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5805A -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5805A
CN102085805A CN2010105849331A CN201010584933A CN102085805A CN 102085805 A CN102085805 A CN 102085805A CN 2010105849331 A CN2010105849331 A CN 2010105849331A CN 201010584933 A CN201010584933 A CN 201010584933A CN 102085805 A CN102085805 A CN 102085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pipe portion
downstream
upstream sid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49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岛贤儿
长谷川裕一
中谷泰史
北畠启史
楠泰史
加茂寿章
中村好孝
渡边大辅
下地博喜
根上昌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85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58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with the engine main axis, e.g. crankshaft axis, transversely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10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01N13/1811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with means permitting relative movement, e.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 F01N13/1816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with means permitting relative movement, e.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the pipe sections being joined together by flexible tubular elements only, e.g. using bellows or strip-wound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18Construction facilitating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F01N13/1805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 F01N13/1811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with means permitting relative movement, e.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 F01N13/1822Fixing exhaust manifolds, exhaust pipes or pipe sections to each other, to engine or to vehicle body with means permitting relative movement, e.g. compensation of thermal expansion or vibration for fixing exhaust pipes or devices to vehicle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40/00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 F01N2340/04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haust system, e.g. length, diameter or volume of the apparatu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exhaust apparatu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n exhaust pipe, manifold or apparatus in relation to vehicle frame 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包括:多个分支管部(32)、单一排气管部(34)、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以俯视下其内部的气体流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上游侧排气装置(48)中比单一排气管部(34)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以俯视下该部位的排气下游侧向变速器(11)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单一排气管部(34)以俯视下其排气下游侧朝向车辆前侧的状态弯曲。据此,能够将上游侧排气装置(48)紧凑地配置于发动机室(19)而不牺牲车室空间,并且在发动机(1)低温时能够使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内的催化剂的温度及早上升。

Description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与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相关的技术领域,该发动机以气缸列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的状态横向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这种横置发动机广为人知,该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通常配置在该发动机的车辆后侧(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60472号(以下将之称作“专利文献1”))。该排气装置具有与发动机的多个气缸分别连通的多个分支管部,这些分支管部汇合后,最终成为单一排气管部。专利文献1的该装置中,将所有气缸(四个气缸)分为由排气冲程互相不连续的多个气缸构成的多组气缸群(由第一气缸及第四气缸构成的气缸群、以及由第二气缸及第三气缸构成的气缸群),设有按每个上述气缸群来将与该气缸群的各气缸连通的分支管部彼此汇合而形成的多个(两个)中间汇合管部,并将这两个中间汇合管部彼此汇合,以作为单一排气管部。另外,也有不设置中间汇合管部而将所有的分支管部彼此汇合而形成一个汇合管部的情形。
另外,近些年来,特别是为了实现发动机低温时的废气的低排放化,为了使排气净化装置内的催化剂的温度及早上升,而将排气净化装置设在较上游侧。上述专利文献1中,排气净化装置(直接式催化转换器)被设置在上述中间汇合管部处。
然而,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排气效率,提高发动机输出,较为理想的是尽可能将分支管部及中间汇合管部(不设置中间汇合管部时则为分支管部)设定得长。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专利文献1中,也将分支管部及中间汇合管部设定得长,因此,两个中间汇合管部被配置在形成于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隧道部内。
但是,若这样将两个中间汇合管部配置在上述隧道部内,则该隧道部的宽度、高度(截面积)等会增大,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排气净化装置设在中间汇合管部处,因此隧道部的截面积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基于尽可能宽地确保车室空间的观点,其还存在改良的余地。另外,若排气净化装置设在隧道部内,则车辆行驶风容易吹拂到排气净化装置,因此在发动机低温时排气净化装置内的催化剂的温度不会及早上升,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其也存在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能够将包含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紧凑地配置于发动机室而不牺牲车室空间,并且在发动机低温时能够使排气净化装置内的催化剂的温度及早上升。
本发明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设置于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呈列状的多个气缸且在气缸列方向一侧结合有变速器并以气缸列沿车宽方向的状态横向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上述排气装置具有与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面连接的上游侧排气装置和设置在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排气下游侧的下游侧排气管。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包括:多个分支管部,与上述多个气缸分别连通而且从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单一排气管部,与上述多个分支管部连通地设置在该分支管部的排气下游侧;排气净化装置,与上述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连接。上述排气净化装置以俯视下该排气净化装置内部的气体流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中比上述单一排气管部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以俯视下该部位的排气下游侧向上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上述单一排气管部以俯视下该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辆前侧的状态弯曲,上述下游侧排气管连接于上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以从该下游侧排气管与该排气净化装置连结的连接部朝向形成在上述车辆的前围板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处的隧道开口部的状态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包含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紧凑地配置于发动机室而不牺牲车室空间,并且在发动机低温时能够使排气净化装置内的催化剂的温度及早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排气装置装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排气装置装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排气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排气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排气装置的上流侧排気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流侧排気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流侧排気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游侧排气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排气装置中,上流侧排気装置及下游侧排气管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的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排气装置E,该排气装置E是横置发动机1的排气装置。该发动机1是具有列状的四个气缸2的直列4缸发动机,其以气缸列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的状态横向配置在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19内。下面,将对应于图1的右侧(图2的纸面背侧)的车辆的右侧称作车辆右侧,将对应于图1的左侧(图2的纸面表侧)的车辆的左侧称作车辆左侧,将对应于图1的上侧(图2的左侧)的车辆的前侧称作车辆前侧,将对应于图1的下侧(图2的右侧)的车辆的后侧称作车辆后侧。
上述发动机1在发动机室19内靠近车辆右侧(图1的右侧)配置。另外,该发动机1以各气缸2的轴线向车辆上方且后侧倾斜的状态配置。
在上述发动机1的气缸列方向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左侧(图1的左侧))结合有变速器11,由上述发动机1与变速器11构成动力装置12。该变速器11为省略了图示的输入轴及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置型,上述输入轴与沿发动机1的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连结,上述输出轴与配置在变速器11的车辆后侧的差动装置14连结。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与左右前轮分别连结的左右前轮驱动轴分别从该差动装置14向车宽方向的两侧延伸。上述车辆是左右前轮由发动机1驱动的前置前驱(FF)车。另外,上述车辆也可以是4轮驱动车。
在上述动力装置12的车宽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及右侧纵梁21、22。即,在变速器11的紧左侧及在发动机1的紧右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侧纵梁21及右侧纵梁22。
上述发动机室19的车辆后侧壁由分隔该发动机室19与车室20的前围板23构成。该前围板23沿上下方向且车宽方向延伸。前围板23的上端部与车颈部件24结合,前围板23的下端部与构成车室20的底板面的底板25的前端部结合。
在上述底板2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截面大致倒U形地向上方隆起的隧道部25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而且,在前围板23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为了与上述隧道部25a相连而向上方切割而成的隧道开口部23a。而且,一根排气管(后述的下游侧排气管51)通过上述隧道部25a的内部(车室20的外侧)。另外,在上述车辆是4轮驱动车时,排气管与后轮驱动用驱动轴通过隧道部25a的内部。
在上述发动机1的车辆前侧,设置有用于将进气导入该发动机1的各气缸2内的进气岐管4。该进气岐管4具有与发动机1的四个气缸2分别连通且与在发动机1的车辆前侧的面上开口的四个进气口(未图示)分别连接的四个分支管部4a~4d,这些分支管部4a~4d弯曲形成,以围绕沿气缸列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平衡箱5。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设置有用于将发动机1的各气缸2中生成的废气排出的上述排气装置E。下面,参照图3~图5详细说明该排气装置E的细节。
上述排气装置E由排气岐管31、作为发动机1的排气净化装置的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以及下游侧排气管51构成,从排气上游侧以该顺序排列。由排气岐管31及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构成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该上游侧排气装置48被收纳在上述发动机室19内。
排气岐管31包含:与发动机1的四个气缸2分别连通的四个分支管部32、使这四个分支管部32的各两个互相汇合而成的两个中间汇合管部33、以及使这两个中间汇合管部33彼此汇合而成的单独的单一排气管部34。在该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连接有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
下面,将四个气缸2按从变速器11的相反侧(车辆右侧)向变速器11侧(车辆左侧)的顺序,称作第一气缸2a、第二气缸2b、第三气缸2c及第四气缸2d(在不对其进行区分时,有时仅称作气缸2)。另外,将与第一气缸2a~第四气缸2d分别连通的分支管部32,分别称作第一~第四分支管部32a~32d(在不对其进行区分时,有时仅称作分支管部32)。
上述第一~第四分支管部32a~32d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通过为所有分支管部32a~32d所共用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个凸缘部36,与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连接。即,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上安装凸缘部36,通过该凸缘部36,上述第一~第四分支管部32a~32d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与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上开口的四个排气口(未图示)分别连接,第一气缸2a~第四气缸2d与第一~第四分支管部32a~32d分别连通。
上述凸缘部36具有利用螺栓等连接部件接合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上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接合部37。这些接合部37由螺栓等连接部件插通的插通孔构成。下面,将这五个接合部37,从车辆右侧起依次称作第一~第五接合部37a~37e(在不对其进行区分时,有时仅称作接合部37)。
第一接合部37a配置在凸缘部36上与第一气缸2a的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右侧)对应的位置,第二接合部37b配置在凸缘部36上与第一气缸2a和第二气缸2b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三接合部37c配置在凸缘部36上与第二气缸2b和第三气缸2c之间对应的位置,第四接合部37d配置在凸缘部36上与第三气缸2c和第四气缸2d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五接合部37e配置在凸缘部36上与第四气缸2d的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左侧)对应的位置。上述第一~第五接合部37a~37e排列成两排在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沿车宽方向(气缸列方向)延伸的接合部的列,包含第二及第四接合部37b、37d的上侧的接合部的列配置在凸缘部36的上端附近的第一高度位置,包含第一、第三及第五接合部37a、37c、37e的下侧的接合部的列配置在凸缘部36的下端附近的第二高度位置。由此,第二及第四接合部37b、37d便相当于配置在第一高度位置上的高位接合部,第一、第三及第五接合部37a、37c、37e便相当于配置在低于第一高度位置的第二高度位置上的低位接合部。而且,第一~第五接合部37a~37e配置为锯齿状,使得上侧的列的接合部37位于与下侧的列的相邻近的接合部37之间对应的部位。
上述中间汇合管部33是将所有气缸2分为由排气冲程(爆发冲程)互相不连续的两个气缸2构成的两组气缸群,并按上述每组气缸群来使与该气缸群的两个气缸2分别连通的分支管部32彼此汇合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排气冲程以第一气缸2a、第三气缸2c、第四气缸2d、及第二气缸2b的顺序进行,因此,便分为由第一气缸2a及第四气缸2d构成的气缸群和由第二气缸2b及第三气缸2c构成的气缸群,便设有使与第一气缸2a及第四气缸2d分别连通的第一及第四分支管部32a、32d彼此汇合而成的中间汇合管部33,以及使与第二气缸2b及第三气缸2c分别连通的第二及第三分支管部32b、32c彼此汇合而成的中间汇合管部33。下面,将使第一及第四分支管部32a、32d彼此汇合而成的中间汇合管部33称作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将使第二及第三分支管部32b、32c彼此汇合而成的中间汇合管部33称作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在不对其进行区分时,有时仅称作中间汇合管部33)。
第一~第四分支管部32a~32d自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严格来讲为凸缘部36)基本上向车辆后侧延伸。具体而言,第一分支管部32a在俯视下从上述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向车辆后左侧倾斜延伸。第四分支管部32d在俯视下从上述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向车辆后右侧倾斜延伸。而且,在与上述第三接合部37c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上述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汇合,在该汇合部的排气下游侧形成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另外,第二分支管部32b在俯视下从上述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向车辆后右侧倾斜延伸,并且在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跟前向相反侧弯曲,从而向车辆后左侧倾斜延伸。第三分支管部32c在俯视下从上述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向车辆后右侧倾斜延伸。而且,在与上述第二接合部37b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上述第二分支管部32b与第三分支管部32c汇合,在该汇合部的排气下游侧形成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另外,第二及第三分支管部32b、32c通过第一分支管部32a的下侧,从第一分支管部32a的车辆左侧向右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的汇合部、以及第二分支管部32b与第三分支管部32c的汇合部)在车宽方向互相错位配置。即,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的汇合部)相对于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二分支管部32b与第三分支管部32c的汇合部)位于车辆左侧(变速器11侧)。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与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严格来讲,略高于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低于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据此,如图5所示,可以使凸缘部36的接合部37(特别是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及其正上侧部分,从车辆后侧看,不与各分支管部32及各中间汇合管部33重叠。其结果是,可以确保各接合部37(特别是第三接合部37c)处的连接作业的空间,可以将连接部件从发动机1的上侧配置到各接合部37的位置,易于进行连接操作。
上述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以在俯视下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宽方向一侧(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车辆左侧、即变速器11侧)的状态弯曲并互相汇合,在其汇合部的排气下游侧形成单一排气管部34。即,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从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向车辆左侧弯曲;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从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直接向车辆左侧弯曲,穿过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下侧并向车辆左侧延伸。并且,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彼此在车宽方向上在与第四气缸大致相同的位置(发动机室19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近)汇合,成为单一排气管部34。据此,单一排气管部34便设置于分支管部32的排气下游侧,经由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而与四个分支管部32a~32d连通。
上述单一排气管部34以在俯视下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辆前侧的状态弯曲,并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连接。该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以朝向车辆前右侧的状态弯曲,单一排气管部34构成其中间部相对于两端部向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侧的相反侧(车辆左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为了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的后述的壳体41的直径相同而被扩径,与该壳体41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车辆左侧的端面)连接。
上述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配置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并且以俯视下壳体41内的气体流路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据此,壳体41大致沿着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严格来讲,壳体41(气体流路)以越靠近车辆左侧(排气上游侧)而略微偏移到车辆后侧的方式倾斜。这是为了如后所述,使得相对于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的气体进入角度尽可能接近90°。另外,壳体41(气体流路)以越靠近车辆右侧(排气下游侧)而略微偏移到下侧的方式倾斜。这是由于下游侧排气管51位于第二及第三分支部32b、32c以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下侧,因而要避免与这些各部件(32b、32c、33b)的干扰。
另外,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是在大致圆筒形的壳体41内的气体流路中设置催化剂而成的。该壳体41内的气体流路中的催化剂设置部43的截面为大致圆形,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车辆左侧)的端面43a及排气下游侧(车辆右侧)的端面43b分别是与壳体41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及排气下游侧的端面大致相同面,或是与之相对地略微位于壳体41的内侧的面。上述催化剂是三元催化剂,特别用于在发动机1低温时实现HC和CO的净化,因此,将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设在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另外,催化剂设置部43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大致圆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由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支撑。即,在壳体41上,固定有向下侧突出的突出部件41a,在该突出部件41a与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之间设有从上侧观察构成大致倒L形的支撑部件44,通过该支撑部件44,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由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支撑。另外,该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并不一定要由发动机1所支撑。
上述下游侧排气管51与上述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的壳体41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车辆右侧的端面)连接。该下游侧排气管51以从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连结的连接部(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向形成于前围板23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隧道开口部23a延伸的状态设置。即,在俯视下,下游侧排气管51在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向车辆后侧折弯并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向车辆后左侧(发动机室19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倾斜延伸,从隧道开口部23a的跟前向车辆后侧延伸,从隧道开口部23a进入隧道部25a内。该下游侧排气管51由沿其长度方向分为多个的多个分割管52构成。相邻近的两个分割管52彼此通过形成于这两个分割管52的连接端部的凸缘52a互相连接。另外,在图1及图2中,仅表示了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及其紧邻的排气下游侧的分割管52的一部分,省略其他分割管52的记载。另外,在图3~图5中,仅表示了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
上述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相对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的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向车辆左侧伸出;上述下游侧排气管51的排气上游侧的部分相对于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43b向车辆右侧伸出。而且,上述单一排气管部34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的向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大于上述下游侧排气管51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43b的向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以使得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的气体进入角度,大于相对于该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43b的气体排出角度(即接近90°)。所述气体进入角度是指“经单一排气管部34进入催化剂设置部43的废气”与“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所构成的角度中的锐角侧的角度,所述气体排出角度是指“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43b”与“从催化剂设置部43排往下游侧排气管51的废气”所构成的角度中的锐角侧的角度。即,通过使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与下游侧排气管51的排气上游侧的部分相比,其相对于壳体41(催化剂设置部43)的延伸方向的倾斜更小且沿壳体41(催化剂设置部43)的延伸方向的延伸更长,以使相对于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的气体进入角度尽可能接近90°,使进入催化剂设置部43的废气在催化剂设置部43的整个截面上均匀地扩散。
上述下游侧排气管51中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具有柔性接头53。该柔性接头53位于隧道部25a内,吸收发动机1的振动及伴随发动机1的振动而产生的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振动,使这些振动不会传递到柔性接头53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另外,柔性接头53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将多个柔性接头53沿下游侧排气管51的长度方向互相隔开间隔串联设置(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3及4)。
上述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在柔性接头53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由车辆的车身(底板25)支撑。即,细长棒状的支撑部件55折弯为俯视下大致梯形,该支撑部件55的上边部被固定在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的凸缘52a附近,支撑部件55的下边部的两侧端部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这两侧端部的突出端部通过弹性部件56安装在底板25上。另外,在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上设有多个柔性接头53时,在最下游部的柔性接头53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由车身支撑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即可。
在与上述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紧邻的排气下游侧的分割管52上,设置有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相同结构的下催化转换器60。该下催化转换器60的催化剂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相同,是三元催化剂,但主要实现NOx的净化。设置有该下催化转换器60的分割管52也以与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相同的支撑形态,由车辆的车身(底板25)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分支管部32、中间汇合管部33、单一排气管部34及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通过构成在俯视下以朝排气下游侧顺时针环绕的环状,可以延长分支管部32及中间汇合管部33的长度以提高排气效率,并且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能够紧凑地配置包含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而且,中间汇合管部33以俯视下其排气下游侧向接近变速器11的方向亦即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的状态弯曲,因此单一排气管部34便配置在比分支管部32更接近变速器11的位置。据此,可以使上游侧排气装置48离开通常配置在发动机1的与变速器11侧相反侧的面上的辅助机构(水泵等)、或发动机室19的车辆右侧的侧壁(纵梁等)地配置。结果,可实现有利的空间配置而避免与辅助机构或纵梁等的干涉,并且可以抑制辐射热对辅助机构或发动机室19的车辆右侧的侧壁的影响。另外,即使延长了分支管部32及中间汇合管部33的长度,在隧道部25a中也仅穿过单独的下游侧排气管51即可,不必扩大隧道部25a的截面积,可以防止车室20的空间变小。
此处,上游侧排气装置48构成环状,因而与直线状相比在排气阻力方面有可能有所不利,但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上游侧排气装置48,能够将环状的直径形成得较大,因此排气阻力就几乎不成问题,反而由于延长了分支管部32及中间汇合管部33的长度带来的排气效率改善效果,可以提高发动机1的输出。
另外,由于将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配置在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近傍,因此,车辆行驶风难以吹拂到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在发动机1低温时可以使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的催化剂的温度进一步及早地上升。
另外,由于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被配置在中间汇合管部33与单一排气管部34的连接部(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车辆前侧且分支管部32的下侧,因而将重量较大的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配置在发动机1的近傍,因此与将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远离发动机1配置时相比,可以降低伴随发动机1的振动而产生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振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支撑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因此可以稳定支撑上游侧排气装置48,可以进一步降低伴随发动机1的振动而产生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振动。
此外,由于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在车宽方向互相错位配置,因此可以使得在这些端部的上侧不存在分支管部32。另外,单一排气管部34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与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汇合部)也相对于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在车宽方向错位配置,故在这些所有端部的上侧都不存在排气装置E的部件。因此,可以一次性地进行所有的分支管部32与中间汇合管部33的焊接、及中间汇合管部33与单一排气管部34的焊接,可以提高生产率。
(实施方式2)
图6~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的汇合部、以及第二分支管部32b与第三分支管部32c的汇合部)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都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三接合部37c大致相同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互相错位配置。具体而言,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的汇合的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但第二分支管部32b及第三分支管部32c从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互相接近,在车宽方向上在与第三接合部37c大致相同的位置汇合。并且,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位于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正下侧,俯视下互相重叠。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处于低于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但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处于高于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据此,如图8所示,可以使凸缘部36的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从车辆后侧看,与各分支管部32及各中间汇合管部33不重叠,第三接合部37c处的连接作业可以从该车辆后侧进行。但是,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由于凸缘部36的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的正上侧部分与第三分支管部32c重叠,因此难以进行将连接部件从发动机1的上侧配置到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的操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连接操作性略差。另一方面,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由于凸缘部36的除第三接合部37c以外的接合部37(37a、b、d、e)的位置及其正上侧部分,与各分支管部32及各中间汇合管部33不重叠,因此在除第三接合部37c以外的接合部37上,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连接操作性。
上述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以在俯视下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即变速器11侧)的状态弯曲并互相汇合。即,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在俯视下互相重叠的状态下,从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弯曲向车辆左侧并向车辆左侧延伸。并且,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彼此在车宽方向上在与第四气缸2d大致相同的位置汇合,在其汇合部的排气下游侧形成单一排气管部34。
动力装置12、单一排气管部34、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及下游侧排气管51的结构及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1(气体流路)不像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向车辆左后侧倾斜。这是因为,由于单一排气管部34相对于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的向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大于上述实施方式1的对应的最大伸出量,因此即使不使壳体41朝向车辆左侧地向车辆后侧倾斜,也可以使相对于催化剂设置部43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43a的气体进入角度接近9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由于构成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分支管部32、中间汇合管部33、单一排气管部34及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俯视下构成环状,并且中间汇合管部33以在俯视下其排气下游侧向接近变速器11的方向亦即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的状态弯曲,因此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由于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在俯视下互相重叠,因此可以有效利用上下方向的空间,可以使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且比较大。
(实施方式3)
图9~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的汇合部、以及第二分支管部32b与第三分支管部32c的汇合部)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有所不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地在车宽方向配置在与第三接合部37c大致相同的位置,但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在俯视下不互相重叠,在车辆前后方向互相错位。具体而言,第二及第三分支管部32b、32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于第一及第四分支管部32a、32d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二分支管部32b与第三分支管部32c的汇合部)位于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第一分支管部32a与第四分支管部32d的汇合部)的车辆后侧。而且,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与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处于低于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据此,如图11所示,从车辆后侧观察时,凸缘部36的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及其正上侧部分,与其他接合部37(37a、b、d、e)同样,与各分支管部32及各中间汇合管部33不重叠。
另外,也可以将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的高度位置,即高于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此时,由于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位置与实施方式2相比位于车辆后侧,因此存在易于进行将连接部件从发动机1的上侧配置到第三接合部37c的位置的操作的可能性,但基本上使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位置处于低于第三接合部37的位置时,连接操作性才会更高。
上述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以在俯视下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即变速器11侧)的状态弯曲并互相汇合。即,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从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向车辆后侧延伸后,在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的下侧位置向车辆左侧弯曲并向车辆左侧延伸;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b从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直接向车辆左侧弯曲,通过第一中间汇合管部33a的车辆后侧并向车辆左侧延伸。并且,第一及第二中间汇合管部33a、33b彼此在车宽方向在与第四气缸2d大致相同的位置汇合,成为单一排气管部34。
动力装置12、单一排气管部34及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的结构及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或者2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下,下游侧排气管51在其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向车辆后侧折弯后,向车辆后左侧(发动机室19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倾斜延伸,并维持该倾斜状态而进入隧道部25a内。而且,该下游侧排气管51以其通过隧道部25a的车辆右侧部分的状态配置。另外,可以仅在下游侧排气管51的车辆右侧设置支撑部件55及弹性部件56。这是因为,虽然该车辆是前置前驱车,但为了能够方便地变更为4轮驱动车,而在隧道部25a内保留了后轮驱动用驱动轴通过的空间(车辆左侧的空间)。通过这样,在变更为4轮驱动车时,可以不变更下游侧排气管51或支撑部件55等就能设置驱动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排气管51的最上游部的分割管52在其中途具有在下游侧排气管51(分割管52)的长度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串联设置的两个柔性接头53。排气下游侧的柔性接头53配置在隧道部25a内,但排气上游侧的柔性接头53配置在发动机室19内。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由于构成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分支管部32、中间汇合管部33、单一排气管部34及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俯视下构成环状,并且中间汇合管部33以俯视下其排气下游侧向接近变速器11的方向亦即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的状态弯曲,因此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2~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该实施方式4中,在排气岐管31上省却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中间汇合管部33,而将全部分支管部32a~32d汇合为单一排气管部34。
即,上述实施方式1~3中,上游侧排气装置48中比单一排气管部34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由分支管部32及中间汇合管部33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部位仅由分支管部32构成。于是,单一排气管部34是将四个分支管部32a~32d彼此汇合而形成的,其不经由中间汇合管部33而直接与各分支管部32连通。各分支管部32以俯视下该各分支管部32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即变速器11侧)的状态弯曲。具体而言,第一及第二分支管部32a、32b从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以俯视下该第一及第二分支管部32a、32b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即变速器11侧)的状态弯曲。另外,第三及第四分支管部32c、32d从上述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后立即向车辆后右侧倾斜延伸,然后以朝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即变速器11侧)的状态弯曲。并且,四个分支管部32a~32d在与第五接合部37e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汇合而形成单一排气管部34。
动力装置12、单一排气管部34、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及下游侧排气管51的结构及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由于构成排气装置E的上游侧排气装置48的分支管部32、单一排气管部34及直接式催化转换器40俯视下构成环状,并且分支管部32以俯视下其排气下游侧向接近变速器11的方向亦即向车宽方向一侧(车辆左侧)的状态弯曲,因此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4中,以直列4缸发动机1的排气装置E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发动机1的气缸数不限于四个。例如,不设置中间汇合管部33的情况下气缸数为两个以上即可。另外,设置中间汇合管部33的情况下气缸数为四个以上即可。另外,设置中间汇合管部33时,也可根据发动机1的气缸数,将中间汇合管部33的数量(即气缸群的组数)设为三个以上,将汇合到一个中间汇合管部33的分支管部32的数量(即一个气缸群所包含的气缸数)设为三个以上。
最后,总结说明基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所揭示的本发明的结构及其效果。
本发明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设置于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呈列状的多个气缸且在气缸列方向一侧结合有变速器并以气缸列沿车宽方向的状态横向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上述排气装置具有与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面连接的上游侧排气装置和设置在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排气下游侧的下游侧排气管。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包括:多个分支管部,与上述多个气缸分别连通而且从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单一排气管部,与上述多个分支管部连通地设置在该分支管部的排气下游侧;排气净化装置,与上述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连接。上述排气净化装置以俯视下该排气净化装置内部的气体流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中比上述单一排气管部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以俯视下该部位的排气下游侧向上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上述单一排气管部以俯视下该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辆前侧的状态弯曲,上述下游侧排气管连接于上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以从该下游侧排气管与该排气净化装置连结的连接部朝向形成在上述车辆的前围板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处的隧道开口部的状态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上游侧排气装置中的从分支管部到排气净化装置为止的部分俯视下构成环状,因此,既可以延长分支管部(或分支管部及中间汇合管部)的长度以提高排气效率,又可以在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紧凑地配置含有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而且,上游侧排气装置中比上述单一排气管部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分支管部或中间汇合管部)以俯视下其排气下游侧向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因此,单一排气管部便配置在比分支管部更接近变速器的位置。据此,可以使上游侧排气装置离开通常配置在发动机的与变速器侧相反侧的面上的辅助机构(水泵等)、或发动机室的侧壁(纵梁等)地配置。结果,可实现有利的空间配置而避免与辅助机构或纵梁等的干涉,并且可以抑制辐射热对辅助机构或发动机室的侧壁的影响。另外,即使延长了分支管部(或分支管部及中间汇合管部)的长度,在隧道部中也仅穿过单一的下游侧排气管即可,不必扩大隧道部的截面积。
此处,上游侧排气装置构成环状,因而与直线状相比在排气阻力方面有可能有所不利,但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所述地配置上游侧排气装置,能够将环状的直径形成得较大,因此排气阻力几乎不成问题,反而由于延长了分支管部(或分支管部及中间汇合管部)的长度带来的排气效率改善效果,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输出。
另外,上游侧排气装置构成环状,因而可以将上游侧排气装置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延伸分散至环的整体,可以防止上游侧排气装置的应力集中所导致的劣化。
并且,可以将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的车辆后侧近傍,据此,车辆行驶风难以吹拂到排气净化装置,在发动机低温时可以使排气净化装置内的催化剂的温度进一步及早地上升。
此外,通过将重量较大的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的近傍,与将排气净化装置远离发动机配置时相比,可以降低伴随发动机振动而产生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振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排气净化装置的配置方式包括:如上述实施方式2那样以俯视下该排气净化装置内部的气体流路正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方式;以及,在发挥上述效果的情况下,如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以俯视下该排气净化装置内部的气体流路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而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方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能够将包含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紧凑地配置于发动机室而不牺牲车室空间,并且在发动机低温时能够使排气净化装置内的催化剂的温度及早上升。另外,能够将上游侧排气装置的热膨胀所导致的延伸分散,并且能够降低伴随发动机振动而产生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振动。此外,能够抑制辐射热对发动机的辅助机构或发动机室的侧壁的影响。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气体流路中的催化剂设置部的截面为圆形,上述单一排气管部的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的沿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大于上述下游侧排气管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的沿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以使得相对于上述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的气体进入角度,大于相对于该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的气体排出角度。
根据该结构,进入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的废气易于平均地扩散至催化剂设置部的整个截面,可促进排气净化装置中的催化剂的废气净化效果。另外,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与单一排气管部连结的连接部)比该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更接近变速器,因此,与单一排气管部干涉的零部件较少,能够易于增大单一排气管部相对于上游侧端面的沿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
此外,在本发明中,催化剂设置部的截面形状包括:呈圆形的形状;以及,在发挥上述效果的情况下,呈大致圆形的形状。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上述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更处于车辆前侧且位于上述分支管部下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可以将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得更加接近发动机,可以进一步降低伴随发动机振动而产生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振动。
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排气净化装置由上述发动机支撑,上述下游侧排气管在其中途具有柔性接头。
根据该结构,可以稳定支撑含有排气净化装置的上游侧排气装置,可以进一步降低伴随发动机振动而产生的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振动。另外,排气装置中比柔性接头更处于上游侧的部分与发动机一起振动,但其振动被柔性接头吸收,因而可以抑制振动传递到柔性接头的排气下游侧的部分(通常固定于车辆的车身)的情况。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在上述多个分支管部与上述单一排气管部之间具有中间汇合管部,上述中间汇合管部通过将所有上述气缸分为由排气冲程互相不连续的多个气缸构成的多个气缸群,并按上述每个气缸群来使与该气缸群中的各气缸连通的分支管部彼此汇合而成,上述单一排气管部通过使上述多个中间汇合管部彼此汇合而成,上述多个中间汇合管部以俯视下该中间汇合管部的排气下游侧向上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
根据该结构,在提高排气效率方面可以获得最佳的形态。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上游侧排气装置中比上述单一排气管部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由上述分支管部构成,上述单一排气管部通过使上述多个分支管部彼此汇合而成,上述各分支管部以俯视下该分支管部的排气下游侧向上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
根据该结构,无需中间汇合管部,可实现排气装置成本的降低。

Claims (8)

1.一种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呈列状的多个气缸且在气缸列方向一侧结合有变速器并以气缸列沿车宽方向的状态横向配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
所述排气装置具有与所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面连接的上游侧排气装置和设置在所述上游侧排气装置的排气下游侧的下游侧排气管,
所述上游侧排气装置包括:
多个分支管部,与所述多个气缸分别连通而且从所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的面向车辆后侧延伸;
单一排气管部,与所述多个分支管部连通地设置在该分支管部的排气下游侧;
排气净化装置,与所述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连接;其中,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以俯视下该排气净化装置内部的气体流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车辆后侧,
所述上游侧排气装置中比所述单一排气管部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以俯视下该部位的排气下游侧向所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
所述单一排气管部以俯视下该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下游侧朝向车辆前侧的状态弯曲,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连接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以从该下游侧排气管与该排气净化装置连结的连接部朝向形成在所述车辆的前围板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处的隧道开口部的状态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气体流路中的催化剂设置部的截面为圆形,
所述单一排气管部的相对于所述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的沿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大于所述下游侧排气管的相对于所述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的沿车宽方向的最大伸出量,以使得相对于所述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面的气体进入角度,大于相对于该催化剂设置部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面的气体排出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所述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更处于车辆前侧且位于所述分支管部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由所述发动机支撑,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在其中途具有柔性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配置在比所述单一排气管部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更处于车辆前侧且位于所述分支管部下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由所述发动机支撑,
所述下游侧排气管在其中途具有柔性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排气装置在所述多个分支管部与所述单一排气管部之间具有中间汇合管部,
所述中间汇合管部通过将所有所述气缸分为由排气冲程互相不连续的多个气缸构成的多个气缸群,并按所述每个气缸群来使与该气缸群中的各气缸连通的分支管部彼此汇合而成,
所述单一排气管部通过使所述多个中间汇合管部彼此汇合而成,
所述多个中间汇合管部以俯视下该中间汇合管部的排气下游侧向所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排气装置中比所述单一排气管部更处于排气上游侧的部位由所述分支管部构成,
所述单一排气管部通过使所述多个分支管部彼此汇合而成,
所述各分支管部以俯视下该分支管部的排气下游侧向所述变速器接近的状态向车宽方向一侧弯曲。
CN2010105849331A 2009-12-02 2010-12-02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Pending CN1020858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4196 2009-12-02
JP2009274196A JP2011116204A (ja) 2009-12-02 2009-12-02 横置き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5805A true CN102085805A (zh) 2011-06-08

Family

ID=440678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49331A Pending CN102085805A (zh) 2009-12-02 2010-12-02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CN20102065833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22921U (zh) 2009-12-02 2010-12-02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5833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22921U (zh) 2009-12-02 2010-12-02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26522A1 (zh)
JP (1) JP2011116204A (zh)
CN (2) CN102085805A (zh)
DE (1) DE10201005293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497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多用途车辆
CN110892138A (zh) * 2017-07-24 2020-03-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CN110953057A (zh) * 2018-09-27 2020-04-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9760A (ja) * 1995-07-13 1997-02-0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チューブを使用した合成樹脂発泡成形型の注入栓
EP2682294B1 (en) * 2012-03-01 2015-07-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6245123B2 (ja) * 2014-09-24 2017-1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6131936B2 (ja) * 2014-12-12 2017-05-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6361676B2 (ja) * 2016-03-11 2018-07-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排気構造
JP6304290B2 (ja) * 2016-03-14 2018-04-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排気インシュレータ構造
JP6401739B2 (ja) * 2016-05-27 2018-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及び排気管支持部材
JP6468443B2 (ja) * 2016-06-07 2019-0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排気構造
WO2018021483A1 (ja) 2016-07-27 2018-02-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排気装置
JP6299856B1 (ja) * 2016-12-16 2018-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6521005B2 (ja) * 2017-08-24 2019-05-2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3009A (en) * 1980-02-08 1981-09-05 Suzuki Motor Co Ltd Exhaust gas purifi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7111136B2 (ja) * 1989-02-08 1995-11-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H06101462A (ja) * 1992-09-21 1994-04-12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2001152840A (ja) * 1999-11-24 2001-06-05 Honda Motor Co Ltd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排気系における触媒配置構造
JP3791419B2 (ja) * 2002-01-17 2006-06-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2005290993A (ja) * 2004-03-31 2005-10-20 Sango Co Ltd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4546310B2 (ja) * 2005-03-31 2010-09-1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排気システム
JP4591270B2 (ja) * 2005-08-11 2010-12-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2008260472A (ja) 2007-04-13 2008-10-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186280B2 (ja) 2008-05-19 2013-04-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移動ステージ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5497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多用途车辆
CN110892138A (zh) * 2017-07-24 2020-03-17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CN110953057A (zh) * 2018-09-27 2020-04-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52937A1 (de) 2011-07-07
CN201922921U (zh) 2011-08-10
JP2011116204A (ja) 2011-06-16
US20110126522A1 (en) 201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22921U (zh)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CN201961140U (zh) 横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US8096114B2 (en) Catalyst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of motorcycle
EP1980437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1172506B (zh) 鞍乘型车辆
EP1749989A1 (en) Exhaust system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100213000A1 (en) Vehicular muffler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6641677B2 (ja) 車両の排気系装置
CN103670639A (zh) 摩托车的排气系统
WO2021083374A1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N101284493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08254682A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
CN106103937A (zh) 冷却装置以及建设机械
JP5045897B2 (ja) 車両用v型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5896872B2 (ja) 作業車
US8910472B2 (en) Utility vehicle
CN105569792A (zh)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支撑结构
US9050887B2 (en) Utility vehicle
CN101712359B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框架构造
JP2008265691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H06101462A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5018196B2 (ja) 車両の排気装置
JP3862243B2 (ja) V型8気筒エンジン用エキゾーストマニホールド
JP5045206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KR20230122754A (ko) 농업용 작업차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