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3155B - 数据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3155B
CN102273155B CN201080003810.2A CN201080003810A CN102273155B CN 102273155 B CN102273155 B CN 102273155B CN 201080003810 A CN201080003810 A CN 201080003810A CN 102273155 B CN102273155 B CN 102273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pattern
pair
data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38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3155A (zh
Inventor
末永宽
柴田修
齐藤义行
增田耕平
小松义英
铃木祐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73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3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3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31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8Arrangements for impedance matching

Abstract

数据传输系统(100)具备:一对传输线(104、106),其将多个装置间连接;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其连接于一对传输线间,具有与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第1开关(120B),其在接通时连接电桥终端电阻和一对传输线,在断开时使电桥终端电阻和一对传输线断开;上拉/下拉电阻(126B、128B),其连接于各传输线、和作为电源或接地的任意一者的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具有分别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和第2开关(132B、134B),其在接通时将上拉/下拉电阻连接于一对传输线和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在断开时使上拉/下拉电阻与一对传输线断开。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差动信号来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于数据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系统,例如,存在采用了USB(Universal Serial Bus)或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1394等总线标准的数据传输系统。这些传输系统包含多条信号线。
一般数据传输系统设置于进行数据通信的多个装置内,作为进行两者间的数据通信的系统来使用。例如,数据传输系统使用于作为主机设备的计算机、和与该计算机连接的SD卡、USB存储器、或外部硬盘等信息存储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这种信息存储终端的存储容量逐年增大,由此,越来越能够处理大容量数据。
为了轻松地使用大容量的信息存储终端,需要使数据的传输速度大幅上升。此外,各种电气产品不断多样化,并存在各自相互协作的情况。因此,也设想了各种电气产品分别具备信息存储介质,且互相传输数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在各设备中高速地传输数据的方式。
作为高速地传输数据的方式,存在被称作“差动传输方式”的传输方式。差动传输方式是在一对传输线的每一个中分别传输反相位的信号,并根据一对信号的差分来生成信号。在差动传输方式中,因为能够减小信号的振幅,所以能够将信号的频率高速化。此外,因为根据反相位的信号的差分来生成信号,所以具有抗噪声(共模噪声)的特性。此外,因为通过一对传输线来传输反相位的信号,所以从各个传输线产生的磁场相抵销,存在不易产生多余的辐射噪声的特性。
在差动传输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情况下,一般在信号线中,为了防止信号的反射,对各信号线连接具有与各信号线的差动阻抗匹配的电阻值的终端电阻。
另一方面,在多个装置间的数据传输中,在将设置于装置间的多条信号线同时作为同方向的通信的信号线来使用的情况下,在数据发送中,需要发送请求发送停止的控制信号这种中断信号的单元。
作为能够在数据发送中发送中断信号的数据传输方法,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传输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在通过1条传输路径来从发送侧的装置向接收侧的装置传输数据的情况下,发送侧的装置在发送的分组与分组之间设置中断门期间(时隙(time slot))来发送分组。接收侧的装置能够在该中断门期间,将中断信号(例如,请求发送停止的信号)发送到发送侧的装置。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传输方法中,需要确保中断信号的比特长度或者其以上的中断门期间,而且,在实际上不需要中断时也需要在分组间设置中断门期间。因此,产生发送侧装置的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作为解决了该问题的传输方法,存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式。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在接收侧的装置中变更终端电阻值,来使差动信号的振幅变化,并将该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参照图20,对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信号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装置A是发送侧的装置,装置B是接收侧的装置。在图20中,在接收侧的装置B中,在信号线D0的终端电阻73a设置有可变更电阻值的电阻。并且,在装置B中设置有使终端电阻73a的电阻值变化的电路82,在装置A中设置有在信号线D0的发送侧的装置检测差动信号的振幅的电路84。
装置A、B也能分别成为发送侧的装置、接收侧的装置。因此,在装置A中设置有可变更电阻值的终端电阻72a、和使终端电阻72a的电阻值变化的电路83,在装置B中设置有检测差动信号的振幅的电路85。
在该结构中,为了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而在接收侧的装置(B/A)中使终端电阻值降低。伴随该终端电阻值的降低,差动信号的振幅发生变化。该差动信号的变化能够由发送侧的装置(A/B)检测出。将该差动信号的振幅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发送侧的装置(A/B)中,检测出了差动信号的振幅的变化的情况下,停止数据的发送,并等待来自接收侧的装置(B/A)的响应。此外,在分组的前端(首部(header))或末尾(尾部(footer)),通常,附有固定格式的信号列部分。接收侧的装置(B/A)在接收到了这样的分组的固定格式的信号列的时刻,使差动信号的振幅变化。
因此,设有使终端电阻值变化的电阻可变电路82、和检测差动信号的振幅的振幅检测电路84,以使得在信号线D0中差动信号的振幅发生变化。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在接收到了分组的固定格式的信号列的时刻,使差动信号的振幅变化。因此,根据该方法,不需要在分组间设置特别的中断门期间,发送中断信号时的传输效率不会降低。
此外,在接收侧的装置中,通常使终端电阻值与信号线D0的固有的阻抗匹配。由此,防止了传输路径上的信号的反射,维持了信号品质防止了多余的辐射噪声的产生。
专利文献1:JP专利第2733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07125670A1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为了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而在接收侧的装置中变更了终端电阻值。由于终端电阻值的变更,在接收侧的装置中,终端电阻值和信号线D0的固有的阻抗之间的匹配性瓦解。因此,存在如下情况:产生信号线D0上的信号的反射,信号的品质发生劣化,而且,反射的信号产生多余的辐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传输效率的降低的同时,防止传输路径上的信号的反射,减小信号的品质劣化的信号传输系统。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设置于进行数据通信的多个装置的每一个。数据传输系统具备:一对传输线,其连接多个装置间;电桥终端电阻,其连接于一对传输线间,具有与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第1开关,其在接通时连接电桥终端电阻和一对传输线,在断开时使电桥终端电阻和一对传输线断开;上拉/下拉电阻,其连接于各传输线、和作为电源或接地的任意一者的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具有分别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和第2开关,其在接通时将上拉/下拉电阻连接于一对传输线和所述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在断开时使上拉/下拉电阻与所述一对传输线断开。
根据该数据传输系统,在将电桥终端电阻与一对传输线连接的情况下,和将上拉/下拉电阻(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与一对传输线连接的情况下,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改变。可以将这种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
此外,此时与一对传输线连接的电桥终端电阻具有与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而且,上拉/下拉电阻具有分别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因此,即使切换终端电阻也保持了传输线和终端之间的阻抗匹配,由此,能够抑制通过一对传输线传输的信号的反射所导致的多余辐射噪声的产生。
此外,在此情况下,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具备模式切换部,该模式切换部切换将第1开关接通且将第2开关断开的第1模式、和将第1开关断开且将第2开关接通的第2模式。此外,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基于通过一对传输线传输的一对差动信号的状态的变化,来检测进行数据通信的其他装置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哪一者。
此外,检测部也可以具有振幅检测部,该振幅检测部针对通过一对传输线传输的差动信号来检测差动振幅。在此情况下,通过检测差动振幅的变化,能够对模式进行判别。并且,也可以与各传输线串联地、或者在各传输线、和电源或接地之间设有电容器。通过该电容器,能够防止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切换时,起因于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的噪声产生。
此外,检测部也可以具有中间电位检测部,该中间电位检测部针对通过一对传输线传输的差动信号来检测中间电位。在此情况下,通过检测差动信号的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能够对模式进行判别。
此外,模式切换部也可以具备:第1阈值存储部,其存储用于从第1模式转移到第2模式的第1阈值;和第2阈值存储部,其存储用于从第2模式转移到第1模式的第2阈值。
例如,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为容许接收来自设置了数据传输系统的装置所进行数据通信的其他装置的数据的接收模式,另一方为停止数据的接收的中断模式也可以。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具备:第1阈值存储部,其存储了用于从接收模式切换为中断模式的第1阈值;和第2阈值存储部,其存储了用于从中断模式切换为接收模式的第2阈值。
在具备暂时存储传输来的数据的信息存储元件的情况下,第1阈值和第2阈值可以针对存储在信息存储元件中的数据的量、或者信息存储元件的剩余容量来设定。
第1阈值也可以针对存储在信息存储元件中的数据的量,设定用于从接收模式转移到中断模式的值。在此情况下,第2阈值也可以针对存储在信息存储元件中的数据量,设定小于第1阈值的值。
此外,第1阈值也可以针对信息存储元件的剩余容量,设定用于从接收模式转移到中断模式的值。在此情况下,第2阈值也可以针对信息存储元件的剩余容量,设定大于第1阈值的值。
此外,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具备发送控制部,该发送控制部在通过检测部检测出设置了传输系统的装置所进行数据通信的其他装置为接收模式的情况下,向其他装置发送数据,在检测出其他装置为中断模式的情况下,停止向其他装置的数据的发送。
此外,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为基本模式,另一方为中断模式,模式切换部在对设置了传输系统的装置所进行数据通信的其他装置发送中断信号时,也可以暂时从基本模式变为中断模式。
此外,电桥终端电阻和第1开关也可以由晶体管构成。此外,上拉/下拉电阻和第2开关也可以由晶体管构成。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中,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与其他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信息处理装置具备:连接部,其与其他装置连接;一对传输线,其设置于连接部;电桥终端电阻,其连接于一对传输线间,具有与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第1开关,其在接通时,连接电桥终端电阻和一对传输线,在断开时,使电桥终端电阻和一对传输线断开;上拉/下拉电阻,其连接于各传输线、和作为电源和接地的任意一者的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具有与传输线各自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和第2开关,其在接通时,将上拉/下拉电阻连接于一对传输线和所述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在断开时,将上拉/下拉电阻与一对传输线断开。
在本发明的第3形态中,提供一种通过连接进行数据通信的多个装置的一对传输线,来传输相互反相位的一对差动信号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具有:在一对传输线间连接了电桥终端电阻的第1模式;和在各传输线、和电源或接地的任意一者之间连接了上拉/下拉电阻的第2模式,电桥终端电阻具有与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上拉/下拉电阻具有与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数据传输方法适当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来进行数据通信。
根据本发明,能够变更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因此能够将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因此,能够无需在发送信号中设置中断门期间地抑制传输效率的降低。此外,因为使电桥终端电阻或上拉/下拉电阻的电阻值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所以能够防止传输路径上的信号的反射,并减小信号的品质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通信装置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第1模式)。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第2模式)。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差动信号的单端振幅的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差动振幅的变化的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以差动方式传输的数据的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流程的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了中断信号时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了中断信号时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第1模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第2模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的、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变形例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第1模式)。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第2模式)。
图1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差动信号的单端振幅的变化的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中,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的图。
图20是表示具有以往的差动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数据传输系统进行说明。
<概略>
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如图2、3或图16、17所示,具备:一对传输线104、106;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第1开关120B;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将它们总称为“上拉/下拉电阻”)126B、128B;和第2开关132B、134B。
该数据传输系统100具有:将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接通,并将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128B断开的第1模式(参照图2、参照图16);将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断开,并将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128B接通的第2模式(参照图3、参照图17))。在该第1模式和第2模式之间,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变化。可以将这种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
在此,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连接于一对传输线104、106间。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具有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匹配的电阻值。此外,上拉电阻126B、128B分别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参照图2)之间。此外,下拉电阻126B、128B分别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接地122(参照图16)之间。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128B分别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匹配的电阻值。因此,该数据传输系统能够实现传输效率的提高,并且在发送中断信号时,在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不产生反射,不易发生信号品质的劣化和多余的辐射噪声。以下,对传输系统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以下,对本发明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两个装置的结构例的图。在此,一个装置A是例如计算机等主机终端,另一个装置B是例如可移动存储卡等信息存储终端。以下,对装置A、B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装置A和装置B分别具备对应的构成要素。因此,为了容易理解对应,对在装置A和装置B间对应的构成要素适当赋予相同的符号,对设置于装置A的构成要素的符号进一步附加了“A”,对设置于装置B的构成要素的符号进一步附加了“B”。
1.结构
1.1装置A(主机终端)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A是主机终端,如图1所示,具备:CPU202、RAM204、缓存206、卡接口208、基础时钟(base clock)210、以及信号发送接收模块2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A(主机终端)和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通过信号线RCLK、D0、D1而连接。信号线RCLK起到传输时钟信号的时钟信号线的作用。此外,信号线D0、D1起到双方向传输数据、指令信号和响应信号的数据信号线的作用。
在装置A(主机终端)中,CPU202按照规定的程序来控制RAM204、缓存206、卡接口208、基础时钟210、以及信号发送接收模块212等装置A内的各部分的设备。此外,CPU202按照规定的程序来控制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等、与装置A连接的设备。
RAM204是存储各种数据(信息)的信息存储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RAM204能够存储例如在与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之间发送接收的各种数据。
缓存206是信息存储元件,是在进行向RAM204的数据的写入、或从RAM204的数据的读出时,暂时存储信息的装置。卡接口208是用于对装置A(主机终端)连接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缓存206和卡接口208,来进行从RAM204向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数据的读出、或从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向RAM204的数据的写入。
基础时钟210生成成为CPU202对装置A的控制定时的基准的时钟信号。基础时钟210与装置A(主机终端)内的设备、例如卡接口208或信号发送接收模块212内的设备连接,对这些设备提供时钟信号。此外,基础时钟210通过驱动器214、信号线RCLK(时钟信号线)连接于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
信号发送接收模块212进行指令、响应、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等。如前所述,装置A(主机终端)和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分别具有信号线D0、D1(数据信号线)。信号发送接收模块212具备:并串行转换器(serializer)222、224;串并行转换器(deserializer)226、228;驱动器232、234;以及接收器(receiver)236、238。
并串行转换器222、224分别通过驱动器232、234与信号线D0、D1连接。串并行转换器226、228通过接收器236、238与信号线D0、D1连接。并串行转换器222、224、串并行转换器226、228分别从基础时钟210接受时钟信号的提供。
并串行转换器222、224是将(低速的)并行信号变换为(高速的)串行信号的电路。并串行转换器222、224基于来自CPU202的控制,将从卡接口208提供的数据、或来自CPU202的指令(控制信号)从并行信号变换为串行信号。此时,并串行转换器222、224以从基础时钟210提供的时钟信号为基准,在规定的定时将数据或指令(控制信号)发送到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
串并行转换器226、228是将(高速的)串行信号变换为(低速的)并行信号的电路。串并行转换器226、228以从基础时钟210提供的时钟信号为基准,将从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发送来的串行信号变换为并行信号。
被串并行转换器226、228变换后的并行信号基于来自CPU202的控制而被处理。该并行信号例如通过卡接口208、缓存206而存储于RAM204中。此外,被串并行转换器226、228变换成了并行信号的响应(响应信号)通过卡接口208被送往CPU202,来进行所需的处理。
1.2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结构
接下来,对装置B的结构进行说明。装置B是可移动存储卡这种信息存储终端,如图1所示,具备:闪存302、闪存接口304、缓存306、主机接口308、以及信号发送接收模块310。
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具备连接于信号线RCLK的接收器314。接收器314与主机接口308和信号发送接收模块310等,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各设备连接。
由装置A(主机终端)的基础时钟210生成的时钟信号通过装置A(主机终端)的驱动器214、信号线RCLK(时钟信号线)、以及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接收器314,被提供给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该时钟信号在主机接口308和信号发送接收模块310等,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内的各设备中作为控制定时的基准而被使用。
在信号线RCLK(时钟信号线)上连接有终端电阻316。通过该终端电阻316来防止通过信号线RCLK(时钟信号线)发送来的时钟信号的反射。
闪存302是存储各种数据(信息)的信息存储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闪存302能够存储例如在装置A和装置B之间被发送接收的各种数据。闪存接口304是连接闪存302和缓存306的接口。
缓存306是信息存储元件,是在进行向闪存302的数据的写入、或从闪存302的数据的读出时暂时存储信息的装置。主机接口308是用于向装置A(主机终端)连接的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缓存306和主机接口308,来进行从闪存302向装置A(主机终端)的数据的读出、从装置A(主机终端)向闪存302的数据的写入。这些数据的读出或写入基于来自装置A的CPU202的指令(控制信号)来执行。
信号发送接收模块310进行指令、响应、数据的输入输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A(主机终端)和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具有信号线D0、D1。信号发送接收模块310具备:并串行转换器322、324;串并行转换器326、328;驱动器332、334;以及接收器336、338。
并串行转换器322、324分别通过驱动器332、334与信号线D0、D1连接。串并行转换器326、328通过接收器336、338与信号线D0、D1连接。此外,并串行转换器322、324、串并行转换器326、328分别与信号线RCLK(时钟信号线)的接收器314连接,并从装置A(主机终端)的基础时钟210被提供时钟信号。
并串行转换器322、324基于来自装置A(主机终端)的CPU202的控制,来将与从主机接口308提供的数据、针对来自CPU202的指令(控制信号)的响应(响应信号),从(低速的)并行信号变换为(高速的)串行信号。此时,并串行转换器322、324以从基础时钟210提供的时钟信号为基准,在规定的定时将数据或响应(响应信号)发送到装置A(主机终端)。
此外,串并行转换器326、328将从装置A(主机终端)发送来的数据或指令(控制信号),以从基础时钟210提供的时钟信号为基准,从串行信号变换为并行信号。
被串并行转换器326、328变换成了并行信号的数据基于来自CPU202的控制(从装置A(主机终端)接收到的指令(控制信号))而被处理。该数据例如通过主机接口308、缓存306、闪存接口304而存储于闪存302中。此外,由串并行转换器326、328接收到的指令(控制信号)被送往主机接口308,通过主机接口308来进行所需的处理。以下,对数据传输系统100进行说明。
1.3数据传输系统
本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100,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进行数据通信的装置A(主机终端)和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中设置。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嵌入于装置A、B的数据传输系统100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A、B相互进行数据的通信(发送接收),并分别适当成为发送侧或接收侧。另外,在图2中,表示了关于信号线D0(数据信号线),在使一方的装置A为发送侧,另一方的装置B为接收侧的情况下,用于在接收侧产生中断信号的主要的结构。信号线D1具有与信号线D0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与设置于装置A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在装置B中也设置,与设置于装置B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在装置A中也设置。因此,在数据传输系统100中,在一方的装置A为接收侧,另一方的装置B为发送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接收侧适当产生中断信号。
如图2所示,信号线D0(数据信号线)具备一对传输线104、106。一对传输线104、106连接了多个装置A、B。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一对传输线104、106与装置A(主机终端)的驱动器232、和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接收器336连接。装置A(主机终端)的驱动器232与连接于装置A(主机终端)的电源152的电流源(以下称作“高压侧电流源”。)156、连接于接地154(基准电位)的电流源(以下称作“低压侧电流源”。)158、和并串行转换器222连接。并串行转换器222生成将从卡接口208收到的并行信号变换成了串行信号的信号比特列。驱动器232将基于由并串行转换器222生成的信号比特列的差动信号输入到一对传输线104、106。
在此,驱动器232将一对传输线104、106的一方连接于高压侧电流源156,将另一方连接于低压侧电流源158。而且,驱动器232将连接一对传输线104、106的电流源,以较短的周期交替地切换为高压侧电流源156或低压侧电流源158。由此,在一对传输线104、106中产生由反相位的信号构成的差动信号a、b。此外,传输的信号波例如由装置A(主机终端)的并串行转换器222生成。另外,产生差动信号的电路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应用多种多样的电路。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接收器336具有即使差动振幅发生变化,也能够正常地接收信号的接收特性。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一对传输线104、106还与装置A(主机终端)的接收器236(参照图1)、和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驱动器332(参照图1)连接。在装置A(主机终端)成为接收侧、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成为发送侧的情况下,基于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控制来在一对传输线104、106中产生差动信号。
如图2所示,在一对传输线104、106间,经由第1开关120B连接有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此外,在一对传输线104、106上,分别经由第2开关132B、134B连接有上拉电阻126B、128B。
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连接于一对传输线104、106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的合计的电阻值等于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匹配的电阻值。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接于传输线104、106间的电桥布线上串联连接有多个(在图2中为2个)电阻。但是,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由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匹配的电阻值的一个电阻来构成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
第1开关120B是切换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的连接/切断的开关。第1开关120B优选能够进行电控制的开关。例如,可以用晶体管(例如,薄膜晶体管)来构成第1开关120B。在此情况下,晶体管具有如下结构即可:通过操作栅极电压,来切换在源极和漏极间流过电流的形态、和在源极和漏极间切断电流的形态。并且,可以由晶体管来构成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和第1开关120B。在此情况下,晶体管优选在源极和漏极值之间流过电流的形态下,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匹配的电阻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拉电阻126B、128B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之间。上拉电阻126B、128B分别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z1、z2匹配的电阻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121与装置A(主机终端)的电源152电连接,具有与装置A(主机终端)的电源152相同的电位Vcc。
第2开关132B、134B是切换上拉电阻126B、128B的连接/切断的开关。第2开关132B、134B是优选能够进行电控制的开关。例如,第2开关132B、134B可以由晶体管(例如,薄膜晶体管)构成。在此情况下,晶体管具有如下形态即可:通过操作栅极电压,来切换在源极和漏极之间流过电流的形态、和在源极和漏极之间切断电流的形态。并且,上拉电阻126B和第2开关132B、以及上拉电阻128B和第2开关134B分别可以由晶体管构成。在此情况下,晶体管优选在源极和漏极之间流过电流的形态下,具有分别与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z1、z2匹配的电阻值。
1.4模式切换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将第1开关120B接通,将第2开关132B、134B断开的“第1模式”;和将第1开关120B断开,将第2开关132B、134B接通的“第2模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进行第1模式和第2模式之间的切换的模式切换部136B。模式切换部136B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在图2中,针对信号线D0(数据信号线),表示了在装置A为发送侧、装置B为接收侧的情况下,用于产生中断信号的主要的构成要素。在此情况下,模式切换部136B设置于作为接收侧的装置B,并将作为接收侧的装置B适当切换为第1模式或第2模式的任意一个。
2.动作
2.1数据传输系统的动作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传输系统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100中,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下,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改变。此外,即使在切换了模式的情况下,也抑制了通过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的反射。
图2表示了使第1开关120B接通(即,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接通),使第2开关132B、134B断开(即,使上拉电阻126B、128B断开)后的第1模式的情况的连接。图3表示了使第1开关120B断开(即,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断开),使第2开关132B、134B接通(即,使上拉电阻126B、128B接通)后的第2模式的情况的连接。
图4到图6是表示了产生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信号a、b的变化的图。在图4到图6中,“I”所表示的范围表示了控制为第1模式(图2的状态)的范围。“II”所表示的范围表示了控制为第2模式(图3的状态)的范围。
图4针对通过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表示了单端(singleend)振幅的变化。图5针对通过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表示了差动振幅(a-b)的变化。图6针对通过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表示了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
2.2第1模式
首先对第1模式进行说明。在第1模式中,如图2所示,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接通,使上拉电阻126B、128B断开。在第1模式中,在传输线104、106中正在传输差动信号a、b时,在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中流过电流,而在上拉电阻126B、128B中不流过电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输差动信号a、b的传输线104、106,利用驱动器232的功能,使差动信号a、b的一方向高压侧电流源156(电源电位:Vcc)流出电流,另一方通过低压侧电流源158向接地(GND)流出电流。
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具有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匹配的电阻值。因此,如图2所示,在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接通,使上拉电阻126B、128B断开的第1模式中,防止了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而传输的信号a、b的反射。
此外,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a、b从电源152(Vcc:电源电位)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以及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而流向接地(0:基准电位)。因此,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差动振幅成为与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以及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的电阻值相应的值。
例如,考虑各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分别为50Ω,在各传输线104、106中分别流过1mA的电流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合成差动阻抗为100Ω。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的合成电阻值为成为差动阻抗匹配的值。因此,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的合成电阻为100Ω。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的电阻值,例如,分别为50Ω。
在此情况下,在第1模式中,如图2所示,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接通,使上拉电阻126B、128B断开。在此情况下,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振幅,如图4的“I”所示,分别在单端,以中间电位(Vcc/2)为中心,各自成为50mV(=50Ω×1mA)。因为差动信号a、b具有正负相反的相位,所以差动信号的差动振幅(a-b)如图5的“I”所示,成为100mV。此外,中间电位(共同电位)如图6的“I”所示成为Vcc/2。
2.3第2模式
接下来说明第2模式。在第2模式中,如图3所示,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断开,使上拉电阻126B、128B接通。在第2模式中,在传输线104、106中正在传输差动信号a、b时,在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中不流过电流,而在上拉电阻126B、128B中流过电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传输差动信号的传输线104和106中的一方连接于电源152(Vcc),另一方连接于接地154。此外,传输线104和106以规定的频率连续地切换连接于电源152(Vcc)的状态、和连接于接地154的状态。
在接收侧的装置B中,上拉电阻126B和128B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Vcc)之间。因此,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传输线104或106连接于电源152(Vcc)时,传输线104或106的两侧的电位等于Vcc。因此,在连接于电源152(Vcc)的传输线104或106中不流过电流。
另一方面,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传输线104或106连接于接地154的情况下,从接收侧的装置B的电源121(Vcc)经由上拉电阻126B或128B,并通过传输线104或106,而向接地154流过电流。像这样,在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上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的情况下,在传输线104和传输线106中的一方中流过电流。另一方的传输线,其电位成为Vcc且不流过电流。流过电流的一方的传输线104或106按照信号的周期而交替地替换。
此时上拉电阻126B和128B的电阻值分别与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匹配。因此,防止了通过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a、b的反射。
此外,如图4所示,在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中的、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连接于电源152(Vcc)的一方的传输线中,信号的电位成为电源电位(Vcc)。与此相对,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连接于接地154的另一方的传输线中,电流从接收侧的装置B的电源121(Vcc),通过连接于该另一方的传输线的一方的上拉电阻126B或128B、以及该另一方的传输线,而流向接地(基准电位:0)。因此,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a、b的电压具有与传输线104、106中的任意一方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连接于该传输线的上拉电阻相应的振幅。
在此,考虑各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分别为50Ω,且在传输线104和106中分别流过1mA的电流的情况。一对上拉电阻126B和128B的电阻值优选与分别连接的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匹配。即,因为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分别为50Ω,所以上拉电阻126B和128B的电阻值分别为50Ω即可。
在第2模式中,如图3所示,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上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在此情况下,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电压,如图4的“II”所示,一方的信号成为电源电位(Vcc),另一方的信号的电压成为(Vcc-50)mV。因此,如图5的“II”所示,差动振幅(a-b)成为50mV。此外,中间电位(共同电位)如图6的“II”所示,成为(Vcc-25)mV。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模式(图2的结构)和第2模式(图3的结构)的任意一者中,传输线104和106的终端电阻都分别与差动阻抗匹配。因此,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任意一者都能够防止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信号的反射,并能够抑制信号的反射所产生的多余的辐射噪声。
2.4中断信号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100,如图4到图6分别所示,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即差动振幅)和中间电位改变。即,在上述例子中,在第1模式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即差动振幅)成为100mV,中间电位(共同电位)成为Vcc/2。在第2模式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成为50mV,中间电位(共同电位)成为(Vcc-25)mV。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种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B的接收器336具有即使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差动振幅发生变化,也能够正常地接收信号的接收特性。第1模式和第2模式在任意一者中都能够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可以将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一方作为数据传输用的模式来使用,将另一方作为中断信号用的模式来使用。
2.5检测部
数据传输系统100具备检测部140A,该检测部140A基于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而传输的一对差动信号a、b的变化(参照图4到图6),来检测接收侧的装置B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哪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侧的装置B具备切换为第1模式或第2模式的模式切换部136B(参照图2)。此外,和装置B进行数据通信的发送侧的装置A具备检测装置B是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哪一个的检测部14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因此,检测部140A例如可以由对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而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振幅进行检测的电路构成。此外,检测部140A也可以由对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而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中间电位(共同电位)进行检测的电路(中间电位检测电路)构成。
这种中间电位检测电路可以由偏压检测电路构成。在此情况下,偏压检测电路输入差动信号的传输路径的基准电位(在上述例子中,为电源电位(Vcc)或接地电位(0))和差动信号的中间电位。偏压检测电路基于这些输入的电位,来检测基准电位和中间电位的差。由此,中间电位检测电路能够检测差动信号a、b的中间电位的变化。
2.6中断信号的发送
如前所述,将差动信号的振幅或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像这样构成的中断信号能够通过检测差动信号的振幅、中间电位的变化来识别。即,根据数据传输系统100,能够不在分组间特别设置中断门期间地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
图7是说明了在从装置A(主机终端)向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传输数据时,通过信号线D0、D1传输的数据流的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为了从装置A向装置B发送数据而使用了信号线D0、D1双方。在本例中,如图7所示,针对来自装置A的写入指令C1,来自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的响应R1被发送。之后,从装置A(主机终端)向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发送数据。此时,数据被分割为规定比特长度的分组P1、P2···Pm-1、Pm、Pm+1···来发送。数据的发送结束后,从装置B向装置A发送响应R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对于通过两条信号线D0、D1中的一方的信号线D1传输的分组Pm、Pm+2···,在各分组Pm、Pm+2···的前后,附加有规定的头部信息Ih、和尾部信息If。在这些分组间,设有基本时隙T0。并且,在分组间,设有被扩展后的时隙T1,其包含基本时隙T0、和附加了规定的头部信息Ih及尾部信息If的部分。数据传输系统100可以在扩展后的时隙T1中,适当地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通过此结构,能够不在分组间设置特别的中断门期间地从接收侧的装置B向发送侧的装置A发送中断信号。另外,传输数据的装置A也可以在基本时隙T0中输出高(High)或低(Low)的差动信号。
2.7中断信号的发送流程
图8是说明了在扩展后的时隙T1中,从接收侧的装置B(可移动存储卡)向发送侧的装置A(主机终端)的中断信号的发送的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装置A,如图8所示,对装置B发送写入指令C1(参照图7)(S1)。装置B接收写入指令C1(S2),并发送响应R1(S3)。装置A接收响应R1(S4)。之后,装置A发送数据(S5)。装置B接收从装置A发送来的数据(S6)。被装置B接收的数据通过主机接口308、缓存306、闪存接口304而写入闪存302。
此时,主机接口308适当生成使装置A停止数据的发送的信号。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机接口308将接收到的数据暂时存储在缓存306中,并通过闪存接口304而将数据写入闪存302。此时,存在如下情况:与从装置A发送数据的速度相比,从主机接口308通过缓存306、闪存接口304而将数据写入闪存302的速度较慢。
在这种情况下,从装置A发送来的数据不断积累在缓存306中。若在缓存306中积累了规定量以上的数据,则缓存306无法继续保存数据。因此,主机接口308按照规定的程序,判断为需要停止从装置A向装置B的数据发送。在此情况下,装置B为了防止在缓存306中数据积累到规定量以上,而对装置A发送中断信号。
因此,主机接口308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判断是否生成使装置A停止数据的发送的信号(中断信号)(S7)。在判定为不需要生成中断信号的情况(在S7中为否)下,装置B继续数据的接收(S6)。另一方面,在判定为需要生成中断信号的情况(在S7中为是),装置B生成中断信号(S8)。
装置B在通过信号线D1传输的分组方式的扩展后的时隙T1中发送中断信号。具体来说,装置B取得时隙T1的开始位置(s9),并以取得的时隙T1的开始位置为基准来输出中断信号(S10)。装置A若检测出了从装置B发送来的中断信号(S11),则停止向装置B的数据发送(S12)。
之后,装置B的主机接口308基于缓存306的剩余容量等,按照规定的程序,在适当的定时解除中断信号(S13)。装置A若检测出了中断信号的解除(S14),则恢复数据的发送(S15)。装置B接收从装置A发送来的数据(S16)。主机接口308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判定是否生成用于使装置A停止数据的发送的中断信号(S17),并适当生成中断信号(S18)。如上所述,装置B能够适当使装置A的数据发送停止或恢复。
图9是用于说明发送来了中断信号时的信号的变化及其检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模式切换部136B将装置B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来发送中断信号。具体来说,由第1模式来进行数据的发送,由第2模式来发送中断信号。
更具体来说,为了发送中断信号,如图9所示,由模式切换部136B发送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的信号S1。装置B接受该信号S1,从第1模式转移到第2模式。即,装置B从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接通,使上拉电阻126B和128B断开的第1模式(图2所示的状态),转移到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上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的第2模式(图3所示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B在设置于通过信号线D1传输的数据的分组间的时隙T1的期间,进行中断信号的发送、即从第1模式向第2模式的转移。
2.8中断信号的检测
如图4到图6所示,在第1模式中,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为Vcc/2,信号线D0的差动振幅为100mV。成为第2模式后,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变为(Vcc-25)mV。此外,信号线D0的差动振幅从100mV变为50mV。从第1模式(I)向第2模式(II)的转移,在时隙T1的期间内进行。装置A的检测部140A检测这种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的变化、或者信号线D0的差动振幅的变化。像这样,根据数据传输系统100,能够不在分组间特别设置中断门期间地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
2.9模式切换部的具体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式切换部136B如图2和图3所示,具备第1阈值存储部162B和第2阈值存储部164B。第1阈值存储部162B存储有用于从第1模式转移到第2模式的第1阈值。第2阈值存储部164B存储有用于从第2模式转移到第1模式的第2阈值。
在此,优选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任意一方,被设定为容许来自发送侧的装置的数据的接收的“接收模式”,另一方被设定为停止数据的接收的“中断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模式为“接收模式”,第2模式为“中断模式”。因此,第1阈值存储部162B存储用于从接收模式转移到中断模式的第1阈值,第2阈值存储部164B存储用于从中断模式转移到接收模式的第2阈值。
在此情况下,装置B具备暂时存储传输来的数据的缓存306(信息存储元件)(参照图1)。在此情况下,第1阈值和第2阈值可以针对存储于缓存306中的数据的数据量或缓存306的剩余容量(free space)来进行设定。
例如,第1阈值可以设定用于从接收模式(第1模式)转移到中断模式(第2模式)的数据量(或者剩余容量)。此外,第2阈值可以设定为用于从中断模式(第2模式)转移到接收模式(第1模式)的数据量(或者剩余容量)。在此情况下,第2阈值优选针对存储在缓存306中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剩余容量),设定为小于第1阈值的数据值(或者针对剩余容量,大于第1阈值的值)。
另外,在数据传输系统100中,存储在缓存306中的数据的数据量具有与缓存306的剩余容量实质上相同的意义。针对存储在缓存306中的数据量来设定第1阈值和第2阈值,与针对缓存306的剩余容量来设定第1阈值和第2阈值实质上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A如图2和图3所示,具备发送控制部142A。发送控制部142A在由检测部140A检测出了装置B为接收模式(第1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A使其向装置B发送数据。此外,在检测出装置B为中断模式(第2模式)的情况下,发送控制部142A停止向装置B的数据的发送。
由此,若存储在缓存306中的数据的数据量或缓存306的剩余容量到达第1阈值,则执行从接收模式(第1模式)转移到中断模式(第2模式)的处理。此外,若存储在缓存306中的数据的数据量减少(即,缓存306的剩余容量增大),并到达了第2阈值,则执行从中断模式(第2模式)转移到接收模式(第1模式)的处理。
像这样,数据传输系统100能够基于存储在接收侧的装置B的信息存储元件(即,缓存306)中的数据的数据量(或者,缓存306的剩余容量),来执行从接收模式(第1模式)转移到中断模式(第2模式)的处理,或从中断模式(第2模式)转移到接收模式(第1模式)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100中,可以将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间切换时所产生的、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位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因此,能够不需要在发送信号中设置中断门期间地抑制传输效率的减低。此外,因为使电桥终端电阻或上拉/下拉电阻的电阻值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匹配,所以能够防止传输路径上的信号的反射,并能够减小信号的品质劣化。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将第1模式作为了接收模式,将第2模式作为了中断模式,但数据传输系统100不限定于这种形态。例如,也可以将第1模式作为中断模式,将第2模式作为接收模式。此外,也可以将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一方作为基本模式,只在发送中断信号时,将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另一方作为中断信号用的模式。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将第1模式作为在数据传输中基本使用的基本模式,将第2模式作为中断信号发送用的中断模式来使用。在此情况下,模式切换部136B也可以在对发送侧的装置A发送中断信号时,从基本模式暂时切换为中断模式。
即,在发送中断信号时,如图10所示,在设置于通过信号线D1传输的数据的分组间的时隙T1的期间,模式切换部136B发送暂时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的信号S1。根据该信号S1,装置B在时隙T1的期间暂时从第1模式设定为第2模式。
如图10所示,在装置B为第1模式时,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为Vcc/2,信号线D0的差动振幅为100mV。在时隙T1的期间,装置B暂时成为第2模式。此时,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暂时从Vcc/2切换为(Vcc-25)mV。而且,信号线D0的差动振幅暂时从100mV切换为50mV。在本例中,从第1模式向第2模式的转移在时隙T1的期间内暂时被进行。在此情况下,装置A通过检测部140A来检测这种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的变化或信号线D0的差动振幅的变化。在为了发送中断信号而使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或差动振幅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差动信号的振幅减小,而在接收侧的装置中难以识别信号的情况。因此,通过在中断信号的发送完成的同时迅速地将差动信号的状态复原,能够防止这种问题的产生。
如上所述,也可以基于信号线D0的共同电位或差动振幅的暂时的变化来发送中断信号。即,也可以在设置于通过信号线D1传输的数据的分组间的时隙T1的期间,暂时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根据此结构,也能够不在分组间特别设置中断门期间地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100中,如图4和图6所示,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共同电位发生变化。此时,虽然影响非常有限,但存在这样的共同电位的变化导致产生多余的辐射噪声的情况。因此,为了遮断这样的共同电位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插入电容器。
图11和图12是表示为了遮断共同电位的影响,而在装置B中分别与传输线104和106串联地设置有电容器182B、184B的数据传输系统100A的图。这种电容器182B和184B切断信号的直流分量。
图11表示了对于数据传输系统100A,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接通,使上拉电阻126B、128B断开的第1模式的状态。此外,图12表示了对于数据传输系统100A,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断开,使上拉电阻126B、128B接通的第2模式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输线104和106分别设置有电容器182B、184B。电容器182B、184B传递差动信号a、b的交流分量但切断直流分量。
数据传输系统100A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改变。此时,差动信号a、b的振幅的变化与图4和图5相同。但是,通过信号线D0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中间电位的变化被电容器182B和184B切断。因此,在比电容器182B和184B更靠近装置A侧的各传输线104和106中,如图13所示,能够防止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共同电位的变化。因此,能够防止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共同电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多余的辐射噪声的产生。
另外,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例子中,电容器182B和184B设置于比传输线104及106、与电桥终端电阻114B及116B之间的连接点更靠近装置A侧的位置。但是,电容器182B和184B的位置不限于这种位置。电容器182B和184B也可以插入到比传输线104及106、与上拉电阻126B、128B之间的连接点更靠近装置A侧的位置。
或者,电容器182B和184B也可以设置于各传输线104、106、与连接了上拉电阻126B及128B的电源121之间。在此情况下,例如,如图14所示,电容器182B和184B也可以设置于第2开关132B及134B、与各传输线104及106之间。此外,例如,如图15所示,电容器182B和184B也可以设置于上拉电阻126B及128B、与电源121之间。
这样,即使在传输线104及106与电源121之间分别设置了电容器182B和184B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也能够防止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的共同电位发生变化。因此,能够防止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的共同电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多余的辐射噪声的产生。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拉电阻126B和128B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与电源12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取代上拉电阻126B和128B,而在传输线104、106与接地122之间设置下拉电阻的例子进行说明。下拉电阻具有与各自所连接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匹配的电阻值。
在图16和图17中表示设置了下拉电阻的结构。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结构中,在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接通,使下拉电阻126B和128B断开的情况下,和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下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的情况下,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改变。但是,因为下拉电阻126B和128B具有与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匹配的电阻值,所以抑制了通过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信号的反射。
图16表示了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接通,使下拉电阻126B、128B断开而形成的第1模式的状态。图17表示了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下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的第2模式的状态。
图18、图19表示了在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中产生的差动信号的变化。在图18、图19中,“I”所示的范围表示了第1模式(图16所示的状态),“II”所示的范围表示了第2模式(图17所示的状态)。
图18针对通过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和b,表示了单端上的振幅的变化。图19针对通过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和b,表示了中间电位(共同电位)的变化。另外,对于通过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和b,差动振幅的变化与图5相同。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第1和第2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第1模式中,在传输线104和106中分别正在传输差动信号a和b时,在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中流过电流,而在下拉电阻126B、128B中不流过电流。这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同。
考虑各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分别为50Ω,在各传输线104、106中分别流过1mA的电流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优选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的合成电阻为100Ω。此时,在第1模式中,差动信号a、b如图18的“I”所示,分别在单端上以中间电位Vcc/2为中心以各自50mV振荡。这种差动信号a、b具有正负相反的相位。因此,差动信号a、b的差动振幅(a-b)成为100mV(参照图5)。此外,中间电位(共同电位),如图19的“I”所示,成为Vcc/2。
在第2模式中,如图17所示,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下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传输差动信号的传输线104和106中的一方连接于电源152(Vcc),另一方连接于接地154。此外,传输线104和106以规定的频率连续地切换连接于接地152(Vcc)的状态和连接于接地154的状态。
传输线104和106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连接于接地154时,两侧的电位等于接地154和122的基准电位(0)。因此,在连接于接地154的传输线104和106中不流过电流。
此外,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连接于电源152的传输线104和106中,从电源152经由传输线104、106以及装置B的下拉电阻126B、128B,向接地122流过电流。像这样,在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下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的情况下,在传输线104和106中的一方流过电流。传输线104和106的另一方,其电位等于接地154、122的电位,且不流过电流。流过电流的传输线104、106按照信号的周期而替换。
下拉电阻126B和128B的电阻值分别与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匹配。因此,防止了通过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信号a和b的反射。
如图18的“II”所示,在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中的、在发送侧的装置A中连接于接地154的一方的传输线中,信号的电位成为基准电位(即0)。与此相对,在装置A中连接于电源152的另一方的传输线中,从装置A的电源152(Vcc),通过该传输线、以及与该传输线104或106连接的一方的下拉电阻126B或128B,而向接地122流过电流。
考虑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分别为50Ω,在传输线104和106中流过1mA的电流的情况。因为一对下拉电阻126B和128B的电阻值分别与连接的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匹配,所以下拉电阻126B、128B分别为50Ω。
在第2模式中,如图17所示,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断开,使下拉电阻126B和128B接通。在此情况下,通过一对传输线104和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电压,如图18的“II”所示,一方的信号成为基准电位(0),另一方的信号以基准电位(0)为基准成为+50mV。因此,差动振幅(a-b)与图5的“II”相同地成为50mV。此外,中间电位(共同电位),如图19的“II”所示,成为+25mV。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任意一者中,传输线104和106的特性阻抗、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以及下拉电阻126B和128B都分别匹配。因此,第1模式“I”和第2模式“II”的任意一者,都防止了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的反射,因此信号的反射所导致的多余的辐射噪声不易产生。
根据数据传输系统100,如图5、图18和图19分别所示,在第1模式“I”和第2模式“II”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改变。即,在上述例子中,在第1模式“I”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成为50mV,差动振幅(a-b)成为100mV,中间电位(共同电位)成为Vcc/2。与此相对,在第2模式“II”中,差动信号a、b的振幅成为25mV,差动振幅(a-b)成为50mV,中间电位(共同电位)成为25mV。这样,差动信号a、b的差动振幅和中间电位根据模式而变化,由此能够将差动信号a、b的差动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
另外,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装置B的接收器336具有即使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差动振幅发生变化,也能够正常地接收信号的接收特性。因此,在第1模式(图16的状态)和第2模式(图17的状态)的任意一者中都能够进行数据的传输。因此,可以将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一方作为数据传输用的模式来使用,将另一方作为中断信号用的模式来使用。
此外,在将下拉电阻126B和128B连接于传输线104和106与接地122之间的情况下,差动信号a、b的共同电位也发生变化。此时,虽然影响非常有限,但存在共同电位的变化产生多余的辐射噪声的情况。为了排除该共同电位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设置电容器即可。电容器也可以如图11所示串联地插入传输线104和106。或者,也可以用与图14、图15相同的观点,将电容器插入到传输线104和106、与接地122之间。由此,与图13所示的情况相同,能够防止在第1模式(I)和第2模式(II)的切换时,差动信号a、b的共同电位的变化。
像这样,在数据传输系统100中,既可以如实施方式1(图2)那样具备将传输线104、106连接于电源121的上拉电阻,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图16)这样具备将传输线104、106连接于接地122的下拉电阻。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传输系统100,举例说明了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公开内容,也可以进一步考虑下述变形例。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不过是参照图2、图11或图16等,而举例说明了使用于从装置A向装置B发送数据的情况的结构。还存在从装置B向装置A发送数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存在产生从装置A向装置B发送中断信号的需要的情况。为了能够从装置A向装置B发送中断信号,也可以将设置于装置B的、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和128B、模式切换部136B、以及电容器182B和184B设置于装置A。此外,也可以将设置于装置A的检测部140A设置于装置B。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11或图16,说明了中断信号在信号线D0上被发送的例子,但对于信号线D1,也可以通过同样的结构来发送中断信号。此外,对于信号线D1,也可以以不仅能够从装置B发送中断信号,而且也能够从装置A发送中断信号的方式构成。
例如,装置A、装置B的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置A和装置B由RCLK、D0、D1这3条信号线连接。连接装置A和装置B的信号线的数量或其形态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装置A、装置B的具体结构也不限定于上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装置A为主机终端的情况,但装置A的形态不限定于此。此外,举例说明了装置B为可移动存储卡的情况,但装置B的形态不限定于此。该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应用于对数据进行通讯的各种各样的多种装置。该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信息终端、信息设备。此外,近年,各种电气产品或车载设备等不断多样化,存在组成了在交换信息的同时各自相互协作的系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各设备中也嵌入了信息终端或信息设备。该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在信息终端或信息设备中作为高速传输数据的系统来应用。
<总结>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数据传输系统100在通过连接对数据进行通信的多个装置A、B的一对传输线104和106来传输相互反相位的一对差动信号时,能够适当地切换第1模式(图2或图16所示的状态)、和第2模式(图3或图17所示的状态)。根据这种数据传输系统,因为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可以将这种差动信号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
在此情况下,电桥终端电阻114B和116B的电阻值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相匹配。此外,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和128B各自的电阻值与传输线104和106各自的特性阻抗相匹配。因此,能够抑制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的反射所导致的多余辐射噪声的产生。
这样,该数据传输系统100,在发送中断信号时,能够防止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的反射所导致的多余辐射噪声的产生。此外,不需要为了发送中断信号而设置特别的时隙,能够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此外,具备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数据传输系统100的装置(以下称作“信息处理装置”。)A、B,如图1、图2或图16所示,具备:连接部400,其与其他装置连接;一对传输线104、106,其设置于连接部400;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其连接于一对传输线104、106间,且具有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第1开关120B,其在接通时,连接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和一对传输线104、106,在断开时,使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和一对传输线104、106断开;上拉电阻/下拉电阻126B、128B,其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或接地122之间,分别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和第2开关132B、134B,其在接通时将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128B连接于一对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或接地122之间,在断开时,使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128B与一对传输线104、106断开。
具有这种结构的信息处理装置A、B,能够得到与上述数据传输系统100相同的效果。即,信息处理装置A、B通过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能够改变用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并且,能够将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因此,能够不在分组之间特别地设置中断门期间地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此外,在发送中断信号时,能够抑制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所产生的反射。
并且,信息处理装置A、B也可以具有模式切换部136B,其切换将第1开关120B接通将第2开关132B、134B断开的第1模式、和将第1开关120B断开将第2开关132B、134B接通的第2模式。通过模式切换部136B能够适当地将信息处理装置A、B切换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
此外,在信息处理装置A、B中,也可以与传输线104、106串联地、或者在各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或接地122之间设置有电容器182B、184B。根据此结构,虽然在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时,使由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振幅发生变化,但能够防止差动信号a、b的中间电位的变化。由此,在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时,能够防止起因于差动信号a、b的中间电位的变化而导致的噪声的产生。
此外,信息处理装置A、B也可以具有检测部140A,其根据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一对差动信号a、b的状态的变化,来检测其他装置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哪一者。由此,信息处理装置A、B能够适当地检测连接的其他装置为第1模式和第2模式的哪一者。
此外,通过数据传输系统100而实现的数据传输方法,如上所述,是适当地切换将一对传输线104、106与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连接的第1模式、和将一对传输线104、106分别与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126B、128B连接的第2模式的方法。电桥终端电阻114B、116B具有与一对传输线104、106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此外,上拉电阻126B、128B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电源121之间,并分别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参照图3)。下拉电阻126B、128B连接于各传输线104、106和接地122之间,并分别具有与传输线104、106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参照图17)。
根据该数据传输方法,能够通过切换第1模式和第2模式,来改变用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并且,可以将差动信号a、b的振幅和中间电位的变化作为中断信号来使用。根据该数据传输方法,能够不在分组之间特别地设置中断门期间地从接收侧向发送侧发送中断信号。此外,在发送中断信号时,能够抑制通过一对传输线104、106传输的信号所产生的反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于在要求高速的数据传输的信息终端或信息设备使用的数据传输系统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0、100A、100B、100C  数据传输系统;
104、106传输线;
114A、114B、116A、116B  电桥终端电阻;
120A、120B    第1开关;
121电源;
122接地;
126A、126B、128A、128B  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132A、132B、134A、134B    第2开关;
136B  模式切换部;
140A  检测部;
142A  发送控制部;
162B第1阈值存储部;
164B第2阈值存储部;
a、b  差动信号;
A  主机终端;
B  可移动存储卡。

Claims (21)

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具备发送数据的第1装置、接收所述数据的第2装置、和将所述第1及第2装置连接的一对传输线,
所述第2装置具备:
电桥终端电阻,其连接于所述一对传输线间,具有与所述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
第1开关,其在接通时连接所述电桥终端电阻和所述一对传输线,在断开时使所述电桥终端电阻和所述一对传输线断开;
上拉/下拉电阻,其连接于所述各传输线、和作为电源或接地的任意一者的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具有分别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和
第2开关,其在接通时将所述上拉/下拉电阻连接于所述一对传输线和所述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在断开时使所述上拉/下拉电阻与所述一对传输线断开,
所述第2装置还具备模式切换部,所述模式切换部切换将所述第1开关接通且将所述第2开关断开的第1模式、和将所述第1开关断开且将第2开关接通的第2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装置还具备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基于通过所述一对传输线传输的一对差动信号的状态的变化,来检测所述第2装置为所述第1模式和所述第2模式的哪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有振幅检测部,所述振幅检测部针对通过所述一对传输线传输的差动信号来检测差动振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输线串联地插入了电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输线、和所述电源或所述接地之间插入了电容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具有中间电位检测部,所述中间电位检测部检测通过所述一对传输线传输的差动信号的中间电位。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部具备:
第1阈值存储部,其存储用于从所述第1模式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的第1阈值;和
第2阈值存储部,其存储用于从所述第2模式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的第2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为容许接收来自所述第1装置的数据的接收模式,另一方为停止数据的接收的中断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部具备:
第1阈值存储部,其存储了用于从所述接收模式切换为所述中断模式的第1阈值;和
第2阈值存储部,其存储了用于从所述中断模式切换为所述接收模式的第2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装置还具备信息记录介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暂时存储传输来的数据,
所述第1阈值和第2阈值针对保存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的量、或者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剩余容量而被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阈值针对存储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的量,设定用于从所述接收模式转移到所述中断模式的值,
所述第2阈值针对存储在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数据的量,设定小于所述第1阈值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阈值针对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剩余容量,设定用于从所述接收模式转移到所述中断模式的值;
所述第2阈值针对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剩余容量,设定大于所述第1阈值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8~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装置还具备发送控制部,所述发送控制部在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2装置为所述接收模式的情况下,向所述第2装置发送数据,在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2装置为所述中断模式的情况下,停止向所述第2装置的数据的发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任意一方为基本模式,另一方为中断模式,
所述模式切换部在对所述第1装置发送中断信号时,暂时从基本模式变为中断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桥终端电阻以及所述第1开关由晶体管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拉/下拉电阻以及所述第2开关由晶体管构成。
17.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与其他装置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具备:
连接部,其与所述其他装置连接;
一对传输线,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
电桥终端电阻,其连接于所述一对传输线间,具有与所述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
第1开关,其在接通时,连接所述电桥终端电阻和所述一对传输线,在断开时,使所述电桥终端电阻和所述一对传输线断开;
上拉/下拉电阻,其连接于所述各传输线、和作为电源和接地的任意一者的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具有与传输线各自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
第2开关,其在接通时,将所述上拉/下拉电阻连接于所述一对传输线和所述固定电位节点之间,在断开时,将所述上拉/下拉电阻与所述一对传输线断开;和
模式切换部,其切换将所述第1开关接通且将所述第2开关断开的第1模式、和将所述第1开关断开且将所述第2开关接通的第2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输线串联地插入了电容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传输线、和所述电源或所述接地之间插入了电容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部,所述检测部基于通过所述一对传输线传输的一对差动信号的状态的变化,来检测所述其他装置为所述第1模式和所述第2模式的哪一者。
2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过一对传输线,从第1装置向第2装置传输相互反相位的一对差动信号,
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具有:
在所述第2装置中,在所述一对传输线间连接了电桥终端电阻的第1模式;和
在所述第2装置中,在所述各传输线、和电源或接地的任意一者之间连接了上拉/下拉电阻的第2模式,
所述电桥终端电阻具有与所述一对传输线的差动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所述上拉/下拉电阻具有与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电阻值,
在从所述第1装置向所述第2装置传输差动信号时,在所述第2装置中,在所述第1模式和第2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CN201080003810.2A 2009-10-29 2010-10-13 数据传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731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8716 2009-10-29
JP2009-248716 2009-10-29
PCT/JP2010/006075 WO2011052141A1 (ja) 2009-10-29 2010-10-13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3155A CN102273155A (zh) 2011-12-07
CN102273155B true CN102273155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921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381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73155B (zh) 2009-10-29 2010-10-13 数据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48069B2 (zh)
JP (1) JP5451772B2 (zh)
CN (1) CN102273155B (zh)
WO (1) WO2011052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7539B2 (ja) * 2009-11-09 2013-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JP5909067B2 (ja) * 2011-09-30 2016-04-26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9231789B2 (en) 2012-05-04 2016-01-0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ransmitter circu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reof
US10340864B2 (en) * 2012-05-04 2019-07-0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ransmitter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thereof
CN103780270B (zh) * 2012-10-18 2015-12-02 晨星软件研发(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业界处理器介面的实体层接收器
USRE49506E1 (en) 2012-12-03 2023-04-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low speed mode selection for output driver circuits of a memory interface
US9130557B2 (en) 2012-12-03 2015-09-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erating method of input/output interface
KR102275620B1 (ko) * 2014-08-11 2021-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절되는 저항 값을 갖는 종단 저항을 포함하는 수신 회로, 그것의 작동 방법,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저장 장치
US9571098B2 (en) * 2014-08-11 2017-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ignal receiving circuits including termination resistance having adjustable resistance value, operating methods thereof, and storage devices therewith
US9711192B2 (en) * 2014-11-03 2017-07-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mory device having different data-size access modes for different power modes
JP6580346B2 (ja) * 2015-03-04 2019-09-25 ザイ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および送受信システム
US10785065B2 (en) * 2018-03-12 2020-09-22 Nxp B.V. Isolation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for
EP3780528A1 (en) 2019-08-14 2021-02-17 NXP USA, Inc. Multi-level encoding for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EP3780526A1 (en) * 2019-08-14 2021-02-17 NXP USA, Inc. Multi-level encoding for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field
JP7474145B2 (ja) 2020-07-29 2024-04-24 CIG Photonics Japan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JP2023000216A (ja) * 2021-06-17 2023-0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差動通信回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2640A (zh) * 2004-05-24 2005-11-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送电路、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3242B2 (ja) * 1988-03-28 1998-03-3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時分割多重電送方式
US5517487A (en) 1993-07-19 1996-05-14 Modicon, Inc. System for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existing local area networks that use shielded twisted wire pair medium
US6166563A (en) * 1999-04-26 2000-12-2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ual mode output buffer impedance compensation
JP2003518892A (ja) * 1999-12-24 2003-06-1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装置の切断のエミュレーション
US6356106B1 (en) * 2000-09-12 2002-03-12 Micron Technology, Inc. Active termination in a multidrop memory system
US6605958B2 (en) * 2000-10-11 2003-08-12 Vitess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Precision on-chip transmission line termination
JP3788928B2 (ja) * 2001-11-01 2006-06-21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抵抗可変器
US6525559B1 (en) * 2002-04-22 2003-02-25 Pericom Semiconductor Corp. Fail-safe circuit with low input impedance using active-transistor differential-line terminators
US6686763B1 (en) * 2002-05-16 2004-02-03 Pericam Semiconductor Corp. Near-zero propagation-delay active-terminator using transmission gate
KR100486301B1 (ko) * 2003-01-27 2005-04-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력 소비를 감소시키는 종단 회로.
JP4931912B2 (ja) 2006-04-26 2012-05-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方法、送受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008058B2 (ja) * 2006-06-22 2012-08-22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出力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回路、半導体装置及び出力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
CN101606363A (zh) * 2007-02-14 2009-12-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c耦合接口电路
US7656198B1 (en) * 2007-12-03 2010-02-02 Xilinx,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combination differential driver
US7898295B1 (en) * 2009-03-19 2011-03-01 Pmc-Sierra, Inc. Hot-pluggable differential signaling driv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02640A (zh) * 2004-05-24 2005-11-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送电路、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80322A1 (en) 2011-11-17
US8548069B2 (en) 2013-10-01
CN102273155A (zh) 2011-12-07
JPWO2011052141A1 (ja) 2013-03-14
JP5451772B2 (ja) 2014-03-26
WO2011052141A1 (ja) 201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3155B (zh) 数据传输系统
TWI536776B (zh) 具有usb2.0高速模式及自動速度檢測之usb隔離器積體電路
CN100538682C (zh) 存储设备、存储系统和操作存储设备和存储系统的方法
CN100511192C (zh) 用于具有位通道故障在线恢复的存储信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805033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performing single-ended and differential signaling
EP2518957A1 (en) Isolated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CN100440188C (zh) 用于区分状态信息与读数据的存储设备、系统和方法
US9678919B2 (en) Collision detection in EIA-485 bus systems
WO2005078795A1 (ja) 電子回路
CN101233732A (zh) 高速驱动器均衡
CN101217651B (zh) 处理串行化的视频数据以用于显示的方法和设备
CN101257464B (zh) 用于差分信号传输接收器的电路和方法
CN103312636A (zh) 信息处理装置、串行通信系统和装置以及通信初始化方法
CN100447771C (zh) 通用串行总线发射机
US20160197393A1 (en) Directional coupl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8332680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perating memory in two modes
US669797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ly compensating skew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on a bus
CN101331723B (zh) 差动信号传送装置和差动信号接收装置
US8510485B2 (en) Low power digital interface
US6744810B1 (en) Signal repeater for voltage intolerant components used in a serial data line
US20090277965A1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card
CN201576353U (zh) 智能无线集中抄表设备
CN203858539U (zh) 交换机mdc连接电路
CN211628236U (zh) 一种PCIE Slimline连接器的带宽配置装置
KR20050082280A (ko) 비동기식 이중선 버스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장치 및 그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