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6175A - 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6175A
CN102096175A CN2010105729503A CN201010572950A CN102096175A CN 102096175 A CN102096175 A CN 102096175A CN 2010105729503 A CN2010105729503 A CN 2010105729503A CN 201010572950 A CN201010572950 A CN 201010572950A CN 102096175 A CN102096175 A CN 102096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object side
negative
focal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29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一政
小滨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96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61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02B9/0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two + components
    • G02B9/08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two + components arranged about a sto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en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所述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第一透镜组(G1)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在下述给定的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包括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在所述第一透镜组(G1)和所述第二透镜组(G2)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由此提供透镜系统和配备所述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所述透镜系统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并且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以及抑制幻像和闪耀。

Description

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
下面的优先权申请的公开通过引用被包含在此:
在2009年1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720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的可更换镜头的透镜系统和配备该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背景技术
所谓的双高斯型透镜系统已经被用作用于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的可更换镜头和影印镜头的透镜系统,并且,已经在诸如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7-333790中提出了许多透镜系统。关于这样的双高斯型透镜系统,用于抑制使得光学性能变差的幻像和闪耀以及像差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因此,对于被施加到透镜表面的防反射涂层需要较高的光学性能,以便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多层设计技术和多层涂敷技术持续地进步(例如,参见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0-356704)。
然而,传统的双高斯型透镜系统产生大的彗差,因此它没有足够高的光学性能。另外,存在易于产生生成幻像和闪耀的反射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问题而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高斯型透镜系统和配备了该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所述双高斯型透镜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减少幻像和闪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以及,第二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
1.910<ndh             (1)
-0.400<f/f1<0.500    (2)
其中,ndh表示构成所述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所述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配备了根据第一方面的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以及,第二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所述透镜系统包括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和(2)的至少一个负透镜:
1.820<nNh             (4)
-0.400<f/f1<0.500    (2)
其中,nNh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所述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配备了根据第三方面的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以及,第二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9)和(2):
1.890<n2dh            (9)
-0.400<f/f1<0.500    (2)
其中,n2dh表示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所述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透镜系统的方法,所述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施加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的防反射涂层;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布置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以下述方式来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
1.910<ndh             (1)
-0.400<f/f1<0.500    (2)
其中,ndh表示构成所述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透镜系统的方法,所述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施加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的防反射涂层;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布置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以下述方式来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并且至少一个负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和(2):
1.820<nNh             (4)
-0.400<f/f1<0.500    (2)
其中,nNh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本发明使得有可能提供一种透镜系统和配备了所述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所述透镜系统具有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幻像和闪耀以及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2A和2B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2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3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并且是说明视图,其中,通过第二幻像产生表面来反射从第一幻像产生表面反射的光线。
图4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5A和5B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5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5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6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7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7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8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9A和9B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9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9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10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1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1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12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13A和13B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3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3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14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5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5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16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17A和17B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7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7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18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图19A和19B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9A示出在聚焦在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9B示出在聚焦在近物体(β=-1/30)时。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防反射涂层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图22是示出根据变化形式的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图23是示出根据变化形式的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图24是示出根据传统实例的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图25是示出根据传统实例的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图26是示出配备了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照相机的结构的图。
图27是示意地描述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透镜系统。
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使用这种透镜构造,变得可实现所谓的双高斯型折射光焦度分布,并且良好地校正畸变和横向色差以及球面像差和场曲。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
1.910<ndh             (1)
-0.400<f/f1<0.500    (2)
其中,ndh表示构成所述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1)是用于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弧矢彗差以获得高光学性能的条件。
当值ndh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d线具有最高光焦度的透镜是正透镜的情况,另一种是该透镜是负透镜的情况。
在前一种情况下,因为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负球面像差变得过大,为了校正像差,使得负透镜的曲率较大(使得曲率半径较小)。因此,负透镜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在后一种情况下,负透镜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在任一种情况下,不能获得较高的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设置为1.94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设置小于2.800的值。在设置小于2.800的ndh值的情况下,可以在充分保证在透镜系统中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光学材料的在可视光上的透射率的情况下构成透镜系统。
条件表达式(2)用于获得高的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畸变和横向色差。
当比率f/f1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时,第一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在负方向上过大。因此,变得难以校正负畸变和横向色差,因此不能获得高的光学性能。
另一方面,当比率f/f1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时,变得难以校正在第一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畸变,并且不能获得高的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为-0.25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为-0.10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为0.00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为0.10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设置为0.40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设置为0.36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被施加防反射涂层,并且,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而且,防反射涂层是多层膜,并且由湿法形成的层优选地是在构成多层涂层的层中的外层。利用这种构造,因为相对于空气折射率的差小,所以光的最反射小,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幻像和闪耀。
当通过nd来表示由湿法形成的层的在d线的折射率时,折射率nd优选地是1.3或更低。利用这种构造,因为相对于空气折射率的差小,所以光的反射小,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幻像和闪耀。
而且,其上形成防反射涂层的光学表面优选地是从孔径光阑看到的凹表面。利用这种构造,因为易于在面向图像平面的凹表面上产生幻像,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幻像和闪耀。
顺便提及,防反射涂层不限于湿法,并且,防反射涂层可以包括其折射率是1.30或更小的至少一层(由干法处理等形成)。利用这种构造,可以获得与由湿法形成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在该情况下,构成其折射率是1.30或更小的多层涂层的层优选地是最外层。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第一透镜组优选地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良好地校正畸变和横向色差。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孔径光阑被布置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良好地校正畸变和横向色差。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被布置在最物体侧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透镜元件,并且在该透镜元件中,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优选地小于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通过所述透镜元件来逐渐地弯曲向图像的中心传播的光线。结果,可以抑制在透镜元件中产生的像差,特别是球面像差的产生,以便可以获得高的光学性能。
顺便提及,在本申请中的透镜元件是单个透镜和胶合透镜的一般名称。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优选地仅由(a)(一个或多个)正透镜元件构成。
使用这种构造,可以减小构成透镜系统的透镜的数量,可以减小由从透镜表面的反射引起的闪耀,并且可以实现高的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
24.0<νdh                (3)
其中,νdh表示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条件表达式(3)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色差。
当值νdh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时,有两种情况。当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是正透镜时,色差的校正变得不足,并且当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是负透镜时,色差的校正变得过大,在任一种情况下,都不能获得高的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设置为25.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设置为30.0。在设置小于30.0的νdh的情况下,变得可良好地校正在球面像差中的色差,因此可以获得高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透镜系统优选地包括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至少一个透镜:
1.820<nNh                (4)
其中,nNh表示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
条件表达式(4)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弧矢彗差。
当值nNh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时,在负透镜中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因此,不能获得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设置为1.84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设置为1.86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设置为2.800。在将nNh设置为小于2.800的情况下,变得可充分地保证负透镜的光学材料的在可见光范围中的透射率。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的最图像侧的透镜优选地是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透镜。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通过下述方式来良好地校正在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产生的负球面像差:使用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来构成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的最图像侧透镜,以便可以通过整个第一透镜组来将球面像差的产生抑制到低水平。而且,可以同时校正彗差,因此作为透镜系统的整体可以获得高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第二透镜组优选地包括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并且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
0.300<|r2Na|/f<0.600            (5)
其中,r2Na表示至少一个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5)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弧矢彗差。
当比率|r2Na|/f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时,变得难以良好地校正在第二透镜组中产生的负球面像差。而且,在通过透镜系统从无限远向近范围聚焦时,或在通过配备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的投影设备或影印机改变倍率时,在像差中的改变变得过大,因此从无限远到近范围或在宽的倍率范围上不能保证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设置为0.32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设置为0.53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将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布置在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
在将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布置在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的情况下,变得可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在负透镜中产生的畸变和横向色差。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6):
0.800<|r2a|/r1b<1.200                (6)
其中,r1b表示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a表示第二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6)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弧矢彗差。
当比率|r2a|/r1b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时,换句话说,当第二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变得相对于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过大时,在第二透镜组的物体侧表面上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因此不能获得高光学性能。
当比率|r2a|/r1b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时,换句话说,当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变得相对于第二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过大时,在第一透镜组的图像侧表面上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因此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设置为0.90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设置为1.15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设置为1.100。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地满足下面条件表达式(7):
0.600<Bf/f<1.000            (7)
其中,Bf表示在透镜系统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和图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距离。
条件表达式(7)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
当比率Bf/f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时,后焦距变得相对于透镜系统的焦距较短,透镜系统的光焦度分布变得大大地偏离对称类型,并且变得难以校正畸变,因此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
另一方面,当比率Bf/f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时,后焦距变得相对于透镜系统的焦距较长,透镜系统的光焦度分布变得大大地偏离对称类型,并且变得难以校正畸变,因此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设置为0.65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设置为0.70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设置为0.85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设置为0.800。
顺便提及,当在最图像侧透镜表面和图像平面之间插入平面平行板时,Bf是等同的空气厚度。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优选地总是固定的。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在从无限远向近范围聚焦时或在通过配备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的投影设备或影印机改变倍率时,一体地移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因此与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分开地移动的情况作比较,可以抑制通过使得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偏心而产生的偏心彗差。因此,可以从无限远到近范围或在宽的可变倍率范围上实现高光学性能。
而且,可以将任何透镜表面形成为球面、平面或非球面。当透镜表面是球面或平面时,处理和装配变得容易,因此可以防止由在处理和装配时的误差引起的光学性能的变差。即使移位透镜表面,在光学性能上的变差也小,因此这是期望的。
当透镜表面是非球面时,可以通过细磨处理、玻璃模造处理或复合型处理来制造非球面,所述玻璃模造处理即通过模具将玻璃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所述复合型处理即将树脂材料在玻璃表面上形成为非球面形状。任何透镜表面可以是衍射光学表面。任何透镜可以是梯度折射率透镜(GRIN透镜)或塑料透镜。
因此,从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使用这种透镜构造,变得可实现所谓的双高斯型折射光焦度分布,并且良好地校正畸变和横向色差以及球面像差和场曲。
而且,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透镜系统包括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和(2):
1.820<nNh             (4)
-0.400<f/f1<0.500    (2)
其中,nNh表示该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并且,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透镜系统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4)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弧矢彗差。然而,在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4),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条件表达式(2)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畸变和横向色差。然而,在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2),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8):
12.0<νdN<24.0                (8)
其中,νdN表示该负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条件表达式(8)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色差。
当值νdN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时,在球面像差中的色变(chromatic variation)校正过度,因此不能获得高光学性能。另一方面,当值νdN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8)的上限时,在球面像差中的色变校正不足,因此不能获得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设置为16.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8)的下限设置为18.0。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
1.910<ndh                (1)
其中,ndh表示构成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
条件表达式(1)是用于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弧矢彗差以获得高光学性能的条件。然而,在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1),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负透镜优选地具有弯月形状。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彗差的产生。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负透镜被布置到在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并且,该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是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抑制彗差(具体上是弧矢彗差)的产生,以获得高光学性能。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负透镜优选地被布置到在第一透镜组中的最图像侧,并且,负透镜的图像侧表面优选地是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
使用这种构造,变得可抑制彗差(具体上是弧矢彗差)的产生,以获得高光学性能。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第二透镜组优选地包括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并且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
0.300<|r2Na|/f<0.600            (5)
其中,r2Na表示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5)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弧矢彗差。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5),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6):
0.800<|r2a|/r1b<1.200          (6)
其中,r1b表示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a表示第二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6)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6),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7):
0.600<Bf/f<1.000                (7)
其中,Bf表示在透镜系统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和图像平面之间的距离。
条件表达式(7)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7),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状。使用这种透镜构造,变得可实现所谓的双高斯型折射光焦度分布,并且良好地校正畸变和横向色差以及球面像差和场曲。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9)和(2):
1.890<n2dh                  (9)
-0.400<f/f1<0.500          (2)
其中,n2dh表示构成第二透镜组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透镜系统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9)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弧矢彗差。
当值n2dh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时,有两种情况: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是正透镜,以及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是负透镜。
在前一种情况下,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负球面像差变得过大。为了校正它,使得在透镜系统中的负透镜的折射光焦度较大(使得曲率半径较小),因此,负透镜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在后一种情况下,负透镜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因此,在任一种情况下,不能获得较高的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设置为1.90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设置为1.910。为了更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9)的下限设置为1.94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值n2dh设置为小于2.800。在将值n2dh设置为小于2.800的情况下,可以在充分地保证在第二透镜组中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光学材料的在可见光范围中的透射率的情况下,构建透镜系统。
条件表达式(2)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畸变和横向色差。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2),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0):
24.0<ν2dh                (10)
其中,ν2dh表示在第二透镜组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条件表达式(10)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色差。
当值ν2dh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10)的下限时,有两种情况。当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是正透镜时,在球面像差中的色差别(chromatic difference)的校正变得不足。当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是负透镜时,在球面像差中的色差别的校正变得过大。在任一种情况下,不能获得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0)的下限设置为25.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值ν2dh设置为小于30.0。在将值ν2dh设置为小于30.0的情况下,变得可良好地校正在球面像差中的色差别,因此可以获得高光学性能。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透镜系统包括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的至少一个负透镜:
1.820<nNh                    (4)
其中,nNh表示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
条件表达式(4)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良好地校正在透镜系统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弧矢彗差。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4),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并且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
0.300<|r2Na|/f<0.600                (5)
其中,r2Na表示在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5)用于获得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弧矢彗差。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5),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将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布置到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
使用这种构造,可以抑制在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中产生的畸变和横向色差,以便可以获得高光学性能。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1):
0.750<|r2a|/r1b<1.250            (11)
其中,r1b表示在第一透镜组中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a表示在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表达式(11)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并且抑制弧矢彗差。
当比率|r2a|/r1b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11)的下限时,换句话说,当第二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变得相对于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过大时,在第二透镜组的物体侧表面上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因此不能获得高光学性能。
当比率|r2a|/r1b等于或超过条件表达式(11)的上限时,换句话说,当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变得相对于第二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过大时,在第一透镜组的图像侧表面上过量地产生弧矢彗差,因此不能实现高光学性能。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1)的下限设置为0.850。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1)的上限设置为1.220。为了进一步保证本实施例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11)的上限设置为1.150。
在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中,优选地满足下面条件表达式(7):
0.600<Bf/f<1.000              (7)
其中,Bf表示在透镜系统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和图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距离。
条件表达式(7)用于实现高光学性能。然而,上面已经描述了条件表达式(7),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下面参考图27来描述用于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的方法的概述,该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
首先,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施加包括通过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的防反射涂层。
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布置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
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被布置在具有圆柱形状的透镜镜筒内,使得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构成,并且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910<ndh
-0.400<f/f1<0.500
其中,ndh表示在构成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透镜系统的焦距。
下面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每一个实例。顺便提及,在实例后单独示出防反射涂层的详细描述。
<实例1>
图1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3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4胶合构成,L24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5,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6,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6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1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规格]中,f表示透镜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数,ω表示半视角(度),Y表示图像高度,TL表示总透镜长度,为在聚焦在无限远时的透镜L111的物体侧表面和图像平面I之间的距离,并且,BF表示后焦距。
在[透镜数据]中,最左列“i”示出光学表面编号,第二列“r”示出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mm),第三列“d”示出表面距离(mm),第四列“nd”示出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并且第五列“νd”示出在d线的阿贝数。在第五列“nd”中,省略了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0。在第二列“r”中,r=∞表示平面。在[可变距离]中,INF表示在聚焦于无限远时的状态,CLD表示在聚焦于近物体时的状态,R表示作为在物体和图像平面I之间的距离的拍摄范围(单位:m),β表示拍摄倍率,Bf表示后焦距。在用于各个值的相应表格中,“mm”一般用于诸如焦距、曲率半径和到下一个透镜表面的距离这样的长度的单位。然而,因为可以通过成比例地放大或缩小尺寸的光学系统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所以单位不必然限于“mm”,并且可以使用任何其他适当的单位。在其他实例中,附图标记的说明是相同的。
在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121。透镜L21和L23是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透镜L23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
表1
[规格]
f=51.60
FNO=1.25
ω=23.29
Y=21.60
TL=95.78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24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4
β=    0.0        -1/30
Bf=    37.9796    39.6996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1.950300
(2)f/f1=0.30850
(3)νdh=29.42
(5)|r2Na|/f=0.51223(L21)
(5)|r2Na|/f=0.45435(L23)
(6)|r2a|/r1b=1.14684
(7)Bf/f=0.73603
图2A和2B是示出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2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2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在各个图中,FNO表示f数,A表示半视角,d表示在d线(波长λ=587.6nm)的像差曲线,g表示在g线(波长λ=435.8nm)的像差曲线,并且未指明的像差曲线表示相对于d线的各种像差。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1的变焦光学系统ZL1示出了作为对于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每一个焦距状态中的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在示出像散的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图像平面,而虚线指示子午线图像平面。在示出彗差的图中,在每一个半视角或每一个物体高度,实线表示在d线和g线的子午彗差,在原点左侧示出的虚线示出在d线在子午方向上产生的弧矢彗差,并且在原点右侧示出的虚线示出在d线在弧矢方向上产生的弧矢彗差。
顺便提及,在下面的实例中使用相同注释,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3中所示,当来自物体的光束BM入射在透镜L上时,光束被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其表面编号是8的第一幻像产生表面)反射,并且反射光束被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其表面编号是6的第二幻像产生表面)再一次反射,以到达图像表面I,并且产生幻像。顺便提及,第一幻像产生表面8相对于孔径光阑S是凹表面,并且,第二幻像产生表面6相对于孔径光阑S和图像平面I是凹表面。通过形成与宽波长范围对应的防反射涂层,变得可有效地抑制幻像。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光学性能。
<实例2>
图4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4,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4的光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2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121。透镜L12R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并且,透镜L21是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2
[规格]
f=51.61
FNO=1.45
ω=23.07
Y=21.60
TL=86.39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271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28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4
β=    0.0        -1/30
Bf=    38.4874    40.2076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2.000690
(2)f/f1=0.29794
(3)νdh=25.46
(4)nNh=1.860740
(5)|r2Na|/f=0.37209
(6)|r2a|/r1b=0.96941
(7)Bf/f=0.74579
(8)νdN=23.06
图5A和5B是示出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5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5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3>
图6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4,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4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3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121。透镜L12R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并且,透镜L21是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3
[规格]
f=51.61
FNO=1.45
ω=23.14
Y=21.60
TL=85.48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30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4
β=    0.0        -1/30
Bf=    38.4783    40.1986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2.000690
(2)f/f1=0.30465
(3)νdh=25.46
(4)nNh=1.922860
(5)|r2Na|/f=0.36149
(6)|r2a|/r1b=0.97033
(7)Bf/f=0.74558
(8)νdN=20.50
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7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7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4>
图8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双凹负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双凹负透镜L21在物体侧表面上比在图像侧表面上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双凸正透镜L22在物体侧表面上比在图像侧表面上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正弯月形透镜L24,其具有面向所述图像侧的凹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5,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5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4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121。透镜L12R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并且,透镜L21是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4
[规格]
f=51.63
FNO=1.25
ω=23.33
Y=21.60
TL=94.94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33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4
β=    0.0        -1/30
Bf=    37.9374    39.6583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2.003300
(2)f/f1=0.29576
(3)νdh=28.27
(4)nNh=1.922860
(5)|r2Na|/f=0.37608
(6)|r2a|/r1b=0.98169
(7)Bf/f=0.73481
(8)νdN=18.90
图9A和9B是示出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9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9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5>
图10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正透镜L24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5胶合构成,该正透镜L24的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曲率半径比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更小。出自透镜L25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5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24。透镜L21和L25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和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5
[规格]
f=51.61
FNO=1.45
ω=23.13
Y=21.60
TL=87.36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351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36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5
β=    0.0        -1/30
Bf=    38.2645    39.9850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2.003300
(2)f/f1=0.28536
(3)νdh=28.27
(4)nNh=1.846660(L21)
(4)nNh=1.922860(L25)
(5)|r2Na|/f=0.38041(L21)
(6)|r2a|/r1b=0.95306
(7)Bf/f=0.74135
(8)νdN=23.78(L21)
(8)νdN=18.90(L25)
(9)n2dh=2.003300
(10)ν2dh=28.27
(11)|r2a|/r1b=0.95306
图11A和11B是示出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1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1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6>
图12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4,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图像侧表面比物体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4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6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12R。透镜L121和L21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并且,透镜L21也是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6
[规格]
f=51.60
FNO=2.10
ω=25.28
Y=24.00
TL=108.47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381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39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6
β=    0.0        -1/30
Bf=    55.9690    57.6889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2.019600
(2)f/f1=-0.02715
(4)nNh=1.834807(L121)
(4)nNh=1.860740(L21)
(5)|r2Na|/f=0.39073
(6)|r2a|/r1b=1.15636
(8)νdN=23.06(L21)
图13A和13B是示出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3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3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7>
图14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具有比图像侧表面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4,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4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7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中,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121。透镜L21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和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7
[规格]
f=51.61
FNO=1.45
ω=23.10
Y=21.60
TL=85.66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41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4
β=    0.0        -1/30
Bf=    38.4641    40.1846
[条件表达式的值]
(1)ndh=2.003300
(2)f/f1=0.33461
(3)νdh=28.27
(4)nNh=1.846660
(5)|r2Na|/f=0.36253
(6)|r2a|/r1b=1.00342
(7)Bf/f=0.74525
(8)νdN=23.78
图15A和15B是示出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5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5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8>
图16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该正弯月形透镜L121的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具有比图像侧表面更强的折射光焦度。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21与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22胶合构成,L22的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弱的折射光焦度;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4,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4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表8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中,在第二透镜组G2中在d线(波长=587.6nm)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24。透镜L21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和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8
[规格]
f=51.62
FNO=1.44
ω=23.19
Y=21.60
TL=86.13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431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44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4
β=    0.0        -1/30
Bf=    38.9302    40.6510
[条件表达式的值]
(2)f/f1=0.33611
(4)nNh=1.846660
(5)|r2Na|/f=0.34495
(7)Bf/f=0.75410
(9)n2dh=2.003300
(10)ν2dh=28.27
(11)|r2a|/r1b=1.01193
图17A和17B是示出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7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7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实例9>
图18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
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位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
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1,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11构成,该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以及,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GS12,其由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凸表面的负弯月形透镜L121和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的正弯月形透镜L12R构成。
第二透镜组G2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由下述部分构成:胶合透镜,其由双凹负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双凹负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比图像侧表面具有更小的曲率半径,双凸正透镜L22的图像侧表面比物体侧表面具有更小的曲率半径;正弯月形透镜L23,其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凸表面;以及,双凸正透镜L24,其位于最图像侧,并且在图像侧表面比物体侧表面具有更强的折射光焦度。出自透镜L24的光线在图像平面I上形成图像。
通过将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一体地向物体侧移动来执行聚焦在近物体上。
在实例9中,虽然透镜元件L111由单个透镜构成,但是透镜元件L111可以是胶合透镜。在该情况下,可以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纵向色差。
在表9中列出了与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值。
在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中,构成第二透镜组G2的在d线(波长=587.6nm)具有最高折射光焦度的透镜是透镜L24。透镜L121和L21是满足条件表达式(4)的负透镜LN,并且,透镜L21也是具有面向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L2N。在此,透镜L21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2Na和r2a,并且,透镜L12R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是r1b。
表9
[规格]
f=51.60
FNO=2.06
ω=25.23
Y=24.00
TL=107.25
[透镜数据]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461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471
[可变距离]
        INF        CLD
R=     ∞         1.66
β=    0.0        -1/30
Bf=    54.9471    56.6672
[条件表达式的值]
(2)f/f1=0.00263
(4)nNh=1.834807(L121)
(4)nNh=1.860740(L21)
(5)|r2Na|/f=0.39668
(7)Bf/f=1.06482
(9)n2dh=1.903658
(10)ν2dh=31.31
(11)|r2a|/r1b=1.21658
图19A和19B是示出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图,其中,图19A示出在聚焦于无限远(β=0.0)时,并且图19B示出在聚焦于近物体(β=-1/30)时。
从各个图显然,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示出了作为对于各种像差的良好校正的结果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然后,描述根据实例1至9的透镜系统中使用的防反射涂层。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防反射涂层的构造的说明图。防反射涂层101由7层构成,并且形成在诸如透镜这样的光学构件102的光学表面上。使用氧化铝通过真空蒸发方法来形成第一层101a。在第一层101a上,形成使用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通过真空蒸发方法形成的第二层101b。而且,在第二层101b上,形成使用氧化铝通过真空蒸发方法形成的第三层101c。而且,在第三层101c上,形成使用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通过真空蒸发方法形成的第四层101d。而且,在第四层101d上,形成使用氧化铝通过真空蒸发方法形成的第五层101e。在第五层101e上,形成使用氧化钛和氧化锆的混合物通过真空蒸发方法形成的第六层101f。
然后,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第六层101f上,通过湿法形成使用硅石和氟化镁的混合物形成的第七层101g,以形成根据本实施例的防反射涂层。为了形成第七层101g,使用溶胶凝胶处理,这是一种湿法。溶胶凝胶处理是用于形成薄膜的方法,即,使得光学薄膜材料溶胶被施加到光学构件的光学表面,在将浸入液体中的凝胶膜聚集后,并且通过将液体的温度和压力控制在临界状态上而蒸发和干燥液体以形成薄膜。顺便提及,湿法不必然限于溶胶凝胶处理,可以使用不经历凝胶处理而获得固态薄膜的方法。
以这种方式,通过作为干燥处理的电子束蒸发来形成第一层101a至第六层101f,并且使用由氢氟酸/醋酸镁方法制备的溶胶液体通过随后的湿法来形成作为最上层的第七层101g。首先,真空蒸发设备以下述顺序在膜形成表面(光学构件102的上述光学表面)上形成:氧化铝层,其变为第一层101a;氧化钛和氧化锆层的混合物,其变为第二层101b;氧化铝层,其变为第三层101a;氧化钛和氧化锆层的混合物,其变为第四层101b;氧化铝层,其变为第五层101a;以及,氧化钛和氧化锆层的混合物,其变为第六层101b。然后,从真空蒸发设备取出之后,向光学构件102施加通过氢氟酸/醋酸镁方法通过旋涂方法制备的溶胶液体,以便形成通过硅石和氟化镁的混合物形成的层,其变为第七层101g。通过表达式(12)示出通过氢氟酸/醋酸镁方法制备的反应公式:
2HF+Mg(CH3COO)2→MgF2+2CH3COOH        (12)
溶胶液体用于在将组成成分通过经历在经由高压锅的140℃和24小时的高温高压老化处理而混合后形成膜。在完成形成第七层101g后,使用在大气压中在160℃下1小时的热处理来处理光学构件102。通过使用这样的溶胶凝胶方法,从几个到几十个的原子或分子被堆聚,以变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粒子,并且,几个这样的粒子被堆聚以形成二次粒子。结果,堆积二次粒子以形成第七层101g。
然后,使用在图21中所示的光谱特性来描述以这种方式形成的防反射涂层101的光学性能。图21是示出在使用在下面的表10中所示的条件下设计防反射涂层101时,550nm的参考波长的垂直入射的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在表10中,通过Al2O3来表示氧化铝层,通过ZrO2+TiO2来表示氧化钛和氧化锆层的混合物,并且,通过SiO2+MgF2来表示硅石和氟化镁的混合物。示出在参考波长550nm下相对于基底的折射率1.46(t1)、1.62(t2)、1.74(t3)和1.85(t4)的设计值(t1至t4)。顺便提及,即使参考波长是d线(波长=587.6nm),也难以影响防反射膜的特性。
表10
Figure BSA00000374122200491
可以从图21明白,在从420nm到720nm的整个波长范围上充分地将反射率抑制在0.2%下。
在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折射率是1.761821,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05181,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图像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74对应的防反射涂层,并且,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2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折射率是1.860740,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05181,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图像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并且,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3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05181,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4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05181,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5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折射率是1.805181,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46660,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图像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并且,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6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60740,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7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折射率是1.808090,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46660,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图像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并且,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8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折射率是1.808090,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46660,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12R的图像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并且,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在根据实例9的透镜系统中,因为负弯月形透镜L21的折射率是1.860740,所以可以向负弯月形透镜L21的物体侧透镜表面应用与基底的折射率1.85对应的防反射涂层。
顺便提及,防反射涂层101可以被应用到平面平行光学表面和由曲面形状形成的透镜的光学表面。
然后,解释防反射涂层的变化实例。防反射涂层被5层构成,并且通过在表11中所示的条件形成。顺便提及,上述的溶胶凝胶方法用于形成第五层。在表11中,示出了在550nm的参考波长λ下相对于基底折射率1.52的设计值。
表11
层       材料         n       厚度
介质     空气         1
5        SiO2+MgF2    1.26    0.269λ
4        ZrO2+TiO2    2.12    0.043λ
3        Al2O3        1.65    0.217λ
2        ZrO2+TiO2    2.12    0.066λ
1        Al2O3        1.65    0.290λ
基底     BK7          1.52
图22是示出根据变化实例的防反射涂层的垂直入射的光谱反射率的图。如图22中所示,在从420nm到720nm的整个波长范围上,将反射率充分地抑制在0.2%下。图23是示出在入射角为30度、45度和60度的情况下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为了比较的目的,在图24中示出仅通过诸如传统的真空蒸发方法这样的干燥处理形成的、由在表12中所示的条件构成的多层宽范围防反射涂层的垂直入射的光谱反射率。图25是示出在入射角为30度、45度和60度的情况下防反射涂层的光谱反射率的图。
表12
层      材料         n       厚度
介质    空气         1
7       SiO2+MgF2    1.39    0.243λ
6       ZrO2+TiO2    2.12    0.119λ
5       Al2O3        1.65    0.057λ
4       ZrO2+TiO2    2.12    0.220λ
3       Al2O3        1.65    0.064λ
2       ZrO2+TiO2    2.12    0.057λ
1       Al2O3        1.65    0.193λ
基底    BK7          1.52
在图22和23中所示的变化实例的光谱反射率是传统实例的光谱反射率。显然,该变化实例的光谱反射率示出很低的值。
如上所述,本发明使得可提供具有高光学性能、大孔径比和长后焦距,同时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并且抑制幻像和闪耀的透镜系统和配备了该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
然后,作为配备了根据本实施例的透镜系统的光学设备说明照相机。虽然说明了安装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情况,但是可以通过根据任何其他实例的透镜系统来获得相同结果。
图26是示出配备了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的单镜头反射式数字照相机的截面图。
在图26中,照相机1是配备了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作为成像镜头2的单镜头反射式数字照相机1。在照相机1中,从未示出的物体发射的光被成像镜头2会聚,被快速复原镜3反射,并且被聚焦在聚焦屏幕4上。聚焦在聚焦屏幕4上的光在五边形屋脊棱镜5中被反射多次,并且被引导到目镜6。因此,拍摄者可以经由目镜6来观察作为正像的物体图像。
当拍摄者完全按下未示出的释放按钮时,快速复原镜3从光路缩回,来自未示出的物体的光在成像装置7上形成物体图像。因此,从物体发射的光被成像装置7捕获,并且在未示出的存储器中被存储为物体的拍摄图像。以这种方式,拍摄者可以通过照相机1来拍摄物体的画面。
通过将根据实例1的透镜系统作为成像镜头2安装到照相机1中,变得可实现具有高光学性能的照相机。
顺便提及,可以在不使光学性能变差的范围内适当地应用下面的描述。
在上述的描述和实例中,虽然已经示出了具有两透镜组构造的透镜系统,但是上述的透镜构造可以被应用到诸如三透镜组构造和四透镜组构造这样的其他透镜构造。具体地说,可以列出:透镜构造,其中,正透镜组或负透镜组被加到最物体侧;以及,透镜构造,其中,正透镜组或负透镜组被加到最图像侧。可以涉及其中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增加正透镜组或负透镜组的透镜构造。
为了从无限远向近物体改变聚焦,可以沿着光轴来移动透镜组的一部分、单个透镜组或多个透镜组作为聚焦透镜组。在该情况下,聚焦透镜组可以用于自动聚焦,并且适合于被诸如超声波马达这样的马达所驱动。特别优选的是,作为聚焦透镜组移动第一透镜组或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
而且,可以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来移动透镜组或透镜组的一部分,由此校正由照相机振动引起的图像模糊。具体地说,优选的是,使得第一透镜组或第二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减振透镜组。
虽然优选地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布置了孔径光阑,但是可以将该功能替换为透镜框,而不布置作为孔径光阑的构件。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本实施例仅示出具体实例。因此,不必说,本申请在其更宽的方面上不限于具体细节和代表性装置。

Claims (30)

1.一种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以及,
第二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
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910<ndh
-0.400<f/f1<0.500
其中,ndh表示构成所述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
所述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防反射涂层是多层膜,并且由湿法形成的所述层是在构成所述防反射涂层的层当中的最外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面的表达式:
nd<1.30
其中,nd表示由湿法形成的所述层的在d线的折射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其上形成所述防反射涂层的所述光学表面是面向孔径光阑的凹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其上形成所述防反射涂层的所述光学表面是面向图像平面的凹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由所述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布置孔径光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最物体侧的正透镜元件,并且,所述正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于所述正透镜的图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仅由正透镜元件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24.0<νdh
其中,νdh表示所述透镜系统中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透镜系统包括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的至少一个负透镜:
1.820<nNh
其中,nNh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的折射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在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的最图像侧的透镜是具有面向所述图像侧的凹表面的负透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300<|r2Na|/f<0.600
其中,r2Na表示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负透镜被布置到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800<|r2a|/r1b<1.200
其中,r1b表示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a表示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600<Bf/f<1.000
其中,Bf表示在所述透镜系统的最图像侧透镜表面和图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总是固定的。
18.一种光学设备,配备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系统。
19.一种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以及,
第二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
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
所述透镜系统包括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的至少一个负透镜:
1.820<nNh
-0.400<f/f1<0.500
其中,nNh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
所述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2.0<νdN<24.0
其中,νdN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负透镜具有弯月形状。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所述负透镜被布置到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图像侧,并且具有面向图像侧的凹表面。
23.一种光学设备,配备了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系统。
24.一种透镜系统,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以及,
第二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
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890<n2dh
-0.400<f/f1<0.500
其中,n2dh表示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形成防反射涂层,并且,
所述防反射涂层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透镜系统,其中,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24.0<ν2dh
其中,ν2dh表示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所述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26.一种用于制造透镜系统的方法,所述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施加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的防反射涂层;
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布置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
以下述方式来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所述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910<ndh
-0.400<f/f1<0.500
其中,ndh表示构成所述透镜系统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24.0<νdh
其中,νdh表示所述透镜系统中的在d线具有最高折射率的透镜的在d线的阿贝数。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布置满足下面条件表达式的至少一个负透镜:
1.820<nNh
其中,nNh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的折射率。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布置包括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至少一个负透镜的所述第二透镜组,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0.300<|r2Na|/f<0.600
其中,r2Na表示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凹表面的所述至少一个负透镜的物体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30.一种用于制造透镜系统的方法,所述透镜系统沿着光轴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向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光学表面上施加包括由湿法形成的至少一层的防反射涂层;
在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中布置具有面向所述物体侧的凸表面的弯月形透镜;
以下述方式来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由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和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子透镜组组成,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并且至少一个负透镜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
1.820<nNh
-0.400<f/f1<0.500
其中,nNh表示所述负透镜的在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
CN2010105729503A 2009-11-30 2010-11-30 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 Pending CN1020961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2048A JP5636668B2 (ja) 2009-11-30 2009-11-30 レンズ系及び光学装置
JP2009-272048 2009-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6175A true CN102096175A (zh) 2011-06-15

Family

ID=44068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29503A Pending CN102096175A (zh) 2009-11-30 2010-11-30 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21094B2 (zh)
JP (1) JP5636668B2 (zh)
CN (1) CN102096175A (zh)

Cited B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3665A (zh) * 2012-08-09 2015-05-06 株式会社尼康 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664818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17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1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0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6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5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2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1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7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8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1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6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2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7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9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29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3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6A (zh) * 2017-10-30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0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5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91A (zh) * 2017-10-30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1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4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79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61228A (zh) * 2017-10-19 2018-03-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0A (zh) * 2017-10-19 2018-04-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2A (zh) * 2017-10-19 2018-04-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3A (zh) * 2017-10-19 2018-04-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66784A (zh) * 2017-10-19 2018-04-2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84A (zh) * 2017-11-18 2018-05-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72A (zh) * 2017-10-19 2018-05-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90A (zh) * 2017-10-19 2018-05-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91755A (zh) * 2017-12-18 2018-05-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051902A (zh) * 2017-11-18 2018-05-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089281A (zh) * 2017-11-18 2018-05-2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132523A (zh) * 2017-12-18 2018-06-0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412743A (zh) * 2019-07-09 2019-11-0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CN110462486A (zh) * 2017-03-30 2019-11-15 卡尔蔡斯耶拿有限公司 用于在工业用途中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微距透镜的透镜系统
CN112558271A (zh) * 2020-05-22 2021-03-26 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防和车载领域的高清长焦光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3715B2 (ja) * 2012-01-16 2016-02-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この光学系を有する撮像装置、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895745B2 (ja) * 2012-07-04 2016-03-30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この光学系を有する撮像装置、及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978848B2 (ja) * 2012-08-09 2016-08-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JP2014074742A (ja) 2012-10-02 2014-04-24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6189736B2 (ja) * 2013-12-18 2017-08-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550787B2 (ja) * 2014-03-05 2019-07-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および車載カメラ装置
JP6991706B2 (ja) * 2016-11-30 2022-0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系
JP7002552B2 (ja) 2017-01-17 2022-02-04 シグニファイ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ビー ヴィ 調節可能なスポットライト位置生成
JP2018180238A (ja) * 2017-04-12 2018-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TWI640811B (zh) 2017-06-16 2018-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9574B (zh) 2018-10-24 2020-07-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828353B (zh) * 2018-12-27 2021-07-30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412731B (zh) * 2019-06-29 2021-09-21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812824B (zh) * 2020-09-15 2020-12-11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930B2 (ja) * 1976-03-02 1983-04-11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でバツクフオ−カスの長い大口径写真レンズ
JPS5730814A (en) * 1980-07-17 1982-02-1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hotographic lens
JPH05188290A (ja) 1992-01-08 1993-07-30 Nikon Corp 水中用広角ズームレンズ
BE1007463A3 (nl) * 1993-09-02 1995-07-04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ndersteuningsinrichting met een uniform afdichtende sluitstukbevestiging, alsmede data-opslageenheid voorzien van een dergelijke ondersteuningsinrichting.
JP2000356704A (ja) 1999-06-16 2000-12-26 Asahi Optical Co Ltd 反射防止膜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光学素子
JP4628537B2 (ja) 2000-10-23 2011-0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単焦点レンズ
US6636364B2 (en) * 2000-10-23 2003-10-21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Single-focus lens
JP2003241084A (ja) * 2002-02-15 2003-08-27 Canon Inc 結像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857529B2 (ja) 2004-06-25 2012-0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4591757B2 (ja) * 2004-09-17 2010-12-0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5028776B2 (ja) * 2005-09-28 2012-09-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7171673A (ja) * 2005-12-22 2007-07-05 Fujifilm Corp 光記録媒体、並びに光記録装置、光記録方法及び光再生方法
JP4901270B2 (ja) * 2006-04-04 2012-03-2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5020536B2 (ja) 2006-05-10 2012-09-0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読取用レンズ
JP2007322655A (ja) * 2006-05-31 2007-12-13 Fujinon Corp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レンズ
JP4921045B2 (ja) 2006-06-12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08008960A (ja) * 2006-06-27 2008-01-17 Kyocera Corp 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8015432A (ja) * 2006-07-10 2008-01-24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5422895B2 (ja) * 2008-02-18 2014-02-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系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2009198854A (ja) * 2008-02-22 2009-09-03 Nikon Corp 広角レンズ、こ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及び結像方法
US8498065B2 (en) * 2008-07-02 2013-07-30 Nikon Corporation Lens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Cited By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3665A (zh) * 2012-08-09 2015-05-06 株式会社尼康 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0462486A (zh) * 2017-03-30 2019-11-15 卡尔蔡斯耶拿有限公司 用于在工业用途中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的微距透镜的透镜系统
CN107976772A (zh) * 2017-10-19 2018-05-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5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90B (zh) * 2017-10-19 2020-05-29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6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17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2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1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7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8A (zh) * 2017-10-19 2018-02-0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1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6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2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7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9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29A (zh) * 2017-10-19 2018-03-13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3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1B (zh) * 2017-10-19 2020-05-29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0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5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72B (zh) * 2017-10-19 2020-05-29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1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4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79A (zh) * 2017-10-19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61228A (zh) * 2017-10-19 2018-03-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90A (zh) * 2017-10-19 2018-05-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2A (zh) * 2017-10-19 2018-04-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3A (zh) * 2017-10-19 2018-04-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66784A (zh) * 2017-10-19 2018-04-2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0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21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0A (zh) * 2017-10-19 2018-04-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7B (zh) * 2017-10-19 2020-05-29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6B (zh) * 2017-10-19 2020-04-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1B (zh) * 2017-10-19 2020-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3B (zh) * 2017-10-19 2020-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2B (zh) * 2017-10-19 2020-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18A (zh) * 2017-10-19 2018-02-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5B (zh) * 2017-10-19 2020-01-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78138B (zh) * 2017-10-19 2020-01-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1B (zh) * 2017-10-19 2020-01-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4B (zh) * 2017-10-19 2020-01-17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1B (zh) * 2017-10-19 2020-02-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42490B (zh) * 2017-10-19 2020-02-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797232B (zh) * 2017-10-19 2020-02-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61228B (zh) * 2017-10-19 2020-02-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664817B (zh) * 2017-10-19 2020-02-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6B (zh) * 2017-10-30 2020-02-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91A (zh) * 2017-10-30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817586A (zh) * 2017-10-30 2018-03-2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089281A (zh) * 2017-11-18 2018-05-29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051902A (zh) * 2017-11-18 2018-05-1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76784A (zh) * 2017-11-18 2018-05-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132523A (zh) * 2017-12-18 2018-06-08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7991755A (zh) * 2017-12-18 2018-05-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08132523B (zh) * 2017-12-18 2020-06-16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0412743A (zh) * 2019-07-09 2019-11-05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
CN112558271A (zh) * 2020-05-22 2021-03-26 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防和车载领域的高清长焦光学镜头
CN112558271B (zh) * 2020-05-22 2022-09-16 南阳利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防和车载领域的高清长焦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21094B2 (en) 2014-05-13
US20110128630A1 (en) 2011-06-02
JP2011113052A (ja) 2011-06-09
JP5636668B2 (ja)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6175A (zh) 透镜系统和光学设备
JP498423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JP497883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CN10262167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JP5564959B2 (ja) 広角レンズ、撮像装置、広角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422895B2 (ja) レンズ系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US7656591B2 (en) Retrofocus lens system and image-taking device
CN102540412B (zh)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和光学系统制造方法
JP5403411B2 (ja)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5311200B2 (ja) 広角レンズ、光学装置
JP5217832B2 (ja) レンズ系及び光学装置
CN102346293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JP5093657B2 (ja)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トロフォーカスレンズの合焦方法
CN102129113A (zh) 成像镜头、配备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成像镜头的方法
JP2009198855A (ja) 広角レンズ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3149548A (ja) 簡易構成単焦点レンズ
JP5170616B2 (ja) 広角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広角レンズの合焦方法
WO2013099181A1 (ja) 接眼レンズ、これを備えた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及び光学機器、並びに接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9198854A (ja) 広角レンズ、こ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及び結像方法
JP5218902B2 (ja)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083780A (ja) 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3083782A (ja) 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5212822A (ja) 光学系、該光学系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3083781A (ja) 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5043040A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およ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