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3033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3033B
CN102163033B CN201110035910.XA CN201110035910A CN102163033B CN 102163033 B CN102163033 B CN 102163033B CN 201110035910 A CN201110035910 A CN 201110035910A CN 102163033 B CN102163033 B CN 102163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arts
fixing band
fixing
teat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59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3033A (zh
Inventor
池渊丰
吉永洋
下川俊彦
吉川政昭
山口嘉纪
岩谷直毅
德田哲生
石井贤治
藤本一平
田卷俊太郎
进士晃
今田高广
长谷岳诚
长谷川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3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3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3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30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使装置高速化时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从而提高定影带和金属部件的组装操作性。其包括介由定影带(21)压接到加压转动体里后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和被固定设置为在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对定影带加热的管状金属部件(22)。在金属部件(22)里设置了从其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设置于其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的有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的定影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2)。
详细来说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定影装置包括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与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的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相对部件)、用于加热金属部件而内设在金属部件里的加热管(加热手段)、作为压接到定影带里形成夹持部的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等。
然后,定影带通过由加热管加热的金属部件来加热后,被搬送到夹持部里的记录媒介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收到热和压力后,就定影在记录媒介上了。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2008-158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2007-3342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因为管状的金属部件和定影带的厚度形成得都很薄,双方的部件之间的间隙被设定在1mm以下,所以,相对于金属部件来将定影带在宽度方向里作相对移动后进行组装时的组装操作性就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具有定影带和金属部件的高组装操作性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定影带,其在规定方向里移动后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熔融的同时,具有可挠性;
固定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里,介由所述定影带压接到加压转动体里后形成记录媒介被搬送来的夹持部;
管状金属部件,其被固定设置为在所述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在对所述定影带加热的同时通过加热手段被加热,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件至少在使所述定影带相对于所述金属部件在宽度方向里作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组装的状态下时,从其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地设置了单个或多个突出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至少在使所述定影带相对于所述金属部件在宽度方向里作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组装的状态下时,向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里弯曲,其弯曲范围不超过90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被弯曲为邻近于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被弯曲为去覆盖所述金属部件中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开口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从所述金属部件被切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被设置在相当于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里,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被弯曲到邻近于所述金属部件的外周面里,以进入到与所述定影带的之间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件是对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状态的平板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增强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里,与所述固定部件抵接后对该固定部件进行增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技术方案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所示是设置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所示是在宽度方向里看到的定影装置。
图4所示是夹持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5(A)所示是金属部件的立体图,图5(B)所示是弯曲加工前的平板状态时的金属部件的俯视图。
图6所示是将定影带组装到金属部件里时的状态的概要图。
图7(A)-图7(C)所示是其他方式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8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
图9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金属部件在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所示是其他方式的金属部件在组装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A)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组装时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图11(B)是组装后的金属部件的立体图,图11(C)是将法兰插入设置到组装后的金属部件里时的立体图,图11(D)是法兰的主视图。
图12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定影装置的夹持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置本体)
20定影装置
21定影带(定影部件)
22金属部件(加热部件)
22a凹部
22b突出部
23增强部件
25加热管(加热手段)
26固定部件
31加压辊(加压转动体)
P记录媒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以图1至图7来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
首先,以图1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全体的构成和动作。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上方的罐收纳部101里,可以自由装卸(自由更换)地设置了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四个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
在罐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组件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造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组件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造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带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造像处理(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按图18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带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系列的造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组件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清洁支撑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18中的箭头方向作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各自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媒介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媒介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重叠的转印纸等记录媒介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8所示逆时针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媒介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媒介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同步后,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媒介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媒介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介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被转印在表面里的彩色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P上。
此后,记录媒介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垛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接着,通过图2至图6来详细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里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和动作。
如图2至图4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轮带部件)、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加热部件)、增强部件23、作为加热手段的加热管25(热源)、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温度传感器40、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
这里,定影带21是具有可挠性的薄的环状带,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定影带21从内周面21a(与固定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开始,依次层积有基底层、弹性层、脱模层,其总的厚度被设定在1mm以下。
定影带21的基底层的层厚为30-50μm,是由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来形成的。
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300μm,是由硅酮橡胶、发泡性硅酮橡胶、氟素橡胶等橡胶材料来形成的。通过设置弹性层,就不会在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表面里形成微小的凹凸,热量被均匀地传递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里后,橘子皮图像的发生就得到了抑制。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定影带21的弹性层,采用的是层厚为200μm的硅酮橡胶。
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为10-50μm,是由PFA、PTFE、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等材料来形成的。通过设置脱模层,相对于调色剂T(调色剂像)的脱模层(剥离性)就得到确保。
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15-120mm。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定影带21的内径被设定为30mm。
在定影带21的内部(内周面侧),固定设置了固定部件26、加热管(加热手段)、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另外,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之间还介在有(涂敷)润滑剂(省略图示)。
这里,固定部件26被固定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进行滑动接触。然后,通过固定部件26介由定影带21而压接到加压辊31里,就形成了搬送记录媒介P的夹持部。参照图3可知,固定部件2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还有,关于固定部件26的构成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2,金属部件22(加热部件)是在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被形成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向而对,而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介由绝热部件27来保持固定部件26的大致圆筒体。参照图3,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另外,在金属部件22的两端部里,插入设置了用于限制定影带21的偏靠(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法兰29。
然后,形成为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通过加热管25的辐射热被加热后去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传热)。即,金属部件22由加热管25直接加热,而定影带21是介由金属部件22由加热管25间接地加热的。为了良好地维持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以将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在0.1mm以下为好。
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虽然可以采用不锈钢、镍、铝、铁等的金属导热体(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其中尤其以单位体积的热容量比(密度×比热)较小的铁素体系的不锈钢为好。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使用的是铁素体系不锈钢的SUS430。另外,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为0.1mm。
作为加热手段的加热管25是卤素加热辊(或碳加热管),其两端部被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参照图3)。然后,通过装置本体1的电源部而被输出控制的加热管25(加热手段)的辐射热来加热金属部件22。更进一步地,通过金属部件22,定影带21在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被全体加热后,热量就从被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施加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了。还有,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是通过与定影带21表面相向而对的热电偶等的温度传感器40根据轮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另外,通过这种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需的温度里。
如此,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因为不是仅定影带21的一部分被局部加热,而是通过金属部件22在定影带21的圆周方向里基本是全体地被加热,所以,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时候,定影带21也能够被充分加热,从而可以抑制定影不良的发生。即,因为能够以较为简单的构成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所以就能够在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的同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这里,大致呈管状的金属部件22是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隔着空隙地被相向而对地固定设置的。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之间的空隙量δ(夹持部位置以外的间距)被设定在0mm和1mm之间(0mm<δ≤1mm)。由此,在抑制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之间因滑动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导致定影带21的磨损加快的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抑制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因分离过度而导致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下降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通过将金属部件22邻近设置于定影带21,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21的圆形姿势,从而减轻因定影带21的变形而导致的劣化和破损。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的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里,还设置了用于提高定影带21的组装性的突出部22b(参照图5),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另外,为了即使在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滑动接触时,也能够减轻定影带21的磨损,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里,在双方的部件21、22之间涂敷了氟润滑脂或硅油等的润滑剂。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金属部件22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的圆形,但也可以将金属部件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多角形。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用于增强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强度的增强部件23被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里。参照图3,增强部件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固定部件26相同,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然后,增强部件23通过介由固定部件26及定影带21抵接到加压辊31里,来抑制夹持部处的固定部件26因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大幅变形的问题。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增强部件23是被配设将金属部件22的内部分开为大致两个空间的板状部件。
该增强部件23为了满足上述功能,以采用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为好。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增强部件23的材料,采用的是板厚为1.5-2mm左右的SUS304(或SUS430)。
另外,还可以在增强部件23中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里,或设置绝热部件,或进行镜面处理。由此,因为从加热管25朝向增强部件23的热(对增强部件23进行加热的热量)被用于对金属部件22的加热,就能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
参照图2,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的直径为30mm,在中空构造的芯棒32上形成有弹性层33(层厚在3mm左右)。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的弹性层33由发泡性硅酮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等材料形成。还有,弹性层33的表层里也可以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的脱模层。加压辊31压接到定影带21里后,在双方的部件之间形成了所需的夹持部。另外,参照图3,在加压辊31里设置了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45,加压辊31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里被转动驱动。另外,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介由轴承42,可以自由转动地被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还有,在加压辊31的内部里,也可以设置卤素加热辊等的热源。
还有,在以发泡性硅酮橡胶等海绵状的材料来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时,因为能够降低作用到夹持部里的加压力,所以就能够进一步减轻发生在金属部件22里的弯曲。更进一步地,加压辊31的绝热性得到提高后,定影带21的热量及不容易移动到加压辊31一侧里,从而提高了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定影带21的直径与加压辊31的直径基本相同,但也可以是将定影带21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加压辊31的直径。这种情况下,由于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曲率小于加压辊31的曲率,就会使得从夹持部处送出的记录媒介P容易从定影带21上分离。
参照图4,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滑动接触的固定部件26的构成是在基底层26b上形成有表面层26a。固定部件26与加压辊31的相对面(滑动接触面)形成为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的凹状。由此,因为记录媒介P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被送出夹持部,就能够抑制定影工序后的记录媒介P吸附在定影带21里没有分离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是将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凹状,但是,也可以是将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平面状。即,固定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与加压辊31相向而对的面)可以形成为平面形状。由此,夹持部的形状就与记录媒介P的图像面大致平行,因为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的密接性得到提高,所以就提高了定影性。更进一步地,因为夹持部的出口侧里的定影带21的曲率变大,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就能够容易地从定影带21分离。
另外,作为形成固定部件26的基底层26b的材料,是由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构成,以便即使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也不会发生大的弯曲。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基底层26b的材料,采用的是厚度为1.5mm左右的铝。
通过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因为能够使其厚度减薄,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但同时,由于金属部件22自身的刚性变小,在不能抵抗加压辊31的加压力的时候,就会发生弯曲或变形。管状的金属部件22变形后就会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从而产生定影性下降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是在薄的金属部件22之外还设置了高刚性的固定部件26来形成夹持部,所以就能够预防这种问题的发生。
另外,固定部件26的表面层26a是由氟橡胶等的低摩擦弹性材料形成的。通过设置这种表面层26a,就能够减轻因固定部件26和定影带21的滑动接触导致的双方的部件21、26之间的磨损问题,同时还在双方的部件21、26之间形成所需的夹持部。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表面层26a的厚度被设定在1.5-2mm左右。
另外,固定部件26的表面层26a里还可以预先浸渍润滑剂。由此,固定部件26就在与定影带21的抵接面里保持有润滑剂,从而使得双方的部件21、26之间磨损问题得到进一步减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固定部件26和加热管25(加热手段)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具体来说是,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以覆盖除固定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以外的面。作为绝热部件27的材料,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的绝热性的海绵橡胶,或具有空泡的陶瓷等。
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在基本上整个圆周里邻近配置,即使在加热待机时(打印动作待机时),也能够在圆周方向里对定影带21进行温度均匀的加热。因此,在得到打印要求后,能够快速地进行打印动作。这时候,在以往的请求方式的定影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884714号)中,如果在夹持部处的加热待机时,在使加压辊变形的情况下加热,根据加压辊的橡胶的材质不同,就可能引起热劣化导致加压辊的寿命缩短,或在加压辊里产生压缩永久偏斜(橡胶的压缩永久偏斜因橡胶变形时所施加的加热而增大)。于是,当加压辊里发生压缩永久偏斜后,加压辊的一部分就会处于凹陷状态,从而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因而就会产生定影不良或转动时有杂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加热待机时金属部件22的热就不容易到达固定部件26里。由此,加热待机时加压辊31在变形的状态下被高温加热的问题就得到减轻,从而能够抑制上述问题的发生。
更进一步地,为了减少固定部件26和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而在双方的部件之间涂敷的润滑剂,因为在夹持部处的高压条件之外还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劣化后就有可能导致定影带21的滑移等问题的产生。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金属部件22的热就不容易到达夹持部的润滑剂里。由此,因为高温而导致的润滑剂的劣化问题得到减轻,上述问题的发生就能够得到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固定部件26被绝热后,夹持部处的定影带21就会尽量地不被加热。因此,被送入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的温度在被送出夹持部时会降低。即,在夹持部出口处,定影在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的温度降低,调色剂的粘性下降后,在调色剂粘结力相对于定影带21变小的状态下,记录媒介P从定影带21分离。由此,在防止定影工序之后的记录媒介P卷付在定影带21里而造成堵纸的问题的同时,相对于定影带21的调色剂固定粘结也得到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4,设置了从内周面侧来对插入设置有固定部件26的金属部件22的凹部22a进行保持的撑条部件28。
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是对0.1mm厚的由不锈钢构成的平板进行弯曲加工后形成的。因此,即使通过对不锈钢板进行弯曲加工以加工成所需的管状,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的话,口径也会因为弹性回复而朝扩大的方向张开,从而不能形成所需的管状。然后,当金属部件22因弹性回复而打开时,就会接触到定影带21的内周面里而损伤定影带21,或者因为与定影带21的接触不均而导致定影带21的加热不均的产生。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抑制这种问题的发生,通过撑条部件28来固定形成有金属部件22的开口部的凹部22a(弯曲部)后,就抑制了因金属部件22的弹性回复而发生的变形。具体来说是,在对为了对抗弹性回复力而进行了弯曲加工的金属部件22的形状进行保持的同时,将撑条部件28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侧压入到凹部22a里。
这里,为了提高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以将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在0.2mm以下为好。
如上所述,通过对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因为可以将厚度变薄,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但是,因为金属部件22自身的刚性变小,当加压辊31的加压力作用到金属部件22里时,就会抵抗不了该加压力而发生弯曲、变形。然后,当管状的金属部件22变形后就会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从而发生定影性下降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将凹部22a(插入设置有固定部件26的部分)离开夹持部地设置在薄的金属部件22里后,使得加压辊31的加压力不会直接作用到金属部件22里,从而能够预防该问题的发生。
以下,对于具有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平时的动作进行简单的说明。
当装置本体1的电源开关被开启时,在电力被供给到加热管25里的同时,加压辊31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的转动驱动也开始了。由此,通过与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沿着图2中的箭头方向作从动转动。
之后,记录媒介P从供纸部12被供送来,在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处,未定影的彩色图像被转印(载置)到记录媒介P上。载置有未定影的图像T(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P由未图示的导向板引导后被搬送到图2的箭头Y10方向里,然后被送入到处于压接状态里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里。
然后,通过由金属部件22(加热管25)加热的定影带21的加热,和由增强部件23增强后的固定部件26及加压辊31的按压力,调色剂像T就被定影到记录媒介P的表面里了。之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箭头Y11的方向里。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的特征构成、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5(A),在本实施方式1中的金属部件22里,设置了从其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图5(A)中从虚线位置开始向右侧突出的部分)。
该金属部件22是在对形成有突出部22b的平板(如图5(B)所示)进行弯曲加工后,形成为大致管状。详细来说是,对被冲压加工后如图5(B)所示形状的不锈钢板,进行使得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合拢的弯曲加工。这时,对图5(B)中的点划线所示的部分弯曲加工成L字状后来形成凹部22a。这样,就如图5(A)所示地,形成了底部具有凹部22a,宽度方向端部里具有突出部22b的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
然后,在对金属部件22进行制造或维护时,相对于如此形成的金属部件22,如图6所示地,定影带21就在宽度方向(白色箭头方向)上作相对移动的同时得到组装了。这时,由于在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里设置了突出部22b,突出部22b起到了对定影带21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导向作用,所以就提高了用户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定影带21的组装操作性。
这里,虽然在金属部件22的两端里分别设置了法兰29(参照图3),但在插入设置在形成有突出部22b的一侧的法兰29里,设置了用于避免与突出部22b干涉的逃避孔(未图示)。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金属部件22的突出部22b是单个,但突出部22b的数量或形状不局限于图5所示的情况。
例如,如图7(A)所示地,也可以将金属部件22的突出部22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或如图7(B)所示地,形成多个金属部件22的突出部22b,或如图7(C)所示地,将金属部件22的突出部22b形成为三角形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时,设置了从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定影装置20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提高了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实施方式2
通过图8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作详细说明。
图8所示是实施方式2中的金属部件22的立体图,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5(A)或图7相当。本实施方式2中的金属部件22就其在组装时,突出部22b向内周面侧里弯曲这一点来说,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
本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20也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包括有定影带21、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加热管25(加热手段)、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并在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里形成有突出部22b。
这里,本实施方式2中的金属部件22如图8所示地,其突出部22b是朝向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侧,在不超过90度的范围内被弯曲的。具体来说是,本实施方式2中的金属部件22相对于实施方式1中的图7(B)的金属部件22来说,是将三个突出部22b都向内侧里弯曲了一些。
然后,即使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制造或维护定影装置20时,相对于这样形成的金属部件22,定影带21就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得到组装了。这时,由于设置在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里的突出部22b向内侧有些弯曲,在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定影带21的组装操作中,具有导向作用的突出部22b钩挂到定影带21里的问题就得到切实的抑制。因此,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如上所述,即使在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于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时,设置了从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定影装置20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提高了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实施方式3
通过图9及图10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作详细说明。
图9所示是实施方式3中的金属部件22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所示是其他方式的金属部件22组装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3中的金属部件22就其在组装时,向宽度方向端部里突出的突出部22b在组装后向内周面侧里弯曲这一点来说,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
本实施方式3中的定影装置20也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包括有定影带21、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加热管25(加热手段)、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并在制造后的金属部件22里,如图7(A)所示地,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端部里突出的突出部22b。
然后,即使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使得突出部22b起到导向作用的状态下,使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就使双方的部件21、22得到组装了。因此,就提高了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这里,为了提高组装操作性而设置的突出部22b在组装操作结束以后,只要不是进行其后的维护,对于定影工序来说就不是特别必要的。因此,突出部22b至少是组装时(使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组装的状态的时候),只要设置在金属部件22即可。
考虑到这点,本实施方式3中的金属部件22就如图9所示地,在将定影带21组装到金属部件22里之后,就将突出部22b弯曲后邻近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通过这种构成,就能够抑制因设置了突出部22b而增大定影装置20的宽度方向尺寸的问题,以及突出部22b与其他部件干涉的问题。
这里,由于金属部件22很薄,所以,上述突出部22b的弯曲可以由用户的手动操作来容易地进行。另外,由于金属部件22很薄,在对上述突出部22b进行弯曲后,在其周围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形。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将定影带21组装到金属部件22里以后,是将突出部22b邻近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地弯曲大约180度。
对此,如图10所示地,在将定影带21组装到金属部件22里之后,也可以将突出部22b弯曲大约90度以后来盖住金属部件22中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开口的一部分。特别是如图10所示地,在将突出部25弯曲后盖住加热管25所设置的领域时,突出部22b使得定影工序中的加热管25的热不放出到外部,而是向内部反射,从而起到了反射板的作用,因此就能够提高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还有,在图10中,形成在突出部22b里的孔部22b1用于从金属部件22(定影装置20)来设置或取出加热管25。
如上所述,即使在实施方式3中,也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时,设置了从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定影装置20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提高了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实施方式4
通过图11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作详细说明。
图11(A)所示是实施方式4中组装时的金属部件22的立体图,图11(B)所示是组装后的金属部件22的立体图,图11(C)所示是在组装后的金属部件22里插入设置法兰29后的立体图,另外,图11(D)所示的是法兰29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4中的金属部件22就其在组装时,向宽度方向端部里突出的突出部22b在组装后从金属部件22切除这一点来说,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
本实施方式4中的定影装置20也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包括有定影带21、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加热管25(加热手段)、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并在组装时(制造后)的金属部件22里,如图11(A)所示地,在宽度方向端部里形成有突出部22b。
然后,即使在本实施方式4中,在使得突出部22b起到导向作用的状态下,使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就使双方的部件21、22得到组装了。因此,就提高了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这里,为了提高组装操作性而设置的突出部22b在组装操作结束以后,只要不是进行其后的维护,对于定影工序来说就不是特别必要的。因此,突出部22b至少是组装时(使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组装的状态的时候),只要设置在金属部件22里即可。
考虑到这点,本实施方式4中的金属部件22就如图11(B)所示地,在将定影带21组装到金属部件22里之后,将其从金属部件22切除。通过这种构成,就能够抑制因设置了突出部22b而增大定影装置20的宽度方向尺寸的问题,以及突出部22b与其他部件干涉的问题。
这里,如图11(A)所示地,在突出部22b的边界部分里事先形成有缝纫机针孔状的孔部22c(在弯曲加工之前的平板里通过穿洞加工而成)。因此,上述突出部22b的切除通过用户使用切刀等的操作,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另外,因为金属部件22很薄,在对上述突出部22b进行切除以后,也不会在其周围产生较大的变形。
如图11(C)所示地,在除去了突出部22b以后的金属部件22(组装了定影带21以后的状态)里,在其两端部里插入设置有法兰29。这里,在插入设置在形成有突出部22b的一侧的法兰29里,如图11(D)所示地,设置了用于避免与除去了突出部22b之后的剪断面的毛刺相干涉的沟槽部29b。还有,在图11(D)中,另一个沟槽部29a用于避免与金属部件22的凹部22a的干涉。
如上所述,即使在实施方式4中,也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时,设置了从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定影装置20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提高了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实施方式5
通过图12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作详细说明。
图12所示是实施方式5中定影装置20的夹持部附近的放大截面图,相对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4。本实施方式5中的金属部件22就其在组装时,向宽度方向端部里突出的突出部22b在组装后弯曲到外周面侧里这一点来说,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
本实施方式5中的定影装置20也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包括有定影带21、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加热管25(加热手段)、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并在组装时(制造后)的金属部件22里,如图7(A)所示地,在宽度方向端部里形成有突出部22b。
然后,即使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使得突出部22b起到导向作用的状态下,使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就使双方的部件21、22得到组装了。因此,就提高了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这里,参照图12,本实施方式5中的定影装置20因为夹持部上游侧(相对于夹持部为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是定影带21的拉紧侧,所以就有可能在夹持部的下游侧(相对于夹持部为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定影带21里发生松弛。然后,像这样,如果在夹持部下游侧里发生的定影带21的松弛增大时,就会在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上的定影图像里发生偏移(offset)等的异常图像,或导致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的分离性下降。
考虑到这点,本实施方式5中的金属部件22是在相当于夹持部下游侧的位置里设置突出部22b,在组装操作完成后,将该突出部22b弯曲到邻近于金属部件22的外周面里后,进入到与定影带21之间里(如图12所示)。
详细来说就是在组装时,将在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里突出的突出部22b,在组装后弯曲到金属部件22的外周面侧里,从而在夹持部下游侧处将张力赋予到定影带21里。
通过这种构成,就不容易在上述夹持部的下游侧中的定影带21里发生松弛。因此,就能够预防在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上的定影图像里发生偏移等的异常图像的问题,或导致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的分离性下降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5中,优选的是在金属部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里分别设置突出部22b,对于双方的突出部22b来进行上述的组装操作后的弯曲。由此,夹持部下游侧中的定影带21的松弛,通过两端部里被分别弯曲的两个突出部22b被良好地消除。
如上所述,即使在实施方式5中,也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时,设置了从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定影装置20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提高了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实施方式6
通过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作详细说明。
图13所示是实施方式6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2。本实施方式6中的定影装置中,金属部件22由电磁感应来加热的这一点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6中的定影装置20也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是由定影带21(轮带部件)、固定部件26、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加热部件27、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等构成的。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6的金属部件22里,与前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也在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里形成有突出部22b。
然后,即使在本实施方式6中,在使得突出部22b起到导向作用的状态下,使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在宽度方向里相对移动的同时,就使双方的部件21、22得到组装了。因此,就提高了定影带21相对于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这里,本实施方式6中的定影装置20,作为加热手段是设置了感应加热部50来代替加热管25。然后,本实施方式6中的金属部件22不同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由加热管25的辐射热来加热,而是通过感应加热部50的电磁感应来加热。
感应加热部50由励磁线圈、磁芯(core)、线圈导向等构成。励磁线圈是将细线捆扎而成的辫织线(litz线)在宽度方向(垂直于图13的纸面的方向)里延伸设置后,以覆盖定影带21的一部分。线圈导向由高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用以保持励磁线圈或磁芯。磁芯是由铁素体等的强磁性体(相对磁导率为1000-3000左右)构成的半圆筒状部件,为了形成朝向金属部件22的有效的磁通量而设置了中心磁芯(center core)和周边磁芯(side core)。磁芯被设置为与在宽度方向里延伸设置的励磁线圈相向而对。
具有这种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如下。
当定影带21沿着图10中的箭头方向被转动驱动时,定影带21在与感应加热部50相向而对的位置处被加热。详细来说就是,通过在励磁线圈里流过高频的交变电流,就在金属部件22的周围里形成了磁力线在两个方向里交替切换。这时,在金属部件22表面里产生涡电流后,通过金属部件22自身的电阻就产生了焦耳热。通过该焦耳热,金属部件22被电磁感应加热,再通过被加热的金属部件22来加热定影带21。
还有,为了对金属部件22进行有效的电磁感应加热,以采用使感应加热部50与金属部件22的圆周方向全领域相向而对的构成为好。另外,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可以采用镍、不锈钢、铁、铜、钴、铬、铝、金、白金、银、锡、钯,及其中多种金属构成的合金等。
如上所述,即使在实施方式6中,也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时,设置了从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里突出的突出部22b,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定影装置20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提高了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的组装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虽然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金属部件22的,但也可以是通过阻抗发热体的热来加热金属部件22。具体来说就是将阻抗发热体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相抵接。阻抗发热体是陶瓷加热管等的面状发热体,在其两端部里连接有电源部。然后,当电流流经阻抗发热体时,通过阻抗发热体自身的电阻,阻抗发热体升温后来加热相接的金属部件22。更进一步地,再通过被加热的金属部件22来加热定影带21。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端部里设置突出部22b,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6同样的效果。
还有,在前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定影带采用的是多层构造的定影带21,作为定影带,也可以采用由聚酰亚胺、聚酰胺、氟素树脂、金属等构成的环状定影膜。然后,即使这种情况,也能够获得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虽然是以图面来说明实施方式的,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9年11月30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9-271998,和2010年02月01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020092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9)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定影带,其在规定方向里移动后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熔融的同时,具有可挠性;
固定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里,介由所述定影带与加压转动体压接而形成用于定影被搬送来的记录媒介的夹持部;
管状金属部件,其被固定设置为在所述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在对所述定影带加热的同时通过加热手段被加热,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件至少在使所述定影带相对于所述金属部件在宽度方向里作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组装的状态下时,从其宽度方向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局部突出地设置了单个或多个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至少在使所述定影带相对于所述金属部件在宽度方向里作相对移动的同时进行组装的状态下时,向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里弯曲,其弯曲范围不超过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被弯曲为邻近于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被弯曲为去覆盖所述金属部件中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开口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从所述金属部件被切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被设置在相当于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下游侧的位置里,在将所述定影带组装到所述金属部件里之后,被弯曲到邻近于所述金属部件的外周面里,以进入到与所述定影带的之间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件是对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状态的平板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增强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里,与所述固定部件抵接后对该固定部件进行增强。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110035910.XA 2010-02-17 2011-02-11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30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1986A JP2011169997A (ja) 2010-02-17 2010-02-17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031986/10 2010-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3033A CN102163033A (zh) 2011-08-24
CN102163033B true CN102163033B (zh) 2013-06-12

Family

ID=4436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59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3033B (zh) 2010-02-17 2011-02-11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31494B2 (zh)
JP (1) JP2011169997A (zh)
CN (1) CN1021630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20810B2 (en) * 2009-01-22 2012-11-27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elt fuser having a protuberance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5585223B2 (ja) 2010-06-10 2014-09-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圧縮空気噴射による用紙分離を行う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527B2 (ja) 2010-07-16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93973B2 (ja) 2010-08-30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9999B2 (ja) 2010-08-3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67B2 (ja) 2010-11-01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835B2 (ja) 2010-12-1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47221B2 (en) 2011-04-04 2013-05-21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ES2598836T3 (es) 2011-04-14 2017-01-30 Lg Electronics Inc. Procedimiento de lavado
JP5828375B2 (ja) 2011-05-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29B2 (ja) 2011-12-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7B (zh)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520B2 (ja)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524B2 (ja) 2012-01-13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108B2 (ja) 2012-01-19 2016-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11B6 (ja) 2012-01-23 2023-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231B2 (ja)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679B2 (ja) 2012-02-09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27444B2 (ja) * 2012-10-23 2017-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2313B2 (ja) 2014-10-31 2018-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74839B2 (en) 2015-06-23 2018-01-2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33602B2 (ja) * 2017-05-19 2020-08-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56890B2 (ja) 2020-08-27 2024-03-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8286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8288A (ja) 2021-07-05 2023-0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7950A (ja) *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84517A (ja) * 2002-11-29 2004-07-02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6091452A (ja) * 2004-09-24 2006-04-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01261486A (zh) * 2007-03-08 2008-09-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09293A (zh) * 2008-06-16 2009-12-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8826B2 (ja)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16670B2 (en) 2006-11-14 2012-02-1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1927902B1 (en) 2006-11-28 2015-10-1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JP2008158482A (ja) 2006-11-28 2008-07-1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28499B2 (en) 2007-05-22 2013-04-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ing member to heat a fixing member
JP5170842B2 (ja)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884B2 (ja)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006B2 (ja) 2009-07-29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7950A (ja) *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84517A (ja) * 2002-11-29 2004-07-02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6091452A (ja) * 2004-09-24 2006-04-06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01261486A (zh) * 2007-03-08 2008-09-10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09293A (zh) * 2008-06-16 2009-12-2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3033A (zh) 2011-08-24
US8831494B2 (en) 2014-09-09
JP2011169997A (ja) 2011-09-01
US20110200370A1 (en) 2011-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3033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4758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4B (zh) 定影装置和采用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3226317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4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63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4000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9580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62577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6637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0326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136263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05242333A (ja) 可撓性スリーブ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509188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366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1094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13069B2 (ja) 加熱装置
CN103186083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22634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10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02774A (ja)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27814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130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570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