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3131B - After the vulcanization booster pump - Google Patents

After the vulcanization booster pump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3131B
TWI453131B TW100100636A TW100100636A TWI453131B TW I453131 B TWI453131 B TW I453131B TW 100100636 A TW100100636 A TW 100100636A TW 100100636 A TW100100636 A TW 100100636A TW I453131 B TWI453131 B TW I4531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m
vulcanization
tire
booster pump
po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0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44102A (en
Inventor
Yasuhiko Fujieda
Masaharu Shibata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44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4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3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31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33After-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vulcanising tyres
    • B29D30/0643Cooling during post cure inflation; Post cure inflators us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22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the curing continuing after removal from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4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 B29C35/04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using gas or fl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後硫化增壓泵
本發明關於在加硫後的輪胎內封入高壓空氣,使加硫後的輪胎膨脹冷卻用的後硫化增壓泵。
在輪胎內埋設有加固簾線,作為該加固簾線的材料,例如使用聚酯或尼龍等化學纖維。在製造此類輪胎時,若單單將加硫完成後的輪胎放置冷卻時,由於構成輪胎的橡膠與加固簾線的收縮量不同,輪胎會發生變形。為了防止此類變形,以往,利用稱為後硫化增壓泵的裝置,在加硫後的輪胎內部封入高壓空氣,使輪胎保持正確的形狀,在此狀態下使加固簾線冷卻至收縮平息的溫度(通常為100℃以下)。
後硫化增壓泵具有將輪胎的胎圈部夾持呈氣密狀態的2個環狀的輪圈,該輪圈根據作為處理對象的輪胎的胎圈直徑來進行更換。以往的後硫化增壓泵中,輪圈通過螺栓可裝卸地安裝於後硫化增壓泵的主體框架,在更換輪圈時,必須以手動裝卸其螺栓。然而,由於輪圈的重量很重(例如在10kg以上),後硫化增壓泵內的立足點不良,因此在主體框架利用螺栓裝卸輪圈的作業會給作業者帶來大的負擔。
因此,為了能夠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例如提出了日本專利特開平9-70833號的後硫化增壓泵。該先前技術的後硫化增壓泵,具有:上下2個輪圈;在該2個輪圈的輪胎夾持面的相反側的面上利用螺栓固定的2個輪圈安裝件;設置於主體框架的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2個定位用導銷;及設置於主體框架的2個輪圈安裝用汽缸。輪圈安裝件上形成有沿著輪圈徑向貫穿的孔,通過使輪圈安裝用汽缸的桿嵌合於該孔,使得輪圈安裝件可裝卸地安裝於主體框架。另外,輪圈上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貫穿的圓錐孔,在該圓錐孔中插穿有定位用導銷。
將輪圈安裝於主體框架時,在將輪圈和輪圈安裝件固定並成為一體後,為了能夠在輪圈的圓錐孔中插入定位用導銷,使輪圈相對於主體框架定位,然後,沿著導銷將輪圈和輪圈安裝件壓入主體框架,使輪圈安裝用汽缸嵌合於輪圈安裝件的孔。在將輪圈從主體框架卸下時,以和安裝時相反的順序進行。如此,在使輪圈和輪圈安裝件成為一體的狀態下,通過使其相對於主體框架進退,可將輪圈和輪圈安裝件相對於主體框架進行裝卸,因此不需要進行螺栓的裝卸,可更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
然而,在使用上述先前技術的後硫化增壓泵的場合,為了在將輪圈安裝至主體框架時進行定位,在輪圈上形成有用於插入定位用導銷的圓錐孔。因此,無法直接使用以往的後硫化增壓泵所使用的現有的輪圈,而必須製作新的輪圈。通常,輪胎工廠製造許多尺寸的輪胎,保有輪圈直徑不同的許多輪圈,因此,希望能夠直接使用現有的輪圈。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輪圈更換容易、且能夠使用現有的輪圈的後硫化增壓泵。
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在加硫後的輪胎內封入高壓空氣,使上述加硫後的輪胎膨脹冷卻,包括:主體框架;在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胎圈部夾持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輪圈;一端部固定於上述輪圈的連結構件;設置於上述主體框架的輪圈支撐構件;及設置於上述主體框架或上述輪圈支撐構件,將上述連結構件可裝卸地夾緊於上述輪圈支撐構件的夾緊裝置。
根據該構成,輪圈固定於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通過夾緊裝置可裝卸地安裝在設置於主體框架的輪圈支撐構件上。因此,在將輪圈從主體框架卸下的場合,將夾緊裝置切換為非夾緊狀態,將連結構件與輪圈一起從輪圈支撐構件卸下。相反地,將輪圈安裝到主體框架時,利用夾緊裝置將固定有輪圈的連結構件安裝至輪圈支撐構件。
如上述,由於在連結構件相對輪圈支撐構件進行裝卸時使用了夾緊裝置,因此可容易進行裝卸。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
另外,由於輪圈通過連結構件安裝於主體框架,因此,使連結構件的一端部的形狀成為與現有輪圈的形狀對應的形狀,並且通過使連結構件的另一端部的形狀成為與設置於主體框架的輪圈支撐構件的形狀對應的形狀,可直接使用現有的輪圈。
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中,上述連結構件可形成為筒狀,上述連結構件的筒軸方向的一端部內嵌於上述輪圈,上述連結構件的筒軸方向的另一端部利用上述夾緊裝置可裝卸地夾緊於上述輪圈支撐構件。
根據該構成,由於連結構件內嵌並固定於輪圈,因此無論輪圈的外徑尺寸為何,都可以使用共同的連結構件。
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中,上述連結構件的上述另一端部可形成有環狀的突緣部,上述突緣部利用上述夾緊裝置可裝卸地夾緊於上述輪圈支撐構件。
根據該構成,由於連結構件的突緣部為環狀,因此在周圍方向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利用夾緊裝置進行夾緊。因此,在將與輪圈固定的連結構件安裝到輪圈支撐構件時,無需進行連結構件與輪圈支撐構件在周圍方向的對位,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
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中,2個上述輪圈是沿著上下方向排列配置,該後硫化增壓泵,具有:多個卡盤構件,沿著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周圍方向排列配置,並形成有輪胎支撐爪,該輪胎支撐爪向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徑向外側突出,從內側支撐上述加硫後的輪胎;卡盤構件驅動手段,使上述多個卡盤構件沿著上述徑向移動;及搬運裝置,具有使上述多個卡盤構件沿著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動的移動手段,對上述加硫後的輪胎進行搬入和搬出,上述卡盤構件除上述輪胎支撐爪外,還形成有輪圈支撐爪,該輪圈支撐爪向上述徑向內側突出,從外側支撐配置在下方的上述輪圈或上述連結構件。
將多個卡盤構件插入加硫後的輪胎的內側後,利用卡盤構件驅動手段使多個卡盤構件向上述徑向外側移動,利用輪胎支撐爪從內側支撐加硫後的輪胎。如此在以多個卡盤構件保持加硫後的輪胎的狀態下,利用移動手段使多個卡盤構件移動,可進行加硫後的輪胎搬入和搬出。
另外,多個卡盤構件除輪胎支撐爪外,還具有向上述徑向內側突出的輪圈支撐爪。在使得與2個連結構件固定的2個輪圈上下重疊形成的層疊體的外側配置多個卡盤構件後,利用卡盤構件驅動手段使多個卡盤構件朝著上述徑向內側移動,通過從外側以輪圈支撐爪支撐下側的輪圈或下側的連結構件,可利用多個卡盤構件將2個輪圈和2個連結構件一齊保持。
因此,在更換輪圈時,可利用該搬運裝置將2個輪圈和2個連結構件相對於主體框架搬入和搬出。因此,與手動搬運輪圈的場合比較,可更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且縮短輪圈更換所需要的時間。
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中,上述夾緊裝置也可以是流體壓驅動的擺動式夾緊裝置。
所謂的擺動式夾緊裝置是構成在被稱為擺動臂的前端件旋轉預定角度(例如90°)後,沿著轉軸方向移動而推壓對象物的夾緊裝置。通過使用該擺動式夾緊裝置,可自由卡脫地將夾緊裝置的前端件與連結構件卡扣。因此,在輪圈更換時,前端件不會造成阻礙,可流暢地進行輪圈更換。
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中,上述主體框架構成為可調整夾持上述輪胎的2個上述輪圈的間隔,還可具有調整上述輪圈的間隔的馬達。
後硫化增壓泵中,對應於作為處理對象的輪胎的類別,最適合的輪圈間隔不同,因此在更換輪圈時,大多有調整輪圈間隔的必要。上述構成的本發明的後硫化增壓泵的主體框架構成為可調整輪圈間隔,而且,該輪圈間隔的調整通過馬達驅動來進行。因此,與手動調整輪圈間隔的場合比較,可容易地進行輪圈間隔的調整,並可縮短輪圈間隔所需要的時間。
以下,對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後硫化增壓泵1與加硫機60隔開預定距離地配置,具有:對利用加硫機60進行加硫的輪胎T進行膨脹冷卻的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及配置在加硫機60和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之間的搬運裝置3。加硫機60構成為可上下開合的2個模具(省略圖示)之間對未加硫的輪胎T進行加硫成形。
如圖2所示,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具有:2個側框架4、5;設置在2個側框架4、5之間的沿著水平方向延伸的中間框架6;配置於中間框架6的上下兩側的2支升降樑7、7;設置於上側的升降樑7和中間框架6之間及下側的升降樑7和中間框架6之間的2個輪胎保持機構20、20。詳細內容如後述,輪胎保持機構20具有夾持輪胎T的一對輪圈21、22,在進行膨脹冷卻處理時,使加硫後的輪胎T保持在預定狀態。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使2個輪胎保持機構20能夠以中間框架6為中心上下反轉,進而可對2個加硫後的輪胎T進行膨脹冷卻處理。另外,輪胎T的裝卸和一對輪圈21、22的更換在位於下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中進行。
如圖2所示,中間框架6沿著水平方向(圖1及圖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通過軸承8可旋轉地支撐在側框架4、5之間。中間框架6的一端(圖1及圖2中的右端)設有2個齒輪9、9和馬達10,中間框架6通過馬達10的動作被旋轉驅動。通過使中間框架6旋轉180°,使得2個輪胎保持機構20的位置上下反轉。
2支升降樑7、7平行於中間框架6地配置於中間框架6的上下兩側。2支升降樑7、7通過驅動汽缸11(例如,流體壓汽缸或電動汽缸)連結。各升降樑7上,向中間框架6側豎立設置有2支導桿13、13,該導桿13可移動地插穿於筒狀的導架12內,該導架12豎立設置於中間框架6的上下兩面。通過鎖定上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的下述擺動軸27和鎖定構件40,進而使得上側的升降樑7不能相對於中間框架6沿著上下方向移動的狀態下,使驅動汽缸11伸縮,進而使下側的升降樑7沿著上下方向移動。
另外,升降樑7的圖1及2中的左端安裝有導輥14,另外,側框架5的下側部分安裝有可與該導輥14卡合的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導軌15。由此,在驅動汽缸11伸長的狀態下,可穩定下側的升降樑7的姿勢。
由於2個輪胎保持機構20的構成彼此相同,因此下面針對位在下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輪胎保持機構20,包括:上輪圈21、下輪圈22、2個連結構件23、24、上輪圈支撐構件25、下輪圈支撐構件26、夾緊裝置32、擺動軸27及鎖定構件40等。圖4的右側部分表示進行膨脹冷卻處理的輪胎T較大,膨脹冷卻處理時的上下輪圈21、22的間隔最大的場合,圖4的左側部分表示輪胎T較小,膨脹冷卻處理時的上下輪圈21、22的間隔較小的場合。
擺動軸27的上端部通過襯套(軸承筒)28可旋轉地與中間框架6的下面連結。如圖1及圖3所示,擺動軸27的上端附近部通過臂狀構件與固定於中間框架6的驅動汽缸29(例如流,體壓汽缸或電動汽缸)的汽缸桿連接。通過驅動汽缸29的動作,擺動軸27被旋轉驅動預定角度(圖1中為45°)。
在擺動軸27的下端部的外圍部,沿著周圍方向排列形成有用於接合式鎖定的多個爪部27a。擺動軸27的下端部插穿於下述鎖定構件40的凹狀部40a,可卡脫地與形成在凹狀部40a的上側部分的多個爪部40b卡合(鎖定)。該鎖定按照以下的順序進行。將擺動軸27的下端部插入凹狀部40a,通過使擺動軸27旋轉預定角度,可使得擺動軸27的多個爪部27a分別與多個爪部40b卡合,鎖定擺動軸27和鎖定構件40。
另外,中間框架6的下面固定有制動構件30,該制動構件30的下側配置有上輪圈支撐構件25。上輪圈支撐構件25形成為多段圓筒狀(圖3中為3段),在內周圍貫穿有可沿著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擺動軸27。另外,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內部形成有供排路徑(省略圖示),用於從外部向輪胎T內供應及排出高壓空氣。
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上側(中間框架6側)的端部的外圍部形成有環狀的突緣部25a。突緣部25a與固定於中間框架6的驅動汽缸31(例如,流體壓汽缸或電動汽缸)的汽缸桿連接。上輪圈支撐構件25通過驅動汽缸31與中間框架6連結,且被該驅動汽缸31向下方施力。在輪胎T內封入有高壓空氣的狀態下,上輪圈支撐構件25承受來自輪胎內之空氣壓的向上方的力超過驅動汽缸31的力,因此,如圖4所示,上輪圈支撐構件25與制動構件30抵接。
另外,在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突緣部25a的與連接驅動汽缸31的汽缸桿的部位在周圍方向錯位的位置上安裝夾緊裝置32。夾緊裝置32是空氣壓驅動的擺動式夾緊裝置。夾緊裝置32,具有:軸突出的主體部,及固定於軸的前端部,沿著與軸的軸向正交的方向(圖4中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擺動臂32a。通過向主體部的夾緊側埠導入高壓空氣,使軸和擺動臂32a相對於主體部旋轉90°後,被拉入主體部內(夾緊狀態)。另外,從主體部內向非夾緊側埠供應高壓空氣,並從夾緊側埠排出高壓空氣時,在軸和擺動臂32a向主體部突出後旋轉90°(非夾緊狀態)。夾緊裝置32的主體部固定於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突緣部25a,使得夾緊狀態的擺動臂32a的朝向與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徑向一致。
另外,在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比突緣部25a更下側(下輪圈22側)的部分的外圍面上外嵌有大致圓筒狀的連結構件23。連結構件23的上側(中間框架6側)的端部的外圍部形成有環狀的突緣部23a。突緣部23a的上面與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突緣部25a的下面抵接,突緣部23a的下面可卡脫地與設置於突緣部25a的夾緊裝置32的擺動臂32a卡扣。因此,連結構件23的突緣部23a利用夾緊裝置32可卡脫地被上輪圈支撐構件25夾緊(壓緊)。
另外,連結構件23的下端部在內嵌於環狀的上輪圈21的上側(輪胎夾持側的相反側)部分的內周圍面的狀態下,利用環狀的固定件33和螺栓固定於上輪圈21。詳細而言,上輪圈21的上側部分比下側(輪胎夾持側)部分內徑小,在該上側部分的內周圍面的下端附近,形成有環狀的凸狀部21a(參照圖6)。在該凸狀部21a夾持於環狀的突緣部33a(參照圖6)和連結構件23的下端面之間的狀態下,固定構件33通過螺栓固定於連結構件23,進而使連結構件23和上輪圈21固定,上述突緣部33a形成在固定件33的外圍面的下端部。
上輪圈21沿著用與本實施形態的後硫化增壓泵1不同的後硫化增壓泵中使用的現有的輪圈。該上輪圈21使用與固定件33具有同樣形狀的固定件和螺栓,可裝卸地安裝於其他的後硫化增壓泵的主體框架。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利用為了在其他的後硫化增壓泵的主體框架上安裝現有的上輪圈21而形成的安裝部(本實施形態中,相當於凸狀部21a),將上輪圈21固定於連結構件23。
升降樑7的前端安裝有轉軸方向變換裝置41和馬達42。轉軸方向變換裝置41用於變換並輸出馬達42的輸入旋轉的旋轉方向。在轉軸方向變換裝置41的輸出側連結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小齒輪43。
另外,升降樑7的上面固定有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圓柱形的鎖定構件40。鎖定構件40的外圍面形成有螺紋槽。鎖定構件40的上端部形成有凹狀部40a,該凹狀部40a的上側部分形成有多個爪部40b,可卡脫地與擺動軸27的下端部卡合。
鎖定構件40的外圍面與調整螺帽44外嵌螺合,該調整螺帽44在內周圍面和外圍面形成有螺紋槽。調整螺帽44的下端部固定有與小齒輪43咬合的正齒輪44a。利用馬達42使小齒輪43旋轉,進而使正齒輪44a旋轉,由此,調整螺帽44沿著內周圍面的螺紋槽一邊旋轉一邊沿著上下方向移動。
調整螺帽44的外圍面與大致筒狀的下輪圈支撐構件26外嵌螺合,該下輪圈支撐構件26在內周圍面形成有螺紋槽。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下端部固定有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突出板26b。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上端附近部形成有環狀的突緣部26a。突緣部26a形成有圓形孔26c,該圓形孔26c供固定於升降樑7的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轉限制構件45貫穿。另外,突緣部26a上安裝有夾緊裝置32,該夾緊裝置32與安裝於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突緣部25a的夾緊裝置32相同。
突出板26b上設有貫穿孔,在其貫穿孔中插入旋轉限制構件45。使小齒輪43旋轉,使調整螺帽44一邊旋轉一邊沿著上下方向移動時,通過使突出板26b與旋轉限制構件45抵接,進而使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旋轉受到限制,因此下輪圈支撐構件26不發生旋轉地相對於調整螺帽44沿著上下方向移動。由此,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構成為可調整下輪圈支撐構件26和升降樑7之間的間距。另外,側框架4設有用於檢測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位置的未圖示的感測器。根據感測器的檢測結果,使馬達42動作,調整下輪圈支撐構件26和升降樑7之間的間距,進而可根據輪胎的類別來調整上下輪圈21、22的間隔,
連結構件24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分別外嵌於調整螺帽44的上側部分的外圍面、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上端部(比突緣部26a更上側的部分)的外圍面。連結構件24的下側(升降樑7側)的端部的外圍部形成有環狀的突緣部24a。突緣部24a的下面與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突緣部26a的上面抵接,突緣部24a的上面可卡脫地與設置於突緣部26a的夾緊裝置32的擺動臂32a卡扣。因此,連結構件24的突緣部24a利用夾緊裝置32可卡脫地被下輪圈支撐構件26夾緊(壓緊)。
連結構件24的上端部在內嵌於環狀的下輪圈22的下側(輪胎夾持側的相反側)部分的內周圍面的狀態下,利用環狀的固定件33和螺栓固定於下輪圈22。詳細而言,下輪圈22的下側部分比上側(輪胎夾持側)部分內徑小,在該下側部分的內周圍面的上端附近,形成有環狀的凸狀部22a(參照圖6)。在該凸狀部22a夾持於環狀的突緣部33a(參照圖6)和連結構件24的上端面之間的狀態下,固定構件33利用螺栓固定於連結構件24,進而使連結構件24和下輪圈22固定,上述突緣部33a形成在固定件33的外圍面的上端部。下輪圈22也和上輪圈21相同,沿著與本實施形態的後硫化增壓泵1不同的後硫化增壓泵中所使用的現有輪圈。
搬運裝置3對利用加硫機60進行加硫的加硫後的輪胎T予以保持,搬運至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並且將在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膨脹冷卻後的加硫後的輪胎T搬運至待機位置P1(參照圖1)。而且,該搬運裝置3在連同連結構件23、24一起更換上下輪圈21、22時,可保持輪圈21、22及連結構件23、24在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和待機位置P1之間搬運。
如圖1和圖5所示,搬運裝置3具有迴旋臂51、支撐構件52、固定構件53、活動構件54、驅動汽缸(卡盤構件驅動手段)55(例如流體壓汽缸或電動汽缸)、多個滑板56及固定於多個滑板56的多個卡盤構件57。
迴旋臂51的一端可旋轉地與搬運裝置3的未圖示的基部連結。迴旋臂51利用未圖示的驅動汽缸等旋轉手段,以上述一端為中心沿著水平方向旋轉驅動,且利用未圖示的驅動汽缸等升降手段沿著上下方向驅動。該旋轉手段和升降手段相當於本發明的搬運裝置的移動手段。
支撐構件52與迴旋臂51的另一端連結。固定構件53為環狀的構件,在與支撐構件52的下面之間空出間隙,固定於支撐構件52。活動構件54的外徑小於固定構件53,且內徑形成為和固定構件53大致相同的環狀。活動構件54配置在固定構件53和支撐構件52之間,可沿著周圍方向移動地安裝於固定構件53。固定構件53和活動構件54通過驅動汽缸55連接。通過使驅動汽缸55伸縮,活動構件54相對於固定構件53沿著周圍方向相對旋轉。
多個滑板56沿著固定構件53的周圍方向排列配置,可沿著徑向移動地安裝於固定構件53的下面。如圖3和圖6所示,滑板56上靠近固定構件53的中心側的端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的卡盤構件57。
如圖5所示,滑板56和活動構件54通過臂58的連結。由此,利用驅動汽缸55使活動構件54相對於固定構件53相對旋轉後,滑板56和卡盤構件57相對於固定構件53沿著活動構件54的徑向移動。
沿著周圍方向排列的各卡盤構件57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輪胎支撐爪57a。輪胎支撐爪57a與輪胎T的上側的胎圈部內側的面抵接,從內側支撐輪胎T。而且,沿著周圍方向排列的各卡盤構件57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徑向內側突出的輪圈支撐爪57b。輪圈支撐爪57b在連同連結構件23、24一起更換上下輪圈21、22時,如圖6所示,在使分別與連結構件23、24固定的上下輪圈21、22彼此接觸地上下重疊的狀態下,從外側支撐下輪圈22。
另外,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的馬達10、42、驅動汽缸11、29、夾緊裝置32及搬運裝置3的驅動汽缸55由未圖示的控制部所控制。
接下來,對利用後硫化增壓泵1對加硫後的輪胎T進行膨脹冷卻處理的順序進行說明。
在使用加硫機60完成加硫成形後,升降迴旋臂51並使其迴旋,將多個卡盤構件57配置在加硫機60的上下模具之間。然後,使迴旋臂51下降,在加硫後的輪胎T的內側插入多個卡盤構件57。然後,利用驅動汽缸55使沿著周圍方向配置的多個卡盤構件57向擴大直徑的方向(徑向外側)移動後,使迴旋臂51上升,進而用輪胎支撐爪57a從內側支撐輪胎T。由此,利用多個卡盤構件57保持輪胎T。
另外,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在下側的升降樑7下降的狀態下待機(參照圖2及圖3)。此時,上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的擺動軸27與鎖定構件40被鎖定。另外,下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的上輪圈支撐構件25利用驅動汽缸31遠離制動構件30。
然後,使迴旋臂51迴旋,使處於保持輪胎T的狀態下的多個卡盤構件57移動至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的下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的上下輪圈21、22之間。然後,使迴旋臂51下降,將被多個卡盤構件57保持的輪胎T放置到下輪圈22上以後,使多個卡盤構件57向縮小直徑的方向(徑向內側)移動,解除輪胎T的保持。然後,使迴旋臂51上升並迴旋,使其從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退避。
然後,使升降臂7上升至預定位置(在本實施方形態指設置於下側的導桿13的下端部的臺階部分與下側的導架12的下端接觸的最上限的位置),將擺動軸27的前端部插入鎖定構件40的凹狀部40a後,利用驅動汽缸29使擺動軸27旋轉預定角度,進而將鎖定構件40和擺動軸27鎖定。由此,輪胎T被上下輪圈21、22夾持。
然後,向輪胎T內供應高壓空氣。在輪胎T內的空氣壓上升後,上輪圈21克服驅動汽缸31的力而上升,在上輪圈支撐構件25與制動構件30抵接的時刻停止(圖4的狀態)。因此,通過設置驅動汽缸31,在開始向輪胎T內供應高壓空氣時,可利用上下輪圈21、22可靠地密封輪胎T,且通過使上輪圈21停止在機械上的上升極限位置,可容易地將膨脹冷卻處理時的輪圈間隔保持為預定尺寸。該狀態下,使輪胎T冷卻預定時間。另外,用2個輪胎保持機構20同時進行膨脹冷卻處理時,使中間框架6旋轉180°,使得2個輪胎保持機構20上下反轉。
在膨脹冷卻處理完成後,將輪胎T內的空氣排出,然後使擺動軸27旋轉,解除擺動軸27和鎖定構件40的鎖定。然後,使下側的升降樑7下降,使上下輪圈21、22遠離。此時,輪胎T被放置在下輪圈22上。然後,利用搬運裝置3將輪胎T搬運至設置於待機位置P1的未圖示的傳送帶上。然後,使多個卡盤構件57向縮小直徑的方向移動,卸下輪胎T。
接下來,對更換上下輪圈21、22的順序進行說明。
利用驅動汽缸11使下側的升降樑7上升至最上限,且根據需要利用馬達42使下輪圈22相對於下側的升降樑7上升,進而使上下輪圈21、22接觸。然後,解除設置於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夾緊裝置32的夾緊狀態。接著,使擺動軸27旋轉預定角度,解除擺動軸27和鎖定構件40的鎖定狀態後,使下側的升降樑7下降。此時,下輪圈22上放置著與連結構件23固定的狀態下的上輪圈21。
然後,使多個卡盤構件57向擴大直徑的方向移動,且利用搬運裝置3使其從待機位置P1移動至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後,使其下降。接著,使多個卡盤構件57向縮小直徑的方向(徑向內側)移動,使卡盤構件57與上下輪圈21、22的外圍面抵接。
然後,解除設置於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夾緊裝置32的夾緊狀態。接著,利用搬運裝置3使多個卡盤構件57上升,如圖6所示,利用輪圈支撐爪57b從外側支撐下輪圈22的下面,利用多個卡盤構件57來保持上下輪圈21、22和連結構件23、24。此時,雖然上輪圈21和下輪圈22沒有被固定,但通過沿著周圍方向排列的多個卡盤構件57與上輪圈21的外圍面抵接,可防止上輪圈21相對於下輪圈22的錯位。然後,利用搬運裝置3使保持上下輪圈21、22和連結構件23、24的多個卡盤構件57移動至待機位置P1。通過以上步驟,上下輪圈21、22和連結構件23、24被從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卸下。
然後,在卸下上側的輪胎保持機構20的上下輪圈21、22時,使下側的升降樑7上升,將擺動軸27和鎖定構件40鎖定後,使中間框架6旋轉180°,進行同樣的作業。
接著,將卸下的上下輪圈21、22以外的上下輪圈21、22與連結構件23、24分別固定後,使上下輪圈21、22相互接觸地上下重疊,配置於待機位置P1。利用多個卡盤構件57將該上下輪圈21、22和連結構件23、24的層疊體保持後,利用搬運裝置3將該層疊體搬運至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此時,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在下側的升降樑7下降的狀態下待機。
然後,利用搬運裝置3使多個卡盤構件57下降,將調整螺帽44內插至被多個卡盤構件57保持的連結構件24的內周圍,且將連結構件24的突緣部24a的下面放置在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突緣部26a上。此時,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從突緣部26a向上方突出設置的部分的外圍內嵌於連結構件24的突緣部24a側端部的內周圍。接著,利用設置於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夾緊裝置32夾緊下輪圈支撐構件26和連結構件24。然後,使多個卡盤構件57向擴大直徑的方向(徑向外側)移動,解除卡盤構件57對下輪圈22的保持後,利用搬運裝置3使多個卡盤構件57從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退避。
然後,使下側的升降樑7上升,且根據需要利用馬達42使下輪圈22相對於下側的升降樑7上升,進而使連結構件23的突緣部23a的上面與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突緣部25a的下面接觸。此時,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從突緣部25a向下方突出設置的部分的外圍內嵌於連結構件23的突緣部23a側端部的內周圍。接著,利用設置於上輪圈支撐構件25的夾緊裝置32夾緊上輪圈支撐構件25和連結構件23,且鎖定擺動軸27和鎖定構件40。通過以上步驟,上下輪圈21、22被安裝至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
然後,利用馬達42調整下輪圈支撐構件26和升降樑7之間的間距,使膨脹冷卻時的輪圈間隔變為預定的值。
以上說明的後硫化增壓泵1中,上下輪圈21、22與連結構件23、24的一端部固定,連結構件23、24在另一端利用夾緊裝置32可卡脫地安裝於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因此,將上下輪圈21、22從中間框架6和升降樑7卸下時,利用未圖示的控制部將夾緊裝置32切換為非夾緊狀態,將連結構件23、24與上下輪圈21、22一起從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卸下。相反地,將上下輪圈21、22安裝至中間框架6和升降樑7時,利用夾緊裝置32將與上下輪圈21、22固定的連結構件23、24安裝在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由此,由於在連結構件23、24相對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裝卸時使用了夾緊裝置32,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裝卸。因此,可容易進行輪圈更換。另外,連結構件23、24被夾緊裝置32向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3、24側推壓,因此可防止上下輪圈21、22的搖晃。
另外,上輪圈21和連結構件23以及下輪圈22和連結構件24利用固定件33和螺栓手動固定,但該作業可在遠離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的作業性良好的場所進行。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
連結構件23、24的突緣部23a、24a為環狀,在周圍方向的任何位置都可以利用夾緊裝置32夾緊。因此,通過使突緣部23a、24a形成為圓環狀,在將與上下輪圈21、22固定的連結構件23、24安裝至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時,無需對連結構件23、24與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進行周圍方向的對位,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進行輪圈更換。
另外,夾緊裝置32固定於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的突緣部25a、26a,使得夾緊狀態下的擺動臂32a的朝向(長度方向)與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的徑向一致,非夾緊狀態下的擺動臂32a的朝向與上下輪圈支撐構件25、26的周圍方向一致。在非夾緊狀態下,擺動臂32a位於連結構件23、24的比突緣部23a、24a的外圍更外側的位置,因此在進行輪圈更換時,擺動臂32a不會造成阻礙,可流暢地進行輪圈更換。
另外,夾緊裝置32是空氣壓驅動的擺動式夾緊裝置,因此幾乎不會因動作流體的洩漏產生不良影響。
另外,輪圈21、22通過連結構件23、24安裝於中間框架6和升降樑7,因此可使連結構件23、24的形狀成為與現有的輪圈的安裝部(本實施形態中,相當於環狀的凸狀部21a、22a)的形狀對應的形狀,進而可直接使用現有的輪圈。
另外,通過更換連結構件23、24,可在本實施形態以外的後硫化增壓泵的主體框架上安裝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上下輪圈21、22。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以外的後硫化增壓泵的主體框架上安裝本實施形態中使用的上下輪圈21、22時,只需在連結構件23、24的與輪圈相反一側的端部形成與現有的上下輪圈上形成的安裝部同樣的形狀。
另外,由於連結構件23、24內嵌固定於上下輪圈21、22的安裝側端部,因此無論上下輪圈21、22的外徑尺寸為何,都可以使用共同的連結構件23、24。
另外,如上述,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通過調整升降樑7和下輪圈支撐構件26的間距,可調整輪圈間隔,該調整通過馬達42的驅動來進行。因此,與利用襯墊等來手動調整輪圈間隔的場合比較,可容易地進行輪圈間隔的調整,並可縮短輪圈間隔所需要的時間。
搬運裝置3的多個卡盤構件57除輪胎支撐爪57a外,還具有向活動構件54的中心側突出的輪圈支撐爪57b,因此在更換上下輪圈21、22時,可利用該搬運裝置3將上下輪圈21、22和連結構件23、24相對於後硫化增壓泵主體2搬入和搬出。因此,與手動搬運輪圈的場合比較,可容易進行輪圈更換,並可縮短輪圈更換所需要的時間。
接下來,對上述實施形態進行各種變更的變更形態進行說明。其中,對於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構成的部分,採用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
1]上述實施形態中,採用空氣壓驅動的擺動式夾緊裝置作為將連結構件23、24夾緊於輪圈支撐構件25、26的夾緊裝置32,但也可採用例如油壓驅動的擺動式夾緊裝置。另外,也可採用擺動式夾緊裝置以外的夾緊裝置(例如具有可沿著連結構件23、24的突緣部23a、24a的徑向進退且夾緊突緣部23a、24a的夾緊構件的夾緊裝置)。
2]上述實施形態中,上輪圈21和連結構件23以及下輪圈22和連結構件24在輪圈的安裝側端部的內周圍面內嵌有連結構件的狀態下,利用固定件33和螺栓固定,然而,輪圈和連結構件的固定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也可採用在上輪圈21的中間框架6側的端面固定連結構件23的下端的結構。
3]上述實施形態中,利用現有的上下輪圈21、22,而且,利用預先形成在上下輪圈21、22的安裝部將上下輪圈21、22固定於連結構件23、24,然而,在可用其他的固定方法固定時,並不一定要利用該安裝部固定連結構件23、24。
4]上述實施形態中,利用多個卡盤構件57來保持使得與連結構件23、24固定的上下輪圈21、22上下重疊而成的層疊體時,利用輪圈支撐爪57b支撐下輪圈22來予以保持,然而,在例如連結構件24的最大外徑(突緣部24a的外徑)大於下輪圈22的外徑等場合下,也可利用輪圈支撐爪57b支撐連結構件24來予以保持。
5]上述實施形態中,在進行輪圈更換時,利用多個卡盤構件57將上下輪圈21、22和連結構件23、24一齊保持並搬運,然而,也可分開搬運上輪圈21和連結構件23、以及下輪圈22和連結構件24來搬運。
6]上述實施形態中,輪胎支撐爪57a和輪圈支撐爪57b形成於卡盤構件57的下端部,然而,輪胎支撐爪57a和輪圈支撐爪57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使輪圈支撐爪57b形成於卡盤構件57的下端部,輪胎支撐爪57a形成在卡盤構件57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
1...後硫化增壓泵
2...後硫化增壓泵主體
3...搬運裝置
4、5...側框架
6...中間框架
7...升降樑
8...軸承
9、9...齒輪
10...馬達
11...驅動汽缸
12...導架
13...導桿
14...導輥
15...導軌
20...輪胎保持機構
21、22...輪圈
21a...凸狀部
23、24...連結構件
23a...突緣部
25...上輪圈支撐構件
25a...突緣部
26...下輪圈支撐構件
27...擺動軸
27a...爪部
28...襯套(軸承筒)
29...驅動汽缸
30...制動構件
31...驅動汽缸
32...夾緊裝置
32a...擺動臂
33...固定件
40...鎖定構件
40a...凹狀部
40b...爪部
41...轉軸方向變換裝置
42...馬達
43...小齒輪
44...調整螺帽
45...旋轉限制構
51...迴旋臂
52...支撐構件
53...固定構件
54...活動構件
55...驅動汽缸(卡盤構件驅動手段)
56...滑板
57...卡盤構件
60...加硫機
P1...待機位置
T...輪胎
圖1是本發明實施形態的後硫化增壓泵的上視圖。
圖2是後硫化增壓泵的前視圖。
圖3是圖1的Ⅲ-Ⅲ線剖視圖。
圖4是後硫化增壓泵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5是使用於後硫化增壓泵的搬運裝置的局部放大上視圖。
圖6是保持2個輪圈和2個連結構件的狀態下的搬運裝置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6...中間框架
7...升降樑
20...輪胎保持機構
21、22...輪圈
23、24...連結構件
23a、24a、25a、26a...突緣部
25...上輪圈支撐構件
26...下輪圈支撐構件
26b...突出板
26c...圓形孔
27...擺動軸
27a...爪部
28...襯套(軸承筒)
30...制動構件
31...驅動汽缸
32...夾緊裝置
32a...擺動臂
33...固定件
40...鎖定構件
40a...凹狀部
40b...爪部
41...轉軸方向變換裝置
42...馬達
43...小齒輪
44...調整螺帽
44a...正齒輪
T...輪胎

Claims (5)

  1. 一種後硫化增壓泵,在加硫後的輪胎內封入高壓空氣,使上述加硫後的輪胎膨脹冷卻,包括:主體框架;輪圈,在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胎圈部夾持上述加硫後的輪胎;連結構件,一端部固定於上述輪圈;輪圈支撐構件,設置於上述主體框架;及夾緊裝置,設置於上述主體框架或上述輪圈支撐構件,將上述連結構件可裝卸地夾緊於上述輪圈支撐構件,上述連結構件形成為筒狀,上述連結構件的筒軸方向的一端部內嵌於上述輪圈,上述連結構件的筒軸方向的另一端部利用上述夾緊裝置可裝卸地夾緊於上述輪圈支撐構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後硫化增壓泵,其中,上述連結構件的上述另一端部形成有環狀的突緣部,上述突緣部利用上述夾緊裝置可裝卸地夾緊於上述輪圈支撐構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後硫化增壓泵,其中,2個上述輪圈沿著上下方向排列配置,上述後硫化增壓泵,具有:多個卡盤構件,沿著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周圍方向排列配置,且形成有輪胎支撐爪,該輪胎支撐爪向上述加硫後的輪胎的徑向外側突出,從內側支撐上述加硫後的輪胎; 卡盤構件驅動手段,使上述多個卡盤構件沿著上述徑向移動;移動手段,使上述多個卡盤構件沿著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動;及搬運裝置,對上述加硫後的輪胎進行搬入和搬出,上述卡盤構件除上述輪胎支撐爪外,還形成有輪圈支撐爪,該輪圈支撐爪向上述徑向內側突出,從外側支撐配置在下方的上述輪圈或上述連結構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後硫化增壓泵,其中,上述夾緊裝置是流體壓驅動的擺動式夾緊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後硫化增壓泵,其中,上述主體框架構成為可調整夾持上述輪胎的2個上述輪圈的間隔,具有調整上述輪圈的間隔的馬達。
TW100100636A 2010-02-02 2011-01-07 After the vulcanization booster pump TWI453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0848A JP5411011B2 (ja) 2010-02-02 2010-02-02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4102A TW201144102A (en) 2011-12-16
TWI453131B true TWI453131B (zh) 2014-09-21

Family

ID=44065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0636A TWI453131B (zh) 2010-02-02 2011-01-07 After the vulcanization booster pump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13319B2 (zh)
EP (1) EP2353850B1 (zh)
JP (1) JP5411011B2 (zh)
CN (1) CN102189629B (zh)
TW (1) TWI4531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35031B2 (en) * 2012-02-14 2013-09-17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Pneumatic tire mold adapter
KR101828197B1 (ko) 2014-02-06 2018-02-09 미츠비시 쥬우고오 마시나리 테크노로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타이어 지지장치, 타이어 냉각 시스템
CN104309142B (zh) * 2014-09-28 2016-08-24 江苏华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后充气装置的插销与卡盘座的连接结构
US9688036B2 (en) 2014-10-01 2017-06-27 Mcneil & Nrm, Inc. Post cure inflator
CN110799319A (zh) * 2017-06-28 2020-02-14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充气装置
WO2020161726A1 (en) 2019-02-07 2020-08-13 L&T Rubber Processing Machinery Post cure inflator for tire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after vulcanisation
EP4286146A1 (en) * 2023-05-29 2023-12-06 Urma Controls sp. z o.o. Device for cooling and stabilizing the cured ti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21017A (ja) * 1987-03-10 1988-09-14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タ
US5225138A (en) * 1990-10-02 1993-07-06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ipping, inflating and cooling vulcanized tires
US5352104A (en) * 1991-10-15 1994-10-04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Post-cure inflator
JPH08300357A (ja) * 1995-04-28 1996-11-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H0970833A (ja) * 1995-09-04 1997-03-18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4337A (en) * 1977-03-29 1978-11-07 Nrm Corporation Post cure inflator
US4401422A (en) * 1979-12-21 1983-08-30 Kobe Steel, Ltd. Chuck assembly in a loader of a tire vulcanizer for conveying and inserting green tires
CN85108195B (zh) * 1985-11-08 1988-12-14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把加工过的轮胎从轮胎压制机输送到后充气机的机构
JPS63264307A (ja) * 1987-04-21 1988-11-01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タ
JPH01306208A (ja) * 1988-06-06 1989-12-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加硫機のタイヤ冷却機におけるタイヤ取付機構
JPH05131463A (ja) * 1991-11-13 1993-05-28 Kobe Steel Ltd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ータ上下リム及び上下リム交換装置
JPH05187952A (ja) * 1992-01-14 1993-07-27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におけるリム交換方法
JPH07833A (ja) 1993-06-14 1995-01-06 Bio Mach:Kk マイクロピペット用チップのラック挿入方法
JPH091997A (ja) 1995-06-21 1997-01-07 Toru Hachisu 折り紙立体額
JP4469258B2 (ja) * 2004-11-11 2010-05-2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JP4473907B2 (ja) * 2007-12-12 2010-06-0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およびそのリム交換方法並びにリム
JP5337611B2 (ja) * 2009-07-22 2013-11-06 三菱重工マシナリ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JP5420390B2 (ja) * 2009-12-25 2014-02-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21017A (ja) * 1987-03-10 1988-09-14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ユアインフレ−タ
US5225138A (en) * 1990-10-02 1993-07-06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ipping, inflating and cooling vulcanized tires
US5352104A (en) * 1991-10-15 1994-10-04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Post-cure inflator
JPH08300357A (ja) * 1995-04-28 1996-11-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H0970833A (ja) * 1995-09-04 1997-03-18 Bridgestone Corp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1011B2 (ja) 2014-02-12
EP2353850A1 (en) 2011-08-10
EP2353850B1 (en) 2017-02-15
CN102189629A (zh) 2011-09-21
JP2011156772A (ja) 2011-08-18
US8313319B2 (en) 2012-11-20
CN102189629B (zh) 2016-03-16
US20110189324A1 (en) 2011-08-04
TW201144102A (en) 201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3131B (zh) After the vulcanization booster pump
JP4473907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およびそのリム交換方法並びにリム
JP5335292B2 (ja) タイヤ保持機構、及び、pci装置
US8133046B2 (en) Center mechanism of tire vulcanizing machine
EP2949442B1 (en) Unloading device
US8333578B2 (en) Center mechanism of tire vulcanizer
JP4437330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WO2014054416A1 (ja) タイヤの加硫方法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88217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ire
JP3001747B2 (ja) タイヤ加硫プレス用ブラダ組立体の取付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US522513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ipping, inflating and cooling vulcanized tires
JP5337611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装置
US7901608B2 (en) Tire vulcanizing method and vulcanizer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TWI535548B (zh) 輪胎硫化機及輪胎硫化機之維護方法
JP4243800B2 (ja) タイヤ搬送装置
TWI540036B (zh)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JPH04140118A (ja) 加硫済タイヤの把持膨脹冷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7331139A (ja) タイヤ搬送用ローダ及びタイヤ加硫機
JP2003053734A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JP2010179561A (ja) タイヤシェーピング装置及びタイヤシェーピン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