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4948A -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4948A
CN102054948A CN2010105287673A CN201010528767A CN102054948A CN 102054948 A CN102054948 A CN 102054948A CN 2010105287673 A CN2010105287673 A CN 2010105287673A CN 201010528767 A CN201010528767 A CN 201010528767A CN 102054948 A CN102054948 A CN 102054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upply unit
battery unit
unit
cooling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87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4948B (zh
Inventor
西藤正雄
高品智一
高桥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4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4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4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4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6/42Grouping of primary cells into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降低温度差以使电池单元的温度在任意位置接近一致的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电源装置具备:多个方形的电池单元(1);树脂制的隔板(2),其插入各电池单元(1)彼此之间,使相邻的电池单元彼此电绝缘,且与电池单元(1)的表面以热结合状态接触;一对端面间隔件,它们覆盖电池块的位于对置的端面的端面电池单元,其中,电池块交替层叠电池单元和隔板而构成;一对金属制的端板,它们分别覆盖端面间隔件的表面,并比端面间隔件厚;连结件,其将一对端板彼此连结,其中,在隔板的与电池单元接触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冷却气体流动的冷却间隙,在端面间隔件的与电池单元接触的表面设置有划定闭塞空间的中空状的隔热层。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个电池单元隔着隔板层叠的电源装置及使用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层叠多个电池单元并向电池单元之间的冷却间隙强制鼓风的电源装置或蓄电池系统被利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机动车等车辆中。在这样的电源装置中,由于使用多个电池单元的关系,在各电池单元中产生温度差。尤其是,若增加层叠的电池单元的个数,则使全部的电池单元为一致的温度、即在减小温度差的同时进行冷却变得困难。对于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的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来说,尽可能缩小电池单元的温度差极为重要。这是因为电池单元的温度差使各电池单元的剩余容量(残容量)不一致,缩短特定的电池单元的寿命的缘故。由于电池的充放电的效率根据温度而变化,因此在存在温度差时,即使各电池以相同的电流进行充放电,剩余容量也存在差异。在剩余容量存在差异时,剩余容量大的电池容易过充电,而剩余容量小的电池容易过放电,过充电和过放电导致特定的电池单元的劣化加速,成为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的寿命缩短的原因。尤其是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如混合动力汽车、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机动车那样,层叠多个电池,用于以大电流进行充放电的用途,因此制造成本变得极其高,因而如何使延长寿命非常重要。尤其越形成使用多个电池的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制造成本越变高,因此要求延长寿命。但是,越层叠多个电池,存在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的温度差越大从而寿命缩短的特性。
开发有层叠多个电池单元,向电池单元之间强制输送冷却气体而将其冷却的结构的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参照专利文献1)。如图25的剖视图所示,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中,在电池块110的电池单元101之间设置冷却间隙103,在电池块110的两侧设置有供给通道106和排出通道107。该车辆用的蓄电池系统中,从供给通道106向冷却间隙103强制输送冷却气体,并将冷却气体从排出通道107排出,从而冷却电池单元10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50515号公报
然而,在利用冷却气体依次冷却电池单元的方式中,接近供给通道的位置的电池单元由刚被供给的冷的冷却气体充分冷却,但是,冷却气体被输送并反复进行与电池的热交换的结果是冷却气体逐渐被加热。因此,产生沿着冷却通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电池单元的温度由于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问题。由这样的电池单元的温度差导致在电池单元的特性劣化、寿命方面产生差异。尤其是由于蓄电池系统的输出被最低温度的电池限制,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蓄电池系统的性能,理想的是使电池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量即ΔT接近零附近。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降低电池单元的温度差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池单元的性能的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为了完成上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源装置,其具备:多个方形的电池单元1;树脂制的隔板2,其插入各电池单元1彼此之间,使相邻的电池单元1彼此电绝缘,且与电池单元1的表面以热结合状态接触;一对端面间隔件17,它们覆盖电池块的位于对置的端面的端面电池单元1,其中,电池块交替层叠所述电池单元1和隔板2而构成;一对金属制的端板10,它们分别覆盖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表面,并比所述端面间隔件17厚;连结件11,其将所述一对端板10彼此连结,其中,可以在所述隔板2的与所述电池单元1接触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冷却气体流动的冷却间隙4,在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与所述电池单元1接触的表面设置有划定闭塞的空间的中空状的隔热层18。由此,使端板为金属制而提高机械紧固力,并且由于是金属制因而热传导性高,通过利用闭塞空间的空气的隔热层能够减少面向端板的电池单元的冷却能力高于其它电池单元的情况,能够实现机械强度的提高和均热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隔板2的截面形成为凹凸状并且端缘开口,从而形成所述冷却间隙4,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截面形成为凹凸状并且其端缘闭塞,从而能够形成所述隔热层18。由此,使隔板与端面间隔件的形状大致通用化,能够通过闭塞冷却间隙的端缘来构成端面间隔件,因此能够降低隔板及端面间隔件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电源装置,可以闭塞所述冷却间隙4的端缘而形成所述隔热层18。由此,能够容易地设置与冷却间隙相同宽度的隔热层,能够降低端面间隔件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隔热层18还可以通过肋将闭塞空间分割成多个。由此,能够通过肋提高端面间隔件的强度并且将闭塞空间分割成多个,从而提高基于空气的滞留的隔热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肋可以形成为山形。由此,能够使肋的形成简单化,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端面间隔件的弯曲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端面间隔件17具备冷却间隙4,所述隔板2的冷却间隙4比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冷却间隙4数量多或流路的截面积大即可。由此,实现面向端面间隔件的电池单元的冷却,并且与其它的电池单元相比抑制冷却气体的流量,从而能够实现冷却能力的平衡。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端面间隔件17在所述电池单元1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所述冷却间隙4,在该冷却间隙4的两侧设置有隔热层18即可。由此,由于能够从大致中央冷却端面的电池单元,因此能够在电池单元的高度方向上实现均等冷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电源装置,可以在所述隔板2中的面向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隔板2中设置隔热层18。由此,在认为随着朝向端面的电池单元而容易被冷却的电池单元上设置隔热层,能够减低电池单元的温度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冷却间隙4的截面积可以形成为在所述电池块3的端面最窄,随着朝向内侧逐渐变大。由此,越是容易被冷却的端面侧的电池单元,越减小冷却间隙的截面积来降低冷却能力,从而实现与电池块的内侧的单元的温度差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可以具备连接强制鼓风机构9的通道,该强制鼓风机构9用于强制使冷却气体向所述冷却间隙4流动。由此,能够将冷却气体可靠地向各隔板的冷却间隙供给,实现电池单元的冷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电源装置,所述连结件11可以通过螺钉紧固。由此,通过使端板为金属制能够相对于螺钉维持足够的强度。
另外,根据具备第十一方面的电源装置的车辆,其可以具备上述的电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系统的简要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简要水平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局部放大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4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3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简要立体图。
图8是图2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电池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电池单元与隔板的层叠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系统的简要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简要水平剖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局部放大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0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简要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系统的简要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简要水平剖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局部放大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4所示的蓄电池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简要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连接杆(バィンドバ一)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端面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20是从背面观察图19的端面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端面间隔件上嵌合了端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电池块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在通过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上搭载电源装置的例子的框图。
图24是表示在仅通过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机动车上搭载电源装置的例子的框图。
图25是现有的电源装置的水平剖视图。
图26是表示通过连接杆固定电池块的情况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0、200、300电源装置
100B、100C蓄电池系统
1、1D电池单元
1A开口部
2、2D、2a、2b、2c、2d隔板
2A槽
2B切口部
3、3D电池块
4冷却间隙
5鼓风通道
6供给通道
7排出通道
8、58、78温度均等化壁
8A、58A、78A锥部
8B、58B、78B宽幅部
9强制鼓风机构
10、10D端板
10A加强肋
10a连结孔
11连结件
11a垂直肋
11b水平肋
11c连结孔
11d折弯片
11e上杆
11f下杆
11g连结部
11h折弯部
11X、11B、11C、11D连接杆
12、12D止动螺钉
13电极端子
14开口部
14A闭塞部
14B露出部
15、15a、35温度均等化板
15A闭塞杆
15B连结杆
16、36风量调整开口
17端面间隔件
18、18B隔热层
19中间隔断壁
20外装箱
20A下壳体
20B上壳体
21凸缘部
22侧壁
24螺栓
25螺母
30端面板
31连结通道
31A上杆
31B下杆
31C连结部
31D折弯部
55鼓风通道
56供给通道
57排出通道
75鼓风通道
76供给通道
77排出通道
93电动机
94发电机
95DC/AC变换器
96发动机
101电池单元
103冷却间隙
106供给通道
107排出通道
110电池块
EV、HV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电源装置、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以及电源装置的充放电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电源装置、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以及电源装置的充放电控制方法不特定为以下的内容。并且,决不能将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构件特定为实施方式的构件。尤其是,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构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的配置等主要没有特别的特定记载,则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的意思,仅为说明例。此外,为了使说明明确,各附图示出的构件的尺寸、位置关系等存在夸张的情况。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同一名称、符号表示同一或同种的构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还可以采用将多个要素以同一构件构成而以一个构件兼用作多个要素的方式,还可以相反地将一个构件的功能由多个构件分担实现。此外,一部分的实施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可以在其它的实施例、实施方式等中利用。
基于图1至图17,说明作为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适用于车载用的电源装置的例子。在这些图中,图1至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源装置100,图10至图13表示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图14至图17表示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此外,图18表示连接杆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9表示端面间隔件的立体图,图20表示从背面观察图19的端面间隔件的立体图,图21表示在端面间隔件上嵌合了端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2表示电池块的剖视图。上述实施例所示的电源装置主要适合于通过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的混合动力汽车、仅通过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机动车等电动车辆的电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使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机动车以外的车辆,还能够使用于电动车辆以外的要求大输出的用途。
上述图中所示的电源装置具备将由多个方形电池构成的电池单元1以形成有冷却间隙4的状态层叠而形成的电池块3、对该电池块3的电池单元1强制输送冷却气体而进行冷却的强制鼓风机构9。在电池块3中,在层叠的电池单元1之间夹着隔板2。如图9所示,隔板2为与电池单元1之间形成有冷却间隙4的形状。并且,图中的隔板2在两面利用嵌合结构连结电池单元1。通过利用嵌合结构连结于电池单元1上的隔板2来阻止相邻的电池单元1的位置错动而进行层叠。
方形电池的电池单元1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但是,电池单元也可以为镍氢电池或镍镉电池等二次电池。图中的电池单元1为具有规定厚度的四边形,在上表面的两端部突出设置有正负电极端子13,在上表面的中央部设有安全阀的开口部1A。在层叠的电池单元1中,相邻的电极端子13通过连结件(未图示)连结而互相串联连接。电源装置通过将相邻的电池单元1的正负电极端子13以层叠状态连结而彼此串联连接。电池单元1可以通过母线(未图示)将正负电极端子13连结而互相串联连接。将相邻的电池单元1互相串联连接的电源装置能够提高输出电压来增大输出。但是,电源装置也可以将相邻的电池单元并联连接。电池单元1由金属制的外装壳(外装缶)制作而成。该电池单元1夹着绝缘材料的隔板2,从而防止相邻的电池单元1的外装壳的短路。电池单元的外装壳也可以由塑料等绝缘材料制作而成。该电池单元由于不必将外装壳绝缘层叠,因此间隔件也可以为金属制。
隔板2由塑料等绝缘材料制作,使相邻的电池单元1绝缘。如图6所示,在隔板2与电池单元1之间设置有使空气等冷却气体通过的冷却间隙4,以使电池单元1冷却。图9的隔板2在与电池单元1的对置面设置有延伸到两侧缘的槽2A,在隔板2与电池单元1之间设置有冷却间隙4。在图中的隔板2中,将多个槽2A以规定的间隔互相平行地设置。在图9的隔板2的两面设置有槽2A,在互相相邻的电池单元1与隔板2之间构成冷却间隙4。该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在隔板2的两侧形成的冷却间隙4有效地冷却两侧的电池单元1。但是,也可以仅在隔板的单面设置槽,在电池单元与隔板之间设置冷却间隙。以向电池块3的左右开口的方式沿水平方向设置图中的冷却间隙4。并且,在图9的隔板2的两侧设置切口部2B。在设置于该隔板2的两侧的切口部2B,相邻的电池单元1的对置面的间隔变宽,从而能够减少冷却气体的通过阻力。因此,能够从切口部2B向隔板2与电池单元1之间的冷却间隙4顺利地输送冷却气体,能够有效地冷却电池单元1。如上所述,向冷却间隙4强制输送的空气直接有效地冷却电池单元1的外装壳。该结构的特征在于,能够有效地阻止电池单元1的热逸溃,并且能够有效地冷却电池单元1。
(端板10)
在电池块3的两端设置端板10,通过连结件11连结一对端板10,将一对端板10在夹着层叠的电池单元1与隔板2的状态下进行固定。端板10形成为与电池单元1的外形大致相等的外形的四方形。如图8所示,将连结件11的两端向内侧折弯形成折弯片11d,并通过止动螺钉12将折弯片11d固定于端板10。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将连结件的折弯部分延长,使其包围端板并通过止动螺钉固定。但是也可以将连结件通过止动螺钉固定于端板的外侧面。或者也可以在端板的侧面设置内螺纹孔,通过拧入贯通连结件的止动螺钉进行固定。在端板的外侧面固定的连结件也可以不设置折弯片,而直线状地固定于端板。
图8的端板10为将加强肋10A一体成形地设置在外侧而进行加强的金属制。金属制的端板10具有足够的强度,对止动螺钉12的紧固转矩也具有抵抗性。并且,在端板10的外侧的表面设置有连结连结件11的折弯片11d的连结孔10a。在图8的端板10的外侧表面的四角部设置有四个连结孔10a。连结孔10a为内螺纹孔。该端板10可以通过将贯通连结件11的止动螺钉12拧入内螺纹孔来固定连结件11。
(连结件11)
连结件11是具有规定的上下宽度的连接杆11X。形成为连接杆11X的连结件11是具有规定宽度的金属板。两端固定于端板10的四个角部的作为连结件11的连接杆11X配置在电池单元1的两侧的上下位置。在两侧的上下位置配置有连接杆11X的电池块3通过连接杆11X闭塞在电池单元1之间设置的冷却间隙4的上下的一部分。即,冷却气体不会从由连接杆11X闭塞的冷却间隙4的开口部14流入。因此,向电池单元1的两侧开口的冷却间隙4的开口部14被划分成由该连接杆11X闭塞的位于上下位置的闭塞部14A和开口部14不被连接杆11X闭塞的露出部14B。露出部14B位于上下的闭塞部14A之间并与鼓风通道5连结。该露出部14B与供给通道6连结,从而从供给通道6强制输送冷却气体。由于在电池块3的两侧面的上下位置配置有形成为连接杆11X的连结件11,因此向两侧开口的冷却间隙4由连接杆11X划分成上下的闭塞部14A和露出部14B。一方的露出部14B与供给通道6连结,另一方的露出部14B与排出通道7连结,通过向冷却间隙4输送的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1。
如图2、图4、图5及图7所示,以上的电池块3分离排列成两列,且在两列电池块3之间和外侧设置鼓风通道5。图中的电源装置在两列电池块3之间设置有与各个冷却间隙4连结的供给通道6。并且,在分离成两列的电池块3的外侧设置有排出通道7,在排出通道7与供给通道6之间并列连结有多个冷却间隙4。如图1与图4的箭头所示,该电源装置通过强制鼓风机构9从供给通道6向排出通道7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1。从供给通道6向排出通道7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从供给通道6分支而被向各个冷却间隙4输送,对电池单元1进行冷却。冷却电池单元1后的冷却气体聚集于排出通道7而被排出。
图中的电源装置在两列电池块3之间设置有供给通道6,在外侧设置有排出通道7,但是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也可以将供给通道与排出通道相反配置。图10至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电源装置200在两列电池块3的外侧设置有供给通道56,在两列电池块3之间设置有与各个冷却间隙4连结的排出通道57。该电源装置200中,如图10和图11的箭头所示,通过强制鼓风机构9从外侧的供给通道56向中间的排出通道57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1。从外侧的供给通道56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被向各个冷却间隙4输送,对电池单元1进行冷却。冷却电池单元1后的冷却气体聚集于中间的排出通道57而被排出。冷却气体可以利用空气、通过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或制冷剂等。
图1至图5及图10至图13的电源装置由四组电池块3构成,将上述四个电池块3排列成两行两列。构成各行的两个电池块3平行排列成两列,在中间和外侧设置有鼓风通道5、55。并且,在图示的电源装置中,将互相平行排列的每两个电池块3分离配置成两行。即,在构成互相相邻的行的每两个电池块3之间配置有中间隔断壁19,将在各行的电池块3的中间和外侧设置的鼓风通道5、55彼此隔断。因此,如图4和图11所示,该电源装置从各自的供给通道6、56向各行的电池块3供给冷却气体,将向冷却间隙4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从各自的排出通道7、57排出。图中的电源装置向供给通道6、56和排出通道7、57逆向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对电池单元1进行冷却。
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将并列配置成两列的两个电池块3分离成两行,电源装置整体配置成两行两列,但是电源装置也可以仅由并列配置成两列的两个电池块构成、即配置成一行两列。该电源装置既可以向供给通道和排出通道逆向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也可以同向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并且,配置成两行两列的四个电池块也可以在各行的电池块之间和鼓风通道之间不配置中间隔断壁,而将在列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池块直线状地连结,并且将上述的电池块平行地排列成两列,在中间和外侧设置鼓风通道。该电源装置可以将在配置成两行两列的电池块的中间设置的鼓风通道和在外侧设置的鼓风通道中的任一方作为供给通道,将另一方作为排出通道,将从供给通道供给的冷却气体向冷却间隙强制输送并从排出通道排出。该电源装置也可以向供给通道和排出通道逆向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也可以同向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
在互相平行排列的两列电池块3之间设置的鼓风通道5的面积为在两列电池块3的外侧设置的鼓风通道5的面积的两倍。这是由于,在图1至图5的电源装置中,将向设置在两个电池块3中间的供给通道6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分成两支,并向设置在两侧的排出通道7输送而排出,在图10至图13所示的电源装置中,将向设置在两侧的两个供给通道56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向设置在中间的排出通道57输送而排出。即,在图1至图5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由于供给通道6输送两侧的排出通道7两倍的冷却气体,因此将其截面积设为排出通道7的两倍来降低压力损失。图5的电源装置中,为了增大作为中间的鼓风通道5的供给通道6的截面积,将供给通道6的横向宽度设为排出通道7的横向宽度的两倍。另外,在图10至图13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由于中间的排出通道57输送两侧的供给通道56两倍的冷却气体,因此将其截面积设为供给通道56的两倍来降低压力损失。图12的电源装置中,为了增大作为中间的鼓风通道55的排出通道57的截面积,将排出通道57的横向宽度设为供给通道56的横向宽度的两倍。
在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将电池块3互相平行地排列成两列,在排列成两列的电池块3的中间和外侧设置鼓风通道5、55。但是,电源装置也可以由一列电池块构成。在图14至图17的实施方式3的电源装置300中,在一列的电池块3的两侧设置鼓风通道75,将一方的鼓风通道75作为供给通道76,将另一方的鼓风通道75作为排出通道77。如图14和图15的箭头所示,该电源装置300通过强制鼓风机构9从供给通道76向排出通道77强制输送冷却气体来冷却电池单元1。从供给通道76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被向各个冷却间隙4输送,对电池单元1进行冷却。冷却电池单元1后的冷却气体聚集于排出通道77而被排出。在该电源装置300中,由于向供给通道76及排出通道77输送的冷却气体的流量相等,因此使在电池块3的两侧设置的供给通道76与排出通道77的截面积相等,即、使供给通道76的横向宽度与排出通道77的横向宽度相等。
(温度均等化板15)
该电源装置中,可以在电池块的表面固定温度均等化板。温度均等化板配置为进一步限制上风侧的电池单元的冷却、阻碍冷却气体、闭塞冷却间隙4,其闭塞量以沿着冷却气体的行进方向变小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减小各电池单元的温度差。在图6、图8所示的电池块中,固定有高度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电池块的端缘而形成宽幅的温度均等化板15a。并且如图18(a)所示,作为变形例的电源装置,在电池块3的供给通道6侧的表面固定温度均等化板15a,从而能够减小各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温度均等化板15为金属板或具有耐热性的塑料板,以在两面贯通的方式形成有风量调整开口16。在图18(a)所示的连接杆11B的示例中,在电池块3的外侧固定温度均等化板15。该温度均等化板15与连接杆11D的表面接合而固定。但是,虽未图示,但温度均等化板也可以通过嵌合结构或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到连接杆的表面。并且,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在连接杆和电池块之间夹着温度均等化板而将其固定。
在图18(a)的温度均等化板15的上下的中间以沿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风量调整开口16。在该温度均等化板15的上下设置有闭塞杆15A,在上下的闭塞杆15A之间设置风量调整开口16,并且上下的闭塞杆15A的两端通过连结杆15B连结。该图中的温度均等化板15形成为能够固定于将上杆11e和下杆11f连结而成的连接杆11上的外形。正确地说,使温度均等化板15的上下宽度为能够固定在连接杆11B的上杆11e的水平肋11b和下杆11f的水平肋11b之间的宽度,使温度均等化板15的长度为能够固定在连结连接杆11的两端的连结部11g的外侧面的长度。在该温度均等化板15中,将上下的闭塞杆15A配置在连接杆11B的上杆11e和下杆11f的表面,从而能够将闭塞杆15A配置在连接杆11B的闭塞部14A上。若采用该结构,则能够实现在温度均等化板15的上下设置闭塞杆15A,并且闭塞杆15A在与温度变高的电池单元1相邻的冷却间隙4处不会阻碍冷却气体向冷却间隙4流入的结构。此外,能够将温度均等化板15的整周通过粘接、止动螺钉或嵌合结构固定到连接杆11B上而牢固地固定。另外,外周为四边形且在其内侧设置有风量调整开口16的温度均等化板15能够通过将金属板或塑料板裁断而简单地制造。
图18(a)所示的连接杆11B配置在电池块3的两侧面的上下位置,其两端固定于端板10。在图18(a)所示的连接杆11B中,配置在电池块3的上缘的上杆11e和配置在电池块3的下缘的下杆11f在它们的两端部互相连结,连结部11g固定于端板10。连接杆11B的结合部11g从端板10的外周面以沿着其表面的方式向内侧折弯,折弯部11h固定于端板10。该连接杆11B通过将铁或铁合金的金属板切断并进行冲压加工而制作。并且,图中的连接杆11B中,上杆11e和下杆11f的截面形状形成为L字状,为将水平肋11b与垂直肋11a连结的形状。在该连接杆11B中,可以将垂直肋11a与电池块3的侧面平行配置,通过水平肋11b加强垂直肋11a。此外,在图18(a)的连接杆11B中,在设置于上杆11e的上缘上的水平肋11b上设置有固定于外装箱的凸缘部的连结孔11c。
此外,如图18(b)所示,温度均等化板也可以为与金属板的连接杆11C一体的结构。在该连接杆11C中,也将在电池块的上缘配设的上杆31A和在电池块3的下缘配设的下杆31B在它们的两端部通过连结部31C互相连结,设置在连结部31C上的折弯部31D固定于端板。在该温度均等化板35的上杆31A和下杆31B之间设置有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的开口宽度不同的风量调整开口36。该温度均等化板35通过切削加工连接杆11C的工序设置风量调整开口36。该电池块3由于通过牢固地固定的连接杆11C构成温度均等化板35,因此可靠地防止温度均等化板35的位置错动,能够长时间减小各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
温度均等化板15、35使供给通道6的冷却气体通过风量调整开口16、36而流入各冷却间隙4。这是由于冷却间隙4的开口部14经由风量调整开口16、36而向供给通道6开口。风量调整开口16、36形成为沿着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的形状,从而使冷却气体能够流入各冷却间隙4。在图18(a)、(b)的温度均等化板15、35中,使风量调整开口16、36开口,以使冷却气体能够流入全部的冷却间隙4。但是,该结构为一例,在单元温度变得相当低的电池单元、无需通过冷却气体冷却的结构中,不必使与无需冷却的电池单元相接的冷却间隙经由风量调整开口向供给通道开口。因此,风量调整开口不必使全部的冷却间隙向供给通道开口。温度均等化板15、35通过风量调整开口16、36的开口面积来调整冷却间隙4的开口部14向供给通道6开口的面积,从而控制流入各冷却间隙4的冷却气体的风量。
在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1的电池块3中,若使全部的冷却间隙4的开口面积相同,则配置在供给通道6的上风侧的电池单元1的温度比下风侧的电池单元1低。这是因为,在供给通道6中被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向上风侧的冷却间隙4中流入得较多,向下风侧的冷却间隙4中流入得少。为了限制上风侧的电池单元1的冷却而有效地冷却下风侧的电池单元1,图18(a)的温度均等化板15的风量调整开口16的开口面积朝向下风侧变大。
图18(a)、(b)的温度均等化板15通过使风量调整开口16的上风侧的开口面积小于下风侧,从而限制上风侧的电池单元1的冷却,减小各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温度均等化板15的风量调整开口16是通过调整冷却间隙4向供给通道6开口的面积来控制流入各冷却间隙4的冷却气体的流量的部分,因此并非必须形成图中所示的形状,也可以例如在温度均等化板上设置多个贯通孔,调整该贯通孔的密度、尺寸,或者设置多个狭缝,从而在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上变更开口面积。
(温度均等化壁8、58、78)
此外,在供给通道6、56、76配置有温度均匀化壁8、58、78,从而缩小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为在冷却气体输送方向上的全长比横向宽度大的细长的形状,且上风侧的端部朝向前端逐渐变细。图5~图7、图12、图13、图15及图17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下风侧的端部也朝向前端逐渐变细,从而能够减少下风侧的冷却气体的紊流而顺利地输送。供给通道6、56、76内的紊流成为使压力损失增加的原因。因此,使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上风侧和下风侧这两侧朝向前端逐渐变细的结构能够减少紊流引起的压力损失。
进而,将图中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端部形成为以朝向前端上下宽度变窄的方式倾斜的形状,整体的形状形成为中间部高的山形。由于图7、图13及图17的电源装置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上下的对置位置配设有温度均匀化壁8、58、78,因此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下侧配设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形成为朝向前端下降而倾斜成坡的形状,在上侧配设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形成为朝向前端上升而倾斜成坡的形状,整体形成为山形。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上下位置配置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结构中,使温度均匀化壁8、58、78低,即设置上下宽度窄的温度均匀化壁,从而能够减少电池单元的温度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压力损失,还能够减少电池单元的温度差。但是,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不必在供给通道的上下位置配置温度均匀化壁,例如,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仅在供给通道的上侧或下侧配置温度均匀化壁。
进而,图5、图12及图16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中设置有横向宽度朝向顶上缘逐渐变窄的锥部8A、58A、78A,使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与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间隔朝向顶上缘逐渐变宽。下侧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锥部8A、58A、78A的横向宽度朝向上方逐渐变窄,与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间隔逐渐变宽。上侧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锥部8A、58A、78A的横向宽度朝向下侧逐渐变窄,与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间隔逐渐变宽。图5、图7、图12、图13、图16、及图17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没有整体形成为锥部8A、58A、78A,在上下方向分开而设置有锥部8A、58A、78A和宽幅部8B、58B、78B。下侧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中,在下方设置宽幅部8B、58B、78B,在上方设置锥部8A、58A、78A,上侧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中,在上方设置宽幅部8B、58B、78B,在下方设置锥部8A、58A、78A。宽幅部8B、58B、78B形成为横向宽度不变化的形状,或在上下方向上横向宽度变化的比例比锥部8A、58A、78A小而将两侧面形成垂直面或接近垂直面的状态。
图5和图7的电源装置中,在两列电池块3之间设置供给通道6,在供给通道6中配置温度均匀化壁8,因此将温度均匀化壁8的锥部8A的两面的倾斜角(α)设为相同的角度,而使温度均匀化壁8的锥部8A与在两面配设的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间隔相同。这是为了均匀地冷却两侧的电池块3的电池单元1。另外,图12和图13的电源装置中,在两列电池块3的外侧设置供给通道56,在供给通道56配置温度均匀化壁58,因此在温度均匀化壁58的锥部58A中,将作为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内侧面形成为倾斜面,将外侧面形成为垂直面。将在设置于两列电池块3的两外侧的供给通道56中对置配置的温度均匀化壁58的倾斜角(α)设为相同的角度,使温度均匀化壁58与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间隔左右对称。这是为了均匀地冷却两列电池块3的电池单元1。另外,在图16和图17的电源装置中,由于在一列电池块3的两侧对置设置供给通道76和排出通道77,因此在一方的作为鼓风通道75的供给通道76配置温度均匀化壁78。该温度均匀化壁78的锥部78A中,将作为电池块3的对置面的内侧面形成为倾斜面,将外侧面形成为垂直面。
锥部8A、58A、78A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α)由宽幅部8B、58B、78B的横向宽度和锥部8A、58A、78A的高度确定。使锥部的倾斜角(α)变大且使宽幅部的横向宽度变宽,从而使锥部变高,使倾斜角(α)变小且使宽幅部的横向宽度变窄,从而使锥部变低。
以上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中,将锥部8A、58A、78A的鼓风方向的长度和高度设定为使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成为最低的值。图4、图11及图15所示的电源装置中,在鼓风方向上配置在下风侧的电池单元的温度比上风侧的电池单元1的温度高。图4、图11、及图15的电源装置中,为了降低下风侧的电池单元的温度,减少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下风侧配置温度均匀化壁8、58、78。确定该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鼓风方向的长度和锥部8A、58A、78A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减少在下风侧的中央位置配置的电池单元1的温度差。
未设置温度均匀化壁的电源装置中,在配置于电池块的上风侧的整体的1/2的电池单元即九个电池单元、与配置于下风侧的1/2的电池单元即九个电池单元上产生温度差。尤其是,在下风侧配置的九个电池单元的温度变高,温度差也变大。在供给通道6、56、76的流入侧和排出侧配置的电池单元1由两侧的端板10冷却而温度变低。另外,由于从流入侧流入冷却的气体,因此在下风侧配置的电池单元的温度最高。在下风侧配置的九个电池单元中,在其中央配置的第14个电池单元的温度最高。与在下风侧的中央配置的电池单元相比,随着成为上风侧或下风侧,电池单元的温度变低。例如,在下风侧的中央配置的电池单元的温度上升至约34℃时,在下风侧的两端部配置的电池单元、即第10个和第18个电池单元的温度为30℃以下。在该状态下,上风侧最低温的电池单元的温度约为23℃。
图中的电源装置中,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冷却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下风侧配置的电池单元1,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下风侧配置温度均匀化壁8、58、78。确定该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鼓风方向的长度和锥部8A、58A、78A的高度,以使在下风侧配置的各个电池单元1的温度降低,并减少温度差。温度均匀化壁8、58、78在供给通道6、56、76内使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更加有效地流入冷却间隙4,来降低温度变高的电池单元1的温度。
图5至图7、图12、图13、图16及图17的电源装置中,将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宽幅部8B、58B、78B配置在与电池块3的连接杆11X对置的位置,将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锥部8A、58A、78A配置在与电池块3的露出部14B对置的位置。即,将宽幅部8B、58B、78B配置在电池块3的闭塞部14A的外侧,将锥部8A、58A、78A配置在露出部14B的外侧。在图5的电源装置中,将温度均匀化壁8的宽幅部8B配置在配置成两列的电池块3的连接杆11X之间,将温度均匀化壁8的锥部8A配置在两列电池块3的露出部14B之间。
在此,对于闭塞部14A,由连接杆11X闭塞开口部14,因此即使向闭塞部14A的外侧输送冷却气体,冷却气体也不会流入冷却间隙4。在图5、图11及图16的剖面图所示的电源装置中,将在其下风侧配设的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宽幅部8B、58B、78B以与作为连结件11的连接杆11X之间不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或与连接杆接近配置。该结构的电源装置在电池块3的下风侧,不向由连接杆11X闭塞的闭塞部14A的外侧输送冷却气体,而将输送的所有的冷却气体向电池块3的露出部14B输送,从露出部14B顺利有效地流入冷却间隙4而有效地冷却电池单元1。
并且,锥部8A、58A、78A向露出部14B突出,在电池温度变高的区域上下宽度变宽,在与露出部14B的对置面配置锥部8A、58A、78A。因此,在供给通道6、56、76中输送的冷却气体在锥部8A、58A、78A与露出部14B之间流动,通过锥部8A、58A、78A使流速变快,并且,通过锥部8A、58A、78A使冷却气体顺利地流入冷却间隙4,从而有效地冷却电池单元1。因此,在温度均匀化壁8、58、78中,通过将锥部8A、58A、78A的上下宽度最宽的区域配置在电池单元1的温度最高的区域,与其它电池单元相比,能够将温度变高的电池单元有效地冷却,能够降低电池温度。因此,温度均匀化壁8、58、78能够通过锥部8A、58A、78A的上下宽度确定变成高温的电池单元的冷却效率,通过锥部8A、58A、78A的鼓风方向的长度确定使温度降低的电池单元。图4至图7、图11至图13及图15至图17的电源装置中,为了更加有效地冷却下风侧的电池单元,在供给通道6、56、76的下风侧配置温度均匀化壁8、58、78,并且在下风侧温度变高的电池单元的区域中使锥部8A、58A、78A变高。如上所述,由于温度均匀化壁8、58、78能够通过其长度控制冷却的电池单元的个数,还能够通过上下宽度确定变成高温的电池单元的冷却效率,因此在不设置温度均匀化壁8、58、78的状态下,在温度变高的电池单元的区域设置锥部8A、58A、78A,并利用使温度成为最高温的电池单元的最高温度降低的温度来确定锥部8A、58A、78A的高度,从而能够使电源装置的温度差变成最小。
以上的电源装置中,将电池块3固定于外装箱20而定位配置。图1和图2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由下壳体20A和上壳体20B构成外装箱20。上壳体20B和下壳体20A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1,将该凸缘部21通过螺栓24和螺母25固定。图中的外装箱20在电池块3的侧面配置凸缘部21。但是,凸缘部也可以在电池块的上部、下部或中间配置。该外装箱20中,通过止动螺钉(未图示)将端板10固定于下壳体20A,从而固定电池块3。止动螺钉贯通下壳体20A而被拧入端板10的螺纹孔(未图示),从而将电池块3固定于外装箱20。使止动螺钉的头部从下壳体20A突出。并且,在图1和图2的外装箱20的内部固定电池块3,在电池块3的外侧面与外装箱20的侧壁22的内表面之间设置鼓风通道5。
并且,在外装箱20的两端连接端面板30。在端面板30被连结到电池块3的状态下,通过塑料等将连结通道31与端面板30一体地成形而将连结通道31设置成向外侧突出,其中连结通道31与由供给通道6和排出通道7构成的鼓风通道5连结。该连结通道31与强制鼓风机构9连结,或与将冷却气体从电源装置排出的外部排气通道(未图示)连结。该端面板30通过未图示的卡止结构与电池块的端板连结。但是,端面板也可以通过卡止结构以外的连结结构与电池块连结或固定于外装箱。
(金属制端板10)
在电源装置中,作为端板通常从易成型和绝缘性高等角度出发而通常使用树脂制的部件。另外,为了固定电池块和隔板的层叠状态,这样的电池块采用通过连结件将端板彼此固定的结构。作为连结件例如使用如图26所示的连接杆11D,通过将连接杆11D的两端折弯成コ字状而将连接杆11D卡止于端板10D,使用止动螺钉12D将电池单元1D及隔板2D交替层叠而成的电池块3D紧固。为了进行螺钉紧固,在端板10D上形成有螺纹槽。例如,在树脂制的端板10D上直接形成螺纹孔,或在内表面将切有螺纹槽的金属制的筒镶嵌成型。
然而,何种情况下都可能由于对止动螺钉12D施加有大的紧固转矩时的应力,而在树脂制的端板10D上的螺钉紧固的部分发生破损。为了使各电池单元与隔板可靠地接触,电池块的固定需要足够的强度。尤其在车载用途中,要求有能够抵抗振动、冲击的高可靠性。因此,止动螺钉的紧固转矩被设定得高,其结果是树脂制的端板可能在强度上不足。因此,考虑代替树脂制的端板而使用刚性更加优良的金属制的端板。若采用金属制的端板,则即使直接在端板上形成螺纹牙也能够以足够的强度固定。
然而,金属制的端板的热传导性高于树脂,其结果是,产生面向端板的电池单元的温度变低的问题。原本采用树脂制端板的情况下就存在端缘的电池容易被冷却的倾向,在采用金属制端板的情况下温度差进一步显著。对于电池单元的冷却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发挥充分的冷却能力,还包括将多个电池单元的温度维持一定,换言之使电池单元不产生温度差。若电池单元的温度不均,则认为在电池单元的电池容量等方面产生差异,成为过放电或过充电的原因,还可能导致电池单元的劣化加剧,因此不优选。
本发明人等锐意研究的结果发现,位于端板的电池单元的温度比其它的电池单元过度低的原因是,与基于冷却气体的原因相比,基于金属制端板的热传导为更主要的原因。因此,为了抑制该金属制端板与电池单元的热传导,在金属制端板与电池单元之间夹设端面间隔件,并且在该端面间隔件上设置隔热层,从而成功地抑制了热传导。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端面间隔件17)
图19及图20示出端面间隔件17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1中示出在端面间隔件17上嵌合了端板10的状态的立体图。上述图中所示的端面间隔件17与图9的隔板2大致为相同外形,同样由树脂等绝缘性构件构成。与隔板2的不同点在于设置有隔热层18。隔热层18可以闭塞用于使冷却气体流动的冷却间隙的一部分的端面而构成。通过闭塞端面,冷却气体无法流入冷却间隙,空气在内部停滞,从而作为隔热层发挥功能。在图19及图20的示例中,以留下中央的冷却间隙4而闭塞其外侧的冷却间隙的端缘的方式设置两个隔热层18。另外,仅留下图19的中央的三个冷却间隙4中的中央的冷却间隙4,两旁的冷却间隙如图21所示,在与端板10嵌合时由端板10端面的形状闭塞。
各隔热层18划定空气不流通的闭塞空间。由此使隔热效果高的空气存在于电池单元1和端板10之间且以空气不移动的状态滞留在闭塞空间内,从而与树脂制的端板10的树脂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性。另外,闭塞空间无需密闭成气密状态,只要能够划定成不会产生空气大的移动的程度即可。
此外,隔热层18通过肋将闭塞空间分割成多个。由此进一步抑制空气的移动,并且能够通过肋来提高端面间隔件17的机械强度。此外,通过使外观相对于隔板明显地变化,还能够得到减少在组装作业时的端面间隔件与隔板的误取的效果。在图19的例中,肋以呈直线状的山形的方式连续从而呈锯齿波状地设置在闭塞空间内,以简单的形状使肋的形成简单化,并且通过形成为倾斜的肋能够有助于端面间隔件17的弯曲强度提高。
这样,通过形成中空状的隔热层,与将冷却间隙通过树脂的填充完全充塞的实心的隔热层相比,能够提高隔热性。由于通常树脂的热传导率低于空气的热传导率,因此隔热效果高。此外,在树脂的填充中,在树脂成型后的硬化时产生的收缩,即由于所谓的“收缩”导致成型精度变差,因此不仅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还能够减少使用的树脂量因而有助于成本削减、轻量化。由此,使端板10为金属制而提高机械紧固力,并且由于是金属制因而热传导性高,通过利用闭塞空间的空气的隔热层18能够减少面向端板10的电池单元的冷却能力高于其它电池单元的情况,能够实现机械强度的提高和均热化。
在端面间隔件17上可以仅设置隔热层18,但优选如上述那样留有冷却间隙4。由此,与端面间隔件17相接的电池单元1能够被冷却。此外,通过使冷却间隙4位于在端面间隔件17的中央,从而能够从大致中央冷却电池单元1,因此能够在电池单元1的高度方向上实现均等的冷却。
(相邻的隔板)
另一方面,在隔板上也可以设置隔热层18B。隔热层18B并非在全部的隔板上设置,而优选在一部分的隔板、具体来说是在与电池单元的温度比其它的电池单元低的电池单元相接的隔板上设置。通常,电池单元的温度分布具有冷却气体的流入侧和流出侧、即位于电池块的端面侧的电池单元的温度相对较低,位于内部侧的电池单元的温度较高的倾向。因此,通过对存在温度低的倾向的电池单元的隔板减小冷却间隙或附加隔热层来相对提高电池单元的温度,从而能够降低电池单元间的温度差ΔT。
在图22的电池块的剖视图中所示的例子中,用虚线表示隔热层。在该电池块中,配置在与端面间隔件17相接的端面侧的电池单元1与其内侧的电池单元1之间的隔板2a与端面间隔件17为大致同样的形状。即,留下中央的三个冷却间隙4,闭塞其外侧的两个冷却间隙的端面而形成隔热层18B,此外,在端面间隔件17中,仅留下一条中央的冷却间隙4,其左右的冷却间隙被端板10闭塞,但在隔板2a中没有这样的闭塞,确保三条冷却间隙4。由此,与端面间隔件17相比,提高电池单元1的冷却能力,能够有效地冷却位于端面的电池单元1及其内侧的电池单元1。
同样地,对于位于更内侧的隔板2b,确保四条冷却间隙4,闭塞剩余的冷却路径而形成隔热层18B。其更内侧的隔板2c中冷却间隙4为五条,对于其内侧的隔板2d,全部保持为冷却间隙4而不设置隔热层。如此,冷却间隙的截面积的和在电池块的端面最窄,随着朝向内侧而逐渐增加,换言之,从电池块的端面冷却间隙的个数逐渐增加,或者隔板的隔热层的个数逐渐减少,由此越朝向端面,具有容易被冷却的倾向的电池单元的冷却能力逐渐越减弱,电池单元的温度相对上升,从而能够实现整体的电池单元的温度均匀化的效果。
以上这样,一方面使冷却气体在冷却间隙中流动而冷却各电池单元,另一方面通过隔热层降低端面的电池单元的冷却效果,能够减小冷却能力的差而使电池单元的温度接近一致。此外,通过在端面间隔件上组合上述的温度均等化壁和温度均等化板,能够进一步实现电池单元的均热化。
以上的电源装置能够利用作为车载用的蓄电池系统。作为搭载电源装置的车辆,可以利用通过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或仅通过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机动车等电动车辆,以上的电源装置作为上述车辆的电源来使用。
图23中示出在通过发动机和电动机这两方行驶的混合动力汽车中搭载电源装置的例子。该图中所示的搭载有电源装置的车辆HV具备:使车辆HV行驶的发动机96及行驶用的电动机93;对电动机93供电的蓄电池系统100B;对蓄电池系统100B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发电机94。蓄电池系统100B经由DC/AC变换器95与电动机93和发电机94连接。车辆HV在将蓄电池系统100B的电池充放电的同时通过电动机93和发动机96这两方行驶。电动机93在发动机效率低的区域,例如加速时、低速行驶时被驱动而使车辆行驶。由蓄电池系统100B供电而驱动电动机93。发电机94由发动机96驱动,或由对车辆进行制动时的再生制动驱动,而对蓄电池系统100B的电池进行充电。
此外,在图24中示出在仅通过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机动车中搭载电源装置的示例。该图所示的搭载有电源装置的车辆EV具备:使车辆EV行驶的行驶用的电动机93;对该电动机93供电的蓄电池系统100C;对该蓄电池系统100C的电池充电的发电机94。由蓄电池系统100B供电而驱动电动机93。发电机94由对车辆EV进行再生制动时的能量驱动,对蓄电池系统100C的电池进行充电。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具备车辆用电源装置的车辆以及车辆用电源装置的容量均等化方法能够适合用作能够切换EV行驶模式和HEV行驶模式的插入式混合动力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式电动机动车、电动机动车等的容量均等化方法。

Claims (12)

1.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
多个方形的电池单元(1);
树脂制的隔板(2),其插入各电池单元(1)彼此之间,使相邻的电池单元(1)彼此电绝缘,且与电池单元(1)的表面以热结合状态接触;
一对端面间隔件(17),它们覆盖电池块(3)的位于对置的端面的端面电池单元(1),其中,电池块(3)交替层叠所述电池单元(1)和隔板(2)而构成;
一对金属制的端板(10),它们分别覆盖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表面,并比所述端面间隔件(17)厚;
连结件(11),其将所述一对端板(10)彼此连结,
所述电源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2)的与所述电池单元(1)接触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冷却气体流动的冷却间隙(4),
在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与所述电池单元(1)接触的表面设置有划定闭塞的空间的中空状的隔热层(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2)的截面形成为凹凸状并且端缘开口,从而形成所述冷却间隙(4),
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截面形成为凹凸状并且其端缘闭塞,从而形成所述隔热层(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闭塞所述冷却间隙(4)的端缘而形成所述隔热层(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层(18)还通过肋将闭塞空间分割成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形成为山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间隔件(17)具备冷却间隙(4),
所述隔板(2)的冷却间隙(4)比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冷却间隙(4)数量多或流路的截面积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间隔件(17)在所述电池单元(1)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具备所述冷却间隙(4),在该冷却间隙(4)的两侧设置有隔热层(18)。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2)中的面向所述端面间隔件(17)的隔板(2)中设置有隔热层(1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间隙(4)的截面积形成为在所述电池块(3)的端面最窄,随着朝向内侧逐渐变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连接强制鼓风机构(9)的通道,该强制鼓风机构(9)用于强制使冷却气体向所述冷却间隙(4)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件(11)通过螺钉紧固。
12.一种车辆,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
CN201010528767.3A 2009-10-30 2010-10-25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Active CN102054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0030A JP5496604B2 (ja) 2009-10-30 2009-10-30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JP2009-250030 2009-10-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4948A true CN102054948A (zh) 2011-05-11
CN102054948B CN102054948B (zh) 2014-10-01

Family

ID=4341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8767.3A Active CN102054948B (zh) 2009-10-30 2010-10-25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07122B2 (zh)
EP (1) EP2317586A1 (zh)
JP (1) JP5496604B2 (zh)
CN (1) CN102054948B (zh)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588A (zh) * 2010-01-28 2011-08-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3165954A (zh) * 2011-12-09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的冷却构造
CN104604010A (zh) * 2012-07-17 2015-05-06 雷诺两合公司 具有压缩单元的蓄电池模块
CN104733667A (zh) * 2013-12-18 2015-06-24 古河电池株式会社 蓄电池收纳箱以及该蓄电池收纳箱所用的中央隔板
CN104904060A (zh) * 2012-10-18 2015-09-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池块和具有电池块的电池组件
CN105322608A (zh) * 2014-07-04 2016-02-10 株式会社牧田 电源装置
CN105895996A (zh) * 2015-09-25 2016-08-24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组件、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07104209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CN107221730A (zh) * 2017-07-20 2017-09-29 陈名炎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组
CN107394068A (zh) * 2016-02-19 2017-11-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5341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有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9037515A (zh) * 2017-06-09 2018-12-18 通用电气航空系统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110323387A (zh) * 2019-07-10 2019-10-1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CN110783661A (zh) * 2018-07-25 2020-02-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0915018A (zh) * 2017-07-20 2020-03-24 日本汽车能源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110998904A (zh) * 2017-08-07 2020-04-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和配备有该电池模块的车辆
CN111092176A (zh) * 2018-10-24 2020-05-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1180615A (zh) * 2018-11-12 2020-05-19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蓄电池装置
CN112136244A (zh) * 2018-08-06 2020-12-25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组
CN112673513A (zh) * 2018-09-11 2021-04-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WO2023098322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4086B2 (ja) * 2009-10-29 2014-12-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車両
JP5315311B2 (ja) * 2010-08-31 2013-10-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US20130183571A1 (en) * 2010-09-30 2013-07-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8852789B2 (en) * 2010-11-04 2014-10-07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module having battery cell holder
JP5734309B2 (ja) * 2010-11-17 2015-06-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WO2012118015A1 (ja) * 2011-02-28 2012-09-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強制冷却式積層型蓄電池による電源装置および車両
US20120321928A1 (en) * 2011-06-16 2012-12-20 Coda Automotive, Inc. Mechanism to reduce thermal gradients in battery systems
US9437857B2 (en) * 2011-06-17 2016-09-06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Battery assembly
AT511670B1 (de) * 2011-06-30 2015-06-15 Avl List Gmbh Wiederaufladbare elektrische batterie
DE102011080975A1 (de) * 2011-08-16 2013-02-21 Sb Limotive Company Ltd. Batteriemodul mit Luftkühlung sowie Kraftfahrzeug
US9634302B2 (en) * 2011-11-18 2017-04-25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WO2013084756A1 (ja) * 2011-12-10 2013-06-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EP2608309A1 (de) * 2011-12-21 2013-06-26 Fortu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 Batteriemodul mit Batteriemodulgehäuse und Batteriezellen
US8940425B2 (en) * 2012-01-24 2015-01-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lastic liquid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cooling system
KR101447062B1 (ko) * 2012-01-26 2014-11-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JP2015111493A (ja) * 2012-03-28 2015-06-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CN104364932B (zh) * 2012-05-31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DE102012211180A1 (de) * 2012-06-28 2014-04-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modul aus mehreren prismatischen Speicherzellen
JP6157813B2 (ja) * 2012-08-06 2017-07-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6072575B2 (ja) * 2013-03-13 2017-02-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6115812B2 (ja) * 2013-03-19 2017-04-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DE102013207534B4 (de) * 2013-04-25 2018-08-23 Lisa Dräxlmaier GmbH Batteriegehäuse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Batterie
CN104508901B (zh) * 2013-08-02 2017-04-05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作业车辆用电池以及电池式作业车辆
US9067486B2 (en) * 2013-08-30 2015-06-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cooling system for high voltage battery cell arrays
KR101772115B1 (ko) 2013-09-03 2017-08-2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동 방지부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US9982953B2 (en) 2014-02-04 2018-05-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pack spacer
US10770762B2 (en) * 2014-05-09 2020-09-08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battery module
US10658717B2 (en) 2014-09-30 2020-05-19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Battery module a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features and positioning
US9911951B2 (en) 2014-09-30 2018-03-0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attery module compressed cell assembly
US9825343B2 (en) 2014-09-30 2017-11-2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attery module passive thermal management features and positioning
US10720683B2 (en) 2014-09-30 2020-07-21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Battery module thermal management features for internal flow
JP6112095B2 (ja) 2014-10-30 2017-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温度調節構造
KR101979371B1 (ko) 2015-10-05 2019-05-1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US10164303B2 (en) 2015-10-14 2018-12-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ct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JP6446351B2 (ja) * 2015-10-20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RU172277U1 (ru) * 2016-12-27 2017-07-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Амулет" Модуль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батареи
US11978875B2 (en) * 2017-01-03 2024-05-07 Lg Energy Solution, Ltd. System for cooling components arranged within an enclosure
US11135910B2 (en) * 2017-06-25 2021-10-05 Brp-Rotax Gmbh & Co. Kg Electric kart and battery
KR102248229B1 (ko) * 2018-01-15 2021-05-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가스 배출 구조가 형성된 배터리 모듈
JP6973126B2 (ja) * 2018-01-31 2021-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冷却構造
JPWO2019171575A1 (ja) * 2018-03-09 2021-02-04 株式会社東芝 組電池
CN109390642A (zh) * 2018-12-01 2019-02-26 重庆精信汽车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板
JP7225795B2 (ja) * 2018-12-27 2023-0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7200907B2 (ja) * 2019-01-25 2023-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スタックの冷却構造および蓄電スタックの冷却システム
US11509003B2 (en) * 2019-01-25 2022-11-2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structure for power storage stack and cooling system for power storage stack
MX2021011134A (es) 2019-03-14 2021-12-10 Generac Power Systems Inc Gestión térmica de módulo de batería.
CN112582719B (zh) * 2019-09-29 2022-04-2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单元、电池模组、储能系统及电动车辆
JP2023512859A (ja) * 2019-10-16 2023-03-30 リレクトリファイ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プロプライエタリ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センブリ
CN113851772B (zh) * 2020-06-09 2023-10-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13851770B (zh) * 2020-06-09 2023-07-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13611952B (zh) * 2021-08-25 2023-12-05 合肥召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散热系统及散热通道
WO2023210931A1 (ko) * 2022-04-25 2023-11-0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751A (zh) * 2004-11-30 2006-07-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812182A (zh) * 2004-10-28 2006-08-02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和用于二次电池模块的冷却单元
EP2031672A1 (en) * 2007-08-27 2009-03-04 Toyoda Gosei Co., Ltd. Battery assembly
JP2009252460A (ja) * 2008-04-03 2009-10-29 Hitachi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蓄電装置並びに電機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951A (ja) * 1996-06-14 1998-01-06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装置
US6255015B1 (en) * 1998-08-23 2001-07-03 Ovonic Battery Company, Inc. Monoblock battery assembly
JP3972884B2 (ja) 2003-10-10 2007-09-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US7547487B1 (en) * 2004-05-18 2009-06-16 Ovonic Battery Company, Inc. Multi-cell battery assembly
KR100853621B1 (ko) * 2004-10-26 2008-08-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팩의 냉각 시스템
US20060093901A1 (en) 2004-10-28 2006-05-04 Gun-Goo Lee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cooling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JP4772614B2 (ja) * 2005-07-29 2011-09-14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7048750A (ja) 2005-08-10 2007-02-22 Samsung Sdi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961876B2 (ja) * 2006-02-15 2012-06-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冷却構造
JP4974578B2 (ja) * 2006-04-27 2012-07-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ク電池
JP2008166191A (ja) * 2006-12-28 2008-07-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2008181822A (ja) * 2007-01-25 2008-08-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51263A (ja) * 2007-03-29 2008-10-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装置
JP5121395B2 (ja) * 2007-10-31 2013-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用セパレータ
JP5258348B2 (ja) * 2008-03-27 2013-08-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2182A (zh) * 2004-10-28 2006-08-02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模块和用于二次电池模块的冷却单元
CN1808751A (zh) * 2004-11-30 2006-07-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EP2031672A1 (en) * 2007-08-27 2009-03-04 Toyoda Gosei Co., Ltd. Battery assembly
JP2009252460A (ja) * 2008-04-03 2009-10-29 Hitachi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蓄電装置並びに電機システム

Cited B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2588A (zh) * 2010-01-28 2011-08-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3165954A (zh) * 2011-12-09 2013-06-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的冷却构造
CN104604010B (zh) * 2012-07-17 2017-06-20 雷诺两合公司 具有压缩单元的蓄电池模块
CN104604010A (zh) * 2012-07-17 2015-05-06 雷诺两合公司 具有压缩单元的蓄电池模块
CN104904060A (zh) * 2012-10-18 2015-09-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池块和具有电池块的电池组件
CN104904060B (zh) * 2012-10-18 2017-06-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池块和具有电池块的电池组件
US9912024B2 (en) 2012-10-18 2018-03-0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Battery block and battery module having same
CN104733667A (zh) * 2013-12-18 2015-06-24 古河电池株式会社 蓄电池收纳箱以及该蓄电池收纳箱所用的中央隔板
CN105322608A (zh) * 2014-07-04 2016-02-10 株式会社牧田 电源装置
CN105322608B (zh) * 2014-07-04 2020-03-31 株式会社牧田 电源装置
CN1075341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有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5895996A (zh) * 2015-09-25 2016-08-24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组件、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07104209A (zh) * 2016-02-19 2017-08-29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CN107394068B (zh) * 2016-02-19 2021-06-15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394068A (zh) * 2016-02-19 2017-11-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104209B (zh) * 2016-02-19 2021-06-15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CN109037515A (zh) * 2017-06-09 2018-12-18 通用电气航空系统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109037515B (zh) * 2017-06-09 2022-04-12 通用电气航空系统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110915018A (zh) * 2017-07-20 2020-03-24 日本汽车能源有限公司 电池组
CN107221730A (zh) * 2017-07-20 2017-09-29 陈名炎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模组
CN110998904A (zh) * 2017-08-07 2020-04-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和配备有该电池模块的车辆
CN110783661A (zh) * 2018-07-25 2020-02-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0783661B (zh) * 2018-07-25 2023-06-1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2136244B (zh) * 2018-08-06 2024-04-26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组
CN112136244A (zh) * 2018-08-06 2020-12-25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组
CN112673513A (zh) * 2018-09-11 2021-04-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CN111092176A (zh) * 2018-10-24 2020-05-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11180615A (zh) * 2018-11-12 2020-05-19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蓄电池装置
CN110323387B (zh) * 2019-07-10 2022-01-14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CN110323387A (zh) * 2019-07-10 2019-10-11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箱
WO2023098322A1 (zh) * 2021-11-30 2023-06-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04548A1 (en) 2011-05-05
EP2317586A1 (en) 2011-05-04
CN102054948B (zh) 2014-10-01
JP2011096536A (ja) 2011-05-12
JP5496604B2 (ja) 2014-05-21
US8507122B2 (en) 2013-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4948B (zh)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1882691A (zh) 电池系统
CN102142588A (zh) 电源装置以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1443950B (zh) 电池组以及车辆
KR101390224B1 (ko) 냉매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KR101586197B1 (ko) 신규한 냉각구조를 가진 전지팩
KR101535800B1 (ko)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KR101475737B1 (ko)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US7709137B2 (en) Electric power source
JP4928058B2 (ja) 流体冷却式電池パックシステム
KR101020587B1 (ko) 냉매 유량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중대형 전지팩 케이스
JP5843411B2 (ja) 新規な空冷式構造の電池パック
EP2469640B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a novel cooling structure
US7998610B2 (en) Electric power source providing a battery case with an intermediary duct
KR101803958B1 (ko) 효율적인 냉각 구조의 전지팩 케이스
US20070202792A1 (en) Car power source apparatus
EP2605328A2 (en) Battery pack of novel structure
JP2011023180A (ja) 組電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JP2010250984A (ja) 車両用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WO2012059951A1 (ja) 蓄電装置
KR101535795B1 (ko)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CN102214850A (zh) 二次电池模块
CN102544624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电池组的冷却结构
CN103238251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箱
KR101397456B1 (ko) 냉각성능이 향상된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