g. interposer, said common substrate being separable into individual assemblies after connec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4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51Die mounting substrate
    • H01L2924/153Connection portion
    • H01L2924/1531Connection por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being formed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opposite to the die mounting surface
    • H01L2924/15311Connection portion the connection portion being formed on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opposite to the die mounting surface being a ball array, e.g. BG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51Die mounting substrate
    • H01L2924/156Material
    • H01L2924/15786Material with a principal constituent of the material being a non metallic, non metalloid inorganic material
    • H01L2924/15787Ceramics, e.g. crystalline carbides, nitrides or 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9Details of hybrid assemblie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91Disposition
    • H01L2924/19101Disposition of discrete passive components
    • H01L2924/19105Disposition of discrete passive components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on a common die mounting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Electrical effects
    • H01L2924/3025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半导体封装件包括半导体芯片、贯孔、电磁干扰屏蔽元件、封装体、馈入元件及天线元件。半导体芯片具有整合电路部及基板部,整合电路部具有主动面且基板部具有非主动面。贯孔延伸自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设于非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贯孔。封装体包覆半导体芯片的一部分及电磁干扰屏蔽元件的一部分,封装体具有上表面。馈入元件延伸自上表面且电性连接至整合电路部。天线元件设于上表面且电性连接于馈入元件。

Description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封装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无线装置的半导体封装件。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装置例如是手机(cell phone),需要天线已传送及接收信号。传统上,无线通信装置包括天线及通信模块(例如是具有无线射频(RF)通信能力的一半导体封装件),其各设于一电路板的不同部位。在传统方式中,天线及通信模块分别制造且于放置在电路板后进行电性连接。因为设备的分离组件分别制造,导致高制造成本。此外,传统方式难以完成轻薄短小的设计。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半导体封装件。半导体封装件包括一半导体芯片、一贯孔、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一封装体、一馈入元件及一天线元件。半导体芯片具有一整合电路部及一基板部,整合电路部具有一主动面且该基板部具有一非主动面。贯孔延伸自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设于非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贯孔。封装体包覆半导体芯片的一部分及电磁干扰屏蔽元件的一部分,封装体具有一上表面。馈入元件延伸自上表面且电性连接至整合电路部。天线元件设于上表面且电性连接于馈入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半导体封装件。半导体封装件包括一半导体芯片、一贯孔、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一介电层、一馈入元件及一天线元件。半导体芯片具有一整合电路部及一基板部,整合电路部具有一主动面且基板部具有一非主动面。贯孔延伸自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设于非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贯孔。介电层设于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上,介电层具有一上表面。馈入元件延伸自上表面且电性连接至整合电路部。天线元件设于上表面且电性连接于馈入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一接地部于一半导体芯片的一整合电路部中;形成一导通孔于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芯片可作为一接地元件;设置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于该半导体芯片的一硅基板的一上表面;以及,以导通孔作为接地部,连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至接地部。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2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馈入元件的剖视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4绘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子馈入元件及第二子馈入元件的剖视图。
图5绘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子馈入元件及第二子馈入元件的剖视图。
图6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馈入元件的剖视图。
图7绘示图1中局部7’的放大示意图。
图8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上视图。
图9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上视图。
图10绘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上视图。
图11绘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上视图
图12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4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6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20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
图21A至图21I绘示图1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2A至图22D绘示图3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3A至图23F绘示图12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4A至图24F绘示图14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5A至图25G绘示图15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6A至图26G绘示图15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7A至图27F绘示图16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8A至图28E绘示图18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29A至图29D绘示图19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图30A至图30E绘示图20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半导体封装件
110、610:整合电路部
111:基板
111u、120u、140u、532u、620u、632u、680u:上表面
111b、140b、610b、680b、1120b:下表面
111s、120s、140s、331s、370s、610s、620s、632s:侧面
111a:馈入接点
112a:半导体装置
112b:被动元件
114、114a:电性接点
120、1120:封装体
120s:内侧壁
121:馈入贯孔
122:接地贯孔
123:种子层
130、330、530:电磁干扰屏蔽元件
131:第一防电磁干扰膜
131a、140a、331a、631a:开孔
132、332、532:接地元件
140:介电结构
140w:内侧壁
150:天线元件
160、160′、260、660:馈入元件
160a:导电层
160b:填充树脂
170、370、532、570、670:接地部
171:接地接点
172:突出部
260a、260a″、660a:第一子馈入元件
260b、260″:第二子馈入元件
331:第一防电磁干扰膜
380:载板
611:焊块
611a:馈入接点
613:接垫
620:硅基板
630、1130:电磁干扰屏蔽元件
631:第一共形屏蔽膜
632:接地元件
633:第一金属层
661:第二金属层
680:第二基板
1080:重布层
1080a1:第一介电层
1080a2:图案化导电层
1080a3:第二介电层
A1:夹角
C:凹痕
H:高度
T1、T3:第一切割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100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100包括基板111、半导体装置112a、被动元件112b、封装体120、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介电结构140、天线元件150及馈入元件160。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100整个以半导体封装工艺制作,因此在不需额外的天线制作设备的情况下,可同时形成天线元件150。
基板111包括上表面111u、下表面111b及侧面111s,下表面111b相对于上表面111u,侧面111s位于基板111的边缘(periphery)。侧面111s延伸于上表面111u与下表面111b之间,定义出基板111的边界。基板111例如是一多层有机基板或一陶瓷基板。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112a处于”面下(face-down)”方位,亦即其通过数个焊球(solder ball)电性连接于基板111,如此的结构可称为”覆晶(flip-chip)”。另一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112a处于”面上(face-up)”方位,亦即其通过数条焊线(bond wire)电性连接于基板111。被动元件112b可包括一电阻、一电感或一电容。此外,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可内埋于基板111。
封装体120设于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且包覆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封装体120包括一上表面120u及一侧面120s。封装体120的材料可包括酚醛基树脂(Novolac-based resin)、环氧基树脂(epoxy-based resin)、硅基树脂(silicone-based resin)或其他适当的包覆剂。封装体120亦可包括适当的填充剂,例如是粉状的二氧化硅。可利用数种封装技术形成封装体,例如是压缩成型(compressionmolding)、注射成(injection molding)或转注成型(transfer molding)。
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实质上覆盖封装体120的上表面120u及侧面120s。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可包括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及接地元件132,且提供电磁干扰屏蔽效果。
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直接形成于封装体120的上表面120u且包括一开孔。当天线元件150一平板天线(patch antenna),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可作为天线元件150的接地结构。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可包括铝、铬、金、银、镍、不锈钢、任何其它适合材料或适合的合金。
接地元件132覆盖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且电性连接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与基板111。其中,接地元件132一第二防电磁干扰膜。接地元件132及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可由相同材料形成,且于同一工艺中一体成形,或分别于不同工艺中形成。介电结构140覆盖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及接地元件132,且包括上表面140u。介电结构140可由例如是封装体材料、介电材料(例如是环氧树脂(epoxy))或预浸材迭层(prepreg lamination)形成。介电结构140的侧面140s与基板111的侧面111s实质上共面。
天线元件150形成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并沿实质上平行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的方向延伸。天线元件150具有数个实施方面。天线元件150可形成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且馈入元件160可部分地或完全地与天线元件150重迭。此外,天线元件150与半导体装置112a或被动元件112b可位于不同垂直高度的位置,以减少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的使用面积,使整个半导体封装件100的长、宽尺寸缩小。
本发明实施例的馈入元件160通过封装体120及介电结构140。馈入元件160电性连接天线元件150与基板111的一馈入接点(feedingpoint)111a。例如,本发明实施例的馈入元件160一导电柱,其设于一提供电磁干扰保护的接地导孔。馈入元件160亦可为导电膜、导电层或导电层与树脂的组合(例如,树脂覆盖导电层且填满被导电层环绕的空间,如后所述)。
馈入接点111a可以是接垫、焊点、凸块或第一基板111中露出的线路层。馈入接点111a可位于半导体装置112a、被动元件112b或基板111上。馈入元件160连接于馈入接点111a。本实施例中,馈入接点111a位于基板111上且从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露出。
接地部170与接地元件132电性连接,且位于半导体装置112a、被动元件112b与基板111的一者。本实施例中,接地部170位于基板111上。接地部170例如是接垫、焊点、凸块或露出基板111的线路层。
半导体封装件100更包括至少一接垫113及一电性接点114,电性接点114设于下表面111b,其中电性接点114例如是焊球(solder ball)、导通孔(conductive via)或凸块(bump)。本实施例的电性接点以焊球为例说明,使半导体封装件100成为一球栅阵列(Ball Grid Array,BGA)结构。或者,半导体封装件100可省略电性接点114,而成为一平面闸格阵列(Land Grid Array,LGA)结构。此外,该些电性接点114中的一电性接点114a例如是接地接点,其通过基板111电性连接于接地部170。电性接点114a用以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路元件的接地端。
请参照图2,其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馈入元件的剖视图。馈入元件160’包括导电层160a及填充树脂160b,其中填充树脂160b覆盖导电层160a,并填满导电层160a所围绕的空间。其中,封装体120具有一馈入贯孔121。导电层160a设于对应的馈入贯孔121的内侧壁120s上,馈入贯孔121通过封装体120及介电结构140;然后,利用适当的涂布技术形成填充树脂160b覆盖导电层160a,并填满导电层160a所围绕的空间,以形成图2的馈入元件160’。上述涂布技术例如是印刷(printing)、镀层(plating)、旋涂(s pinning)或喷涂(spraying)。
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200的馈入元件260包括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及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经过封装体120,而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经过介电结构140。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及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可于不同工艺中分别形成。虽然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的下端面积小于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的上端面积,然于其它实施方面中,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的下端面积实质上大于或实质上等于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的上端面积。
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与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可以是不同结构。例如,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可以是导电柱,且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可以是导电层或导电层与树脂的组合(例如是图2所示的馈入元件的结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可以是导电层或导电层与第二子馈入元件260的组合,其中第二子馈入元件260例如是导电柱。
请参照图4,其绘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子馈入元件及第二子馈入元件的剖视图。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导电柱,而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的结构相似于图2所示的馈入元件160’,其导电层与填充树脂的组合。此外,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的形成方法相似于图1的馈入元件160的形成方法,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的形成方法相似于图2的馈入元件160’的形成方法。
请参照图5,其绘示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子馈入元件及第二子馈入元件的剖视图。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的结构相似于图2的馈入元件160’,其导电层与填充树脂的组合。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导通孔,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的形成方法相似于图1的馈入元件160的形成方法。
请参照图6,其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馈入元件的剖视图。馈入元件160a例如是导电柱。介电结构140具有一开孔140a,开孔140a露出馈入元件160a,天线元件150经由开孔140a连接于馈入元件160。在图6的实施例中,介电结构140薄型介电结构,使天线元件150于转弯部分形成一均匀厚度,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可增加开孔140a的内侧壁140w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之间的夹角A1,以增加内侧壁140w的斜度,使天线元件150的转弯部分形成一均匀厚度。另外,控制开孔140a的宽度亦可以使天线元件150的厚度更为均匀,较佳但非限定地,开孔140a的宽度与介电结构140的厚度的比例小于或实质上等于1.5,例如,若介电结构140的厚度为0.3微米(um),则开孔140a的宽度可以介于约0.3微米(um)至0.5微米(um)之间。
图6中,天线元件150经由开孔140a连接于馈入元件160a,因而形成一转弯部分。也就是说,天线元件150连续地设于介电结构的上表面140u、内侧壁140w及馈入元件160a的上表面,且天线元件150直接接触馈入元件160a。较佳但非限定地,介电结构140预浸材迭层,以减少其厚度并使天线元件150于转弯部分形成一均匀厚度。另一实施例中,即使介电结构140非薄型结构,在增加介电结构140的开孔140a的内侧壁140w的斜度下,仍可使天线元件150于转弯部分形成一均匀厚度。
请参照图7,其绘示图1中局部7’的放大示意图。接地部170包括接地接点171及突出部172。接地接点171位于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上,其可以是接垫且电性连接于第一基板111的接地(grounding)电路。于一实施方面中,接地接点171可以是接垫、焊点、凸块或露出第一基板111的线路层。接地接点171的厚度介于约12um至18um之间或介于其它数值范围。突出部172例如是锡焊点,其覆盖接地接点171并电性连接于接地接点171。
图7中,由于突出部172具有高度H,可避免制造过程中切割刀具切断接地接点171。即,突出部172的形成可避免接地接点171被分离成二部分。此外,切割刀具经过突出部172并于突出部172上切割出凹痕C。凹痕C的外形可呈V字型,然此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凹痕C的外形视切割刀具或切割方式而定。
如图8所示,其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天线元件的上视图,天线元件150的外形矩形且形成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的一部分上,而馈入元件160的一部分与天线元件150的一部分重迭。
如图9所示,天线元件150’的外形弯曲型,然其它实施方面中,天线元件150’亦可具有圆形结构、菱形结构与S型结构中至少一者。
如图10所示,天线元件150”一图案化天线结构,其形成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的一部分上,且整个馈入元件160与天线元件150重迭,然馈入元件160亦可与天线元件150部分重迭。
如图11所示,天线元件150形成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的一部分上,而整个馈入元件160与天线元件150重迭。此外,天线元件150的位置、外形及尺寸视通信要求而定,本发明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制。此外,天线元件150例如是使用图案化箔片(patterned foil)、电镀、溅镀或其它相似工艺去涂布一金属层而形成。天线元件150的材质例如是金属,其可选自于铝、铜、铬、锡、金、银、镍、不锈钢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
请参照图12,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300包括基板111、半导体装置112a、被动元件112b、封装体120、电磁干扰屏蔽元件330、介电结构140、天线元件150及馈入元件160。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设于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且电性连接于基板111。封装体120包覆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且具有一上表面120u。电磁干扰屏蔽元件330包括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与接地元件332。
接地元件332例如是第二防电磁干扰膜,其覆盖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基板111的侧面111s、介电结构140的侧面140s及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的侧面331s。此外,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基板111的侧面111s与介电结构140的侧面140s实质上齐平或共面。
半导体封装件300更包括接地部370,其设于第一基板111内并从基板111的侧面111s露出,使接地元件332可电性接触于接地部370。此外,接地部370的侧面与基板111的侧面111s实质上齐平或共面。接地部370可延伸于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与下表面111b之间,例如,如图12所示,接地部370埋设于第一基板111且不贯穿基板111,并从基板111的侧面111s露出。又例如,另一实施例中,接地部370可从上表面111u延伸至下表面111b,即贯穿整个基板111。
请参照图13,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400的馈入元件形成如图3所示的馈入元件260。也就是说,馈入元件包括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及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
请参照图14,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500包括基板111、半导体装置112a、被动元件112b、电磁干扰屏蔽元件530、介电结构140、天线元件150及馈入元件160。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设于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且电性连接于基板111。半导体封装件500的封装体120包覆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电磁干扰屏蔽元件530包括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与接地元件532。或者,更多接地元件532可以被提供,在此例子中,数个接地元件532可配置于邻近半导体装置112a的设置区域的周边,且环绕半导体装置112a以降低或消除电磁干扰。
半导体封装件500的接地元件532经过封装体120。接地元件532例如是一导电柱,其电性连接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与基板111的接地部570,其中,接地部570从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露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覆盖接地元件532的上表面532u。一实施例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可覆盖接地元件532的侧面,而接地元件532的上表面532u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露出。或者,接地部532可以是一通过封装体120的电镀孔(plated via),且该电镀孔的内侧壁上设有一导电层。
半导体封装件500的馈入元件160导电柱,其电性连接天线元件150与被动元件112b。一实施例中,馈入元件160亦可连接天线元件150与基板111,此相似于图1的馈入元件160。或者,半导体封装件500的馈入元件160的结构可相似于图2至图6的一的馈入元件的结构。
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基板111的侧面111s、介电结构140的侧面140s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的侧面331s实质上齐平,或共面。
请参照如图15,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600包括一覆晶式半导体芯片、电磁干扰屏蔽元件630、封装体120、天线元件150及馈入元件660。覆晶式半导体芯片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及一硅基板620,其中整合电路部610形成于硅基板620上,且硅基板620具有一上表面620u。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容、电阻及其它电路元件。此外,多个电性触点(electrical contact)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触垫(contact pad)。
半导体封装件600的电磁干扰屏蔽元件630包括第一共形屏蔽膜(conformal shield film)631及一接地元件632。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接地元件632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TSV)。其中,硅通孔可经由于硅基板620开设一开孔且以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形成。接地元件632贯穿硅基板620,且电性连接第一共形屏蔽膜631与整合电路部610。
馈入元件660贯穿封装体120及硅基板620,且电性连接天线元件150与整合电路部610。如图15所示,馈入元件660包括形成于封装体120的一贯孔的一导通孔。贯孔经由例如是激光钻孔于封装体120开设一开孔,且以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形成。或者,半导体封装件600的馈入元件660的结构亦可相似于图2至图6的馈入元件。
半导体封装件600的封装体120包覆整合电路部610与硅基板620。半导体封装件600更包括第二基板680,其通过焊块(solder bump)611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第二基板680的结构及材质可相似于第一基板111,容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如图16,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700的剖视图。差异在于,接地元件632及馈入元件660通过整合电路部610及硅基板620此二者。此外,馈入元件660更通过封装体120及直接接触天线元件150。
请参照如图17,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800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800的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且直接接触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一实施例中,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露出,而非被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馈入元件160通过封装体120且通过第二基板680的电路部局(circuit layout)电性连接天线元件150与整合电路部610。或者,半导体封装件800的馈入元件160的结构亦可相似于图2至图6的馈入元件。
请参照如图18,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900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900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一硅基板620、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630、一介电结构140、一天线元件150及一馈入元件160。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900可为一整合天线结构的半导体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件(WLCSP;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e),其中整合电路部610可包含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容、电阻及其它电路结构。如图18所示,半导体封装件900更包括多个焊块,其中焊块可通过接触垫或重布层(redistribution layer,RDL)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
电磁干扰屏蔽元件630包括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及接地元件632。接地元件632例如是硅通孔,其电性连接第一共形屏蔽膜631与整合电路部610。亦即,接地元件632可经由于硅基板620开设一开孔且以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而形成,其中,该开孔从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延伸至硅基板620的一表面(整合电路部形成于该表面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共形屏蔽膜631电性接触接地元件632的一侧面632s,且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露出。亦即,第一共形屏蔽膜631未覆盖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可覆盖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的一部分。馈入元件160经过封装体120及硅基板620此者,以电性连接天线元件150与整合电路部610。或者,半导体封装件800的馈入元件160的结构亦可相似于图2至图6的馈入元件。此外,介电结构140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
请参照图19,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1000为一扇出型晶圆级封装件(Fan-out Wafer LevelPackage,FOWLP)。半导体封装件1000包括半导体芯片、电磁干扰屏蔽元件630、封装体120、天线元件150及馈入元件160。半导体芯片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及一硅基板620,其中,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容、电阻及其它电路元件。
电磁干扰屏蔽元件630包括第一共形屏蔽膜631与接地元件632。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半导体封装件1000更包括一重布层1080,其电性连接至整合电路部610。重布层1080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与硅基板620被封装体120包覆之后。因此,硅基板620包覆整合电路部610、硅基板620及重布层1080的一部分。
请参照图20,其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剖视图。半导体封装件1100可以为一扇出型晶圆级封装件(Fan-out WaferLevel Package,FOWLP)。半导体封装件1100包括半导体芯片、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130、介电结构140、天线元件150及馈入元件160。半导体芯片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及一硅基板620,其中,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容、电阻及其它电路元件。半导体封装件1100更包括封装体1120,其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及侧面620s,以及整合电路部610的侧面610s。
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130包括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与接地元件632,其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形成于封装体1120上且被介电结构140覆盖。接地元件632封装体1120的一导通贯孔(conductivethrough-hole),其从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延伸至硅基板620的其它表面(整合电路部610形成于其上的表面)。亦即,接地元件632通过封装体1120及硅基板620,以电性连接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与整合电路部610。
馈入元件160经过介电结构140、封装体120及硅基板620,以电性连接天线元件150与整合电路部610,其中,馈入元件160直接接触天线元件150。或者,馈入元件160的结构亦可相似于图2至图6的一中的馈入元件的结构。
请参照图21A至图21I,其绘示图1的半导体封装件100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1A所示。以例如是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于邻近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设置一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基板111包括接地部170。
如图21B所示,于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形成封装体120包覆半导体元件,其中,封装体120具有上表面120u。
如图21C所示,形成至少一第一切割狭缝T1,其中第一切割狭缝T1经过封装体120。第一切割狭缝T1由适合的激光或其它切割工具所形成,因此于封装体120上形成侧面120s。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割狭缝T1亦可经过部分的基板111。在本实施例中,切割方法采用半穿切(Half-cut)方式,即第一切割狭缝T1不切断基板111。
如图21D所示,形成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包括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与接地元件132。可以例如是材料形成技术形成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而上述材料形成技术例如是化学气相沉积、无电镀法(electroless plating)、电解电镀(electrolytic plating)、印刷、旋涂、喷涂、溅镀(sputtering)或真空沉积法(vacuum deposition),本实施例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与接地元件132于同一工艺中一体形成,然此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图21D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覆盖封装体120的上表面120u。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具有一开孔131a,其露出封装体120的一部分。开孔131a的位置对应于馈入接点111a,即,开孔131a位于馈入接点111a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馈入接点111a形成于邻近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一实施例中,馈入接点111a亦可位于半导体装置112a或被动元件112b中。接地元件132第二防电磁干扰膜,其连接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及接地部170且覆盖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
如图21E所示,形成介电结构140覆盖第一防电磁干扰膜131、接地元件132及第一基板111中露出的上表面。可使用任何已知技术形成介电结构140,例如是封装技术或压合(laminate)技术。
如图21F所示,形成一馈入贯孔121贯穿封装体120及介电结构140。馈入贯孔121经过介电结构140、开孔131a及封装体120并露出馈入接点111a。形成馈入贯孔121的图案化技术包括微影工艺(photolithography)、化学蚀刻(chemical etching)、激光钻孔(laserdrilling)或机械钻孔(mechanical drilling)。
如图21G所示,使用电镀、锡膏(solder paste)或其它涂布导电材料的方式将导电材料填满馈入贯孔121以形成馈入元件160。馈入元件160延伸自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且电性连接于馈入接点111a上。
如图21H所示,形成天线元件150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并直接与馈入元件160接触,使天线元件150通过馈入元件160电性连接整合电路部110。天线元件150可使用例如是上述电镀/微影工艺形成。
如图21I所示,形成数道经过介电结构140及整个第一基板111的第二切割狭缝T2,例如是以激光或其它切割刀具的方式形成第二切割狭缝T2。此外,于形成第二切割狭缝T2之前或之后,可形成电性接点114于邻近基板111的下表面111b,以形成如图1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100。
请参照图22A至图22D,其绘示图3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2A所示,形成至少一贯穿封装体120的馈入贯孔121。
如图22B所示,将导电材料填满馈入贯孔121,形成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
如图22C所示,形成电磁干扰屏蔽元件130及介电结构140,且于介电结构140形成一开孔140a,其中开孔140a露出对应的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
如图22D所示,以导电材料填满对应的开孔140a,形成一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其中第一子馈入元件260a与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构成图3所示的馈入元件260。
请参照图23A至图23F,其绘示图12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本实施例采用全穿切(Full-cut)方式。
如图23A所示,形成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于封装体120的上表面120u。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具有一开孔331a,其露出封装体120的一部分,且其位置对应于馈入接点111a。
如图23B所示,形成覆盖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的介电结构140。
如图23C所示,形成一贯穿介电结构140及封装体120的馈入贯孔121。
如图23D所示,以导电材料填满对应的馈入贯孔121,形成一馈入元件160。馈入元件160经过介电结构140、开孔331a及封装体120。
如图23E所示,形成一经过封装体120、介电结构140、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及基板111的第一切割狭缝T3。其中,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第一基板111的侧面111s、介电结构140的侧面140s、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的侧面331s及接地部370的侧面370s实质上齐平。此外,第一切割狭缝T3形成前,可将第一基板111黏贴于载板380上。第一切割狭缝T3可经过部分的载板380,以彻底切断封装体120、介电结构140、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及第一基板111。
如图23F所示,形成至少一天线元件150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形成接地元件332覆盖封装体120的侧面120s、第一基板111的侧面111s、介电结构140的侧面140s、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的侧面331s及接地部370的侧面370s。待移除载板380及形成电性接点114于邻近基板111的下表面111b后,完成如图12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300。
请参照图24A至图24F,其绘示图14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4A所示,使用例如是表面黏着技术(Surface MountTechnology,SMT),设置至少一半导体装置112a及一被动元件112b于邻近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然后,形成封装体120覆盖基板111的上表面111u、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
如图24B所示,形成一贯穿封装体120的接地贯孔122。接地贯孔122露出接地部570。一实施例中,接地贯孔122的形成可整合至封装体120的形成工艺中。
如图24C所示,使用导电材料填满接地贯孔122以形成至少一接地元件532,其中接地元件532电性连接于基板111的接地部570。
如图24D所示,形成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覆盖封装体120的上表面120u。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具有一开孔331a,其露出封装体120的一部分,且其位置对应于半导体元件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本实施例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的开孔331a的位置对应于被动元件112b。图24D中,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直接接触接地元件532的上表面532u,然于其它实例中,接地元件532可形成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形成于封装体120的上表面120u之后,使接地元件532的上表面532u的一部份从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露出。
如图24E所示,形成介电结构140覆盖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
如图24F所示,经由开设一通过封装体120及介电结构140的开孔且使用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形成一馈入元件160。本实施例中,馈入元件160电性连接于半导体装置112a及被动元件112b。然后,形成如图14所示的天线元件150于介电结构140上且直接接触馈入元件160。然后,形成一如图14所示的电性接点114于邻近基板111的下表面111b。然后,形成一切割狭缝(未绘示),切割狭缝经过介电结构140、封装体120、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及基板111,以形成一如图14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500。一实施例中,电性接点114亦可形成于切割狭缝形成之后。
请参照图25A至图25G,其绘示图15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5A所示,提供半导体芯片(semiconductor die),该半导体芯片包括一具有一主动面的整合电路部610及具有一非主动面的一硅基板620。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阻及其它电路元件,且一接地部670及一馈入接点111a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内。此外,数个接触垫及一重布层(未绘示)可设于整合电路部610并与整合线路部610电性连接。为了减少半导体芯片的厚度,可使用磨削(grinding)方法,移除硅基板620的一部分。
如图25B所示,形成一馈入贯孔121及一接地贯孔122(其可包括一硅穿孔)于硅基板620。其中,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从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延伸至一前表面(整合电路部610形成于该前表面上)。例如,使用深反应式离子蚀刻法(reactive-ion etching,RIE),形成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于硅基板620。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使用″贯孔后形成(via-last approach)″方式形成,亦即,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形成之后。
如图25C所示,形成一种子层123于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的侧壁上。种子层123的材料可以例如是铜或铜合金。一实施例中,种子层可使用溅镀(sputtering)形成;其它实施例中,可使用化学蒸镀(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或电镀。此外,一环状绝缘层(未绘示)可于种子层123形成之前形成于馈入贯孔121。
如图25D所示,可使用导电材料填满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形成一接地元件632及一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导电材料例如是铜、铝、锡、镍、金或银。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地部670,且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馈入接点111a。此外,接地元件632及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的形成可于同一工艺中一并完成。
如图25E所示,形成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及接地元件632形成后,如第25E图所示的导通孔(via)便形成,接地元件632提供一接地路径且电性连接整合电路部610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此外,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具有一开孔631a以露出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例如,馈入元件660及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为电性隔离。
如图25F所示,形成一电性接点614a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触垫上。然后,设置半导体芯片于邻近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u。其中,整合电路部610通过电性接点614a与第二基板680电性连接。然后,形成封装体120包覆第一共形屏蔽膜631、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u及半导体芯片。
如图25G所示,形成一第二子馈入元件660b。其中,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与第二子馈入元件660b构成馈入元件660。此外,第二子馈入元件660b的形成方法相似于图3的第二子馈入元件260b的形成方法,容此不再赘述。然后,形成如图15所示的天线元件150于封装体120,及形成一切割狭缝(未绘示),切割狭缝经过介电结构140及第二基板680,以形成一如图15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600。于一实施例中,可于切割狭缝形成之前或之后,形成至少一如图1所示的电性接点114于邻近第二基板680的下表面680b。
图25G所示,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与第二子馈入元件660b构成馈入元件660。然而,如图17所示,馈入元件660可贯穿封装体120以电性连接于天线元件150及设于第二基板680的馈入接点。
请参照图26A至图26G,其绘示图15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以”贯孔先形成(via-first approach)”方式为例说明。
如图26A所示,提供硅基板620。形成一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于硅基板620。可使用深反应式离子蚀刻法(RIE)或激光去除技术(laser ablation),形成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于硅基板620。
如图26B所示,一薄种子层123形成于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的侧壁。种子层123的材料可例如是铜或铜合金。一实施例中,种子层可使用溅镀(sputtering)形成;其它实施例中,可使用物理蒸镀(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电镀。
如图26C所示,可使用导电材料填满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形成一接地元件632及一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导电材料例如是铜、铝、锡、镍、金或银。
如图26D所示,形成整合电路部610于硅基板。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阻及其它电路元件。形成一接地部670及一馈入接点111a于整合电路部610内。本实施例中,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使用”贯孔先形成”方式完成,亦即,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可以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形成之前。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于接地部670,且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电性连接于馈入接点111a。此外,数个接触垫及一重布层(未绘示)可设于于整合电路部610并且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
如图26E所示,使用磨削,移除硅基板620的一部分。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从接地元件632及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露出。
如图26F所示,一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及接地元件632形成后,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此外,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具有一开孔631a,其露出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
如图26G所示,形成一电性接点614a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触垫上。然后,如图15所示,设置半导体芯片于邻近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u,其中,整合电路部610通过电性接点614a与第二基板680电性连接。然后,形成介电结构140包覆第一共形屏蔽膜631、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u及半导体芯片。接下来的步骤相似于半导体封装件600,容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27A至图27F,其绘示图16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7A所示,形成一馈入贯孔121及一接地贯孔122于硅基板620及整合电路部610,亦即,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从整合电路部610的一表面(接触垫形成于该表面上)延伸至硅基板620,然而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之后端(back end)未从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露出。本实施例中,可使用深反应式离子蚀刻法(RIE)形成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于整合电路部610。此外,接地贯孔122可使用激光去除技术(laser ablation)形成接地贯孔122于硅基板620。
如图27B所示,一薄种子层123形成于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种子层的材料可使用铜或铜合金。一实施例中,种子层可使用溅镀方式形成;其它实施例中,可使用物理蒸镀(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电镀。
如图27C所示,可使用导电材料填满馈入贯孔121及接地贯孔122,形成一接地元件632及一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导电材料例如是铜、铝、锡、镍、金或银。接地元件632通过第一金属层633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地部670,且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通过第二金属层661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馈入接点111a。此外,接地元件632及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的形成可于同一工艺中一并完成。
如图27D所示,使用磨削的方式移除硅基板620的一部分,且接地元件632及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的底端因此从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露出。
如图27E所示,形成一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及接地元件632形成后,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整合电路部610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此外,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具有一开孔631a,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从开孔631a露出。
如图27F所示,形成一电性接点614a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触垫上。然后,如图16所示,设置半导体芯片于邻近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u。其中,整合电路部610通过电性接点614a与第二基板680电性连接。然后,形成介电结构140包覆第一共形屏蔽膜631、第二基板680的上表面680u及半导体芯片。然后,形成一第二子馈入元件660b,其中,第一子馈入元件660a与第二子馈入元件660b构成馈入元件660。然后,形成如图16所示的天线元件于介电结构140上,且形成一切割狭缝(未绘示)经过过介电结构140及第二基板680,以形成一如图16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700。
请参照图28A至图28E,其绘示图18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8A所示,提供一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芯片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及一硅基板620。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容、电阻及其它电路元件。一接地部670及一馈入接点111a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内。此外,多个接触垫及一重布层(未绘示)设于整合电路部610上。
如图28B所示,形成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具有开孔631a,其露出硅基板620的一部分,且其位置对应于馈入接点111a。
如图28C所示,经由形成一接地贯孔122于半导体芯片的硅基板620且使用导电材料填满接地贯孔122形成一接地元件632。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接地元件632的一侧面,且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露出。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
如图28D所示,形成一介电结构140覆盖第一共形屏蔽膜631及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632u。
如图28E所示,经由形成一通过介电结构140、开孔631a与硅基板620的馈入贯孔121,然后使用导电材料填满馈入贯孔121,以形成一馈入元件160。其中,馈入元件160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然后,形成如图18所示的天线元件150于介电结构140,其中,天线元件150直接接触于馈入元件160。然后,邻近整合电路部610的下表面610b,形成如图18所示的电性接点114于介电结构140。形成一经过过介电结构140、第一共形屏蔽膜631、硅基板620及整合电路部610的切割狭缝(未绘示),以形成一如图18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900。一实施例中,电性接点114可于切割狭缝形成之前或之后形成。
请参照图29A至图29D,其绘示图19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29A所示,提供一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芯片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及一硅基板620。整合电路部6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晶体管、二极管、电感、电容、电阻及一接地部670。一馈入接点111a形成于整合电路部610内。
如图29B所示,经由形成一开孔于硅基板620且使用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以形成一接地元件632。然后,形成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其中,第一共形屏蔽膜631覆盖接地元件632的侧面,且接地元件632的上表面从第一共形屏蔽膜631露出。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地部670。
如图29C所示,形成封装体120覆盖整合电路部610及硅基板620。封装体120形成前,整合电路部610及硅基板620经由接垫613黏贴于载板380。封装体120形成后,可移除载板380,以露出接垫613及封装体120的下表面140b。
如图29D所示,形成重布层1080于整合电路部610及封装体120的下表面140b上。重布层1080包括一第一介电层1080a1、一图案化导电层1080a2及一第二介电层1080a3。第一介电层1080a1覆盖封装体120的下表面140b,且露出接垫613。图案化导电层1080a2覆盖第一介电层1080a1且电性连接于接垫613。第二介电层1080a3覆盖图案化导电层1080a2且露出第二介电层1080a3的一部分。
如图29D所示,采用例如是印刷、旋涂或喷涂的涂布技术形成一介电材料后,再以例如是上述图案化技术形成第一介电层1080a1,第二介电层1080a3的形成方法同第一介电层1080a1。采用材料形成技术形成一导电材料后,再以例如是图案化技术形成图案化导电层1080a2。
如图29D所示,经由形成一开孔于硅基板620及介电结构140且使用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以形成馈入元件160,其中,馈入元件160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馈入接点611a。然后,形成如图19所示的电性接点614于露出的图案化导电层1080a2,使得电性接点614电性连接于接垫613。然后,形成一经过过封装体120及重布层1080的切割狭缝(未绘示),以形成一如图19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1000。一实施例中,电性接点614可形成于切割狭缝形成之前或之后。
请参照图30A至图30E,其绘示图20的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过程图。
如图30A所示,提供一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芯片包括一整合电路部610及一硅基板620。整合电路部610及硅基板620黏贴于载板380后,形成包覆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1120。封装体1120形成后,移除载板380露出整合电路部610的接垫613及封装体1120的下表面1120b。
如图30B所示,形成重布层1080于整合电路部610及封装体1120的下表面1120b。
如图30C所示,经由形成一通过硅基板620及封装体1120开孔且使用导电材料填满该开孔,以形成接地元件632,其中,接地元件632电性连接于整合电路部610的接地部670。然后,形成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于邻近硅基板620的上表面。如第27C图所示,形成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于封装体1120上,该封装体1120邻近硅基板620的上表面620u。
如图30D所示,形成介电结构140覆盖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
如图30E所示,经由形成一通过封装体1120及介电结构140贯孔且使用导电材料填满该贯孔,以形成馈入元件160。然后,形成天线元件150于介电结构140的上表面140u。然后,形成如图20所示的一电性接点614于露出的图案化导电层1080a2,使电性接点614电性连接于接垫613。然后,形成一通过介电结构140、第一防电磁干扰膜331、封装体1120与重布层1080的切割狭缝,如此,形成图20所示的半导体封装件1100。一实施例中,电性接点614亦可形成于切割狭缝形成后。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至少一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半导体封装件,包括:
一半导体芯片,该半导体芯片具有一整合电路部及一基板部,该整合电路部具有一主动面且该基板部具有一非主动面;
一贯孔,延伸自该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整合电路部;
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设于该非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贯孔;
一封装体,包覆该半导体芯片的一部分及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的一部分,该封装体具有一上表面;
一馈入元件,延伸自该上表面且电性连接至该整合电路部;以及
一天线元件,设于该上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馈入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包括一共形屏蔽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贯孔为一硅通孔,该硅通孔形成于该基板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贯孔提供一接地路径,该接地路径连接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馈入元件包括一导通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封装体具有一开孔,该馈入元件从该开孔露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馈入元件包括一第一子馈入元件及一第二子馈入元件,该第一子馈入元件通过该基板部,该第二子馈入元件通过该封装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具有一开孔,使该馈入元件电性隔离于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第一子馈入元件为一硅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更包括一重布层,设置且电性连接于该主动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更包括一封装基板,其中该主动面电性连接于该封装基板。
12.一种半导体封装件,包括:
一半导体芯片,该半导体芯片具有一整合电路部及一基板部,该整合电路部具有一主动面且该基板部具有一非主动面;
一贯孔,延伸自该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整合电路部;
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设于该非主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贯孔;
一介电层,设于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上,该介电层具有一上表面;
一馈入元件,延伸自该上表面且电性连接至该整合电路部;以及
一天线元件,设于该上表面且电性连接于该馈入元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具有一开孔,使该馈入元件电性隔离于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贯孔提供一接地路径,该接地路径连接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介电层具有一开孔,该馈入元件从该开孔露出。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其中该馈入元件包括一第一子馈入元件及一第二子馈入元件,该第一子馈入元件通过该基板部,该第二子馈入元件通过该封装体。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封装件,更包括一重布层,设置且电性连接于该主动面。
18.一种半导体封装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一接地部于一半导体芯片的一整合电路部中;
形成一导通孔于该半导体芯片,该导通孔可作为一接地元件;
设置一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于该半导体芯片的一硅基板的一上表面;以及
以作为该接地元件的该导通孔,连接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至该接地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介电结构覆盖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形成一第二导通孔通过该介电结构及该硅基板,该硅基板可作为一馈入元件;
形成一天线元件于邻近该介电结构的一上表面;以及
以该第二导通孔作为该馈入元件,连接该天线元件至一半导体元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设置该电磁干扰屏蔽元件于该半导体芯片的该硅基板的该上表面的该步骤与形成该天线元件于邻近该介电结构的该上表面的该步骤于同一工艺设备完成。
CN201110275954.XA 2010-09-16 2011-09-16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Active CN1023244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75954.XA CN102324416B (zh) 2010-09-16 2011-09-16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908963A CN102044532A (zh) 2010-09-16 2010-09-16 无线通信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2010102908963 2010-09-16
CN201010290896.3 2010-09-16
US201161430808P 2011-01-07 2011-01-07
US61/430,808 2011-01-07
CN201110275954.XA CN102324416B (zh) 2010-09-16 2011-09-16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4416A true CN102324416A (zh) 2012-01-18
CN102324416B CN102324416B (zh) 2015-07-22

Family

ID=45452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5954.XA Active CN102324416B (zh) 2010-09-16 2011-09-16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24416B (zh)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8996A (zh) * 2012-06-18 2012-11-07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构造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11213A (zh) * 2012-05-04 2013-09-18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CN103887272A (zh) * 2012-12-24 2014-06-25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模块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28443A (zh) * 2013-01-11 2014-07-16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式封装模块与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CN104022106A (zh) * 2013-02-28 2014-09-03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波导管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37137A (zh) * 2013-03-04 2014-09-10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天线基板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01304A (zh) * 2013-12-09 2015-06-10 英特尔公司 用于已封装管芯的陶瓷上天线
CN105514090A (zh) * 2012-06-11 2016-04-20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电磁干扰屏蔽的半导体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
US9379174B2 (en) 2012-09-25 2016-06-28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td. Composite reconstituted wafer structures
CN106024730A (zh) * 2013-03-29 2016-10-12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51437B (zh) * 2013-03-14 2017-01-18 英特尔Ip公司 半导体器件
CN106486456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意法半导体(格勒诺布尔2)公司 具有集成导体元件的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1123A (zh) * 2015-11-17 2017-05-24 哈纳米克罗恩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52886A (zh) * 2017-03-25 2017-07-14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芯片封装结构
CN107068657A (zh) * 2013-03-07 2017-08-18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天线层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93598A (zh) * 2016-02-17 2017-08-25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天线的半导体装置
CN107622981A (zh) * 2016-07-13 2018-01-23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封装件及其制法
CN107978593A (zh) * 2017-12-26 2018-05-01 深圳铨力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可调谐天线阵与射频模块的封装结构以及封装方法
CN108122859A (zh) * 2016-11-29 2018-06-05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结构
CN108695588A (zh) * 2017-04-07 2018-10-23 庄晴光 整合电路与天线的晶粒及整合方法
CN109964363A (zh) * 2016-10-21 2019-07-02 迪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配置为设备的盖的一部分的rf天线布置
US10411329B2 (en) 2016-01-20 2019-09-10 Apple Inc. Packaged devices with antennas
CN113161298A (zh) * 2020-01-07 2021-07-23 欣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芯片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067830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青岛歌尔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 封装结构、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2430A1 (en) * 2002-01-11 2003-07-1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Chip-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060176211A1 (en) * 2003-07-15 2006-08-10 Farrokh Mohamadi Wafer scale antenna module with a backside connectivity
CN101401206A (zh) * 2006-03-29 2009-04-01 京瓷株式会社 电路组件和无线通信设备、以及电路组件的制造方法
US20100127937A1 (en) * 2008-11-25 2010-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Integrated in a Semiconductor Chip
CN101728363A (zh) * 2008-10-31 2010-06-09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晶片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32430A1 (en) * 2002-01-11 2003-07-1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Chip-antenna apparatus and method
US20060176211A1 (en) * 2003-07-15 2006-08-10 Farrokh Mohamadi Wafer scale antenna module with a backside connectivity
CN101401206A (zh) * 2006-03-29 2009-04-01 京瓷株式会社 电路组件和无线通信设备、以及电路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1728363A (zh) * 2008-10-31 2010-06-09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晶片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20100127937A1 (en) * 2008-11-25 2010-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Integrated in a Semiconductor Chip

Cited B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11213A (zh) * 2012-05-04 2013-09-18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CN108615687A (zh) * 2012-05-04 2018-10-02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CN108615687B (zh) * 2012-05-04 2020-12-04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CN105514090A (zh) * 2012-06-11 2016-04-20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电磁干扰屏蔽的半导体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68996A (zh) * 2012-06-18 2012-11-07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构造及其制造方法
US9379174B2 (en) 2012-09-25 2016-06-28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td. Composite reconstituted wafer structures
US9419070B2 (en) 2012-09-25 2016-08-16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td. Composite reconstituted wafer structures
TWI552286B (zh) * 2012-09-25 2016-10-01 高通技術國際有限公司 複合式重組晶圓結構
CN103887272B (zh) * 2012-12-24 2017-03-01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模块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87272A (zh) * 2012-12-24 2014-06-25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模块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68647A (zh) * 2012-12-24 2017-08-18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模块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68647B (zh) * 2012-12-24 2021-02-09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模块以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28443A (zh) * 2013-01-11 2014-07-16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堆叠式封装模块与其制造方法、电子装置
CN104022106A (zh) * 2013-02-28 2014-09-03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波导管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US9978688B2 (en) 2013-02-28 2018-05-22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emiconductor package having a waveguide antenna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664580B2 (en) 2013-03-04 2023-05-30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emiconductor package including antenna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837701B2 (en) 2013-03-04 2017-12-05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Semiconductor package including antenna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037137B (zh) * 2013-03-04 2017-06-09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天线基板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37137A (zh) * 2013-03-04 2014-09-10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天线基板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68657A (zh) * 2013-03-07 2017-08-18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天线层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68657B (zh) * 2013-03-07 2019-07-30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天线层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51437B (zh) * 2013-03-14 2017-01-18 英特尔Ip公司 半导体器件
CN109712946B (zh) * 2013-03-29 2021-01-19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
CN106024730B (zh) * 2013-03-29 2019-07-12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12946A (zh) * 2013-03-29 2019-05-03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
CN106024730A (zh) * 2013-03-29 2016-10-12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01304B (zh) * 2013-12-09 2018-04-06 英特尔公司 用于已封装管芯的陶瓷上天线
US10319688B2 (en) 2013-12-09 2019-06-11 Intel Corporation Antenna on ceramics for a packaged die
CN104701304A (zh) * 2013-12-09 2015-06-10 英特尔公司 用于已封装管芯的陶瓷上天线
US10879583B2 (en) 2015-08-28 2020-12-29 STMicroelectronics (Alps) SAS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an integrated conductor element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10522899B2 (en) 2015-08-28 2019-12-31 Stmicroelectronics (Grenoble 2) Sas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an integrated conductor element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10116037B2 (en) 2015-08-28 2018-10-30 STMicroelectronics (Alps) SAS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an integrated conductor element and fabrication method
CN106486456A (zh) * 2015-08-28 2017-03-08 意法半导体(格勒诺布尔2)公司 具有集成导体元件的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1123B (zh) * 2015-11-17 2019-06-07 哈纳米克罗恩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11123A (zh) * 2015-11-17 2017-05-24 哈纳米克罗恩公司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0411329B2 (en) 2016-01-20 2019-09-10 Apple Inc. Packaged devices with antennas
US11195787B2 (en) 2016-02-17 2021-12-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n antenna
CN107093598A (zh) * 2016-02-17 2017-08-25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天线的半导体装置
CN107622981B (zh) * 2016-07-13 2020-05-05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封装件及其制法
CN107622981A (zh) * 2016-07-13 2018-01-23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封装件及其制法
CN109964363A (zh) * 2016-10-21 2019-07-02 迪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配置为设备的盖的一部分的rf天线布置
CN108122859B (zh) * 2016-11-29 2020-04-03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结构
CN108122859A (zh) * 2016-11-29 2018-06-05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结构
CN106952886A (zh) * 2017-03-25 2017-07-14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芯片封装结构
CN106952886B (zh) * 2017-03-25 2019-08-09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芯片封装结构
CN108695588A (zh) * 2017-04-07 2018-10-23 庄晴光 整合电路与天线的晶粒及整合方法
CN107978593A (zh) * 2017-12-26 2018-05-01 深圳铨力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可调谐天线阵与射频模块的封装结构以及封装方法
CN107978593B (zh) * 2017-12-26 2024-02-20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可调谐天线阵与射频模块的封装结构以及封装方法
CN113161298A (zh) * 2020-01-07 2021-07-23 欣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芯片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WO2024067830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青岛歌尔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 封装结构、封装结构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4416B (zh)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4416B (zh)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CN103311213B (zh) 整合屏蔽膜及天线的半导体封装件
TWI462259B (zh) 半導體封裝件及半導體封裝件之製造方法
CN108305868B (zh) 具有电磁干扰屏蔽的半导体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34366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03400829B (zh)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614960B1 (ko) 반도체 다이 어셈블리 및 반도체 다이 준비 방법
TWI722268B (zh) 用於電磁干擾屏蔽的虛設傳導結構
US9331029B2 (en) Microelectronic packages having mold-embedded traces and method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10879197B2 (en)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package structure
US20130037929A1 (en) Stackable wafer level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2760713B (zh) 用于芯片的芯片封装模块和用于形成芯片封装模块的方法
CN106463493B (zh) 用于PoP封装的基板块
US20090072357A1 (en) Integrated shielding process for precision high density module packaging
TW202343782A (zh) 半導體裝置以及其製造方法
JP2017017300A (ja) チップパッケージ
US9462704B1 (en) Extended landing pad substrate package structure and method
CN102306645A (zh) 具有电磁干扰屏蔽膜的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150244A (ko) Pop 구조용 인쇄회로기판,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소자 패키지
TWI485831B (zh) 具有多層配線構造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199636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CN102738120A (zh)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2713097A (zh) 天线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CN110649002A (zh) 一种集成天线的扇出型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10978399B2 (en) Die interconnect substrate, an electrical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 die interconnect substr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