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613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6137A
CN102066137A CN2009801230794A CN200980123079A CN102066137A CN 102066137 A CN102066137 A CN 102066137A CN 2009801230794 A CN2009801230794 A CN 2009801230794A CN 200980123079 A CN200980123079 A CN 200980123079A CN 102066137 A CN102066137 A CN 102066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avity portion
concavity
width
depth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30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66137B (zh
Inventor
鸨崎浩
森户拓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66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6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66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6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该充气轮胎在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的表面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22,各凹状部22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因此,在各凹状部22的曲面上产生亮度的等级。另外,各凹状部22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分别变化。因此,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看起来是立体的,并且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相对于胎侧部10的其他的部分变得容易显眼。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刻设有例如商标、轮胎品种、图形等显示部或胎侧部保护部等突设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这种充气轮胎的第1例,已知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由硫化用模具刻设而成的标章等显示部的充气轮胎。在该显示部的表面如图20所示那样设有边缘部分100,在边缘部分100与其内侧部分101之间设有台阶。
另外,作为这种充气轮胎的第2例,已知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由硫化用模具刻设而成的标章等显示部的充气轮胎。在该显示部的表面以互相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有多个槽。
进而,作为这种充气轮胎的第3例,已知在胎侧部的直径方向预定范围内以互相在宽度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有被称作隆起(ridge)的多个槽的充气轮胎。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067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9-086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6-2132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所述第1例的充气轮胎中,在显示部的边缘部分100与内侧部分101之间设有台阶。因此,在边缘部分100附近的内侧部分101上形成有边缘部分100的影子,能够识别在显示部的表面具有台阶。然而,一般进行在胎侧部的外表面设置在周方向上连续的凸状部等,一般也在胎侧部的外表面设置其他的台阶。因此,显示部的台阶难以显眼,难以通过设置所述台阶来谋求显示部的识别性提高。
另外,在所述第2例的充气轮胎中,在显示部设有多个槽。因此,槽部以外的部分看起来较亮并且槽部看起来较暗,能够识别出在显示部的表面具有多个槽。然而,如所述第3例所示,在胎侧部的外表面一般设有隆起,隆起与显示部的槽同样。因此,在胎侧部设置隆起时显示部难以显眼,在提高显示部的识别性上不优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的显示部的识别性的充气轮胎。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刻设有文字或者图形而成的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各凹状部被设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另外,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上,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通过硫化用模具形成的突设部,在所述突设部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各凹状部被设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另外,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上,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这样,在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和突设部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各凹状部被设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因此,在各凹状部的曲面部产生亮度的等级,该等级在各凹状部分别产生,并且各凹状部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分别变化。
另外,胎侧部为形成为圆环状的轮胎的一部分,所以各凹状部被配置成其面向的方向互相稍稍不同。因此,各凹状部的等级的变化看起来也互不相同。
另外,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因此,构成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的亮度和突设部的表面的亮度夹着棱线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刻设有文字或者图形而成的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各凹状部被设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另外,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上,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通过硫化用模具形成的突设部,在所述突设部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各凹状部被设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另外,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上,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这样,在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和突设部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各凹状部被设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因此,在各凹状部的曲面部产生亮度的等级,该等级在各凹状部分别产生,并且各凹状部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分别变化。
另外,胎侧部为形成为圆环状的轮胎的一部分,所以各凹状部被配置成其面向的方向互相稍稍不同。因此,各凹状部的等级的变化看起来也互不相同。
另外,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因此,构成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的亮度和突设部的表面的亮度夹着棱线变化。
根据本发明,各凹状部的亮度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变化,所以显示部和突设部的表面看起来是立体的,并且显示部和突设部相对于胎侧部的其他的部分变得容易显眼。即,在有效提高设置于胎侧部的显示部和突设部的识别性上极为有利。
另外,各凹状部的亮度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变化,各凹状部的等级的变化看起来互不相同,构成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的亮度和突设部的表面的亮度夹着棱线变化。因此,构成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和突设部的表面给观察者以独特的印象。即,在有效提高设置于胎侧部的显示部和突设部的识别性上极为有利。
本发明的所述目的及其以外的目的、特征与利益通过下面的说明与附图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立体图。
图2是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3是充气轮胎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6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中的第3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9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20是以往的显示部的第1例。
图21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22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23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24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25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26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27是模型的立体图。
图28是模型的侧视图。
图29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0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1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2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3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4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5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6是评价所使用的平板状模型的一部分。
图37是表示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凹状部与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形成的凹状部的比较的图。
图38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图3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0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4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1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4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2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4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3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4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3变形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胎侧部
20:第1显示部
21:图形
22:凹状部
23:凸状部
24:凹状部
24a:第1倾斜面
24b:第2倾斜面
30:第2显示部
C1、C2:曲率中心
CS:曲面
OS:其他的面
W:宽度
D:深度
RL:棱线
VL:谷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中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立体图,图2是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3是充气轮胎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
该充气轮胎如图1至图4所示,在胎侧部10的外表面11,具有由多个图形21构成的第1显示部20,还具有由多个文字31构成并且显示标章等的第2显示部30。另外,在硫化用模具上设有与各显示部20、30相应的凹状部,通过该凹状部在胎侧部10刻设各显示部20、30。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显示部20、30相对于胎侧部的外表面11形成为凸状,但也能够将各显示部20、30相对于胎侧部的外表面11形成为凹状。在胎侧部10的外表面11,设有各显示部20、30的范围11a形成得比其他的范围11b稍稍凹陷。另外,各显示部20、30被设置于轮胎宽度变为最大的位置或者其附近。
各第1显示部20由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21构成,各图形21被设置成相互在轮胎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另外,在各图形21的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凹状部22。各凹状部22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各凹状部22分别由曲面形成,各曲面的曲率中心C1相对于曲面被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充气轮胎在第1显示部20的图形21的表面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22。另外,各凹状部22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22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C1的曲面形成。因此,在各凹状部22的曲面产生亮度的等级。即,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例如从上方的光源LS照射光并且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观察胎侧部10时,在各凹状部22产生从上侧向下侧亮度逐渐变高的等级。另外,各凹状部22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分别变化。进而,胎侧部10为形成为圆环状的轮胎的一部分,所以各凹状部22面向的方向互相稍稍不同。因此,各凹状部22的等级的变化也互不相同。进而,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22之间,在各凹状部22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RL。因此,图形21的表面的亮度夹着棱线RL变化,所以能够识别出棱线RL。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各凹状部22的亮度的等级的变化。因此,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看起来是立体的,并且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相对于胎侧部10的其他的部分容易显眼。即,在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10的第1显示部20的识别性上极其有利。
进而,在各凹状部22的曲面互相交叉的部分形成有棱线RL,棱线RL能够识别。因此,通过各凹状部22的等级与多条棱线RL的组合,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给观察者独特的印象。
另外,第1显示部20由多个图形21构成,各图形21被配置成相互在轮胎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各图形21分别形成为平行四边形。因此,通过各凹状部22的等级与多条棱线RL的组合,第1显示部20给观察者独特的印象。
另外,各凹状部22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因此,在降低轮胎的空气阻力上有利,硫化用模具的加工也容易。
另外,在硫化用模具上在与棱线RL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槽。因此,能够经由该槽使硫化成形时的空气和/或产生气体逸出,在硫化成形时提高图形21的部分的橡胶流动性上有利。
另外,通过使凹状部22的宽度W(宽度尺寸)与深度D(深度尺寸)的关系变化,各凹状部22的等级以及各棱线RL的外观也变化。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与凹状部22的延伸设置方向正交,凹状部22的宽度W(宽度尺寸)为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图5中,表示由将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设定为多个种类所引起的各凹状部22的等级的识别性以及各棱线RL的识别性的实验结果。另外,在该实验中,在将宽度W设定为4mm的基础上,将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设定为多个种类。由此,在宽度W大于深度D的20倍时,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下降,在宽度W小于深度D的2倍时,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下降。即,在该实验中,得到宽度W相对于深度D优选为2倍以上20倍以下的结果。
另外,通过使凹状部22的宽度W的大小变化,各凹状部22的等级以及各棱线RL的外观也变化。在图6中,表示由将宽度W相对于深度D设定为10倍并且将宽度W设定为多个种类所引起的各凹状部22的等级的识别性以及各棱线RL的识别性的实验结果。由此,在宽度W小于1mm时,等级以及各棱线RL的识别性下降。即,宽度W优选为1mm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状部22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单一的曲率中心C1的曲面形成。与此相对,也能够使凹状部22的曲面的曲率逐渐变化。此时,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曲率中心位置不是单一的,为多个或者线状。另外,在使凹状部22的曲面的曲率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达成与具有单一的曲率中心C1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凹状部22的整体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C1的曲面形成。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也能够由曲面CS形成各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其他的面OS。在这里,曲面CS的曲率中心相对于曲面CS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在该情况下也在各曲面CS上产生亮度的等级,在各凹状部22之间形成有棱线RL。因此,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另外,也能够将其他的面OS形成为与胎侧部10的外表面平行地延伸。
此时,也通过使凹状部22的宽度W与深度D变化,使曲面CS的曲率半径变化。即,各凹状部22的等级以及各棱线RL的外观变化。另外,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与等级以及各棱线RL的识别性的关系和凹状部22的宽度W的大小与等级以及各棱线RL的识别性的关系,与图5以及图6的结果同样。
另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也能够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CS形成各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其他的面OS。在该情况下,也在各曲面CS上产生亮度的等级,在各凹状部22之间形成有棱线RL。因此,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形21上各设有4个凹状部22。与此相对,只要在图形21上设有2个以上各凹状部22,便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另外,如果在图形21上设有3个以上各凹状部22,则上述的效果变得显著。因此,优选在图形21上设有3个以上各凹状部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22。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也能够在第2显示部30的各图形31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22。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凹状部22的宽度W是一定的。与此相对,如图11所示,也能够将各凹状部22形成为宽度W向延伸设置方向逐渐变大。在该情况下,各凹状部也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并列设置。因此,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进而,如图12所示,也能够将各凹状部22形成为宽度W互不相同,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图10至图12的变更也能够应用于下面的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等同的结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代替在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上设置多个凹状部22,而在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上设置多个凸状部23。
此时,各凸状部23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各凸状部23分别由曲面形成,该曲面的曲率中心C2相对于曲面被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充气轮胎,在第1显示部20的图形21的表面分别设有多个凸状部23。另外,各凸状部23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凸状部23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C2的曲面形成。因此,在各凸状部23的曲面产生亮度的等级。另外,各凸状部23的等级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分别变化。进而,胎侧部10为形成为圆环状的轮胎的一部分,各凸状部23的面向的方向互相稍稍不同。因此,各凸状部23的等级的变化也互不相同。进而,在互相相邻的2个凸状部23之间,在各凸状部23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谷线VL,图形21的表面的亮度夹着谷线VL变化,所以能够识别出谷线VL。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各凸状部23的亮度的等级的变化。因此,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看起来是立体的,使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相对于胎侧部10的其他的部分容易显眼。即,在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10的第1显示部20的识别性上极其有利。
进而,在各凸状部23的曲面互相交叉的部分形成有谷线VL,谷线VL能够识别。因此,通过各凸状部23的等级与多条谷线VL的组合,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给观察者独特的印象。
另外,各凸状部23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因此,在降低轮胎的空气阻力上有利,硫化用模具的加工也容易。
图14至图15表示本发明中的第3实施方式。图14是充气轮胎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15是表示实验结果的表。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等同的结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
在第3实施方式中,代替在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上设置多个凹状部22,而在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上设置多个凹状部24。
此时,各凹状部24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各凹状部24由从凹状部24的宽度方向一端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向轮胎的内侧倾斜的第1倾斜面24a、和从凹状部2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向轮胎的内侧倾斜的第2倾斜面24b构成。另外,各倾斜面24a、24b形成为平面状。进而,各凹状部24的宽度W相对于深度D约为5倍。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充气轮胎,在第1显示部20的图形21的表面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24。另外,各凹状部24被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并被配置成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另外,各凹状部24由第1倾斜面24a与第2倾斜面24b构成,各凹状部24的宽度W相对于深度D约为5倍。因此,第1倾斜面24a与第2倾斜面24b的亮度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而变化,第1倾斜面24a与第2倾斜面24b的亮度的变化互不相同。进而,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24之间形成有棱线RL,在各倾斜面24a、24b相交的部分形成有谷线VL。另外,图形21的表面的亮度夹着棱线RL以及谷线VL变化。因此,能够识别具有棱线RL以及谷线VL。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观察的方向和光的方向,第1倾斜面24a与第2倾斜面24b的亮度变化。因此,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看起来是立体的,使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相对于胎侧部10的其他的部分容易显眼。即,在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10的第1显示部20的识别性上极其有利。
进而,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24之间形成有棱线RL,在各倾斜面24a、24b相交的部分形成有谷线VL,棱线RL以及谷线VL能够识别。因此,通过各倾斜面24a、24b的亮度的变化与多条棱线RL以及谷线VL的组合,第1显示部20给观察者独特的印象。
另外,通过使凹状部24的宽度W与深度D的关系变化,使各凹状部24的等级以及各线RL、VL的外观变化。在图15中,表示由将宽度W的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设定为多个种类所引起的各凹状部24的各倾斜面24a、24b的亮度变化的识别性以及各线RL、VL的识别性的实验结果。另外,在该实验中,在将宽度W设定为4mm的基础上,将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设定为多个种类。由此,在宽度W大于深度D的20倍时,各棱线RL的识别性、各谷线VL的识别性以及各倾斜面24a、24b的亮度变化的识别性下降。另外,在宽度W小于深度D的2倍时,各棱线RL的识别性、各谷线VL的识别性以及各倾斜面24a、24b的亮度变化的识别性下降。即,优选,宽度W为深度D的2倍以上20倍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倾斜面24a、24b形成为平面状。与此相对,如图16所示,也能够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各倾斜面24a、24b,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各凹状部22、各凸状部23以及各凹状部24形成为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与此相对,如图17所示,也能够将各凹状部22形成为在第2显示部30的各文字31上在轮胎直径方向上延伸。另外,如图18所示,也能够将各凹状部22形成为向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在这些情况下也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进而,在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各凹状部22以及各凹状部24的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在延伸设置方向上设为一定,也能够在延伸设置方向上使其逐渐增大或者缩小。进而,如图19所示,在例如将凹状部22设置在第2显示部30的文字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为在凹状部22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截面上凹状部的轮廓为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线。在该情况下,在凹状部2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也产生亮度的等级,上述的效果变得更显著。另外,图19(b)是图19(a)中的B-B线剖视图。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各图形21的表面设有多个凹状部22,各凹状部22形成为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另外,各图形21也设置成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进而,在各图形21上分别各设有4个(各相同个数)凹状部22。由此,在各图形21出现的各凹状部22的等级以及各棱线RL看起来互相协调,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给观察者独特的印象。即,在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10的第1显示部20的识别性上极其有利。该结构也能够应用于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能够达成同样的效果。
进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设置于相邻的图形21的各凹状部22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由此,在各图形21出现的各凹状部22的等级以及各棱线RL看起来互相更协调,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给观察者更独特的印象。即,在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10的第1显示部20的识别性上极其有利。该结构也能够应用于第2以及第3实施方式,能够达成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第1显示部20以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有9个图形。与此相对,当在第1显示部20以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有2个图形时,能够达成由将各凹状部22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设置所产生的效果。另外,优选的是,在第1显示部20以在轮胎圆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有3个图形时,由各凹状部22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设置所产生的效果显著显现。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宽度W设定为4mm,并且将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倍率设定为多个种类,评价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参照图5)。在最开始的申请后,申请人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结果。下面对于新得到的结果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显示部20以及第2显示部30是设置于例如尺寸225-65R17的轮胎的显示部。另外,也能够在其他的尺寸的轮胎中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第1显示部20以及第2显示部30。
申请人如图21至图25所示,制作将凹状部22的宽度W以及深度D的值设定为多个种类的CG(计算机图形)模块,进行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的评价。在该评价中,在图26以及图27所例示的平板状的模块中,在其厚度方向一个面上设有多个凹状部22,评价在各凹状部22出现的等级以及在各凹状部22之间出现的棱线RL识别性。另外,在该等级以及棱线RL的识别性的评价中,如图27所示,从与平板状的模块的厚度方向一个面呈大致30°的方向照射光。另外,从与各模块的厚度方向一个面呈大致45°并且与各凹状部22的并列设置方向呈大致30°的倾斜的方向观察各模块。另外,在将轮胎安装于汽车时和为了销售而将轮胎平着堆起来时,可以认为经常发生从与胎侧部10的外表面11呈大致30°的方向照射日光等光的情况,可以认为从与外表面11呈大致45°并且与各凹状部22的并列设置方向呈大致30°的方向观察各凹状部22的机会也较多,所以在上述的条件下进行评价。
另外,在图21至图26中,对各凹状部22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C1的单一的曲面形成的情况(例如如图4所示,凹状部22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另外,图21至图26中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的评价结果是通过多个观察者评价各模块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将各观察者的评价结果集中而指数化的结果。具体地说,各观察者进行“识别性极良好”、“识别性良好”、“识别性较差或者看起来不是”3级评价,将该评价结果集中而指数化。另外,将所有的观察者中75%以上判断为“识别性良好”的情况的评价结果设为100,将所有的观察者中75%以上判断为“识别性良好”的情况的评价结果设为102。在这里,数字越大评价结果越良好,申请人认为评价结果为100以上时识别性良好。
如图21所示,判明:在各凹状部22的深度小于0.1mm时,各凹状部22过浅,所以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显著较低。另外,判明:如果各凹状部22的深度为0.1mm以上,则下面所示的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的范围内,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良好。
另外,如图21至图24所示,在各凹状部22的深度D为0.1mm到0.2mm的范围时,如果对例如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40的评价结果(1、2、7、10)进行比较,则随着各凹状部22的深度D变深,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提高。另外,如图24至图26所示,判明:在各凹状部22的深度D为0.2mm以上的范围时,如果对例如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60的评价结果(11、16、22)进行比较,则与各凹状部22的深度相伴的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的提高变得不显著。
另一方面,如图21至图26所示,判明:在各凹状部22的宽度W为2mm以下的范围内时,各凹状部22过细,所以等级的识别性较差,各凹状部22变得如槽那样容易观察。与此相对,判明:在各凹状部22的宽度W为4mm以上的范围内时,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良好。
另外,如图21至图26所示,判明:如果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2以上60以下,则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良好。进而,如图26所示,判明:如果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5以上,则等级的识别性更提高;如果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10以上,则等级的识别性进一步提高。
即,判明:如果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2以上60以下,则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良好;如果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5以上60以下,则等级的识别性变得更良好;如果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10以上60以下,则等级的识别性变得进一步良好。如果凹状部较深(W/D的比率较小),则在从与厚度方向一个面呈大致30°的方向观察模块时,由于棱线附近的突出而看不到凹状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在本说明书中,将这样的状态称为“看起来是台阶状”),或者凹状部的表面的一部分由于棱线附近的突出而变得难以看见。因此,可以认为,在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为2~10的范围内时,伴随着W/D的变大,凹状部的等级的识别性提高。
另外,在图21至图26的评价中,各凹状部22由单一的圆弧形成。因此,如图21至图26所示,能够导出各评价中的各凹状部22的曲面的曲率半径R。由此,判明:如果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R/D)为1以上451以下,则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良好;如果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R/D)为4以上451以下,则等级的识别性变得更良好;如果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R/D)为13以上451以下,则等级的识别性变得更加良好。
进而,如图21至图26所示,所述各观察者在从与厚度方向一个面呈大致30°的方向观察各模块时(30°方向观察结果)和从与厚度方向一个面呈大致15°的方向观察各模块时(15°方向观察结果),评价各凹状部22是否如上所述那样看起来是台阶状。另外,如图35所示,在棱线RL的对侧的凹状部的表面不能良好地看见时,评价为看起来是台阶状。图35是从30°方向观察实施例17的图。在图21至图26中,在各观察者中75%以上判断为看起来不是台阶状时将评价结果设为“看起来不是”。
另外,在图29至图33中表示在评价中使用的平板状的模块的一部分,如图26所示,在W/D为10~60(R/D为13~451)时,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变得极良好。另外,特别是在W/D为15以上(R/D为29以上)时,大多数的观察者感觉到与引用文献2那样设置槽的情况相比较,平板状的模块的厚度方向一个面平滑,接近平面。即,形成与引用文献2那样在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的表面设置多个槽的情况完全不同的外观。进而言之,不会如在各图形21的表面设置多个槽的情况那样产生较大的凹凸,但是各图形21的表面由于棱线RL以及等级而看起来是立体的,第1显示部20的各图形21给观察者独特的印象。由于该原因,即使在例如在胎侧部10的所述范围11a形成有称为隆起的多个槽的情况下,各图形21也容易显眼,在有效地提高设置于胎侧部10的第1显示部20的识别性上极为有利。
另外,如图21至图26所示,在W/D为10以上(R/D为13以上)时,在30°方向观察结果中评价变为“看起来不是”(参照图35以及图36);在W/D为15以上(R/D为29以上)时,在15°方向观察结果中评价变为“看起来不是”。即,在W/D为10以上60以下(R/D为13以上451以下)时,不会如在各图形21的表面设置多个槽的情况那样产生较大的凹凸,所以能够达成各图形21的表面由于棱线RL以及等级而看起来是立体的这种独特的效果。另外,在W/D为15以上60以下(R/D为29以上451以下)时,所述独特的效果变得更显著。另外,在W/D为10以上60以下(R/D为13以上451以下)或者15以上60以下(R/D为29以上451以下)时,也具有等级的识别性与观察方向无关地变好的优点。
另外,在图21至图26中,在各凹状部22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情况下,导出各凹状部22的宽度W、深度D、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率(W/D)以及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的范围。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在各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其他的面OS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的情况下,各凹状部22的宽度W、深度D、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以及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的范围如下所述那样导出。另外,作为该平面,也包含稍微弯曲的曲面、例如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或内侧具有曲率中心并且曲率半径为500以上的大致平面状的曲面。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达成下面所示的效果。
首先,作为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其他的面OS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的各凹状部22的一例,如图37所示,可以考虑将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凹状部22在中间部分分离、在分离后的部分上设置其他的面OS。因此,如果宽度W、深度D、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为由图21至图26导出的范围内,则等级以及棱线RL的识别性变得良好。
即,即使在各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其他的面OS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各凹状部22的深度为0.1mm以上,则通过使宽度W和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的条件满足,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各凹状部22的宽度为4mm以上的范围时,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为2以上、并且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为1以上451以下时,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良好。在这里,不用如凹状部22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情况那样,设定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的上限。这是因为,在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其他的面OS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的各凹状部22的情况下,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依存于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W/D能够根据其他的面OS的长度调整。
同样,在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为5以上、并且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为4以上451以下时,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变得更良好。进而,在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为10以上、并且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为13以上451以下时,棱线RL以及等级的识别性变得进一步良好。
另外,在R/D为13以上时,在30°方向观察结果中评价变为“看起来不是台阶状”;在R/D为29以上时,在15°方向观察结果中评价变为“看起来不是台阶状”。
将这些评价结果表示于图38。在图38中,通过实施例9与实施例24的比较、实施例10与实施例25的比较、实施例11与实施例26的比较,使所述结果变得明了。
在这里,所述深度D如图4以及图7所示,为相对于连接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假想直线IL的最大深度。因此,如图39以及图40所示,在图形21的表面沿着胎侧部的外形形成为曲面状、其他的面OS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例如与胎侧部的外形平行的曲面)形成的情况下,相对于连接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假想直线IL的最大深度也变为深度D。
另外,为了使棱线RL以及等级在图形21的表面显眼,凹状部22内的设有其他的面OS的范围(面积)优选相对于凹状部22的面积为75%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而优选为30%以下。
这样,在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其他的面OS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的各凹状部22的情况下,与凹状部22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情况相比较,具有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的调整范围变大的优点。
进而,在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其他的面OS由平面形成的各凹状部22的情况下,与凹状部22由单一的圆弧形成的情况相比较,也具有硫化用模具的加工变得容易的优点。
另外,在图21至图26的评价中,展示了曲率半径R为一定的凹状部22,但在凹状部22的曲面的曲率半径R形成为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在其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变为上述范围内时,尤其是棱线RL的附近的曲面的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变为上述范围内时,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如图41所示,即使在各凹状部2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曲面CS形成、在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曲面CS之间不设置其他的面、在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曲面CS之间形成有谷线VL的情况下,如果各凹状部22的宽度W、深度D、宽度W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W/D)以及曲率半径R相对于深度D的比例(R/D)为上述的范围内,则也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展示了在胎侧部10的外表面11设置多个图形21或文字31、在各图形21或各文字31上设置多个凹状部的充气轮胎。与此相对,当然也能够如图42以及图43所示,在胎侧部10的外表面11设置被称为胎侧保护部的突设部40,在该突设部40的表面设置多个凹状部22。此时也能够达成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如图43所示,例如突设部40形成为矩形状,并且以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方式设置多个。另外,突设部40是为了防止胎侧部10擦到马路牙子等而产生的胎侧部10的外表面11的损伤而设置的。另外,对于胎侧保护部以外的突设部也能够设置凹状部22。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轮胎的胎面花纹的结束部分与胎圈部之间的范围称为胎侧部10。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发明的范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所表示,落入这些权利要求的意思之中的所有的变形例都包含于本发明。

Claims (21)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刻设文字或者图形而成的显示部,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的、被配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的多个凹状部;
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
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
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上,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曲面之间设有其他的面,并且其他的面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
3.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刻设文字或者图形而成的显示部,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显示部的文字或者图形的表面的、被配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的多个凹状部;
各凹状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
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
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下,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显示部包括多个图形,所述图形在胎侧部的外表面相互在轮胎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并且分别形成为平行四边形;
在各图形的表面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显示部包括多个图形,所述图形在胎侧部的外表面相互在轮胎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并且分别形成为平行四边形;
在各图形的表面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
6.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通过硫化用模具形成的突设部,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突设部的表面的、被配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的多个凹状部;
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
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
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上,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曲面之间设有其他的面,并且其他的面由平面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
8.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通过硫化用模具形成的突设部,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突设部的表面的、被配置成分别向预定方向延伸并且在与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并列的多个凹状部;
各凹状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有曲率中心的曲面形成;
在互相相邻的2个凹状部之间在各凹状部的曲面相交的部分形成有棱线;
各凹状部的深度为0.1mm以上并且宽度为4mm以下,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5倍以上。
9.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10倍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各凹状部的宽度相对于深度为15倍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2、4、6或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相对于设置有该曲面的凹状部的深度为13倍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2、4、6或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各凹状部的宽度方向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曲面的曲率半径相对于设置有该曲面的凹状部的深度为29倍以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显示部包括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文字或者多个图形,在各文字或者各图形上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设置于互相相邻的文字或者图形的各凹状部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显示部包括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文字或者多个图形,在各文字或者各图形上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设置于互相相邻的文字或者图形的各凹状部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显示部的各图形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设置于互相相邻的图形的凹状部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显示部的各图形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设置于互相相邻的图形的凹状部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突设部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各突状部上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设置于互相相邻的突状部的各凹状部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突设部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在各突状部上分别设有多个凹状部,设置于互相相邻的突状部的各凹状部分别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
19.如权利要求13或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显示部包括以相互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的2个以上的文字或者图形。
20.如权利要求15或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显示部包括以相互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的2个以上的图形。
21.如权利要求17或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突设部以互相在轮胎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设置有2个以上。
CN200980123079.4A 2008-06-17 2009-01-20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20661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8412/2008 2008-06-17
JP2008158412 2008-06-17
PCT/JP2009/050755 WO2009154008A1 (ja) 2008-06-17 2009-01-2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6137A true CN102066137A (zh) 2011-05-18
CN102066137B CN102066137B (zh) 2013-09-25

Family

ID=41433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3079.4A Active CN102066137B (zh) 2008-06-17 2009-01-2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253278A1 (zh)
JP (1) JP4600790B2 (zh)
CN (1) CN102066137B (zh)
CA (1) CA2727327C (zh)
RU (1) RU2462369C1 (zh)
WO (1) WO2009154008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5983A (zh) * 2011-06-15 2012-12-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09936A (zh) * 2011-09-27 2013-04-0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97151A (zh) * 2010-07-08 2013-05-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3917385A (zh) * 2011-11-08 2014-07-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8062200A (ja) * 2016-10-11 2018-04-1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602400A (zh) * 2016-02-03 2018-09-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9318657A (zh) * 2017-08-01 2019-02-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50397B2 (en) 2010-09-09 2017-01-2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5343961B2 (ja) * 2010-12-21 2013-11-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349040B1 (ko) * 2011-07-13 2014-01-09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타이어의 사이드월
JP5769583B2 (ja) * 2011-10-21 2015-08-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84044A (ja) * 2014-10-27 2016-05-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1547885S (zh) * 2015-10-09 2016-04-18
JP1553436S (zh) * 2015-11-10 2016-07-11
JP1566016S (zh) * 2016-07-08 2017-12-11
JP6759903B2 (ja) * 2016-09-09 2020-09-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6985887B2 (ja) 2017-10-30 2021-12-2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972966B2 (ja) * 2017-11-27 2021-11-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40200B2 (ja) * 2018-03-26 2022-03-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8703A (ja) 1991-01-10 1992-08-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007825B2 (ja) * 1995-09-28 2000-02-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067208A (ja) 1996-08-28 1998-03-10 Bridgestone Corp サイドウオールに文字、数字、記号または図形などの浮き出しマーク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52809B2 (ja) * 1996-09-13 2005-05-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053382B2 (ja) * 1998-07-10 2000-06-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US6253815B1 (en) * 1998-08-14 2001-07-03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s S.A. Design pattern for a tire
JP3391711B2 (ja) * 1998-09-04 2003-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0118208A (ja) 1998-10-09 2000-04-25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矩形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422715B2 (ja) * 1999-03-10 2003-06-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41512B2 (ja) * 2000-08-14 2010-09-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493177B2 (ja) * 2000-12-19 2004-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0509448C (zh) * 2002-11-06 2009-07-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06213282A (ja) 2005-02-07 2006-08-1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954677B2 (ja) * 2006-11-16 2012-06-2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7151A (zh) * 2010-07-08 2013-05-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3097151B (zh) * 2010-07-08 2015-06-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2825983A (zh) * 2011-06-15 2012-12-19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825983B (zh) * 2011-06-15 2015-10-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09936A (zh) * 2011-09-27 2013-04-0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009936B (zh) * 2011-09-27 2015-01-07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917385A (zh) * 2011-11-08 2014-07-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CN108602400A (zh) * 2016-02-03 2018-09-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8062200A (ja) * 2016-10-11 2018-04-1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318657A (zh) * 2017-08-01 2019-02-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98274A1 (en) 2012-11-29
RU2462369C1 (ru) 2012-09-27
RU2011101394A (ru) 2012-07-27
CA2727327C (en) 2016-06-07
US20110253278A1 (en) 2011-10-20
JP4600790B2 (ja) 2010-12-15
WO2009154008A1 (ja) 2009-12-23
CA2727327A1 (en) 2009-12-23
JPWO2009154008A1 (ja) 2011-11-24
US8573273B2 (en) 2013-11-05
CN102066137B (zh) 2013-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6137B (zh) 充气轮胎
CN102602251B (zh) 充气轮胎
US20200062043A1 (en) Tire
CN105082889B (zh) 充气轮胎
CN101557947B (zh) 在圆周胎面中包括凹口的轮胎
CN102029864B (zh) 多级轮胎胎面磨损指示器
CN103660806B (zh) 充气轮胎
CN102858560A (zh) 充气轮胎
WO2011138867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3029528A (zh) 充气轮胎
CN111572288B (zh) 轮胎
CN103358824A (zh)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27179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15315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0193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379370A (zh) 充气轮胎
US11667159B2 (en) Tread for a pneumatic tire and a pneumatic tire
CN102328555A (zh) 充气轮胎
JP201412197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5451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3666280U (zh) 冬季轮胎
CN106494158A (zh) 充气轮胎
JP58869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2932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4149781U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