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2123B - 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22123B CN102122123B CN2011100057330A CN201110005733A CN102122123B CN 102122123 B CN102122123 B CN 102122123B CN 2011100057330 A CN2011100057330 A CN 2011100057330A CN 201110005733 A CN201110005733 A CN 201110005733A CN 102122123 B CN102122123 B CN 1021221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resin particulate
- master batch
- hybrid resin
- particu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92—Preparation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5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7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78—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损害低温定影性且使保存性提高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包括: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构成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和成核剂的混合溶液;以及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使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带电部使像承载体表面同样带电(带电工序),通过曝光部使该像承载体表面曝光,并通过使曝光部分的电荷消散而在像承载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曝光工序)。接着,使具有电荷的着色微粉体调色剂附着在该静电潜像上并可见图像化(显影工序),将所得的可见图像转印到纸等记录介质上(转印工序)。然后,通过定影部,通过加热和加压或其他的定影法,将可见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工序)。经由上述工序,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此外,为了除去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残留在像承载体表面的调色剂,而进行像承载体的清洁(清洁工序)。
这种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调色剂需要具备不仅在显影工序、而且在转印工序、定影工序及清洁工序的各工序中所需要的功能。
作为调色剂的定影方法,有例如:使调色剂加热熔融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加热定影方法、及通过压力使调色剂塑性变形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压力定影方法。
在加热定影方法中,考虑到定影装置的简便性及定影后的图像品味等,通常使用:使用热轧辊作为使调色剂加热熔融的加热介质的热辊定影法。在该方法中,从节省能源的观点出发,需要调色剂在尽量低的温度下熔融并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根据上述观点,要求调色剂具有低温定影性,因而进行了减小调色剂中含有的粘合树脂的分子量、或者通过在调色剂中添加脱模剂等使调色剂的软化温度降低的操作。
但是,这样的调色剂虽具有低温定影性,但在例如放置在炎热天气下的车内等高温环境下,调色剂容易因热而软化聚集,存在保存性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开2005-26656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其在核中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在壳层含有无定形高分子树脂作为主成分。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5-266565号公报公开的调色剂中,虽然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但由于被含有无定形高分子树脂的壳层包覆,因此即使能够确保保存性,也存在结晶性聚酯树脂所具有的低温定影性受到阻碍的问题,不能同时提高低温定影性和保存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损害低温定影性并使保存性提高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为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构成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和成核剂的混合溶液;以及
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使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根据本发明,使调色剂母粒表面附着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混合树脂微粒而形成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并向所得粒子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和成核剂的混合溶液,因此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得到促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结晶性聚酯树脂导致的胶囊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降低,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树脂微粒通过冲击力熔融变形后立刻再结晶化而发生凝聚,能够适当地促进混合树脂微粒的成膜。同时,能够得到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引起的定影开始温度降低的效果、和由非晶性树脂引起的保存稳定性提高的效果。
此外,通过向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喷雾混合溶液,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软化,能够通过小的冲击力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此外,喷雾的液体在蒸发时带走汽化热,因此能够在低温下进行成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成核剂为山梨醇类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成核剂为山梨醇类化合物,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促进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的功能。此外,由于山梨醇类化合物的着色性不强,因此在彩色调色剂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合适的显色性。
此外,本发明为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构成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含有成核剂的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以及
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根据本发明,由于调色剂母粒含有成核剂,因此在调色剂母粒表面附着的、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混合树脂微粒的结晶化得到促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结晶性聚酯树脂导致的胶囊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降低,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树脂微粒通过冲击力熔融变形后立刻再结晶化而发生凝聚,能够适当地促进混合树脂微粒的成膜。同时,能够得到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引起的定影开始温度降低的效果、和由非晶性树脂引起的保存稳定性提高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成核剂为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成核剂为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促进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的功能。此外,由于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的着色性不强,因此在彩色调色剂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合适的显色性。
此外,本发明为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和成核剂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以及
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根据本发明,由于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混合树脂微粒包含成核剂,因此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得到促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结晶性聚酯树脂导致的胶囊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降低,能够防止由于混合树脂微粒通过冲击力熔融变形后立刻再结晶化而发生凝聚,能够适当地促进混合树脂微粒的成膜。同时,能够得到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引起的定影开始温度降低的效果、和由非晶性树脂引起的保存稳定性提高的效果。
此外,向含有包含成核剂的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混合树脂微粒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因此,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软化,能够通过小的冲击力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此外,由于喷雾的液体在蒸发时带走汽化热,因此能够在低温下进行成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成核剂为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述成核剂为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促进结晶性聚酯的结晶化的功能。此外,由于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的着色性不强,因此在彩色调色剂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合适的显色性。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及优点由下述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而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的顺序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制造装置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3表示从剖切面线A200-A200观察到的图2所示的调色剂制造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4是表示粉体投入部及粉体回收部周围的构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的顺序的一例的工序图。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包括:制作调色剂母粒的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制备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及非晶性树脂微粒的树脂微粒的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和通过树脂微粒包覆调色剂母粒的包覆工序S3。
由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胶囊调色剂,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及非晶性树脂的树脂包覆层。而且,在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使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中、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表面或调色剂母粒中含有成核剂,由此促进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得到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有树脂包覆层的胶囊调色剂。
为了有效地发挥促进结晶性聚酯微粒的结晶化的功能,成核剂优选具有与结晶性聚酯树脂接近的结晶结构,此外,优选在结晶性聚酯树脂中微细地分散。作为这种成核剂,优选具有高于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的成核剂、以及对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原料单体的至少1种显示出一定量以上的溶解性的成核剂。具有高于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的成核剂,由于比结晶性聚酯树脂更早结晶化,因此有效地作为成核剂来发挥作用。此外,对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原料单体的至少1种显示出一定量以上的溶解性的成核剂,容易在结晶性聚酯树脂中微细地分散,因而结晶化促进效果高。
作为具备这种性质的成核剂,可以列举脂肪酸酰胺及山梨醇类化合物。
作为脂肪酸酰胺,从与聚酯的相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烷撑双脂肪酸酰胺。烷撑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8,更优选为2~6。此外,脂肪酸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6~30,更优选为8~24。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的脂肪酸酰胺,可以列举乙烯双硬脂酸酰胺、六亚甲基月桂酸酰胺、乙烯双月桂酸酰胺、六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等,从结晶性高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乙烯双硬脂酸酰胺。
作为山梨醇类化合物,可以列举二亚苄基山梨醇、二(对甲基苄亚基)山梨醇、二(对乙基苄亚基)山梨醇、二(3,4-二甲基苄亚基)山梨醇等,从与结晶性聚酯的相容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二(对甲基苄亚基)山梨醇。
在成核剂包含于调色剂母粒中的情况下,成核剂的添加量相对于调色剂母粒优选为0.2重量%以上且7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4重量%以上且5重量%以下。如果成核剂的添加量低于0.2重量%,则无法得到充分的对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促进效果,此外,如果添加量超过7重量%,则无法将调色剂母粒中的树脂浓度保持在高的值,定影性降低。
此外,成核剂包含在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中、或包含于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表面附近的情况下,成核剂的添加量优选相对于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为约0.1重量%以上且约20重量%以下,如果在该范围内,则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功能不会受到损害,能够促进结晶化。
(1)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
通过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制作要被树脂包覆层包覆的调色剂母粒。调色剂母粒是含有粘合树脂和调色剂的粒子,其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利用公知的方法进行。作为调色剂母粒的制作方法,可以列举例如:粉碎法等干式法、以及悬浮聚合法、乳液凝聚法、分散聚合法、溶解悬浮法和熔融乳化法等湿式法。以下,通过粉碎法对制作调色剂母粒的方法进行说明。
(利用粉碎法的调色剂母粒的制作)
在利用粉碎法的调色剂母粒的制作中,用混合机将含有粘合树脂、着色剂及其它的添加剂的调色剂组合物干式混合后,利用混炼机进行熔融混炼。将通过熔融混炼得到的混炼物冷却固化,通过粉碎机粉碎固化物。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分级等粒度调整,得到调色剂母粒。
作为混合机,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可以列举例如: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超级混合机(super mixer)(商品名,株式会社カワタ制)、机械磨(mechanomill)(商品名,冈田精工株式会社制)等亨舍尔型混合装置,オングミル(商品名,ホソカワミクロン株式会社制)、混合系统(ハイブリダイゼ一ションシステム)(商品名,株式会社奈良机械制作所制)、コスモシステム(商品名,川崎重工株式会社制)等。
作为混炼机,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双螺杆挤出机、三辊研磨机、ラボプラストミル(laboplast mill)等一般的混炼机。更具体而言,可以列举例如:TEM-100B(商品名,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PCM-65/87、PCM-30(以上均为商品名,株式会社池贝制)等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ニ一デツクス(商品名,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等开炼辊式的混炼机等。其中,优选开炼辊式的混炼机。
作为粉碎机,可以列举例如:利用超音速喷射气流进行粉碎的气流式粉碎机、以及将固化物导入高速旋转的转子与定子间形成的空间进行粉碎的冲击式粉碎机。
在分级中,可以使用能够通过利用离心力及风力的分级除去过粉碎调色剂母粒的公知的分级机,例如可以使用旋转式风力分级机(rotarypneumatic classifier)等。
如上所述,调色剂母粒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作为粘合树脂,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黑色调色剂或彩色调色剂用的公知的粘合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苯乙烯和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等苯乙烯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等。此外,也可以使用向原料单体混合物中混合脱模剂并进行聚合反应而得到的树脂。粘合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在上述的粘合树脂中,聚酯树脂由于透明性优良、且能够赋予调色剂粒子良好的粉体流动性、低温定影性及二次色再现性等,因此优选用作彩色调色剂用粘合树脂。作为聚酯,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多元酸与多元醇的缩聚物。
作为多元酸,可以使用作为聚酯树脂用单体已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均苯四酸、萘二羧酸等芳香族羧酸类;马来酸酐、富马酸、琥珀酸、烯基琥珀酸酐、己二酸等脂肪族羧酸类;这些多元酸的甲酯化物等。多元酸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作为多元醇,也可以使用作为聚酯树脂用单体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丙三醇等脂肪族多元醇类;环己二醇、环己二甲醇、氢化双酚A等脂环式多元醇类;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合物等芳香族类二醇等。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多元酸与多元醇的缩聚反应可以根据常用的方法来实施,例如,在有机溶剂存在或不存在下以及缩聚催化剂存在下,通过使多元酸与多元醇接触而进行,并在生成的聚酯树脂的酸值、软化温度等达到预定的值时结束。由此,得到聚酯。
若多元酸的一部分使用多元酸的甲酯化物,则进行脱甲醇缩聚反应。在该缩聚反应中,通过适当改变多元酸和多元醇的混合比、反应率等,例如可以调节聚酯树脂末端的羧基含量,进而可以改变所得到的聚酯树脂的特性。此外,若使用偏苯三酸酐作为多元酸,则可以通过在聚酯树脂的主链中容易地导入羧基而得到改性聚酯树脂。也可以使用使羧基、磺酸基等亲水性基团与聚酯树脂的主链和/或侧链结合的、在水中具有自分散性的聚酯。而且,还可以将聚酯树脂和丙烯酸树脂接枝后使用。
优选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0℃以上且80℃以下。若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30℃,则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变得容易发生调色剂热聚集的结块,保存稳定性有可能降低。若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80℃,则调色剂向记录介质的定影性降低,有可能发生定影不良。
作为着色剂,可以使用在电子照相领域中常用的有机类染料、有机类颜料、无机类染料、无机类颜料等。
作为黑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炭黑、氧化铜、二氧化锰、苯胺黑、活性炭、非磁性铁氧体、磁性铁氧体和磁铁矿等。
作为黄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铬黄、锌黄、镉黄、黄色氧化铁、矿物坚牢黄、镍钛黄、脐黄(navel yellow)、萘酚黄S、汉撒黄G、汉撒黄10G、联苯胺黄G、联苯胺黄GR、喹啉黄色淀、永固黄NGG、柠檬黄色淀、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3、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5、C.I.颜料黄17、C.I.颜料黄74、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85等。
作为橙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铬橙、钼橙、永固橙GTR、吡唑啉酮橙、耐硫化橙、阴丹士林亮橙RK、联苯胺橙G、阴丹士林亮橙GK、C.I.颜料橙31、C.I.颜料橙43等。
作为红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铁丹、镉红、铅丹、硫化汞、镉、永固红4R、立索尔红、吡唑啉酮红、华琼红(watching red)、钙盐、色淀红C、色淀红D、亮胭脂红6B、曙红色淀、若丹明色淀B、茜素色淀、亮胭脂红3B、C.I.颜料红2、C.I.颜料红3、C.I.颜料红5、C.I.颜料红6、C.I.颜料红7、C.I.颜料红15、C.I.颜料红16、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23、C.I.颜料红139、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9、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78、C.I.颜料红222等。
作为紫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锰紫、坚牢紫B、甲基紫色淀等。
作为青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普蓝、钴蓝、碱性蓝色淀、维多利亚蓝色淀、酞菁蓝、无金属酞菁蓝、酞菁蓝部分氯化物、耐晒天蓝、阴丹士林蓝BC、C.I.颜料蓝15、C.I.颜料蓝15:2、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6、C.I.颜料蓝60等。
作为绿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铬绿、氧化铬、颜料绿B、孔雀绿色淀、终极黄绿G、C.I.颜料绿7等。
作为白色的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锌白、二氧化钛、锑白、硫化锌等化合物。
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着色剂。此外,即使是相同的颜色,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着色剂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5重量份以上且2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且10重量份以下。
为了使着色剂均匀地分散在粘合树脂中,可以将其母料化后使用。此外,也可以将2种以上的着色剂复合粒子化后使用。复合粒子例如可以如下制造:向2种以上的着色剂中添加适量的水、低级醇等,利用高速研磨机等一般的制粒机进行制粒,将其干燥。母料和复合粒子在干式混合时混入到调色剂组成物中。
调色剂母粒中除粘合树脂及着色剂外还可以含有电荷控制剂。作为电荷控制剂,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正电荷控制用和负电荷控制用的电荷控制剂。
作为负电荷控制用的电荷控制剂,可以列举:石油炭黑、スピロンブラツク(Spiron Black)等油溶性染料、含金属偶氮化合物、偶氮络合物染料、环烷酸金属盐、水杨酸及其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和金属盐(金属为铬、锌、锆等)、硼化合物、脂肪酸皂、长链烷基羧酸盐、树脂酸皂等。电荷控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根据需要并用2种以上。电荷控制剂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适当选择,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0.5重量份以上且3重量份以下。
此外,调色剂母粒中除粘合树脂及着色剂之外还可以含有脱模剂。脱模剂可以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石蜡及其衍生物、微晶蜡及其衍生物等石油类蜡;费托合成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蜡(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等)及其衍生物、低分子量聚丙烯蜡及其衍生物、聚烯烃类聚合物蜡(低分子量聚乙烯蜡等)及其衍生物等烃类合成蜡;巴西棕榈蜡及其衍生物、米蜡及其衍生物、小烛树蜡及其衍生物、木蜡等植物类蜡;蜂蜡、鲸蜡等动物类蜡;脂肪酸酰胺、苯酚脂肪酸酯等油脂类合成蜡;长链羧酸及其衍生物,长链醇及其衍生物,有机硅类聚合物,高级脂肪酸等。衍生物包括氧化物、乙烯类单体与蜡的嵌段共聚物、乙烯类单体与蜡的接枝改性物等。蜡的使用量并无特别限制,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适当选择,但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0.2~20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5~1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1.0~8.0重量份。
此外,在调色剂母粒中含有成核剂的情况下,还可以与上述的粘合树脂、着色剂等调色剂组合物一起混合成核剂。此时,作为成核剂,可以使用上述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
优选在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中得到的调色剂母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且8μm以下。若体积平均粒径为4μm以上且8μm以下,则能够长期稳定地形成高精细的图像。此外,通过使调色剂母粒小粒径化至该范围内,即使附着量少也能够得到高的图像浓度,产生能够减少调色剂消耗量的效果。若调色剂母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小于4μm,则由于调色剂母粒的粒径小,因此有可能存在高带电化和低流动化。若调色剂发生高带电化、低流动化,则变得无法稳定地向感光体提供调色剂,有可能发生背景模糊和图像浓度降低等。若调色剂母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大于8μm,则由于调色剂母粒的粒径大,因而形成图像的层厚增大,成为颗粒度显著的图像,不能得到高精细的图像。此外,由于调色剂母粒的粒径增大,因此比表面积减少,调色剂的带电量减少。若调色剂的带电量减少,则调色剂不能被稳定地供给到感光体,有可能发生由调色剂飞散导致的机器内污染
(2)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制备干燥的非晶性树脂微粒及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
<非晶性树脂微粒/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
非晶性树脂微粒及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可以通过例如:通过均质机等将作为树脂微粒原料的树脂乳化分散并细粒化而得到。此外,也可以通过树脂的单体成分的聚合而得到。
干燥可以使用任意方法,可以通过例如热风受热式干燥、传导传热式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等方法得到干燥树脂微粒。树脂微粒在之后的包覆工序S3中,作为包覆调色剂母粒的壳剂来使用。通过包覆调色剂母粒,能够防止保存中由例如调色剂母粒中所含有的脱模剂等低熔点成分的熔融引起的调色剂聚集的发生。此外,例如在喷雾使树脂微粒分散的液体来包覆调色剂母粒时,由于树脂微粒的形状残留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因此可以得到清洁性比表面平滑的调色剂优良的调色剂。
作为非晶性树脂微粒及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原料,可以使用例如调色剂材料中使用的树脂,可以列举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
作为原料使用的树脂根据高分子的排列状态的不同,可以分类为非晶性树脂及结晶性树脂。
非晶性树脂为高分子处于无定形状态,结晶性低,结晶指数小于0.6,或者结晶指数超过1.5的树脂。结晶性树脂为高分子具有规则的分子结构,树脂中的结晶部分的比例(结晶化度)大,结晶指数为0.6~1.5的树脂。
结晶指数是通过树脂的软化温度与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的比(软化温度/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来定义的值,是结晶性的指标。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是指观测到的吸热峰中的、最高温侧的峰的温度。如果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与软化温度的差在20℃以内则看作是熔点,如果与软化温度的差超过20℃则看作是玻璃化转变的起因。
结晶化的程度可以通过原料单体的种类及其比率、以及制造条件(例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冷却速度等)进行调节。
非晶性树脂微粒及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需要充分小于调色剂母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05μm以上且1μm以下。此外,进一步优选为0.1μm以上且0.5μm以下。由于树脂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μm以上且1μm以下,因此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合适大小的突起部。因此,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调色剂容易在清洁时挂到清洁刮板上,清洁性提高。
此外,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优选小于非晶性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例如,相对于非晶性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优选为50%~100%。相对于非晶性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如果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小于50%,则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难以处理,因而产生无法将调色剂母粒适当覆盖的问题,如果超过100%,则产生调色剂的保存性因结晶性树脂而受损的问题。
非晶性树脂微粒及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总添加量优选相对于调色剂母粒100重量份为3重量份以上。如果小于3重量份,则变得难以将调色剂母粒均匀包覆,根据调色剂母粒的种类的不同,保存稳定性可能变差。
<非晶性树脂>
非晶性树脂微粒中含有的非晶性树脂为结晶指数大于1.5或小于0.6的树脂,本发明中使用的非晶性树脂的结晶指数优选大于1.5。作为非晶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苯乙烯树脂等苯乙烯类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酯类树脂、聚苯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
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能够通过单体的混合对疏水性进行控制,能够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带电降低。此外,通过选择聚合度、混合比,热设计的自由度高,可以优选作为调色剂材料使用。
作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的丙烯酸单体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具有取代基的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丙烯酸单体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戊酯、丙烯酸异戊酯、丙烯酸正己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癸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等丙烯酸酯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等含羟基(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等。丙烯酸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并用2种以上。
作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的苯乙烯类单体,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这些单体的聚合使用普通的自由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悬浊聚合、乳化聚合等进行。
聚酯树脂的折射率高,光学特性优良,因此作为颜料等着色剂的粘合剂也优良,此外,热设计的自由度高,能够控制更低温度下的熔融特性,因此可以特别优选用于低温定影性调色剂。
非晶性聚酯树脂是通过使含有60摩尔%以上的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族二醇的醇成分、与含有80摩尔%以上的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且含有1~50摩尔%的碳原子数为12以上的多环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的羧酸成分缩聚而得到。优选使含有80摩尔%以上的碳原子数为4~10的脂肪族二醇、与含有80摩尔%以上的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且含有1~50摩尔%的碳原子数为12以上的多环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的羧酸成分缩聚而得到。
作为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族二醇,优选碳原子数为4~10的直连型脂肪族二醇及碳原子数为3~10的支链型脂肪族二醇。通过含有以直连型脂肪族二醇作为主成分,并且以含有支链型脂肪族二醇的醇成分和含有芳香族类羧酸化合物的羧酸成分作为原料单体而得到的、结晶性高的聚酯树脂作为粘合树脂,能够使低温定影性进一步提高。另外,支链型脂肪族二醇是指2个OH基结合的烷撑基具有支链的二醇或具有仲OH基的二醇。
作为碳原子数为4~10的直连型脂肪族二醇,可以列举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4-丁烯二醇等,从促进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α,ω-直链烷烃二醇,更优选1,4-丁二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在醇成分中,碳原子数为4~10的直链型脂肪族二醇的含量优选为50~90摩尔%,从促进结晶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60~90摩尔%。
作为碳原子数为3~10的支链型脂肪族二醇,可以列举1,2-丙二醇、1,3-丁二醇、新戊二醇、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等。在醇成分中,碳原子数为3~10的支链型脂肪族二醇的含量优选为10~50摩尔%,从促进低温定影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10~40摩尔%。
从低温定影性的观点出发,碳原子数为4~10的直链型脂肪族二醇和碳原子数为3~10支链型脂肪族二醇的摩尔比(碳原子数为4~10的直链型脂肪族二醇/碳原子数为3~10的支链型脂肪族二醇)优选为60/40~90/10,更优选为70/30~85/15,进一步优选为70/30~80/20。
在醇成分中,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族二醇的含量为60摩尔%以上,优选为80摩尔%以上,从促进结晶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85摩尔%以上。
在醇成分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上述碳原子数为3~10的脂肪族二醇之外的醇。作为这种醇成分,可以列举乙二醇等碳原子数为3~10以外的脂肪族二醇;以聚氧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聚氧乙烯(2.2)-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为代表的双酚-A的氧化烯加成物等芳香族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等脂环式二醇;丙三醇、戊四醇等三元以上的多元醇等。
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优选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及它们的酸酐、烷基(碳原子数为1~3)酯等衍生物等具有苯骨架的化合物。在羧酸成分中,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的含量为80摩尔%以上,从低温定影性、耐久性及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带电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5摩尔%以上。
作为碳原子数为12以上的多环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优选2,6-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7-萘二甲酸、1,4-萘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及它们的酸酐、烷基(碳原子数为1~3)酯等的衍生物等具有苯骨架的化合物,碳原子数优选为12~30,更优选为12~24。其中,从聚酯树脂的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2,6-萘二甲酸及1,5-萘二甲酸。在羧酸成分中,碳原子数为12以上的多环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的含量为1~50摩尔%,从聚酯树脂的结晶性及调色剂的低温定影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40摩尔%,更优选为10~30摩尔%。
在羧酸成分中,上述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和多环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的总含量为80摩尔%以上,从低温定影性、耐久性及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带电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5摩尔%以上,更优选为90~100摩尔%。
作为上述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以外的羧酸成分,草酸、丙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正十二烷基琥珀酸、正十二烯基琥珀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环己二甲酸等脂环式二羧酸;偏苯三酸、均苯四酸等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及这些酸的酸酐、烷基(碳原子数1~3)酯等的衍生物。
此外,非晶性树脂微粒中含有的非晶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高于调色剂母粒中含有的粘合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高50℃以上。
<结晶性聚酯树脂>
结晶性聚酯树脂是指结晶指数为0.6~1.5的聚酯树脂。本发明中使用的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结晶指数优选为0.8~1.2。结晶性聚酯树脂可以通过例如:日本特开2006-113473号公报中公开的公知方法进行制造,使作为原料单体的醇成分和羧酸成分缩聚而得到。
作为醇成分,优选碳原子数为2~8的脂肪族二醇等的、含有提高树脂的结晶性的化合物的物质。
作为碳原子数2~8的脂肪族二醇,可以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等,特别优选α,ω-直链烷烃二醇。
醇成分中的碳原子数为2~8的脂肪族二醇含量,从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0摩尔%以上。此外,更优选1种脂肪族二醇占其中的70摩尔%以上。
作为羧酸成分,可以列举羧酸、及作为其衍生物的羧酸酐、羧酸酯等,其中,优选羧酸。
作为羧酸,可以列举富马酸、己二酸、草酸、丙二酸、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琥珀酸、癸二酸、壬二酸、正十二烷基琥珀酸、正十二烯基琥珀酸等碳原子数为2~30的脂肪族二羧酸;此外,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或者,环己二甲酸等脂环式二羧酸;或者,偏苯三酸、均苯四酸等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等。其中,从结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脂肪族二羧酸,更优选为碳原子数为2~8的脂肪族二羧酸。羧酸成分中的脂肪族二羧酸化合物含量优选为70摩尔%以上。
结晶性聚酯树脂中的醇成分及羧酸成分的摩尔比,在使结晶性聚酯树脂高分子量化时,优选醇成分多于羧酸成分,此外,在减压反应时,由于通过醇成分的蒸馏能够容易地调节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因此优选摩尔比(羧酸成分/醇成分)为0.9以上且小于1。
制作结晶性聚酯树脂时,醇成分和羧酸成分的缩聚,可以例如在惰性气体气氛中,根据需要使用酯化催化剂,在120~230℃的温度下进行。
(3)包覆工序S3
包覆工序S3包含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S3a、温度调节工序S3b、喷雾工序S3c、成膜工序S3d和回收工序S3e。
(3)-1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S3a
在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S3a中,首先,通过亨舍尔混合机等混合机将由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1制作的非晶性树脂微粒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混合,得到混合树脂微粒。此时,可以在混合树脂微粒中添加成核剂。被添加的成核剂通过后述的喷雾工序中喷雾的乙醇等液体,在结晶性聚酯树脂表面扩散,促进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由此,在向混合树脂微粒中添加成核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上述的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作为成核剂。
混合树脂微粒中的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含量优选为20重量%以上且50重量%以下。如果混合树脂微粒中的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含量小于20重量%,则使树脂包覆层熔融的效果不充分,对低温定影性造成阻碍。如果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含量超过50重量%,则由非晶性树脂引起的耐热效果无法得到发挥,变得难以改善保存性。
在混合树脂微粒中,由于非晶性树脂粒子之间均存在结晶性树脂粒子,因此在形成树脂包覆层时,这些树脂的效果得到发挥。
接着,通过亨舍尔混合机等混合机将混合树脂微粒和由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制作的调色剂母粒混合,得到调色剂母粒表面附着有混合树脂微粒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作为混合机,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可以列举例如:亨舍尔混合机(商品名,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超级混合机(商品名,株式会社カワタ制)、机械磨(商品名,冈田精工株式会社制)等。
<调色剂的制造装置>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制造装置201的构成的主视图。图3是从剖切面线A200-A200观察到的图2所示的调色剂制造装置201的概略截面图。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例如图2所示的调色剂制造装置201,通过上述装置内的循环和搅拌的协同效果产生的冲击力在调色剂母粒上形成树脂包覆层。调色剂的制造装置201为旋转搅拌装置,包括粉体流路202、喷雾部203、旋转搅拌部204、未图示的温度调节用套、粉体投入部206和粉体回收部207而构成。旋转搅拌部204和粉体流路202构成循环部。
(粉体流路)
粉体流路202由搅拌部208和粉体流过部209构成。搅拌部208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圆筒形的容器状部件。在作为旋转搅拌室的搅拌部208上形成开口部210、211。开口部210在搅拌部208的轴线方向一侧的面208a的大致中央部,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包括搅拌部208的面208a的侧壁的方式形成。此外,开口部211在与搅拌部208的上述轴方向一侧的面208a垂直的侧面208b上,以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包括搅拌部208的侧面208b的侧壁的方式形成。作为循环管的粉体流过部209,其一端与开口部210连接,另一端与开口部211连接。由此,搅拌部208的内部空间与粉体流过部209的内部空间连通,形成粉体流路202。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及气体流过该粉体流路202。粉体流路202以作为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方向的粉体流动方向固定的方式设置。
粉体流路202内的温度设定为调色剂母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优选为30℃以上且在调色剂母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粉体流路202内的温度,由于调色剂母粒的流动,因此在任何部分几乎都一样。若流路内的温度高于调色剂母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则调色剂母粒过度软化,有可能发生调色剂母粒的聚集。此外,若温度低于30℃,则分散液的干燥速度变慢,生产率降低。因此,为了防止调色剂母粒的聚集,需要将粉体流路202及后述的旋转搅拌部204的温度维持在调色剂母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因此,在粉体流路202及旋转搅拌部204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内径大于粉体流路管的外径的后述的温度调节用套。
(旋转搅拌部)
旋转搅拌部204包括旋转轴部件218、圆盘状的旋转盘219和多个搅拌叶片220。旋转轴部件218具有与搅拌部208的轴线一致的轴线,并以插通贯通孔221的方式设置,是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绕轴线旋转的圆柱棒状部件,其中,贯通孔221在厚度方向上贯穿包括搅拌部20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的面208c的侧壁。旋转盘219以其轴线与旋转轴部件218的轴线一致的方式被旋转轴部件218支撑,是随旋转轴部件218的旋转而旋转的圆盘状部件。多个旋转叶片220被旋转盘219的边缘部分支撑,随旋转盘219的旋转而旋转。
在包覆工序S3中,旋转搅拌部204的最外周的圆周速度优选设定为30m/秒以上,进一步优选设定为50m/秒以上。旋转搅拌部204的最外周是指,在与旋转搅拌部204的旋转轴部件21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旋转轴部件218的轴线的距离最长的旋转搅拌部204的部分204a。由于将旋转时的旋转搅拌部204的最外周的圆周速度设定为30m/秒以上,因此能够使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独立流动。若最外周的圆周速度小于30m/秒,则由于不能使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独立流动,因此不能用树脂膜均匀地包覆调色剂母粒。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优选相对于旋转盘219垂直地碰撞。由此,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被充分地搅拌,从而能够使树脂微粒更均匀地包覆调色剂母粒,进而能够使包覆层均匀的调色剂的收率进一步提高。
(喷雾部)
喷雾部203以插通在形成于粉体流路202的外壁的开口的方式设置,在粉体流过部209中,被设置在距离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的流动方向的开口部211最近侧的粉体流过部上。喷雾部203具备贮藏液体的液体贮藏部、供给载气的载气供给部、和向存在于粉体流路202内的调色剂母粒喷射将液体和载气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从而将液体的液滴喷雾在调色剂母粒上的二流体喷嘴。作为载气,可以使用压缩空气等。通过送液泵以一定流量向喷雾部203送液,使利用喷雾部203喷雾的液体气化,在调色剂母粒及树脂微粒表面上气化的液体延展。由此使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增塑。
(温度调节用套)
未图示的温度调节用套,设置在粉体流路202的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上,在套内部的空间通过冷却介质或加热介质将粉体流路202内和旋转搅拌部204调节到预定的温度。由此,在后述的温度调节工序S3b中,能够将粉体流路内和旋转搅拌部的外侧的温度控制在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不软化变形的温度以下。此外,在喷雾工序S3c及成膜工序S3d中,能够减少调色剂母粒、混合树脂微粒及液体的温度偏差,确保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的稳定的流动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调节用套优选设置在粉体流路202的整个外侧。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通常与粉体流路内的内壁撞击数次,撞击时撞击能量的一部分转化为热能,蓄积在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中。随着撞击次数的增加,蓄积在上述粒子中的热能增加,最后使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软化而附着在粉体流路的内壁上。通过将温度调节用套设置在粉体流路202的整个外侧,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对粉体流路内壁的附着力降低,能够确实地防止由装置内温度的急剧上升导致的调色剂母粒对于粉体流路202内壁的附着,从而能够避免由于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导致的粉体流路内变窄。因此,调色剂母粒被混合树脂微粒均匀地包覆,能够以高的收率制造清洁性优良的调色剂。
此外,在喷雾部203下游的粉体流过部209内部,被喷雾的液体处于未干燥而残留的状态,若温度不适当则干燥速度变慢,液体容易滞留。若调色剂母粒与其接触,则调色剂母粒变得容易附着到粉体流路202内壁上,而成为调色剂的聚集发生源。在开口部210附近的内壁,流入搅拌部208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与通过利用旋转搅拌部204的搅拌而在搅拌部208内流动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碰撞,碰撞后的调色剂母粒容易附着在开口部210附近。因此,通过在这种调色剂母粒容易附着的部分设置温度调节用套,能够更确实地防止调色剂母粒对粉体流路202内壁的附着。
(粉体投入部及粉体回收部)
粉体投入部206和粉体回收部207与粉体流路202的粉体流过部209连接。图4是表示粉体投入部206及粉体回收部207周围的构成的侧视图。
粉体投入部206具备:供给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的未图示的料斗、连通料斗和粉体流路202的供给管212、以及设置在供给管212上的电磁阀213。由料斗供给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在通过电磁阀213使供给管212内的流路处于开放状态时,通过供给管212被供给到粉体流路202中。被供给到粉体流路202中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通过利用旋转搅拌部204的搅拌,以一定的粉体流动方向流过。此外,通过电磁阀213使供给管212内的流路处于关闭状态时,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不会被供给到粉体流路202中。
粉体回收部207具备回收罐215、连通回收罐215和粉体流路202的回收管216、以及设置在回收管216上的电磁阀217。通过电磁阀217使回收管216内的流路处于开放状态时,流过粉体流路202的调色剂粒子通过回收管216被回收到回收罐215中。并且,通过电磁阀217使回收管216内的流路处于关闭状态时,流过粉体流路202的调色剂粒子不被回收。
(3)-2温度调节工序S3b
在温度调节工序S3b中,边使旋转搅拌部204旋转,边使介质通过设置在粉体流路202内和旋转搅拌部204外侧的温度调节用套中从而将粉体流路202内和旋转搅拌部204调节到预定的温度。由此,能够将粉体流路202内的温度控制在后述的喷雾工序S3c中投入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未软化变形的温度以下。
(3)-3喷雾工序S3c
在喷雾工序S3c中,边使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边由上述的喷雾部203通过载气喷雾不使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溶解、而具有增塑效果的液体(喷雾溶液)。
在喷雾溶液中,为了促进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结晶化,优选含有成核剂。成核剂可以溶解在喷雾溶液中,也可以分散在喷雾溶液中。在溶解或分散处理中,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乳化机或分散机。
为了使成核剂微细地分散,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分散介质。该分散介质可以根据与成核剂的溶解性或相容性来适当选择,此外,还可以将多种混合来使用。作为分散介质,根据与之后的工序的关系,优选使用容易操作的醇等。
优选使成核剂溶解或分散在喷雾溶液中,以使体积50%粒径(体积平均粒径)达到0.5μm以下。作为调节成核剂的粒径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向作为分散溶剂的乙醇中投入成核剂(向45ml的乙醇中投入5g成核剂),通过粉碎机(商品名:行星式球磨机PM100,レツチエ公司制)进行预定时间(例如5小时)粉碎的方法。由此使成核剂溶解或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后,添加乙醇以使成核剂达到预定浓度,制备喷雾溶液。此外,喷雾溶液中分散的成核剂的粒径能够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仪进行测定。
此外,在制备溶解或分散了成核剂的喷雾溶液时,从对于乙醇等分散溶剂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山梨醇类化合物作为成核剂。
在旋转搅拌部204的旋转轴部件218处于旋转的状态下,从粉体投入部206向粉体流路202供给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供给到粉体流路202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被旋转搅拌部204搅拌,并沿箭头214方向在粉体流路202的粉体流过部209中流动。
优选被喷雾的液体被气化而使粉体流路202内达到一定的气体浓度,并通过贯通孔221将气化的液体排出到粉体流路外。由此,能够使粉体流路202内的气化的液体的浓度保持恒定,与浓度不保持恒定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液体的干燥速度。因此,能够防止残留有未干燥的液体的调色剂粒子附着到其他的调色剂粒子上,进而能够抑制调色剂粒子的聚集,能够进一步提高包覆层均匀的调色剂粒子的收率。
在气体排出部222中,优选通过浓度传感器测定的被气化的液体的浓度为约3%以下。若浓度为约3%以下,则能够充分地增大液体的干燥速度,防止残留有未干燥液体的调色剂粒子附着到其它的调色剂粒子上,从而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的聚集。此外,进一步优选被气化的液体的浓度为0.1%以上且3.0%以下。若浓度在上述范围内,则不会使生产率降低,能够防止调色剂粒子的聚集。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粉体流路202中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的流动速度稳定后开始喷雾。由此,能够向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均匀地喷雾液体,能够提高包覆层均匀的调色剂的收率。
作为不使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溶解且具有增塑效果的液体,并没有特别限制,但由于液体喷雾后需要从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中除去,因此优选容易蒸发的液体。作为这样的液体,可以列举含有低级醇的液体。作为低级醇,可以列举例如:甲醇、乙醇、丙醇等。若液体含有这样的低级醇,则能够提高作为包覆材料的混合树脂微粒对调色剂母粒的润湿性,使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的整个或大部分表面上,进而变形和成膜变得容易。此外,由于低级醇的蒸汽压大,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除去液体时的干燥时间,进而能够抑制调色剂母粒之间的聚集。
此外,被喷雾的液体的粘度优选为5cP以下。液体的粘度在25℃下测定,可以通过例如锥板型旋转式粘度计进行测定。作为优选的粘度5cP以下的液体,可列举醇。作为醇,可以列举甲醇、乙醇等。这些醇的粘度小,且容易蒸发,因此通过使液体含有醇,从喷雾部203喷雾的液体的喷雾液滴直径不会粗大化,可以实现液滴直径微小的液体的喷雾。而且,液滴直径均匀的液体的喷雾成为可能。调色剂母粒与液滴碰撞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液滴的微小化。由此,使调色剂母粒和混合树脂微粒表面均匀地润湿,并使其融合,能够利用与碰撞能量的协同效果使混合树脂微粒软化。其结果是得到均匀性优良的包覆调色剂。
作为喷雾部203的二流体喷嘴的轴线方向的液体喷雾方向、与粉体流路202中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力子的流动方向的粉体流动方向所成的角度θ优选为0°以上且45°以下。若角度θ在该范围内,则能够防止液体的液滴在粉体流路202内壁上反弹,从而进一步提高包覆调色剂的收率。若角度θ大于45°,则液体的液滴在粉体流路202内壁上反弹,液体变得容易滞留,进而发生调色剂微粒的聚集、收率变差。
此外,由喷雾部203喷雾的的液体的展开角度φ优选为20°以上且90°以下。若展开角度φ偏离该范围,则有可能难以对混合树脂微粒进行液体的均匀喷雾。
(3)-4成膜工序S3d
在成膜工序S3d中,在预定的温度下持续进行旋转搅拌部204的搅拌,使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直到附着在调色剂母粒上的混合树脂微粒软化成膜为止,从而用树脂层将调色剂母粒包覆。
(3)-5回收工序S3e
在回收工序S3e中,停止来自喷雾部的液体喷雾和旋转搅拌部204的旋转,从粉体回收部207将胶囊调色剂排出到装置外并进行回收。
这样的调色剂的制造装置201并不限于上述的构成,可以具有各种改变。例如,温度调节用套可以设置在粉体流过部209和搅拌部208的外侧的整个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在粉体流过部209或搅拌部208的外侧的一部分上。在粉体流过部209和搅拌部208的外侧的整个表面上设置温度调节用套时,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防止调色剂母粒向粉体流路202内壁的附着。
此外,调色剂的制造装置可以组合市售的搅拌装置和喷雾部而构成。作为具备粉体流路和旋转搅拌部的市售的搅拌装置,可以列举例如混合系统(商品名,株式会社奈良机械制作所制)等。通过在这种搅拌装置内安装液体喷雾单元,可以将该搅拌装置作为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制造装置来使用。
2.调色剂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可以通过作为上述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来制造。通过上述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胶囊调色剂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有树脂层,由此内含成分受到保护,因此耐久性和保存稳定性优良。此外,如果将这种胶囊调色剂用于图像形成,则能够得到高精细且无浓度不均的图像质量良好的图像。
本发明的胶囊调色剂中还可以添加外添加剂。作为外添加剂,可以使用公知的外添加剂,可以列举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钛等。此外,这些外添加剂优选利用有机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等进行表面处理。外添加剂的使用量优选相对于调色剂100重量份为1~10重量份。
3.显影剂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含有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可以作为单组分显影剂或双组分显影剂来使用。作为单组分显影剂使用时,不使用载体地以调色剂单体使用。此外,使用刮刀和毛刷,在显影套筒中使其摩擦带电,使调色剂附着在套筒上,由此输送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作为双组分显影剂使用时,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胶囊调色剂与载体一起使用。
作为载体,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例如可以列举将由铁、铜、锌、镍、钴、锰、铬等构成的单独或复合铁氧体和载体芯粒子以包覆物质进行表面包覆的树脂包覆载体、或在树脂中分散有具有磁性的粒子的树脂分散型载体等。
作为包覆物质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聚四氟乙烯、三氟氯乙烯聚合物、聚偏氟乙烯、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二叔丁基水杨酸的金属化合物、苯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聚乙烯醇缩丁醛、苯胺黑、氨基丙烯酸酯树脂、碱性染料、碱性染料的色淀物、二氧化硅微粉、氧化铝微粉等。此外,作为可用于树脂分散型载体的树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氟类树脂和酚醛树脂等。均优选根据调色剂成分进行选择,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并用2种以上。
载体的形状优选球形或扁平形。此外,载体的粒径没有特别的限制,但考虑到高图像质量化,优选为10~100μm,进一步优选为20~50μm。而且,载体的电阻率优选为108Ω·c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12Ω·cm以上。
载体的体积电阻率是通过如下操作而得到的值:将载体粒子放入截面积为0.50cm2的容器中并轻敲后,在充满容器内的粒子上施加1kg/cm2的载荷,读取在载荷和底面电极之间施加产生1000V/cm电场的电压时的电流值。若电阻率低,则在对显影套筒施加了偏压的情况下,载体带电,载体粒子容易附着于感光体上。此外,容易引起偏压的击穿。
载体的磁化强度(最大磁化)优选为10~60emu/g,进一步优选为15~40emu/g。在一般的显影辊的磁通密度的条件下,若其低于10emu/g,则磁性的束缚力不起作用,有可能成为载体飞散的原因。此外,若磁化强度超过60emu/g,则在非接触显影中载体的立起过高,难以保持像承载体与调色剂的非接触状态。此外,在接触显影中,在调色剂像中有可能容易出现扫痕。
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和载体的使用比例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调色剂及载体的种类适当选择。例如,在与树脂包覆载体(密度5~8g/cm2)混合时,可以使含有的调色剂为总显影剂量的2~30重量%、优选为2~20重量%。此外,调色剂对载体的覆盖率优选为40~80%。
实施例
下面,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中,“份”和“%”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分别指“重量份”和“重量%”。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树脂的软化温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脱模剂的熔点、调色剂母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及变动系数、树脂微粒的结晶指数及体积中值粒径(D50)如下进行测定。
[树脂的软化温度]
使用流动特性评价装置(商品名:流动试验仪CFT-100C、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以每分钟6℃的升温速度加热试样1g,施加20kgf/cm2(19.6×105Pa)的载荷,求出一半试样从模具(喷嘴口径1mm、长1mm)中流出时的温度,作为软化温度(Tm)。
[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用差示扫描热量计(商品名:DSC220、精工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制),按照日本工业规格(JIS)K7121-1987,以每分钟10℃的升温速度对试样1g进行加热,测定DSC曲线。在所得的DSC曲线中,测定吸热峰。
在观测到的吸热峰中,如果最高温侧的峰的温度的最高峰值温度与软化温度的差为20℃以内则看作是熔点,与软化温度的差超过20℃时看作是玻璃化转变的起因。将从相当于玻璃化转变的吸热峰的高温侧的基线向低温侧延伸的直线、与在相对于从峰的立起部分到顶点的曲线斜率最大的点处引出的切线的交点的温度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求得。
粘合树脂除结晶性聚酯树脂外含有其它的非晶质树脂、或结晶性聚酯树脂含有非晶质部分时,将在低于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的温度下观测到的峰值温度或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以下的基线的延长线、与表示从该峰的立起部分到峰的顶点的最大斜率的切线的交点的温度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脱模剂的熔点]
使用差示扫描热量计(商品名:DSC220、精工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制),重复进行2次将试样1g以每分钟10℃的升温速度从温度20℃加热至200℃、然后使其从200℃骤冷至20℃的操作,测定DSC曲线。求出相当于第二次操作中测定的DSC曲线的熔化的吸热峰的温度,并将其作为脱模剂的熔点。
[调色剂母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及变动系数]
在50ml电解液(商品名:ISOTON-II,ベツクマン·コ一ルタ一公司制)中加入试样20mg及烷基醚硫酸酯钠1ml,使用超声波分散器(商品名:台式双频率超声波清洗器VS-D100,アズワン株式会社制),以频率20kHz进行3分钟分散处理,制成测定用试样。对于该测定用试样,使用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Multisizer 3、ベツクマン·コ一ルタ一公司制),在孔径100μm、测定粒子数为50000计数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由试样粒子的体积粒度分布求出体积平均粒径及体积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基于下式算出变动系数(CV、%)。
CV值(%)=(体积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体积平均粒径)×100
[树脂微粒的结晶指数]
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方法相同,测定与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相当的温度(Tc)。使用根据上述内容测定的软化温度(Tm)和相当于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的温度(Tc),由下式算出结晶指数。
结晶指数=Tm/Tc
[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
树脂微粒的体积中值粒径,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子径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LA-920、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造),测定以体积标准计50%频率的粒径(中值粒径)。
(实施例1)
[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
聚酯树脂(商品名:タフトン,花王株式会社制,玻璃化转变温度60℃,软化温度138℃) 87份
C.I.颜料蓝15:3 5份
脱模剂(巴西棕榈蜡,东亚化成株式会社制,熔点82℃) 6份
电荷控制剂(商品名:ボントロンE84、オリエン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2份
通过亨舍尔混合机将上述原料预混合3分钟后,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商品名:PCM-30,株式会社池贝制),在汽缸设定温度110℃、滚筒转速每分钟300转(300rpm)、原料供给速度20kg/小时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通过冷却带将该熔融混炼物冷却后,通过具有直径2mm的筛网的高速磨机进行粗粉碎后,使用气流粉碎机(商品名:IDS-2,日本ニユ一マチツク工业株式会社制)进行微粉碎,然后使用弯头气流粉碎机(商品名,日铁矿业株式会社制)进行分级,制作体积平均粒径为6.9μm、变动系数为22、软化温度为116℃、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5℃的调色剂母粒A。
[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
<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制作>
使聚氧丙烯(2.3)-2,2-二(4-羟基苯基)丙烷、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及偏苯三酸酐反应,得到非晶性聚酯树脂1(软化温度122℃、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为64℃、玻璃化转变温度64℃、结晶指数为1.91)。
将非晶性聚酯树脂1溶解在甲乙酮中,在该溶液中添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并通过机械式分散机(商品名:クレアミツクス、エム·テクニツク株式会社制)进行乳化。从所得的乳化物将甲乙酮减压蒸馏,得到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体积中值粒径为0.2μm)。
<结晶性聚酯树脂PB1的制作>
将1,6-己二醇300g、富马酸812g、氧化丁基锡4g及对苯二酚1g放入装备了氮气导入管、脱水管、搅拌器及热电偶的容积为5升的四口烧瓶中,在160℃下反应5小时后,升温至200℃反应1小时,然后在8.3kPa下反应直至达到所要求的结晶指数,得到结晶性聚酯树脂1(软化温度为109℃、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为11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结晶指数为0.96)。
将结晶性聚酯树脂1溶解在甲乙酮中,在该溶液中添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并通过机械式分离剂(商品名:クレアミツクス、エム·テクニツク株式会社制)进行乳化。从所得的乳化物将甲乙酮减压蒸馏,得到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体积中值粒径为0.15μm)。
[包覆工序S3]
<混合树脂微粒的制备>
准备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粒子PB1的固体成分达到3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将这些乳化分散液混合制成树脂微粒混合溶液,添加水进行调节以使树脂固体成分浓度达到10重量%。
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相对于该树脂微粒混合溶液中的总固体成分的含量为30重量%。此外,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相对于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体积中值粒径的比为75%。然后,通过冷冻干燥将树脂微粒混合溶液2kg干燥,得到混合树脂微粒A。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的制作>
将调色剂母粒A 100份和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投入亨舍尔混合机20B(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以40m/秒的搅拌叶片的圆周速度混合3分钟,制作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溶液的制备>
在乙醇中投入二(对甲基亚苄基)山梨醇作为成核剂,通过行星式球磨机PM100(レツチエ公司制)进行粉碎,以使成核剂的体积50%粒径达到0.5μm以下,之后,添加乙醇而进行浓度调节,以使对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喷雾20g后的固体成分相对于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10g达到0.15重量份,从而制备出固体成分浓度为0.075重量%的喷雾溶液A。
在以图2所示的装置为标准的混合系统(商品名:NHS-1型、株式会社奈良机械制作所制)上安装了二流体喷嘴的装置中投入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在转速为8000rpm的条件下滞留3分钟,之后,喷雾喷雾溶液A。
作为液体喷雾单元,可以使用能够定量送液这样的、将送液泵(商品名:SP11-12,株式会社フロム制)和二流体喷嘴连接的装置。喷雾液体A的喷雾速度及液体气体排出速度,可以使用市售的气体检测器(商品名:XP-3110,新コスモス电机株式会社)进行观察。
温度调节用套设置在粉体流过部及搅拌部壁面的整面上。在粉体流路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将粉体流过部及搅拌部的温度调节为45℃。在上述装置中,在混合树脂微粒向调色剂母粒表面附着的工序中,使混合系统的旋转搅拌部的最外周的圆周速度为100m/秒。在喷雾工序及成膜工序中使圆周速度为100m/秒。此外,以液体喷雾方向与粉体流动方向所成角度(以下称为“喷雾角度”)为平行(0°)的方式设定二流体喷嘴的安装角度。
在喷雾速度0.5g/分钟、空气流量5L/分钟的条件下喷雾40分钟喷雾溶液A,进行20g的喷雾,由此使混合树脂微粒A在调色剂母粒A表面成膜。
停止喷雾溶液A的喷雾后搅拌5分钟,得到胶囊调色剂(体积平均粒径为7.2μm、变动系数为25)。此时,通过贯通孔及气体排出部排出的液体的排出浓度约为1.4体积%,是稳定的。此外,将由旋转轴部输送到装置内的空气流量调节至5L/分钟,使输送到装置内的空气流量与来自二流体喷嘴的空气流量总计为10L/分钟。
在由此制作的胶囊调色剂100份中投入2份疏水性二氧化硅粒子(株式会社公司アエロジル制、一次粒径为12nm、HMFS处理)作为外添加剂,以30m/秒的搅拌叶片的圆周速度混合1分钟,制成实施例1的调色剂。
(实施例2)
在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中,使聚酯树脂的投入量为84份,并投入二(对甲基亚苄基)山梨醇作为成核剂3份作为成核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体积平均粒径为6.9μm、变动系数为24、软化温度为118℃、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6℃的调色剂母粒B。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调色剂母粒B 100份代替调色剂母粒A 100份,并使用乙醇代替喷雾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2的调色剂。
(实施例3)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6.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代替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B。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投入混合树脂微粒B 9.7份和乙撑双硬脂酸酰胺0.3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并使用乙醇代替喷雾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3的调色剂。
(实施例4)
在调色剂母粒制作工序S1中,使聚酯树脂的投入量为82份,并投入乙撑双硬脂酸酰胺5份作为成核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体积平均粒径为6.9μm、变动系数为25、软化温度为12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7℃的调色剂母粒C。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调色剂母粒C 100份代替调色剂母粒A 100份,并使用乙醇代替喷雾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4的调色剂。
(实施例5)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9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1重量份的分散溶液,代替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3重量份的分散溶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C。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混合树脂微粒C 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5的调色剂。
(实施例6)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8.5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1.5重量份的分散溶液,代替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3重量份的分散溶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D。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混合树脂微粒D 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6的调色剂。
(实施例7)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5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5重量份的分散溶液,代替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3重量份的分散溶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E。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除了使用混合树脂微粒E 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7的调色剂。
(实施例8)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4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6重量份的分散溶液,代替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和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的固体成分达到3重量份的分散溶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F。
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混合树脂微粒F 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10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8的调色剂。
(实施例9)
<非晶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微粒PA2的制作>
将苯乙烯、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共聚,得到非晶性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微粒PA2(体积中值粒径为0.18μm、软化温度为138℃、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为69℃、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9℃、结晶指数为2.00)。将其进一步冷冻干燥,制成干燥粉末。
然后,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微粒PA2代替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G。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混合树脂微粒G 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9的调色剂。
(实施例10)
<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2的制作>
除了缩短乳化时间之外,与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 1的制作同样地操作,得到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2(体积中值粒径为0.18μm、软化温度为109℃、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为11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结晶指数为0.96)。
然后,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2代替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H。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混合树脂微粒H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0的调色剂。
(实施例11)
<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3的制作>
除了缩短乳化时间之外,与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 1的制作同样地操作,得到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3(体积中值粒径为0.22μm、软化温度为109℃、吸热的最高峰值温度为113℃、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7℃、结晶指数为0.96)。然后,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3代替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B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I。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混合树脂微粒I 10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1的调色剂。
(实施例12)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使用非晶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微粒PA2的固体成分达到6.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代替非晶性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微粒PA2的固体成分达到7重量份的分散溶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操作,得到混合树脂微粒J。然后,在包覆工序S3中,投入混合树脂微粒J 9.7份和二(对甲基亚苄基)山梨醇0.3份代替混合树脂微粒I 10份,并使用乙醇代替喷雾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2的调色剂。
(比较例1)
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乙醇代替喷雾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1的调色剂。
(比较例2)
在树脂微粒制备工序S2中,不制备混合树脂微粒,在包覆工序S3中,使用10份非晶性聚酯树脂微粒PA1代替混合树脂微粒A 10份,并使用乙醇代替喷雾溶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2的调色剂。
<双组分显影剂的制作>
将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2的各调色剂、和体积平均粒径60μm的铁氧体芯载体混合,以使调色剂浓度达到7%,制作双组分显影剂。
通过以下的方法对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2的调色剂进行评价。
[保存稳定性]
将调色剂20g密封在聚乙烯容器中,在50℃下放置48小时后,取出调色剂,用230目的筛子过筛。测定筛子上残留的调色剂的重量,求得该重量相对于调色剂总重量的比例(残留调色剂量,%),根据下述标准进行评价。数值越低,调色剂越不容易发生结块,表示保存性良好。
○(良好):残留调色剂量为0%以上且15%以下
△(稍差):残留调色剂量大于15%且在30%以下
×(不良):残留调色剂量大于30%
[低温定影性]
分别将双组分显影剂填充在图像形成装置(彩色复合机MX4501,夏普株式会社制)中进行显影,进行调节使调色剂的向纸面上的附着量为0.4mg/cm2,之后,使加热辊的表面温度以每次5℃从130℃上升至220℃并形成图像。将不发生低温污损的下限温度作为最低定影温度,根据下述标准进行评价。
○(良好):最低定影温度差为155℃以下
△(稍差):最低定影温度差高于155℃且低于170℃
×(不良):最低定影温度差为170℃以上
将实施例1~12及比较例1、2的调色剂及各调色剂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由表1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12的调色剂与比较例1、2的调色剂相比,其保存稳定性及低温定影性均良好。比较例1的调色剂不含有成核剂,因此保存稳定性不良,比较例2的调色剂不含有结晶性聚酯,因此低温定影性不良。
对于实施例1~4的调色剂而言,如果比较保存稳定性及低温定影性,则实施例1最优,其次实施例3达到优良的结果。由该结果可知,作为发挥成核剂的添加效果的顺序,包含在喷雾溶液中最有效,在混合树脂微粒中含有成核剂比在调色剂母粒中含有成核剂更有效。此外,如果比较实施例2和实施例4,则由于使用山梨醇类化合物作为成核剂,因此即使在调色剂母粒中含有成核剂的情况下,仍得到优良的结果。这是因为山梨醇类化合物相对于醇,具有比脂肪酸酰胺高的溶解性的缘故。
此外,对于实施例1、5~8的调色剂而言,如果比较保存稳定性及低温定影性,则实施例8的调色剂的保存稳定性稍差。这是因为混合树脂微粒中的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的比例高的缘故。
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范围如请求保护范围所示,并不受说明书全文的任何限定。而且,属于请求保护的范围的变形或变更也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构成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和成核剂的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中,所述成核剂以0.5μm以下的体积平均粒径分散;以及
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使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为山梨醇类化合物。
3.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由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和非晶性树脂微粒构成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含有成核剂的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含有相对于所述调色剂母粒为0.2重量%以上且7重量%以下的所述成核剂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以及
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为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
5.一种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工序,使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非晶性树脂微粒和成核剂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含有相对于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微粒为0.1重量%以上且20重量%以下的所述成核剂的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
喷雾工序,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附着粒子流动的同时,喷雾使调色剂母粒及混合树脂微粒增塑的液体;以及
成膜工序,通过冲击力使所述混合树脂微粒成膜,从而在调色剂母粒表面形成树脂包覆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为脂肪酸酰胺或山梨醇类化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03296A JP4903883B2 (ja) | 2010-01-08 | 2010-01-08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JP2010-003296 | 2010-01-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22123A CN102122123A (zh) | 2011-07-13 |
CN102122123B true CN102122123B (zh) | 2013-05-01 |
Family
ID=44250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057330A Active CN102122123B (zh) | 2010-01-08 | 2011-01-07 | 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09316B2 (zh) |
JP (1) | JP4903883B2 (zh) |
CN (1) | CN1021221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67033B2 (ja) * | 2010-01-20 | 2012-07-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プセルトナー |
JP5849651B2 (ja) * | 2011-01-24 | 2016-01-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及び現像剤 |
JP5850314B2 (ja) * | 2011-10-26 | 2016-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621841B (zh) * | 2012-03-28 | 2015-04-15 | 南京新天兴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 激光打印机用正电性磁性单组份显影剂的制备方法 |
JP6059084B2 (ja) * | 2012-07-26 | 2017-01-1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US9176406B2 (en) * | 2012-08-17 | 2015-11-03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development agen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2015045849A (ja) * | 2013-08-01 | 2015-03-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US9500972B2 (en) | 2013-11-29 | 2016-11-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
JP6525736B2 (ja) | 2014-06-20 | 2019-06-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 |
CN108027574B (zh) | 2016-08-29 | 2021-03-30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 |
JP6835410B2 (ja) * | 2017-06-28 | 2021-02-24 | 花王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3932A (en) * | 1972-07-13 | 1975-07-08 | Xerox Corp | Pressure fixable toner |
EP0224659B1 (en) * | 1985-10-07 | 1992-12-02 | Nara Machinery Co., Ltd. | Method of improving quality of surface of solid particles and apparatus thereof |
JP2973234B2 (ja) * | 1990-02-22 | 1999-11-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法 |
US5296266A (en) * | 1990-02-22 | 1994-03-2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eparing microcapsule |
JPH0510971A (ja) | 1990-07-30 | 1993-01-19 | Nhk Spring Co Ltd | 導電性接触子 |
JPH04311965A (ja) | 1991-04-11 | 1992-11-04 | Seiko Epson Corp |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US5470898A (en) * | 1993-06-30 | 1995-11-28 | Montell North America Inc. | Sorbitol derivatives as nucleators and clarifiers for polyolefins, and polyolefin compositions obtained therewith |
JP3372698B2 (ja) | 1995-02-10 | 2003-0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3639718B2 (ja) | 1997-04-30 | 200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 |
DE69804046T2 (de) * | 1997-04-30 | 2002-08-01 | Canon K.K., Tokio/Tokyo |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hrend zu einer Kontrolle der Restladung als Resultat einer ausgewählten Tonerzusammensetzung |
JP4076716B2 (ja) | 1999-12-16 | 2008-04-16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US7169526B2 (en) * | 1999-12-16 | 2007-01-30 |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 Ton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
JP3778267B2 (ja) | 2000-03-10 | 2006-05-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乾式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US6686112B2 (en) * | 2000-03-10 | 2004-02-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Electrophotographing dry-type ton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JP2002072567A (ja) * | 2000-08-24 | 2002-03-12 | Fuji Xerox Co Ltd |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フルカラー画像、並びに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二成分系現像剤 |
JP4211269B2 (ja) | 2002-03-27 | 2009-01-21 |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 脱臭方法 |
JP4311965B2 (ja) | 2002-04-25 | 2009-08-1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送風機用羽根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AU2003277519A1 (en) * | 2002-10-30 | 2004-07-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method of forming image therewith |
JP4167553B2 (ja) * | 2003-06-30 | 2008-10-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7247413B2 (en) * | 2003-09-22 | 2007-07-24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Electrostatic latent-image developing toner |
JP4033098B2 (ja) * | 2003-09-22 | 2008-01-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 |
JP4033096B2 (ja) | 2003-09-22 | 2008-01-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JP2005266565A (ja) | 2004-03-19 | 2005-09-29 | Fuji Xerox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トナー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6091379A (ja) | 2004-09-22 | 2006-04-06 | Fuji Xerox Co Ltd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270561B2 (ja) * | 2004-10-18 | 2009-06-03 | 花王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
JP2007003840A (ja) | 2005-06-23 | 2007-01-11 | Fuji Xerox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なら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7057823A (ja) | 2005-08-24 | 2007-03-08 | Fuji Xerox Co Ltd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
JP4677909B2 (ja) * | 2006-01-19 | 2011-04-2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用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8015232A (ja) | 2006-07-06 | 2008-01-24 | Canon Inc | トナー |
US20080166156A1 (en) * | 2007-01-09 | 2008-07-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o-component developer,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489109B2 (ja) * | 2007-01-09 | 2010-06-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二成分現像剤 |
JP5087330B2 (ja) * | 2007-06-29 | 2012-12-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るトナーを用いた二成分現像剤、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76738B (zh) | 2007-08-30 | 2011-07-20 |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制造工业用聚酯纤维的阻燃聚酯组合物 |
JP4512628B2 (ja) * | 2007-10-11 | 2010-07-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JP4512657B2 (ja) * | 2008-05-30 | 2010-07-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トナー、現像剤、現像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US8178274B2 (en) * | 2008-07-21 | 2012-05-15 | Xerox Corporation | Toner process |
-
2010
- 2010-01-08 JP JP2010003296A patent/JP49038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07 CN CN2011100057330A patent/CN10212212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1-07 US US12/986,790 patent/US8609316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141489A (ja) | 2011-07-21 |
CN102122123A (zh) | 2011-07-13 |
US20110171574A1 (en) | 2011-07-14 |
US8609316B2 (en) | 2013-12-17 |
JP4903883B2 (ja) | 2012-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22123B (zh) | 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 |
CN102053518B (zh) |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及调色剂 | |
CN101866122B (zh) | 胶囊调色剂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 |
JP2012037629A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プセルトナー | |
CN102023501B (zh) | 胶囊调色剂、其制造方法及双组分显影剂 | |
CN101750918B (zh) | 调色剂制造方法 | |
JP5227929B2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
JP5097789B2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1846897B (zh) | 调色剂制造方法 | |
CN102129186B (zh) | 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及胶囊调色剂 | |
JP5343021B2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
JP5377060B2 (ja) |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トナーおよび二成分現像剤 | |
JP5451467B2 (ja) | 蛍光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023502B (zh) | 胶囊调色剂以及胶囊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 |
JP2011059355A (ja) |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
JP5757143B2 (ja) | トナー用樹脂、該トナー用樹脂を使用したトナー、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現像剤、並びに該現像剤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5765051B2 (ja) | トナー及び現像剤 | |
JP2011070035A (ja) | 一成分現像剤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 |
JP2013164521A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プセルトナー | |
JP2011170291A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現像剤 | |
JP5448958B2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現像剤 | |
JP2011048307A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23137A (ja) | トナーおよび二成分現像剤 | |
JP2011090270A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カプセルトナーおよび現像剤 | |
JP2012128040A (ja) | 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プセルトナ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