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1498B - 折叠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折叠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1498B
CN102001498B CN201010196768.2A CN201010196768A CN102001498B CN 102001498 B CN102001498 B CN 102001498B CN 201010196768 A CN201010196768 A CN 201010196768A CN 102001498 B CN102001498 B CN 1020014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wall
aforementioned
locking bar
vertical
lod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67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1498A (zh
Inventor
山内寿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1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1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4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 B65D11/18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collapsible, i.e. with walls hinged together or detachably connected
    • B65D11/1833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collapsible, i.e. with walls hinged together or detachably connected whereby all side walls are hingedly connected to the base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首先倒伏的侧壁(3)上,配置由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一对锁杆(Lb)和一个操作部(La)构成的锁构件(L),同时,在操作部上,形成其前端部载置在形成在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承载支承块(3n)上的倾斜弹簧体(12),另外,在锁杆上形成凸轮孔部(21a),形成在操作部上的从动短轴(15)插入到该凸轮孔部(21a)内,并且,通过在锁杆上形成与在首先倒伏的侧壁上形成的弹簧体接触块(3x)接触的弹簧体(22),在锁杆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时,通过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操作部不移动。在使一对锁杆(Lb)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水平移动时的负荷变小,折叠集装箱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Description

折叠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包围底部的方式配置的侧壁能够以重叠到底部上的方式折叠的折叠集装箱。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集装箱,所述集装箱由长侧壁和短侧壁构成,所述长侧壁经由铰链构件连接到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底部的相对的长边部,所述短侧壁同样经由铰链构件连接到底部的相对的短边部,通过相对于底部大致垂直地将长侧壁和短侧壁竖起,组装成箱形,另外,在折叠时,以重叠到底部上的方式,将长侧壁及短侧壁折叠,在组装成箱形的状态下,利用锁构件将长侧壁或短侧壁相互锁定,以便不向底部方向倒伏。
作为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锁构件,配置在短侧壁上的锁构件,由能够沿着短侧壁的壁面移动的一个操作部、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锁杆、以及形成在锁杆上的倾斜的凸轮槽和突出地设置在操作部上的从动短轴构成,该锁构件由将操作部的上下运动变换成锁杆的水平运动的上下运动·水平运动变换机构构成。
在操作部位于下方位置处的情况下,锁杆的前端部插入到形成在长侧壁上的嵌合凹部内,以短侧壁不向底部方向倒伏的方式,经由锁构件将短侧壁锁定到长侧壁上,另外,通过使位于下方位置处的操作部沿着短侧壁的壁面向上运动,使一对锁杆沿着相互接近的方向水平运动,通过使锁杆的前端部从形成在长侧壁上的嵌合凹部排出,解除经由锁构件的短侧壁和长侧壁的锁定状态,短侧壁以与底部重叠的方式倒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290、081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折叠集装箱中,在折叠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时,操作者使操作部向上方移动,但是,根据操作者的手相对于操作部的位置,有时,操作部原封不动地保持水平状态而不向上移动,在倾斜的状态下向上移动。这样,在操作部在倾斜的状态下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会妨碍经由上下移动·水平变换机构连接到操作部上的一对锁杆的水平移动的平滑移动,存在着不能可靠地解除经由上下·水平移动变换机构锁定的长侧壁和短侧壁的锁定状态的问题。
另外,在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时,由于操作者的手插入的把手用的通孔与操作者将手伸入并使锁定构件的操作部向上运动的操作部操作用凹部靠近配置,所以,存在着在搬运组装成箱形的集装箱时,操作者失误,将手插入到操作部操作用的凹部而使操作部向上运动,短侧壁和长侧壁的锁定状态被解除的问题。
进而,由于一对锁杆的水平移动经由上下运动·水平运动变换机来进行,所以,需要大的力,存在着折叠集装箱的折叠作业及组装作业的操作性差的问题。
进而,由于操作部和构成该操作部的板簧及上下运动·水平变换机构,在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的状态下,配置在向短侧壁的外侧敞开的操作部操作用凹部内,所以,存在着由于失误,外部构件进入操作部操作用凹部内,损伤操作部及构成该操作部的板簧或上下运动·水平运动变换机构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折叠集装箱所存在的课题。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具有从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开始首先向底部方向倒伏的一方的相对的侧壁,以及接着该侧壁从后方向底部方向倒伏的另外一方的相对的侧壁的折叠集装箱中,第一,在首先倒 伏的侧壁上,配置由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一对锁杆和一个操作部构成的锁构件,同时,在前述操作部上,在形成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承载支承块上,形成载置其前端部的倾斜弹簧体,另外,在前述锁杆上,形成插入形成于前述操作部上的从动短轴插入凸轮孔部,并且,通过在前述锁杆上,形成与形成在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体接触块接触的弹簧体,在前述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时,通过前述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前述操作部不会移动,第二,通过以形成在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形成的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的嵌合凹部嵌合的前述操作部上的枢转支承短轴作为转动支点,将构成前述锁构件的操作部向折叠集装箱的内部方向的下方转动,从而解除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与前述从后方倒伏的侧壁的锁定状态,第三,利用盖构件覆盖形成在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中央空间部。
在具有从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开始首先向底部方向倒伏的一方的相对的侧壁,以及接着该侧壁从后方向底部方向倒伏的另外一方的相对的侧壁的折叠集装箱中,第一,在首先倒伏的侧壁上,配置由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一对锁杆和一个操作部构成的锁构件,同时,在前述操作部上,在形成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承载支承块上,形成载置其前端部的倾斜弹簧体,另外,在前述锁杆上,形成将形成于前述操作部上的从动短轴插入的凸轮孔部,并且,通过在前述锁杆上,形成与形成在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体接触块接触的弹簧体,在前述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时,通过前述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前述操作部不会移动,由此,前述锁杆只使形成在该锁杆上的弹簧体弹性变形,所以,前述一对锁杆在相互接近方向上水平移动时的负荷减小,折叠集装箱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通过以形成在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形成的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的嵌合凹部嵌合的前述操作部上的枢转支承短轴作为转动支点,使构成前述锁构件的操作部向折叠集装箱的内部方向的下方转动,从而解除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与前述从后方倒伏的侧壁的锁定状态,所以,即使操作者的手指位于形成在构成操作部的操作本体上的操作 部的上表面的任何位置上,夹持操作部配置的左右一对锁杆的水平移动量相同,所以,能够可靠地解除经由锁构件的一方的相对侧壁与接着该侧壁从后方向底部方向倒伏的另一方的相对的侧壁的锁定状态。
进而,由于利用盖构件覆盖形成在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中央空间部,所以,构成配置在中央空间部内的锁构件的操作部或锁杆,不会向首先倒伏的侧壁的外侧露出,从而,可以防止构成配置在中央空间部内的锁构件的操作部或锁杆被外部构件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的状态下并且省略盖构件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长侧壁的部分立体图。
图3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长侧壁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是从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短侧壁的外侧看到的部分立体图。
图5是从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短侧壁的内侧看到的部分立体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短侧壁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7是同样的图4所示的短侧壁的进一步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8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构件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同样的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构件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构件的锁杆的立体图。
图12是同样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构件的锁杆的立体图。
图13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同样的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盖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构件安装到短侧壁上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16是构成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盖构件安装到短侧壁上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定状态的、包含一部分垂直截面的部分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定状态的、包含短侧壁的一部分垂直截面的部分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包含短侧壁的一部分垂直截面的部分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定状态的、省略短侧壁的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包含一部分垂直截面的部分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包含短侧壁的一部分垂直截面的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由底部1、铰链连接到底部1的相对的长边侧的堤部1a上的长侧壁2、铰链连接到底部1的相对的短边侧堤部1b上的短侧壁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长边侧堤部1a的高度形成得比短边侧堤部1b的高度高。
从图1所示的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开始,首先使短侧壁3以重叠到底部1上的方式倒伏,接着使长侧壁2以重叠到已经重叠到底部1上的短侧壁3上的方式倒伏,从而,如众所周知的,可以将折叠集装箱折叠成高度低的箱。从这种折叠状态开始,通过将长侧壁2垂直竖起,接着,将短侧壁3垂直竖起,如图1所示,可以组装成箱形。
其次,利用图1~图3对于长侧壁2进行说明。
长侧壁2具有大致方形的板状部2a,在长侧壁2的上端,形成上 端水平凸缘2b。另外,在长侧壁2的两垂直端,形成与板状部2a大致垂直并且相对于板状部2a的内表面(在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组装成箱形的折叠的集装箱的内侧的面)2a1垂直的纵向方向长的长侧壁侧卡合构件2c。在构成该长侧壁侧卡合构件2c的、通过相对于板状部2a的内表面2a1垂直的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下面称之为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和板状部2a的内表面2a1形成的拐角部的上端部,形成相对的长侧壁2侧开口的卡合凹部2d。卡合凹部2d,被以下部分所包围,所述部分为: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与该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平行的垂直侧壁2d1,连接该垂直侧壁2d1的上端和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的顶板2d2,连接垂直侧壁2d1的下端和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的底板2d3,以及板状部2a。另外,在上述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的上端部,形成上端嵌合孔2e1,另外,在位于上端嵌合孔2e1的下方的端部纵向方向长的带状板2c1上,形成适当数量的嵌合孔2e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形成两个配合孔2e2的例子。
其次,利用图1及图4~图7,对于短侧壁3进行说明。
短侧壁3具有横向方向长的板状部3a,在短侧壁3的上端形成上端水平凸缘3b。另外,在短侧壁3的两个垂直端,相对于板状部3a垂直地,形成在板状部3a的外表面(将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的外侧的面)3a1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长的端部垂直肋3c。
在端部垂直肋3c的外侧,沿着板状部3a延伸设置纵向方向长的端侧壁卡合构件3d。在短侧壁卡合构件3d的上端部,形成相对于板状部3a垂直的上端嵌合突出部3e1,另外,在上端嵌合突出部3e1的下方,形成适当数量的嵌合突出部3e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形成两个嵌合孔嵌合突出部3e2的例子。
如图1所示,在折叠集装箱被组装成箱形时,形成在短侧壁3的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的上端部的上端嵌合突出部3e1嵌合到形成在长侧壁2的长侧壁侧卡合构件2c的上端部上的上端嵌合孔2e1上,另外, 形成在短侧壁3的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上的嵌合突出部3e2嵌合到形成在长侧壁2的长侧壁侧卡合构件2c上的嵌合孔2e2上。
在形成短侧壁3的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的上部,与上端水平凸缘3b隔开规定的间隔,以延伸到端部垂直肋3c的方式形成上部水平肋3f。上端水平凸缘3b和上部水平肋3f,经由端部垂直肋3c的上部水平部3c1被垂直延伸的上端部垂直部3c2连接,另外,以连接上端水平凸缘3b的中央区域与上部水平肋3f的中央区域的方式,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相对的一对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在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的端部垂直肋3c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进而,在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与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的间隙中,形成连接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与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的纵向方向长的连接块3i。另外,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及纵向方向长的连接块3i,可以适当地省略,另外,在端部垂直肋3c的上端部垂直部3c2与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之间,可以进一步追加连接上端水平凸缘3b与上部水平肋3f的连接垂直肋。
借助上述上端水平凸缘3b、上部水平肋3f、相对的一对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和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形成被后面描述的盖构件4覆盖的中央空间部A1。
在构成上述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的垂直端壁3d1、端部垂直肋3c的上端部垂直部3c2、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纵向方向长的连接块3i及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上,以从构成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的垂直端壁3d1观察时连通的方式,分别穿透设置后面描述的锁杆能够插入贯通的锁杆插入贯通孔。锁杆插入贯通孔,由在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的垂直端壁3d1上穿透设置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d1’、在端部垂直肋3c的上端部垂直部3c2上穿透设置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c2’、在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上穿透设置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h’,在纵向方向长的连接块3i上穿透设置的锁杆插入贯通孔(图中未示出)以及在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上穿透设置的锁杆贯通孔3g’构成。
在位于中央空间部A1内的上端水平凸缘3b附近的板状部3a上,相对于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垂直地形成一对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在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上,形成嵌合凹部3j1。另外,3k是以连接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与上部水平肋3f的方式形成在板状部3a上的垂直加强肋。
在位于枢转短轴支承块3j的中央附近的板状部3a上,以连接上端水平凸缘3b和上部水平肋3f的方式,形成一对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在由一对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的相对的侧面3m1和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形成的拐角部的下方,形成弹簧承载支承块3n。另外,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前端,以从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的前端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上表面3n1,由从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延伸的水平面3n1’和从水平面3n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倾斜面3n1”形成。
在由位于相对的一对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的中央部的上部水平肋3f的上表面和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形成的拐角部,形成底座3p,在由底座3p的上表面和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形成的拐角部,隔开规定的间隙,竖立设置一对加强垂直片3q。
在上端水平凸缘3b的中央部,形成从板状部3a的内表面(将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位于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的内侧的面)3a2沿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方向延伸的、平面形状为圆弧状的凹部3r,在圆弧状凹部3r所处的板状部3a上,穿透设置与圆弧状凹部3r连通的横向方向长的长方形的通孔3s。借助圆弧状凹部3r和长方形的通孔3s,在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的短侧壁3的内部侧的上部角部的中央部,形成操作部插入空间部A2。
在由上端水平凸缘3b和板状部3a形成的角部的两个端部附近,形成切口通孔3t,另外,在位于中央空间部A1内的上部水平肋3f上,穿透设置适当数量的卡定通孔3u。在本实施例中,列举了穿透设置四个卡定通孔3u的例子。进而,在位于形成在构成上述操作部插入空间A2的板状部3a上的长方形的通孔3s的中央部的上端水平凸缘3b的 下表面上,垂直设置垂直于上端水平凸缘3b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卡定片3v。另外,在由上部水平肋3f的上表面和以连接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和上部水平肋3f的方式形成的垂直加强肋3k形成的拐角部,形成对后面描述的锁杆的下表面进行导向支承的锁杆下表面支承块3w。
另外,在由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和上部水平肋3f形成的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侧的拐角部,形成弹簧体接触块3x,所述接触块3x与形成于构成后面描述的锁构件的锁杆上的弹簧体的前端部接触。
其次,利用图8~图10,对于由一个操作部La和一对锁杆Lb构成的锁构件L进行说明。
操作部La,包括横向方向长的大致棱柱状的操作本体10和分别形成在操作本体10的两个垂直侧面10a上的两个水平臂11。另外,在水平臂11的前端垂直面11a上,形成枢转支承短轴11b。进而,在构成操作本体10的下部水平板部10b的中央部,形成倾斜弹簧体12,该倾斜弹簧体12以相互背离的方式延伸,同时,沿着操作本体10的长度方向作为一对带状板材形成。另外,在位于一对倾斜弹簧体12的根部12a的中央部的操作本体10的下部水平板部10b上,倾斜弹簧体保护片13相对于操作本体10的下部水平板部10b垂直地形成。倾斜弹簧体保护片13的的下端13a到下部水平板部10b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与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到下部水平板部10b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大致相同地形成。换句话说,倾斜弹簧体保护片13的下端13a与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位于大致相同的水平面上。借助这种结构,作为容纳到箱内的部件的操作部La与箱的侧壁等接触,即使一对倾斜弹簧体12过度倾斜,倾斜弹簧体保护片13也与箱的侧壁等接触,可以防止倾斜弹簧体12的过度变形,可以防止倾斜弹簧体12的损伤。另外,也可以省略这种倾斜弹簧体保护片13。
14是形成在构成操作本体10的上部水平板部10c的上表面的圆弧状的操作部,操作部14的上表面14a,相对于构成操作本体10的上部水平板部10c的上表面,向上方倾斜地形成。另外,操作部14 的圆弧部14b,位于操作本体10侧,操作部14的直线部14c,以位于从操作本体10背离侧的方式形成。另外,在一对水平臂11的位于操作部14的直线部14c侧的侧面部11c上,突出设置从侧面部11c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从动短轴15。
其次,利用图8、图11及图12,对于锁杆Lb进行说明。
锁杆Lb,包括垂直状的板状体20、竖立地设置在板状体20的上表面20a的一个端部附近的大致方形的凸轮板21,在凸轮板21上,穿透设置大致三角形的凸轮孔部21a。另外,在位于与凸轮板21相反侧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上,形成倾斜面20b。上述凸轮孔部21a,由大致水平地形成的顶棚面21a1、位于板状体20侧的大致垂直的侧壁面21a2、连接顶棚面21a1的远离侧壁面21a2的端部与侧壁面21a2的下端部的倾斜面21a3构成。
凸轮板21的垂直前端部21b,以从位于与板状体20的倾斜面20b相反的一侧的垂直前端部20c突出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凸轮板21的垂直前端部21b上,形成垂直弹簧体22,该垂直弹簧体22作为呈大致垂直状向下方延伸的带状板材而形成。另外,在位于凸轮板21附近的板状体20的一个侧面上,形成如上所述的不会阻碍锁杆Lb的水平移动的凹部20d,垂直加强肋3k插入该凹部20d,该垂直加强肋3k以连接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和上部水平肋3f的方式形成。
其次,利用图13及图14说明盖构件4。
盖构件4,包括形成横向方向长的板状体的本体部4a、从本体部4a的上部端部相对于本体部4a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上端块部4b,在上端块部4b的上表面4b1的前端部上,竖立设置插入片4c,所述插入片4c插入到切口通孔3t内,该切口通孔3t形成在由短侧壁3的上端水平凸缘3b和板状部3a构成的角部的两个端部附近的。另外,在本体部4a的两个垂直侧面4a1的下端部,形成三棱柱状垂直突出部4d,所述三棱柱状垂直突出部4d可以勾挂到位于穿透设置在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上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g’侧的垂直的内侧边缘部3g1上。三棱柱状垂直突出部4d,包括相对于本体部4a的垂直侧面4a1垂直 的垂直侧面4d1和从该垂直侧面4d1的垂直前端向本体部4a的垂直侧面4a1倾斜的垂直倾斜面4d2。另外,垂直倾斜面4d2,以位于上端块部4b侧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本体部4a的下表面上,垂直设置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所述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嵌合于穿透设置在位于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短侧壁3的上部水平肋3f上的卡定通孔3u上,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包括相对于本体部4a垂直的水平垂直面4e1和从本体部4a的下表面向着水平垂直面4e1倾斜的水平倾斜面4e2。
进而,在本体部4a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由相对的侧面4f1和底面4f2构成的凹部4f,在凹部4f的底面4f2上,形成将相对的侧面4f1桥接的卡合垂直片4g。在短侧壁3的上端水平凸缘3b的背面垂下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卡定片3v,卡定到卡合垂直片4g上。
其次,主要利用图15及图16,对于锁构件L向短侧壁3上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最开始,将构成一对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从中央空间部A1侧,依次插入穿透设置于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g’、穿透设置于纵向方向长的连接块3i的锁杆插入贯通孔、穿透设置于靠近端部的连接垂直肋3h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h’、穿透设置于端部垂直肋3c的上端部垂直部3c2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c2’、穿透设置于构成短侧壁卡合构件3d的垂直端壁3d1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d1’,形成在锁杆Lb上的垂直弹簧体22,以与弹簧体接触块3x的侧面3x1接触或者接近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弹簧体接触块3x形成在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侧的拐角部上,该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形成于中央空间部A1,由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和上部水平肋3f形成。这时,形成在板状体20的前端部的倾斜面20b,以位于短侧壁3的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侧的方式配置。如上所述,在将一对锁杆Lb配置到短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时,利用形成凸轮孔部21a的顶棚面21a1和倾斜面21a3的上端部而形成的上部拐角部21a’,位于 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侧。
其次,使操作部La接近位于中央空间部A1内的短侧壁3的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如图15及图17所示,将形成在构成操作部La的水平臂11的前端垂直面11a上的枢转支承短轴11b嵌合到形成在位于短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上端水平凸缘3b附近的板状部3a上的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的嵌合凹部3j 1内,同时,将形成在操作本体10上的从动短轴15插入到穿透设置于构成锁杆Lb的凸轮板21的凸轮孔部21a内。另外,形成在操作本体10上的操作部14,插入到操作部插入空间部A2内,该操作部插入空间部A2以跨越构成短侧壁3的上端水平凸缘3b的中央部和板状部3a的方式形成。进而,形成于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的下表面的中央部上的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载置在水平面3n1’上,该水平面3n1’构成形成于短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上表面3n1。
如上所述,在形成于构成锁构件L的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上的操作部14被插入到以跨越构成短侧壁3的上端水平凸缘3b的中央部和板状部3a的方式形成的操作部插入空间A2内时,操作部14的直线部14c以与短侧壁3的内表面3a2大致处于同一面上的方式构成。另外,垂直设置在构成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的下部水平板部10的下表面上的倾斜弹簧构件保护片13,配置在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一对加强垂直片3q之间。
另外,在将锁构件L安装到短侧壁3上时,构成操作部La的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从构成短侧壁卡合构件3d的垂直端壁3d1突出,其中,所述操作部La构成锁构件L。进而,形成在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的下表面的中央部的倾斜弹簧本体12的前端部12b,如图15及图17所示,载置在水平面3n1’上,该水平面3n1’构成形成在端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上表面3n1。进而,在形成于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上的从动短轴15被插入到穿透设置于构成锁杆Lb的凸轮板21的凸轮孔部21a内时,如图18所示,从动短轴15位于上部拐角部21a’附近,上部拐角部21a’由形 成凸轮孔部21a的顶棚面21a1和倾斜面21a3的上端部形成。
进而,如上所述,在将锁构件L安装到短侧壁3上时,形成在锁构件L的操作本体10上的圆弧状的操作部14,嵌合到形成在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的短侧壁3的内部侧的上部角部的中央部的操作部插入空间A2内。
其次,盖构件4的本体部4a,以与位于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相对的方式配置,之后,使盖构件4接近短侧壁3,将突出地设置在构成盖构件4的上端凸缘部4b的上表面4b1上的插入片4c,插入到形成在由短侧壁3的上端水平凸缘3b和板状部3a构成的角部的两个端部附近的切口通孔3t内,另外,将突出地设置在构成盖构件4的本体部4a的两个垂直侧面4a1的下端部上的三棱柱状垂直突出部4d,勾挂到内侧缘部3g1上,该内侧缘部3g1位于穿透设置于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的锁杆插入贯通孔3g’侧,进而,将垂直设置在构成盖构件4的本体部4a的下表面上的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嵌合到穿透设置于位于短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上部水平肋3f的卡定通孔3u中,进而,通过将卡合垂直片4g卡定到在短侧壁3的上端水平凸缘3b的背面下垂的弹性卡定片3v上,利用盖构件4覆盖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上述卡合垂直片4g将形成于构成盖构件4的本体部4a的上表面中央部的凹部4f的相对的侧面4f1桥接。
在向上述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覆盖盖构件4的工序中,形成于突出地设置在构成盖构件4的本体部4a的两个垂直侧面4a1的下端部的三棱柱状的垂直突出部4d上的垂直倾斜面4d2以及垂直设置在本体部4a的下表面上的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的水平倾斜面4e2,被配置在形成短侧壁3的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侧。在这种状态下,当使盖构件4接近短侧壁3时,形成在突出地设置于构成盖构件4的本体部4a的两个垂直侧面4a1的下端部的三棱柱状垂直突出部4d上的垂直倾斜面4d2,与形成于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靠近中央的连接垂直肋3g接触,由于三棱柱状的垂直突出部 4d被垂直倾斜面4d2导向,所以,盖构件4向中央空间部A1上的设置变得容易。同样地,垂直设置在构成盖构件4的本体部4a的下表面上的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的水平倾斜面4e2,与短侧壁3的上部水平肋3f的前端接触,由于三棱柱状水平突出部4e被水平倾斜面4e2导向,所以,盖构件4向中央空间部A1上的设置变得容易。这样,如图16所示,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被盖构件4覆盖。
如上所述,由于形成在短侧壁3上的中央空间部A1被盖构件4覆盖,所以,构成配置在中央空间部A1内的锁构件L的操作部La及锁杆Lb不会露出到外侧,从而,可以防止外部构件损伤构成配置在中央空间部A1内的锁构件L的操作部La或锁杆Lb,其中,上述中央空间部A1形成于短侧壁3的板状部3a的外表面3a1上。另外,由于借助盖构件4可以防止中央空间部相对于在层叠状态时来自于上方的负荷而变形,所以,可以防止构成锁构件L的操作部La及锁杆Lb的损伤。
如图1所示,为了将折叠状态的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首先,最开始,使水平状态的长侧壁2向垂直方向转动,使之垂直竖立。其次,将水平状态的短侧壁3向垂直方向转动,但是,在短侧壁3向垂直方向转动的工序中,形成在安装到短侧壁3上的构成锁构件L的锁杆Lb的板状部20的前端部上的倾斜面20b,与构成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的垂直侧壁2d1接触。从这种状态开始,当使短侧壁3进一步向垂直方向转动时,形成在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上的倾斜面20b被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的垂直侧壁2d1导向,同时,一对锁杆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水平移动,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从构成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的垂直侧壁部3d2拉入。这样,当一对锁杆Lb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水平移动时,凸轮板21的凸轮孔部21a不与操作部La的从动短轴15接触,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另外,通过该一对锁杆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水平移动,如图19所示,形成在锁杆Lb上的垂直弹簧体22,克服其弹性力,其前端部向板状体20的方向弹性变形。
之后,在形成于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的倾斜面20b越过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的垂直侧壁2d1的时刻,借助形成在锁杆Lb上的垂直弹簧体22的弹性复原力,一对锁杆Lb向相互背离的方向水平移动,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如图20所示,被插入到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内。
在构成上述安装到短侧壁3上的锁构件L的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即将被插入到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内之前,形成在短侧壁3的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上的上端嵌合突出部3e1,被嵌合到形成在长侧壁2的长侧壁侧卡合构件2c的上端部的上端嵌合孔2e1内,另外,形成在短侧壁3的短侧壁侧卡合构件3d上的嵌合突出部3e2,被嵌合到形成在长侧壁2的长侧壁侧卡合构件2c上的嵌合孔2e2中。
如上所述,将水平状态的长侧壁2垂直竖立,接着,只通过使水平状态的短侧壁3向垂直方向转动,操作者不必操作安装在短侧壁3上的锁构件L,就可以将折叠状态的折叠集装箱组装成如图1所示的箱形。
另外,如上所述,在折叠集装箱被组装成箱形的状态下,如图20所示,构成配置在短侧壁3上的锁构件L的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被插入到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内。从而,短侧壁3,不会无意中向底部1的方向倒伏。
进而,如上所述,在将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在一对锁杆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水平移动时,由于构成锁杆Lb的凸轮板21的凸轮孔部21a不与操作部La的从动短轴15接触地沿水平方向移动,所以,操作部La不会转动,从而,锁杆Lb只使形成在锁杆Lb上的垂直弹簧体22弹性变形,所以,一对锁杆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水平移动时的负荷减小,折叠集装箱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形成在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的下表面的中央部的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被载置到水平面3n1’上,该水平面3n1’构成形成在短侧壁3的中央空 间部A1内的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上表面3n1。
在折叠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时,首先,最开始,将手指放到构成安装到短侧壁3上的锁构件L的操作部La的圆弧状的操作部的上表面14a上,当以嵌合于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的嵌合凹部3j 1的操作部La的枢转支承短轴11作为支点,沿折叠集装箱的内部方向向下方转动操作部La时,其中,上述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形成在位于短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板状部3a上,则如图21所示,形成在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上的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从形成位于短侧壁3上的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上表面3n1的水平面3n1’,与倾斜面3n1”接触,从而,倾斜弹簧体12,克服其弹性力,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向相互背离的方向弹性变形,换句话说,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向接近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该操作部La向下方的转动,如图22所示,位于穿透设置于锁杆Lb的凸轮板21的凸轮孔部21a的上部拐角部21a’附近的从动短轴15,沿着凸轮孔部21a的倾斜面21a3,向下移动。这样,通过从动短轴15沿着凸轮孔部21a的倾斜面21a3向下移动,一对锁杆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水平移动,锁杆Lb的板状体20的前端部,被从形成在长侧壁2上的卡合凹部2d排出,经由锁构件L被锁定到长侧壁2上的短侧壁3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接着,通过将短侧壁3向底部1方向倒伏,将短侧壁3与底部1重叠。之后,通过将长侧壁2向底部1方向倒伏,长侧壁2被重叠到已经重叠到底部1上的短侧壁3上。这样,可以将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折叠。
如上所述,以嵌合到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的嵌合凹部3j1上的操作部La的枢转支承短轴11作为转动支点,使构成锁构件L的操作部La向下方转动,其中,上述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形成在位于短侧壁3的中央空间部A1内的板状部3a上,所以,即使操作者的手指位于形成在构成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上的操作部14的上表面14a的任何位置上,夹持操作部La而配置的左右一对锁杆Lb的水平移动量都是相同的,所以,能够可靠地解除经由锁构件L的短侧壁和长侧 壁的锁定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在将折叠集装箱组装成箱形时,在一对锁杆L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水平移动时,构成锁杆Lb的凸轮板21的凸轮孔部21a,不与操作部La的从动短轴15接触地沿水平方向移动,所以,操作部La不转动,从而,锁杆Lb只使形成在锁杆Lb上的垂直弹簧体22弹性变形,所以,在使一对锁杆Lb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水平移动时的负荷变小,折叠集装箱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进而,由于构成锁构件L的操作部La及锁杆Lb被盖构件4覆盖,其中,上述锁构件L配置在形成于短侧壁3枢的中央空间部A1内,所以,构成配置在中央空间部A1内的锁构件L的操作部La及锁杆Lb,不会在短侧壁3的外侧露出,从而,可以防止外部构件损伤构成配置在中央空间部A1内的锁构件L的操作部La及锁杆Lb。
进而,在操作者搬运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时,作为一个例子,将手挂在短侧壁3的上部水平肋3f的下表面上,或者图中未示出地、把手放入到形成在上部水平肋3f的下方附近的板状部3a上的把手用凹部或通孔内,但是,由操作者操作的锁构件L的操作部La配置在形成在短侧壁3的内部侧的上部角部的中央部的操作部插入空间部A2内,同时,向折叠的集装箱的内部方向转动,所以,在组装成箱形的折叠集装箱的搬运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操作者失误而触及操作部La,使操作部La向下方转动。
优选地,在形成于操作部La的操作本体10上的倾斜弹簧体12的前端部12b中,在位于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倾斜面3n1”侧的角部,形成圆角(R)121b1。通过形成这样的圆角12b1,倾斜弹簧体12可以从弹簧承载支承块3n的水平面3n1’向倾斜面3n1”平滑地进行移动,同时,可以减少倾斜弹簧体12向弹簧承载支承用垂直肋3m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操作部La的枢转支承短轴11作为转动支点使操作部La转动,其中,操作部La嵌合到形成于短侧壁3的板状部3a上的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3j的嵌合凹部3j1,但是,如上述 专利文献1等的记载中所公知的,也可以使操作部沿上下方向移动。
【符号说明】
A1……………中央空间部
A2……………操作部插入空间部
L……………锁构件
La…………操作部
Lb…………锁杆
1……………底部
2……………长侧壁
2c……………长侧壁侧卡合构件
3……………短侧壁
3d……………短侧壁侧卡合构件
4……………盖构件
12……………倾斜弹簧体
21……………凸轮板
21a…………凸轮孔部
22……………垂直弹簧体。

Claims (3)

1.一种折叠集装箱,具有从组装成箱形的状态开始首先向底部方向倒伏的一方的相对的侧壁、以及接着该侧壁之后向底部方向倒伏的另外一方的相对的侧壁,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配置由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一对锁杆和一个操作部构成的锁构件,并且,在前述操作部形成有倾斜弹簧体,所述倾斜弹簧体的前端部载置在形成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承载支承块上,另外,在前述锁杆上形成凸轮孔部,形成于前述操作部的从动短轴被插入所述凸轮孔部,并且,通过在前述锁杆上形成与形成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弹簧体接触块接触的弹簧体,在前述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时,通过前述锁杆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前述操作部不会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通过以形成于前述操作部的枢转支承短轴作为转动支点,使构成前述锁构件的操作部向折叠集装箱的内部方向的下方转动,解除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与前述之后倒伏的侧壁的锁定状态,其中,前述枢转支承短轴与形成于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枢转支承短轴支承块的嵌合凹部嵌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利用盖构件覆盖形成在前述首先倒伏的侧壁上的中央空间部。
CN201010196768.2A 2009-09-01 2010-06-02 折叠集装箱 Active CN1020014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1311A JP5415187B2 (ja) 2009-09-01 2009-09-01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2009-201311 2009-09-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1498A CN102001498A (zh) 2011-04-06
CN102001498B true CN102001498B (zh) 2014-10-08

Family

ID=43623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6768.2A Active CN102001498B (zh) 2009-09-01 2010-06-02 折叠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67158B2 (zh)
JP (1) JP5415187B2 (zh)
CN (1) CN1020014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4634B2 (ja) * 2009-03-13 2013-11-06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5390950B2 (ja) * 2009-06-18 2014-01-15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5415187B2 (ja) 2009-09-01 2014-02-12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6081141B2 (ja) * 2012-10-26 2017-02-15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2016190666A (ja) * 2015-03-31 2016-11-10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
ITUA20164692A1 (it) * 2016-06-27 2017-12-27 Seko Spa Scaffale pieghevole per stoccaggio
CN108860921B (zh) * 2018-08-08 2020-11-20 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容器
WO2022056462A2 (en) * 2020-09-14 2022-03-17 Rehrig Pacific Company Crate with retractable wa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429Y2 (ja) * 1990-10-06 1995-02-15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内外操作型扉用平面ラッチ装置
US5207899A (en) 1991-02-28 1993-05-04 Gregory Boyle Rotating bacterial tablet dispenser for an underground wastewater denitrification system
DE69421040T2 (de) * 1993-11-09 2000-04-13 Canon Kk Signalverarbei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Flüssigkristallanzeigevorrichtung
WO1995018047A1 (en) * 1993-12-30 1995-07-06 Hae Soon Oh Folding and unfolding box
RU2180647C2 (ru) * 1996-01-26 2002-03-20 Бекупласт Кунстштофферарбайтунгс - Гмбх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и хранения
JPH1012095A (ja) * 1996-06-18 1998-01-16 Sekisui Chem Co Ltd 点字付スイッチ
CA2273556A1 (en) 1999-05-31 2000-11-30 Thomas Gabriel Bela Merey Foldable container
US6843386B2 (en) * 2001-01-15 2005-01-18 Norseman Plastics Limited Biased latch hinge
JP2003040263A (ja) * 2001-05-21 2003-02-13 Gifu Plast Ind Co Ltd 折り畳み式運搬用容器
DE10137328B4 (de) * 2001-07-31 2007-08-16 Schoeller Wavin Systems Services Gmbh Vorrichtung zum Öffnen und Verriegeln von klappbaren Seitenwänden von Kästen oder Behältern, insbesondere Mehrwegebehältern
JP2003106026A (ja) * 2001-09-28 2003-04-09 Isel Co Ltd シャッタ
JP3940318B2 (ja) * 2002-06-03 2007-07-04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JP4208684B2 (ja) * 2003-09-25 2009-01-14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2005306463A (ja) * 2004-04-26 2005-11-04 Sanko Co Ltd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
JP4287334B2 (ja) * 2004-08-05 2009-07-01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CN1880188A (zh) * 2005-06-16 2006-12-20 三甲株式会社 折叠式集装箱
ES2306558B1 (es) 2005-12-27 2009-07-14 Sp Berner Plastic Group, S.L. Dispositivo de anclaje para cajas plegables.
JP4847550B2 (ja) * 2009-02-13 2011-12-28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運搬用容器
JP5334634B2 (ja) 2009-03-13 2013-11-06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5390950B2 (ja) 2009-06-18 2014-01-15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5415187B2 (ja) 2009-09-01 2014-02-12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67158B2 (en) 2012-05-01
JP5415187B2 (ja) 2014-02-12
CN102001498A (zh) 2011-04-06
JP2011051618A (ja) 2011-03-17
US20110049145A1 (en) 201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1498B (zh) 折叠集装箱
US8201701B2 (en) Folding container
US20100230406A1 (en) Folding container
JP2020029260A (ja) コンテナ
KR102010700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JP7148120B2 (ja) 折畳コンテナ
JP5459714B2 (ja) 折畳コンテナ
JP4863503B2 (ja) 嵩上げ枠付きコンテナ
JP2007137479A (ja) Snコンテナー
TWM354978U (en) Upright casing assembly and upright electronic device
CN204862015U (zh) 一种组合柜
JP4071074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6602281B2 (ja) 足場構造
JP6800516B2 (ja) 箱形容器
JP3944412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4167962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4250567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7433027B2 (ja) 擁壁用ブロック
KR200341447Y1 (ko) 옹벽 적재용 블럭
JP3118858U (ja) パック収納箱
JP7378726B2 (ja) 容器
JP4652037B2 (ja) 蓋付き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4328258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2011143927A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2022093029A (ja) 搬送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