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9262B -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79262B
CN102179262B CN201110074990.XA CN201110074990A CN102179262B CN 102179262 B CN102179262 B CN 102179262B CN 201110074990 A CN201110074990 A CN 201110074990A CN 102179262 B CN102179262 B CN 102179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solution
preparation
deionized water
cyan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49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79262A (zh
Inventor
刘宾元
郑厚超
张莉
徐建波
张昕照
陈步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BlueChemic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BlueChemic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BlueChemical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11007499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792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79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9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79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9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可溶性金属盐溶解于有机配体中,再加入去离子水,将其作为溶液1;将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作为溶液2;溶液1与溶液2两种溶液的体积比为0.1∶1~5∶1;然后将溶液2滴加溶液1中,搅拌后经干燥后得到的固体催化剂。本发明避免了去离子水对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协同作用的影响,使DMC催化剂中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的协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催化剂催化环氧丙烷与CO2共聚时反应时间不超过8h,活性达到30Kg聚合物/g催化剂以上,聚合物中CO2单元含量高达45.%。

Description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为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自工业革命以来CO2排放量剧增,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不仅要求我们降低CO2的排放量,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廉价低毒的CO2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利用CO2和环氧化物共聚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是CO2利用研究中最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方向之一,脂肪族聚碳酸酯已被应用于新型聚氨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气体阻隔材料、脆性材料增韧剂、橡胶材料补强剂、新型液晶材料、类不饱和聚酯、胶黏剂、光刻胶、固体电解质和电子器件、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从1969年Inoue等发现二乙基锌/水体系能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PO)的共聚以来,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催化体系经历的较快的发展。人们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催化体系:金属羧酸盐体系(J.Polym.Sci.,Polym.Chem.37,1863,1999)、酚氧基金属体系(Macromolecules,28,7577,1995)、金属卟啉催化剂(JAmChemSoc107,1358,1985)、稀土三元催化体系(Polymer,44(6):1803,2003)、金属二亚胺配合物体系(J.Am.Chem.Soc.120,11018,1998)、Schiff碱金属络合物催化体系(J.Am.Chem.Soc.129,8082,2007)等。但从实际应用角度看,目前催化剂活性的活性大都在300g聚合物/g催化剂以下,活性仍不能令人满意。
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目前主要是应用于聚醚的生产中,由DMC催化制备的聚醚多元醇,相对于传统KOH催化制备的聚醚多元醇,具有相对分子质量高,分子量分布窄,不饱和度低等优点。(如参见,CN1107482A、CN1133300A、CN1140181A、CN1208366A、CN1228039A、CN101225162A、CN1456390A等)。而使用DMC催化CO2和PO共聚也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DMC催化剂在制备PPC上具有潜在高活,专利USP4500704中首先将DMC用于崔化CO2和环氧化物共聚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催化PO和CO2共聚时活性仅为44g聚合物/g催化剂。专利CN104463A、CN1060299A等公开了用于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的DMC催化剂,催化PO和CO2共聚时在反应24h后活性在100g聚合物/g催化剂以下。文献Polymer45,6519,2004中发表了一种高活性的DMC催化剂,其催化PO和CO2共聚时,反应10h后活性最高可达2062g聚合物/g催化剂,此时聚合物中的CO2摩尔分数仅为0.15;当催化效率为1466g聚合物/g催化剂时,聚合物中的CO2摩尔分数能达到0.32。虽然DMC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这些专利和文献发表的DMC用于催化PO和CO2共聚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活性低:催化剂的效率都在4Kg聚合物/g催化剂以下;2)得到的产物中CO2单元的摩尔分数低,最高仅为0.32,且存在催化剂效率和产物中CO2单元含量之间的矛盾;3)反应所需时间长,在10h以上。因此需要改进DMC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提高其性能以满足工业化需求。
DMC催化剂一般是在有机配合物配体如醚的存在下,通过金属盐的水溶液与金属氰化物盐的水溶液反应获得。例如,在一种典型的催化剂制备中,将氯化锌(过量)水溶液和六氰钴酸钾的水溶液相混合,随后向形成的悬浮液中加入甘醇二甲醚。对含甘醇二甲醚水溶液的催化剂进行过滤、洗涤后,即可制得通式为:
Zn3[Co(CN)6]2·xZnCl2·yH2O·z甘醇二甲醚的活性催化剂(例如参加EP700949)。
研究表明单纯的双金属化合物,如Zn3[Co(CN)6]2是没有催化活性的,具有活性的DMC催化剂是双金属化合物(如Zn3[Co(CN)6]2),可溶性金属盐(如ZnCl2)和有机配体(如甘醇二甲醚)的混合物,是典型的非均相催化剂。DMC催化剂有非化学计量的特性,即其催化性能与其中各组分含量的微小变化无关,由于对其催化机理还不清楚,在催化剂主要组分确定的条件下,主要通过改变制备催化剂的工艺以提高其催化性能。
传统制备方法中一种是将金属氰化物的水溶液和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待形成淤浆后再加入有机配体,如;CN1133300A、CN1140181A、CN101225162A,另一种是使用有机配体和水的混合液溶解金属化合物或金属氰化物,然后再和金属氰化物或金属化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制备DMC催化剂,如CN1216557A、CN1228039A、CN2003622A、(Polymer45,6519,2003)等。使用这两种工艺制备的DMC催化剂,虽然已经在聚醚工业中有了应用,但在催化环氧化物和CO2共聚时,存在活性下降严重,反应时间长,CO2单元含量低等问题。研究表明当无有机配体存在的情况下制得的双金属氰化物是没有催化活性的,只有使用有机配体才能得到具有活性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可见在DMC催化剂中,可溶性金属盐和有机配体是其发挥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有机配体与过量的可溶性金属盐对于高活性的DMC催化剂性能具有正协同作用,而水的使用使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的协同作用下降。制备催化剂时需要使用水溶解可溶性金属盐和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同时制备DMC催化剂时的副产物:碱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如K+对DMC催化剂的活性影响很大,需要通过精制步骤如使用含水溶液化浆洗涤除去。如何降低水对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协同作用的影响,是使DMC催化剂发挥最大性能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针对当前技术存在的活性低、反应时间长,CO2单元含量低等缺陷,提供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双金属催化剂,能高活性的催化CO2和环氧化物共聚,在反应4h内活性达到30kg聚合物/g催化剂以上,且所得聚碳酸酯中CO2单元的含量达到0.45左右(完全交替共聚碳酸酯中CO2单元的含量为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以下两种方法之一:
方法一:单一有机配体DMC催化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可溶性金属盐溶解于有机配体中,待溶液澄清后加入去离子水,其体积比为有机配体∶去离子水=0.05~10∶1,制得的金属盐溶浓度为0.1-15.0mol/L,将其作为溶液1;将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0.01-1.0mol氰离子/L的金属氰化物盐溶液作为溶液2;溶液1与溶液2两种溶液的体积比为0.1∶1~5∶1;然后将溶液2恒速滴加到快速搅拌的溶液1中,滴加温度控制在20-100℃,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30-480min,优选120-240min,即得催化剂淤浆,然后通过常规方式如过滤、离心等方法将催化剂从催化剂淤浆中分离出来,,经干燥后得到的固体催化剂,再经过洗涤、精制,得到所需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或者,方法二,含有两种不同配体(含辅助配体)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可溶性金属盐溶解于有机配体中,待溶液澄清后加入去离子水,其体积比为有机配体∶去离子水=0.05~10∶1,制得的金属盐溶浓度为0.1-15.0mol/L,将其作为溶液1;将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0.01-1.0mol氰离子/L的金属氰化物盐溶液作为溶液2;溶液1与溶液2两种溶液的体积比为0.1∶1-5∶1;然后将溶液2恒速滴加到快速搅拌的溶液1中,滴加温度控制在20-100℃,,滴加完毕并搅拌30-480min,优选180-320min,后形成催化剂淤浆,在催化剂淤浆中加入辅助配体,其中辅助配体为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重量的0.1-10倍,再经过洗涤、精制过程,得到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所述的可溶性金属盐为:具有通式(I):MXn的化合物,其中M为金属Zn(II)、Fe(II)、Ni(II)、Mn(II)、Co(II)、Sn(II)、Pb(II)、Fe(III)、Mo(IV)、Al(III)、V(IV)、V(V)、Sr(II)、W(IV)、W(VI)、Cu(II)、Cr(II)、Cd(II)、Hg(II)、Pd(II)、Pt(II)、Mg(II)、Ca(II)、Ba(II),其中Zn(II)、Fe(II)、Ni(II)、Co(II)是特别优选的。X相同或不同,优选为相同的阴离子,为卤离子、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氰酸根、硫氰酸根、异氰酸根、异硫氰酸根、羧酸根、草酸根或硝酸根;n的值为1至3,对于价态为m的多价阴离子n值为(1至3)/m,从而使n满足M的价态。
所述的可溶性金属盐具体为:氯化锌、溴化锌、氟化锌、碘化锌、乙酸锌、硫酸锌、碘化锌、丙酮基乙酸锌、苯甲酸锌、硝酸锌、硫酸亚铁、溴化亚铁、氯化钴(II)、硫氰酸钴(II)、甲酸镍(II)、硝酸镍(II),也可使用其中多种金属盐的混合物。
所述的可溶性金属盐优选为:氯化锌、溴化锌、碘化锌、氟化锌、乙酸锌、硫酸锌、硝酸锌、硫酸亚铁、溴化亚铁、氯化钴(II)、硫氰酸钴(II)、甲酸镍(II)或硝酸镍(II)。
所述的水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为:具有通式(II)Ya[M’(CN)n]的化合物,M’为Fe(II)、Fe(III)、Co(II)、Co(III)、Ni(II)、Cr(III)、Mn(II)、Mn(III);Y为碱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如K(I)、li(I)等,n为4、6或8,a与金属M的价态和满足n的值。
如上所述的水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的具体为:四氰镍(II)酸钾、四氰钯(II)酸钾、六氰钴(III)酸钾、六氰铁(II)酸钾、六氰铁(III)酸钾、六氰锰(III)酸钾、六氰铬(III)酸钾、四氰镍(II)酸钾、四氰镉(II)酸钾、八氰钼(V)酸钾、六氰钴(III)酸钙、六氰钴(III)酸锂;
所述的水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优选为:六氰钴(III)酸钾、六氰锰(III)酸钾、八氰钼(V)酸钾、六氰铬(III)酸钾、六氰铁(II)酸钾、六氰铁(III)酸钾、四氰镍(II)酸钾、四氰镉(II)酸钾、六氰钴(III)酸锂。
所述的有机配体为:水溶性醇、醛、酮、醚、酯、酰胺、脲、腈、硫化物及其混合物。
所述的有机配体为水溶性醇和醚,例如包括: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二甲醚、二氧六环、丙二醇单甲醚、甘油、四氢呋喃等;
所述的有机配体优选为:叔丁醇、二甲醚、二氧六环、丙二醇单甲醚、甘油、乙醇、四氢呋喃。
所述的辅助配体为分子量大于150的聚醚、聚酯或其它大分子化合物;
所述的辅助配体优选为PEG200、PEG400、PEG600、PPG400、PPG1000、PTMEG2000等、或现有专利描述的不同于主要配体的化合物。
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的洗涤、精制步骤为:先将固体催化剂用有机配体化浆后搅拌5-120min,优选30-60min,再加入去离子水搅拌5-120min,优选30-60min后分离(使用辅助配体时,辅助配体的加入在去离子水加入前或加入后,加入量为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重量的0.1-10倍),其中,每次洗涤时使用的有机配体和去离子水的总体积与制备催化剂淤浆时的所用有机配体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0.1∶1-5∶1;洗涤液中有机配体和去离子的比为0.1∶1-5∶1。
多次洗涤时,每次所用有机配体与去离子水的总体积保持不变,其中有机配体和去离子的体积比可以保持不变也可改变,优选逐渐增加有机配体的量,减少去离子水的用量。优选的最后一次洗涤是无水洗涤,它只包括有机配体。
上面所述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1)将催化剂加入反应釜中,在70℃-150℃高温下真空抽釜20-200min,以除去其中微量的水分和氧气;2)将反应釜将温至30℃以下(或不降温使用加料泵加料),加入质量为催化剂质量103-105倍的环氧化物,并充入0-6MPa的CO2气体,开始升温反应,反应温度为40℃-150℃。3)反应一段时间1-10h后,环氧化合转化率接近100%,降低温度至室温,取出产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本发明提供的合成双金属氰化物的方法中,首先使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作用,生成可溶性金属盐和有机配体的配合物后,再用可溶性金属盐与有机配体的配合物反应制备DMC催化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去离子水对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协同作用的影响,使DMC催化剂中有机配体和可溶性金属盐的协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催化剂的性能得到极大提高。
本发明制备的DMC催化剂在催化环氧丙烷与CO2共聚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解决了使用DMC催化环氧丙烷与CO2共聚时活性低的问题,使催化剂的效率达到30Kg聚合物/g催化剂以上;同时解决了使用DMC催化环氧丙烷与CO2共聚时活性与产物中CO2单元的摩尔分数之间的矛盾,并且CO2单元含量可调,并且活性保持在30kg聚合物以上时,聚合物中CO2单元含量最高可达0.45。
本发明解决了使用DMC催化环氧丙烷与CO2共聚时反应时间长的不足,反应时间一般仅需4h。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本发明的其中一部分内容。现有技术的熟练人员将会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认识到许多变化。
含单一机配体催化剂的制备(实施例1~7)
实施例1
只含叔丁醇配体的DMC-1的制备:
(1)将1×10-1mol氯化锌加入烧杯中的50ml叔丁醇(t-BuOH)中,搅拌待氯化锌完全溶解后,加入300ml去离子水(溶液1)。将2.5×10-2mol六氰钴酸钾溶解于第二个烧杯中的250ml去离子水中(溶液2)。
(2)在30℃快速搅拌的条件下将溶液2滴加入溶液1中,滴加时间控制在30~60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h后即得催化剂淤浆,然后使用过滤方式,分离出沉淀物。
(3)将沉淀物加入100ml叔丁醇中搅拌10min后,加入500ml水继续搅拌10min后过滤分离出沉淀。重复该步骤溶剂总体积不变将叔丁醇的用量逐步提高,第二次化浆叔丁醇的量为200ml水的量为400ml,第三次叔丁醇的量为300ml水的量为300ml,第四次用纯的叔丁醇化浆洗涤后,过滤分离出沉淀,在90℃真空干燥10h以后至基本恒重,即能得到易粉碎的DMC催化剂12g。
催化剂采用原子吸收测定其中金属离子Zn与Co的摩尔比Zn/Co=2.13,;采用元素分析测得其中N∶C∶H=N∶C∶H=1∶1.66∶1.73,计算得到催化剂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3ZnCl2·2.0t-BuOH·0.5H2O
实施例2: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只是有机配体不使用叔丁醇,而是用二甲醚(DME),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4ZnCl2·2.1DME·0.6H2O
实施例3: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只是有机配体不使用叔丁醇,而是用二氧六环(Dioxane),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3的结构式为:
Zn3[Co(CN)6]2·1.5ZnCl2·2.1Dioxane·0.5H2O
实施例4: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只是有机配体不使用叔丁醇,而是用丙二醇单甲醚(MPP),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4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2ZnCl2·2.0MPP·0.5H2O
实施例5: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只是有机配体不使用叔丁醇,而是用甘油(Glycerol),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5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6ZnCl2·2.3Glycerol·0.9H2O
实施例6: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只是有机配体不使用叔丁醇,而是用乙醇(Ethanol),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6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2ZnCl2·2.1Ethanol·0.7H2O
实施例7: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只是有机配体不使用叔丁醇,而是用四氢呋喃(THF),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7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2ZnCl2·2.1THF·0.7H2O
使用不同水溶性金属盐的催化剂的制备(实施例8~19)
实施例8: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ZnBr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8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9: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ZnI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9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0ZnI·2.0t-BuOH·0.5H2O
实施例10: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ZnF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0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7ZnF2·2.0t-BuOH·0.5H2O
实施例11: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Zn(NO3)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1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2Zn(NO3)2·2.0t-BuOH·0.5H2O
实施例12: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Zn(OAc)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2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1Zn(OAc)2·2.0t-BuOH·0.5H2O
实施例13: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ZnSO4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3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0ZnSO4·2.0t-BuOH·0.5H2O
实施例14: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FeSO4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4的结构式为:Fe3[Co(CN)6]2·1.1FeSO4·2.0t-BuOH·0.5H2O
实施例15: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FeBr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5的结构式为:Fe3[Co(CN)6]2·1.2FeBr2·2.0t-BuOH·0.6H2O
实施例16: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CoCl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6的结构式为:Co3[Co(CN)6]2·1.3CoCl2·2.0t-BuOH·0.7H2O
实施例17: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Co(SCN)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7的结构式为:Co3[Co(CN)6]2·1.4Co(SCN)2·2.0t-BuOH·0.7H2O
实施例18: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Ni(CHO2)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8的结构式为:Ni3[Co(CN)6]2·1.3Ni(CHO2)2·2.0t-BuOH·0.7H2O
实施例19: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ZnCl2换为等摩尔量的Ni(NO3)2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19的结构式为:Ni3[Co(CN)6]2·1.3Ni(NO3)2·2.0t-BuOH·0.6H2O
使用不同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的催化剂的制备(实施例20~26)
实施例20: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3[Mn(CN)6]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0的结构式为:Zn3[Mn(CN)6]2·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21: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3[Mo(CN)8]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1的结构式为:Zn3[Mo(CN)8]2·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22: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3[Cr(CN)6]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2的结构式为:Zn3[Cr(CN)6]2·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23: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3[Fe(CN)6]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3的结构式为:Zn3[Fe(CN)6]2·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24: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4[Fe(CN)6]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4的结构式为:Zn2[Fe(CN)6]·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25: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2[Ni(CN)4]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5的结构式为:Zn[Ni(CN)4]·1.2ZnBr2·2.0t-BuOH·0.5H2O
实施例26: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K2[Ni(CN)4]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6的结构式为:Zn[Cd(CN)4]·1.2ZnBr2·2.0t-BuOH·0.5H2O
施例27:催化剂制备方式同实施例1相同,只是将其中的K3[Co(CN)6]换为等摩尔量的Li3[Co(CN)6]经分析得到所得催化剂DMC-27的结构式为:Zn3[Co(CN)6]2·1.4ZnCl2·2.1DME·0.7H2O
使用不同大分子螯合剂辅助配体的催化剂的制备(实施例28~33)
实施例28:含PEG200大分子螯合剂作为辅助配体的DMC-28催化剂的制备。
(1)将1×10-1mol氯化锌加入烧杯中的50ml叔丁醇(t-BuOH)中,搅拌待氯化锌完全溶解后,加入300ml去离子水(溶液1)。将2.5×10-2mol(8.3g)六氰钴酸钾溶解于第二个烧杯中的250ml去离子水中(溶液2)。
(2)在30℃快速搅拌的条件下将溶液2滴加入溶液1中,滴加时间控制在30~60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h后,加入10g大分子螯合剂PEG200作为辅助配体,继续搅拌10min后过滤分离出沉淀物。
(3)将沉淀物加入100ml叔丁醇中搅拌10min后,加入500ml水继续搅拌10min后,加入10g大分子螯合剂PEG200作为辅助配体,继续搅拌10min后过滤分离出沉淀。重复该步骤溶剂总体积不变将叔丁醇的用量逐步提高,第二次化浆叔丁醇的量为200ml水的量为400ml,第三次叔丁醇的量为300ml水的量为300ml,第四次用纯的叔丁醇化浆洗涤后,过滤分离出沉淀,在90℃真空干燥10h以后至基本恒重,即能得到易粉碎的DMC催化剂18g。
催化剂经热重分析、原子吸收、元素分析测得结构为:
Zn3[Co(CN)6]2·1.4ZnCl2·2.0t-BuOH·0.4H2O·2.0PEG200
实施例29:DMC-29催化剂的制备,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8,只是使用的大分子螯合剂辅助配体为PEG400。结构为:Zn3[Co(CN)6]2·1.4ZnCl2·2.1t-BuOH·0.4H2O·0.9PEG400
实施例30:DMC-30催化剂的制备,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8,只是使用的大分子螯合剂辅助配体为PEG600。结构为:Zn3[Co(CN)6]2·1.3ZnCl2·2.1t-BuOH·0.5H2O·0.8PEG600
实施例31:DMC-31催化剂的制备,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8,只是使用的大分子螯合剂辅助配体为PPG400。结构为:Zn3[Co(CN)6]2·1.3ZnCl2·2.1t-BuOH·0.5H2O·0.9PPG400
实施例32:DMC-32催化剂的制备,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8,只是使用的大分子螯合剂辅助配体为PPG1000。Zn3[Co(CN)6]2·1.4ZnCl2·2.1t-BuOH·0.5H2O·0.7PPG1000
实施例33:DMC-33催化剂的制备,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8,只是使用的大分子螯合剂辅助配体为PTMEG2000。Zn3[Co(CN)6]2·1.4ZnCl2·2.1t-BuOH·0.5H2O·0.4PTMEG2000不同大分子螯合剂引入方式的催化剂的制备
实施例34大分子螯合剂选用PPG400
(4)取50ml叔丁醇加入烧杯中,然后加入10gPPG400搅拌混合均匀后,再加入1×10-1mol氯化锌,搅拌待氯化锌完全溶解后,加入300ml去离子水(溶液1)。
将2.5×10-2mol六氰钴酸钾溶解于第二个烧杯中的250ml去离子水中(溶液2)。
(5)在50℃快速搅拌的条件下将溶液2滴加入溶液1中,滴加时间控制在30~60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h后,后过滤分离出沉淀物。
(6)将沉淀物加入100ml叔丁醇和10g大分子螯合剂PPG400的均匀混合物中搅拌5min后,加入500ml水继续搅拌5min后过滤分离出沉淀。重复该步骤将叔丁醇的比例逐步提高,,第二次化浆叔丁醇的量为200ml水的量为400ml,第三次叔丁醇的量为300ml水的量为300ml,第四次用纯的叔丁醇化浆洗涤后,过滤分离出沉淀,在90℃真空干燥10h以后至基本恒重,即能得到易粉碎的DMC催化剂19g。结构为:Zn3[Co(CN)6]2·1.4ZnCl2·2.1t-BuOH·0.5H2O·0.9PEG400
聚碳酸酯的制备
实施例35
将2mg实施例1中得到的DMC-1催化剂加入250ml的反应釜中,在90℃用真空泵抽釜1h脱除其中微量的水分和氧气后,降温至25℃加入80ml环氧丙烷并充入CO2气体,开启搅拌和加热开始反应,温度达到并稳定在90℃左右,系统压力基本不再变化,控制压力在4MPa左右。反应4h后,快速降温至25℃以下,放出气体直接取釜原液,用氘代氯仿溶解后进行核磁表征。产物经二氯甲烷稀释后取出,旋蒸除去溶剂和原料得到聚合产物。
实施例36-68制备方法同实例35,只是使用的催化剂分别为DMC-2到DMC-33
实施例69-77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5,催化剂为DMC-1,环氧丙烷的量为90ml,只是使用不同的反应压力和反应时间。
注:催化剂:2mg、压力:4.0MPa、温度:90℃、反应时间:4h
催化剂:2mg、压力:4.0MPa、温度:90℃、反应时间:4h
催化剂:2mg、压力:4.0MPa、温度:90℃、反应时间:4h
注:催化剂:2mg、压力:4.0MPa、温度:90℃、反应时间:4h
注:催化剂:3mg、温度:90℃

Claims (3)

1.一种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以下两种方法之一:
方法一:单一有机配体DMC催化剂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可溶性金属盐溶解于有机配体中,待溶液澄清后加入去离子水,其体积比为有机配体∶去离子水=0.05~10∶1,制得的金属盐溶液浓度为0.1-15.0mol/L,将其作为溶液1;将水溶性金属氰化物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0.01-1.0mol氰离子/L的金属氰化物盐溶液作为溶液2;两种溶液的体积比为溶液1∶溶液2=0.1∶1~5∶1;然后将溶液2恒速滴加到快速搅拌的溶液1中,滴加温度控制在20-100℃,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30-480min,即得催化剂淤浆,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方法将催化剂从催化剂淤浆中分离出来,经干燥后得到固体催化剂,再经过洗涤、精制,得到所需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或者,方法二,含有两种不同配体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可溶性金属盐溶解于有机配体中,待溶液澄清后加入去离子水,其体积比为有机配体∶去离子水=0.05~10∶1,制得的金属盐溶液浓度为0.1-15.0mol/L,将其作为溶液1;将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0.01-1.0mol氰离子/L的金属氰化物盐溶液作为溶液2;两种溶液的体积比为溶液1∶溶液2为0.1∶1-5∶1;然后将溶液2恒速滴加到快速搅拌的溶液1中,滴加温度控制在20-100℃,滴加完毕并搅拌30-480min后形成催化剂淤浆,在催化剂淤浆中加入辅助配体,其中辅助配体为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重量的0.1-10倍,再经过洗涤、精制过程,得到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
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的洗涤、精制步骤为:先将固体催化剂用有机配体化浆后搅拌5-30min,再加入去离子水搅拌5-30min后分离,其中,每次洗涤时使用的有机配体和去离子水的总体积与制备催化剂淤浆时所用的有机配体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0.1∶1-5∶1;洗涤液中有机配体和去离子水的比为0.1∶1-5∶1;
多次洗涤时,每次所用有机配体与去离子水的总体积保持不变,其中有机配体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可以保持不变也可改变;
所述的可溶性金属盐为:氯化锌、溴化锌、氟化锌、碘化锌、乙酸锌、硫酸锌、丙酮基乙酸锌、苯甲酸锌、硝酸锌、硫酸亚铁、溴化亚铁、氯化钴(II)、硫氰酸钴(II)、甲酸镍(II)或硝酸镍(II),或者上面多种金属盐的混合物;
所述的水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为:四氰镍(II)酸钾、四氰钯(II)酸钾、六氰钴(III)酸钾、六氰铁(II)酸钾、六氰铁(III)酸钾、六氰锰(III)酸钾、六氰铬(III)酸钾、四氰镉(II)酸钾、八氰钼(V)酸钾、六氰钴(III)酸钙或六氰钴(III)酸锂;
所述的有机配体为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二甲醚、二氧六环、丙二醇单甲醚、甘油或四氢呋喃;
所述的辅助配体为PEG200、PEG400、PEG600、PPG400、PPG1000或PTMEG20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的洗涤、精制步骤中,当制备过程使用辅助配体时,洗涤时在去离子水加入前或加入后加入辅助配体,加入量为可溶性双金属氰化物盐重量的0.1-10倍。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催化剂的应用,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将催化剂加入反应釜中,在70℃-150℃高温下真空抽釜20-200min,以除去其中微量的水分和氧气;2)将反应釜降温至30℃以下或不降温使用加料泵加料,加入质量为催化剂质量103-105倍的环氧化物,并充入4-6MPa的CO2气体,开始升温反应,反应温度为40℃-150℃;3)反应1-10h后,环氧化合转化率接近100%,降低温度至室温,取出产物。
CN201110074990.XA 2011-03-28 2011-03-28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179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74990.XA CN102179262B (zh) 2011-03-28 2011-03-28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74990.XA CN102179262B (zh) 2011-03-28 2011-03-28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9262A CN102179262A (zh) 2011-09-14
CN102179262B true CN102179262B (zh) 2016-05-11

Family

ID=44565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4990.XA Active CN102179262B (zh) 2011-03-28 2011-03-28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79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7671B (zh) * 2011-07-29 2017-03-29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聚合性组合物、树脂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层叠体
CN102504230A (zh) * 2011-11-03 2012-06-2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二元共聚聚碳酸酯泡沫材料
CN102504231A (zh) * 2011-11-03 2012-06-2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三元共聚聚碳酸酯泡沫材料
CN103848982B (zh) * 2014-02-17 2016-03-02 惠州大亚湾达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双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3865052B (zh) * 2014-03-21 2015-12-09 惠州大亚湾达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生产工艺
CN103923309B (zh) * 2014-03-27 2016-03-23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一种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KR101791673B1 (ko) * 2015-02-17 2017-11-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금속 착화합물, 이를 포함하는 금속 나노 구조체 및 촉매 조성물
CN105111425B (zh) * 2015-09-21 2016-09-07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低分子量聚碳酸酯-聚醚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79815B (zh) * 2018-05-21 2020-10-09 安徽大学 一种双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250856B (zh) * 2020-10-13 2023-06-20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双金属氰化物络合催化剂、其制法及聚丙二醇的制法
CN113546667B (zh) * 2021-07-01 2023-08-0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516953A (zh) * 2022-03-07 2022-05-20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可分离回收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736365B (zh) * 2022-05-20 2023-07-25 烟台大学 一种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4150A (zh) * 2003-11-12 2004-11-10 黎明化工研究院 一种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dmc)的新型制备方法
CN101440159A (zh) * 2008-12-17 2009-05-27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合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96383B1 (en) * 2002-09-20 2004-02-24 Bayer Polymers Llc Double-metal cyanide catalysts which can be used to prepare polyols and the processes related thereto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4150A (zh) * 2003-11-12 2004-11-10 黎明化工研究院 一种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dmc)的新型制备方法
CN101440159A (zh) * 2008-12-17 2009-05-27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合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propylene oxide by single-component cobalt salen complexes with various axial group;Binyuan Liu等;《Polymer》;20090827;第50卷;第5071-5075页 *
双金属氰化物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聚合;郑厚超等;《应用化学》;20101231;第27卷(第12期);第1372-1375页 *
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王西奎等;《现代化工》;20031231;第23卷;第126-128页 *
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环氧化物与CO2共聚反应研究;陈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工程科技I辑(月刊)》;20050715(第3期);第1-13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9262A (zh) 2011-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9262B (zh) 一种聚碳酸酯合成用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1336136B (zh) 多金属氰化物的制备方法
CN101362085B (zh) 可见光催化剂Bi2WO6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CN107697899B (zh) 电池级磷酸铁锰的制备方法、磷酸铁锰锂、电池正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3084201B (zh) 蒸氨法制备铜基催化剂及其在氧化羰基化合成烷基碳酸酯中的应用
CN105013509A (zh) 一种糠醛或糠醇水相加氢制备环戊酮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RU2013115633A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полиэфирных карбонатных полиолов
CN101440159B (zh) 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合成方法
CN1966410A (zh) 一种镍锰钴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CN104649336B (zh) 一种球形镍钴铝氢氧化物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CN109768272A (zh) 一种富锂三元正极材料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CN105268483B (zh) 一种核壳材料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1519195A (zh) 一种高密度非球形磷酸铁粉体的制备方法
CN101513614A (zh) 一种苯酚邻位甲基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KR20050021256A (ko) 수산화물 함유 이중 금속 시안화물 (dmc) 촉매
US20080292526A1 (en)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Double Metal Cyanide Complex Catalysts
CN108461764B (zh) 空气电池氧阴极双功能催化剂球形金属酞菁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64192B (zh) 一种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的混合酸改性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13921B (zh) 一种zif-8型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64953A (zh) 一种尿素醇解合成碳酸乙烯酯的复配催化剂及制备工艺和应用
CN102059134B (zh) 一种制备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方法
CN103360589B (zh) 一种多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6279288B (zh) 六核铋簇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CN103943846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CN102976417A (zh) 含过渡金属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INA BLUE CHEMICAL 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Binyuan

Inventor after: Zheng Houchao

Inventor after: Zhang Li

Inventor after: Xu Jianbo

Inventor after: Zhang Cuanzhao

Inventor after: Chen Buning

Inventor before: Liu Binyuan

Inventor before: Zheng Houchao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LIU BINYUAN ZHENG HOUCHAO ZHANG LI TO: LIU BINYUAN ZHENG HOUCHAO ZHANG LI XU JIANBO ZHANG XINZHAO CHEN BUN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116

Address after: 300401 Beichen, Tianji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chen Campus

Applicant after: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applicant after: China Blue Chemical Ltd.

Address before: 300401 Beichen, Tianji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chen Campus

Applicant befor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