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4850A - 二次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4850A
CN102214850A CN2011100819141A CN201110081914A CN102214850A CN 102214850 A CN102214850 A CN 102214850A CN 2011100819141 A CN2011100819141 A CN 2011100819141A CN 201110081914 A CN201110081914 A CN 201110081914A CN 102214850 A CN102214850 A CN 102214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cell
cooling duct
fluid
measur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19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哈利希
K-H.陈
T.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riginal Assignee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2214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48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所述多个单元包括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单元和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单元,所述末端一个单元与所述第一个单元由所述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单元隔开。所述模块包括流体和壳体,所述流体在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每个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所述壳体限定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布置成与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每个冷却通道,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二次电池模块、更具体地涉及包括入口通道和多个入口端口的二次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电池用于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并可以被描述为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一次电池通常是不可再充电的,而二次电池是容易地可再充电的,并可以在使用之后恢复至完全荷电。这样,二次电池可以用于诸如为电子装置、器具、机器和车辆之类提供功率的应用。例如,用于车辆应用的二次电池可以通过插入式电插座在车辆外部进行再充电,或者可以通过再生事件在车辆上进行再充电。
还被称为二次电池组的二次电池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模块。类似地,二次电池模块可以包括设置为彼此相邻例如堆叠的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当对这样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时,在二次电池模块内产生热。如果不进行控制,则这样的热会对二次电池模块和单个二次电池单元的寿命和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地说,热会导致二次电池单元失配,即,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其它二次电池单元相比健康状况变差。
发明内容
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此外,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所述二次电池模块还包括流体,所述流体在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另外,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每个冷却通道。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
在另一变形中,所述壳体还限定出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设置为与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引导所述流体流离开每个冷却通道。所述壳体还限定多个出口端口,所述多个出口端口与所述出口通道流体流连通,并且每个出口端口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从所述二次电池模块排出。
在又一变形中,所述壳体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恰好两个入口端口和与所述出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恰好两个出口端口。
所述二次电池模块为二次电池提供了优异的温度控制。即,在操作期间,跨冷却通道的流体流基本上是均匀的,因此,所述二次电池模块具有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长度的基本上均匀的温度分布。具体地说,在操作期间,所述多个入口端口和/或出口端口通过提供跨冷却通道的基本上均匀的流分布来使得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不均匀冷却最小化。此外,在操作期间基本上均匀的温度分布使得二次电池模块的各个二次电池单元之间的单元失配最小化。另外,所述二次电池模块在没有使用流控制挡板和/或导向叶片的情况下提供了优异的冷却,因此对于生产来说是经济的。最后,因为所述二次电池模块允许空气冷却,所以所述二次电池模块是通用的,并对于需要使质量和重量最小化的应用是有用的。所述二次电池模块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寿命。
根据结合附图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以上特征和优点及其它特征和优点更加明显。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方案:
1、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
流体,所述流体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
2、根据方案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不同,并且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大约5℃。
3、根据方案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与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基本上相等。
4、根据方案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限定恰好两个入口端口,每个入口端口与另一个入口端口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5、根据方案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可测量的温度从大约25℃至大约40℃。
6、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
流体,所述流体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
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以及
出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引导所述流体流离开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多个出口端口,所述多个出口端口与所述出口通道流体流连通,并且每个出口端口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从所述二次电池模块排出。
7、根据方案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不同,并且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大约5℃。
8、根据方案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与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基本上相等。
9、根据方案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与所述出口通道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10、根据方案9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设置在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之间。
11、根据方案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可测量的温度从大约25℃至大约40℃。
12、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
流体,所述流体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
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恰好两个入口端口;以及
出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引导所述流体流离开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恰好两个出口端口,所述两个出口端口与所述出口通道流体流连通,并且每个出口端口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从所述二次电池模块排出。
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不同,并且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大约5℃。
14、根据方案12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与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基本上相等。
15、根据方案12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与所述出口通道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16、根据方案15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设置在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之间。
17、根据方案12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恰好两个出口端口中的每个出口端口与另一个出口端口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18、根据方案17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恰好两个入口端口中的每个入口端口与另一个入口端口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19、根据方案12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可测量的温度从大约25℃至大约40℃。
20、根据方案13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恰好两个入口端口之间的距离从大约0.5m至大约2m。
附图说明
图1是二次电池及其组件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和多个二次电池模块;以及
图2是图1的二次电池模块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图1中用10总体示出二次电池模块。二次电池模块10可以用于需要可再充电电池功率的各种应用,例如但不限于电子装置、器具、机器和车辆。例如,二次电池模块10可以用于电动车辆和混合电动车辆。然而,应当明白,二次电池模块10还可以用于非汽车应用,例如但不限于家用和工业电动器具及电子装置。
参照图1,用于汽车应用的二次电池模块10可以用于诸如插入式混合电动车辆(PHEV)的汽车应用。例如,二次电池模块10可以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模块10。再参照图1,多个电池模块10可以组合以形成二次电池12,即,二次电池组。举例而言,根据需要的应用,可以使二次电池模块10的尺寸充分设计成提供用于为混合电动车辆(HEV)、电动车辆(EV)、插入式电动车辆(PHEV)等供以功率的必要电压,例如大约300伏至400伏或更大。
再参照图1,二次电池模块10包括设置为彼此相邻的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4。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是任何适当的电化学电池单元。例如,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是锂离子、锂离子聚合物、磷酸铁锂、锂五氧化二钒、锂氯化铜、锂二氧化锰、锂硫、钛酸锂、镍金属氢化物、镍镉、镍氢、镍铁、钠硫、钒氧化还原、铅酸和它们的组合。
现在参照图1和图2,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具有第一端16和与第一端16隔开的第二端38,第一端16包括正极单元接线片18和负极单元接线片20。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适合于堆叠。即,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由可热密封的柔性箔形成,柔性箔被密封,以将阴极、阳极和隔件(未示出)封住。因此,任何数量的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被堆叠,或以其它方式设置为彼此相邻,以形成单元堆,即,二次电池模块10。此外,虽然未示出,但是还可以在单个二次电池单元14之间的空间中设置额外层,例如但不限于框和/或冷却层。可以料想二次电池单元14的实际数量随着每个二次电池模块10的所需电压输出而改变。同样,互连的二次电池模块10的数量可以改变,以产生用于特定应用的必要总输出电压。
在操作期间,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将电子从相对负电位的区域传递到相对正电位的区域,由此使二次电池单元14和二次电池模块10进行循环,即,充电和放电,从而将电压提供到需要二次电池12的功率应用。
参照图2,在操作期间,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具有可测量的温度T。更具体地说,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4包括在操作期间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T1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和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Tn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与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间隔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2。即,二次电池模块10包括至少三个二次电池单元14。然而,二次电池模块10可以包括任何适当数量的二次电池单元14,例如从大约3个至大约100个二次电池单元14。
此外,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串联连接,从而提供二次电池模块10和/或二次电池12(图1)的期望电压。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和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之间的距离dc可以从大约0.5m至大约2m。
另外,再参照图2,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与相邻的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间隔开,从而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22。即,一个冷却通道22可以夹在两个相邻的二次电池单元141、142之间。此外,每个冷却通道22的宽度w可以从大约0.5mm至大约1.5mm。
参照图2,二次电池模块10还包括在每个冷却通道22内可流动的流体(由图2中的流体流箭头FF指示)。例如,流体流(箭头FF)可以由冷却通道22容纳,并具有用于流经冷却通道22的足够粘度。流体流(箭头FF)与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换言之,在操作期间,流体流(箭头FF)能够交换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可测量的温度T。即,流体流(箭头FF)的温度可以低于各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可测量的温度T,以冷却二次电池单元14,如下面更详细地阐述。流体流(箭头FF)可以是诸如空气的气体、诸如烃致冷剂的液体或它们的组合,例如充有碳酸气的液体。空气是二次电池模块10的合适的流体(箭头FF)。
再参照图2,二次电池模块10还包括限定入口通道26的壳体24,入口通道26设置为与每个冷却通道22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流体流(箭头FF)均匀地引导到每个冷却通道22。即,入口通道26可以将来自流体源例如围绕二次电池模块10的周围空气的流体流(箭头FF)传送到每个冷却通道22。这样,入口通道26可以起到入口歧管的作用。
参照图2,壳体24还限定与入口通道26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28。每个入口端口28可以构造为用于将流体流(箭头FF)引入到二次电池模块10。壳体24可以限定任何适当数量的入口端口28。例如,壳体24可以限定恰好两个入口端口28,每个入口端口与另一个入口端口相对隔开且分离开。即,一个入口端口28可以设置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远端30处,而另一个入口端口28可以设置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近端32处。在这种构造中,该两个入口端口28之间的距离d可以从大约0.5m至大约2m。可选地,虽然未示出,但入口端口28可以设置在入口通道26的平行但相对的面上。多个入口端口28可以具有类似的形状和/或尺寸。可选地,一个入口端口28可以与另一个入口端口28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尺寸。在操作中,多个入口端口28可以接收来自例如源(未示出)的流体流(箭头FF),从而入口通道26可以将流体流(箭头FF)引导到每个冷却通道22。
再参照图2,在另一变形中,壳体24还限定出口通道34,出口通道34设置为与每个冷却通道22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用于引导流体流(箭头FF)离开每个冷却通道22。即,出口通道34可以起到出口歧管的作用。出口通道34可以传送来自每个冷却通道22的流体流(箭头FF),从而将流体流(箭头FF)从二次电池模块10排出,和/或使流体流(箭头FF)再循环通过二次电池模块10。此外,出口通道34可以与入口通道26相对隔开并分离开。
参照图2,在这个变形中,壳体24还限定多个出口端口36,多个出口端口36与出口通道34流体流连通,并且均构造为将流体流(箭头FF)从二次电池模块10排出。壳体24可以限定任何适当数量的出口端口36。例如,壳体24可以限定恰好两个出口端口36,每个出口端口36与另一个出口端口36相对隔开且分离开。即,一个出口端口36可以设置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远端30处,而另一个出口端口36可以设置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近端32处。可选地,虽然未示出,但出口端口36可以设置在出口通道34的平行但相对的面上。多个出口端口36可以具有类似的形状和/或尺寸。可选地,一个出口端口36可以与另一个出口端口36具有不同的形状和/或尺寸。在操作中,多个出口端口36可以使流体流(箭头FF)离开二次电池模块10。
如图2所示,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设置在入口通道26和出口通道34之间。例如,与可以设置在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第一侧40处的入口通道26相比,出口通道34可以设置在与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第一侧40相对隔开的第二侧42处。因此,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设置在入口通道26和出口通道34之间,使得冷却通道22与入口通道26和出口通道34流体流都连通。
因此,在操作中并参照图2所述,多个入口端口28将流体流(箭头FF)引入到入口通道26中,并且入口通道26将流体流(箭头FF)引导到设置在各个二次电池单元14之间的每个冷却通道22。流体流(箭头FF)可以被动地或主动地通过入口端口28流通到入口通道26中。例如,流体流(箭头FF)可以流动到入口通道26中,或者可以通过风机被吹入到入口通道26中。
与入口通道26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28确保了流体流(箭头FF)被分配到每个冷却通道22,使得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操作期间流体(箭头FF)跨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的流速基本上等于流体(箭头FF)跨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的流速。即,在操作期间,多个入口端口28提供了流体流(箭头FF)向二次电池模块10的多个进入点,使得流体(箭头FF)的流速沿着二次电池模块10的长度在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和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之间不显著减小。除了受控的流动路径之外,多个入口端口28还提供了跨二次电池模块10的基本上均匀的流体流分布,从而每个冷却通道22在操作期间经历基本上相等的流体流速。
换言之,每个冷却通道22的表面摩擦系数Cf小于或等于大约0.15。并且,因为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操作期间流体(箭头FF)跨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的流速基本上等于跨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的流速,所以每个冷却通道22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表面摩擦系数Cf。如这里使用的,术语“表面摩擦系数”定义为由流体流(箭头FF)在流体流(箭头FF)流动的冷却通道22的表面上施加的剪应力。即,表面摩擦系数Cf是指流体流(箭头FF)相对于冷却通道22的“表面”即流体/冷却通道界面的摩擦的无量纲的测量值。表面摩擦由流体流(箭头FF)和冷却通道22的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并与冷却通道22与流体流(箭头FF)接触的面积有关。
因此,在操作中,并继续参照图2,随着流体流(箭头FF)流经每个冷却通道22,流体流(箭头FF)与二次电池模块10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即,在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充电和/或放电期间产生的热能量即热可以被传递到流体流(箭头FF),由此消散来自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热能量。因此,在操作期间,随着流体流(箭头FF)进入多个入口端口28并流经入口通道26,流体流(箭头FF)以基本上相等的流速引导通过每个冷却通道22,从而流体流(箭头FF)可以消散来自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热能量,并由此冷却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
同样,多个出口端口36将流体流(箭头FF)从出口通道34排出,并使流体流(箭头FF)离开二次电池模块10。因为包括来自二次电池单元14的伴随热能量的流体流(箭头FF)通过多个出口端口36排出,所以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被有效地冷却。
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的可测量的末端温度Tn可以与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的可测量的第一温度T1不同。然而,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的可测量的第一温度T1和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n的可测量的末端温度Tn之差ΔT1-n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操作期间可以小于或等于大约5℃。换言之,在操作期间,二次电池模块10在二次电池单元14之间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可测量的温度T。此外,在二次电池模块10的操作期间,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可测量的温度T可以从大约25℃至大约40℃,例如从大约25℃至大约35℃。即,跨二次电池单元14的可测量的温度T的变化可不大于大约2℃,从而包括多个二次电池单元14的二次电池12(图1)可以在从大约25℃至大约40℃的温度范围内操作。因此,与入口通道26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28和与出口通道34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出口端口36每个提供了优异的冷却和跨二次电池单元14的基本上均匀的温度分布,由此使得不均匀的温度分布最小化。
二次电池模块10为二次电池12提供了优异的温度控制。即,在操作期间,跨冷却通道22的流体流(箭头FF)基本上是均匀的,因此,二次电池模块10具有跨二次电池模块10的长度的基本上均匀的温度分布。具体地说,在操作期间,多个入口端口28和/或出口端口36通过提供跨冷却通道22的基本上均匀的流分布来使得二次电池模块10的不均匀冷却最小化。此外,基本上均匀的温度分布在操作期间使得二次电池模块10的各个二次电池单元14之间的单元失配最小化。因为每个二次电池单元14可以串联连接到其它二次电池单元14,所以二次电池模块10的性能被最大化,因为当从二次电池模块10提取功率时,没有一个二次电池单元141弱于任何其它二次电池单元14n。因此,二次电池模块10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寿命。另外,二次电池模块10在没有使用流控制挡板和/或导向叶片的情况下提供了优异的冷却,因此,对于生产来说是经济的。最后,因为二次电池模块10允许空气冷却,所以二次电池模块10是通用的,并对于需要使质量和重量最小化的应用是有用的。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但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处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各种替代设计和实施例。

Claims (10)

1. 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
流体,所述流体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不同,并且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大约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与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基本上相等。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限定恰好两个入口端口,每个入口端口与另一个入口端口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可测量的温度从大约25℃至大约40℃。
6. 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
流体,所述流体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
       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多个入口端口;以及
       出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引导所述流体流离开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多个出口端口,所述多个出口端口与所述出口通道流体流连通,并且每个出口端口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从所述二次电池模块排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不同,并且所述可测量的第一温度与所述可测量的末端温度之差小于或等于大约5℃。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电池模块的操作期间,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与所述流体跨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的流速基本上相等。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与所述出口通道相对隔开且分离开。
10. 一种二次电池模块,其包括:
多个二次电池单元,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具有可测量的温度,并且每个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相邻一个隔开,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多个二次电池单元包括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第一温度的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和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具有可测量的末端温度的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所述末端一个二次电池单元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的所述第一个二次电池单元由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至少另一个二次电池单元隔开;
流体,所述流体在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内能够流动,并与所述二次电池单元中的每个二次电池单元处于热能量交换关系;以及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
       入口通道,所述入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均匀地引导到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与所述入口通道流体流连通的恰好两个入口端口;以及
       出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设置为与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流体流连通,并构造为引导所述流体流离开所述冷却通道中的每个冷却通道,其中,所述壳体还限定恰好两个出口端口,所述两个出口端口与所述出口通道流体流连通,并且每个出口端口构造为将所述流体流从所述二次电池模块排出。
CN2011100819141A 2010-04-05 2011-04-01 二次电池模块 Pending CN1022148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754,117 US20110244293A1 (en) 2010-04-05 2010-04-05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US12/754117 2010-04-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4850A true CN102214850A (zh) 2011-10-12

Family

ID=44710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19141A Pending CN102214850A (zh) 2010-04-05 2011-04-01 二次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44293A1 (zh)
CN (1) CN102214850A (zh)
DE (1) DE1020110155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11426A1 (ja) * 2012-01-24 2013-08-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力貯蔵装置及び電力貯蔵装置の運転方法
US9287596B2 (en) 2013-07-25 2016-03-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cooled battery module for a vehicle
US9982953B2 (en) 2014-02-04 2018-05-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pack spacer
US11799149B2 (en) 2020-08-26 2023-10-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ergy storage assembly
US11581618B2 (en) 2020-11-18 2023-02-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hermomechanical fuses for heat propagation mitig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8406B1 (en) * 1999-01-29 2002-12-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ource containing rechargeable batteries
US20070031728A1 (en) * 2005-07-29 2007-02-08 Gun-Goo Lee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CN101027814A (zh) * 2004-10-26 2007-08-29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电池组的冷却系统
CN101523644A (zh) * 2006-08-11 2009-09-02 加州理工学院 可使氟化物溶解度提高的离解剂、制剂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58309B2 (en) * 2006-08-11 2014-02-2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issociating agents, formulations and methods providing enhanced solubility of fluorid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8406B1 (en) * 1999-01-29 2002-12-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ource containing rechargeable batteries
CN101027814A (zh) * 2004-10-26 2007-08-29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电池组的冷却系统
US20070031728A1 (en) * 2005-07-29 2007-02-08 Gun-Goo Lee Battery module having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CN101523644A (zh) * 2006-08-11 2009-09-02 加州理工学院 可使氟化物溶解度提高的离解剂、制剂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015558A1 (de) 2011-12-08
US20110244293A1 (en)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4809B (zh) 二次电池模块
CN104868183B (zh) 牵引电池热系统
CN108448019B (zh) 牵引电池集成式热板和托盘
CN106532176B (zh) 车辆牵引电池组件
CN104868192B (zh) 具有纵向通道结构的牵引电池热板
EP3780250B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pack
JP5845354B2 (ja) 新規な冷却構造を有する電池パック
KR101390224B1 (ko) 냉매의 분배 균일성이 향상된 전지팩
CN101622733B (zh) 在冷却剂通量中提供改进的分配均匀性的中型或大型电池组壳
US8455133B2 (en) Battery pack
US20170352930A1 (en) Peristalic pump for traction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02074749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系统
US9819062B2 (en) Traction battery assembly with thermal device
US10749225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for traction battery cells
CN102214849A (zh) 二次电池热管理装置和系统
CN104859470A (zh) 车辆
KR20130091040A (ko) 신규한 공냉식 구조의 전지팩
CN102214850A (zh) 二次电池模块
CN104868197B (zh) 车辆
CN109891666B (zh) 电池模块
US9929388B2 (en) Traction battery assembly
US20160064708A1 (en) Angled Battery Cell Configuration for a Traction Battery Assembly
US9768478B2 (en) Traction battery assembly
CN105390634B (zh) 用于牵引电池总成的倾斜的电池单元结构的支撑结构
EP2737570B1 (en) Battery 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