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保留上述IEMOSFET已有的优点,并对上述已有技术的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外延沟道的SiC IE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以抑制离子注入工艺所带来的SiC和SiO2的接触界面粗糙以及高界面态密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反型层电子迁移率,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本发明的器件包括:栅极、SiO2隔离介质、源极、源区N+接触、P+接触、P-外延层、JFET区域、P阱、N-漂移层、N+衬底和漏极,其中,在SiO2隔离介质与JFET区域之间设有上外延沟道层,以保证器件在工作状态下的导电沟道深度,减少表面散射对迁移率的影响。
所述的上外延沟道层厚度为0.1μm~0.2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6cm-3。
所述的上外延沟道层为氮离子掺杂,掺杂浓度为3×1016cm-3。
二.本发明的器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N+碳化硅衬底样片上外延生长厚度为8~9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5cm-3~2×1015cm-3的N-漂移层,其外延生长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是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为纯氢气,杂质源为液态氮气;
(2)在氮离子掺杂的N-漂移层上进行三次或者四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3×1018cm-3的P阱;
(3)在碳化硅样片的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5μm、铝离子掺杂浓度为5×1015cm-3~1×1016cm-3的P-外延层,其外延生长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是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为纯氢气,杂质源为三甲基铝;
(4)在P-外延层中间区域进行三次或者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的JFET区;
(5)在P-外延层的边缘区域进行三次或者四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P+接触;
(6)在P+接触边缘进行三次或者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深度为0.2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源区N+接触;
(7)在碳化硅样片的整个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1μm~0.2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6cm-3的上外延沟道层,其外延生长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是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为纯氢气,杂质源为液态氮气;
(8)在碳化硅样片正面采用干氧氧化和湿氧氧化结合的氧化工艺形成50nm~100nm的SiO2隔离介质;
(9)在SiO2隔离介质上采用低压化学汽相淀积法淀积形成200nm的磷离子掺杂的多晶硅最为栅极,掺杂浓度为1×1020cm-3,淀积温度为600~650℃,淀积压强为60~80Pa,反应气体为硅烷和磷化氢,载运气体为氦气;
(10)在源区N+接触、P+接触上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作为源极接触金属层,再在碳化硅样片背面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作为漏极接触金属层,并在1100℃的氮气气氛中退火3分钟形成源极和漏极欧姆接触。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由于采用外延形成导电沟道,而不是采用离子注入形成,从而抑制了离子注入工艺所带来的SiC和SiO2的接触界面粗糙、低电子迁移率、高导通电阻的一系列问题。
2)本发明由于采用外延形成导电沟道,使得SiC和SiO2的接触界面粗糙度降低,从而降低表面散射对迁移率的影响,使得载流子迁移率大幅增大;同时也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使得器件工作时的功耗降低,得到更好的器件性能。
3)本发明的上外延沟道层采用低掺杂外延,使得导电沟道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降低了表面散射对迁移率的影响。
4)本发明在制造上采用外延工艺替代离子注入工艺形成导电沟道,工艺简单,易于实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本发明的器件结构包括:多晶硅栅1、SiO2隔离介质2、源极金属3、源区N+接触4、P+接触5、上外延沟道层6′、P-外延层7、JFET区域8、P阱9、N-漂移层10、N+衬底11和漏极12。
其中,N+衬底11为高掺杂的N型碳化硅衬底;N+衬底11上面是厚度为8~9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5cm-3~2×1015cm-3的N-漂移层10;在N-漂移层10的左右上角是厚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3×1018cm-3的P阱9,由三次或者四次铝离子选择性离子注入形成;N-漂移层10的中部上方区域是厚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的JFET区域8,由三次或者四次氮离子选择性离子注入形成;JFET区域8左右相接的区域是厚度为0.5μm、铝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5cm-3~1×1016cm-3的P-外延层7;P阱9的边缘区域是厚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P+接触5,由三次或者四次铝离子选择性离子注入形成;靠近P+接触5的是厚度为0.2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源区N+接触4,由三次或者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的;上外延沟道层6′为厚度为0.1μm~0.2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6cm-3的N-外延层,该上外延沟道层6′位于JFET区域8之上;SiO2隔离介质2的厚度为50nm~100nm,位于上外延沟道层6′的上方;在SiO2隔离介质2的正上方是由淀积形成的厚度为200nm、磷离子掺杂浓度为1×1020cm-3的多晶硅栅1;源极金属3位于源区N+接触4和P+接触5的上方,通过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形成;漏极12位于碳化硅衬底11的背面,通过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形成。
参照图3,本发明的制作方法通过下面实施例说明。
实施例1
步骤1.在N+碳化硅衬底样片上外延生长N-漂移层。
对N+碳化硅衬底样片11采用RCA清洗标准进行清洗,然后在整个衬底表面外延生长厚度为8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5cm-3的N-漂移层10,如图3a,其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液态氮气。
步骤2.四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P阱。
(2.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5μm的Al作为P阱9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P阱注入区;
(2.2)在650℃的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Al离子注入,先后采用450keV、300keV、200keV和12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7.97×1013cm-2、4.69×1013cm-2、3.27×1013cm-2和2.97×1013cm-2的铝离子注入碳化硅样片,在P阱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3×1018cm-3的P阱9,如图3b;
(2.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2.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3.外延生长P-外延层。
在碳化硅样片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5μm,铝离子掺杂浓度为5×1015cm-3的P-外延层7,如图3c,其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三甲基铝。
步骤4.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JFET区。
(4.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μm的Al作为JFET区8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JFET注入区;
(4.2)在500℃的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氮离子注入,先后采用380keV、250keV、150keV和8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分别为1.66×1012cm-2、1.30×1012cm-2、1.02×1012cm-2和7.23×1011cm-2的氮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JFET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4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的JFET区8,如图3d;
(4.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4.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5.四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P+接触。
(5.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5μm的Al作为P+接触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P+接触注入区;
(5.2)在650℃的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Al离子注入,先后采用450keV、300keV、200keV和12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2.63×1014cm-2、1.55×1014cm-2、1.08×1014cm-2和9.79×1013cm-2的铝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P+接触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P+接触5,如图3e;
(5.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5.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6.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源区N+接触。
(6.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μm的Al作为源区N+接触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源区N+接触注入区;
(6.2)在500℃的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氮离子注入,先后采用200keV、140keV、100keV和65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1.49×1014cm-2、7.99×1013cm-2、7.25×1013cm-2和7.02×1013cm-2的氮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源区N+接触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2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源区N+接触4,如图3e;
(6.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6.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7.外延生长上外延沟道层。
在碳化硅样片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1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6cm-3的上外延沟道层6′,如图3f,其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液态氮气。
步骤8.氧化形成SiO2隔离介质。
(8.1)先在1200℃下干氧氧化一个小时之后,再在950℃下湿氧氧化一个小时,形成厚度为50nm的氧化膜;
(8.2)通过光刻、刻蚀形成SiO2隔离介质2,如图3g。
步骤9.淀积形成掺杂浓度为1×1020cm-3,厚度为200nm的磷离子重掺杂的多晶硅栅极。
用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生长200nm的多晶硅,然后通过光刻、刻蚀保留住栅氧化膜上的多晶硅,形成磷离子掺杂浓度为1×1020cm-3,厚度为200nm的多晶硅栅极1,如图3h,其工艺条件是:淀积温度为600℃,淀积压强为60Pa,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磷化氢,载运气体采用氦气。
步骤10.淀积形成源极接触金属层和漏极接触金属层。
(10.1)对整个碳化硅样片的正面进行涂胶、显影,在源区N+接触和P+接触上方形成欧姆接触区域,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之后通过超声波剥离使正面形成源极金属层3,如图3i;
(10.2)在衬底背面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作为漏极金属层12,如图3i;
(10.3)在1100℃的氮气气氛中,对整个碳化硅样片退火3分钟,形成源、漏欧姆接触电极。
实施例2
第一步.在N+碳化硅衬底样片上外延生长N-漂移层。
对N+碳化硅衬底片11采用RCA清洗标准进行清洗,然后在整个衬底表面外延生长厚度为8.5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1.5×1015cm-3的N-漂移层10,如图3a,其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液态氮气。
第二步.三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P阱。
(2.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5μm的Al作为P阱9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P阱注入区;
(2.2)在65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三次Al离子注入,先后采用450keV、250keV和12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7.97×1013cm-2、6×1013cm-2和2.97×1013cm-2的铝离子注入碳化硅样片,在P阱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3×1018cm-3的P阱9,如图3b;
(2.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2.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第三步.外延生长P-外延层。
在碳化硅样片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5μm,铝离子掺杂浓度为7×1015cm-3的P-外延层7,如图3c,其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三甲基铝。
第四步.三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JFET区。
(4.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μm的Al作为JFET区8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JFET注入区;
(4.2)在50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三次氮离子注入,先后采用380keV、200keV和8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分别为1.66×1012cm-2、2.50×1012cm-2和7.23×1011cm-2的氮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JFET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4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的JFET区8,如图3d;
(4.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4.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第五步.三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P+接触。
(5.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5μm的Al作为P+接触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P+接触注入区;
(5.2)在65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三次Al离子注入,先后采用450keV、280keV和12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2.63×1014cm-2、2.55×1014cm-2和9.79×1013cm-2的铝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P+接触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P+接触5,如图3e;
(5.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5.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第六步.三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源区N+接触。
(6.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μm的Al作为源区N+接触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源区N+接触注入区;
(6.2)在50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三次氮离子注入,先后采用200keV、120keV和65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1.49×1014cm-2、8.5×1013cm-2和7.02×1013cm-2的氮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源区N+接触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2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源区N+接触4,如图3e;
(6.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6.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0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第七步.外延生长上外延沟道层。
在碳化硅样片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15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6cm-3的上外延沟道层6′,如图3f,其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液态氮气。
第八步.氧化形成SiO2隔离介质。
(8.1)先在1200℃下干氧氧化两个小时之后,再在950℃下湿氧氧化一个小时,形成厚度为70nm的氧化膜;
(8.2)通过光刻、刻蚀形成SiO2隔离介质2,如图3g。
第九步.淀积形成掺杂浓度为1×1020cm-3,厚度为200nm的磷离子重掺杂的多晶硅栅极。
用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生长200nm的多晶硅,然后通过光刻、刻蚀保留住栅氧化膜上的多晶硅,形成磷离子掺杂浓度为1×1020cm-3,厚度为200nm的多晶硅栅极1,如图3h,其工艺条件是:淀积温度为600℃,淀积压强为60Pa,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磷化氢,载运气体采用氦气。
第十步.淀积形成源极接触金属层和漏极接触金属层。
(10.1)对整个碳化硅样片的正面进行涂胶、显影,在源区N+接触和P+接触上方形成欧姆接触区域,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之后通过超声波剥离使正面形成源极金属层3,如图3i;
(10.2)在衬底背面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作为漏极金属层12,如图3i;
(10.3)在1100℃的氮气气氛中,对整个碳化硅样片退火3分钟,形成源、漏欧姆接触电极。
实施例3
步骤A.对N+碳化硅衬底片11采用RCA清洗标准进行清洗,然后在整个衬底表面外延生长厚度为9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2×1015cm-3的N-漂移层10,如图3a,外延生长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液态氮气。
步骤B.四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P阱。
(B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5μm的Al作为P阱9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P阱注入区;
(B2)在65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Al离子注入,先后采用450keV、300keV、200keV和12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7.97×1013cm-2、4.69×1013cm-2、3.27×1013cm-2和2.97×1013cm-2的铝离子注入碳化硅样片,在P阱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3×1018cm-3的P阱9,如图3b;
(B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B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5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C.在碳化硅样片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5μm,铝离子掺杂浓度为1×1016cm-3的P-外延层7,如图3c,其外延生长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三甲基铝。
步骤D.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JFET区。
(D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μm的Al作为JFET区8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JFET注入区;
(D2)在50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氮离子注入,先后采用380keV、250keV、150keV和8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分别为1.66×1012cm-2、1.30×1012cm-2、1.02×1012cm-2和7.23×1011cm-2的氮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JFET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4μm,掺杂浓度为1×1017cm-3的JFET区8,如图3d;
(D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D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5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E.进行四次铝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P+接触。
(E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5μm的Al作为P+接触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P+接触注入区;
(E2)在65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Al离子注入,先后采用450keV、300keV、200keV和120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2.63×1014cm-2、1.55×1014cm-2、1.08×1014cm-2和9.79×1013cm-2的铝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P+接触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P+接触5,如图3e;
(E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E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5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F.进行四次氮离子选择性注入,形成源区N+接触。
(F1)通过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μm的Al作为源区N+接触离子注入的阻挡层,通过光刻和刻蚀形成源区N+接触注入区;
(F2)在500℃的环境温度下对碳化硅样片正面进行四次氮离子注入,先后采用200keV、140keV、100keV和65keV的注入能量,将注入剂量为1.49×1014cm-2、7.99×1013cm-2、7.25×1013cm-2和7.02×1013cm-2的氮离子,注入到碳化硅样片,在源区N+接触注入区形成深度为0.25μm,掺杂浓度为1×1019cm-3的源区N+接触4,如图3e;
(F3)采用磷酸去除碳化硅样片正面的Al;
(F4)采用RCA清洗标准对碳化硅表面进行清洗,烘干后制作C膜保护,然后在1750℃氩气氛围中进行离子激活退火10min。
步骤G.在碳化硅样片正面外延生长厚度为0.2μm,氮离子掺杂浓度为3×1016cm-3的上外延沟道层6′,如图3f,其外延生长工艺条件是:外延温度为1570℃,压力为100mbar,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丙烷,载运气体采用纯氢气,杂质源采用液态氮气。
步骤H.氧化形成SiO2隔离介质。
(H1)先在1200℃下干氧氧化三个半小时之后,再在950℃下湿氧氧化一个小时,形成厚度为100nm的氧化膜;
(H2)通过光刻、刻蚀形成SiO2隔离介质2,如图3g。
步骤I.淀积形成掺杂浓度为1×1020cm-3,厚度为200nm的磷离子重掺杂的多晶硅栅极。
用低压热壁化学气相淀积法在碳化硅样片正面淀积生长200nm的多晶硅,然后通过光刻、刻蚀保留住栅氧化膜上的多晶硅,形成磷离子掺杂浓度为1×1020cm-3,厚度为200nm的多晶硅栅极1,如图3h,其淀积工艺条件是:淀积温度为600℃,淀积压强为60Pa,反应气体采用硅烷和磷化氢,载运气体采用氦气。
步骤J.淀积形成源极接触金属层和漏极接触金属层。
(J1)对整个碳化硅样片的正面进行涂胶、显影,在源区N+接触和P+接触上方形成欧姆接触区域,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之后通过超声波剥离使正面形成源极金属层3,如图3i;
(J2)在衬底背面淀积300nm/100nm的Al/Ti合金,作为漏极金属层12,如图3i;
(J3)在1100℃的氮气气氛中,对整个碳化硅样片退火3分钟,形成源、漏欧姆接触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