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5860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05860B CN102205860B CN 201110076437 CN201110076437A CN102205860B CN 102205860 B CN102205860 B CN 102205860B CN 201110076437 CN201110076437 CN 201110076437 CN 201110076437 A CN201110076437 A CN 201110076437A CN 102205860 B CN102205860 B CN 1022058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ixed
- vehicle body
- adsorption tanks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72—Details of the fuel vapour pipes or cond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09—Fluid connections to the air intake system; their arrangement of pipes, valves or the like
- F02M35/10222—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PCV]; Additional air admission, lubricant or fuel vapour ad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车辆,其具备既能使放泄管较短又能有效地抑制水进入放泄管的结构。车辆(10)具有:储存燃油的燃油箱(50);临时储存来自燃油箱(50)的蒸发燃油的吸附罐(64);连接燃油箱(50)和吸附罐(64)并将燃油箱内的蒸发燃油导入到吸附罐(64)的补充管(67);连接吸附罐(64)和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清除管(68);连接吸附罐(64)和外气的放泄管(69)。还设有将放泄管(69)的开口部(69a)以朝车身的向上方向开口的状态固定保持在有底筒状且朝车身的向下方向开口的凹状部(70)中、且与凹状部(70)的凹部侧壁(70b)之间形成有局部开口的空隙部(75)、并从车身下方堵塞凹状部(70)的开口的卡合固定构件(8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特别涉及对适合于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车辆的吸附罐(キャニスタ一)的放泄管的末端构造进行了改良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由内燃机驱动的车辆的吸附罐,是夹装在燃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的装置,它具有临时储存来自燃油箱的蒸发燃油并随着发动机的起动将蒸发燃油供给到发动机侧的功能。
在装置内部填充有用于吸附蒸发燃油的活性碳等。作为向发动机侧供给蒸发燃油的方法,采用以下方式:利用起动后的发动机的负压,由该负压通过设在吸附罐侧的放泄管从外气吸入空气,使蒸发燃油脱离而将其向发动机侧供给。并且,在该放泄管中,通常其前端开口,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是朝车辆下方开口的。该朝下方开口的结构使得水难以进入放泄管的前端开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0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适合于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车辆与一般的乘用车等不同,由于有时还要在水中行驶,因此,为了提高吸附罐的放泄管的防进水效果,放泄管被构成为把管道结构在车身架中开口。
然而,车身架不是密闭结构,在水中行驶时,水进入放泄管的可能性比较高。
此外,如果为了避免进水而在车身架的特定场所进行配管,则会导致放泄管变长。而且还存在着放泄管变长则需要用于其处理或者固定的额外结构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是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车辆,并且具备既能使放泄管较短又能有效地抑制水进入放泄管的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车辆具有:构成车身的车身架;安装在所述车身架上、用于储存燃油的燃油箱;用于临时储存来自所述燃油箱的蒸发燃油的吸附罐;用于连接所述燃油箱和所述吸附罐并将燃油箱内的蒸发燃油导入到所述吸附罐的补充管;用于连接所述吸附罐和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清除管;用于连接所述吸附罐和外气的放泄管;以及覆盖车身的车身罩,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放泄管的开口部以朝车身上方开口的方式保持于凹状部,该凹状部设在所述车身罩上,呈一端封口的筒状,并具有朝车身下方的向下开口部。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的构成的基础上,设有卡合固定构件,该卡合固定构件与所述凹状部的凹部侧壁之间形成有局部开口的空隙部,并从车身下方堵塞所述向下开口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卡合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凹状部的顶面相对的板状部、和从该板状部的缘部沿所述凹状部的凹部侧壁延伸的侧壁部,并在所述侧壁部上设有卡合固定爪,该卡合固定爪与设于所述凹状部的卡合固定部相卡合。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卡合固定构件具有与所述侧壁部设置成一体的侧壁延伸部、利用卡合固定构件导入部分支撑所述放泄管的配管支撑部、和圆筒部,该圆筒部在所述板状部向所述凹状部的顶面突出而与所述放泄管的顶端部相嵌合,且该圆筒部备有将该放泄管定位并卡合固定的定位爪。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意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凹状部把载货台板背面的水平壁面构成为所述顶面且把载货台板背面的加强筋构成为所述凹部侧壁,所述卡合固定构件被嵌合于所述凹状部而被卡合固定。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意一项的构成的基础上,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空隙部配置在所述吸附罐的后方与所述吸附罐重叠的位置。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6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载货台板的位置构成为,使载货台上表面位于乘车座的后方延长线上或位于后方延长线的上方。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当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车辆在水中行驶的时候,即使水面上升,也会有空气被封在凹状部里,因此能够抑制放泄管中急剧进水。此外,尽管空气被吸入,但是由于很小地形成的空隙部成为流路阻力,所以能够抑制水的进入。此外,通过将放泄管向上方延伸并支撑,能够确保凹状部内的放泄管的开口部的高度,抑制水的进入。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构成的基础上,设有卡合固定构件,该卡合固定构件与凹状部的凹部侧壁之间形成局部开口的空隙部并从车身下方堵塞向下开口部,所以既能够由空隙部确保空气的通路,又能够由卡合固定构件的主体有效地抑制进水。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卡合固定构件设有与设于凹状部的卡合固定部相卡合的卡合固定爪,所以结构简单,而且仅进行将卡合固定构件推入到凹状部中的操作就能够简单地组装起来。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放泄管在配管支撑部处被导入到卡合固定构件内并被保持,而且,放泄管的顶端部在凹状部的上部深处朝向上方被连接在规定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凹状部利用载货台板背面的顶面及加强筋构成,所以能够用现有的车身结构形成有效的防水结构。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空隙部配置在从车辆前面观察时的吸附罐的后方并与吸附罐重叠的位置,所以在水中行驶的时候吸附罐发挥分水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从空隙部进水。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由于载货台板的载货台上表面的位置位于乘车座的后方延长线上或者后方延长线的上方,所以能够使水位上升到乘车座高度的状况与乘务人员进行防范的水位区域大致相符,能够减少水位到达设在载货台板下部的放泄管的开口部的频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车身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车身架的后方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车身架的背面立体图。
图6是拆下了安装本发明的卡合固定构件的载货台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卡合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的卡合固定构件的左侧侧视图。
图10是图7中所示的卡合固定构件的主视图。
图11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载货台板时看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卡合固定构件的安装状态的要部立体图。
图13是为了表示本发明的卡合固定构件在安装状态下的内部结构而将局部剖开后的要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面以附图标号的方向来看,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与驾驶员看到的方向相一致,图中车辆的前方以FR表示,后方以RR表示,左侧以L表示,右侧以R表示,上方以U表示,下方以D表示。
如图1所示,车辆10是小型车辆,在车身前部的下部备有前轮11,在该前轮11的上方备有前挡泥板12,在车身后部的下部备有后轮13,在该后轮13的上方备有后挡泥板14,在前轮11的上方备有转向把15,在该转向把15的前方备有前载货台16,在转向把15的后方备有乘车座17及后载货台18。
如图2所示,车辆10是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骑式车辆,在转向把15与乘车座17之间备有左、右踏板19、19,坐在乘车座17上的乘务人员的脚能够放在踏板19、19上。
另外,作为车身罩可以举出例如上述前挡泥板2、后挡泥板14、前载货台16、乘车座17、后载货台18、踏板19、辅机设备罩等等,但是在本发明中,车身罩不是仅仅限定为用于覆盖车身的结构零部件,而是指包含保持辅机设备的构件和辅机设备本身在内的广义的车身结构件。
下面对这样的车辆10的车身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车身架30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部向上方弯曲的左、右一对主架31L、31R(L是表示在乘务人员看来是左侧的附加符号,R是表示在乘务人员看来是右侧的附加符号。以下相同);由从主架31L、31R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管或者架构成、用于支承前轮悬挂装置的左、右前轮悬挂支撑部32L、32R;在车宽方向上从左前轮悬挂支撑部32L向右前轮悬挂支撑部32R架设的第1横梁部33;在车宽方向上从左主架31L的后部向右主架31R的后部架设的第2横梁部34;前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1横梁33部上、后端可拆卸地安装在第2横梁部34上的上部张紧管35;从主架31L、31R的后上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管36L、36R;从一方的主架31L的后部中间部到一方的后管36L斜着延伸的一方的后副管37L;从另一方的主架31R的后部中间部到一方的后管36R斜着延伸的一方的后副管37R。后副管37L、37R是用于加强后管36L、36R的加强杆。
一方的后副管37L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方的主架31L及一方的后管36L上。
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如图4所示,与另一方的主架31R及另一方的后管36R可拆卸地紧固连接。
因此,从例如另一方的主架31R的中间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出前部支架38。该前部支架38是表面能够从车辆侧方看到的板。从另一方的后副管37R的后部向下延伸出后部支架39。该后部支架39是表面能够从车辆前方看到的板。
呈L字形状的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在管材的前端部具有在车宽方向贯通的螺栓孔41,在管材的后端部具有在车身前后方向贯通的螺栓孔42。并且通过将螺栓43、44穿过螺栓孔41、42,能够将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可拆卸地安装在另一方的主架31R及另一方的后管36R上。
将后副管37R的前端贴在前部支架38的表面上,则当有车宽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后副管37R时,能以前部支架38的表面有效地支承该外力。
此外,将后副管37R的后端贴在后部支架39的表面上,则当有向车辆后方的外力作用于后副管37R时,能以后部支架39的前表面有效地支承该外力。
下面,基于图5补充说明后副管37L、37R的形状。
如图5所示,右后副管37R的下降部分几乎与主管31R平行地向下延伸。
另一方面,左后副管37L向车宽方向内侧(车宽中心侧)突出地弯曲形成。在该弯曲部46上设有至少一个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左辅机设备支撑部47L。
与该左辅机设备支撑部47L相对应的右辅机设备支撑部47R设在右后副管37R上。
此外,在从左主架31L的后部向右主架31R的后部架设的横梁部(第2横梁部34)上设有燃油箱支撑孔48。该燃油箱支撑孔48向车辆后方开口。
下面,关于辅机设备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辅机设备,以燃油箱50及其周边的设备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只要是空气清洁器、蓄电池、电气装备等大型的车载零部件,不论其种类如何,都是辅机设备。
如图6所示,在一方的后副管37L上安装有用于遮盖燃油箱50的左侧面51的第1辅机罩52。
此外,燃油箱50是备有燃油盖53及燃油泵54、在俯视图中呈大致矩形的容器。并且,燃油箱50在前表面备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突状凸台55,在后表面备有右凸缘56R和左凸缘56L。
这样的燃油箱50通过用螺栓57将右凸缘56R与右辅机设备支撑部47R(参照图5)紧固连接被预安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
同时,遮盖燃油箱50的右侧面58、底面、后表面59的第2辅机罩61也被预安装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
下面,如图6所示,一边将燃油箱50侧的突条凸台55插入到车身侧的燃油箱支撑孔48中,一边将左凸缘56L放置到左辅机设备支撑部47L(参照图5)上,从上方插入螺栓62并拧紧。由此,燃油箱50在前面1处和后面2处合计3处被固定在车身侧。
结果,第1辅机罩52与第2辅机罩61合为一体,制成一个辅机罩,该辅机罩将燃油箱50的底面、后表面、左侧面、右侧面罩起来。
再有,用于捕获收集燃油箱50内产生的蒸发燃油的吸附罐64位于从第1辅机罩52偏向车身中心侧的位置,该吸附罐64由支架65安装在一方的后管36L上。通过从燃油箱50延伸出来并连接到吸附罐64的前部的补充管67,燃油箱50内产生的蒸发燃油被捕获收集到吸附罐64中。然后,通过从吸附罐64的前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出来的清除管68,蒸发燃油被适宜地送往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此外,放泄管69从吸附罐64的后表面延伸出来并向大气敞开,关于该放泄管69的保持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还有,燃油供给管63从燃油泵54出来后,经过吸附罐64的车宽的右侧方,再经过左后管36L的车宽右侧方,伸向发动机。
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将后副管37R从主架31R及后管36R拆下,能够从后管36R的下方插入燃油箱50等大型的辅机设备。
如图5所示,一方的后副管37L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以使弯曲部46在车辆的俯视图中位于一方的后管37L的车身中心侧,在这样的弯曲部46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支撑辅机设备的辅机设备支撑部47L。
由于一方的后副管37L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形成,以使弯曲部46在车辆的俯视图中位于一方的后管37L的车身中心侧,所以,如图6所示,一方的后副管37L不为位于上方的一方的后管36L所妨碍,能够在俯视图中被看到。由于在这样的一方的后副管37L上设置了辅机设备支撑部47L,所以,如图6所示,能够将螺栓62从上方插入该辅机设备支撑部47L并将其紧固连接。
再者,如图4所示,在一方的后副管37L上安装有用于覆盖辅机设备的一方的侧面的第1辅机罩52,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安装有用于覆盖辅机设备的另一方的侧面、辅机设备的底面、后表面中至少2个面的第2辅机罩61,通过将第1辅机罩52与该第2辅机罩61合为一体,将辅机设备罩起来。
在另一方的后副管37R上预安装辅机设备,并且预安装第2辅机罩61,由此,仅将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安装到主架及后管上,即可完成辅机罩的安装。
此外,如图6所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2横梁部34从左主架31L的后部向右主架31R的后部架设,在该第2横梁部34上设有用于支承燃油箱50的前部的燃油箱支撑孔48。并且,从燃油箱50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突状凸台55能够嵌合到燃油箱支撑孔48中。
燃油箱50仅将其前部的突状凸台55嵌合在车身侧的燃油箱支撑孔48中即可被容易地固定在车身侧。
此外,如图7所示,在弯曲部46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气管或者与该排气管相连接的消音器66。
由于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46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排气管或者消音器66,所以能够抑制车宽的增加。
此外,如图6所示,吸附罐64位于第1辅机罩52的车身中心侧,它被安装在一方的后管36L上。
由于吸附罐64被安装在一方的后管36L上,所以在将另一方的后副管37R和辅机设备一起拆下时,不必担心吸附罐64被拆下来。加之吸附罐64被第1辅机罩52罩着,因此不易被拆下,不必担心它会被误拆。
此外,排气管或者消音器66的热量使得吸附罐64被加热变暖,吸附罐64的清洁效率有望提高。
以下,就用于保持连在吸附罐64上的放泄管69的卡合固定构件80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该卡合固定构件80如图7、图12及图13所示,配置在吸附罐64的正后方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卡合固定构件80的安装位置为载货台板77的背侧。在载货台板77的背面侧,以载货台板77背面的水平壁面为顶面70a,以载货台板77背面的加强筋77a、77b为凹部侧壁70b,使向下开口部70e朝向车辆下方而构成凹状部70,卡合固定构件80与该凹状部70相嵌合而被卡合固定。
即,卡合固定构件80将放泄管69固定保持在凹状部70内并使其开口部69a朝向车身上方,另外,卡合固定构件80与凹状部70的凹部侧壁70b之间形成局部开口的空隙部75,使卡合固定构件80以从本身下方堵塞凹状部70的向下开口部70e的方式将其安装到载货台板77的背面。
本实施方式的卡合固定构件80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具有与凹状部70的顶面70a相对的板状部80a、和从该板状部80a的缘部沿凹状部70的凹部侧壁70b延伸的侧壁部80b。另外,卡合固定构件80构成为侧壁部80b上设有用于与设于凹状部70的卡合固定部70c相卡合的卡合固定爪80d。
另外,卡合固定构件80虽然作为其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由合成树脂或者硬质橡胶等一体成型的结构适合于卡合固定构件80。
此外,卡合固定构件80具有与侧壁部80b一体设置的侧壁延伸部80c、以卡合固定构件导入部分支撑放泄管69的配管支撑部81、和圆筒部82,该圆筒部82在板状部80a向凹状部70的顶面70a突出而与放泄管69的顶端部69a相嵌合,且该圆筒部82备有将该放泄管69定位并卡合固定的定位爪82a。
再有,配管支撑部81的在同方向上比侧壁延伸部80c延伸出更多的伸出壁81b、81d上设有把持部81a。此外,定位爪82a形成为从圆筒部82的上缘向圆筒内侧略微突起的状态。此外,在卡合固定构件80上的配管支撑部81的相反侧形成有卡合固定凸缘80e。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放泄管69布管时,使放泄管69插入并通过配管支撑部81的把持部81a从而将其略紧地保持,另外,放泄管69的顶端由圆筒部82保持,再有,顶端部80a与定位爪82a相抵接,藉此确定放泄管69的顶端位置。
这样的结构,在其安装时,从例如载货台板77的下方侧将卡合固定构件80(安装有放泄管69的状态)向图12中所示箭头A方向推入。此时,侧壁部80b略微弯曲,卡合固定爪80d进入设在凹部侧壁70b上的卡合孔70d内,而且,卡合固定凸缘80e抵接在凹部侧壁70b的顶端,安装完成。
这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仅进行将卡合固定构件80推入到凹状部70中的操作就能够简单地组装起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使用现有的车身结构,能够以对载货台板77的背面进行了略微变更的结构进行安装,无需另行设置特别的安装部就能有效地防止进水。
处于装配状态的卡合固定构件80的内部状态示于图13。
放泄管69嵌合在卡合固定构件80的圆筒部82内而被定位,进而在配管支撑部81被可靠地保持并连接。
此外,在图13所示的状态,当在非公路地带行驶的车辆在水中行驶的时候,即使水面上升,也会有空气被封在凹状部70里。因此能够抑制放泄管69中急剧进水。
此外,尽管空气被从放泄管69吸入,但是由于空隙部75成为流路阻力,所以能够抑制水的进入。再者,通过将放泄管69向上方延伸并支撑,能够确保凹状部70内的放泄管69的开口69a的高度,抑制水的进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罐64与卡合固定构件80设置在极其接近的位置上。由此,能够使放泄管69极短。再者,空隙部75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也参照图7)被配置在吸附罐64的后方与吸附罐64重叠的位置。由于被这样配置,所以在水中行驶的时候吸附罐64发挥分水的功能,因此能够抑制水从空隙部75进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载货台板77的位置构成为载货台上表面位于乘车座17的后方延长线上(SL)或者后方延长线的上方。设定成这样高度的位置,则上升到乘车座17高度的水位的状况是乘务人员进行防范的水位区域,能够减少水位到达设在载货台板77下部的放泄管69的开口69c的频度。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任何限制,它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凹状部70不是利用载货台板77构成的,在设置于其他的车身罩上的构造上再另行安装其他专用构件的构造也是可以的。此外,关于卡合固定构件80,其形状和卡合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做适宜的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30车身架
50燃油箱
64吸附罐
67补充管
68清除管
69放泄管
70凹状部
80卡合固定构件
Claims (6)
1.一种车辆(10),所述车辆(10)具有:构成车身的车身架;安装在所述车身架上、用于储存燃油的燃油箱(50);用于临时储存来自所述燃油箱(50)的蒸发燃油的吸附罐(64);用于连接所述燃油箱(50)和所述吸附罐(64)并将燃油箱内的蒸发燃油导入所述吸附罐(64)的补充管(67);用于连接所述吸附罐(64)和内燃机的进气系统的清除管(68);用于连接所述吸附罐(64)和外气的放泄管(69);以及覆盖车身的车身罩,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放泄管(69)的开口部(69a)以朝车身上方开口的方式保持于凹状部(70),该凹状部(70)设在所述车身罩上,呈一端封口的筒状,并具有朝车身下方的向下开口部(70e),
设有卡合固定构件(80),该卡合固定构件(80)与所述凹状部(70)的凹部侧壁(70b)之间形成有局部开口的空隙部(75),并从车身下方堵塞所述向下开口部(70e)。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固定构件(80)具有与所述凹状部(70)的顶面(70a)相对的板状部(80a)、和从该板状部(80a)的缘部沿所述凹状部(70)的凹部侧壁(70b)延伸的侧壁部(80b),并在所述侧壁部(80b)上设有卡合固定爪(80d),该卡合固定爪(80d)与设于所述凹状部(70)的卡合固定部(70c)相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固定构件(80)具有与所述侧壁部(80b)设置成一体的侧壁延伸部(80c)、利用卡合固定构件导入部分支撑所述放泄管(69)的配管支撑部(81)、和圆筒部(82),该圆筒部(82)在所述板状部(80a)处向所述凹状部(70)的顶面(70a)突出而与所述放泄管(69)的顶端部(69a)相嵌合,且该圆筒部(82)备有将该放泄管(69)定位并卡合固定的定位爪(82a)。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状部(70)把载货台板(77)背面的水平壁面构成为所述顶面(70a)、且把所述载货台板(77)背面的加强筋(77a、77b)构成为所述凹部侧壁(70b),所述卡合固定构件(80)嵌合在所述凹状部(70)而被卡合固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在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空隙部(75)配置在所述吸附罐(64)的后方与所述吸附罐(64)重叠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货台板(77)的位置构成为,使载货台上表面位于乘车座(17)的后方延长线上或位于后方延长线的上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83176A JP5481254B2 (ja) | 2010-03-31 | 2010-03-31 | 車両 |
JP2010-083176 | 2010-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05860A CN102205860A (zh) | 2011-10-05 |
CN102205860B true CN102205860B (zh) | 2013-07-24 |
Family
ID=4468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11007643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5860B (zh) | 2010-03-31 | 2011-03-29 | 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22008B2 (zh) |
JP (1) | JP5481254B2 (zh) |
CN (1) | CN102205860B (zh) |
CA (1) | CA2735394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43857A (ja) * | 2010-01-15 | 2011-07-28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 |
US9809110B2 (en) | 2014-12-30 | 2017-11-07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
US10767600B2 (en) | 2016-12-22 | 2020-09-08 | Polaris Industries Inc. |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
US10711737B2 (en) * | 2017-08-11 | 2020-07-14 | Honda Motor Co., Ltd. | Conduit mounting device |
US10399435B2 (en) | 2017-12-11 | 2019-09-03 |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 Side-by-side off-road vehicle having a fuel vapor containment system |
JP2019105203A (ja) * | 2017-12-12 | 2019-06-2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キャニスタの固定構造 |
JP2019178643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980632B2 (ja) * | 2018-09-28 | 2021-12-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US11512670B2 (en) | 2019-07-03 | 2022-11-29 | Polaris Industries Inc. |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7819Y2 (ja) * | 1988-11-04 | 1994-07-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キャニスタのドレン構造 |
JP3500865B2 (ja) * | 1995-12-19 | 2004-02-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キャニスター構造 |
US5692637A (en) * | 1996-05-10 | 1997-12-02 | Del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Vent cap for electronic package |
JPH11229851A (ja) * | 1998-02-18 | 1999-08-24 | Hino Motors Ltd | 排気浄化装置 |
JP2001263176A (ja) * | 2000-03-22 | 2001-09-26 | Fuji Heavy Ind Ltd | キャニスタのドレン構造 |
US6557534B2 (en) * | 2001-01-03 | 2003-05-0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Canister purge strategy for a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US6769415B2 (en) * | 2001-05-25 | 2004-08-03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Evaporative control system |
US6755184B2 (en) * | 2002-08-02 | 2004-06-2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uel system having a vent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 fuel canister |
JP2004251265A (ja) * | 2002-12-27 | 2004-09-09 | Fuji Heavy Ind Ltd |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
JP4295587B2 (ja) | 2003-09-17 | 2009-07-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吸入パイプの端末構造 |
JP4935456B2 (ja) * | 2007-03-27 | 2012-05-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ニスタの吸排気装置およびキャニスタの吸排気用ドレイン容器 |
JP5039413B2 (ja) * | 2007-03-30 | 2012-10-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キャニスタの取付構造 |
JP4602386B2 (ja) * | 2007-09-10 | 2010-12-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大気導入部の構造 |
JP2009167930A (ja) * | 2008-01-17 | 2009-07-30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JP4901805B2 (ja) * | 2008-05-20 | 2012-03-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
2010
- 2010-03-31 JP JP2010083176A patent/JP54812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3-17 US US13/050,334 patent/US90220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28 CA CA2735394A patent/CA2735394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29 CN CN 201110076437 patent/CN10220586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9-167930A 2009.07.30 |
JP特开2009-281167A 2009.12.03 |
JP特开平11-229851A 1999.08.2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239994A1 (en) | 2011-10-06 |
JP2011214503A (ja) | 2011-10-27 |
JP5481254B2 (ja) | 2014-04-23 |
CA2735394A1 (en) | 2011-09-30 |
CN102205860A (zh) | 2011-10-05 |
US9022008B2 (en) | 2015-05-05 |
CA2735394C (en) | 2013-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05860B (zh) | 车辆 | |
CN102597482B (zh) | 机动两轮车 | |
EP2216239B1 (en) | Motorcycle | |
TWI429822B (zh) |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 |
US8534406B2 (en) | Motorcycle | |
CN105460117B (zh) | 后部燃料箱 | |
CN102016283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 |
CN105460133A (zh) | 跨骑式车辆的后部燃料箱支承构造 | |
US20170226966A1 (en) | Fuel vapor recovering structure | |
BR112014015182B1 (pt) | veículo de montar | |
BR102012031833A2 (pt) |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em selim | |
US10232900B2 (en) | Saddle-ride-type vehicle | |
CN102963472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2126521A (zh) | 车辆 | |
JP6848535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00497074C (zh) | 燃料供应装置 | |
CN105460121B (zh) | 鞍骑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结构 | |
CN103010354B (zh) |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 |
US20190048832A1 (en) | Conduit mounting device | |
CN110775182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2442381A (zh) | 小型摩托车中的罐的配置结构 | |
CN215444247U (zh) | 骑乘型车辆的炭罐布置结构 | |
TWI632084B (zh) | 跨騎型車輛的燃料槽構造 | |
JP5815049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0344493C (zh) |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排油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