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0036B -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 Google Patents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0036B
TWI540036B TW103103934A TW103103934A TWI540036B TW I540036 B TWI540036 B TW I540036B TW 103103934 A TW103103934 A TW 103103934A TW 103103934 A TW103103934 A TW 103103934A TW I540036 B TWI540036 B TW I5400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m
tire
engaging
engaged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3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1395A (zh
Inventor
登本圭一
森田充
日根野義克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重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03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00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1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1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0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0036B/zh

Links

Landscapes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生輪胎(未硫化輪胎)係於硫化機的模具內藉由以既定壓力、既定溫度保持且進行硫化處理而成為製品輪胎(已硫化輪胎)。剛硫化處理後的已硫化輪胎為高溫且軟化,因為本身的重量而容易變形。且,已硫化輪胎有時會隨著冷卻而收縮。因此,使用PCI(硫化後充氣裝置)裝置進行保持已硫化輪胎的形狀並冷卻的充氣處理。
如專利文獻1所開示,PCI裝置具備:輪胎把持手段、輪圈昇降手段、輪胎冷卻手段、輪胎搬出手段。
輪胎把持手段係把持已藉由裝載機從硫化機側搬入的已硫化而未冷卻的輪胎(以下,稱為未冷卻輪胎)。
輪胎把持手段具備:嵌入於已搬入之未冷卻輪胎的一方之胎唇的第一輪圈、及嵌入於另一方之胎唇的第二輪 圈。
輪圈昇降手段係將第二輪圈嵌入已嵌入有第一輪圈的未冷卻輪胎,並且從已冷卻的輪胎(以下,已冷卻輪胎)之胎唇取下第二輪圈。因此,輪圈昇降手段係將第二輪圈朝向對於第一輪圈接近/離開的方向移動。輪圈昇降手段具備:可使第二輪圈朝向對於第一輪圈接近/離開的方向移動之支撐導引構件、及使第二輪圈沿著導引構件移動的流體壓缸筒等驅動構件。
輪胎冷卻手段係使壓縮空氣等流體注入嵌入有第一輪圈、第二輪圈的未冷卻輪胎內。而且,藉由注入流體且經過一定時間使未冷卻輪胎冷卻。
輪胎搬出手段搬出已冷卻輪胎。藉此,在輪圈昇降手段將第二輪圈從已冷卻輪胎的胎唇取下,使其離開保持在第一輪圈的已冷卻輪胎。輪胎搬出手段保持第一輪圈所保持著的已冷卻輪胎,且搬出到配置在PCI裝置附近的搬出輸送帶等。因此,輪胎搬出手段具備:保持輪胎之保持構件、可使保持構件朝向對於第一輪圈接近/離開的方向移動之支撐導引構件、以及使保持構件沿著導引構件移動的流體壓缸筒等驅動構件。
如此地,PCI裝置係於輪圈昇降手段和輪胎搬出手段,分別具備導引構件及驅動構件。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2713701號公報
但是,在輪圈昇降手段和輪胎搬出手段分別具備導引構件及驅動構件之構造,不但零件數增加並且組裝或維護所費工時增加。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能減少零件數,並且減少組裝或維護所費工時的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輪胎支撐裝置,具備:第一輪圈支撐部,支撐裝設於輪胎的第一輪圈;第二輪圈支撐部,與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相對向設置,支持裝設在前述輪胎的第二輪圈;及框架,具有:能引導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朝向對於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接近的方向、及離開的方向移動之導引件;搬運部,係安裝成可沿著前述導引件移動,進行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所支撐著的前述輪胎之取出及前述輪胎對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之安裝的至少一方;驅動部,係使前述搬運部沿著前述導引件移動;卡合機構,係使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能在從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前述框架;及支撐承受部,係於前述卡合機構之卡合被解除後的狀態,將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支撐成與前述搬運部一體地沿著前述導引件 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輪胎支撐裝置係第一態樣的輪胎支撐裝置中的前述卡合機構亦可具備:卡合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框架之一方,可在連結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和前述框架的方向進退;卡合部,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框架的另一方,卡合前進的前述卡合構件;及進退部,係使前述卡合構件進退。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輪胎支撐裝置亦可於第二態樣的輪胎支撐裝置中,在前述卡合構件形成有突出於下方之鍵部,在前述卡合部,形成有於卡合前述卡合構件之狀態使前述鍵部嚙合之鍵卡合部。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輪胎支撐裝置亦可於第一至第三態樣中任一輪胎支撐裝置中,進一步具備使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和前述搬運部一體地連結之連結機構。
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輪胎支撐裝置係第四態樣的輪胎支撐裝置中的前述連結機構亦可具備:移動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搬運部的一方,藉由前述卡合機構的卡合動作及脫離動作進行移動;及固定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搬運部的另一方;藉由前述移動構件的移動,可切換成使前述固定構件和前述移動構件互相卡合之狀態、解除前述固定構件和前述移動構件的卡合之狀態。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輪胎冷卻系統具備:第一至第五態樣中的任一輪胎支撐裝置;及流體供應部,能供應用以注入裝設有前述第一輪圈及前述第二輪圈的前述輪胎的內部之流體。
根據上述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能減少零件數並且能減少組裝或維護所費時間。
10‧‧‧PCI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11‧‧‧輪胎支撐裝置
12‧‧‧冷卻流體供應部(流體供應部)
15‧‧‧支柱(框架)
16‧‧‧導軌(導引件)
17‧‧‧搬運輸送帶
20‧‧‧輪胎把持部
21‧‧‧第一輪圈
21t‧‧‧筒狀部
22‧‧‧第二輪圈
22t‧‧‧筒狀部
23‧‧‧第一輪圈支撐部
24‧‧‧支撐軸
30‧‧‧輪圈昇降部(第二輪圈支撐部)
31‧‧‧導引塊
32‧‧‧支撐臂
32a‧‧‧基端部
32b‧‧‧前端部
33‧‧‧輪圈支撐托架
40‧‧‧卸載機(搬運部)
41‧‧‧導引塊
42‧‧‧支撐臂
42a‧‧‧基端部
42b‧‧‧前端部
43‧‧‧輪胎保持部
43a‧‧‧保持爪
44‧‧‧驅動缸(驅動部)
44a‧‧‧缸筒本體
44b‧‧‧伸縮桿
45‧‧‧汽缸
46‧‧‧托架
50‧‧‧卡合機構
51‧‧‧卡合構件(移動構件)
51b‧‧‧後端部
52‧‧‧卡合部
53‧‧‧進退缸筒(進退部)
54‧‧‧鍵部
55‧‧‧鍵卡合部
56‧‧‧支撐板
57‧‧‧貫通孔
57a‧‧‧第一孔部
57b‧‧‧第一孔部
58‧‧‧支撐承受部
60‧‧‧連結機構
62‧‧‧固定構件
62A‧‧‧固定構件
62a‧‧‧第一軸部
62b‧‧‧第二軸部
71、72‧‧‧汽缸
71a‧‧‧第一端部
71b‧‧‧第二端部
72a‧‧‧本體
72b‧‧‧伸縮桿
73‧‧‧連結板
73a‧‧‧第三端部
73b‧‧‧第四端部
80‧‧‧孔
90‧‧‧卡合構件
90a‧‧‧汽缸
90b‧‧‧卡合片
91‧‧‧被卡合構件
91h‧‧‧插入孔
91s‧‧‧傾斜面
92‧‧‧連結銷
93‧‧‧彈壓構件
94‧‧‧輥
T‧‧‧輪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構造之側視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之俯視圖。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及連結機構的構造之俯視圖。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及連結機構的構造之側視圖。
第5圖係顯示使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卡合於支柱的狀態之俯視圖。
第6圖係顯示使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卡合於支柱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7圖係顯示在使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卡合於支柱的狀態,使卸載機下降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8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將未冷卻的輪胎裝設在第一輪圈上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9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使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一體下降而將第二輪圈裝設於輪胎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10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將第二輪圈裝設於輪胎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11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使輪圈昇降部卡合於支柱的狀態,而使卸載機下降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12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藉由卸載機搬出輪胎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1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1變形例之側視圖。
第14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4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卸載機的支撐臂以3階段旋轉的構造之俯視圖。
第15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4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卸載機的支撐臂在與第14圖相異的位置旋轉的狀態之俯視圖。
第16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4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卸載機的支撐臂在與第13圖、第14圖相異的位置旋轉的狀態之俯視圖。
第1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 結機構的變形例之側視圖。
第18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從第17圖的左側觀察之圖。
第19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連結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解除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之連結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21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連結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的途中之狀態之示意圖。
第22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連結有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的狀態之側視圖。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構造之側視圖。第2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之俯視圖。
如第1圖所示,PCI裝置(輪胎冷卻系統)10具備輪胎支撐裝置11及冷卻流體供應部(流體供應部)12。
輪胎支撐裝置11支撐已硫化的輪胎T。
冷卻流體供應部12係將空氣等流體供應(注入)支 撐在輪胎支撐裝置11的已硫化的輪胎T的內部,使輪胎T冷卻。
輪胎支撐裝置11具備:立設於地面上的支柱(框架)15、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第二輪圈支撐部)30、以及卸載機(搬運部)40。
其中,如第2圖所示,輪胎支撐裝置11係使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30、卸載機40夾著連結前步驟的硫化機和支柱15的中心之中心軸CL,將二組設置成線對稱。
以下,針對其中一組的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30、卸載機40進行說明,但針對另一組的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30、卸載機40也是同樣的構造。
如第1圖所示,輪胎把持部20係把持藉由裝載機從不圖示的硫化機側搬入的輪胎T。
輪胎把持部20具備:裝設在已搬入的輪胎T之胎唇的第一輪圈21、及裝設在另一方之胎唇的第二輪圈22。
第一輪圈21係於中央部具備筒狀部21t,該筒狀部21t突出於輪胎T的胎唇的內方之空間。第一輪圈21安裝於固定在支柱15的第一輪圈支撐部23。
本實施形態中,輪胎把持部20具備二組第一輪圈21和第一輪圈支撐部23。因此,輪胎把持部20具備固定於立設在地面上的支柱15下部之支撐軸24。支撐軸24係從支柱15沿水平方向突出。二個第一輪圈21、21係夾著該支撐軸24,透過分別延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 一輪圈支撐部23而設置在支撐軸24。支撐軸24係繞水平軸轉動,藉此,分別透過第一輪圈支撐部23設置在支撐軸24的上下方之第一輪圈21,能繞水平軸轉動。
第二輪圈22具備筒狀部22t,該筒狀部22t係朝與第一輪圈21相對向的方向突出,且插入筒狀部21t內。筒狀部22t係於插入筒狀部21t內之狀態,對於筒狀部21t互相可裝卸地卡合。藉此,第二輪圈22可對第一輪圈21卡合或脫離。
輪圈昇降部30具備導引塊31、支撐臂32、以及輪圈支撐托架33。
導引塊31係藉由在支柱15的側面於上下方向連續設置的導軌(導引)16,引導成可對第一輪圈21接近及離開的方向移動。
支撐臂32係將基端部32a固定於導引塊31的上面。支撐臂32對於支柱15,係設置成從設置有導引塊31之側朝向其相反側,從中心軸CL逐漸離開。
輪圈支撐托架33設置在支撐臂32的前端部32b的下側。輪圈支撐托架33係可對第二輪圈22的上面裝卸。輪圈支撐托架33具有使第二輪圈22的筒狀部22t對第一輪圈21的筒狀部21t卡合、解除卡合之功能。
這種輪圈昇降部30係於藉由輪圈支撐托架33支撐第二輪圈22之狀態,導引塊31沿著導軌16在上下方向昇降。藉此,輪圈昇降部30能使第二輪圈22朝向對於第一輪圈21接近及離開的方向移動。又,輪圈昇降部 30能使第二輪圈22對於第一輪圈21卡合或脫離。
卸載機40具備:導引塊41、支撐臂42、以及輪胎保持部43。
導引塊41係沿著於支柱15的側面在上下方向連續設置之導軌16,設置成能滑動移動。
導引塊41係藉由驅動缸(驅動部)44而沿著導軌16昇降驅動。驅動缸44係使缸筒本體44a固定於支柱15。驅動缸44具備從缸筒本體44a朝向鉛垂下方伸縮的伸縮桿44b。伸縮桿44b的前端透過托架46連結於導引塊41。
支撐臂42係使基端部42a轉動自如地連結於導引塊41。在導引塊41和支撐臂42之間,汽缸45係分別轉動自如地連結於導引塊41和支撐臂42。支撐臂42係藉由使汽缸45伸縮,而能以連結於導引塊41的基端部42a為中心在水平面內擺動。
輪胎保持部43具備複數個保持輪胎T的胎唇或外周部的保持爪43a。輪胎保持部43設置在支撐臂42的前端部42b的下面。
如上述,在輪胎支撐裝置11,輪圈昇降部30的導引塊31和卸載機40的導引塊41,係設置成可沿著相同的支柱15的導軌16上下移動。而且,輪圈昇降部30的導引塊31配置在卸載機40的導引塊41的上側。
第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及連結機構的構造之俯視圖,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 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及連結機構的構造之側視圖。
如第3圖、第4圖所示,輪胎支撐裝置11進一步具備卡合機構50、支撐承受部58、以及連結機構60。
卡合機構50係使導引塊31能在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支柱15。卡合機構50具備:卡合構件(移動構件)51、卡合部52、以及進退缸筒(進退部)53。
卡合構件51係藉由固定在輪圈昇降部30的導引塊31之保持構件(不圖示),保持成能在連結導引塊31和支柱15的方向進退。
進退缸筒53係由汽缸等構成,透過支撐板56支撐於導引塊31。進退缸筒53係使卡合構件51在連結導引塊31和支柱15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進退。該卡合構件51形成板狀。
卡合部52設置在支柱15的側面,卡合前進後的卡合構件51。該卡合部52形成在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朝上方離開後的既定位置。
第5圖係顯示使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卡合於支柱的狀態之俯視圖。第6圖係顯示使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卡合於支柱的狀態之側視圖。第7圖係顯示在使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卡合於支柱的狀態,使卸載機下降的狀態之側視圖。
如第5圖、第6圖所示,在這種卡合機構50,係於卡合構件51藉由進退缸筒53朝向設置在支柱15的卡合 部52前進時,卡合於卡合部52。藉此,輪圈昇降部30係於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支柱15。
在卡合構件51的前端部形成有突出於下方之鍵部54。又,在卡合部52形成有鍵卡合部55,於卡合構件51前進且卡合於卡合部52之狀態,該鍵卡合部55在與鍵部54相對向之位置嚙合於鍵部54。
該鍵部54嚙合於鍵卡合部55時,能防止卡合構件51不小心從卡合部52脫離。
支撐承受部58係設置成突出於卸載機40的導引塊41的上面。支撐承受部58支撐輪圈昇降部30的負載。而且,支撐承受部58係於卡合機構50對輪圈昇降部30的支柱之卡合被解除之狀態,將輪圈昇降部30支撐成能與卸載機40一體地沿著導軌16移動。
連結機構60係於卡合機構50對輪圈昇降部30和支柱15的卡合被解除之狀態,使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一體地連結。連結機構60係具備上述卡合機構50的卡合構件51及設置在卸載機40的固定構件62而構成。
在作為連結機構60的移動構件的卡合構件51,形成有貫通孔57。貫通孔57係沿著連結導引塊31和支柱15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延伸。貫通孔57係設定為:接近支柱15之側為第一孔部57a,遠離支柱15之側為第二孔部57b。第一孔部57a係形成為具有一定寬 度的直線狀。第二孔部57b係連續形成在第一孔部57a,且形成為比第一孔部57a更大的寬度尺寸。
固定構件62係設置成從卸載機40的導引塊41的上面朝向上方突出。固定構件62具備第一軸部62a和第二軸部62b。第一軸部62a具有比貫通孔57的第一孔部57a更窄的寬度。第二軸部62b係形成在第一軸部62a的上側,具有比第一孔部57a更寬且比第二孔部57b更窄的寬度。
如第3圖、第4圖所示,這種連結機構60,係於卡合構件51從支柱15側後退且卡合構件51未卡合於卡合部52之狀態,使固定構件62的第一軸部62a位於貫通孔57的第一孔部57a內。於是,規定為具有比第一孔部57a更寬的寬度之第二軸部62b位於第一孔部57a的上側,卡合構件51和固定構件62係於上下方向離開。藉此,於卡合機構50對輪圈昇降部30和支柱15的卡合被解除之狀態,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一體地連結。於該狀態,藉由驅動缸44使卸載機40在上下方向移動時,輪圈昇降部30也與卸載機40一體地移動。
又,如第5圖、第6圖所示,連結機構60,係於卡合構件51朝支柱15側前進且卡合構件51卡合於卡合部52之狀態,使固定構件62的第二軸部62b位於貫通孔57的第二孔部57b的上方。於是,第二軸部62b經由第二孔部57b,固定構件62可從貫通孔57朝下方脫離。藉此,連結機構60係於藉由卡合機構50使輪圈昇降 部30和支柱15卡合之狀態,能解除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之連結。於該狀態,使驅動缸44動作時,如第7圖所示,能使輪圈昇降部30在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保持卡合於支柱15且留置,而僅讓卸載機40在上下方向移動。
如此地,連結機構60藉由卡合構件51的移動(卡合動作及脫離動作),可切換:固定構件62和卡合構件51互相卡合之狀態、及固定構件62和卡合構件51的卡合被解除之狀態。
接著,說明上述PCI裝置10中的輪胎T的冷卻方法。第8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將未冷卻的輪胎裝設在第一輪圈上的狀態之側視圖。第9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使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一體下降而將第二輪圈裝設於輪胎的狀態之側視圖。第10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將第二輪圈裝設於輪胎的狀態之側視圖。第11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使輪圈昇降部卡合於支柱的狀態,而使卸載機下降的狀態之側視圖。第12圖係顯示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藉由卸載機搬出輪胎的狀態之側視圖。
其中,如第1圖所示,PCI裝置10係冷卻中的輪胎T在輪胎把持部20由位於下側的第一輪圈21和第二輪圈22把持者。
首先,如第8圖所示,藉由設置在前步驟的 硫化機(無圖示)之裝載機,已硫化而未冷卻的輪胎T係於輪胎把持部20,裝設在位於上側之第一輪圈21上。
接著,將支撐在輪圈昇降部30的輪圈支撐托架33之第二輪圈22,裝設於未冷卻的輪胎T的胎唇。針對此,首先如第9圖所示,使驅動缸44朝向下方延伸,與卸載機40一起使輪圈昇降部30下降。然後,將支撐在輪圈支撐托架33的第二輪圈22嵌入未冷卻的輪胎T的胎唇。再者,輪圈支撐托架33係使第二輪圈22的筒狀部22t卡合於第一輪圈21的筒狀部21t。
如第10圖所示,於該狀態,對於未冷卻的輪胎T,在其兩面的胎唇裝設第一輪圈21、第二輪圈22。因此,冷卻流體供應部12係將空氣等冷卻流體供應到輪胎T內,冷卻輪胎T。
在輪胎T裝設第二輪圈22後,使驅動缸44向上方收縮。於是,輪圈昇降部30與卸載機40一起上昇。再者,輪圈昇降部30上昇到與支柱15側的卡合部52相對向的既定高度時,設置在輪圈昇降部30的卡合構件51使驅動缸44停止。藉此,輪圈昇降部30相對於第一輪圈21呈退避到朝上方離開之位置的狀態。
接著,取出在輪胎把持部20由位於下側的第一輪圈21和第二輪圈22把持之冷卻中的輪胎T。因此,使支撐軸24旋轉,以使其上下的第一輪圈21及第一輪圈支撐部23反轉。於是,由位於下側的第一輪圈21和第二輪圈22把持之冷卻中的輪胎T,移動到支撐軸24的上 側。又,如上述方式新裝設的未冷卻的輪胎T移動到支撐軸24的下側。
然後,藉由輪圈昇降部30的昇降,使在輪胎把持部20位於上側之第二輪圈22脫離第一輪圈21,讓該第二輪圈22退避到第11圖所示之相對於第一輪圈21朝上方離開的位置。
再者,如第5圖、第6圖所示,藉由進退缸筒53使卡合構件51向支柱15前進,卡合於卡合部52。藉此,輪圈昇降部30係於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支柱15。
如此地使卡合構件51卡合於卡合部52後,形成在卡合構件51的貫通孔57的第二孔部57b移動到固定構件62之位置。因此,在連結機構60,解除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之連結。
接著,如第11圖所示,使卸載機40下降。因此,使驅動缸44向下方延伸。於是,輪圈昇降部30在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保持卡合於支柱15且留置,只有卸載機40下降。
如第7圖所示,在保持卡合於支柱15且留置之輪圈昇降部30,卡合於卡合部52的卡合構件51的鍵部54係藉由輪圈昇降部30本身的重量被向下方推壓,嚙合於鍵卡合部55。
又,在卸載機40,以不與輪圈昇降部30及輪胎T互相干涉的高度,使汽缸45動作。藉此,使支撐臂42旋轉,以使前端部42b朝已冷卻的輪胎T的鉛垂上方移動。
再者,藉由驅動缸44朝下方之伸長,使輪胎保持部43下降。保持爪43a下降到與已冷卻的輪胎T相同的位 準時,使驅動缸44停止伸長,藉由保持爪43a保持已冷卻的輪胎T。
接著,使驅動缸44收縮,使保持已冷卻的輪胎T之卸載機40上昇。而且,如第12圖所示,使汽缸45動作,以使支撐臂42旋轉,使前端部42b朝搬運輸送帶17的鉛垂上方移動。
接著,使驅動缸44伸長,使得藉由輪胎保持部43保持的已冷卻的輪胎T下降,載置於搬運輸送帶17上。已冷卻的輪胎T係藉由搬運輸送帶17從PCI裝置10搬出。
藉此,返回第1圖所示之狀態。於該狀態,未冷卻之輪胎T係於輪胎把持部20,由位於下側的第一輪圈21和第二輪圈22把持,供應冷卻流體而成為冷卻中。又,與上述同樣地,將下一未冷卻的輪胎T搬入PCI裝置10,在輪胎把持部20於上側由第一輪圈21和第二輪圈22把持後,使輪胎把持部20的上下反轉,藉由卸載機40從輪胎把持部20搬出。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的輪胎支撐裝置11、PCI裝置10,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係設置成可沿著支柱15的導軌16移動。再者,輪胎支撐裝置11、PCI裝置10具備:卡合機構50,係使輪圈昇降部30能於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支柱15;及支撐承受部58,係於卡合機構50之卡合被解除的狀態,將輪圈昇降部30支撐成能與卸載機40一體地沿著導軌16移動。
根據這種構造,若能藉由卡合機構50使輪圈昇降部30於從第一輪圈支撐部23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支柱15,則能藉由驅動缸44僅使卸載機40沿著導軌16移動。又,於卡合機構50之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使驅動缸44動作時,能使藉由支撐承受部58支撐著的輪圈昇降部30與卸載機40一體地沿著導軌16移動。
如此地,將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設置在一組的支柱15的導軌16,能分別在輪圈昇降部30及卸載機40進行所要的動作。藉此,能減少輪胎支撐裝置11、PCI裝置10的零件數。其結果,能減少組裝或維護所費之工時。
又,具備能使輪圈昇降部30與卸載機40沿著支柱15的一面側的導軌16移動。因而,在支柱15的另一面側的空間A(參照第2圖),能有效利用作為設置空間,用以設置:構成PCI裝置10的驅動缸44或汽缸45、用以使進退缸筒53動作之電磁閥、速度控制器等零件或動作流體的配管。
又,卡合機構50係藉由設置在輪圈昇降部30側的進退缸筒53,使卡合構件51進退,而能與形成在支柱15側的卡合部52卡合或脫離。這種卡合機構50係藉由使卡合構件51卡合於卡合部52,而能使輪圈昇降部30卡合於支柱15。藉此,能使輪圈昇降部30殘留在支柱15,僅使卸載機40獨立動作。
再者,在卡合構件51的前端部形成鍵部54, 在卡合部52形成鍵卡合部55。藉由鍵部54嚙合於鍵卡合部55,能防止卡合構件51不小心從卡合部52脫離。
又,藉由連結機構60,能使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一體地連結。藉此,於卡合機構50之卡合被解除之狀態,能使驅動缸44動作,並能使藉由連結機構60一體地連結著的輪圈昇降部30及卸載機40,沿著導軌16移動。
再者,在輪圈昇降部30,將第二輪圈22嵌入輪胎T的胎唇時,由於藉由連結機構60將卸載機40連結於輪圈昇降部30,因此除了輪圈昇降部30本身的重量以外,也能利用卸載機40本身的重量及驅動缸44的推力。藉此,能更確實地進行第二輪圈22對輪胎T的胎唇之嵌入。
(實施形態之變形例)
此外,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超出本發明之宗旨的範圍,可變更設計。
(第1變形例)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係設計成,相對於配置在下方的輪胎把持部20的第一輪圈21,能將輪圈昇降部30及卸載機40配置於上方之構造,但不限定於此。
第1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一變形例之側視圖。
如第13圖所示,亦可將輪胎把持部20的第一輪圈 21配置於上方,將輪圈昇降部30及卸載機40配置於下方。於該情形,輪圈昇降部30及卸載機40係藉由向上方伸縮的驅動缸44朝上下方向移動。又,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輪圈昇降部30能藉由卡合機構50卡合於支柱15或脫離。再者,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能藉由連結機構60連結,亦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
(第2變形例)
又,上述實施形態係具備從輪胎支撐裝置11、PCI裝置10搬出已冷卻的輪胎T之卸載機40,但不限定於此。亦可取代卸載機40,具備從硫化機將未冷卻的輪胎T搬入輪胎支撐裝置11,PCI裝置10之裝載機。
(第3變形例)
再者,亦可設計成兼具以下功能之構造:將支撐臂42的擺動範圍擴大,從硫化機將未冷卻的輪胎T搬入輪胎支撐裝置11,PCI裝置10的裝載機之功能、及搬出已冷卻的輪胎T的卸載機之功能。
(第4變形例)
又,上述實施形態係卸載機40在嵌入有第一輪圈21的輪胎T的鉛垂上方位置與將輪胎T載置於搬運輸送帶17的位置之間,使支撐臂42擺動,但不限定於此。
第14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4變 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卸載機的支撐臂以3階段旋轉的構造之俯視圖。第15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4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卸載機的支撐臂在與第14圖相異的位置旋轉的狀態之俯視圖。第16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PCI裝置的第4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卸載機的支撐臂在與第13圖、第14圖相異的位置旋轉的狀態之俯視圖。
例如,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也可以是藉由二個汽缸71、72使支撐臂42擺動的構造。該構造係於導引塊41將汽缸71的第一端部71a連結成在水平面內轉動自如。汽缸71的第二端部71b係連結成在連結板73的中間部轉動自如。該連結板73係將第三端部73a連結成在導引塊41轉動自如。再者,在連結板73的第四端部73b側,將汽缸72的本體72a連結成轉動自如。又,將汽缸72的伸縮桿72b連結成在支撐臂42的中間部轉動自如。
這種構造係如第15圖所示,若使汽缸71、72雙方收縮,則支撐臂42移動到第一位置P1。又,如第14圖所示,若只有汽缸71伸長,使汽缸72保持收縮之狀態,則支撐臂42朝與第一位置P1在支撐臂42的旋轉方向相異之異第二位置P2移動。再者,如第16圖所示,汽缸71、72雙方伸長時,支撐臂42朝與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在支撐臂42的旋轉方向相異的第三位置P4移動。
根據上述構造,能使用藉由ON/OFF切換進 行動作的低廉的汽缸71、72,在3個位置P1、P2、P3使支撐臂42移動。
又,在藉由驅動缸44之卸載機40的移動範圍,將3個位置P1、P2、P3中的1個設定於卸載機40不會與PCI裝置10及搬運輸送帶17互相干涉之位置,藉此能消除搬運輸送帶17配置高度之限制。
(第5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係顯示卡合機構50、連結機構60之具體的構造,但不限定於此。
第1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側視圖。第18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從第17圖的左側觀察之圖。第19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使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連結的狀態之側視圖。
如第17圖~第19圖所示,連結機構60的固定構件62A,亦可具備能插入卡合構件51的後端部51b之孔80。
這種構造係如第19圖所示,於卡合構件51從支柱15側後退,卡合構件51不卡合於卡合部52之狀態,後端部51b插入固定構件62a的孔80。藉此,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一體地連結。
又,如第17圖所示,使卡合構件51朝支柱15側前 進且使其卡合於卡合部52時,卡合構件51的後端部51b從孔80脫離。藉此,解除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之連結。
(第6變形例)
第20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解除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之連結的狀態之側視圖。第21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連結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的途中之狀態之示意圖。第22圖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的卡合機構、連結機構的變形例之示意圖,且係顯示連結有輪圈昇降部和卸載機的狀態之側視圖。
如第20圖~第22圖所示,作為卡合機構50、連結機構60,亦可具備設置在支柱15側的卡合構件90,設置在輪圈昇降部30的導引塊31的下面且朝下方延伸的被卡合構件91、以及連結銷92。
卡合構件90具備:設置在支柱15的汽缸90a、及藉由汽缸90a朝向輪圈昇降部30側前進的卡合片90b。
被卡合構件91具備讓前進後的卡合片90b插入的插入孔91h。在被卡合構件91的下端部,在與連結銷92相對向側形成有傾斜面91s。傾斜面91s隨著愈朝上方則愈朝向接近連結銷92側傾斜。
連結銷92設置在卸載機40的導引塊41上。連結銷92係藉由線圈彈簧等彈壓構件93,朝向支柱15側彈壓。連結銷92係於其前端部具備回轉自如的輥94。
如第22圖所示,這種卡合機構50、連結機構60係使被彈壓構件93彈壓的連結銷92插入被卡合構件91的插入孔91h,而將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一體地連結。
如第20圖所示,若藉由汽缸90a使卡合片90b前進,則卡合片90b插入被卡合構件91的插入孔91h。藉此,輪圈昇降部30卡合於支柱15。
此時,如第21圖所示,藉由插入於插入孔91h的卡合片90b,將插入孔91h內的連結銷92推出。藉此,解除輪圈昇降部30和卸載機40之連結。
又,如第20圖所示,若於輪圈昇降部30藉由卡合機構50卡合於支柱15之狀態,使卸載機40從下方上昇,則輥94突抵於被卡合構件91的傾斜面91s。藉此,連結銷92從支柱15側後退。而且,連結銷92到達被卡合構件91的插入孔91h時,藉由汽缸90a使卡合片90b後退,並且藉由彈壓構件93的彈壓力使連結銷92插入插入孔91h。
(其他的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中,輪胎支撐裝置11係使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30、卸載機40隔著連結前步 驟的硫化機和支柱15的中心之中心軸CL,將二組設置成線對稱,但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僅設置一組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30、卸載機40。又,亦可藉由將輪胎把持部20、輪圈昇降部30、卸載機40分別設置於複數支的支柱15,而並設複數個PCI裝置10。
又,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中,輪胎把持部20係使分別透過第一輪圈支撐部23而設置在支撐軸24的上下之第一輪圈21,能繞水平軸轉動,但不限定於此。亦可作成設置一組第一輪圈支撐部23及第一輪圈21且不繞支撐軸24轉動的構造,在輪胎把持部20僅保持1組的輪胎T。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使第二輪圈支撐部及搬運部能沿著框架的導引件而移動,並且具備:能使第二輪圈支撐部卡合於框架之卡合機構,及能使第二輪圈支撐部與搬運部一體地沿著導引件移動之支撐承受部;能減少製作成本。
10‧‧‧PCI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11‧‧‧輪胎支撐裝置
12‧‧‧冷卻流體供應部(流體供應部)
15‧‧‧支柱(框架)
16‧‧‧導軌(導引件)
17‧‧‧搬運輸送帶
20‧‧‧輪胎把持部
21‧‧‧第一輪圈
21t‧‧‧筒狀部
22‧‧‧第二輪圈
22t‧‧‧筒狀部
23‧‧‧第一輪圈支撐部
24‧‧‧支撐軸
30‧‧‧輪圈昇降部(第二輪圈支撐部)
31‧‧‧導引塊
32‧‧‧支撐臂
32a‧‧‧基端部
32b‧‧‧前端部
33‧‧‧輪圈支撐托架
40‧‧‧卸載機(搬運部)
41‧‧‧導引塊
42‧‧‧支撐臂
42a‧‧‧基端部
42b‧‧‧前端部
43‧‧‧輪胎保持部
43a‧‧‧保持爪
44‧‧‧驅動缸(驅動部)
44a‧‧‧缸筒本體
44b‧‧‧伸縮桿
46‧‧‧托架
50‧‧‧卡合機構
60‧‧‧連結機構
T‧‧‧輪胎

Claims (6)

  1. 一種輪胎支撐裝置,具備:第一輪圈支撐部,支撐裝設於輪胎的第一輪圈;第二輪圈支撐部,與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相對向設置,支撐裝設在前述輪胎的第二輪圈;框架,具有:能引導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朝向對於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接近的方向、及離開的方向移動之導引件;搬運部,係安裝成可沿著前述導引件移動,進行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所支撐著的前述輪胎之取出及前述輪胎對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之安裝的至少一方;驅動部,係使前述搬運部沿著前述導引件移動;卡合機構,係使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能在從前述第一輪圈支撐部離開後的退避位置卡合於前述框架;及支撐承受部,係於前述卡合機構之卡合被解除後的狀態,將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支撐成與前述搬運部一體地沿著前述導引件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輪胎支撐裝置,其中,前述卡合機構具備:卡合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框架之一方,可在連結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和前述框架的方向進退;卡合部,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框架的另一方,卡合進出的前述卡合構件;及 進退部,係使前述卡合構件進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輪胎支撐裝置,其中,在前述卡合構件形成有突出於下方之鍵部,在前述卡合部,形成有於卡合前述卡合構件之狀態使前述鍵部嚙合之鍵卡合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輪胎支撐裝置,其中,進一步具備使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和前述搬運部一體地連結之連結機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輪胎支撐裝置,其中,前述連結機構具備:移動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搬運部的一方,藉由前述卡合機構的卡合動作及脫離動作進行移動;及固定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第二輪圈支撐部及前述搬運部的另一方;藉由前述移動構件的移動,可切換成使前述固定構件和前述移動構件互相卡合之狀態、解除前述固定構件和前述移動構件的卡合之狀態。
  6. 一種輪胎冷卻系統,其中,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輪胎支撐裝置;及流體供應部,能供應用以注入裝設有前述第一輪圈及前述第二輪圈的前述輪胎的內部之流體。
TW103103934A 2014-02-06 2014-02-06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TWI5400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3934A TWI540036B (zh) 2014-02-06 2014-02-06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3934A TWI540036B (zh) 2014-02-06 2014-02-06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1395A TW201531395A (zh) 2015-08-16
TWI540036B true TWI540036B (zh) 2016-07-01

Family

ID=54343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3934A TWI540036B (zh) 2014-02-06 2014-02-06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0036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1395A (zh) 2015-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9781B1 (ja) タイヤ支持装置、タイヤ冷却システム
EP2960034B1 (en) Tire vulcanizer-unloading device and tire vulcanizer
JP5156584B2 (ja) コンテナ用金型交換装置
EP2949442A1 (en) Unloading device
JP5411011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
EP2441557B1 (en) Tire production method and device
TWI540036B (zh) 輪胎支撐裝置、輪胎冷卻系統
KR101546926B1 (ko) 중장비 차량 및 농기계용 솔리드형 타이어 조립장치
CN204149386U (zh) 双模农业工程胎硫化机
JP2013159011A (ja) タイヤ加硫機、および、タイヤ加硫設備
JP5244135B2 (ja) タイヤの加硫装置
JP5546173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3865503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タイヤ加硫装置の金型交換方法並びにタイヤ加硫方法
JP5366701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617766B2 (ja) タイヤ加硫機
JP2000280253A (ja) 金型交換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と金型との組合せ体並びに金型交換方法
CN107000346B (zh) 用于操纵轮胎坯件的设备和输送装置
KR20120078082A (ko) 그린 타이어 성형기의 성형드럼 교체장치
JP3692209B2 (ja) タイヤ加硫機
KR20040040947A (ko) 그린타이어 인출장치
JP2014141334A (ja) タイヤ搬送コンベア
JPH06182768A (ja) タイヤ加硫機の金型落下防止方法及び装置
JP2003053734A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CN107214985A (zh) 轮胎充气冷却装置
JP2003053733A (ja) タイヤ加硫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