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94068B -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94068B
CN107394068B CN201710319165.9A CN201710319165A CN107394068B CN 107394068 B CN107394068 B CN 107394068B CN 201710319165 A CN201710319165 A CN 201710319165A CN 107394068 B CN107394068 B CN 1073940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axis direction
storage element
hole
oppo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191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94068A (zh
Inventor
汤浅英司
涩谷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94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94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蓄电装置,能够以适当的状态对蓄电元件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对置部件、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的邻接部件,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以该邻接部件和所述对置部件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卡合。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和对该蓄电元件进行定位的邻接部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具备多个扁平形二次电池的蓄电池系统,提供的是一种考虑到耐振动性及耐冲击性的蓄电池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蓄电池系统具备:在厚度方向上层叠有多个扁平形二次电池的电池层叠体、配置于该电池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面的一对端板、与一对端板连结且在层叠方向上对扁平形二次电池加压固定的连接杆、配置于构成电池层叠体的扁平形二次电池之间且固定于连接杆的中间加强板。
在该蓄电池系统中,以加压状态对层叠有端板及中间加强板的扁平形二次电池进行固定。即,蓄电池系统在以中间加强板为基准对电池层叠体(扁平形二次电池)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蓄电池系统中,由于中间加强板固定于连接杆,因此电池层叠体(扁平形二次电池)按照中间加强板的姿势而定位。因此,在中间加强板的配置或姿势不适当的情况下,电池层叠体(扁平形二次电池)也以不适当的状态而定位固定。
专利文献1:特开2014-448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适当的状态对蓄电元件进行定位的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
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邻接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对置部件对置,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
具有使该邻接部件和所述对置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卡合部。
根据这种结构,因为具有使邻接部件和对置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卡合部,所以通过邻接部件和对置部件的相对移动,邻接部件达到适当的状态。由此,通过蓄电元件以与邻接部件相邻的方式配置,蓄电元件被适当地定位。
所述卡合部包括:
孔,其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一方,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中心;
轴部,其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的另一方,并且以自身的外周面与划定所述孔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所述孔内。
根据这种结构,在卡合部,轴部以自身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可旋转,且在孔内可移动。因此,邻接部件以轴部为中心可旋转,并且根据孔内的轴部的移动范围(轴部的外周面和划定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隔)可移动。由此,邻接部件被调节到合理的配置或姿势。
在这种情况下,
所述蓄电元件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端部具有外部端子,
所述轴部也可以以自身的外周面与划定所述孔的内周面在第三方向上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所述孔内。根据这种结构,因为轴部的第三方向的移动范围变大,所以邻接部件的配置的调节容许量增多。另外,通过邻接部件在第三方向上移动,来调节与该邻接部件相邻的蓄电元件的配置。因此,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被设定到合理的位置或高度。
在这些情况下,
所述蓄电装置也可以具有将所述邻接部件固定于所述对置部件的固定部,
该固定部使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不能相对移动。
根据这种结构,在邻接部件通过对置部件和邻接部件的相对移动而达到了合理的状态下,通过固定部将对置部件和邻接部件制成不能相对移动的状态,邻接部件既保持相对于对置部件的位置关系,又维持为适当的状态。因此,与邻接部件相邻的蓄电元件也达到适当的状态。
所述固定部包括向第一方向延伸并横跨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的轴状部件,
该轴状部件也可以至少相对于所述邻接部件能够插拔。
根据这种结构,因为向第一方向延伸并横跨于对置部件和邻接部件的轴状部件与对置部件及邻接部件双方都发生干扰,所以邻接部件的旋转或移动得到阻止。而且,当轴状部件至少脱离邻接部件时,对邻接部件的干扰就被消除,就容许邻接部件的旋转或移动,所以能够进行邻接部件的姿势或配置的调节。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
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邻接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对置部件对置,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
并且具有:
卡合部,其使该邻接部件与所述对置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
固定部,其将所述邻接部件固定于所述对置部件;
所述卡合部包括:
孔,其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一方,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中心;
轴部,其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的另一方,且以自身的外周面与划定所述孔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所述孔内,
所述固定部包括插入所述对置部件的外螺纹部以及与该外螺纹部组合的内螺纹部,
所述邻接部件具备所述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任一方。
根据这种结构,在卡合部,轴部以自身的中心为旋转中心能够旋转,并且在孔内能够移动。因此,邻接部件以轴部为中心能够旋转,并且根据孔内的轴部的移动范围(轴部的外周面和划定孔的内周面的间隔)能够移动。由此,邻接部件被调节到合理的配置或姿势。
另外,通过固定部将邻接部件固定于对置部件,邻接部件既保持相对于对置部件的位置关系,又维持为适当的状态。因此,与邻接部件相邻的蓄电元件也达到了适当的状态。特别是,因为所述固定部包括插通于所述对置部件的外螺纹部和与该外螺纹部组合的内螺纹部,且所述邻接部件具备所述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任一方,所以通过将组合在一起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松动,能够对邻接部件和与之相邻的蓄电元件进行位置调节,通过将组合在一起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拧紧,达到了合理状态的邻接部件牢固地固定于对置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相对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置且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对置部件及邻接部件中的所述邻接部件,改变以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
根据这种方法,当改变了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时,与蓄电元件相邻的邻接部件和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也得以改变。因此,通过邻接部件达到适当的状态(配置或姿势),与该邻接部件相邻的蓄电元件被适当地定位。
所述蓄电装置可以包括在改变了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之后,使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不能相对移动的工序。根据这种方法,因为达到了适当状态的邻接部件及蓄电元件的状态改变得到了阻止,所以邻接部件及蓄电元件维持为适当的状态。
所述蓄电元件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端部具有外部端子,
在改变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工序中,也可以包括在第三方向上改变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工序。这样,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就配置到合理的位置或高度。
发明效果
由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蓄电元件以适当的状态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上述蓄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蓄电元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图;
图5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一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一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二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9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二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10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三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11是上述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三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12是用于对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对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对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用于对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1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一邻接部件的从第一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1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所使用的第一邻接部件的从第二面侧看到的整体立体图;
图19是图17的XIX-XIX剖视图;
图20是用于对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1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2…蓄电元件,3…第一邻接部件(邻接部件),4…第二邻接部件(邻接部件),5…第三邻接部件(邻接部件),6…保持部件,7…绝缘片,8…第一母线(母线),9…第二母线(母线),10…卡合部,11…固定部,20…外壳,21…外部端子,30…第一主体部(主体部),31…第一限制部(限制部),32…凸部,40…第二主体部(主体部),41…第二限制部(限制部),42…凸部,50…第三主体部(主体部),51…第三限制部(限制部),60…对置部件,61…终端部件,100…夹具,110…轴状部件(外螺纹部件),111…外螺纹部,112…头部,115…外螺纹部件,300…第一面,301…第二面,302…第一端部,303…第二端部,304…第三端部,305…第四端部,306…第一连结部(连结部),306a…螺纹孔,307…第二连结部(连结部),308…轴部,310…限制片,311…第一空洞部,312…第二空洞部,313…加强筋,314…隔壁部,320…螺纹孔,321…外螺纹部件(轴部),400…第一面,401…第二面,402…定位部,410…限制片,500…第一面,501…第二面,502…第一抵接部,503…第二抵接部,504…连接部,510…限制片,600…梁部,601…第一连接部,602…第二连接部,603…第三连接部,604…第一片,605…第二片,606…第一贯通孔(贯通孔),607…第二贯通孔(贯通孔),608…第三贯通孔(贯通孔:孔),609…连接片,610…固定片,611…贯通孔,612…螺纹孔,613…开口,620…固定部件(外螺纹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元件)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的名称,有时与背景技术中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元件)的名称不同。
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2、与蓄电元件2相邻的邻接部件3、4、5、包括在相对于邻接部件3、4、5与蓄电元件2相邻的方向为正交的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对置的对置部件60且集中保持蓄电元件2及邻接部件3、4、5的保持部件6。保持部件6由导电材料成型。与此同时,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配置在蓄电元件2和保持部件6之间的绝缘片7。
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蓄电元件2。与此同时,蓄电装置1具备电连接蓄电元件2彼此的母线8、9。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以蓄电元件2和邻接部件3、4、5排列的方向为X轴方向,以与X轴方向正交的二轴向中的一个方向为Y轴方向,以与X轴方向正交的二轴向中的另一方向(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为Z轴方向。与此同时,在各附图中,图示的是分别与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相对应的正交坐标轴。
如图2及图3所示,蓄电元件2具备:收纳包括正极及负极在内的电极体的外壳20、配置于外壳20的外面上的一对外部端子21。
外壳20形成为长方体状。在外壳20中,X轴方向的外形尺寸比Y轴方向的外形尺寸小。即,外壳20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
一对外部端子21配置于Z轴方向的外壳20的两端面中的一个端面上。一对外部端子21在Y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一对外部端子21中的一个外部端子21与外壳20内的电极体的正极电性连接。与此相对,一对外部端子21中的另一外部端子21与外壳20内的电极体的负极电性连接。
邻接部件3、4、5具有绝缘性。如图2所示,邻接部件3、4、5具有与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相邻的主体部30、40、50和防止与该主体部30、40、5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离的限制部31、41、51。
下面,对邻接部件3、4、5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如上所述,蓄电装置1具备多个蓄电元件2。与此同时,蓄电装置1具备三种邻接部件3、4、5。即,蓄电装置1具备与位于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一邻接部件3、和与位于多个蓄电元件2中的最外端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二邻接部件4、和与位于第一邻接部件3和第二邻接部件4之间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作为邻接部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有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卡合部10。另外,蓄电装置1具有将第一邻接部件3固定于对置部件60的固定部11。
这里,对卡合部10及固定部11进行概略说明。如图4所示,卡合部10包括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的在Y轴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孔608和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且插入对方的孔608内的轴部308。
固定部11是向Y轴方向延伸并横跨于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状部件110,至少包括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能够插拔的轴状部件110。即,固定部11包括设置于对置部件60及第一邻接部件3的孔306a、606和插入该孔306a、606内的轴状部件110。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状部件110是包括轴状的外螺纹部111和比该外螺纹部111大径的头部112的外螺纹部件,外螺纹部111穿过对置部件60与第一邻接部件3螺合。
如果对各结构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则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与配置于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一主体部)30。即,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配置于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之间的第一主体部30。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防止与第一主体部3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离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一限制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在与使冷却蓄电元件2的冷却风穿过的通风道相邻的蓄电元件2之间形成凸部32。
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具有第一面300和该第一面300的相反侧的第二面301。第一主体部30从X轴方向看形成为四方形状。即,第一主体部30与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朝向X轴方向的外面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且大致相同尺寸。第一主体部30在X轴方向上具有厚度。与此同时,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302和该第一端部302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303,在Z轴方向上具有第三端部304和第三端部304的相反侧的第四端部305。
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的端部具有与保持部件6(对置部件60)连结的连结部(以下,称为第一连结部)30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连结部306。即,第一主体部30至少具有一对第一连结部306。一对第一连结部306以向Z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第一主体部30的中心线)为基准而对称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部30具有对输送对蓄电元件2进行冷却的冷却风的送风管道(未图示)进行连结的连结部(以下,称为第二连结部)307。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二连结部307。即,第一主体部30至少具有一对第二连结部307。一对第二连结部307分别配置于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连结部306偏离的位置,以向Z轴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第一主体部30的中心线)为基准而对称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306及第二连结部307是金属制零件,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除了第一连结部306及第二连结部307之外,其余都由树脂形成。
更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306是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以螺纹孔306a(螺纹中心)位于Y轴方向的状态埋设于周边的树脂部分(第一主体部30的树脂部分)。一个第一连结部306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稍突出,另一个第一连结部306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稍突出。由此,一对第一连结部306使螺纹孔306a向相反的方向敞开。第一连结部306的螺纹孔306a是构成固定部11的孔。即,第一连结部306的螺纹孔306a是轴状部件(外螺纹部件)110的外螺纹部111要插入(螺合)的固定部11的孔。
第二连结部307是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以螺纹孔(螺纹中心)位于Y轴方向的状态埋设于周边的树脂部分。一个第二连结部307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稍突出,另一个第二连结部307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稍突出。由此,一对第二连结部307使螺纹孔向相反的方向敞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与保持部件6卡合的轴部308。即,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构成卡合部10的轴部308。具体而言,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从Y轴方向的第一主体部30的端部突出的轴部30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从Y轴方向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端部(分别从第一端部302及第二端部303)突出的轴部308。一对轴部308分别具有向Y轴方向延伸的轴心,相互同心地配置。因为第一主体部30具有第一连结部306及第二连结部307,所以轴部308配置于躲开第一连结部306及第二连结部307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308配置于第一连结部306和第二连结部307之间。
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Z轴方向的端部(第三端部304、第四端部305)开口且向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洞部311、在Y轴方向的端部(第一端部302、第二端部303)的相对于第一连结部306在Z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开口且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空洞部312。第一主体部30具有多个第一空洞部311。多个第一空洞部311在Y轴方向上排列。
第一主体部30因为在Y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一连结部306,所以具有在Y轴方向的一端部(第一端部302)开口的上述第二空洞部312和在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303)开口的第二空洞部312。第一空洞部311是贯通孔,第二空洞部312是非贯通孔。第一空洞部311和第二空洞部312处于非连通状态。
如果更具体地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洞部311从Z轴方向看形成为四方形状。多个第一空洞部311从Z轴方向看分别为大致同一形状。多个第一空洞部311设置于存在第一连结部306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之间。即,多个第一空洞部311以将存在第一连结部306的Y轴方向的端部躲开的方式配置。
与此相对,第二空洞部312配置于在Z轴方向上避开第一连结部306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一主体部30具有第二连结部307、轴部308,所以第二空洞部312配置于避开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及轴部308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及轴部308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与此同时,第二空洞部312配置于第一连结部306和第二连结部307之间、轴部308和第二连结部307之间及第一连结部306和轴部308之间。
由此,第一主体部30在Y轴方向的第一空洞部311之间排列,并且以在Y轴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在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板状加强筋313。即,第一主体部30具有在X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相互对置的一对隔壁部314和连结一对隔壁部314的加强筋313,一对隔壁部314及加强筋313形成第一空洞部311。
另外,第一主体部30具有:支承第一连结部306的实体部分、支承第二连结部307的实体部分、支承轴部308的实体部分,通过这些实体部分与一对隔壁部314连结,而与一对隔壁部314一起形成第二空洞部312。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限制部31具有沿着第一主体部30的外缘而向X轴方向伸出的限制片310。如果更具体地说明,则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对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进行限制的一对第一限制部31。一对第一限制部31的各自的限制片410从第一主体部30向在X轴方向上相反的方向伸出。即,一个第一限制部31的限制片310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面300向X轴方向外方伸出,另一个第一限制部31的限制片310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面301向X轴方向外方伸出。
一对第一限制部31的各自的限制片310至少沿着第一主体部30的四角(四个角部)而配置。即,第一限制部31的各自的限制片310分别沿着包括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和第三端部304的交点在内的第一角部、包括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和第三端部304的交点在内的第二角部、包括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端部302和第四端部305的交点在内的第三角部、包括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端部303和第四端部305的交点在内的第四角部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邻接部件3中,沿着第一角部的限制片310及沿着第二角部的限制片310分别独立,沿着第三角部的限制片310及沿着第四角部的限制片310经由沿着第四端部305的限制片310而连续。
由此,第一限制部31的限制片310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周围,限制的是蓄电元件2的Y轴方向的移动及Z轴方向的移动。
在第一邻接部件3中,凸部32设置于X轴方向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面。即,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面300突出的凸部32和从第一主体部30的第二面301突出的凸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在第一主体部30的第一面300上及第二面301上分别具有多个凸部32。
多个凸部32分别向Y轴方向延伸且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位于共享面(第一面300或第二面301)上的多个凸部32的高度设定为同一高度。即,多个凸部32设定为相对于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朝向X轴方向的平面状外面均等地抵接的高度。由此,位于共享面(第一面300或第二面301)上的多个凸部32在相邻的凸部32之间形成通风道。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与在X轴方向上位于最外端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二主体部)40。
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防止与第二主体部4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离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二限制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在与使冷却蓄电元件2的冷却风穿过的通风道相邻的蓄电元件2之间具有凸部42。
第二主体部40在X轴方向上具有第一面400和该第一面400的相反侧的第二面401。第二主体部40从X轴方向看形成为四方形状。即,第二主体部40与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朝向X轴方向的面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且大致相同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具有用于相对于保持部件6定位的定位部402。具体而言,第二邻接部件4是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保持部件6(后述的终端部件61)可卡合的定位部402,具有从第二主体部40的第二面401向X轴方向突出的定位部402(参照图9)。
如图8所示,第二限制部41具有沿着第二主体部40的外缘向X轴方向伸出的限制片410。第二限制部41的限制片410从第二主体部40的第一面400向X轴方向外方伸出。第二限制部41的限制片410至少沿着第二主体部40的四角(四个角部)而配置。由此,第二限制部41的限制片410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周围,限制蓄电元件2的Y轴方向的移动及Z轴方向的移动。
在第二邻接部件4中,凸部42设置于X轴方向的第二主体部40的第一面40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在第二主体部40的第一面400上具有多个凸部42。多个凸部42分别向Y轴方向延伸且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位于共享面(第一面400)上的多个凸部42的高度设定为同一高度。即,多个凸部42设定为相对于与第二邻接部件4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朝向X轴方向的平面状外面均等地抵接的高度。由此,位于共享面(第一面400)上的多个凸部42分别在与相邻的凸部42之间形成通风道。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与位于第一邻接部件3和第二邻接部件4之间的蓄电元件2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三主体部)50。即,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配置于在第一邻接部件3和第二邻接部件4之间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之间的第三主体部50。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防止与第三主体部50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位置偏离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三限制部)51。
第三主体部50在X轴方向上具有第一面500和该第一面500的相反侧的第二面501。第三主体部50从X轴方向看形成为四方形状。即,第三主体部50与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朝向X轴方向的面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且大致相同尺寸。第三主体部50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波形状。
具体而言,第三主体部50具有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第一抵接部502即与在X轴方向的一侧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抵接的多个第一抵接部502、位于多个第一抵接部502之间且相对于第一抵接部502向X轴方向位移后的多个第二抵接部503即与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抵接的多个第二抵接部503、将第一抵接部502及第二抵接部503的在Z向上对应的端部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部504。由此,第三主体部50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的连接部504间(在一侧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和第二抵接部503之间、及在另一侧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和第一抵接部502之间)形成使冷却蓄电元件2的冷却风穿过的通风道。
第三限制部51具有沿着第三主体部50的外缘向X轴方向伸出的限制片510。如果更具体地说明,则第三邻接部件5具有限制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的一对第三限制部51。
一对第三限制部51的各自的限制片510从第三主体部50向在X轴方向上相反的方向伸出。即,一个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从第三主体部50的第一面50D向X轴方向外方伸出,另一个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从第三主体部50的第二面501向X轴方向外方伸出。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至少沿着第三主体部50的四角(四个角部)而配置。由此,第三限制部51的限制片510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周围,限制蓄电元件2的Y轴方向的移动及Z轴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邻接部件5以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与夹着蓄电元件2而相邻的另一第三邻接部件5嵌合。即,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以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与夹着蓄电元件2而相邻的另一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嵌合。
夹着蓄电元件2而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以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与该第一邻接部件3嵌合。即,夹着蓄电元件2而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以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限制部31(限制片310)嵌合。
夹着蓄电元件2而与第二邻接部件4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以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与该第二邻接部件4嵌合。即,夹着蓄电元件2而与第二邻接部件4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5的第三限制部51(限制片510)以接触状态或非接触状态与第二邻接部件4的第二限制部41(限制片410)嵌合。
返回到图2,保持部件6具备在Y轴方向上与多个蓄电元件2对置的对置部件60、与对置部件60连结且与第一邻接部件3一起夹着蓄电元件2的终端部件61。
更具体而言,保持部件6具备:在Y轴方向上夹着多个蓄电元件2而配置的一对对置部件60即分别向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对置部件60、从X轴方向外方侧相对于各第二邻接部件4重叠的一对终端部件61即分别与一对对置部件60连结的一对终端部件61。
一对对置部件60分别具备:分别向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梁部600即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的一对梁部600、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连接一对梁部600彼此的第一连接部601即支承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连接部601、连接一对梁部600的端部彼此的一对第二连接部602即分别连结终端部件61的一对第二连接部602。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具备在第一连接部601和第二连接部602之间连接一对梁部600彼此的第三连接部603。
一对梁部600分别沿着在X轴方向上排成一列的多个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角部而配置。与此同时,一对梁部600分别以切合外壳20的角部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弯曲形状。具体而言,一对梁部600分别具有:在Z轴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且向X轴方向延伸的带状的第一片604、在Y轴方向上具有与第一片604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端和该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且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的第二片605。梁部600的第一片604与蓄电元件2的朝向Y轴方向的外壳20的外面对置,梁部600的第二片605与蓄电元件2的朝向Z轴方向的外壳20的外面对置。
第一连接部601向Z轴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601在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及轴部308相对应的位置具有贯通孔606、607、608。即,第一连接部601具有:与第一连结部306相对应的第一贯通孔606、与第二连结部307相对应的第二贯通孔607、与轴部308相对应的第三贯通孔608。第一贯通孔606形成为可使轴状部件110(与第一连结部306螺合的外螺纹部件110的外螺纹部111)插通,第二贯通孔607形成为可使与第二连结部307螺合的外螺纹部件(未图示)插通。与轴部308相对应的第三贯通孔608以可使轴部308插入且所插入的轴部308的外周面与划定该第三贯通孔608的内周面卡合的方式形成。即,第三贯通孔608是构成卡合部10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贯通孔608设定为可使轴部308自由插入的尺寸。由此,轴部308以自身的外周面和划定第三贯通孔608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到该第三贯通孔608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308以自身的外周面和划定第三贯通孔608的内周面在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到第三贯通孔608内。具体而言,第三贯通孔608是向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容许所插入的轴部308的移动及旋转。
第二连接部602具有:与一对梁部600的第一片604连接的连接片609、从该连接片609向Y轴方向伸出的固定片610即固定于终端部件61的固定片610。固定片610从外方覆盖与第二邻接部件4重叠的终端部件61。与此同时,固定片610具有使用于连结(固定)终端部件61的外螺纹部件插通的贯通孔6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由梁部600、第一连接部601、第二连接部602及第三连接部603形成为框状。即,对置部件60在Y轴方向上划定使冷却风穿过的通风用的开口613。
一对终端部件61分别在从X轴方向看与第二邻接部件4的第二主体部40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且大致相同尺寸。终端部件61以相对于对置部件60的第二连接部602的固定片610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与此同时,终端部件61在与固定片610的贯通孔611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将外螺纹部件115螺合的螺纹孔612。此外,为了固定于以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为电源的汽车等设备,终端部件61具有用于相对于设备而固定的固定部件(这里为外螺纹部件)620。
保持部件6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通常为金属)构成。与此同时,绝缘片7实现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2和保持部件6的电绝缘。即,绝缘片7包覆对置部件60的至少与多个蓄电元件2对置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片7除覆盖一对梁部600、第一连接部601、第二连接部602及第三连接部603的朝向蓄电元件2侧的面以外,还覆盖一对梁部600中的向X轴方向伸出的第二片605整体。
母线8、9横跨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8、9通过相对于外部端子21焊接而机械且电性地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蓄电装置1具备第一邻接部件3,所以该第一邻接部件3将多个蓄电元件2划分为两个区块。与此同时,蓄电装置1具备将位于同一区块内的蓄电元件2彼此连接的第一母线8、将夹着第一邻接部件3而相邻的蓄电元件2即两个区块的蓄电元件2连接的第二母线9作为母线。
第一母线8及第二母线9分别通过焊接而相对于成为连接对象的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机械且电性地连接。多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在Z轴方向上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将位于同一区块内的蓄电元件2连接的第一母线8形成为板状。第二母线9因为要跨过第一邻接部件3,所以形成为中央部比两端部更隆起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如上所述。接着,对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2所示,将夹具100插入到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空洞部311,使第一邻接部件3保持在该夹具100上。然后,通过将夹具100维持在恒定位置,第一邻接部件3维持为能够与对置部件60连结且能够使蓄电元件2顺着第一主体部30的姿势。在这种状态下,蓄电元件2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由第一邻接部件3在X轴方向上划分的两个区域内配置蓄电元件2,各蓄电元件2以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方式配置。
然后,分别在X轴方向上划分的两个区域内,以在X轴方向上交替的方式配置蓄电元件2和第三邻接部件5,进而,第二邻接部件4与位于最外端的蓄电元件2的外壳20重叠,并且终端部件61与第二邻接部件4重叠。
这里,在第一邻接部件3上以相邻的方式配置有蓄电元件2以后,也可以在通过蓄电元件2及第三邻接部件5依次重叠,进而第二邻接部件4及终端部件61重叠,但蓄电元件2和第三邻接部件5交替地重叠,并且第二邻接部件4及终端部件61重叠而制成单一区块以后,以蓄电元件2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方式配置区块。
而且,如上所述,因为第一邻接部件3通过夹具100而维持为能够与保持部件6的对置部件60连结的姿势,所以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配置的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一贯通孔606和第一连结部306成为同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轴部308,所以如上所述,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部308和对置部件60的第三贯通孔608也成为同心。与此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作为使外螺纹部件110与第一连结部306螺合(将轴状部件110插入)的前阶段,是轴部308被插入到第三贯通孔(长孔)608内。
然后,如图14及图15所示,外螺纹部件110插通在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一贯通孔606内,与第一连结部306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状态下,不将外螺纹部件110完全拧紧,第一邻接部件3暂时固定于对置部件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保持部件6具有一对对置部件60,所以一个对置部件60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位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而暂时固定,另一个对置部件60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位于第一主体部30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306而暂时固定。在这种状态下,第一邻接部件3维持为以轴部308为中心可旋转且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的状态。此外,绝缘片7在将对置部件60固定(暂时固定)于第一邻接部件3之前,预先安装于对置部件60。
这样,当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于对置部件60而暂时固定时,就如图14所示,达到对置部件60的第二连接部602的固定片610从外方相对于终端部件61而重叠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终端部件61和对置部件60连结。即,外螺纹部件115插通在固定片610的贯通孔611内,与终端部件61的螺纹孔612螺合。由此,多个蓄电元件2在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而定了位的状态下,被终端部件61向第一邻接部件3加压。即,第一邻接部件3作为对蓄电元件2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发挥功能。
第一邻接部件3因为相对于对置部件60为暂时固定状态,所以可根据加压状态而以自由插入到对置部件60的第一贯通孔606内的轴部308为基准(支点)进行姿势改变或位置改变。而且,在多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的Z轴方向的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可调节蓄电元件2的Z轴方向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固定后的第一邻接部件3沿着被制成长孔的第三贯通孔608在Z轴方向上移动,也容许蓄电元件2的配置的调节。这样,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的姿势及配置达到合理,达到向X轴方向的加压均一地作用于蓄电元件2、第二邻接部件4、第三邻接部件5、终端部件61的状态。这样,当蓄电元件2、第二邻接部件4、第三邻接部件5、终端部件61被制成加压状态时,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连结部306螺合的外螺纹部件110就被拧紧,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于对置部件60(保持部件6)而牢固地固定。
其后,如图16所示,以横跨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的方式配置母线8、9(第一母线8、第二母线9),然后相对于该外部端子21焊接母线8、9。由此,电性连接有多个蓄电元件2的蓄电装置1完成(参照图1)。此外,送风管道在蓄电装置1搭载于成为对象的设备(例如,汽车)的同时,与蓄电装置1连接。这时,插通于送风管道的外螺纹部件被插通在对置部件60的第二贯通孔607内,与蓄电装置1(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二连结部307)螺合。因此,连结送风管道的外螺纹部件与螺合于第一连结部306的外螺纹部件110同样,也发挥将第一邻接部件3与对置部件60连结(固定)的功能。
如上所述,蓄电装置1具备蓄电元件2、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对置的对置部件60、在Y轴方向上与对置部件60对置且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第二方向)上与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一邻接部件3,因为具有该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卡合部10,所以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移动,第一邻接部件3达到适当的状态。由此,通过蓄电元件2以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方式配置,蓄电元件2被适当地定位。
因为卡合部10包括: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一方的在Y轴方向(第一方向)上具有中心的第三贯通孔(孔)608、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另一方的轴部308即以自身的外周面和划定第三贯通孔(孔)608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到第三贯通孔(孔)608内的轴部308,所以在卡合部10,轴部308能够以自身的中心为旋转中心而旋转,且能够在第三贯通孔608内移动。因此,第一邻接部件3能够以轴部308为中心而旋转,并且能够根据轴部308在第三贯通孔608内的移动范围(轴部308的外周面和划定第三贯通孔(孔)608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隔)而移动。由此,第一邻接部件3被调节为合理的配置或姿势。
特别是,蓄电元件2在Z轴方向(第三方向)的端部具有外部端子21,因为轴部308以自身的外周面和划定第三贯通孔(孔)608)的内周面在第三方向上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到第三贯通孔(孔)608内,所以轴部308的Z轴方向的移动范围变大,第一邻接部件3的配置的调节容许量增多。另外,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向Z轴方向移动,调节与该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配置。因此,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可配置在合理的位置或高度。由此,母线8、9(第一母线8、第二母线9)相对于蓄电元件21的外部端子21而合理地连接。
具体而言,当母线8、9与未位于适当位置的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连接时,往往会在母线8、9上产生弯曲作用或扭转作用。这样,当在母线8、9上产生了弯曲作用或扭转作用时,就会在母线8、9上产生内部应力,影响到母线8、9的机械强度。另外,在通过激光焊接而连接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和母线8、9的情况下,当母线8、9被激光焊接于未位于适当的位置的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时,焊接对象位置和激光的焦点位置就不一致,无法得到充分的焊接强度。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因为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的Z轴方向的移动,来调节第一邻接部件3及蓄电元件2的配置,由此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被配置在合理的位置或高度,所以不会在母线8、9上产生弯曲作用或扭转作用,母线8、9以必用的焊接强度与外部端子21连接。
另外,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向对置部件60固定的固定部11,该固定部11因为不能使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移动,所以通过在第一邻接部件3利用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的相对移动而达到了合理的状态下,制成固定部11不能使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移动的状态,既保持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于对置部件60的位置关系,又维持为适当的状态。因此,与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也达到适当的状态。
固定部11包括向Y轴方向延伸并横跨于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状部件110,该轴状部件110因为至少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能够插拔,所以容易进行第一邻接部件3的定位和调节。即,向Y轴方向延伸并横跨于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状部件110因为与对置部件60及第一邻接部件3双方都发生干扰,所以可阻止第一邻接部件3的旋转或移动。而且,当轴状部件110至少脱离第一邻接部件3时,对第一邻接部件3的干扰就会被消除,就容许第一邻接部件3的旋转或移动,所以能够进行第一邻接部件3的姿势或配置的调节。
特别是,轴状部件110是包括轴状的外螺纹部111和比该外螺纹部111大径的头部112在内的外螺纹部件,因为外螺纹部111穿过对置部件60而与第一邻接部件3螺合,所以通过拧紧外螺纹部件110,达到对置部件60被夹在头部112和第一邻接部件3之间的状态,第一邻接部件3既维持适当的状态,又相对于对置部件60牢固地固定。
即,卡合部10包括:设置于对置部件60的在Y轴方向上具有中心的第三贯通孔(孔)608、设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部308即以自身的外周面和划定第三贯通孔(孔)608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到第三贯通孔(孔)608内的轴部308,固定部11包括:插通于对置部件60的外螺纹部111、与该外螺纹部111组合的内螺纹部(第一连结部306的螺纹孔306a),因为第一邻接部件3具备内螺纹部(第一连结部306的螺纹孔306a),所以通过将组合在一起的外螺纹部111和内螺纹部306a松动,能够对第一邻接部件3和与其相邻的蓄电元件2进行位置调节,通过将组合在一起的外螺纹部111和内螺纹部306a拧紧,达到了合理状态的第一邻接部件3被牢固地固定于对置部件60。
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包括相对于在Y轴方向上对置且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对置部件60及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第一邻接部件3,而改变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2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的工序。通过该蓄电元件2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与蓄电元件2相邻的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也得到改变。因此,通过第一邻接部件3达到适当的状态(配置或姿势),与该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被适当地定位。
特别是,在改变了蓄电元件2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以后,因为不能使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移动,所以达到了适当状态的第一邻接部件3及蓄电元件2的状态改变被阻止,第一邻接部件3及蓄电元件2维持为适当的状态。
另外,因为在改变蓄电元件2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的工序中,包括在Z轴方向上改变蓄电元件2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的工序,所以蓄电元件2的外部端子21被配置在合理的位置或高度。由此,蓄电元件21的外部端子21和母线8、9(第一母线8、第二母线9)可合理地连接。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改变,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设有向对置部件60固定的固定部11,但不限于此。例如,如果利用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卡合而成的卡合部10,能够对抗在X轴方向上作用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力(加压),且能够维持对置部件60和第一邻接部件3的连接状态(卡合状态),则固定部11只要根据需要而设置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备从Y轴方向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端部(分别从第一端部302及第二端部303)突出的一对轴部308,即,要插入到设置于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两侧的对置部件60的孔608内的一对轴部308,但不限于此。
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具备一对卡合部10,但不限于此,该卡合部10包括: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一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60)且在Y轴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孔608、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另一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且插入到对方的孔608内的轴部308。
蓄电装置1也可以具备多对卡合部10,该卡合部10包括: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一方且在Y轴方向上具有中心的孔608、设置于对置部件60或第一邻接部件3中的任另一方且插入到对方的孔608内的轴部308。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一邻接部件3具备从Y轴方向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端部(分别从第一端部302及第二端部303)突出的多对轴部308(在图17至图19中,两对轴部308)。即,第一邻接部件3具备:设置于Y轴方向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一端(第一端部302)的两个以上(在图17至图19中,两个)的轴部308、设置于Y轴方向的第一邻接部件3的另一端(第二端部303)的两个以上(在图17至图19中,两个)的轴部308。分别设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一端及另一端的两个以上的轴部308在X轴方向或Z轴方向(在图中,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与此同时,配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两侧的对置部件60分别具备与轴部308的数量及配置相应的孔608。
此外,在分别在第一邻接部件3的一端及另一端设有两个以上的轴部308的情况下,第一邻接部件3具备配置于在X轴方向或Z轴方向(在图中,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轴部308之间的螺纹孔306a,对置部件60也可以具备与螺纹孔306a相对应的孔606,即,使向螺纹孔306a插入(螺合)的外螺纹部件110的外螺纹部111插通的孔606。即,蓄电装置1也可以具备将第一邻接部件3固定于对置部件60的固定部11,即配置于在X轴方向或Z轴方向(在图中,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卡合部10之间的固定部11。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如图20所示,因为通过将第一邻接部件3保持于夹具100,第一邻接部件3维持为能够与对置部件60连结且能够使蓄电元件2顺着第一主体部30的姿势,所以能够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顺序制造蓄电装置1。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1中,因为在X轴方向或Z轴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卡合的卡合部10,所以在绕Y轴作用有旋转力时,在同列上相邻的卡合部10会受到旋转力。因此,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1在限制了绕Y轴的旋转时特别有效。
在仅在Z轴方向上调节了蓄电元件2和对置部件60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在空出间隔而设置的两个以上的卡合部10(同列配置的卡合部10)中的至少一个卡合部10,只要轴部308的外周面和该轴部308要插入的孔(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08的内周面在X轴方向上接触即可。
更优选仅在一个卡合部10,只要轴部308的外周面和该轴部308要插入的孔(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08的内周面在X轴方向上接触即可。即,在一个卡合部10,只要轴部308的外周面及该轴部308要插入的孔(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08的内周面在X轴方向上相互接触且在Z轴方向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即可。另外,在其余卡合部10,只要轴部308的外周面及该轴部308要插入的孔(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08的内周面在Z轴方向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即可。
更优选在一个卡合部10,只要轴部308在从Y轴方向看形成为向X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或椭圆形即可。另外,在其余卡合部10,只要轴部308在从Y轴方向看形成为圆形即可。
这样,在全部卡合部10,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的组装性都比轴部308的外周面和该轴部308要插入的孔(在Z轴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孔)608的内周面接触的情况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0包括与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一体成型的轴部308和设置于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三贯通孔608,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邻接部件3具备设置于第一主体部30的螺纹孔320和与该螺纹孔320螺合的外螺纹部件321,即具备相当于从第一主体部30突出的轴部的外螺纹部件321,该外螺纹部件321也可以插通在对置部件60的第一连接部601的第三贯通孔608内。即,卡合部10也可以包括作为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部的外螺纹部件321和被该外螺纹部件321插通的对置部件60的贯通孔608。这样,因为通过以外螺纹部件321为基准使第一邻接部件3和对置部件60相对移动,来改变第一邻接部件3的姿势或配置,所以蓄电元件2以合理的状态而定位。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通过拧紧外螺纹部件321,第一邻接部件3相对于对置部件60被牢固地固定,所以相对于卡合部10而独立的固定部11不是必需的。即,因为卡合部10能够兼用作固定部11,所以卡合部10和独立的固定部11只要根据需要而设置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包括作为轴状部件的外螺纹部件110,但不限于此。例如,在蓄电装置1具有固定部11的情况下,固定部11也可以包括插通于对置部件60并打进第一邻接部件3的作为轴状部件的定位销。在这种情况下,定位销优选包括打进第一邻接部件3的轴部和比该轴部大径的头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部308要插入的第三贯通孔608制成向Z轴方向延伸的长孔,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三贯通孔608也可以为轴部308要旋转自如地插入的圆孔。这样,因为第一邻接部件3通过以轴部308为中心而旋转而改变姿势(改变相对于对置部件60的姿势),所以与该第一邻接部件3相邻的蓄电元件2也会变成合理的姿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第三贯通孔608以可使轴部308自由插入(可使轴部308以划定第三贯通孔608的内周面和轴部308的外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有间隙的状态)插入)的方式设定尺寸,则除第一邻接部件3能够以轴部308为中心而旋转以外,还能够在轴部308可在第三贯通孔608内移动的范围内改变第一邻接部件3的配置。因此,能够将蓄电元件2的姿势及配置调节到合理的状态。此外,轴部308及第三贯通孔608的从自身的中心线延伸的方向看到的形状不必为圆形状,例如,轴部308及第三贯通孔608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从自身的中心线延伸的方向看到的形状也可以为非圆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设有第一空洞部311及第二空洞部312,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整体也可以实心地形成。即,第一空洞部311及第二空洞部312只要根据需要而设置即可。但是,为了抑制蓄电装置1的重量化,优选在第一邻接部件3上设置第一空洞部311及第二空洞部312,这是自不待言的。另外,在设置第一空洞部311及第二空洞部312的情况下,它们的配置或形状等可适当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邻接部件3设有:仅以相对于对置部件60而连结为目的的第一连结部306、在连结送风管道的同时还相对于对置部件60而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07作为与对置部件60连结的连结部,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邻接部件3也可以仅具有以相对于对置部件60而连结为目的的第一连结部306,还可以仅具有在连结送风管道的同时还相对于对置部件60而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0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6具备一对对置部件60,与此同时,在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的两端部设有连结部(第一连结部306、第二连结部307),例如,在保持部件6具备单一的对置部件60的情况下,只要在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中的任一端部(与对置部件60对置的端部)设置连结部306(307)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邻接部件3具有用于形成通风道的凸部32,但不限于此。凸部32只要根据是否需要通风道而设置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包括:设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作为内螺纹部的螺纹孔306a、作为轴状部件的外螺纹部件110的外螺纹部111,但不限于此。例如,固定部11也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的外螺纹部即插通于对置部件60的外螺纹部、与该外螺纹部组合的内螺纹部(例如,螺母)。即,只要固定部11包括插通于对置部件60的外螺纹部和与该外螺纹部组合的内螺纹部,且该外螺纹部或内螺纹部设置于第一邻接部件3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06、307由金属制的内螺纹部件构成,与此同时,第一邻接部件3被嵌件成型,但不限于此。例如,连结部306、307也可以与其他部分同样地被树脂成型。但是,因为连结部306、307要与对置部件60连结,所以要保证强度(刚性),这是理所当然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邻接部件3、4、5的主体部30、40、50与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朝向X轴方向的外面相对应地形成为四方形状,但不限于此。邻接部件3、4、5的主体部30、40、50如果能够确保相邻的蓄电元件2的缘面距离,则可改变为种种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在以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为边界的X轴方向的两个区域内配置蓄电元件2,且该第一邻接部件3对位于两个区域的蓄电元件2进行定位,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以第一邻接部件3的第一主体部30为边界的X轴方向的两个区域中的任一个区域内配置蓄电元件2,且该第一邻接部件3对配置于一个区域的蓄电元件2进行定位。更具体地说,可以在X轴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两个第一邻接部件3,一个第一邻接部件3而对配置于X轴方向的一侧的区域的蓄电元件2进行定位,另一个第一邻接部件3对配置于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区域的蓄电元件2进行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第一邻接部件3显然也与对置部件60卡合(连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邻接部件4的第二主体部40形成为截面矩形波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主体部40也可以形成为平板状。在这种情况下,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形成通风道时,第二邻接部件4只要具有从平板状的第二主体部40突出的凸部(凸条)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邻接部件3、4、5具备限制部31、41、51,但不限于此。限制部31、41、51根据需要设置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31、41、51具备沿着主体部30、40、50的四角(四个角部)的限制片310、410、510,但不限于此。限制部31、41、51只要设置于能够约束蓄电元件2的外壳20的位置即可。

Claims (8)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
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邻接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对置部件对置,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
具有使该邻接部件和所述对置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包括:
孔,其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一方,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中心;
轴部,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心,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的另一方,并且以自身的外周面与划定所述孔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所述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
所述蓄电元件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端部具有外部端子,
所述轴部以自身的外周面与划定所述孔的内周面在第三方向上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所述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
具有将所述邻接部件固定于所述对置部件的固定部,
该固定部使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不能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
所述固定部包括向第一方向延伸而跨过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的轴状部件,
该轴状部件至少相对于所述邻接部件能够插拔。
5.一种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
对置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邻接部件,其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对置部件对置,并且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相邻;
并且具有:
卡合部,其使该邻接部件与所述对置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
固定部,其将所述邻接部件固定于所述对置部件;
所述卡合部包括:
孔,其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一方,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中心;
轴部,其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轴心,设置于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中的另一方,并且以自身的外周面与划定所述孔的内周面空出间隔的状态插入所述孔内;
所述固定部包括:插入于所述对置部件的外螺纹部和与该外螺纹部组合的内螺纹部,
所述邻接部件具备所述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任一方。
6.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制造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包括以下工序:
相对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置且能够相对移动地卡合的对置部件及邻接部件中的所述邻接部件,改变以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还包括在改变了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之后,使所述对置部件和所述邻接部件不能相对移动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所述蓄电元件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端部具有外部端子,
在改变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工序中,包括在第三方向上改变所述蓄电元件与所述对置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工序。
CN201710319165.9A 2016-02-19 2017-02-20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3940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0250 2016-02-19
JP2016030250A JP6831632B2 (ja) 2016-02-19 2016-02-19 蓄電装置、及び該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4068A CN107394068A (zh) 2017-11-24
CN107394068B true CN107394068B (zh) 2021-06-15

Family

ID=59629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19165.9A Active CN107394068B (zh) 2016-02-19 2017-02-20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3227B2 (zh)
JP (1) JP6831632B2 (zh)
CN (1) CN1073940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4626B2 (ja) 2017-12-27 2022-09-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2022133490A (ja) * 2019-08-03 2022-09-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と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電動車両及び蓄電装置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4948A (zh) * 2009-10-30 2011-05-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2104115A (zh) * 2009-12-18 2011-06-22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具有限制器的电池模块和固定限制器的方法
CN102237501A (zh) * 2010-04-21 2011-11-09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
CN102403480A (zh) * 2010-09-14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4965012B2 (ja) * 1999-12-15 2012-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CN103022390A (zh) * 2011-09-27 2013-04-03 锂能源日本有限公司 蓄电装置
CN103201876A (zh) * 2010-11-17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单元
CN103296230A (zh) * 2012-02-27 2013-09-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JP2014044884A (ja) * 2012-08-27 2014-03-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CN203760534U (zh) * 2013-11-20 2014-08-06 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块
CN104064699A (zh) * 2013-03-19 2014-09-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WO2014203342A1 (ja) * 2013-06-19 2014-12-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4332571A (zh) * 2014-09-22 2015-02-04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蓄电池的固定架
CN104364932A (zh) * 2012-05-31 2015-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CN104425781A (zh) * 2013-08-27 2015-03-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5201288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ホルダ及び蓄電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15207341A (ja) * 2012-08-30 2015-11-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23271B2 (en) * 2003-08-27 2008-01-29 Kim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ont access battery tray apparatus and system
JP2010086887A (ja) 2008-10-02 2010-04-15 Toshiba Corp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KR101191662B1 (ko) * 2010-11-05 2012-10-17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JP6236902B2 (ja) * 2013-06-14 2017-11-2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JP6070999B2 (ja) 2013-11-18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5012B2 (ja) * 1999-12-15 2012-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CN102054948A (zh) * 2009-10-30 2011-05-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2104115A (zh) * 2009-12-18 2011-06-22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具有限制器的电池模块和固定限制器的方法
CN102237501A (zh) * 2010-04-21 2011-11-09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
CN102403480A (zh) * 2010-09-14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03201876A (zh) * 2010-11-17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单元
CN103022390A (zh) * 2011-09-27 2013-04-03 锂能源日本有限公司 蓄电装置
CN103296230A (zh) * 2012-02-27 2013-09-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04364932A (zh) * 2012-05-31 2015-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JP2014044884A (ja) * 2012-08-27 2014-03-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2015207341A (ja) * 2012-08-30 2015-11-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電動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CN104064699A (zh) * 2013-03-19 2014-09-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WO2014203342A1 (ja) * 2013-06-19 2014-12-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4425781A (zh) * 2013-08-27 2015-03-18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203760534U (zh) * 2013-11-20 2014-08-06 北京科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块
JP2015201288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ホルダ及び蓄電装置の組立方法
CN104332571A (zh) * 2014-09-22 2015-02-04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蓄电池的固定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47198A (ja) 2017-08-24
CN107394068A (zh) 2017-11-24
US20170244075A1 (en) 2017-08-24
JP6831632B2 (ja) 2021-02-17
US10263227B2 (en)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5849B2 (en) Assembled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ed battery
EP1753058B1 (en) Battery module with improved cell barrier between cells
KR102017089B1 (ko) 조 전지
KR100872954B1 (ko) 전원 장치
JP6571513B2 (ja) 蓄電装置
US20200295321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160006006A1 (en) Battery module
US10290851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WO2014203342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7104210B (zh) 蓄电装置、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装置用的邻接部件的制造方法
US11177523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US9755199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KR20160094293A (ko) 전지 및 조전지
US10516144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107394068B (zh) 蓄电装置以及该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070997B2 (ja) 蓄電装置
WO2019181508A1 (ja) 蓄電装置
US10541454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2016115481A (ja) 蓄電装置
JP2019117732A (ja) 蓄電装置
JP6332725B2 (ja) 蓄電装置
JP2017126531A (ja) 組電池
JP7478514B2 (ja) 蓄電装置
JP2016031902A (ja) 蓄電装置
JP7458386B2 (ja) バスバープレ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