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629B - 硫化后充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硫化后充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629B
CN102189629B CN201110037117.3A CN201110037117A CN102189629B CN 102189629 B CN102189629 B CN 102189629B CN 201110037117 A CN201110037117 A CN 201110037117A CN 102189629 B CN102189629 B CN 102189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rim
tire
connecting member
post
suppor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71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629A (zh
Inventor
藤枝靖彦
柴田昌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9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6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33After-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vulcanising tyres
    • B29D30/0643Cooling during post cure inflation; Post cure inflators us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22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the curing continuing after removal from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4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 B29C35/04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using gas or fl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在加硫后的轮胎T内封入高压空气,使加硫后的轮胎膨胀冷却,包括:用胎圈部夹持加硫后的轮胎的环状的轮圈;一端部固定于轮圈的连结部件;设置于本体框架的连结部件;以及设置于轮圈支撑部件、可装卸地将连结部件夹紧于轮圈支撑部件的夹紧装置。利用这样的结构,可得到轮圈交换容易且可使用现有的轮圈的硫化后充气装置。

Description

硫化后充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加硫后的轮胎内封入高压空气、使加硫后的轮胎膨胀冷却的硫化后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轮胎内埋设有加固帘线,作为该加固帘线的材料,例如使用聚酯或尼龙等化学纤维。在制造此类轮胎时,若单单将加硫完成后的轮胎放置冷却,由于构成轮胎的橡胶与加固帘线的收缩量不同,轮胎会发生变形。为了防止此类变形,以往,利用硫化后充气装置这一装置,在加硫后的轮胎内部封入高压空气,使轮胎保持恰当的形状,在此状态下使加固帘线冷却至收缩平息的温度(通常为100℃以下)。
硫化后充气装置具有将轮胎的胎圈部夹持为气密状态的2个环状的轮圈。该轮圈根据作为处理对象的轮胎的胎圈直径来进行交换。以往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轮圈通过螺钉可装卸地安装于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本体框架,在交换轮圈时,必须手动装卸其螺钉。然而,由于轮圈的重量很重(例如在10kg以上),硫化后充气装置内的立足点不良,因此在本体框架利用螺钉装卸轮圈的作业会给作业者带来较大的负担。
因此,为了能够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例如提出了日本专利特开平9-70833号的硫化后充气装置。该现有技术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具有:上下2个轮圈、在这2个轮圈的轮胎夹持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利用螺钉固定的2个轮圈安装件、设置于本体框架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2个定位用导向销、以及设置于本体框架的2个轮圈安装用气缸。轮圈安装件上形成有沿轮圈径向贯穿的孔,通过使轮圈安装用气缸的杆嵌合于该孔,使得轮圈安装件可装卸地安装于本体框架。另外,轮圈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圆锥孔,在该圆锥孔中插通有定位用导向销。
将轮圈安装于本体框架时,在将轮圈和轮圈安装件固定并成为一体后,为了能够在轮圈的圆锥孔中插入定位用导向销,使轮圈相对于本体框架定位,然后,沿导向销将轮圈和轮圈安装件压入本体框架,使轮圈安装用气缸嵌合于轮圈安装件的孔。在将轮圈从本体框架取下时,以与安装时相反的顺序进行。像这样,在使轮圈和轮圈安装件成为一体的状态下,通过使其相对于本体框架进退,可将轮圈和轮圈安装件相对于本体框架进行装卸,因此不需要进行螺钉的装卸,可更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
然而,在使用上述现有技术的硫化后充气装置时,为了在将轮圈安装至本体框架时进行定位,在轮圈上形成有用于插入定位用导向销的圆锥孔。因此,无法直接使用以往的硫化后充气装置所使用的现有的轮圈,而必须制作新的轮圈。通常,轮胎工厂要制造许多尺寸的轮胎,保有轮圈直径不同的许多轮圈,因此,希望能够直接使用现有的轮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圈交换容易、且能够使用现有的轮圈的硫化后充气装置。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在加硫后的轮胎内封入高压空气,使所述加硫后的轮胎膨胀冷却,包括:本体框架;在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胎圈部夹持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轮圈;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轮圈的连结部件;设置于所述本体框架的轮圈支撑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框架或所述轮圈支撑部件、将所述连结部件可装卸地被夹紧于所述轮圈支撑部件的夹紧装置。
利用该结构,轮圈固定于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通过夹紧装置可装卸地安装在设置于本体框架的支撑部件上。因此,在将轮圈从本体框架取下时,将夹紧装置切换为非夹紧状态,将连结部件与轮圈一起从轮圈支撑部件取下。相反,将轮圈安装到本体框架时,利用夹紧装置将固定有轮圈的连结部件安装至轮圈支撑部件。
由此,由于在连结部件相对轮圈支撑部件进行装卸时使用了夹紧装置,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装卸。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
另外,由于轮圈通过连结部件安装于本体框架,因此,使连结部件的一端部的形状成为与现有轮圈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而且,通过使连结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形状成为与设置于本体框架的轮圈支撑部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可直接使用现有的轮圈。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所述连结部件可形成为筒状,所述连结部件的筒轴方向的一端部内嵌于所述轮圈,所述连结部件的筒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利用所述夹紧装置可装卸地被夹紧于所述轮圈支撑部件。
利用该结构,由于连结部件内嵌并固定于轮圈,因此无论轮圈的外径尺寸为多少,都可以使用共通的连结部件。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可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利用所述夹紧装置可装卸地被夹紧于所述轮圈支撑部件。
利用该结构,由于连结部件的凸缘部为环状,因此在周向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利用夹紧装置进行夹紧。因此,在将与轮圈固定的连结部件安装到轮圈支撑部件时,无需进行连结部件与轮圈支撑部件在周向的对位,因此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2个所述轮圈可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该硫化后充气装置具有对所述加硫后的轮胎进行搬入和搬出的搬运装置,该搬运装置包括:多个卡盘部件,该卡盘部件沿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周向排列配置,且形成有轮胎支撑爪,该轮胎支撑爪向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径向外侧突出,从内侧支撑所述加硫后的轮胎;使所述多个卡盘部件沿所述径向移动的卡盘部件驱动单元;以及使所述多个卡盘部件沿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单元,
所述卡盘部件除所述轮胎支撑爪外,还具有轮圈支撑爪,该轮圈支撑爪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从外侧支撑配置在下方的所述轮圈或所述连结部件。
将多个卡盘部件插入加硫后的轮胎的内侧后,利用卡盘部件驱动单元使多个卡盘部件向所述径向外侧移动,利用轮胎支撑爪从内侧支撑加硫后的轮胎。像这样在以多个卡盘部件保持加硫后的轮胎的状态下,利用移动单元使多个卡盘部件移动,从而可将加硫后的轮胎搬入和搬出。
另外,多个卡盘部件除轮胎支撑爪外,还具有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的轮圈支撑爪。在使与2个连结部件固定的2个轮圈上下重合形成的层叠体的外侧配置多个卡盘部件,利用卡盘部件驱动单元使多个卡盘部件向所述径向内侧移动,通过从外侧以轮圈支撑爪支撑下侧的轮圈或下侧的连结部件,可利用多个卡盘部件将2个轮圈和2个连结部件一齐保持。
因此,在交换轮圈时,可利用该搬运装置将2个轮圈和2个连结部件相对于本体框架搬入和搬出。因此,与手动搬运轮圈的情况相比,可更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且缩短轮圈交换所需要的时间。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所述夹紧装置也可以是流体压驱动的摇摆式夹紧装置。
所谓的摇摆式夹紧装置是在被称为摇臂的前端件旋转规定角度(例如90°)后,沿旋转轴方向移动而推压对象物的夹紧装置。通过使用此类摇摆式夹紧装置,可自由卡脱地将夹紧装置的前端件与连结部件卡扣。因此,在轮圈交换时,前端件不会造成阻碍,可流畅地进行轮圈交换。
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所述本体框架构成为可调整夹持所述轮胎的2个所述轮圈的间隔,还可具有调整所述轮圈的间隔的马达。
硫化后充气装置中,对应于作为处理对象的轮胎的类别,最适合的轮圈间隔不同,因此在交换轮圈时,大多有调整轮圈间隔的必要。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本体框架构成为可调整轮圈间隔,而且,该轮圈间隔的调整通过马达驱动来进行。因此,与手动调整轮圈间隔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进行轮圈间隔的调整,且可缩短轮圈间隔所需要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硫化后充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硫化后充气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应用于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搬运装置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6是保持2个轮圈和2个连结部件的状态下的搬运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硫化后充气装置1与加硫机60隔开规定距离地配置,具有:对利用加硫机60进行加硫的轮胎T进行膨胀冷却的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以及配置在加硫机60和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之间的搬运装置3。加硫机60构成为在能够上下开闭的2个模具(未图示)之间对未加硫的轮胎T进行加硫成形。
如图2所示,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具有:2个侧框架4、5;设置在2个侧框架4、5之间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间框架6;配置于中间框架6的上下两侧的2根升降梁7、7;设置于上侧的升降梁7和中间框架6之间、以及下侧的升降梁7和中间框架6之间的2个轮胎保持机构20、20。详细内容在下文阐述,轮胎保持机构20具有夹持轮胎T的一对轮圈21、22,在进行膨胀冷却处理时,使加硫后的轮胎T保持规定状态。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使2个轮胎保持机构20能够以中间框架6为中心上下反转,从而可对2个加硫后的轮胎T进行膨胀冷却处理。另外,轮胎T的装卸和一对轮圈21、22的交换在位于下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中进行。
如图2所示,中间框架6沿水平方向(图1及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通过轴承8可旋转地支撑在侧框架4、5之间。中间框架6的一端(图1及图2中的右端)设有2个齿轮9、9和马达10,中间框架6通过马达10的动作被旋转驱动。通过使中间框架6旋转180°,使得2个轮胎保持机构20的位置上下反转。
2根升降梁7、7平行于中间框架6地配置于中间框架6的上下两侧。2根升降梁7、7通过驱动气缸11(例如流体压气缸或电动气缸)连结。各升降梁7上,向中间框架6侧竖立设置有2根导向杆13、13,该导向杆13可移动地插通于筒状的导向架12内,该导向架12竖立设置于中间框架6的上下两面。通过锁定上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的下述摇轴27和锁定部件40,从而在上侧的升降梁7不能相对于中间框架6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使驱动气缸11伸缩,从而使下侧的升降梁7沿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升降梁7的图1及2中的左端安装有导辊14,另外,侧框架5的下侧部分安装有可与该导辊14卡合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15。由此,在驱动气缸11伸长的状态下,可使下侧的升降梁7的姿势稳定。
由于2个轮胎保持机构20的结构彼此相同,因此下面对位于下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轮胎保持机构20包括:上轮圈21、下轮圈22、2个连结部件23、24、上轮圈支撑部件25、下轮圈支撑部件26、夹紧装置32、摇轴27以及锁定部件40等。图4的右侧部分表示要进行膨胀冷却处理的轮胎T较大、膨胀冷却处理时的上下轮圈21、22的间隔最大的情况,图4的左侧部分表示轮胎T较小、膨胀冷却处理时的上下轮圈21、22的间隔较小的情况。
摇轴27的上端部通过衬套(轴承筒)28可旋转地与中间框架6的下表面连结。如图1及图3所示,摇轴27的上端附近部通过臂状部件与固定于中间框架6的驱动气缸29(例如流体压气缸或电动气缸)的气缸杆连接。通过驱动气缸29的动作,摇轴27被旋转驱动规定角度(图1中为45°)。
在摇轴27的下端部的外周部,沿周向排列形成有用于接合式锁定的多个爪部27a。摇轴27的下端部插通于下述锁定部件40的凹状部40a,可卡脱地与形成于凹状部40a的上侧部分的多个爪部40b卡合(锁定)。该锁定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将摇轴27的下端部插入凹状部40a,通过使摇轴27旋转规定角度,使得摇轴27的多个爪部27a分别与多个爪部40b卡合,摇轴27和锁定部件40被锁定。
另外,中间框架6的下表面固定有制动部件30,该制动部件30的下侧配置有上轮圈支撑部件25。上轮圈支撑部件25形成为多段圆筒状(图3中为3段),在内周贯穿有可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摇轴27。另外,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内部形成有给排通路(未图示),用于从外部向轮胎T内供给及排出高压空气。
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上侧(中间框架6侧)的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25a。凸缘部25a与固定于中间框架6的驱动气缸31(例如流体压气缸或电动气缸)的气缸杆连接。上轮圈支撑部件25通过驱动气缸31与中间框架6连结,且被该驱动气缸31向下方施力。在轮胎T内封入有高压空气的状态下,上轮圈支撑部件25因轮胎内的空气压而承受的向上方的力超过驱动气缸31的力,因此,如图4所示,上轮圈支撑部件25与制动部件30抵接。
另外,在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凸缘部25a的、与连接驱动气缸31的气缸杆的部位在周向错位的位置上安装夹紧装置32。夹紧装置32是空气压驱动的摇摆式夹紧装置。夹紧装置32具有:轴突出的本体部、以及固定于轴的前端部、沿与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图4中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摇臂32a。通过向本体部的夹紧侧端口导入高压空气,使轴和摇臂32a相对于本体部旋转90°后,被拉入本体部内(夹紧状态)。另外,从本体部内向非夹紧侧端口供给高压空气,并从夹紧侧端口排出高压空气时,在轴和摇臂32a向本体部突出后旋转90°(非夹紧状态)。夹紧装置32的本体部固定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凸缘部25a,使得夹紧状态的摇臂32a的朝向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径向一致。
另外,在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比凸缘部25a更下侧(下轮圈22侧)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外嵌有大致圆筒状的连结部件23。连结部件23的上侧(中间框架6侧)的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23a。凸缘部23a的上表面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凸缘部25a的下表面抵接,凸缘部23a的下表面可卡脱地与设置于凸缘部25a的夹紧装置32的摇臂32a卡扣。因此,连结部件23的凸缘部23a利用夹紧装置32可卡脱地被上轮圈支撑部件25夹紧(压紧)。
另外,连结部件23的下端部在内嵌于环状的上轮圈21的上侧(轮胎夹持侧的相反侧)部分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利用环状的固定件33和螺钉固定于上轮圈21。详细说来,上轮圈21的上侧部分比下侧(轮胎夹持侧)部分内径小,在该上侧部分的内周面的下端附近,形成有环状的凸状部21a(参照图6)。在该凸状部21a夹持于环状的凸缘部33a(参照图6)和连结部件23的下端面之间的状态下,固定部件33通过螺钉固定于连结部件23,从而使连结部件23和上轮圈21固定,上述凸缘部33a形成在固定件33的外周面的下端部。
上轮圈21沿用与本实施方式的硫化后充气装置1不同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使用的现有轮圈。该上轮圈21使用与固定件33具有同样形状的固定件和螺钉、可装卸地安装于别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本体框架。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为了在别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本体框架上安装现有的上轮圈21而形成的安装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凸状部21a),将上轮圈21固定于连结部件23。
升降梁7的前端安装有旋转轴方向变换装置41和马达42。旋转轴方向变换装置41用于变换并输出马达42的输入旋转的旋转方向。在旋转轴方向变换装置41的输出侧连结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小齿轮43。
另外,升降梁7的上表面固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锁定部件40。锁定部件40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锁定部件40的上端部形成有凹状部40a,该凹状部40a的上侧部分形成有多个爪部40b,可卡脱地与摇轴27的下端部卡合。
锁定部件40的外周面与调整螺母44外嵌螺合,该调整螺母44在内周面和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调整螺母44的下端部固定有与小齿轮43啮合的正齿轮44a。利用马达42使小齿轮43旋转,从而使正齿轮44a旋转,由此,调整螺母44沿内周面的螺纹槽边旋转边沿上下方向移动。
调整螺母44的外周面与大致筒状的下轮圈支撑部件26外嵌螺合,该下轮圈支撑部件26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下端部固定有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突出板26b。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上端附近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26a。凸缘部26a形成有圆形孔26c,该圆形孔26c供固定于升降梁7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限制部件45贯穿。另外,凸缘部26a上安装有夹紧装置32,该夹紧装置32与安装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凸缘部25a的夹紧装置32相同。
突出板26b上设有贯穿孔,在其贯穿孔中插入旋转限制部件45。使小齿轮43旋转,使调整螺母44边旋转边沿上下方向移动时,通过使突出板26b与旋转限制部件45抵接,从而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旋转受到限制,因此下轮圈支撑部件26不发生旋转地相对于调整螺母44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构成为可调整下轮圈支撑部件26和升降梁7之间的间距。另外,侧框架4设有用于检测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位置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马达42动作,调整下轮圈支撑部件26和升降梁7之间的间距,从而可根据轮胎的类别来调整上下轮圈21、22的间隔,
连结部件24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分别外嵌于调整螺母44的上侧部分的外周面、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上端部(比凸缘部26a更上侧的部分)的外周面。连结部件24的下侧(升降梁7侧)的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24a。凸缘部24a的下表面与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凸缘部26a的上表面抵接,凸缘部24a的上表面可卡脱地与设置于凸缘部26a的夹紧装置32的摇臂32a卡扣。因此,连结部件24的凸缘部24a利用夹紧装置32可卡脱地被下轮圈支撑部件26夹紧(压紧)。
连结部件24的上端部在内嵌于环状的下轮圈22的下侧(轮胎夹持侧的相反侧)部分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利用环状的固定件33和螺钉固定于下轮圈22。详细说来,下轮圈22的下侧部分比上侧(轮胎夹持侧)部分内径小,在该下侧部分的内周面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环状的凸状部22a(参照图6)。在该凸状部22a夹持于环状的凸缘部33a(参照图6)和连结部件24的上端面之间的状态下,固定部件33利用螺钉固定于连结部件24,从而使连结部件24和下轮圈22固定,上述凸缘部33a形成在固定件33的外周面的上端部。下轮圈22也与上轮圈21相同,沿用与本实施方式的硫化后充气装置1不同的硫化后充气装置中使用的现有轮圈。
搬运装置3对利用加硫机60进行加硫的加硫后的轮胎T予以保持,搬运至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并且将在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膨胀冷却后的加硫后的轮胎T搬运至待机位置P1(参照图1)。而且,该搬运装置3在连同连结部件23、24一起交换上下轮圈21、22时,可保持轮圈21、22及连结部件23、24地在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和待机位置P1之间搬运。
如图1和图5所示,搬运装置3具有回旋臂51、支撑部件52、固定部件53、可动部件54、驱动气缸(卡盘部件驱动单元)55(例如流体压气缸或电动气缸)、多个滑板56、以及固定于多个滑板56的多个卡盘部件57。
回旋臂51的一端可旋转地与搬运装置3的未图示的基部连结。回旋臂51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气缸等旋转单元,以所述一端为中心沿水平方向旋转驱动,且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气缸等升降单元沿上下方向驱动。该旋转单元和升降单元相当于本发明的搬运装置的移动单元。
支撑部件52与回旋臂51的另一端连结。固定部件53是环状的部件,在与支撑部件52的下表面之间空出间隙,固定于支撑部件52。可动部件54的外径小于固定部件53,且内径形成为与固定部件53大致相同的环状。可动部件54配置在固定部件53和支撑部件52之间,可沿周向移动地安装于固定部件53。固定部件53和可动部件54通过驱动气缸55连接。通过使驱动气缸55伸缩,可动部件54相对于固定部件53沿周向相对旋转。
多个滑板56沿固定部件53的周向排列配置,可沿径向移动地安装于固定部件53的下表面。如图3和图6所示,滑板56上靠近固定部件53的中心侧的端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的卡盘部件57。
如图5所示,滑板56和可动部件54通过臂58连结。由此,利用驱动气缸55使可动部件54相对于固定部件53相对旋转后,滑板56和卡盘部件57相对于固定部件53沿可动部件54的径向移动。
沿周向排列的各卡盘部件57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轮胎支撑爪57a。轮胎支撑爪57a与轮胎T的上侧的胎圈部的内侧的面抵接,从内侧支撑轮胎T。而且,沿周向排列的各卡盘部件57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轮圈支撑爪57b。轮圈支撑爪57b在连同连结部件23、24一起交换上下轮圈21、22时,如图6所示,在使分别与连结部件23、24固定的上下轮圈21、22相互接触地上下重叠的状态下,从外侧支撑下轮圈22。
另外,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的马达10、42、驱动气缸11、29、夹紧装置32以及搬运装置3的驱动气缸55由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
接下来,对利用硫化后充气装置1对加硫后的轮胎T进行膨胀冷却处理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使用加硫机60完成加硫成形后,升降回旋臂51并使其回旋,将多个卡盘部件57配置在加硫机60的上下模具之间。然后,使回旋臂51下降,在加硫后的轮胎T的内侧插入多个卡盘部件57。然后,利用驱动气缸55使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卡盘部件57向扩大直径的方向(径向外侧)移动后,使回旋臂51上升,从而用轮胎支撑爪57a从内侧支撑轮胎T。由此,利用多个卡盘部件57保持轮胎T。
另外,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在下侧的升降梁7下降的状态下待机(参照图2及图3)。此时,上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的摇轴27与锁定部件40被锁定。另外,下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的上轮圈支撑部件25利用驱动气缸31远离制动部件30。
然后,使回旋臂51回旋,使处于保持轮胎T的状态下的多个卡盘部件57移动至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的下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的上下轮圈21、22之间。然后,使回旋臂51下降,将被多个卡盘部件57保持的轮胎T放置到下轮圈22上以后,使多个卡盘部件57向缩小直径的方向(径向内侧)移动,解除轮胎T的保持。然后,使回旋臂51上升并回旋,使其从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退避。
然后,使升降臂7上升至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设置于下侧的导向杆13的下端部的台阶部分与下侧的导向架12的下端接触的最上限的位置),将摇轴27的前端部插入锁定部件40的凹状部40a后,利用驱动气缸29使摇轴27旋转规定角度,从而将锁定部件40和摇轴27锁定。由此,轮胎T被上下轮圈21、22夹持。
然后,向轮胎T内供给高压空气。在轮胎T内的空气压上升后,上轮圈21克服驱动气缸31的力而上升,在上轮圈支撑部件25与制动部件30抵接的时刻停止(图4的状态)。因此,通过设置驱动气缸31,在开始向轮胎T内供给高压空气时,可利用上下轮圈21、22可靠地密封轮胎T,且通过使上轮圈21停止在机械上的上升极限位置,可容易地将膨胀冷却处理时的轮圈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该状态下,使轮胎T冷却规定时间。另外,用2个轮胎保持机构20同时进行膨胀冷却处理时,使中间框架6旋转180°,使得2个轮胎保持机构20上下反转。
在膨胀冷却处理完成后,将轮胎T内的空气排出,然后使摇轴27旋转,解除摇轴27和锁定部件40的锁定。然后,使下侧的升降梁7下降,使上下轮圈21、22远离。此时,轮胎T被放置在下轮圈22上。然后,利用搬运装置3将轮胎T搬运至设置于待机位置P1的未图示的传送带上。然后,使多个卡盘部件57向缩小直径的方向移动,取下轮胎T。
接下来,对交换上下轮圈21、22的顺序进行说明。
利用驱动气缸11使下侧的升降梁7上升至最上限,且根据需要利用马达42使下轮圈22相对于下侧的升降梁7上升,从而使上下轮圈21、22接触。然后,将设置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夹紧装置32的夹紧状态解除。接着,使摇轴27旋转规定角度,解除摇轴27和锁定部件40的锁定状态后,使下侧的升降梁7下降。此时,下轮圈22上放置着与连结部件23固定的状态下的上轮圈21。
然后,使多个卡盘部件57向扩大直径的方向移动,且利用搬运装置3使其从待机位置P1移动至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后,使其下降。接着,使多个卡盘部件57向缩小直径的方向(径向内侧)移动,使卡盘部件57与上下轮圈21、22的外周面抵接。
然后,将设置于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夹紧装置32的夹紧状态解除。接着,利用搬运装置3使多个卡盘部件57上升,如图6所示,利用轮圈支撑爪57b从外侧支撑下轮圈22的下表面,利用多个卡盘部件57来保持上下轮圈21、22和连结部件23、24。此时,虽然上轮圈21和下轮圈22没有被固定,但通过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卡盘部件57与上轮圈21的外周面抵接,可防止上轮圈21相对于下轮圈22的错位。然后,利用搬运装置3使保持上下轮圈21、22和连结部件23、24的多个卡盘部件57移动至待机位置P1。通过以上工序,上下轮圈21、22和连结部件23、24被从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取下。
然后,在取下上侧的轮胎保持机构20的上下轮圈21、22时,使下侧的升降梁7上升,使摇轴27和锁定部件40锁定后,使中间框架6旋转180°,进行同样的作业。
接着,使取下的上下轮圈21、22以外的上下轮圈21、22与连结部件23、24分别固定后,使上下轮圈21、22相互接触地上下重叠,配置于待机位置P1。利用多个卡盘部件57将该上下轮圈21、22和连结部件23、24的层叠体保持后,利用搬运装置3将该层叠体搬运至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此时,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在下侧的升降梁7下降的状态下待机。
然后,利用搬运装置3使多个卡盘部件57下降,将调整螺母44内插至被多个卡盘部件57保持的连结部件24的内周,且将连结部件24的凸缘部24a的下表面放置在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凸缘部26a上。此时,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从凸缘部26a向上方突出设置的部分的外周内嵌于连结部件24的凸缘部24a侧端部的内周。接着,利用设置于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夹紧装置32夹紧下轮圈支撑部件26和连结部件24。然后,使多个卡盘部件57向扩大直径的方向(径向外侧)移动,解除卡盘部件57对下轮圈22的保持后,利用搬运装置3使多个卡盘部件57从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退避。
然后,使下侧的升降梁7上升,且根据需要利用马达42使下轮圈22相对于下侧的升降梁7上升,从而使连结部件23的凸缘部23a的上表面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凸缘部25a的下表面接触。此时,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从凸缘部25a向下方突出设置的部分的外周内嵌于连结部件23的凸缘部23a侧端部的内周。接着,利用设置于上轮圈支撑部件25的夹紧装置32夹紧上轮圈支撑部件25和连结部件23,且锁定摇轴27和锁定部件40。通过以上工序,上下轮圈21、22被安装至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
然后,利用马达42调整下轮圈支撑部件26和升降梁7之间的间距,使膨胀冷却时的轮圈间隔变为规定的值。
以上说明的硫化后充气装置1中,上下轮圈21、22与连结部件23、24的一端部固定,连结部件23、24在另一端利用夹紧装置32可卡脱地安装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因此,将上下轮圈21、22从中间框架6和升降梁7取下时,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将夹紧装置32切换为非夹紧状态,将连结部件23、24与上下轮圈21、22一起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取下。相反,将上下轮圈21、22安装至中间框架6和升降梁7时,利用夹紧装置32将与上下轮圈21、22固定的连结部件23、24安装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由此,由于在连结部件23、24相对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装卸时使用了夹紧装置32,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装卸。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另外,连结部件23、24被夹紧装置32向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3、24侧推压,因此可防止上下轮圈21、22的摇晃。
另外,上轮圈21和连结部件23以及下轮圈22和连结部件24利用固定件33和螺钉手动固定,但该作业可在远离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的作业性良好的场所进行。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
连结部件23、24的凸缘部23a、24a为环状,在周向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利用夹紧装置32夹紧。因此,通过使凸缘部23a、24a形成为圆环状,在将与上下轮圈21、22固定的连结部件23、24安装至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时,无需对连结部件23、24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进行周向的对位,因此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
另外,夹紧装置32固定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的凸缘部25a、26a,使得夹紧状态下的摇臂32a的朝向(长度方向)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的径向一致,非夹紧状态下的摇臂32a的朝向与上下轮圈支撑部件25、26的周向一致。在非夹紧状态下,摇臂32a位于连结部件23、24的比凸缘部23a、24a的外周更外侧的位置,因此在进行轮圈交换时,摇臂32a不会造成阻碍,可流畅地进行轮圈交换。
另外,夹紧装置32是空气压驱动的摇摆式夹紧装置,因此几乎不会因动作流体的泄漏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轮圈21、22通过连结部件23、24安装于中间框架6和升降梁7,因此可使连结部件23、24的形状成为与现有的轮圈的安装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环状的凸状部21a、22a)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从而可直接使用现有的轮圈。
另外,通过交换连结部件23、24,可在本实施方式以外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本体框架上安装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上下轮圈21、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外的硫化后充气装置的本体框架上安装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上下轮圈21、22时,只需在连结部件23、24的与轮圈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与现有的上下轮圈上形成的安装部同样的形状。
另外,由于连结部件23、24内嵌固定于上下轮圈21、22的安装侧端部,因此无论上下轮圈21、22的外径尺寸为多少,都可以使用共通的连结部件23、24。
另外,如上所述,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通过调整升降梁7和下轮圈支撑部件26的间距,可调整轮圈间隔,该调整通过马达42的驱动来进行。因此,与利用衬垫等来手动调整轮圈间隔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进行轮圈间隔的调整,且可缩短轮圈间隔所需要的时间。
搬运装置3的多个卡盘部件57除轮胎支撑爪57a外,还具有向可动部件54的中心侧突出的轮圈支撑爪57b,因此在交换上下轮圈21、22时,可利用该搬运装置3将上下轮圈21、22和连结部件23、24相对于硫化后充气装置本体2搬入和搬出。因此,与手动搬运轮圈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进行轮圈交换,且可缩短轮圈交换所需要的时间。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的变更形态进行说明。其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1]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空气压驱动的摇摆式夹紧装置作为将连结部件23、24夹紧于轮圈支撑部件25、26的夹紧装置32,但也可采用例如油压驱动的摇摆式夹紧装置。另外,也可采用摇摆式夹紧装置以外的夹紧装置(例如具有可沿连结部件23、24的凸缘部23a、24a的径向进退且夹紧凸缘部23a、24a的夹紧部件的夹紧装置)。
2]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轮圈21和连结部件23以及下轮圈22和连结部件24在轮圈的安装侧端部的内周面内嵌有连结部件的状态下,利用固定件33和螺钉固定,然而,轮圈和连结部件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在上轮圈21的中间框架6侧的端面固定连结部件23的下端的结构。
3]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现有的上下轮圈21、22,而且,利用预先形成于上下轮圈21、22的安装部将上下轮圈21、22固定于连结部件23、24,然而,在可用其它的固定方法固定时,并不一定要利用该安装部固定连结部件23、24。
4]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多个卡盘部件57来保持使与连结部件23、24固定的上下轮圈21、22上下重合而成的层叠体时,利用轮圈支撑爪57b支撑下轮圈22来予以保持,然而,在例如连结部件24的最大外径(凸缘部24a的外径)大于下轮圈22的外径等情况下,也可利用轮圈支撑爪57b支撑连结部件24来予以保持。
5]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轮圈交换时,利用多个卡盘部件57将上下轮圈21、22和连结部件23、24一齐保持并搬运,然而,也可分开搬运上轮圈21和连结部件23、以及下轮圈22和连结部件24来搬运。
6]上述实施方式中,轮胎支撑爪57a和轮圈支撑爪57b形成于卡盘部件57的下端部,然而,轮胎支撑爪57a和轮圈支撑爪57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使轮圈支撑爪57b形成于卡盘部件57的下端部,轮胎支撑爪57a形成在卡盘部件57的上下方向的途中部。

Claims (5)

1.一种硫化后充气装置,在加硫后的轮胎内封入高压空气,使所述加硫后的轮胎膨胀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框架;
在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胎圈部夹持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轮圈;
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轮圈的连结部件;
设置于所述本体框架的轮圈支撑部件;以及
设置于所述本体框架或所述轮圈支撑部件、将所述连结部件可装卸地夹紧于所述轮圈支撑部件的夹紧装置,
所述连结部件形成为筒状,
所述连结部件的筒轴方向的一端部内嵌于所述轮圈,
所述连结部件的筒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利用所述夹紧装置可装卸地被夹紧于所述轮圈支撑部件,
在所述轮圈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环状的凸状部,在固定件的外周面的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在所述凸状部被把持在所述凸缘部和所述连结部件的端面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固定件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连结部件,从而使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轮圈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利用所述夹紧装置可装卸地被夹紧于所述轮圈支撑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2个所述轮圈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
所述硫化后充气装置具有对所述加硫后的轮胎进行搬入和搬出的搬运装置,该搬运装置包括:
多个卡盘部件,该多个卡盘部件沿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周向排列配置,且形成有轮胎支撑爪,该轮胎支撑爪向所述加硫后的轮胎的径向外侧突出,从内侧支撑所述加硫后的轮胎;
使所述多个卡盘部件沿所述径向移动的卡盘部件驱动单元;以及
使所述多个卡盘部件沿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动的移动单元,
所述卡盘部件除所述轮胎支撑爪外,
还形成有轮圈支撑爪,该轮圈支撑爪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从外侧支撑配置在下方的所述轮圈或所述连结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紧装置是流体压驱动的摆动式夹紧装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硫化后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框架构成为可调整夹持所述轮胎的2个所述轮圈的间隔,
具有调整所述轮圈的间隔的马达。
CN201110037117.3A 2010-02-02 2011-01-30 硫化后充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0848A JP5411011B2 (ja) 2010-02-02 2010-02-02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2010-020848 2010-0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629A CN102189629A (zh) 2011-09-21
CN102189629B true CN10218962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4065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711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629B (zh) 2010-02-02 2011-01-30 硫化后充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13319B2 (zh)
EP (1) EP2353850B1 (zh)
JP (1) JP5411011B2 (zh)
CN (1) CN102189629B (zh)
TW (1) TWI4531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35031B2 (en) 2012-02-14 2013-09-17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Pneumatic tire mold adapter
WO2015118649A1 (ja) * 2014-02-06 2015-08-13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イヤ支持装置、タイヤ冷却システム
CN104309142B (zh) * 2014-09-28 2016-08-24 江苏华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后充气装置的插销与卡盘座的连接结构
US9688036B2 (en) * 2014-10-01 2017-06-27 Mcneil & Nrm, Inc. Post cure inflator
JP6508606B1 (ja) * 2017-06-28 2019-05-08 三菱重工機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インフレート装置
EP3774257B1 (en) 2019-02-07 2022-10-26 L&T Rubber Processing Machinery Post cure inflator for tire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after vulcanisation
EP4286146A1 (en) * 2023-05-29 2023-12-06 Urma Controls sp. z o.o. Device for cooling and stabilizing the cured tir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8195A (zh) * 1985-11-08 1987-05-20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把加工过的轮胎从轮胎压制机输送到后充气机的机构
US5225138A (en) * 1990-10-02 1993-07-06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ipping, inflating and cooling vulcanized ti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4337A (en) * 1977-03-29 1978-11-07 Nrm Corporation Post cure inflator
US4401422A (en) * 1979-12-21 1983-08-30 Kobe Steel, Ltd. Chuck assembly in a loader of a tire vulcanizer for conveying and inserting green tires
JPH0815738B2 (ja) * 1987-03-10 1996-02-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タ
JPS63264307A (ja) * 1987-04-21 1988-11-01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タ
JPH01306208A (ja) * 1988-06-06 1989-12-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加硫機のタイヤ冷却機におけるタイヤ取付機構
JPH0679815B2 (ja) * 1991-10-15 1994-10-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H05131463A (ja) * 1991-11-13 1993-05-28 Kobe Steel Ltd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ータ上下リム及び上下リム交換装置
JPH05187952A (ja) * 1992-01-14 1993-07-27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交換方法
JPH07833A (ja) 1993-06-14 1995-01-06 Bio Mach:Kk マイクロピペット用チップのラック挿入方法
JPH08300357A (ja) * 1995-04-28 1996-11-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H091997A (ja) 1995-06-21 1997-01-07 Toru Hachisu 折り紙立体額
JPH0970833A (ja) * 1995-09-04 1997-03-18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JP4469258B2 (ja) * 2004-11-11 2010-05-2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4473907B2 (ja) 2007-12-12 2010-06-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およびそのリム交換方法並びにリム
JP5337611B2 (ja) * 2009-07-22 2013-11-06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JP5420390B2 (ja) * 2009-12-25 2014-02-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108195A (zh) * 1985-11-08 1987-05-20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把加工过的轮胎从轮胎压制机输送到后充气机的机构
US5225138A (en) * 1990-10-02 1993-07-06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ipping, inflating and cooling vulcanized ti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53850A1 (en) 2011-08-10
US8313319B2 (en) 2012-11-20
TWI453131B (zh) 2014-09-21
CN102189629A (zh) 2011-09-21
TW201144102A (en) 2011-12-16
EP2353850B1 (en) 2017-02-15
US20110189324A1 (en) 2011-08-04
JP5411011B2 (ja) 2014-02-12
JP2011156772A (ja) 2011-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9629B (zh) 硫化后充气装置
KR101102734B1 (ko) 후-경화 인플레이터, 후-경화 인플레이터의 림 교환 방법 그리고 림
US8366426B2 (en) Combination loader and post cure inflator
JP4522950B2 (ja)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4136444A1 (ja)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239129B1 (en) Center mechanism of tire vulcanizing machine
US20160009038A1 (en) Tire support device and tire cooling system
WO2010032286A1 (ja) 左右独立作動式コラム型加硫機
US6241501B1 (en) Tire vulcanizer
EP3002115B1 (en) Tire post cure inflator
JP2008221554A (ja) 左右独立作動式コラム型加硫機
JP5420390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200524689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反転方法及びその反転装置
EP2329941B1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a tire, tire building press with such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ire
JP5136217B2 (ja) ビード部材の供給装置
KR101150802B1 (ko) 가류몰드의 블래더 고정구조
JP3692209B2 (ja) タイヤ加硫機
KR100517533B1 (ko) 그린타이어의 평형유지장치
JP2023170256A (ja) ブラダ載置パレット
WO2020161726A1 (en) Post cure inflator for tire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after vulcanisation
JPH11268039A (ja) タイヤ加硫機
JP2003053734A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2201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